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读书笔记

2024-09-07

《自然之道》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自然之道》读书笔记 篇1

科考队员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加拉巴哥岛观察太平洋绿龟是如何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走着走着,突然看到龟群的“侦察兵”快要被一只突兀而来的嘲鹰叼走了,在大家不能见死不救的强烈要求下,向导把那只幼龟送入了大海,可却让巢中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安全,然后鱼贯而出。可却成了嘲鹰、海鸥等食肉鸟的美餐。

记得我5岁那年,到外婆家去玩,看到一个鸡蛋正要孵出小鸡了,于是,我便认真地观察了起来。只见,从那蛋里艰难地钻出了一个湿露的小脑袋,但小鸡身子还无法从蛋壳里钻出来。那小鸡仍坚持不懈地啄着壳,想尽快挣脱这沉重的“枷锁”,早点晒到太阳。我真不忍心看着小鸡被蛋壳束缚的样子,便挑了一块石头,“啪”的一下把小鸡的壳打烂了,小鸡出世了。我欢呼着,蹦跳着,好像完成了一项庄严的使命。正当我高兴时,却发现小鸡瑟瑟发抖,看上去似乎很怕冷。我想弄清原因,便去找外婆问个究竟。我刚说完事情的经过,她哈哈大笑:“小鸡必须自己把壳啄烂出来。如果你帮它打破壳那就是拔苗助长,它反而会死。”“啊”我张大了嘴巴,不知所措,一种不祥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着急地跑回鸡窝,望着渐渐死去的小鸡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自然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自然之道》讲了“我”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岛,看太平洋绿龟离巢进入大海。“我们”找到一个龟巢,发现一只龟率先出巢,被嘲鹰盯上了,在向导的保护下,那只幼龟到达了海洋。结果成人是万物之灵群的幼龟鱼贯而出,被食肉鸟吃了一大半,这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因为那一次。

那天,风和日丽。白云慢悠悠的飘,风轻轻抚摸着花草树木,在这和谐安然的一天,一只雏鸡被我害死了。下午,我来到鸡圈,看见鸡窝里有一个鸡蛋。我走过去一看,咦?这个蛋上方怎么有个小孔呀?突然从孔里钻出一个橘黄橘黄的小小的“角锥体”。把我吓了一跳,我惊魂稍定,便想这东西是什么?蛋里的“角锥体”难不成是什么妖怪的嘴巴,说起嘴巴,鸡也有嘴巴,而且鸡的嘴是尖尖的,对了这就是雏鸡的嘴巴吧!看来我被吓傻了。

不过,这雏鸡得费多大的力气才能把蛋壳敲碎?我来帮帮它,我用手把蛋壳剥开,哈哈!雏鸡出来了。可这雏鸡怎么软绵绵的?不管了,也许刚出生的雏鸡就是这样的。晚上吃饭时外公告诉我们:“在鸡窝旁死了一只雏鸡。”“我帮他从蛋壳里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它为什么死了?”他们又好笑又好气的说:“它必须自己从蛋壳里出来,身体才有劲,不然他站都站不起来。我知道了不能违规自然界的规律”

《为人处世之道》读书笔记 篇3

一、缘起

近来需要跟师兄们互动,不能再延续以往对待外境“我就这样,你爱咋咋”的模式了,内心鸭梨山大,苦不堪言。

我知道,这道坎要是跨过不去,即便现在逃开了,将来再遇到这样的境界,肯定还是继续这样,在想跑,又不忍心、不想认怂的状态中轮回。

可是,怎么迈过这道坎呢?正忧愁间,看到了师父这篇开示,如获至宝。

二、要点忆持

1、无常无我,众缘和合。

事实上我们感觉到的苦乐都跟这个“我”有关系,这个“我”也只是一个假名安立,我们时时刻刻都是被自我所障碍,所束缚,就是造成我们为人处世,生活学习所不能做好的原因。

我们常常说的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无论它存不存在,它都是不实在的,在变化的,无常的。认识不到这点,认识不到众缘和合的重要性,执着不破除,就会造成很多问题。我们在道场中,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从开始的欢喜,到渐渐开始观过,把人事物看成一成不变,只看到表层,看不到整体,乃至影响到团体的协调,匀称和发展。执着自己和自己的想法,就不容易去体会,了解和认识到别人的想法是什么,别人的重要性,众人的重要性在哪里,慢慢就不能处理好众人的事情。

只有靠佛法的智慧才能超越障碍,超越对立,超越自我,一个好的果相要呈现,也都是需要众缘和合。

2、安住道场,广结善缘。

就是自己的身心要在道当中来广结善缘才不会迷失自我,未来的成就也才会是在佛教,佛法上。

道场对出家人,居士义工来说是增长福德智慧的最好的地方,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在这里修行用功办道,这种加持力这种力量就特别的巨大,读书笔记出了庙门社会上面就是五欲六尘的境界,这种佛法的力量,这种道的.力量跟寺院不好比。佛法是缘起法,这种智慧就是要让我们超越对立,超越自我,超越佛教徒的身份。

佛法是我们内心的体会,然后在我们的身语上面发出来的行为力,行为的力量。行动有力量,才能超越自己,才能与更多的人广结善缘。

3、般若五度,如人眼目

得到般若智慧,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

三、反省

超越障碍——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众缘和合,先放掉担忧,压力、个人习惯和猜测。

超越自我——素质方面:团队需要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稳定,真诚,随众,以身作则,承担更多;有大局观,包容心,内心有佛法力量(勤修福德智慧,般若五度,四摄和付出)的人。

行为方面:让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标准是什么。启发每个人的发心,调节成员关系,同心,同愿,同行,相互信任,善于发挥每个人所长,成就每个人的成长。

超越对立——身心在道,认识道场的重要性、把握佛法的本质。

陶继新《治校之道》读书笔记 篇4

在此书中,列举了20位全国各地名校长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思想引领行动”、“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智慧成就非凡的事业”、“和谐构建人文环境”、“个性凸显特色”、“奋争抵达特殊境界”。如果综合这些经验起来看,,提到文化建设、思想建设、以人为本的有七位校长,提到创新、创意的有四位校长,其他几位校长多从某一特色工作入手建立了属于自己学校的特征码。

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符合学校发展的文化核心精神,以师生的成长为己任,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起凤小学在这几年的发展之中也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些工作的重要性,也正在着手建立自己的文化核心精神和属于自己的特征码。

人与人的区别,学校与学校的区别,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内涵不同。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都蕴含着这所学校文化的特征码。起凤小学的核心文化精神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我们从学校的办学历史出发,研究学校的发展史,确立了以文化核心为主的办学理念和校训,又依此确立的学校的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物质文化,形成了以核心文化精神为主的起小快乐文化体系。

但凡名校都有自己的品牌工作。一所学校能否成就一项或几项品牌工作,是学校成为名校的重要条件。在《治校之道》的描述中,在这20位校长和他的学校中,很多特色工作都是他们的得意之处,都是他们区别于大众学校的特征码。起凤小学这几年也在做着自己的品牌:快乐成长的文化品牌,德育卡通形象品牌、社团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双学”课堂、书香校园、双润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遵循“德育为先,教学为中,文化为桨,活动为轴,创新为帆”的工作原则,坚守“把平凡的事认真做好,把有益的事坚持做好”的工作理念,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铸就起凤小学的品牌。

但凡有成就的校长,都有奋争抵达的特殊境界。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面临一所濒临被撤并的农村学下,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成就了杜郎口中学的品牌。想干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远在找理由;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

校长,必须有敢于面对的勇气,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在基层的学校管理中,我们总会面对一些困难,面对一些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中,要始终坚持以维护师生的基本利益为前提,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前提,以学校、师生的发展为前提。在工作要坚持深入教学一线,深入到师生需要的地方,解决教育教学中教师遇到的难题。同时自己也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长期坚持下去,必定有受益的地方。校长要注重学习,掌握教育现代理论,才能在解决问题中找到合适的方法,面对困难和矛盾才能有条不紊,才能有的放矢。

《君子之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篇5

这一切,和这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语境有很大关联,余秋雨说,“现代社会有一个重大误会,常常以为中庸是平庸,激烈是高尚。进一步,又把中庸者看成是小人,把激烈者看成是君子,但是,伟大的古代哲人们告诉我们,事情正好相反。”我在接触到余秋雨这本《君子之道》后,开始为30岁后的觉醒找回了源头。

但是我察觉到,或者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尽管“中庸”才是长久立足之道,是成事之本,但那些走“极端”的人,却常常让我们记忆深处的硬盘扇区高速运转。想一想商鞅,项羽,岳飞,文天祥,这些历史深处的人影,他们的故事为什么那么让人着迷,仅仅是因为他们另类的存在吗?

30岁以后,我终于知道了我疲惫的原因:人虽未老,但是血却不热了!

那些历史深处的英雄人物,自所以让人着迷,就在于作为我们普罗大众,无法完成他们的牛逼剧本,只能一日复一日的机械生存,电影里台词说这种状态:这不叫活着,这是没死。

难道我们不想当英雄?披光芒万丈,被万人敬仰?就连紫霞仙子中意的人,也是踩着七彩祥云的大英雄,但是“英雄”的孙悟空却不能成全她的爱情,城头上的定情一吻依旧是个平庸的凡人——只是,平凡的他接受了那个看上去“像狗一样的”神吹一气,继而鼓起勇气,走向紫霞。

后来我明白了,即使作为凡人,也不能阻挡我们的灵魂,思想,精神,追求卓越。换句话说,30岁以后,我接受命运的先天安排,但在内心,我不能让自己甘于平庸。我们追求内心的强大,就在于我们不想被继续安排,而是要探寻人生的真理,让自己真正成熟起来。

知乎上说人的成熟有三个特征,不需要靠一切阿谀外界的行为来获得安全感;不需要靠一切贬损外界的行为来获得优越感;不需要靠外界的一切褒扬来获得存在感;安静公平的面对一切。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 篇6

当我读起《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作者的观点让我开始喜欢这本书:“沉默没问题的,沉默很正常的,但聚会时,沉默好像会带来压力,逼得人开口说些什么。这时候,如果空气中本来就弥漫着音乐,你就会发现沉默没那么可怕。但是如果刚好没音响可听,也不要依赖电视来填补沉默的空白,电视啊,就好像一个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喋喋不休的、很爱大声说话的人,靠这样一个人来打发时间或者消除寂寞,倒是很不错。但是家人晚餐或好友相聚时,有这么一个人在场是很受打扰的,电视对“闲聊谈天”毫无帮助。如果怕沉默带来的冷场,请不要给自己压力,不要逼自己随时要找话题。请优先把事情交给音乐来处理。或者,也可以学着享受沉默。看夜景的时候、两人散步的时候、三五好友一起下厨煮菜的时候,“正在做的事”本身就很有趣,沉默反而比喋喋不休更丰富,更值得回味。”这段话,让我理解了沉默,让我知道了,在不会说的时候,沉默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是,我们的工作是不允许这样做的,我们做的是服务行业,做的是人与人的工作,沉默,或许会再生活中找到一丝安逸,但是在工作中,却是让我寸步难行,沉默显然不是我应该选择的。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懂得认输的人很懂说话,所谓的无谓的胜利,让我感触很深,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总是存在着争强好胜的行为,但是,你赢了又怎么样呢,在交流中,为了获胜,字字诛心,或许你会得到一时痛快,但是你又会失去多少朋友呢?所以,在交流中,懂得认输或许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换个角度思考可以增加彼此的感情,如果说话的时候换一个角度,换一换位置,想像一下如果处在这件事上的是我,我会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回答,会希望对方用什么样的语气面对我。多想这一步,结果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职场也是这样,同事之间彼此交流,会说话换位思考可以理解为换个角度思考。比如和同事交流,多想想如果我是同事,面对我这样的语气和语句,同事是否能理解,是这样说听着更舒服还是那样说听起来更舒服?是这样说事情容易被解决还是那样说事情容易被解决?这样看起来好像很复杂,但其实只是多了一点思考的时间,而这点思考的时间足以事半功倍。以小见大,以一变百,不光是和同事的交流可以换位思考,在和客户时同理,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想想客户需要的是什么,客户生气时,想想客户为什么会生气?只有在认真想过这些之后,再去与客户沟通,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 篇7

这本书不“灌鸡汤”,不以长辈的口吻讲大道理,整本书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场景案例”,还原普通人日常会犯的一些说话、行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者的态度既不抨击也不指责,而是给读者提供另外一种“处理方式”,让你感受到“原来我还可以这么说、可以那样做!”从而自然让读者意识到之前的“不妥”。每个案例最后,康永哥会给出他的“方法论”帮你升级你的“元认知”,真正有效提升你的说话水平与处事方式!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整本书要表达的“说话之道”,那就是: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历着元认知、认知、观念、方法论、践行的升级路线,让我透过研究并练习说话这件事,从根本上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慢慢的,让自己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成为一个更会说话、更受欢迎的人!

观念升级一: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自我反思:

1、对于学生,我说了一个合格老师应该说出的话吗?

2、对于上级,我说了一个合格下属应该说出的话吗?

3、对于老婆,我说了一个合格丈夫应该说出的话吗?

我们发现,各种关系的矛盾,常常是一方说出了那种关系“以外”的话,伤害到对方,从而造成了关系破裂。

重构观念:

说什么样的话,决定于你要在对方的眼中,扮演什么样的人。你要想当一个好丈夫,就要说“好丈夫”应该说的话;你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就要说“好老师”应该说的话。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谨记“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实践行动:

规定每周选择一天给自己一个学生及一个好友各发出一则信息。

1、针对学生,关注他的学习问题与困难,并给出解决方案;

2、针对好友,问候对方,而且在对方回复信息之后,一定再回复一则给对方加油的信息。

观念升级二: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聊自己,唱K时每个人都想自己唱。

自我反思:

1、身边的朋友会经常跟我倾吐心事吗?

2、招待客人时,除了给对方吃喝,还给他倾述的机会吗?

3、每次唱K,我都有帮朋友们点歌、安排歌曲的顺序、帮一直没唱到歌的人插播吗?

重构观念: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但成熟的人会懂得:自私不等于只让自己过得好,我们也要意识到让别人也好,因为别人好,我们自己才有更多变好的机会。

实践行动:

1、面对父母的唠叨,训练自己专注的倾听,并在适当的时候给父母回应;

2、跟朋友聊天时,尽量不让自己说出“我”字,每次想说出“我”字时,都改成“你”字或“他”字,要训练自己成为一个不断把话题丢给对方、让对方畅所欲言的人。

3、偶尔组织朋友的聚会或唱K,用心招顾到每一个朋友,让他们都有机会表达和展现自我。

观念升级三:换位思考,你到底是在做加法还是减法?

自我反思:

1、每次上台演讲,我真的有设身处地地以台下观众的立场来设计演讲内容吗?

2、开口找人帮忙时,如何让对方欣然接受并让对方没有“吃亏”的感觉?

3、向对方道歉时,如何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并让对方原谅自己?

4、逢年过节,在“群发短信”的狂轰乱炸下,我能脱颖而出让对方感受到我宝贵的真诚吗?

重构观念:

1、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事情,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是在给彼此的关系做“加法”。

2、良性的人际关系只有一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并能打造“双赢”局面。

实践行动:

每次演讲之前,回答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1、听众是谁?听众为什么会来听?听众究竟关心什么、要什么?

2、我希望通过这个演讲,能让听众得到什么?并由以上两个问题为目标,设定自己的演讲内容。

3、找人帮忙时,要强调对“对方的好处”或“给对方的补偿”,以平等的姿态找人帮忙。

4、表达道歉,先把自己的过错或所造成的麻烦,在脑子里过滤一下,然后梳理可以采用的补救措施有哪些,接下来,就是勇敢地向对方说明自己犯了什么错,有多清楚这样的错给对方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及困扰,同时献上我的解决之道。

5、节日发出的每一条短信,都一定要暑上对方的名字,针对不同的人送出不同的祝福!

以上三个观念的升级,在不断践行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当你越会说话时,别人就越快乐。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你就会更快乐。正所谓“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啊!

自然科学读书笔记 篇8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摘自百度百科

我至今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什么是科学,尽管小时候每当家人问我长大后想当什么的时候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科学家。而且上了这课我才知道科学是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在我眼里,科学包括了牛顿力学,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盖斯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化论等等,在我混淆地看来,只要不是迷信透顶的,只要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学(或许有误解)。同时我也非常理解“进步是科学的特征”这句话。想那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钻木取火,徒手打猎到现在的机器生产;从以前飞鸽传书,快马加急到现在的电话、e-mail、QQ、飞信联系;从以前的衣不蔽体到现在的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我们借助科学的进步,科学的产物,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然而应该也有坏处的吧,正如“你如果真的就是不经反思的使用,不经反思的相信科学总会给我们带来进步,并且你还认为这种进步式的生活总是值得欲求的,那就可能会带来极危险的后果”所说的那样。

近代科学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其过程可大致描述为:古希腊(理

性)----> 中世纪(基督教)---->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

古希腊人通过理性追求智慧。而其中又以泰勒斯和梭伦为甚。

“他是一位圣贤,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在日月星辰的王国里,他顶天立地、万古流芳。”——泰勒斯墓碑铭。泰勒斯成功预言了公元前585年的日全食而成功制止一场战争。他曾经到埃及旅行,用心爱你公司三角形定理准确地推测出胡夫金字塔的高度而解决了困扰埃及人一千多年的难题。他通过观察洪水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这被认为是哲学思维的开始。那句有名的“您只顾仰望天空,却不知道脚下有什么”就是泰勒斯的女仆对他说的。他提

出的“本原”是宇宙论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是第一个哲学概念。

梭伦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 一。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 ;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前三等级公民才享有被选举权;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议员无财产资格限制;建立公民陪审法庭,有无财产的公民都可参加。史称“梭伦改革”。他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诗作主要是赞颂雅典城邦及法律的。他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

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古希腊还有几个有趣的现象,比如抽签决定谁来担任公职,以言辞胜人的辩论传统等。我不敢想象如果抽签抽到一个无能的或者是自私的人来管理那会是什么样子。关于辩论,我倒是有兴趣谈谈。我不喜欢辩论,首先,即使你言辞再有理,你把别人辩驳得面红耳赤,但是,即使他表面上被你辨服了,其实他心里也不会服气的,只是给你自己增加一点可怜的自信亦或自尊而已。其次,几个人一堆人在一起吵吵吵,辨得昏天黑地面红耳赤形象也不好,多说不如多做。当然,古希腊提倡的这种直接民主制度, 是与其狭小的城邦密切相关的, 人口有限, 地域狭小.在观念上他们也不认为一个城邦是越

大越好的, 而是认为存在着一个最佳规模, 或存在着一个上限。

雅典被称为“希腊的希腊”,最能体现古希腊的气质。雅典的经济是依赖于橄榄种植和海上贸易的,雅典人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西徐亚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奴隶也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雅典的命脉在于确保海上交通线和保障海上贸易的秩序,这些要求雅典必须发展海上霸权。梭伦改革根据收入将公民重新划分等级;克里斯提尼改革提出“陶片放逐法”;伯里克利时期改革给担任公职者发

放薪金,推行大众教育,看戏剧也给补助。

策力尔说:直到古代终结,哲学都没有离开苏格拉底指引的道路。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长得奇丑无比,采用问答方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具体、普遍、深入地得到正确认识。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不能单独地研究自然,还要研究正义、明智适宜、勇敢、虔诚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问题。有趣的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心胸狭隘、冥顽不化、叨叨不休。但是苏却能在唠叨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对于他的死,我感觉可惜又可笑。本可以逃难却甘愿赴死,或许真如所说的生命是一种病态,需要用死亡来医治。苏格拉底就是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还有很多学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亚西比德、色诺芬、柏拉图。其中柏拉图是苏最重要的学生。怀特海说过,全部西方哲学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除了哲学,学园的科目还包括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学园立即成为了希腊的学术研究中心。柏拉图柏拉图中年写作了《理想国》,勾勒了一个所谓真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国家方案。他认为人除了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相对应的有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美德。“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乌托邦。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洞穴之喻”。“洞穴比喻”是讲假想一群人被关在山洞里, 他们只许面对山洞尽头的墙壁, 不许回头, 不许往两边看, 在他们身后的高处有火堆.这里火堆对应的是“太阳比喻”中的太阳, 借助火光他们可看到投射到墙壁上的影子,他们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 并以最能看清影子的人为最高

明的, 并选举他们为领袖.这里影子对应线段比喻中“可见世界”中的“可见”部分.这时假设有一个人因某种原因被迫站起来, 解除桎梏,往后看.此时他会看到火堆, 借助火堆的火光他会发现原来还有物体本身, 影子只是光照射到物体上投射到墙上的影子.这里他已上升到了“可见世界”中的“可知”部分.此时被解除束缚的人沿着斜坡向上走, 逐渐走出洞穴来到地面, 此时阳光对他来说太过刺眼了, 他转过身来,逐渐使自己的眼睛适应更

强烈的阳光.此时他会首先看清自己的影子, 即“可知世界”中的“可见”部分.这里的太阳对应“太阳比喻”中的“善”.被解除束缚的人比喻哲学家.当被解除束缚的人适应了刺眼的阳光后, 他就可在阳光下走动了, 看到各种物体, 日月星辰, 知道四季更替,春种

秋收.这比喻哲学家已上升到了“可知世界”中的“可知”部分.但柏拉图认为被解除束缚的人还必须回到地穴中, 以解决他的同伴.这并不符合哲学家的利益, 因为回到地穴中, 哲学家会不适应地穴中的黑暗, 起初他们会什么都看不见, 当他向他的同伴叙述他所见到的世界时,对仍在束缚中的囚徒来说显得过于荒诞, 哲学家与洞穴中人的“不同”又会惹怒洞穴世界中的领袖和大众, 此时重新回到洞穴中的哲学家就会有生命危险了。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映射出的正是苏格拉底本人在雅典城邦中的遭遇。因此回到洞穴是不符合哲学家利益的, 但他们又必须回去。因为按照柏拉图所构造的理想国的原则——以城邦全体的利益为目的, 而不是为了某部分人的利益, 因此已经上升到知识世界的哲学家必须下降回到洞穴世界, 这正是他们的责任所在。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亚里士多德17岁时到了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学习了20年之久,爱好读书,是古希腊学者中第一位博览群书者。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与其他科学区分开,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而是“是”。我至今还是不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而上学是什么,太高深了。亚里士多德著述极丰,知识广博而雄厚,是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是直到十二世纪欧洲才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原本。

我不是一个很有历史以及哲学天赋和爱好的人。原来我以为自然科学史是讲科学发展

史的,可是后来发现都讲那些哲学了,有点迷糊。不过虽然不懂,可是还是有点喜欢哲学的。以前也对哲学类的书记有所涉猎,但从未系统的进行过学习,感谢季老师给我带来的这门课程,让我的思考更有哲学性,虽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已经潜移默化了我的思考方式。

《自然史》读书笔记 篇9

历时40年,耗尽了作者必生的心血,这部《自然史》被投入了太多太多无法衡量的东西了!虽然这部书出世时被大家否定,并遭到教会的围攻,但几百年还是有许多人支持这部煌煌巨制的!这本书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的,人类及其他生命的演变历史,的确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

《自然史》这部书有着作者的想法,它的存在让一些谬论无法成立,但也因此遭到教会的围攻,布丰迫不得已只好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外来的压力并没有压倒布丰,他依旧用自己的精力去完成它。虽然很不幸,布丰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书完美问世,但是他的徒弟帮助他编完了这本《自然史》,帮他完成了遗愿。

我认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但如果不会坚持,半途而废的话,可想而知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世界上所有的知名人士,例如贝多芬,托尔斯泰,爱因斯坦………他们哪一个不是历经千辛万苦,困难重重才到达成功的顶峰的?哪一个不是用自己的能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哪一个不是通过坚持获得成就的?他们用坚持在人类的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人们看到了他们获得荣誉后的激动和喜悦,但谁有直到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正是因为坚持的存在,造就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成功人士……

记得上一次数学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题目,未考之前老师就说非常难,现在一见果真“名不虚传”,题里融入了多方面的精元,有方程,有假设,连几何都出来了!哎,几何部分我学的最不拿手了!竟然还出现在这次考试中,哎,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做了!于是,我用老师的方法把题目大致算了一遍,“不怎么难呀!”我偷乐。果然,大约10分钟后,我把这道题做出来了!呼!如释负重啊!我看了一眼后面的王俊杰,他正一手做奋笔疾书状,一手托着头,表情严肃,眉毛挤到了一块,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看来正竭力在脑子里搜寻解题的信息,哪怕是瞬间一闪而过的亮光,也能重新燃起希望……

无奈,铃声终于响了,急促地催人交卷,考场也立刻变成散场的剧院,可怜的王俊杰迟迟不肯交卷,老师怎可让他继续答题?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手一抓,卷子就被夺走了!哎,可怜,王俊杰的脸上分别写着无可奈何和十二分的遗憾………他默默地收好书包,准备离场,我走到他身边“怎么样!最后一题做出来了吗?”他叹气:“没有,我用了老师的方法,可还是没能做出来!”“不会吧,我就用的老师的方法做出来的!”我纳闷。“不会呀,那我怎么没做出来?”他诧异。“你是不是做到转化那个地方没做下去?哎,那个地方还可以做下去的!”我叹息。“是嘛!哎!真倒霉!都怪我没有坚持!”他懊悔。

自然辩证法-马原 读书笔记 篇10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于1873-1883年并于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的一部著作,包括两个计划草案,十篇论文,169段札记,共有181部分。书中通过写辩证法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念,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总结了过去的自然科学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科学发展进行了预测。

在【总计划草案】中,写到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是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关于各门科学及其辩证内容的简要叙述: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数学的无限出现在现实中;天体力学——现在被看作一个过程——力学:出发点是惯性,而惯性只是运动不灭的反面表现;物理学——分子运动的相互转化;化学:理论,能量;生物学:达尔文主义,必然性和偶然性。

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和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要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正确学习辩证法,科学家就会走入迷途。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相反,同阿拉伯人的非常重要的、但是零碎的并且大部分已经无结果地消失了的发现相反,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现代科学,和整个近代史一样,随着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而迅速崛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达芬奇、布鲁诺、哥白尼、牛顿、临耐、拉瓦锡、达尔文„„自然科学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最初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边现有的材料,加以分析总结。然而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行星及其卫星,一旦由于神秘的第一次推动而运动起来,它们便依照预定的椭圆轨道继续不断的旋转下去,活着无论如何也旋转到一切事物消灭为止。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为这个僵化的自然观打开了缺口。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的。地质学的发展,发现了骨骼化石,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在这个循环中,最高发展的时间,有机生命的时间,尤其是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生物的生命的时间,正如生命和自我意识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空间一样,是非常狭小短促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但是,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上如何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着,不论有多少百万个太阳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且只在一个行星上造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无数的有机物一定产生和灭亡,然

后具有能思维的动物才从它们中间发展出来,在一个短时间内找到适合生活的条件,然后又残酷地被消灭,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他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有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这特别是指自然科学各个部门而言,在这些部门中直到现在还常常认为,一个‘门外汉’企图发表意见总是不太虚心的事情。但是微耳和先生在慕尼黑发表的、在其他地方更详细地叙述的意见,给我增加了几分勇气,他说:‘每个自然科学家在他自己的专业之外也不过是一个半通,不客气地说是一个门外汉。正如这样一个专家敢于让自己和必须让自己常常侵犯邻近的领域一样,正如他在这里用语的笨拙和小小的不确切方面会被有关的专家所谅解一样,我也擅自引用某些自然过程和自然规律来作为我的一般理论观点的例证„„那么今天的自然科学家的理论领域中,在直到现在被称为哲学的领域中,事实上也同样是半通„„”,在这里。恩格斯显然是在讽刺某些哲学家的自以为是,然而包括恩格斯本人,他虽是一位大思想家,但仍受时代发展的局限性,有些关于自然科学具体知识的阐述以及哲学概括也不尽准确,例如部分宇宙观和时空观,早已被后来的科学研究所驳斥。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上一篇:十五分钟的老师作文下一篇: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