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影像技术理论

2024-05-22

超声医学影像技术理论(共8篇)

超声医学影像技术理论 篇1

张禄鹏

摘要:本文回顾了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历史,阐述了A型、B型、M型和D型超声诊断方法的历史、原理、特点、用途和发展状况,总结了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介绍了三维超声和超声造影等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新进展。

关键词:医学超声影像技术,超声诊断法,三维超声,超声造影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The history,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use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A model, B model, M model and D model ultrasonic diagnostic method.This paper also sums up the limitations of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and introduces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ultrasound contrast and other new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advances.Keyword: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ultrasonic diagnostic method,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ultrasound contrast

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和X-CT、MRI及核医学影像(PET、SPECT)一起被公认为现代四大医学影像技术,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不可替代的支柱。医学超声影像技术是指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通过电子工程技术对超声波发射、接收、转换及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分析、处理和显象,从而对人体软组织的物理特性、形态结构与功能状态影像一种非创伤性技术。目前,由于超声显像技术具有实时动态、灵敏度高、易操作、无创伤、无特殊禁忌症、可重复性强、费用低廉和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从而使这一诊断技术成为了现今临床各学科疾病的检查、诊断和介入治疗中所不可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1.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历史

1880年,两位法国科学家Jacques和Pierre Curie发现了压电现象,成为超声探头的基础。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相反,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也会发生变形,电场去掉后,电介质的变形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或称为电致伸缩现象。根据压电效应,用压电晶体可以用来作为声波的产生器与接收器,压电效应是可逆的,这奠定了用同一超声波换能器既能发射又能吸收的基础。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声纳在军事上的应用,压电效应才得到重视。1915年,法国科学家Paul Langevin发现了超声的第一个用途:水下声波测距法探测水下目标,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声纳。正常人的耳朵可接听到声波频率的范围为16-20000Hz,高于2万赫兹的声波就称为超声波。

超声医学影像所用的声频率通常是300万-750万次/秒(3MHz-7.5MHz)。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粒子的机械振动进行的,它不同于电磁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但在人体复杂的介质中传播较好,同时它属直线传播,因此有良好的方向性[1]。超声诊断技术出现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上世纪40年代末,A型(Amplitude Mode)超声诊断仪开始应用于临床,常用A型法测量界面距离、脏器径值以及鉴别病变的物理性质,结果比较准确,为最早兴起和使用的超声诊断法,目前已多被其他方法取代,只在脑中线测量等方面还在应

用。

随后B 型(Brightness Mode)和M型(Motion Mode)和超声诊断仪相继问世。70年代灰阶和实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超声技术日趋成熟。二维灰度显示的 B 型超声诊断仪取得迅速发展,它们显示的均为人体内结构形态信息,成像基础为人体内的声阻抗变化。所谓的B超,此法是将回声信号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出来,为辉度调制型,回声强则光点亮,回声弱则光点暗。B超向人体发射一组超声波,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扫描。根据监测其回声的延迟时间,强弱就可以判断脏器的距离及性质,经过电子电路和计算机的处理, 形成了我们今天的B超图像。按扫描方式分类,B超已经发展了四代,包括手动直线扫描、机械扫描、电子直线扫描和电子扇形扫描。M超声诊断法是在辉度调制型中加入慢扫描锯齿波,使回声光点从左向右自行移动扫描,故也称超声光点扫描法,它是B型超声中的一种特殊的显示方式[2]。80年代出现的彩色血液显像(Color Flow Imaging , CFI),则是在实时B 型超声图像中,以彩色表示心脏或血管中的血液流动,利用多次脉冲回波相关处理技术来取得血液运动信息。

1982年,日本Aloka公司研制第一台二维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建立在多普勒效应基础之上的,显示血流及心脏等运动信息D型(Doppler Mode)超声诊断仪开始出现。继而出现B型和D型相结合的双功型(Duplex Mode)超声诊断仪,它用同一探头既显示B 型图,又在图像中任一处取样显示其多普勒频谱。通常称为彩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是一种能同时显示 B 型图像和多普勒血流数据(血流方向、流速、流速分散)的双重超声扫描系统。超声频移诊断法,即D型超声诊断法,通称为多普勒超声,此法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当超声发射探头和反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有所改变,此种频率的变化称之为频移。多普勒超声最适合对运动流体做检测,所以多普勒超声对心脏及大血管血流的检测。目前常用的超声多普勒有脉冲式多普勒(Pulse Waveform Doppler, PWD)、连续式多普勒(Continual Waveform Doppler, CWD)彩色多普勒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DFI)。

2.超声影像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探头高频化,线路数字化。上世纪90年代经颅多普勒(Trans Cranial Doppler,TCD)诊断仪应用低频多普勒超声,通过颞部、枕部、眶部及颈部等透声窗,可以显示颅内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而新型的彩色三维TCD则采用独特的颅脑血管扫描技术,同步对颅内血管的X、Y、Z三维空间坐标参数进行检测并馈入计算机,重建颅内血管的三维图像,并可以在颅内血管多普勒信号模拟三维图上选择样点,显示脑血管血液的流速和流向。该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功能评论、危重病人的监护和预防保健等[3]。其后发展的具有三维空间超声技术的诊断仪可显示三个截面:纵截面、横截面和水平截面,并可对空间的所有平面的结果进行扫描、存储、分析。随着全自动三维超声扫描和三维图像存储技术的应用,使人体受检脏器的解剖学分析更加完善。

超声检查不是万能的,对于含气体和受骨骼遮挡的器官检查不如其它器官,对于过小目标的检查也受到仪器分辨率的限制。超声检查受检查孕周、胎儿体位及羊水影响并不能排除所有胎儿的畸形[4]。有些超声检查需要空腹,必须要空腹检查的器官:胆囊。正常胆囊在夜间空腹状态下储存了肝脏分泌的胆汁,这时胆囊呈充盈状态、壁薄光滑张力大、胆囊内无回声。餐后(尤其食用奶制品、脂肪类食物)会收缩使胆汁排出参与消化,如果餐后胆囊收缩了,难以确定是否为病理状态的超声征像,而结石息肉等可能显示不出或难以辨别。

3,超声影像技术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 医学超声成像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 其目标主要是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为载体以获取体内更多的生理病理信息,提高图像质量,使图形清晰显示更为细微的组织结构

[5]。从工程技术角度看,医学超声成像在三维超声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

最近几年,三维超声图像重建是超声图像处理方面的热点 已成为超声成像技术的一个

发展趋势。三维超声和实时三维超声三可以弥补二维超声检查的空间关系不强的缺点,同时可以减少因为二维超声检查过快造成的漏诊,扩大超声的观察视野。利用三维超声可以快速、全面地对各检查脏器进行评价。目前,三维和实时三维超声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临床和超声医师的认可。但随着对该技术应用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会不断的被发现,从而在产前检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超声造影(Ultrasonic Enhanced Contrast)是利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借助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能够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增加图像的对比分辨力,大大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随着仪器性能的改进和新型声学造影剂的出现,超声造影已能有效的增强心、肝、肾、脑等实质性器官的二维超声影像和血流多普勒信号,反映和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人把它看作是继二维超声、多普勒和彩色血流成像之后的第三次革命。超声造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目前在临床上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CT和MRI,和传统超声一样受体形影响和气体干扰大,穿透力较X线弱,空间分辨力也低于CT和MRI,但超声造影剂进行超声检测,简便、耗时短而且实时无创、无辐射,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已成为超声诊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总之,三维或实时三维超声、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更多的应用价值有待广大的超声医务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相信随着这些新技术在临床的不断应用,其 可适用的领域会不断地扩大,并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超声医学影像技术理论 篇2

关键词:无线传输,超声影像,工作站,PACS

0 引言

医学影像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其目标是用来代替现行的模拟医学影像体系[1]。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析、计算、处理,得出相关的完整资料,为医学诊断提供更客观的信息[2,3]。超声影像工作站在临床的使用,对维护医疗资料完整、减少或避免医患纠纷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但是,有线连接的超声影像工作站,图像在远距离传输时,衰减很快;在移动检查过程中,B超诊断仪和工作站之间的数据线不便于连接,不能实现传送图像和档案资料的健康管理。本文针对B超机的使用特点,研究开发出一套基于无线传输的医学超声影像工作站,视频信号传输采用小型无线收发模块和外围电路实现。此工作站检查结果包含影像图片,数据库便于备份,占用空间小;具有强大的病例管理功能,可根据用户自定义条件查询统计相关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动态采集,可转换为国际标准的DICOM格式图像,可连接PACS网络。它对医学图像的采集、显示、存储、交换和输出进行数字化处理,最终实现图像的数字化存储与传输[4,5]。

1 无线传输技术

无线影音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采用香港思凯越电子有限公司(SKYUE(HK)ELECTRONICS CO.,LIM)生产的RTC6701无线发射模块、RTC6711无线影音接收模块以及外围辅助电路设计。发射设备有4组发射频率,发射频率可自由选择,发射功率为19 dbm。接收设备有4组接收频率,与发射设备频率相对应,接收灵敏度为-90 dbm。

本文设计的无线发射/接收设备性能特点:

(1)本设备工作在工业、科学和医用(industry science medical,ISM)频段。应用这些频段无需许可证,只需要遵守一定的发射功率(一般低于1 W),并且不要对其他频段造成干扰,2.4 GHz为各国共同的ISM频段。本无线发射/接收设备的实际功率为0.5 W。

(2)采用国际先进的2.4 GHz无线传输方案和频率调制方式,无线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性强和移动性强。实现了无线影音的高保真视听效果[6]。本设备载波频率高达2.4 GHz,避免了常见无线电话信号、家用电器和各类电火花在0.9 GHz频段等干扰和高频电刀在0.3~5 MHz频率工作时的干扰。

(3)无线影音发射接收设备灵敏度高,信噪比高,音频视频宽带传输。图像输出在工作站显示器显示效果和B超机监视器显示效果一致。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优异的视频分辨效果,声音可采用立体声双通道传输。

1.1 无线发射设备电路

图1为无线发射设备电路结构框图。无线发射电路包括无线发射模块(TX24017)、视频音频端口、2.4 GHz天线、4位拨码器开关、电源输入端口以及滤波电容。

无线发射电路工作电源为直流5 V、500 m A,经过VCC端输入、经电容C2滤波送到RF1的第4脚,供给整个无线发射电路正常工作。超声设备工作时的视频信号从J1的端口1视频输入端口输入、经电容C1滤波后送到无线发射模块RF1(TX24017)的第1脚。超声设备输出的6.5 MHz音频信号通过J1的端口2送到RF1的第2脚。2.4 GHz无线影音发射电路的4组频段选择是通过拨码开关SW1的切换来实现的,它的输出信号送到RF1的6、7、8脚。无线视频、音频信号经RF1混合编码后,由RF1的第10脚经天线J2以2.4 GHz微波信号发射出去。

1.2 无线接收设备电路

图2为无线接收设备电路结构框图。无线接收电路包括无线接收模块(RX2188)、视频音频端口、2.4 GHz天线、4位拨码器开关、电源输入端口以及滤波电容。

无线接收电路工作电源为直流5 V、500 m A,经过VCC端输入、经电容C2滤波送到RF1的第3脚,供给整个无线接收电路正常工作。2.4 GHz微波信号经天线J2接收后送到无线接收模块RF1(RX2188)的第11脚,在RF1内部解码,还原载波信号内部的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还原的视频信号由RF1的第6脚经电容C1滤波,到输出端口J1的视频端口3。还原的音频信号由RF1的第4、5脚输出到J1的音频左、右声道超声道端口1和2。2.4 GHz无线影音接收电路的4组频段选择是通过拨码开关SW1的切换来实现的,SW1输出的信号送到RF1的第7、8、9脚。只有无线影音发射频率和它的接收频率相同时,才能实现无线影音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的通信。RF1的第2脚是低功耗控制输入端,当无数据进行传输时,处于低电平、待机状态;当进行数据传输时,处于高电平、工作状态。

2 图像采集卡的选择

现在,医学影像采用的是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制定的有关远程放射学标准(standard for teleradiology)。小矩阵图像类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扫描MR、超声、核医学、数字透视和数字血管造影)的要求:图像处理、控制和最终显示应提供的分辨率数据为8 bit时,达到512×512的分辨率;矩阵大于或等于原始图像,每一幅图像都应数字化[7]。

B超机图像属于小矩阵图像类型,如果使用普通的采集卡,分辨率较低,图像深度不足。因此,结合超声设备的视频输出特点,采用北京天敏视讯科技有限公司的SDK3000采集卡。它是一款高品质的彩色视频采集卡,具备高速PCI总线,兼容即插即用(PNP),适用于高品质医学影像分析和科学研究[8];支持国际上流行的NTSC、PAL和SECAM制式视频输入[9],显示分辨率可达720×576(PAL),9 bit高精度、高信噪比ADC,图像质量和色彩饱和度更强。它提供YUY2视频格式的抓图,图像可存为JPEG或BMP格式的文件[10]。

3 超声影像工作站设计

选择Windows XP作为操作平台,Visual C++6.0作为开发工具,ACCESS2003作为数据库[11]。

按照软件设计的需求分析,详细绘制了超声影像工作站的数据流程图。根据软件工程的思想[12],由下至上的方法,把超声影像工作站软件系统划分为几个主要模块,如新建报告、图像采集、图像处理、报告打印、查询统计、系统管理,各模块的功能可独立实现,而各模块有机结合可以实现整个软件系统的功能。各主要模块的结构关系如图3所示。

(1)新建报告。为一个基础模块,它为其他模块提供了索引和指向。患者信息通过鼠标选择和键盘的简单录入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如检查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检查次数、检查医师。

(2)图像采集和转换。信息输入完毕后,选择视频图像选项卡,点击“开启视频”或“开始录像”,进入采集功能页面,采集当前检查的图像或视频[13]。采集到图像的存储格式为BMP,录像的存储格式为AVI。要获取DICOM图像,选取工作站采集到的BMP图像,点击“图像转换”按钮进行转换,图像格式为DCM。

(3)图像处理。在工具栏对可疑区域选择、局部放大、整体放大和拖曳长度、周长、面积的测量。可插入直线、圆形、矩形、图像、角度、文字,以及亮度对比度调节。

(4)报告打印。医生对患者的检查结果作出科学的诊断,软件自动生成超声影像的诊断报告,点击“保存报告”,报告存入数据库供日后查阅,或“打印报告”,图文报告打印输出。

(5)查询与统计。查询可以选择开始日期/结束日期、检查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上限/年龄下限、住院号、门诊号、科室等多种条件进行查询和工作量统计。

(6)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登录、密码设置、模版维护、基本设置信息、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等。

4 结语

本系统经过研发和使用,基本实现研究的目的,满足超声科室的使用需要。把设计的无线超声影像工作站和本院的B超设备连接使用,经过半年多的试用,达到了超声科医生的使用要求。本超声影像工作站功能完备,界面友好、便于维护,软件稳定性好、数据传输安全。它可以实时传输B超设备传来的图像,工作站采用的是1 M医用彩色显示器,输出的超声图像与B超显示器输出图像对比,图像亮度、对比度、图像分辨效果更好,便于观察,可帮助医生作出正确诊断。

但是本课题涉及到研究经费、时间、工作量大等原因,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超声医学影像技术理论 篇3

【摘要】针对一些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完善课程设置,转变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侧重能力培养,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展教学等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超声医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52102210339)、河南省教育厅基础前沿研究(15A180056)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53-01

一、目前超声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超声医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专业也有超声医学的相关内容,它是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根据我们对一些医学高校相关课程的调查了解,发现超声医学在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材内容滞后,介绍新知识的教材比如三维重建、介入治疗超声等新技术的较少。

2.超声医学相关课程学时较少,有的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总专业课10%左右,一本四百多页超声医学课本仅有48学时,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设置也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

3.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大都是满堂灌,考核重知识轻能力,动手能力不足训练方面缺乏,学生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超聲医学教学改革措施

以上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学校和附属医院相关专业教师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设备开展教学,狠抓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完善课程设置

完善的课程设置是超声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电子技术等与现代医学影像学关系密切的教学,以上知识若欠缺,对超声医学专业课学习影响较大,超声中常见同病异征,单纯依靠超声知识在很难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必须附加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鉴别。将来超声仪器可能会向微型、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所以加强学生的医学物理学、电子学学习非常重要。

2.利用先进超声设备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进行教学 。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保存 ,积累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见习时机,让他们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学习,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 床 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学效果。引进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时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超声的技术原理、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等,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彩超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下来,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邀请部分积极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

3.侧重能力培养,实习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可以成立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可以进行见习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导师制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既往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出现了人人都管,最后人人都不管的混乱局面。导师制是指由大影像各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共同制定实习生的大影像轮转计划,最后指定1名负责管理和考核实习生,实习中加强学生德育,培养良好医德。

4.采用PBL教学法[1]

超声医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几乎不涉及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己经滞后于高等教育,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提倡采用PBL教学方法。

三、总结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未来的超声医学向多学科相融合的方向不断发展,超声教学也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超声医学检验诊断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40):818-819.

作者简介:

超声医学影像技术理论 篇4

【发布文号】卫办发〔2006〕284号 【发布日期】2006-07-21 【生效日期】2006-07-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严禁利用超声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

娠的通知

(卫办发〔2006〕2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单位,部属(管)医院: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关爱女孩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深化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规范医疗保健机构医疗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现就严禁利用超声和染色体检查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以下简称“两非”)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加强宣传教育

“两非”问题是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原因,是违反《母婴保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依法惩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严禁“两非”的重要意义,明确医疗卫生部门应承担的重大责任。要加强对广大医疗卫生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对“两非”危害的认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人口计生、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的配合,为严禁“两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把严禁“两非”作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的重点

在2005年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已经把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作为打击重点并严肃查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全国关爱女孩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会议精神,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争取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继续把严禁“两非”作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的重点工作。要根据《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方案》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严禁“两非”的行动措施,逐级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好本辖区内打击“两非”的行动。要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的专项监督检查,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严格禁止和防范发生“两非”问题。对其他机构和人员从事“两非”的案件,卫生行政部门要严厉打击,保持高压态势,配合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对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全社会举报“两非”案件,不放过任何“两非”案件线索,集中精力查处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案件。

三、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规范管理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因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诊疗行为管理,对开展遗传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实行准入管理,只有具备遗传性疾病诊断能力的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方可申请开展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以适当形式将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和人员向社会公示,并对这些机构和人员的执业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从严处理。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学影像科室的监督管理,督促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大监管力度,经常性地对医务人员进行防范“两非”的教育和培训。要在医疗机构及其相关科室显著位置张贴严禁“两非”的警示标识。

(三)卫生行政部门对利用超声和染色体检查等技术手段从事“两非”的医疗保健机构和及其医务人员,要吊销当事医务人员的执业证书,调离当前工作岗位,并追究医疗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对诊所、门诊部、医务室、妇幼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其他医疗机构要吊销其妇产科、超声科、检验科等问题科室的诊疗科目登记。

四、开展自查自纠,加强长效监管

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要立即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查找工作中的问题,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堵塞漏洞,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日常内部管理,坚决防止发生“两非”问题。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对工作不力、“两非”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和医疗保健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关于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责任追究的意见》和相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自查自纠情况作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定期报送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我部将结合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督导检查工作,对部分地区打击“两非”情况进行抽查。

二○○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篇5

(一)包膜

直径<3cm的肝癌结节常常包膜完整。包膜由纤维组织组成,其声阻抗较周围肝组织及癌肿均高,因此形成界面反射,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一圈细薄的低回声膜包围整个癌肿节。包膜的厚度估测<0.5mm。声像图上包膜比较光滑均匀,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现小肝癌膨胀性生长的特点。但声像图上的包膜在结节两侧始终显示中断,此为大界面的回声失落效应。肝癌体积很大时,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但也有癌结节直径大于5cm以上时包膜仍然非常完整,此时,其内侧回声多伴声晕表现。

(二)内部回声

癌结节内部回声高低不一,且具多变倾向。除均匀低回声结节以外,其他各种癌结节回声均属不均匀分布。<1cm的肝癌结节,超声检测的检出率为33%一37%.癌结节按回声的高低分类如下:

1、低回声结节

2、高回声结节

3、混合性结节

4、等回声结节

5、结节回声高低与血供的关系

(三)癌结节的彩色血流

肝癌结节及其周围因血供丰富,而可获得各种有关的血流信息。二次谐波声学造影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组织血流的敏感性高,能准确反映肝癌的血供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识别肝癌结节的流人血管、流出血管及瘤内血管,流人血管可为肝动脉,也可为门静脉。流出血管可为肝静脉,也可为门静脉。瘤内血管表现为树干状、彩点状或彩色镶嵌的“簇状”斑块,在频谱多普勒分析中可为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静脉血流。癌结节周围的血流可表现为整圈状或弧形围绕,可用频谱多普勒测出是连续性门脉血流或搏动性动脉血流。

(四)癌栓

肝癌患者容易发生癌栓,癌栓可出现在门静脉系统、肝静脉系统或胆道系统。

1.肝静脉内癌栓肝内静脉的癌肿浸润是肝癌的特征性病变之一,使早期病变也不例外。癌栓可从小肝静脉波及到较大静脉,亦可因静脉癌栓堵塞流出道,并且使癌栓逆向蔓延至小门静脉、较大门静脉或门静脉主干中。

2.门静脉内癌栓门静脉内癌栓在病理观察中,凡肝静脉有癌栓者,其门静脉内几乎均受累及。肝癌合并肝硬化的病例,由于硬化致输出静脉阻塞而导致癌栓逆行性发展。癌肿若直接侵犯门静脉内,亦可发生门静脉癌栓。

3.胆道系统内癌性胆道系统为流出性管道,为胆汁排泄的通道。癌肿若脱落或侵人小肝管后,可顺流而下在肝总管或胆总管内形成癌栓,胆道内癌栓亦可从邻近肝癌或门静脉内癌栓直接侵人。胆道癌栓常伴有持续性黄疽以及明显疼痛等症状。

(五)淋巴结转移

功能科超声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篇6

超声影像评价质量指导思想:通过医师对检查质量的评价,促进各级医师强化素养意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超声影像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在各级医师诊断质量评价过程中,提高本专业技术水平。坚持客观,全面、统一、公正、公平的原则,科学的评价本科超声工作质量,以提高本科室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

一、对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范及控制。

二、建立奖励机制,以评促建,不断提高各级医师整体素质,实现诊断工作的规范化。

三、质量评价的组织领导

由科主任主持,质量控制小组专人协助。

四、评价内容:

(一)能否使用文明用语接待患者。

(二)检查时能否认真阅读超声检查申请单,核对患者相关信息。能否进行必要的病史询问。

(三)能否向候诊者介绍将要进行的超声诊疗过程及注意事项及耐心回答候诊者的提问。

(四)能否存留阳性及必要的阴性声像图作为诊断依

据。

(五)能否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及书写诊断报告。

(六)对急、危、重患者能否及时进行检查,记录接单时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七)遇有突发事件时,能否及时和相关临床医师联系并进行紧急救治。

(八)能否认证核对超声检查报告单内容,并确认无误后签字,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出报告。

(九)随访工作及资料收集工作。

(十)评价结束,优者被医院规定奖励,差者给予批评并加以指正,同时做好记录。

功能科

超声医学影像技术理论 篇7

早在19世纪40年代, 超声学就开始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 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从第一位研究水下超声波原理的法国科学家Paul Langevin到现在, 超声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渗透到了众多的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超声学也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机械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以及现代化的测量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融合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1]。

超声学在现代医学上的运用只要包括超声诊断和超声治疗两个方面。超声诊断是指运用超声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 当前运用比较广的主要有B超、多普勒血流分析以及超声骨质检测等。超声治疗是指运用超声技术进行某些疾病的治疗, 当前应用比较普遍的主要用超声药物透疗、超声理疗、体外碎石、利用超声进行外科手术以及治疗癌症等方面。超声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超声波的能量作用, 使人体目标组织产生某种生物效应,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超声波能够诱发的生物效应主要有热效应、机械效应以及空化效应等。根据超声波产生的生物效应的强度的大小, 超声治疗又可以分为超声理疗和超声手术。前者是利用强度较弱的生物效应进行治疗, 后者则是通过较强的生物效应产生破坏、切除病变组织,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超市治疗技术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 在7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超声治疗技术, 比如超声透皮给药技术、超声碎石技术和超声聚焦刀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拓宽了超声在医学上的应用领域,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 超声治疗中的生物效应

超声治疗的原理是利用超声作用于人体组织, 使其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 主要有热效应、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弥散效应和触变效应等等。在实际的超声治疗中, 往往是利用这些生物效应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达到治疗效果[2]。

1.1 热效应。

由于生物组织具有吸收声波的特性, 所以当超声波射入到人体组织以后就会转化给热能, 从而使目标组织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幅度与幅度受到超声波的频率、强度以及作用时间的影响。在声波的强度和频率一定时, 组织温度的升高随着声波的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开始时, 与声波照射的时间成正相关, 但是当组织温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升高的速度就会逐渐减慢, 知道最后不再上升, 达到一个平稳的温度值。这种现象可以用热的传导性来解释:当组织的局部受到超声的照射而温度升高时, 与组织其他部分的温度差异会造成热传导, 温度的差异越大, 这种作用就越明显, 直到组织温度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

1.2 机械效应。

因为超声波本质上是一种机震动, 所以会产生震动能量的传递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机械震动的相关力学参数, 比如质点的位移。震动的加速度等进行描述。在超声波的强度相对较低时, 会引起目标生物组织产生弹性震动, 其中震动的位移与声波强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 当超声波的强度足够大的时候, 生物组织的震动就会超过其维持稳定形态的极限, 从而造成组织的断裂或破坏, 这一过程就是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它在超声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超声手术刀以及超声碎石等技术上。事实上, 如果生物效应的产生与某个或者某几个物理学参量有关, 就可以将产生这种生物效应的机制定义为机械机制。当生物组织中的细胞、组织结构在超声的影响下处于剧烈运动中的机械运动中时, 它的生理结构甚至生理功能都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作用声波的强度很大时, 这种变化会非常明显, 从而出现一系列非线性现象[3]。

1.3 空化效应。

超声最重要的非线性效应是超声空化作用, 它是指液体在超声的负压作用下出现气泡, 小气泡在超声振动作用下增大, 然后又突然破裂, 并伴随高温、高压以及发光、放电等现象。空化作用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空化泡的形成、长大和剧烈的崩溃。当盛满液体的容器通入超声波后, 由于液体振动而产生数以万计的微小气泡, 即空化泡。这些气泡在超声波纵向传播形成的负压区生长, 而在正压区迅速闭合, 从而在交替正负压强下受到压缩和拉伸。这种巨大的瞬时压力, 可以使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表面受到急剧的破坏。通常将超声波空化分为稳态空化和瞬间空化两种类型, 但是即便在稳态空化状态下, 空化作用引起的辐射力效应和声冲流, 可以致使细胞核生物大分子产生生物效应, 从而生物细胞功能会发生变化, 当声强过大时, 也会产生瞬态空化。在这种状况下, 当气泡被压缩至极端状态而产生崩溃时, 会产生巨大的瞬时压力, 一般可高达几十兆帕至上百兆帕。

1.4 触变效应。

所谓超声波的触变效应指的是超声波会导致生物组织内部结合状态的变化, 血浆稀释、血球沉淀等诸如此类的变化都是由这种变化引发的粘滞性下降所导致的。如果声强不是很高的时候, 这种效应是可逆反的, 但是如果太高则容易导致生物组织内部不可逆的变化。

1.5 弥散效应。

弥散效应是指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不能保持初始波形, 各谐波分量以各自的相速传播, 造成波形拉长, 上升沿变缓, 波形出现高频震荡的现象。因此超声波使得药物能够渗透入细菌中, 再加上消毒药物的使用, 细菌致死率大大增加。这也是当前药物投入疗法的应用原理[4]。

2 超声治疗技术的应用

超声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功率超声从而来有效进行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保健。在当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几个超声治疗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超声外科手术。

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这项技术有着传统外科手术不可企及的优越之处, 首先, 由于超声刀在进行软组织切割以及骨科手术中, 用起来较为省力, 而且切缘也比较整齐, 加上其空化作用带来的高压, 所引起的化学反应能够激活凝血酶, 从而减少了手术中的出血量, 对于顺利进行手术操作大有裨益。其次, 这种手术技术因切口的独特功能, 能够应对更为复杂细致的骨科手术。再次, 这种手术刀能够应用于脊柱外科及开颅手术等这些对技术和安全都有比较高要求的手术中。

2.2 超声碎石。

超声碎石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强度相当大的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使患者体内的结实收到冲击而碎裂, 并排出体外。目前, 临床医学上对这一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压电式脉冲超声波源治疗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镶嵌在一个抛物面的数百甚至数千个压电振子组成一组凹面阵。当这些振子受到电脉冲影响而同步共振而发射非线性的脉冲超声。当这些脉冲超声通过媒介传播到焦点位置后, 会转变成呈锯齿形态的冲击波, 从而使能量得到剧增, 产生出足以是体内结石碎裂的破坏力。

2.3 超声治疗癌症。

在临床医学上, 超声治疗癌症又叫做超声无血手术。它是通过将超声波聚焦后产生出具有破坏作用的机械震动进行外科手术。相比与传统手术, 超声手术的优势是不需要麻醉, 不需要开刀, 不需要损伤患者皮肤。在临床治疗上, 首先通过超声波诊断仪来确定手术部位, 然后利用超声波束的聚焦对目标组织进行靶向性的破坏。

2.4 理疗。

超声理疗的原理是利用较低强度的超声波产生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达到治疗的作用。具体过程是, 将强度较低的超声波束进行聚焦或者非聚焦, 对目标部位进行进行机械刺激或者加热, 使疾病部位得到治疗。这一技术运用在临床上的时间较早, 一般利用波频在800~1000KHZ的中小剂量的超声波刺激人体的组织或器官, 通过超声波的机械效应、热效应、空化效应以及触变效应等生物效应的综合作用达到治疗的效果。

2.5 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该疗法的原理是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 把药物变成可以通过呼吸进入患者呼吸道的微小的雾状颗粒, 直接达到患病部位, 达到最直接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道疾病、哮喘等疾病的治疗。用于制造雾状药物颗粒的超声波的频率范围一般为1~3MHz。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药效明显、用药量少等优点, 所以得到广泛的运用。

2.6 超声美容。

超声治疗应用于医学美容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作用, 是一种新型的美容方法。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对人体的表皮产生摩擦和温热作用, 达到美化皮肤的作用。相比于其他美容方法, 超声美容能够清楚其他方法不易除去的死皮和脂肪粒, 使皮肤保持清洁。另外, 超声波的特性还能够改变表皮细胞膜的通透性,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强化表皮的自我修复功能。鉴于超声美容的优势,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和美容院。

3 展望

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 超声治疗的发展随着其他科学研究的深入而日趋成熟, 其应用的范围和前景也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对于从事医学超声工作的人员而言, 加强对超声波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尤其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 获得更多的更有意义的数据和资料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超声为人类造福。

摘要:超声治疗技术是当今生物医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超声医疗技术的基本原理的探索研究, 着重分析了超声治疗技术在当前国内外医学上新的应用, 并对超声医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声治疗,生物效应,生物医学

参考文献

[1]卞正中, 程敬之.医学超声学——原理与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2]林铁翰, 陈思平.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及发展展望[J].医疗装备, 2006, 20 (6) :13-15.

[3]夏国园.超声诊断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超声医学影像技术理论 篇8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 ,、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學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优秀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 [fl.重庆医学,2005, 34 (5 ): 771-776

上一篇:深圳世界之窗英语导游词下一篇:一路笑声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