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

2024-05-13

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精选8篇)

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 篇1

同学们,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养成良好习惯,方能成就美好未来。那么我们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结合教育局文件我校推出了八大习惯,他们是: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健体习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关于习惯,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以下三点:

一、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引领成长

同学们,学习是一个过程,是我们成长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该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次,不论学习什么内容,我们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似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最后,我们应该学会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同学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动脑、善于探究,用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引领我们的成长。

二、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引领人生

同学们,生活习惯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习惯之始,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精神饱满、心态阳光,让我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共度灿烂年华,奔赴理想彼岸,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引领我们的人生!

三、用良好的计划习惯引领未来

缜密细致的计划,不仅使我们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未来。同学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成功发展的渴望,然而,正如西方那句谚语所说:“如果你不知道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都去不了。”有的人将成功界定在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先天的环境条件上,虽然这些也是发展的基础之一,但远远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成功的未来需要计划,为未来制定一份准确的、文字性的计划吧。缺乏设计的人生,是打折的人生。

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 篇2

一、宝玉世法平等、关爱万物的性格由社会大背景决定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 是曹雪芹借以表达自己思想, 因而倾其心血和精力创造的艺术形象, 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 (脂砚斋语) 。他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就应该是世法平等、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这种性格推广开来, 就是追求民主平等, 关爱万物。一千八百多年以前, 汉灵帝年间, 曾官至太尉的刘宽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 刘宽正准备上朝时, 被端羹的侍婢将肉汤泼到了朝服上。刘宽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 反而问侍婢说:“羹烂汝手乎?”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羹烂汝手”。刘宽人如其名, 是宽厚的长者, 历来被人们奉为品德高尚的榜样。而在贾宝玉身上也发生过极其相似的事情。有一次, 玉钏不小心把一碗汤洒在了宝玉的手上, 这把玉钏吓了一跳, 宝玉不但没有责怪, 却问玉钏:“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等大家都笑了他才觉出是自己烫了。又如, 贾宝玉看到龄官画“蔷”, 下雨了, 他还提醒人家快走, 别淋湿了。其实他也在雨中。再如, 为平儿理妆、为香菱找裙、“见到燕子与燕子说话, 见到鱼和鱼说话”, 由此可见, 宝玉不仅把博爱给了人, 给了当时地位低下的仆人, 给了有生命的鱼、燕子, 还给了没有生命的美人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在一定程度上宝玉已经超过了刘宽。以上的种种情况可能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博而心劳”吧。这种性质的爱, 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当然, 宝玉的这种性格并非作者凭空想象而来的, 它有存在的大的社会背景。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有所发展, 而曹氏家族正好居住在资本主义萌芽最集中的南京、苏州和扬州一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对封建思想流毒认识较为深刻、本身就受到封建思想束缚的曹雪芹。因此, 曹雪芹饱含热情地把这种宝贵的思想赋予了他最钟爱的贾宝玉。

二、宝玉的性格由家庭环境决定

(一) 宝玉的任性

《红楼梦》中几次写到了宝玉的摔玉, 这固然和他平等的思想有关 (如初见黛玉) , 但更多地表现出了他的任性, 这是由他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家人的娇惯决定的。贾宝玉虽然在家行二 (仆人称其为宝二爷) , 但由于老大贾珠已死, 他理所当然地成了贾府的指定继承人。在贾府中最溺爱宝玉的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 贾母溺爱宝玉除了宝玉是贾府的合法继承人之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她众多的儿孙中“只有宝玉最像他爷爷”, 也就是贾母的丈夫。第二溺爱宝玉的应该是王夫人, 由于贾珠的早亡, 元春的入宫, 再加上她中年得宝玉, 这位在当时看来年纪已经很大的母亲就把满腔的母爱毫不吝啬地给了宝玉。还有一个人对宝玉的任性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她就是王熙凤。这位贾府实际的管理者处处给宝玉开绿灯。当然, 她是为了讨好贾母和王夫人。于是宝玉就像月亮一样被众星环绕了, 这样的环境, 不想任性都难。

(二) 宝玉也有暴戾时

摔茶杯、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 宝玉这些暴戾行为也和他贵公子的身份相符。他是统治阶级, 这是理所应当的心理优越感。

(三) 宝玉的纨绔作风

贾宝玉之“陋习”──吃丫环嘴上的胭脂, 表现最为明显的当为一次鸳鸯去怡红院时他对鸳鸯的态度, 还有他对金钏的态度, 这直接导致了金钏的投井, 这难道不是宝玉的过错吗?宝玉应邀到冯紫英家与蒋玉菡、薛蟠等喝酒, 席间还出现了妓女云儿。可见, 宝玉并非完人, 他也沾染了纨绔公子的作风。

(四) 对权贵的艳羡

不能否认宝玉痛恨仕途经济, 但在文中他也流露出了对北静王的艳羡, 我们不能说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无关。

性格决定命运 命运表现性格 篇3

《青梅》是《聊斋志异》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之一。小说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因此而构成的情节也离奇多变,曲折生动。这又是一篇具有长篇小说的架构,而经作者加以高度浓缩而成的一篇极其精练的短篇小说。

小说的女主人公青梅,是一个亦狐亦人的形象。但这亦狐亦人,并不像《聊斋志异》中其他的许多狐仙形象一样,是从艺术形象创造的特质来说的,就是说人物既有精怪的奇幻的一面,也有现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而青梅则主要是指她的血缘关系而言:她是人与狐交合而生的一个混血儿。小说的开头就写这个混血儿的来历,与《聊斋志异》其他篇一开头就从主人公本人落笔不同,这一篇是从青梅父母的相恋、结合写起的。这是为了要写青梅的性格,就先从她父母的性格写起,写出青梅的性格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别具一格的开头,只是全篇故事的一个铺垫。但这个铺垫不是一个轻描淡写的简单交代,而是一个自成首尾的栩栩如生的小故事,有情节、细节、对话,重要的是由此而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对整篇小说的布局来说,这个开头很像是一场大戏的序幕。待我们读到篇末,知道了青梅思想性格的基因来源时,才体会到这个开头设置的精妙和在塑造青梅形象中的重要意义。

小说的开头这样介绍青梅的父亲程生:“性磊落,不为畛畦。”这是说他为人胸怀坦荡,不为礼法所拘束。接着就通过生动的细节,写他的旷达不羁和勇敢无畏:“一日,自外归,缓其束带,觉带端沉沉,若有物堕。视之,无所见。宛转间,有女子从衣后出,掠发微笑,丽绝。程疑其鬼。女曰:‘妾非鬼,狐也。程曰:‘倘得佳人,鬼且不惧,而况于狐!遂与狎。二年,生一女,小字青梅。”作为人的父亲的性格,加上作为狐的母亲的美丽、慧黠、直率、大方,这些都在后文的情节发展中,逐步地从青梅的思想性格中表现出来。

情节很快就出现了大的转向。狐女叫程生不要另娶,答应为他生一个男孩作为条件(狐仙也受到重男轻女世俗观念的影响),但程生不顾狐女的劝阻另娶了王氏女。此后便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到青梅命运的变故:狐女怒而弃青梅出走;不久程亦病卒;王氏别嫁。序幕中的人物很快就退场,主人公青梅便走向了舞台的中心。一场情节起伏跌宕的悲喜剧的大幕,就此正式拉开。

青梅成了孤女,这是她坎坷命运的开始。她无奈寄食于堂叔家,而堂叔是一个放荡无行的人,为了赚钱,就把她卖给了一个在家中等候放官的王进士。王进士喜欢青梅的聪慧,就用重金将她买来侍候他的女儿阿喜。这里一连出现了三个人物,真正重要的是王阿喜。这个故事,就主要以她和青梅两个人为中心演绎到底。

这两个人物的关系,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一主一婢,在身份地位上并不平等;二是虽然如此,但两个人一开始就相互喜悦,后来竟情同姊妹。这种亲近的关系,符合于今天的一个时尚用语“闺密”。“喜年十四,容华绝代”,这是写她的美,比之青梅的“貌韶秀”犹有过之。这里写阿喜的美,在后文的情节发展中是有意义的;而对两个人的关系来说,又还具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这两个亲密的女友,不仅是品德相当,就是外貌也是相匹配的。这是写两人虽然身份地位不同,却可以成为“闺密”的条件和原因。

作为一个婢女,小说首先写青梅的“善候伺”,以七个字来作形容:“能以目听,以眉语。”是说她的灵心绣口高出常人。常人只可以眉目传情,青梅却还能通过眉目而善解人意。但明伦对“以目听,以眉语”六个字大加赞扬,说:“写‘善候二字,神妙直到秋毫颠,觉‘灵心慧眼等字,俱成糟粕。”这样的评价,蒲松龄当得起。从清人的注解得知,这六个字原是从古典中化出来的,但读来却浑然无迹,就像是从作者的心中笔下自然流出的一样。“由是一家俱怜爱之”,青梅“善候”是她招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表明,她遇到的是一家好心人。在后来的逆境中,青梅遇到的,也处处都是好心人。古今都一样,社会再黑暗,还是好人多。

接着又出场一个重要人物张生。这又是一个好人,也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中心人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好人是由青梅发现和认定的,由此而引出一系列的矛盾纠葛,在这些矛盾纠葛中,青梅的眼光、心地和勇气得到了十分生动的表现。这位张生有这样几个特点:“家屡贫,无恒产,税居王第。性纯孝,制行不苟,又笃于学。”贫、孝、品行端正、读书勤奋,其中又特别突出地写他的孝行。视角取得很好,都是通过青梅的眼睛来写的,着重写了两件事:一是她亲见张生自己偷偷地咽糠喝粥,而让母亲享受肉食;二是父亲生病,生活不能自理,张生“抱父而私”(伺候他便溺),不仅不怕脏,弄脏了衣服还尽量不让父亲看见。青梅见此“大异之”。“大异”二字,见出青梅有眼光,有思想。她重德,首先是以德取人。只有自己就有孝心、孝行的人,才会敏锐地观察到并理解和高度评价这种行为。这里表面上看来是通过青梅来写张生,实际的效果却是同时又通过张生表现了青梅。下面小说围绕着张生,着重表现青梅与阿喜的关系。她们的关系是主奴,又是朋友,朋友的真挚情谊超越了主奴的界限,冲破了主奴的隔阂,但又并没有脱尽主奴关系的色彩。这一点,蒲松龄的描写是把握得非常准确的。先是青梅帮助阿喜,是主动的,勇敢的,积极的;而后是阿喜又反过来帮助青梅,虽然同样真诚,却显得比较被动、懦弱,甚至有些无可奈何。两个人的性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青梅的不凡、不俗,更突出地表现在她从张家回来以后的所思、所为。她一回来就把所见告诉了阿喜,并且说:“吾家客,非常人也。娘子不欲得良匹则已,欲得良匹,张生其人也。”言辞语气,充满关切和信任,一点不像是婢女对主子说话,倒像是心心相印的朋友。更为难得的是,她本人也是一个未婚少女,而且身份和家境更接近于张生,要说论婚姻,她自己成功的把握更大。但她不是首先为自己谋划未来,而是为主人之女谋划未来。她先人后己,毫无私心。阿喜的反应是“女恐父厌其贫”。这六个字含义丰富,既反映出父女之间的关系,也揭示出人物的性格。从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一是,暗示出阿喜本人是有意于这位品德高尚的书生的;二是,阿喜深知父亲的一贯思想是嫌贫爱富;三是阿喜的性格懦弱,虽然有自己的感情倾向,但对父亲是心存畏惧,只能服从。这些丰富的含义,就预示了围绕着这一婚姻事件,将产生多重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曲折生动的情节。

她给阿喜出主意说:“不然,是在娘子。”意思是,一切看你的主意,父亲的嫌贫爱富不必考虑。青梅虽是一个婢女,却有眼光,有主见,有独立的人格意识。进而她又具体地替阿喜谋划:只要你本人愿意,我可以偷偷地去告诉对方,让他们找一个媒人来说合,你母亲一定会来跟你商量,只要你说同意,事情就算办成了。她乐于成人之美,而且对事情谋划、考虑得非常周到,年纪虽小,表现却非常成熟老练。而阿喜却缺少青梅那样的胆识和勇气,她内心犹豫、疑虑,惧怕父亲是一个方面,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她自己。她内心真正的顾虑是:“恐终贫为天下笑。”不是嫌他现在贫,是担心他一辈子都不能脱贫致富而被人耻笑。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不是流于表面,而是开掘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他将两个人物对比起来描写,一下子就显示出在眼光和识见上的高低。遇到矛盾和困难,青梅助人之心不变,她激励阿喜说:“妾自谓能相天下士,必无谬误。”这话说得自信果断,掷地有声。青梅不仅有见识、有眼光,而且有勇气、有智慧,敢说敢为,勇于担当。她竟亲自到张家去联络沟通,“往告张媪(张生的母亲)”,张媪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媪大惊,谓其言不祥。”老人家考虑问题是很实在的,一个富家大室的闺秀,主动让人找上门来要下嫁到贫苦人家,在她看来,这恐怕不是一个好兆头。这一看似有悖于常情常理的反应,却完全合乎人物的特定身份和思想性格:不是拒绝,是不敢高攀。文字如此精练,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却是如此深刻、准确,蒲松龄不愧为写作短篇的高手。

接着是写青梅的善言。她劝说张媪的一番话,表现出很高的智慧:“小姐闻公子而贤之也,妾故窥其意以为言。冰人往,我两人袒焉,计合允遂。纵其否也,于公子何辱乎?”这段话包含好了几层意思。第一,小姐是慕公子之贤,并不计较穷和富;第二,是我观察到她的真实意思才敢来告诉你的;第三,如果你们派媒人去说合,我和小姐两人会从旁做工作,估计成功的把握比较大;第四,退一步说,即使事情不成,也不会丢你家公子的面子。说得有情有理,合乎逻辑,各种情况都估计到了,全面细致,滴水不漏。水到渠成的结果是:“媪曰:‘诺。”

卖花人侯氏代张家去说媒的过程,矛盾迭起,从中充分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听说是贫穷的张家想要娶自家的女儿,“夫人闻之而笑;以告王,王亦大笑”。父母二人都以笑来回应,父亲还是“大笑”。这里的两个“笑”字,与前面写阿喜“恐父厌其贫”相呼应,真是知父者莫如女,这是富人贱视穷人的一种恶劣表现。他们对女儿的婚姻大事,看起来似乎也还有通达的一面,没有当时就自作主张断然拒绝,而是叫女儿来,告知此事,征求她的意见。但实际上却只是一种对女儿的试探。小说写阿喜和青梅两人对此事的态度,生动、准确、传神,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心理都跃然纸上。“唤女至,述侯氏意。女未及答,青梅亟赞其贤,决其必贵”。青梅的“抢话”,表现了她热情助人的急切心情;而阿喜慢半拍未及回答,则表现了她的稳重和迟疑,其中还透露出对父亲的畏惧。母亲对女儿说:“此汝百年事,如能啜糠覈也,即为汝允之。”深知父母心思和习性的阿喜,并未立即表示同意,而是表现为:“俯首久之,顾壁而答”。她在慎重思考,主意是有的,但能不能说,怎样说,却颇费斟酌,所以有好一阵的迟疑。“顾壁”二字尤为传神,显示出她是明确地意识到父母亲是不会同意她的选择的,但又不能不说,因此回答时不敢正眼看着母亲。回答的内容表现了她的聪慧机敏,意思很明确,却说得非常婉转含蓄。她先是将富贵归之于天命,而且从贫与富两面来说,含蓄而又坚定地表达了她相信张生是属于“不贫者无穷期”的那一类的。最后以一句“是在父母”作结,表示一定会听从父母的决定。然而父母的“征求”意见,只是“将以博笑”。这里的一个“笑”字,与前面写两人轻蔑的“笑”相呼应,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嫌贫爱富的特性。母亲“及闻女言,心不乐曰:‘汝欲适张氏耶?”这时小说写阿喜的表现绝妙:“女不答;再问,再不答。”两问两不答,却正是她的回答,无言的回答比有言的回答,表现得更加坚决。这一态度,揭示出阿喜的内心矛盾和隐秘,同时又预伏了下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母亲的怒斥很有份量:“贱骨了不长进!欲携筐作乞人妇,宁不羞死!” 话说得很重,表现了在贫富和家世利益面前,对爱女的粗暴态度。“女涨红气结,含涕引去”,对阿喜的性格刻画是非常准确的:有主见,但懦弱,不坚定,缺乏反抗精神。

青梅则表现出另一种精神气象。“见(阿喜事)不谐,欲自谋”。“自谋”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自己的幸福。而且一旦下了决心就付诸行动,勇往直前,乘夜便独自到张生的住所去。对两人会见的描写,完全是性格化的。青梅是在张生夜晚读书的时候突然出现的,“生惊问所来,词涉吞吐”。“吞吐”应该是指青梅的回答,虽然勇敢,却毕竟有少女的羞怯,不能痛快直言。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她当时的神态。“生正色却之”。在遭到严肃的拒绝之后,青梅是这样的表现:“泣曰:‘妾良家子,非淫奔者;徒以君贤,故愿自托。”大胆告白,直诉所求,但情意凄切,出语诚恳。“自托”二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表现出一个少女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表现出的一种非凡的胸襟和勇气。青梅是慕张生之“贤”而生爱的,这一点对张生有所触动。但为人正派的他仍然是义正辞严,坚决地予以拒绝:“生曰:‘卿爱我,谓我贤也。昏夜之行,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夫始乱之而终成之,君子犹曰不可,况不能成,彼此何以自处?”这一番话,表现出张生光明磊落的君子之风,既自爱,又尊重对方。这更证明了青梅对他“贤”的判断与追慕是很有眼光的。而“能成”与“不能成”之说,又在艺术表现上暗中留下了余地。聪明的青梅从“能成”的一面去理解和争取,于是回答:“万一能成,肯赐援拾否?”“援拾”就是接纳之意。

两人的关系在矛盾中实际已经进了一步。此时张生的内心也有了变化,并向青梅道出了真实的想法:“得人如卿,又何求?但有不可如何者三,故不敢轻诺耳。”意思是说,我内心是很愿意的,但有三个难题不好解决。语气和想法都有了松动和回旋的余地。在青梅的询问下,张生所谓的“不可如何者三”是指:第一,你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这时张生还不知道青梅的婢女身份,当是指遵从父母之命而言);第二,即使你能自主,我也必须听从父母之命;第三,即使我的父母同意,但你一定出身富贵之家,我家贫必不相配,这更是极难解决的大难题。因而催促她赶快离开,以免瓜李之嫌。说得堂堂正正,有情有理,表现出高尚纯洁的美好品德。青梅与张生是同一流人物,因而虽然遭拒,却能理解、接受。故在临去时,嘱张生曰:“君倘有意,乞共图之。”张生以一“诺”字来回答。一个是爱贤,一个是因对方爱贤而心有所动,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得到展示,而人物性格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此前主要是写青梅对阿喜的帮助,此后就反过来主要写阿喜对青梅的帮助了。两个人是在互相帮助中逐渐深入理解而成为真诚的朋友的。从张生处回来之后,在青梅和阿喜之间发生了一场误会和冲突,从中进一步展现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当青梅告知阿喜晚上到张生家去时,“女怒其淫奔,将施扑责(露出主子面目)。梅泣无他,因而实告”。阿喜听后感叹说:“不苟合,礼也;必告父母,孝也;不轻然诺,信也:有此三德,天必祐之,其无患贫也已。”这是她对张生品行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对他命运的判断。与青梅一样,阿喜也是以德察人,以德评人,并且以德来判断其未来前途的。这一评判证明了阿喜与青梅之间有相近的眼光,内心有息息相通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的品德也同样高尚。阿喜在确认张生将来必有富贵前途的情况下,跟青梅之前一样,不是首先为自己着想,而是为做婢女的青梅着想。她问青梅:“子将若何?”青梅毫不含糊地回答:“嫁之。”其直率与痛快,则与阿喜判然有别。“女笑曰:‘痴婢能自主耶?”这里的“自主”,并不是指父母之命,而主要是指她的身份是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婢女。称她为“痴婢”,虽然是主子语气,却显得亲切,听不出有一点贱视的意味。青梅非常坚决地表示:“不济,则以死继之!”表现出她对爱情追求的真诚和执著。阿喜也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必如所愿。”也就是说,我一定会倾全力帮助你实现愿望。但是要帮助青梅实现愿望,对阿喜来说并非易事。张生家贫,而青梅又无力自赎,这桩婚姻要真正实现,是非常困难的。要让青梅不花钱就能获得自由,父母一关是通不过的;而去请求父母放弃赎金,阿喜又没有这个勇气。阿喜虽有决心,却在困难面前也不免踌躇,并发出这样的沉吟:“是非我之能为力矣。”无助的青梅“泣数行下,但求怜拯”。阿喜无法可想,便把自己的私蓄拿出来资助青梅,张母又“多方乞贷,共得如干数,藏待好音”。

机会终于到来。阿喜乘父亲迁官之机,建议母亲将青梅遣送出去。母亲本来就认为“青梅太黠,恐导女不义,每欲嫁之,而恐女不乐,闻女言甚喜”。本来是顺手推舟,却又好事多磨。过两天有一个佣保妇来为张家说媒。“王笑曰:‘是只合耦婢子,前此何妄也!”这一“笑”字,又与前面的两“笑”字相呼应,进一步揭露了富贵人家卑视穷人的丑恶嘴脸。更坏的是,他还想把青梅卖给人家做小妾,以此赚取比当时购买所花高出一倍的钱。在阿喜坚执而动情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以原价让青梅赎身嫁给张生。

在阿喜随父赴任与青梅离别之前,写了一段青梅嫁到张家后的表现,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生对父母已经是十分孝顺了,而青梅孝顺翁姑犹有过之:勤劳操作家务,吃糠咽粃都不以为苦;更以刺绣为业,因技艺精巧而广受欢迎,很快就改善了穷困的家境。更重要是为了张生能专心读书,家务之外还担负起全部的经纪事务,因此而得到了全家人的爱重。

这以后两个人的命运就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相别之时,阿喜对青梅泣曰:“子得所矣,我固不如。”这八个字是后半部情节的概括和预示。而青梅则明确表示,自己命运的好转,是由阿喜所赐,她是受恩知报,不会负义的。这又为全文的结局伏下一笔。

情节的发展突然风起浪湧,阿喜家急速破败:半年母卒;又二年父坐罪,被罚破产,从者逃散;继而又染疾卒;不久唯一跟从她的一位老媪又卒。阿喜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由一个生活优裕的富家女而突然跌入低谷,经受了各种生活的磨难。但蒲松龄总是让他笔下品德高尚的好人得到好报,因此在他的艺术构思中,一面写她受难,一面又同时写她总是遇到好人,得到救助。

阿喜遇到的第一个好人就是邻妪。邻妪因同情而劝她出嫁,她回答:“能为我葬双亲者,从之。”在“伶仃益苦”的情况下,她对父母仍然孝心不改。邻妪赠以斗米,并按她的要求帮助她寻找合适的对象。但是,家贫者无力为她安葬双亲,而富有者却又嫌她是败落人家的女儿,高低难成。于是为她本人的生活着想,劝她嫁给一位姓李的人家做侧室,可以解决厚葬双亲的问题。初时大哭拒绝,说:“我搢绅裔而为人妾耶!”“妪无言,遂去。”情节的发展在此作一顿挫,一则表现阿喜处境之可怜,二则继续表现她对双亲的孝心。后来竟至沦落到“日仅一餐”都无以为继,半年后完全不能支持,连自杀之心都有了。之所以苟活下来,就只是为了要收葬双亲的尸骨。最后不得已,只好从听邻妪的意见,嫁给了李姓做小妾,才将一直挂念于心的双亲安葬。

裹腹之忧解决了,但新的磨难又接踵而至。先是李姓的大老婆极为悍妒,即使丈夫谎称是购来的婢女也不能容忍,“暴怒,杖逐而出”,以致使她“披发零涕,进退无所”。这时候又遇到了第二个好人老尼。老尼将她接到庙里,她要求剃度出家。老尼同样有慧眼,善识人相,看出她不是一个长久沦落的人,劝她留在庙里劳动为生,以待时运好转。这里写老尼的预测,既与前面青梅对张生的预测前后映衬,又为下文写阿喜命运的转折预伏一笔。但其间又写她经历了多次无赖恶少的调戏骚扰,以至使她“号泣欲自死”。继而又有贵族公子过庵而欲娶为小妾,逼得她“欲乳药求死”。公子纠缠不放,后又派家奴到庙里来威胁,“女大悲,又欲自尽”。这些危难,都在善良的老尼的悉心保护下,一一化解,终于平安地活了下来。其间,小说穿插了一段阿喜夜梦父亲的情节,父亲对她除了对以前未同意她与张生的婚事表示悔愧外,就是劝她“但缓须臾勿死,夙愿尚可复酬”。加上天明后,老尼望其气色而惊曰:“睹子面,浊气尽消,横逆不足忧也。福且至,勿忘老身矣。”预示了阿喜的命运即将逆转。梦境的穿插,虽然表面看来与前后情节关联并不紧密,稍嫌突兀,但在艺术构思上,却为写全文喜剧大结局而预先作了布置。下文写与青梅的重新团聚,的确是大出人意料之笔,但有了上文的布置,也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

“暴雨翻盆”之际,有人来敲庙门。众人大惊,以为又是贵公子派人来捣乱。开门一看,竟是一群女奴簇拥一个丽人来,“仆从煊赫,冠盖甚都”。来者不是别人,正是相别多年的青梅。这时张生任职司李,她已经贵为司李夫人,正好经过此地,入庙“暂避风雨”。聊斋用笔,总是变幻莫测,在山穷水复之时,突然又见柳暗花明。阿喜被发现的过程,也写得极为曲折:先是夫人入殿中,“移榻肃坐”,而“家人妇群奔禅房,各寻休憩。入室见女,艳之,走告夫人”。在雨停将离去之前,“夫人起,请窥禅院”,这才由老尼“引入睹女”。这一见非同小可,夫人“骇绝,凝眸不瞬;女亦顾盼良久”。然后从不幸的阿喜眼中确认:“夫人非他,盖青梅也。”这一突如其来、出人意料之笔,出自蒲松龄的精心构想,层层铺垫,层层转折,最后才用重笔写出“盖青梅也”四个字。在此,冯镇峦评云:“‘青梅也三字,天上落下。”但明伦评云:“层层疑骇,惊鬼惊神,至此列开旗门,将军突现,令人目炫神摇,笔亦跳脱欲飞。”都道出了这段描写文字飞动、笔法转折之妙。

“各失声哭,因道行踪”,用回叙的笔法,补写两人分别以后各自的遭遇,而又以青梅为主。阿喜听后,“叹曰:‘今日相看,何啻霄埌!” 两个人的境遇,此时竟有天壤之别。但这不但没有成为两人友情的障碍,反而以此为契机,作者着意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青梅感念旧情,胸怀坦荡,笑曰:“幸娘子挫折无偶,天正欲我两人完聚耳。”接着就“取珠冠锦衣,催女易妆”。阿喜还对同处一室心存疑虑,觉得“其名不顺”。而青梅却十分坦然,毫无犹豫地说:“昔日自有定分,婢子敢忘大德!试思张郎,岂负义者?”不仅自己,而且还带出丈夫张生,都是受恩知报,讲求义气的人。果然,到任上会见张生家人,“母子皆喜”。因为有从前张家求婚被拒的经历,故“女拜曰:‘今无颜见母!”张母的反应是:“笑慰之。因谋涓吉合卺(择日举办婚事)”。这里的一个“笑”字,与前面张家向王家求婚时,阿喜父母的两个“笑”字遥相映照,显示出两者之间在品德和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异。阿喜婉拒,说:“倘念旧好,得受一庐,可容蒲团足矣。”对此,“梅笑而不言”。这一“笑”字,也用得十分精妙,含蓄中透出狡黠和爱怜,既与张母的慈祥之笑,也与前面阿喜父母的轻蔑刻薄之笑,形成进一层的映照,都在人物思想品格的表现上起到了令人深思的作用。经过精心的准备,“及期,抱艳妆来”,在鼓乐声中,为她与张生举行婚礼。阿喜虽然“左右不知所可”,但被“梅率婢媪强衣之,挽扶而出。见生朝服而拜,遂不觉盈盈而亦拜也”。青梅将阿喜扶入洞房,坦然大方地说:“虚此位待君久矣。”她将已经得到的正妻位置慷慨地让给阿喜,视此为对阿喜当初真挚的同情和热情的帮助理所当然的回报,还嘱咐张生:“今夜得报恩,可好为之。”此后,青梅一如过去“事女谨,莫敢当夕(指守礼而不敢替代正妻的位置)”。阿喜为此也感到不安。“于是母命相呼以夫人;然梅终执婢妾礼,罔敢懈”。

按蒲松龄好人必得好报的观念,小说最后的结局当然是非常美满的。张生“行取入都(升官进京)”,路过尼庵时送给老尼五百金作为寿礼,尼只受二百,也是用来建祠和为王夫人立碑。两人都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张生后来官至侍郎,两位夫人都为他生育了子女。“张上书陈情,俱封夫人”。

小说热情地歌颂了青梅与阿喜之间的真挚情谊,而这种情谊是建立在人物美好品德之上的。立德和颂德,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思想红线。人物的美好品德主要表现在:真诚、善良、热情助人、孝顺父母。而对青梅,则更歌颂她的眼光、胸怀,“能识英雄于尘埃”,先人后己,以助人为乐。而与此相映衬的,是对“弃德行而求膏粱”、嫌贫爱富的思想作了善意的批评。但明伦在篇末总评中称这篇小说“是为有关世教之言”。但蒲松龄时代的世教,在今天看来是有精华也有糟粕的,青梅严守等级观念,甘于婢女的地位,得正妻之位而固求只做侧室,这已经超出了友情的范围,透露出些许封建思想的气息。

性格决定命运的作文怎么写 篇4

人人都想提高学习成绩,坐上第一的宝座,享受第一的荣誉。可是,怎样才能提高成绩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几句话,“性格是成功的前提,成功是性格的积累”。成功必须依靠性格,而性格又是什么呢?其实,性格不是什么高远的东西,性格就在我们身边,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有人把他隐瞒了而已,没有发掘,而有的人发现了性格的存在,用好的性格来管束自己,让自己从悬崖的边缘中逃脱。学习性格,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课后及时的预习课文,写字时遵守三不要,认真完成作业等等,要想养成学习性格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能能坚持,你想不想。养成很好的性格,自主能力就能提高,让性格为自主生活打好基础。好的学习性格是成功的开始,是成才的基石。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啊,人生的旅途还很漫长,学习的道路更为坚难。如果你想攀登知识的高峰,那么就请从养成好惯开始吧!让好性格永远伴我们同行点评:制订并明确学习上的目标,以此来激励自己,提高了学习的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以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乐趣,良好的学习性格将为你勇攀知识高峰而助一臂之力。

★ 美文 赏析

★ 经典美文赏析

★ 美文赏析

★ 读经典美文反思

★ 心态决定美好美文摘抄

★ 眼界决定着未来美文

★ 读《思路决定出路》有感

★ 美文赏析《季节》

★ 人与自然经典美文赏析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 篇5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模式,性格决定未来。有时候,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然而,正确使用一个人的性格和在正确的时间展示自己的性格是关键。性格是人们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心理特征,如理智、沉着、坚韧、坚持、含蓄、坦率等。一个人的性格从小就被塑造了。因此,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必须有正确的渠道。虽然性格中有先天的因素,但也有后天的变化。因此,为了成功,一个人不仅需要聪明的头脑,还需要决定自己命运的性格。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机会达到成功的顶峰。

各种性格的人都有自己独特而一致的待人方式,这种方式有时会让你崩溃。在别人眼里,理性的人是明智和冷静的。他们通过思考了解自己,但由于缺乏生活能力,他们很难与人接触。天马行空的人可以从偶然的事情中判断小范围的环境变化,但是他们经常给人一种漠不关心的印象等等。虽然他们有别人没有的个性特征,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已经失去了许多重要的东西,许多个性,并且有他们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为什么不试着培养多重人格,并在不同的时间使用相应的人格呢?

法国作家让-&米德多;吉罗说:从我们的童年开始,每个人都编织了一件无形的外衣,它渗透到我们吃饭、走路和对待他人的方式中。这件外套是我们的特色。嗯,你的一举一动,你随意的选择,都是由你的性格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性格是多么重要。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 篇6

一种性格,一种命运。家喻户晓的爱迪生,小时候被人看作是笨孩子,在大多人眼里,他长大后肯定没多大出息;可是后来他发明了灯泡,给了整个世界的夜晚一片光明,他也因此在世界上闪闪发光。人尽皆知的物理学家牛顿,因为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从而为物理学术界力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难道他们的成功都只是巧合的遇到了某种外物诸如灯泡、苹果而发生的幸运奇迹吗?不,不是的。那是因为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性格,才有了他们后来的巨大成就。

一种性格,一种命运。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结伴穿过沙漠。走到途中,水被喝光了,其中一人也因中暑而不能行动。同伴把一枝枪递给中暑者,再三吩咐:“枪里有五颗子弹,我走后,每隔两小时你就对空中鸣放一枪,枪声会指引我前来与你会合。”说完,便满怀信心找水去了。躺在沙漠里的中暑者却满腹狐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他会不会丢下自己这个“包袱”独自离去?暮色降临的时候,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而同伴还没有回来。中暑者确信同伴早已离去,自己只能等待死亡。想象中,沙漠里的秃鹰飞来,狠狠地啄瞎了他的眼睛,啄食他的身体……终于,中暑者彻底崩溃了,把最后一颗子弹送进了自己的太阳穴。枪声响过不久,同伴提着满壶清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赶来,但看到的却是中暑者温热的尸体……有时候就是这样,只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也许命运就截然不同了。

一种性格,一种命运。世人最崇敬的德国音乐家,被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小时候家境清寒贫穷,全家人相处的气氛也不和谐。在他28岁时,双耳失聪,但他身残志坚,失聪后完成了九部《命运交响曲》。与此同时贝多芬留给后世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倒下”成了不少身残志坚的人挑战不幸命运的人生信条。

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 篇7

苔丝和海丝特分别是《苔丝》和《红字》两部小说中的女主角。她们都享受过短暂的爱情, 接踵而至的却是无尽的痛苦, 并且她们都被心爱的男人伤得遍体鳞伤。苔丝, 在百般挣扎之后, 向新婚丈夫克莱尔坦白自己曾经失身而被抛弃, 为了维护丈夫的名誉, 她从未称呼自己为“克莱尔夫人”;当恶少亚力克利用苔丝家人贫苦的生活再一次诱惑苔丝时, 她向不知所踪的丈夫表达了她的忠诚:“我多么希望你能回来啊!我愿意在你怀中死去!如果不能作为你的妻子和你生活在一起, 哪怕是给你当牛做马, 只要能和你在一起, 我也愿意!”在市场的刑台上, 海斯特的过错被人们津津乐道, 自始至终, 她都没有指认她的爱人, 只是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苦难。诚然, 造就她们不同命运的原因中, 社会经济等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更本质的是性格因素。

2 苔丝悲剧的性格因素

2.1 善良纯洁, 天真无邪

自古以来, 贞操都被认为是一个女人最宝贵的东西, 而苔丝却惨遭蹂躏。受辱失身并且杀了人之后的苔丝, 在世俗眼中, 成了不折不扣的“坏女人”。受害者备受谴责, 而害人者却依然风流快活, 逍遥自在。另外, 难道仅仅因为遭受坏人诱奸, 她就不再纯洁了吗?换句话讲, 善良纯洁是她的优点, 同时也是她最大的缺点, 就像一只漂亮甘甜的苹果易遭虫蛀一样, 她的纯洁善良, 她对坏人丝毫没有防备, 更容易遭受社会龌龊虚伪的迫害摧残;她的无私和自我牺牲精神给邪恶势力以机会;而她天性中追求纯洁和坦诚的特点, 也迫使她与自己的幸福越来越远。

试想, 苔丝如果稍微有点心机, 就不会跳上亚雷的马, 独自一人跟着他穿梭于大树林中。当天色渐渐暗下来, 树林中空无一人, 身旁有一个花花公子, 在这样危险慢慢逼近的环境中, 她竟浑然不觉, 我们不得不为她的天真无邪哀叹 (陈艳玲、冯子函, 2008) 。而在她和克莱尔的新婚之夜, 她那么轻易地就原谅了他曾在伦敦跟一个成年妇女有过四十八小时的放纵历史, 然而, 当她经过无数次的挣扎说出自己不幸的往事时, 她天真地以为他也会原谅她, 结果却无情地遭到离弃。

2.2 苔丝自身道德标准的影响

苔丝的父亲母亲都相当虚荣。他父亲虽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小贩, 却嗜酒如命且好吃懒做。而她的母亲在知道他们祖先曾经的显赫后, 就想让苔丝去和一个冒牌的德伯维尔本家相认, 并且她总痴心妄想地认为苔丝会嫁给一个地位显赫的绅士。

然而苔丝却丝毫没有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依然保持着纯洁善良的天性。当苔丝的母亲认为苔丝长得很漂亮, 可以利用认本家的机会嫁给绅士时, 苔丝说:“我希望这是个挣钱的机会。而不是什么别的机会。你最好别在外面说那种傻话” (哈代, 2001:72) 。苔丝处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女性的贞操观念非常强固, 按照世俗的成见陋习, 苔丝受辱失身后, 本可以顺水推舟成为亚雷的姘妇或嫁给他。虽说亚雷总试图用他的堕落的观念劝说苔丝和他同居, “你若是聪明的话, 就应该大显一下身手, 不要等到年老色衰……” (哈代, 2001:131) 。然而失身后, 虽是无辜受害人, 苔丝却总是认为自己在未婚状态下和男子发生关系是不道德的, 甚至是有罪的, 她甚至因此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做克莱尔的妻子。换句话说, 失身这件事使苔丝一辈子都生活在世俗偏见的阴影中。阿诺德·凯特尔说:“从她被亚雷·德伯诱奸那时起, 苔丝的经历便成了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对付各种巨大压力的没有希望的挣扎。” (凯特尔, 1992) 。但是一味纠缠蹂躏她的流氓恶少亚雷不仅没有得到惩罚制裁, 恰恰相反, 他却成了人人尊敬的布道者。这就是资产阶级所谓的人人平等, 这就是所谓的世俗传统, 如果连亚雷这样的恶人都能在上帝面前得到救赎, 为什么苔丝不可以呢?

2.3 苔丝的软弱

中国有句古话:“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然而, 可怜的苔丝却被亚雷诱惑了两次。如果说第一次纯属苔丝的纯洁无知, 那么第二次呢?她深知亚雷是个从不对感情负责的花花公子, 却又一次被骗。虽说是由于家庭的贫困逼得她不得不沉沦, 可真正令她作出妥协的还是她的软弱, 真正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深渊的还是自己。一直以来, 她都是想靠自己的努力来维持家庭的贫困, 为此吃了很多苦也没有向别人求助, 虽然艰辛, 但她一直坚持着。她曾发誓说不求助于克莱尔的家人, 可她依然去了, 尽管没和他们见面, 可是从内心里还是希望他们帮助自己的家人。说到底她还是那么的软弱, 亚雷的引诱总是轻易地就摧毁她心底那层并不牢固的防线, 她再一次犯错上当。毕竟潜意识里, 她还是希望不必为了生计而奔波, 就能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

3 海斯特悲剧后的万里晴空

3.1 海斯特自身道德标准的影响

毫无疑问, 海斯特也同样善良, 我们从她乐于帮助别人就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只要有机会施惠于人, 她立即承认她和人类的姐妹之情。对于穷人的每一个要求, 她比谁都更乐意拿出她微薄的收入予以满足, 虽然那些狠心肠的穷人对她经常送到门口的食物, 或者用她本可给君王刺绣大袍的手指做成的衣服, 报以辱骂或讽刺。” (霍桑, 1996:142) 。然而, 善良归善良, 道德标准却是另外一回事。海斯特虽是始作俑者, 她竟不觉得自己有错。恰恰相反, 她把所有的错都加诸在自己的丈夫身上:“她惊诧她当时何以会答应嫁给她!她认为, 她当时竟忍受了, 而且还回握了他那只不冷不热的手的攥握, 并忍心用她自己的媚眼和嗔笑来与他交流、交融, 这实在是她最应追悔的罪过。在她看来, 当时在她还不谙世事之时, 齐灵渥斯诱惑她, 使她产生幻觉, 认为在他身边就是幸福, 她所犯的这个罪恶比之后来人们对他所犯的任何罪恶, 都更卑劣。”“‘是啊, 我恨他!’海丝特又重复说了一遍, 比以前更加激愤。‘他害了我!他对我的伤害比我对他的伤害要厉害得多!’” (霍桑, 1996:157) 。很明显, 海斯特尤为痛恨自己的丈夫, 并试图借助这种痛恨为自己申辩, 她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合情合理的。相爱, 并不能称为犯罪, 虽说按照清教的教规来说她确实犯了罪。在刑场上, 真正令她感到耻辱的是众人的冷眼和指责, 她并没有意识到了自己的罪恶。而且她敢于直面人们的流言蜚语, 这样却促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为她以后赢得人们的同情和谅解打下了基础。

3.2 海斯特的坚韧

海斯特的坚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对于丁梅斯代尔, 她付出了所有。刑台前, 众目睽睽之下, 人们神情冷漠, 面露鄙夷。让海斯特更为难过的是, 负责盘问她的却是丁梅斯代尔——她的爱人, 但是为了保全丁梅斯代尔的声誉, 她始终保持沉默。所有的一切彻底激怒了他的丈夫齐灵渥斯, 他下决心要找出她的奸夫。随后, 齐灵渥斯对她的爱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最残酷的报复, 而海斯特只能以惊人的毅力去承受并且鼓励她的爱人, 并适时地反抗来保护她的爱人。

其次, 对于珠儿, 被戴上“A”字以后, 她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 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所谓“纯洁”的人们见到她像躲避瘟疫一样, 用鄙夷的姿态与她划清界限。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 她始终不出让珠儿的抚养权, 并独自抚养女儿小珠儿。如果说海斯特胸前戴着红字是她爱情的标志的话, 那么小珠儿就更能体现她对于爱情, 对于理想的信念了。海斯特总是把小珠儿打扮的很漂亮, 就像她用心的绣制她胸前的那个红字一样。也是想告诉人们, 小珠儿不是罪恶的结果, 她是美丽的天使, 像她始终坚守的爱情那样美丽, 是的, 小珠儿就是她爱情的见证。而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她的勇敢和坚强。

最后, 对于世人来说, 她勇于直面众人的嘲笑、讽刺和冷眼, 顽强地与虚伪的教义做抗争, 并努力地走向别人, 竭尽所能帮助周围的人。因此她逐渐赢得人心, 人们开始接受、肯定并原谅她。而她胸前的红字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现如今, “A”字慢慢成为“能力”、“和蔼”与“天使”的缩写。

4 结语

苔丝和海斯特, 为了她们的爱人, 都相当勇敢地独自承受了社会强行加诸在她们身上的不公平的惩罚。苔丝却性格软弱并且她总是禁不住亚雷的诱惑, 不想继续吃苦而又想养活家人的她又与亚雷纠缠在了一起。最后当克莱尔从巴西归来并原谅她后, 她才意识到自己对亚雷有多么的痛恨并杀死了亚雷, 她确实解了恨, 并和克莱尔过了几天欢乐生活, 但却因此被资产阶级送上了断头台, 一场悲剧就这样落幕了。“‘正义’得到了伸张。用埃斯库洛斯的话说, 那众神之首完成了他跟苔丝玩的游戏”。 (哈代, 2001:678) 难道刚开始时苔丝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亚雷的痛恨吗, 难道仅仅因为亚雷提供给她物质上的需求就可以忽略那些恨吗?诚然, 她所处时代的客观政治经济条件是她无法改变的, 但是路是她自己选的, 苦酒也是她自己酿的。如果她一直依靠自己的努力, 或许那样她们的生活会比较清苦, 但至少活得心安理得, 或者哪怕她能坚持到克莱尔从巴西回来找她, 她也不至于会杀人, 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假如苔丝能像海斯特那样坚强, 独立, 勇敢, 她的命运也许会有转机。

摘要: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 爱情是她们的一切。苔丝和海斯特只是千千万万个女性中追求爱情的代表, 她们都因忠于自己的爱人而遭遇了爱情悲剧。然而, 她们的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苔丝因为软弱, 面对陈旧的社会传统总是默默承受, 最终被处以绞刑, 命运悲剧由此上演;而海斯特坚贞不屈, 她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并敢于同过时的传统相抗争, 她还积极地帮助周围的人并同她们友好相处, 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友谊和谅解。

关键词:错误,传统,道德标准,柔弱,坚强

参考文献

[1]阿诺德·凯特尔.哈代:《德伯家的苔丝》[A].陈煮宇.哈代创作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陈艳玲, 冯子函.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08.

[3]霍桑.红字[M].姚乃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性格决定命运 篇8

关键词:性格;命运;矛盾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13-01

在《倚天》中我最喜欢的女性是赵敏,喜欢她那种敢爱敢恨的性格,喜欢她的聪明,但是现在我想说一说周芷若。

毋庸置疑,周芷若是爱张无忌的。幼时汉水初见,在这对少男少女的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光明顶上再见,两人都已长大成人,周芷若出落成了一个“天人般的人物”,而张无忌已练就了一身绝世的内功,普天之下无人能敌。幼时的好感瞬间升华。

周芷若是怯懦的。周芷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女子的典型。她的性格中有顺从的一面,尤其是对她的师傅——灭绝师太。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时候,那时她已知道化名为曾阿牛的人就是当年的张无忌,还在张无忌与昆仑、华山派高手过招的时候出言相助,但是一旦师命下来,要她与张无忌对打,她还是谨遵师命,手拿倚天剑刺了张无忌一剑。在万安寺中,灭绝师太逼她发毒誓,不能与张无忌结为夫妻的时候,纵有万般不愿还是依照了师傅的吩咐。与纪晓芙相比,她们都几乎面对同样的处境,要情郎还是要恩师。纪晓芙选择的是自尽。她爱杨逍,她肯承认。所以她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杨逍。虽然就算她在那一刻骗师傅,灭绝也不是杨逍的对手。可那一瞬间的坚决,让后人钦佩地以刚烈称之,也让杨逍思念半生。与赵敏相比,她们都爱着张无忌,可是赵敏可以为了张无忌不惜与父兄断绝关系,而周芷若却一直执着于师命,要夺回倚天剑,屠龙刀,发扬峨眉,纵使受到良心的谴责,但在灵蛇岛上还是做出了违背良心的事情,终究没有能做到不顾一切的去爱,执着于太多的事情。

周芷若又是争强好胜的。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是隐藏在周芷若心底的,到了一定的环境才会显现出来,而且都不明显。一明显的时候,便是周芷若心狠手辣的时候。在荒岛上,周杀了殷离还不够,还在脸上以利刃划了十来条伤痕,让你勾引我的无忌,怨毒之深,妒火之强,令人战栗。她不仅杀了殷离,还将这一切嫁祸给赵敏,两个情敌一次性解决掉。这个时候的周芷若,性格中恶的一面已开始显现出来。当张无忌在婚宴上抛弃了她,她的性格中的恶便完全释放了出来,内心的争强好胜达到了极致。在少室山下的杜氏夫妇不得不说是周芷若的手笔,少林寺中公然违背武林信义,她指使门下弟子杀死了司徒千钟和夏胄,自己杀死了丐帮两大长老。

在我看来,周芷若固然有可恨之处,但她却实实在在的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周芷若很聪明,她懂得利用她的可怜,来获取他人的同情。在大都,她看见张无忌和赵敏在小酒馆约会之后,他懂得利用自杀来博取张无忌的同情,她很好的利用了时机,知道在张无忌将要回来的时候再自杀,这样既保证了自己不死,又得到了张无忌的憐惜。周芷若的可怜又可恨,多半源自于她的性格,不断的纠结于师命和情郎之间。选择情郎便是违背师命,要接受毒誓的惩罚,选择师命,便是放弃情郎,这两者一直在拉扯着她。当周芷若下定决心,与张无忌成婚的时候,偏偏又遇上中途杀出来的赵敏,硬是把张无忌从婚礼上带走。这一走,周芷若内心的恶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了。少林寺屠狮大会上,违背武林信义,杀死了丐帮两大长老。即使是在自己幡然悔悟,也弄清楚了张无忌心中真正所爱的时候,却出现了小说末尾周芷若那一句看似打趣的话,其实是将她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注定今生今世再也得不到欢乐和解脱。赵敏敢去阻止无忌成婚,因为她有把握,她知道姓张的臭小子舍不得她。芷若可以吗?她有这个把握吗?那最后一句话,其实是她在绝望中拼命为自己挤出的一丁点幻想,虽然明知在欺骗自己,却还是不甘心啊,不甘心自己真的永远得不到幸福。怎知这样的矛盾,又会令她陷入无尽的煎熬。她为自己选了一条绝路,但她没有办法,她没有别的路。这种绝望和无奈又岂是其他人能体会到的。如果说小昭的相思之情是最大的痛苦,可起码苦中还有回忆,还有甜。那么跟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直纠缠下去,身边还有他最爱的人,又是一种更残忍的痛苦。可她的背后没有回忆,她的前方又没有希望,她还有恨,还有怨,却再也无处发泄。在天地之间,真的再无她周芷若安身立命之处。她只是苦海中的一页小舟。这样的折磨加在这样一个原本无辜的女子身上,才是最令人痛惜的。

周芷若是一个十足的小女人,一个小女人只想爱着他爱着的人,一辈子待在他的身旁,可是现实却又是残酷的。身负师命,张无忌的身边还有一个赵敏,这一切都激发起了他的性格中的恶的一面。

原本善良的周芷若一步步走向了坏女人的道路,不得不说与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基本上她就是一个矛盾着的个体,一边是对张无忌的爱,一边是师命难违;一边是善良、顺从,一边是争强好胜。对张无忌的爱和师命拉扯着她,可是由于她性格中的柔弱的那一面,让他不能做到赵敏那样的敢爱敢恨,不能干脆的选择对张无忌的爱,她想既得到张无忌的爱,又不想违背师命,这一来一去,加上性格中的争强好胜一面,让周芷若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参考文献:

[1]奥里森·马登. 性格决定命运[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2-9-1.

上一篇:难忘的一次比赛下一篇: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内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