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人物描写

2024-05-13

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共8篇)

水浒传的人物描写 篇1

1、宋江:眼如龙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上应星魁,感乾坤之秀气;下临凡世,聚山狱之降灵。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182、武松: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 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233、鲁智深: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34、卢俊义:目炯双瞳,眉分八字,身躯九尺如银。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惯使一条棍棒,护身龙、绝技无伦。京城内、家传清白,积祖富豪门。杀场临敌处,冲开万马,扫退千军。更忠肝贯日,壮气凌云。慷慨疏财仗义,论英名、播满乾坤。卢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615、吴用: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146、阮小二:眍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臂膊有千百斤气力,眼晴射几万道寒光。休言村里一渔人,便是人间真太岁。157、阮小五: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面上虽有些笑容,眉间却带着杀气。能生横祸,善降非灾。拳打来,狮子心寒;脚踢处,蛇丧胆。何处觅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158、阮小七: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浑如生铁打成,疑是顽铜铸就。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唤作活阎罗。159、公孙胜:头绾两枚松双丫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背上松纹古铜剑。白肉脚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拿着鳖壳扇子。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1510、吕方:头上三义冠,金圈玉钿;身上百花袍,锦织团花。甲披千道火龙鳞,带束一条红玛瑙。骑一疋胭脂抹就如龙马,使一条朱红画杆方天戟。背后小校,尽是七衣红甲。3511、郭盛:头上三义冠,顶一围瑞雪;身上镔铁甲,披千点寒霜。素罗袍光射太阳,银花带色欺明月。坐下骑一疋征<马宛>玉兽,手中轮一枝寒戟银蛟。背后小校,都是白衣白甲。3512、李俊:家住浔阳江浦上,最称豪杰英雄。眉浓眼大面皮红,髭须垂铁线,语话若铜钟。凛凛身躯长八尺,能挥利剑霜锋,冲波跃浪立奇功。庐州生李俊,绰号混江龙。3713、张横:七尺身躯三角眼,黄髯赤发红睛,浔阳江上有声名。冲波如水怪,跃浪似飞鲸。恶水狂风都不惧,蛟龙见处魂惊,天差列宿害生灵。小孤山下住,船火号张横。3714、穆弘:面似银盆身似玉,头圆眼细眉单,威风凛凛逼人寒。灵官离斗府,佑圣下天关。武艺高强心胆大,阵前不肯空还,攻城野战夺旗幡。穆弘真壮士,人号没遮拦。3715、扈三娘:玉雪肌肤,芙蓉模样,有天然标格。金铠辉煌鳞甲动,银渗红罗抹额。玉手纤纤,双持宝刃,恁英雄煊赫。眼溜秋波,万种妖娆堪摘。谩驰宝马当前,霜刃如风,要把官兵斩馘。粉面尘飞,征袍汗湿,杀气腾胸腋。战士消魂,敌人丧胆,女将中间奇特。得胜归来,隐隐笑生双颊。6316、秦明:头戴朱红漆笠,身穿绛色袍鲜。连环铠甲兽吞肩,抹绿战靴云嵌。凤翅明盔耀日,狮蛮宝带腰悬。狼牙混棍手中拈,凛凛英雄罕见。6317、索超:耀日兜鍪晃晃,连环铁甲重重。团花点翠锦袍红,金带鈒成双凤。鹊画弓藏袋内,狼牙箭插壶中。雕鞍稳定五花龙,大斧手中摩弄。6318、张清:头巾掩映茜红缨,狼腰猿臂体彪形。锦衣绣袄袍中,微露透深青。雕鞍侧坐,青骢玉勒马轻迎。葵花宝镫,振响熟铜铃。倒拖雉尾,飞走四蹄轻。金环摇动,飘飘玉蟒撒朱缨。锦袋石子,轻轻飞动似流星。不用强弓硬弩,何须打弹飞铃,但着处,命归空。东晶马骑将,没羽箭张清。7019、徐宁:凤落荒坡,尽脱浑身羽翼;龙居浅水,失却领下明珠。蜀王春恨啼红,宋玉悲秋怨绿。吕虔亡所佩之刀,雷焕失丰城之剑。好似蛟龙缺云雨,犹如舟楫少波涛。奇谋勾引来山寨,大展擒王铁马蹄。5620、杨志:曾向京师为制使,花石纲累受艰难,虹霓气逼牛斗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尘寰。虎体狼腰猿臂健,胯龙驹稳坐雕鞍。英雄声价满梁山,人称青面兽,杨志是军班 57

水浒传的人物描写 篇2

作为英雄传奇小说, 《水浒传》中的打斗事件屡见不鲜、形态各异。作者对这些事件中的人物服饰进行了细致的渲染刻画。人物服饰描写成了搏斗事件叙述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十二回校场比武, 但见:

头戴一顶熟钢狮子盔, 脑袋斗大来一颗红缨;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 前后两面青铜护心镜;上笼着一领绯红团花袍, 上面垂两条绿绒缕领带, 下穿一双斜皮气跨靴;杨志提手中枪出马直至阵前, 勒住马, 横着枪在手, 果是勇猛。但见∶头戴一顶铺霜耀日镔铁盔, 上撒着一把青缨;身穿一副钩嵌梅花榆叶甲, 系一条红绒打就勒甲涤, 前后兽面掩心;上笼着一领白罗生色花袍, 垂着条紫绒飞带。脚登一双黄皮衬底靴;七十四回相扑擂台怎生打扮:头绾一窝穿心红角子, 腰系一条绛罗翠袖。三串带儿拴十二个玉蝴蝶牙子扣儿, 主腰上排数对金鸳鸯踅褶衬衣。护膝中有铜裆铜裤, 缴臁内有铁片铁环。扎腕牢拴, 踢鞋紧系。

七十六回阵势演练, 宋江演练八卦阵的时候, 有24处服饰描写。八十八回阵势演练, 辽军在布阵的时候有14回服饰描写。

上面的打斗涉及校场比武、相扑擂台、阵势演练。作者在描写时都停下叙事节奏对其中人物的服饰进行细致刻画。这种方式中断了文章内在的气韵, 将行文由流畅的叙事转向了大段的韵文铺陈。“托尔斯泰说过, 决不要用整整几页的篇幅去描绘主人公的肖像, 描绘他的外貌、身材, 说他长的如何漂亮, 之后才让这个主人公展开行动, 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方法, 这不能引人入胜, 也不会有舞台效果, 因为这是静止在一个地方不动, 这是一种静态。主人公肖像应该从运动本身, 通过冲突, 通过行为显现出来。”但考虑到《水浒传》产生的背景, 我们能明白这种方式存在的客观原因以及文学价值。在早期英雄传奇小说产生时, 听觉欣赏是人们接受传奇故事的主要方式。《水浒传》产生后, 小说流传的形式从“说-听”发展到“写-看”, 但作者在组织情节时仍把阅读者的因素考虑在内, 听觉欣赏的一些方式惯性地影响到了创作者, 打斗前重视服饰描写的叙事特点被作者继承下来。对于这一继承, 刘勇强说过, “即使以文字为传播媒介, 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也总是拟想自己在对听众讲故事, 这种始终以接受者为中心的创作态度以及由此派生的叙事特点, 是应予以积极评价的。”

有些打斗事件中人物描写方式, 也显露了与视觉欣赏相契合的端倪:

八回:说时迟, 那时快, 薛霸的棍恰举起来, 只见松树背后, 雷鸣也似一声, 那条铁禅杖飞将来, 把这水火棍一隔, 丢去九霄云外, 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喝道:“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 穿一领皂布直裰, 跨一口戒刀, 提着禅杖, 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 认得是鲁智深。

先飞出禅杖, 后飞出和尚, 写了视角中的先后次序。同时也是层次分明:先看到了大和尚, 后看清了服饰, 再写和尚手里的戒刀、禅杖。这里的服饰描写真实可感、错落有致。敏锐细微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让我们清晰明确地了解了人物出场的经过。

说话艺术的很多叙事特点往往适应接受者的需要而产生。在说书的众多题材中, 双方打斗凭借其刺激性会对听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说书人也会尽力把这个故事说得圆满和生动, “讲到热闹处, 还要有铺陈穿插, 把动听的部分尽量盘旋……抓住故事发展中矛盾最尖锐的时刻, 突出重点, 大加渲染, 精细地描绘人物、情景外貌, 更细致刻画人物内心……”打斗事件中服饰的细致描摹可以确保这一故事的立体性, 使搏击事件变的场面化。同时, 服饰也是人人熟悉, 在描写中作者可以使用固定的套路和程式, 简单易行。还有的就是, 在打斗开始前对人物服饰进行静止的描写, 还可以拖延一下时间, 调动听者的期待, 为说书人炫耀自己的伶牙俐齿提供了契机。

全书打斗事件中, 各个集团人物服饰刻画并不是均衡受力, 服饰授予笔墨的多少与作者主观感情存在联系。

以宋江招安后的讨伐对象为例:对辽国服饰描写仅其布阵时有二十四次, 可以说是用墨如泼。王庆和方腊却只有五处描写。这里人物的服饰描写作者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究其原因, 主要是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左右:作者用了五回介绍王庆卑劣无赖、道德败坏的发迹经历, 可以看出对此人是厌恶鄙视的。而方腊, 水浒英雄便是在与其战斗时大伤元气、损兵折将, 甚至命丧其手、魂魄归神。这样作者描写服饰艺术重心也不大可能对其进行热切聚焦, 所以只是简笔交代、冷漠处置。这里服饰描写的倾斜反映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情倾向。表明了文本中服饰描写笔墨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作者自己的好恶。

二、人物服饰描写对打斗场面的营造

《水浒传》中, 有时候作者以服饰为切入点, 用了近似于游戏笔墨的手法, 艺术化的处理了战斗场面, 给打斗事件增添了娱乐色彩。这种描写方法也使书中打斗描写虽频繁但却不雷同。

三十四回都是白衣白甲, 也拥着一个穿白少年壮士, 手中也使一枝方天画戟。这边都是素白旗号, 那壁都是绛红旗号。只见两边红白旗摇, 震地花腔鼓擂。那两个壮士更不打话, 各人挺手中戟, 纵坐下马。两个就中间大阔路上, 斗到三十余合, 不分胜败。花荣与宋江两个在马上看了喝采。花荣一步步趱马向前看时, 只看那两个壮士斗到深涧里。这两枝戟上, 一枝是金钱豹子尾, 一枝是金钱五色幡。

一百零七回众将看他两个本事, 都是半斤八两的, 打扮也差不多。呼延灼是冲天交角铁啐头, 销金黄罗抹额, 七星打钉皂罗袍, 乌油对嵌铠甲, 骑一匹踢雪乌骓。滕戡是交角啐头, 大红罗抹额, 百花点翠罗袍, 乌油戗金甲, 骑一匹黄鬓马。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三十四回, 两个人物服饰的颜色形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组合体, 外在的色彩经过作者的描写便从搏击中凸现出来, 形成了一个具有视觉美感的符号。作者像是拿着一个绘画板给我们描绘图画一样, “这边都是素白旗号, 那边都是绛红旗号。只见两边红白旗摇, 震地花腔鼓擂。”一百零七回中, 作者利用他们同中有异的服饰, 把两个打斗者组合成了一个整体的意象, 让激烈的战争变得饶有情趣。这一方法的文学价值在于:“打斗场景的静态造型则包括服饰搭配与色彩构图, 尤其是打斗者的穿着、兵器等等。静态造型同样是打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与动态造型交融协调, 成就了打斗场景的动作性与画面感的结合。”

摘要:《水浒传》中打斗场景下人物服饰受到重视, 作者时常停下叙事节奏对人物的穿着进行精细描绘, 它一方面确保了打斗事件的饱满生动, 同时还使打斗情境变得富有画面感、立体感。

关键词:《水浒传》,打斗,服饰,研究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 1991.

[2]张稔穰.古代小说艺术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

[3]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浅谈《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篇3

关键词:宋江 人物 形象 忠义 假仁假义

中图分类号:I2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22-02

《水浒传》中,宋江是核心人物。“各路英雄好汉在梁山泊聚义,聚集在‘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下,是宋江之功;梁山好汉征剿方腊,农民起义军自相残杀,革命事业被淹没在血泊之中,毁于一旦,是宋江之罪。”一部《水浒传》离不开宋江,那么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形象的人呢,英雄?草莽?仁义?自私?

自古以来有很多的文人学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过对宋江的看法。鲁迅先生在《谈金圣叹》一文中指出“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在《水浒传》中也有很多对宋江的赞誉之词,“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湖保义,豪杰宋公明”,“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等等。而郭沫若在为关良的画作《乌龙院》(即《坐楼杀惜》)的题诗中却写道“别人并不爱你,但偏要卖你的老气。我实在不高兴宋江,他并不是英雄,也不侠义,彻头彻尾只是个假仁假义、欺人欺己的浪子”;萨孟武认为,梁山泊的构成分子是以流氓为主,是流氓组织的团体,宋江是一群以流氓为主的帮会的会长。因此,从这些可以看出来,自古以来的文人学者对宋江的看法褒贬不一,当然,很多文人学者对宋江的看法有的带有个人主观思想,有的受到时代特征影响。那么,以忠实原文为基础,从原文事实来看,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宋江的生活背景和所受的教育

从原著来看,宋江“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且于家大孝”,“下有一个兄弟,换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宋江出身平民之家,父亲及祖上皆为善良及讲求忠信仁义的人家,深受封建伦理道德影响,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宋江既善良好心同时又胆小如鼠。他“私放晁天王”、施棺材钱财于阎婆卖汤药的王公等都说明他是“做好事的押司”。当他听说晁盖梁山称王,州府发下公文时,他又想“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当晁盖派“赤发鬼”刘唐前来感谢宋江的救命之恩时,他又寻思“早是没做公的看见,争些儿惹出一场大事来”。原著中也在“宋江怒杀阎婆惜”中批语说“宋江小胆翻大胆,善心变做恶心”。

宋江生活在这样世世代代单纯质朴的家庭背景下,那么所接受的教育一定是当时影响最广最深的儒学。儒学提倡积极进取,入世济民的思想,因此宋江从始至终都想进入仕途,才会在做押司之时“疏财仗义”结交江湖人士并“谨慎小心”(实际上就是胆小),在他杀阎婆惜犯案以至最后上梁山后,他也想通过发展壮大梁山使朝廷招安,最后因征讨方腊,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的时候,宋江等人都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最后他明知被御赐毒酒,却说“我死不争”,并怕李逵“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而邀李逵同饮毒酒。借用宋江死前所说:“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因此,从这些可以看出宋江一生深受儒学影响。

既然宋江从小生活在平和、单纯、质朴的家庭里,又从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那么宋江又为什么会走向他所不认同的“灭九族的勾当”——上梁山为“匪”呢。

二、宋江为什么“反”,走向梁山

1、宋江的“二反”道路——宋江“反”是他从走投无路为保性命的自身利益的一个最后选择

“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成通缉犯,四处逃跑投靠他人,他投靠过柴进、孔太公、清风寨知寨花荣,一路寄人篱下,饱受风霜之苦,但却从没有想过去投靠他曾帮助过的晁盖,因为他不愿意落草为寇,因为他怕会影响他的一生仕途,因为在他儒学忠孝的思想中,这是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万劫沉埋”。后来,他连累花荣杀了刘高,他才实在无路可走勉强落草为寇,才想着要去投奔梁山,“自这南方有个去处,地名唤作梁山……我等何不收拾人马,去那里入伙?”这是宋江“一反”,但没想到宋江却被父亲宋太公以“因病身故”骗回家而“拟定罪犯”“刺配江州牢城”,此时,因再无性命之虞,宋江又开始不愿落草而想要回到“正途”,所以当梁山好汉刘唐、花荣等人来救他时,他是万般不肯落草去梁山。他说“若是如此来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甚至“把刀望喉下自刎”,花荣要给他开枷,他也说“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后上到梁山,晁盖再劝宋江留在梁山,可宋江却以家中老父为名推托,并且说“前者一时乘兴,与众位来相投。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见在下,指引回家。”从“一时乘兴”和“天幸”就可以看出在宋江的思想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落草为寇,背弃他的儒学思想。后来“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他才落草投靠梁山,走上“二反”的道路。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宋江“反”而走向梁山实际上是走投无路为保性命之举,一切都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

2.“反”是宋江的最后的“后备胎”,在最后实在无路有性命之虞的时候,他想通过“反”来引起朝廷重视,从而接受朝廷招安,然后回到他的最初目标——进入仕途,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光耀宗祖

宋江在有路可走的时候是一定不会“反”的,所以当他和武松离开孔家庄时,武松劝他同去二龙山落草,他不去,并劝武松“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可见,宋江在“怒杀阎婆惜”之后虽四处飘荡投靠,但已经把落草“反”朝廷作为了他的“后备胎”,所以他才在和花荣杀了朝廷清风寨知寨刘高“一反”之后设毒计骗秦明入伙,“坏了百姓人家的房屋,杀害良民。”结果了秦明“一家老小”,如此的残忍狠毒,连秦明也说“只是害得我忒毒些个!”宋江为了拒绝晁盖等人拉他入伙,不惜“把刀望喉下自刎”,可是当他要秦明入伙却这样毒辣,为什么?因为秦明的入伙可以增强他们的势力,威慑朝廷,可以让他多一份让朝廷招安的信心。因此,宋江只是把梁山当作“后备胎”,只是权借水

泊梁山暂时栖身,心中却日夜盼望招安。

三、宋江上梁山后在梁山的所作所为

1、宋江上梁山后的争权

宋江一落草之后就屡立战功,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第四十七回“宋公明一打祝家庄”,第四十八回“宋公明二打祝家庄”等等,虽然在此之前晁盖才是梁山的首席领导,但宋江为了能在晁天王之后顺理成章的当上梁山的大当家而不惜如此努力。宋江初落草梁山时,“晁盖便请宋江为山寨之主,坐第一把交椅。”宋江因初到梁山未立寸功怕人心不服而再三推让,甚至说“若要坚执如此相让,宋江情愿救死。”后来宋江坐了第二位,说道:“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从这些可以看出宋江不是不想坐梁山山寨之主,而是时机未到。所以宋江落草梁山后就积极展现自己的勇敢、智慧和教强的指挥领导能力,后来“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伤中不愈而亡,本来这正是宋江当梁山头领的最佳时机,可晁天王死前却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于是宋江在吴用等人的劝说下假意暂任山寨之主,后来“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宋江又假意在忠义堂上和众兄弟商议立梁山泊之主。“并虚情假义作让贤状,如此做秀。”甚至自比自己有三件不如卢俊义之处,他明知手下吴用、李逵、武松、刘唐、鲁智深等人会不愿卢俊义坐头领而推举他,他却故意虚情假意推脱,他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的当上梁山泊之主,于是又找一梯子下,借山寨钱粮缺少之名说“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金圣叹评论说:“第一把交椅既以之自据,又以之媚人,彼晁天王誓箭,竟安在哉?”

宋江之所以上梁山后努力的建立战功,是为了能当梁山之主,然后带领梁山走向招安,而他却又故意谦让,先让晁盖,后让卢俊义,这样的虚情假意、做秀让闲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在兄弟们心目中的“仁义”“谦让”的美名,让兄弟们更加听从自己,从而为自己的顺利接受朝廷招安打下基础。

2、宋江掌权后吸纳人才对梁山实力的扩大

宋江一掌权梁山后就加大对人才的吸纳,扩充自己的实力,目的是为了对朝廷形成威慑,迫使朝廷招安。第六十回“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后,宋江暂代头领之职,就在第六十一回开始设计赚取“玉麒麟”卢俊义,后又招降了“急先锋”索超、“大刀”关胜等人。而宋江对这些人才的吸纳“时刻不忘‘厚黑’二字真诀”。

“黑”是因为他为了能扩大自己的实力,让这些人才加入梁山不惜乱杀无辜、祸害百姓,直至逼得这些人走投无路。

《水浒传》中先后有秦明、卢俊义、安道全等都是被宋江设计逼上梁山。这些计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陷害他们与梁山勾结造反或是陷害他们杀人,以至于他们走投无路,只好附逆梁山。为此,秦明一家惨遭灭门(第三十四回),为逼卢俊义上山,甚至不远万里派吴用设计陷害,终至玉麒麟家破人亡、身陷囹圄,九死一生,性命几乎不保,若非燕青侠义救主,卢俊义又安在?连燕青也说:“当初都是宋公明苦了主人。”(第六十一回)神医安道全也为此被陷害,不得不舍情附逆(第六十五回)。

“厚”是指宋江在用“黑”的计谋逼迫这些英雄好汉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之后又虚情假意宽慰这些人,并为自己的这些行为解释,甚至用言语贿赂他们。如宋江对秦明说:“总管休怪,昨日因留总管在山,坚意不肯,却是宋江定出这条计来,……因此杀人放火,先绝了总管归路的念头。今日众人特地请罪。”宋江对卢俊义的做法最能反映其“厚”的程度,“宋江见了卢俊义,纳头遍拜。”他还说:“我等众人,欲请员外上山,同聚大义,不想却遭此难,几被倾送,寸心如割。皇天垂佑,今日再得相见,大慰平生。”(第六十七回)并虚情假义作让贤状。萧瀚评价宋江“如此做秀,实在让人感到恶心。”

宋江在他未反之时,晁天王让他上梁山,他是“若是如此来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可是看前面他又是如何逼迫秦明、徐宁、卢俊义等人上梁山落草的呢?难道当时他就没有想到自己以前的百般不愿、以死相逼吗?原因是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考虑,他要朝廷对梁山招安,那么就必须让朝廷对梁山感到畏惧;要让梁山对朝廷形成威慑,那么就必须充分扩大梁山的实力,多吸纳智勇双全的猛将。所以宋江才会不顾他人是否愿意的千方百计的使用“厚黑”法增加梁山实力,为了最终的招安做准备。

四、宋江接受招安到底是为了谁

宋江从始至终心中都记挂着招安,所以宋江对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忠心不二,梁山提出的口号也是“反贪官反奸佞不反朝廷”;所以宋江在捉了高俅以后,在高俅面前表现出谨小慎微、毕恭毕敬,深恐得罪朝廷要员的奴才相(第八十回);所以宋江在梁山兄弟们听完朝廷招安诏文后都义愤填膺时不顾兄弟们的想法,把兄弟们“都骂下关去了”,甚至对招安的陈太尉说:“我等尽忠报国,万死无怨。”(第七十五回)宋江对招安这样尽心尽力,难道真是像他说的为了梁山的兄弟为了大家的利益吗?

宋江接受招安,梁山的好汉几乎都不赞成。先是李逵从梁上跳下来把诏书“扯得粉碎”,并“楸住陈太尉,拽拳便打”;鲁智深也“提着铁禅杖,高声叫骂”;赤发鬼刘唐“也挺着朴刀杀上来”;连行者武松都“掣出双戒刀”;还有穆弘、史进等。(第七十五回)可想而知,梁山上的大部分兄弟都不愿意接受朝廷招安,所以,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并不是像他所说的是为了梁山兄弟。

宋江在带领梁山接受招安之后,梁山的兄弟在宋江的带领下为朝廷东征西讨,招安之后的梁山人马成了朝廷手中的一把利剑,奉命破大辽,讨王庆,伐田虎,征方腊,白白断送了十万人马,几乎都命丧战场,难道这就是宋江为他的弟兄们设计的美好前程吗?宋江明明知道在接受朝廷招安后要为朝廷卖命作战,也知道既然有战争就必定有死亡,可宋江仍然不顾兄弟们的反对和死活而接受朝廷招安,所以,宋江接受招安根本就不是为了梁山兄弟。

那宋江接受招安是为了谁呢?当然是为了自己。

从前面宋江的生活背景和所受的教育、宋江为什么“反”和宋江在梁山的所作所为我们就可以看出宋江所有的选择和行为都是为了自己,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他受招安也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光耀宗祖。

水浒传的人物描写 篇4

1.鲁智深(花和尚)

外貌: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情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性格: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2.武松(行者)

外貌: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情节: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性格: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

3.吴用(智多星)

外貌: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 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情节:智取生辰纲、智取大明府、智取文安县、排九宫八卦阵。性格: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4.林冲(豹子头)

外貌: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情节: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性格: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5.李逵(黑旋风)

外貌: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

情节: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

性格: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6.宋江(及时雨)

外貌: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情节: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性格: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7.杨志(青面兽)

有关水浒传人物的歇后语 篇5

1. 王伦当寨主——不能容人

2. 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3. 母夜叉撒泼——惹不起

4. 武大郎看戏——人云亦云。

5. 解珍、解宝坐班房——难兄难弟。

6. 武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

7. 花荣射箭——百发百中。

8. 张顺浪里斗李逵——不打不相识。

9. 黑旋风李逵——有勇无谋。

10. 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

11. 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

12. 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13. 时迁报警——贼喊捉贼。

14. 时迁进牧场——顺手牵羊。

15. 时迁照镜子——贼头贼脑。

16. 张天师捉妖——拿手好戏。

17.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18. 林冲上山——官逼民反

19. 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

20. 时迁偷鸡——不打自招

21.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22.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23.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24.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25.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26.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27.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28. 林冲误入白虎堂——单刀直入

29.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30.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31. 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32. 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33. 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34.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35.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36.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37.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38.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39. 李鬼的板斧——冒牌

论水浒传中的宋江人物形象 篇6

写作提纲

一、宋江是一位仗义英雄

1.仗义疏财、济弱扶贫 2.仗义待友、侠名远扬

二、宋江的“忠孝双全”

1、孝亲敬友、忠孝双全

2、孝忠君主、忠贞报国

三、宋江的“反抗”

1、题诗言志

2、聚众梁山

内容摘要:《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有着复杂多重的性格人物形象。施耐庵塑造宋江这一人物形象, 抛弃了历史上的宋江,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原型的差距有着明显的差距, 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本文就围绕宋江上梁山之前曲折过程,以及梁山上后的起义生活,再后来接受朝廷招安,来分析这个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对于我们不断深入了解探索《水浒传》中思想内容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水浒传》 宋江 人物形象

正文:

《水浒传》是一篇悲壮的史诗,通过描写众位好汉被逼上山的遭遇,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奸佞当权,社会黑暗,人民奋起反抗而最终找不到出路的社会状况,汇集起北宋末年的社会生活画面。在众多的英雄中,作为中心人物的宋江是最复杂的,从刀笔小吏到义军领袖,再从义军领袖转变为封建王朝的走卒,直至兔死狗烹,其悲剧的一生令人扼腕痛惜、催人泪下。作为文学形象,宋江是《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物形象之一。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宋江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宋江是一位仗义英雄 1.仗义疏财、济弱扶贫

宋江是一名押司,在衙门中管理文书案牍,对老百姓的疾苦有一些体验的,对老百姓是同情的,对他人的困境,均能雪中送炭,给予帮助。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第二十一回叙述他接济唐牛儿,许给卖汤药的王公公一具棺材及送终之资。而阎婆惜这件事可以算是宋江若干行善济弱中比较重要的事件。阎婆惜是东京汴梁人士,她跟着父母到了山东投奔一个官人不着,流落在郓城县。屋漏偏逢连阴雨,阎家的父亲暴病身亡,却无钱埋葬,阎婆惜和母亲陷入赤贫境地,连父亲的棺材都买不起,更不用安葬了,仗义疏财的宋江在街上听到了

这件事情,就出手相助,给棺材铺打了招呼,让阎家母亲去拿口棺材,又见阎家母女生活无着,随手给了母女十两银子,阎婆惜母女感恩涕零。按理说,宋江与阎婆无亲无故,素不相识,他没有帮助阎婆惜的理由,对阎婆惜的求助可以不理不睬或些许资助,可宋江帮助了她。

仗义的宋江,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因此,天下无论识与不识,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称赞,也无不结识宋江为荣。当宋江在江湖上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了名号。对方得到确认以后,定然会说“莫不是山东及时雨宋公明宋大哥”定然都是“纳头便拜,真是个相逢恨晚。众望所归。有人认为宋江这种重义的性格特色,不是宋江单独具备的,在梁山其他英雄身上也表现得很突出,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就是个代表。相比柴进,宋江只是个押司,出身也只是小地主阶层,可以说他的收入很少,家境也不是相当富有。但比起柴进来,他更能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且周祥细腻,无微不至。如宋江在柴进庄上与武松相遇的情景,宋江一见武松后,就拉着武松去喝酒,看武松的衣服旧了,马上就拿钱出来给武松做衣服;临分别时,宋江摆酒送行,并拿出十两银子给武松做盘缠;这场景,把英雄盖世的武松感动得五体投地。我们再来看看宋江结交李逵的情景,当时李逵一贫如洗,穷困潦倒,他耿直而粗鲁,贪杯而好赌,好打抱不平,惹事生非,宋江与他刚刚相识见面便给他十两银子,这让李逵感到宋江果然仗义疏财,名不虚传,关键的时刻,宋江施以钱财,解了李逵燃眉之急,这使李逵非常感激,以致李逵终身相随,矢志不移。

2.仗义待友、侠名远扬

宋江私放晁盖,不告诉官府是因为仗义,宋江作为一个朝廷懂法的人,知道晁盖所犯的一串串事件都是灭九族的罪,但是他担心晁盖等人,怕他们出了闪失,私放晁盖,为了义气主动承担了这些风险,“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生死至交一碗酒”是他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各路英雄对宋江的顶礼膜拜,正是对他的“义举”的回报;也正因如此,宋江才有那么大的凝聚力,将众多好汉团结在他的周围,他也才能够稳坐帅位。当宋江成为梁山义军首领后,他关怀兄弟,对梁山好汉不分上下,一律兄弟相称。作战缴获的东西也合理分配,赏罚分明,《水浒传》里面有几次比较大的战役,大多数都是他为了救自己的兄弟而打。他每打一个城市都是因为自己的兄弟,梁山的兄弟被捉,为了救这些兄弟而打仗。这为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反抗统治阶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征缴方腊,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政治大屠杀。一百零八位英雄,在征方腊的厮杀声中,每死去一个兄弟,宋江都要为之流泪,悲伤;没散去一个兄弟,宋江也要为之痛苦叹息。

二、宋江的“忠孝双全”

1、孝亲敬友、忠孝双全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这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水浒》中宋江的“孝”是有名的,“于家大孝”,“事亲行孝敬”,因为孝,他另立户籍,以免因事连累家人;因为孝,在得到父亲“病故”的信息而大哭昏迷;因为孝,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肯上山落草,以免被人骂为不忠不孝之人。

宋江因阎婆惜案刺配江州牢城,途中被梁山英雄拥上梁山,众英雄挽留宋江,可宋江执意不肯,他不愿做个“上逆天理,下违父命”、“不忠不孝的人”。就是浔阳楼上的反诗揭发后,宋江也不肯采取行动反上梁山,宁愿装疯卖傻,苟且偷安。直到被判劫法场,救宋江、闹江州、大获全胜,宋江才跟随英雄们回梁山泊后摆宴席庆胜利。宋江杀婆惜而逃亡,浔阳楼题反诗而获斩,几经生死,刚上梁山,不料突然接石勇捎来的一封报告父亲死亡的家书,宋江顿时思想波澜陡起,因为心系老父安危,拒绝众人劝阻,独自一人下山到了郓城县。然而,在宋家庄等待他的,不是灵堂哭祭,而是牢狱,脊杖和刺配江州。可见,宋江的所作所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忠义和孝顺,这就是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

2、孝忠君主、忠贞报国

由于宋江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学的是孔孟之道,在行事上必是以“忠”、“孝”为先,时时想着忠于君主,处处都要“不违父教”;在他的心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反黄帝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勾当,是无论如何不能干的,甚至于“宁可朝廷负我,我心不负朝廷”,宋江在一开始就只反对贪官,不反皇帝;在他思想中始终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对于皇帝和封建秩序始终抱有幻想,在他受官府迫害时,却也不愿反抗,宁愿忍辱受苦也不造反干“灭九族”的勾当。宋江被自己和梁山英雄“逼”上山后,他就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生命重新定位。受儒学教育的宋江真正的报复是为国家权利服务,赢取功名,荫妻荣后;中国古代很多读书人以隐为

进,宋江也正是运用了这样的策略,于是接下来他就认真与朝廷“作对”,壮大梁山,以赢得以后接受招安的筹码;他和其他许多英雄的逼上梁山有所不同,宋江缺少李逵、武松等人那种反抗的主动性。他是带着地主阶级的种种偏见,带着孔孟之道,尤其是背着孔孟之道的忠君和造反有罪两个沉重的思想报负登上梁山的。所以,自始至终,宋江的言谈举止中便带有明显的受招安,仕皇帝、做忠臣的意图。即便在梁山起义军和封建王朝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也经常想着投降重阳节菊花会上,宋江乘着酒兴,写了一首《满江红》词,呼吁“望天王降招安”在他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的忠贞报国的志向;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在把反对意见用兄弟之情压下去之后,他一边不得不抗拒官军的镇压,一边却竭力向起义队伍灌输忠君思想,改变斗争的大方向;在梁山最辉煌的时候,不顾梁山众人强烈反对,接受了朝廷招安;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

三、宋江的“反抗”

1、题诗言志

宋江本身走上反抗的路子是充满矛盾的,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宋江是反抗的,他在浔阳楼上写的两首反诗就是这个说明。“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谋;恰如猛虎我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江州;他年若得抱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浔阳楼反诗

是宋江对黑暗社会发出的反抗宣言。到了这时候,宋江道德的义士气质和政治的反抗性已交着在一起,成为宋江性格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时已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无病的呻吟,而是强烈反抗思想的自然流露,他公然要效仿黄巢勇敢地站出来造反。但反动统治者宋江还未来得及采取反抗的具体行动时,已经对他暗下毒手了,黄文炳认为是“反诗”,要赛过黄巢的宋江是个极其危险的反叛者。于是,他上窜下跳献计献策,硬是把宋江逼上行刑的法场。闹江州使宋江越过了反抗道路上最后一道障碍之后,彻底结束了逃避和反抗依偎不定的状态,终于走上了水泊梁山,这时宋江已经认清去梁山泊,投入反抗的洪流,才是一条唯一的出路。

2、聚众梁山

宋江一生因为其性格得以成就。但也因其性格而遭遇毁坏,正所谓“成亦萧何,败也萧何”,宋江“忠孝双全,美名远播”,使他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但正所谓树大招风;“杀惜”使宋江与过去诀别,把他推上亡命生活道路;纵使没有阎婆的要挟,在惊惧之下犯下杀人案,他的游走于黑白道之间的“骑墙”行为,也终有一天要将自己“逼上梁山”。宋江从济州到青州,从宋家庄到清风寨,不义之辈总是在迫害他,而义气兄弟则总是在救助他;这是他从现实强烈的对比中,认识到回到过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刺配江州,梁山泊兄弟们亲切挽留,义重情长;揭阳岭李俊的衷心规劝,铭心难忘,浔阳江边被赶得走投无路时,面对满目芦花,一派大江,宋江仰天叹道:“早知如此的苦,悔莫先知,只在梁山泊也罢;谁想直断送在这里,丧了

残生!”说来命运往往也是不由人自主的宋江天性豪爽好义,他对名誉的珍视乃至崇尚,他对游走于“两极”之间的快感的迷恋,必然要将自己的生命推向某种“万劫不复”的境地,当命运的马车一旦发动起来,一切就不由自主了;因此,生辰刚案发,宋江在他的复杂性格的驱使下,已开始走向生命里最重要的转折。如果说一开始是宋江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梁山作为他获得利益的一个重要的筹码,那么后来就是梁山选择了宋江。

总之,宋江这个艺术形象,既是作者的产物,也是民间创作的产物,是中国历史特别是元末明初的产物。宋江,有着他们那个阶级、有着他们这类人物的虚伪、奸诈、玩弄权谋、残忍狠毒的属性,也有知人善任、忍辱负重的胆识和胸怀,又有劳动人民讲义气、重信用的优良品质。所以说宋江是一个亦善亦恶的复合体。

参考文献:

1、金圣叹著《读批水浒》 岳麓书社2006年6月。

2、李希凡《略谈〈水浒〉评价问题——读张政烺先生的〈宋江考〉》,《文史哲》1954年第4期

3、马成生:《水浒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水浒传的人物描写 篇7

1、《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

1.1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水浒传》人物塑造的重要方法。语言描写能够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文化水平,暗示任务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时大量采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例如,《水浒传》中在写到各种人物与宋江相遇的情景时,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来设定人物的语言,虽然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都是相见恨晚,但是,语言风格却不尽相同。武松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松江的崇敬、李逵的语言虽然表现了他的粗鲁和物理,但是却又体现了他心直口快的特点。同时,《水浒传》在运用语言描写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人物的立场与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1.2 行为描写

行为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方法,行为描写相对于语言描写来说更具有表现力,能够通过具体的行为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感情,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体会到人物的思想关系,触摸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特征,能够将读者带入作品之中,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例如,《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有着十分到位行为描写,具体描写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动作和过程,再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场景,描绘了激烈打斗的场面,让读者感觉惊险刺激,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1.3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人物塑造最直观的手法,能够直观呈现人物的外貌形象。而《水浒传》在运用肖像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大多采用概括描写的方式。例如:武松、花荣、李逵的外貌描写都采用了整体概况的方式,并加入了夸张手法,重点描绘作者想要突出的人物特色。同时,《水浒传》在描写人物衣着时十分细腻,成为《水浒传》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例如,在描写林冲服饰的时候,对林冲的服饰做出了具体详细的描写,体现了林冲儒雅军官的身份,与林冲的社会地位和性格十分符合。

1.4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能够烘托人物形象,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水浒传》中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也使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例如,作者十分擅长运用季节环境来做故事发展的背景,进而烘托人物形象。例如,林冲走上在大雪纷飞的冬天走向了反抗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味。同时,林冲血刃仇敌的时间选择在了夏天,衬托了林冲心中的愤懑的情感。另外,在环境描写的过程中,作者实现了情景交融,使人物的思想以及人物的感情都呈现在感情中,带给读者奇妙的阅读体验。

2、《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的影响

2.1 对白话长篇小说的影响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对后世长篇小说创作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清代大多数长篇侠义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都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并且有很多小说中的人物都来源于《水浒传》,是水浒转人物的承接。同时,也有很多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借鉴了《水浒传》人物塑造的方法,积极运用语言、行为、环境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清朝的《三侠五义》,这部长篇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了群侠形象,受到了《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直接影响。

2.2 对白话短篇小说的影响

《水浒传》人物塑造手法对后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有着重要影响,在《水浒传》创作完成之后,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法基本固定下来,并且朝着个性化和生动化方向发展。很多后世的短篇小说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采用《水浒传》人物塑造的方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小结:

总之,《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有着鲜明的特色,是《水浒传》成功的关键,能够明确表现出人物的形象。因此,《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引起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同时,《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对后世小说创作也有着重要影响,是后世小说创作的重要参考。本文从部分角度研究了《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学者能够深入研究《水浒传》的人物塑造,以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摘要:《水浒传》是我国重要的古典名著,其人物塑造手法十分独特,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水浒传,人物塑造,手法,影响

参考文献

[1]武小新.金圣叹的个性与他的《水浒》点评——对金批《水浒》几个问题的重新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6(04).

水浒传的人物描写 篇8

关键词:红字;水浒传;海丝特;潘金莲;潘巧云;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90-04

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施耐庵是14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批判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施耐庵的代表作《水浒传》揭露中国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两部作品表现的主题完全不同,两位伟大的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分别代表着西方与东方迥然不同的创作倾向与风格。仅就此而论,两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都没有可比之处。然而,我们把《红字》与《水浒传》对照起来读,就会发现:前者的女主人公、男主人公和后者描写的一些女性、男性形象,有许多可比之处。通过对比,我们更能清楚地发现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倾向,更能深入理解两部作品包含的一些思想意义。

一、海丝特与潘金莲不幸婚姻的比较

简单说来,《红字》讲述了女主人公海丝特一生的事迹,勾勒出她走过的一条漫长而曲折的人生道路。她与丈夫没有爱情,跟别人有了孩子,又拒绝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依据新英格兰宗教风尚与法律,她被判刑,并按有关规定,必须在胸前挂起红字,以示她偷了汉子。任何人也难以想象:一切打击、迫害,反而激发出她闯出一条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与力量。

《红字》对海丝特的外貌刻画得非常生动:“那年轻妇女身材硕长,体态优美之极。她头上乌黑的浓发光彩夺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面孔不仅皮肤滋润、五官端正,而且还有一对鲜明的眉毛和一双漆黑的深目,十分楚楚动人。”主人公如此青春焕发、光彩照人,理应嫁给一个才貌双全的小伙子、彼此结成美满的婚姻,一生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她所嫁的齐灵窝斯,面貌丑陋、身材畸形。此人是个书虫,他把自己最宝贵的时光主要耗尽在图书馆内,却把海丝特丢到一边。夫妻关系极度不和谐,彼此之间不能建立真正的爱情。作者描写这桩畸形的婚姻,客观上提醒读者深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是什么样的主客观因素,使海丝特不能嫁到如意君郎?齐灵窝斯为什么可以毁掉她花一样的年华?海丝特为什么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自主?这种不道德的婚姻为什么要落在一个女人的头上?资产阶级所提倡的自由、博爱到底是什么货色?由此,我们可以对照《水浒传》所描写的潘金莲与武大郎的婚姻。该书交待:潘金莲“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她和海丝特一样楚楚动人。她的婚姻也和海丝特一样不幸:她是清和县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那个大户要缠她,是因为她“颇有一些颜色”。有些颜色就受到欺辱,这是由女子卑贱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是由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造成的。同样,美丽的海丝特也是被欺辱者,她的社会地位也不比潘金莲好多少,当时美国的婚姻制度也是压迫妇女的。该书交待:潘金莲“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她维护自己的做人权力,有着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然而,她的正当防卫和合理愿望带来的结果是:“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大户的报复行为,把她推向苦难深渊。由此,我们准确推断:海丝特嫁给齐灵窝斯,也是被迫无奈的,像潘金莲的命运掌握在大户手里一样,她的命运也不被自己所掌握,或被当时的社会制度所操控,或被别人所操控。该书交待:潘金莲所嫁的武大:“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武大从外貌到生理,都属于残疾人。潘金莲嫁给这样的人,如何能获得爱情?如何能生活得幸福美满?同样,《红字》描写海丝特嫁给残疾人齐灵窝斯,正是借此让读者思考:海丝特如何能获得爱情?如何能生活得幸福美满?更让读者思考,这到底是谁之罪?

对比海丝特与齐灵窝斯、潘金莲与武大这两桩畸形的婚姻,的确能引起我们的诸多思考。

二、海丝特与潘金莲罪名的比较

《水浒传》叙述说:“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武大生理等方面的缺欠,必然给夫妻关系带来一系列恶果,而且这些恶果还必须由她一个人品尝下去。正是基于此点,作者竟冠冕堂皇地给她加上“爱偷汉子”的罪名,这实在是于情于理不合。姑且说潘金莲“爱偷汉子”的罪名,不是作者强加给她的,而是根据作者后面叙述的事实:潘金莲第一次向丈夫的弟弟武松求爱,选错了对象,注定成为一次失败的尝试。第二次她与西门庆苟且偷欢,更是所托非人,犯了比第一次更为严重的错误。据此,说潘金莲“爱偷汉子”,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逻辑性。然而,她错嫁武大的根源,作者没有追究;她躲避武大郎寻求自己的爱情有其合理的一面,作者视而不见。后来,她伙同别人药死武大郎,占主导地位的善良本性逐步退却,占次要地位的劣根性逐步增强。潘金莲的这种变化,当然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但是不起决定作用。西门庆、王婆对她的合伙坑陷,虽属外在因素,却起决定作用。作者对主要是这种外在因素使她论为杀人犯的事实,更不做任何分析。我们再看《红字》的有关描写:海丝特与齐灵窝斯结婚后,他们一直居住在安特卫普。就在两年前,齐灵窝斯把海丝特一人送上去往大西洋对岸的马萨诸塞的征途。然后,打算也来这里。可是,齐灵窝斯被海盗俘虏,海丝特孤独地居住在波士顿。这时,年轻英俊的牧师亚瑟闯进她的视野,他们真诚地相爱了,度过一段隐蔽而热恋的生活。不久,海丝特怀孕的隐情暴露,因通奸罪被抓,在狱中生下小女珠儿。海丝特受到惩罚,她必须终身穿着一件绣着红色A字的外衣,字母A代表“通奸”一词。试比较:潘金莲偷汉子的罪名,是被作者直接点示出来的。之后,作者叙述她爱偷汉子的事例。如前所说,作者未能冷静地分析所谓爱偷汉子的原因,只是站在具有正统观念者的立场上,对潘金莲做出评判。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作者歧视妇女的思想倾向。海丝特爱偷汉子的罪名,是用她必须穿着的一件绣着红色A字的外衣表示出来的。尤其字母A,直接说明她是不恪守道德规范的荡妇。作者没有站在具备正统观念者的立场上,更没有倒向宗教势力一边,他只是通过有关的客观叙述,让读者由海丝特的外衣,看到加给她罪名的邪恶势力的丑恶本质。不止于此,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直接评判潘金莲的罪名相比,《红字》作者霍桑只是提供一些事例,让读者对海丝特做出相应的评判,尤其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比如齐灵窝斯在海上失踪,他死里逃生之后,不去与妻子见面,却在暗地里跟踪妻子,看妻子对自己的爱情是否忠诚。联系齐灵窝斯后来竟倾全力寻找与海丝特通奸者,并进行复仇的行径,读者会做出判断:齐灵窝斯心理阴暗,不顾海丝特不爱他的事实,只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自己占有海丝特的目的,不惜把她抛到陌生的地方,随后又跟踪侦察。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之徒,是和《水浒传》里欲霸占潘金莲的西门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退一万步讲,即使海丝特的通奸罪成立,这个自私自利之徒,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他把海丝特推向苦难的深渊。作者正是希望读者顺理成章地做出判断:海丝特几乎是无辜的,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不但不是犯罪,而且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表现出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婚姻观。endprint

施耐庵《水浒传》直接评判潘金莲的罪名,暴露出作者落后的爱情观、婚姻观。霍桑《红字》让读者思考海丝特的罪名是否成立,表现出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婚姻观。

三、海丝特与潘巧云婚外恋的比较

我们再把《红字》与《水浒传》的相关人物进行比较。海丝特一人住在波士顿,没有相依为伴的人,生活是困苦的。又由于她与齐灵窝斯的婚姻没有爱情作为基础,因此,她与亚瑟产生婚外恋。与海丝特相比,潘巧云的经历也是苦难的。《水浒传》交待,潘巧云先嫁的一个王姓官员,两年前身亡。后嫁给杨雄,两人做夫妻不到一年。据潘巧云介绍:杨雄一个月当中有二十来天都在牢狱值班。杨雄不贪恋女色,以工作为重,符合作者的好汉标准。然而,他不注重建立夫妻之间的感情,使夫妻生活失于正常,潘巧云发生婚外恋实属必然。

面对海丝特与潘巧云的婚外恋,《红字》的作者霍桑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霍桑认为:海丝特有了婚外恋,才是她正常情感的表达,否则,将是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施耐庵则认为:潘巧云后来发生婚外恋,是对杨雄感情的背叛,是不恪守妇女之道的可耻行为。由此看来,两位作者在对待妇女的问题上,态度是根本对立的。一个主张妇女可以自由恋爱,一个主张妇女应该恪守三从四德的礼教。在这一点上,生活于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霍桑,远比生活于东方封建社会的施耐庵,高明得多。由此,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霍桑《红字》的主题是鲜明的,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尤其反映了广大妇女的迫切愿望,即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破除束缚妇女手脚的传统思想,让广大妇女充分获得自由恋爱的权益,全社会应当尊重女性,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不受到破坏。

《红字》所描写的海丝特与亚瑟这对情人的爱,其表达方式是隐蔽的,他们的爱情,只有在无人发现的角落、阴暗寂静的森林间,才能显现出来。他们需要精心选择幽会的地点,他们的往来活动不得在阳光之下进行,或者说不但不受法律、道德、制度的保护,反而受到所有世俗之人的谴责的。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恰恰要告诉世人:他们的爱,其表达方式应该是公开的,他们的爱情是合理合法的;他们的往来,应该在阳光下进行,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任何人没有谴责的权力。人们应该向他们投以羡慕的眼光,应该祝福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事实上恰恰相反,当海丝特的红字出现在胸前,周围的人惊呆了,向她投来鄙弃的目光,嘲笑她,甚至在心里诅咒她。这样,迫使读者思考:人们为何是非颠倒,把正当的看成是不正当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把上颠倒为下,人为地制造观念的混乱。作者也正是由此提醒读者认识到:宗教的一些清规戒律是害人的,当时的许多道德伦理是束缚人的正常活动的绳索,高喊文明、自由、博爱口号的一些政客们,他们的面目是伪善的、可憎的,当时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应该统统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

通过海丝特与潘巧云婚外恋的比较,分别反映出《红字》作者与《水浒传》作者各自的立场、观点。

四、海丝特与潘巧云婚外恋形式的比较

我们对照一下《水浒传》的相关描写:潘巧云与和尚裴如海相见,潘巧云主动调情,裴如海积极呼应,类似海丝特与亚瑟相遇的过程。在追荐亡夫的过程中,潘巧云与裴如海的调情活动,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彼此眉来眼去,以目送情,气氛庄严的道场,被他们搅得乌烟瘴气,使得追荐亡灵的活动显得滑稽可笑。“追荐到三更时分”,潘巧云派人叫来裴如海,与之调情订约。一切关节打通之后,潘巧云与父亲潘公、待女迎儿乘轿来到报恩寺还愿。裴如海用酒灌醉潘公,将潘巧云引入卧房,两人不正当的关系开始发生。临别,潘巧云制订双方幽会的计策。

潘巧云与裴如海这对情人的爱,其表达方式基本是公开的。他们的爱情,几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现出来。这与海丝特与亚瑟表达爱情的方式恰恰相反。当然,多次幽会,又是双双共同采取的形式。与霍桑描写海丝特与亚瑟幽会的意图更相反,施耐庵描写潘巧云与裴如海的幽会,是借此告诉读者:他们的爱,其表达方式不应该是公开的,他们的爱情是不合理合法的。他们的往来是见不得人的,任何人都有谴责、监督他们的权力,人们应该向他们投以鄙弃的眼光。概括地说:在霍桑看来,海丝特与齐灵窝斯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让它尽快地死亡。海丝特与亚瑟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应该公开建立起来,任何道德规范、宗教势力、政治文明,都不能阻止这种婚姻关系的建立。从中再次表现出霍桑的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与霍桑相比,在施耐庵看来,潘巧云与裴如海之间的爱情,一开始就不应该建立的,潘巧云应该死守与杨雄之间的婚姻关系。从中仍然表现出施耐庵的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由此我们清楚地发现:西方的资本主义时代与东方的封建主义时代,人们的婚姻观、爱情观、有进步与落后之分。霍桑在《红字》里表现的进步的婚姻观、爱情观、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

五、海丝特与阎婆惜等四女性结局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表现自己的婚姻观、爱情观,霍桑在《红字》的后半部,完成了对主人公海丝特形象的塑造任务。海丝特承认自己所犯的通奸罪,诚恳地接受处罚,勇敢地把红字佩戴在胸前。刑满出狱后,她带着珠儿离开市镇,住进郊外的一间小小的茅屋里。茅屋位于半岛的边缘上,不和任何住家毗邻。是早先移民建造的,后来被舍弃了。“因为附近的土地荒瘠得不能耕作,同时位置比较偏僻,脱离了社会活动的圈子。”作者为什么要大书特书“茅屋”呢?它象征海丝特离群独居的痛苦生活的开始。海丝特本来可以逃到别处,隐姓埋名。可是,她没有这样做,她留在犯罪的地方,接受人间的惩罚。“茅屋”不仅是她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标志着人间对他的惩罚。“茅屋”象征她对自己所犯罪行的忏悔,象征她灵魂净化的开始。一句话,作者赋予了“茅屋”多层的象征意义,借此说明海丝特开始彻底重新做人,客观上削弱了海丝特原来不以犯罪为耻,反以犯罪为荣的坚强反叛性格。不过,作者以此也为展示海丝特的全新形象埋下伏笔,这种全新形象是:“她靠自己的高超刺绣手艺,扶养珠儿,维持生活。”她把全部多余的资财都用来施舍,她替穷人制做粗衣。她把那些穷人当作施舍的对象,向他们伸出了救济之手。尽管她所救济的人,时常还会侮辱她,尤其“那些社会上层的妇女”,对她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但是,她一如既往地从事她的慈善事业。最终,她赢得周围所有人的同情和尊敬,在大家眼里,她胸前佩戴的红字A,具备了“能干”和“天使”的含义,由耻辱的代号一变而为慈爱的象征。endprint

作者借助海丝特的全新形象,昭示后人,广大妇女有悔过自新的能力,她们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社会各方应该给她们更多的生活出路,使之自立自强。尤其是邪恶势力,不得断送她们的前途。

为了进一步挖掘《红字》积极的思想意义,我们还是对照《水浒传》的一些相关描写。该书所涉及的女性是以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为重点描写对象的,也是把她们作为正面形象划入梁山泊的男性世界里的。在描写与之相对的女性世界时,作者则选择了前面提到的潘金莲、潘巧云,还有阎婆惜、贾氏为重点描写对象。在作者笔下,这些女性都是反面形象,与海丝特的正面形象恰恰相反。而且她们的结局都一样:一个个走向断头台。这又与海丝特开始了全新意义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依据《水浒传》的相关描写,从表面看,四女性都是罪有应得,是她们自己把自己送上断头台的。如阎婆惜非要让宋江交出未接受晁盖赠送的百两金子,又不归还晁盖寄来的书信,才被宋江杀害的;潘金莲因与西门庆、王婆合伙害死武大郎,才被武松杀害的;潘巧云因诬陷石秀,又与裴如海偷情,才被石秀联合杨雄而杀害的;贾氏因与李固合伙坑害卢俊义,最终才死于卢俊义的短刀之下。实际上,她们都有着合理的要求,即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这是她们应该获得的权力。可是,旧的制度,旧的礼教不允许她们获得这种权力,不允许她们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如前所说,在作者笔下,她们都是淫妇。其实,她们都有着美好的生活理想,她们希望过上正常的爱情生活,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一旦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她们才丧心病狂,以害人始,以害己终。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包括舆论的力量,来支持他们自由地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在变态心理的驱使下,她们只能重复地走一条害人害己的道路。此外,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客观上无不说明:旧时代广大女子的命运是悲惨的。

历史的车轮由施耐庵生活的14世纪,转动到霍桑生活的19世纪上半叶。当古老的中国仍然延续着封建社会的统治时,美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在一些新思潮的影响下,霍桑笔下的女性形象与施耐庵笔下的女性形象,某些品行略微相似,主要具备了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命运。与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贾氏一个个走向断头台的结局相比,海丝特则不然,女儿长大成人,得到一笔不菲的遗产,海丝特一度从这块殖民地消失,几年之后,她一个人回到破旧的茅屋,胸前仍然赫然印着先前的红色印记。这时的“茅屋”含义发生质的变化,它象征着海丝特纯真的心灵,象征着她全新意义生活的开始,象征着她美好的德行,象征着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的全新的自我。就是说,她重新回到茅屋,绝对不是从前的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已经站在人生的新的起跑线上,她以从来没有过的新姿态,向着光明的人生境界,大踏步地前进。一句话,她走向了成功的人生。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死的意义是不同的。人们在她墓碑上,只刻一个字母,那就是象征优美、慈爱的“A”字,人们以此永远地怀念她,她已经活在人们的心里,人们到处传扬她的德行。我们再做比较:从表面看,海丝特与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贾氏四女性,都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最终也都未能获得成功。然而,霍桑借助描写海丝特反抗一切黑暗势力的特殊方式,即勇敢地承认强加给自己的罪名,借助描写海丝特用自己的德行向世人昭示:不怕任何打击,不怕任何侮辱、责骂,自己走自己的路,尤其借助描写她最终闯出一条人生的新路,以此宣扬全书的主题:女子们要勇敢地追求爱情,要争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自己要努力奋斗,执着地去实现美好的生活理想,全社会的力量,都要支持广大妇女自由地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

说到这里我们完全清楚地理解,《水浒传》通过描写四女性的自我毁灭过程,彻底否定妇女追求自己爱情的行动。与之相反《红字》通过描写海丝特自我新生的过程,说明作者全方位支持妇女思想解放的运动,说明作者支持妇女自由恋爱的行动。

六、亚瑟与周通等四男性形象的比较

我们现在顺便讨论另一个问题:是否说《红字》的作者霍桑,处处比《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高明呢?他在《红字》里表现的创作倾向更具进步性呢?当然不是。《水浒传》突出官逼民反的主题,歌颂梁山好汉的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精神,难道这样的创作倾向不更具备进步性吗?原来,《水浒传》只是在描写的枝节问题上,表现出错误的创作倾向,如对妇女的歧视等。与之相比,《红字》是否也表现出错误的创作倾向?是的。比如它通过塑造男主人公亚瑟形象,就表现出错误的创作倾向:当海丝特被披上那件带红字的外衣,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时候,和海丝特一同犯有通奸罪的牧师亚瑟,他一直隐瞒自己的罪责,没有勇气站出来,承认自己就是珠儿生身父亲。作者不遗余力地把他写成一个善于悔罪、善于在内心进行自我谴责的人。刻画他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说他常常捂住胸口,表明那个红色的A字暗藏在心里。直至小说的结尾,作者才写到牧师亚瑟,做了最后一场动人的讲演之后,终于走上刑台,向大家坦白自己的罪孽,他撕开胸前的衣裳,露出里边藏着的红字,接受公开的惩罚。他再也没有活下去的气力与勇气,猝然死在刑台的一边。作者借此说明:亚瑟在死亡中获得新生。

显而易见,作者处处为亚瑟开脱罪责,把他打扮成一个善于改过的人。其实,亚瑟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当红色A字外衣加在海丝特身上时,他不仅不勇于担当,而且还加入到谴责海丝特的行列里。他每次宣扬宗教清规戒律的讲演,照样是那样的精彩,即使他表露自己悔罪心理时,也被误认为是过分谦虚的表现。作者不去谴责他的种种罪责,反而在他的笔下,亚瑟皇而堂之地成了正面人物,最终,说他完成了自我谴责,自我悔过、自我更生的历史进程。作者这样描写大大削弱了小说的批判现实的力量。他对男性的犯罪行为,采取了包庇纵容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到小说创作中,其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纵容男性犯罪行为这方面,霍桑与施耐庵的态度是相同的。《水浒传》的有关描写,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如该书描写所谓四个淫妇的同时,写到四个男性色鬼;周通、王英、安道全、董平。在作者的笔下,淫妇必然因“淫荡”而身亡,奸夫却因“好色”,或满足好色欲望,或猎取的对象被残酷杀害。淫妇与奸夫的下场有天壤之别。作者认为,杀掉这些女性是正义行为。他允许男性好色,不能容忍女性淫荡。这一切,正反映出他纵容男性犯罪行为的创作思想局限性。

总而言之,《红字》的作者霍桑,《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他们对男性犯罪行为都持有纵容态度,这是不足为法的。

七、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过海斯特与潘金莲不幸婚姻的比较,可以引发诸多思考,如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当时的女性为何总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她们为何不能生活的幸福美满?这到底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又到底是谁之罪?通过海丝特与潘金莲罪名的比较,我们发现:《水浒传》作者只是强加给潘金莲以爱偷汉子的罪名,然而,对她所谓爱偷汉子的原因视而不见,客观上暴露了作者歧视妇女的落后思想倾向。《红字》作者借助红色A字的外衣,表示出海丝特爱偷汉子的罪名。不过,作者没有倒向宗教势力一边,而是通过客观描述,不仅让读者觉得海丝特罪名不能成立,而且觉得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是正当的、合理的,从中表现出作者尊重女性的思想和进步的爱情观、婚姻观。通过海丝特与潘巧云婚外恋的比较,我们得知:《红字》作者认为,海丝特有了婚外恋才是她正常情感的表达,否则,将是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主张妇女可以自由恋爱。《水浒传》的作者则认为:潘巧云发生婚外恋,是对杨雄感情的背叛,是不恪守妇女之道的可耻行为,主张妇女应该恪守旧的礼教。通过海丝特与潘巧云婚外恋形式的比较,我们领悟到:《红字》作者认为:海丝特婚外恋形式应该是公开的,不应该受到任何力量的阻挠和破坏,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水浒传》的作者则认为:潘巧云婚外恋形式即使是隐蔽的也不行,应该取消,她必须死守与杨雄的婚姻关系,女人必须充当男人的附属品。通过海丝特与阎婆惜等四女性结局的比较,我们知道:《水浒传》作者通过描写四女性的自我毁灭过程,彻底否定妇女追求自己爱情的行动。《红字》作者通过描写海丝特自我新生的过程,完全肯定妇女思想解放运动,支持妇女自由恋爱的行动。通过亚瑟与周通等四男性形象的比较,我们认识到:《红字》与《水浒传》的作者对男性犯罪行为都持有纵容的态度。孰是孰非,在比较之中更加分明。

上一篇:倾诉我的烦恼的作文下一篇:高考1977的观后感1000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