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2024-06-05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共12篇)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1

江西省卫生厅(2006年1月 日)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我省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以“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市、区)” 创建活动为抓手,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素质,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 建设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农村卫生队伍,必须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必须营造鼓励扎根农村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工作长效机制。我厅会同省人事厅、省编办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向农村卫生人员倾斜的工资、职称、补贴等优惠政策,从培养、输送、帮扶、稳定、使用和改革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0条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省首次农村卫生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 1 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快了我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二是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厅与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等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选拔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04年起,每年选拔100名左右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毕业生的工资列入财政预算,高定1至2档,提前半年转正定级,其人事关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编制挂靠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两年来,从南昌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选拔了193名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为农村输送高素质人才。三是组建卫生人才服务团挂职帮扶基层。我厅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制定了《江西省卫生人才服务团实施办法》,从城市医院选拔高级专家组建省卫生人才服务团,下派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挂职服务一年。2005年选派的第一批10位成员,全部为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科室主任,其中9人还是全省卫生系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卫生人才服务团成员不仅给基层单位带去了好的管理方法和医疗技术,而且帮助培养本土人才,深受基层欢迎。四是加大城市卫生支农力度。近年来,我省普遍建立了城市医院与县乡基层单位“一对一”的对口支援制度,各支援单位认真落实“六个一”的对口支援工作目标:即帮助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完善一套诊疗技术规范,开展一项以上适宜技术,免费培训一批卫生技术人员,捐赠一批设 备,开展一次以上义诊活动。2005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开展了项目实施中期督查,确保项目取得实效。五是实施农村卫生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2004年以来,我们制定实施了农村卫生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争取3至6年内在全省培养出2000名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使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到2名技术带头人。目前已选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全省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47名,实行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负责、跟踪培养和动态管理。六是大力营造扎根基层的良好氛围。我们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宣传表彰,既表彰扎根农村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又表彰土生土长的乡村医生。开展了“全省卫生系统扎根农村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评选表彰活动,对20名长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授予市厅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举办了“全心全意为农民健康服务先进事迹报告会”。2005年,组织开展了全省百名“优秀乡村医生”的评选活动,对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为广大农民健康事业默默奉献的优秀乡村医生代表给予表彰。

二、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 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我们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一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中央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积极争取配套资金,2005年共筹集资金1.5亿元,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制定了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其中重点建设300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房屋面积25.13万平方米。做到建前审批规划、建中督查通报、建后竣工验收,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二是加强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在以往设备专款的基础上,2005年,省政府新增2000万元,加强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基本实现“四个100%”和“两个60%”的目标,即为所有乡(镇)卫生院配备开展“三大常规”和平产住院分娩基本设备、洗胃机,中心乡(镇)卫生院配齐200mA以上X光机,60%的乡(镇)卫生院具有心电图机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三是加强村卫生室(所)建设。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村卫生室(所)建设的意见(暂行)》,对村卫生室(所)建设目标、合理设置、人员素质、服务行为、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全省开展“农民满意村卫生室(所)”评选活动,已评选出1500所农民满意村卫生室(所),并制定了《江西省村卫生室(所)输液管理办法》,对村卫生室(所)输液技术实行准入制,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为加快村卫生室(所)发展,有些县对新建一所村卫生室(所),县财政配套1万元,改建一所配套2000元。

三、扎实开展先进县创建活动,推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为更好落实政府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责任,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提升农村卫生工作整体水平,2004年6月,我省开展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的创建活动方案,创建内容包括贯彻落实农村卫生政策、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水平、严格农村卫生监督管理等5个方面30个指标,涵盖了农村卫生特别是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工作。我们根据创建活动方案制定了详细评审细则,召开了启动会议,对各地创建活动进行了督查。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目前正在开展省级评选工作。创建活动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地方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卫生作。不少市、县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农村卫生工作政策,对自身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责任、目标、工作要求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认识,切实履行职责,加大投入力度。以南昌市为例,市、县两级政府于2005、2006两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规定,对承担防疫保健任务的乡村医生给予每年300-500元的补助。有的县对所有村级卫生员、防疫保健员、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员和计生服务员每月发放100元的补助,有力推动了防疫保健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促进乡(镇)卫生院县管体制的落实。我们对各地实施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管工作进行定期通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2005年7月底,全省100%的县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任务,并落实上划县管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三是促进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工作。2005年,各地以县为单位普遍开展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工作,全省竞聘率达到51%。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工资和医疗保险由单位缴费,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其基本待遇。四是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全省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按要求配备了3-5名防保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100%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截止2005年11月底,全省发现并免费治疗管理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19989例,完成国家下达全年任务的121.7%,病人发现率达85.21%,病人治愈率达88.5%。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2

针对这种局面, 我省从2003年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的重点来抓, 采取一系列措施。

1 基本做法

1.1 引进和培养人才, 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1.1.1 公开招募医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的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为乡镇卫生院注入新生力量。2004年, 安徽省卫生厅和人事厅、财政厅联合制定政策, 并安排专项经费, 为乡镇卫生院招募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对招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毕业生, 按本科生每人3万元、专科生每人2万元给予一次性工作和生活补助, 并在工资、岗位津贴、进修学习等方面制定了配套政策, 与招募人员签订服务期限不低于5年的协议。2004—2006年, 省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1 000万元,

(1) 安徽省卫生厅安徽合肥230000

有关县 (市、区) 财政配套补助1 000万元, 为全省57个县 (市、区) 的405个乡镇卫生院共招募毕业生895名 (其中, 本科生150名、专科生745名) 。2007年, 省财政又安排500万元招募专项经费, 同时, 县 (市、区) 按1∶1配套, 共招募538名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1.1.2 开展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的全科

培训和专科进修工作, 提高在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从2004年开始, 每年选送500名中心卫生院临床技术骨干, 到省、市两级医院进修半年, 专业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和中医科, 以提高其诊疗水平。计划在5年内, 为全省每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培养2~3名临床业务技术骨干。从2005年开始, 在中央财政补助项目的支持下, 对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院长以及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进行短期培训。同时, 对全省乡村医生进行了普及初级卫生保健知识及服务能力的培训, 3年累计培训了7.7万人次。

1.1.3 鼓励农村在岗卫生人员参加各种学历教育, 提高知识层次和学历水平。

从2003年开始, 省卫生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对全省农村在岗乡村医生全面普及中专学历教育, 帮助没有达到中专学历的8 386名村医通过学习取得了中专学历;还有2.4万名村医已经参加学习。2007年, 省卫生厅等5个部门又联合对乡镇卫生院在岗技术人员开展成人大专学历教育试点工作, 鼓励已经取得中专学历的人员以半脱产的方式继续参加成人大专学习。各门学科考试合格后, 由教育部门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 省卫生厅发给每人2 000元的学习和生活补助。

1.1.4 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对农村进行卫生技术扶贫和对口支援。

从1998年开始, 省卫生厅和团省委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组织动员医疗机构的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为广大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并帮助培训人才, 服务周期为1年, 定期轮换。目前, 全省已先后组织了11期共657名青年卫生志愿者到乡镇卫生院服务。从2004年开始, 实施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 现已有1 500多名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扶贫和服务。2005年启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从19家城市三级医院派出118位专家进驻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综合医院开展技术帮扶。

1.2 采取倾斜政策,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1.2.1 着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生活待遇。

省政府规定, 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 可执行高于同类人员1~2档的定级工资, 由县级财政拨款。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满30年 (女25年) 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休后的工资按原工资的100%发放。2007年, 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 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县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职工基本工资给予保障, 并随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对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人员, 按照编制内核定的人数, 全额拨付工资;对承担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 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予以补助。

1.2.2 努力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工作条件。

2003年以来, 我省利用国债项目、国外援助和世行贷款等项目, 加大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省投入2.8亿元资金, 用于777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业务用房71万㎡;投入9 676万元资金, 用于1 108所乡镇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 改善服务能力;安排3 000多万元资金, 为105个县 (市、区) 的1 772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网, 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农村地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上直报。

1.2.3 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给予倾斜政策。

2004年, 我省建立了专门面向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评审标准着重强调实际能力与水平, 在学历、资历、论文等方面要求更加符合农村实际, 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不作为评审指标。同时规定, 农村卫生单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仅在省内农村卫生单位范围内有效。过去, 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评审高级技术职称通过率仅为10%左右, 实行农村卫生系列职称单独评审后, 农村卫生人员正高职称通过率达到59.1%;副高职称通过率达到55.3%。这项政策对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1.2.4 对农村卫生先进单位及有突出贡

献的农村卫生人员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近年来, 我厅建立了农村卫生人员激励制度, 组织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示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创建活动, 每2年考评1次, 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同时, 开展农村优秀卫生院院长、优秀卫生人员、优秀乡村医生表彰活动, 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并在晋升职称、晋级和选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5年来, 我厅并会同有关部门共表彰优秀卫生院院长106名、农村卫生人员170名、优秀乡村医生400名, 其中, 推荐到省部级表彰36名。激励了农村卫生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奉献基层的荣誉感。

2 主要成效

2.1 调整了农村卫生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层次

2003年以前, 全省乡镇卫生院大学本科毕业生占0.8%, 大专毕业生占7.0%, 中专毕业生占64.0%, 相当于中专学历的人员占12.0%, 无正规医学学历的人员占16.0%。到2006年年底, 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21.0%, 中专学历人员占69.0%, 无学历人员减少到10%以下。目前, 乡镇卫生院大、中专学历人员比例在提高。同时, 乡村医生队伍的学历结构也在调整, 有60%的乡村医生取得了中专以上学历 (其中, 大专学历占5%) , 还有30%左右的乡村医生正在参加中专学历教育。

2.2 巩固农村卫生组织,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通过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原来濒临倒闭的乡镇卫生院基本都已起死回生, 诊疗水平及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及常见病诊疗的功能, 436所中心卫生院已初步成为区域性医疗预防保健指导中心。全省乡镇卫生院床位使用率均从38%提高到76%, 其中, 合作医疗试点县的中心卫生院病床使用率已达到85%。

2.3 促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我省2003年启动了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到2007年已有80%的县 (市、区)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合作医疗的病人有40%在乡镇卫生院住院, 80%在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看门诊, 既方便就医, 又降低了费用。统计资料显示, 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只是县级医院的1/3, 是省、市级医院的1/6。

2.4 促进了初级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

农村计划免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且城乡规范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 疫苗相对性传染病进一步降低。农村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地方病的防制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加强了疫病监测, 一旦发生疫情, 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控制。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逐步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2006年与2003年相比, 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从51.34/10万下降到34.86/10万、婴儿死亡率从28.55‰下降到15.78‰, 农村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3 挑战与对策

3.1 面临的挑战

3.1.1 农村卫生人才缺乏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乡镇卫生院一些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相继退休。虽然近几年招募及培养了一批年轻医生补充到乡镇卫生院, 他们理论基础较好, 但是缺乏临床经验, 农村卫生技术骨干力量的形成还有个过程。在职医疗卫生人员中,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仅占30%, 大多数是执业助理医师。

3.1.2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的环境还有待改善。

尽管目前采取措施吸引和稳定了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但是, 乡镇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工资和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养老和医疗保险、子女就业等方面, 都明显低于在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同行。因此, 难以吸引人、留住人、稳定人。

3.1.3 培养与稳定农村卫生人才的政策不到位。

一些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重使用、轻培养, 对农村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待遇落实不够, 缺乏激励机制, 影响了人才的稳定和作用的发挥。

3.2 发展的对策

3.2.1 加大对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

继续为乡镇卫生院注入更多高学历的新生力量。今后4年计划为乡镇卫生院招募不少于2 0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继续鼓励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提高学历层次, 对取得大专、本科学历的人员给予适当补助。每年从乡镇卫生院选派1 000名中青年技术骨干人员到省、市级医院进修提高;每年从城市医院下派1 000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

3.2.2 完善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的长效机制。

省政府进一步调查研究, 制定农村卫生人员保障机制,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的待遇。改革完善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 工资待遇向技术骨干及有贡献的人员倾斜, 督促各地保证落实关于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直接执行高于定级工资1~2档的政策;采取地方政府支持、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办法, 逐步为乡镇卫生人员建立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

3.2.3 全面改善乡村卫生机构的工作条件。

省政府已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计划投资12亿元用于改善1 230所乡镇卫生院和1万个村卫生室的房屋和设备条件, 使全省乡村卫生机构达到“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水平, 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而努力。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要求取得明显成效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是指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包括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防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等,其最终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使大家都能公平的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实现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标。

针对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开展,我们就此对某县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开展现状

2009年7月,国家出台了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13年4月,扩展细化到11类,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中最基础和核心的部分,该项工作与人民群众健康利益密切相关,成为基本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县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开展,依据《省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意见,逐步加强了本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管理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到强化宣传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建立考核制度,强化绩效考核等项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即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本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本县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实施方案》、《本县健康教育工作项目方案》等13个工作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纳入年度卫生工作目标责任状考核管理,明确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工作目标等,宣传培训上,利用有线电视、标语、宣传栏、宣传单、入户宣传等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并强化培训和指导等,还制定了本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细化、量化考核标准,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和督导检查,促进了该项工作均衡、健康、有序开展,到2012年底,该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情况为:辖区内人口数:296218,

建立档案室、档案数:154026,老年人体检数:15404,管理高血压病人数:13613,管理糖尿病病人数:5840,发放健康资料数:380000,随访高血压患者:55601人,糖尿病病人:22720人;设宣传栏:123个,宣传挂图:1000张;产妇建档数:1623人,建档率100%。0-1岁儿童建档数1621人,建档率100%。

2 该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需重视的几个问题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最终实现人口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社会全响应,将是一项长期的奋斗目标,根据该县这项工作的开展,属于初期阶段,目前应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为:

2.1 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差距。由于社会经济和保健水平上存在的差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必然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渐进过程,具有长期性,但更存在一定的紧迫性,为此,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克服认识不足的问题,并且面对问题和困难,需要加强调研,创新举措,主动积极,加大力度,充分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对该项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提升进展效果。

2.2 运行管理上存在的差距。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这一机制包括明确的年度目标、协调的各方联动、及时足额的经济保障、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及规范的绩效考核办法等项环节,由于该项工作属于初级阶段,一些环节还尚薄弱,如各方协调联动环节,一方面部门间协调联动不够,如建立居民信息平台时需要公安、卫生、计生、统计、社区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参与,但尚存在各自的信息平台缺少整合,不能共享,各部门工作配合上缺乏互动。二是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联动不够,医疗单位的医疗资源各自所有,相对独立,医院与社会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该项工作的职能不完全明确和具体,很大一部分工作仍然由各医院承担,势必造成深入社区、细化、程序化的工作环节不到位,建立系统的健康档案工作存在人力上、信息上和服务上的许多不足。三是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民间缺少联动,宣传不到位,居民认知度低,互动性差。

2.3 服务能力上的差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专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因此服务能力问题也是一方面因素,目前,该县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由于专业人员少,机构设置有限,大部分工作由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承担,具体工作中存在人员少、基层人员业务能力有限等实际问题,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深入推进的制约因素。

3 加快“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扎实推进并落实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最切实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建议----

3.1 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组织保障。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为更好地强化部门协作,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卫生、财政、人口、计生、公安、社区、媒体等部门的信息通报和交流协作,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和任务,形成多轮驱动、合作互动的良好工作格局,即制定总体目标,分解重点任务,全面落实责任,在各部门间、各医疗单位间建立共享互通的信息平台,实现管理动态化。

3.2 预算服务经费,落实经费保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纯公共产品,需要公共财政的有力保障,该县在开展此项工作中,财力保障上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开展好工作,必须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这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的重要前提,财政部门应建立足额年度项目经费年度预算,并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以便更好地落实服务项目,逐步将此项工作深入开展起来。

3.3 提高服务能力,落实基础保障。

全面提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大服务主体的能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一是增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力和应急能力,加大投入保障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充实力量,增强服务能力,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改進服务质量等,切实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加有效落实。

3.4 强化服务项目指导,落实业务保障。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4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技术与指导中心。我院要发挥城区优势卫生资源,实施以大带小、以弱带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县城医疗卫生支援农村医疗卫生的协作机制

一、上下联动,实行对口帮扶。按各级卫生院各自需求,派出我院业务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定期轮换坐诊,乡镇卫生院派技术人员到我院进修学习。

二、建立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特色专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

三、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按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对薄弱地方的卫生支持力度,实现共同发展。与卫生院联合办医,将县城的优质医疗服务直接送到农村去。

四、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医疗救助。推进农村医疗救助,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做好农村儿童、孕产妇、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以及农村结核病、艾滋病人群的医疗救助,保障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5

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2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乡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投资24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于2007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0亩,有病床80张,职工总数26人,其中中级15人,初级10人;村卫生室15个,乡村医生26人,房屋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22张,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全乡有各类私营诊所、药店30余家,从业人员

5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积极配合市医院开展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积极协调县中医院免费为全乡群众体检,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受检人数达1万余人。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竞争上岗19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5个,平均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

由乡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室有室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制定下发了《***乡清理整治医疗市场工作方案》,对全乡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查处违法经营户3家。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0年卫生院门诊诊疗1.8万人次,住院人数4800人,病床使用率80%以上,医疗收入达480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0年全乡参合33632人,收取参合金58.3万元,参合率达95.18%,共发生医疗费用195.5万元,减免费用136万元;2011年全乡参合33985人,收取参合金101.9万元,参合率达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0年,医疗救助42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8.5万元,人均救助2027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连续10多年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

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乙类传染病54例,发病率149/10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2%、保健覆盖率90%,住院分娩率80%,新法接生率100%,儿童系统管理率82%,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先后有效处置交通、矿山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起,对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六是其他卫生工作有效推进。结合“双创双建”工作,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开展,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创建甲级卫生院已通过上级验收。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抓好食品户重点整治工作,积极实施村级办红白喜事打招呼制度,有力保障了农村食品安全。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

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乡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力争在上半年完成合作医疗报销一卡通工作任务。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6

—北安市石泉镇中心卫生院

石泉镇中心卫生院位于北安市域南部,全镇面积2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屯。全镇设有镇中心卫生院一所,村级卫生所(室)12个,服务总人口21974人。我院现有职工3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具有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2;现开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骨伤科、急诊科、心电、B超、X线、化验、护理、公共卫生、农合办等十几个科室;开放住院床位40张。村卫生所现有乡村医生19人。2011年以来,我院按照上级卫生部门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工作要求,在卫生院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乡村两级基本药物制度工作中,加强卫生院管理,规范村卫生所建设,落实各项农村卫生工作任务,使全镇各项卫生工作得到全面稳步发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强卫生院管理工作,奠定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基础。

近年来,我院在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工作上,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增强管理意识,把加强卫生院管理与加强乡村一体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作为我们抓好卫生各项工作的

核心,奠定了抓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工作基础。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我们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主管副镇长为副组长,卫生、财税、党委办、政府办、各村委会为成员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组织,加强了对乡村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卫生院也成立了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负总责,各科室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抓好各自工作任务的落实。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工作在全镇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共同抓、卫生院职工人人抓的良好态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工作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建立和健全卫生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岗位。建立和执行医院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我们在加强卫生院管理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卫生院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用规章制度管理、用岗位责任制约束。我院制定和完善了首诊医生负责制、重症病人抢救制度、医生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医生交接班制度、医生会诊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病房管理制度、医疗差错事故报告制度以及财会、行勤、新农合、药品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使每个科室和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规范了医疗服务

行为和技术操作规程,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能力,扩大了医院的服务范围,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

三是加强业务管理。几年来,我们认真执行卫生院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坚持制定卫生技术人员年度培养规划,制定考试、考核标准与考评细则,严格实行业务人员定期考试考核,促进了全体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的普遍提高。今年上半年全院开展业务人员考试考核2次,送出外院短期进修培训6人,院内组织培训8次。加强了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管理,严格医疗文书书写奖惩制度,定期开展医疗文书书写质量检查,组织开展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评比活动,促进了医疗文书书写质量不断提高,全院医疗文书书写合格率达到了95 %以上。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开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和法律法规学习,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各项制度,认真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把加强病房管理、门诊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药品安全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等项工作,做为医院医疗工作的核心常抓不懈,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多年来医院没有出现过一起医疗纠纷、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四是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履行财务审批手续,执行较大经济行为集体研究制度和上报审批制度,实行财务定期检查和财务公开制度,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做到账目日清月结。

五是加强新农合管理。认真执行新农合管理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组织和制度建设,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严格掌握政策,增加一站式服务的透明度,做到政策补偿更清晰、资金使用更合理、管理制度更完善。我镇农民参合率已达100%,上半年我院门诊统筹2914人次,补偿金额17万余元;外院大病补偿116人次,补偿金额54万余元;院内住院病人426人次,补偿金额61万元。我院新农合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民因病治贫、因病返贫的大问题,党的便民、利民、惠民好政策,在我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

六是加强环境改善和卫生管理。我院在抓好卫生院各项工作的同时,把加强环境改善和卫生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内容,加强日常监管,实行周末大扫除,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保持了医院环境卫生的整洁。我们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全体职工自己动手,利用班前班后及节假日时间,进行环境改善,美化、绿化、净化了医院环境,在改善自身工作条件的同时,也为广大患者创造了一个舒适、整洁、温馨的诊疗环境。

二、加强村卫生所建设,为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供保障。

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是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统一化、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我院始终坚持抓住一体化、规范

化管理这个工作中心,坚持按照农村卫生“三网四化”建设的要求,开展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为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是加强村卫生所房屋建设。我镇通河村、团结村村委会为集体办村卫生所无偿提供了房屋和基本保障;石昌村等村卫生所乡村医生个人投资对村卫生所房屋进行了改善。卫生院在加强医院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投入资金近20万元,对全镇村卫生所的房屋进行了改造,保证村卫生所用房不少于60平方米,卫生室不少于40平方米,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独立,卫生所流程和布局合理,达到了诊查室、处臵室、治疗室、药房独立设臵的要求。

二是配备村卫生所诊疗设备。在村卫生所原有基本医疗设备基础上,卫生院投资近5万元,为村级卫生所配臵了诊察床15张、移动点滴架12个、病床36张、床头柜16个、西药柜11个、白大衣40件、冷背包11个、其他诊疗器材30余件;制作公共卫生服务图版12块。进一步扩大了村卫生所的服务功能,改善了村卫生所诊疗条件。

三是加强村卫生所乡村医生培养。我们本着从实际工作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每月坚持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全镇21名在岗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的集中学习培训,由卫生院负责确定学习内容,进行培训和考试;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业务工作考试考核,提高了全体乡村医生的理

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是实行村卫生所网络信息管理。卫生院投资8万余元为全镇12个村卫生所室配臵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设施,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卫生院及时了解和掌握村卫生所工作信息,保证了信息畅通,卫生所的各项业务工作管理和新农合管理进一步规范,提高了村级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使村级卫生服务工作实现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

五是制定和完善村卫生所规章制度。各村卫生所建立和完善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消毒隔离、医疗文书书写、药品管理、疫情报告、卫生应急、村卫生所管理和乡村医生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使村卫生所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们通过加强全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村级卫生机构设臵、行政管理、人员任用、业务管理、药械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七统一”管理,为群众提供了满意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一是统一机构设臵。我们按照市卫生局开展村卫生所整顿、清理村卫生所多点执业的要求,卫生院成立工作组,由

院长带队对一村多点执业的医疗网点进行了清理,合并多点执业机构8个。在市卫生监督所的支持下,清理药店坐堂医3人、取缔非法牙科诊所2个、处理上门静点3人,净化了村级医疗市场。按照卫生局村卫生所设臵规划,全镇设立了12个村卫生所室,统一机构设臵,方便了群众就医。

二是统一行政管理。我们制定卫生院年度工作计划,在明确卫生院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的同时,制定了村卫生所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工作目标、工作数量等各项工作要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定期督促检查,实现了村卫生所室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检查、统一考核。

三是统一人员管理。我们通过村委会和群众推荐、实际工作考核、征求群众代表意见、卫生院集体研究等办法,确定村卫生所法人,实行聘用制管理,聘期三年。加强了村级卫生所人员依法执业管理,21名在岗乡村医生全部具有执业资格。我们通过择优录用、考试考核、学习教育、加强检查等方式,实现了人员统一管理、乡村医生依法执业。

四是统一业务管理。各村卫生所统一使用了卫生局印制的处方、门诊病历和工作日志;统一建立了健康档案;统一建立了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结核病人管理、卫生监督登记;统一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统一了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院加强了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

决卫生所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培训,丰富了乡村医生的理论知识;开展岗位技能操作考试,提高了乡村医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的为村民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医学学历教育,我镇有9名乡村医生参加了中专学历教育。

五是统一药械管理。1月1日在全镇12个村卫生所全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由卫生院统一网上采购,规范了药品购入渠道、保证了药品质量、统一了药品价格。卫生院成立了药械使用和管理督查检查小组,定期与不定期地抽查村卫生所基本药物使用情况,保证村卫生所基本药物使用到位。我院自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月均门诊人次由原来的1300人次增加到1800多人次,业务收入增加了近15%。

六是统一财务管理。建立健全了乡村两级财务账目,安装了电脑财务管理软件,实行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统一账目管理。设立了村卫生所专用账目,包括总账、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收入支出、应收应付明细帐等。卫生所财务实行分所核算和月报账制度,记账由卫生院统一负责,实现了乡村财务管理一体化。

七是统一绩效考核。卫生院在实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年初制定了村卫生所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成立了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实行了季度小考核、半年初步考核、年底全面考核

管理方法,对每个村卫生所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卫生所一体化管理、新农合管理等项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分值95分以上的,兑现全额公共卫生服务费;考核分值在80至94分的,按分值比例兑现服务费;考核分值在79分以下的,兑现80%的服务费;考核分值在60分以下的不予兑现服务费,并可以解除乡村医生聘用关系。

我院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上级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与其他乡镇卫生院相比还有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学习借鉴其他卫生院的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改进工作,促进我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工作更好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全市农村卫生工作稳步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加强基本药物规范化管理 促进乡村一体化建设进步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7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肖东楼5月6日在卫生部新闻中心主办的“预防手足口病媒体沟通会”上透露, 每年5~7月是手足口病流行高发季节, 目前我国手足口病已进入高发期, 今后一段时间疫情将进一步上升, 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他指出, 针对农村卫生疾控工作人员处置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 将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农村防控手足口病能力建设。

肖东楼介绍说, 截至2010年5月4日, 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42.7万余例, 其中重症5454例, 死亡260例。他还透露, 当前卫生部疾控局和农村卫生管理司正在组织编写适合农村卫生人员的教材, 将尽快发到基层卫生院, 做到人手一册, 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对手足口病的诊断和处置能力。据了解, 近日, 卫生部还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 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坚持关口前移, 切实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的措施。

在此次沟通会上, 专家还提醒说,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家庭和幼儿园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 要勤洗手, 居室要注意通风, 勤晒衣被。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 一旦孩子生病出现发烧或出现皮疹等症状, 要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就医。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8

从全国乡村沼气服务网点运作模式看,有沼气协会领办、集体领办、企业领办、养殖企业承包和个人承包等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在办网点的模式上,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建点模式,这样才能发挥服务网点的最大服务效果。如养殖企业承包这种模式就很适合我省服务网点的建设。其优点是:我省规模化养殖企业数量多,畜禽排泄物量大,为众多沼气户提供了充足的沼气发酵原料,同时解决了企业排污难的问题,把污染治理的资金少部分用到沼气服务网点的运行管理上,保障了网点的功能正常运行,互惠互利,企业领办积极性很高。

2 规范服务职能

乡村服务网点为农户提供建池、购料、加料、出料、维护维修、配件调换、沼气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服务。在沼气池体系受到损害,发酵受到遏制时,沼气户能够得到及时的维护与纠正,使得沼气池能更大地发挥经济和生态效益。

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在加强对辖区内沼气日常管理和维护的同时,应当把服务重点放到沼气的综合利用上,沼气综合利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沼气建设和发展。沼气综合利用,一是沼气发挥效益的一个重点,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增加了沼气户的收入;二是解决了出料难的问题,提高了沼气户管理和使用沼气池的积极性,确保了沼气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不但提高了作物产量,同时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有利于提高地力,改良土壤,有效的改善了作物品质,切实保障了百姓的身心健康。

3 提高服务理念

部分服务网点领办单位或领办人的服务人员习惯坐台经营,对农户家中的沼气池使用情况掌握不够,服务也不主动,有效性差,服务人员配备不合理,技能差,很多服务网点的工作人员都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临时人员,缺乏必备的知识,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服务网点的服务技能低,无法有效地开展服务。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9

【文件来源】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全国爱卫办关于加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改厕工作的通知

(全爱卫办函〔2010〕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卫办: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切实加强农村改厕项目的领导,加快执行进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现就加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改厕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改厕项目自2009开始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项目性质、目标任务和资金投入上都与以往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有了质的区别。各级爱卫办作为项目实施部门,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村改厕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将农村改厕作为爱国卫生的中心工作之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项目实施。

二、狠抓进度,保证质量。今年是农村改厕项目实施的攻坚年,要完成2009项目全部任务和2010项目主体任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地要周密筹划、精心组织,按照项目管理方案要求,在2010年10月份前完成2009项目任务,在2011年3月份前完成2010项目任务。各级爱卫办要根据全国爱卫办制定的分省任务进度表(见附件),层层分解任务,制定到项目县一级的任务完成时间表,于5月31日前报全国爱卫办。在确保项目进度同时,各地要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规范项目执行各环节,保证项目质量效果。中央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分配计划调整、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落实等重要情况要及时上报全国爱卫办。

三、完善机制,落实责任。要尽快健全完善项目申报、计划分配、资金管理、技术指导、监督考核和表彰奖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项目进度执行严格的月报制度,当月进度要求次月5日前上报全国爱卫办。全国爱卫办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对执行进度缓慢的省份进行现场督导,在项目任务完成后开展考核评估,督导和考核评估结果上报卫生部医改办,并通报各地。农村改厕项目实行目标责任制,地方各级爱卫办作为项目具体落实的责任主体,必须担负起项目组织管理实施的责任,通过签订责任书等形式,明确具体承担单位的任务和要求,细化量化工作指标,责任落实到人。

四、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各地要及时总结项目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编印项目通讯等形式,在本地区范围宣传推广。对工作中出现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发挥其示范、导向作用,并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激励、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项目工作组和技术指导组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核实和对策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各省级爱卫办要加强调研工作,紧密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对农村改厕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大胆实践创新,整合地方资源,加快改厕步伐,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新举措,应及时向全国爱卫办提交工作报告。

二○一○年五月十一日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10

吴江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对机构绩效考核的认知评价研究

作者:陈强 周亚夫 沈国强 李国培 徐静 钱东福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A》2013年第07期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在苏南地区已有较多的探索实践,苏南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普遍改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按照新医改要求,改进服务模式,深入农村社区、家庭,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实践证明农村地区可以开展有自身特点的社区卫生服务。陶君分析认为贫困的农村地区同样能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载体。随着新医改的实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以确保其服务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江苏省吴江市2011年已开展了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绩效考核,考核周期为半年,考核内容主要涉及综合管理(20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11

1 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需求调查的必要性

1.1 调查原则与方式。培训需求调查是有效开展培训的首要工作, 是实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的第一步。为有针对性地搞好各项培训工作, 摸清吉林省基层卫生人才的现状及群众的医疗需求以及吉林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现行措施与效果, 构建符合国情、省情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实施路径, 我们组成专家团队, 按实事求是, 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原则, 采取调研、实地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一线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需求情况调查。

1.2 实施过程。选取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9 个样本地区。每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乡镇卫生院, 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两个村卫生室。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医护人员服务知识、培训知识、相关需求, 包括乡村医生年龄、性别、职称、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 还包括曾经参加培训的层次和次数、培训需求现状以及对培训的具体意见和建议等。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153。

1.3 调查结果。1153 名基层医护人员中男性324 人, 占28.80%;女性801 人, 占71.20%, 缺失数据为28 个;卫生医护人员平均年龄为 (40.21±9.52) 岁, 最大为70 岁, 最小为20 岁, 40 岁以上占59.44%, 缺失数据为19 个;学历以大专及以下 (大专水平) 为主, 占81.99%, 本科及以上者占18.01%, 缺失数据为26 个。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基层医生共有260人次 (82.28%) 参加过培训。医生的培训次数主要为偶尔一次, 占45.98%;培训层次主要以市 (县) 里组织的培训为主, 占72.49%;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7天及以上, 占52.70%。基层护士岗位有228人次 (73.08%) 接受过培训。培训次数主要为偶尔一次, 占51.66%;培训层次主要以市 (县) 里组织为主, 占69.10%。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1天, 占46.06%。基层医生和护士都认为岗位培训的总体效果比较好。

2 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需求

2.1医生。a.在医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涉及24个具体方面。其中, 需求现状占前五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和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技术;b.9项基层医生常用操作与技术需求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心肺复苏技术占14.27%、系统的体格检查操作占11.57%和无菌操作技术占11.57%;c.在基层急症处理方面, 主要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急性中毒的处理技术占51.59%;d.在选学知识与技能方面, 主要需求前三位分别为中医药服务知识占15.46%、人际沟通与沟通技巧占13.88%、人群营养与膳食管理占13.88%。

2.2 护士。a.护士岗位培训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需求现状前三位的分别是基层紧急救护技术占23.44%, 基层护理常用操作与技能占22.10%, 基层护理概念相关知识占18.75%;b.15 项基层护理常用操作与技能需求占前五位的为基础护理常用操作知识、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与技术、徒手心肺复苏、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与隔离技术;c.8项基层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基层紧急救护知识和基层常见多发病、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的护理知识共占41.37%;d.在选学知识与技能方面, 主要需求前三位分别为人际沟通与沟通技巧方面知识占13.33%、人群心理健康及护理方面知识占13.33%、基层灾害救治及护理知识占12.47%。

2.3公共卫生。a.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为94.23%;b.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种类知晓率为85.35%;c.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知识的知晓率为97.23%;d.对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知晓率分别为87.66%, 85.90%, 46.44%;e.对常见病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的知晓率分别为94.78%和92.58%;f.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知识知晓率为80.99%;g.对传染病或确诊传染病的处理知识的知晓率为91.25%。

综上可知:由于基层护士职位岗位紧缺, 不能长时间离开工作岗位进行培训, 因此护士的培训应以短期为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知晓率仅为46.44%, 未达到一半, 应该着重对这方面知识进行集中培训。基层卫生工作人员以女性为主, 占71.20%, 学历主要以大专及以下为主占81.99%, 知识水平偏低, 因此培训内容应以浅显易懂的实用技能为主。

3 加强基层人员培训的路径

从吉林省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情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目前, 吉林省的基层卫生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对开展培训的需求也千差万别, 因此, 要千方百计地谋划适合这种实际情况的培训路径, 才能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3.1 分层培训, 因材施教。从吉林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需求看, 他们对培训内容的要求是不同的, 因此, 不可能采取内容相同的统一培训, 可以分地区、分层次地开展培训。比如, 可以针对某地的基层护士人员集中分批次培训, 解决他们工作时间紧, 地域分散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要求, 可以采取专项技能培训活动, 如老年疾病讲座、精神疾病专家讨论会等, 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3.2 建立人员参训的激励机制。调查中发现, 目前基层卫生人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时间的问题, 没有大段时间参与培训;另一方面, 培训虽然可以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但与自身的收入需求、进级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因此, 可以在政策层次上将培训与基层卫生人员的收入、职称进级等挂钩, 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3 运用新兴媒体开展培训。网络, 特别是网络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 为开展基层卫生人才的培训提供了新思络, 作为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 通过建立网络推送平台, 即时开展基层卫生人员培训, 并可以利用互动功能即时了解培训的效果、存在问题, 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采取相应的措施, 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实现迅速、高效、可持续、高质量的人才培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毕岩.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2]袁, 徐玲, 张耀光.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 2012, 9 (3) :94-97.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篇12

1统一规划具体培养方案,提高培养实效性

1.1制定人才培养的统一规划

要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责任,形成由多个不同行政等级的责任主体相互勾连而成的管理体系,对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人才建设和发展形成有效的计划、指挥、协调、组织和控制[7]。充分调研本区域内卫生人才现状,确定人才培养规划,培训基地的建设,培训协议的制定等,研究建立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1.2制定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培训特点,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在教学形式上,为缓解工学矛盾,理论教学以自学为主,短期集中辅导为辅,以网络、光盘教学的形式增加自学比重。在培养年限上,临床轮转、社区实践的时间分布需结合本地区实际。同时,建立培训准入制度,制定本区域内统一的培训准入标准。

1.3完善培养的配套政策

在教材建设上,需要组织 专家完善 教材建设。在培养师资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加强任课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加强备课 培训力度,切实提高 师资水平。在培训经 费上,在省财政 补助的基 础上各地 还应增加地方财政投 入,特别对欠 发达地区 应加大力度,建立持续的财政支撑保障机制。在激励措施上,在业务考核、职称评定、福 利待遇等 方面,要适当向基层卫生服 务人员倾 斜,如提高社 区卫生人 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2拓展全科医生培养渠道,提高全科医生质量

2.1创新培训形式,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是本级培训与上级组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二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主题培训相结合。根据医学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鼓励卫生人员到高层次医院、高校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三是重点培训、应急培训与计划培训相结合。除搞好计划内培训工作外,健全应急培训机制,建立以市疾控中心为核心,市级医疗单位和中心卫生院为骨架的应急培训网络,及时对卫生人才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四是对口支援培训与上挂锻炼相结合。对培训内容、形式、师资、教材等进行梳理,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以网络、电话、面授、讲座、现场指导等培训的方式,推动培训工作信息化建设。

2.2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师资认证体系

浙江省现阶段全科医学师资极度缺乏,且尚未形成完善的全科医学师资的认证制度体系,教育者们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来推进它的进程。需要进行带教师资的资格认证,建立带教老师上岗资格审查制度[8]。对带教老师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建立双向评价规范与渠道;建立对带教老师的激励机制,使带教老师的责权利相吻合。

2.3规范临床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临床实践培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为公平、自愿、双向、择优和竞争。作为培训基地所在的单位,在整个培训进程中,医院的组织管理者是直接的管理者。基地能否承担培训工作,与组织管理者的认识统一性及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者对质量的把关。临床轮转与社区实践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加强基地医教部门在培训管理过程中的能力建设,是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省中心、各地市分中心与各培训基地间联系,以会议、座谈等各种形式传达文件、要求和相关标准;在明确医教部门职责的同时,增加绩效考核。

3高校订单式培养,结构性调整引进

3.1在人才引进上要严把关口

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要求配备一定比例的护理和预防保健人员,不断缩小队伍结构缺口。积极引进二级以上大医院优秀人才,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医院医师采取挂牌、兼职和下派等多种形式向社区流动。对有特殊医学贡献或医术高明的乡村医生也要大胆引入,推进中医药进社区。

3.2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职能,定向培养

在填补人才空缺和平衡专业结构上,还可以与高校开展广泛合作,设置全科医生和各类别社区卫生人才定向培养,签订合同,毕业后直接输送到社区卫生机构[9]。各大医学院校应开设适合基层卫生工作需要的全科医生专业,教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能,毕业后要到城市大医院实践一段时间后再充实到基层岗位。对这些学生要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安排。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保证毕业后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10年以上,既可以解决基层缺乏医疗专业人才的困境,又能够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还有助于扩大就业。

4提高公立医院支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效性

4.1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公立医院在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下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长期支援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分期分批安排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培训,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4.2实施“A+B”导师指导制

依据自愿报名和医院指派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推出“A+B”导师制,为每位需要帮扶的医生配备A、B两位导师,确保他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随时、及时得到医院指导医师的指导[10]。

4.3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

通过举办技术骨干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接收医务人员进修学习等形式,对帮扶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三基”、基础护理和急救知识培训和学习,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开展远程热线指导。

4.4组织下乡,选派专家坐诊培养基层卫生人才

上一篇:控烟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试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