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十篇

2024-08-01

高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 篇1

关键词:机械制图,汽车专业,空间思维能力,零件图

黄河科技学院是国家第一所民办高校, 目前开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和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三个专科专业。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两个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汽车技师类应用型人才。机械制图课是这两个专业最为基础的一门专业基础科, 在整个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他后续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效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浅议民办高校汽车类专科专业机械制图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方法, 为后期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民办高校汽车类专科专业机械制图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基础弱, 学习积极性低。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的高考成绩相对较低, 入学时基础知识底子较差, 思想上存在惰性, 空间思维能力薄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机械制图课程主要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对于高中的几何知识有一定要求。对于民办高校专科学生而言, 难度较大。学生缺乏迎难而上的学习精神,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较差。

(二) 学习内容重点不突出, 章节过于繁杂。

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绘图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认识汽车零部件图样, 可以绘制出简单的汽车零件图, 能够读懂较为复杂的汽车零件图和装配图。而目前所用教材是针对机械类专业编写的机械制图, 专业要求过高, 学习内容过于深刻, 章节知识点过于繁杂, 学生学起来难度大。所学内容远远超越汽车类专科学生必须掌握的要点, 完全不适用于汽车类专科专业学生的学习。

(三)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实践应用的少。

汽车类专业专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读懂和绘制汽车机械零件图。但是在教授的过程中, 教师过于偏重理论的教学, 只限于书本中各个知识点的讲解, 属于纸上谈兵。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点的学习, 只能简单的掌握部分简单机械图样的绘制和读图。对于汽车零部件图样的识别与绘制往往力不从心。这主要归根于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汽车零部件有机结合起来, 使得学习和应用脱离, 不能有效的将制图所学的识别和绘制的方法应用到汽车零部件的识读和绘制中。结果就是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以后还不能够看懂汽车零部件图样。

(四) 讲课方法单一, 学生兴趣低。

教授机械制图的老师中, 个别还是采用黑板教学, 挂图教学。对于一些抽象理论的教学不能有效的表达出来, 导致学生理解不了, 学习兴趣低。虽然多数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多媒体教学进度过快, 多数学生跟不上老师讲解速度, 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学生往往当时理解, 脱离多媒体以后, 就忘了绘图的过程。另外, 教授机械制图的老师主要是由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 由于自身缺乏实践经验, 因此讲授过程中只是理论知识点的论述, 过多的依赖多媒体, 存在照本宣科现象, 学生学习兴趣低。在讲课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教学引导, 导致学生对机械制图实践应用能力差。

二、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改善措施

(一) 自做模型, 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机械制图最大的障碍是空间思维能力薄弱。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课过程中, 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自做模型,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例如在学到相贯线知识点时, 学生对截交线的形成的掌握程度低。为了提高学生对截交线的掌握程度, 让学生利用粉笔和小刀雕刻出圆柱在不同截平面截取以后截交线的几种模型。通过模型, 学生可以灵活的掌握圆柱在不同截平面截取以后截交线的形状。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模型, 学生不仅兴趣高, 而且也借助模型对截交线的不同情况有了深度认知,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也跟着逐步提高。在其他章节的讲解中也可以借助橡皮泥等工具让学生制作模型。不仅提高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空间的思维能力, 为机械制图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 单元整合, 优化教学内容。

汽车类专科专业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目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认识简单的汽车零部件图样, 能够独立绘制出简单的零部件图样。而目前, 所采用的教材主要针对机械类专科专业的学生, 知识点多而宽, 难度也较大。因此, 在讲课过程中, 为了有效地满足汽车类专科专业学生的需求, 需要教师提前整合各个单元知识点, 删除重合和难度较大的部分, 优化教学内容, 保证理论知识能够满足汽车类专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

(三)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知识的应用度。

汽车类专科专业主要是培养汽车技师型人才, 而汽车机械制图又是学生认识、识读、绘制机械零件图样的基础。通过汽车机械制图的学习, 学生可以读懂汽车零部件的图样。但是, 现在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偏重于理论部分的讲解, 注重的是知识点、重难点的部分。只是针对教材在教课, 学生学过之后, 思维只停留在书本表面的知识。这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相背离, 使得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出现断层, 学生学过机械制图以后不能熟练地读懂汽车零部件图样, 更不用提绘制汽车零部件图样。因此, 在讲解汽车机械制图的过程中, 应重视将理论联系实际, 将机械制图中的知识点与汽车零部件的图样联系起来, 必要时借助实训室将汽车零部件带入课堂, 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学习汽车零部件实训室,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点与汽车零部件结构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将机械制图的所学知识应用到汽车零部件的图样中去, 为后期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将来实践工作打下理论基石。

(四) 多维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贵在兴趣,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对整个汽车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协调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 制定多维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汽车机械制图课程, 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任务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模型制作法、角色互换法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讲授课程。分组教学法、任务学习法可以有效的将知识点进行整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以完成一个图样的绘制、组装等为目的让学生自主讨论, 通过自我学习、互相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协调能力。多媒体教学法、模型制作法可以清晰的将图样以立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使得学生能够清晰的将图样从空间转换到平面,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角色互换法是通过让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 讲授某一知识点,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结语

汽车类专科专业学习汽车机械制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读懂和绘制简单的汽车零部件图样。教师在讲授机械制图课程的过程中, 应根据民办学校专科学生的特点,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断创新讲课思路, 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汽车零部件的识读和绘制中, 为后期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汽车发动机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双莲.《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网科技, 2014, 6

[2] .张靓.高职汽车专业机械制图教学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3] .侯剑英.浅析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4

[4] .杨和梅, 许建文.《汽车机械制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5] .华文林.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4, 4

高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 篇2

本报讯 (记者万玉凤) 机械工程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产业发展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近日发出《关于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倡议》, 号召全国高校2000多个机械类专业点师生, 为我国早日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而共同努力。

倡议提出, 要与时俱进, 推动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具体要求及体现的精神主旨, 应该成为未来各高校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高, 也更为严格。高等机械工程教育作为国家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应承担起更加艰巨的使命。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8日第3版)

高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 篇3

摘 要: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和要点面对面直接传授给学生。针对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以机械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对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和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对比研究,总结中国高校机械专业课堂教学需要提升之处,有利于机械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国际化认证。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 机械专业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计划由不同课程组成,而每门课程都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教材的选定,教案的编写,以及授课笔记的撰写都是为课堂教学做精心准备;课后的学生作业批改、定期的考查和期末的考试都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验收。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逐渐对国内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很多高校针对专业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模式或者“全英文”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试图接近国际化标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获得普遍成功,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机械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机械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对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和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对比研究,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以探索国内高校机械专业课堂教学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理念的差异

中美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以讲授方式授课,但存在明显的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中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崇的是知识的灌输,往往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如同宗教的信徒,教师就像传教士,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问题探讨,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批判,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不是简单的囫囵吞枣,而是一种正确引导下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中国高校这种灌输知识的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动记录笔记,摘抄要点,这样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僵化,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反的是,美国高校探讨问题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一个平等的空间,没有主客之分,教师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和考虑问题的大体思路或者方向,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自由空间,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差异

2.1课程设计的差异

机械专业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紧密联系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不同的课程知识要能融会贯通。但是,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大一学习工程制图,大二学习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大三学习工程材料、刀具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生学习的情况是一个学期考完一门,就丢掉一门,各门专业课相对独立,缺乏必要联系。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将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机械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的核心知识。

2.2课堂环境的差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考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课堂教学往往是大班化教学,阶梯教室中一般有百人以上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环境,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讲台高高地立于教室的中央,教师上课往往站在讲台后方,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美国的高校课堂更多的是小班化教学,一个教室一般30个学生座位,教师使用的讲台和学生的课桌一样高,座椅的摆放很随机,可以任意移动,方便排列成半圆式或者圆圈式,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见解。

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知识时,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必须有各式各样的学具和仪器设备。国内高校把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分开,在课堂教学讲授的是理论知识;时间开设的实验教学是实践技能的培训,这就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美国除了一般的课堂教室以外,还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开辟的专门的教学工作室。针对机械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会有不同机械模型及其灯光照射形成不同视图的教具;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的传动教学,会有齿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机械实物装置,供学生现场装拆;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夹具设计,会有各种不同的通用夹具、常见的专用夹具等实物,供学生亲自动手装夹零件。这些课堂环境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专门设计,针对性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3考核方式的差异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国内普遍采用一张考卷的形式,考题大部分是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这一类的客观题,学生只要在考前对着重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就能轻松过关。美国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平时作业往往是小组协作完成,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自主设计,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模仿或者抄袭。最后的考题都是主观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答,没有客观的唯一标准。谁的解题思路能够独辟蹊径,有明显的新颖性就能够得到高分。这种考核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的差异。

3.课堂氛围的差异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大保障。国内高校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属于典型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提问,对老师授课内容能够提出质疑的更是寥寥无几。美国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始终是平等的,围绕一个主题,相互探讨,激烈的辩论很常见,甚至老师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再听取不同小组同学各自的陈述,然后进行点评和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十分欢迎学生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堂释疑解惑。这样互动式的学习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保证每个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本文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南通大学为例,对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重点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工科课堂教学需要改进之处,主要包括:(1)将知识灌输的理念转化为问题的探讨,通过融入知识的针对性问题的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无论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堂环境的布置到课后的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考核;(3)课堂氛围通过师生的角色转换调动,要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张华,周一丹,倪红军,黄明宇.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14,11.

[2]郭杉,胡金蝉.中美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陈志蕾.中美课堂教学之差异——基于公开课的教学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6).

[4]郑文平.析中美课堂教学的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8).

[5]彭英娟,赵波.中美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性对比分析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8.

机械专业英语 篇4

机电103班

考虑磨削力的磁悬浮磨床电主轴转子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摘要:以电磁轴承支承的磨床也主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转子的弹性支承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出转子固有频率随支承刚度变化的规律;对施加磨削力时转子的稳态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危险界面的节点位移,初步确定了主轴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电磁轴承支承系统;磨床电主轴;模态分析;稳态响应特性 引言

电磁轴承具有无摩擦、元磨损、高速度、高精度及可长期免维护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速旋转类机械中。采用电磁轴承支承的磨床电主轴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由于磨削过程的复杂性,其支承主轴系统的影响与其他轴承相比更为突出[1 刀。转子的动态特性是电磁轴承支承特性与转子结构动力学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对转子实施控制之前,研究转子本身的动力学行为对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很重要的时。本文以某电磁轴承支承的磨床电主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转子的弹性支承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施加磨削力时的稳态响应特性分析。轴、砂轮连接杆、前后径向轴颈套、前后平衡环、止推盘和隔磁环等组成,其他部件与转轴之间采用过盈连接。

转子总重5.90kg,总长507mm,稳定悬浮时转子和径向轴承之间的间隙为0.2mm,轴向轴承

1.砂轮2 传感器3.前辅助轴承4.前径向轴承5.转轴6.轴向轴承7.冷却水套

8.电机部分9.后径向轴承10.后辅助轴承间隙为0.3mm。建立有限元模型

电磁轴承支承为典型的弹性支承,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16 个弹簧单元模拟径向电磁轴承的16 个磁极。止推盘两侧分别采用8 个弹簧转轴 根据转子的结构形式,用ANSYS 建立起转子的实体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态分析

支承刚度对转子固有频率的影晌根据转子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用ANSYS 对其进行模态分析[5J。忽略弹簧单元的阻尼,支承刚度在5X106~lXI09N/m 范围内变化阶模态,得到转子的正进动固有频率和负进动固有频率,进一步研究临界转速时,首先剔除负进动固有频率[6J。可以得到转轴前四阶固有频率随刚度变化曲线,转子的正进动固有频率随支承刚度的增大而增大,且转子的低阶固有频率随支承刚度增加的幅度较大。当支承刚度增大到1.6X10 8 N/m 时,转子的2~4 阶固有频率已无多

模态分析完毕后,将磨削激振力施加于砂轮 处进行谐响应分析,在砂轮外圆节点7746 处施加Y 方向力(实部为88.328N、虚部为1.9737N)和Z 方向力(实部为1.9737N、虚部为88.328N),这样磨削力为一简谐力。COMBIN14 单元的刚度取2.0X10 7 N/m,为分析转子在高频段的响应,将激振力的频率范围扩大至0~1600Hz,分20 个载荷步进行谐响应分析。

当主轴工作在30000r/ min(对应额定工作频率500.0Hz)、48 OOOr/ min(对应最高工作频率800.OHz),即转速处于一阶与二阶临界转速之间时,由转子的二阶振型(图5)可以看出,转子在砂轮、前保护轴承、前径向轴承和后径向轴承处的中心截面为危险截面。图7~ 图10 分别为砂轮、前保护轴承、前径向轴承和后

径向轴承处的振动幅值一频率响应后径向轴承处节点4484 振动幅值一频率响应曲线移增大幅值在一阶固有频率处最小,二阶固有频率处最大,三阶固有频率处次之。

磨床电主轴的结构参数如下:转子与前后保护轴承的间隙为O.lmm,与前后径向轴承的间隙为0.2mm。由表3 可知,当激振力频率达到转子一阶、三阶固有频率时,转子产生的共振位移在转曲线,在有限元模型上分别对应节点7746、7818、7559 和4484 的振动幅值频率响应。各危险截面的节点Y 方向位移如表3 所示。当激振力频率达到转子的固有频率时,转子的位移(振动幅值)会突然增大,通过前三阶的幅频响应曲线可以看出,转子位子间隙范围之内;但达到转子二阶固有频率时,转子产生的共振位移会超出间隙要求,使得转子与轴承碰撞,发生危险,因此应避免激振力频率达到转子的二阶固有频率。由转子的二阶振型可以看出,转子在后保护轴承处的径向位移小于后径向轴承处的径向位移,故可判定后保护轴承处在Y 方向的位移小于

2.0 X 10 一7 m。各危险截面的节点位移均在间隙范围内,因此可初步判定转子在额定转速和最高

转速下工作时,给其施加Fn = 88.328N、Ft =1.9737N 的磨削力,可稳定工作。结论

(1)完全弹性支承下,电主轴转子固有频率的总体变化趋势随支承刚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在支承刚度较低时,固有频率随支承刚度的变化较大。当支承刚度到达一定值时,转子的前四阶固有频率趋于稳定,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可控制轴承的刚度高于此值,以便转子具有稳定的临界转速。

(2)在施加了磨削激振力后,通过幅值频率响应分析确定了几个危险界面的节点位移,可初步判断主轴系统的稳定性。

Dynamic Analysis for Electric Spindle Rotor System of Magnetic Levitation Grinder

Considering Grinding Force

Abstract: This paper bui1t an elastic bearing model for the rotor of grinder electric spindlesupported by electromagnet bearing and analyzed the mode of the rotor , educed the laws about therotor inherent frequencies changing along with bearing stiffness.Then, it analyzed steady state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tor while applying grinding force.According to the nodedisplacements of danger interface ,stability of spindle system is ensured initially.Key words: supporting system of electromagnet bearing;grinder electric spindle;mode analysis;steady stat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Introduction

Electromagnetic bearings with no friction, wear yuan, high-speed, high precision and long-term maintenance-free, etc., it is widely used in high-speed rotating machinery.The electromagnetic bearing grinder electric spindle is a typical mechatronic system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grinding process, the supporting spindle system compared with other bearing more prominent [1 knife.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tor the electromagnetic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otor structure dynamics combined result.Before control of the rotor embodiment, the study rotor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control system design is very important.An electromagnetic bearing grinder electric spindle rotor elastic support model, its modal analysis and steady-stat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rinding force is applied.Shaft, wheel connecting rod, front and rear radial journal cover, front and rear stabilizer ring, thrust plate, and every other magnetic interferenc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ther components and the shaft.The rotor total weight of 5.90kg, Total length 507mm, stable suspension of the rotor and the radial bearing gap of 0.2mm, and the axial bearingwheel sensor 3.Former auxiliary bearing front radial bearing 5.Shaft axial bearing cooling water jacket motor section 9 after radial bearing 10 after the auxiliary bearing clearance of 0.3 mm.Finite element model

The electromagnetic bearing the typical elastic suppor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with 16 spring element to simulate the radial magnetic bearing 16 pole.On both sides of the thrust plate 8 spring pivot

Established with ANSY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rotor, the rotor soli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Modal Analysis Support stiffness IMPACT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rotor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of the rotor, modal analysis using ANSYS its [5J.The damping of the spring element is ignored, the the support stiffness 5X106 ~ lXI09N / m range order modal rotor is precession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negative precession natural frequency, further study of the critical speed, the first natural frequency [excluding the negative precession 6J.Can get the shaft first four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curve with the change in stiffness of the rotor is precession natural frequency with the support stiffness increases, and the rate of increase of the low-order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rotor with the bearing stiffness.The 2-4 order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rotor Found when the supporting stiffness increases to 1.6X10 8 N / m,Modal analysis after grinding exciting force is applied at the wheel at the 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 the Y direction of the force applied to the wheel outer node 7746(88 328N real part, imaginary part 1 9737N), and Z directions force(the real part of 9737N, the imaginary part of the 88 328N), so that the grinding force of a simple harmonic force.COMBIN14 element stiffness take 2.0x10 7 N / m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of the rotor at high frequencies, the frequency range of the excitationforce is expanded to 0 to 1600Hz, 20 load step 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Spindle 30000r / min(corresponding to the nominal operating frequency 500.0Hz), of 48 OOOr / min(corresponding to the maximum operating frequency of 800 OHZ)that speed in the first-order and second-order critical speed, the second rotor vibration type(Figure 5)can be seen, the rotor wheel, the front protective bearings, the radial bearing and the rear radial bearing at the center of a sectional view of the dangerous section.Figures 7 to 10 respectively for the wheel, the front protective bearings, the front radial bearing and a radial bearing at a frequency response of the vibration amplitude of the vibration amplitude of the radial bearing at the node 4484 frequency response curve shift increased amplitude in a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at the minimum, followed by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second-order, third-order natural frequency.Of Grinder Spindle structure parameters are as follows: rotor protection before and after bearing clearance O.lmm the front and rear radial bearing clearance of 0.2 mm.Seen from Table 3, when the frequency of the excitation force to the rotor-order, third-order natural frequency, the resonance generated by the rotor displacement in the transfer curve i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nodes 7746, 7818, 7559 and 4484, the amplitude of vibration frequency response.The nodes in the Y direction of the dangerous sec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shown in Table 3.When the frequency of the excitation force is reached when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rotor, the rotor displacement(vibration amplitude)will suddenly increases, frequency response curve of the web through the first three can be see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clearance of the rotor charts;but reached rotor Second Order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rotor of the resonance displacement will exceed the spacing requirements, so that the rotor and the bearing collision danger, the second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exciting force the frequency of the rotor should therefore be avoided.By the second-order vibration of the rotor can be seen, the radial displacement of the rotor after protection of the radial displacement of the bearing

is less than the radial bearing at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bearings in the Y direction, it can be determined after protection Smaller

2.0 X 10 a m.Of the dangerous section of the nodal displacements gap preliminary determination rotor at rated speed and maximum

Speed work when applied to its Fn = 88.328N FT = 9737N grinding force can work stably.Conclusions

高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 篇5

1 非机械类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特色

非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原理教学不同于机械类专业的教学, 归纳起来, 具有以下特点。

(1) 非机械类专业学习机械原理是为本专业的相关机械结构学习打基础, 与通用机械有一定的差别。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的机械基础知识, 具有本专业特色。

(2) 非机械类专业不像机械类专业学生那样系统地学习机械类相关课程, 而是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学习, 这就会出现课程间知识点不衔接。

(3) 非机械类专业学生可能对机械学科没有完整的认识, 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对于以上问题, 笔者在机械原理教学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1.1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理论知识, 了解常规的机构结构和特性, 熟悉本行业各种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是对通用机械结构的介绍。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授课时, 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列举一些医疗器械结构方面的实例,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时, 对医疗器械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原理课程很多章节的内容都能在医疗器械中找到实例。例如:医院病床的升降可以利用曲柄滑块机构实现, 也可以利用螺旋机构实现;口腔科牙具是利用软轴实现对牙齿的打磨抛光。

1.2 把机械原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由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先修课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补充相关知识点, 把教学内容系统地连贯成一体。例如在讲授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时, 由理论力学的三心定理可知两齿轮的相对瞬心, 瞬心是两构件上相对速度为零的重合点, 即瞬心也是两构件在该瞬时具有相同绝对速度的重合点[1]。授课教师要详细介绍瞬心的定义、三心定理以及不同构件之间瞬心的位置等相关知识, 使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连贯, 形成整体。

1.3 指导学生科研, 培养学生学习机械原理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机械原理基本机构, 特别是三大机构 (连杆机构、凸轮机构以及齿轮机构) 的教学后,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特别是本专业使用的器械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进而申请专利。通过鼓励学生创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其主动思考, 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

2 教学方法探讨

2.1 传统教学方法—板书

板书教学具有显著的优点, 如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时, 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解, 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可以通过板书反复强调。另外, 板书教学时, 教师不仅可以传授知识, 还可以通过语言、手势和眼神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对于机械原理课, 由于很多机器、机构的运行原理和工作原理等内容很难通过板书表达清楚, 而且大量的图形绘制也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所以必须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图多、板书立体感不强等问题。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还要结合一定量的板书, 如利用板书进行公式推导、重点难点的强调, 在多媒体教学时, 课程的大纲和主要知识点也应以板书表达, 便于学生总结和归纳。

2.2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给教师节省大量黑板作图的时间,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的特点, 如果画面切换太快, 将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造成很多知识点一闪而过, 不便于学生做笔记, 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 要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二者相得益彰,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3 自制三维视图以及动画的运用

对于学时少,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等基础知识较差的非机械类学生而言, 机械原理中机构的结构形式、运动形式、工作原理等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应用三维视图和动画可以准确表现机械原理中“动”的过程, 弥补学生空间想象不足的问题。

机械原理中需要三维视图和动画制作的内容主要有:绪论中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运动副的连接方式;平面机构中双曲柄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的运动形式以及极位夹角、摆角、死点位置;凸轮机构中各种凸轮的机构以及运动形式, 使用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各种类型齿轮的啮合形式, 如斜齿轮、人字形齿轮、齿轮与齿轮、齿轮与齿条、涡轮与蜗杆等;常用机构中槽轮机构、棘轮机构的运动过程以及原理等。这些内容都是教学中的难点, 很难通过教师的描述、文字或是二维视图表达清楚, 但通过三维或动画可以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 使学生容易理解, 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三维视图和动画的制作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掌握Powerpoint, Auto CAD, Pro/E, Flash等软件, 而且制作时间和周期较长, 但为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应予倡导和支持。

2.4 注重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要建立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上课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眼神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 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课堂讨论等。

2.5 注重归纳和总结

(1) 在讲解每一章节前, 先告诉学生这一章节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难点和重点, 便于学生完整而有效地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在每一章结束时都要对这一章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2) 加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新课时, 教师要把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形成完整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如在学习自由度时, 与学生一起回顾机构、构件以及运动副等相关概念, 在学习凸轮机构时, 提问压力角、传动角等问题。

3 结束语

机械原理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强、图形复杂的课程, 对于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 应根据专业特色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不同知识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高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 篇6

1.1 设计工具广泛使用。

当前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仍比较低, 必然在未来几年迅速发展, 大型企业应探索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

1.2 制造工艺不断精细。

未来我国制造工艺必将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

1.3 自动化技术不断推进。

我国自动人技术方面尚显迟后, 未来将向发达国家学习, 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 (FMC) 、柔性制造系统 (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 实现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

1.4 管理方法日趋科学。

未来发展中, 计算机辅助管理必将逐步应用, 准时生产 (JIT) 、敏捷制造 (AM) 、精益生产 (LP) 、并行工程 (CE) 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将广泛应用。

2. 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分析了未来机械制造工程发展特点后, 对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必将产生一定影响。在专业教学方面也须进行相应革新。

2.1 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教学中应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渗透, 目前学校里讲授的技术通常滞后于生产实践, 但教师需不断探索新技术, 将内容渗透在教学当中, 并不断开发新课程, 以适应专业的不断发展。

另外,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 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开拓创新、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便其在未来专业飞速发展时, 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工程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课堂。以培养直接面向基层生产技术人员为主的地方高校, 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CAD/CAM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这样的设置是高等工科院校多年的积累形成的, 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为:1) 有些实践环节模块相互独立、自成体系, 内容的安排上忽略各自的联系, 层次性差;2) 有些实践环节之间内容简单重复, 浪费教育资源;3) 有些内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机械操作, 综合性、工程性的实践项目少, 限制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没能够有效地填充到工程实践教学中。

为解决上述问题, 从系统的观点对机械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进行协同设计, 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交叉与融合, 使基础工程训练、先进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综合素质训练有计划、分阶段地融入各个实践环节中, 对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有效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CAD/CAM技能训练是机械制造工程相关专业建设中需要着重关注的三个环节。

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注重生产实习, 部分校企合作院校可以在生产实习阶段, 使学生深入企业, 进行顶岗实习, 从而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 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 通过参与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 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 使课堂上一些不太明晰的知识点通过实习得以解决。

但部分院校忽略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是根据机械专业的特点, 在相关专业课程完成后安排的实践性训练。地方高校机械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工艺与夹具设计。在安排专业课程设计时, 要注意与生产实习的协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之后进行, 而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后。因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所讲授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中定位基准的确定、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机床和刀具的选择、工序的集中与分散的安排等基本原理、夹具的定位原理、夹紧原理等在生产实习阶段都得到应用和锻炼, 在此基础上安排专业课程设计, 进行给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 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生产实习所获得的实践技能, 使课程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 可设计出更为合理、实用的工艺规程与工艺装备。

CAD/CAM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之后进行, 为了保证实践训练的协同性, 在CAD/CAM技能训练中, 可把专业课程设计中所设计的夹具零部件, 利用数控技术的编程知识, 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控仿真加工和实际训练, 然后利用Pro/E或UG三维设计软件, 把各个零件组装起来, 成为一个完整的夹具。有条件的学校, 在CAD/CAM技能训练中, 学生可把组成夹具的所有零件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来, 然后亲手组装成一台完整的装备。通过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及CAD/CAM技能训练的协同设计, 一个设计任务在3个模块中有效实施, 使3个实习模块有机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机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熊建南.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和企业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园月刊, 2008, (3) .

[2]周峰.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9, (5) .

[3]吉卫喜.加强工程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2) :20-23

浅谈汽修专业机械制图的教学 篇7

1 激发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1) 上好入门课。因为“良好的开始, 就是成功的一半”, 新生开学之初, 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知之甚少;对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地位、现状、毕业后的工作就业和升学状况等, 都相当模糊, 为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全面的了解, 因此笔者认为始业教育必不可少。始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有多种, 可以参观模型陈列室, 专业设备, 实验车间和机械实验厂等, 学生亲眼目睹图纸在生产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同时, 对一些典型零件如轴、套、轮盘、叉架、箱体也有初步认识, 这样, 在以后的教学中,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切实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巨大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同时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讲授一门新课和一节新课之前,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任务、要求, 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以及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学习目标提得愈具体明确, 愈能引起学习的积极性。

(2) 适当的激励机制。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的采用一些激励机制, 有利于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感”——成功教育。例如: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及老师的评价, 表扬与批评的作用也是相当积极的一面。学校中的竞赛有多种方式, 如个人之间竞赛, 对照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竞赛, 不同的竞赛方式在学习动机都有或多或少的激励作用。老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 使学生再接再厉、不断前进的动力。赞扬或责备, 表扬或批评, 奖励与惩罚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讲, 赞扬、表扬、奖励比责备、批评、惩罚更具有激励作用。

2 依据某行业或企业制定能力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根本

不同的专业对机械制图的能力标准不同, 汽车维修专业应该根据“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机械制图》能力标准:1.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 2识读简单的零件图。”来制定实用合理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指导教学, 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3 根据能力标准, 恰当合理取舍优化教学内容是教学成败的基础

在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 认真分析教材, 围绕汽车维修工职业能力标准中有关机械制图的能力标准,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教学具体的目标, 有用则教, 无用就舍的实用原则, 大胆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3.1 夯实制图的基本知识

3.2 抓实点、线、面, 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作图以及轴测图画法

3.2.1在点、线、面的投影教学中, 要加强三等关系和六向关系的基本训练, 着重突出空间概念的培养, 这是树立空间概念搭起空间架子的起步。在教学中, 要突出空间位置的判断, 以点为基础,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线和面的投影特性和辩认方法是线面分析法的基础。

3.2.2 基本几何体是组成组合体的单元, 抓好基本几何体的投影教学, 将为组合体教学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这一节的表面求点这块内容中, 教本中缺少归纳总结, 讲得有些繁琐, 建议采用以下步骤, 便于学生的掌握。 (1) 根据已知投影点判断空间点在哪个表面上。 (2) 判断该表面有无积聚性 (是特殊位置的面还是一般位置面) 。 (3) 采用不同的求解方法:有积聚性 (特殊位置面) ——直接采用积聚性求点。无积聚性 (一般位置面) ——用辅助素线 (截面) 法求点。 (4) 判断可见性。在讲解每种基本几何体的投影时, 一定要突出三个视图的特征, 尽可能使其典型化、公式化, 这样有利于在组合体上根据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特征, 分解出各个几何体或变形体, 这是形体分析法的基础。

3.2.3 轴测图是将平面图立起来的作图方法, 能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如何演变成立体图.有利于学生用空间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3 降低部分内容的难度。组合体、截交线、相贯线、视图等理解其概念即可, 标准件和常用件的只要求知道大致画法。

3.4 舍弃几何作图、装配图和其他图样等与能力标准无关的内容。

3.5 重中之重在识读简单的零件图

零件图是制图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 里面涉及的知识点很多, 涵盖的内容面很广, 所以教好零件图是对教师一种能力的体现。注重讲练结合, 评练结合, 反复练习, 才能达到识图的能力要求。

4 强化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训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4.1 直观性教学“有所见才有所感。”

直观教学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制图教学重在实践, 不仅要能观察实物, 分析实物, 而且还要识图和绘图, 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 而且要求学生利用橡皮泥, 萝卜或者瓜果进行切制模型, 这样一方面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另一方面锻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制模型即是以实际动手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自制模型时, 首先必须对所表达的物体结构进行充分的想象, 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制作出正确的模型来。通过自己动手的教学方法来训练和发挥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自制模型直观, 生动形象, 可以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实际可见的模型, 对理解抽象概念有积极作用, 这种方法对观察截交线和相贯线效果较好, 图形中难以正确绘制的图线, 在实物中能正确显示出来。因此, 在课堂上适时的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2 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集于一体, 使所传递的信息更丰富形象, 因此, 多媒体的形式, 可以使接受者通过各种感官接受信息, 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识信息, 并有利于进行联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 此外, 多媒体的形式还可以激发信息接受者的兴趣和注意力。所有这些因素都大大提高知识信息传递的效率, 使得人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提高知识吸收的比率,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如下优点: (1) 缩短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2) 引起学生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3) 突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提高教学质量; (4) 加强基本知识, 基本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能力; (5) 扩大知识领域, 激发创造思维。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制图教学中, 借助动态旋转, 切割, 放大等功能, 使操作得心应手, 教学形象生动, 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2011浙江大学

[2]《教师的教学板书与教学媒体》国际文化出版社田晓娜主编

论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创新 篇8

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弊端

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过少且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过于空洞众所周知,高职的学生成分比较复杂。他们不单单是高考中成绩较差的高中学生,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三校”(职高、中专、技校)的学生。这就在学生上课时的教材选择上有很大的要求。而原有的高职教材只适应“三校”的学生,对于高中为起点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由于“三校”生在其高中期间已经学过一部分专业课程,因此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往往也会造成“一头重”的现象发生,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理论教学,“本本主义”比较严重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许多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都是单一的书本教学法,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无论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

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授课方式过于俗套就过去而言,大多数的高职教育都是本科教师在兼职教学,上课的时候也是用要求本科学生的一切来要求高职的学生。许多教师采取的都是讲学的形式来讲授高职的课程,其教学工作还在遵循过去传统的模式,永远不会离开自己所拥有的“三尺讲台”。很少与学生互动,只是一味的“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的方法。

当今高职机械专业教学的创新之处

加强教材的建设且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高职教学对于书本的要求很高,它要求要有包含高新技术的高水准的教材和讲义。鉴于原有教材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并把它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催化剂,不断注入到教材和讲义中去,确保教学内容对过去具有诊断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这样才能真正带领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另外,在教学计划上要做必要的调整,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本着“宽基础、活模块、精专业”的思想,冲破专业的限制,以社会需求为主,在基础课的基础上,加入专业课、选修课以及跨专业选修课,保证在学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围绕市场需要的课程的编排。并且可以有选择性地开设计算机、实用语言等特色课程,充分满足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需要。

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单纯的理论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加上许多以“三校”为起点的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已经详尽地掌握,在课堂上过多地进行宣讲,他们是难以接受的。他们的强项是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就要在实践方面有所加强,多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着重在实践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并且在学校中要开展合适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社会调查等,以此来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社会需求型人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他自己更有用的信息发布出来,供大家学习,促使一道进步。再有,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也绝对不能放松,使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使他们成为技术过硬、品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

实施“双师工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不仅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还要担当起实训指导、技术推广等任务,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教师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不失时机地推出政策,培养一些本身基础较好,且理解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自己通过留学和转岗的方式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学校还可以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政策,对于“双师型”教师进行必要的奖励,来提高学校的教学档次。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或到实训基地开展演示性教学,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使自己掌握至少2门以上的语言,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双语教学,使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也可以适应国际型人才的要求。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_翻译 篇9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模数转换器 armature 电枢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神经网络 as a general rule of thumb 按惯例 assumption 假设

asynchronous AC motors 异步交流电动机asynchronous 不同时的,异步的 bargains 讨价还价 bear on 生成 binomial 二项的 Brake system 制动系统

brushed/brushless motors 有刷/无刷电机 built into 内建

By the same token 出于同样的原因 capacitor Start 电容器启动(电动机)catastrophically 毁灭性地 charging circuit 充电电路 Charging system 供电系统 chassis 车身底盘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 压然式发动机 coil high-tension cables 线圈高压电缆 compartment 间隔间,车厢 Compound wound 复励 concerned with 与有关 concise 简洁

conductivity 传导率constant load 定常负载 contracts 合同 Converter 转换器

corporate activities 公司的行为 credited letters 对账单 cylinder 汽缸

data acquisition 数据拾取defectives 缺陷产品 derived from 起源于

destructive inspection 有损检测 Detect 检测

diesel/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 柴油机 Differential 差速器

dimensions of parts 零件的尺寸 dissipate 耗尽,用完 distribution 分发 distributor 分电器

downgrade to a lower quality level 信用等级下调 dynamic braking 动态制动

Electricalsystem 电气系统electrical equipment 电气装置 electrical schematics 电气原理图 electrical system 供电系统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机电系统electromechanical 机电的 eliminate 排除 emphasis on 强调 equivalent 相等的 Essential 基本的 establish 建立

expert system 专家系统

fiber-optic sensor 光纤传感器fiber-optic sensors 光纤传感器 Fiber-optic 光纤 field service 现场服务 flaws 有缺点的 flux 通量 flywheel 飞轮

fractional horsepower(rating)小功率电动机 fractional 部分的,分数的 functional 功能的gasoline/spark-ignition engine 汽油机 Gas-turbine engine汽轮机 generate 产生 geographic 地理的Gross domestic product 总产值heat engines 热机 high-tension 高压的 hood(发动机)罩 humidity 湿度 hyperbolic 双曲线的hysteresis motors磁滞式电动机 hysteresis 滞后作用,磁滞式 hysteresis:磁滞现象ignition coil 点火线圈Ignition system点火系统 imbalance 不平衡,不均衡 imperfect 不合格的 impetus 推动,激励 in terms of 根据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slip speed of the rotor 增减转子的滑动速率

induction motor 感应式电机 induction 电磁感应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信息技术 inherent 固有的initial impetus 最初的发展 Inorganic materials 无机材料 inspect 检查

Instrument servo motor 仪表伺服电机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内燃机

internal combustion 内燃机 invoices 发票

irreversible 不可逆转的leading power factor 超前功率因数 load torque负载扭矩Logicf unction 逻辑功能 logistic support 后勤保障 log-normal 对数正态的 low-tension 低压的 Magnetic slip 电磁转差率 maintained 保留 makes up for 弥补 manipulate 操纵 marginal cost 边际成本 medium 中间,媒介

mercury thermometer 水银温度计 Missile flight tracking导弹飞性追踪 moment of inertia 转动惯量 monitoring 监视

motor winding电机绕组:

national codes and standards 国标 negotiate 谈判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无损检测 nondestructive 无损检测

Nonmentallicmaterials非金属材料 operating practice 实际操作 permanent magnet 永磁

permanent split capacitor 固定分相的电容器 permeability 渗透性 places the order 下订单 Poisson distributions 泊松分布 Polar inertia极惯性矩poly-phase AC motors 多相交流电动机 polyphase 多相的 Power factor功率因数

Price-performance ratio 性价比 Principal component 主要部件 proximity sensor 接近传感器 purchase order 订单 quality assurance 质量保证 quality in conformance 产品移植性 raw materials 原材料 Rear wheel drive后轮驱动

regenerative braking 再生制动,反馈制动 regenerative 再生的,反馈的reluctance 磁阻repulsion induction 推斥式感应repulsion start 推斥式启动 reversible 可逆的 Rotational speed转速

rotor magnetic field rotate 转子磁场运动 sampling 采样 scheme 安排

schemes 方案 scrapped 抛弃

semi-finished parts 半成品 sensor fusion 传感器融合Series wound串励shaded pole 屏蔽极式 Sheet metal shell金属板壳 Shunt wound并励 Shut-off关断

signs the agreement 签合同 single phase 单相的 smart sensor 智能传感器 somewhat 稍微,有点

sophistication 复杂性,完善化,采用先进技术spark plug cables 火花塞电缆 spark plug 火花塞 specifications 指标

speed transducer 速度传感器 split phase 分相式 squirrel cage 鼠笼式

Starting system 启动系统statistical 统计的 统计学 统计学的 steering systems 方向系统 steering 转向器 stepper motors 步进电机 strain 应变 sufficient 足够的surface treatment 表面处理surroundings 环境

Suspension system悬挂系统 suspension 悬架

switch 开关,转换器synchronous AC motors 同步交流电动机 synchronous 同时的Tactile sensing 触觉传感技术 technique-based decision 技术决策 tends to 倾向于 tenet 原则

tensile tests 拉伸实验 tensile 可拉长的 tensile 张力,拉力

the induction motor operates near the ferquency of the input source:感应式电动机在接近输入电源频率下运行。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内燃机 Tolerance levels公差等级 Torque 扭矩

torque-speed curves 转矩-速度曲线 traceability 可描绘

traditional business 传统商务 transmission systems 传动系统 transmission 变速器 trunk deck 行李箱盖

two-value capacitor start 两价电容器启动

ubiquitous 普遍存在的 ultrasonic 超声的,超声波 universal motor 交直流两用电动机 utilize 利用

variability 可变的 可变性 vehicle 车辆

Visual sensing视觉传感技术 voltage regulator 电压调整器 Weight distribution 质量分配 Winding current绕住电流

高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 篇10

1.1 实践教学与方法陈旧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实践教学带有其固有的弊端性, 例如应用陈旧的内容教学且教学方法无创新性、多样性, 缺乏工程实际训练和专业技能的操练。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熏陶下, 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往往却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而且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对于创新性和改革性的应用不够广泛, 导致学生在进行事物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往往差强人意, 难以达到快速发展的现代制造业所需人才的标准。

1.2 实践教学基地缺乏, 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基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诸如企业的生产任务、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等因素对于学生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可观察到的信息越来越少, 能够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也更加难得, 因此, 学生的实习效果就难以得到保障。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由学生自己找寻单位来完成这些教学环节的, 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如此, 有的学生则找不到实习的单位。即便是那些有幸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 也难以从实践过程中获取一些实质有效的信息和经验, 起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可以说, 制约大学生提升其实践能力的一大阻挡因素就是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

1.3 管理制度不健全, 教学评价不科学

随意性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的一个特征, 这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监控体系缺少制度化, 且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还没有真正的形成。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参照学生理论学习成绩的高低, 这种注重理论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区别于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但后者尚未形成, 由此, 不论是教师的时间能力或者学生的实践课成绩均不能被公正而科学的评定。

2 实现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2.1 教学创新理念和思路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使学校和企业相合作, 以此二者作为实现教学创新的切入点入手。具体来说, 以机械加工试验中心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借助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习和操作、学习和生产的结合, 应用教学创新理念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从而使教学资源和条件得到保证。

2.2 基于岗位需求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中, 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真实的产品加工为基础进行的, 集中显现出了职业性及实践性。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 用实际生产出的产品零件作为材料进行工艺分析及加工制造, 重点进行产品零件生产的核心技术的讲解, 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训练操控中要以真实生产的零件为实训材料, 通过观察、讲解、分析等, 提取出和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 使学生能在实际训练中接触到将来在职业岗位上会面临的客户需求。

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教学内容覆盖了有关机械加工制造行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础内容以及可能会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 在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 使其有能力进行中等复杂零件的工艺设计, 掌握机械制造行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此同时, 为填充社会对机械制造人才的需要的空缺, 教学还将相关工种职业资格取证的条件及需要加入到考虑的因素内,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3 合并重组实验室, 建立一体化的创新训练平台

变更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独为某一课程或者专业服务的现状, 依据所具备的功能和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合并, 取消不必要的设置, 增设专业性较强、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验、训练平台, 诸如先进技术综合操练平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综合实训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建立将有利于学生提高独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并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人生发展夯实基础。

2.4 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

合理使校外的实训基地的企业设备、技术等发挥其优势作用, 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到生产实习中, 使之灵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的全部技术;更加了解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及技术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之亲身经历到见习工程师的现场锻炼。

2.5 加强设计类环节, 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主要是指以培育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模拟处理工程实际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的训练过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等。在课程设计的具体应用过程中, 若课程设计题目过少, 则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还易出现互抄等恶性风气的盛行。关于选题, 教师应该尽力使这些题目接近工程实际, 并尽量使学生的设计内容不重复, 以增强课程设计的综合性, 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学生总结性的提醒, 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 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用来提高毕业生的设计质量。具体来说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 在毕业设计的伊始就需要优化选题, 从一开始把握好毕业设计;其次,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 进行严格管理;最后, 采用量化考核法, 真实客观的评定出毕业设计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建萍, 杨永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 2012 (12) :143-144.

上一篇:XBRL我国应用下一篇:音乐综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