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学生作文

2024-07-25

常回家看看学生作文(精选17篇)

常回家看看学生作文 篇1

古人说的好:真是林子的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为什么这么说了呢?就因为一件稀奇古怪的事发生在我身边。你们听我慢慢道来。

这天,蜂窝煤厂对面的一栋房子中来了个陌生人身材矮小穿的衣服也不这么样。鬼鬼祟祟的在观望什么,忽然他眼前一亮像是有什么大阴谋,他跟着一个老太太上了楼。啊!难道,难道,【我相信读者跟我的想法一样】他要抢劫。过了好久,那个年轻人搀扶老人下了楼。哦原来不是抢劫。我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但大阴谋就是大阴谋,好戏还在后面。过了一天,那个年轻人向老人说:我是乡镇里的党委书记,这一年那些人送给我好多土豆,大概千把斤,回头我给你送一口袋来。老人笑眯眯地望着年轻人,因为老人的儿子长年累月在外面工作,身边没有亲人,自己很孤独想找人聊天都没有,虽然与自己面对的人素不相识但自己也很高兴。这个年轻人又在老人家住了一晚,第三天这个心怀不轨的人开始实施大阴谋,他对老人说:我要去见一个朋友,顺便请他吃顿饭,可我出门仓促身上没带多少钱,我想向您借三百元钱,我一定双倍还给您。老人二话没说就把钱给了他…晚上他又回来了直接就睡了。第二天早上这个年轻人有对老人说:大妈我今天要去看我一个受伤的朋友,这空手去好像不好意思,得买点东西,可我哎!老人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要多少!他迫不及待地说:两百。老人又给了他两百。他拿着钱飞快地跑出了门…可到了晚上老人也不见他再回来!老人带着恐慌的去睡觉,第二天老人把这事向邻居说了,邻居说老人受了骗,老人这才傻了眼……

在这里我要向这时没陪在自己母亲身边的呼吁:钱多的是,可母亲只有一个,多会家陪陪自己的父母吧!

常回家看看学生作文 篇2

不远处, 转过弯, 就在街道的对面, 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 说着昨天的天气和儿女;忽然几名放学的孩童的奔跑笑闹声传来, 老人们蓦然惊醒猛地抬头, 嘴角嗫嚅有词。每天盼着儿孙回家团圆, 成了老人心头的情感牵挂, 这是他们永恒的话题。

“进门一盏灯, 出门一把锁”

近日,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基本完成《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工作, 在草案“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 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一旦这一社会立法通过,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将拥有一个“常回家看看”的奇特条款, 法院将获得受理此类诉讼的立案依据。民政部官员表示, “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 老人可诉诸法律。以前, 这种诉讼法院一般不会受理, 但现在法院要立案审理。”

老人是一个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 在中国1.67亿老人中, 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被人们习惯称为“空巢老人”。从庞大的数字中, 不难看出“空巢老人”在整个老年人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如何妥善地处理好这些“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 而是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进门一盏灯, 出门一把锁”就是他们每天重复的生活。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 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 被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庞大的数量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 自2001年起, 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 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 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

以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金华为例, 这里的人们最有经营头脑, 经济发展可谓迅猛。然而,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里, “空巢老人”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据金华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 金华全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75.38万, 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6.3%。其中, 子女离家的老年夫妇大约有35.4万, 占老年人口的一半左右。

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在外子女定期给老人汇款;自己打短工, 在乡镇周边帮人建房或搞养殖, 每月领取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的工钱;还有就是腿脚不便的老人在家做活, 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

“愁的不是生活, 是寂寞。”多数“空巢老人”选择到有老人聚集的地方聊天, 腿脚不便的老人往往守着电视从早看到晚。更多的“空巢老人”则把精神寄托放在孙子孙女上, 送孙子孙女上下学, 成了许多老人最重要的事情。

据报道, 江苏徐州的一位“空巢老人”突发心脏病死后6个小时才被子女发觉。她有3个孩子, 最后离世时却没一个在身边。她的3个子女在过去的20多年间, 先后被国内知名大学录取, 毕业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空巢老人’大都年迈体弱, 他们守着辛苦大半辈子建起的宅院, 正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作案对象。”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的贺永军律师说。

“空巢”现实不可逆转

“空巢”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空巢老人”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 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和父母分居, 这也导致“空巢老人”增多。

“空巢老人”的出现, 是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城市,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 也选择外出务工, 条件好了, 就在务工的城市定居, 只剩老年人守着山村度日。

要减少甚至消除“空巢老人”, 是不现实的。既然不能在数量上减少, 社会和年轻人能做的, 只能在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上努力, 包括物质和精神。除了没人照料外, 他们面临最多的是心理问题。其实大多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需要的是一种精神慰藉。

只靠立法不给力

孝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德, 而这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规范什么时候竟然也需要用法律去“强制执行”了?孝敬老人, 孝顺父母, 本应当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 这是不用法律明文规定而自在人心的。

不难想象推动“常回家看看”问题浮出水面的力量是什么。是道德温情, 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另类表述, 是“孝悌”伦理的具体行为。这股召唤力量, 来得正义凛然, 来得及时。但它仅仅是道德上的东西。既然是道德上的东西, 那它就会以道德规范应有的方式, 在每时每刻调整人们的行为。人生在世, 最深入人心的人伦道德, 恐怕就是父母亲情。试问,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如果有可能, 谁不愿意常回家看看日益苍老的父母和魂牵梦萦的故乡?可是生活有一大堆无奈, 很多时候, 我们对于父母的爱, 只能深藏心底, 却终究无法日日陪侍在侧。而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 他们也不会对远方的儿女心怀不满。亲情, 从来没有因为距离远和问候少而有丝毫的减损。

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 坦率地说, 这是非常不合时宜和自以为是的, 它只能让父母与子女都分外尴尬, 因为二者早已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不绝如缕的亲情, 而法律的意外介入, 却打乱了那种稳如泰山的亲情秩序, 好像除了“常回家看看”, 其他的亲情表达方式, 都是非法和虚无的。

亲情, 终究应归入道德范畴, 如果法律执意要去干涉亲情及其表达, 那带来的极有可能是对亲情的扭曲。

别让“空巢”再“空心”

“空巢”不可避免, “空心”却可以治愈。“子女常回家看看”入法, 代表了一种姿态, 但治愈“空心”却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老龄人问题, 本质是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早已不是农耕时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 老龄化问题的妥善解决已经不是家庭成员的单一和独立责任, 这是一个社会大系统下以政府为第一责任人的各方关照解决的问题, 社会养老机制要跟上时代的变迁, 职工工资提高与带薪休假的社会立法要跟上, 社会要尽量解决两代人分居的客观障碍, 老年人的话语权要与老年人人口相适应。只要在大环境下理顺矛盾, 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也才能缓解对老龄化社会的焦虑和对“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状况恶化的担忧。所以, 与其费神费力地针对个体私人制定“常回家看看”条款, 还不如鼓励和推动政府、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开设社区医疗、家政、上门送餐等服务, 只要社区老人一个电话, 就能享受到所需要的专业服务。

推进“积极老龄化”进程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干干 篇3

记得初中的时候,听过这么一首歌,也相信这歌早已深入各位的心扉了: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擦擦筷子,洗洗碗。大概这首歌之所以会被推出,我想是因为当时并没有太多异乡人,甚至同住一个城市里,每逢佳节甚少人会回家溜达。哦,听过了这首歌之后,大家都发现自己忽略了家,于是纷纷回家看看。

回家是做到了,看看家人也做到了。不过,看只是单纯的看罢了。妈,难得我这么忙也抽空回来看望你们,这么老远也回来溜达一下,你也该为我做点好吃的吧。爸,难得孩儿这么辛苦,也回家吃你那么一顿饭,你也别叫我帮什么忙啦,在外面赚钱,哦不,应该是挣钱也很累了。如此单纯的看,那倒不如不看,免得两老为迎接你而忙个够。

人都这么大了,都已经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了,在如此大的年龄,难道就忘掉孩儿时所说的:“我要回报父母”这样的诺言吗?难道就会被世俗磨灭掉你们回报之心吗?已为人父母,却带同孩儿回家让父母侍侯。不只那天真的小孩,会不会以自己的父母为“正确的榜样”,从此依葫芦画瓢呢?我也开始猜想,假如有一天,孩儿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家,一向习惯父母侍侯的你们,是否也会习惯侍侯别人呢?

回家干干,毕竟那曾是抚育你成人的家,为家做贡献,当然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的事情,假如连为家做出一丁点的回报也犹豫,连回报都不情愿,那么你们常挂在嘴边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承诺中,它们的可信度又会有多高呢?还是你们当它只不过是一个口号来乱喊呢?

经常听到别人抱怨,说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多,与他们之间的亲密度越来越少。问其是否常回家看望父母,他们爽而快地肯定着,却补充道:“回家只看而不干。”与父母共同劳动,与父母共同分享,与父母共同享受天伦之乐。回家干干,帮一下父母,毕竟他们已经年迈六旬了;回家干干,帮一下父母,毕竟也是一种回报;回家干干,帮一下父母,毕竟回报父母,也是做人的根本道德。

乌鸟反哺,愿乞终耳。连一只乌鸦都明白,长大了,应该反哺父母,应该回家干干,应该回报父母。人是如此高等的动物,难道会连一只乌鸦也不如吗?难道会连一只乌鸦也明白的道理,人会不明白吗?呵呵,我相信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一定会明白的。

晚上回家吃饭,主动帮父母打扫了一下。妈走过来问我:“怎么今天这么主动帮忙?平时也够累了,还是我来吧。”呵呵,妈,打扫一下而已,有什么计较不计较的呢?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之间没有计较的。能在有生之年回报你们,何乐而不为呢?

常回家看看作文 篇4

鲜花送走了爷爷,送走了那一段亲情,它正是给予了我们人生的哲理: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时候,你却不好好珍惜,等将来人一离开世界,你却后悔莫及。想来好好的珍惜,也太晚了。

弥漫在鲜花袅袅的小屋里,静静地卧着已经停止呼吸的爷爷,他的`嘴微微张开着,嘴角上还留着一丝迷人的微笑,张着的嘴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妈妈爸爸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我死死得放心了。正是,他的儿女孙子是多么的孝顺他呀,虽然儿女们工作都非常的忙碌,但还是挤出时间来陪伴老人家谈心。或许这是家常饭,但往往会有很多家庭做不到的。照顾老人,多么简单的事情啊,就是你在外,你可以随时随地地给老人家打电话,一两句话,就会使老人家不再觉得孤单。但更好还是常回家看看,给老人家洗洗脚啊,帮老人打扫房间呀等等。等往后老人家一走后,你心里还会感到一点欣慰的。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仅要关心老人家,更重要的还是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作文 篇5

我喜欢这样的充实,每个角落都躺着我必不可少的物件。

床是小沙发摊开的,铺着一层层的棉毯,是我最喜欢的柔柔的毛。床头仅有一只黑白猪,陪我睡觉。

终于再次享受到了什么是自然醒的美妙了,而且现在的自然醒竟是在几片疏落的阳光碎片下,温暖着部分的脸颊,满足着醒的。也终于没有了住在金色家园的那般死寂了,我竟可以听着鸟鸣,翻看着床前的一本本杂书,安静地享受我的舒畅。

奶奶似乎是感到很幸福的,因为她的脸上一直横着满足。我知道,老人,最害怕孤独。但是我,虽然一直陪在她身边,却很少陪她聊天,不是不喜欢听,只是,更多的时间是听不懂,也许我已经在“普通话”这股潮流的汹涌撞击下,逐步散失了对温州话的理解能力。

奶奶的生活很节俭,节俭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她会去收藏一堆堆的报纸、废物,然后等着收废报纸的人过来,讨价还价地卖掉,赚到“沉甸甸”的三元。她会一天到晚地把煤气关着,等着洗澡时再旋开,最后使得我洗什么都得用冰水。她会去买最劣质的草纸,而且还是土黄色的,看得我既恶心又觉得不干净。于是,整顿革新,翻天覆地,我将我所之不爱通通扔掉,还大肆宣称:让家涣然一新。当然,奶奶是很痛心的,不舍得啊,浪费啊,然而,她还是很“慷慨”地说:“你不喜欢就不要吧!”于是,我更一不做二不休了,什么破盆子啊,丑杯子啊,废报纸啊,通通逐出家门。终于,房子是漂亮了,舒畅了,可似乎,奶奶的心也空了。

那么一个不小心,我望见她鬼鬼祟祟地在报纸堆里淘着,似乎要寻回她所要的东西。我忽然感到一阵晴天霹雳,轰隆,被击中了。我做了什么?我问自己。显然,在我眼里,这些只不过是垃圾,于价值而言,太廉价了;于大小而言,太占空间了。可是,于奶奶而言呢?虽然,奶奶也是不穷的,但是,这是她骨子里充溢着的节俭,或者是自力更生。那么,我的行为呢?在蹂躏这些气节!

我终于明白奶奶那慷慨之中的无奈了,我终于仍是个小孩。或许是如他们而言:孝顺的孙女,却也是个空头的孝顺之人。

不过幸好,奶奶仍是宽容的。我发现,老人对待后辈总是有着海一般的心胸,是确确实实真真切切的宽广。虽然不言,可那只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我的自责,便又烟消云散了。

我不喜欢奶奶家的饭,煮得似粥非粥;不喜欢奶奶家的菜,炒得老得萎蔫;不喜欢奶奶家的肉,烧得滚熟滚软。尽管我知道,老人牙齿不好,只能吃松软之物,可是,我也总不能说服我的嘴巴去适应这些食品,毕竟,我是被娇生惯养长大的。于是,每每吃饭时,总免不了轻微地皱着眉头,咬着筷子,一副不知如何下嘴的样子。虽然我已尽量将这份不情愿收藏,却也总逃不出奶奶的火眼金睛,于是每每这时,奶奶总是望着我的脸,一副自责又怜惜的样子,然后在无奈之中,闷闷地吃完她的饭。

终有一天,妈妈来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奶奶一见妈妈,不是热情的欢迎,而是立马开骂:“你怎么都不来,你女儿都要饿死了!”妈妈被这突如其来的责骂吓得一愣一愣的,连忙问我:“怎么了?”我摇摇头,也被奶奶这份如暴风雨般急迅又猛烈的呵斥搞得呆若木鸡。忽然,妈妈“扑哧”一声笑了,只见她凑着我的耳朵,轻声说:“奶奶心疼啦!”

这时,大姨说自己去买菜,问我要什么。可我这人,却是只会挑剔食物不会挑选食物,于是摇头说:“随便。”大姨列举了几个,让我回答“要”或“不要”,然后准备去买菜。可谁知,还没到门口呢,却被奶奶活生生地拽了回来。“你去问问聪要吃什么啊?她难得在这里住几天,吃得那么差怎么可以啊!”大姨告诉奶奶问过了。奶奶或许老了,耳朵略微聋了,不知将此话扭曲成什么,便又一阵呵斥:“她在这里我们吃的就不要省。省什么省!多买一些来,她要什么你买什么!”大姨有些委屈了,回应道:“问过了哪!我哪里不知道照顾她啊!”之后径自出了门。奶奶喃喃道:“真是的,把你给饿着了。”我又被那一阵此起彼伏的对白弄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妈妈紧凑着我,说:“大姨生气啦!你看你奶奶,疼得你……”我一阵得不好意思,有点羞愧。

大姨那天的菜买得确乎是多,鸡鸭鱼肉,五菜一汤,样样俱全。可惟独不改变的是:照样的软,照样的熟。但是我明白要懂事了,于是佯装很欣喜地吃完满满的一碗饭,又佯装很欣喜地告诉奶奶其实家里菜很多,前几天没胃口而已。奶奶将信将疑,却最终确信了,她舒展了她的担心,乐呵呵地说:“喜欢就好,喜欢就好啊!”

我望着奶奶嘴边扬起的微笑,柔和着那一丝丝的皱纹,心中一阵酸楚,又一阵感动。

与奶奶蹲在电视机前,倒数着:5.4.3.2.1……于是,在互相的微笑中,在连绵的鞭炮声中,在如花的烟火中,我们迎来了2007年!

新年的第一天,访客自然众多。什么大姨二姨三姨,大姨父二姨父三姨父,姑姑舅舅哥哥姐姐都来拜年。每每与他们聊天,奶奶总是乐得笑呵呵的,也总是拽着他们的手,夸着我:今年可真热闹啊。你看,聪这个孩子啊,可真是孝顺啊,寒假都一直在这里陪我呢!只见奶奶故意拉长着声音,一副陶醉的模样。也因为这样,众人齐捧,纷纷夸耀,搞得我的脸一阵红一阵热的。

常回家看看小学作文 篇6

由于妈妈在本地上班,咱们很多在一伏,可是她很惦念我,所以天天都会给我击电话。我在课堂上时常爱谈话,妈妈就会答我昔地上课的表现。如果昨天我表现的很赖,上课当真听道,还答复老师的发问,妈妈就会表彰我。我喜欢妈妈的表扬。假如我表示的不美,妈妈就会在电话里叹气,妈妈一叹气,我口面就有点难功。妈妈常常在电话里说:爸爸一集体带我,还要上班很忙,让我听话,要乖点。我每次都拍板。可是我摇头妈妈瞅不见。如果是可视电话就佳了,我就能够边打电话边看着妈妈了。

妈妈上班也很忙,只能每周五抽空归家。只有一回家,她就会把所有的时光都用去照料尔,伴着我。她给我洗澡、助我刷牙,洗脸。妈妈干的早餐十分恶吃惋惜不能常常吃到。妈妈在野的时候,只要我睁启眼睛,就能望睹妈妈。妈妈带我没往的时候,她皆牵着我的手。妈妈的手很软,也很暖和,我爱好被妈妈牵着的感到,很舒畅。

妈妈农息很忙,可是她仍是绝可能抽出时间带我出去游览让我长见识。我印象最深的是去青岛看大海,参观中邦军舰博物馆。里点有良多的军舰,妈妈告知我,这些军舰都是退役下来的,以前都破过许多的军功,那些军舰看上去实威风,我好想长大当前也该一名海军,驾着军舰在大陆上驰骋。

常回家看看学生作文 篇7

1981年, 戚建波创作了第一个作品《老师的目光》, 并发表在了《儿童歌声》上, 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家刊物上发表作品, 他很受鼓舞, 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在威海一中任教期间, 他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艺术源于生活”, 为了更好的激发灵感, 他多是到部队工厂体验生活、发掘素材。他为威海多家企业和单位谱写了企业歌曲, 其中有三首分别荣获中国音协举办的“黄河杯”全国行业歌曲大赛的金银奖, 并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歌曲《啊!刘公岛》还在1991年全国未来词曲作家、演唱家系列大赛中荣获作曲金奖。

这些成就激励了他, 给了他更大的创作热情和信心, 也让他有了更高的音乐梦想——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新年盛宴春节晚会写歌。1996年, 戚建波带着歌曲《中国娃》到了北京, 几经周折找到了春晚节目组, 由于没有背景, 找不到歌手来唱, 他就亲自演唱, 导演当场拍板通过, 《中国娃》便登上了1997年的春晚舞台, 戚建波如愿地用亲情叩开了春晚的大门, 他开始在音乐中尽情抛洒自己的情感, 之后的春节晚会上, 我们总能看到他创作的歌曲。

一、《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是戚建波的一部力作, 让他名声鹊起。1998年1月, 戚建波接到了词作者车行所写的歌词, 看完歌词他就感动哭了, 音乐也随即酝酿了出来, 并且一气呵成, 从他看到歌词到谱完歌曲总共才用了七八分钟的时间。戚建波认为, 这首歌曲就是每个家庭的写照——父母在家张罗盼儿女归, 家人围坐吃个团圆饭, 这就是幸福温暖的家。戚建波是个感情丰富而激烈的人, 歌曲谱完后, 他常常唱给朋友听, 每次都会把自己和朋友唱哭。1999年的春节晚会上, 《常回家看看》唱哭了在场的观众, 也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并荣获了当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歌曲类一等奖”。

《常回家看看》采用近似白描的语言, 把家庭生活的细节自然地融入了歌曲中, 描绘了一幅幸福温馨的家的画面, 勾起了人们对家的眷恋, 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浓浓亲情和父母对子女的深深疼爱, 提醒忙碌的年轻人要多回家陪陪父母, 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忽略“家”。

歌曲为D徵调式、二段体结构。两个乐段在宏观上形成了放松与紧张的对比。第一段为平行的四句体乐段, 带有规劝色彩, 几乎每小节都有空拍, 因此结构上较为疏松。前两句旋律简单, 以第1小节旋律为动机进行发展, 第二句为第一句的反复, 音的安排则类似白话的诉说和规劝, 听来极为亲切, 同时, 倚音的运用使得音乐更为轻柔, sol到re、sol到do的音程跨度使旋律在平和的基础上对“找点儿”和“带上”做出了强调, 而后“常回家看看”虽是在弱拍的弱位上做了弱起, 但却有了更强烈的效果, 表现了更浓的亲切感和劝慰感。“看”字的倚音, 使音乐增添了几分民族韵味、感情也更显细腻。“妈妈准备了”中“了”字dol到la的下滑, 既是对前面“准备”的总结又是对后面“唠叨”的铺垫, 表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生活的”与“工作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符合了口语的语言习惯, 音乐紧凑, “谈”字的长音, 又使音乐变得非常舒展, 既抒发了心声又表达出了与家人倾吐烦恼之后的轻松感, 也为进入高潮做出了预示。第二乐段带有呼吁色彩, 与第一乐段在风格上形成了反差, 它由平行且重复的两个乐句组成, 音乐安排与前面相比较为紧密, 最高音的dol以及“回家看看”的重复点明了主题, 把音乐推进了高潮。附点和小切分节奏的运用增加了音乐的弹性, 旋律也更加丰富。连续运用的倚音使音乐更饱满、给朴素的话语赋予了一股感人的力量。整首歌曲中, 空拍和倚音的运用最是巧妙, 空拍着实表现了回家的轻松感, 倚音则丰富了旋律线条、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

“常回家看看”——这句最朴实的话语对亲情做了最真实的表达。它既是父母饱含热泪的呼唤, 也是奔波在外的儿女挂在心头的期盼;既是歌曲灵魂, 又是点睛之笔。它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内心回响, 触动了社会脉搏、唱到了人们心坎儿里、唤醒了回家的欲望。歌曲流畅舒展、平易感人、朗朗上口。2012年春节晚会, 《常回家看看》作为春晚30年的经典曲目再次被唱起。

二、创作风格

1. 百姓和亲情, 是他永远的创作主题

无论是表现离家的《儿行千里》, 还是呼吁回家的《常回家看看》;无论是催人泪下的《父亲》, 还是感人至深的《母亲》, 戚建波的每部作品都渗透着亲情的力量、吐露了百姓的心声。每次创作, 戚建波总会考虑“歌的听众是谁?”老百姓正是最广泛的倾听者。只有寻找与百姓生活的契合点, 贴近老百姓, 作品才能成功。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纯粹、最割舍不掉的情感。只有亲情, 才能触动人们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达成情感共鸣。也是亲情给予了戚建波创作的动力和信心。他说“我的音乐终于为人类最朴素的情怀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这种满怀‘亲情’的音乐正是我所一直追求的音乐梦想, 这种梦想和这种朴素的情怀在《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上达到了极致。”1

2. 朴实亲切, 用来形容戚建波的歌曲最是贴切

他的音乐在“真”上下功夫, 实实在在的表达了“情”。戚建波创作时不会刻意标高, 他总是将自己的作品从简单入手打动听众。《常回家看看》的旋律和节奏都很简单, 音程跨度不大、音乐非常朴实, 不附庸高雅、不故做深沉,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炫技的雕琢、没有花哨的修饰, 音乐质朴平和、情真意切、于朴素中见真实。戚建波说, 真情的东西才是最永恒的。《常回家看看》用白描速写的方式诉说般地唱出了人们最真切的呼唤, 是真性情的歌曲。它所饱含的人间真情, 正是它得以流传的根基。作曲家徐沛东曾这样评价戚建波:音乐在表面上的东西是很简单的, 但是音乐背后的东西却是很深的。2

3. 富有民族风味

在戚建波的音乐里, 可以听到中国传统乐器的韵味、追寻到民族的痕迹。无论是喜庆的锣鼓, 还是热情的唢呐, 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的乡土气息;无论是深情的二胡、还是悠扬的笛子, 都能给人们一种读三字经的感觉, 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儿。《常回家看看》的民族化调式和大量倚音的运用、《中国娃》中民谣与山东吕剧的结合都是民族风味的良好体现。

戚建波始终把“离百姓近一点”作为自己创作的重要理念, 其作品力求简单朴素、贴近百姓。朴实厚重的齐鲁文化是他创作的重要基础;百姓生活和亲情体验是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抒发百姓心声, 谱写至真亲情是他永恒的艺术追求。戚建波正是用他最朴实的音乐诠释着老百姓最真挚的情怀。

摘要:《常回家看看》是一首极为经典的亲情歌曲, 是作曲家戚建波为1999年春节晚会打造的一部力作, 歌曲不仅真实的反映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亲情的温暖。本文通过对作品背景、音乐特点的分析试图探析戚建波的创作风格及艺术诉求。

关键词:戚建波,百姓,亲情,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戚建波:“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系列笔谈之一离百姓近一点, 光明日报[N], 2011.10.10。

[2].冯砚农:原来他是个“春晚大户”, 齐鲁晚报[N], 2012.2.6。

[3].王佳胥:《常回家看看》的谱曲传奇, 记者观察[J], 2007 (2) 。

[4].孙吉香、苗建臣:《常回家看看》的曲作者戚建波, 春秋[J], 1999 (4) 。

[5].周茂凤:流行音乐歌词境界初探——从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谈起, 消费导刊[J], 2008 (1) 。

常回家看看 篇8

就拿我的学生刘金华(音译)来说吧,她来自重庆农村,每年回家两次,需要35小时的路程,换乘两次火车和一次汽车才能到家。“有时我们要站一路,”她说,“我们三个人只有一个座位,每一个小时轮流坐一次,不过那很有趣!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路有说有笑很开心。”去年回家的时候,她换乘火车的车站有很多人,他们不断地将身边的人挤出、其他出口的同时又有很多人涌进来,她说这倒不怎么让她害怕,只是在回济南的火车上,半夜有学生像倾盆大雨般从车窗涌进火车,把行李堆在她本来准备趴着睡觉的小桌上,让她十分的恼火。

再说说吴冰婷(音译)吧,她的家在广西南宁,对她来说想在回家的路上睡会觉也是个问题,她乘坐的火车也非常拥挤,许多有票的学生在长沙都上不了火车,她和她的同伴们,5个人挤在一张三人位上,要坐大概30个小时才能到,“你根本就别想站起来去吃点喝点,甚至去趟厕所、我拿着一盒方便面却根本没法去接点热水泡面,到睡觉的时候,我们在过道上铺上报纸就睡,不过周围的人不断在我们头顶上走来走去,还一直骂,不让我们呆在那儿。”

我听说过的最长的一次路程,应该就是黄芳楠(音译)跟她的朋友封文君(音译)回海南那次了,首先,她们要先乘坐24小时的火车到广州,她们要一直站着到武汉,“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人们都要在卖东西的推车中挪动。”幸运的是,有些学生在武汉下了车,她们总算有了座位,然而不幸的是,站了14个小时之后,当她们终于有了座位,满身疲惫准备睡会的时候,车厢的其他乘客刚好醒过来,发出十分糟糕的嘈杂声,到了广州之后,她们要继续乘坐8个小时的长途汽车连夜赶到海南,晚上汽车里的温度比较低,她们只想到南方温暖的温度,没准备厚衣服,冻得根本无法入睡。我们真的很累!长途车司机为了让自己不打瞌睡,整晚开着收音机,真是彻底没法睡了,到了码头之后,因为车上的一个学生找不到学生证设法买船票,他们又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经过凌晨两个小时在小船上的颠簸,再加上两个不眠之夜和几乎弹尽粮绝之后,我的两个可怜的学生,又遭受了晕船的折磨,“不过再次呼吸到海南的空气的时候,那感觉简直太好了!”第一次自己回家,两个女孩都不知道海口的车站在哪里,找正确的车回家又浪费了她们1个小时的时间,最终,又坐了1个小时的公车 沿着一条不熟悉的路线,她们终于到家了。

关于常回家看看的作文 篇9

捎一家人

这个星期天,在外地工作的二爹一个人回来了,他是专门回来给奶奶做寿的。离开家乡的前夜,二爹特地问大家:“这次走得急,下次回来,要不要捎点什么东西啊?”

说是“捎”,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那言外之意是“送”。听了二爹的话,我在心里欢呼起来,这些年,二爹在外也挣了不少钱,那就狮子大开口吧!刚迷上电影的我带头说:“二爹,下次回来给我捎个MP4吧,功能好点的。”

爸爸在床上躺着,听了二爹的话,连忙坐起来说:“小弟,我的相机都快成古董了,你知道我向来喜欢摄影,下次回来就帮我捎个相机吧,数码的。”

妈妈也连忙说道:“你们那边的衣服怎么样?如果有好一点的,下次回家时就帮我捎一套,我会如数付钱给你!”

二爹连声应允道:“好!好!送嫂子一套衣服怎么可以收钱呢?”

我们都说完了,这时,二爹转向一旁的奶奶,问道:“妈,您老需要什么呢?下次回家,我给您捎回来。”

“我什么都不缺,没有什么要你捎的。”奶奶长叹一声,“你这些年在外面也不容易,虽然挣了点钱,但以后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下次回来,就捎一家人回来吧,我就希望咱这一大家子能够团团圆圆的,那样我就知足了!”

听了奶奶的话,我们都沉默了。想想二爹多年在外辛苦打拼,逢年过节才能回家,每次都是来去匆匆的。而且,他挣点钱也不容易。想着想着,我不由面红耳赤,最后羞愧地低下了头。

常回家看看800字作文 篇10

20xx年7月1日,是个值得怀念的日子。因为今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我知道后,感触很深。

老人,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成为了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是曾经盛开的花朵,现在已经凋零,曾经茂盛的大树,现在已经落叶。可老人是不会凋零,不会落叶的!他们虽然老了,却还为社会做着无私的贡献。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一对老夫妇,家里很穷,膝下无儿无女。两个人都在一家饭店打工,每天从7点干到20点,工钱加到一起不过25元钱,日子虽然清苦,却也怡然自得,还乐于助人。然而,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们的一切。一天,夫妇二人在上班的路上,在小溪里看到了一个竹篮,竹篮里竟然是一个可爱的小婴儿。夫妇二人知道这个孩子一定是被狠心的爹娘抛弃的,看着这个孩子夫妇二人不知所措。如果抚养这个孩子将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贫穷,而他们却不忍看到这个无辜的孩子冻死或饿死在这里,他们的心里矛盾极了,最终慈悲心战胜了自己。他们抱起了孩子决定抚养她。在夫妇二人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夫妇二人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献过血,延长了工作时间,省吃俭用为孩子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许多年后,丈夫瘦弱多了,白发苍苍。妻子因为过渡的劳累营养不良身患重病。临死之前妻子问丈夫:你后悔我们做得这件事吗?不后悔!因为我们过得幸福!丈夫坚定的回答,听完丈夫的话妻子的脸上露出一片灿烂的笑容便与世长辞了,多么好的老人呀!她的一生艰辛、平凡,却是伟大的。孩子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才。神州大地有多少这样可敬可爱的老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正是有了这些平凡的老人,世界才变得生机盎然。 啊,老人!你们年轻时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老了却还在尽你们的最大努力来支持、帮助、呵护我们。啊,老人!你们好像春天的和风一样温暖,夏天的阳光一样灿烂,秋天的枫叶一样火红,冬天的雪花一样纯洁。老人!永不熄灭的火焰!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不尊敬老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尊敬老人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老人不是累赘,而是一个聚宝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尊重老人吧!

记得常回家看看 篇11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无论是陈少梅的《二十四孝图》还是民政部门的《新二十四孝》,都在倡导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因为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天下最不能等待的是孝敬!

也许,年轻的我们还来不及细想这些,因为我们一直以为自己还是个孩子。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希望父母老去的,希望他们永远年轻和健康,像“英雄”一样站在我们随时踮踮脚尖或者伸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的地方。小时候,最讨厌父母唠唠叨叨、限制我们的自由,想赶快长大,逃离这束缚自己成長的家。现在工作了,身心俱疲,抬头看着日落的方向,潸然泪下,回家成了一种极为诱人的奢望。

爸爸虽然脾气比较急躁,却在我心里画下了一幅终生难忘的场景。记得有一次大半夜发烧快四十度,整个人仿佛傻掉,一直说胡话,把爸爸吓坏了。他背起我就往医院跑,到了之后才发现住院的钱也没有拿、衣服也没有拿,幸好妈妈紧随其后赶到医院。终于在折腾了几个小时以后,我才吃完药,盖上厚厚的棉被,昏沉沉地睡去。以往脾气暴躁的爸爸竟然像个女人似的给我不停地擦汗。我那曾经对他满是意见的心,彻底崩溃了,所有的不满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后每次感冒,我都会疯狂地想念那个场景,以至于有一次,半夜里,我发高烧睡不着,想听到爸妈的声音,又怕打扰他们的美梦,就给爸爸发了一个短信,把那份难受的思念送了出去,然后大哭了一场。爸爸一分钟后就把电话打了过来,我把电话给挂了,我不敢听到他说的任何一个字,那足以让我维持好的坚强瞬间崩塌。爸爸回了短信:想我们了,就回来看看,不缺那点钱。那个短信已经把我的病痛去了大半,也让我的思念越加的强烈。

父母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温暖,我们却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买点吃的,就一直等我们回去再吃;给他们买件衣服,就总说浪费。其实,他们什么也不图我们的,就只是把那份厚重的想念送给了我们,把那份平安的祈祷送给我们,把所有的祝愿送给了我们。

国外也鼓励“常回家看看”,但不是靠的法律,而是靠实惠。如新加坡与父母同住可获津贴;美国赡养老人者可免交税;韩国政府鼓励三代同堂,连购房时也可获得政府的优惠贷款。如果要用法律去强制人们“常回家看看”,那就是人们的孝道观念淡漠,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断层。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不能回到离父母近一点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经常跟父母一起聊聊天、一起旅游,带他们检查身体、做保健,好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过着充实而快乐的生活!可是,总有那么些许的梦想牵绊着你去实现。

不管怎样,无论多忙,记得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小四月)

常回家看看作文600字 篇12

“喂,妈,今天我不回去了啊!旅馆里还有一个客人没走,走不开啊!中秋节快乐!我打了五百元钱到您卡上,自己买点儿好吃的吧!”

“喂,妈,今天我们不回去了。以前的同学约我出去玩,大家在一起叙叙旧,有空再回去陪您!”

三个电话之后,奶奶愣住了。“忙,都忙,家都不要了,唉……”她念叨着,看着一桌子的饭菜,生出无限落寞。我还记得奶奶早上拎着大包小包回来时的欣喜:“这个是儿子爱吃的,这个是女儿爱吃的,这个……”那时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好像年轻了好几岁!

吃饭的时间到了,爷爷、奶奶、我坐在桌子旁,爆竹声时不时地响起,好不热闹,可家中却一片寂静,谁也不愿意动筷子。这是中秋,合家团圆的中秋?外面的车开来了一辆又一辆,可那辆熟悉的车却迟迟没有出现。

突然,门铃响了,我赶紧去开门。爸爸妈妈回来了!爸爸笑道:“老板回来了,他提议让我们都回家和父母吃顿和和满满的团圆饭,今天可是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啊!”说完,他打电话给大姑和二姑,让她们过来,并向她们说了那段话。果然,姑姑、姑父,哥哥、姐姐、弟弟都来了。

“妈,我们回来了!中秋节快乐!”奶奶笑着看着他们,满是欢喜。“奶奶,你笑得皱纹都出来了!”弟弟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笑着说。终于,我们一家欢聚一堂,有说有笑地吃上了团圆饭。

席间,只见哥哥偷偷地把排骨往他的面前挪,却不幸被我抓住。他悄悄地对我说:“咱俩把这瓜分了,怎么样?”结果他的阴谋未能得逞。奶奶看到后,却把排骨端到他面前,而我则悄悄对他说:“咱哥俩感情最好了,分我一点儿吧!”大家看到此景,不由得大笑起来……

常回家看看议论文作文 篇13

都说“法不外乎人情”,那“常回家看看”入法,应该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以法律的手段强制唤起对老年人的关爱,维护孝心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应该能使饱经岁月沧桑却老境孤苦无依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吧。

有人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一种道德倒退,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善的指引。身在校园,见识是短浅的,所以孰是孰非不敢妄下断言。但我认为法律的出发点总归是好的,最终结果也该是人心向善的。

岁月的冰刀霜剑无情地在父母身上留下痕迹,他们渐渐蹒跚了脚步,脸上的皱纹也不断增多,生命苦短。是该多留些时间陪伴这些不仅赐予我们生命还教会我们做人的父母——老师。哪怕只是节假日,七八天,一两小时。放下繁忙的公务,带上老婆孩子,陪陪他们,说说话,干点家务。其实长辈们的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

还记得北大教授周其凤的故事。带着记者来到自己的家乡,当众给父母跪下,承诺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双膝跪地泪流满面的画面可谓经典感人,满身敬重满口孝义。但我想请来记者不如用心记着,言语承诺不如见证诚意。这简单的“一言一跪一哭”就是对老人多年养育的感恩多年孤独的慰藉吗?何不放下名利心,付诸实践,于一点一滴中现关爱和孝心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莫到失去时方知亲情可贵。事业成功生意做大如何,成功的花朵开满一路如何,荣誉等身声名俱在又如何?停一停脚步吧,常回家看看,不流于形式,用行动做注脚写下真爱。

马云,众人皆知,阿里巴巴的ceo,是他缔造了互联网电商帝国,又是他,激流而退辞去职位,退出还没上市的公司,还没到巅峰的事业。带着这个问题询问马云的一位好友,他只微笑着说了两个字——“回家”。

马云停下匆匆的脚步,放下名利声望,回归家乡家庭,不让人生留憾。

小品演员冯巩每年春晚演出结束后都要第一时间迅速赶回家。为此,他常要求剧组把节目排在凌晨十二点之前,为的只是陪母亲过年。

孝是常回家看看 篇14

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新法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法规一出,各地呼声涌起。由于现在社会年轻人承受的压力极大,回家探亲成本极高;同时,对于不经常回家的定义也很模糊,有人说常回家看看很有可能沦为一纸空文。这一法规的效果还有待商榷。中国自古就讲究孝道,黄香温席、子路负米、郯子扮鹿求鹿乳、庚道愍万里寻母。孝道的悠久故事,表达了“孝”,不分贵贱,更不分时代。在物质社会丰富的今天,老年人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快乐。当然,快乐与否取决于父母的主观心理感受,如果子女们完全是在司法机关或社会舆论的强制下,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虽然也按法院判决的次数看望老人了,但不情不愿、勉勉强强,对老人变相施加冷暴力,那就不仅达不到精神赡养的目的,反而是对老人的精神折磨。

给老年人更多的心理关怀是必要的,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作为父母的孩子,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给他们带来快乐,年轻人最怕没有认同感,中年人最怕没有成就感,老年人最怕没有家庭的归属感,我们能给他们的就是让他们高兴。其实,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并不难。每天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每周陪父母吃一次饭,每半年带父母进行一次体检。同时,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并不限于个人,社会组织能做的也很多:对于空巢老人,社区要给予关注,定期体检并讲述养生知识,约请参加社区活动,过年过节召集大家过个热闹的节日等等。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助老的高科技产品,能给老年人带来很多方便。所以想做一个遵守孝道之人并不难,只要常回家看看。

nlc202309011158

常回家看看_四年级作文 篇15

奶奶爷爷见到我,高兴极了,我的心情也很喜悦。我进门后,觉得屋子里热烘烘的,爷爷奶奶平时舍不得开空调,看到我回来,爷爷才慌忙去给我开空调。奶奶还不停地埋怨爷爷:“你咋真慢了,你快点呗,白热住咱孙儿了!”他们为我忙来忙去,一会儿切西瓜,一会儿拿冰箱里早早为我冰好的饮料。此时,爷爷奶奶脸上的笑容是那么得开心。虽然这时屋子里已经变得有一些凉快了,可是他们忙的头上、脸上,依然是大汗淋漓的。“奶奶爷爷,你们歇歇,过来和我一起吃吧,我吃不了这么多的东西。”

这时我才注意到,爷爷奶奶头上的白发又添了许多。看着他们逐渐增多的一缕缕银丝,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我想起,我已经很久没有回来看他们了,要找理由,理由当然能例举很多。上学时忙,没有时间;星期天上课外课忙,没有时间;放暑假,上课外补习班更忙,更没有时间。难道我真得忙的一点时间都没有吗?难道这些真的是理由吗?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找台阶下罢了。我越想心里越难受,眼泪止不住落了下来。

尽管,爸爸妈妈和我经常会给他们打电话问寒问暖;尽管,我的爸爸妈妈常常会买一些吃的、用的给他们送回去;尽管,我们一家时常会请他们到饭店里“搓一顿”。但是我心里明白,这些都不是爷爷奶奶真正想要的。

爸爸妈妈要接我回家了,我能感觉到爷爷奶奶依依不舍的心情。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他们。“爷爷奶奶,以后我会抽时间,常回来看你们的。你们也可以常去我们家住住啊!”“好的好的,还是我的乖孙子知道心疼我。”奶奶笑着说。爷爷奶奶都笑了,这是他们的笑容是那么得满足,那么得灿烂。

常回家看看小学作文400字 篇16

咚!咚!咚!随着我的敲门声响起,屋子里面便传来了外婆那纯正的丽水话:“保姆,保姆,快点去开门!有人来看我了!”

吱!门打开了,外婆一看见是我来了,立刻拍手叫好,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说道:“我外孙来了,我外孙来了。”然后转身就掏钱给我。

已至耄耋之年的外婆,是二等残疾,多年前她的大腿就已经截肢了。平日里都要靠轮椅行动,活动很不方便,都要靠保姆推着轮椅走。绝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家里,很少外出。另外她是一个只会讲丽水话的老人,听不懂电视里说的普通话,所以很少看电视,只能偶尔看看越剧、京剧等古装戏。只有外公有时会陪她聊聊家常。由于她的子女工作繁忙,看望外公、外婆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她为了消遣时间,天天往我们家和舅舅家打电话,来排解寂寞。她这样天天打二三十个电话,使她家的电话费每月都达到一百多元。外婆的生活是单调的,是乏味的,也是十分孤独的。

我每次去外婆家,她都会给我钱,对我们很是疼爱;同时也希望我能多去看望她。爸爸一到外婆的`房间,便与她交流、闲聊、拉家常。每次她都讲得不亦乐乎。同时还拿这拿那给我们吃,好好得招待我们。过了许久,我刚准备起身离开了。只听外婆说:“这么早就走了?再坐一会儿嘛!”说罢,她只好依依不舍地同我们道别了,然后对着我们离开的门口喊道:“再来玩啊!再来玩啊!”我们也连声回应:“好的好的。”

浅议常回家看看 篇17

关键词:道德;法律;困境;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83-02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曾经风靡全国的《常回家看看》唱得游子们纠结、黯然与无奈,唱得老人们凄婉而喟叹[1]。对父母尽孝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美德,对儿女来说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一传统的道德义务——常回家看看现今已经被写入法律,成为了儿女们的一项应尽的法律义务。道德法律化的前提是某种行为触犯了道德的底线,靠道德规范已经不能够约束该行为且需要依靠法律干预时,才能够将其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笔者认为“常回家看看”道德入法的可行性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下面就此问题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常回家看看”——法律不要过度干预道德

2012年9月河南丰县一对“空巢老人”因儿女们不常回家看看而将其告上了法庭,诉请法院判决儿女们每周周末回家与其团圆,河南丰县法院对此案件极为慎重,因为这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畴,之后法院只好委托该地的法庭进行处理,经过调解空巢老人的儿女们承诺今后多常回家看看老人。据了解,关于这类案件各地法院也曾收到过不少,但处理起来也特别棘手。“常回家看看”属于伦理,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是一项道德义务而非法律义务。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法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该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道德义务转化成了法律义务。这不经让人开始反思,儿女们不看望老人这一现象真的已经滑向了道德的底端,非得用法律加以强制不可吗?

诚然,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道德与法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有着各自的调整范围,不能互相干涉,能用道德加以规范的,法律不能浸入,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的加快,农村很多年轻人都纷纷奔赴城市,留下的只有孤独的老人,进城工作的儿女们要么由于工作繁忙,要么不想回家等等原因而没有回去看望父母,导致“空巢老人”的增多,据统计我国目前“空巢老人”的数量接近八千万,其数量惊人,已引发了某些社会问题,国家为了不让此种情况继续恶化,将“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的是通过法律的规定强制要求子女们履行传统道德所应尽的道德义务,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给予老年人以精神慰籍。不口否认,其初衷良好。但是,“常回家看看”一旦转变为法律义务,如果义务人不履行应该履行的义务,就要承担某种法律后果。纵观从新的《老年人保障法》实施以来,关于不及时回家看望老人的案例的审理结果来看,法院多以调解结案,对真正的不想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也没有任何处罚措施,明显没有发挥法律的作用,反而有损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因此,笔者认为法律没有必要过多入侵道德规范调整的领域。

二、“常回家看看”入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概念没有明确化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该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忽视、冷落如何判定?不常回家看看是不是就是忽视和冷落?何谓经常?是一年、一个月还是一天。法律对于这些都没有明确化,导致法院在审理时不知如何判定,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二)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只是规定了家庭子女应该要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并没有规定违反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的处罚措施,法院即使判定子女方应该要履行看望父母的义务,但若子女们不及时履行,法院不可能强制执行,即使强制执行了,那也就丧失了立法的初衷,反而拉大了他们之间情感交流的距离。

(三)缺乏制度保障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外工作的子女并不享受这样的待遇,即使有时间也是相当有限,大多是利用黄金、节假日等假期,特别是对于离家比较远的子女,回家一次是一次身心的折磨,再加上现今回家探望父母已是自己应尽的一项法律义务,如果不去履行可能还会有某种处罚后果,本来在外工作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再有法律的强制压力,无疑是给他们再加上承重的负担,最终更影响了家庭的和谐稳定。

“常回家看看”入法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诸多困境,从笔者个人观点来看,将“常回家看看”入法为时过早,不该让道德问题过早的套上法律的枷锁!

三、践行“常回家看看”的几点构想

不能否认,将“常回家看看”道德入法,其初衷良好,体现国家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爱,但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仅仅将其纳入到法律层面就能解决的,需要进行深思,寻找产生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而找出应对办法。国外很多国家很早就比较关注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而且有很多的立法和政策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此,笔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的现状就如何践行“常回家看看”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探亲休假制度,导致让工作繁忙的子女回家看望父母成为一种“奢望”,虽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但现实却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待遇。因此应当建立健全探亲休假制度,为子女们能“常回家看看”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子女“常回家看看”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这一制度的现实情况就是大多数子女都不敢请假,因为一旦请假,“带薪”里的“薪金”就微乎其微了,本来薪金就不多,如请假收入反而会有减无增。因此,需要亟待解决带薪休假制度使之落到实处,解决子女们“常回家看看”的后顾之忧。

(二)宣扬孝道意识

子女们不“常回家看看”一方面是缺乏对父母精神赡养的“孝道”意识,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满足父母们的物质需要,那父母就别无所求了;而且即使不回去看望父母,父母也定会体谅他们。这种情况不断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子女们变得都很无所谓,忽视从而漠视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导致道德滑坡。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宣扬精神赡养的孝道意识很有必要,并且鼓励用工单位将其作为考核员工的一项指标、建议用工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在节假日时邀请员工的父母和子女一起聚餐,唠唠嗑、聊聊家常,一方面既满足了子女尽孝道,满足了老人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建立相关政策

国外诸多国家为了鼓励子女们尽孝道,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新加坡政府规定到,凡是要购买政府组屋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单身人士,可享受到一定的住房公积金津贴;瑞典政府推行在普通住宅区内建造老年公寓,方便子女照顾老人;美国政府也为赡养老年人的子女提供税收减免、医疗等优惠政策;韩国政府规定到赡养老年人的子女在认购房屋时享有优先购买权[2]。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如下政策:鼓励子女们和老年人一起生活;对与老年人一起生活的子女实行相应的税收减免,医疗优惠政策;对要购房的子女给予优先购买权;在子女生活的住宅区里建造老年公寓等等,最大限度的兼顾子女和老人的利益。

(四)改善家庭结构模式

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现在家庭大多都是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两个年轻人除了要照料四个老人外,还要抚养一个小孩,对于这种家庭结构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3]。所以,既然法律将子女对父母的精神赡养规定为一项法律义务,那就有必要考虑改善现今的家庭结构模式。

(五)设立老年人维权机构

设立老年人维权机构,专门处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于不赡养老人、不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子女,老年人可到维权机构进行控诉,对情况属实的,由该机构作出决定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这有利于督促不尽孝道的子女适时履行自己的义务。

四、结束语

“常回家看看”入法给我们发出了这样一种信号:人们的道德在开始滑坡,我国传统孝道在受到挑战,也让我们开始进行反思,我们给老人的关爱真的少了点。让我们为老人们贡献自己的一点爱,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不再孤寂!

参考文献:

〔1〕王石川.常回家看看入法引争议.中广网,2011-1-6.

〔2〕袁晴.域外风采“常回家看看”国外立法有经验.光明网,2013-7-16.

〔3〕王茜.常回家看看能否真正慰籍空巢老人的心.财讯网,2012-7-2.

上一篇:接待礼仪英语口语下一篇:以好奇心为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