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情况总结

2024-06-13

企业科技创新情况总结(精选8篇)

企业科技创新情况总结 篇1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在市场竞争中,科技含量高低已经成为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已经受到全县企业经营者的普遍认同。调查显示,全县22家规上工业企业和10家规上服务业创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同时逐渐呈现出了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创新意识增强

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全县工业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被调查的工业企业中45.4%的企业在近三年开展了产品创新活动,40.9%的企业在近三年开展了工艺创新活动,40.9%的企业在近三年进行了组织管理创新,27.2%的 企业在近三年进行了营销创新,有68.1%的被调查企业准备在今后几年内开展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抽样调查的10家规上服务业中,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不足20%。

(二)创新投入稳步增长

随着企业创新意识的增强,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人员的数量都稳步增长。2014,32家被调查企业中,有科技研发项目的企业占37.5%,分别是(益能铁合金有限公司、山丹水泥集团、宏定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金山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瑞源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腾达西铁冶金有限责任公司、丹马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丰源节水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长山子煤矿、青龙管道有限责任公司、铁骑水泥)。科技研发经费支出4292.7 万元,同比增长188.4%,其中政府资金42万元,企业资金4250.7万元,参加科技项目人员120人,其中女性10人,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人员占 50%。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或实验室的企业占12.5%,分别是(山丹水泥集团、铁骑水泥、腾达西铁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金山啤酒),从业人员34人,其中博士学历4人,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8人。可见,企业已经重视自己拥有研发机构的优势,把注意力放到了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方面。

(三)创新成效显著

科研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丰厚的研发成果,全县企业创新成效显著。2014,32家被调查企业新产品研发支出2927.9万元,新产品产值6785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6120万元。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明显,被调查企业在产品方面:28.1%的企业增加了新产品,31.2%的企业提高了产品性能或质量,25% 的企业取得了开拓新市场或增加市场份额;在工艺方面:25%的企业提高了生产能力或服务能力,28%企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消耗,31.2%的企业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在知识产权获取方面,被调查的企业中39.3%的企业形成了国家或同行业标准,1.25%的企业申请了注册商标或申请了专利,如:铁骑水泥、丹马油脂、西部合金。

(四)市场导向及自身发展需求推动企业实施创新战略

企业创新战略的推动实施不外乎受到外部需求及自身发展压力的共同影响:(1)外因市场需求变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最为敏感,这就要求企业及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自发地对产品性质和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有81.2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或重要作用。另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给了企业更大的紧迫感,有52%的被调查企业承认,市场或同业竞争也是其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2)内因自身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靠一成不变的产品很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档次,创好名牌产品,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调查数据显示,有42%的被调查企业因为企业内部研究与发展要求,迫使企业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实施创新战略。企业逐渐意识到,要保持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永续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甚至是引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调查显示,有28.1%的被调查企业的创新产品对于本企业是新的。

(五)院企、企企科技合作已成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全县企业技术研发基础条件有限,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所以新产品研发难以靠自身去独立完成,只有通过院企、企企科技合作,引进智力、引进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我县的院企、企企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部分企业与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正在组织实施多项科技合作项目。调查显示有34.3%的企业准备或者已经在和各大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展开合作。如:丹马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的油菜籽深加工油脂干式冷凝真空脱臭系统技术集成应用,长山子煤矿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长山子井田砂砾岩含水层分布特征及防治水对策研究、丰源节水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承插式悬辊管的研发、益能铁合金的多元铁合金新产品的开发等。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整体淡薄、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够。在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切身体会,但对本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的思路仍然模糊,感觉无所适从,对研发设备和技术人才投资缺乏积极性;也有少数的企业经营者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满足目前的产品和市场,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扩张意识,固守小农经济的思维定势,不愿进行技术研发和扩大再生产的思想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禁锢。

企业科技创新情况总结 篇2

1 企业样本数据来源及创新情况综合评价指标

1. 1 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将在深圳、上海、香港等地上市的企业都纳入初选范围。在收集完毕各地企业的名单后, 首先将被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或者其主营业务产品被省级科技管理机构认定为 “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纳入研究样本; 其他企业则参考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进行二次筛选, 若企业主营业务和产品鲜明度较高, 且未出现极端的财务数据异常或数据缺失, 则纳入分析样本中。除特别注明外, 本文有关企业的数据均来自各上市企业2012年的年报, 主要反映企业2010 年和2011 年的财务状况和创新投入情况, 其中专利产出统计数据则来自知识产权局出版社网站的CNIPR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1. 2 创新情况的综合评价指标

根据科技型上市企业的主要特征, 本着针对性、专业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本文从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资源和创新绩效等方面建立如表1 所示的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两个年度数据的对比结果对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研究。

表中,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企业不增发新股并在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 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该指标与实际增长率相比较, 如果企业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可持续增长率, 则说明企业的可用资金已不足以支撑企业扩大生产;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 反映了在不考虑非营业成本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者通过经营获取利润的能力。

2 三地科技型上市企业的总体情况

粤、苏、浙地处我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 截至2011 年底, 三地的GDP之和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6. 4% , R&D经费之和占全国近36. 1%[5], 分别有215 家、135 家和151 家科技型上市企业, 约占各省上市企业总数的63. 2% 、61. 8% 和71. 9% 。

2. 1 企业地域分布情况

按注册地统计, 三地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江苏的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的东部和北部经济发达地区, 集群 ( 块状) 式发展特征比较明显。其中, 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型企业最为密集, 集中了广东全省87. 4% 的科技型企业; 苏南地区则集中了江苏近76% 的企业; 而浙北地区则集中了近一半的企业。

2. 2 企业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按企业主营产品的技术类别划分, 三地多数企业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两大领域, 其中广东有36% 、江苏有21% 、浙江有24% 企业的主营业务与电子信息产品有关, 在这两个产业领域的企业数量就已接近三地科技型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 如图1 所示。

注:根据企业年报数据整理所得, 下同

2. 3 研发人员投入情况

研发人员方面, 2011 年, 广东每家企业平均拥有研发人员658 人, 远高于江苏省的432 人和浙江省的443 人; 粤企的平均研发人员数量较上一年增长了14. 3% , 江苏增长了31. 0% , 浙江则基本不变为1. 1% 。然而, 从研发人员占企业所有员工总数的投入强度看, 广东在2011 年的投入强度仅为15. 5% , 分别比江苏和浙江低了3. 5 和1. 5 个百分点。如图2 所示。

2. 4 研发费用投入情况

研发费用投入方面, 与江苏、浙江相比, 广东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投入强度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最大, 强度也最高。2011 年, 粤企的研发费用投入总量达到171. 16 亿元, 远高于江苏的35. 39 亿元和浙江的55. 32 亿元。从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看, 广东、江苏、浙江三地分别是4. 6% 、3. 3%和4. 1% , 说明粤企的研发投入强度要明显高出其他两地。如图3 所示。

2. 5 专利成果产出情况

从专利产出量看, 粤企在2011 年全年共申请超过17 000 件专利, 各企业年均专利申请量为81 件, 远高出江苏和浙江的23 件和19 件。这主要是由于广东有中兴通讯、美的电器、TCL等 “专利大户”, 这几家企业的专利年申请量均超过1 000 件, 大幅拉高了平均数; 而如果不计入上述几家大型企业, 广东企业的年均专利申请量仍然可达到33 件。同时, 广东在发明专利产出量上也占有优势, 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53. 2% , 该比例明显高于江、浙两地。若考虑几家 “专利大户”, 平均每家粤企申请发明专利43 件, 是江苏的5 倍、浙江的6 倍。如图4 所示。

3 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创新情况比较分析

截至2011 年底, 广东、江苏、浙江三地在电子信息 ( IT) 领域的科技型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79家、32 家和33 家, 与上一年相比, 广东共新增5家, 江苏新增3 家, 浙江省则没有变化。对比三地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运营情况, 粤企的规模较大,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总量较高, 而创新投入总量虽然较高但是同比增速已经低于其他两地。

3. 1 主营业务收入分布

三地电子信息领域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分布在1 ~ 5 亿元和10 ~ 50 亿元两个区间内, 营业规模分布比较接近, 大致呈 “M” 字型分布, 如图5所示。

从均值看, 2011 年广东平均每家IT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两地, 为58. 05 亿元, 约为江苏省的3 倍和浙江省的4 倍; 而从同期的增速看, 江苏和浙江两地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要比广东高出许多, 分别为11. 6% 、24. 3% , 广东只有一位数为7. 2% , 说明了苏、浙两地企业同比增长较快, 而广东的IT企业增速较缓。

3. 2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情况

从三地企业的固定资产排名看, 广东省在2011年排名前五位企业的固定资产值要远高于其他两地, 有4 家企业的固定资产超过50 亿元。从固定资产的均值看, 三地IT上市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分别为8. 39 亿元、5. 84 亿元和3. 47 亿元, 粤企的均值要高出其他两地许多; 而在无形资产均值方面, 粤企同比增速达43. 0% , 远远超过江苏和浙江的28. 9%和29. 8% , 三地企业平均无形资产分别增至1. 21 亿元、0. 79 亿元和0. 77 亿元, 说明了广东的IT企业比较注重创新软环境的营造, 企业也拥有较为丰富的创新软资源。

3. 3 研发费用投入对比情况

2011 年, 广东、江苏和浙江的科技型IT上市企业年平均研发费用分别为2. 13 亿元、0. 53 亿元、0. 58 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了24. 1% 、 54. 8% 、27. 3% ( 如图6) 。广东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量明显较高, 均量分别是江苏和浙江的四倍左右。三地中, 江苏所有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表明该省科技型上市企业在2011 年更加重视企业的研发活动; 而粤企之所以增长较慢, 是由于不同规模企业的研发投入分化比较明显, 有8 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几倍到几十倍, 而有15 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减少。

3. 4 研发人员对比情况

2011 年, 广东、江苏和浙江的科技型IT上市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分别为1 097 人、893 人、610 人, 粤企的平均研发人员投入最多, 表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研发需求。从年度变化情况来看, 广东、江苏和浙江同比分别增长了15. 9% 、65% 和19. 9% , 其中江苏省增长最为迅速, 如图7 所示。

3. 5 营业利润率变化情况

与2010 年同期相比, 三地企业的平均营业利润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广东、江苏、浙江较2010 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2. 5% 、0. 6% 、2. 3% 。2011 年广东IT领域79 家上市企业的平均营业利润率为11. 6% , 为三地最低, 全部企业中有46 家企业的营业利润较2010 年出现下滑。上述两个指标综合表明2011 年广东企业在三地之中的盈利能力最差, 该现象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如图8所示。

4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企业创新情况比较分析

截止2011 年底, 广东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共有24 家科技型企业上市, 江苏有15 家, 浙江有14 家。从总体上看, 粤企的资产总量和增幅均最高; 粤企和浙企的盈利能力较强, 年平均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较高。

4. 1 净利润对比情况

从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看, 除了粤企下降外, 江苏、浙江两地企业的平均净利润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其中, 增幅较大的为浙江省, 2011 年浙江企业的净利润平均值为3. 40 亿元, 比2010 年的3. 10 亿元增长了9. 6% ; 另外, 浙江省2011 年的平均净利润位于三省之首。相比之下, 广东省的平均净利润出现了8. 9% 的降幅, 有9 家企业的利润出现了下降, 降幅最大的达到71. 83% 。具体如图9 所示。

4. 2 总资产及无形资产对比情况

从整体上看, 三地在该领域的企业的平均总资产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广东省, 同比增长26. 4% , 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为20. 3% 和24. 2% , 两年三地企业平均总资产增长情况如图10所示。从三地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平均值来看, 粤企的平均无形资产增幅最大, 为30. 9% , 而其他两地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幅均不到20% 。

4. 3 可持续增长率变化情况

与2010 年相比, 三地企业的平均可持续增长率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 其中, 降幅最大的为广东省, 企业平均可持续增长率从2010 年的23. 8% 下降到2011 年的9. 2% , 降低了将近14 个百分点; 其次是江苏省, 降至11. 9% ; 变化最小的是浙江省, 仅下降了0. 2% 。说明该年度广东和江苏有部分企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可持续增长率明显下降, 企业用于扩大生产的资金较为紧缺。如图11 所示。

4. 4 研发费用投入对比情况

考察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的均值, 2011 年浙江省该领域平均每家科技型上市企业投入了6 930. 5 万元, 粤企为4 008. 70 万元, 而江苏则为2 103. 37 万元。从增长趋势上看, 三地企业的研发费用均有所上升, 但粤、苏两地只有小幅度的增长; 相比之下, 浙江省的平均研发费用在2011 年增加到了6 930. 5万元, 增幅为58. 91% , 说明该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

4. 5 研发人员对比情况

从企业研发人员的投入均值看, 2011 年浙企平均研发人员数量位居三地之首, 为594 人; 广东省居于其次, 为368 人; 而江苏省仅为291 人。三地企业研发人员的投入与研发费用投入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而从增长趋势上看, 三地企业的研发费用均有上升, 其中粤企的增长幅度最大, 同比增长了31. 9% 。

5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 1 主要结论

从以上结果可见, 广东科技型上市企业与其他两地企业在地区分布上都不约而同地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不同技术领域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也存在较大差异, 政府部门应适当跟进这些企业的发展情况, 从政策上对企业发展给予适当引导。根据上述各指标的监测结果, 粤企与其他两地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 1) 创新投入方面, 总体而言, 粤企的资金投入总量较高, 但是人员投入没有跟上, 企业虽然在研发经费总量上占优, 但是人员投入强度比江苏和浙江都低。说明粤企在增加研发投入时应适当注重人才方面的投入, 以应对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 2) 创新产出方面, 广东科技型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要高于其他两地同类企业许多。说明广东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已成为省内专利申请的主力军, 应更好地依托这些科技型上市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 3) 创新环境资源方面, 总体上看, 广东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比江苏和浙江高出近1 倍, 但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却低于其他两地1 到2 个百分点。说明广东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投入, 而在无形资产上仍缺乏优势, 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广东企业 “软实力”方面的缺失。从可持续增长率看, 2011 年三地较多企业的实际增长率均要高出可持续增长率。这一结果表明了三地多数企业还处在增长扩容期, 而用于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却相对吃紧, 这一特征在粤企中更加明显。

( 4) 创新绩效方面, 同时考察广东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两个指标, 由于粤企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是正增长的, 而平均利润总额却是负增长, 说明广东有部分上市企业在去年出现 “扩容但不赚钱”的情况; 而且从企业的平均利润总额和平均营业利润率看, 只有广东企业这两个指标同时下降, 表明广东IT上市企业的整体盈利有下滑的迹象。

5. 2 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三地科技型上市企业的对比分析, 结合广东目前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目标,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 《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 引导全省不同地区企业协调均衡发展。首先, 要依托珠三角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上的辐射带动效应, 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其次, 在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科技项目支持力度的同时, 要注重引导当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特别是研发人员的投入; 再次, 通过专项资金鼓励粤东西北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全面提高当地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二, 有效解决粤企研发资金投入较高但是人员投入没有跟上的问题。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广东以往靠 “拼资源”为主的驱动方式将逐步转向 “拼知识” 和 “拼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 各企业内部的研发储备力量也必须紧跟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和省外研究机构,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架起桥梁; 更好地利用高校资源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中小企业培育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以满足各类企业的创新需求, 特别是在基础优势相对薄弱的生物医药等领域, 要依靠省市联动的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各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才。

第三, 鼓励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力度, 在省内选择电子信息等基础较好的行业领域推广专利池和专利交叉授权试点工程, 利用知识产权联盟的形式用专利工具覆盖产业链条, 特别是对于那些即将被国外构筑起专利地雷池的领域要建立起长效的专利预警机制, 利用专利工具保证企业的有效盈利空间。对持有一定数量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在申报各级科技项目时要给予适当倾斜, 以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创新氛围。

第四, 更好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 助力企业更好地经营发展。及时抓住融资机会, 全力支持企业重大项目上马和重点设备设施购置, 在业务范围内通过合理引导,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重大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金融服务。做大做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 拓宽企业证劵融资渠道, 除了在股票市场上融资外, 适当发展债券和基金市场, 为更多科技型企业营造融资机会。同时,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打通企业透明化信息机制, 维护公平交易环境, 规范信息报送机制, 严厉打击借助上市企业有关重大事件的跟风投机炒作行为, 增大投资者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珍, 梁秀霞.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体系建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2) :4-5

[2]李文辉.基于SEM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6) :12-15

[3]房汉廷.上市公司科技板块分析报告 (2005)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1-9

[4]黄鲁成, 江剑.关于开展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26) :85-89

企业科技创新情况总结 篇3

一、利津县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一)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利津县强化政策引导,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意见》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1+4”科技政策体系,为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在县财政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了专利申请补助专项资金、专利明星企业补助资金。全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2013年全县专利申请量达到201件,较上年增长278%,有力推动了利津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显成效。一是建成了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截止2013年底 ,全县企业中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二是创新合作深入开展。截止2014年6月,全县24家企业与37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建立了创新联盟3家,其中利华益集团联合天津大学等3家高校及全县17家企业组建了山东省石油化工分离及环保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省科技厅批准认定为山东省第三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建在县区的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利津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年增速都在40%以上。截止2014年6月,全县科技型企业达到18家,列入高新统计范围的企业已达32家。二是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利华益集团先后引进了丁辛醇、苯酚丙酮、新戊二醇等项目,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阳纺织公司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申请了8项专利技术,正在实现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型。

(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步伐加快。利津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大专利申报力度,企业专利申请量也不断增加。近年来,利津县申请专利700余件,有13家企业列入东营市知识产权“1121”工程企业。2013年,全县专利申请量201件, 达到历年来最高值,其中,绿洲醇公司实施发明专利5项,荣获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称号。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绿洲醇食品有限公司被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山东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

二、利津县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偏低。尽管近年来利津县的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研发经费( R&D) 投入总量偏低,且分布极不平衡。2012年利津县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约为1.99%,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仅占23%。多数成长型企业研发投入普遍偏低,有个别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甚至为零。

(二)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利津县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整体不足,且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大型企业。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拥有研发人员的企业只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7%,研发人员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 2.6%。同时多数企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博士、硕士占人才总量比列不足。目前,东营市共建设院士工作站6处,建设博士后工作站5处,利津在这方面只停留在引进洽谈阶段,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严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

(三)产学研合作领域模式单一。全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只有24家,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7%。建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全县共有3家,其中市级联盟两个,省级1家,多数未采用创新联盟的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而是仅在某项新技术、某种新产品项目上实行单一合作。

(四)企业家队伍薄弱。在所调研的企业中,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决策者素质不高,从企业涉及领域来说,大多以占有当地资源并进行初级加工为主,资源的占有是该企业竞争的主要能力,而在不断进行技术深化、延长产业链条、分析和参与竞争、企业远景、管理过程、组织架构等方面反应漠然。

三、促进利津县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县域核心竞争力。一是着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优选一批战略型的科技型企业加以培育和扶植,重点扶持产品科技含量高、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研发项目,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并引导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并迅速形成经济支柱。二是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建立对企业家创新素质和企业的创新效率的定期考核评价,有针对性地支持企业创新,有效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三是加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就是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动力。一是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要确保县级财政研究开发费用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5%。同时要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二是发挥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尽快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探索实行企业法定代表人对项目实施负总责、科研人员对项目技术负责的新机制。三是要发挥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加强银企合作,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管理模式,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贷款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组建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技术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的转化。

(三)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帮助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对已经建成的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机构要激励其尽快做大做强。二要积极加强县级科技孵化器建设,使其尽快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专利开发应用基地、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三是加快建设主导产业研发平台,分产业引导建设一批市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加快龙头企业技术能力的积聚和提升。四是要搭建合作平台,搞好产学研合作, 逐步规范合作形式,加快推进项目、人才、机构一体化发展。

(四)重视人才工作,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体制环境。逐步完善以业绩考核为主体的人才科学评价体系,建立与贡献、成果、效益挂钩的薪酬奖励制度。二是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加快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领域需要的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三是创建硕博研究生实习基地,选择具备创新基础条件的代表型企业作为基地,通过实习过程中双方进一步互相了解、信任,有效解决“引得进、用得上”的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 篇4

一、“十二五“创新能力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申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共完成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7个,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取得省市级科技创新进步奖项工11项;产学研合作企业95家。

二、存在问题

1)是开展产学研工作的企业面还不够广。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开展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是科技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政府科技投入较少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两个方面。受财政现状影响,政府实际科技投入受限。

3)是技术合作渠道不多,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目前全县企业的技术来源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靠自主开发或以乡情、亲情为主要纽带的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技术合作的渠道、范围和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深入,新产品的开发受到影响。技术合作的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部分企业信息不灵,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找不到与高校、科研单位技术结合点。

4)是创新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科技知识,在经营实践中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缺乏敏锐感,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

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 动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都要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加强区域互动、内外联动,突出新型实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力争到2020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以上,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与一家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达60个以上,开发国家级新产品2-3个,省级新产品15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导产业装备总体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

四、主要推进措施

1)是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平台。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在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在合作企业设立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

2)是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层次高、规模大的产学研展洽会等展会,动员组织企业参加,寻求合作机缘,让企业走出去。同时,在县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把高校、科研院所请进来。

3)是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寻求资金支持,通过吸收风险资金、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多元化多渠道融资引资,提高企业创新投入能力。

关于企业创新有关情况的汇报 篇5

2017年**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成果显著。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累计申报专利9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项、省级工法4项,同时又申报7项新技术、新产品。在科技奖励方面,获201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2017年聊城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在申报项目方面,获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1项、获省住建厅2017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1项。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成功申报住建部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中冶设计院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装配式钢结构技术重点实验室升级成为聊城市重点示范实验室;完成知识产权贯标,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

2017年公司围绕高层装配式预制钢板—混凝土钢板剪力墙体系进行研究,完成剪力墙构件的静力试验和BIM模型搭建,取得了良好成果,先后申请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完成科技成果评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企业用工情况分析总结 篇6

随着我县经济发展、进驻我县的企业数日益增多,据统计规模企业已达一百四十多家,主要分布于竹木制品、制衣、针织、矿业、食品、制造等行业;为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用工,充分了解并帮助企业解决好问题,实实在在为求职人员和用工需求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今年来,我们通过走访、电话联系、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意见建议,现总结如下:

一、企业用工的现状

我县共**个乡镇,以第四季度规模企业用工调查结果为例,有33家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剩余114家企业,其中*科技、***福建**等企业在职企业人员多且用工需求比较大,这些企业大多数位于经济开发区,为此这区域企业缺工较为严重;而地处乡镇的企业缺工较少,周边地区就能解决劳动力问题。据统计,规模企业缺工总数达1800人,较去年同期变化不大,其中经济开发区缺工达1200余人,从工种结构上看,最紧缺的岗位人员是车工和普工,缺工总数超过800余人,然后依次是技术工人、管理人员。

二、企业用工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1、招工难

①招工难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的普工岗位因设备比较落后、上班时间较长致使待遇不高,一些工种不受欢迎、没有发展前景,当地高新企业不多、行业面偏窄,在就业选择方面存在局限性等因素造成缺工现象。

②技工招收难。有技术的劳动力全部往沿海发达城市就业,有返乡创业或就业意愿的人员甚少。而企业为了减少培训成本,只愿意招收有技术的熟练工人,也限制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③招年轻劳动力难。我县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较多,本地就业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工业企业的也相对较少。企业用人需求中,18-35岁年龄组劳动力始终供不应求。

2、留工难

①部分企业主为了更大的盈利,想方设法降低用人成本,没有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为员工缴交社保,有时工资还不能及时兑现。

②部分企业虽然待遇、条件不错,但某些岗位比较辛苦,工作时间较长等制约着企业招工。

③部分企业缺乏一定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难以留住员工。

3、季节性用工短缺

我县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的生产受到产品特点和订单的影响。因同行业之间淡旺季时间基本一致,并不适合淡旺季用工调剂,另一些企业许多技术工,和其他企业不好调剂;还有企业家顾虑担心员工借出去后,是否会准时回来等因素,我县开展淡旺季用工调剂并不顺利,所以企业旺季时大多数会采取加班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

三、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的对策建议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①拓宽信息发布的渠道,便于农民工在内的广大求职者及时、全面了解到企业的用工信息。

②举办好各类人力资源招聘洽谈活动,全年将组织各类招聘活动不少于10场,其中大型专场招聘活动不少于3场,其中针对农民工在内的困难就业群体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位”等专项活动;

③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针对用工企业所需用工条件,对进城农民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培训后推荐到企业就业,适当缓解企业用工紧缺。

2、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①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为契机,引导我县企业逐步提升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借以提高我县整体的薪资水平,增强对外出人员的吸引力。

②引导企业加强员工管理、基础条件、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改善职工劳动环境,形成“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用工氛围。

③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摆脱用工短缺的困境,迈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加大引导外出劳动力返乡就业工作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企业科技创新情况总结 篇7

静海县从2009年开始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到今年已连续实施4年。2010年, 中国知网为全县100名技术指导员免费开通了网络书屋, 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立个人书屋100个, 农业局机构书屋1个 (见图1) 。静海县是天津市目前唯一同中国知网签订协议, 开通并继续使用机构书屋和个人书屋的县。广大农技人员在网络书屋中能够便捷地查找农业技术知识, 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提升自己服务农民、指导科技示范户的业务能力。今年初, 为了进一步满足技术人员的要求, 为新聘用的技术人员申请新建个人书屋21个, 截止目前, 全县共开通个人网络书屋121个。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包罗万象, 不仅有农业方面的知识, 还包括医学、电子、军事、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知识, 对农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帮助很大, 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技人员“买书难、看书难、用书难”的问题, 书屋逐渐成为了农技人员身边的专家、工作的助手和闲暇时的伙伴。

笔者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项目管理人员, 2012年初参加了市局举办的网络书屋知识培训, 培训后便开始使用书屋, 其间加入了“三农网络书屋”QQ群, 有问题及时与书屋管理人员——林立华、张凤鑫、吴亚男三位老师交流。因此, 基本了解和掌握了网络书屋的各项操作技能。2013年5月底, 静海县农业局下发了《静海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关于开展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竞赛的通知》, 并组织60名机关农技人员在中心电教室举办两期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应用知识培训班, 由笔者为大家做了如何完善个人书屋, 以及书屋登录、浏览、书屋知识学习方法和下载方法的演示。同时, 在6月3日乡镇农科站站长例会上, 由笔者为18个乡镇农科站农技人员普及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知识, 并在各级培训班上进行动员, 强调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使用情况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绩效考评内容之一, 鼓励大家要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这一平台, 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鼓励农技员积极参加竞赛活动, 增强了广大农技人员对书屋知识的学习兴趣, 掌握了学习技巧,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书屋使用量和下载量大幅增加。平时大家有什么问题互相交流, 有不懂得的知识及时沟通, 极大地提高了农技人员的学习热情。截止到2013年7月10日, 静海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原静海县农业局) 县乡农技人员共使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87 978次, 登录4 777次, 检索浏览80 639次, 下载2 391次, 农技人员填报案例65篇, 选出合格案例60篇。有2名同志已经兑换过书屋奖品, 1名同志连续两个月在每月公布的10名个人金牌用户中榜上有名。

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篇8

一、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基本情况

(一)研发企业数量增加,大中型企业占据绝对优势。xxxx年,xxxx市工业企业中有14家企业开展了研发(即研究与试验发展,也称R&D)活动,比去年增长27.3%,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4%。全市4家大型工业企业中有3家开展了研发活动,占大型企业的75%,远高于中型企业(10.40%)和小型企业(1.26%)的水平,大型企业因为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占据明显优势。

(二)研发人员队伍稳步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队伍继续壮大,从事R&D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加。xxxx年,全市工业企业从事R&D活动的人员1740人,比上年增加60人,增长3.6%。以投入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1425人年,比上年增加45人年,增长3.3%。从事R&D活动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R&D人员数量稳步增长。xxxx年全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R&D人员数达到486人,占R&D人员总数的27.9%;其中博士10人,占R&D人员总数的0.6%;硕士40人,占R&D人员总数的2.3%;本科436人,占R&D人员总数的25.1%。

(三)R&D经费内部支出较快增长,投入强度稳步提高。R&D经费是工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血液,是影响工业企业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xxxx市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筹集经费,结合本企业的产品特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xxxx年,工业企业投入R&D经费2.43亿元,比上年增加0.63亿元,增长25.93%;R&D投入强度(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24%,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较大,从R&D经费内部支出的来源渠道占比情况看,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例为98.69%;其余为政府资金,占1.31%。由此可见,企业自筹资金是xxxx市R&D经费最主要的来源形式。

(四)R&D项目数大幅增长,自主创新项目研发趋于活跃。xxxx年全市工业企业开展R&D项目166项,比去年增长25.8%。从R&D项目来源看:企业自选科技项目是主要来源形式。xxxx年全市自选R&D项目数占规模以上工业R&D项目的比重最高,为95.2%;其次是地方科技项目,为3%;其他科技项目为1.8%。从R&D项目合作形式看:独立研究是主要合作形式。xxxx年全市独立研究的R&D项目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的比重最高,为89.95 %;其次是与国内高校合作项目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比重为5.72%,与境内独立研究院机构合作项目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的比重2.41%,与境内注册的其他企业合作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的比例为1.92%。从R&D项目成果形式看:自主研制的新产品和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新工法是主要成果形式。xxxx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中,有49.2%的项目成果形式表现为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新工法;有45.8%的项目成果形式表现为自主研制的新产品原型或样机、样件、样品、配方、新装置。两种成果形式的R&D项目数占R&D项目总数的95%。从R&D项目技术经济目标看:开发全新产品是主要技术经济目标。xxxx年开发全新产品项目数占规模以上工业R&D项目的比重最高,为55.7%,其次是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为38.9%。

二、创新产出成果及新产品产出情况

(一)专利授权数量增长,专利申请质量逐步提高。xxxx年,全市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171件,比上年增长1.2%;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22件,增长22.2%,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0.7%提高到12.9%。截至xxxx年底,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3件,比上年底增长28%。

(二)出版科技著作数量及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量稳步增长。xxxx年全市共出版科技论文18篇,比去年增长11.11%,占威海全市的9.28%;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7件,比去年增长16.67%,占全威海市的7%。

(三)新产品生产及销售情况良好。从新产品的生产情况看,xxxx年新产品产值4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从销售情况看,新产品销售收入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新产品出口额达9.8亿元,增长18.8%,扭转了上年下降的局面。

三、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型工业企业开展R&D活动单位占比偏低,其自主创新意识有待增强。xxxx年全市有417家工业企业单位,17家有科技活动,14家开展了R&D活动,开展R&D活动的单位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4%,比例较低。全市开展R&D活动单位占比过低主要是受小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意愿不强的影响。xxxx年占全市规模以上单位数76.3%的小型工业企业中仅有1.3%的企业开展了R&D活动,大多数的小型工业企业未开展R&D活动。这暴露出xxxx市小型工业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二)政府资金占比偏低,其引领和放大作用有待增强。xxxx年,虽然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实现增长,增幅达21.2%,但政府资金占内部支出比例依然不高,仅为1.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政府资金占比较低,将影响其引领和放大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高素质研发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缺乏优秀的人才,创新就无从谈起。xxxx年xxxx市工业企业R&D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R&D人员数为486人,占R&D人员总数的27.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3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相对匮乏。

(四)研发投入强度相对偏低。研究开发的财力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资金支持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每年都在增长,但是仍然存在投入强度偏低问题。据国际通行标准:当R&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达到1%时,企业才有长期生存的可能;达到2%~3%时,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达到5%时,企业才有竞争力。目前,xxxx市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平均为0.24%,企业 R&D 投入偏少,使得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发。

(五)发明专利数量偏少。xxxx年,工业企业中,申请1件及1件以上发明专利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2.1%;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件及1件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可以看出,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虽然与上年同期相比所增长,但就整体而言,企业发明专利数量依然偏少,在威海市所占比例也较偏低。

四、对策与建议

(一)拓展自主创新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应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在制定产业规划、构建创新体系、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为技术创新融资提供渠道。一是挖掘财政潜力,加大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相关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品种,开展信贷服务。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和担保基金及相应机构、为商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承担竞争风险。

(二)培养建立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研发机构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工程技术人才,企业才能具备较高技术的开发能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山东曲轴总厂有限公司,一直以来注重人才的培养,到现在已经培养出各种专业技术人才600多人。以前对于引进的先进设备的改造维修,都需要请外国专家,但是现在对引进国外设备的改造维修自己就能搞定。他们自主研发的以锡代钼高强韧性球墨铸铁加工曲轴工艺,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发明一等奖,使每支曲轴的成本价格降低了700多元,仅此一项,企业年增效益上千万元。

上一篇:鲊埠回族乡2011年农村法制宣传月活动总结下一篇: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