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第二课时的教案

2024-06-12

《恐龙》第二课时的教案(通用15篇)

《恐龙》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恐龙的种类、千奇百怪的形态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重点难点:恐龙千奇百怪的形态特征。

课前准备:图片、录像、事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恐龙》。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适时板书)

二、形象展示,自主探究

(一)学习第2、3两节

过渡: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先学习恐龙的种类。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3小节,围绕题目以学习小组形式讨论,重点讨论第二题。

出示问题:

1、文章第2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讲的?你了解了哪几种恐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来具体介绍这些恐龙的特点的?

教学设计:小组讨论、自由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恐龙本身就是学生敢兴趣的动物,英国心理学家布鲁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当老师布置了自学任务时,学生个个精神振奋,积极寻找、思考,以便尽快地解决问题。

交流:1、解决第一题。

A、文章是围绕恐龙的种类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来写的。

B、学生对照图片讲述自己了解的恐龙。

教学设计:恐龙千奇百怪的外形学生极感兴趣,但却很抽象。这里图文结合,把抽象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眼前一亮,把各种恐龙的模样牢记在心中。

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D、选择你喜欢的恐龙来读一读。

E、请你用第一人称或导游的身份来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恐龙。

教学设计:加强说的训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这里的教学中,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或导游的身份介绍一种恐龙,不但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他们的说话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2、解决第二题。

A、找出用说明方法的语句。

雷龙比较说明、比喻说明。梁龙数字说明、比喻说明。

剑龙比喻说明。鱼龙比喻说明。

B、自读2、3两节,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妙用。

(二)学习第4节。

过渡:恐龙这么千奇百怪,这么庞大,它们吃什么呢?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图片:霸王龙。

3、学生看图简介。

4、播放霸王龙捕食时的录像。

教学设计:对于恐龙中的霸王龙,学生也许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行。在此,霸王龙捕食时精彩片段的展示不仅让学生闻其声,见其行,更体会到了霸王龙极度的凶残,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学习第5节。

1、是怎样生育后代的呢?

2、学生讲述,并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卵生。

教学设计:卵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却在生活中见过许多卵生现象。因此,例举生活中常见的鸡、鸭、鹅的卵生现象,使学生易于理解恐龙的生殖方式。

3、自由朗读课文2-5节,感悟恐龙奇特的外形和独特的生活习性。

三、课堂延伸,展示激趣

过渡:恐龙是这样有趣,这样神奇,你们还了解恐龙的其它知识吗?

请学生自己上台当一回小老师,介绍有关恐龙的其它知识。(可以带参考书、模型、图片等。)

教学设计: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却远远没有满足,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教师预先叫学生课余收集了有关恐龙的其它资料,课堂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收集的资料。这样,不仅让学生丰富了知识,不局限于书本,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结全文,引导探究

恐龙这个大家族在地球上生活着、繁衍着,它们统治了地球1.7亿年之久,直到65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它们为什么会消失呢?至今仍是个谜!

请同学们课余查找资料,现在开始研究,将来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恐龙》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熟读字词, 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2.品词析句, 通过删减、比较等方式体悟科普说明文表达用词的准确。

3.激起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体悟语言表达的准确。

设计理念:

文本语言是文本的生命。科普性说明文亦如此。《飞向蓝天的恐龙》言语平实, 很少有文学的渲染和铺陈, 但这并不影响它另一种语言魅力的彰显, 那就是与含蓄缠绵截然相反的练达和洒脱, 准确与干练。本设计试图依托语言,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体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 体会科普文科学的推理想象及表达。

课前聊恐龙:

1.同学们, 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恐龙两个字 (板书“恐龙”, 并讲解“恐”字写法) , 一起读一读。对于恐龙这种动物, 咱们可能都很感兴趣, 是吗?那我想问, 对于“恐龙”, 你了解多少?

2.看来, 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得真不少。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 咱们一起看一看。自己读一读, 你又了解了些什么?

出示恐龙的图文资料:在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 恐龙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几乎整个世界。那个时候, 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 都有享用不尽的美食。因此, 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 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 体重达40到50吨。恐龙的种类很多, 科学家们把它们分成两大类, 一类叫做鸟龙类, 一类叫做蜥龙类。他们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

【设计意图:恐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课前聊恐龙, 其意有三:一是激起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二是蓄势引发恐龙变成鸟类的对比落差;三是为教学引入作铺垫。】

一、谈话导入揭题, 激疑

1.同学们, 在我们的印象里, 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 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种庞然大物却与鸟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起读题 (出示课题读题) 。

2.读着这个课题, 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感到惊讶———是啊, 这么庞大的恐龙怎么能飞上蓝天呢?带着惊讶读一读;感觉是恐龙灭绝了———为什么这么说?看得出你有非常好的语感, 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感觉是恐龙变成鸟飞起来了, 活了———你把课题也读活了, 非常好, 读一读课题。)

3.飞向蓝天的恐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由地朗读课文, 注意把字词读准确, 把句子读通顺。

【设计意图:课题是课文的双眼。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课题蕴育着恐龙飞向蓝天的这个过程。同时, 对于庞大的恐龙飞向蓝天学生也势必感到困惑不解。因而在这儿, 有必要对课题进行适当地解剖, 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并关注飞向蓝天的整个发展过程。】

二、整体感知文理, 释疑

同学们读书真有精神!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1.出示词语:凶猛 笨重 迟钝

谁来读一读? (读得非常准确!但是, 同学们, 词语是有温度的, 这些词语课文里都是形容恐龙的, 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体会到恐龙的样子呢?自己先试一试。谁来读?咱们一起读。听着你们的朗读, 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画面。)

2.出示词语: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这一组谁来读? (这组课文中又是形容鸟类的, 谁再读一次, 注意读出和恐龙不一样的样子?)

3.一齐出示:凶猛 笨重 迟钝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1) 咱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行, 女同学读第二行。再来一次。

(2) 真好!读着这些词语, 我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恐龙和鸟类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形象。但是, 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科学家们通过考证后得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结论:

4.出示: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地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 谁愿意来读一读?

(2) 同学们, 什么是“漫长”?你能把这种漫长的感觉读出来吗?谁也愿意读出这种漫长?我想问, 如果我把漫长这个词去掉你会感觉怎么样?

(3) 是啊, 一个漫长, 把恐龙演化时间的长久体现出来了。这就是科普文章语言的魅力, 这就是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请同学们在这句话中再找找, 哪一个词也体现了这种语言的准确? (你是怎么理解“一支”的?)

(4) 同学们真了不起, 这么一琢磨, 就把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体会到了, 让我们一起把这个结论再读一次。

【设计意图:简简单单几个词语, 勾画出的是文中恐龙与鸟类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动物的画面。把这两个画面一同呈现给学生, 再告知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巩固了词语, 又使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彻底激发, 他们必然会关注到“一支”、关注到“漫长”, 关注到科普说明文的语言, 关注到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而这也正是科普说明文彰显出的语言魅力。】

三、亲历假说求证, 探疑

那么, 这个难以想象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把有关科学家考证发现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1.反馈交流。 (出示句子) ( (1) 早在19世纪, 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2) 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 科学家们提出,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 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3) 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 然后选择一句想一想, 你读明白了什么?第 (1) 句:早在19世纪, 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1) 什么是相似?和相同有什么区别? (2) 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 让我们一起记住他的名字!第 (2) 句: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 科学家们提出,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 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什么是很可能?科学家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很可能的?“研究大量化石之后”意思也就是说?那为什么这里还只说“很可能”呢?同学们, 这同样是课文语言的严谨之处, 让我们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第 (3) 句: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1) 是在我国发现的!作为一个中国人, 那该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啊!你知道什么叫欣喜若狂吗?请你试着读出这种欣喜若狂的感觉。 (2) 我想问, 为什么欣喜若狂? (是啊, 是“首次”发现, 也就是第一次发现, 难怪全世界的研究者们会欣喜若狂, 请你也读一读这句话。) (同学们, 你注意到20世纪末期这个时间了吗?第1句话中也提到了时间, 谁来读第一句话?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期, 你想到了什么?整整一百多年啊, 现在首次发现了, 那该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啊, 请你把这句话读出欣喜若狂的味道。 (有时候, 前后联系是我们理解句子非常好的方法。)

3.同学们, 理解到这儿, 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从开始的注意到提出假说再到发现证据, 作者对于考证的表述是有顺序、有过程的, 而辽西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难怪课文说: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 (是啊, 原先科学家们只是提出假设, 没有直接的证据, 辽西的发现就像点睛之笔一样, 一下子把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点活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直面文本的语言, 静心地触摸文句, 反复揣摩字词背后所隐藏着的韵味、神思、情义, 品味文字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说明文教学, 同样不能遗忘文本语言, 应紧紧抓住语言这条缰绳, 细品慢嚼, 情理交融, 拓展提升。本文对于科学家考证的过程, 语言平实但处处体现语言的严谨, “相似”、“很可能”这些都体现了这一点。而且文中对于“注意”、“提出”、“发现”这一过程的表述有着内在的逻辑与联系,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细品慢嚼, 去发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四、小结延伸结课, 存疑

同学们, 那么, 恐龙究竟是怎么演化成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研究。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你觉得重要的词语, 遍数自定。

2.试着用上“点睛之笔”写一句话。

3.搜集关于恐龙的图片、资料, 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篇3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理解“望而生畏”“卵生”。

2.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读中理解恐龙的类型很多,形态千奇百怪。了解“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用上述几种说明方法,仿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外形。教学准备:

交互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恐龙》。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吗?开火车读。那我们一起到恐龙王国领略哪些千奇百怪的恐龙吧!相信这篇课文一定会给你带来思维和想象的快乐!二.民主导学

1.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恐龙呢?按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下面的课文读一读,在恐龙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

2.那么我们来和小组成员说说你喜欢哪种恐龙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3.看着同学们交流的热火朝天,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呢? 展示交流:(按学生说的先后顺序出示图片)雷龙

(1)雷龙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它?

(2)(出示句子)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雷龙很大?指名读句子

我们来看,一头大象大约4吨,雷龙比六头大象还要重,那就是24吨以上。我们以24吨算。24吨=24000千克。我们一个学生大约有30千克。24000千克等于800个人那么重,可见它真是个——庞然大物!课文中把雷龙和大象做了比较,显得特别形象生动,这就叫做作比较。

课文把它的踏步声比作雷鸣一般,再一次说明它是个——庞然大物!这种方法叫做打比方。也难怪人们给它取名为“雷龙”。(3)小组读。梁龙

(1)梁龙又有什么特点呢?(2)哪些词语说明梁龙身体很长?

二十多米有多长?(大约有三个教室那么长)课文用了一个数字来说明,我们把这种带有数字的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3)还有哪儿能体现呢?比作了一架移动的吊桥,请你来读一读 剑龙

(1)剑龙长什么样?剑板和尾刺有什么作用?

(2)老师听出来了,这些尾刺真厉害!瞧,尾刺多锋利啊!三角龙

(1)为什么叫三角龙?它的特点是什么?

(2)看,三角龙的脸上有这样长的三只大角,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3)你能将这使人望而生畏的部位介绍给大家听吗? 霸王龙

(1)霸王龙的特点是什么?引导看图,说说脑袋,牙齿,身体怎样?(2)那霸王龙到底是不是这样凶猛呢?我们来看段录像,好吗?(师播放霸王龙片断)

(3)霸王龙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谁来读读书上的句子?(指名读,赛读,再齐读)

3.说说鱼龙、翼龙又长什么样?读读句子。

(显示鱼龙的图片)这就是鱼龙,它跟我们的海豚很像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显示翼龙的图片)这是——翼龙。谁来读读描写翼龙的句子 看看这句话把翼龙比作什么?

4.看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啊!那恐龙是怎么出生的呢?(它是卵生的)

①看图 这些小恐龙正破壳而出呢?这些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引读)我们把第六段一起读一下。④科学家们也作了种种猜测。能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谈谈吗?你们想不想去解开这个谜团呢?希望同学们长大后用智慧去探索。检测导结: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运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重点:龙、亿、翔、站、部、移、秘。

2、运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图片等方法理解本课“漫游、遍及、鞭长莫及、庞然大物”等词语。

3、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版块——-人类的朋友这组课文。那么首先和我们见面的朋友大约生活在距今两亿年以前,他们曾经是地球上的主人,可在6500万年以前,他们却神秘地消失了,猜到他们是谁了吗?板书“恐龙”学习“龙”(龙的第四笔撇过竖弯钩)

二、读文悟段,学习字词

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小黑板或词语卡片)

2、自由读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读不准的词句多读两遍。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学习“亿”,注意亿右边乙写法,通过理解“漫游”的含义,书写“遍”字,形近字有编,扁)

4、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这一段向我们介绍的恐龙的种类。

每一种恐龙都有不同的特点,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了解了这些恐龙的特点,课文插图中有好几种恐龙,你能能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找到相应的`四种恐龙吗?(同桌合作完成)

5、说出你命名的理由(学生说特点的过程中随机完成“翔、站、部、移”四个重点字的学习。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四种恐龙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庞然大物,联系下文理解。鱼龙,看海豚图片理解。翼:本意是翅膀)

6、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那么,这一段主要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7、齐读第3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恐龙的生活习性,介绍了霸王龙的样子)

8、指导读说明文。说明文的朗读,重点是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停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三、练习

完成课后表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生字卡

2、读课后读一读中的词语

二、学习4、5

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书写“蛋”字

2、恐龙在地球到底生活了多久呢?默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什么?这段中有一个问句,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恐龙消失了呢?(推测有三种原因,教参94页)

3、书写:像——象袋(带、代)秘(注意右边笔顺)

三、拓展延伸

通过预习中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四、练习:区别字组词

像部()遍()象()陪()扁()秘()必()

五、作业

《恐龙》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6

1.听写课文词语,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2.说说课文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那么,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生字,又考查了学生对课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二、合作探究,了解演化过程

1.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过渡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文,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2.过渡: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个漫长的过程?(生:第4自然段。)

3.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4自然段。

(2)边读边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一边读一边用“/”划分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阶段。

4.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

5.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以及“一些猎食性恐龙”的。

6.汇报展示,全班交流。在读中体会写法。

(1)师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①你能想象到第一种恐龙的样子吗?给大家说说它可能什么样?两亿三千万年前的恐龙,我们没有见过,你怎么能这样清晰地想象出来?(是啊,狗、鸵鸟我们都见过,用我们都熟悉的事物来描写我们从未见过的恐龙,就能使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它长什么样子。这种说明方法就叫“类比说明”。)

②在这一句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第一种恐龙的什么?(形态或样子)

③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却和狗一样大小,多有趣呀!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2)师出示句子: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①“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形态的恐龙?(课件展示恐龙图片)

②课文为什么每两类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变色)大家先读读第一个分句,写的什么?(都是讲它们的行走方式)第二个分句呢?(身材)第三个分句呢?(性情)

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

③自己再读读句子,每个分句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你发现了吗?(每一个分号中的两个语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形态,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

④同桌对读这三个分句的内容,读中感受结构,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出示句子:“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①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一些”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②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呢,请大家读一读本段后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如:越来越长、一些种类、可能、慢慢等。)

③这段话的第一句和上一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上了分号。)一个分句就是讲了一个共同点,看一看,这里讲了恐龙和鸟类有哪些共同点?

④朗读这段话,体会分号的用法。

7.根据板书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这是它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这是学习说明性课文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朗读,比较、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使学生语言得到了锤炼,提高了语言感知力。

三、升华情感,体会科学精神

1.学习第2自然段,这种假说是怎样得来的?

(1)学生轻声读第2自然段,画出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生: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这种假说成立吗?教师出示句子引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之笔”。

(1)同桌读句子。

(2)预设:不就是一块小小的石头吗?为什么要苦苦寻找?(生:只有找到证据,才能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

(3)一百多年后,终于找到了这块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学家此时的心情吗?(生:非常高兴。)

(4)“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科学家们欣喜若狂的心情吗?生读:20世纪……之笔。

(5)“‘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3.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们说些什么?(学生畅谈。)

4.师: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经过这么多年,在恐龙演化研究上,科学家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进展?(课件出示新进展)生齐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读读议议中深入体会这块化石对于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心中产生对科学研究者的敬佩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根据已搜集的资料制作一期有关恐龙或恐龙研究的科技小报。

《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映示视频、解说)同学们,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深谷里、山坡上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一种庞然大物,它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恐龙》。(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 (课件映示“漫游”)谁来读读这个词?什么叫“漫游”?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是啊,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游玩,想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这就是——漫游。

2. 齐读第1自然段。要求:注意读准文中带拼音的几个生字。

3. 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它向我们介绍了两亿年前恐龙生活的环境。(板书:生活环境)

4. 分别读课文第2—6自然段,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第2-6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哪些知识?

5. (出示“型”)谁再来读一读这个生字?(强调后鼻音要读准)“型”字是上下结构,土字底,上面这个是“刑法”的“刑”字。

6. 文中用“型”字组成的词语有两个,(出示:脸型、轻型)这个“型”是类型的意思。比如,脸有不同的类型吧,有圆脸、方脸、国字脸等,各具特点。像飞机根据它的结构重量等特点可分为轻型和重型的。

7. 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个字也读“xínɡ”呢,是哪个字?(出示:形态)这里的“形”字,就是形状的意思。

8. (出示:匕首、利剑)谁会读这两个生词?匕首和利剑都是武器,(课件映示图片)这两张图片中,哪一把是匕首?剑有长短之分,短而锋利的剑或者刀,就称为

“匕首”。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采用“以一带串”“画面比较”“联系语境”等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识字,联系实际、联系文本,准确理解、积累、运用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感受汉字学习的趣味。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 快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相机板书: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

2. 下面老师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四种恐龙的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恐龙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雷龙。(映示图片及文字)雷龙有什么特点?谁来说说?

①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理解“庞然大物”)(板书:大)

② 还有什么特点?(重,板书:重)从哪些词句看出它的重?“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究竟有多重?(师说明:一头成年大象约重6吨,那6头大象重36吨,相当于1500多个像你们这样的学生加起来的体重)作者在这里把雷龙与大象作比较,写出了它的重,这样的说明方法叫作“比较”。(板书)一起来读出它的重。

③ 播放雷鸣,感受雷龙步伐之重。作者把雷龙走路时,发出的声音比作雷鸣,多形象生动啊。这个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板书)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感受雷龙又大又重的特点。

▲梁龙。(映示图片及文字)雷龙又大又重,作者通过打比方、作比较,把它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那么,梁龙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呢?

① 体长“足有二十多米”:有五间教室连起来这么长。(板书:长)

② 哪里还写出它的长?“它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映示吊桥图片)梁龙的身体就像是悬吊在半空中的一座巨大的桥梁,所以,给它取名为——梁龙。

▲剑龙。(出示图片及文字)雷龙、梁龙的特点与众不同,所以,人们给它们取的名字和它们的特点紧密相关,剑龙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剑龙背上长着像剑一样的板和尾刺,非常奇特,所以,科学家根据这一形态特点,给它取了“剑龙”这个名字。

▲三角龙。(映示图片及文字)三角龙的外形奇特是什么呢?

① 演示一米的长度,感受角的气势。

② 看着三角龙这样的脸型,你心里觉得怎么样?(害怕)一看到它就害怕,这叫“望而生畏”。哪个字是“害怕”的意思?(“畏”,课件变红色)“畏”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田”在古时候,人们用它表示“鬼的脸”,下面部分表示“老虎的爪子”,鬼脸虎爪的样子,你见了肯定“害怕”吧。

③ 指导读好“望而生畏”及所在句子。

3. 小结:课文第2自然段围绕着第一句中心句,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恐龙的形态特点,它们真是千奇百怪呀。在说明它们各自特点的时候,作者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样一说明,就非常形象、生动、具体了,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一是紧扣教材特点,选准“语用”训练的内容:1. 典型的总分结构形式;2. 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3.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二是激活学生思维,丰富“语用”训练的形式。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10个生字,(亿、漫、吊、剑、型、畏、猛、齿、匕、谜)这10个生字按字的间架结构特点,可以分成哪几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每一类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 重点指导:“畏”和“齿”这两个字的长横写法。

“畏”:一横写得舒展些,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到横中线上方收笔。

“齿”:一横要写长些,从横中线上方起笔,向上略斜收笔。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畏”字上部的“田”字,书字写时要注意上宽下窄。“齿”字下半部分写的时候,要注意先写中间一个“人”字,捺改成点,最后写竖折竖时也要从上往下收紧。

3. 教师示范、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写字和教写字的过程不是“一对一”的,可以是“以一带十”,即举一反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后,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畏、齿”两字,正确把握“横”在不同的字中的布局和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更为端正、美观。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教案 篇8

孙集乡杨八士小学 李孝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自主的环境中理解“漫长”、“一支”、“欣喜若狂”、“点睛之笔”的意思。

2、学习一、二自然段,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恐龙和鸟类的相似之处,感受文本语言的严谨。

3、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生动。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看恐龙图片,说对恐龙的印象。

2、师:恐龙虽然早已灭绝,但是它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

3、板书课题: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4、学生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出示阅读要求:①读准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文中有大量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读准这些词。③思考刚才的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按要求读课文。

3、出示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迟钝 凶猛 笨重 茹毛饮血 树栖 轻盈 凌空翱翔 敏捷 五彩斑斓

4、学生领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比读。

5、观察词语,说说有什么发现?

6、带着不同的语气读词语。(男生读描写恐龙的词语,女生读描写鸟类的词语。)

7、学生简单说说刚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8、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课文第一自然段对于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有总结性句子。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说找到的总结性句子。

2、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

3、学生自读句子,并跟同桌交流:明白了什么?

4、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句子。

5、提问:漫长的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

6、出示中生代的图片,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7、师介绍图片,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种类多,那时候也是恐龙时代。

8、猜一猜:从中生代时期到现在有多长时间?

9、师出示查到的资料:经过7000万年,恐龙的一支演化成凌空翱翔的鸟儿。

10、学生读句子,问他们惊讶的原因。

11、再读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理解漫长)

12、师:在这句话中还要读出一个词,是什么?(一支,学生解释,理解。)学生齐读

13、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恐龙的句子,女生读鸟类的句子,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科学家凭什么说恐龙演化成了鸟儿?

2、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3、师:读懂了吗?(读懂了)那我就先来考考你。

4、出示排序题:①发现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②没有找到相关化石。

③发现恐龙和鸟类的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④提出亲缘关系的假说。

5、发现恐龙和鸟类的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到底是怎样的呢?

6、学生阅读资料袋,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7、刚才仅仅从资料袋看见了化石,想不想再看看?(想)

8、出示化石图片。看后有什么想说的?

9、师:今天我们想看到化石很简单,可当时科学家为了找这个证据,可是千辛万苦。

10、好好读读第二自然段,努力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读着读着,你体验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11、师:读完后有什么样的心情?

12、师: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仰视这些科学家。我们来了解首次提出这一观点的科学家。

13、出示科学家赫胥黎的照片和资料。

14、师:对科学家怀着崇敬的态度,读完课文同学们都说高兴。在这段文字中找到形容高兴的词语。

15、出示句子: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16、生解释“欣喜若狂”。

17、科学家们为何“狂”?(理解找的时间长、首次)

18、师:如果找不到这个证据,那科学家提出来的观点只能是假说。科学家经历经两个世纪的寻找,可能去过高山、平原、海底、湖泊,甚至都去过沙漠寻找。请同学们再读句子理解科学家寻找的艰辛,和找到证据的开心。

五、小结设疑

1、师:是的。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3、提问:有不理解的地方吗?(“点睛”之笔)

4、师:到底“点睛” 之笔展现了如何迷人的画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三峡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9

理化初级中学:胡芳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上台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悟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及保护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难点: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媒体: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陪我们去三峡旅游,你们高不高兴呀?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一节课我们大家一起疏通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我们的导游郦道元及其他的作品《水经注》,也了解了三峡的地理位置,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目标)。下面,我们就随着郦道元去感受一下三峡的美丽风光。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感悟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3.通过合作探究、上台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三)感知课文

1、用图片感受三峡的美

同学们看一下三峡的景美不美啊,学生回答(美)。说三峡的景美,其实郦道元的文字更美,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感受朗读的节奏美)请集体朗读,读准课文的节奏。

2.译课文,品味三峡的美

文章不厌千回读,但为什么三味书屋里的孩子,读的人声鼎沸,还是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呢?因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看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除了读我们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1)那既然这样我们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争议的地方用圈批注出来。)

(2)学生结合语段上台来翻译课文,下面的同学举手起来指出翻译中的不足和重点字词和重要的句式。

(五)合作探讨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学生讨论回答)

2、请以我喜欢《三峡》的------------为句式,写一句话。(体会三峡山水的特点,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六、当堂练习

1、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个同学编得最好。(50字以内,)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

七、自由提问

就文中不懂的地方,学生自由提问,小组讨论解决。

八、结评:

1、学生谈收获、启发

2、教师结评:

三峡的山险峻壮丽,三峡的水清澈迅疾,三峡的山水都很美,然而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峡仅仅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有这么多美丽的水,我们爱三峡,更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十、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鸟岛(第二课时) 篇10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陆续”“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等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鸟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岛(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吗?(青海湖西部)这个小岛的名字很有趣,叫什么呢?(海西皮)那人们为什么称鸟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己找到答案,好不好?

首先,老师要考考你,这些词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正确?

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人类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拾到   玉白色    密密麻麻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岛春景图)配解说词。

2、(出示课文第二段)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

你从哪个词语知道了鸟儿很多呢?(点红重点词:一群一群)

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点红:陆续)

3、小鸟们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干什么呀?(点红: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4、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美丽的,那夏天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第三段吧,找到一个词告诉老师!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读后回答。(板书:热闹)

读一读,找一找热闹的鸟岛上有哪三多?

(1)出示第一句,学习鸟多(板书:鸟)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鸟多?

A(点红:各种各样)在这鸟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鸟呢?(出示各种鸟类图)所以书上说——各种各样

B(点红:鸟的世界)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鸟儿真多呀,这里成了鸟的世界。

C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试着来说一说:(出示句式: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过渡:鸟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呢?

(2)出示第二句,窝多(板书:窝)你从哪儿感受到鸟窝很多呢?(点红: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2.你见过鸟窝吗?老师画给大家看看。(简笔画出一个鸟窝)这一个窝不够住,请多名学生上黑板画鸟窝)教师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画吗?(一个挨着一个),瞧,这么多鸟窝真是——密密麻麻(一起看黑板上的图。)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密密麻麻的什么?

(3)出示第三句,蛋多(板书:蛋)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蛋多的?(点红:窝里窝外、到处)(看录象)

这么多的鸟蛋,谁能朗读出来吗?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鸟窝、鸟蛋,所以说“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夏天的鸟岛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鸟的世界。

(三)练习说话:星期天是金山公园最热闹的时候,_____ 聚在一起,金山公园成了______。一眼望去,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课件出示)学生练说。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引读第四自然段。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学生接着读(板书:爱鸟)

从哪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2、(出示课后第3题)比较两句话。

a、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去碰幼鸟和鸟蛋。

b、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这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句型不同。第一句话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句话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3、学生口头造句。

a、因为……所以……

b、……因为……

(结合前面的问题练习:鸟岛为什么闻名中外?为什么叫鸟岛?)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正因为如此,岛上的鸟才不怕人,而且非常多,所以我们说这儿是鸟的天堂,是鸟的世界。

4、齐声朗读第四段。

5、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板书设计:

鸟   岛       窝       多        爱鸟

理想的风筝 教案 第二课时 篇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

3、体会通过细节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

一、导入新课

1、听到这首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的感受呢?

2、而作者苏叔阳。每当看到空中的风筝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刘老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让作者30年来一直对他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品读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一)品读“笑谈腿疾”

1、就先按活动一的要求来品读“笑谈腿疾”吧。

2、声音渐渐低下来了,想必组内交流好了,就来全班展示交流吧。

3、一般人回忆伤心的往事时,都会痛苦,而刘老师却开着玩笑向我们解释他的残疾,这是多么的豁达、乐观呀!

4、刘老师笑谈腿疾后,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导读)每个学生心里······

5、那么,这道填空题会做吗?指名填空

6、刘老师解释腿疾的一段话,让学生们先是笑,然后感到酸涩,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一笑、一酸、一敬,是“泛”起来的、慢慢产生的心理变化。

7、像第四小节中描写刘老师的外貌、语言及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就叫做(板书:细节描写)。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第四节,用心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描写刘老师外貌的语句。哪一组来读? 刘老师笑谈腿疾的语句,哪一组来读?

描写学生心情变化的句子,哪一组来读?(其它两组也不能闲着,你们就做评委吧!)

8、身体残疾、却那么乐观,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个学生,所以,作者是那么地思念刘老师——(出示,导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二)品读“旋转板书”

1、随着时间的流逝,刘老师的板书内容在作者记忆中也许模糊了,但刘老师旋转身体板书的情景,却永远定格在作者的记忆里。

来吧,让我们轻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又认识了怎样的老师?

2、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那么就交流交流吧。

3、激动、感动,说得真好!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出示这段话)

4、看来这圆木棍已经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对工作的热爱,所以,他每转一次(引读——,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5、小结:刘老师 时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文革期间,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员工,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示众。当时,多少人因此而自杀!他曾经对生活也感到绝望啊:后来,他又患上了癌症,十年间切除了部分胃、左肺、脾脏时。他也曾绝望过呀。但他在绝望的边缘都会想起刘老师,想起他上课的情景,就仿佛看到了什么?(导读:“他用圆木棍撑地······在转向讲台。”)

6、正是刘老师的这份勇敢坚强,激励着作者笑对人生。所以30年来,作者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呼喊——(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品读“放飞风筝”

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飞风筝的情景。接下来,就按活动三的要求品读“放飞风筝”这件事吧。

1、声音渐小,你们准备好了吗?那就汇报汇报自己的体会吧。

2、“漾”本来的意思是指液体溢出来,这里是说刘老师溢满了甜蜜的笑,笑得是那么灿烂、持久。来,还请你,快乐地读一读这句话,也把这份快乐带给大家吧。

3、继续交流吧。

4、你也来把这自信带给大家吧。

5、你们读得好!是的,课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刘老师的乐观、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6、那么,同学们,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不)。他放飞的是什么呢?(理想)齐读课题。

7、他放飞的是什么理想?(板书:热爱生活)

8、难道他放飞的仅仅是自己的风筝吗?(不,他还放飞学生的理想,希望学生也向他一样遇到困难挫折,都要乐观,坚强地面对,要热爱生活,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学生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9、这样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老师,怎么能忘记呢?所以,30年来,作者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喊——(导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这些事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不见刘老师已近30年了。(听第10小节的录音)

2、30年来,作者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历尽了人生的坎坷,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示幻灯片)谁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3、总结:是啊,当作者经受精神上的、肉体上的折磨时,是刘老师以自己的言行激励着作者、感召着作者、让作者扬起生活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师恩难忘啊,30年来,作者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呼喊——(导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案 篇12

【设计特色】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和运用。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再现情景,激情导入

(媒体再现黄河波浪滔天的情景。)

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有感情诵读第一自然段。

激情,是探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激情,巩固对黄河的认识,为下面的深入理解、感悟作铺垫。

二、初解中心

(投影出示中心句)

1.上节课同学们找出了全文中心句,并抓住重点词如履平地等对该句作了初步理解,还记得吗?(黄河水汹涌澎湃,令人生畏,十分危险。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所以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2.齐读中心句。

这一环节复习导入,目的是以点带面,让该中心句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迅速进入教学重点。

三、紧扣中心,各个击破

1.师:全文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描写,处处扣人心弦!建议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2-7节,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2.生研读课文,自主学习。

(个体读书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3.组织讨论。(鼓励从不同角度感悟,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句子)

师:通过各自独立思考、小组探究交流,张张小脸神采飞扬。老师很想领略你们独特的感悟。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代表个人或小组汇报发言吧!

(给学生提供充分地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师适当点拨。)

[重点指导体会第6自然段1、2句:(1)找出关键词。(沉着、专心致志、小心、大胆)(2)思考反义词。(惊慌、心不在焉、粗心、胆怯)(3)设想:如果艄公惊慌、胆怯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4.师:瞧,这篇文章多么质朴而又精妙啊!目标问题就这么被大家攻破了!是不是再给点时间各自梳理一下?

生进入文中回味、赏析

5.师:现在谁来总结发言,那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羊皮筏子又轻又小,上面又载满了人和物,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连眼也不敢睁,可见其十分危险,而艄公却沉着、大胆地破浪前行,所以说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6.再读中心句。(齐读2遍,加深理解,读出情感)

中心句实际上点明了课文的中心。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文中寻眼,紧抓文眼进行导读,各个击破,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话、读书,尊重学生个性理解,营造课堂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滋味。

四、梳理知识,深悟中心

1.师:请同学们读读第八自然段第一句话,读完告诉老师:从这句话你能知道什么?

(扣字眼更,认识作者感情倾向)

2.联系全文,梳理知识,引发共鸣。

师:你认同作者吗?认真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联系全文,想一想理由。(黄河惊涛骇浪,艄公的任务艰难,责任重大,而他就靠着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凭着优秀的品质和高超的技术,将筏子撑得很稳,保障了乘客的安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把滚滚黄河踩在脚下一般如履平地,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3.带着对艄公深深的敬仰和赞颂之情齐读最后一节。

4.师: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但母亲河不是一条平静的河,她惊涛骇浪,九曲回旋,只有勇敢的、充满智慧的人才能成为她的主人!让我们也来赞颂他们!(引导读题)

在本环节中,让学生由感悟作者的感情开始,再次走进教材,梳理知识,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和表达特色,深切领悟:艄公凭着优秀的品质和高超的技术战胜了惊涛骇浪,从而成为黄河的主人的道理,与作者的情感逐渐汇合,产生共鸣。

五、拓展延伸

1.师:你想对黄河的艄公说些什么吗?

(生自由发言,赞颂、祝福、叮嘱)

2.师:黄河上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征服了黄河,成为黄河的主人!请大家想一想:(人)凭着成为的主人。

这一环节是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和人格的养成等。

3.推荐阅读《大森林的主人》。

简介故事梗概。

4.资料导阅,深化认识。

(1)历史上人们对黄河的畏惧;

(2)新中国以来,人们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升华:自然是可以征服和驾驭的,人的力量是伟大的!

《恐龙》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13

1出示废墟罔片,描述:2008年5月12日,8级强震猝然袭击四川汶川,大地颤抖,山河移位!

2引读第2自然段:天空阴沉沉的。

3六个字单独成为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4阴沉沉的天让我们心巾涌起不祥的感觉,环境描写巧妙地为下文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回忆2008年的5月12日,阴沉的天空,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是灾难的阴霾。“一切景语皆情语”,留意“阴沉沉”这个词,感受情境渲染的效果,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5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读读第2~7自然段,哪些句子显出了灾难的可怕。

6出示句子,抓住重点词感悟。

①从“忽然”“摇晃”和三个“!”,体会灾难突如其来,情况危急。

②从“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了哪些?

③抓住“砸”字,想象地震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弱小的生命不堪一击。

7紧扣重点词,指导朗读,感受地震的可怕。

【设计意图】抓住场景描写,对关键词句的朗读、想象、体验,唤醒了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画面,学生恍若置身其中。有效的情境创设,训练了学生读中想象的能力,也为理解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大爱无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品读言行,感悟“大爱”

1恐惧让我们惊惶失措。谭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读第2~7自然段,圈画句子,联系当时的环境,细细地读谭老师的言行,批注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把谭老师的言行放在“地震”这个特定的场景中进行默读感受,让学生学会联系环境读懂人物的一言一行,读出人物的品质。批注阅读感受,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去读、思、悟、写,使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潜心会文、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2出示句子: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灾难来临,逃生是人的本能,但谭老师却只想到了他的学生。从这个省略号里,读懂了什么?急促的命令,敲击着同学的心,传递着勇气和力量,齐读句子。

(2)关注重点词:

“立即”:即使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谭老师还是那样沉着、当机立断。

“拉”:动作是这样的迅速,谭老师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撑”:做这个动作,思考:如果谭老师不撑在课桌上,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楼房摇摇欲坠,谭老师抬头看看松动的水泥板,低头看着破旧的课桌,毅然做出怎样的决定?

③(师引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纷纷砸下来,你依旧——(学生读)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你仍然——(学生读)轰!楼房塌陷了,你还是——(学生读)

3一定有很多的词涌上心头,这是怎样的谭老师?

【设计意图】一言一行,胜过千言万语。抓住一个“撑”字,让学生做动作谈感受,努力读透这“撑”字的背后,是谭老师用呈拱形的身体护住课桌下的学生,是谭老师用血肉之躯挡住砸下的楼板、砖块……这就是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咬文嚼字,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机教的动作蕴含的伟大崇高的精神。文在这里停顿,情在此处喷薄,叩击心灵。

4小结:仅仅是一瞬间,带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震撼。再读第2-8自然段,体会作者运用环境与场景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使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更清晰、高大。

【设计意图】体会环境和场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环境场景描写感悟人物的动作、语言。通过朗读体会表迭效果,最后小结写作方法,层层递进,落实教学目标。

三、诵读话语,定格“大爱”

1时间在一分分流逝,一次次的山崩地裂之后,留下的是死一般的沉寂。美丽的校园已成一片废墟。只留下一只求生的手在无声地呼喊。

2(出示图片:废墟上散落的书包、一只从废墟中伸出的手)看着这些,你想说什么?

3让我们来读第8-10自然段,悲伤中你更读出了什么?

4(出示救援人员的话)“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1)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砖块、水泥板砸下来,即使在最后一刻,谭老师还是趴在桌子上,用生命护卫着他的学生。这就是恪尽职守,这就是坚持、坚强、坚韧。)

(2)谭老师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恪尽职守!带着这份感动读。

4(出示学生的话)“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1)你读懂了哪些词?(“飞身、扑”:大灾来临时,谭老师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2)谭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临危不惧!带着这份坚定读。

5(出示老师的话)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这一刻,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2)谭老师用抉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伟大!带着这份崇敬读。

6人在灾难面前是那么渺小,但谭老师张开的双臂却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坚强、勇敢、责任……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

7小结写法:文章引用了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让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

【设计意图】无须逐词逐句地繁琐分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朗读中语言勾勒人物,精神洗礼心灵,“大爱”在心中定格,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也在读中习得。

四、拓展延伸。升华“大爱”

1谭老师走了,走得那么匆忙,但他似乎没走,从来都没走。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我们仿佛回到了谭老师的课堂,他的谆谆教诲在耳边响起。谭老师,你用行动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引读第3自然段: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3补充资料:

谭老师,这位普通的老师,从教26年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还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在玩耍时受伤,我们都笑着说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

4(师引读)然而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5小练笔,理解“最后的姿势”。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也是谭老师——的姿势1

6交流练笔,体味结尾。坍塌的是房屋,矗立的是千秋丰碑!这正如您的名字——谭千秋,精神千秋!

【设计意图】回忆的美好,现实的悲壮,情感在回旋激荡,用文字表达心声,理解“最后的姿势”的意思,有效突破了难点。在资料补充和练笔交流中,谭老师的形象镌刻在学生心中,课堂洋溢着丰富的人文滋养。

7钢筋水泥压垮了脊梁,挺起的是一位教师崇高的天职。在这场大地震中,一个个可亲可敬的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深刻内涵。介绍张米亚、袁文婷、瞿万容三位老师,升华“大爱”。

课件出示照片及文字资料:

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爱唱歌的张老师用生命诠释了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守住了生命之门。

袁文婷

灾难发生时,很多孩子都吓得不知所措。袁老师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时,楼房塌了。为了孩子。你的青春定格在26岁。

瞿万容地震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孩子。孩子获救了,但21岁的瞿老师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8让我们记住这些恪尽职守的双臂,记住这些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这最后的姿势!(再读课题)

9布置作业

①阅读三位老师的事迹报道并写下读后感。

②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请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终极价值”是“迁移运用,练习表达”。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学生感受着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也学习了一些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拓展介绍三位老师的事迹,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更多的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提炼教学主旨,升华“责任、大爱”的主题,打通了课内外阅读的通道,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实践中迁移运用,练习表达,真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伟大的友谊》第二课时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领会中心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内容。思考、讨论。

最能表现这段中心的是哪一句?

这段通过什么来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内容。思考。

马克思生活为什么这样困窘?表现在哪些地方?马克思是怎样对待的?这说明什么?理解“困窘’’和“毫不在意’’

恩格斯是怎样竭尽全力,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竭尽全力’’)

讨论思考题。

齐读后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指名读三段。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具体事例有哪些?

讨论:

同住伦敦时,他们是如何讨论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的?(相机理解“各抒已见’’“滔滔不绝’’)

分开后,他们又是如何讨论政治事件和研究工作的?

工作上,他们是如何互相帮助的?

引读三个事例。

小结。

四、讲读第四段

齐读四段,思考:

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联系课题,理解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讨论。

小结。

总结全文内容,领会中心。

作业设计

给带点字注音

1、宁愿宁静()

2、厌恶()恶心()恶果()

选词填空

依然 毅然

虽然现在已是盛夏,可鼓岭(  )凉风习习,真是避暑的好地方。

五壮士(  )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撤退的任务。

认真 骄傲 懒惰 勤奋 马虎 谦虚

《真情的回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理解文题包含的意思,懂得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懂得只有诚实勤奋的劳动才能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可贵的真情。

2.板书课题:“真情的回报”。齐读课题。

3.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给予谁回报?找出“真情”与“回报”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画出。

4.认真读读有关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批注在书上)

5.小组内交流意见,相互补充。

二、立足“真情”,感悟体验

(一)“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1.指名学生回答。并出示: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

2.讨论:“绝活”这个词。(超出一般的本领、很不一般的本领)这儿为什么用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超出一般的本领,表示特殊意义,否认干扔报纸的事)

“我”是怎么做的?(依旧……依旧……)

“两个依旧”说明什么?(哦,原来我的真情就表现在不管是骑车送报还是肩挎大包步行送报,我都坚持认真负责地把报纸送到订户家里。我一直是怀着真诚的感情来送报的。我一直是诚实劳动的。)(板书:推车送报 肩挎送报)

3.这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怎能不打动订户呢?也请大家怀着这份真诚的感情来读这句话。

(二)“我”的真情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1.交流并相应板书

“对我非常客气”; 推荐新订户; 多给小费; 圣诞礼物(送辆新车;圣诞卡;真诚祝福;)等

2.从订户对我的回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订户对“我”的“回报”是随着“我”的“真情”的不断付出,对“我”了解的不断加深而逐步丰厚的。)

3.不仅如此在圣诞节前夕,我还得到了一份莫大的惊喜,请读课文的5、6自然段,哪些地方最感人?用自己熟悉的读书记号标下来,和你的同伴交流说说为什么?

4.抓住“满满的、无一缺席、鼓鼓的、五颜六色,你是我们最好的送报人”等体会订户们对“我”的真诚的关怀与爱意,对“我”工作的赞扬、肯定、支持。

5.抓住“目瞪口呆”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我”满心的惊喜、激动与感激。

6.同学们,现在,如果你是59个订户中的一员,你会在圣诞卡上对“我”写些什么样的祝福语?(你是个诚实(懂事、孝顺……)的孩子,我们都很喜欢你;谢谢你诚实的劳动,你的坚持让我们佩服不已;我要向你学习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

现在,如果你是“我”,你会说些什么?

7.指名说,作相关的评价

8.出示插图,让学生们合上课本,利用美文美读的方式,借助音乐将这一幕讲述出来并适当小结:这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我”真情的付出,并没有想到要得到回报,而我却得到了订户们丰厚的回报。这使我永远记住了——引读最后一句:只有诚实的劳动,才能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板书: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三、超越文本,倾吐真情

1.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真情在,付出总有回报,请同学们举例说说。

2.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句话,永远把它记在心中。

四、课外延伸

1.请搜集有关:“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话语。

上一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下一篇:慈恩寺南池秋荷咏,慈恩寺南池秋荷咏韦应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咏的意思,慈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