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杜鹃啼》阅读答案

2024-06-10

《耳边杜鹃啼》阅读答案(共4篇)

《耳边杜鹃啼》阅读答案 篇1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2)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4)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写作意图可从铺垫、伏笔、点题、扣题、扬抑、过渡等方面考虑。

解题提示:

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首先要抓住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这一有效信息区间,抓住该段中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这一重要语句,加以理解就可以组织答案。

答案: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13【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谋篇布局类题目,要求考生学会分析文章每一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加以归纳整理。根据题干要求,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线索的把握。联系全篇,杜鹃啼很明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根据分值的设定,要注意分条作答。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

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4。【解题指南】这道题意在要求考生探究杜鹃这一传统文学形象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的精神风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和民族心理倾向性。它受历史时代、科技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等条件的制约。其主要内涵是富于凝聚力;爱好自然,追求光明;主静,爱好和平等。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则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及道德修养、人的理想等。结合文本,本题对杜鹃鸟形象的探讨,可以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包含的人文精神方面进行。作者在文中指出,人们之所以赋予它美好的形象,除了没有真正了解其作为鸟的本质属性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所具有的对人文理想及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对这一点作者也是予以肯定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以及探究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最后要注意选取社会主流观点,不可一味求新求异。如,可根据文本最后一段提炼出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观点,再将文本中关于杜鹃鸟的动物属性,以及文学作品中对于它的美化,赋予它的高尚品格加以整合即可。

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了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叫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乌夜啼春思古诗阅读答案 篇2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注】赵令畤(1061—1134):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故词中每托闺情幽思以寄怨慕之意。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词开头两句中“萦帘”“碍月”的细致心理反应和“弱絮”“低花”的视觉、听觉相结合,映衬出芳春夜月怀远的闺人形象。

B.“年年关心”,可见离人远去之久。春归而人不归,教她怎不思量!当她听到楼外哑哑啼叫、欲栖而未定的乌鸦时,怎能不为之柔肠寸断!

C.“舞镜”只是对图案上鸾鸟形象的修饰,它是根据古代传说独鸾不鸣,见镜中影即鸣不止的典故,活用来增加鸾鸟形象的生动性的。

D.“啼珠”是指蜡烛点燃后流的蜡珠,把凤蜡消熔的蜡珠称为“啼珠”带有浓厚的客观感情色彩。如此物象和主人公心事相关。

E.结尾两句把主人公孤恓难耐、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以凄惋慰藉的语言娓娓道出,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慰,也是幻想。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D [解析] A项,开头两句没有听觉。D项,将“啼珠”与主人公心事相联系,其为主观感情色彩,而非客观感情色彩。

(2)上片寓情于景,“肠断”二字极言相思之苦。下片运用细节描写和想象手法,把主人公孤恓难耐、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以凄婉慰藉的语言娓娓道出——既是无奈的自慰,也是天真的幻想,反衬现实的矛盾,突出离思的沉重。而词人别有怀抱,借闺人春思寄托了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失意,以婉言达深意。

简析

作者因与苏东坡结交而受牵连,为新党排斥,列名元佑党籍,故词中每托闺情幽思以寄怨慕之意。此词亦是如此,词中伤心人别有怀抱,借闺人春思寄托作者政治上的苦闷、失意,以婉言达深意。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散文知识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杜鹃夜啼诗词鉴赏 篇3

是你吗?

仿佛来自童年的梦。

在安静的深夜,

与微凉的风一起,

穿过半开的窗,

抵达我的耳边。

倏忽即过的声音,

清脆寥远,温柔甜蜜。

仿佛一直在等待你的啼叫,

我从梦的深处走来,

心立刻被这温柔触疼。

你来了,

麦子变得金黄,

空气里都是麦香。

你动听的声音陪伴着我们割麦,收麦,

我会偶然抬起累弯的腰,

避着刺眼的五月阳光寻找你的身影,

但从来没见到你的模样。

你的.声音,像一首童年的歌谣,

深深刻印在了记忆的光盘,从未遗忘。

我还是我吗?

穿越长长的时间河流,

抵达时我已两鬓染霜。

黑亮的眼睛已浑浊,

光洁闪亮的皮肤粗糙暗黄。

甚至啊,连灵魂都由轻灵变得沉重,

理想被现实改变了模样。

我已经不是我,

你也不是你了。

但少年的情怀啊,

会在这样一个午夜,

《杜鹃花》阅读答案 篇4

15. 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分2点,共6分,每点3分,句意,手法,情感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杜鹃花》诗歌赏析参考: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典寄托亡国之恨,家山之恋,一时成为风气。

这首诗未写杜鹃花,先推本溯源,写杜鹃鸟。愁锁巴云,直接由杜鹃典生发,写杜鹃产地,使人自然地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诗把环境描写成愁云密锁,一片凄凉黯然,为全诗定调。望帝已化杜鹃,自然往事都空,渺如云烟,无法挽回,所以诗以往事空论定,第二句赶紧拉回,说杜鹃把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山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这不啻告诉人们,云空未必空,一切都可忘怀,但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怎么能放得下呢?诗先抑后扬,极尽刻绘之能事,在写杜鹃时,顺笔带出杜鹃花,就与诗题不即不离,得咏物三昧。同时,透过咏物,诗人又把自己的心事沉入。杜鹃鸟的愁锁巴云与诗人愁锁故国大地的亡国之哀是相通的;杜鹃鸟将故国之思寄托在杜鹃花上,诗人又何尝不是将亡国之恨寄托在这首咏杜鹃花的诗中呢?因此,诗写得那么低沉,那么伤感。

次联承上,仍写杜鹃鸟。杜鹃鸟的啼声犹如不如归去,又啼到口角出血,诗便由此展开。

诗写道,它声声地悲啼着,但它的思归苦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诉,谁能明白?因此它啼啊啼啊,啼出了血,染红了这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诗的写作手法与上联完全一致。只是将杜鹃的典故分成两个着重点来写,同样在句尾关联杜鹃花。在这联中,诗再次借杜鹃明志,杜鹃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诗人眷恋已经灭亡的宋朝,不也是如此吗?诗人的血泪,又何尝不是像杜鹃一样流个不尽,到死不休呢?

第三联正式写杜鹃花。出句又承上,杜鹃啼血,染红杜鹃花,于是杜鹃花也就充满了愁思怨情,它在夜月的照耀下,丛生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这句状夜中之花极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对句改为虚拟,由冷月照射着的花,返带杜鹃鸟,说杜鹃鸟的精魄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这一点故乡之思,真是百死不悔。诗铸情造景,孤峭凄迷,神似李商隐的无题诗,缠绵感人。

上一篇:煤炭委托加工协议书下一篇:敬业奉献,热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