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25

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通用10篇)

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1

XX市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做好在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及时把那些符合入党条件的先进青年吸收到党内来,补充新鲜血液,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农村党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能否培养造就一批可靠的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在广大农村能否持续兴

旺发达。在这次党员队伍建设基本情况调查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农村青年入党工作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农村青年党员的现状

我市有乡镇、办事处34个,行政村625个,共有农村党员25467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3387名,仅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3.3。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在开展“三学三争”党建活动和争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的工作中,对发展农村青年入党问题十分重视,并把吸收先进青年入党、培养优秀青年党员作为考核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和驻村工作组的重要内容,经过全市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从2000年到2003年,全市每年平均发展党员1100人,其中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年平均为150人,并有相当一批青年党员成长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骨干。总的来看,全市农村青年党员的发展形势是好的,发展农村青年入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我们还发现,农村青年党员发展还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村青年党员数量少。据统计,我市农村党员年龄在60岁以上的7448名,占党员总数的29.2。而35岁以下青年党员只占13.3,显然,在我市农村党员队伍中,青年党员数量过少。据调查,一些村已经出现了党员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党员队伍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支部缺乏活力,党员缺乏开拓精神,导致村里各项事业不能健康发展。如磨形乡石余村60岁以上的党员占据了该村党员总数的54.1。35岁以下党员没有1人,该村各项工作已经连续多年在乡里倒数了。

二是发展青年党员工作不平衡。虽然全市每年有150名青年农民入党,但从各乡镇村发展情况看,很不平衡。凡是经济条件好、党支部凝聚力强的地方,青年农民入党工作抓得也比较好,每年有一批积极要求上进的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反之,经济发展相对较慢、青年党员缺乏的村,发展工作抓得也不好。有个别村,甚至连续几年不发展党员,更谈不上发展青年党员了。如黄市镇上堡村连续10年未发展青年党员,对该村党支部,我们已经黄牌警告。

二、影响青年农民入党的原因

1、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首先,思想认识上有偏差。部分乡镇、村党组织在指导思想上,对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理解不足,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或不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甚至出现个别乡镇、村领导,一谈经济工作,夸夸其谈,一谈党建工作,哑口无言的现象,致使部分乡镇、村党组织忽视了发展青年农民入党这项根本性工作,忽视了宣传党的宗旨、党的纲领和党的基本知识,没有为农村青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得不少青年农民对共产主义信念谈漠,政治上热情下降,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也有个别村党支部对发展青年入党有畏惧心理,怕多个政治对手,动摇自己的地位,因而故意压制人才。有一些原本想积极要求上进的青年,不仅得不到党组织在政治上的关怀、帮助,反而受党组织不重视党建的影响,对党也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其次,理论认识上模糊。一些农村党组织在党员标准理论上产生了误区。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新时期党员标准应有所变化,有的农村党组织把农村青年是否在村里工作做为入党的条件;有的把在本乡镇、村工作的青年做为培养对象,凡是在村外工作的或从事个体经营的青年农民,则被挡在党组织的门外。调查中了解到有两名建党对象连续两年在当地党委会上得不到通过,原因就是他们是长年在外打工。第三,观念上守旧。有的农村党组织因文化、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平时学习较少,没有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一批思想品质较好、党性较强的老党员,由于年龄大,观念陈旧,大部分人的思想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很难接受市场经济的观念,直接反映在对农村青年的一些作法、想法很难接受,对青年的要求太高,看不惯的地方太多,青年的观念与老党员的观念发生了冲突。一些老党员对青年不放心,总觉得他们“不成熟”。本来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青年,一谈及入党,经过老党员讨论来、讨论去,总是认为“毛嫩”,和他们入党时相比有差距。我们有一个村,3名支委的年龄都超过了55岁,村支部原想发展青年入党,培养后备力量,但对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总是通不过。要说也没有太大毛病,老党员就是看不惯青年的作派,用一位老党员的话说:“现在的青年人都不是入党干工作的料”。

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2

在调查中, 学生认为造成作文水平差的原因是: (1) 读得少, 写得少, 积累得少, 语言仓库小。 (2) 没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 (3) 从来不修改作文, 也未认真思考如何修改。 (4) 对老师要求的摘抄只是应付, 对所摘抄的文章没认真透彻的理解;也搜集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汇, 想用但总是用不上。 (5) 很少用心写文章, 太随便, 常常跟着感觉走。 (6) 浮躁、急于求成, 功利性强, 总觉得不如理科进步快, 对作文没有兴趣。……

我们从学生的认知上可以看出学生在积累和兴趣上有欠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去分析。

(1) 教师方面

首先, 许多教师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随意性大。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检查而要求学生写作文, 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不得不去写作文。试想, 这样没有系统性、科学性的作文训练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吗?学生以这样的心态被动地去写作文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吗?这样的作文训练只是耽误了学生的大好时光, 学生的作文水平根本不会提高。

其次, 许多教师作文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许多农村的语文教师因为信息闭塞, 与外界交流少, 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的学习少, 导致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同时, 教师在讲评中, 又上成了经典文章表扬课, 学生文章的批评课。这样, 学生没有有效的训练, 自信心又不断受挫, 以致写作文的兴趣越来越差。

最后, 许多教师面对素质差的学生, 不是积极寻找对策, 而是把它当成了万能挡箭牌, 成了自己不需努力的借口。在这种心态下, 教师认为自己已有的知识就足以让学生学的了, 不再去认真了解学生, 不再去认真备课。学生迷惑, 老师认为学生笨;学生不会写, 老师认为学生差:从来都不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从来不会认真思考如何让学生提高。

(2) 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基础差。这是每一个农村中学教师, 尤其是农村二星级中学的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从上面的图表中就可以看出, 无需多说。

其次, 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农村经济落后, 学生几乎没走出过本土本乡, 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人生经验;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学校藏书甚少而且还不向学生开放;家庭很少购买书籍, 订阅报刊杂志等。在学校里, 枯燥乏味的生活, 没完没了的作业, 一拨又一拨的考试, 又使得每一个学生成为一台台毫无情感的考试机器, 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很少有时间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 很少能得到表达那种青年人的活力和激情的机会。因而学生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 难以产生升华社会生活的独立思考, 难以写出激荡人心或鞭辟入里的美文。

再次, 学生读写分离。学生不是不喜欢读书, 其实, 学生的读书时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学生的读差不多都是消费性的读, 休闲式的读, 这种阅读方式的特点是: (1) 阅读面狭窄, 以武侠、言情、网络文学、快餐类文章居多, 那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因“读着累”而遭冷落; (2) 阅读点偏, 读文章时, 学生关注的往往是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 感兴趣的是个别词句的摘抄, 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的剖析, 忽视了对作品主旨的深刻思考, 没有从作品中去反思当前的人生和社会。学生虽然读的很多, 但对他写作的提高却没有多大帮助。

在调查中, 学生认为解决作文水平差的办法是:

(1) 多阅读, 多摘抄, 多积累素材, 注重把握作文细节方面。

(2) 多思考, 多总结, 注意模仿。

(3) 每天写100字左右的文字, 可以是读后感, 也可以是细节描写, 或具有哲理的话。

(4) 留心身边的事, 从小事悟出生活哲理, 多联想和想象。

……

在这些方法中, 无非是多读多写多思考, 但是在提高学生兴趣上还是无法解决。提高学生兴趣这一问题无法解决, 多读多写多思考慢慢地就会成为无水之源, 无基之楼阁, 慢慢的学生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去了。因此我认为应该采取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平时积累和多种激励的有效融合, 写作方法与实际生活的有效整合, 才能使农村中学的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 必须多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老师不能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课外阅读, 要进行指导, 教会学生怎样阅读。阅读不是消极的、被动的积累一些好的词语或句子, 而是主动的、自由的与文本对话, 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引证或批驳。每星期要开设阅读课, 可以采取“放羊式”阅读, 让学生自己找到水草丰美之地, 也可以采取“教练式”的阅读,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高考就孕育在平时的阅读之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行展评式活动,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展示学生的成就感。

(2) 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或体验。学生生活在农村, 对自己家乡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长河落日、村落炊烟、晨风晓月、绿水青山……这一切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3) 采用情景式作文教学法。学生生活在几近于封闭的圈子里, 每天和几部教科书相伴, 没有生活体验, 也没有多少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情景式作文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 加深他们的体验, 让学生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如记叙文类的可以从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开始, 让学生七嘴八舌去刻画, 把常用的写作技巧都用上, 先不考虑主旨是什么, 先看看刻画的是不是典型, 是不是形象, 不一定写完整篇文章, 可以是片段。议论文类可以找一个大家熟悉的话题, 让学生论辩, 把论辩的内容整理出来作为写作材料, 然后进行取舍筛选, 达到材料论证观点的最优化。

(4) 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兴趣得到培养和激发, 就会有旺盛的表现欲望, 高昂的写作热情。因此, 教师应积极地运用多种激励学生的方式, “为他们创设一种令人高兴的、值得庆幸和安定的写作氛围。”比如平时练笔可以采取无限积分的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出班级日报的形式让学生踊跃投稿, 培养他们的自豪感;每星期可以开设一节阅读课, 让学生阅读自己同学的文章,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5) 魏书生老师说过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做, 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作文批改也是如此, 应该把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先制定“作文批改标准”, 挑选出几篇不同类型的 (好、中、差) 的作文, 做好示范批改, 让学生把握好批改的尺度。然后可以采取小组批改的方式, 由小组成员把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提出来, 并和写这篇作文的学生共同再把这篇作文修改出来;也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 对作文的精彩点进行赏析, 败笔处进行建设性的修改, 并提出个人见解, 得出一个分数;甚至也可以采取自评的方式, 学生自己找出自己写的文章的精彩点和败笔处, 给自己一个分数评价, 然后进行修改, 并说出为什么这样修改。最后制作出作文手抄报, 让全体学生阅读。教师在修改过程中只起到顾问和指导的作用, 给那些争论而无一致意见的作文以具体的意见。

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青年;创业贷款;制约因素;创新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为推动农村青年创业就业,从人民银行总行、团中央到各地方金融机构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青年创业贷款的政策,但是青年创业项目的弱质性、高风险以及有效抵押担保的缺失造成了青年创业融资难题。

一、金融支持青年创业就业基本情况

1.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信贷支持

根据我们的调查,各地金融部门积极响应团中央、人民银行的号召,将“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以小额农户担保贷款、农户联户联保贷款、苹果仓单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为载体,提供多功能、不同方式的金融服务。

2.加强政策宣传,为青年创业营造浓厚氛围

为扩大青年创业就业贷款的影响力,各地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宣传单、宣传栏、海报等宣传媒介对青年创业贷款内容、意义、方法、步骤、诚信观念等进行广泛宣传。涉农金融机构利用农村集市等有利时机进行“助业贷款大讲堂”、“金融知识进农户”等活动,通过宣传栏、宣传单等形式对青年创业贷款的申请条件、办理手续和操作程序进行大力宣传,并将相关贷款品种的要求和操作规程在宣传栏上公开。

3.开展信用评价,实行政策倾斜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诚信创业青年,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以农村青年为对象,以村为单位,按照一定比例,采取有创业意识的农村青年申请、村支部推荐、农信社网点审核、评定、公示候选对象的程序确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同时,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价标准与联社贷款评级标准进行有效对接,对有信用、有创业能力、有贷款需求的农村青年,积极实施“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的支持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激发其诚信创业、增收致富的热情,形成了“信用征集、信用培育、信用评定”为一体的工作机制。

4.创新贷款产品,提升服务质效

为了有效解决和满足诚信创业青年的贷款需求,各地金融机构从农村青年创业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和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结合方式,实行信贷跟进服务,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小额信用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有效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难问题。同时,积极推动“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等公司和经济组织为创业青年担保的模式,积极解决农村青年贷款难题。

二、制约青年创业贷款的因素分析

1.青年创业就业贷款担保难、抵押难

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由于青年没有资产,缺少资本金,自身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又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财产为其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向其发放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严重制约了青年获得就业贷款的能力。

2.青年创业初始阶段还款能力弱

目前,金融部门支持的创业青年,年龄集中在25-34岁之间,这部分青年社会经验不足,刚刚找到工作,或者是正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社会经历不多,收入普遍偏低。对于自主创业的青年,事业刚刚起步,创业的前景、项目的收益还不是很稳定,且大多数经营的是小型微利企业。这些都影响了金融机构发放青年创业贷款的信心。

3.创业项目趋同,缺乏成长性

目前农村青年创业项目集中于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农业项目,项目内容相似程度较高,缺乏自身特色。

4.青年创业贷款放贷成本高,风险较大

青年创业贷款多数是小额农户贷款,面广量大,分散性强。每一笔贷款,银行都必须进行前期信用调查、市场调查、用款监督、催促还款,信贷成本较高。另外,青年创业就业贷款主要集中在农业等行业,农业是弱质产业,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

三、金融支持青年创业就业的对策建议

青年创业就业贷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青年的重要举措,目前尚处于推广初期,为了加大对农村青年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建议金融机构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工作。

1.创新青年创业就业贷款担保方式

针对青年较大额贷款普遍缺乏抵押物、存在“担保难”的问题,一是建议地方党委政府、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青年创业特点,发起成立青年企业家联谊会或者是创业青年协会之类的组织协会等,一方面可以扶持青年创业“领头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产业为纽带,组织成员之间互保、联保,以获得创业贷款;二是加强与各村干部的协调和沟通,协调农村经济能人自愿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贷款担保,发挥经济能人传、帮、带作用。

2.加大“信用青年”的评定力度

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按照团中央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的通知》(中青联发[2011]17号)精神,协助农村信用社做好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审工作,建立青年信用档案,形成商业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经营良好、及时还贷的创业青年,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不守信用的取消信用评定资格,收回贷款本息,并在一定范围内曝光,进一步强化和提高青年农户的信用意识。

3.改进和完善支持青年创业就业的具体措施

一方面,切实推动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根据青年创业就业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灵活采取到期一次偿还、分期偿还等还款方式,减轻创业大学生的短期偿还压力;另一方面,坚持微利原则,履行社会责任,对支持青年创业就业发放的贷款,必须执行一定程度的优惠利率,真正惠及农村青年。第三是在基层网点设立青年创业服务窗口,开辟服务热线,为广大青年创业提供金融业务和信息咨询服务。

作者简介:

对农村两委班子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4

对农村两委班子现状的调查与思考2007-02-10 16:50:

31孟村回族自治县下辖镇乡个行政村,其中民族村个,占三分之一,全县总人口万。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思想内涵,立足县情,以抓班子、强队伍为切入点,下大力抓好农村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有力促进了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孟村县已被列为全省个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试点县之一。事实一再证明:只要农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农

村工作就会扎实有效。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目前有些地方农村两委班子的思想、作风状况还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村支部、村委会及其相互之间还存在着这样那档的问题和矛盾,有的思想保守,不思进取;有的利欲熏心,以权谋私;有的素质低下,无作所为;有的争权压势,相互掣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从近几年我县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践来看,每年因两委班子的问题而引发的群众上访都占到总上访量的以上,查办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均超过案件总数的;从各种媒体报道的内容来分析,农村两委班子存在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基于此,县纪委按照解剖麻雀的工作思路,主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于年月深入农村最基层开展了为期天的调研活动,实现了找出问题,弄清原因的预期目标,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一、基本情况

为使这次活动开展得的扎实有效,我们在事先了解情况的茂盛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全部个乡镇的个行政村作为调研对象。期间共召开两委班子成员座谈会个,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个,深入个农户调查了解情况。在被调查的个村中,两委班子配合默契、村务工作出色的村有个;两委班子配合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属中间状态的有个;两委班子关系紧张、村务工作举步维艰的村有个。这个事实表明,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纪检监察工作的立足点今后仍须放在对农村两委班子的建设、监督和管理上。

二、问题表现

通过调研,发现部分村的两委班子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给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两委班子各立山头。在选人用人上,不是出于公心,而是搞亲亲疏

疏,以圈定人,得不到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在财物的管理使用上,不按规矩办事,自收自支,互不监督,互不制约,群众意见大;在具体工作中,不沟通不量,而是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今村民无所适从。如宋庄子乡某村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后,新组建的村委会与村支部不能很好地配合工作,缺乏互信,各行其是,尤其是在确定会计问题上,支书与主任之间分歧严重。乡党委及时出面进行协调,提出合理的人选建议,当时两委主要干部表示认同,但一个月后他们发现在各自花钱、使用公章时不那么方便,最后还是各用各的人,各设各的帐,导致村里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第二,村支部越俎代庖。在个别村,党支部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地位受到片面性理解甚至曲解,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村委会组织法》和《村民自治章程》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有的村支部仍习惯于沿用封建家长制的工作方法,搞一言堂,对村委会工作包办代替,使村委会成员只能担当跑腿、听喝的角色,村委会的作用难以发挥。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党支部不注意抓大问题、方向性政策性问题,却包揽一切,事无巨细,尤其把财务收支由村支部一支笔审批发挥的淋漓尽致,别人无权过问,监督的乏力甚至虚无往往给经济违法违纪造成可乘之机。孟村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张某就是一个反面典型。近几年该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张某不是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而是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竟擅自挪用集体资金万元用于个人开办经营性歌舞厅,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

第三,新老班子矛盾尖锐。矛盾的形成,既有新老班子对本村发展思路意见不一致的原因,也有村干部存在为政不廉等问题的原因,还有退下来的老班子心里失衡的原因。矛盾的表现形式就是互相告对方的状。新县镇王帽村是一个拥有多人的回汉杂居大村,情况比较

复杂,年该村实现了新老班子交替。去年夏天,部分群众反映现任村干部在挥霍浪费和加价收取电费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县纪委立案调查期间,又有部分群众反映前任村干部有经济违纪问题,县纪委一并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但双方似乎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仍然频繁上访,造成了事实上的新老班子之间矛盾的公开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村务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村干部言行不

一、有负众望。有的村干部上任前靠乱许诺吹大话骗取群众信任。上任后由于既无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又缺乏无私奉献、扎实苦干的精神,因而治村有心无力,工作毫无起色,群众大失所望。宋庄子乡大高河村许某,去年竞选村主任时说要为村里修公路,打机井,建新校舍,兴办集体企业。一时赢得了群众的拥护,顺利当选。许某上任后不久就飘飘然起来,在群众面前常常挺胸腆肚,颐指气指,但并未踏踏实实为村里办事。任职一年

多,许下的诺言没有一项践诺,村里的面貌仍是涛声仍旧,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第五,两委职责不清、工作无序。在与两委班子成员座谈期间,发现有些村干部对党支部、村委会各自的职责、权限说不出来,只知道年年都要做征收三提五统,一思想上报统计数字,搞计划生育三件事;有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地点四壁空空如野,见不到有关两委职责、成员分工、及规章制度等张贴物。职责不清势必造成工作无序,结果两委班子对村里的易事、落好人的事抢着干,而对难事、得罪人的事都甩手,造成整体工作被动、落后。

三、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的、主观的、政治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

其一,思想认识有误区。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对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习惯于村里的大事小事都由党支部乃至

书记个人说了算,不如此就感到不舒服。有的说:党是领导一切的,我是党支部书记,村里的事不听我的听谁的;有些村的村委会主任对自身的职责范围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说:党支部是党员选举的,而村委会是全体村民选举的,只有村委会才真正代表群众,我村委会主任说了不算谁说了算。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两委干部工作中争权压势、争名夺利现象的发生。

其二,选举环节存在问题。一是有贿选现象。有些人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运用非正当手段谋取村官,贿选就是其中手段之一,这种情况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个体业主和私营企业老板中比较突出。二是宗派势力、家庭势力和农村恶势力幕后操纵选举。这种现象在一些大村和民族村较为明显,三是候选人误导群众。有的人在竞选演说时,耍起了说大话、空许愿的把戏,以此换取群众支持。如宋庄乡某村村民白某为当上村主任,竟喊出了我若当选保证不收三提

五统,不搞计划生育等明显背离国家政策法规的错误言论。四是选举的组织工作有漏洞。满足于履行法定程序,追求大民主,但事前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村内不同民族间、不同类型的群众间、上下届村干部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了解不够,不注意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忽视积极正确的引导,致使那些不适合当村干部的人走上村干部岗位,有的甚至是多年的村霸。

其三,教育培训不够。一方面,上级机关组织的培训还未真正落到实处,有时在内容确定和时机选择上其针对性和时效性把握的还不够好,重视任后培训忽视任前培训,重视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忽视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有的村干部缺乏自我加压、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涉及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如何开展工作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知之不多,造成工作中揽权、越权和蛮干、盲干现象的发生。

其四,上级监管不力。上级有关部

门未能很好地帮助农村两委班子理顺关系,分清职责,完善相关制度;未能及时有效地反先进村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对农村两委班子中存在的问题缺乏预见性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反应迟缓,措施不到位,有时存在畏难情绪;未形成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未能反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落到实处。

四、几点对策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是最终实现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目标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中央、中纪委一贯倡导的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战略方针,从抓制度、抓规范、抓教育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农村两委班子中的突出问题。

一要进一步规范有关程序和规则。建议上级党组织、国家权力机关着手研

究制定有关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工作运行的条规及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班子的职责权限,使党内和村务议事规则、办事制度等更加实化、细化,确保两委班子各司其职、各谋其政,找准位置,演好角色,实际工作中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克服混乱现象,实现统一意志,使村里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努力从要命上解决农村两委班子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二要提高选举质量。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党员和村民中间讲清意义、晓以利害,使之提高觉悟、坚持原则,正确行使民主权力;其次要坚持民主公开原则。要做到候选人条件、选举程序、选举办法、选举结果公开,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尊重选民意愿,不得指定选举某人或不选举某人。再次要坚持党对选举工作的领导。部门之间通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拉选票及贿选行为的发生,坚决排除宗派、家庭和农村恶势力对选举

工作的干扰,真正把政治思想好、办事公道正派、改革意识强、群众威信高、民主作风好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最后要探索多种方式。在目前实行的联名提名和海选两种方式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多种选举方式,只要是民主的方式、体现民意的方式、群众能接受的方式都可采用。

三要加强教育培训。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运用上党课、当地典型示范、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适时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既要发挥县级党校的优势,又要重视乡镇级党校的作用;既要搞好任中培训,又要做好任前培养;既要抓好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又要注意两个一把手的培训。培训内容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法纪教育为主,同时要搞好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的教育,当前则要把有关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村民自治方面的内容予以突出,下大力提高两委班子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方针政策水平,强

化其宗旨观念和民主法制观念。

四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村两委班子存在的问题。县、乡党组织要把村级两委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切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尤其一把手要亲自抓这项工作,对有问题的典型村,一把手要亲自上阵,解剖麻雀,一抓到底;县级特别是乡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经常下村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苗头及时遏制解决,争取工作主动权;在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配合不力的农村两委班子,以及群众意见较大的村支书或村主任,要严格按照法守程度予以调整。

五要注重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的作用。纪检监察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把握本职工作与农村工作的结合点,充分正确地履行好教育、监督、惩处职能;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党员、村民代表对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作用,加强以村务权开为核心包括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在内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力,支持并执行两委班子围绕本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决策,监督两委班子行使权力情况和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农村工作各项部署的情况。

农村住房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5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农民大量建造新住宅,新建的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位于村庄中心的房屋则“人去楼空”,形成“空心村”现象,且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农村房屋摆布杂乱无章,广大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普遍存在。

“空心村”的大量存在,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农村,一边是农民建新不拆旧的比例居高不下,土地被闲置;一边是不少地方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国土部门每年被迫从有限的耕地面积中规划一部分,安排缺房户建房。二是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空心村”的房屋大部分破旧、零乱,与新房连在一起缺乏统一性、协调性。特别是有的“空心村”住房与猪牛栏、厕所混在一起,又缺乏给排水系统,普遍存在污水乱排、垃圾乱倒、臭气弥漫的现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村落粪便成堆,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生活要求。三是对农村的安全构成隐患。“空心村”的房屋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已成为农村火灾的主要源头,不但容易发生火灾,而且一旦发生火情,由于规划落后,消防车无法进去,火灾难以扑灭,甚至会“火烧连云”。另外,“空心村”的房屋大都年久失修,在遭遇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倒塌事故,伤及农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空心村”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因素,主要因素有:一是“空心村”的旧房大部分为几户农民或兄弟所共有,由于经济能力不同,条件好的农户已建新房“挪窝”,条件差的农户还在居住,房屋共有者之间难以对拆除旧房的问题达成一致,使拆旧房实施难。二是部分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拆旧建新”的实施。一些农户新房建了之后,认为老房子是“祖宗留下不动产”,再穷也不能拆“祖业”,动不得。三是在农民的小“算盘”里,“拆旧”不划算。许多农民将旧房用作堆放杂物以及圈养猪、牛,拆旧既费力又耗钱。四是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建设管理落后。许多农民对村建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镇规划所形同虚设或者根本没有此机构,造成村庄建设缺乏布局合理、经济实用的规划。

农村村庄建设中存在“空心村”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应本着“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合理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引导和规范农村建房秩序:

一是广泛宣传、统一思想,从教育上下功夫,提高农民对整治“空心村”的认识。搞好村庄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是区域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乡、村两级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农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识。

二是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在治理上下功夫,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新建多占问题。国土部门应加强土地管理,严格建房用地审批程序,对乱占滥用耕地作宅基地,要进行大清查,加大对未经批准私自占地、少批多占等违法用地建房者的处罚力度,要从源头上控制耕地建房的审批,逐步减少耕地建房指标,放宽“拆旧建新”住宅面积标准,鼓励农民拆旧房建新房。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在规划上下功夫,确保用地审批与村镇规划同步进行。乡镇党委、政府要担负起整治“空心村”的职责,协调国土、城建等部门依法履行土地管理和村庄规划职能,确保建房用地审批与村庄规划同步进行,杜绝发生国土与城镇规划部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大力整治“空心村”,全面规划村庄建设,对于经济基础好的村,从政策上引导群众“拆旧建新”,填实“空心村”。村庄规划建设,既要确保住宅50年不落后,又要让农民建房时经济上都能承受得起。不但要使房屋排列错落有致、美观大方,而且要做到道路、给水、排污、电力等配套设施齐全,切实改善农民住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集龙乡人大主席团

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6

XX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隐步提高,“普九”年检顺利通过,素质教育捷报频传,高考人数连年攀升,一、二中相继创办为省重点中学,综合考评在衡阳争创一流,被人誉为“XX现象”,与“汩罗经验”相提并论。但欢呼之

后冷静思考,繁华的背后也存在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我市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农村教育将走向何方呢?

一、农村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与城区相比极不平衡

1、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攀高

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持久,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2000年开始,每学年各乡镇教育办自然减生达200—300人,不少村小每年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也只有10余人。遥田教育办2001至2003三年内共撤减学校数5所,哲桥教育办也有3所。学生减少后,校舍等教育资源却依然存在而无法利用。10余个学生的学校,还得配备教师,配全教学设施,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全市现有小学生109859人,分布在524所小学,校均不足200人,有52所学校学生规模不足100人。全市34个乡镇,几经努力撤并,共计撤除30个教学点(不包括撤并的学校数),还有16个乡镇保留这种“麻雀”教学点,占全部乡镇的近50,这样的“点”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大浪费。

相反城区教育在规模上则一味的做强做大,又是扩校又是建校又是进人又是挖农村学校的墙脚,导致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紧张,于是不惜财力、物力搞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断攀高。尽管这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超负荷运行,中小学生入学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北小学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无法妥善安置,班额多达96人,无法正常上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投入不足基础建设难以到位

我市财力不足历来就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取消后,乡镇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就几乎为零了,在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下,我市财政把精力主要放在城区教育的弦上,城区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都称得上日新月异、无与伦比。比如说举全市之力,让一、二中接连创办成省重点中学,两校校园建筑更新换代、焕然一新,二中“古迹”只剩两栋旧房。可市财政还不遗余力的将两校的扩容列为市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从发展银行贷款的9000万建设资金,两校各占1000万。

乡镇中小学校园建设可谓举步维艰,仅有的几个学杂费能保持运转都困难。危房改造、课桌椅添置、教室、寝室维修等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无围墙、无校门、无运动场的学校比比皆是;绝大多数村小光线昏暗、校舍破旧、活动场地狭窄,甚至有些学校连黑板都残缺不全,破烂脱落无法写字;音体美劳课程无器材、无场地;“三机一屏”多数教室没有,更不用说语音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了。有的甚至连教学楼、学生宿舍都没有或者说是危房。像导子完小危房告急,学生都紧急撤离,临时借房上课;XX七中,偌大一个学校,学生宿舍没有,几百号学生挤一个大礼堂睡,岌岌可危。全市103所有危改项目的学校中,农村占97所。

市里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的城市教育附加专项经费,也因许多学校无钱垫资,工程不能上马,迟迟不能到位(市里有规定,工程不先上马,经费不拨)。我市今后三年累计要消除农村学校危房面积96427平方米,占全市三年累计拟消除危房总面积的89强。

3、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我市近三年未进新教师,结构本来就不合理。再加之城区、农村分布不平衡,造成我市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劲不足,难以攀升。全市教师分布呈现四个圈子,即城区堡垒圈、结合部挤压圈、乡镇不平衡圈、偏远紧缺圈。堡垒圈和挤压圈中的教师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学质量难以上去;偏远圈的教师编制不足,不得不请代课教师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

以竹市教育办为例,竹市教育办是由原竹市学区和原东湾学区合并而成的。该教育办170余人的教职工中有57.3家住城区,该教育办教师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圈子,原竹市学区的教师严重超编,这些教师又太多住在城里,太部分时间用于往返途中,教学质量又如何保证?原东湾学区教师则严重缺编,请了代课教师挑大梁,代课教师知识能力有其局限性,教学质量又如何上得去?此外像余庆、哲桥等离城区较近的单位也基本如此。

4、待遇不足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近年来,由于城区学校可收择校费、赞助费,加之生源激增、政府重点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城区学校教师的待遇相应提高,像一中、二中、城北、前进等学校过年过节千儿八百的已是稀松平常。而广大农村学校则要人没有,要物没有,要钱更没有,有些学校是长期负债运行,运转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个别小学的一期可用资金甚至抵不上重点学校老师一期的福利,加之收费政策越来规范,要稍搞点建设,就捉襟见肘,雪

上有霜。陶洲中学过教师节,每个教师只发20来元钱节日礼金,相对某些城区学校,简直是悬殊太大。校际间这种差距的拉大,如何办学?质量何求?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最直接的后果是:

一部分教师削尖脑袋、找关系,挤城区独木桥,无心搞好本职工作;另一部分教师自觉进城无望,心理不平衡,就消极怠工,图个清静无为。农村学校教师管理则难上加难,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

二、义务教育管理脱节与高中阶段教育难以接轨

以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体系为“六·三”式,总体分为六年制小学由教育办管理,三年制初中由中学管理的格局。我市今年按照上面“两调”精神,撤销了乡镇学区,设立了乡镇教育办,但由于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教育办仍然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义务教育管理仍然处于脱节状态。

1、管理流程不畅中学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目前中学生源普遍较差,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相当大程度上来源于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到位,学生基础未过关。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缺乏严肃性与实效性,导致部分小学管理非常混乱。个别教师没了责任心,上课“放羊”;个别教师借口素质教育,上课玩点“花样”,不求实效;个别教师思想转化教育避重就轻,将难以管教的学生甩包袱甩到了中学。由此凭空增加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就很难保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下面看看XX市2003年上期期末统测统计出来的几组数据,就不难明白了。表一:学科人平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数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401722168***9

比率66.728.336.726.713.321.710.010.06.725.018.325.015.0

表二:学科及格率达60以上的学校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35***511687

比率58.325.031.723.38.318.38.38.38.318.310.013.311.7

此外,全市无一科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还有20所之多,占中学段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各科均达及格的农村学校仅有洲陂中学,占总学校数的60分之一。由此可见,当前各学校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2、管理权限不清教育资源难以配置到位

将小学六年与初中三年的教育管理体系割裂成两半,人为的扩大了资源浪费。一是加大了财政负担,本来是一校的资源配置,都要分成两校配置,本来许多资源小学和初中可以共享,如教师资源,但因为是两个板块,而无法实现,造成中学无法了解到为自已提供生源的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小学也就根本不想了解或无法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二是使师资缺乏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初中、小学分层管理,互不了解情况,教师流动又不规范,造成初中进教师并非所需、小学出教师并非所愿。久而久之,中学专任教师奇缺,队伍不齐;年轻教师纷纷调到中学,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比例失调,形成空档。如果小学、初中连成一体,则可对资源实行统一合理调剂,还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学校节约大宗福利开支和代课金、办公费等。

3、管理体制不顺普九成果难以巩固提高

小学、初中管理的分段,造成人们对九年义务教育整体体系缺乏认识。农村许多家长只让小孩读完小学就算完成任务了,他们认为初中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另外,小学生一旦毕业,小学就基本上不再干预初中入学情况,致使“普九”力量不能形成拳头,“普九”成果难以得到巩固。“普九”过后,许多学校辍学率出现反弹,遥田中学2002—2003学巩固率88.7,学年内流失128人,而该校2003届毕业生三年直升率仅为54.2。全市2003年有小学毕业生27717人,而只有25186人升入初中一年级,升学率仅90。

如能将初中三年并入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则可改变家长对旧的学制模式的认识,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流失。

4、管理格局脱节农村高中教育难以为继

我市基础教育管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三段相互独立,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管理空档,使得义务教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造成高中阶段教育难以为继。因为义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为高中阶段教育准备优秀生源的教育。

我市近年来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到城区,严重损害了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造成我市整个高中教育形成了“好学校越好,差学校越差”的非均衡教育发展格局,也导致了高考“一损俱损”局面的形成。98以前,我市还有11所农村高中,现在五中、八中是农村唯一的两所高中,农村高中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五中、八中两所农村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数仅670人,占全市高中学生总数的6,且成绩都是不理想的。教师也一样,这几年一、二中从五中、八中挖了多少优秀教师,致使五中、八中有些高中科目缺了挑大梁的角色。这样一来农村高中发展将会进入恶性循环轨道。今年我市高考整体大滑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一定要打破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资源的权力,实现XX高中教育的遍地开花,这也是2008年实现“普高”,发展农村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我市教育共同发展

1、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模式,构建一体化义务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和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发展观。尽管目前不同地域、学校的教育差异客观存在。但我们的政策应立足于缩小这种差异,而不是扩大这种差异。对我市来说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倾斜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农村与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XX教育发展到今天,一枝独秀,锦上添花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只有雪中送炭、百花齐放才是XX教育发展繁荣的现实道路。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保证更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权益的公平待遇,保证更多数的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尽力缩少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共同繁荣。

再次要贯彻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原则。义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往初中、小学分层管理的结果造成中学与小学的相对封闭,现在撤销了乡镇学区,使得中学对小学有了名义上的管理权,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这种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行使,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中学与小学仍然搞单干。小学在没有升学压力和有效评价的时候,中学对其加强业务管理与指导,就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中学会为自己将来的教育质量真抓实干,会为自身利益统筹规划、严格要求、科学评价更基础的小学教育。只有根繁,才能叶茂;本木分家,焉能兴盛?

2、加快特色学校和综合高中建设,壮大农村高中,拓宽农村教育人才输送渠道,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发展城区综合高中,开办特色学校。发展农村教育,并非不要城区教育。城区教育应在质量上做成农村教育的样板,求高求精求尖,办出每个学校的特色。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严重不足,造成我市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办学转向,转办普高和初中。我们可将两校办成特色学校或综合高中,以吸引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满足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像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导游知识、园艺厨艺、车技维修等热门行业的技能,仍是广大农村学子渴求掌握的必需本领。城区职业学校可在这方面动动脑筋、深入挖掘。这样一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就会空前高涨。

另一方面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高中。目前我市农村高中要苗子没有,要基数没有,要好教师没有,教育信誉日益滑坡。学生非一、二中不读高中,已严重制约了高中入学率,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我们如能做好两方面的工作,这种局面完全可以改观。一是教育决策者们要痛下决心,遏制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打破其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独家经营”的权限,将优秀苗子、优秀师资均衡分配到城区、农村所有完中。教师进城要慎之又慎,学生非正常流入城区的渠道要坚决堵死。二是各农村完中自身要努力,要在办学条件、管理措施、师资保障等方面优化环境,尤其是要狠下决心提高教学质量,留住学生,稳住师心。倘若完中教学质量日升,高中学生人数将会怎样提高?基数扩大了,高考上线人数又会怎样增加?有了质量,有了基数,完中办学即入良性发展轨道,这即为XX的高考提供了遍地开花的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将来“普高”坚定了基础。

3、争取党政重教,依法落实各项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成农村、城区教育资源共享

一要改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的权益。各级政府应本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县市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促成各级财政投入向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倾斜,而不是像过去样只向城区学校或重点学校倾斜。

二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或扶贫助学,相应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可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将节余的经费投向农村公立学校。

三要鼓励农村学校自立更生。政策要放宽,允许学校利用节假日和当地地理优势资源,采取勤工俭学、学校创收获得部分经费。物价、审计等部门不要借故索拿卡要。

四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抢点教育制高点,追赶城区教育的步伐,跨越农村、城区教育间的鸿沟,促成农村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城区教育共同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条捷径。推进教育信息化自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实现网络教学及网上办公,满足农村青少年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4、改革师资调配流动体制,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办寄宿制中心学校,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

首先应建立师资流动管理的配套制度。一要建立骨干教师交流机制,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鼓励编制富余学校到薄弱学校支教,有计划地开展定期交流制度。要采取可行措施,缩小农村与城市教师收入上的差距,帮助边远山区贫困教师改善福利。二要真正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任机制,强化岗位聘任,实现教师聘任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要建立农村学校学科短缺教师的“对接培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其次应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要对调整布局后的中小学作出统一规划,集中财力办好农村寄宿制中心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需改善办学条件的钱相当有限,如果将有限的钱平均分配到各校的话,是难见效果,意义也不大的。有条件的乡镇要以完小或中心初中为重心,联合几所联小,办成寄宿制中心学校,可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可以是小学到高中的完全学校。范围较宽、路程较远的中心学校,要租车接送学生集中学习。其他地区也要因地制宜,或撤并或隔年招生或办复式班,将农村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办学,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解决教师难派、管理难到位的问题,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村的综合办学效益。

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的的不断深入, 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改善, 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兴隆农村文艺队伍应运而生并空前活跃, 这些泥腿子长期从事农业生产, 农闲时拿起创作的笔写文章, 背起描绘梦想的画夹子走出农门描山画水, 给兴隆文艺界带来了异彩纷呈的繁荣的景象。

目前, 全县有作家、书法家会、美术家、摄影家、音乐家、根艺奇石、盆景根雕、砂艺、民谚、曲艺家等10个协会, 会员达到600人。各协会在文联的的直接领导下不定期的开展各种艺术交流、艺术写生、艺术培训和艺术展览活动, 通过活动使会员们开阔了眼界增长率见识, 宽了创作领域, 挺高了创作水平。

兴隆农民书画创作是兴隆文艺创作的亮点, 目前兴隆有300名农民从事书法书画艺术创作, 他们一手拿笔一手拿农具的生活方式, 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状况, 农民画家佟占海一幅油画能卖几十万元, 让他成为靠画笔吃饭的农民。

2011年国庆前夕, 兴隆农民书画作品在河北省博物馆展出, 让兴隆农民的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这是省博建馆以来第一次展出基层农民的作品。

兴隆农民艺术家们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兴隆极鼓励基层艺术人才把文艺创作转化为一种文化产业, 郑氏砂艺协会近百名会员积极投身商品市场, 产品曾获河北省金奖, 作为旅游纪念品畅销全国市场。根艺奇石协会近百名会员, 利用当地材质加工成工艺品闯京津市场收入颇丰。

兴隆农村文艺队伍虽然活跃,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引人思考。其一, 兴隆农民艺术人才断层严重。据文联统计, 全县600多名会员中五十岁以上的占85%, 年轻的农民从事艺术工作或有艺术爱好的人很少。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 造成其中的原因是如今的农村青年们疲于奔命挣钱养家, 没有经历和财力支持艺术事业。其二兴隆农民艺术人才普遍文化偏低。全县会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8%, 大多数农民艺术家都是靠自己的爱好自学成才,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 所以这些农民艺术家们只是把爱好当爱好, 没有更高的追求, 使他们的水平难以提升。其三是农民艺术家们靠艺术难以养家糊口, 兴隆虽然有农民艺术家人数不少, 但靠艺术吃饭的人不多, 大多数人是把艺术当爱好, 没有把艺术转化为经济效益, 没有经济支撑的艺术是没有发展的, 所以兴隆农民艺术家的处境很窘态, 其四是兴隆农民的艺术产品没有形成特色, 农民们把艺术当成爱好在农闲之余练练手缺少特色和规模, 没有形成特色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所以在市场上显得单薄。

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87-02

一、农村历史课程教师现状

1、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调查我县中学历史教师40人,涵盖我县农村和县城的初中历史教师。

(1)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教师占了15%,40岁以上的教师仅占45%,50岁以上的占40%,显然,教师年龄普遍老化,结构不合理,存在断层现象。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新招聘的毕业生少,加上有的学校教师紧缺,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招聘数量不足。学校用一些年老的教师来教历史。

(2)教师学历情况。10%的中学教师学历不达标,40%的与历史专业不对口。

(3)历史教师职称情况。初、中级职称的较多,高级职称的占15%。

(4)学校历史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兼职的60%,专职的较少,周课时都在14—16节之间,教师教学任务较重。

(5)历史教学方法情况。普遍存在单一陈旧,大多是照本宣科,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一支粉笔,一节课,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甚至就读课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能力不足,大多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浅,基本功较差。

2、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现状

调查范围涵盖我县县城、农村、职业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县级农村实验学校共四个初中学校,随机三个班,涵盖七、八、九年级,学生现状如下:

(1)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教师(班主任)都重视不足,个别学生有点兴趣的,约占17%;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约占68%,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约占75%,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2)农村中学的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有限。主要途径就是教科书和课堂,少数还能从电视、小说中获得一些知识,就别无他径了。

(3)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认为历史知识的学习,只需要记忆就可,记忆多了,历史自然就学的好。就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都认为(约占85%):开卷考试会找就行,就可以得到高分,就更不必说七、八年级的学生。

3、教学资源现状

(1)大多数的学校仅有历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一些教学挂图。学校的图书室也常常是徒有虚名,没有专人管理不开放,学生根本不能借书,教师上课也只能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约占55%)。更有甚者由于受经费的影响,连教学参考书都没有,全凭教师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2)学校有电脑,有远程教学设备,教师自己由于受备课时间的影响,自己不愿意使用班班通等设备,只得尘封一旁,还有许多教师从没有用过(约占25%)。

(3)当地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如: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迹等,但由于教师担心学生安全问题,耽误教学时间,也不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而弃之不顾。

4、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现状

(1)只注重教,不注重学。在评价课堂教学时,重视评教忽视评学,将教师“教”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是从“教”的角度想得较多,从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

(2)评价方式的单一。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和升学考试的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几种常见的题型,没有实践活动的考查;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较少。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看书找找。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二、几点思考

1、要积极更新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结合历史这一学科以及农村中学实际的情况,我们教师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究、实践等学习途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具有知识、情感、价值三者结合的良好人格。

2、要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在历史教学中很少用班班通进行教学,原因有的是部分教师根本不会,或者是教学平台会用的嫌麻烦。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一则学生可以以视觉的冲击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二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对教学内容给予补充和升华。

3、要重视开卷考试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学生单纯的认为开卷考试非常简单,所以书不用看,课不用听,拿书抄就行了。事实上,在中考的两个小时里,即要做历史,又要顾政治,平时书不熟,到时候再去找答案,谈何容易?历史是用来感悟的,历史是项链,历史知识是珍珠,而感悟历史就是串成珍珠项链的线。如何去感悟呢?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两周写一次学习心得,这样我以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反思。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历史真正感兴趣。让学生对历史重视和喜欢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调动学生,教师就要努力走出教材,用各种方法使历史学科更能吸引学生。以教材为说理基础引导学生培养高尚人格和科学观念,以实践去体验情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4、要积极思考,改善开发教学资源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篇9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2007-12-12 15:38:5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2)文章标题: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有专长的农村基层人才。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就农村基层人才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市农村基层人才现状

(一)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全市农村

基层人才共有52936人,其中党政人才984人,占,乡镇事业管理及技术人才716人,占,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8924人,占,农村各类实用人才33312人,占。分析各类人才现状,有以下特点:

1、党政人才年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30岁以下占,31-40岁占,大专以上学历占,表明干部队伍在年轻化、知识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见表一)。

2、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在9288人中,中专学历占,大专学历占,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中专以上学历占,表明事业干部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见表一)。农村基层人才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表一)总数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党政人才98459330784乡镇事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297农村实用人33312***828企业人才***76727合计52936******、农

村实用人才总数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据统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基层人才总数的,同时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分化为生产型、经营型、能工巧匠型及其他实用型人才,并有了深入发展,表现为门类齐全、适应市场能力强、自我发展潜力大(见表二)。农村实用人才构成分布表(表二)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其他实用型数量***152047比例、企业人才中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居多。截至目前,全市企业人才共有8924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人才7792人,占,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吸引力强,增长迅速,活力强。同时企业人才中专业技术人员为6379人,占总数的,人员构成较为合理。

(二)农村基层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市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 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农村实用人才队

伍建设工作。制定并实施了《2004—2007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每年四月份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的良好氛围。

2、注重培训。坚持以提升能力为重点,以实用知识为内容,区分不同对象,开展了有针对性地培训活动。在党政机关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公务员法、行政管理、法律、计算机、普通话和外语等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党政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廉洁勤政意识;在事业

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了业务知识培训和学历达标活动,提高了各类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农村实用人才中,结合不同主导产业特点,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田间秀才”、“创业能人”、“产业工人”等,提升了农民群众致富、帮富的能力。

3、健全机制。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念,着力把人才

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优势。一是完善用人制度,在党政机关中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在事业单位中推行考录制和人员聘用制,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积极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章丘创业。二是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教育、卫生系统中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在医院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三是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范围和覆盖面,坚持把掌握科学技术、熟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帮富、致富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基层人才总量不足。

1、全市农村人才总数为52936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达不到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的地位不相称。同时党政人才数较编制数还存有空缺,特别是公务员,虽经几次考录,乡镇仍有很大的缺口,年轻公务员数量偏少。

2、人才分布不均匀。从行业来看,乡镇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农、林、水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才多集中在乡镇事业单位和党政

农村青年入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10

杭州市余杭区国泰幼儿园 何玲飞

内容提要:

教师作为特殊社会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如果教师的生存状态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不仅影响其传道、授业、解惑作用的发挥,而且可能给学生带来伤害。因而,了解新形势下教师的生存状态,从不同视角观察教师职业,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了解教师,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期望。而农村教师在我省教师群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工作和生活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体验着异乎寻常的艰辛和困难,承受着异乎寻常的苦恼和困惑。为此,我就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等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

农村教师现状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

一、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压力大、负荷重:教师职业是高压力的职业。教师的压力主要有工作负荷压力、社会地位压力、考试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还有就是来自自身的压力。教师的压力归根结底就是来自社会、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体三个方面。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师德好、业务精,但忽视了教师也有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教师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每年学校要求老师有规定的论文获奖和规定的专业职称评定等,如果学生到了学习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升学率也是领导、家长、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家长的期望就更大,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最终还是要选择好的教师。

在这个职业中,老师们都会经常早上7点到学校,一直忙到深夜,疲惫不堪,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农村教师,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外,还要承受关于成绩排名、升学率等的考核。其实在学校不只是学生成绩的评比,老师们

自己也面临着种种考试和评比:新教材在农村全面推广了,教师们要接受培训,培训过后要考核;政府对教育系统的监督、辅导、考核,平日里的“备、教、辅、改、考”等常规教学检查最后都要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还有三年一聘甚至一年一聘的聘任制度——哪一项老师们都不敢掉以轻心。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现象,有的农村教师课时超重,几乎每个学校都有6-7个在编不在岗的“同事”,只看到他们的工资表,却见不到人。这些人的工作量就需要在岗的人来承担;大学生分配或者统一招考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这给在农村的教师就有着更大的负担。

(二)、待遇低、福利薄:待遇超低现象,好多学校的教师除了工资外没有任何收入,扣去各种费用,只能糊口,不能养家。教师最怕出差,因为回来后没有办法报销出差费,学校有时还要向教师硬性集资,更是雪上加霜,不交就让他们下岗。有的地方在工资拖欠问题稍微得到缓解的今天,在大多数农村教师依然是村里最贫穷的群体的今天,他们说:“很苦闷,但不只是因为钱。而且工作压力太大,更是看不到未来!”因此,我特地调查了几位农村教师,他们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工作条件差,工资低。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相对城镇比较落后,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导致教师的收入比较低。它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地区偏远、经济落后导致财政支出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农村教师的整体收入还是偏低。应该看到的是,绝大多数农村教师们仍是“每个月都在等着发工资”。

(三)、职称评定滞后:城镇的老师职称评定比较规范,有专门的机构来直接评定,而农村的老师由于信息的落后、评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从而影响到教师们职称的评定。公办老师工资是国家发的,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所以没什么压力和紧迫感。聘用教师则不一样,大多是年轻人,许多都是刚刚毕业未分配的师范院校的学生,最初对教育和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公办教师一样,所以干劲非常充沛。在刚进学校的时候,年轻人都会你追我赶,都在暗中默默地互相较劲,看谁的教学成绩好,甚至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课外活动时上课,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交给学生。闲下来的时候他们聊得最多的也是学生怎么样,怎样才能上好这一课,工作很忙碌但很充实。但许多聘用教师在满怀信心地干了一年后,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猛烈冲撞,热情往往开始降温。

以参加培训为例,当学校有县里或市里比较好的长时间培训机会的时候,往往轮

不到这些特别想去参加培训的聘用老师——因为他们的未来不确定,学校不愿把机会给这些不确定的老师;当他们想借助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做课件的时候,学校仅有的两台能上网的电脑轮不到使用;当这些年轻的教师(聘用的老师)上完课,想让老师们在听课之后提出宝贵意见时,总是说好的声音大于说不好的声音——他们不喜欢当面对别的老师提出意见;当想让我的学生都健康的成长,不要让书包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却总是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因为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定夺的;在工作中有很多很多的遗憾,和他们原来想的差别太大了。当初的许多希望,在现实中被一一击碎了。有的时候校长、公办教师、聘用老师的地位都是不平等。在这个年代里,校长等领导们一般学历低,但却领导着一群大学生本科生;动不动就用下岗来威胁,动不动就扣工资。而且评优选先的都是应试教育课程教师,根本就没有这些课的实质内容和学生的兴趣。

(四)、物质、精神匮乏:由于农村的学校都处于偏远地段,交通、运输不发达,所以老师就很少有活动,每天基本上是上课后就回家批改作业,过着一些简单而“乏味”的生活;信息也相对比较落后,一些演出、活动也很少参加,偏远的地方电视网络及一些多媒体就更稀少了,精神食粮比较稀少。其实要说工资也不算很低,但生活还是远不能和那些城里的老师以及公务员们相比。参加工作十几、二十年的农村教师,现在还住的是学校的房子,寝办合一,买房的事根本不敢想。很多农村教师都把能过上城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奋斗目标。于是,千方百计往城里走。这也是当前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想法。其一是城里的教师不但工作条件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可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繁荣和欢乐;其二是在城里上班的教师的地位都比较高,至少城里的年轻教师更容易找对象;其三是还能得到比工资更高的报酬(城里的各种补课收入以及家长的请吃请喝等)。

不少农村教师失落感强,一些农村青年教师工作态度消极。他们最大的苦恼是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充分的肯定,从而缺乏热情,没有好的机制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并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其实开始工作的两年,农村教师也认真地去钻研了教材,去探究了各种教法,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守住清贫,确实感觉到精神上也有过富有。但这种富有是不能持久的。青年教师是学校里收入最低微的阶层,工作辛苦却囊中羞涩。而且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又相当落后,远远无法满足年轻教师的精神生活需要,这对于活泼好动、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

难以忍受——长期在超负荷运作和高强度压力下身心却得不到放松和调节,长期处于一种精神疲惫状态,早早失去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同时那种学生生源的差异、教学条件及教学设备与城里的差距,逐渐使自己的工作热情降到了冰点。消极、彷徨袭上我们的心头。年轻的女教师希望能嫁一个城里的好老公,男教师就喝酒、打牌,而且对学生也开始失去刚开始的那份耐心。

如果能让青年教师多走出去开开眼界,把专家请进来开展校本培训,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地自我充电、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如果学校能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搭建各种各样的专业发展的舞台,让青年教师时不时地上台亮亮相,展示一下各自的才能,扶着、拉着、推着我们的青年教师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学校能将一些德才兼备的可用可造之才及时提拔吸收到领导班子中来,让他们做为学校的当家人,而不是局外人。那么,农村青年教师再苦再累也会觉得还是有希望在前头,才能保持年轻人旺盛的朝气和蓬勃的生机。

(五)、继续教育质量不高:

对于农村青年教师来说,物质条件的贫乏是一种不良刺激,而缺乏专业成长的机会则是更为严重的负性事件。很多农村教师们都意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农村教师也渴望通过培训解决他们在用新教材授课中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农村教师都非常愿意参加继续教育,但现在很多继续教育根本没什么效果,还要交不少钱,少则一两百,多则上千,计算机要过关考试,普通话也要过关考试。这些是必要的,但是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效果一般、较差或很差。而且青年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没什么效果的原因在于:培训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有的培训教师的水平还不如受训教师;培训内容重复等。教师们对继续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

我认为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教育没有给青年教师一个目标,没有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没有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目标,更不要说没有给这样跳一跳的机会。其实在农村教师中的聘用教师,只能是在忙碌的教学中消磨自己的光阴,一天天失去理想和追求。

二、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提高教师待遇

我国传统尊师重教,社会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

品德完美的化身,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含辛茹苦不被理解,教师自然觉得百般委屈,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另外,提高教师待遇也很重要。对教师地位的提高并不是靠空洞的口头赞扬,应落在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关心、支持、理解教师,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二)、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1、学校要实行开放式的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

学校管理者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过程中要人性地对待老师,理解尊重他们,更多地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深入了解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2、倡导教师之间交流与沟通,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集体是由具有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经历、个性、学科等特征的教师组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会产生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分歧。因此教师间有必要在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以消除分歧。学校可创造教师沟通的环境,如适当组织集体活动,如学术交流,体育竞赛,外出旅游等。

3、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力图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发展要求,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帮助教师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和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引导教师以社会主流价值为导向,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

4、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有研究表明,工作时间在5—6年和20年以上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学校可提供校外进修的机会,让参加工作一段时间的新老师及时地弥补参加工作后发现的不足,调整心态。让工作时间长的教师吸收新鲜的知识,来开阔眼界。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也有利于调整教师的倦怠感。

(三)、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

1、丰富自己的生活,放松自己的精神。

处于倦怠泥潭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将时间几乎都贡献在工作上的人。因此,教师在工作之余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供给自己足够体能的健康食谱、保证经常性的户外锻炼,同时增加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花时间去休息和享受家庭生活,不但能够消减压力事件的绝对数量,而且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去抵抗已经形成的压力。

2、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建立自我剖析挡案。

要与其他教师交流,收集到准确的评价信息。当发现问题时,就要主动地改进和提高,逐渐培养自我判断能力,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扮演的角色,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对于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

3、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

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如耐心、坚强、乐观、幽默等。忘却昨天的“错误”,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要善于和朋友沟通感情,调整紧张的工作节奏,使情绪得到松弛,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

参考文献:

1、《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状况》

2、《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

上一篇:汽车代销合同范本下一篇:新形势下烟草打假工作的思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