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十篇

2024-08-20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篇1

财务报表分析既是对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 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 在财务管理的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及逐步向国际接轨的需要, 企业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 加强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工作, 准确评价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挖掘潜力, 改进不足, 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分析方法

通常而言, 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比较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为了说明财务信息、数量关系与数量差异, 为进一步的分析指明方向。这种比较可以是将实际与计划相比, 可以是将本期与上期相比, 也可以是将本企业与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

第二, 趋势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为了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原因、性质, 帮助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用于进行趋势分析的数据既可以是绝对值, 也可以是比率或百分比数据。

第三, 因素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为了分析几个相关因素对某一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 一般要借助于差异分析的方法。

第四, 比率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通过对财务比率的分析, 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往往要借助于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

上述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合, 在实际工作当中, 比率分析方法应用最广。财务比率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可以消除规模的影响, 用来比较不同企业的收益与风险, 从而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理智的决策。它可以评价某项投资在各年之间收益的变化, 也可以在某一时点比较某一行业的不同企业。

二、财务比率分析

由于不同的决策对信息需求不同, 所以使用的分析技术也各不相同。通常可以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比率来衡量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具体如下:

第一, 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其中,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资信, 增加今后筹集资金的成本与难度, 还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甚至破产。一般而言, 企业应该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 而不应靠变卖长期资产来还债, 所以可以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数量关系来衡量短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利息与本金的能力。一般而言, 企业借长期负债主要是用于长期投资, 因而最好是用投资产生的收益偿还利息与本金。通常以负债比率和利息收入倍数两项指标来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第二, 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是以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周转速度越快, 表明企业的各项资产进入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速度越快, 那么其形成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就越短, 经营效率就越高。

第三, 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各方面关心的核心, 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只有长期盈利, 才能真正做到持续经营。因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 都会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非常重视。

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比率分析当中, 还需要考虑现金流的问题。分析现金流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方面是现金流的数量, 如果企业总的现金流为正, 则表明企业的现金注入能够保证现金流出的需要。但是, 企业要保证其现金支付的需要, 就要看其现金流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现金流的质量。这包括现金流的波动情况、企业的管理情况, 如销售收入的增长是否过快, 存货是否已经过时或流动缓慢, 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如何, 各项成本控制是否有效等。最后是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 如行业前景, 行业内的竞争格局, 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能力。

总之, 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可以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实现。常用的财务比率可以衡量企业三个方面的情况, 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对现金流的分析一般不能通过比率分析实现, 而是要求从现金流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评价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 并据此判断其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能力。比率分析与现金流分析作用各不相同, 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篇2

(一)合并财务报表涵义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会计主体是包含母子公司的集团企业,用来表述此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会计报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就称为母公司;由母公司控股的企业就是子公司。因此,母公司就是指依法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控股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是“实质胜于形式”这一会计指南在财务报表准则中的具体应用。它主要是为股权公司的股东和管理上的需要而将整个集团公司视为单一的经济实体,汇编反映集团公司内有关成员公司。下列几个报表就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组成部分:合并利润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二)合并财务报表方法

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另一个企业的有表决权的股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其中一种是用现金、票据、债券、其他资产等其它资产或优先股去收购对方的股份;另一种是用持有的普通股票去交换对方持有的相应普通股,从而实现双方股权的合并。所以,公司可分别采用收买法和权益集合法这两种方法来编制合并报表时。

(1)收买法。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与处理普通购置资产相同的原则,处理购置的企业。简单来说,即买方企业按照它支出的总成本来记录其总购买。如果分别以货币资金、债券、优先股票来购买,那相应支付的货币金额、债券现值、股票的公允价值就是购买成本。由此,构成了收买法的主要特点:被购买企业净资产的价值被重新确定,也就是说产生了新的计价基础;购买过程中所形成的商誉应该得到相关确认;增值摊销的存在;增值的摊销和商誉会使得合并收益降低。

(2)权益集合法。权益集合法是指对于两个或多个企业的股东以交换具有表决权的普通股的方式将他们的股权联合在一起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说,直接影响所有者权益。与收买法正好相反。因此,权益集合法的主要特点表现是:由于没有产生新的计价基础,编制合并报表时仍然沿用被购买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购买过程中形成的商誉不需要被确认;商誉和增值摊销不会影响企业的合并收益。

(三)合并财务报表观念

合并报表是“视企业集团为单一会计主体”,那么,在核定这一主题界限时,合并报表所坚持的不同观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基础,目前有以下三种居于主流的观念:

(1)母公司观念。是指以法定控制为基础,把企业的合并报表看成是母公司报表的扩充和延伸。具体说来,就是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针对的是现有的和未来的普通股股东,所以它尽最大可能保护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的利益,往往忽略了少数股东或小股东的利益。

(2)实体观念。正好与母公司观念相反,实体观念主张合并报表不仅要强调母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利益,也要兼顾小股东的利益,即保护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视为统一实体的共同所有者。

(3)修正的母公司观念。事实证明,无论是母公司观念,还是实体观念,都不能充分地阐述所有公司合并报表的理论基础。有一种情况,既没有单一的母公司,也不存在少数股权所有者股;既不存在法定支配权,也不存在单一的经济主体。此时,便可以由“修正的母公司观念”来概括。因此,修正的母公司观念主张的是以市价记录合并的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和负债,并将适当的部分反映为少数股权,对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处理同实体观念;合并商誉的处理同母公司观念,即只与母公司有关。

(四)合并财务报表原则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除了要符合一般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以外,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一体性原则:指合并会计报表将纳入合并范围的各成员企业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并以此为基础来处理有关内部会计事务,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通过抵销分录和抵销内部会计事项的影响来完成。

(2)个别会计报表原则:指合并会计报表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内各成员企业的个别会计报表,运用相关方法进行编制。

(3)重要性原则:由于合并会计报表涉及的法人主体较多,合并范围较广,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较之个别会计报表更为必要,主要可从如下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不影响大局的一般性事项,可以进行适当取舍。

(五)合并财务报表程序具体如下:

(1)使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得到统一。财会人员在编制合并的财务报表之前,一方面应该使所有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一样,另一方面也要使母公司和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一样。具体做法如下:母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子公司不统一的,应当使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一致;调整有难度的,子公司可以根据相关准则,以母公司的会计政策为依据,自行编报自己的财务报表;母公司采用的会计期间与子公司不统一的,应当使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会计期间进行适当的调整,保持一致;调整有难度的,子公司可以根据相关准则,以母公司的会计期间为依据,自行编报自己的财务报表

(2)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合并工作底稿的作用是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基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进行汇总和抵销处理,最终计算得出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

(3)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说,抵销集团企业因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一部分项目造成的影响。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的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借记或贷记的均为财务报表项目(即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而不是具体的会计科目。比如,在涉及调整或抵销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均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而不是“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来进行调整和抵销。

(4)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加总金额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合并财务报表中各资产项目、负债项目、所有者权益项目、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等的合并金额。

(5)填列合并财务报表。根据合并工作底稿中计算出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类以及现金流量表中各项目的合并金额,填列生成正式的合并财务报表。

二、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分析

(一)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比较分析

具体如下:

(1)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不同。在旧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的,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在新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2)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主体不同。旧准则中,某些企业集团在是否编报合并财务报表上享有自由权;新准则中,明确要求“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由此看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主题被强制性规定。从一定意义上讲,明确了责任主体。

(3)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时合并范围不同。旧准则中,小规模子公司和特殊行业子公司没有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并且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新准则规定,小规模子公司和特殊行业子公司应该纳入合并范围,并取消了比例合并法。

(4)合并财务报表种类不同。按照旧准则中《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财务状况表和合并利润表四个部分新准则中不仅涵盖了旧准则中的内容,还涵盖了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其中对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规范及时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

(二)新准则优越性具体有:

(1)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步伐一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在新会计准则的编制中得到贯彻和体现,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求。我国的新会计基本准则中添加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弥补了旧准则在概念方面的缺陷;新会计基本准包含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几乎所有项目,弥补了旧准则项目不全的漏洞;新会计准则以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为依据进行编制,力求使会计财务报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与国际会计准则步伐一致。

(2)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会计理念、内容的创新。首先,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理念的创新,体现了面向市场经济的理念。新会计准则强化给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充分和有用的信息,以便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体系上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形成了一个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最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创新还体现在形式上。对国际会计准则中包含的举例等解释说明性材料,我国把这些内容写入正在起草的应用指南中,以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

(3)新会计准则体现了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趋同不是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等的不同,决定了在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会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又能保持中国特色。第一个特色是关联交易。国际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即政府所有的企业作为关联方,要求详细披露。在我国,不把国有企业都作为关联方。第二个特色是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关于已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是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第三个特色是对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规定。新会计准则中规定,除了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做权益处理的,均做收入处理。而国际准则规定所有的补贴按收入处理。

三、合并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集团偿还各种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均可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企业集团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但是债权人又是相对于独立的法人主体而言的,因此,债权人行使求偿权的依据是法人合法拥有的财产。由此看来,以个别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合并财务报表数据便是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按照西方企业的长期经验,一般认为2:1 的比例比较适宜。

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小,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此项比率较大,从企业所有者来说,利用较少的自有资金投资,形成较多的生产用资产,不仅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而且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得到较多的投资利润。

(二)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即企业集团经营管理者有效利用资产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都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营运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就是要通过对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的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营运能力分析有利于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的效率。有利于发现企业在资产营运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盈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的基础与补充。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有两种具体情况:一是横向合并的企业,即母子公司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性质相同;二是纵向合并或混合合并的企业,即为了采用多元化经营方式。

(三)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集团获取利润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集团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主营业务净利润率、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等都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净利润= 利润总额- 所得税额。这项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从主营业务收入中获取的利润的能力越强。影响该指标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商品质量、成本、价格、销售数量、期间费用及税金等。

资产报酬率= 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期末资产总额)÷2。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该指标与净利润率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成反比。

资本收益率= 净利润/ 实收资本(或股本)×100%。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投资者的风险越少,值得投资和继续投资。因此,它是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如果资本收益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率,则适度负债经营对投资者来说是有利的;反之,如果资本收益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率,则过高的负债经营就将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四)成长能力分析

企业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企业成长能力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的能力,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企业成长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企业的长远扩展能力和企业未来生产经营实力。评价企业成长能力的主要指标有:主营业务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

四、合并财务报表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并财务报表信息是否能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

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会计主体,是由企业集团中对其他企业有控制权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以组成这个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并抵销内部交易事项对个别报表的影响而编制的,反映的是整个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的对象也是由若干个法人组成的会计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会计主体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会计主体。个别会计报表是由独立的法人企业编制,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编制个别会计报表,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反映的是单个企业法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对象则是企业法人。合并会计报表以个别报表为编制基础,不需要在现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外单独设置一套账簿体系。而个别会计报表需要从设置账簿,审核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一系列完整的会计体系。且编制方法独特,它是在对纳入合并范围的个别会计报表的数据进行加总基础上,通过编制抵销分录将企业集团内部的经济业务对个别会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销,然后合并会计报表的各项目数据。

因此,许多学者通过对传统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认为,由于企业集团经营是以单个企业为单位开展的,所以能为此提供经济决策信息的是个别财务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财务报表。那么,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集团整体情况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经济决策就毫无帮助吗?事实上,合并财务报表对于集团企业是否具有决策价值取决于它的作用及其使用者问题。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是针对控股股东或者母公司,因此,合并财务报表集团企业制定整体宏观决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如何在个别财务报表基础上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合并财务报表是由企业集团中对企业有控制权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以组成这个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并抵销内部交易事项对个别报表的影响而编制的。具有“表之表”的特点。如同合并财务报表,企业集团也是由各个独立的经济个体组成的。所以,如果仅仅根据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宏观分析,整体统筹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透过“表中表”,也就是充分结合个别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这样,既对整体情况了如指掌,也对具体情况胸有成足。特别是在集团成员间差别非常大的时候,透过个别财务报表了解独立个体的经济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要在各个别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就要引进一个对比分析法的概念。何谓对比分析法,就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合并财务报表与个别财务报表的分析中,常常用到此方法,它与等效替代法相似,也叫对比法或者比较分析法。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要站在相互关联和进一步说明整体的角度上,将各公司看作集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机械地将各公司与集团总体情况作单独对比,这样根本达不到共同关联进而说明整体情况的目的,也就分析不出问题所在。

(三)合并财务报表对比分析是否以母公司为分析中心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篇3

企业财务分析资料的搜集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分析现有的问题并对短期的策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支持企业长期的价值最大化。管理者财务分析的资料侧重于财务报表、财务预算、成本费用报表。财务报表侧重于对历史数据的盈利分析,财务预算侧重于前瞻性地投融资分析,而成本费用报表侧重于对历史数据的成本分析。

企业财务报表体系

财务报表体系主要包括四张主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四张主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主要分析看出公司资产的分布状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情况,据以评价公司资金营运、财务结构是否正常、合理;分析公司的流动性或变现能力,以及长、短期债务数量及偿债能力,评价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利用该表提供的资料还有助于计算公司的获利能力,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

利润表分析企业如何组织收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实现盈利的能力,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侧重于分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否正常、现金购销比率是否正常、营业现金回笼率是否正常、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比率是否正常,重点分析企业资金来源比例和再投资能力,现金流量表是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所有者权益变动分析反映企业权益增、减变化构成和原因,有利于管理者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净资产状况。应了解企业的股权变动,了解非股权变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了解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非经常性利得和损失,了解利润的分配情况。

会计报表附注分析主要关注会计政策是否变更,是否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对非常项目的说明,对于经常项目而言的一些非正常的或非经常的交易或事项,依照盈利的持续性原理,它是持续性最弱的项目;会计估计变更主要分析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的重估和调整;关联方关系及关联方交易的控制、合营、联营,主要的投资个人、关键管理人、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及其受控企业等的分析。

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体系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在此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国家考核企业工作规定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而国家规定的考核指标则是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规定一些指标,分为外部分析指标体系及内部分析指标体系。财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趋势指标。

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按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将其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大小以及资产变现速度的高低。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营运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作的分析。企业经管的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各项资产获得最大的利润。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企业经营之目的,在于使企业盈利且使其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与发展。发展能力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总体变化的性质、趋势进行的分析。

财务分析方法

分析财务方法有很多种,管理者角度的财务分析侧重于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管理者财务分析的精髓。比较分析法是将上市公司两个年份的财务报表的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利润或净利润增长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找出单个项目各年之间的不同,以便发现某种趋势。在进行比较分析时,除了可以针对单个项目研究其趋势,还可以针对特定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出隐藏的问题。

比率分析法是用财务报表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率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分析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应收账款账龄比例、存货构成比例、其他可能存在风险的资产结构等。通过,应从杜邦分析人手,对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几个方面的指标分别进行分析。

趋势分析法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包括环比分析和定比分析,环比分析是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额为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定比分析以某一时期的数额为固定的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定基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

现金流量分析主要分析与现金流量相关的问题,并分析利润的质量。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根据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多少,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篇4

摘要: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财务报表的内容, 不仅能使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获得企业经营成效和资金规模的相关信息, 更直接影响到管理决策者对企业发展方向和管理模式的把握, 本文主要对财务报表的内容及功能、财务报表的作用和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及论述。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 企业; 财务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 优胜劣汰成为企业的生存法则, 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融资、发展方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财务报表的分析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利用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财务报表的内容及其功能

(一)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内容, 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的结构和比重, 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 也能根据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和企业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对内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对外可以为企业的融资提供坚实的基础。针对资产负债表反映的问题, 能够改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二) 利润表

利润表通过收入、费用等数据反映了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获利能力, 同时也反映了企业成本耗用的状况。利润表的报表分析中, 通常会对一些企业生产活动中比较重要的收入和支出数据进行统计, 并分析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及经济环境、市场利率等对收益的影响, 从而能使企业的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 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 改善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的流动情况, 体现了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现金的拥有量是企业拓展经济业务的强有力的保障, 分析现金流量表的数据, 能根据企业可利用的资金剩余情况, 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 例如企业投资的方向、各个项目资金的配置等[1]。能够让领导者结合企业的负债水平、资本结构, 协调企业内部各项资金流动, 评估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的风险,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一) 对内提供投资、管理决策

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体现出的价值也各不相同。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 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是决定其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因素。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 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的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等数据综合能够判断一段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状况和生产经营的成果, 针对其管理中产生的问题, 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 调整生产经营决策, 判定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2]。同时, 也要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而优化企业管理, 确保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 对外披露企业运营情况

对于政府来说, 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收入状况, 根据财务报表, 可以有效核查企业各项税费的缴纳状况。作为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 通过企业财务报表, 能大致判断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对税收方面的筹划方针, 针对有问题的数据可以进一步进行账务的核查。而对于银行、社会媒介和其他债券所有人来说, 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对各项成本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例如企业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体现其资产实力以及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表则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获得贷款。

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财务报表的分析需要借助各种手段, 对企业的账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 由数据得出结论, 其中常见的方法有财务弹性分析法、现金流动性分析法、收益质量分析法[3]等等, 在财务分析过程中, 通常是几种分析方法相结合, 综合运用。

(一) 财务弹性分析法

财务弹性反应了企业在短期内的财务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财务弹性有两项关键的衡量指标, 一是现金的投资比率, 体现着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二是现金股利的保障倍数, 体现着企业股利支付能力。这两项指标, 不仅能调节企业的投资决策, 也对企业的资金调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二) 现金流动性分析法

现金的流动性是衡量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标准之一, 能充分体现一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 确保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在现金流动性分析中, 主要是采用比较分析法的方式, 将同行业企业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企业的数据相比较, 从而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强弱。一般而言, 企业的流动性比率如果大于0.5, 则说明企业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 反之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弱。

(三) 收益质量分析法

收益质量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企业实际核算的净收益和企业预期的经营成本进行比较, 计算出其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下资产收益的差距。通过收益质量法分析, 可以得出企业实际核算中和预期的经营成本之间的差异, 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四、结语

企业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至关重要, 合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 不仅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情况, 还能为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因此, 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充分重视企业财务报表的填报和分析, 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燕.论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 (7) :152.

[2]李文晶.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 (9) :45+60.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篇5

一、商誉的内涵

16世纪, 英国的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用到了“商誉”这个词, 正是这个时候, 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商誉为何物。不断出现的企业并购, 中间产生了大量的利益溢出, 也就是并购溢价, 这使得商誉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特别是理论界以及实务界的关注。但是, 商誉形成的原因极其的复杂, 它不能够独立于企业存在, 它具有不可辨认的特性, 不能单独拿出来进行出售。所以, 商誉的定义、确认、计量等都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及难点。

当今理论界对商誉的内涵有3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 商誉是对于企业好感的一种估计。其中, 主要包括了对该企业有利益的经营关系、雇员关系、顾客关系或企业的有利地理位置、良好的销售背景、良好的管理机制以及强大的销售网络等等, 商誉就是通过这些因素计价的。这是针对商誉最原始的解释, 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 适用性并不是很高。

2. 商誉是超额获利能力的现值。即代表企业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预期未来净收益的贴现值。当然, 这里所说的超额收益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得较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 因为短期超额盈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利得, 难以确认商誉。

3. 商誉是一个总计价账户。这种观点认为, 企业超额收益体现的是一种持续经营价值。

二、商誉的初始计量

目前购并商誉的计价有如下两种方法:

1. 间接计量法 ( 残值法) 。这种方法认为, 企业购并商誉应按净资产的收买价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算, 即企业购并商誉 = 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 - 被购企业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这一公式实质是总计价账户论下对商誉的计量方法, 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前所述该差额不能表明商誉的性质。购并企业所支付的总价格, 是购并双方的谈判成交价, 这一成交价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谈判双方的地位、谈判技巧能力、各自心理对峙能力、投资者对效用风险的判断、双方各自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及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程度、供需矛盾的影响等。

2. 直接计量法。这种方法指将企业未来可赚取的“超额收益能力”按一定贴现率折为现值作为商誉。这种计量方法充分体现了商誉的内涵, 符合商誉的本质特征。

三、商誉的后续计量

在商誉被初始确认进入财务报表后存在3种后续确认和计量方法。

1. 取得商誉之后, 立即注销。这个方法, 对于不同时间确认, 有很大的区别。商誉在被注销之前, 只是暂时确认为一项资产, 而不是实际的流动资金。这样处理, 是因为在初始确认后, 商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 在商誉被确认记录为一项资产后立即予以注销, 有些让人疑惑不解。因为如果商誉在购买或者并购日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 那么, 它就应该立即被注销, 而不是之后才被注销。但是, 商誉如果具有一定的价值, 除非发生一些不确定的灾害, 否则, 它不可能会变得毫无价值。对于这种方法, 我们认为极不恰当。

2. 将商誉不摊销但进行减损评价。其支持者认为商誉的价值一般只会增加而不会下降, 从而商誉不是一种耗费性资产, 对价值不会下降的商誉进行摊销将会使财务报告失去其真实性。因此对商誉不应该进行摊销, 但应该进行价值减损评价。

3. 在有效的经济寿命期内进行摊销。该观点认为: 摊销商誉就是将分摊到商誉的成本进行分配以实现收益与费用的恰当配比; 所有的旧商誉是一种被耗费的资产, 而且被新商誉重置, 因此旧商誉必须进行摊销; 商誉的寿命估计不能达到可靠的满意程度, 也无法知道商誉被耗费的方式, 因而在不确定期间进行摊销是唯一务实的解决方法。

四、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对商誉的处理办法

2006年, 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标准趋同, 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关于商誉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在新准则中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 而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要素, 且其只有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形成; 如果为吸收合并, 可确认为购买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商誉; 如果为控股合并, 则确认为母公司所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

新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另一个显著的变化, 就是它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做法, 取消了对合并商誉的摊销要求, 并且对合并商誉进行了一系列的减值测试。《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初始确认后的商誉, 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 不必摊销。”同时,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 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并不能单独给企业带来足够的现金充当流动资金, 商誉的可回收金额是无法直接确认的。针对商誉的减值测试, 只能结合与它相关的一些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 只有这样, 才能够将商誉的价值按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比例分配。理论上, 新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将商誉视为永久性资产不予以摊销, 这才更加符合商誉的经济实质, 体现了商誉与企业整体不可分割的特点。

五、结论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篇6

1.1 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

财务分析所根据的都是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的历史资料, 分析历史性资料, 评价以往的绩效, 虽可供企业决策参考, 但企业面临的毕竟是现实问题, 不能对这些历史资料依赖过重。因为这些资料往往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的变动, 财务分析的依据均以原始成本为基础, 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以原始成本为基础进行分析, 如果不加调整, 显然会受到物价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1.2 报表数据的的真实性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报表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但是, 在企业形成其财务报表之前, 信息提供者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偏好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 并尽力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 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

1.3 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 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 使得报表上的数据在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难以有意义。比如, 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帐的处理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汇率、所得税会计中的核算方法等等, 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相同, 不同的方法对期末存货及销售成本水平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 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会有所不同, 使得对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发生歪曲。

1.4 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 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核心资源。然而,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由于不能可靠计量, 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没有在报表上予以反映, 这无疑会低估企业的价值, 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 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不够全面。

2 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无论是何种分析法均是对过去经济的反映。随着环境的变化, 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我们在分析时, 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 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 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

3 财务比率体系的局限性

3.1 财务比率体系不严密

每一个财务比率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某一方面, 每一类比率都都过分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 导致整个指标体系不严密。

3.2 财务比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

我们在判断某个具体财务比率是好还是坏, 或根据一系列比率指标形成对企业的综合判断时, 必须注意财务比率本身所反映情况的相对性。因此, 在利用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时, 必须掌握好对财务比率的“信任度”。

3.3 财务比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比如, 对流动比率, 人们一般认为比率为2是比较合理的, 但许多成功的企业的流动比率都低于2;而对速动比率则认为1是合适的, 但不同的行业此比率有很大差别, 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企业, 几乎没有应收帐款, 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相反, 一些应收帐款较多的企业, 速动比率可能要大于1。因此, 在不同企业之间用财务比率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不便于不同行业间对比。

3.4 财务比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

比如, 对存货周转率的计算, 有的用销售收入/存货, 有的用销售成本/存货;对流动负债的计算也是如此, 分子流动负债的计算可用年末数, 也可用平均数, 而平均数的计算又有不同的方法, 这些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一样, 不利于评价比较。

4 针对财务报表的局限性的办法

(1) 进行报表分析时应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 与国际惯例接轨, 用“时价会计”进行调整;

(2) 注意对审计报告的分析, 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文件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 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 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 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目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审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所以应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分析, 注意审计报告的措辞。

(3) 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 在对会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比率分析时, 应充分考虑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信息, 以弥补报表信息的不足。

5 分析方法的改进

5.1 注意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和竞争优势的分析

行业环境对本行业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一个行业属于朝阳产业, 即使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 利润率较低, 但由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仍易于借到资金偿还债务;反之, 若一个行业属于夕阳产业, 即使各项财务指标良好, 但由于市场缺乏持续增长的需求, 该企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5.2 把经营环境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在采用趋势分析时, 若以本企业的历史数据作为比较基础, 由于历史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情况, 并不代表数据的合理性, 因为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指标相对历史有所改进, 并不一定说明已经达到应达到的水平, 甚至并不一定说明管理有了改进。同样, 在进行实际与计划比较时, 也要考虑经营环境的变化。

5.3 各种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各种分析方法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同时也各有局限性, 在运用时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做出投资判断, 而应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6 财务指标的改进

(1) 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和权益净利率。

对销售利润率的修正, 理由有二: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已经是企业的存在状态。在实际中有些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若仍按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净利率指标, 则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收入的全貌, 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获利水平;另一方面, 由于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划分不明显, 在选择计入主营收入还是其他业务收入时, 企业操纵性较强, 所以新会计准则在编利润表时不再区分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使收入的确认更准确, 基于此, 修改后的公式为“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更能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

对权益净利率的修正, 原权益净利率的分母用年初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值, 这是合理的.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 不应由于分配方案的不同而使计算值不同。因此, 修正后的公式为“权益净利率 =净利润/ (年初所有者权益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分配的利润)

(2) 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主要有:

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由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 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划分已不明显, 若仍用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这些指标已显得不够全面, 所以分子用“营业收入”比较好;另外, 对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母也要作适当修正。原比率分母用应收帐款的平均余额, 但由于账面上的应收帐款是提取坏账准备后的余额, 不同的企业, 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 对坏账准备的提取有不同的方法, 容易人为操纵, 也减少了可比性, 因此, 应收帐款周转率的分母用“应收帐款平均余额+提取的坏账准备”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1]张先治.现代财务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篇7

如果一个企业希望获得另一个企业的股份,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第一种就是通过现金、票据、债券、以及其他资产去收购对方的股份;第二种就是通过本企业自身所持有的股票去交换对方的股票,以此实现双方股权的合并。这两种方法是如今公司企业进行合并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购买法

购买法也称收买法,指的是通过现货币现金、股票、债券进行购买活动,其相对应所支付的现金货币、股票、债券就是企业的购买成本。统一采取与处理普通购置资产相同的原则,处理收购的企业。购买法的主要特点是所购买的企业资产归为收购者所有,其资产价值被重新确定,以及购买过程中的商誉状况应掌握,商誉状况的好与坏决定合并收益的成功与否。

(二)权益集合法

所谓的权益集合法指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股票表决的方式将他们的股权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和收购法截然不同,企业的资产为股东共同所有,资产价值不被重新确定,以及在购买过程中的商誉状况不需要掌握,并不会影响合并的收益。

二、合并财务报表流程

(一)会计期间适应会计政策

一般财会人员在编制合并报表之前,需要保证母公司和旗下所有的子公司的会计期间和会计期间相适应,保证工作的稳健运行。其具体做法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若母公司所采用的的会计政策和子公司的会计政策不一致的,子公司应该根据母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相对应的调整,保证上下一致性,若因实际情况而难以调整的话,子公司可以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的原则,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自己的财务报表;若母公司的会计期间和子公司会计期间不同,子公司应该根据母公司的会计期间进行相应的调整,若因实际情况而难以调整的话,子公司可以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期间的原则,自行编制自己的财务报表。

(二)进行底稿合并工作

底稿合并工作是编制财务报表工作的基础。底稿合并工作工作量相对较小,只需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各个项目的总资金进行汇总,最终得出合并报表的合并金额。

(三)进行调整分录和抵消分录工作

调整分录和抵消分录工作继底稿合并工作之后,是合并财务报表重要的一步,如果调整分录和抵消分录工作没有做好,会直接影响财务报表中的一部分项目。在涉及调整和抵消固定资产折旧的时候需要注意其不是“累计折旧”来进行调整和抵消。

(四)汇总合并报表的金额

在进行此项工作的时候,不只是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项目总金额汇总,还需要分别列举出各个项目资产、负债的项目、权益项目、收入和费用项目的合并金额,追求工作的严谨性。

(五)完成合并财务报表

按照底稿中的各个项目资产、负债的项目、权益项目、收入和费用项目的合并金额,生成正式的合并财务报表,上传到董事会,财务报表工作才算最终完成。

三、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研究

(一)运营能力分析

运营能力,具体指的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利用资产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运营能力表现在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收款周转率以及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对一个企业的运营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分析计算出该企业的运行的效率和效益等各项指标,以此来对一个企业的运营能力作出评价。运营能力的分析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资产营运效率的评价,有利于企业从中发现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补充;另一方面也为以后企业的未来指明方向。

(二)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指的是企业集团获取利润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集团管理者优秀的指标。盈利的能力可以从业务中的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及净利润率反映出来。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 资产平均总额*100%。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可以看出资产报酬率与净利润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成反比,表明资产报酬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成反比,相当于收益增加,成本下降。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收益甚好,风险较小,值得投资。这一指标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依据。

净利润率=净利润/业务收入收入净额*100%。同样净利润率越高,企业在业务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影响净利润率这一指标的因素包括商品的成本、价格、数量、质量、以及税额等等。

(三)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的发展能力,指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速度,其表现就是企业在规模上的壮大以及利润的增加。企业的发展能力会随着市场的发展环境而不断变化,同时也受到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以及盈利能力影响。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目的是对企业发展前景作出客观评价。

(四)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集团还清企业各种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具体包括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由于企业集团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法律上的债权人是相对于独立的法人主体而言的,所以债权人可以依法获得求偿权。从中可以看出若要编制一个科学的报表需要从个别财务报表为依据来对合并报表作出分析。

总的来说,在研究合并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中需要搞清楚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适当加强母公司的控制地位。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上层管理者科学管理的和决策,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皓青.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分析的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

企业经营中的财务报表分析 篇8

关键字:

晴雨表 分析方法 分析指标 分析报告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生存、发展、获利,企业要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必须将自身所拥有的人、财、物有机结合起来,获得最佳组合,才能争取到最大收益,而所有这一切,离不开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分析研究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有助于帮助企业领导层做出正确的企业经营决策。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比例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作为分析的基准有历史数据、预算数据、同业数据等。不同的比较基准可以让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判断企业当前经营状况从不同侧面得到的诊断结论,判断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通过与以前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知道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是否比以前有所进步;通过与预算数据进行比较,可以清楚企业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与同业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知道企业在同行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从而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与这些目标进行对比时,主要是用比较分析法。而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主要是应用于同一时期、同一企业中的纵向分析中,通过使用这两种方法,可以知道企业内部相关联指标之间的联动关系,我们要善于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财务指标的分析。

评价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其中比较综合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该种方法又称杜邦分析法,通过该指标,就将上述四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统一起来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正逐步转向價值创造和以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在价值管理理念下,企业可以设计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体系,作为管理层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应当完成的指标。这些指标衡量的目标与价值管理战略目标一致,并可以对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关键性的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设备利用率、生产周期、交货成本及其时间、应收应付款项周转率、单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废品率等。具体可以以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为核心,再辅以长期盈利能力、长期现金流量现值等目标。

当然,计算这些指标是相对容易的,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计算这些指标,而是要通过这些指标来分析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给企业的经营做出正确的诊断,分析企业目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出一份详实的有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财务分析报告是提供给经营管理层做经营决策依据的,而经营管理层一般是非会计人士,不可能对会计业务很熟悉,特别是对会计用语会很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时,要跳出专业术语的范畴,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析企业的经营状况。

要编写一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我们通常要做到收下几个方面:

(一)对日常业务处理要精确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是每笔会计业务,如果基础的会计业务没有处理正确,则建立在其上的分析也是空中楼阁,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得出的分析结论是没有参考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业务中,要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精确地处理每一笔会计业务,夯实会计报表的分析基础。

(二)财务分析报告不是会计指标的简单罗列

一般企业的分析报告只是一些会计指标的简单汇总,这样的财务分析报告是很难让管理层和外部使用者来使用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财务报告撰写者没有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刻地了解,只是就是论事,就数据论数据,只是计算财务指标,没有一个对数据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三)财务分析报告要有所侧重

如前所述,反映企业经营的财务指标有多种,我们不能平分笔墨,把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全部在一张报告上罗列出来,而应该就企业目前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比较有代表性和需要的地方,重点反映出来,其它不重要的指标可以简单地谈一下或者一带而过,也就是要有重点。考虑企业当前经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四)财务分析报告要有结论

编写的财务分析报告最终是给管理层做经营决策用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会计判断。一篇财务分析报告要能反映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就该问题应该怎样应对的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要就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就当前经营状况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并用管理层和外界使用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做出的分析报告才是有价值的。

所有这一切要求我们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真正地进行了解,而不仅仅只是进行帐务处理。要学会跳出数字处理的圈子,看到数字所反映的真实的经济业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分析财务报表来掌握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诊断出企业目前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开出对症的方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这将是一份财务报告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财务分析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郭 伟)

小微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要点 篇9

一提到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财务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财务结构不健全等,那是不是这样的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我们就可以忽略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财务报表是展示企业信息的窗口,通过报表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诚信程度,了解企业的销售情况、经营情况,虽然不规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为我们的担保决策提供依据。以下是根据实际工作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首先粗略地检查一下企业的报表,包括上期期末数与本期期初数是否相等,报表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基本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对于检查无误的报表,我们再进行下一步的核实分析。核实报表中关键的科目。此处所讲关键,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常规项目,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

二是金额异常变化的项目,例如突然增加和突然减少的项目; 三是金额巨大,占资产规模30%以上的项目。对这些项目的核实有助于我们判断一个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科目的具体核实方法。

(1)主营业务收入:这是担保业务中的关键,能不能担保,担保多大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报表上该项科目的金额应该通过纳税申报表、银行对账单、合同、水电费单据、出库单、发票等进行佐证,只有主营业务稳定,收入可靠且有持续性发展的企业才是我们的主要客户群。

(2)应收账款:对中小企业来说,应收账款的影响远远大于一般企业。对于应收账款,我们不仅要关注总量,还要关注期限结构、对象结构、大额客户和是否有关联方往来等情况。关注应收账款的增长程度与销售的增长程度的比较,如果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就应该有职业敏感性,可能存在虚增资产的嫌疑。

(3)存货:对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存货加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一半左右,因此对该科目也要加以核实,防止企业虚增资产。在现场调查时,需检查仓库,估算其价值是否与报表反映相符,在总量上分析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结构上各类存货能否保证供产销环节顺利进行,增量上看是否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质量上看产品是否适销对路。

(4)短期借款:该科目需查询贷款记录进行核实,同时结合财务费用开支情况侧证企业负债情况是否真实。如果推算企业的财务费用与短期借款的比例不合理,比例过高,则可能存在隐性负债。

(5)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核对银行存款余额与开户银行对账单是否基本相符。如果不相符,可以要求查看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检查未达账项是否存在。同时还需要了解银行存款中有没有保证金存款,是否存在使用限制。

(6)其他应收款:当金额较大或者突然增加/减少时,需要做分析,了解是否存在股东、关联企业占用企业资金问题、是否存在虚假出资、对外部企业拆出资金等情况。(7)其他应付款:主要了解是否存在民间借贷等。对核实后的报表数据进行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

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方面来衡量。

(1)偿债能力又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来分析,这些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要结合不同的行业进行分析;

(2)盈利能力通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毛利率等,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总资产、净资产的盈利能力,以及整体利润中销售利润所占的比重等内容,这需要分析企业的总体盈利趋势,以及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判断企业的获利状况;

(3)营运能力主要是考察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能力,判断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的企业效益越好;

(4)成长能力主要通过销售增长率、资本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来分析,成长能力越强,企业的实力越强,企业的发展越快速。四方面能力都良好的企业,是我们优先支持的对象,四方面能力都不好的企业,我们应将其“拒之门外”。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篇10

一、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市场对施工企业的要求也相应的有所提高。施工企业面临着市场利润空间逐步缩小, 成本不断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利用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经营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帮助企业脱离困境。为了更好的使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我们需要先对财务报表分析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

(一)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是指施工企业财务人员通过使用专门的方法对施工企业财务报表中大量的数据与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 从而帮助企业了解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与变动。施工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企业管理层了解与评价企业经营现状、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二)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财务报表的不同使用者对报表所提供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概括来说,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评价施工企业的经营业绩, 衡量施工企业现阶段的财务与现金流情况以及预测未来施工企业的发展趋势。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就要选取合理的方法对施工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根据比较内容的不同,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可以分为比较分析法与因素分析法。

(三)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根据上述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可以知道,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与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发现施工企业经营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偏离的行为, 并纠正偏差以保证施工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二是通过财务报表分析, 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分析与预测能力,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是通过报表分析, 找出施工企业现阶段与之前阶段、施工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差距, 为施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当前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企业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生产周期长、工程整体要求高、专业化技术程度高等特殊性, 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具体要求相较于其他行业企业也有诸多差异。我国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历史较短, 而且方法也大多是直接照搬其他行业企业, 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我们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进一步完善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一)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体系不健全, 缺乏行业标准

每个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都有其本身固有的特殊性, 但由于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历史较短, 大多数指标都是从其他行业企业照搬照抄而来, 并没有形成一套施工企业专门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体系。现实情况中, 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在现金流、收款方式与在建工程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不同, 用一般行业的财务指标很难分析与解决施工企业面临的问题, 所以指标体系构建的不足成为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一大难题。

另一方面, 进行报表分析时, 为了提高分析的准确性一般会使用行业标准进行比对。但是,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发展的时间较短, 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 施工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往往迫于自身的局限, 难以做到客观、准确。

(二) 重视财务报表分析的“量”, 而忽视了“质”上的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任何一点分析的不足都有可能造成对企业经营状况错误的评价, 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施工企业作为施工工程的承包商, 大多财务分析的重点都集中于产值以及与之相关的收益额, 往往忽略了除了产值之外的与经营活动密切联系的其他指标的分析, 如偿还长短期债务的偿债能力、资产使用情况的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在最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忽略了成本与长期发展能力,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使施工企业未来发展面临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 狭隘的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在进行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时, 大多数财务人员仅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加以分析, 通过简单的比率分析得出财务报表分析结论。众所周知, 财务报表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全部信息, 不仅仅狭隘的表示为财务报表项目本期发生额与期末余额, 包括报表附注在内的许多非数据信息也应成为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报表附注分析更能够发现或有事项对企业未来经营决策的影响, 使企业的决策更加客观准确。此外, 许多施工企业仅仅把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理解为为企业制定预算, 所以在具体实施报表分析环节中, 仅仅把预算分析当做唯一的工作, 这无异于人为地缩小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使得财务报表分析难以发挥全面的作用。

(四) 施工企业报表分析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财务报表分析, 作为财务管理在企业运用中最为全面、最为有力的环节, 属于高层面的管理活动, 对于分析人员的财务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大多数施工企业中, 财务部门并未作为高技术部门给予相应的重视, 财务人员的财务技能基本上仅限于满足简单的日常财务活动。但由于财务报表分析, 对于财务分析人员整体熟练掌握报表以及报表项目间勾稽关系的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大多数施工企业财务人员都难以胜任该项分析工作。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低不但会影响到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在施工企业的开展, 更会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实施财务报表分析所得结果的质量。可以说, 低素质的财务分析人员, 将会降低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水平, 直接导致施工企业经营决策质量的降低。

三、施工企业应如何做好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企业经营决策制定环节有着其他分析方法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完善财务报表分析, 有助于我国施工企业长远、快速发展, 更好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应选择适合的财务分析方法

目前, 施工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 使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多为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每个分析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与优劣性。如比较分析法, 大多使用两个或多个项目之间数额的比对, 揭示企业发展的趋势。该方法大多运用于前期指标与现有指标的纵向比对或是与同行业其余施工企业的横向比对, 以揭示差异和矛盾。这就表明, 在进行施工企业自身差距分析时, 采用比较分析法更能够找出问题, 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不同的财务方法, 针对的是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 根据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 将有助于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效率与效果的提升。

(二)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应建立科学的分析体系

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指标分析不同, 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某一个或是几个单一的指标, 而是应将财务报表分析中的指标构成科学的体系, 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具体来说, 应该区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以及预算执行能力等具体体系, 针对每个体系内的具体要求进行专门的指标设计, 并在完成各独立体系分析的基础上, 加以总结并得到最终财务报表分析结果。

1. 盈利能力分析体系构建。

盈利能力概括来说就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 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效果的重要手段, 所以如何准确评价施工企业的获利情况是施工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 也是构建盈利能力分析体系的目标。盈利能力分析通常采用比率分析法, 主要指标有营业净利率、毛利率、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等。在施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体系构建中, 应注意区分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财务特征的不同, 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的情况评价指标, 而不应照搬照抄其他行业指标数据。

2. 偿债能力分析体系构建。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其资产偿还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能力。施工企业有无支付现金与偿还债务的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施工企业由于其独有的资金使用量大、使用周期长等一系列特点, 导致偿债能力分析与其他行业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施工企业常用的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 在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时, 则应分别考虑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3. 趋势分析与发展能力分析体系构建。

趋势分析与发展能力分析主要是根据历史年度数据及其增长情况, 预测未来企业发展态势与发展成果。大多施工企业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集中于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分析上, 忽视了趋势分析与发展能力分析, 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施工企业, 工期长且周转时间相较于其他行业企业较长。为保证一个企业长远的发展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契合, 就要求企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经营, 这就要求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 更加重视趋势分析与发展能力分析。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比率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相结合, 加上图表分析等更加直观的方式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

4. 预算执行能力分析体系构建。

在施工企业结合之前年度财务报表分析结果制定全面预算并实施后, 我们需要运用专门的预算执行能力分析体系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该体系应包括盈亏分析、现金流分析、资产保值分析与成本控制分析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在分析方法上, 应使用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以此客观评价施工企业预算实施情况, 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能够更好的为施工企业所使用。

总之, 施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水平能够促进施工企业长远平稳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面临着许多问题, 要完善这些问题, 需要理论界与施工企业方面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蔡淳, 施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山西建筑, 2009年第28期.

[2]杨于哲, 小议施工企业财务分析的特殊性, 财会通讯, 2001年第3期.

上一篇:提高科学方法下一篇:爱情左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