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美丽

2024-07-24

坚守美丽(精选8篇)

坚守美丽 篇1

——读云南省广南县小学教师农加贵事迹有感

广南县珠琳镇中心学校

王玉祥

2013年,金蛇出洞。全国上下齐心一致团结在新上任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周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13年的教师节上,有多少教师在为传播文明而感动人心,电视屏幕频频播出。您是否知道?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有一个最为偏僻的村子,叫落松地,是个曾令人闻之色变的“麻风村”,有一位老师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这里的特殊人群,为这帮被人们歧视、隔绝和遗弃的“可怕”人群传授知识,浇注他们心灵文明的种子,这个老师是这个“麻风村”的第一位老师,是这里文明进步的创始者,也是这里到如今的唯一教师,他的名字叫农加贵。1986年,20岁的他踏上这极端、恐怖的环境中为人师,如今,27年了,27年的风雨历程,27年的人生沉浮,27年的坚守岗位,没有谁不为之感动吧。他那顽强勇敢、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他那种超越常人、突破自我的思想,鼓舞多少人在逆境中磨练意志,坚守中见证奇迹,这种思想太美丽了。教师节后,农加贵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坦白地、发自内心地说:“工作上我真不觉得苦和累,只要上级需要,我还会在这里教下去。”农老师的坚守,散发出人心之美,社会之美,人类之美。

敢用青春之光照亮“可怕”人群

上世纪九十年代,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差,麻风病人还不能够彻底根治,患麻风病的人需要隔离治疗。广南县患麻风病的人很多,政府把麻风病患者集中迁到大山深处,离正常人很远、易隔离的地方“ 麻风村”隔离救治,医生和病人不直接接触。我孩提时代的的记忆如今还很清楚,“谁患有麻风病,就要被赶出家门,赶到“麻风村”,以后都不准回来,麻风病人死后,谁都不敢去接触。”这个“麻风村”是广南县麻风病人的聚居区,农加贵老师走进“麻风村”意味着走上不归路,可怕之极难以言表,家人不准其回家、外界人员远离他。面对严重的歧视、孤寂的生活、病魔的环境,他敢于面对,义无反顾地愿意到这个地方教书,让这里的村民和孩子看到了希望。打个比方说:有翅膀的小鸟能自由飞翔,折断双翼的小鸟渴望重新起飞。农加贵老师就是能将折断双翼的小鸟插上翅膀的大恩人。

用心良苦,托起特殊孩子的希望。

坚守美丽 篇2

这场大型戏剧汇演据朱祝新介绍, 是璜田乡老徽剧的传承人胡德林 (84岁) 、汪鸿养 (71岁) 、胡尚达 (67岁) 、朱祝新 (61岁) 等自发动员部分年轻戏剧爱好者组建的业余剧团共40余人, 经过一个冬天的摸爬滚打排练出来的。胡金松担任该剧团团长, 艺术指导 (兼武场司鼓) :胡尚达、汪鸿养、胡俊根;文场:朱祝新 (主胡、大青) 、胡义山 (京二胡) ;武场:胡苏明 (大锣) 曹有木 (小锣、大跋) 。

他们相继搬演了《利市三跳 (古传徽戏头) 》《龙凤呈祥》《北汉王》《回国太》《九曲桥》《拷打》《钓金龟》《广太庄》《献西川》《水淹七军》《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传统徽剧, 同时搬演了徽京合流剧《穆柯寨.》《打渔杀家》《甘露寺》《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剧目, 还有《凤还巢》选唱, 《红灯记》《沙家浜》选段等共有20多个古老徽京剧本子和新编节目。

尽管自古就有“徽俗最喜搭台看戏”的习惯, 可在当今信息爆炸、各种媒体娱乐节目精彩纷呈的节日里, 仅靠四乡八邻力量就能排练出如此规模宏大的戏剧排场, 无疑具有一种在那风雪中美丽坚守的意味。同时深感于街源人对于徽剧的一往情深的痴迷与深厚的徽戏文化底蕴。朱祝新就是那个在风雪中美丽坚守的一员。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朱熹后裔第43世孙, 徽戏名人朱瑞堂就和他同宗同祖, 同出生在街源山区的歙县璜田乡的千年古村落——璜蔚村。前几年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编撰了《黄蔚志》, 成为当代村志编撰第一人, 开了新时代村志编撰的先河。

璜田古戏台这次春节戏曲汇演, 无疑为他那本《街源戏经》中“无街不成班”的论点, 提供了生动有力的注脚。但无论如何, 他的一些资料与见解, 还是值得引起学界及其徽剧研究者去足够重视的。

见解一:曹氏宗亲与“无街不成班”说。

《歙县志》2010年版960页曾有过记载:“歙县徽戏名艺人约百人, 分布在东南西北四乡, 以南乡街源一带为多, 有‘无街不成班’之说”。为此朱祝新翻开一沓资料指出:1956年安徽省成立徽剧团时, 多数名师如方妙桂、程发钱 (全) 、王进通、程松顺、王明贵, 还有徽州地区与歙县的徽剧团中的名师程祖煌、方顺仂、潘德荣、曹云奎、小眼师 (史进宝) 等均出自街源的璜田、长陔、街口;另外在上海嘉兴等地被称之为“南猴王”、“草上飞”的胡志鹏就是璜蔚村人, 他自办的徽班名扬杭州上海及周边地方。

世人皆知“父子尚书、代君三月”的曹文埴、曹振庸父子出自歙县雄村曹氏, 却不知雄村曹氏出自街源的下璜田曹氏家族, 朱祝新毋庸置疑的认为这层关系奠定了“无街不成班”的立论基础。

曹文埴创立于乾隆五十二年 (1787) 的“华廉科班”和曹振镛的家班“庆升班” (1830年) , 朱祝新通过查阅文献史料记载, 断定该班的台柱名角多数是街源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庆升、同庆班、庆春和、阳春班、德路班、宏桂班、新庆班、太平春、三三班、新长春、笑舞台、程家班、德松班、吉庆堂、老福林、福寿班等徽班无一不留下街源戏曲名流的背影。众多徽班与长陔韶坑徐新和春班、长标的劝善班等目连戏班, 长陔乡南源村、璜蔚源头村的三脚班 (建国后被称为睦剧) 等原生态徽戏剧种促进了街源戏剧的发展, 综合构成了徽戏之源。

见解二:朱熹后裔与“徽戏源流”说。

五十年代的刁均宁先生在<<安徽徽班派系之探索>>中这样记述:“徽州徽班中期艺人, 已转为来自歙县街口 (街源) 为主, 当时有叫瑞堂的, 徽班艺人称他为‘瑞堂师’, 他在徽州一带享有盛名, 其主要原因, 是他批阅的剧本, 在场头、介头、声腔、锣鼓、板眼上, 圈点的非常正确, 艺人拿到他圈点过的本子, 演唱起来非常方便, 和他同时的还有几个艺人叫光福、朱正元、歪有头等, 和他享有盛名。后来的徽班名演员, 大都受过他们的亲自传授与指点, 称他们教戏, 在艺术上的严密为‘滴水不漏’”。

朱祝新为以上论断做了注解:是指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四大班之首的华廉科班为乾隆八十大寿进京演出开始享有声誉之后, 中间通过咸丰光绪年间直至建国初期, 均以歙县街源人组建的徽班为主。

谈到徽班戏曲优伶名流, 朱祝新如数家珍, 其中街源人有:朱瑞堂、朱正元、周光福、 (街源璜蔚人) 歪有头、方妙桂、方炳顺 (璜田人) 、王顺田、周桂和、金连弟 (街口人) 、王金水、程发钱 (全) 、程松顺、王心同、程有芳。王明贵、王明月、王有进 (长陔人) 、凌灶寿 (璜蔚源头人) 等18人。另有祖籍在外地的街源人有10个:余银顺、程秋贵、吴长才、史双奎、章思涛、穆管炎、项少轩、汪仙保、黄诗全、程秋香、宏荣、双庆。

安徽省组建徽剧团时, 所列的徽戏老艺人有28人, 其中有18人注明为歙县街源人, 其余10人的标注地为徽州屯溪、休宁、绩溪 (7人) , 安庆石牌、青阳的3人。

以上资料足以证明他的“街源乃徽剧之源”说, 他的老祖宗朱熹不是说过“为有源头活水来”吗?徽剧的活水来自于街源, 至于是不是源头也就在其次了。他不在意学界的规范用语, 无所谓定义与范畴, 徽班、徽戏、徽剧意思基本相近就行, 要严格区分不在他想要考虑的的范畴之内。他知道考据和引经据典, 知道朱熹说“为有源头活说来”的时候, 是在南宋淳熙二年或三年, 地点就在他家山背后不到30里的叫做古遂安县郭村的地方, 那里有个“双桂书堂”, 1175年更名为“瀛山书院”, 也就在那年 (淳熙二年) 书院成立的时候, 朱熹到那里欣然写下了如此通俗的名句。

见解三:乡村绝唱与风雪中美丽的坚守。

璜田乡业余剧团中的演员中, 有几个老艺人均出自于梨园世家, 以后要组织这样的戏曲汇演, 可能很难了。朱祝新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要我记下如下徽剧传人的名字:

胡尚达所演剧目是上代所传, 他祖父是璜田尚刚班中的火头师傅, 戏班演员触犯戏规时是由火夫责打处罚的, 他父亲是三三班的著名花脸, 他自己9岁就与哥尚和跟父学戏, 《北汉王》《广太庄》是父亲亲传的, 剧本虽然遗失多年, 但他能凭记忆打出剧本并给演员排演。

胡德林是84岁高龄的传人之一, 虽识字不多, 但在他父亲胡文荣 (艺名小苟荣, 是清末璜田尚刚班中武旦。注:胡尚刚即艺名乌烟缸) 的家教下成为璜田民国三十四年“三三班”的演员, 主工老旦至今长达70年, 与新老戏班多次登台演出上百出戏, 为本次的演出传授了不少技艺, 并亲演了剧中的多个角色。

胡俊根 (文武老生) 、胡金松 (花脸) 兄弟得传于父亲胡尚法 (尚刚班、三三班的有名花旦) 的真传, 现能演出《抱装盒》 (又名《狸猫换太子》4本徽剧) 和多出徽戏。

汪鸿养在父亲胡焕文 (璜蔚戏班吹奏、大锣师) 与外公胡广荣 (璜蔚新庆班班主, 人称“母花脸”) 及胡志鹏 (南猴王) 等名师的传授下, 成为街源现存的徽戏传承人, 生旦净末丑, 样样皆能, 记谱导演司鼓无一不晓。在本次演出中大显身手, 竟被黄山市电视台记者以为是专业演员。

胡止善的上代均系徽班花脸和大锣师, 其家在建国前后多次入住名师王进通、程祖煌等人的传教, 从小为名师抄打剧本数出, 参演过多出徽戏与现代京剧, 老生、三花的角色及许多台词、场头套路均在心中, 能够张口而来。

他说到自己不免有些自得:“本人作为本此演出的琴师, 琴艺纯属是在徽戏之乡的老前辈名师的指点下, 从9岁始学跟班演出而得技能的, 50年的功底, 基本能够根据戏曲的旋律配合演员伴奏徽京等戏剧”。

所言不虚, 程鹰主席确实在德阳楼见识过他的琴技。

朱祝新多年对街源地区进行深入的调查考证, 走访了上百人次, 专访了50余街源徽戏、目连戏、睦剧传承艺人, 并在该地区内获取了幸存的大量的目连戏、徽剧、徽京合流剧、睦剧剧本及鼓词吹奏乐谱 (公尺谱) 计约200余本册, 300多个剧目。还发现街源仍存在村中的戏剧行头6副, 古戏台6个。为此他大胆推测:

街源可称是拥有两大鼻祖——目连戏与徽剧发源的不凡之地。

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资本的原罪与货币的虚拟, 给新的城镇化的天空蒙上了一层雾霾, 千百年来“新安大好山水”哺育的街源乡村, 同样经受着由此带来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冲击与世道沧桑。这过程如同一场大洪水的故事, 神鸦社鼓声中的传统世俗乡村作为一个整体, 已被围困在因洪水猛涨而不断缩小的沙洲, 上帝是否再一次为我们准备了一只使我们免遭毁灭的方舟, 我们是否已经看到“有圣灵运行于水上”, 谁来为我们说一声“要有光”。

民间戏剧通过迎神赛社等世俗的祭礼逐渐演变成熟, 始终贯穿着法天敬祖、图腾娱神的宗教意识, 当初谁能想到祭天礼神时粗犷的呼号、激昂的歌乐, 娇美的舞步和热烈的场面, 竟然凝聚成唱做念打、开阔自由、丰富多彩的戏曲世界?

坚守品牌的美丽 篇3

在业内,一提到林海林,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那个坚持做品牌的阀门企业的老总”。坚守品牌,并为此百折不回已经成了林海林的标志。

见到他时,发现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威严,倒像是一个平和朴实的邻家大哥,但从他的眼睛里还是能看到南方人的精明和睿智。林海林很健谈,尤其是谈到他做品牌的过程与感悟时,他更是兴致盎然。他说,在做品牌的过程中,他有很多故事要讲。

150多年前,西门子创始人冯·西门子在给他哥哥的信中说,我们决不因眼前利益而出卖未来。

做品牌是一种心理挑战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这部剧本中,有一句著名的独白:“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说破了人类在选择上的痛苦:生或者死、拥有或者放弃。林海林说,在决定做品牌的初期,他也经历过这种痛苦和彷徨。

阀门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最初,这个产业在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很兴旺,但随着欧洲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阀门这一产业慢慢萎缩,并逐渐向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转移。首先是中国台湾,一开始就以贴牌生产占领了阀门采购市场,在这一产业中轰轰烈烈30来年后,就如昙花一现迎来枯萎的命运。而对于中国大陆的阀门生产企业来说,目前大多数也是依靠做贴牌在阀门产业这一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很多的欧、美买家看中的就是阀门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如果不贴买家的牌子,他就不会购买。

林海林告诉我们说,大多数的阀门生产企业都是做贴牌起家的,如果要开发自己的牌子,那就意味着把以前的模具全部扔掉,重新开发新的模具,而这种投入至少需要上百万的资金。同时还牵扯到品牌宣传的一系列费用,如策划、包装、样本、宣传册、区域品牌展示等都需要从头来做。面对这么大的一笔投入,而且在做品牌最初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可能看不到明显的效益,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下得了这个决心的。林海林清醒地认识到做自己的“DOUBLE-LIN”品牌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而且坚持做自己的品牌将任重道远。而这样做将面临的是失去现有的部分客户,业务量会急剧下降,投入很大的资金,增加成本。

“其实有形的成本投入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一些盈利机会所带来的诱惑”,林海林坦言,“这种选择其实最痛苦。”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做得非常好,外商很想合作,但要求贴牌,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时刻,也是挑战自己心理的时刻。“有时候放弃是痛苦的,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林海林这么总结。

更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做贴牌,当一个企业坚持品牌战略的时候,往往面临着采购商的质问:“为什么别的企业可以做贴牌,你们就不能?”林海林说,这也是面临的压力之一。

对林海林的做法,很多同行业的朋友特别是公司的一些业务员不能理解:坚持自己的品牌却丢掉了千辛万苦积累下来的客户,这样做值得吗?面对这样的质疑,林海林没有动摇,他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提高品牌意识是必要、必须的。意大利的阀门产业之所以发展了百余年,而在中国台湾却只发展了30多年,林海林认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意大利的阀门企业大部分都拥有自己的品牌,他们有品牌优势。 因此,如果没有品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个行业迟早是会失去竞争力的。

“更实际一点,现在业务员流动性非常大,做品牌可以避免因业务员流动带来的损失,因为他无法带走你的品牌。”林海林笑称,这是能看得到的最直接的效果。拥有品牌在做贸易时灵活性会较大,数量多少都可以生产,可以做到零库存,杜绝产品积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方便业务员吸引更多的客商。

更重要的是,坚持做自己的品牌后,工艺与技术逐渐趋于稳定,能系统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据林海林介绍,目前,很多的国外知名客商已经对他们的品牌渐渐产生了兴趣。灵活与及时的供货、系统稳定的品质保证,不断地增加了客商的信任,使他们的业务成稳定上升趋势。

林海林建议,中国的出口企业都应该挑战自己,把眼前利益放一放,眼光看远一点,坚持做品牌,企业才有可能有大的发展。当品质越来越好、品牌越做越大时,企业的经营收入也会有一个相对平稳的上升,员工也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福利保障,而这必然会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促使企业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有个果农培育了一个新品种,并因此发了财。当地很多人羡慕他的成功,想借他的种子,被他拒绝了,他认为其他人种新品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意。第二年,这位果农的果子质量大大下降,只能降价处理。果农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去问专家。专家说:“由于附近都种了旧品种果子,而唯有你的是改良品种,所以,开花时经蜜蜂、蝴蝶和风的传媒,把你的品种和旧品种杂交了,当然你的果子就变质了。”专家建议果农,把新品种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第二年,大家都收到了好果子,个个都喜笑颜开。

双赢才是最好的结果

林海林很欣赏这个果农的故事,在他的商业理念中,双赢是一个目标,也是赢得市场、获得声誉的一张王牌。他说,每年他所在的台州双林阀门制造有限公司都要去参加很多国际性的展览,但并不像别的企业那样,抱着签单找客户的目的去参展。在展会上,他总是要打出一个“诚招全世界代理商”的广告。林海林的销售策略是,在当地找一家大的代理商,然后把一些小的代理商都集中到那家大的代理商那里集中拿货,表面上看,好像所有的宣传都是替代理商来做,但林海林认为,只有让代理商赚到钱,生产企业才能赚到钱。

为此,林海林会关注很多细节,比如他会让工人在每一箱产品中放一个样本,样本上并不标上台州双林阀门制造有限公司的联系方式,这样,当用户需要更多的产品时就会找代理商联系,代理商可能会因这一个样本的宣传而增加销量。林海林说,一个样本的成本是五块钱,但这五块钱带来的是用户方便、代理商满意、企业赚钱,这样一个共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细节,林海林特地说起产品的包装,他自豪地说,“我们公司的包装箱和任何一家公司的都不一样。”他认为对产品来说,包装非常重要,因为国际贸易路途遥远,如果运到目的地,包装已经破乱不堪,这容易让客户对产品的形象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到产品的品牌。他介绍,一般的包装箱只用四层的瓦楞纸,而他的公司用七层的,而且是进口牛皮纸。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曾经有一个体重200多斤的外商,到生产现场参观时,他随意地站在一空箱子上,这个箱子居然没有塌。

卡尔是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黑人,加入美国海军后,受到了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在意外身残后,他并没有放弃成为深海潜水员的梦想。卡尔一直信守着爸爸送给他的格言“Do the Best”,凭借着坚强的意力,经历过了种种磨难,对抗当时严重的种族主义和官僚作风,成为第一位黑人潜水员队长,写下美国海军历史上重要的篇章。

特别的“电影工作坊”

这是一部美国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名字叫《壮志潜龙》。林海林说,在他的“电影工作坊”中,这部电影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这种特别的“电影工作坊”是林海林管理团队的一个特殊的方法。

每当有新员工进入公司时,林海林就会给他们安排“看”一场电影。这场电影很特别,要求员工不能迟到,不能交头接耳,并且相互之间相隔1米。林海林说,之所以这样要求是要让员工从一开始就养成严谨、负责任的习惯。而选取的电影一般也都是属于励志型,比如像《壮志潜龙》。林海林说他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让员工拥有一种工作激情,让他们从电影中吸取养分,深化精神,领悟人生价值。

“电影工作坊”仅仅是林海林管理手段中很细微的一部分,他认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一直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每年,双林公司的员工都会享受到免费旅游的福利,还会不定期地参加拓展训练。对于员工业务方面的培训,林海林更是不惜血本。几年前,他曾拿出5万元支持员工参加业务培训,当时,很多人都为他捏一把汗:员工万一离开公司,这培训的钱不就打水漂了吗?林海林说,没有付出,怎么会有收获。

正是这种付出和坚持让林海林收获了信任,他告诉记者,前几天,一个大客户准备到双林去看厂,而那时他正在北京出差,当他打电话询问业务员是否需要他回去时,那个业务员跟他说:“放心吧,林总,相信我,我能搞定。”林海林说,在那一刻,他真的很感动。

当很多人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的时候,林海林却说阀门产业的空间很大,前景很好,他认为,但凡成功的企业,它的老板一定是一个心态良好的人,他说,“我的理念可以归结为几句话,那就是目标清晰、意向强烈、完整计划、迫切行动、面对事实、调整心态、修正行为、自律坚持。其实,我对品牌的理解就是一个企业的责任和信任。”

美丽的坚守作文 篇4

蛹在紧缚的茧丝中坚守,等待舒翅时耀眼的鳞光;玉在痛苦的雕琢中坚守,等待拂去旧尘后泻出的第一抹辉煌;荷在污浊的泥塘中坚守,等待绽放时那一缕缕跳跃的馨香。

在自然抑或身边的社会里,我们常被这样美丽的坚守而打动。也许,坚守了,就是美丽。

耳边漾起牧羊人的歌,眼前是一群雪白的羊,和雪一起,把苏武的使节渐渐磨光,然后,一起融入他眼中的泪。十九年,一闪而逝,慢放的镜头中没有面朝大海的春暖花开,只有一望无际的等待与坚守。苏武的身影,定格在最后一个面朝故乡的坚守上,千古传颂。

手指触到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是马鸣牛哞的声音,和风一起,把一位医者的医箱飘送到每位牧民的心中。几十年来,那闪动的红十字和一张张牧民的笑靥绽放在他的心中,也许他的名字不为人所知,但在感动中国的评选现场上,他感动的不只是评委,不只是一片草原的.牧民,而是13亿中华儿女,那一瞬,我的泪悄然滴下。医者的仁心,留恋在风吹草动了的几十年的草原的坚守上,几世不减。

鼻尖捕到一顺闪动的硝烟,耳边战火烽起,眼前的堡垒似乎成了一个黑暗的洞,填进了无数解放军的生命。再坚持一会,战士们就能潜伏到堡垒中了。希望随着一个火弹的飞炸所逝灭。邱少云却纹丝不动。眼泪,在身体的高度热浪中被吞噬而去。他没有叫喊,草丛跃动的火苗让他幻动起美丽的家乡的影子。战士的勇气,飘荡在血染的红旗下那一片刺眼的火海中的坚守,拂之不灭。

几生几世,花开花落,风起风静,云卷云舒。一个个坚守的身影。一场场动人的画面,一段段已逝的似水流年。青松在严寒中坚守,故能成其傲;陶令在清贫中坚守,故能就其节;夏明翰在威胁利诱中坚守,故能全革命烈士的心。美丽的坚守,不灭不减。

曼珠沙华流尽了泪,却坚守着花叶不见的誓言,但是,无叶之花却绽放在每个人的心里。过去,我们有坚守职位,忍受宫刑的司马迁;曾经,有不顾安危,视死如归的国际医生白求恩。将来呢?又将出现多少用美丽的身影和行动去坚守属于自己那份美丽的人呢?

我相信会有很多;我们都相信,因为,在这样“美丽”的坚守中,更能体现出真正的美丽!

坚守心中的美丽作文 篇5

清晨的太阳还没探出头来,天边泛着淡淡的红,伴着一阵阵“唰唰”声,我从睡梦中醒来。很早,带着朦胧的睡意向窗外看去,街道上很冷清,几乎没有行人,四周都沉浸在清晨的安详宁静中。可是,我却发现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她的那灰黑色的头发扎在脑后,额头上似乎爬着一条条皱纹。他戴着大大的白色口罩,穿着单薄的工作服,身材矮小的样子似乎弱不禁风,却用那细小的手臂挥动着大而笨重的扫帚,专心致志地清扫着街道上的垃圾。

我想起在学校大清洁的时候,也不过只是一间小小的教室,自己一个人打扫一番都会累得腰酸背痛,更何况拿着笨重的大扫帚打扫整条街道,那样的辛苦便不言而喻了。

太阳慢慢爬上来,她依旧尽职尽责地打扫着,扫帚扫过地面,摩擦出有节奏的“唰唰”声,平凡而又悦耳。洒下的阳光应在她的身上,格外温暖。在她的身影中我似乎看见了她心中坚守那那份美丽。

从那以后,每每早起总会听到那熟悉的声音,街道上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她日复一日地打扫着街道,虽然枯燥,虽然劳累,但她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着。她把幸苦留给了自己,却把干净整洁带给了人们。繁华的城市也正因为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环卫工人而更加美丽。

我相信美丽的坚守作文 篇6

长江大河正是因为坚持不懈,才能冲破各种艰难险阻,最终九曲连环,一泄千里;稚嫩幼芽正是因为锲而不舍,才得以冲破大地的压力,茁壮成长,含苞欲放;成功者正是因为美丽的坚守,克服重重困难,才有今日的灿烂与辉煌。

我相信这美丽的坚守!

坚持不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从李白的“铁杵磨成针”再到司马迁的忍辱创《史记》,哪个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史铁生,在“摔了一跤”后,不能“站”起,而他并没有放弃,因为他相信美丽的坚守。在一次次地摔倒,一次次地重新爬起后,他创造了辉煌,创造了奇迹——他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作品,他让“文学”两个字闪闪生辉。他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个坚守者。

霍金,有着和史铁生同样的遭遇,他仅仅只剩下几根指头可以活动,他也没有轻言放弃,因为他相信美丽的.坚守。他呕心沥血,他不断努力------终于,他成功了,成为了一位奇人。不!应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他是一个成功者,也是一个坚守者。

贝多芬,28岁双耳失聪,他不得不忍受无声世界的痛苦,他不得不承受一份难忍的孤寂。但他同样没有自暴自弃,凭着对音乐的那份执着与痴情,他夜以继日地创作。他在坚守,在逆境中勇敢地坚守。“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1”他不屈的坚守。他的坚持与激情,催发了不朽的作品——《第九交响曲》等,这些无不折射出他的坚守与不屈!

失败的人总是唾骂命运的不公,其实是他们放弃了“坚守”选择了离开。成功的人总是感激上天的恩赐,其实是他们丢掉了“放弃”,换来了坚守。两种人,两种不同的选择,两种不同的命运,是否让我们感悟到了一些呢?

甘于孤寂坚守科学 篇7

黄琳

1935年11月出生, 江苏扬州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61年同系研究生毕业,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著名控制理论专家, 主要从事系统稳定性与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给出现代控制理论中的单输入系统极点配置定理, 二次型最优控制的存在性、唯一性与线性控制律, 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生逢抗战, 他在疾病缠身和颠沛流离的童年中成长;亲历“文革”, 他在崎岖不平的科研之路上壮志难酬;成绩斐然, 他是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不笨, 还努力, 有机遇, 敢坚持”——黄琳用这十二个字概括自己的一生。

童年:淘气得一塌糊涂的舞蹈队长

1935年11月30日, “一二·九”运动前九天, 黄琳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中学教师家庭。恰逢民族生死存亡攸关之际, 黄琳的童年历经离难。他出生不久就患上严重的肺炎, 当时中国医疗条件十分匮乏, 他母亲差点放弃这个孩子, 将他放在地上卷上草席准备送走。后来虽得救治, 他的肺病却未能根治。就这样, 幼年的黄琳一直笼罩在疾病“死缓”的阴影中。

不久, 恐怖的日本大屠杀就蔓延到了扬州。1937年末, 黄琳全家开始了长达近五年的逃难生活, 辗转于泰州农村一带。“我们住在老百姓家, 半夜枪声一响就被大人从被窝里拉出来逃亡, 这样的日子不只是一两天。”在此期间, 父亲断断续续地在每次避难所附近的中学或师范学校临时教书, 靠微薄薪水养家;母亲则更多地陪着他们兄弟俩, 给他们讲岳飞、苏武和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在抗战沦陷区, 父母一度被迫更名改姓地生活, 但坚决不与日伪合作。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全家才重新在扬州安定下来。母亲因坚持不在日本人手下做事, 名字上了扬州的忠贞榜, 随后被任命为下铺街小学校长;父亲也由农村回到了扬州工作, 后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扬州中学第一任校长。“我小时候父母都很忙, 并未直接教给我什么。但我受他们一言一行的影响, 有了顽固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黄琳的身体不好, 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并不苛刻。黄琳笑说, 自己小时候“淘气得一塌糊涂, 但幸好也不笨”。他刚上初中时就开始组装简单的电动机模型, 大人考心算时会抢在哥哥前回答, 还早早跟着哥哥去听英文补习课。他最喜欢翻看教数学的父亲的藏书, 一本《几何学辞典》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在扬州中学就读, 他“从来不用功, 成绩还可以”。同时, 他还是长期活跃在校内外舞台上的“小名人”, 曾被团市委派到店员工会里教店员们唱抗美援朝歌曲。到了髙中时期, 校团委更是直接要他当舞蹈队队长。“我至今还保留着扬州市文联发给我的音乐协会的会员证。”黄琳自豪地拿出已经很旧的古老证书。黄琳热爱音乐, 尤其喜欢在闲暇之余待在家里听中国古典音乐, 沉浸在古琴、箫、琵琶和二胡的世界里是他的一大享受。其中, 古琴和箫合奏的《渔樵问答》是他最喜欢的曲子之一。

机遇:让钱学森20余年不忘的年轻学者

黄琳与钱学森第一次相见是1956年2月, 彼时黄琳仅及弱冠, 而钱学森已过不惑之年。当时钱学森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讲授“工程控制论”,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抽调了15名学生作为第一届一般力学的学生前往听课, 正在数学力学系读大三的黄琳就是这15个人之一。“当时我们十多个学生坐在一群大学老师中间, 听得津津有味。整整半年多, 我深深地被这么一门‘有用’又‘好玩’的学科所吸引。这门课就影响我决定一辈子搞控制科学。”

1959年, 在对拟研制的飞机安定性的预研实际工作中, 黄琳提出了针对时变系统的多维系统衰减时间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研究生的论文答辩。1961年11月, 他带着这些成果参加了中国自动化学会的成立大会, 并成为由15人组成的控制理论首届专业委员会中最年轻的一员。会后经过推荐和评审, 他的成果被正式发表在第二届国际自动控制大会上。

1962年春, 全国一般力学大会筹备召开, 黄琳受周培源先生委派作为他的代表参与了筹备工作, 并应邀在大会上做了题为“有控系统动力学的若干问题”的大会报告。在大会上, 钱学森对黄琳的报告做了肯定的详细点评, 并纠正了他对一美籍华人教授译名的不当。钱学森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让黄琳又一次受益匪浅。

会后不久, 《力学学报》决定将黄琳的报告发表在该学报上。“当时编辑告知我这一消息, 我想应该是钱先生推荐的。”之后, 为了解决中国导弹发射因弹性振动而失败的问题, 钱学森专门组织在颐和园龙王庙召开了一次小规模研讨会, 黄琳也是参会者之一。为数不多的几次活动让钱先生记住了这个年轻人。20多年后, 黄琳随王仁院士等人去拜访钱学森, 让他颇感意外的是, 一进门, 钱先生便记起他来:“哎呀, 黄琳来了, 我们好多年不见了。”

“我们虽然交往不多, 但印象中的钱先生是能力超群的。比如说, 钱先生在美国生活几十年, 回国上课为了照顾学生, 除了xyz之外, 竟能够不说一个英文单词, 这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黄琳说, 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书, 一是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 二是钱学森老师的传记《冯·卡门传》, 他们坚强执著的个人品质和科学精神在黄琳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记。

坚守:控制科学领域的“个体户”

20世纪60年代正是现代控制理论在国际上刚刚兴起的时期, 当时的力学界并不认可控制在力学中的重要作用, 这使得黄琳在力学专业环境下做控制研究显得很孤立。甚至有同事认为黄琳是在“不务正业”, 要他改行。他顶着种种压力, 在数学专业程民德教授等人的支持下, 凭着一股韧劲在力学环境下硬是把控制理论研究坚持了下来, 并带领两个六年级的学生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与极点配置方面做出了领先于世界的科研成果。由于当时的环境, 文章仅发表在国内, 致使这一创造性工作在国际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留下了遗憾。

2013年7月份, 这一科研成果得到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 (IFAC) 的高度肯定, 黄琳当选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 (IFAC) 2011-2014年度选出的会士 (IFAC Fellow) 。时隔半个世纪, 中国在控制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终于受到国际认可。

提起控制科学, 黄琳有说不完的话。“控制科学简单地讲, 就是给你一个控制的对象, 让这个对象能够满足你的要求。比如说一架飞机, 大家坐飞机都不希望颠簸, 所以就希望能够设计一个自动驾驶仪, 通过不断地测量飞机的俯仰角度变化, 来纠正颠簸。控制科学跟一般的自然科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它的着眼点在于改造世界。控制科学要解决的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能不能做, 一个是怎么做。这件事情能不能做, 根据这样一些数据, 控制器能否设计出来。理论上解决的是可以做, 不代表已经做出来了, 怎么做法, 还有具体的控制器的设计。”

黄琳还认为, 控制科学仅仅发展不足百年, 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控制科学面临着新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之前, 控制科学是控制单一某个装置, 控制对象比较单纯、孤立;但到了60年代以后, 控制发展为多角度, 控制对象由一个发展为多个, 这就诞生了现代控制理论。控制的量从单变量变成多变量, 其中计算机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控制领域的关键, 一是网络控制。“智能电网”的样本量极大, 既有好处也有一定风险, 比如美国加州一次大停电的损失是极大的。二是多智能体控制, 比如一次派出去多架飞机参战, 不仅需要中央指挥, 还需要互相配合。近年来一些国家研究无人作战飞机, 这种无人机的机群如何协调行动就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担当:凭良知行事的知识分子

“文革”期间, 黄琳所在的力学专业于1969年迁至汉中。同黄琳一同翻过秦岭的, 还有一箱箱宝贵的藏书。“当时根本不允许带书, 但我舍不得, 就把那些书也带了过去, 以备不时之需, 因此受到当时军宣队领导的训斥。”在到达汉中的第一年, 他参加挖石头、抬石头、修护坡、种树、平整土地等劳动, 还带过演出队去大巴山深处演出, 所有这些事他都认真负责地完成。1970年底力学专业办起了射流技术训练班, 黄琳与一些工人师傅一起到宝鸡虢镇的一家无线电厂, 搞以射流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在这里, 他帮助一位赵姓师傅修复了冲床振动送料器, 使其能正常工作。回校以后, 他直言事实, 反对工宣队领导炮制的假经验, 并因此遭到工宣队头头的打击。幸好同去宝鸡的老工人赵师傅仗义执言才使他免遭批判。从宝鸡返回汉中正值隆冬, 领导要求他们由宝鸡必须徒步翻越秦岭, 拉练回校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这次拉练使黄琳发髙烧再度咯血, 1971年夏天他又患上黄胆肝炎并发疟疾, 这使得他早已恢复健康的身体又一次受到严重打击。尽管身体不好和备受打压, 但他顶住压力, 为当时留校的红卫兵大学生奠定了起码的后续学习与研究的基础知识。

“‘文革’使中国控制科学与国外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希望尽己所能地弥补这些差距。”整个“文革”的十年中, 黄琳接触到控制只有两次, 一次是1973年海军的研究单位因惯导不过关而召开了一次研讨会, 他从汉中赶到天津参加并见到了久别的一些前辈与朋友。另一次是1975年, 号称哈工大四杰的荣国俊来访, 找他讨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解耦和其他问题。

刚从汉中回到北京时, 黄琳一家三口包括才三四岁的女儿就住在一间仅十一二平方米的房子里。“一个知识分子只需要有充裕的时间, 一个相对宽松安定的环境, 能够从事自己的研究就足够了。”他用两年时间整理了一本《应用线性代数讲义》并在国防科大等高校讲授, 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历经几年精心修改, 以“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为书名于1984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为推进国内控制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此书还被清华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列为控制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用书, 并被评为1984~1985年度科学出版社优秀图书。黄琳在回忆中写道:“当今天一些五六十岁的教授告诉我, 这本拙著在帮助他们进入控制领域做研究的作用时, 可以说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和慰藉。”

治学:为人低调的实干派

1985年, 黄琳作为访问学者去了美国, 当时美国的大学以为中国访问学者基础不够, 遂好意为他安排了不少听课计划。而他却心想, 自己早已学习过这些基础课程, 来到美国是希望利用当地条件做科研工作。于是他婉拒了这种安排, 坚持与美方合作, 在国际上刚兴起的具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这一崭新方向上开展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 很快黄琳通过外事处找到了C.V.Hollot教授, 两人共同研究合作, 获得了包括棱边定理在内的一系列成果, 发表了多篇论文, 其中棱边定理仅在SCI就被引用不下数百次。C.V.Hollot也因与黄琳合作为主的一批成果而获得了美国总统青年研究奖。他在获奖之后主动出资邀请黄琳于1989年再次访美进行合作, 后来他们还保持了多年的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控制理论研究面临诸多困难, 在这一情况下黄琳联合中科院系统科学所、自动化所和清华大学等单位一起争取到国家八五重大基金项目《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他作为第一主持人团结大家一起研究, 一方面稳定了一支理论研究队, 同时在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些新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黄琳顺利地将他的团队引领到航天控制的领域。今年他争取到的重点基金已经是有关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控制的第二个重点项目。

2011年, “控制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成立, 黄琳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在黄琳的组织与领导下, 海内外近百名知名专家参与进来, 举办了多次科技前沿论坛和发表了近20篇科研方向的综述论文, 顺利地完成了发展战略报告, 并计划结集出书。黄琳曾说:“在科学上做成一件事, 世界上如能有1000个人知道, 有几个人完全明白, 我就满足了。”拥有这样“一览众山小”而又安于“高处不胜寒”的气魄, 才能体会科研的孤寂, 体会上下求索带来的乐趣。

育人:学风严谨的大师

黄琳研究生毕业后即留校工作, 在现代控制理论刚刚诞生之时他就在北大开设了一些反映当时国际水平的控制课程, 并指导六年制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他的学生中, 直接受其影响搞控制研究的人虽然不多, 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他们控制学的功底厚实, 很快就成为了所在工作单位控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与骨干。北大在1985年被正式批准建立以控制研究为特色的一般力学博士点, 黄琳为创始人。他培养的博士生数量并不多, 出色的却不少。在六零后中有从神舟一号即开始进入研究直至成为神舟系列控制系统副总设计师的胡军;在七零后中有带领团队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长江特聘教授段志生;在八零后中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国际专业杂志年度最佳论文获得者李忠奎。他们是黄琳所带博士的优秀代表, 几乎都是立志创新、不怕困难而又为人低调的实干派, 从他们的身上可以充分看到老师的影响。现在黄琳已退居二线, 北大的团队已经由年轻学者组成。黄琳常自豪地说:“他们干得比我更好。”

黄琳是一个甘于寂寞、坚守科学的人, 但他并不希望当代所有的学生都向他学习。“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才组成的, 不要要求大家都去做基础研究。中国真正献身科学、献身基础研究的人, 终究是少数, 而且也不应该是多数。”黄琳重视质量而非数量, 一年只招两个博士生。他对学生的要求尤其严格, 特别是在学风方面。“我的学生绝不会抄袭, 因为我出的题目他们闻所未闻, 无处可抄。”这样, 在他的周围就形成了学风严谨、且善于提出新问题进行研究的良好氛围。“当年学生们周末会到我家来一块做题, 我们都直接用油笔写在玻璃上, 随时修改随时交流。”这种严谨好学的学风从他的求学时代延续至今, 孕育出一届届优秀的学者。不少的博士生在求学时期有了一点点成果就急于发表, 没有精雕细琢的耐心。黄琳认为, 这对科学的进步起不了任何作用, 学术研究终究是一个长远的事情, 想要做出成果需要日积月累, 若是一味地追求发表文章, 中国的学术氛围就始终无法达到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境界, 而科学的道路恰恰是常有寂寞相伴, 只有水滴石穿的韧劲才能磨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果。

黄琳出生之时适逢经典控制理论初具规模, 到他参加工作时刚好迎来了现代控制理论, 可以说他的一生见证了控制科学从诞生、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如今, 虽然已近耄耋之年, 黄琳仍然活跃在包括国防科技在内的学术场合, 用他自己的话说:“有时还很忙!”

风雪中那美丽的坚守 篇8

1825年12月,一批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的俄国贵族知识分子举行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统治,实行君主立宪。但由于没有发动广大群众,势单力薄,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了。次年,5位起义领导人被绞死,121人遭流放。起义失败了,但它却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播撒了民主和自由的种子!

为了惩罚这些“罪犯丈夫”,沙皇命令他们的妻子与他们断绝关系,为此还专门修改了不准贵族离婚的法律。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坚决要求随丈夫一起去西伯利亚!迫于情势,沙皇不得不答应了她们的要求,但又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凡愿意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妻子,将不得携带子女,不得再返回家乡城市,并永久取消贵族特权!

但这些仍旧没能阻止那些女性的东行决心。叶尤杰琳娜·伊万诺夫娜·特鲁别茨卡娅是第一个在西伯利亚监狱里与丈夫相会的。她这样回忆与丈夫相会时的情景:“谢尔盖向我扑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阵脚镣的叮当响声使我惊呆了!他那双高贵的脚竟然上了镣铐!这种严酷的监禁使我立刻理解了他的痛苦、屈辱的程度。当时,谢尔盖的镣铐如此激动了我,以致我先跪下来吻他的镣铐,而后才吻他的身体……”从此,亲吻镣铐的女性成为俄罗斯爱情的象征!人类爱情因了这冷酷、冰凉的镣铐而更加圣洁!

亚历山大拉·格利戈里耶芙娜·穆拉维约娃是整整斗争了1个月,才争取到流放机会的。她的丈夫尼基塔·穆拉维约夫从狱中寄信给她:“亲爱的,自我们结婚以来,我没有向你隐瞒任何事情,唯有这次起义之事。我真怕你为我终日担惊受怕……现在,我给你带来了痛苦和惊吓,我的天使,我愿双膝跪在你的脚下,请饶恕我。”美丽娇柔的穆拉维约娃当时年仅21岁,但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怀着第3个孩子。收到信后,她强忍痛苦,立即回信:“亲爱的,你没有什么可请求我宽恕的。我嫁给你将近3年时间,我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天堂里。然而,幸福不可能是永恒的。别悲伤、绝望,这是懦弱的表现。也别为我担忧,我能够经受住一切。你责备自己将我变成了罪犯的妻子,而我却认为自己是女人中最幸福的……请等着我。你的泪水和微笑,我都有权分享一半。把我的一份给我吧,我是你的妻。”

当尼基塔·穆拉维约夫在监狱里见到从莫斯科赶来的妻子时,他惊诧地发现,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妻子依然略施粉黛,衣饰华贵、美丽娇艳,文雅雍容的仪态、飘逸温柔的举止,为她增添了些许矜持的神采。一朵象征纯洁爱情的白色星形小花别在她的头发上,更为她平添了几分妩媚。此情此景,令尼基塔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对不起你。你还是回莫斯科吧。我不愿你与我一同身受饥寒之苦。”穆拉维约娃却坚定地说:“为了我们的爱情,我要永远跟随你。让我失去一切吧:名誉、地位、富贵甚至生命!”

穆拉维约娃命运多舛,就在她刚到达西伯利亚几个月,便传未了儿子夭折的噩耗,此后不久母亲也去世了,3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人间。她在西伯利亚生下的两个孩子,也因气候恶劣,体弱多病。更使她伤心的是,留在莫斯科的两个女儿也患了慢性病,她时常为自己不能亲自照料女儿们而悲伤饮泣。她在给婆母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我老了。我再也不是从前您‘甜蜜的小姑娘’啦,您老人家简直想象不出我有多少白发。”

仅仅7年后,穆拉维约娃成了这些女人中的第一个牺牲者。临死前,她躺在病床上,先是为丈夫和孩子做祈祷,眼泪沿着苍白的脸颊滚下。最后,她又吻别了熟睡的女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她死后,36岁的丈夫一夜之间白发苍苍。在安葬穆拉维约娃和她的两个孩子的墓上,人们竖起了墓碑,装饰了电灯祭坛。灯亮了数十年,祭坛至今仍保存完好。

许多十二月党人曾经求学于法国,因此,这些来到西伯利亚的坚强女性中,有不少是法国人。她们的义薄云天与温柔细腻,在荒原中浇开了一束束爱情奇葩!

唐狄在巴黎听说昔日情人伊瓦谢夫被流放的消息,立刻赶到俄国向当局要求去与情人结婚。他们在那片千古荒原中结了婚,几年后,在冰雪和疾病的折磨下,这对异国情侣双双长眠于此。

严酷的环境、窒息的生活一度让青年军官瓦西里·伊凡绍夫万分忧郁,他打算逃跑:

“与其这样活下去,毋宁死去。”正当他悲观绝望的时候,他收到了家庭女教师、年轻贫穷的法国姑娘尤米拉·列丹久的求婚信。他对这位性格温和、聪明美丽的姑娘记忆犹新。当时他们情趣一致,相互尊重,然而两人不同的社会地位,阻碍了他们爱情的萌生。瓦西里·伊凡绍夫不愿连累这位纯洁的法国姑娘,尤米拉·列丹久却不顾一切地来到他的身边。

尤其可贵的是,十二月党人被流放后仍旧坚持自己的信仰,继续传播科学知识与进步思想。他们的妻子,也一起投身其中:帮助穷人,医治病人,在流放者中组织互助;教穷人读书识字,普及文化知识……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早已成为一座雕像,永远屹立在苍凉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她们身上所折射的人性之美,将穿越时空,亘古常青!

然而,在颂扬面前,这些伟大女性却非常谦逊。她们中最后辞世的亚历山大拉·伊万诺芙娜·达夫多娃平静地说:“诗人们把我们赞颂成女英雄。我们哪是什么女英雄,我们只是去找我们的丈夫罢了……”

上一篇:工伤应急预案下一篇:生产经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