高校机械教学改革论文

2024-08-19

高校机械教学改革论文(精选8篇)

高校机械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地方高校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创建与实践》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培训班学员心得体会

学校:xxx

姓名:

xxx

有幸参加了《地方高校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创建与实践》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培训班,首先感谢江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此次培训,感谢南昌大学承办此次培训,感谢各位接待老师对我们热情的服务,感谢各位教授非常实用的讲座。这一周来,课程安排内容丰富、充实,各位大师博文广识、讲解生动、案例精彩,实地参观讲解详细、真实,使我真正接触到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南昌大学在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受益匪浅。

此次精彩的培训学习主要心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到了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平台创建与实践。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不管是人才培养平台的创建,还是实践环节的课程安排,我们都落后于各公办本科院校,尤其是南昌大学这所211工程院校,通过此次学习,张华博士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我们南昌大学在机械类人才培养平台的创建与实践,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构建教学科研学科专业一体化平台,建设创新人才素质培养基地以及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开放教学科研资源为大学生学科竞赛服务,在他们组织的机器人研究所里我们看到了学生研发的焊接机器人,教学成果显而易见。他们还建立了适合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机制,实现了科研基地面向大学生的全面开放,确立了本科生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使我深受启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自身的不足,指明了我们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二、了解了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与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部署,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也将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等,这 一系列的措施说明我们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十分迫切了。还了解到了我们南昌大学在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一些非常好的模式,首先要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其次要优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再次是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还有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和丰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最后要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然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值得我们学习,看到了我们南昌大学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的众多奖项。

通过对刘莹教授的了解,她本人的学习经历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48岁才去读博士,想来在我们很多人中这个勇气是没有的。很多同志,包括我在内,有时候都会有懒惰的心理,感觉自己是个女人,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尤其一些中年同志,会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用再去跟年轻人一样去吃这个苦。刘教授从没退缩,48岁去读博士,接下来出一连串的成绩、论文、科研、奖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三、了解了基于CDIO南昌大学机器人竞赛实践平台的建设。

我们南昌大学的机器人队真的是个了不起的团队,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奖项,承办国内机器人大赛,在我们刘国平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个平台非常的好,在机器人队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培养我们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还学习到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的方式方法。第一次接触CDIO这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使我欣喜若狂,我感觉我必须去系统的学习它,应用它,虽然还有很多东西还没能消化和吸收,不过我想这个在我回到学校后会认认真真的、主动的去了解,去学习,去融会贯通。

四、了解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下的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指针对某具体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将是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师。我们南昌大学卓越工程师项目组通过借鉴国际上成熟的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方法,改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了CDIO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分析现行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培养计划、修订教学内容,制定校企合作的企业培养 2 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一步一步的摸索着完成了我们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项目。这个项目非常的好,尽管我们很难再申请到卓越工程师的项目,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的值得借鉴和学习。饶老师做的很细致,包括学生在学校和在企业的课表都精确到了每个小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五、工程实训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

南昌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主任郭烈恩教授跟我们分享了南昌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建设过程以及现在的运行情况。所谓科学家是发现世界上原有的事物。所谓工程师是创造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事物。第一次区分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很欣喜。工程实训中心是培养工程师的地方,工程实训中心是在国家大环境下必然产生的一个教育基地。我们南昌大学工程教育中心的一个设备,一个车间凝聚着郭教授多少的心血。我们要如何充分利用它,为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郭教授提到一个充分开放,目前我们学院这方面做的不够。通过参观、对比我们学院的工程实训中心,我们有几个方面需要加强。第一、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比如:安全保障制度、教师上岗制度、教师岗位职责、物质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评定等。第二、实训对象的增加,过去我们的实训中心仅仅只对机械工程系开放,南昌大学实训对象包括工科、理科、管理、医等三十多个专业,这个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实训时间的安排也是很不合理的,学习南大机类四周、非机类两周、认知类一周。第四、组织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

学习是可贵的,培训是精彩的。通过这次可贵而精彩的培训学习,我感觉到自身的不足,要不懈的努力去弥补。感叹和憧憬之余,我想我们要努力学习,多关注科学前沿的知识,多学习大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为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高校机械教学改革论文 篇2

《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用于培养学生机械设计和创新能力[1,2], 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

我校该专业学生多为藏族生源, 感性认识强, 且喜爱动手操作, 但对理论教学尤其是数学公式推导较为排斥, 课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加之现有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单一, 致使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2.1 课程教学体系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开设在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共有三个模块, 分别为理论教学模块60学时、实验教学模块4学时以及课程设计1周。

2.2 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重讲轻练。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过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 造成课堂教授内容过多, 与学生互动较少, 同时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学”的时间。例如在讲平面四杆机构设计时, 课堂时间大部分在讲授其设计基本思路与方法, 很少讲习题, 更没有时间让学生练习, 严重阻碍知识体系的掌握。

实验教学条件和内容不完善, 学生缺乏参与感。受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 现有实验教学内容仅包括机械原理认识实验与机械零件认识实验, 均为参观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能对常用机械零件产生感性认识, 而没有实际动手操作, 致使参与感严重缺失。

课程设计时间短, 题目单一, 且与实际脱节。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一周, 只能做一个题目, 即二级变速器的设计。在这一周的时间内, 需对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分析、计算、选型和作图等, 时间非常仓促, 学生非常吃力。加之设计题目与实际脱节, 学生对设计内容不感兴趣, 阻碍了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 实验等实践内容几乎不在考核之列, 造成学生对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不重视, 专心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利于学生机械设计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

3 教学体系改革措施

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是机械设计课程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三个重要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从这三个环节入手。课堂教学应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设计应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实验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同时理顺课堂教学、课程设计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3.1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教学模式陈旧、重讲轻练的现状, 课堂教学应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在理论授课时精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使知识易于理解、掌握和记忆。同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 避免满堂灌和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课堂教学应多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例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空间模型和机械运动规律的讲授, 应采用幻灯片、动画或录像等方式, 更有利于对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和特点的认识和掌握。

在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 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整合, 应以机械零件设计为主线, 以基础理论侧重实用为原则。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设计都是以机构运动简图为研究模型建立机械运动简图, 因此应把结构分析, 机构运动简图的定义、性质和常用运动副的代号, 机构运动简图的建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对于机构原理部分的内容, 过去主要是采用讲授图解法。随着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应用与推广, 其教学内容应该以讲授解析法为主, 并增加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内容, 向学生简单介绍Auto CAD的操作知识以进行机械设计, 课后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简单机构的设计任务。对于机械传动和零件设计, 应尽量减少理论计算公式的推导, 增加零件细部结构的设计介绍和常用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的介绍, 并加强对机械组合的介绍, 比如多种传动方式的组合、原理、特点以及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维护等。多向学生介绍机械方面的新发展、新思路, 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此外, 参考教材的选用应着眼应用性和先进性。将版本较老、内容较难的教材改为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感兴趣、应用型强的教材。

3.2 完善实验条件, 注重实验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针对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但学习很吃力的现状, 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理论推导的课程内容有所排斥。但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能力较强, 且比较爱动手操作。应对实验条件和实验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例如建设机械设计综合实验室, 购买机械设计课程相关教学仪器设备, 用于满足教学实验条件, 并在维持总学时 (64学时) 不变的情况下, 大幅加大实验学时所占的比例。其中, 理论学时由60学时压缩至36学时, 实验学时由4学时增加至28学时。

为增加学生对机械机构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 实验教学内容也有了相应的调整, 包括认识实验、操作实验和创新实验。其中, 认识实验主要是参观机构工作原理, 4个实验共8学时;操作实验主要是常用机械模型的制作, 3个实验共14学时;创新实验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机械模型创新设计, 1个实验共6学时。

3.3 健全课程设计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机械零件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计给定的时间短, 涉及知识面广, 完成的内容多, 计算量大, 绘图工作繁重, 有时一个普通的传动方案就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

鉴于该现状, 应使课程设计的题目多样化, 并给出设计功能要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并拟定结构方案, 指导教师给出合理建议, 并尽量借助于现代设计手段、设计方法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手工计算的基础上, 完成装配草图设计, 并运用CAD软件完成装配工作图和零件工作图的绘制。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和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技巧,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的理解掌握, 全面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为其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4 考核形式多样化, 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多, 考核多以闭卷考试为主, 因而导致学生对实验、设计不感兴趣, 偏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 形成了“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而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课程的考核形式应多样化, 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的, 不能单纯以书面考试为主。按照这一思路, 课程的考核形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新制定的考试方案中, 闭卷 (或开卷) 考试占30%, 实验完成情况占30%, 课程小论文占20%, 平时表现占20%。

其中, 闭卷 (或开卷) 考试内容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模型制作水平、实验积极性及实验团队合作情况;学生可自行拟定课程小论文题目及内容, 但论文中必须能反应学生对本课程结构体系的认识及学习感受 (需对课程教学提出合理建议或意见) 或对课程某一典型章节 (典型机械结构) 的深入理解;平时表现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出勤率、学习积极性及作业完成情况。

4 结论

4.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三个环节着手, 应理顺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 建立多元化且结构合理的教学体系。

4.2

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为最终目标, 舍弃不必要的课堂教学内容, 辅之以健全的考核体系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为后续专业课程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本文分析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现状, 针对当前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缺乏兴趣和主动性的现状, 探索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提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即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应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三方面进行, 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体系改革,多元化,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清肃.机械设计基础[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高校机械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67-01

机械工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机械工程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哈佛大学教育部主任戴维.波儿比姆说过,“一所伟大的大学必须永远处于改革状态,任何时代都不能高枕无忧”。

1 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现状

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面向实际、面向生产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

随着工科非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在教学计划中, 虽然将传统的机械类课程进行了综合, 但实际教学内容中出现了课程名称上的综合而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分离的局面,并未达到课程综合的真正目的。

误区之一: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很多高校都很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但是在校期学生的实践动手时间很少,基于设备缺少、陈旧等实验室条件所限,大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较弱,到了企业能够马上拿得起来的大学生很少,多数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真正上岗。

误区之二:教学模式僵化。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沿袭着从课堂到书本,从公式到做题,从背题到考试的简单重复,课堂上的“灌输式”授课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储备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

误区之三:重通用,轻专才。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些课程开设多而杂,学生好像可以有很宽泛的从业空间,但对于真正需要专门人才的企业来说却又是无所适从。

2 教学改革的实施要点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教改的总体思路是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对系列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现代设计能力培养为关键,突出特色,把各门课程的各教学环节融入到系列课的整体规划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改革和实践。

2.1 构建新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系列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上划分为两个个模块:理论教学系列课程模块;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模块。两者既紧密联系,而又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自成体系、单独记分,形成新的机械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课程体系。

(1)理论教学系列课程模块。理论教学系列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CAD制图、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学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本模块的系列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意识为目标,各门课程相互关联,共同为上述目标服务。

(2)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模块。机械基础实践教学系列课程主要包括金属工艺学(金工实习3周)、工程材料(三种碳钢的金相分析)、互换性精度设计综合大作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1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3周)。

(3)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结合我校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加强具有我校特色的系列教材建设,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个性培养,全员成材,以优化教材链为宗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确定编写大纲、书目及主干内容。根据上述基本指导思想,我们组织编写了机械基础系列教材。目前,已经出版了《机械基础实验》、《机械AutoCAD2009设计基础》和《《工程制图技术基础》》等教材,这些教材都已经在实际使用。

2.2 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建设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为开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强化培养学员创新实践能力搭建平台,学校投入一定量的经费,进行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的专业社团小组:(1)机械结构创新设计小组建立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通过机电产品的设计掌握其全过程;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包括计算、绘图、仿真等);学习查阅和利用各种文献、设计资料与手册或产品样本,熟悉各种标准件、基础件的选择、应用方法;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2)制图技术社团用于提高学生的构形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和草图绘制能力。(3)车工技术社团 进一步掌握和提高主要车削加工方法:外圆柱面车削加工、内圆柱面车削加工、外圆锥面车削加工等车削加工技能;在小组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了解车床车身、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刀架和尾架结构的特点,了解车床常用的工装卡具,熟悉常用的刀具的名称和用途。(4)钳工技术社团进一步掌握和提高钳工的主要操作方法(锯削、锉削、划线、钻孔、攻螺纹、套螺纹);机械设备一般故障的排除;工具、量具的维护、校验;参与钳工学习时间相对较长的一些同学,可进一步掌握钳工的工艺设计。⑸ 3D数字化创新设计小组以三维CAD软件CAXA、PRO/E、UG、SOLIDWORKS等软件为主,学习高级建模方式方法、仿真运动分析等。

这些小组建设目标明确,分别着眼于制图技术、机械结构创新、车工技术和钳工技术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2.3 认真抓好实践教学的“三项基本建设”

即实训基地、实践教材、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等三项基本建设。

(1)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有:①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要注重实用性、便捷性。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综合性和先进性的改造,尽可能的符合生产单位的实际。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和行业优势,建立稳定的、充足的机电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提供了保证。目前,我院与吴江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該企业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已近400人,规模化的人才输出已成为一道风景,也吸引了更多社会企业的广泛关注。

(2)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对于无公开出版教材的实践环节教材及综合实训系列的实践教材,由学院组织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素质教师,结合自身实训基地的实际状况,参照生产单位的实际,实践教材的内容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等),完善建设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3)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满足、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验实训指导教学师资队伍是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总之,通过多年来对机械基础课程体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已初步建立和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验实习、设计等方面的改革中,均体现应用性和创新性,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平,沈晓阳.机械类专业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理工高教研究,2005.

[2]葛文杰.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23(3).

高校机械教学改革论文 篇4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并且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对应学时:

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论(讲授1学时)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讲授3学时)

第三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讲授2学时)

第四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讲授5学时)

第五章 键、花键联接(讲课2学时)

第六章 过盈配合联接(讲授2学时)

第七章 带传动(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第八章 链传动(讲授4学时)

第九章 齿轮传动(讲授8学时、实验2学时)

第十章 蜗杆传动(讲授4学时)

第十一章 滑动轴承(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第十二章 滚动轴承(讲授6学时)

第十三章 联轴器与离合器(讲授2学时)

第十四章 轴(讲授4学时)

第十五章 弹簧(讲授3学时)

二、需要掌握的课程的重点、难点及对应解决办法:

一)、课程的重点

1、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2、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4、在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机械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难点

1.对齿轮机构、轴承、轴等通用零件原理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灵活运用通用零件的设计规律设计减速器等简单机械的能力的培养

3.与前面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工程制图)

三)、解决的办法

1.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安排一些自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章的课外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设计资料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以提高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适当安排学生自己上机进行各种零件强度的计算,绘制课程设计中的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依据人们学生在机械设计课程学习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利用2周时间让学生对近两年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设计二级齿轮减速器,根据实际情况从选择材料到设计尺寸再到校核强度,最后手工制图,是学生真正在应用中不断学习。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项目总结 篇5

院级项目结题总结

项 目 名 称:《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项 目 编 号:2012013项目主持人:项目主持部门:工矿建筑系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总结

从国外先进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看,高等职业教育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而且还具有更广泛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高职教育的核心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在专业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在生产,建设与管理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具有一技之长,在非专业素质上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它在汽车专业学生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学好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使用与维护等后续专业课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做好汽车维修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基于培养目标和教学原则,同时兼顾高职教学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是有很大和必要性的。

《汽车机械基础》实际上是一门“大杂烩”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机械原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液力传动》、《工程力学》四门课程的学科知识,知识面宽、概念复杂抽象、理论性强。传统的高职教学以“学科型”模式进行,较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原理的论述、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这些对于文化基础差的高职学生来讲太困难,也没有必要。且实训环节太少,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较差,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不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改革后的内容均要体现汽车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机械基础。全面改革教学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教学适应学生现状,适应职业教育的规律。教学内容上,以汽车构造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教学方式上,讲课与实训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求上,知识和能力并重,以能力为主。

过去,我院开设的汽车类专业,实验条件相对落后,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并且教学组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方式;教学条件较为落后,理论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辅以简单的教具、挂图,底盘结构图则采用幻灯片进行投影,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但是自今年9月,进行大量的准备我院开始招收三年制的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由于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上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本课程研究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高职汽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使课堂教学显得缺乏生气,教与学难以达到共鸣,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与各学科的整合已经是我们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多媒体辅助《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是当代教学的主要趋势。

多媒体辅助《汽车机械基础》教学的特点

(1)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能将机构的运动形像的表现出来,利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加大了教学密度,节约老师板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

2.采用实践教学一体化

将课程安排在汽车机械基础相对应的实训室进行,采取多媒体课件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实训室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机械、机构、零件、部件的认识,使深奥的知识、难以看懂的图与图纸与实物联系起来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时使用电子教案、演示系统相结合,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3.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以前的实践教学大多以验证理论和培养动手能力为重点,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明显不足。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通过对实验对像的研究和制作两条主线来构建具有创新特征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后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效实现直观教学,将一些难以想象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如机构运动的形式,机械的组成结构等制成多媒体课件,用来丰富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或视频演示,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方式灵活快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得用多媒体效果,通过改变字体大小、颜色等方法,能够很好的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突出记忆。

4.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主动性,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更加适用的教学课件,这个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备课水平、教学水平。

5.对教材讲授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后,并力图采用最典型的图例、最简洁扼要的文字和高度的概括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

机械基础教学总结 篇6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工种的技术基础课,其研究对象是机构和机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中职学生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轴系零件,以及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应用特点;懂得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并能作简单的有关计算。学好这门课对机械类工种的技校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程的特点讲,职校讲授的《数学》《物理》等与中学阶段联系较多,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学生较容易接受,而《机械基础》等专业性的基础课,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类课与中学阶段的课程联系较少,学生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分析研究了学生思维形式转化的同时,学习和探索了一些讲授该课的方法,与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一起探讨。

一 从直观教学入手,充分应用多媒体动画和其他教具,加深概念的理解和运动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概念抽象,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贫乏,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会既无兴趣又无法理解,只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直观教学手段,以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讲解机器的概念,可以先拿出单缸内燃机的模型或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看,然后采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先看其外形,观察内燃机的组成;再看内部结构,讨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运动关系,最后从功能关系上总结出内燃机的功用,进而归纳出机器的本质。

二 突破难点、难易相辅;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众所周知,学生对某一问题不懂往往是因对与其相关的概念理解不透,或因相关的理论掌握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各个击破障碍,比如:“渐开线齿形”这一节,渐开线的性质很多,是个难点。但是如果先把“渐开性的形成”这一问题讲解透彻,学生对其形成过程有了深刻理解,那在讲渐开线的性质时就容易多了。学生一旦掌握了渐开线性质,那又为下一个难点——“渐开线齿形的啮合特点”扫清了一大障碍。《机械基础》课内容表面看起来很散,重点不很突出,但教师

在讲课中则要注意突出重点,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如在关键性的地方,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务使学生弄懂弄通;学生易懂的内容则适当简略一些,有时甚至可以不讲,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示指导的方法。

三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的。在教学实践中,在明确课堂教学的作用、掌握课程特点、分析和精选教材内客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采用与内容特点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所以,备课应当包括教学内容的备课和教学方法的备课。要有周密细致的计划、设计和安排。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就要按上面的理性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疑法、提问法、归纳综合法、动态补缺法等。

1.设疑法

设疑法是收效较好的方法,要求在讲某部分内客时,一开始便抓住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或几个关键性问题,把学生吸引到探求知识的兴趣中去。然后,自然地把要讲的基本概念、定义等融入所设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再经过推理论证或演示得出结论(或答案),使得问题得到解决。这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思考向题,带着疑问和求知欲望听老师讲课。

2.提问法

这与设疑法略有不同,其特点在于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疑难处,教师备课时预先做好提问的准备,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具体做法是:在讲到某个具体问题,尤其是在难点、重点或学生易模糊的内容时,选择恰当时机提问,停顿数秒,使学生思考一下或相互议论一下,然后,或令学生作答或教师作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比平铺直叙地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如讲授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概念时,提出机器和机构有何区别;为什么平时钟表被称为钟表机构,不称钟表机器,而发电机则可称机器。指定几个同学回答,或对或错,教师不去打断。经过短时间的讨论,教师再针对学生问答中的疑惑之点,做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样不仅收效好,而且使学生学得生动、具体。

3.归纳综合法

这是针对有的章节内容多而杂,系统性差,学生不易掌握而采用的讲授方法。如在讲单个齿轮各部分名称符号时,学生感到无序难记,便将其主要名称、符号和参数归纳分类,即分成 4个圆(齿顶圆、齿根圆、基圆、分度圆),3个弧长(齿厚、齿间距、周节),3个高(齿顶高、齿根高、全齿高)和 4个标准值(m、a、h、c)。这样实践的结果,变零乱、松散的知识为易于记忆掌握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学好的信心,掌握了学习的技巧。

4.动态补缺法

这就是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作业情况,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上的补缺堵漏。如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不理解或理解有误,就进行全班解疑辅导;如果个别学生学习有困难,就开小灶,进行强化辅导。

总之,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声像教学法、参观教学法、比较法、形象比喻法等等。以上所说只是我在众多老教师教学经验启发下,针对所教课程的特点,采用的几种主要方法。

四 综合教材内容,注意与其他相类科目的联系,注意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高校机械教学改革论文 篇7

一、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国内众多开设机械工程专业高校的调查研究后发现, 我国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 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因此, 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 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工程专业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机械工程专业应用能力, 能从事机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 以及组织管理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 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提出了“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是指基础知识培养层、专业知识培养层、创新能力培养层和工程能力培养层, “七模块”是指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训练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工程认知实践模块、工程项目实践模块和工程岗位实践模块, 7个实践教学模块下设有25个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学生必修的154学分中, 7个实践教学模块共计61学分, 其中, 科研创新训练是8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占必修学分的40%。

“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学生为主体,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平台上, 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改善校内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 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 教学现场由校内向校外或生产现场延伸, 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个层次的实践培养模式、7个不同实践教学模块、25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的基础上的。

三、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机械行业对本科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结合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包括从基础知识实践到专业实践、从创新训练到科研训练、从工程认知实践到工程岗位实践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具体内容如下。

1. 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训练和科研训练四个模块。各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创新训练, 以及参加各类科技项目和竞赛等。基础实践模块下设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力学实验等认知实验、演示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专业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原理零件实验、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单片机实验、PLC实验、计算机辅助绘图实验、互换性与精密测量技术实验、金属切削原理实验、材料成型实验、测试技术实验等认知实验、演示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以及各专业课程的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实验周等。创新训练模块包括机构组合创新实验、机械系统创新实验、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实验、PLC控制系统设计实验、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实验。科研训练模块包括学生申报的SRP创新项目, 以及学生参加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创新训练等。校内实践教学将在不断完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同时, 进一步开放实验室,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和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包括工程认知实习、工程实践课程实验、企业讲座、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暑期实践、工程实训、毕业设计、认证实训、工程创新实践、生产实习等10个实践教学环节。下面主要介绍了6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内容。 (1) 工程认知实习。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流程等, 目的是建立大机械的整体概念, 了解机械制造企业的构成要素、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生产特点和运行特点, 同时, 进一步了解专业特点, 增加专业认可度。重点了解企业的设施、设备、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管理规范、运营管理内容、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机械工程发展趋势等。 (2) 工程实践课程实验。通过深入企业了解工程实际问题及技术数据, 然后在实验室建立实验系统, 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达到既加深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3) 工程实践课程设计。由校企双方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每门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结合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综合提炼出课程设计题目, 并把课程设计题目与企业的工程实际紧密相结合, 采用实际工程数据, 提出设计方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4) 工程实训。在企业导师指导下, 学生以项目组成员的身份参加企业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 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承担部分项目的设计, 了解和掌握工程项目的立项目的、申报途径、研发思路、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5) 毕业设计。以企业的实际课题为依托, 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结合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相关内容, 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针对具体毕业设计题目在企业进行设计, 最后提交设计报告。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系统了解所在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关键技术、工艺装备、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6) 生产实习。深入到企业的产、供、销等部门, 跟班进行生产实习。详细了解企业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关管理规程等,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工厂生产设备、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关法规,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由此获得对企业管理的深刻认识。

以上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相互穿插、相互衔接地进行,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有效地实施“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的作用, 需要进行如下实践教学改革。

1. 调整实践教学计划, 更新与优化现有实践教学内容。

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 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增加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学时数, 增加跨学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 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占总实验的80%以上, 将课程群内的实验整合为更加系统合理的实验课程, 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2. 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 编写具有特色的系列实践指导材料。

实践指导材料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和保障, 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与实践教学配套的系列教材。

3. 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工艺改造等实际课题开展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 开展项目教学法、现场实训法、课题研究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程实例教学法等, 将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课堂上,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 进一步开放实验室, 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在满足多层次实验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各实验室保证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 除了负责正常课程的基本实验外, 还对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实验选题, 同时为学生自带课题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5.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广阔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因此, 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者工程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要解决的一个硬件条件。

6. 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通过毕业设计, 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 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 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班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毕业设计, 直接参与实际课题或工程项目, 由企业导师进行指导。企业导师不仅帮助指导毕业设计, 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企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和需求, 以及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要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学生不是简单的学习, 而是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进行综合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7. 设置自主个性化科研创新学分。

通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自主个性化科研创新学分, 使学生自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素质拓展活动, 同时, 学校或学院也可举办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题目来源可由教师命题或学生自行选题, 启发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机械方面的问题, 提出创新题目, 对学生进行创新构思和设计方法培训, 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产品制作过程进行了全过程的综合知识训练,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8. 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指标。

实施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合办学, 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理事会,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验收制度, 对两年验收期内的所有课程进行公开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毕业设计动态监控制度, 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题目认定、师生双选、中期检查、毕业答辩、资料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与监控。并将这些动态教学管理制度拓展至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五、结论

根据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提出了“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 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相结合的模式, 利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家参与实践教学, 从而培养出高质量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云沛.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 :10-30.

[2]韩毅曈.工科院校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 :15-35.

[3]李和平, 肖忠跃, 罗淑平, 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提升高校工科教学质量的探索[J].井冈山大学学报, 2009, 30 (6) :112-116.

[4]李天生, 徐慧.产学研合作提升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 (17) :1-3.

高校机械教学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南疆地区  高校  机械制造工艺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95-01

新疆是一个少数名族占多数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在南疆地区占总人口的绝对多数,是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塔里木大学是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承担着为新疆南疆地区培养各种应用性人才的重任;随着喀什特区的设立和南疆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机械类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生源地的差异大,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差异大,很多南疆地区学生几乎没有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和意识,课程教学水平、教师力量还是与北疆高校和内地高校有差距;课程教学和新疆南疆很多工具加工工艺没有很好的结合。为了更好、更快提高新疆南疆高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急需探索一条适合南疆地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

1 南疆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情况

塔里木大学机械类专业生源一半以上来自新疆地区,另外来自甘肃、宁夏、河南等地,主要来自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基本没有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认识机会很少;很多南疆地区学生几乎没有机械制造工藝学概念和意识。其次,南疆远离内地,外出实习参观费用高,教学模具少。再者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前需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南疆地区的学生在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英语上,《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基础课掌握的知识不牢靠,到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时就会把前面内容丢失,上课过程接受知识速度较慢,课堂老师和学生很难形成互动,加上《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本身就难学,内容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 确定课程目标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建立大机械意识,具备了解和分析机械制造过程问题的能力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的、全面的、创造性的去思考机械制造过程中问题。建立机械制造立国、强国的信念,在满足机械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工艺难度,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的意识。

3 教学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内容依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南疆高校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内容包含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精度及其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特种零件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先进技术等内容;教学过程重点讲述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精度及其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考核重点也放在这几章内。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精度及其控制两章内容多分析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控制措施多举新疆这边特有例子。例如英吉沙小刀加工实例、和田玉石加工、古西域弯刀加工工艺。另外结合学院教师科研。

4 注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加入特色教学案例

4.1 教学方法改进

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内容特点,结合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塔里木大学实际教学条件,针对不同章节课程内容,采取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现场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每学期进行修改,添加新内容,删减过时内容,保持案例与现实接轨,吸引学生眼球;视频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体现讲述内容;现场教学例如讲述模具设计时进入模具展示实验室,将表面质量和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时进入和田玉石雕刻实验室,感受玉石雕刻工艺,用玉石雕刻现场加工情境,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结合。

4.2 教学手段优化

本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空间三维实体和运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在讲述基准的概念\基准的选择、定位原理、加紧的概念时,运用三维动画。问题引入课程内容,对于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相关内容时,以国产航空发动机和国外航空发动机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情况引入,从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方向去分析其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图片丰富课件,同时以作业性质预留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自己独立完成。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

4.3 加入特色教学案例

新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许多特色工艺品,例如古西域弯刀,以锋利著称,曾经是中国北方民族威胁中原王朝的利器;英吉沙小刀文明中外,维吾尔民族茶水器皿,和田玉雕刻等等具有区域特色工艺品;在讲述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时就可以结合上述工艺品加工工艺。

5 结语

课程教学结合新疆南疆高校实际情况,从南疆高校机械类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出发,明确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顺序,寻求合适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加入南疆特色教学案例;使得《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趋向合理。从教学效果、课堂活跃程度、考试成绩等方面看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葛云,魏敏,王磊.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0(3):147-148.

[2] 葛云,魏敏,王卫东,等.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3-104.

[3] 孙英伟,韩冰,陈艳丽.高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浅探[J].科技信息,2010(1):201.

上一篇:高一新生军训必备物品清单下一篇:最幽默的搞笑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