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场景描写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2024-08-20

试论场景描写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精选4篇)

试论场景描写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1

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

可以说,《红楼梦》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活场景构成的,他正是运用了这些贴近我们生活的红楼画面,以小见大,反映了他所预见的.社会兴衰变迁。还记得那些让我们经久不忘、脍炙人口的经典场景描写吗?王熙凤的大笑出场,宝黛的初次会面,元妃省亲的豪华阵势,大观园的建筑格局,黛玉葬花的落英缤纷,湘云醉眠的芍药相伴,苦绛珠焚诗稿魂归离恨天。

试论场景描写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2

培养学生的语感靠读,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方式是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语文教学倡导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思索、读中求解。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 它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 教学时不可能按照其它文章那样组织教学, 一般在课堂上可采用粗读、细读、研读三个层次来把握课堂结构。

1. 初读, 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导课时, 让学生从课题入手, 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抓中心词, 并带着疑问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 同时动笔画出不懂的地方, 扫除课文生字新词障碍, 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 细读, 读懂小说疑问

学生初读, 初步有了“问号”, 多属内容方面的, 能自己解决一些, 教师及时围绕疑问, 组织学生再次细读课文, 分组讨论, 相互质疑,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剧烈的讨论, 产生的疑问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解决, 不能解决的, 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师生共同解决。

3. 研读, 深化小说主题

让学生研读就是在学生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在语言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作者的感情,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也可以由教师紧扣课文中心, 引导品析精彩的句段, 采用多种手段诱思深悟, 悟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以这三种层次的读为主, 适当运用其它形式的读, 如速读、略读、写读、再读等方式来很好的完成小说的教学任务。因此, 小说教学可以落实读的不同层次, 开展多种形式的读, 充分让学生读出兴趣, 读出感受, 读出个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品的意义, 在读中陶冶情操, 在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

二、走进作者内心, 领略作品魅力

语文教材中编选的小说大多是中外名家笔下的名篇, 这些名家名篇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学习, 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灿烂的文化, 也感触到了外国优秀的文化精品, 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 了解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 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 体会到人间真、善、美,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拉近了与文学大师的距离。《西游记》故事是离奇曲折的, 吴承恩大师笔下孙悟空个性独特又栩栩如生, 特点比较明显。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物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孙悟空是猴精, 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毛脸、雷公嘴、罗圈腿、长尾巴、红屁股, 活泼好动, 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 能翻十万八千里筋斗云, 铜头铁额, 刀斧不入, 火眼金睛, 能识破一切妖魔, 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是人间英雄如大公无私、百折不挠、争强好胜、行侠仗义。整部小说都写得“奇”, 这都归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同样能体会到他对现实的不满, 渴望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学生通过阅读, 明白了孙悟空与天神们打的故事, 并不完全是作者随意虚构的, 而是有时代背景的。明武宗时, 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在国内已爆发了, 农民起义的队伍, 似暴风雨般地扫荡了明朝的大半疆域, 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明朝统治者为了对付这些起义军, 施展了极其残暴的手段, 经过多番的激烈战斗, 起义军虽先后被明朝统治者血腥地镇压下去, 但起义军轰轰烈烈的业绩和正义的呼号, 却震撼了整个时代人们的灵魂, 给予作家以深刻和广阔的创作题材, 正是通过奇幻的形式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面貌。学生通过阅读就感受到小说的魅力,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走进了作者内心世界, 了解了作者并亲近了作者。

三、渗透品德教育, 培养道德习惯

1.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

《赤壁之战》中的曹操八十万大军都在赤壁之战中输了, 原因在于曹操骄傲自大、不听劝告、骄兵必败。当黄盖说来投降, 他手下程昱就劝他说:“今日南风起, 宜预提防。”他却笑着说:“冬至已过, 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不听程昱劝, 更不去想一想自己也使用将领蔡和诈降未成。如果听了程昱劝告, 谨慎些, 早做防备, 第二天也不会被大火烧得狼狈不堪。这一教学就让每位学生懂得了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不能一意孤行、狂妄自大, 特别是在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时不能骄傲, 做到谦虚谨慎, 好上加好、精益求精。这一事例就很好的教育了学生要谦虚谨慎, 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习惯。

2. 顽强的意志和艰苦朴素的作风

现在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的孩子, 由于生活条件好了, 很不知道什么叫艰苦朴素, 意志品质较差, 遇到一点困难就束手无策、气馁、抱怨、叫苦连天, 而一些经典的小说片段就能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例如, 《老人与海》课文中桑提亚哥在与大马林鱼搏斗已非常疲乏时他说:“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虽然大马林鱼强大, 但他毫不畏惧, 决心要制服它。他与鱼搏斗了三天, 是坚忍不懈让他战胜了困难, 并且对于困难、痛苦, 他说:“不坏, 痛苦对于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当他返航时又遭到鲨鱼的攻击, 与之搏斗, 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些话多么有震撼力, 他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硬汉, 这种永不言败、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精神就能感染每个学生, 当学生以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 他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桑提亚哥的形象, 慢慢地学会在生活中坚强起来, 树立自信, 找到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鲁滨孙漂泊到荒岛上, 面对困境不后退, 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植粮食, 自己克服困难, 造独木船, 自力更生, 赢得生存。换成是我们, 我们能克服吗?通过这一对比, 学生就能意识到现在应该如何做了, 那就是要学会顽强、艰苦朴素, 珍惜生活。

3. 诚实守信的美德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美德。法国巴克扎尔说:“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日本松下幸之助说:“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 也是无形的财富。”是的, 守信在生活中的作用十分大, 小说中人物守信的故事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 《十年后的礼物》中, 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 答应守林人的女儿当时只有八岁的达格尼十年后送给她一件礼物, 当十八岁的达格尼第一次参加一个在公园举行的露天音乐会意外地听到了大师的得意之作———《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尼》, 这就是大师给她的礼物。她感到无比的幸福。这对于十八岁的少女来说比华美的衣服, 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她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啊!我爱你!”可见, 正是由于大师的守信, 永恒的爱心, 就激起了达格尼树立起生活理想的风帆, 热爱生活。又如, 《孔明借箭》中由于鲁肃的忠厚守信, 才使得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事不被由于嫉妒想陷害乃至置他于死地的周瑜发觉, 箭顺利借到, 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试想, 鲁肃不守信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守信是无形的力量, 更是无形的财富, 学生有了这种守信的美德, 对于他一生的人际交往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将是做人的一种准则, 学生在日常交际生活中也将会做到诚实守信。

4. 安全健康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自我控制力不强, 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心理容易焦躁、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 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走上歧途。大量阅读小说, 能让学生体验人世间的真、善、美, 明辨是非。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行侠仗义, 富有正义感。武松、孙悟空、杨子荣等都是正义的化身;土匪、妖魔鬼怪则是恶势力的代表。凡卡、桑娜、渔夫、桑提亚哥等他们的遭遇是那个罪恶黑暗的社会摧残压迫的结果。让每个学生懂得了生活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多么幸福, 要珍惜时间, 好好学习, 热爱生活, 热爱集体, 热爱祖国, 同时也要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 同学之间相互关爱, 不贪玩、不做危险的游戏, 脚踏实地, 不沉迷于像堂吉诃德那种幻想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健全的人格。

试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51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说,通过不断的阅读,不需要教师的解说,学生读到一定的程度,自让而然也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多读多思的学习品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读课文,感受大意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句意应该是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解决的第一步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把那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找出来,通过查字典标上正确读音及意思,把那些难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句子较长,学生读起来有困难的,就把正确的断句方式指导学生画下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遇到几个较长句时,我通常将他们写在黑板上,引导学校正确阅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把句子连贯、正确地读懂了。

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句子,还要抓住句子中一些关键词语。比如,表示时间、地点、形状、动作、颜色等变化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的反复读多思考,才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当时的场景。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不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总结了阅读的经验。这样,就达到了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非常富有弹性,想象创造的空间很大,特别具有灵动性,认识了它的这种特点,就要汲取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精华,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同时要注重语言的不断积累和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读”中悟意,力求再现文章的情境、感情,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与当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一致。很多语文教师在介绍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时,主张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同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我县已在全县中小学中全面推广经典诵读、古诗文背诵、师生读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与内容要求,通过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扩展学生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诵读优秀诗文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根据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几乎在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说的内容,通过读说结合,实现语言表达的迁移,反过来验证和巩固阅读的效果。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读法,进行科学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次数多并不能代表学生阅读的效果好,要想实现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的阅读效果,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方法使用得当,才能读出新意,读出美感,才能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读的方法科学了,读的形式多样了,读的方式能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价值。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教师领读、集体认读等方法;针对中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可以采用默读、轻声诵读、大声朗读、互听互读等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可采用浏览、默读、速读等方法。

在不同的阅读方法中,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形式: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分组读、接力读、师生赛读等阅读形式;中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分组赛读、小组接力读等阅读形式;高年级学生可采用配乐读、表演读等形式。不同的读法与形式可以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使用,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尝试参与不同的读法与形式,即使采用个别读,也要尽量做到人人有阅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四、阅读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不同学段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同一学段的不同课文的阅读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的阅读要求,也不能放任学生随心所欲、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初读课文,还是熟读课文、精读课文,在每一个环节的阅读中,如果对阅读的要求不明确,学生读的次数再多,阅读的效果也不明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每一环节的阅读中,学生明确了阅读要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及思考的能力才有所提高。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松鼠》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阅读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默读课文,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横线标出不理解的地方。检查阅读效果,采用指名分段朗读,认读生字词,粗知文章大意,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二)熟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轻声诵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说说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检查阅读效果,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三)精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精彩句段与你的同桌及全班同学分享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复述你喜欢的段落。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增强了,加强了阅读方法,对每一环节的阅读理解、感悟、思考有了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充分体会汉语的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 张玉琴.浅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2).

[2] 李希堂.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4).

复述在小说教学中的作用 篇4

那么,复述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复述过程中,学生至少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1. 学生需要对全文进行理解性的熟读,从而对全文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再从整篇结构的角度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判断其取舍.

2. 语言信息重新认定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原文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句子层面上进行重新组合,并且要注意语句表达的形式特点;

3. 学生对原文的复述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呼应,层次要清晰,重点要突出。因此,复述过程就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进行思维创造的过程。

二、课文复述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中学语文所出现的各种文体中,最适合用复述方式教学的莫过于小说教学了。

小说因其具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典型而具体的环境描写和栩栩如生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而深深地吸引着中学生,尤其是已经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知识储备的高中学生。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小说教学质量,则是一个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对于一篇小说,无论它是短篇小说还是中长篇小说节选,可以肯定地说,学生最感兴趣最喜欢的是它的情节。因为情节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曲折性、趣味性,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来体现的。从小说鉴赏这个角度来说,也只有理清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才可能去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因为在小说中,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基于上述认识,在小说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奇、敏感、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征,以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带动人物形象分析和典型环境分析,是完全能够提高学生小说阅读和鉴赏能力的,从而提高小说教学的质量。

既然情节是小说教学的突破口,那么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在较短时间内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多次实验,对比分析,复述法是效果较好的一种。运用此法,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既能有效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又能很快让学生掌握小说的结构。

下面就以《祝福》为例,具体说明复述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祝福》这一篇小说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因而教学中我安排了三课时来完成此文。扣住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一节课解决一个要素。上新课前,组织学生利用早自习进行预习,重点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列出复述提纲。上课时,我先介绍了一下此文的学习要求及写作背景,讲解复述的方式和要求。然后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分节复述,不同的节次抽不同的学生复述。在每一节复述完了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复述进行评价、补充,然后小结:“第一节是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悄然死去,给她悲剧的命运画上了一个凄楚的句号。第二节是小说的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拉开了她悲剧命运的序幕。第三节是故事的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第四节是故事的高潮:夫死子亡,双重打击将祥林嫂推进了绝望的深渊,最后不得不沦为乞丐”。等学生将小说的情节全部复述完了以后,老师再进行总结:“这篇小说情节的主体就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全部历史: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逃、撞、捐、问——对悲剧命运的徒劳的抗争,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由于处在中学生这样的年龄,一般人都具有较强的成功欲和潜在表现欲,因而这节课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学生争相举手发言。在有争议的地方,唇枪舌剑,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通过这样的辩论,在教师的有效控制和引导下,学生不仅准确地掌握了《祝福》的情节结构,并且为下一节课分析人物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后,我将此法运用到了《守财奴》《药》《项链》等小说的教学中,并进行了抽查测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复述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着深刻而明晰的印象,对小说的情节特征能较准确的把握。学生们普遍反映:“上课时我们很兴奋,思维很活跃,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效果很好。”运用此法,还收获了一系列的副产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气质和风度,使学生改变了以往回答问题时扭捏作态面红耳赤的坏习惯。以后,无论是开班会这样小型的集体活动,还是演讲比赛、辩论赛这样大型的集体活动,都能够举止得体,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应付自如。

上一篇:团队建设国外研究现状下一篇:小学数学教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