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西部课后教学反思

2024-06-29

欧洲西部课后教学反思(共9篇)

欧洲西部课后教学反思 篇1

《欧洲西部》教学反思

《欧洲西部》这节公开课主要是设计了三个主要内容,一是欧洲西部在的位置和范围,二是发达的畜牧业,三是繁荣的旅游业。第一部分是学生自学的部分,给出欧洲西部在世界范围内的地图,同学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说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还设计了一个读图填空题来认识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第二部分别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来分析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气候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这部分先设计两个引导性的问题(1.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2.欧洲西部主要有哪几种气候类型?)接下来提出主要问题进入群学讨论——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地形对发展畜牧业的影响这部分是两个主要问题——读图,归纳此区的地形特点和分析这种地形特点对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的影响。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引导提示。展示的过程中为学生纠错评价。第三部分繁荣的旅游业,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和这一地区的主要景观有哪些。最后总结检验学生本节课收获,完成知识生成部分习题。

反思,课堂按照教学设计有序进行完成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急于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学和讨论的时间使其对所学内容有更加充分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欧洲西部课后教学反思 篇2

1、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情感, 把握课文的主旨。

2、体会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与想象以及多种表现手法描景状物的方法。

3、学习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视频呈现有关云的图片, 学生欣赏后师激情导入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几幅云景图的欣赏, 唤醒学生对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而又容易忽略的云景图的喜爱之情, 为这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文体及文章概况介绍 (课件展示)

(1)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 (chi) 文, 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 借景抒情。现代散文中, “赋”含“歌颂”“赞美”的意思。

(2) 题目解说。

《云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从儿时看巧云引起的遐想写起, 把作者“常想写”“却一直”未写的关于云的赞歌, 通过一次旅途上、飞机中的所见所感直接形诸于笔端, 展现了一幅幅气象万千的云彩变幻图。从标题来看, 写作对象是“云”, 写作目的是“赋”。 (由于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语言生动形象, 所以在进入文本之前, 了解“赋”这一文体特征对理解全文主旨是很有帮助的。)

三.明确教学目标

(用多媒体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 明确重点。)

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2、听读: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或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根据朗读想象画面。

3、品读;指名读与老师示范读相结合, 学生勾画文章中描绘云的语句。

4、整体感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云景图,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课件展示) :

乌云聚散图———急遽变化迅猛翻腾

白云缥缈图———轻淡飘逸

彩云瑰丽图———仙姿百态

小结:文章分别从地上观云和飞机上观云两个不同的角度, 细致传神地描画了乌云聚散图和白云缥缈图等几幅画面, 其中从地上观察的部分又分别从雨前、雨中、雨后三个时段来细致描摹。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几幅云景图有个较为明晰的印象, 教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抓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云景图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云景图的概括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法, 只要能言之成理就行。)

五.赏读课文, 品味语言

1、文中的几幅云景图你最喜爱哪一幅?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请尝试

首先美美的读出来, 并说说好在哪里?

2、师作方法指导 (课件展示)

点评优美词句的角度:对准确精当的词语进行点评;对关键的语句、含蓄的语句进行点评;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点评;对抒情议论的语句进行点评;对写作方法进行点评。

评点优美词句的方法:比较揣摩法、删减法、改写法等。

3、教师示范品味语言的方法———比较揣摩法

“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像一大块洗褪了色的浅灰色大幕”——将这句话改为“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阴沉沉的”, 不是更简洁一些吗?

4、明确要求:

学生选读, 勾画优美词句, 选定品位点, 美美地读, 自主作批注, 再次朗读后四人一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揣摩比较, 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此处要求学生找一找, 读一读, 品一品, 写一写, 说一说。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作批注, 师作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点评的角度尽可能灵活, 而不是单纯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点评, 同时注意捕捉学生的精彩批注, 将品味语言尽可能落到实处。)

5、学生课堂活动, 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品味文章形象而准确的语言。

6、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段。

7、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为什么本文的语言能如此优美?讨论明确:

作者经过认真观察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 用词凝练, 语言生动, 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对云的各种情态进行了描摹,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写出了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8、学法小结 (课件展示) :

要能多角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课外阅读时要能用规范化的语言, 简要且条理清晰的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这一环节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同时, 通过对语言的品析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这也是和新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是一致的, 品析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自主圈点勾画批注落到实处, 以培养学生阐释语言表达意图的能力为重点,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 对写景方法的归纳, 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此环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将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进行整合,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平等中的首席, 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正确航向。)

六.抓住重点, 探讨主旨

提问:作者借瞬息万变, 舒展自由的云景,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提示:结合文章首尾段, 领会作者情感。)

引导明确 (课件展示) :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 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之情。辩证而热情地讴歌云雨的功绩, 礼赞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情感。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有深一层次的认识, 这和新课标提出的“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要求是一致的。)

七.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笔底的每一朵云都是渴望自由的梦, 都是寄寓蕴藉的诗, 由此文你会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含“云”名句?请写出两句并写出作者及诗句的出处。如果有兴趣, 不妨做一张诗词积累卡片。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及迁移能力。)

八.布置作业

1、推荐大家读一读孙荪的《月赋》,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领悟作者情感。

2、有兴趣的话, 尝试写一篇《雨赋》, 可以是写某一季节的雨, 也可以写某一特定情境下的雨,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你对雨的喜爱之情。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领会孙荪散文的语言特点, 同时注意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云赋》是近几年新入选的一篇课文, 可读性强, 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篇课文。由于手头除教学参考书外没有任何可利用的资料,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决定长文短教,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怎样把作品的艺术魅力传递出来, 让学生感知到?怎样让学生也能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我决定多角度施力, 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于是, 我精心进行了课件的设计。

具体教学时, 有以下几个环节给我印象较深:

一个是在整体感知环节, 学生对云景图的概括让我大为震惊, 很多学生没有单纯地依赖资料书, 简单地概括为乌云聚散图和白云缥缈图, 细心的同学将第一幅分解为乌云聚拢图和乌云消散图, 还有同学在老师示范读文章第六段时欣喜地发现文章还写了飞机上俯视时的彩云瑰丽图, 不管学生采用哪一种概括方法, 只要紧扣课本, 有理有据, 我都表示赞许, 并对学生不拘泥于参考书的学习大加赞赏,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这也为后面的品味语言环节开了一个好头。

二是在品味语言环节, 学生热情高涨, 十分投入, 张莹同学发言时生怕错过机会, 首先就问老师:“我想对文章中的三个语句进行点评, 可以吗?”她在点评“这时的乌云已经弹尽粮绝……顷刻间纷然瓦解, 无影无踪”时, 自然联想到头一天傍晚时看到的云的景象, 并形象地加以描绘, 让同学们大加赞赏, 也将本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

三是注重拓展延伸, 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读促写, 以读带写, 从学生后来做的资料卡片和交上来的仿写作文来看,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 也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法, 最关键的是学生们经历了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 我想孩子们对语文的热爱又会多了一分吧!

不足的是在品味语言环节尽管所花时间较多, 但由于老师的“放手”, 对部分同学的回答缺乏一个有效的牵引, 重复作答占用了一定的时间。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湘教版) 篇3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了解地区”第四节“欧洲西部”,是指除原苏联以外的欧洲西部。本区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稠密,国家众多。鉴于教材篇幅的限制,也为了避免教材内容前后重复,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多地舍去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内容,重点选取“位置与范围”、“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这三方面内容,突出欧洲西部的人文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分析这三方面内容,必然要涉及一些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如“乘船游览峡湾,观看午夜的太阳”时,就有必要补充:什么是峡湾、峡湾的成因、极昼与极夜的知识等。对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掌握知识的衔接与补充知识的尺度。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欧洲西部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及其经济状况;运用图表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举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等。让学生感受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掌握该地区工业中心多且分布密集、地区差异明显的高水平农业、发达的对外贸易、繁荣的旅游业等概况,了解形成原因,扩展眼界,增加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和资料或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欧洲西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工业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欧洲西部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工农业特点;发达的乳畜业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欧洲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欧洲西部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方法:读图分析法、发现法、小组活动辩论。

五、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一组欧洲西部优美风景或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哪一个地区优美风景或著名人文景观?

(学生)欧洲西部。

板书:第四节 欧洲西部

板书:一、位置与范围

(教师)观察课本P59图8.15欧洲西部国家图,在图中找出欧洲西部著名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丹麦、瑞典、西班牙、荷兰、奥地利,并在学案空白处填写。

(学生活动)读图填写。

(练习巩固)展示欧洲西部空白图,教师指国家,学生齐说国家名称及首都。

(教师)同学们,刚才填写了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对欧洲西部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是怎样的呢?阅读课本,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欧洲西部面积仅500万平方千米,但国家数量怎样?人口怎样?②从填写的国家来看,经济上大多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众多,稠密,发达国家)。

(教师归纳)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教师承接)欧洲西部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阅读课本P55“欧洲联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①欧盟宗旨是什么?②总部设在什么地方?③欧盟使用的统一货币是什么?

(学生回答)①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②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③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其中17 个国家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EUR,惯用符号为■)。

(教师过渡)欧洲西部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联盟——欧盟。欧盟的经济实力大体与美国相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欧洲西部经济发展又是怎样的?

板书: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教师)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完成以后同位交流。欧洲西部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主要工业大国有哪些?工业特点是什么?

板书:1.发达的工业

(学生活动)完成问题并同位交流。

(教师)欧洲西部工农业非常发达,但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其特色产业。阅读课本P56阅读,你能否用最快的速度将欧洲国家与特色产业连接起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连得最快。

瑞士 造船业、汽车和机械制造

瑞典 钟表和精密仪器,闻名世界首位“钟表王国”

丹麦 海洋渔业,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挪威 畜牧业发达,素有“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荷兰 花卉种植业,郁金香驰誉世界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并抢“连”。

(教师)欧洲西部工业发达,农业在欧洲西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欧洲西部农业有哪些特点?主要农牧业国家有哪些?

板书:2.农业特点及主要国家

(教师承接)人们的生产生活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片,欧洲西部餐桌上常见牛奶、黄油和乳酪等奶制品。牛奶、黄油和乳酪等奶制品是乳畜业的主要产品,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你能否从自然或社会因素分析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的原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完成后推举代表回答。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代表回答:①欧洲西部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较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人们有广泛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市场广阔。

板书:3. 乳畜业发达

(教师过渡)欧洲西部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异常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板书:三、繁荣的旅游业

(教师)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主要有哪些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列举说出。

板书:1. 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师总结)欧洲西部有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瑞士冰雪皑皑的山峰、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法国景色如画的田园;“千年古都” 罗马、“音乐之都” 维也纳、“艺术之都” 巴黎;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意大利的狂欢日、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法国戛纳电影节等,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均居世界前列。目前,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大国(引导阅读“阿尔卑斯山区风光”和“德国慕尼黑啤酒节”)。

(教师)欧洲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假若你要到欧洲西部旅游下列景点,应到哪一个国家去?看谁说得最多!

?誗 乘船游览雄伟的峡湾,观看午夜的太阳

?誗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欣赏音乐

?誗 游“水城” 威尼斯,参观庞贝古城

?誗 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参观“世界表都” 伯尔尼

?誗 在罗浮宫欣赏名画“蒙娜丽莎”

?誗 去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墓前献花

(学生活动)结合景观图回答。

(教师)欧洲西部还有许多“袖珍国”,它们面积很小,但都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结合课本P59表格,你能否在欧洲西部国家图中找出它们?试一试,并分析它们的位置特点。

(学生活动)查找“袖珍国”、分析位置特点。

板书:2.主要旅游大国

教学小结:对于欧洲的自然地理知识在教材前面已经讲授,所以本节是以欧洲西部的位置与范围、欧盟概况、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等人文地理特征为主的。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欧洲自然地理方面知识。教材有很多文字和数据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上的图片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一环。

欧洲西部课后教学反思 篇4

1.通过对比我国和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差异导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增加感性认识并逐步理解欧洲为何畜牧业发达。

2.采用讨论、指读等形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多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板书设计尽量做到精简且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缺点]

1.ppt设置上,字体可再放大点或根据颜色的搭配以突出显示。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篇5

第二节“欧洲西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4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2005年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1998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05年“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200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 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存款。

2.过程与方法:经历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关规定, 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难点:能综合应用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课前调查:课前布置学生到银行调查后完成下表。

教学过程:

一、还原生活, 收集信息

1.出示课本第110~111页主题图。 (请学生留心有用信息。)

2.集体交流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3.师生整理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A.小明和妈妈要到银行存1万元钱。

B.存期6年。

C.存款方式有多种选择 (利率也不同) 。

D.教育储蓄存款一年期、三年期按同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六年期按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二、讨论、交流、列方案

1.如果你是录像中的主人公, 你有什么想法? (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如下。)

A.定期一年, 到期本息续存 (共6次) 。

B.定期两年, 到期本息续存 (共3次) 。

C.定期三年, 到期本息续存 (共2次) 。

D.定期五年后再将本息定期存一年。

E.采用活期存款。

F.教育储蓄。

……

2.猜想:采用哪种存款方式六年后收益最大?

3.小组内交流并制定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三种存款方案, 计算最后的收益。

三、比较优化, 合理存款

1.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及结果 (学生讲解自己的存款方案, 展示计算结果) 。

2.比较结果 (教师预先在课件中准备好不同的几种存款方案, 大屏幕展示并比较) ,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存款方案。

四、结合实际, 应用方案解决问题

1.如果要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 你会采用什么存款方式?为什么?

2.用你的存款方式预先计算一下, 存款到期后你会有多少钱。

五、全课小结, 深化提高

学了这节课的知识, 你有些什么收获或想法?

教学反思

“合理存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利率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 教学设计采用“课前调查——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选择方案——计算收益———优化方案———实际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后反思, 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前调查———必不可少。“课程标准”增设“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学习领域, 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力求使儿童的数学学习融入现实情境之中。“合理存款”这节课, 教材主题图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 和当前的利率是不同的;国债利率也未明确给出。因此, 要让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 必须进行课前调查了解现行的存款利率, 只有这样教学, 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并且, 学生到银行调查是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 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 所以, 活动前的调查了解必不可少。

2.信息处理———探究的前提。“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内容那样有各自的逻辑系统和明确的“知识点”, 素材取自于学生的生活, 材料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合理存款”这节课, 虽然也给定条件“一万元钱, 存六年”, 但存款的方式有很多种, 且国家规定的“利率”经常变化, 如果要一一计算, 太繁琐, 也没有必要。因此, 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针对所给条件, 掌握如何计算与判断哪种存款方式得到的收益多, 这样的探究才是有价值的。

3.自主探究———教学的主线。“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合理存款”的教学过程, 从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自主筛选方案到最后计算比较, 每一步我都引导学生自己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中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4.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教学的最终目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强化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本节课的最后, 我设计了让学生计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会选用什么样的存款方式, 最后会得到多少收益的活动。希望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 知识的逐渐积累, 生活经验的日渐丰富, 针对实际情况合理存款这种理财意识能逐渐增强,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逐步提高。

5.几点遗憾。一是素材的呈现方式还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事先设想过拍一段真实的录像来创设探究的情境,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拍成, 因此采用图片来呈现情境。上课以后, 觉得还是应该用录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活动结论开放性不够。“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应该是有个性特征的, 对同样的问题来说, 既不要求一致, 也不要求大同, 更不要求“最优”, 甚至允许“大异”, “舍简就繁”也无所谓。数学活动的结果, 可以是知识性的, 也可以是技能性的, 还可以是情感、动机方面的。在“合理存款”的教学中,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我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积蓄选择合理并切合实际的存款方式, 这是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欧洲西部课后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到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和使用图表,说明欧盟的地位和作用;

3.充分培养读图能力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欧洲西部的经济地理与环境特征;

2.欧盟成员国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识图读信息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吃棒棒糖吗?

生:喜欢啊!

师:你们能说出其中一种包装精美、卫生又经济的牌子吗?

生:徐福记、真知棒、阿尔卑斯棒棒糖等。

师: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真有一座山名字就是阿尔卑斯山,它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你们能猜出它位于哪个洲吗?

生:欧洲。

师:对。但由于某些原因,人们在研究欧洲时,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欧洲东部,另一部分该怎样称呼呢?

生:欧洲西部。

师:关于欧洲东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从有关的阅读材料中已经知道,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分裂形成了多个国家;而欧洲西部原指的就是原苏联以外的欧洲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欧洲西部。

板书:第八章第二节 欧洲西部

师:看地图册第10页,指出欧洲的面积与国家。

生:面积为1016万平方千米,有44个国家和地区。

师:看地图册第7页,指出亚洲的面积和国家。

生:面积为4400万平方千米,有49个国家和地区。

师:如果按每平方千米拥有的国家数量计算的话,欧洲的国家数量将是亚洲的4倍。(欧洲与亚洲相比较,国家多这一特点会更清晰。)

师:而且,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面积大约500万平方千米,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你们能快速说出欧洲西部的特征吗?

生:国家多。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书:1.国家众多

师:那么,你们能猜出欧洲西部虽然面积不大但国家众多的原因吗?

生:国家的面积小。

师:正确。在本区有许多面积不大的“袖珍国”。看地图册第12页,找找面积小的国家。法国与西班牙之间有个安道尔,它的面积约相当于北京市的四十分之一;在意大利境内还有两个小国,分别是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后者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如果以我们学校操场为6000平方米计算,它就相当于我校操场的73倍。

生:啊,也太小了!

师:从图中你又找到了哪些小国呢?

生: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纳哥。

师:地图册第10页,你又找到与谁有关的内容了?

生:摩纳哥,它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学生学会从图中找需要的信息,并且很自然的引入下一特征)

师:谈到人口密度,我们知道它可以表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看地图册第13页右二欧洲人口密度图,仔细观察,本区的人口多分布在哪里?

生:莱茵河、多瑙河沿岸、英国等都达到了200人每平方千米,其它的也多在10~200人每平方千米之间。

师:看得好,这里正是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之一。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特征,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生:人口稠密。

板书:2.人口稠密

师:谈起人口,中国的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仅有750美元。看地图册第13页右一“欧洲各国人均GDP”,观察本区大多数国家的人均GDP都在多少美元之上?

生:XX0多美元。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日本,它属于亚洲的发达国家,它的人均GDP大约是XX0多美元。那么,你们认为本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水平状况如何?

生:也多经济发达的国家。

板书:3.多发达国家

师:在这三个国家特征中,最有特色或者最能引以自豪的是哪一点呢?

生:第三点。

师:因此,我们首先介绍本区的第一个内容重点,就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板书: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师:说到经济,在本区就组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联合体,它总的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超级大国——美国和日本。你们能说出它的名称吗?

生:欧盟。

师:怎么知道的?

生:看电视,听新闻。

师:欧盟是欧洲联盟的简称。用EU表示。看地图册41页“欧洲联盟的发展”,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历程。

板书:欧盟组成和作用(本节充分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师:在此图中,你都找到了哪些信息?(以下是师生谈话)

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比利时的首都)。

创始国:1958年有6个国家,分别是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德国(当时称联邦德国,1990年东德与西德统一)、意大利。

师:法国的外形像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语言?

生:乌龟、五角星;巴黎;法语。

师:德国的外形像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语言?

生:蘑菇云、大树;柏林;德语。

师:意大利的外形像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语言?

生:海马、女士靴子;罗马;意大利语。

师:荷兰的首都?

生:阿姆斯特丹。

(国家的外形象什么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学生以后能够辨认即可)

补充欧盟的资料:

师:①1958年,这六个国家宣布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简称“欧共体”。目的使商品、劳动力、资本在成员国之间能自由流动,逐步朝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②1973年,爱尔兰、英国、丹麦加入。

③1981年,希腊加入。

④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欧盟旗的组成星有12个。

⑤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⑥XX年5月1日,新加入欧盟的10国在5月1日零时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

(此时,学生会发现欧盟的成员国已成为了25个,而且突破了地域限制,出现了欧洲西部以外的欧盟国家)

(另外,XX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将加入欧盟。)

过渡:如果把现在的欧盟计为一个新的国家的话,她将以39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列为世界第七大国家。这艘政治经济巨轮正顺风前行。

师:如果不建立欧盟,欧洲各国以各自的经济实力能否与美、日抗衡?

生:不能,联合起来力量大。

师:欧盟的建立给成员国带来了许多好处。看图8.14,找同学来读一下(略)。

师:欧盟的这种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经济市场扩大,繁琐手续减少,促进了内外贸易的发展。最终使各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实力增强,而这正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做到的。因此,对于欧洲西部,联合才能受益。

过渡:欧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得益于其积极的同国外做生意。同国外做生意叫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可从进口、出口两方面说明。

活动:看59页读图8.16,说明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观察外形,像什么?(船)

第二节 欧洲西部 篇8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地形

2.了解欧洲西部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了解欧洲西部优美的文化及自然风光

学习重点:

1.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特点及欧盟

2.欧洲西部的风景名胜及所在国家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 了解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1.位置:

2.范围:

3.地形:

学习任务二: 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及特点

1.在图上找出欧洲西部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

2.经济:

欧洲西部课后教学反思 篇9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 学习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勇敢精神和高贵品质。

3.通过读文, 让学生对阅读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 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 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

2.体会女娲的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无私的高尚品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学生齐读课题)

2.复习本课生字词:

天哪 熄灭 浓稠 液体 震裂 燃烧 喷射 冶炼 轰隆隆 欢歌笑语 熊熊大火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 了解到女娲补天的原因是——— (生回答) 天塌地裂。

4.师出示图片及声音, 这番景象多么可怕啊! 齐读“远远的天空塌下……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

5.看到孩子们在水火中挣扎, 女娲是什么心情呢? (指名说, 指名读“女娲难过极了。 ”)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总结批注方法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女娲为了救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指名回答, 师引导用词语总结并板书: 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2.师总结批注方法:当我们读完一段话后, 要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写在相应段落旁边, 这是做批注的一种方法, 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可以尝试。

(三) 精读3~5 自然段, 想象补白, 感受女娲精神

1.人们暂时安全了, 但天上的大窟窿仍然在喷火, 为了孩子们, 女娲依然做出一个决定———师范读: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把天补上。

2.你们也读读看,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指导朗读, 初步感受女娲的坚定, 勇敢、无私)

3.勇敢也好, 坚定也好, 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补天绝非易事, 女娲能克服困难补好天吗? (出示学习提示:①默读3、4 自然段, 想想女娲遇到了哪些困难, 她是怎样克服的? ②画出重要的词句, 尝试做批注。 学生先根据提示自学)

4.交流体会, 感受人物宝贵品质, 指导朗读

师:女娲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指名回答, 引导总结, 板书:找石难)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找石难? 抠词品句, 情感朗读“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 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 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

(引导学生从“零零星星”体会石头数量少, 分布散, 所以难找。指导朗读。) 她忙了几天几夜, 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 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A.指名回答, 学生从“几天几夜”谈体会, 指导朗读

B.师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 深入体会“找石难”。 (学生根据图片想象, 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第一天, 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 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 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 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 女娲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C.师引读:再难, 我也不能放弃———女生读

为了孩子们, 再苦再累我也不怕——男生读

再坚持一下, 我一定能找齐———生齐读

④于是, 她找哇找哇,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学生从“找哇找哇, 终于”体会找石的不易, 师指导朗读。

预设:她不停地找。 (尽管她已经很累了, 生读)

她到处找。 (茂密的草丛中找到了吗? 于是———指读;黑黑的山洞中找到了吗? 于是———指读;幽深的谷底找到了吗? 于是———齐读)

⑤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找到了吗?还有哪个词体现找石不易。 (生感情朗读“终于”, 师相机评价引导朗读, 感受女娲历经艰辛找到后的激动、喜悦之情)

⑥据说女娲补天一共用了三万五千六百块五彩石呢! 从你们的脸上老师看到了惊讶, 敬佩! 让我们合作读, 读出对女娲的敬意。

⑦补天过程中女娲还遇到什么困难? (指名回答, 总结板书:炼石难)

出示句子“炼了五天五夜, 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

学生抓住“五天五夜”说体会, 相机指导朗读, 读出“炼石难”。

师引导补白想象, 感情朗读: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 她没有休息———第一组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 她咬牙继续———第二组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 她忍痛坚持———齐读

⑧找石难, 炼石难, 女娲克服困难的法宝是什么? (指名回答:勇敢、顽强、善良、无私、伟大……)

⑨师板书并总结批注方法:我们可以把对文章、人物的感受用简单的词写在相关语句旁边, 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5. 五彩石炼好了, 终于可以补天了! (指名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立刻被补好了。 ”)

6. 课文用什么方法描写女娲补天的? (引导学生圈画动词, 做一做、读一读) 从女娲补天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指名回答)

7.多么神奇啊! 故事到这里似乎意犹未尽, 我们能给故事想象一个结尾吗? (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天火_______, 天空又________, 天边还_________, 大地上又恢复了____________, 人们又__________, 看到这一切, 女娲____________。

8.师总结:看, 有了丰富的想象, 你们也能讲出精彩有趣的故事!

9.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想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用这些词语结合板书上的内容, 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10.学生思考后, 指名简单复述故事。

11.师小结复述故事方法。 (提示同学根据板书内容在课文相应地方将批注补充完整)

(四) 拓展延伸

1.课文改编自《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 原文情节更精彩, 想了解一下吗? (出示一部分原文故事图画及内容)

2.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 为什么? 师总结:神话故事就是远古劳动人民观察自然并加以想象创造出来的, 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非常具有吸引力,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 也尝试了用想象创造故事的方法。 我国的大部分神话故事都出自《山海经》, 喜欢的同学回家可以查找了解一下其他的神话故事, 在班级中开个神话故事会。

二、课后反思

《女娲补天》是鄂教版第七册第22课, 本单元课文选编的主题是“英雄品质”。 本文围绕着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展开故事, 凸显女娲的勇敢和无私的高贵品质。

课文文本内容较为浅显, 学生基本阅读没有障碍, 如何突破难点感受女娲这一人物的英雄品质? 如何让语文学习的方法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以下是我执教本课后的反思。

(一) 抓准“留白”, 解读文本

通过本文的教学, 我认为越简单的文本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实践证明, 抓住了文中的“留白”, 我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挖掘词句空白, 走近神话人物女娲

为了子女们重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女娲补天, 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而已, 可以称之为“壮举”。 可是文章中只有一句简单的过渡语“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把天补上。 ”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 教学过程中, 我先设计了一个教师的激情范读, 通过老师对这句话的朗读, 学生自己再反复读, 说说从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听懂了一些什么? 果然, 孩子们读懂了文中的留白———生1: 我看出来女娲很勇敢, 也看出来她坚定的决心。 生2:我感受到女娲很爱孩子们, 为了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3:补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有了理解的基础, 感情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体验人物真实内心, 抓住内心独白

这篇文章语言平淡朴实, 几乎没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 可是在体会人物形象时, 如果不抓住内心活动来感受, 总会觉得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生动。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这个神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在交流讨论女娲补天遇到的种种困难时, 学生们找出了文中的句子“于是, 她又找哇找哇,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很容易的, 学生们都说出了女娲找到纯青石很不容易。可是, 仅仅只此而已吗? 显然不是的。

所以, 我设计了一段补白引读:

在茂密的草丛里,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黑黑的山洞中,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幽深的山谷底,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这一番引导后, 学生的“终于”一词感情读得不一样了, 我顺势评价“是呀, 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女娲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谁还能读出女娲此时的心情? ”

这段人物内心的补白设计很好地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女娲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母爱。 也使这位神话人物的英雄形象跃然眼前。

3.抓住一笔带过的描写, 想象补天的艰难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本课中, 对女娲艰难寻找五彩石的过程用“几天几夜”一笔带过, 为了能让女娲“克服万难补天”的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对人物的内心有真切的体会, 我设计了这样的口头练笔: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 老师脑海中仿佛看见———

第一天, 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 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 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 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 女娲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通过这样的情节想象, 学生既真切地体会了女娲这几天几夜是怎样度过的, 进一步感受到人物顽强的意志, 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

还有描写女娲炼石难的一句“炼了五天五夜, 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一个“五天五夜”, 孩子能说出来炼石花了很长时间, 可是这一过程仅仅只是时间长吗? 显然不是, 于是我补白引导: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 她没有休息———生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 她咬牙继续———生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 她忍痛坚持———生读

在这样一轮轮的补白引导朗读中, 学生通过老师语言文字的引导来想象, 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 就是读进了文本, 读出了情感。

(二) 渗透语文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

1.批注方法的渗透

不动笔墨不读书, 批注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对话。 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初步认识学习这一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渗透了批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 引导学生概括女娲为了救孩子“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老师总结“读完一段话后要想一想讲了什么, 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写在旁边, 这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在感悟女娲艰难的找五彩石, 炼五彩石过程后, 提问“是什么法宝让女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学生回答后, 老师总结“我们把自己对课文、对人物的感受写在相关词句旁边, 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

2.复述方法的指导

复述课文其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首先要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然后对于课文条理有很清晰的认知, 最后还要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讲述, 看似简单, 其实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 课文学完后, 我提供了“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两组词, 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提供了方法, 列出了纲要, 给足了时间, 跳一跳学生够着了这个果子, 非常清晰流畅地简单复述了课文。 我相机总结“复述课文先要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然后理清顺序, 简单概括, 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

3.语文学习能力的养成

重视朗读训练。 多种形式的读, 自读、默读、齐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读、教师范读, 让语文课堂始终书声琅琅, 充满语文味。

重视品读词句, 教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方法。 划一划句子、圈一圈词语、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简单做批注。 将怎样读书的方法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中都能真正有所收获, 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重视语言表达训练。 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想象, 说一说女娲怎样艰难的寻找五彩石;根据文章内容想象, 补充课文结尾; 学完全文根据方法指导复述课文。 学生在一次次说的练习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 掌握表达的方法。

上一篇:成功的花的读后感下一篇:教育名言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