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05-13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通用8篇)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1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的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研究小城镇的交通安全问题特点,改善小城镇的交通安全现状,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了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交通安全影响因素,提出了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作 者:李志峰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分类号:U4关键词:小城镇 道路交通安全 对策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2

关键词: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对策

1 背景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道路交通得到了飞速发展, 人、车、物流急剧增加, 交通流量迅速增长。由于管理滞后、道路条件差、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人、车、路的矛盾日益加剧, 农村地区小城镇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特点

农村地区的小城镇道路交通具有如下特点:

2.1 道路系统具有等级低、自由式道路多的特

点, 交通流量较小, 交通结构中机动车交通流量比重较低, 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流量比重较高。

2.2 道路功能分类不明确, 等级结构不合理。

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混淆不清, 商业道路上有大量穿行或通过性交通, 交通往往处于一种自发的、原始的无组织状态, 客运与货运、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行人在出行之间的线路上存在较大冲突。尤其是赶集或节日, 大量农民涌入城区, 非机动车步行交通量增加幅度很大。

2.3 道路交通状态存在着新建道路与原有道

路不匹配, 新路标准高宽度大但往往交通量较小, 旧路标准低宽度小往往交通量较大, 公路穿城而过的情况较为普遍。

3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如下:

3.1 公路交通事故多, 公路交通的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

2003年, 公路与城市道路事故起数比为1.4:1, 而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城市道路死亡人数的3倍, 公路上平均每5起事故死亡1人, 城市道路上平均每12起事故死亡1人。

3.2 道路交通事故按全年、全天成时间不均衡

分布, 除了在常规的早、中、晚高峰出现明显外, 在凌晨零至一时也是一个高峰时段。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以6月份为最低谷, 而最高峰集中在1、2月份, 4、5月份和11、12月份。

3.3 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交通违法而引起的。

据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显示, 因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违规占道行驶、酒后驾车造成的死亡, 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1.3%, 占机动车驾驶员原因造成死亡总数的65.3%。

3.4 摩托车驾驶人、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因交通违章造成的伤亡严重。

由于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一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 很容易受到伤害。

4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

影响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4.1 人的因素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是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之一。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驾驶员法制意识淡薄。驾驶机动车已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车辆的增多必然带来驾驶员的增加, 驾驶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交通法制意识淡薄, 交通违法现象极为严重。群众缺乏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 出行时只要有车辆搭乘就行。外出行车走路不注意自身的安全保护, 有些群众在公路上行走不知道走在什么位置才合适, 逆向行走, 不靠路边行走的现象比比皆是, 甚至当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公路, 与过往车辆抢道。因而, 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迫在眉睫。

4.2 车辆因素

但受经济的限制, 农村小城镇大多购买价格便宜、性能低劣的“二手车”、三轮车, 甚至有的购买报废车。车况不良是这些车辆的共有特点。安全运行条件达不到要求, 很少检查、维护和保养车辆, 很容易发生各种故障, 从而埋下事故隐患。由于交通管理相当薄弱, 未年检的车辆照常行驶, 加上车辆年检不是很严格规范, 很多车辆带“病”行驶现象严重, 成为交通事故的直接隐患。由于农村地区出行难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这样就为非客运车辆提供了市场, 致使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摩托车超速、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违法载人是引发农村道路上交通事故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为图一时方便, 随便搭乘低速载货汽车、四轮低速汽车和拖拉机, 这些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 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4.3 道路因素

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许多农村地区道路状况差, 路面标识、标牌、标线不完善成为交通事故的潜在隐患。如:建筑物距离路口过近, 妨碍机动车驾驶人安全行车视线;道路未设隔离带或隔离带开口过多, 车辆、行人混行现象严重;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不完善, 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等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严重不足, 不能及时对交通参与者进行警示。

4.4 管理因素

警力不足, 管理失控。交通管理部门编制少, 警力不足, 人员构成复杂, 经费、装备、科技投入等方面都有诸多困难, 直接影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水平。警力的不足, 导致日常管理捉襟见肘, 除了对重点区域进行突击整治外, 边远的乡镇根本无法顾及, 尤其是乡村道路长期处于漏管状态, 违法现象突出, 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5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分析

5.1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教育的轨道, 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宣教工作中的职责, 建立社会化的宣传教育。更新宣传教育形式,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地提升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要多作一些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报道, 使交通安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 要牢牢抓住中小学生这一宣传教育阵地, 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性的教育内容, 孩子受到了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 转而会进一步影响其父母、祖父母等亲戚朋友, 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5.2 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道路的运行条件。切实解决农村道路有人管无钱养的现状, 逐步完善交通安全防护设施, 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为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重特大交通事故打下基础。非客运车辆载客是交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带普遍性的交通违法现象, 要发展公共交通, 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完善农村公交网络, 要高度重视农村公交网络的发展, 使公交覆盖面更广, 让农民能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这样既能减少非客车辆违法载人的现象, 又能解决群众乘车难和乘车安全的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乡村公共交通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非客运车辆违法载客问题。

5.3 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防管结合, 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一方面严格机动车检验, 重点检查车辆的安全性能, 严防病车和报废车辆上路行驶。另一方面加强驾驶员源头管理, 建立健全对驾驶员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 严格驾驶员培训、考试、发证、审验等环节, 确保驾驶员的素质。针对突出问题抓整治。紧密结合实际, 认真分析交通安全形势, 针对突出问题, 开展联合整治行动, 充分发挥路面管理和执法主力军作用, 科学调整警力部署, 最大限度地强化路面监控, 加大对疲劳驾驶、超速行驶、强行超车、酒后驾驶、无证驾驶以及农用车非法载客、报废车上路营运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针对隐患问题协助抓整改。积极建议政府将重大交通事故隐患的监控和整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进一步建立健全交通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以人为本, 转变观念, 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在执勤执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严格管理和热情服务的关系, 工作中注意研究方式和方法, 有效化解执法过程中的矛盾点, 做到既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又运用得灵活自如。

6 总结

农村地区小城镇的道路交通安全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有各自的特点,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 探讨针对性的科学、可操作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许洪国, 周立, 鲁光泉.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报, 2004, 14 (8) :34-38.

[2]郑高峰.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社会化的探讨[EB/OL].公安部交管局信息网, 2003.10.21.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交通安全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8-02

近年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力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或经商,因而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挣钱,而被留守在亲人或委托他人照顾的幼儿、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并呈继续增长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至22%。中国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美的2.5倍以上。农村儿童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道路交通意外的发生,加剧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笔者结合近几年了解到的农村留守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对当前我们公安机关如何做好该项工作谨做粗浅分析,并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成因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富裕劳动力离开家乡到城市从事城建或其他商业活动,而在已婚的进城农民工中,除了极少数能携家带口迁到城市生活外,绝大部分选择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而将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在家的另一方或孩子的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看管。这些“留守儿童”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道路交通事故屡屡发生,其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决定:

(一)缺乏亲情呵护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层次大多为1岁、2岁的幼儿到14、15岁的少年不等,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更弱,而身边的监护人由于大部分是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文化程度较低,身体素质差、精力有限,对于儿童的交通安全心有余而力不足。儿童上下学时候,没有人去接送。缺乏亲情呵护,安全教育则更近乎是个盲点。

1.儿童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生理方面,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如视力夹角不到70度(成人超过80度);看到行驶车辆需4秒钟(成人仅需1/4秒),不能准确目测车速。心理方面,儿童好奇心强、活泼贪玩、懵懂无知,喜欢在路边上玩耍、打闹,甚至在车辆临近时横穿公路。

2.监护人疏忽大意造成意外惨剧。因为留守儿童在家的代理监护人多为爷爷辈,行动缓慢且容易忘事,加之儿童活泼好动,极易脱离他们的监管。2012年11月1日,山东费县梁邱镇裴家庄村路段,一名4岁女童跟随祖母在路北玩耍,当她独自横穿公路去找她的爷爷时,突然被一辆迎亲的婚车撞飞,经抢救无效死亡。

3.农村道路现状。近年来农村机动车增势迅猛,多数村庄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公路上过往的车辆较频繁,特别是一些农用车驾驶人素质差,安全意识淡薄,不礼让行人。另一方面,村村通公路多半是当地百姓自筹资金修建的,由于资金问题,路面比较窄,很难达到机动车双向通行的要求。当前的农村交通环境极为复杂,儿童进入公路环境中很容易造成伤害。

4.公众安全意識的缺失。一些群众只顾自身方便,漠视公德、占道经营,占道堆料等现象屡禁不绝。

此外,还有现行学校交通安全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公民交通安全意识的相对薄弱等,都成为影响留守儿童交通安全的消极因素。

二、防范农村留守儿童交通安全事故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交通意外,对农树家庭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无异于遭遇塌天大祸。因此,预防留守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无论是从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层面出发,还是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都有着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

1.深入调查研究,完成摸底建档。由县妇联牵头,组织教育局、交警大队、交通局、卫生局等相关单位深入农村基层,采取座谈会、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面对面和校方、学生、第二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摸底,全面建立档案和联系卡,提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针对性。同时,认真实行教师包干制度,每个教师固定若干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2.改善学校环境,安排路远儿童住校。加大财政和物理投入改善学校条件,要能在普及农村初中学生寄宿的基础上达到农村小学有需要的也能提供寄宿,让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入住学校,由校方统一管理其学习、生活,保障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

3.加大农村招商力度,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劳动密集形的产业到农村落户,为家乡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吸引大批外出经商的农民工反响后,利用自身长年在外打拼积累的经验,在家门口创业,挣钱和照顾子女两不耽误。

4.交警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搞好中小学交通安全宣传。交警部门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制度,真正形成“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的氛围,这是提高广大农民交通安全意识的必由之路。以乡镇为为依托延伸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链,全面推行农村学生上下学“小黄帽”路队制,并加大重点驾驶员、车辆的管理,确保学生道路交通安全。

5.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交通安全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仅靠交警部门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政府应该建立留守儿童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制定相关措施,协调有关事项。各乡镇也应成立相应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及时指导和检查各行政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具体工作。在全市逐步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最大程度帮助农民提高安全意识。应该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让农村群众包括儿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要创新机制让法制宣传教育更可能多地向农村倾斜。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送交通安全知识下乡上山活动,扩大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并让此类活动常态化、规范化,从而让农村群众和儿童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得到提高。

1.加大部门联合执法力度,严查幼儿和小学生接送车违法行为。

教育局、交警部门、交通局等应联合执法,严格管理幼儿、小学生接送车。加强学生上下学时段和校园周边道路的巡逻管控,严格整治学生接送车辆超员、超速、酒后驾驶、假牌假证、无牌无证以及报废车、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车辆搭载学生等交通违法行为。特别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及镇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坚决取缔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等非客运机动车接送学生。

2.强化对农村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行车教育。

以往对农村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教育是个盲区,没受到关注。驾驶人的交通违法是造成未成年人参与交通时遭受人身伤害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机动车拥有量逐年上升,车辆在村内超速、驶近学校门前及附近路口和人行横道不减速避让、与前车你追我赶强行超车抢客、酒后开车、疲劳驾驶等现象极易造成儿童或学生交通事故,因此加強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减少事故发生的治本之策。

3.善农村村庄、幼儿园及学校等儿童活动场所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农村村庄、学校及幼儿园附近的公路两侧应该设立醒目的交通安全标志,如在距学校100m处设有“前方学校、车辆慢行”字样的醒目的标志牌,在学校门前设置减速带等。按照公安部的“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要求,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并完善车辆禁停标志等安全提示与警示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因素对来往车辆驾驶人的视觉干扰,为未成年人的出行创造优越的环境 。

参考文献:

[1]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袁卫华.农民子女教育投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陈志福.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安全管理[G].中国校外教育.2011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4

摘 要:在分析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从人、车、路和环境4个方面分析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分析表明:人的因素主要表现为驾驶技术不过关、安全意识淡薄;车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机动车车型繁杂、安全性能低;路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农村公路配套设施不全、线形设计存在隐患;环境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气候、照明和管理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应重点从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规范车辆安全状况、提升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水平和提高环境整体安全水平等方面来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

关键词:交通工程;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对策分析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居民出行的主要途径。农村公路快速的建设和良好的运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并对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产生的伤亡人数却在增加,仅2012年我国山区农村道路事故死亡人数增长13.9%。故提高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质量,减少其伤亡人数,已是迫在眉睫。

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也较多。[1,2]阐述了发达国家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并指出美国的农村公路交通的死亡人数占到整个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0%以上,而英国的这一比例则高达60%。[3]针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了发生交通事故的特征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4]提出了关于道路事故多发点影响因素的鉴别方法。[5,6]针对山区农村公路的安全性和应对事故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7]研究了气候变化条件对甘肃公路交通的影响。[8]通过分析道路条件的线性设计,研究与交通安全的影响关系。[9]针对农村交通事故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综上所述,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公路交通现状,详述影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一、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一)总体分析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推进,公路交通结构与运输效率得到了有效改善,综合运输体系日益优化,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同时,各地区公路交通量的迅速增长带来了频发的交通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以及恶劣的社会后果。

由图1可知,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是逐年减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是在逐年降低,这表明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起到明显的效果。然而,由图2和图3可知,我国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数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缓慢下降态势,但是在整体交通事故数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的比例却呈较快上升态势。这说明,中国交通事故多发点正从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正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图1 全国交通事故数及其死亡人数

(二)事故特征分析

现阶段中国农村公路建设的重点还处于保证基本通行的阶段,大多数农村公路缺乏交通安全设施与应急救援体系,农村公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造成比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更为严重的损失。同时由于农村家庭抗风险能力弱,交通事故往往会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在中国,2000~2008年农村公路上发生的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118起,造成1723人死亡、1562人受伤,分别占中国特大交通事故总数的3026%、29.37%和26.77%。一次死亡2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18起,共造成428人死亡、163人受伤[4]。这些事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往往导致事故家庭陷入长期困境。

农村公路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出行关系密切,农民是农村公路的主要交通参与者,而在整个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中农民的死亡人数也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即使近年来人数逐步稳定,但是农民死亡人数仍居各年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之首。摩托车机动、灵活,适合农村公路路面狭窄、路况相对较差的特点,而且价格能为农民所接受,因而成为农民出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二、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一般都从“人、车、路、环境、管理”等方面分析,因此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的分析,本文也将从以上四方面分析。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

图4 农村公路安全交通影响因素

(一)人的因素

1、驾驶员特性分析

驾驶员通过眼睛从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并把它送入大脑,通过大脑支配手、脚操纵汽车方向盘、加速踏板和制动器,使汽车按照驾驶员的意图在道路上行驶。因此,驾驶员是交通行为中最主要的最活跃的因素。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由于车况、路况和行车环境较差、交通管理力度不够外,在很大程度上与驾驶员的基本素质偏低是分不开的。驾驶员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有以下四点:

(1)驾驶员的反应特性;(2)疲劳驾驶;(3)道德水准;(4)法制观念。

2、行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

行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最广泛的,同时又是最危险的道路交通行为之一。在交通活动中,由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贪图方便、存在省时心理、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再加上相关部门对违章的处罚和监管不力,导致行人会出现不安全的行为。农村道路大多是混合交通,有些骑车者和行人不懂交通规则,安全意识不强,与机动车争道抢行,因骑车和行人违章引起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在各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行人死亡人数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的道路交通特点是混合交通,人车混行、快慢不分,行人事故率更高,占交通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而且农村高于城市,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地区人们的交通法制观念淡薄,自由行路的旧习惯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

(二)道路因素

在交通事故原因分析方面,普遍存在一种尽量从驾驶员或车辆方面寻找原因的倾向。因此,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中由道路及环境因素造成的事故比例较低。道路及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交通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1、道路线形对农村交通安全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复杂,农村公路建设中,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在线形上往往存在着比一般公路更多的缺陷。这些不利的线形也常常是引发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1)长直线;(2)小半径弯道;(3)长陡纵坡;(4)宽路窄桥

2、路面状况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我国农村公路中有许多仍然是砂石路面,道路坑洼不平的现象非常普遍。路面坎坷不平,即路面平整度差,则行车阻力大,车辆颠簸振动,机件、轮胎磨损就会加快,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就会降低,甚至造成交通事故。若在弯道上行驶或超车,稍有疏忽,车辆便会驶离正常轨迹,发生交通事故。汽车在有坑槽、凸起的道路上行驶,极易损坏轮胎和钢板(弹簧),造成驾驶员和乘客心理紧张,也容易引发行车安全事故。

3、道路形式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农村公路的单车道路段会车问题是造成农村公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资料,在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中,由于刮擦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总交通事故数的4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单车道会车造成的。根据我国农村公路的等级构成,四级及以下道路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80.3%,这些低等级道路往往结构简单,因此双向单车道的结构形式在农村公路上是非常普遍的。其结构组成一般为路基宽度,路面宽度为,两侧为各的土路肩或碎石路肩。在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对向车辆在这些道路上行驶时,错车困难的问题便尤为突出。单车道路段错车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及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双向单车道路段上设置合理的错车道。

(三)车的因素

车辆是交通活动的主体之一,不良的驾驶视野、恶劣的驾驶环境、不足的照明、不合理的车辆结构和安全装备的缺失都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从车辆性能看,技术状况不佳、失保失修尤其当车辆超载超速时是诱发农村公路大量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1、农用车辆制动性能差

农村公路上数量最多(占折算后总交通量的25%以上)的小型拖拉机等农用车的制动系结构一般为机械式制动,本身性能较差,在驾驶员处理紧急情况时,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农村公路上经常出现的追尾事故,尽管与气候地理环境、驾驶员的注意力、行车间距等因素有关,但农用车辆制动性能差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2、农用车辆超载超速严重

车辆超载极易导致制动性能的不稳定,往往是事故的隐患。然而,在我国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却屡禁不止。目前,在广大农村领域,驾驶员为了眼前利益,不顾生命危险大量超载,私下改装车辆现象严重,包括变换发动机配置、改变轮胎规格、加大外型尺寸。农用车还普遍存在超速的问题,我国对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等农用车辆设计车速的规定一般为40km/h,但许多农用车的实际车速往往在60km/h以上,在超速行驶的情况下,车辆各方面性能有所降低,为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四)管理因素

中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虽有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对交通安全来说不尽人意的地方。

1、人员管理

从事交通安全管理的人员素质、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整体不高且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交通管理需求,不利于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申请机动车驾驶执照者遴选、培训以及驾驶人再教育、管理和监督方面不够严格。

2、车辆管理

牌照管理、车辆检验、年度审核和车辆报废制度执行不严,过多的无牌无证车辆、性能不合格车辆以及应报废车辆上路行驶;对车辆管理和驾驶人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络化管理,不能实现对车辆和驾驶人跟踪管理。

3、管理制度不健全

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责任分散且不明确,各部门缺乏有效协调一致的行动;在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施工和管理方面分属不同的部门,各部门的工作缺乏统一的交通安全指导目标。

(五)环境因素

1、气候环境

农村公路由于等级较低,路侧一般采用排水性能较差的土边沟进行排水,有些农村公路甚至不设置边沟,极易造成路面积水。车辆行驶在积水路面上时,由于路面湿滑,制动作用距离明显加长,遇到险情车辆不能及时制动,极易导致事故发生。据统计,路面湿润时的事故率大约是干燥路面的两倍。而且如果车辆在积水的路面上紧急制动或制动过猛,由于路面上附着力减小,很容易使制动力超过附着力,引起侧滑。另外,由于农村公路排水设施不畅、路面平整度较低,在寒冷的冬季,降雨或降雪后形成的路面积水就会冻结成冰。据统计,道路降雪时的事故率大约是干燥路面的5倍,而路面结冰时约是干燥路面的8倍。

2、交通环境

农村公路一般情况下交通量较小,这时车辆的行驶主要取决于道路条件和车辆本身的性能。这一阶段的交通肇事往往是由于高速行驶、冒险行车、汽车的运行状况与道路条件不相适应所致。但是在村镇、学校、厂矿、企业等附近的一些路段上往往交通量较大,随着交通量的增加,由于车辆的相互干扰、互成障碍、超车不当、避让不及等常常导致交通肇事。因此在交通量较大时,妥善控制行车速度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除了交通量因素外,交通混杂程度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3、人文环境

山区农村道路的使用时段相对集中,由于农村人口广泛分布在各乡、镇、村,密度低、覆盖面积广,导致农村出行方式分布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布局的特征。受农忙、农闲、季节、天气变化的影响,农忙时节,进城务工、探亲访友的旅客较少,购买生产资料、回家务农的增多;农闲时节,赶场、进城务工、经商、探亲访友的增多;受季节影响,夏秋为收获季节,进城卖菜的行人增多。另外,农用车经常运送农作物或者其他货物赶集等活动更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治理对策研究

(一)以安全意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农村居民道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1、将交通安全意识引入农村基础教育

将交通安全意识引入农村基础教育,使人们的交通意识在启蒙阶段就开始产生,从掌握交通安全常识逐步发展到体验管理、正确运用交通法规,从而加深对交通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加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使中小学生认识到上学、放学路上潜在的道路交通事故隐患,认识到不遵守道路交通法规的危害性,不仅能够使中小学生具备安全参与农村公路交通的意识,还能够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成为农村地区促进交通安全新风尚的生力军。

2、针对农村居民开展道路交通危险性教育

通过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农村居民了解安全参与农村公路交通的正确方式,掌握避免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伤害的正确方法,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主动遵守法规规定,形成在农村公路交通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提高农村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

以安全教育为主,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推进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的进程。改革农村的驾照培训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驾照培训和车辆办证条件。整顿农村地区驾驶员培训机构,坚决查处不具备驾驶员培训资质的驾校,规范驾驶员培训和考核过程,杜绝交钱买证、代替考试等现象。

(二)以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为目标

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选用及设置理念

交通安全设施的选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农村公路来说,在选用时还要受到技术水平和资金的限制,不能够完全按照需要进行选用与设置,因此在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选用前,我们提出:“以经济性为前提、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超前、合理决策”的选用及设置理念。

2、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选用与设置

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实际的经济、技术状况,遵循低造价、设置简便、易于保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理想使用效果的原则,对各类常用的交通安全设施的形式、功能、造价等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到适用于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选用和设置方法。

(三)重点整治事故多发路段

对农村公路中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等危险路段进行改造。在急弯路段,必须设置警告标志、限速标志,可设置线性诱导标、轮廓标、标线、强制减速设施。陡坡路段必须设置警告标志、设置减速路面,可设置视线诱导设施、强制减速设施、标线、路侧防撞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超过2腼的长陡下坡事故多发地点设置避险车道

(四)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安全设施

在有些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做其他形式的交通安全设施。昆明市西山区明和公路是一条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为有效解决农村公路等级低、线形差、路面状况易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问题,在明和公路建设中同时设置了钢筋硅护栏、波形钢护栏、柔性(钢丝绳)护栏、片石硷护栏、网石护栏、栽石(卯石、毛石、巨石)护栏、(砌石)堆土护栏、预制管护柱、城墙式护栏、花盆式防护墩、多功能路缘、示警墩、降温加水池、避险车道、景观视距台、自然治超、减速条、减速丘、减速路面、蝶式水沟、防撞墙、休息区和厕所、农村客运招呼站、斜面百米桩、爬坡车道、示警桩、交叉口渠化、道口、交叉口警示桩、标志(石材混凝土、砌体等)、肇事汽车警示标志、反光标线、导流标等30余种安保设施。

(五)加强道路运营管理,改善交通环境

加强农村地区机动车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地区机动车上牌领证,通过纳入管理体制,加强机动车年检与保养,消除机动车安全隐患。由于客运交通不发达,农民出行主要靠农用机动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是群死群伤的重大交通事故。因此在农村应鼓励当地有条件的乡镇、村庄发展当地的短途客运。道路的养护工作可以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养护模式,制定明确的农村公路养护标准,稳定养护队伍或养护承包户,完善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工作机制,加强乡村道路日棘护,做到责任明确,设施齐全,养护规范,确保路况良好,保障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

四、结语

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总量下降,但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带来巨大损失,农民死亡人数与所占比重持续快速增长;摩托车成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祸首。

影响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人、车、路和环境4方面因素,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是驾驶技术不过关、安全意识淡薄;车的因素主要是农村机动车车型复杂、安全性能低;路的因素包括农村公路安全配套设施不全、线形设计存在隐患等;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气候和照明等。

为了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在人的视角上,要加强教育监管;车的视角下,要规范车辆安全状况;路的视角下,需要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环境的视角下,需要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构建市场激励机制等。(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

2011年甘肃省第十二批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第二批)(项目编号:1112RJZA049)

参考文献: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5

文章首先指出农村公路变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论述农村公路交通的现状和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最后针对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作 者:文小利 张继周 翟孝猛 作者单位:文小利,张继周(驻马店市驿城区建业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河南,驻马店,463000)

翟孝猛(驻马店市风光建筑实业工程公司,河南,驻马店,463000)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6

(通讯员:周建伟)

五寨县位于管涔山北麓,晋西北八县的中心。全县总面积为1391.3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249个行政村,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国家号召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群众逐步走向了富裕的道路,农村道路从过去的“羊肠小道”逐步演变成了现今的“村村通”,农村道路得到了有效改善,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与社会活动日趋频繁,虽然农村的经济得以发展,但是绝大部分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意识较低,导致事故频发,交通违法行为屡见不鲜,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作为交通管理部门就我县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五寨县农村道路管理现状

(一)农村道路基本情况

五寨县农村道路共有235公里,大多依山临崖、路窄坡陡、弯多弯急,道路蜿蜒盘旋,气候复杂多变,每逢雨季、雪季,道路湿滑,结冰严重,极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

(二)路面通行环境差

“村村通”工程改造后的路面虽然较为平整,但是修建的通村路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基本上都是在原来的路上进行改造,路面狭窄,会车困难,没有警示标志,尤其在夜间行车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弯道过多过急,陡坡较多,许多农村道路还是上个世纪的老路,根本不具备机动车通行条件,往来驾驶员提心吊胆,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大诱因。道

路缺乏养护,存在安全隐患。农村道路由于财力物力有限,道路养护缺乏,导致由自然灾害损毁路面无法及时修补,日积月累,路面破损越来越严重,给交通安全埋下“定时炸弹”。

(三)村民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地处偏僻,文化素质滞后,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更是知之甚少,无交通安全意识;近几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加速增长,农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机动车也纷纷进入到了农民家中,确实为农民出行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机动车的增长在给村民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许多村民交通意识淡薄,没有办理上户和申请驾驶证就开车上路,一些村民随意乘坐农用车,或带“病”车,易发生交通事故。

(四)摩托车、电瓶车迅猛增长

随着农民朋友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摩托车、电瓶车以其轻便、快捷赢得了村民的认可,购买摩托车、电瓶车的人越来越多。然而这些“特殊车辆”全部拥向路面,不但加大了道路的交通流量,也加大了事故隐患,不少骑行摩托车、电瓶车群众缺乏交通法规教育,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骑行技术不过关,上路行驶不考虑来往车辆,大多数交通事故起因是由于躲避不及而酿成的。

(五)警力不足,农村道路管理“失控”

五寨县农村道路点多线长,然而警力有限,装备更是落后,加之近年来车辆急剧增多,路面管理工作任务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

作往往处于“失控”状态,这给农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条件,每逢秋季,因村民农用车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往往归咎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上。全县现有警力139人,具备执法资格民警31人,未授衔工勤25人,交通协管员83人,需要承担车辆管理、事故处理、宣传教育、疏堵保畅等相对重要的管理任务,民警就是24小时不休息,也很难做好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勤人员、交通协管员虽然弥补了工作上的“缺口”,但是他们不具备执法主体,往往只能执勤不能执法,警力不足从实质上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农村地区警力覆盖更是无从谈起。

(六)农村安全宣传相对薄弱

宣传教育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由于警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性,农村地区安全宣传工作匮乏,农村驾驶员交通安全法律知识知晓率低,遵法、守法意识甚是淡薄,接受安全教育机会少,自我保护意识差,安全隐患油然而生。

二、农村道路安全管理解决对策

(一)增加警力编制,落实经费保障。根据辖区农村到道路管辖里程及其特点,增加警力编制,逐步解决农村道路路面管理“失控”的局面,实现路面“零管控”。积极协调县委、县政府及上级公安机关将交通协管员逐步消化,将优秀的、工作经验丰富、工龄较长的协管员通过人社局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在解决警力不足的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工作上有盼头、有动力,有成效。

(二)加强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增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政府要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关法律知识纳入全民普法内容,各乡、村要以创建交通安全示范乡、村为

载体,建立健全以村委会为主体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组织机构,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流动点,利用宣传牌、宣传橱窗、宣传广播等形式向村民广泛宣传普及交通法规知识,培养文明交通行为。

(三)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寻求农村道路管理新模式。一是与驻地乡镇联系,聘请村支部书记为本村交通协管员,利用乡镇组织支部书记开会的机会,借会待训,请回中队培训,乡镇年终把农村交通安全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二是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乡村交通协管员及时获取农村道路交通信息,负责本村及附近发生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时,协助中队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劝阻交通违法行为,救助伤员;三是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创建道路交通安全文明村,认真排查辖区人、车基本情况,摸排辖区无牌车辆,无证驾驶员,督促无牌证车辆上牌落户,无证驾驶人员培训领证,第一时间记录和反映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和道路隐患情况,说服教育本辖区道路违法当事人;四是在赶集会、婚丧嫁娶集中时段、路段劝说群众不要乘坐三轮车、拖拉机、农用车等安全无保障车辆,教育广大农村司乘人员遵守交通法规,不违法载客,纠正和制止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对于不听从劝告者,及时通报中队进行查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组织人员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维护秩序。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才能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抓出成效。

(四)坚持走交通管理社会化的路子,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构建全社会参与的联动管理机制,以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为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各

部门对交通秩序齐抓共管。落实机动车源头管理行业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交通安全责任属地化,切实把交通管理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发动乡(镇)政府、村委会、安监部门、交通运输、派出所及农机等部门积极参与到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努力形成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机制。

(五)由政府部门出资,加大对农村道路改造。针对农村道路安全设施落后、安全隐患突出、交通安全标识标志缺乏的现状,政府部门要督促公路、交通部门加大道路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和安全隐患点段治理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设计标准,尽量减少急弯,在弯道路段拓宽路面,增设警示标志,提升路面交通通行能力。拿出一部分财力,重点放在农村道路基础养护上,由村委会制定实施办法,由村民自行养护,创建农村安全畅通大道。

农村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7

1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 河南省正在积极筹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使占据河南人数69.35%的农民在家乡就业。河南的城镇化, 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前提,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转移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并有份稳定的工作保证家庭生活需要。实现农村城镇化是河南省广大农民的期望,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不牺牲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到2013年末,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4.32%。进入21世纪, 河南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7%, 新增城镇人口约2 400万人。当前, 河南省每千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约有650座城镇, 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现代交通为依托合理的城镇体系。据统计, 河南省已经规划了近1万个新型农村社区, 其中已经开工建设2 300多个, 初步建成900多个。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 而且为发展工业、建造工业厂房提供了大量的土地。据统计, 到2012年末, 河南省所建造的新型农村社区, 拆建村庄1.69万hm2, 其中包括近800个村, 合计省下的土地约0.89万hm2, 总体节地率超过50%。当前, 河南省已计划工业聚集区180个, 其中包括县域内集聚区122个和省辖市区内集聚区58个。

2012年末, 180个工业集聚区对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3%, 吸纳就业的能力大大增强。从2011年开始, 河南农村劳动力到外省打工的比率相对减少, 而留在家乡工作的劳动力大大增加, 第一次超过了到外省打工的人数。

虽然近几年河南农村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城镇化质量还不高。

2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

小城镇是城镇和农村的结合点,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 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第二、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动力。目前, 河南省工业还相对滞后, 农村投资融资体制还不够多样化, 在很多地区, 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农村企业较少, 使得农村经济缺乏动力, 闲置劳动力较多。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得乡镇政府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受到“吃饭财政”的约束。乡镇企业分布不平衡, 使得其聚集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功能大大减弱。由于农村城镇城市的功能还不健全, 企业入驻城镇的成本相对较高。非农企业往往不愿到乡镇发展, 造成了城镇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农村劳动力剩余在家, 难以进城就业, 城镇发展也受到较大限制。

2.2 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城镇化建设要有规划, 否则农村城镇化建设就会无章可循, 给小城镇的长期建设和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隐患。目前, 河南省许多城镇都没有制定科学的、长期的规划。河南省城镇化的许多地区也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 有些地区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追求片面发展, 脱离实际情况, 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 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科学的规划, 城镇内部的各功能区区分不明确, 城镇的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薄弱, 镇容镇貌脏乱差现象明显, 城镇建设不能形成规模。某些新建的城镇先天不足, 再加上后天规划没有结合当地的特色, 导致城镇发展中的畸形情况严重, 后续管理困难。

2.3 河南科研教育力量不足, 人才缺乏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 更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从1950年开始, 日本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出15.98亿元作为教育经费, 并且逐年递增, 到2000年, 日本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经费近4 452.66亿元, 增速极快。科研教育机构有了更多资金, 便可以更好地用于教育, 从而为城镇化建设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练工。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 从20世纪末开始, 每年用于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占年度财政支出的53.95%。但是在河南只有郑州大学一个“211”高校, 一本院校也只有郑州大学, 最多是二本院校中设置一本专业, 很多河南的高考生选择外地的学校, 而在河南的众多大学生毕业后也选择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就业, 造成了河南人才的流失。

2.4 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在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 由于“重建设, 轻保护”, 很多城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环境管理严重滞后, 随意排放和处置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各类垃圾, 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 忽视发展质量和水平, 有的甚至人为提高城镇化率, 影响了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不顾当地资源环境承受能力, 盲目拓展城市规模, 过度消耗资源, 破坏环境, 发展和运行难以为继;有些领导自作主张, 随意改变和规避城市规划, 盲目大拆大建, 相互攀比, 搞大市场、宽马路, 竞相竞争摩天大楼高度等, 严重影响合理规划, 甚至浪费土地资源;管理各自为政, 管理缺位, 重复建设, “重地上、轻地下”, 地下管线隐患突出, 城市抗震防灾设防标准低, 应急安全保障能力薄弱。

2.5 政府未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

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村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有些地方为了城镇化而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这种做法本末倒置。例如某些地区不顾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自己的意愿, 随意迁村并点, 强制要求农民“上楼”、“腾地”, 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尽快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强制拆房、占地;有些地方为了谋取暴利, 占用农民的房子, 建造成高楼, 再让农民花高价买回去, 农民失去了土地, 经济负担更加沉重。

2.6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收入低

在河南省的很多农村地区, 大量的农业人口困在家里, 使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过少之间的矛盾更加严重, 也加剧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 农民仅仅靠种地收入微薄, 尽管政府实施了农产品保护价政策, 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农民收入低, 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又受到限制, 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

3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人口众多, 人力资源素质较低

河南是人口大省, 人口对于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 农村城镇化关键指标之一就是农村人口的市民化, 城镇化意味着农民数量将会越来越少, 城市人口的聚集程度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尺度。近年来, 城市能容纳的人口越来越多, 城乡统筹制度也在随时更新, 这促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但是, 河南省因为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不足, 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城市的吸纳能力。到目前为止, 河南省人口总数约1 048.9万人, 其中城市人口约455.5万人, 农村人口约678.5万人, 6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农村, 即使在城镇人口中, 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户籍, 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对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同时, 河南省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 河南省约49.4%的人口只受过初中教育, 25.4%的人口仅受过小学教育, 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最小, 只占4.7%。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 在21世纪初期, 河南省15岁以上人口中约7.4%是文盲, 平均高于广东3.4个百分点, 高于湖南省1.5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18.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分别低于广东、上海、北京、湖北省5.8、6.1、6.3和5.9个百分点。2008年河南省平均每万名人口中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为134人, 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74人, 不仅低于山东、广东和浙江等地区, 也低于中部和附近的湖南、湖北、江西和河北等省。

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纵观世界各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 不难看出农村城镇化需要工业的强力推动,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有力支撑。城镇化最初由工业的兴起引起, 然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兴起而逐渐成熟。建国以来, 我国东部由于改革开放, 其工业化发展十分迅速, 西部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正在发展, 而中部一直缺乏重视, 其工业十分薄弱。近年来, 国家又出台了“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部也在逐步发展工业, 但是其工业化水平还是相对较低。据调查, 2009年, 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14.3∶56.6∶29.1,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 其中, 第一产业高出全国4.7个百分点, 分别高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省9.2、4.8、7.9和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 分别低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省16.5、13.9、10.4和5.0个百分点;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 分别低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北省11.4、11.7、5.2、7.2和5.7个百分点。由于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 大量农民在家乡无法就业, 选择到外地打工, 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这对发展河南省新型社区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3.3 制度体系不完善

虽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河南省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从总体上看, 河南省的体制机制创新还不够先进, 创新力不足, 不能适应河南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民进城门槛过高, 进城务工农民仍然难以融入城市。

3.3.1 土地制度制约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实行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虽然这一制度对稳定和发展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农地两权分离情况下, 土地制度存在着土地产权关系不明确和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的缺陷, 严重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实行的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存在着“所有权虚位”的问题, 农民过于依赖土地, 一旦离开自己的土地, 就很有可能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除了国家征用土地外, 至今农民仍然不能自由使用和有偿转让自己的土地, 此时的土地已经成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阻碍。然而城市的发展又要使用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 现行的城市征地制度造成部分农村人口在没有任何准备之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农民又缺乏从事其他产业活动的能力。所以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无疑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一个不小的障碍。

3.3.2 户籍制度的制约

近年来, 我国一直在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 但是效果不太显著, 改革进程太慢, 不能彻底消除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之间存在的众多差异。在子女教育、社区福利、身份地位、就业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很难让农民融入城市。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市民化。

3.3.3 就业制度的缺失

21世纪以来, 河南省农民的就业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依旧不够宽松。其中一些大中城市为了让当地劳动力充分就业, 对外来劳动力在当地发展实施了各种限制性政策, 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 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在这些就业制度的制约下河南省的城镇化仍旧步履艰辛。

3.3.4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河南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工伤及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覆盖面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并且河南省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保障能力也较弱,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才刚刚试点。当前河南省广大的农村地区, 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土地依旧是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后, 仍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状态, 一旦他们失去工作, 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证。

3.3.5 城乡教育制度的差异

从全国范围来看, 我国的教育资源呈现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多, 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少;从地区教育资源分布来看, 则呈现出城镇教育资源集中, 而乡村教育资源极度缺失。这种现象在河南省表现的更为严重, 大部分教育资源都集中于极少数大中城市, 这就使得农民的子女在家乡很难受到好的教育, 可进入城镇就学又要负担一大笔教育经费, 这也迫使不少农民在进城打工和在家乡照顾孩子之间犹豫, 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担忧, 已经成为很多农民进入城市的严重阻碍。

4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及建议

4.1 必须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

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多次指出, “在农村办任何事情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财政和群众的承受能力, 尊重农民意愿, 制定政策、开展工作, 要充分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这是有效地开展农村工作, 正确处理好干群关系的一把钥匙”。所以必须要明白农村城镇化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农村城镇化通过几个村庄合并, 拆迁旧房等方式,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改变传统农村脏、乱、差等问题, 使农民都能生活在一个干净美丽、功能齐全、管理周全的新社区, 让农民可以在家乡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各种待遇, 从而让农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加以提升。而一些政府为了实现城镇化指标, 损害农民的利益, 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4.2 必须充分考虑河南省的基本省情, 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要扎根于实际, 充分考虑城镇、乡村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 先明确应该优先、重点开发的区域, 划定限制和禁止开发的区域, 采用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 凸现出各地特色,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与进度, 做到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协调推进、适度有序地开发;要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共同发展, 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

4.3 农业发展水平是决定城镇化模式的关键因素, 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 假如其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提高、农产品剩余没有增长, 工业化和城镇化就难以持续下去。所以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要发展农业, 把农民从农业中解放出来,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强“农超对接”, 减少中间环节对农民的剥削。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所以要积极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提高农民就业水平, 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这样就会减少农民工流动现象。

4.4 保护和吸引人才是城镇化的重要保证

高素质的人才在城镇化建设中可以提升城镇的聚集功能、吸纳功能, 是城镇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其中80%以上为初中文化水平, 难以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所需人才的需要。据资料显示,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平均每百人中拥有科技人员18名, 而欠发达地区只有2名。发达地区乡镇干部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4%, 而欠发达地区的占20%。发达地区平均受教育时间有10年零9个月, 而欠发达地区仅有3年零6个月。人才短缺已成为阻碍河南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因此保留和吸引住人才是河南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应鼓励河南大学毕业生返乡建家园;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 外出打工人员经过几年城市生活的洗礼, 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回乡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力军;建立激励机制, 积极吸引人才;设立优秀毕业生回乡奖励政策, 如给予一定的奖金;在承包土地、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提供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大学生毕业后下乡建设农村。

4.5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着力形成社会共建合力

河南省虽然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时大力投入财政资金, 但是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政府的投资, 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河南省应该积极整顿各类涉农资金, 可以利用税费减免、贷款等优惠政策吸引施工建筑、桥梁规划、房地产开发等企业加入农村建设。

河南省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有稳定收益的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公益性项目。2015年, 各省辖市、县 (市、区) 共投入财政资金19.7亿元, 整合财政资金26.3亿元, 吸引社会资金50.7亿元, 接受社会捐助7.5亿元。2016年, 各地拟投入财政资金31亿元, 同比增长57.4%。同时, 应积极争取贷款支持社区建设, 河南省农业银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新农村民居建设贷款”, 发放贷款2.69亿元, 共支持27个建设项目, 约4 445户农民购建社区房子。据统计, 在2015年期间,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投资超过650亿元。

4.6 抓紧研究解决新型农村社区配套政策、后续管理等“软环境”问题

社区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建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社区管理、文化、服务等“软环境”建设更加不易。农民进入新式农村社区后, 不仅仅是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变, 也会带来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功能需要及时跟上。一是新社区居民的身份定位问题。要加快完善社区居民向城镇居民的身份过渡政策,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社区居民能够及时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二是农村社区管理机制问题。要加快推动村委会管理方式向城镇社区管理方式转变, 在服务、机构、组织、管理等方面, 建立符合当地社区发展并结合实际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三是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和后续维护问题。要加快健全政府的持续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 保障各类设施的持续有效运转, 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4.7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把工业发展作为城镇化的基础

河南省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众多, 而外出务工的理由很简单, 即河南工业太脆弱, 农民闲置在家, 生存困难。外出务工人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很少有娱乐活动。在外务工租房、看病、子女上学都存在问题, 生活质量不高。而在经济发达地区, 例如上海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较高, 社区福利相对较好。造成这种差异就在于上海经济发达, 产业集中, 而河南省产业脆弱。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所以河南省应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结合当地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大力引进先进的工业技术, 吸进投资。

5 结语

城镇化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即让农村、农民和农业从传统的经济体制制约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城市化, 让农民在家乡可以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设施、医疗卫生以及农民子女受到同等的教育。要把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转变到“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上来, 实现就地城镇化, 让农村居民能深切体会到农村城镇化带来的美好生活。

摘要: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 阐述了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河南省城镇化提供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制约因素,建议,河南

参考文献

[1]陈光庭.中国国情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J].城市问题, 2008 (1) :2-3.

[2]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 :1-5.

[3]曹金臣.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J].世界农业, 2012 (10) :103-105.

[4]宋启林.论中国独特的城镇化道路[J].城市规划学刊, 2013 (1) :37-42.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 山寨食品 农药化肥 重金属污染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45-0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而中国是一个食品消费大国。数据显示,我国10多亿人口每天要消耗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1]。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从假酒到地沟油,从塑化剂到瘦肉精,从硫磺姜到染色米……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损害了民众的生命健康,也一次次摧毁了公众对食品市场的信心。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今年2月份的通报,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52起,中毒5559人,死亡109人[2]。虽然相较于2012年均有所下降,但这些毕竟只是收到报告的公共卫生事件,形势尚不容乐观。

李威娜[3]在《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一书中详细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涉及食品源头、食品供应链、食品监督条件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等多方面。针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勢,2009年我国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取代之前的《食品卫生法》。就在这部法律出台之后,2011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双汇瘦肉精事件”。通过此事件可以看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和追踪惩罚制度没有从根本上遏制住食品安全风险,而农村地区的情况则更为堪忧。

1 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可以说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1.1 山寨食品肆虐

“雷碧”、“脉劫”、“豪牛”、“茅合”、“康帅傅”、“剑南香”、“和气正”、“旺子牛奶”……在全国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山寨食品似乎找到了天堂。搭着名牌的顺风车,利用农村老百姓的低辨别力和贪便宜的习惯,它们在广大农村地区鱼目混珠、无孔不入。质量上这些商品基本没有任何保障——据2013年5月7号《焦点访谈》曝光,记者拿了几款山寨饮料到北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去检测,无一例外,全部不合格,所有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全部低于1%。农村消费市场成了“消废市场”。

农村消费者除了对商品的低辨别力和其本身的低消费能力,维权也是一大困难。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维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另外,许多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交通很不方便,附近没有正规大超市,这些地方的百姓在消费上没得选择,只能在当地的乡村小店或者农贸市场中购买到山寨食品。

对于农村经营者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缺乏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另外,交通不便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他们,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一些批发商手中得到商品,而批发买卖山寨食品的利润要远高于正规商品——以中山市健愉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尹力牌酸奶饮料为例,一箱24盒装(每盒240ml)的酸奶批发价仅为11.5元,而一箱同样规格的伊利牌酸奶在的批发价为30-34元[4],成本相差一倍多。这直接导致了批发商大多批发山寨食品。

当然,监管的缺失是造成山寨横行的重要原因。农村地区点多面广,监管人手本就不够,职能交叉的各个管理部门也都鞭长莫及,很容易在农村地区形成监管盲区。且很多山寨食品是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的,生产经营手续正规。如长沙就有一家哈旺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一系列傍名牌的商标:山寨“旺仔牛奶”的“哈仔牛奶”、仿“红牛”的“动牛”等等,并将这些品牌授权给一些不知明的企业生产,去年被相关部门检测出产品不合格[4]。而现实中没有被取缔和关停的此类企业还有很多,这说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商标注册等相关法律上存在着诸多漏洞。

1.2 农药化肥滥用

在农村中,随便问一个农民关于是否使用农药化肥,你将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而如果你问他关于如何控制用量等细节问题,很少有人能给你一个清晰的答复。这正是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农药化肥的无节制使用。袁仲和杨继远[5]在《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一文中提到,根据调查采访,90%以上的农户在选购农药是首先考虑的是病虫害的防治效果,70%以上的农户不知道农药残留超标会危害人体健康,80%的农户随意丢弃用过的农药包装物和剩余农药。其实遑论大规模生产种植,就是种给自己吃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很多农户也是如此操作的。然而,这些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如何呢?石俊刚[6]在《中国农资报》上发文指出,我国的化肥平均利用率其实只有30%~35%,其中磷肥利用率只有15%~20%,钾肥的利用率也不超过65%。

如此滥用农药化肥带来很多负面效果。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给食品安全造成隐患。另外,农户随意丢弃的、以及残留在植物表面的多余药肥还会随着雨水、灌溉等一起侵入水体和土壤,被后来栽植生长的农作物所吸收。

究其原因,除了农民本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局限,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种方法已经产生了较大的依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病虫害、保证产量。对于植物慢慢产生的抗药性,则只能盲目地增加施用量来弥补,造成恶性循环。其次,农户缺少正确施用的培训和指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王建华等[7]在对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的研究中发现,接受过农药施用知识和技术培训的农户在农药的施用量上有明显减少,收入也普遍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户。然而接受过正规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农户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农户听信了农药经销商对农药施用知识的推荐。这种缺乏指导和理性的滥用行为给农村地区原本就很脆弱的食品安全问题雪上加霜。

1.3 重金属污染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存在着很多加工制造企业;而在一些能源资源储量发达的地区,如山西四川等地,则有着很多工矿企业。这些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为了发展经济,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对排放的处理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资金投入,造成了大量的乱排乱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和土壤等生态系统,其中最严重的便是重金属污染。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江河湖库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黄河、淮河、松花江和辽河等十大流域重金属超标断面的污染程度均为超V类;太湖底泥中总铜、总铅、总镉含量均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我国的七大水系中,长江水系的镉污染状况仅次于COD、BOD以及汞污染,黄河水系的镉含量超标断面达到16.7%[8]。可以看出,我国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已经相当严重,由此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曾龄颐等[9]在对湘江流域长沙段鱼类重金属污染情况的研究分析中发现,所有的样品鱼类均有重金属超标现象,主要污染为铅、砷、镉,重金属超标率均在25%以上,且栖底鱼类的污染程度要大于上层鱼类。这些数据表明,水体中的重金属残留已经大量进入到了自然食物链。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2014年4月17号,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首次公布了2005~2013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的污染比例为19.4%,有3%的耕地属于中度或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无机重金属,包括镉、镍、砷、汞、铅、锌、铬、铜等八种重金属元素,其中镉污染最为严重[1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宋伟和陈百明等[11]的研究也表明,引发我国耕地土壤污染的八种主要重金属元素中,镉的污染概率为25.2%,远超其他几种土壤重金属元素。另外,国土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目前我国的粮食年产量不过6亿吨左右,受到污染的粮食比例达到2%[12]。

受到污染的水产品、粮食等,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以引发各种疾病,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由镉米引发的“骨痛病”。由于该疾病是由镉元素在人体内逐渐积累形成的,潜伏期可长达20年,所以目前还无法准确测算该病在我国的患病率。

2 解决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建议

2.1 针对山寨食品肆虐

①降低GDP指标对地方政绩考核的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受制于GDP的影响,因而对很多违法制造山寨食品的企业采取容忍的态度。目前,我国多地已经开始试点公务员政绩考核制度改革,逐步削弱GDP的影响力,这将有助于地方政府放开手脚惩治那些违法生产食品的企业。②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加强食品追溯和监管。如今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食品行业可大力引入该技术,如百度刚刚发布的“筷搜”功能等,完善對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追溯和监管。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在经济发展由单一追求发展速度转向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历史时期,诸如山寨、傍名牌等有悖市场良性发展规律的行为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予以整治,尤其是商标注册法,要从源头上健全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

2.2 针对化肥农药滥用

①纠正农户们错误的思维习惯。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组织,由政府出资和引导,多组织农业专家对农户的有关农药化肥正确施用的培训和指导,保证农户接受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使之清晰意识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危害。②加强农药化肥经营销售渠道的监管力度,规范农药化肥经销商的销售行为,结合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对基层的经销商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其推荐的合理性。③研发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现代化有机农业。堵不如疏,相关农业部门可以依靠农业科技,给农户们提供更为先进的种子和技术,减少其对传统农药化肥的依赖。

2.3 针对重金属污染

①从源头上治理管控污染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已过,国家政府已经开始反思唯GDP是论的发展思维,在此契机之下,相关部门可制定出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惩处机制,对那些乱排乱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治理和管控。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模式转型。眼下国内的第二产业日显疲软,我们不应再固守着空心化的制造业和高耗能的能源业不放。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乡镇企业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大投入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产业优化升级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比如有机农场、绿色能源发电等,都可以为新型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③利用生物方法逐步治理已经存在的污染,尽量避免使用物理化学方法治理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日本在治理土壤镉污染上花费了30多年,有很多经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客土改良法、植物修复法、蚯蚓治理法等等,尤其蚯蚓治理法,对农药化肥产生的有机污染和工业排放导致的重金属污染均有比较好的治理效果。我们可根据国情选择和搭配,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治理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勇,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J].时事报告,2011(6).

[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OL].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公室,2014-02-20.

[3]李威娜.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何天骄,孙旭.山寨食品占国内食品销售额三成[N].第一财经日报,2013-5-14:C01.

[5]袁仲,杨继远.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J].河南: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67-69.

[6]石俊刚.浅谈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N].中国农资,2013-3-29:33.

[7]王建华,马玉婷,王晓莉.农产品安全生产:农户农药施用知识与技能培训[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54-63.

[8]周启艳,李国聪,唐植成.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方法研究[J].轻工科技,2013-4,(4):98-99.

[9]曾龄颐,李文丽,黎瑛.湘江流域长沙段鱼类重金属污染情况分析与评价[J].轻工科技,2012-9,(9):94-95.

[10]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子站,2014-4-17.

[11]宋伟,陈百明,刘琳.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J].水土保持研究,2013-4,(20-2):293-298.

上一篇: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下一篇:以霸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