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江西行动实施方案

2024-09-01

健康江西行动实施方案(共4篇)

健康江西行动实施方案 篇1

健康江西建设工作委员会 引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江西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经过不懈努力,健康领域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省居民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人民健康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省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 85%以上。根据监测数据,我省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 710 万;脑卒中患者约 43 万;每年脑血管病死亡人数约 6.5 万,心脏病死亡人数约 5.9 万; 糖尿病患者超过 26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超过 500 万;部分农村地区 40 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 11.7%,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9万,死亡人数约 5.6 万,这些疾病已经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为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这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是落实健康中国和健康江西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特制定《健康江西行动实施方案(2019—2030 年)》(以下简称《健康江西行动》)。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针对重大疾病和一些突出问题,聚焦重点人群,实施一批重大行动,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健康江西,共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路径 —— 普及健康知识。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健康素养人人有。

—— 参与健康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

—— 提供健康服务。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防治策略、制度安排和保障政策,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衔接,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提升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有效性,实现早诊早治早康复。

—— 延长健康寿命。强化跨部门协作,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家庭、居民个人行动起来,对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干预,形成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个人自主自律的良好局面,持续提高健康预期寿命。

(三)总体目标 到 2022 年,覆盖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的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到 2030 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

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与全国同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实现《“健康江西 2030”规划纲要》有关目标。

二、重大行动 (一)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责任。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仍比较低,2017 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13.31%,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科学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有助于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水平。《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界定了现阶段健康素养的具体内容,是公民最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 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 30%,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 30%、18%、20%及以上和 45%、25%、30%及以上,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 20%、20%、20%及以上和 28%、30%、25%及以上;人口献血率分别达到 15‰和 25‰;

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省级媒体对公益性健康节目和栏目给予倾斜保障;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比例分别达到 90%和 100%。鼓励各主要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开设健康科普栏目。提倡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了解掌握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 个人和家庭:

1.正确认识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人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倡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共同应对健康问题。

2.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胳膊或纸巾遮掩口鼻。没有不良嗜好,不吸烟,吸烟者尽早戒烟,少喝酒,不酗酒,提倡负责任和安全的性行为,拒绝毒品,关注心理健康,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症。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关注并记录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健康体检。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健康成人每次献血 400ml 不影响健康,还能帮助他人,两次献血间隔不少于 6 个月。

3.关注健康信息。学习、了解、掌握、应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遇到健康问题时,积极主动获取健康相关信息。提高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优先选择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等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等正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

4.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会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能够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学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积极参加逃生与急救培训,学会基本逃生技能与急救技能;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遇到呼吸、心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触电者时,首先切断电源,不能直接接触触电者;发生火灾时,会拨打火警电话 119,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应用适宜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开展自助式中医健康干预。

5.科学就医。平时主动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联系,遇到健康问题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疑似传染性疾病,主动配合医疗机构进

行隔离治疗。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就医,小病诊疗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病到医院。遵医嘱治疗,不信、不传谣言,不轻信偏方,不相信“神医神药”。

6.合理用药。遵医嘱按时、按量、规范使用药物,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每次就诊时向医生或药师主动出示正在使用的药物记录和药物过敏史,避免重复用药或者有害的相互作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服药前检查药品有效期,不使用过期药品,及时清理家庭中的过期药品。妥善存放药品,谨防儿童接触和误食。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7.营造健康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互相提醒定期体检,优生优育,爱老敬老,家庭和谐,崇尚公德,邻里互助,支持公益。有婴幼儿、老人和残疾人的家庭主动参加照护培训,掌握有关护理知识和技能,主动开展预防接种。家庭成员应掌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并积极配合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提倡有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患者家庭实行分餐制。有家族病史的家庭,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保健。配备家用急救包(含急救药品、急救设备和急救耗材等)。

—— 社会和政府:

1.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开展健康科普活动。省级媒体健康科普活动的专家应从国家级或省级科普专家库产生。建立并完善省级健

康科普资源库,出版、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健康问题组织编制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由专业机构向社会发布。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和监管,依托专业力量,加强电视、报刊健康栏目和健康医疗广告的审核和监管,以及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健康科普信息的监测、评估和通报。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健康信息平台要依法依规勒令整改,直至关停。对于科学性强、传播效果好的健康信息,予以推广。对于传播范围广、对公众健康危害大的虚假信息,组织专家予以澄清和纠正。(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广电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监局、省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2.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各医疗机构网站要根据本机构特色设置健康科普专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三级医院要组建健康科普队伍,制定健康科普工作计划,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建设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健康科普平台。开发或推广健康教育处方等健康科普材料,定期面向患者或群众举办针对性强的健康知识讲座。创新科普形式,使科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将健康科普类比赛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完善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内容,显著提高家庭医生健康促进与教育必备知识与技能。深入实施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鼓励健康适龄的公民定期参加无偿献血。(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教育厅、省中医药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将健康教育列入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签约医生团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鼓励和引导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个人健康管理。(省人社厅、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医保局按职责负责)

4.鼓励、扶持省级电台、电视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省广播电视台对公益性健康节目和栏目,在时段、时长上给予倾斜保障。省级报刊推出一批健康专栏。运用“两微一端”(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充分利用好 12320 卫生健康热线,广泛宣传健康知识。(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卫生健康委、省广电局、省广播电视台、省中医药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鼓励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活动和面向机构的培训工作。各社区和单位要将针对居

民和职工的健康知识普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居民和职工的主要健康问题,组织健康讲座等健康促进活动。加强贫困地区人口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总工会、省妇联、省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探索开发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适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研发推广健康管理类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系统的监测,努力实现在线实时管理、预警和行为干预,运用健康大数据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7.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着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每年选择一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健康主题开展 “健康中国行 律动赣鄱地”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科协按职责负责)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主要指标:

序 号 指标 基期水平2022 年 目标值 2030 年目标值 指标 性质 结果性指标 1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3.31 ≥22 ≥30 预期性 说明: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水平是指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在监测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方法: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数/监测人群总人数×100%。

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 2 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 倡导性 个人了解掌握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 倡导性 4 居民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 倡导性 说明: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急救包扎和固定搬运、海姆立克急救法(对气管被异物堵塞的患者,通过向其上腹部施压,促进异物排出)等。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主动提供健康指导。

倡导性 政府工作指示 6 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 — 实现 约束性 说明: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组织专家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出版、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 — 实现 约束性 8 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治未病中心(科)比例(%)

— 90 100 预期性 9 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长效机制,推动各级各部门出台或完善相关政策,开展健康相关活动 — 实现 约束性 注:(1)本文件中的有关调查数据,未特别说明的,主要为官方抽样调查统计数据;(2)本主要指标表中,未写明年份的基线水平值,均为 2017 年数值;(3)#为 2020 年目标值。下同。

(二)合理膳食行动 合理膳食是保证健康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2012 年调查显示,我省 71%居民食盐日人均超 6

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为 5g);江西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 36.6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为每天 25~30g);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比例达到38.77%(《膳食指南》推荐值上限为 30.0%)。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摄入量约 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2014 年调查显示,3~17 岁常喝饮料的儿童、青少年,仅从饮料中摄入的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就超过总能量的 5%,城市儿童远远高于农村儿童,且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低于总能量的 10%,并鼓励控制到 5%以下或不超过 25g)。与此同时,2010~2012 年,我国成人营养不良率为 6%;2013 年,5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 8.1%,孕妇、儿童、老年人群贫血率仍较高,钙、铁、维生素 A、维生素 D 等微量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膳食纤维摄入明显不足。

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2016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 15.9%,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2012 年全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 30.1%,肥胖率为 11.9%,与 2002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32.0%和 67.6%;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 9.6%,肥胖率为 6.4%,与 2002 年相比分别增加了 1 倍和 2 倍。合理膳食以及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 行动目标 :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在2019年基础上提高10%和在2022年基础上提高 10%;5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 7%和 5%、贫血率分别低于 12%和 10%,孕妇贫血率分别低于 14%和 10%;合格碘盐覆盖率均达到 90%及以上;成人脂肪供能比下降到 32%和30%;每 1 万人配备 1 名营养指导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进营养标准体系建设。

提倡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 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 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 25g,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不低于 500g,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 12种,每周不少于 25 种;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4kg/㎡;成人男性腰围小于 85cm,女性小于80cm。

—— 个人和家庭:

1.对于一般人群。学习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知识,使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餐盘等支持性工具,根据个人特点合理搭配食物。每天的膳食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不能生吃的食材要做熟后食用;生吃蔬菜水果

等食品要洗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日常用餐时宜细嚼慢咽,保持心情平和,食不过量,但也要注意避免因过度节食影响必要营养素摄入。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足量饮水,成年人一般每天 7~8 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

2.对于超重(24kg/m2 ≤BMI<28kg/m 2)、肥胖(BMI≥28kg/m 2)的成年人群。减少能量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适当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蛋白和豆类)的食物。避免吃油腻食物和油炸食品,少吃零食和甜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进食有规律,不要漏餐,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

3.对于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人群。建议要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瘦肉类、奶蛋类、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保持膳食的多样性,满足身体对蛋白质、钙、铁、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含铁食物的摄入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来纠正贫血。

4.对于孕产妇和家有婴幼儿的人群。建议学习了解孕期妇女膳食、哺乳期妇女膳食和婴幼儿喂养等相关知识,特别关注生命早期 1000 天(从怀孕开始到婴儿出生后的 2 周岁)的营养。孕妇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 A 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选用碘盐,确保怀孕期间铁、碘、叶酸

等的足量摄入。尽量纯母乳喂养 6 个月,为 6~24 个月的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

5.对于家庭。提倡按需购买食物,合理储存;选择新鲜、卫生、当季的食物,采取适宜的烹调方式;按需备餐,小份量食物;学会选购食品看标签;在外点餐根据人数确定数量,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简餐、份饭;倡导在家吃饭,与家人一起分享食物和享受亲情,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饮食文化。

—— 社会:

1.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营养周、“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宣教活动。推广使用健康“小三件”(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提高家庭普及率,鼓励专业行业组织指导家庭正确使用。倡导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饮料替代饮用。

2.加强对食品企业的营养标签知识指导,指导消费者正确认读营养标签,提高居民营养标签知晓率。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3.鼓励生产、销售低钠盐,并在专家指导下推广使用。做好低钠盐慎用人群(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强度工作者、肾

功能障碍者及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等不适宜高钾摄入人群)提示预警。引导企业在食盐、食用油生产销售中配套用量控制措施(如在盐袋中赠送 2g 量勺、生产限量油壶和带刻度油壶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鼓励商店(超市)开设低脂、低盐、低糖食品专柜。

4.鼓励食堂和餐厅配备专兼职营养师,定期对管理和从业人员开展营养、平衡膳食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技能培训、考核;提前在显著位置公布食谱,标注份量和营养素含量并简要描述营养成分;鼓励为不同营养状况的人群推荐相应食谱。

5.制定实施集体供餐单位营养操作规范,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创建活动。鼓励餐饮业、集体食堂向消费者提供营养标识。鼓励发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人群的平衡膳食指导和食谱。鼓励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

—— 政府:

1.全面推动落实《江西省国民营养计划(2018-2030 年)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符合我省现状的居民食养指导。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将营养干预纳入健康扶贫工作。继续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省中医药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营养政策执行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组织实施注册营养师/技师制度,推动在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医院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在社区配备营养指导员。教育部门指导和督促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管理制度,学校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提升营养健康水平。强化临床营养工作,不断规范营养筛查、评估和治疗。(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贯彻落实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起草制定,开展营养标准的宣传教育。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达标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执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积极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FOP)”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加强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监督管理。研究推进制定特殊人群集体用餐营养操作规范,探索试点在餐饮食品中增加“糖”的标识。推行油、盐、糖包装标准,在外包装上标示建议每人每日食用合理

量的油盐糖等有关信息。(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工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合理膳食行动主要指标:

序 号 指标 基期水平2022 年 目标值 2030 年目标值 指标 性质 结果性指标 10 成人肥胖增长率(% %)

2002—2012 年平均每年增长约5.3% 持续减缓 预期性 说明:体重指数(BMI)为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按照中国成人体重判定标准,体重指数≥28kg/m2 即为肥胖。成人肥胖增长率是指 18 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的年均增长速度。2012 年与 2002 年相比,我国成人肥胖率上升了 67.6%。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 %)

— 比 2019 年提高 10% 比 2022 年提高10% 预期性 计算方法:具备基本营养健康知识的人数/监测人群总人数×100%。孕妇贫血率(% %)

2018 年为 12.62 <14 <10 预期性 说明:孕妇血红蛋白<110g/L 诊断为贫血,此指标是衡量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方法:监测孕妇贫血人数/监测孕妇总人数×100%。5 5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 %)

— <7 <5 倡导性 说明:儿童生长迟缓是指儿童年龄别身高低于标准身高中位数两个标准差。

计算方法:某地区当年 5 岁以下儿童年龄别身高<(中位数-2 个标准差)人数/某地区当年 5 岁以下儿童身高(长)体重检查人数×100%。

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 14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g g)

2015 年为 9.67 ≤5 倡导性 说明:2013 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 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g g)

2015 年为 36.59克 25~30 倡导性 说明:监测人群的每日食用油总消耗量与监测人群总数之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

(三)全民健身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科学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根据国家体育总局 2014 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 20~69 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 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议成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 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g g)

— ≤25 倡导性 说明:添加糖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具有甜味特征的糖类,以及单独食用的糖,常见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计算方法:监测人群的每日添加糖总消耗量/监测人群总人数。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g g)

— ≥500 倡导性 说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 300~500g 蔬菜,深色蔬菜应占 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 200~350g 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每日摄入食物种类(种)

— ≥12 倡导性 说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 12 种及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

— 18.5≤BMI<24 倡导性 说明:体重指数(BMI),2012 年成人健康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比例为 52%。

政府工作指标 20 每万人营养指导员(名)

— 1 预期性 说明:营养指导员是指可以为居民提供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指导的人员。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可以有效减少相关慢性病的发生,还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原因。同时,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不容乐观,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能促进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

—— 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 90.86%和 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 3 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30 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人数比例达到 37%及以上和 40%及以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超过 70%和 9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 1.9m2及以上和 2.3m2及以上;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的人均长度持续提升;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 1.9 名和 2.3 名;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和覆盖率 100%。

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鼓励个人至少有 1 项运动爱好或掌握 1 项传统运动项目,参加至少 1 个健身组织,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至少半小时;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

开放。

—— 个人:

1.了解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建议个人提高身体活动意识,培养运动习惯。了解和掌握全民健身、身体活动相关知识,将身体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掌握运动技能,少静多动,减少久坐,保持健康体重;科学运动避免运动风险。

2.动则有益,贵在坚持。运动前需了解患病史及家族病史,评估身体状态,鼓励在家庭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减少运动风险。鼓励每周进行 3 次以上、每次 3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 150 分钟中等强度或 75 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 6000~10000 步的身体活动量。吃动平衡,让摄入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一次完整的运动包括准备活动、正式运动、整理活动。一周运动健身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等内容。提倡家庭配备适合家庭成员使用的小型、便携、易操作的健身器材。

3.老年人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提倡老年人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提倡老年人参加运动期间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调整运动量。

4.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建议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单纯性肥胖患者至少要达到一般成年人的运动推荐量。控制体重每天要进行 45 分钟以上的中低强度的运动。在减低体重过程中,建议强调肌肉力量锻炼,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提倡运动与饮食控制相结合来减低体重。

5.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通过运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换一种放松的运动方式,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局部的疲劳,但运动量和强度都不宜过大。

—— 社会:

1.建立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体育总会在地市、县、乡实现全覆盖,单项体育协会延伸到群众身边,让想健身的群众加入到体育组织中。

2.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发展江西特色健身项目,开展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推进全民健身进家庭。推广普及广播体操等工间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运动水平等级标准。

3.弘扬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制作体育题材的影视、动漫作品,鼓励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普及体育健身文化知识,增强健身意识。

4.鼓励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

—— 政府:

1.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建设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5 分钟健身圈”,让想健身的群众有适当的场所。完善财政补助、服务收费、社会参与管理运营、安全保障等措施,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管理运营体育场地设施。

(省体育局牵头,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住建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科学健身体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提高运动伤病防治能力。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省体育局牵头,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负责)

3.制定实施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强化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干预,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对高

校的考核评价。确保高校学生体育课时,丰富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省体育局牵头,省教育厅、省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民健身行动主要指标:

序 号 指标 基期水平2022 年 目标值 2030 年目标值 指标 性质 结果性指标 21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2014 年为 92.10 ≥90.86 ≥92.17 约束性 说明:《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由国家体育总局等 11 个部门在 2003 年发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2015 年为 32 ≥37 ≥40 约束性 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 3 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30 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中等运动强度是指在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 64%~76%的运动强度(最大心率等于 220 减去年龄)。

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 23 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工间操 倡导性 24 鼓励个人至少有 1 项运动爱好或掌握一项传统运动项目,参加至少 1 个健身组织,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至少半小时 倡导性 25 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 倡导性 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不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并获得技术等级称号的人员。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倡导性 政府工作指标 27 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 持续提升 预期性 的人均长度(m/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2018 年为 1.49 1.9 2.3 预期性 29 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

2018 年为 76.6 基本实 现全覆 盖 100 预期性(四)控烟行动 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已知的致癌物,有充分证据表明吸烟可以导致多种恶性肿瘤,还会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 3 个吸烟者中就有 1个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非吸烟者缩短10年。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第一部国际公共卫生条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 2003 年签署《公约》,2005 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2006 年 1 月在我国正式生效。

—— 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 24.5%和 20%;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 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把各级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分别建设成无烟机关、无烟医院、无烟学校,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的商家、发布烟草广告的企业和商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黑名单”,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

提倡个人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都不晚;创建无烟家庭,保护家人免受二手烟危害;领导干部、医生和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单位出台室内全面无烟政策,积极创建无烟单位,为员工营造无烟工作环境,为吸烟员工戒烟提供必要的帮助。

—— 个人和家庭:

1.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不吸烟者不去尝试吸烟。吸烟者尽可能戒烟,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都不晚,药物治疗和尼古丁替代疗法可以提高长期戒烟率。不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

2.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起模范带头作用,公务活动参加人员不得吸烟、敬烟、劝烟;医务人员不允许在工作时间吸烟,应劝导、帮助患者戒烟;教师不得当着学生的面吸烟。

3.创建无烟家庭,劝导家庭成员不吸烟或主动戒烟,教育未成年人不吸烟,让家人免受二手烟危害。

4.公民有权利在禁止吸烟场所劝阻他人吸烟。依法投诉举报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行为,支持维护无烟环境。

—— 社会:

1.提倡无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积极利用世界无烟

日、世界心脏日、国际肺癌日、爱国卫生月等卫生健康主题日开展控烟宣传;倡导无烟婚礼、无烟家庭。

2.关注青少年吸烟问题,为青少年营造远离烟草的环境。加强无烟学校建设。将烟草危害和二手烟危害等控烟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

3.鼓励企业、单位出台室内全面无烟规定,积极创建无烟单位。为员工营造无烟工作环境,为员工戒烟提供必要的支持。

4.充分发挥居(村)委会的作用,协助控烟政策在辖区内得到落实。

5.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控烟工作或为控烟工作提供支持。

—— 政府:

1.逐步提高全面无烟法规覆盖人口比例,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人大、省司法厅、省文明办、省烟草专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合理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烟草专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强卷烟包装标识管理,完善烟草危害警示内容和形式,提高健康危害警示效果,提高

公众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知程度。制定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并监督执行。限制影视作品中的吸烟镜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烟草专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逐步建立和完善戒烟服务体系,将询问患者吸烟史纳入到日常的门诊问诊中,推广简短戒烟干预服务,各设区市、县综合性医院至少建立一家规范化戒烟门诊,开展烟草依赖疾病诊治。加强对戒烟服务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吸烟者了解到其在戒烟过程中能获得的帮助。创建无烟医院,推进医院全面禁烟。(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5.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加大烟草广告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在大众传播媒介、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烟草广告的违法行为。依法规范烟草促销、赞助等行为。(省市场监管局、省交通运输厅、中铁南昌局集团公司、民航江西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按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进度要求,加快研究建立完善的烟草制品成分管制和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国家级烟草制品监督监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善烟草制品安全性检测评估体系,确保公正透明,保障公众知情和监督的权利。(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烟草专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的商家、发布烟草广告的企业和商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黑名单”,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省卫生健

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烟草专卖局、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各级专业机构控烟工作,确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组织实施,保障经费投入。建立监测评估系统,定期开展烟草流行调查,了解掌握烟草使用情况。(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控烟行动主要指标:

序 号 指标 基期水平2022 年 目标值 2030 年目标值 指标 性质 结果性指标 30 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4.5 <20 预期性 31 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

—— ≥30 ≥80 预期性 说明: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是指通过无烟条例或管理办法而受到保护,避免在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遭受烟草烟雾危害的人群数量。

计算方法:全面无烟法规覆盖人群总人数/全省人口人数×100%。

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 32 个人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都不晚。创建无烟家庭,保护家人免受二手烟危害 倡导性 33 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在控烟方面的引领作用 倡导性 34 鼓励企业、单位出台室内全面无烟政策,积极创建无烟单位,为员工营造无烟工作环境,为吸烟员工戒烟提供必要的帮助 倡导性 政府工作指标 35 建成无烟党政机关 — 基本实现 持续保持 约束性 说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产所禁烟的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把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各级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

建设成无烟卫生健康系统 — 基本实现 持续保持 约束性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关于 2011 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禁烟。

建设成无烟学校 — 基本实现 持续保持 约束性 教育部《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广泛开展“无烟校园”创建活动。

(五)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 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 4.98%。截至目前,我省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20.8 万人。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

—— 行动 目标: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 20%和 30%;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每 10 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 3.3 名和 4.5名;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 30%和 80%;登记在册的精

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 80%和 85%;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 80%和 85%;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

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 7~8 小时;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

—— 个人和家庭: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追求心身共同健康。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倡导养德养生理念,保持中和之道,提高心理复原力。在身体疾病的治疗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时疏导情绪,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发生。

2.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合理设定自己的目标。正确认识重大生活、工作变故等事件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学习基本的减压知识,学会科

市健康口腔行动实施方案 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健康口腔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5 年)》,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资源,以提高群众口腔健康水平为根本,以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口腔疾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手段,以完善口腔卫生服务体系为支撑,全面提升我市口腔健康水平。

(二)行动目标。到 2020 年,口腔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口腔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口腔保健水平稳步提高。到 2025 年,健康口腔社会支持性环境基本形成,人群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提升,口腔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二、具体行动

(一)口腔健康行为普及行动。

1.加强口腔健康教育。采用规范化口腔健康教育教材,在口腔医务工作者、中小学教师等群体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开展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教育。以“全国爱牙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等健康主题宣传日为契机,将口腔健康教育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可及性,引导群众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2.开展“减糖”专项行动。结合健康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离糖食品供应。向居民传授健康食品选择和健康烹任技巧,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提高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添加糖的能力。

3.实施口腔疾病高危行为干预。加强无烟环境建设,逐步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严格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对于区域性口腔不良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口腔健康检查,促进牙周、口腔黏膜病变等疾病早诊早治。

(二)口腔健康管理优化行动。

1.生命早期 1000 天口腔健康服务。将口腔健康知识作为婚前体检、孕产妇健康管理和孕妇学校课程重点内容,强化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强化医疗保健人员和儿童养护人婴幼儿科学喂养知

识和技能。发挥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协同作用,预防和减少乳牙龋病的发生。

2.儿童口腔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我市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实施儿童口腔健康检查、窝沟封闭、局部用氟等口腔疾病干预模式。鼓励地方政府将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作为民生工程,在有条件下实现适龄儿童全覆盖。

3.中青年(职业)人群口腔健康管理。以维护牙周健康为重点,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牙线等口腔保健用品,推动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倡导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检查、预防性口腔洁治、早期治疗等口腔疾病防治服务。

4.老年人口腔健康管理。倡导老年人关注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口腔健康管理,积极开展龋病、牙周疾病和口腔粘膜疾病防治、义齿修复等服务。

(三)口腔健康能力提升行动。

1.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综合医院口腔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要建立健全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探索依托省级口腔专科医联体建设,规范口腔疾病诊疗行为。

2.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继续教育实施方式,加大对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植力度,全面提高基层在职在岗人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推动和规范口腔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口腔健康人才合理流动,创新人才配置机制。

3.建立监测评价机制。将口腔健康内容纳入现有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口腔健康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口腔疾病防治信息的收集和调查,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有效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和成本效益。建立口腔健康信息网络报告机制,逐步实现居民口腔健康基本状况和防治信息的更新。

(四)口腔健康产业发展行动。

充分发挥市场在口腔非基本健康领域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办口腔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参与口腔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将商业健康保险纳入口腔健康服务筹资方,提升保障水平。依托“互联网+”,扩展口腔健康服务空间和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居民口腔健康档案连续记录和信息交换,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口腔健康需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健康口腔工作,完善协调机制,确定工作目标,制订本地区健康口腔行动实施方案,强化组织实施,统筹各方资源,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健康口腔行动保障力度。

(二)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口腔健康各项惠民政策,加强口腔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为健康口腔行动顺利推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篇3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道路,以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执法和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业。

行动目标

20xx年通过组织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力争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水产养殖业规范管理程度进一步提高,养殖权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养殖权和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建设加快,全国沿海县和内陆主产县县级养殖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编制和颁布基本完成,水域滩涂养殖证发证率达到90%以上。二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进一步得到广泛推广。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0个以上,部省共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达200个以上,培育4万个以上的渔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达80万户以上。三是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养殖产品药残国家监督抽查样品数量达3700个以上,药残检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确保药残阳性样品结案率达到100%。同时,各地养殖生产基础设施和条件进一步改善,水产良种繁育和水生动物防疫等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业执法工作取得新突破。

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为实现上述目标,从以下几方面采取行动:加快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权制度建设主要内容:加快各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制定和报批工作,全面完成各沿海县和内陆主产县县级以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和公布工作。各省(区、市)进一步加快(出处!)养殖证核发工作,规划养殖水面滩涂养殖证发证率要达到90%以上,全面启用全国养殖证管理信息系统,及时统计养殖证核发信息,已登记发证的信息年底前全部录入新系统。继续组织创建30个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并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备案制度,各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颁布后应当报农业部渔业局备案。

实施步骤:4月农业部公布30个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名单,提出年度工作任务要求。4月至8月由有关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示范县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11月底前各示范县提交示范工作总结经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农业部。3月至5月各省(区、市)组织开展市、县两级养殖证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确保11月底前完成养殖证数据录入工作。3月农业部下发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备案制度的通知,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汇总省、市、县三级规划颁布情况,向农业部渔业局报送备案材料。2月至3月农业部组织水域滩涂养殖权登记发证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3月底形成草案上报,争取年内颁布实施。

巩固和深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

主要内容:农业部继续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在全国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0个以上,研究制定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标准,完善考核、验收和管理机制,实施示范场的动态管理,组织跨省(区、市)交叉检查和验收,并上网接受社会监督,发现不合格示范场取消其称号。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严筛选申报,对申报单位加强指导和培训,支持和督促其生产条件的改造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健康养殖水平,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对已挂牌的示范场要加强跟踪指导和督查,保持示范场的创建质量和示范作用。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分层次树立示范典型,带动水产健康养殖整体水平的提升。农业部将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启动水产养殖用“增氧机、投饵机和清淤机”等渔机购置补贴项目,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配合当地农机主管部门做好机具选型等相关工作。

实施步骤:3月农业部下发做好第三批农业部水产健康示范场创建工作的通知,公布申报基本标准和工作要求。4月底前,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选择确定第三批农业部水产健康示范场申报单位名单并报农业部备案,5月至10月各省(区、市)对第三批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申报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对第一、二批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示范工作进行复查,发现不合格单位上报农业部取消其称号。10月至11月农业部将组织各省(市、区)对示范场进行交叉检查和验收,12月初发文公布第三批农业部水产健康示范场名单。3月至10月农业部组织研究制定《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管理办法》,争取年内公布实施。农业部已于20xx年12月下发了农机具选型的通知,1月至2月各省(区、市)按照要求完成机具选型和补贴目录制定等准备工作,3月至12月配合农机主管部门实施补贴项目。

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活动主要内容:部省共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200个以上,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4万个以上,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示范户水产品产量和收入比前三年提高10%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80万户以上。重点示范推广8个渔业主导品种和6项渔业主推技术。重点围绕对虾、河蟹、海淡水鱼类等开展高效健康养殖科技示范活动,在对虾、河蟹(梭子蟹)优势产区和海淡水鱼类主养区,建立50个万亩高效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15%以上,优先推荐示范区内养殖场和大户参加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重点推广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海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网箱无公害养殖技术、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和海水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等6项主推技术。

实施步骤:1月至2月为第一阶段(筹备阶段):确定示范县、组建专家组、遴选示范户、确定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落实万亩示范区和联系人,建立各省科技入户示范信息网络。筛选发布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导方案和举行启动仪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各示范县水产养殖科技入户技术指导方案和万亩健康高效科技养殖示范方案。3月至10月为第二阶段(入户指导阶段):开展渔业科技入户三大行动(春季行动、夏季行动和秋季行动)以及高效健康养殖科技示范活动。11月至12月为第三阶段(总结阶段):进行项目总结、抽检和验收,撰写验收总结报告,各级专家组进行实施绩效评估,总结典型经验,并制定20xx年工作方案。

大力加强苗种管理和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以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出口优势品种为主要对象,农业部继续组织实施水产原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进一步完善水产原良种场、遗传育种中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和引进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并公布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水产原良种场工程项目的申报和建设,指导已建成的水产原良种场和遗传育种中心,加大重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工作力度,努力在我国建成一个主导品种突出、区域布局合理、运行机制顺畅、管理科学规范的水产原良种保护和选育体系。

实施步骤:3月下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工程项目投资指南,8月底前完成批复,11月底前下达投资计划。4月下达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和水产原良种保种、选育项目计划,6月至10月组织项目实施,11月至12月项目总结。3月底完成《水产原良种场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7月至11月建立并公布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扎实推进水生动物防疫工作

主要内容: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各有关省(区、市)开展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农业部继续组织在省开展渔业执业兽医试点,并将试点范围扩大至省(市),同时在、等省继续开展草鱼出血病免疫预防试点,在省启动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精准监测试点,在省启动水生动物及其产品检疫试点,推进渔业执业兽医和用药处方制度的建(出处!)立,加快水生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的提高。农业部还将组织开展编制《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二期规划》的起草和论证,组织编写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相关材料,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健康XX行动监测评估实施方案 篇4

为建立健全推进健康XX行动、实施健康XX行动的监测评估机制,提高监测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全面掌握健康XX建设的实施成效和《健康XX行动》各项目标指标完成情况,推动各地各部门加大力度,确保健康XX行动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有效落实。以监测评估结果为基础,根据发展环境和形势变化,为考核工作提供参考,为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二、监测评估内容与方式

(一)监测评估内容

1.主要目标指标进展情况。对《实施意见》和《健康XX行动》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的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判断,了解健康XX行动的进展状况和总体目标实现状况。

2.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对重点任务及相应工作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分析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了解政府、社会、个人各项任务落实情况。

3.组织实施和支撑保障情况。对各专项行动组、各地在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监测评估、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支撑体系以及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监测评估,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4.总体进展与成效。分析总结《实施意见》和《健康XX行动》的总体进展与成效,找出推进健康XX行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我区卫生健康工作实际和要求,提出下一步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和《健康XX行动》的意见建议。

(二)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按照“整体监测、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围绕主要目标指标、重点任务、总体进展和成效,突出对结果性指标和政府工作性指标的监测评估,综合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可得性、灵敏性和均衡性,确定定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1.核心指标。围绕各专项行动,以《健康XX行动》确定的140项主要指标及《实施意见》确定的32项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统计调查基础和数据可获得性,从健康影响因素控制、重点人群健康促进、重大疾病防控、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水平、健康产业、中医药健康服务等7个方面,遴选监测评估指标。

2.涉及重点任务动态性的指标。根据《健康XX行动》的重点任务,由各专项行动组提出。核心指标总体保持稳定,根据《健康XX行动》主要指标和各地数据可获得性的情况,定期调整增加纳入监测评估的主要指标;涉及重点任务的指标根据每年重点任务进行动态调整。重点任务详见考核实施方案。

(三)监测评估范围、周期与方式

1.监测评估范围。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健康XX行动推进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健康XX各专项行动工作组,区有关部门

2.监测评估周期。原则上以年为周期,每年5月20日前完成对上一的监测评估。在监测评估基础上,按照《健康XX行动》阶段目标要求,在2022年和每个五年规划的中末期组织开展监测评估。

3.监测评估方式。监测评估采取专项监测评估、地方监测评估、第三方监测评估与总体监测评估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监测评估相结合、以定量监测评估为主的方式进行,反映《健康XX行动》主要目标指标的进展情况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对组织实施和支撑保障情况采取定性的评估方式。

三、监测评估程序

(一)专项监测评估

各专项行动组围绕《健康XX行动》提出的目标指标和任务举措,对本行动中各地进展情况进行系统监测评估。

1.制定专项监测评估方案。各专项行动监测评估方案要做好与总体监测评估实施方案的衔接,明确专项监测评估主体和对象、范围和层级、内容和指标体系、程序和方式方法、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要求、工作机制和保障条件、结果运用等以及对地方的有关要求。

2.确定专项监测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专项监测评估内容应当包括:专项行动主要指标(含结果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政府工作性指标)的进展情况,专项行动目标实现情况,个人、社会和政府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应围绕上述内容科学制定专项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将本方案所确定的总体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涉及指标纳入,并逐一明确各指标的内涵口径、计算方法、数据来源、监测层级和频率等。

3.组织开展专项监测评估并形成报告。各专项行动组根据各自专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专项监测,原则上每年5月10日前形成上一专项行动实施进展专题报告,报送健康XX行动推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健康XX办)。

(二)地方监测评估

各地要根据当地具体行动方案,围绕主要目标指标和行动任务,制定本地监测评估方案,做好与我区总体监测评估实施方案的衔接,将本方案所确定的总体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纳入地方监测,并结合地方实际统筹考虑专项监测有关目标指标和任务要求。根据本地监测评估方案,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工作,原则上每年5月10日前形成上一本地实施进展专题报告,经本地政府或健康XX行动推进议事协调机构审议通过后,报送健康XX办。

(三)第三方监测评估

鼓励具备条件的第三方组织积极参与健康XX行动监测评估工作,围绕《健康XX行动》目标指标特别是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个人和社会行动任务等,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形成第三方监测评估报告,为专项监测评估和总体监测评估提供有益参考。

(四)总体监测评估

在专项监测评估、地方监测评估及第三方监测评估等基础上,健康XX办组织开展总体监测评估。各相关部门围绕《实施意见》和《健康XX行动》的任务分工,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切实做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涉及数据的采集、汇聚、交换、共享工作,提供相关重点任务的进展情况。健康XX办根据专项行动实施进展专题报告、各地实施进展专题报告及各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和情况,参考相关第三方监测评估报告,以统计监测数据为基础,形成总体监测评估报告。

总体监测评估报告经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后报健康XX行动推进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推进工作委员会),经推进工作委员会审定后,按要求通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

四、组织实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监测评估工作由推进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健康XX办负责组织监测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技术支撑,专项行动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专项行动组、各地要明确监测评估工作具体负责人,做好与当地推进办的沟通对接,强化经费和设施保障,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二)依规依纪实施

参与监测评估工作的部门、机构和专家应当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坚持实事求是,确保客观公正、依规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各地和各相关部门不得篡改、伪造相关统计和监测数据。对徇私舞弊、瞒报谎报、篡改数据、伪造资料等造成监测评估结果失真失实的,依法依纪进行处理。

(三)按时提供数据

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市级和县级数据,分别由各专项行动组、各地及相关部门根据职责按时提供。指标数据主要通过现有统计调查和信息报告系统采集,个别尚未纳入统计调查和信息报送的数据由责任部门牵头,采取专项调查、第三方监测等方式获取,确保不增加基层负担。各专项行动组、各部门要按时提供数据,并对数据真实性负责。

(四)强化能力建设

上一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下一篇:学生寒假打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