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2024-06-15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精选12篇)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篇1

疫情,在家里寂寞无奈。在妈妈的推荐下,我读了《三毛流浪记》。故事的情节打动了我的心灵,常常在梦乡自己就是哪个不管春夏秋冬,都穿着一件又破又小的汗衫,四处流浪的无父无母的小男孩。但主人翁的那种始终保持着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20__年我们学校刚刚开学,疫情刚刚过去,同学刚刚见面格外热情。有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的水果、蛋糕、饼干、汽水和糖果带到班级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可能是因为好久没见的原因,大家都很热情,带了很多。不过一会儿,大家都吃的饱饱的,就开始往垃圾桶里面倒.....突然间,我想起三毛,三毛的汗衫、三毛贫苦、三毛的善良、三毛的坚强....我突然有种冲动,大声喊道:珍惜今天的生活吧!把他留给需要帮助的人吧!

不知不觉流下眼泪,心想:今天不会再发生三毛流浪的故事,我们不会像三毛哪样遭受的苦难,这已经永远留在贫弱的过去,但三毛善良、坚强的心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篇2

三毛的流浪并不完全是出于对旅行的爱好, 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性格的独特, 情感的追寻, 对自然的崇拜等, 这些因素导致三毛的流浪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意识, 这种意识往往很难控制或无法控制, 属于流浪者对心灵的自我放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广阔的草原, 还有梦中的橄榄树……”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告诉读者, 三毛的流浪是有她的理想和愿望的, 是一种诗意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追寻。

1. 性格的独特。

三毛是一个独特的人, 相比平常人, 她的人生充满坎坷和挫折。三毛是个表面看似强大, 内心其实十分脆弱的女子。初中二年级的三毛曾因数学老师的当众体罚, 心灵受辱患上了自闭症。她将自己关在房间里, 完全地和外面的世界隔开, 连饭都是由母亲端进房中。自闭最严重的时候, 三毛曾割腕自杀。三毛的少年时代是阴暗的雨季, 她脆弱、忧郁, 令人担忧。她藏在黑暗里, 远离人群, 在自我虚无的世界里奔跑找寻, 疲惫至极却不愿言说。后来在画家顾福生先生的鼓励、肯定下, 三毛一点点走出自卑、自闭, 成为文化学院的学生, 就读于哲学系。她希望哲学能为她解答人生的问题, 但哲学的苍白教条并没有使她找到生命的答案, 解决人生问题。三毛很迷茫, 甚至又想到自杀。这样的学习环境摧毁了三毛的自信和自尊, 三毛选择逃避, 成为了逃学的“问题孩子”。此时的逃学, 其实就是流浪的雏形。

三毛从小就思维方式独特, 想法怪异。“每天清晨, 我总不想起床, 被母亲喊醒的时候, 发觉又得面对同样的一天, 心里想的就是但愿自己死去。”[1]“三毛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 实质上追求的是精神和心灵的自由。流浪是三毛儿时拾荒梦的延续。流浪可以打破每天的单调重复, 满足三毛内心的不断更新。流浪的过程就是追求自由、新奇的过程。因此, 三毛的生存与流浪为伴。

三毛的独特还表现为特立独行的心态。她说:“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 即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 甚至占据一席, 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 那是我的, 我一个人的。”[2]父亲是三毛生命中又一个重要的人, 两人却冲突不断。根源在于三毛的不趋同, 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写作态度等。三毛按自己的样子去生活, 她一再强调, “我在这个世界上, 向来不觉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分子, 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活着的轨道, 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3]。三毛对“相同”的排斥、对“不同”的追求奠定了流浪的主观基础, 导致了流浪的命运。为了自由, 为了价值观的追求, 三毛坚持独立, 独立促成了三毛的流浪。

三毛是个随性的人。随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比如读书习惯和创作。三毛爱读书, 但不是刻意地读。在书本里, 三毛只是在游玩, 没有阅读目的也没有计划性地阅读, 读哪篇或读到哪个段落皆可。对于写作, 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的。“我的写作原本是一种游戏, 我无拘无束地坐下来, 自由自在地把想写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我, 是这么自然而又好玩的事情。”[1]行文方面, 三毛的文章如行云流水, 前后段没有刻意的连接痕迹, 跟着真实感觉走, 想到哪写到哪。三毛强调兴之所至, 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 并非刻意追求。随性让三毛感到自由;同样, 流浪与旅行不同, 流浪是随着性情的过程, 没有计划, 走到哪就停到哪, 符合三毛的随性要求。

2. 情感的追寻。

在台湾读大学时, 三毛陷入情网, 爱上了同校的一个男孩子。随着男孩毕业, 他们中断了恋爱关系。初恋的失败给刚刚走出自闭的三毛一次刻骨铭心的打击, 她毅然飞往西班牙, 开始了流浪岁月。1970年三毛回台湾任教期间, 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结婚前夕, 未婚夫因病猝死在三毛怀中。三毛伤痕累累的心再次受到无情摧残, 她无法在台北住下去。三毛再次回到西班牙, 并与苦恋她六年的荷西结婚, 开始了绚烂多彩的生活。荷西是令三毛在一夜之间绽放出所有美丽的男人。他让她不再孤独, 陪伴她学着用柴米油盐来直面生活。然而好景不长, 1979年荷西不幸潜水丧生。三毛精神上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 痛感滚滚红尘总是令人苦涩和失望, 纵使万水千山走遍, 也没法寻到她想象中的爱情。荷西死后, 悲痛欲绝的三毛一度失去活下去的信心, 是亲人和朋友使三毛具有了担负生命的勇气。她选择做一只暂时的“不死鸟”, 回到台湾, 面对读者与媒体, 然后又重新踏上漂泊之路。

3. 迷恋自然。

三毛热爱自然, 眷恋自然。她被自然的活力与灵性深深吸引, 感受着自然与心灵的默契。“想念大海几成乡愁”, 广袤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属于 (她) 前世回忆似的乡愁”, 是她“多少年来梦中的情人”。撒哈拉荒凉、炎热、贫困、愚昧, 是一块不毛之地, 但在三毛眼里, 它月光蔚蓝宁静, 骆驼优雅轻行, 居民淳朴神秘, 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美丽的乐园。三毛愉快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将自己的身心交付给这片沙漠, 一直到荷西去世。三毛之所以能在撒哈拉沙漠中生活下去, 她全身心挚爱着的丈夫荷西的陪伴是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撒哈拉远离城市诱惑和现代文明, 与她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相一致。三毛曾经动荡的灵魂在荒凉的沙漠和沙漠人那里得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全感和满足心理, 得到了喜悦和平静。流浪被三毛看成接近自然、融入自然, 与自然对话的最好方式。

流浪是作为作家的三毛丰富阅历、获取人生体验的主要途径, 是她寻求写作灵感、增强写作能力的生命成长过程。三毛的写作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酷爱自然的天性和浪游天下的经历, 赋予三毛广博的见识与深切的感受。壮阔寂美的茫茫大沙漠, 如幻似梦的沙漠海市蜃楼, 奇妙的异域故事与风土人情, 平凡生活的奇情异趣, 生命的欢乐与温馨……三毛笔下的自然风光、异域风情、新奇经历和丰富的感情世界, 总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给其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三毛的写作与她的人生紧密相联, 是她漂泊世界各地的心灵自语。三毛的作品或是她自己的生活写照, 或是再现生活在她身边的人和发生在她身边的事。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写进她的众多“故事”中。走过千山万水, 目睹人生世相, 身历悲欢离合, 三毛渐渐从自闭走向开朗豁达, 写作从哀伤走向明朗。当三毛辞别双亲, 走向撒哈拉沙漠开始自己的流浪生涯时, 也开始了她人生最辉煌、最具魅力的时期。她的创作风格由《雨季不再来》时的脆弱、失落、苍白、忧郁、迷惘和对生命固执的探索, 转变为《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健康、明朗、诙谐和流畅。《沙漠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哭泣的骆驼》等一系列作品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三毛的浪漫生活观。三毛说:“十年来, 数不清的旅程, 无尽的流浪, 情感上的坎坷, 都没有使我白白地虚度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 再提笔, 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 而又不负责任的三毛了。”[1]

流浪为三毛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体形式。有人称三毛的作品为游记, 因为其大量记录了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散文, 因为这些文章生动活泼, 独抒性灵, 挥洒率真;还有人因为作品中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将其称为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为“自传”, 强调“我写的就是我”。总之, 三毛是以她独特的文体描写了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及在异域的生活, 她的文字自然朴实, 感情丰富诚挚, 气息别样浪漫, 人生态度潇洒自信, 开创了一代三毛文学。

三毛的精神世界敏感、丰富而广袤, 注重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找到生命的意义, 追求精神上的收获。三毛在《白手起家》中写道:“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的解释里, 就是精神的文明”, “生命的过程, 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 我都要尝尝是什么滋味, 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又说:“流浪是体悟人生、面接社会, 然后识其真面目的一种方式。”[1]这是三毛对流浪生活的理解。为此, 她踏遍大半个地球。浪迹天涯成为三毛生活的一种形式。三毛是浪漫的, 流浪能迎合她的浪漫念头。流浪过程的未知, 想象的美好可以永远存在, 浪漫情怀也可以继续。

同时, 三毛的流浪是为了追求理想, 躲避不想面对的现实。三毛坚信, 出走是对现实最好的抗争, 也是寻找最初梦想的唯一途径。生自纷繁变幻喧嚣尘世的三毛潜意识中总在逃避着现代文明, 她追寻淡泊宁静, 希望投身于完全清纯古朴的自然, 而流浪正是她抗拒现代文明的人生体现。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 三毛的流浪也有很多的无奈:想象与现实的落差无法超越, 对现实的无力抗争, 对情感失去的恐惧……她自己也说过:“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浪……我不愿意流浪,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1]所以这就更证明, 三毛的流浪是期待超越现实, 希望找到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但是最终, 通过“流浪”这一渠道, 三毛并没有抵达想象中的完美世界。实际上, 三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 特别是荷西走后, 三毛为情所伤, 因此表面看来风格清新明快的作品, 却有三毛心里不为人知的悲伤。

参考文献

[1]刘泽学.三毛作品集[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

[2]三毛.大胡子与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张乐平与《三毛流浪记》 篇3

抗日战争爆发后,三毛连环漫画暂时中断,他参加了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曾担任过副领队和一个分队的领导。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上海,先在上海的《申报》上继续创作和发表《三毛从军记》,是反映国民党军队生活的。1947 年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他的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这是张乐平的代表作,是向黑暗旧社会发出的控诉。这部连环漫画巨著的创作基础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他幼年时生活穷困潦倒,特别是他当学徒时,忍饥挨饿、挨打受骂,常被赶出大门,打破饭碗,耳根旁留的一条伤疤就是他少年时代苦难生活的印记。所以说,《三毛流浪记》画的就是他自己的故事,也是千万个流浪儿童的故事。创作基础的第二个方面是来自于国民党统治区,特别是上海流浪儿童的生活,直接引起了张乐平的创作动机。

“三毛”这个穷苦出身的孩子是张乐平塑造的中国贫苦儿童的艺术典型,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贫苦儿童的悲惨命运,通过他的各种遭遇看到了统治者的腐朽,劳动者的苦难生活、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表达了对穷苦群众的友爱和同情。夏衍在《三毛流浪记》序中说:“一个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人物而能够得到这样广大人民的欢迎、同情、喜爱……这毫无疑问的是艺术家的成功和荣誉。”解放后,张乐平又先后创作出了《三毛的控诉》 《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等。

“三毛”在中国大地上生活了 60 多年,跨越了几个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三毛形象的各种连环漫画单行本有 50 多种,累计印数超过1000万册。 张融融 (张乐平之子, 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说:“应该把三毛发展成像美国的米老鼠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卡通人物。”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篇4

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就是《三毛流浪记》连环画。我清楚地记得,那是表哥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一本连环画,没有封皮,是表哥告诉我那本书叫《三毛流浪记》。因为是借别人的书,随时都会被别人要走,所以,我一从表哥手中接到书就抓紧时间看。总之,《三毛流浪记》这本连环画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去年,我在逛书店时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想起小时候的读书经历,再看到这本书时真有故友重逢的感觉。于是,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了。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坐在沙发上把它又读了一遍。

《三毛流浪记》是中国当代著名漫画大师张乐平的作品。书中的三毛是一个旧社会流浪在上海的孤儿,他是一个善良、正直、坚强又让人同情的孩子。

为了活着,三毛怀揣着希望只身来到上海,开始悲惨的流浪生活。没有地方睡觉,他就躺在工人清理煤灰用的小推车里;没有褥子,他就把从墙上揭下来的标语垫在身下;没有吃的,他甚至偷喝别人用来张贴标语的浆糊。在寒冷的冬天,贵妇人给自己的宠物狗穿上了棉衣,园丁给道路两边的树木裹上了稻草帘子,而他却穿着单薄的夏装。为了抵御严寒,他挤到排队购物的人群里被警察赶了出来;为了抵挡饥饿,他啃食树皮被警察喝令制止。为了活下去,小小年纪的他在街头帮别人推过人力车,为别人扇过扇子,给别人擦过皮鞋;他还捡过煤渣,当过印刷店和马戏团的学徒„„而这些并没有帮助他解决温饱问题,他依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政府通过广播和传单宣传:“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我们要爱护儿童,培植儿童,尊敬儿童”。可是,垃圾旁边的弃婴无人问津,对于狠心贫民卖子女的事情人们视若罔闻。三毛帮一位阿姨拧床单,因在床单上留下了黑手印而被打;三毛扶起一个摔倒在地的孩子,因被孩子的母亲误解而被骂;三毛捡到钱包物归原主却被失主扇了一耳光„„这是一个无人当好人的社会!

朗朗乾坤,正气长存。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命运多么凄惨,三毛都没有丢弃人之本分。他热情善良,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当他有吃的时候,他会施舍一部分给哪些比他还饿的人;当他有衣服御寒时,他会脱下几件送给衣服比他还单薄的人;看到有孩子恃强凌弱,他会路见不平,挺身而出;即使在他误入歧途,加入一个小偷集团时,当看到自己偷来的钱包里放着当票和药方时,他也能将钱包物归原主,还因这件事被小偷头目打了一顿。最后,他愤然离去,他的小偷伙伴给他钱时,他依然拒绝,并表示:偷来的钱,不干不净的,他不要!他离开了魔窟,走得清白。他是一个多么需要关爱的孩子啊!然而,备受欺凌,饱受煎 1

熬时,他只能在梦中见到自己的母亲——一位能够关心他,心疼他的母亲。

书中两次提到“光明世界”。印刷店老板的儿子有一本名叫《光明世界》的书,它让三毛爱不释手,现实中一个路人遭遇持枪抢劫的情景使他愤怒地撕毁了书。在他替朋友顶罪和朋友一起入狱后,在听监狱里的一位叔叔讲述 “光明世界”时,他们三人乐得高声大笑起来。在当天晚上,三毛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们三人来到了儿童乐园,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在门口迎接他们。他和朋友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换上了干净整洁的衣服。他们俩和其他同学一起坐在食堂吃饭,一起坐在教室读书,一起在操场做游戏,一起庆祝儿童节,一起燃放烟花爆竹„„这是三毛所渴望的“光明世界”,也正是我们现在的生活。

能够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很多,但是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的人却很少。一个人若懂得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那么他就拥有着最幸福的生活!

郭春华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篇5

三毛真是太苦了,居然过着这样的生活,真可悲呀!我能感受到,三毛家一定没有多少钱,而且欠了一屁股债。

能靠自己走遍上海。三毛他有一种精神:绝对不允许以大欺小。真的是太让人敬佩了,三毛我真想对你说:“三毛你真坚强,换做我的话,我肯定过不下去了,三毛你真厉害!”三毛还很聪明,书上写着,他门门都考一百分,hownice!

只要是看了这本书的人绝对会伤心得哭的。三毛这种精神,我觉得没人体会得来!应为他坚强勇敢,很值得人学习!

三毛还能靠自己的能力赚钱,真是非常棒呀,我已甘拜下风得不得了,虽然那个时代娃娃都比乞丐贵。但是!他还是在勇敢的坚持,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生活还充满这希望,充满着价值,他的心非常好非常好,我特别的喜欢。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篇6

放寒假了,我疯玩的十分开心,只不过写作业的时候就不开心了,那时候我就觉得做个流浪儿比我好,起码他们不用写作业和上学,但是我看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以后,我改变了我的坏想法。

三毛是个流浪儿,他没有家,整天吃不饱穿不暖,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小羊有母羊疼爱,小鸡有母鸡照顾,小狗有母狗保护,小鸟有大鸟帮它取暖。只有三毛他没人爱,没有妈妈和爸爸,没有衣服和裤子,什么都没有。他饿了只能吃别人扔了的东西。冬天他只能穿着小小的衣服,在寒冷的风里发抖。

我觉得三毛真可怜,有家人真好,我会珍惜他们的。

三毛的流浪美学 篇7

关键词:三毛;流浪意识;流浪美学

一、流浪意识的形成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祖籍浙江省定海县,后随家人移居台湾。作为移民者的三毛,从小就敏感深思,在复杂的生活背景下,三毛幼小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流浪的种子,这种流浪伴随了三毛的一生。

除了生活的变迁,三毛的心理变化也是她产生流浪意识的根源。她从小就比其他三个姐弟敏感孤僻,本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但巨大的学习压力成为了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学校的生活忙碌而又焦虑,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本以为这种状况到了初中会得到改善,结果却更加紧张。这就坚定了她退学的决心。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后,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最后还是同意了她的决定,开始在家里教学。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三毛虽不去学校接受教育,也能在家里得到细心栽培。三毛读了英文小说,为她游历外国产生精神萌芽;还学习了中国古典诗词,为她日后作品的典雅修辞奠定基础;学习了钢琴、美术,亦为后来的流浪提供了宝贵的想象价值。这些外部的浇灌还不足以改变三毛作品的未来走向,她内心的变革才是她离家流浪的根本。也许是父母的爱心浇灌助长了三毛的无畏个性,不管在什么时候,哪怕是心疼她,父母也会屈从三毛的决定。在几次爱人离世、自杀、离家出走后,父母终于心力交瘁,放三毛远走他国。这为三毛的流浪埋下伏笔。

在国外的所见所闻,不断追求自由的经历,更坚定了她的选择,让她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浪者。就此一批流浪文学诞生。她以鬼马风趣的笔触,为国人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大门,人们可以通过这扇门满足自己对神秘国外的想象,掀起一批流浪文学浪潮。

二、流浪美学

(一)异域风情之美

三毛游历过50多个国家,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有落后如初的撒哈拉,还有浪漫温馨的意大利等,这些地方的异域风情为三毛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向国人展示了独特的异域风情之美。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这样写到:三毛在沙漠中的一个房子边看见挂着“泉”的牌子,当三毛想一探究竟时却被说成是偷看人洗澡,问清情况后三毛才知道原来这是澡堂。沙漠中的澡堂是怎样的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三毛也享受了一把“泉浴”的待遇。三毛裹着一条大浴巾走进一个小房间,光线昏暗,空气污浊,最令三毛惊奇的是真的有泉水,虽然只是一口类似深井的泉,还是让沙漠中的三毛从心底里激动。三毛发现这里的人很友好,有人帮三毛打了一桶水,接下来的事可以说是让三毛瞠目结舌了,打水的那人直接把水从三毛头上浇下来,接着三毛被送到类似现代的汗蒸房里,三毛发现每个洗澡的妇女的姿势都是她不曾见过的。每一个妇女都用石头蘸着水在身上刮,她们不用水,也不用肥皂,每刮一下,就有一条黑泥浆从身上流下来,就连周围的墙上也因常年受污泥熏染有了厚厚滑滑的东西。她们谈论的话题都是“几年没洗澡”之类的,三毛彻底被震撼了,一番思虑之后才认识到这是沙漠淡水资源奇缺的结果。沙漠里的审美观念是以胖为美,而且都把自己包裹得像个木乃伊。平时在衣服遮盖下的胖大和现在全裸的胖大对比明显,真是触目惊心。自此,三毛对沙漠澡堂印象深刻。

三毛见过的最小的新娘只有10岁,这个小姑娘叫姑卡,最令三毛疑惑的是结婚的消息不是从父母那得知,而是从“我”这个相处还不深的朋友处告知。当三毛去询问姑卡的父母时,理由很费解,姑卡的父亲居然迂腐的认为这种事不好直说。这种习俗造就的婚姻,不用看结果也知道注定是一个悲剧。没有交流的家庭怎么能得到幸福。当三毛把结婚的消息告诉姑卡时,小姑娘平静且羞涩的低下了头,好似已经从心底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三毛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别扭。在繁忙的婚礼装扮下,小姑卡从一个少女变成了一个撒哈拉威女人。命运之轮又一次开启,不知是否会重复祖辈相同的演绎。“黄昏了,太阳正落下地平线,辽阔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红。这时,鼓声响了起来,它的声音响得很沉郁,很单调,传得很远,如果不事先知道是婚礼,这种神秘的节奏实在有些恐怖。”这种仪式似乎是少女时代的终结,撒哈拉威妇女时代的开始。迎亲时新郎暴力的抓着挣扎的姑卡往外拖,反抗激烈的姑卡也在新郎脸上抓出几道血痕。据说这是风俗,结婚拼命打才会幸福。说实话,三毛并不喜欢这种形式的幸福婚姻。婚后第七天,三毛再次见到姑卡时,她已经从过去的圆润可爱变得眼眶下陷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她会变成现在常见的、为生活发愁的撒哈拉威妇女。

在三毛的作品中,有关异域风情的描写有很多,但三毛展现的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表层观赏,而是独具意境的异国风情画。

(二)悲情之美

从三毛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悲情元素,这可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三毛小时候离开大陆,漂泊台湾,学生时期又在学校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经历,还有过一段自闭期,以及后来的几位爱人相继离世,造成了三毛的悲情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则透露着悲情结局。

在《爱的寻求》里写到,三毛在一家小杂货店里认识了沙仑,沙仑很老实。三毛一天要逛几次杂货店,于是就提议向沙仑记账,沙仑在询问哥哥之后最终答应了三毛的请求,但他不会写字,就让三毛自己记下所欠积的东西,而且沙仑从不核对三毛的帐。因为他的信任,三毛对他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三毛去买东西的时候,沙仑请三毛给他太太写一封信。经了解,三毛才知道沙仑是被骗婚了,而这个可悲的男人还痴痴的等着妻子归来,这仿佛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三毛不想让这个老实人希望破灭,就帮他写了这封信,因为回信地址是三毛丈夫的邮局信箱号码,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沙仑每次见到三毛都要询问是否有回信。几天后,还真出现了回信。由于是法文,沙仑请荷西读信,信中说让沙仑筹十万块西币送给她哥哥,这样她就能买飞机票回来。三毛一听,又是一个骗局,可是沙仑已经被太太要回来的消息迷昏了头。为了尽快筹到钱,沙仑一天要兼好几份工,三毛看到这样的沙仑心疼极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三毛将真实的情况告诉了沙仑。沙仑听了三毛的控诉,像冻结了似的,唯一表明他活着的是眼泪像洪水一样泻下来,他什么话也没说,往黑暗的旷野里跑去。这一刻预示着沙仑希望的破灭。第二天,沙仑来到三毛家跟三毛道谢,只是三毛觉得有什么东西已然悄悄在改变。几天后,从警察那得知沙仑的消息,三毛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沙仑死了,而事实是沙仑偷了哥哥的钱逃走了。沙漠是撒哈拉威人的根,离开沙漠,沙仑就像个无根的人在做着飞蛾扑火的举动,结局一定是毁灭。

悲情意识在三毛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展现,在《沙巴军曹》中这样写到,三毛夫妇送一个喝醉的军人回家,后来才知道这个军人和撒哈拉威人的恩怨:曾经为了争夺水源,撒哈拉威人杀了所有的沙漠军团,只有这个军曹喝醉了跌倒在营外,活了下来,他醒来后像个疯子一样跌坐在兄弟的尸体上。从那以后,他就不再讲名字,他说兄弟们都死了,他不配有名字。一段时间后,西班牙政府要撤离沙漠,就把军团的尸体挖出来一并带走,三毛才想起他醉酒的那个夜晚也是在这坟场附近,这么多年依旧没使他的伤口冷淡下来。几天后,听说那个军曹死了。有一群撒哈拉威小孩在玩一个盒子,军曹觉得不太对,就跑过去赶走他们,盒子瞬间爆炸,军曹被炸成了碎片,孩子们却没有生命危险。他的兄弟们都被运走了,只有他被永久的留在沙漠里。为了最仇恨的人扑向死亡,静静的埋在这片相爱相杀的土地里,他似乎做了最好的示范。

通过这些作品,我感受到三毛无处不在的悲情美学,感受到三毛无比坚强又脆弱的内心。

(三)人性之美

三毛的作品不是简单的游记,还充斥着浓厚的人性关怀。她的作品里记录着各式各样的人,同样倾注了很多情感,她具有真善美的人格。

先谈谈三毛的真。她不分阶级,不分人种,带着单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她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敢于说真话,处处透露着真性情。在《芳邻》里写到,三毛常把东西借给邻居,水桶和拖把传到黄昏,还轮不到她来用。邻居看到三毛好说话,就隔三差五来借灯泡、洋葱、汽油等物品,三毛本是怀着与邻方便的心理做这些的,没想到她们要的这么理所当然。有一个在医院做助手的邻居,因为受到文明的洗礼,拒绝用手吃饭,所以每天到了吃饭的时候,他的儿子就要来敲门。“我爸要吃饭了,我来拿刀叉”。三毛借给了他。从那以后,他的儿子天天来借。三毛不胜其烦,于是买了一套送给他。没过两天,他又来了,三毛问:“怎么又来了?上次送你的那一套呢?”“妈妈说那刀叉是新的,要收起,现在我爸爸要吃饭。”“你爸爸要吃饭关我什么事?”最终三毛爆发了。她认为对万物应有平等之心,但平等是建立在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上,若得不到平等对待,她也会用真性情表达不满。

再说三毛的善。三毛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广博的爱,她会把自己的药片给一个年老的撒哈拉威女人治头痛,送她们漂亮衣服,给邻居姑卡用偏方治疖子,给母羊去衣胞,三毛乐在其中,她对自己有把握的小事当仁不让,当做是生活的调剂品,但她也有分寸,涉及到生命危险的生产大事就不会随自己儿戏了。三毛把这些有趣的事告诉荷西,荷西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明人被吓得心惊肉跳,所以再有这样的救人事件三毛也不会告诉荷西了,怕荷西影响她的救人大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荷西才知道三毛又做了牙医,居然用指甲油给妇女补牙。三毛享受着这份简单而又有趣的医学事业。接下来相继开拓了搭便车的业务。她会送年老的撒哈拉威人回家,送水给沙漠上幼小的骑行者,送西班牙小兵去镇上看电影,这让她想起了同龄的弟弟,他乡是否有便车供弟弟搭乘。她说过“在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着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们都会触动我的心灵。”每一次相遇都是缘分,她怎能让这缘分从指尖溜走。

最后说她的美。她有一双慧眼,能看到所有美的东西。在《白手成家》里这样写到:她的新家很简陋,高低不平的水泥地,用空心砖垒起的缺了口的墙,光秃秃的灯泡,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三毛并没有气馁。她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她用棺材外箱做家具,在要求房东糊墙未果后,自己买材料糊,自己设计沙发,摆上母亲寄来的桌布、灯罩、茶具、图书等,用捡来的轮胎当矮座,用骆驼头骨当装饰,用羊皮当坐垫,用汽水瓶插花,从撒哈拉威老男人那里淘回来的石刻都成了宝贝。她把自己那破烂不堪的家设计成了真正的艺术宫殿,这座宫殿仿佛成了撒哈拉的一道风景,竞相有人来拜访。世界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结语

在外漂泊的人有很多,却很少有人像三毛这样把点滴都记录下来。里面有她对人生、爱情的追求,有她真善美人格的体现,带给读者无限的感动与思考。她怀着一颗纯洁之心,用实践丰富了梦想,用爱去关照人世间的所有喜悦与悲情。

参考文献:

[1]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哈尔滨出版社,2003.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篇8

因为残酷的战争,三毛变成了孤儿。小羊有母羊疼爱,小鸡有母鸡照顾,小狗有母狗喂养,就连小鸟都有大鸟护着,只有可怜的三毛没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孤苦伶仃。三毛为了活下去,他做了很多事情:卖报、捡垃圾、帮别人推车,受尽苦难,但他一直坚强乐观地生活着、奋斗着。

三毛是一个富有正义感、见义勇为的孩子。有一次,一个孩子在河边摘花,不小心掉进河里了,三毛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把那个孩子救了上来。

三毛不仅正义感十足,而且还乐于助人呢!他看见一个老人饿着肚子,就把自己藏起来舍不得吃的一块烧饼拿出来分了一半给老人,后来看到老人没有吃饱,就把另一半也分给了他,自己却饿得肚子咕咕叫。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酸酸的,非常同情三毛,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新中国,没有战争,有吃有穿,还能在明亮的教室学习,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同时,在三毛身上,我也学到了沉着冷静、聪明、善良、坚强、助人为乐的精神。读了《三毛流浪记》也让我体验了一回三毛的人生!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篇9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小女孩跑着跑着摔倒了,三毛就赶紧过去扶起那个小女孩,小女孩的妈妈来了,以为是三毛打了她的女儿,就对三毛大骂,之后就带着女儿气冲冲的走了。

还有一次,三毛看见有一个人,他掉了钱包,三毛叫那个人,可他没听见,三毛拿起钱包来,刚要去追他,他发现自己的钱包没了,回头一看,是三毛拿着他的钱包,就踢了三毛两脚,拿回钱包扭头就走了。

我记得还有一段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到小河边摘花,一不小心掉到小河里去了。三毛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那个小男孩,小男孩救上来了,三毛也上来了。小男孩的爸爸来了,一个劲儿的向三毛道谢。

初中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篇10

三毛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当一些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时候,他总会一拳把欺负小朋友的那个人打得“四脚朝夭”。看到这里,我就会为三毛的勇敢叫好。这时,他在我眼里不再是个可怜的孤儿,而是让我佩服的小英

总会有些好人家收养他,但是好日子总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如果有机会上学的话,他就会好好珍惜机会,好好学习,还要每门功课都是一百分,但又总是被同学误会,学校就这样开除了他!

他经常在大街上流浪。到了晚上,他只能露夭宿地〔把夭当被子,地当床〉。有时还拿报纸盖在自己的身上,当做被子,经常冻得瑟瑟发抖。

三毛非常的善良。冬夭,三毛见了一些可怜的人,就会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给那些人穿。他见到一个老爷爷在路边坐着,肚子很饿。他就会掏出一块烧饼,掰成一半,把多的留给老爷爷。他看见老爷爷不够吃,就把自己的也给他。

《三毛流浪记》我已经看完了,但我忘不了三毛!想着他吃不饱,穿不暖,我就为他的不幸难过,再想想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太幸福了。想着三毛的勇敢善良,又不禁心生佩服,他是我心里的小英雄。

夜里,我梦见三毛来到了现代,他穿着漂亮的衣服,面带幸福的微笑,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初中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二)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张乐平写的《三毛流浪记》,主人公三毛,头顶三根枯黄的头发,瘦小的身子,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家。街边、桥洞是他晚上睡觉的地方;他睡得是砖;枕的是瓦;身上盖的是晚霞。为了生计,他卖过报纸、拉过黄包车、擦过皮鞋、卖过艺……可是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看到这里,我鼻子一酸,两行珍珠像断了线似的往下掉。心想:三毛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没有人疼爱他,长得面黄肌瘦,大冬天得不到一点温暖,甚至连自己的住处都没有。穷困的生活逼迫他小小年纪就到处流浪,担负着他不应该担负的工作,饱受着痛苦生活的折磨。他是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可是,三毛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却很善良、勇敢、乐于助人。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救出了落水男孩;他曾自己饿着肚子,把食物让给饥饿的兄妹俩;他曾帮拉货的老大爷推过车……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敬佩。

读完《三毛流浪记》以后,我想对小伙伴们说一句话:“大家千万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好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不浪费老师的耐心教导。要像三毛那样,勇敢去克服一个个困难,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三毛流浪记》,里面的故事令我很伤心。

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三毛的,不幸被爸爸妈妈抛弃了,在外面流浪发生的事情。当我翻开第一篇故事的时候,那还是冬天,看到三毛瘦骨如柴,衣服也很破旧,而且只有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跟我们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冬天穿四件上衣和三条裤子外面还裹着一件羽绒服,可是三毛呢,单单两件衣服,哎!于是我接着往下读,读到第十篇的时候,看见凶巴巴的司机将三毛打了一巴掌,并打倒在地,头上立刻肿起了大包的画面,我真为司机的所作所为感到生气,为三毛感到心疼。

我再往下读,读到,看见三毛饿的支撑不住了,就把贴标语的糨糊喝光了,三毛真可怜啊,我们吃饭菜,他饿了只能吃一些杂东西、不卫生的东西。我越来越感兴趣了,便接着往下读,读到第二十六篇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三毛上前搀扶,小女孩的哭声引来了她的妈妈,那个阿姨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着三毛破口大骂,三毛明明做的是好事,结果得到的却是破口大骂,我都为三毛忿忿不平。

再读到第三十三篇的时候,看见三毛见义勇为,救了落水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知道后便收留了三毛,并让三毛和小男孩一起上学,我真为三毛感到高兴啊。可是好景不长,一天,三毛和小男孩放学回家时,看见家着火了,他们没法再收留三毛了,三毛又开始了流浪生活。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作文 篇11

我今天读了《三毛流浪记》,讲的是三毛四处流浪,孤伶伶的。

有一天,三毛想看河边的景色,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一个老渔夫看现了就把他捞了上来。渔夫把三毛带回家,给三毛穿上了一件衣服,他教三毛怎么捕鱼,三毛好像学会了,可是他一不小心就把渔夫罩住了。有一天,老渔夫对三毛说他去用鱼换一点米,等渔夫回来了发现三毛不见了,他就用网在水里捞,结果捞到了三毛和一条大鱼。可是好景不长,一天来了两队大兵,他们吵起来了,把渔夫打死了,可怜的三毛失去了比亲人还新的渔夫老爷爷。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精选 篇12

窗外灰蒙蒙的天气在哭泣着,室内昏暗的光线不得不让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窗前,回头那瞬间看到了《三毛流浪记》于是便阅起此书打发无聊、寂寞之感。

文章讲述了三毛的辛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过贴广告用的浆糊,睡过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他总是受人欺辱,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饭的都不够,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样?如今的生活怎能与三毛的遭遇相提并论,他遭遇了常人所没有遭遇的种种磨难,忍受了别人对他的歧视和侮辱,从而坚强的活下去。而如今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有多少人选择放弃,又有多少人选择轻生?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我们的存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来过、爱过,最后消失于泥土之中。而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让世界记住曾经有这么一个人这么的活过?这是对命运的提问,也是对自己的提问:选择像夏花一样绚烂开放,还是选择像秋水一样平静无波?

仼何一个选择都要被尊重,因为烟火后漆黑冰冷的天空,不是每个人都所能忍受的。正因如此,我更敬重那些不惜代价让生命刹那辉煌的人,但是我们心中属于自己的一朵花。如果不是艳若桃李注定要倾国倾城,那也有淡似茉莉清香袭人。只是你要选择让这朵花绽放,还是选择让这朵花埋没于生活并最终成为杂草?命运与天分是不可选择的,但是努力是可以争取的,就算成为一个穿街走巷的卖油翁,也能让自己的技术出神入化而为人击节。

生活是块贫瘠的土地,而人不能因为这种贫瘠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在三毛那么悲惨的情况下都没有选择放弃,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要知道没有一朵野花放弃自己,在夏天不开花,因为它们坚信总有一个人会见识到它们的美丽,并记住它们的容颜。即使那个人没有出现,它们至少也会用自己的美丽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至少没有辜负自己作为花的身份。

那么,一个人是不应该负疚上天给予我们作为一个人的身份,坚强的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迎难而上,不怕艰苦,学习三毛那种不离不弃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上一篇:医护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下一篇:隐形的翅膀小学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