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4-07-19

社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精选9篇)

社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1

今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村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上级下达的工作目标,努力创新思维,充分发扬克难攻艰的精神,全力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扶持更多的失业人员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加强和完善村就业转移工作,促进了劳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现将劳动保障工作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保扩面推进工作

社区领导负总责,各片村干部分组包干,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在工作方法上,经常加班加点进行上门宣讲政策,站在群众利益的角度上为民着想,并帮每个农转城人员算好农转城的合算帐,不转的后悔帐,正确引导剩余未农转城百姓参加城镇养老保险。本截止2010年12月28日,我村已有187人纳入城保,在职人员纳入城保人员中有23人为低保户,2个三无人员。

二、援助就业工作

1、空岗信息调查

1月20—25日期间,对辖区内X家单位进行走访调查,收集空岗信息。有X家企业3个岗位预在春节后招聘,共需要新招用X人。

2、就业困难人员援助

XXX,我村今年共帮助XX名失业人员办理了就失业登记证,其中帮助XX名4048大龄人员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其中XX人进入单位就业,XX人灵活就业,XX人正常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XX人正在审批过程中。

3、推荐培训

今年,我社区为XX名失业人员推荐了不同种类的培训,其中XX人参加了行车培训,XX人参加了创业培训,XX人参加了叉车培训,目前4人均顺利取得了结业证书。

三、退管工作

我社区系统里现在共有退休人员XX人,其中今年超龄人员纳入城镇养老保险的有XX人。X月份,夏送清凉慰问退休人员XX人。XX月底开始了新一轮企业退休人员体检,共有XX人参加此次体检,体检手册送达率达到了100%,体检结束后体检报告送达率也达到了100%,完成了上级规定的完成目标。10月份,重阳节走访慰问了XX位老人,其中XX位老人拿到了XX到XX不等的慰问金。

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

(一)充分就业社区创建

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鼓励灵活就业,发展社区就业增加岗位;认真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规范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工作;充分利用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险政策。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向困难群体实施援助,确保就业困难群众及时就业。

本,共登记失业人员XX人,其中XX人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推荐就业XX人次,跟踪走访XX人次,援助对象推荐培训X人次,组织社区援助活动XX次,至XX月XX日,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总人数XX人,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6%,基本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创建要求。

五、2011工作计划:

1.继续贯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系列部署,紧紧围绕镇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目标,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来开展好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推进养老保险事业的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积极做好援助就业的各项工作,做好失业人员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推荐培训等。

3.继续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完成慰问活动及体检等相关工作。

社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2

最近几年, 产业工人的职业病防治问题受到社会关注。科学的防治方法一直是职业卫生学研究的重点。煤矿生产因为环境上所存在的原因, 造成作业现场的条件较差, 存在的危险因素较多, 主要包括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高湿5大类, 是煤矿工人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尘肺病的危害又是重中之重。

我国的职业病发病人数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尘肺病的职业病患者中, 我国占一半。而煤矿工人又占尘肺病的职业病患者的一半。据卫生部统计, 2012年报告的职业病27420余例。而尘肺病就有24206余例, 尘肺病报告病例数占2012年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88.28%。煤炭产业工人尘肺病报告病例13399例是报告例数的73%。

2007年河南农民工张某就职业病开胸验肺事件, 揭开了患职业病的维权困境。随后, 人大修改了《职业病防治法》, 卫生部也修改了尘肺病诊断标准, 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现状调查。

二、现状

1、法律法规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 如《职业病防治法》、《尘肺病防治条例》、《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 把职业病的防治提高到法制的高度。规范了煤炭企业业主的行为。

2、迫使煤炭企业业主重视对职业病的防治

许多煤炭生产企业建立了职业病危害预防系统, 基本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置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3、开始了对职工的职业病健康监护

多数煤炭生产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每年都对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对尘肺病疑似病例和确诊的尘肺病人进行复查。与此同时, 对配齐了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和技术措施。

4、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 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 切实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在全市开展了“防治职业病, 幸福千万家”为主题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

5、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深入煤矿生产现场监察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深入煤矿生产现场监察, 能够督促煤炭生产企业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视, 并推动煤炭生产企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 对职业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按照《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 用人单位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引起后果和要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如实告知劳动者, 并在劳动合同中注明, 不得隐瞒。但事实上不少煤矿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不明确说明。在小煤矿中招工难, 煤矿业主也不愿告诉职工过多的职业病情况, 仅仅对职工进行简单的下井安全及防护知识培训, 未正式开展全面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由于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导致大部分煤矿工人缺乏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和技能, 缺乏对职业病防治的维权和自我保护。

2、职业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煤矿企业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煤矿在建矿井和煤炭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以及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职业卫生的各种技术设施没有按照“三同时”规定进行同时设计、施工和验收, 导致职业病防护设施先天不足, 投产后不能满足要求, 主要表现为安装数量较少或者未按要求安装防尘设施, 没有达到应有的防尘效果。另外, 企业未按要求对职工开展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培训, 导致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差, 生产施工时也未养成使用防尘设施的习惯。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经费投入不到位, 使煤矿工人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3、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煤矿企业大都设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但是大部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由非专业人员兼职管理, 专业知识不足, 管理水平低, 职业病防治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多数企业也建立了部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包括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职业卫生培训制度, 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制度,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但是绝大多数煤矿企业制度不全, 未按照《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要求制定全部的13项制度, 且实际工作也未完全按照制度要求执行, 大部分制度形同虚设, 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制定。

4、煤矿工人流动性大, 职业健康体检未按要求进行, 职业病得不到及时诊断

煤矿行业由于工作环境复杂艰苦, 体力劳动强度大, 煤矿工人流动性极大, 而用人单位并未按照规定对每位员工进行岗前体检, 定期体检和离岗体检, 使得煤矿工人身体健康得不到及时监护, 职业病无法及时发现, 待到病情发作时才进行职业病鉴定, 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和治疗, 导致煤矿职业病死亡人数增多。

5、政府监管力度不到位

目前, 政府对煤矿的监管主要是对安全生产的监管, 避免突发性的安全事故, 而职业病又因具有迟发性而被忽略。虽然国家立法层面上十分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 但基本都停留在职业病鉴定和对患者的治疗层面, 煤矿监管部门没有把职业卫生的日常监测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日常监管。

四、下一步工作开展努力方向

1、加强职业卫生知识的教育培训

企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得如何, 关键看管理者对职业病防治认识是否到位。因此, 对煤矿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 提高其对职业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经费的投入和应用。同时, 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使其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重视劳动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 增强法律意识和职业卫生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2、发展职业病防治队伍, 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

依法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是职业病防治队伍的主力, 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研究所、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公司以及企业内部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等, 这些机构承担着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现状评价、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技术指导、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统计等工作。引进社会力量, 增加经费投入, 充实人员和设备, 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3、设置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 加大投入

职业病防治经费对搞好职业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煤矿企业为节约成本, 而不愿在职业卫生工作方面投入经费, 导致职业卫生工作很难正常开展。如果政府出台政策, 设置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 鼓励煤矿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 从经费上保证职业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等工作才能真正得到实质性开展。

4、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完善协调机制

只有政府加强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 煤监机构真正把职业危害监督检查纳入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之中,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督察煤矿企业开展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卫生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防护设施等工作, 建立惩罚机制, 督促煤矿企业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重视职工健康, 维护职工正当权益。如果未按照法律要求和政策规定开展上述工作的, 按照规定严惩不贷, 若发现一名职业病患者, 即按安全事故进行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煤矿行业职业卫生工作严重滞后的局面。同时, 必须加强煤矿企业、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与各级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促进各部门有效协调, 全面推动煤矿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职业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尘肺病的职业病患者中, 我国占50%, 而煤矿工人又占尘肺病的职业病患者的50%。作者通过实地调研, 总结出目前煤矿职业卫生相关问题以及努力整改方向, 希望能推动煤矿职业卫生工作的向前发展。

社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3

一、当前宁波就业形势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就业增长趋缓

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指标虽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较乐观,但从绝对量看,较去年同期呈现下滑态势,分别下降5%、7.4%、23%,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较去年略有增加,达3.16%。

(二)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第一,劳动力市场供求比继续攀高,技能型人才紧缺难以缓解。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为1.39,比上年同期高0.13,其中中级技能及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分别高达2.14和4.59。

第二,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职者占求职者总数的52.9%,而求人倍率仅有0.5左右,远远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总体来看,目前劳动力市场既有技能型劳动力紧缺的老问题,又凸显低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度增加的新问题,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三)新劳动合同法影响逐步显现

第一,劳资纠纷案件快速增加。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数达到4947件,同比增长74%,由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加。

第二,企业用工成本有所增加。据测算,规范劳动合同关系后,企业用工成本将上升15%左右,原来用工不够规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大大增加。

第三,企业用工灵活性受限。由于裁员的条件规定比较严格,企业担心增加新员工后万一不满意时裁员受限。因此,招工比以往更加谨慎。

(四)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尚未体现

2001年以来,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大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但第二产业仍是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显示,第二产业的用工需求占比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集中在制造业,用人需求占比达到39.46%。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虽然劳动力需求也较为旺盛,占比分别为13.42%、13.22%和11.26%,但比例较往年相比没有增加,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还未能体现。

(五)大中专毕业生持续增加

由于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及薪资条件相对有吸引力,近几年外地生源毕业生流入数明显大于本地生源毕业生流出数,构成了“人才洼地”效应。2008年,宁波市实际接收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长,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影响当前就业的几个突出因素

第一,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就业总需求。宏观经营环境的严峻对企业家的信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二季度宁波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9.57,比上年同期降低30.96个点。国际国内总需求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营压力加大以及对未来的担心,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开工率以及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导致用工总需求难以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影响就业需求结构。宁波市产业以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润空间小,议价能力弱。在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产业受冲击较大。传导到就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素质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受影响较大。另外,由于宁波市产业组织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虽然抗风险能力较弱,但转型也相对容易,产业升级与转换较快,自我调整能力较强。如可通过加大技术设备投入、扩大临时用工规模、企业内部挖潜甚至裁员等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总量矛盾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紧缺、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劳动力供给的总量过剩与结构不合理。从户籍人口看,目前宁波市农村劳动力正加快向城市转移,且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全市非农户籍人口为19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农村户籍人口中绝大部分也已经转移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从外来人口看,由于宁波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就业机会多,外来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年龄结构呈年轻型。在劳动力增长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外来低素质打工劳动力占绝大多数,远远超过人才引进与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宁波市劳动力供给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三、下一步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

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就业促进法》,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一契机,通过宏观调控、产业调整、自主创业、政府托底、市场服务和预测预警六大措施全方位促进就业,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一)宏观调控“保”就业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政策制定中要着眼于是不是有利于促进就业,使宏观调控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就业纳入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推动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为实现各项就业目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产业调整“优”就业

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优化,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推进宁波市“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和“现代化专业”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强化在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以教学、科研和创业等方式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实习实训中心;研究推进“双证书”教育模式,围绕我市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结构的特点,加强与先进地区、先进双证书机构的合作,争取在5年时间内使双证书人才的培养数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城乡统筹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社会培训,鼓励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更多的培训机构参与,形成良性竞争的培训市场;对于政府补贴或购买的培训,要参照政府采购的模式确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要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同时将求职技巧纳入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范围,提高劳动者求职能力。

(三)自主创业“带”就业

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实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战略。要推进实施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

一是要培育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在小额贷款担保、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助,为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是要鼓励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创业,在继续推进小额贷款的同时,面向广大就业困难群体,尝试开辟小本创业政府项目,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再就业人员可以优先申请。

三是要调动毕业生创业活力,尝试在各类学校开设创业政策解读课程,配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创业档案,加强对毕业生创业的跟踪服务。

(四)政府买单“托”就业

重点针对各类弱势群体,政府要在就业服务上发挥托底作用,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继续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出台政策、提供岗位、加强培训等方式帮助其就业,做到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确保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较大程度上实现就业,自食其力。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扶持力度,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力度,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社区食堂、幼儿接送、老人陪护、垃圾分类和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扶持各类就业困难人员。

(五)市场服务“统”就业

第一,统一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服务。将建设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功能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为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建立硬件基础,同时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职能,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和就业服务水平,改善就业服务环境。下一步将研究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职能合并的可行方案,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分割的局面,由统一的部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做到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搭建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就业。

第二,搭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并向基层不断延伸,共享信息,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平等开放的服务网络。

第三,加强外来劳动力就业服务。支持外来务工人员成立同乡会等社团组织,增强社团在岗位推荐等方面的作用,尝试吸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居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扩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切实提升求职效率。

第四,免费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第五,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网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互通、工作联动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继续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就业推荐、技能培训等工作,努力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贯彻执行困难家庭毕业生临时生活补助政策,保证其求职期间的基本生活,尝试为毕业生提供临时居住房屋等措施,让毕业生顺利求职、安心工作。

(六)分析预测“领”就业

建立就业形势分析制度。当前宏观经济趋紧,就业状况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要注重开展调研,收集信息,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通过一定的预警预报制度确定可能产生的失业数量,及时制定好失业调控的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努力减少失业。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4

1、镇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财力不足,调控能力不强,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需求。

2、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企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链;工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三产业整体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

3、发展意识不强。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商业竞争意识不足,创业欲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体质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抓投入、上项目、育龙头、建基地为突破口,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镇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换。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商贸旅游业快速发展 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城乡路网建设,加快供水、排水管网建设速度,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继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对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城镇建设,带动镇、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小城镇功能,把经济以及文化、文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逐步体现出来,成为信息畅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城镇。依托三合口岸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朝边境贸易,使三合镇成为图们江流域开发开放和延龙图一体化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吉林省“通边进海”战略的重要通道。加快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引智的吸引力。发展边境民俗旅游业,推进“农家乐”、“民俗餐饮”发展壮大。

三、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增加生态环保的投入,保持好国家卫生镇、省级生态镇的荣誉。继续加大对“三废”治理力度。对镇区内新上项目,严格把关,坚持预防为主,坚持杜绝新上污染项目。搞好城乡绿化和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抓好城镇公共绿地建设,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城镇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广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社会事业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下一步打算 篇5

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明仁街道办事处人口计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工作思路,以优质服务和群众满意为总体工作目标,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认真落实网络化动态管理责任制。2011年明仁街计生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制定计生工作岗位职责,明确各社区包保责任人。根据社区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要求,2011年办事处针对个别委没有委主任和社区暂由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的情况,提出由社区主任或委主任包委,负责各委计生工作,这样社区形成由委主任为专职,大学生和公益性岗位人员为兼职的计生队伍,各项工作明确分工细化到个人。

二、统计工作,截至目前,明仁街有总人口28879人,计划内出生123人,计划外1人,新婚43对,迁入329人,迁出430人,死亡48人,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今年1—3月份,明仁街计生办开展了春季“查、补、落”活动,对辖区内新婚、怀孕等重点人员进行入户调查,没有发现计划外怀孕情况。每季度计生办组织6个社区进行拉网式入户调查,共查出新婚12对,新生儿9人,流动人口18人,流出人口15人,怀孕6人。对调查出的情况在例会上通报,总结问题,限期整改,并把情况全部录入计生信息系统。统计工作2011年重点登记录入、核对全员人口身份证,目前,计划生育重点家庭信息全部录入微机。

三、流动人口工作

我街现有流入人口1011人,流出人口847人,流动人

口全部建立信息采集卡,与常住人口一样同管理,同服务,同宣传,社区免费为其提供避孕药具,计生办经过多次培训,每名流动人口管理员在自家微机安装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各社区及时录入流入流出人口信息,实现网络信息交换,并自动生成月报表,此项工作全年正常开展,计生办每月上传报表并为各社区及时输出。按照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要求,在社区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等一系列活动。

四、药具工作加强管理与服务

对用药具人员包括流动人口,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免费

发放药具到户并做好随访,建立药具管理台账,目前明仁街无一例用药失败现象发生。2011年全街开展“避孕药具十分钟便民服务圈”活动,各社区在居民集中的浴池、食杂店、诊所等设有便民药具发放点,各社区挂有“避孕药具十分钟便民服务圈示意图”,受到育龄群众的好评。

五、加强依法行政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

和《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制度,严格一、二胎申请审批制度,公开办事程序,依法行政,接

受群众监督。积极落实计生优惠政策,我街现有28人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到目前,共办理《生殖保健服务证》121个,《再生育服务证》6人,《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06个,所有办证人员名单,住址、联系电话都公布于计生指标专用网。办理母婴安康保险76人。

六、强化宣传,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广泛深入宣传《吉林省人口与计

划生育条例》、《婚姻法》、《流动人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提高社区居民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委主任在入户同时,以面对面的宣传方式,向居民宣传计划生育优民惠民政策,使计生政策深入人心。

七、迎检情况

5月份为迎接区计生局第一轮入户考核,计生办由主管

领导带队,对六个社区进行入户抽查,区计生局检查了兴业社区的计生工作,计生办对社区在迎检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总结,在例会上对计生专兼职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及时纠正问题,并在下半年工作中对计生工作人员不断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社区计生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9月份明仁街代表市、区迎接省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考核,取得了好成绩,为市、区计生工作取得了荣获。

2012年工作计划

(一)统计工作

计划生育家庭基本信息都已录入微机,但一部分信息

还存在资料不全,缺项,登记内容不准确等现象,居民身份证号登记是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2年计生办把补录全员微机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抽调委主任核实、摸清、掌握辖区内人口自然状况。

(二)流动人口工作

流动人口工作量大并且是网络操作,信息反馈每天都要进行,流出人口大量增加,流入人口不断变化,要求流动人口加强日常服务与管理,微机录入信息及时变更,计生办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完成流动人口区域服务均等化工作检查验收。

社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去年以来,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我镇认真贯彻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的要求和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狠抓安全管理制度、措施的落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全镇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一、高度重视,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精神,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与经济社会工作同时研究、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落实。为确保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健全,根据人员调整变动的实际情况,我镇调整、充实了以镇长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及时分析总结全镇的安全生产形势,研究、解决各个时期遇到的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

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措施和手段。今年以来,我镇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一岗双责”,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延伸,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和职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逐步形成了抓安全工作稳定有序的管理机制。

三、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从以往发生的事故中可以看出,职工安全技术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我镇始

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把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作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大力加强了对干部职工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求各单位利用永久性警示语、黑板报等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直观教育,做到警钟常鸣,常抓不懈。

四、严检查、重整改,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

为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长期稳定,我镇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的总体部署,认真传达学习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或实施方案,在全镇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了第一、二次集中行动和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在检查、整治活动中,我们遵循“检查与整改并重”的原则,组织经贸委、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联合对所属企业进行检查,每次检查情况都逐一做好记录,提出整改要求,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直至彻底整改完毕。去年的麦、秋两季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郑家村共存放各类秸秆80余万吨,我镇高度重视安全防火工作,帮助该村建立了二十余人的巡逻队昼夜巡逻,配置了水泵、水缸、铁锨等消防设施,并配置了小型发电机,确保秸秆防火安全。今年以来,我们除日常检查外,共组织集中检查3次,专项检查4次,检查发现各类隐患100余条,现所有隐患已基本整改完毕。通过检查、整治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大量隐患,为确保全年安全任务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以来,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部门积极配合下,我镇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优胜单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各位同志的共同努力,在这里,我代表镇委、镇政府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一

是个别单位安全意识还很淡薄,管理也较松散,我们将对此类单位进行及时跟踪督查,对他们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并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安全基础材料不全,管理人员管理水平较低。我们会积极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各项档案资料,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确保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有序,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一、危险化学品、一般企业领域。由镇经贸委牵头,派出所、供电所、工商所等部门配合。危险化学品方面:要认真抓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防范,切实做好露天生产设施和管道的安全管理,严防发生泄漏、爆炸和中毒事故。重点检查部门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落实情况、41条禁令执行情况、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审查验收情况、试生产安全措施落实等情况,检查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确保不漏查隐患,不留有死角。一般企业方面:重点检查安全生产保障设施的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的落实,新上和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落实,事故隐患的整改落实等。

二、建筑施工领域。由建委牵头,要加强房屋建筑、镇内重点工程,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施工现场脚手架搭设、安全防护、施工用电、施工机械和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凡现场管理混乱、问题突出、隐患严重的施工工地,该停的坚决要停,该处罚的决不手软,确保不发生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

三、消防、烟花爆竹领域。由派出所牵头,消防方面:工商、文化站、教委、供电等部门配合,要加大对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超市、旅馆饭店、学校、医院、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消防制度是否健全,消防责任是否落实,各类消防安全设施是否完好有效,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电器设备、线路是否完好,防火应急预案是否切实可行。对不具备安全条件、违章经营、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场所,要坚决予以停业整顿或关闭;烟花爆竹方面:派出所要认真落实“打非”机制,工商、办事处等部门配合,采取“地毯式”排查,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房,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储存、经营、运输行为,确保安全。

四、教育领域。由教育办牵头,派出所、供电等部门要对学校及幼儿园周边环境、校舍、学生公寓防盗、防火、防触电等方面进行一次拉网式联合大检查,对接送学生的车辆要加强管理和手续审验,对驾驶员要加强培训教育,防止事故发生。

五、电力领域。供电所要加强电力设施、设备的检查,组织全体农电工对各自分管片区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用电安全。

各位领导、同志们,安全工作责任重大,任务光荣而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全镇的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扎实的开展下去,为全镇工业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社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7

2012年, 按照财政部党组的要求, 监督检查局将会计监督作为财政部门全面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 统筹整合监管资源, 切实加大监督力度, 着力完善工作机制, 在保障财税政策执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服务保障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 专员办充分发挥集团作战优势, 联合联动、突出重点, 强化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管

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 全国35个专员办紧紧围绕重大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对宏观调控和财税改革的促进保障作用, 共计检查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外资企业106户, 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57家, 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例, 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 取得了显著成绩。

1. 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围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针对煤炭、发电、电网这一完整的产业链, 组织28个专员办对中央骨干能源企业开展联合联动检查, 发现人为调节收入成本、薪酬福利发放不规范、主辅业分离不彻底等一批典型问题, 并同步开展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检查, 为确保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和强化垄断行业监管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二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 组织7个专员办对部分一线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 发现各地保障性住房在规划建设、资金管理使用、项目进度、审核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外, 组织7个专员办对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开展检查, 重点关注流通零售企业遵守财务会计制度、国家财税政策、市场管理法规等情况, 较为全面地了解其成本利润构成、税负水平等情况, 为下一步推动流通领域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围绕推动资本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重点选择了部分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对其执行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开展检查, 发现并纠正了一些企业存在的故意粉饰报表、信息披露不充分、违规使用募集资金、私设“小金库”等违规问题, 进一步推动了会计准则和内控规范的有效执行。

四是围绕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水平, 在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三年轮查一遍”的基础上, 组织专员办对毕马威等大型事务所的执业质量、风险控制、内部管理、财务会计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 并延伸检查了一批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上市公司。检查情况表明, 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明显提升, 内部治理进一步优化, 但也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审计程序严重缺失、专业判断出现重大错误、对分所管理失控、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

2. 会计监管机制方法进一步完善

一是将会计监督检查与财政收支监管有机结合。在检查中央企业时关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在抽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时同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检查, 将保障房项目会计信息检查与中央补助资金检查结合起来进行“二合一”检查, 会计监督服务财政中心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将全国联合联动检查与专员办就地监管有机结合。2012年会计监督工作充分贯彻了财政部党组提出的“大监督”理念, 以对总部总行联合检查为突破口, 指定部分专员办检查总部总行, 其他专员办根据联合检查方案, 对辖区内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分支机构开展就地检查, 这种联合联动检查的方式, 既强化了对大型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能力, 又实现了专员办会计监管的守土有责, 有力提升了会计监督的层次, 已经成为今后专员办会计监督检查的一种主要模式。

三是将检查质量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相结合, 实现了业务能力与工作作风、廉政纪律的同步提升。为切实加强廉政风险防范, 联合检查组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廉政防控, 在实际工作中提炼和体现财政精神, 如将临时党支部建在检查组上, 指定廉政工作联络员, 推行组长责任制、双人工作制等制约与制衡机制, 将廉政风险防范贯穿于检查工作全过程。

3. 信息化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监管需要, 财政部党组高度重视会计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检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2012年检查中,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软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员办专门购置了服务器用于大型企业海量数据的采集和账表重建, 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现场检查, 保障了检查软件的有效使用。结合联合联动检查的需要, 各联合检查组搭建了网络交流平台, 在做好保密的前提下, 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传递检查资料信息上万条, 大大提高了沟通协调的及时性。通过广泛应用检查软件, 强化了检查项目质量控制, 大大提高了检查效率。

4. 管理规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各专员办以会计监督检查为切入点, 围绕财税政策执行、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煤电联动机制、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调查调研, 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信息。据统计, 2012年各专员办共上报各类信息457篇, 提出了大量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 有效提升了会计监督的成效。针对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 财政部以《财政监督要情》向国务院专题汇报后, 引起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先后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加以研究。

(二) 地方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就地监管优势, 上下联动、全面推开, 会计监督检查的规模效应显著

2012年, 各地财政厅 (局) 共投入检查力量22352人, 检查企事业单位24786户、会计师事务所1558家, 检查规模和成效进一步提升。

1. 联合联动, 检查重点更加突出

2012年, 财政部组织各地财政部门围绕财税体制改革和保障改善民生, 对保障性住房、粮食、能源行业开展了全国联动检查。21个财政厅 (局) 选择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房地产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开展检查, 检查发现大量问题。20个财政厅 (局) 开展了对粮食行业的检查, 检查发现粮食行业普遍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滞留专项资金、未及时完成储备任务等问题。27个财政厅 (局) 开展了对能源行业的检查。检查发现少缴税款、调节利润、未足额计缴价格调节基金、套取骗取财政资金等问题。各省级财政部门按照“五年轮查一遍”的要求, 采取全面自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普遍加大了对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力度。

2. 统筹协调, 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

各地财政厅 (局) 普遍召开了全省会计监督工作会议, 动员部署检查工作, 对监督干部进行系统培训, 大部分财政厅 (局) 的检查计划和方案经过厅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增强了检查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各地财政部门切实加强与审计、纪检、税务、工商、国资等相关部门, 以及专员办、注协和厅内其他业务处室的沟通协作, 积极探索开展联合检查, 形成了监管合力。部分省市制定了业务考评办法, 对检查工作进行考核和通报, 并将考评结果与检查经费分配、先进表彰挂钩, 调动了市县财政部门的积极性。各地财政厅 (局) 均建立完善了审理制度, 并借助外部力量组成专家库, 为检查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有效控制了行政风险。部分省市大力推广使用检查软件, 利用即时分析监控系统和财政财会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了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资料的电子化查询。

3. 公示公告, 检查影响进一步扩大

各地财政部门高度重视查前公示和查后公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按照财政部的要求, 2012年33个省级财政部门、500多个市县区财政部门实现了查前公示, 将检查的名单、内容等向社会进行公示。目前, 全部省级财政部门和大多数市级财政部门均已建立了检查公告制度, 将检查结果和处理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各地通过公示公告有效扩大了会计监督影响, 维护了《会计法》的权威。同时, 各地财政部门还注重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向内部业务处室和外部监管机构进行通报和移送, 为业务部门日常监管提供信息和建议, 并参与研究加强和完善财政资金监管措施。

(三) 财政部监督检查局注重会计监督顶层设计, 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会计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2012年, 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在财政部党组的领导下, 除了加强对专员办和地方财政部门的组织指导外, 根据财政监督的整体工作思路, 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在依法行政、机制建设、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会计监督体系机制进一步完善。

1. 严格依法处理处罚, 增强会计监督威慑力

为确保处理处罚的客观公正, 2012年监督检查局针对专员办2011年检查的117家企业和57家会计师事务所, 组织了集中审理, 对检查程序、取证定性、处理处罚等环节进行严格复核把关, 对专员办工作质量进行了考评。监督检查局专门成立了审理委员会, 由主要领导任主任, 对处理处罚工作进行统一指导、集中把关, 有效防范行政风险和廉政风险, 做到了依法行政、以理服人, 得到被查单位的理解和配合。2012年审理工作还首次建立了约谈通报制度, 对部分中央企业、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和地方政府, 通报检查发现问题和处理处罚意见, 提出整改要求。为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2012年专员办现场检查工作结束后, 在征求被检查单位意见之前, 监督检查局即对各个联合检查项目进行了初审, 并对专员办就地下发的处理决定实行备案制, 有效加强了质量控制。

2. 做好公告宣传工作, 扩大会计监督影响力

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 为提升会计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针对专员办和地方财政部门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处罚情况, 财政部连续对外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 (第二十三号) 、 (第二十四号) 、 (第二十五号) 》, 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增强了会计监督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3. 完善会计监督工作机制, 提升监管能力水平

探索和完善联合联动检查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 实现了从方案制定、检查实施、问题认定、处罚公告等八个方面的统一, 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 提升了对大型企业和事务所的综合监管能力。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进步。加强了检查软件的技术保障能力, 安排专业人员为27个专员办、近百个检查组提供现场及远程技术支持, 检查软件的作用发挥更加显著。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信息系统二期成功上线, 业务报备系统功能完善, 使注册会计师行业日常监管的科学性、及时性大大提高, 为下一步实现财务报表单一来源奠定了技术基础。

4. 开展跨境监管谈判, 推动会计监管国际合作

在中美审计监管谈判方面, 监督检查局会同证监会与美方进行了多轮磋商, 抽调骨干力量与证监会组成联合工作组, 顺利完成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来华观察中方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检查工作, 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同时, 监督检查局会同证监会积极应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合作事宜, 根据外媒舆情动态, 就中美审计监管合作与“四大”转制等热点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与证监会联合上报国务院, 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内地与香港监管合作方面, 监督检查局与香港有关监管机构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建立了完全相互依赖的监管合作机制。根据香港方面的协查请求, 报经财政部党组同意, 双方已经商定于2013年上半年对涉及的部分内地在港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开展检查。内地与香港的监管合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在境内外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效应。在与欧盟审计监管等效方面, 继2011年欧盟正式宣布认可中国与欧盟实现审计公共监管等效之后, 审计监管合作问题被纳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范围。在随后发布的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中明确, 中德双方将研究审计监管对话。由此表明, 我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审计监管合作取得积极进展。跨境监管合作的积极推进, 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会计监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为保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201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会计监督工作的基本思路

各级财政部门在会计监督工作中, 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八大精神, 立足长远、服务大局, 围绕经济财政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顶层设计, 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努力做到“三个创新”。

(一) 创新检查思路, 准确把握工作重点

检查是会计监督工作的基本手段。由于监管对象点多面广, 必须集中力量、有所取舍, 在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思路, 切实提升监督成效。在选择检查对象方面, 围绕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宏观调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 选择能源、通信、航空等中央大型骨干企业, 对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从上至下开展联合联动检查;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 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医疗、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检查;围绕加强预算管理和深化财税改革, 加强对中央一级预算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检查。在检查内容方面, 将会计监督与财政管理和预算监督紧密结合, 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规范执行、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以及执行税收、财经法律法规等检查紧密融合起来, 实现全方位监管。在检查成效方面, 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性, 在依法查处违规问题的同时, 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央领导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 加强信息调研力度, 提出更有价值、质量更高的政策建议。

(二) 创新组织方式, 有效形成监管合力

在财政部门内部, 既要充分发挥专员办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督作用, 又要充分调动地方财政部门属地化监管的积极性, 扩大会计监督的覆盖面, 有效形成监管合力。进一步明确专员办与地方财政部门职责的分工, 着力完善专员办以中央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为重点,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以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为重点的会计监督格局。在检查组织上, 要充分发挥专员办联合联动、集团作战的优势, 以总部总行检查为抓手, 从上至下开展系统性的全面检查。同时, 加强对地方财政部门的组织指导,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上下联动检查模式。在财政部门外部, 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完善协调沟通机制, 形成共同参与、互有分工、相互协作、运转协调的会计监督工作机制。下一步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和进行试点, 以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系统为基础, 解决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问题, 建立会计报表单一来源机制, 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源头综合治理。同时, 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 有效减少重复检查, 形成政府监管合力。

(三)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规范化水平

社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8

一、积极就业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制定方面的原因

没有明确政策制定机制。积极就业政策的制定很重要,目前的文件并没有着重对政策的研究、制定的部门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就业的大政方针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但具体的项目设计应由专门的专业机构负责。而这些政策中都没有落实,也就没有相应的机制规定。

政策目标不清晰。目前的创业扶持政策并没有在创业的就业目标和就业倍增目标之间做明确的区分。公益性岗位到底定位为,临时性岗位还是永久性岗位?3年一期的规定导致一些大龄公益性岗位人员没有保障。一些就业困难群体在三年公益性岗位期限满后,会重新回归社会,但他们一般年纪较大,技能不足,且缺乏学习能力,其回归社会之后的就业难问题凸显。

政策的目标群体不清晰。高校毕业生政策只限定在当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时间非常有限,往届高校毕业生是否需要与应届高校毕业生一样的特殊政策扶持?创业扶持政策的目标群体也不够清晰,是所有劳动者还是仅仅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政策扶持的就业困难人员包括“4050”人员、残疾失业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等,这种枚举法淹没了目标群体的共性,也使政策的精准性丧失。事实上,这些群体都应归为失业人员,是失业人员中最困难的人群,因而需要更特殊的帮助。可以将就业困难人员归结为就业困难的失业人员,包括大龄失业、残疾失业、长期失业、技能转换失业的人员,特别是家族性失业人员。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政策。

政策对象界定复杂且不全面。从下表可以看出,仅仅在鼓励创业的政策中,税收减免、行政性收费减免、小贷贴息、创业培训政策规定的扶持对象都不同,在这种枚举式的规定下,总难免遗漏、不能穷尽,如尚未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中央政策扶持不应有三六九等之分,应体现公平。

积极就业政策的范畴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聚焦。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目前有两个口径,一是宽口径,指广义的促进就业政策,包括宏观政策和具体的就业扶持政策;二是窄口径,指狭义的就业促进政策,即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特殊资金扶持政策。广义的就业促进政策涉及部门的协调、分工,不是一个部门能承担的;狭义的就业促进政策由于聚焦,因而更具有可操作性。目前,狭义政策目标与广义政策目标都不清晰,导致政策之间重叠交叉。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很多政策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性制度安排,可以不纳入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如“公务员优先招考录用高校毕业生”的规定应在公务员管理制度中规定;“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政策应在区域开发的人才政策中,自主权应交给地方;“鼓励中小企业吸纳”的政策应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并,不实行倾斜政策;“鼓励科研项目吸纳”的政策应纳入科技项目的人才政策中。

(二)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积极就业政策的执行没有相应的机制规定。积极就业政策的制定很重要,但关键还是在执行。目前的文件并没有着重对政策执行的部门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具体项目还应由有人财物保障的机构负责执行。而这些政策中都没有落实,也就没有相应的机制规定。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不足。目前,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动标准平台工作经费普遍不足。被调查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总体上,有44.4%认为当前公共服务机构缺少工作人员,有40.6%的被调查机构认为当前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经费紧缺,48.1%的社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认为工作经费紧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不足,可能会对就业政策实施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政策落实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些地方在市本级除财政拨付给就业中心人员基本工资外,其他办公经费不足部分、开展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一切经费均需自筹解决,区(县)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缺口十分严重。还有相当部门就业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属于经费自筹事业单位,困难较大,严重影响了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

信息化水平低。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对接等问题,导致人力资源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影响了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和政府履行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现有的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需要。具体政策的执行中,手续烦琐,审批过多,在信息网络发达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

公共就业服务在基层有断层,政策落实没有下沉。以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最多设在县级,有硬件软件投入,是人社部门的事业单位;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则属于基层政府单位,人财物力有限,并非专职负责劳动保障业务,还负责很多其他基层业务,实际上公共就业服务在基层有断层。

从落实就业政策及服务花费的时间看,除了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系列政策和服务、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外,其他的政策和服务都没有充分下沉: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和职业供求信息服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主要在地市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帮助小企业发展的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和场租补贴政策主要在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平台。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不足。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公共资源不足,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滞后,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就业信息服务不足,信息共享程度低。传统的招聘会作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信息质量不高、适合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岗位不多、毕业生求职成本高、成功率较低等问题。

(三)政策投入机制不明确

职业培训投入机制不明确。以职业培训为例,调查显示,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中,52.1%的人在打工前接受过培训,其培训费用大多由自己承担,说明目前培训政策和机制存在“重岗中培训,轻岗前培训”现象,农民工就业前培训的机制存在缺陷,投入严重不足。调查表明,在本地务工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要高于在外省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本县内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比例为58.6%,超过外省市务工农民工参加培训比例(49.4%)9.2个百分点。输入地城市如何将外来农民工纳入当地职业培训体系是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注重直接的政策投入,对管理和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例(银发[2008]238号),中央财政按照各省市小额担保贷款年度新增额的一定比例,从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中安排一定的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对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业绩突出的经办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信用社区等单位的经费补助,但并没有直接的工作经费安排,再如,鼓励创业的场租补贴政策不明确;又如,国办发[2008]111号文规定,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但没有规定经费支持,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公经费不足。调研中普遍反映的申请补贴的手续繁杂等问题,与服务机构经费不足、积极性不高、效率低有关系,要实现政府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不将一些管理负担转嫁给目标群体,就必须改革资金管理办法,提高服务机构的日常经费,提高资金使用率。就业专项资金中,其他就业补贴支出的范围没有明确的说法,各地主要用于广告宣传、网络平台建设,成为变相的工作经费。

资金使用率较低,政策受惠面受限。由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各地普遍存在就业专项资金大量结存的现象。一是专项资金使用条件和范围的规定严格,尤其是中央资金使用条件较为苛刻。二是相对于能享受到的资金而言,申领补贴要提供很多佐证材料、手续较麻烦,企业和个人对申领补贴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有的企业用工不够规范,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员工为了流动自由不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无法提供申请各项就业优惠补贴所必需的劳动合同等资料;有的企业未能做到全员参保,影响到社保补贴政策的落实。四是由于地方在使用就业专项资金过程中对政策理解不透,或觉得手续太麻烦,怕审计出现问题,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就业专项资金开展就业促进工作。五是由于中西部地区部分县市财政困难,也没有资金进行配套,导致中央转移支付就业专项资金出现大量节余,使用率不高。

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率低。2008年以来,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失业保险金的结余也较多,其开支范围有限,仅用于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待遇部分,失业保险基金收支严重失衡,基金结余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亟待发挥。

(四)市场机制不完善

培训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一方面,政府自己搞培训能力不足,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机构投资不足,缺乏培训场地、实操基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钩,导致就业技能培训生源逐渐萎缩。另一方面,政府对承担再就业培训的机构实行审批制,培训的市场化程度不够。

培训市场不规范。此外,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农民工培训存在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体责任不清,人社、农业、科技、建设、教育等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导致目前培训市场不规范,培训机构散而小、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重复、培训资源和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政策需求分析

(一)创业扶持政策需求分析

政策的目标和目标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应该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帮助他们通过创业实现就业、融人社会生活;创业扶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应该是自发的市场效应。

创业的特点。鉴于创业者的素质等情况,多数都是生存型创业,服务业和商贸业所需场地和资源较少,容易起步,进入门槛低,容易模仿,也容易失败,就业稳定性不是很高。政策扶持的应该是生存型创业,类似于自谋职业、灵活就业;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者应该得到大的创业政策的扶持,而这类政策不应在就业扶持政策的范围内。

(二)高校毕业生政策需求分析

完善基层就业政策,根据调查,目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加更多到基层就业的机会”(44.08%),“提高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水平”(43.44%)和“加强基层就业信息公开”(26.40%)。为拓展基层就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空间,被调查毕业生希望获得的扶持政策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提供更多针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公务员招考指标”(59.15%),“为毕业生在当地干事业提供项目、资金和指导方面的政策支持”(44.21%),“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更多资金和培训等扶持政策”(32.30%),此外毕业生也提出在职位提升和职称评定中提供倾斜和为考研升学等提供加分优惠等政策诉求。

完善中小企业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方面,毕业生最希望的政策是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补贴,提高收入水平(74.28%),其次为监督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37.71%),规范企业用工管理保障职工其他劳动权益(37.21%),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帮助提高职业发展能力(30.28%)。

(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扶持政策需求分析

还有少数就业困难人员处于失业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绝大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在积极就业政策扶持下实现了就业,但仍然有近20%的人员处于失业状态,特别是残疾失业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的失业率高,分别为31%、30%、25%。

目标群体面临的就业困难点不同,根据调查,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人员,其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其中,“4050”人员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年龄偏大,而残疾失业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遇到的最大困难均为缺少工作技能。为此,建议在政策制定时,应该细分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就业困难人员现在大部分在灵活就业。在公益性岗位、企业招聘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灵活就业是大部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出路,有超过1/3的就业困难人员是自己找到工作的,这部分人员对工作满意的不到60%。

(四)公共就业服务政策需求分析

公共就业服务费时费力。各项积极就业政策都是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落实的。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系列政策和服务”总体上花费时间精力最多(65.8%),并且越到基层,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多,80.8%的社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认为“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系列政策和服务”花费时间精力最多,此外,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和场租补贴政策(54.3%)、职业供求信息服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49.3%)、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48.4%)、就业/创业政策咨询(37.0%)、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系列政策和服务(34.2%),也都需要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

被调查的政府部门中,68.8%认为对就业困难人员上门服务和“一对一”援助服务落实的难度最大,49.8%认为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跟踪服务落实最困难。不难发现,这两项工作都需要主动去联系和服务工作对象,因此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大。

培训政策。要给地方更大的自主权,更多地购买服务,借鉴国外经验,做项目,综合的,而不是单打一。

(五)农民工就业政策需求分析

农民工基本实现职业的非农化。调查显示,52%的农民工“基本不回去做农活了”,职业上完全脱离了“务农”;32.7%的农民工主要打工,只在“没活干或者农忙时回去干点农活”,表示每年都回去做一段时间农活的占9.7%;只有5.6%的人是“主要干农活,农闲时才外出打工”。需要将农民工纳入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

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重视不足,需求较低,自主性、积极性不足。调查显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有26.6%的人是自己去参加培训的,25.8%的人是由政府部门介绍去参加的,47.6%的人是由公司单位安排去参加的。没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中只有31.7%认为自己很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4.4%的人认为不需要,53.9%的人认为无所谓、有机会就培训、没机会就不培训。即便由政府部门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只有52.1%的人表示愿意参加,6.0%的人不愿意参加,41.8%的人则表示要看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应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培训政策。

社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9

行政人事中心2011年终工作总结 及2012年工作计划

行政人事中心

2011年,在集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集团管理、服务、协调三大重点工作,注重发挥行政人事中心承上启上,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作用,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行政管理工作

1、文字处理:一是牵头起草了集团相关文字材料,并跟踪好上报或者发放工作;二是认真做好印鉴管理、收发文件登记、文件传阅等工作,做到收发文件无一疏漏,文件传阅及时,保证了上级和领导布置交办的工作及时办结。

2、会务组织:一是牵头组织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生态肥高峰论坛暨双赢集团十周年庆典活动,并将活动相关资料和会议精神进行宣贯;二是组织安排公司内部办公会议,或汇同有关部门筹备公司其他会议及有关重要活动(包括余热项目、国债项目工业废水治理工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评审会等),并跟踪处理好相关后续事宜。

3、行政事务:一是与审计法务中心一起完成总部职工食堂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是完成总部的宣传栏制作及绿化带建设;三是按照领导要求或人事变动配合完成办公室、接待室的严格按集团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车辆、办公用品、报刊发放、清洁卫生等相关事务的管理工作。、公司信息化及网站建设:一是配合集团财务管理中心,完成了财务NC系统的安装试用工作,大大提高了集团财务管理中心的工作效率;二是配合北京企划部有序推进网站建设工作,为集团发展提供网上宣传,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

5、接待:积极配合集团领导及各部门做好接待工作,并严格控制日常接待标准、精打细算,合理支出各项接待费用。

6、安保工作:2011年圆满完成了全年安保工作总体目标,全年无重大侵财案件和火灾事故发生,并按相关部门要求,重新组建保安队伍,组织系列保安技能培训。

7、配合完成《双赢之歌》的制作,并倡导所有双赢人进行学习,丰富了双赢文化的内涵。

(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社会保险:一是完成了公司总部、所属企业和外派企业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数调整和核对工作;二是及时办理和申报了员工社会保险的增减工作;三是根据南川区医保中心的部署,按时完成了双赢集团在岗职工和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卡的换证工作;四是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险台账和信息维护工作。2011年共缴纳社会保险4456283元,个人缴纳1110623元,单位缴纳3345660元。其中:养老保险:个人缴纳874269元,单位缴纳1922134元,合计2796403元;医疗保险:个人缴纳149042,单位缴纳475311元,合计624353元;失业保险:个人缴纳81594元,单位缴纳81594元,合计163188元;工伤保险:单位缴纳480214元;生育保险:单位缴纳67450元。、优惠补贴:2011年上半年,通过多方努力,在南川区就业局为集团公司4050人员争取到优惠补贴132587元,其中:岗位补贴46000元;社会保险补贴86587元;2011年下半年,争取到优惠补贴292150元,其中:岗位补贴96000元,社会保险补贴196150元。以上二项优惠补贴共计:424737元。

3、职工退休和清理公示:一是职工退休。根据有关退休管理办法和规定,及时为南川磷铵厂和先锋磷肥厂的特殊工种职工办理了退休手续,并积极准备和协调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特殊工种员工准备退休资料。全年已办理退休人员14人,其中:特殊工种退休13人,正退1人。二是清理公示。根据南川区人社局和档案核实鉴别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安排,2010年11—2011年6月份,相继为南川磷铵厂和龙济化肥有限公司在岗职工工作经历进行了公示。三是公示结论。2011年6月28日,南川磷铵厂和龙济化肥有限公司在岗职工本企业工作经历清理工作及公示结论,通过了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社会保险局、区经信委、区档案局、区公安局、区监察局和区总工会等七家组成的档案鉴别核实领导小组,并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4、劳动合同续签工作:一是按照国家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根据双赢集团2009年已经签订的员工劳动合同台账,清理全部在职职工所签劳动合同期限,拟定出续签劳动合同方案,并于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劳动合同续签工作。二是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及时为双赢集团全部员工完善和续签了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5、初步完成集团组织架构(定岗、定编、定员、定责)相关工作,使新的组织架构更加适合公司的快速发展。

(三)不足之处

1、在跟踪行政日常工作上,未明确落实责任人,导致执行过程出现脱节,未能及时反馈结果;

2、人力资源板块:一是缺乏统筹安排,在人员招聘、储备人才等方面成绩不明显;二是培训工作未能及时展开。

二、2012年工作计划

(一)行政管理工作

1、按照董事长要求,全力配合营销中心、战略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做好生态肥项目的服务工作。

2、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流程,做好行政日常管理工作,优化集团管理机制与体制。

3、根据发展需求为公司配置人才 2012年1月起,行政人事中心需结合实际需求提前拿出招聘计划,在原有招聘渠道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招聘渠道,并继续与目前效果最好的渠道保持紧密联系。、根据董事长的要求,按照绩效考核与薪酬相结合的原则,绩效决定薪资标准,绩效决定升迁奖罚,坚定不移地对优秀人才实施倾斜激励政策,鼓励员工积极创造价值,并建立与公司分享价值创造、分享回报的氛围。在物质激励的同时,不断提高精神激励的水平,我们现已建立起内部升迁制度,为每一位员工做好职业规划,以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和献身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3、完善员工关系及劳动合同管理

监督检查集团各部门、各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并做好人员流动率的控制与劳资关系、纠纷的预见与处理,既要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公司的形象和根本利益。

4、结合企业战略,搭建并完善培训体系

2012年企业进入集团新十年发展的开局之年,随着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需要反映敏捷、管理能力强的以及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团队。本将从组建培训机构开始,全面展开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采取分层全面培训方式:着重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技能培训,使全年每位管理者不低于40个小时的培训时间。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例如通过管理光碟学习、读书活动、互联网学习及建立学习小组等。普通员工的培训,结合行政人事中心建立的员工档案,通过建立内、外培训讲师队伍,着重技能培训,逐步达到不同技能等级人员合理搭配。

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人才需要持续激励,只有持续的激励才能持续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集团奖惩管理制度》完善其它激励方案,使企业更加充满活力与激情。总之,双赢集团在经历了10年的稳健发展后,将踏上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步伐,随着首届高峰论坛暨双赢集团十周年庆年的成功举办,初步确定了双赢集团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此对应的,为顺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新的组织架构也搭建起来,作为行政人事中心,我们理应承担起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及行政管理的所有职能,为集团新十年发展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上一篇:下学期高一物理期末试卷下一篇:父母的教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