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2024-09-10

课题阶段研究报告(共8篇)

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篇1

攀枝花市十五中学历史组

一、课题名称:《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研究》

二、课题相关研究情况的一些说明:

1、课题申报时间:2007-10-29

2、课题开题时间:2008-04-09

本课题从2007年10月份开始申报,经过东区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的审查和专家组的鉴定,于2008年3月获悉了通过批准的信息,被确定为攀枝花市东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东区教育教学研究室的专家和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教科室张主任的指导下,我们举行了课题的开题仪式。东区史地教育室的黄老师和唐老师均参加这次开题仪式,并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意见。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多次讨论、多次修改最终定下了我们的课题和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变动情况:

2、现参加研究人员:

唐晓琪老师是东区教育科研室成员,是历史教育的行家里手,有她的帮助指导,我们的研究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一边研究、一边实验、一边改革,具体方法如下:

①、调查法:调查历史教学的现状,对所任教班级学生进行阶段性集体问卷调查。②、文献研究法:从教育学、心理学、创造学、教学论等学科,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研究,利用互联网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方法论。

③、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边开展实践,一边开展研究,及时进行总结。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邀请专家诊断指导,运用所研究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④、经验总结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及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主要途径有:观摩课,课后进行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复进行修改。

⑥、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及措施:

全体参与,责任落实,贯穿平时,阶段总结。

①调查分析,确定研究方案,研讨实施过程和方法,落实组织管理及主研人员分工。②课题研究工作按责任分工,各主研人员以方案自定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做好各阶段的分析总结,并根据情况做好措施手段的调整。

③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④每学期一小结,对阶段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各子课题组进行经验交流,研讨存在的问题,修改完善方案,进行阶段考核。

⑤适时邀请专家进行理论、方法的指导。

六、课题研究在第一、第二阶段取得的主要成绩:(第二阶段全部实施结束是到2011年7月,现仅总结到2009年10月):

(一)、2007年 9月—2007年11 月:课题的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

1、反复论证,申报立项: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分析实验对象的具体情况,拟定和完善实验方案,对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正,使其完善和合理化,更具操作性。2007年10月向东区教育教研室申报,2008年3月获得批准立项。2008年4月开题研究。

2、强化培训,提高认识: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中小学电教》、《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等现代教育技术专刊,不断探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上网查找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做法,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教改实验信心。选编、印发有关教学资料,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提高教师对创新观念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该课题的价值。

3、完善实验管理制度,明确课题组成员职责:我课题组制定了“学习培训”、“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组,明确了职责与分工,全面负责整个实验策划、指导和督导管理。

(二)、2008年4月开题——2009年10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说明:本阶段属于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的前期)

本阶段属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要求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研究档案;学校组织课题研究指导组进行跟踪指导,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协调会、研讨会,研究进程,交流研究体会,部分形成阶段性成果;组织

参加总课题组组织召开的有关会议;修订研究方案。具体的做法是:

1、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方向,积极运用课题研究思想,进

以上几点,是我们关于课题研究过程的回顾,由于总结的时间较紧,有许多地方还来不及回顾总结,因此,遗漏之处在所难免,特向各位领导教师和课题组的所有人员致歉。

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启示 1.兴趣——学习成功的老师

通过实践和研究,再一次验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水平,也才可能有教学效益的提高。反过来,课堂教学效益能否真正提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就是学生兴趣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兴趣的激发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兴趣需要老师的唤醒和激发。特别是在当今这种各门功课学习压力过大的学习现状之下,老师的唤醒和激发就显得尤为珍贵。2.习惯——学习成功之母

再强烈的兴趣,也要让它变成一种习惯,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如果说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指导老师,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习成功之母。在应试教育非常的现实下,如何将已经激发起来的学生兴趣稳固下来,这是我们研究的又一重点问题。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始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一种充满快乐的审美享受;始终以发现的眼光对待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始终坚持鼓励和帮助学生尝试成功,鼓励高分。3.品质——学习成功之魂

做人要有好品质,学习更要有一个好品质。千万不能把学习当作一种纯技巧的操作来看。品质低下的人,即使才华再出众,也难以掩饰其丑恶的灵魂。所以,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塑造高尚人格、人品的问题,即育人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健全人格,提升思想,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敢于质疑,善于想象和联想,勇于尝试和创新。这样,就不只是会出现成绩优良的学习,更会走出一批又一批情感丰富、个性鲜明、充满思辩、富于创造的新人。

4.差异——无法估量的财富

人和人永远是有差异的,这一点不可回避。课题研究者们承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还承认即使有许多相同条件下的学生之间也有差异性。承认差异,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探讨,对不同类别的对象施加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使各自在原有水平上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或者在可能的情况下有一个较大的进步,逐步缩小差异。如:不同年龄段(年级段)的学生对待历史的心理状态不一样,对生活的表达要求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尊重个体,面向全体,教学平等。对学生差异的研究,成为我们的兴奋点,成了我们研究过程中很有份量的宝贵财富。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初步认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后期实验更好地开展我们课题组做了以下思考:

1、“只有用CAI的课堂才是好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用课件。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确实能够达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理解、培养各种能力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课型都适用CAI。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更不是是简单地将现代媒体引入学校或搬入课堂了事,它还应当将指导和驾驭教育技术实践效果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引入教学之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契机。它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媒体教学型的教师更高,因为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二者缺一不可。后者对于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个重大而又关键的挑战。

2、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这意思是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地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仅仅注重媒体的使用来谈教学技术的运用是无济于事的。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教学技术实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实践活动模式。媒体的功能与作用体现在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方面,它在教学活动系统中仅仅是一个要素而已,它必

须与教学系统中其它要素统合起来,产生相互匹配的效果,从而使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能和谐协调地运转。

3、新的理念指导,思路创新,放在第一位。一个好的、创新性的设计思路与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完美结合,那是最好不过了。但在教学过程往往存在时间、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鱼和熊掌”是不可兼的的。通过研究我们觉得对一个学生思想开发创新,要比一个形象的外在刺激要重要的多,收效更大。因此,我们认为当遇到这样的情况之后,宁愿舍弃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人力和物力。把更多精力放在思想上的创新。

4、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注意课堂上的师生的互动,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条件,真正起到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限于研究者都是第一线的历史老师,因此,对课题的理论构建相对显得薄弱;加之分数教育、学校考核的影响难以摆脱,给研究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导致研究成果的取样难免偶然因素;再由于这一课题本身相对来说是一个难于毕其功于一役的研究,因此,尚有许多问题还需继续研究和探讨下去。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代表课题组向学校和东区教育研究室提几点建议:

1、建议学校像以前一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恢复“八.三0”地震前专设的多媒体教室,因为地震造成了教室紧缺,在上校区均把多媒体教室给取消了。这给我们课题实施造成了不便。

2、我们呆在家里搞课题,常有坐井观天之感,不知道外面是什么形势,人家是怎样搞的,建议学校有机会让我们出去见识见识,使得自己的研究不重复别人的路,不做无用功。

成绩和荣誉只属于过去,未来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开拓进取。这一阶段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我们同时要认识到我们的研究工作还任重道远,各方面因素很多。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决不是随便用几张资料、图片应景。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历史教学,提高历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切实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研究”成效用于指导教学,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实际的问题,继续深入认真的研究,全面提高我校的历史教学质量;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发扬光大,力争在下一学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攀枝花市十五中学历史组 执笔:叶又又

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篇2

一、背景陈述———遇见经典, 美好启程

(一) 研究背景

张家港市乘航小学是一所处于城郊结合部的规模型现代化市镇小学。80年的办学历史, 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莘莘学子。近几年, 随着学校新市民子女比例的不断提高 (预测2014学年新市民子女占70%) ,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道德认识及行为习惯参差不齐;二是学生基础不一。在教师层面, 由于近几年新鲜血液补充不足, 教师年龄偏大, 职业倦怠时有显现。寻找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与教育艺术, 提升学生道德发展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 学校开始了关于“经典诵读”的校本研究, 2011年, 学校被命名为首批“张家港市级中华经典诵读基地”, 同年, 成功承办了2011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暨中华经典诵读推进会。经典诵读的美妙音韵, 带着强大的力量, 穿越千百年, 温润又有力地抵达我们的心灵, 成为我们探寻之旅的美好路径。

(二) 研究目标

1. 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建立一支在经典诵读上具有一定造诣或经过学习达到比较丰厚素养要求的语文教师队伍;并在齐聚全体教师智慧的基础上编制一本能体现我校特色且内容精湛的校本教材。

2. 有效实施经典诵读校本教学的研究。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 实现三个成长:一是教师的经典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成长;二是教材的编排体系等的成长;三是学生在系统化、多样化的经典滋养下的成长。

3. 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要建立课程方案、课程实施、教师和学生发展水平的三级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评价的指标、内容和方法。

二、实践研究———吟诵经典, 体悟美好

本课题自2011年5月立项以来, 课题组成员全盘部署,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学的研究和评价体系的修订”三方面组织实施。

(一) 开发校本教材, 诵读有枝可依

经典书籍浩如烟海, 小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读出什么, 是研究的首要工作。编写一套适合学校开展诵读的教材, 成为课题研究组的共识。

1. 甄选、汇集《乘风雅诵》。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 结合本校实际, 依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 编委老师遵循学校“正德、砺志、笃学”校训以及“绿色教育”特色, 以“吟诵中华经典美文”为主要内容, 通过甄选、梳理、分类等方式, 分“爱国、明理、博学、立志、蕴绿”五篇, 按“低、中、高”三个年段, 各选择20篇古今美文汇集成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乘风雅诵》。低年段:以诵读朗朗上口的经典名言和古诗文为主, 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初识音韵美好, 了解生活常识。中年段:进一步拓展原有内容, 同时, 增加浅显易懂的孔子、荀子等古代学者的名句, 修养美好性灵, 积累文化常识。高年段:重点诵读《道德经》、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等名篇, 开阔胸襟志趣, 加强阅读能力。《乘风雅诵》校本教材既汲取了中华经典精华, 更凝聚了全体教师的美好愿望。就如教材序言中所说:“秉承道德风尚, 精选美文雅言, 坚持日有所诵, 让我们一起发现经典的魅力。”这本教材师生人手一本, 每周安排一课时进入课程教学。

2. 创设、营造诵读文化。

学校亮出了“乘风雅诵, 沐经典美文;正德砺志, 修生命之本”的诵读行动主题口号, 充分利用好校园每一地方, 将经典文化有机融入学校环境, 追求“过处便有情”的经典文化意境。一是寓之于静态文化。我们最大限度地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的育人佳境。图文结合的《弟子规》长廊文化, 让每一块墙壁跟学生进行着无声对话;阅览室外“读书长廊”, 布置了诵读札记、小报、诵读之星等, 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各具特色的班级图书吧, 让学生抬眼望人文, 举目品经典。二是寄之于动态资源。诵读是需要有声的。学校“小帆视讯”社团利用电视、广播, 每天课间、中午播放或舒缓悠扬或激昂高亢或声情并茂的名篇佳作, 学生感其声, 领其情。经典诵读的魅力磁场, 温润地进入孩子的内心。

(二) 开展教学实践, 诵读有法可循

1. 多元结合, 拓宽经典诵读渠道。

校本教材《乘风雅诵》实现“四个走进”, 即走进课堂、走进社团、走进活动、走进家庭。

走进课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前两分钟, 经典诵起来。各班坚持日日诵, 周周背。校本四十分, 经典学起来。每周五的课外文体活动时间, 各班语文教师重点围绕《乘风雅诵》, 以赛读、唱读等多样化的诵读形式, 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堂巧衔接, 经典学起来。语文课堂, 与教材内容结合或拓展, 强化对经典的理解。

走进社团: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在每周三下午的“浪花朵朵少年宫”活动中, 采取学生自主申报的形式, 分别开设了低、中、高三个“经典诵读”项目。通过喜闻乐见的朗诵、讲故事、课本剧等多样形式来展现经典魅力, 弘扬民族文化。社团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特长学生。

走进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德育处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节日”等主题,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经典诵读活动。诗歌王擂台赛、小书法家评选、故事大王和经典拾贝小报评比、文艺汇演、社区送春联等活动, 让孩子们在经典诵读中传承文明, 健康成长。

走进家庭:与家庭相结合, 倡导家长们参与到“亲子共读、同沐书香”的活动中。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校做经典诵读传承志愿者, 在学校“集韵讲堂”推广诵读, 吸引其他家长每天傍晚抽出半小时, 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 阅读课外推荐书目, 并和孩子一起填写“阅读印记”, 每学期学校都评选出“十佳书香家庭”进行表彰奖励。

2. 科学实践, 努力构建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中, 关注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更关注教学模式的科学建构。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究, 初步探索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经典诵读“五读”课堂教学模式:

情境范读, 故事激趣:每个经典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教师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 通过自身的深情范读或者媒体的有声阐述, 激起学生诵读的期待。

自主初读, 整体感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学生个体自主阅读, 读准字音, 读通原文, 整体领略经典美文的意思。

集体研读, 深入理解:在自读基础上, 教师带领学生读出节奏, 读出韵律, 在诵读中品味语言, 感受意境, 获得熏陶。

多样阅读, 即兴表演: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唱读、击掌读等方式反复诵读原文, 并组织学生进行即兴表演,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个性吟诵, 模仿创作:“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反复吟哦诵读, 沉淀在脑海中的精华慢慢被理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实际,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背诵美文, 并模仿其形式构思创作诗文。

(三) 开放评价途径, 诵读有星可摘

经典诵读的方向是“向着明亮那方”, 是仰望星空、摘到闪亮启明星的过程。参照《课程标准》“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近文言文,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建议, 努力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1. 以明晰的制度评价引领。

为更好地促进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管理, 课题组努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管理体制》中, 明确了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三方面管理的内容, 特别是从“备课质量、上课情况、活动辅导、科研成果”四个方面, 采取“个体自评—组内互评—家长参评—学校考评”的流程进行评价,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经典诵读的层次。在《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评价方案》中, 学生个体评价采取“星级考评法”:根据学生对经典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设置“铜星、银星、金星”诵读之星。班级团体评价主要体现为三个结合:即日常抽查与活动检阅相结合、书面评价与能力检测相结合, 阶段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不断进步。

2. 以活泼的活动评价激励。

享受经典诵读的过程, 在过程中培养敏锐语感, 提高领悟能力, 陶冶优雅性情, 修正举止行为, 这是重要的评价尺度。创设多种活动, 让活动成为“摘星”的梦想舞台。学校结合“我们的节日”, 利用传统节日搭建展示舞台, 中秋吟诵会, 元宵灯谜会, 新年诗歌朗诵展示, 六一校本剧展演, 在这样的创意舞台上, 孩子们都能得到“闪烁的童星”荣誉。激励的力量推动孩子们在经典诵读道路上越走越有劲。

三、阶段成效———踏花归来马蹄香

两年多的实践与思考, 师生对经典有了更深的认识, 真切感受到经典诵读是提升语文素养、奠基人格成长是一条极有效的途径, 而且, 这条路径上草长莺飞春满园。

1.涵养性情, 丰厚底蕴, 教师师德与学养不断提升。在经典陪伴的日子里, 教师通过感性实践———理性思考——优质升华的过程, 实现全面进步:在自身素养的提高上, 遵循个体成长带动群体进步的原则;在成果的提炼上, 追求优质和高质的理想境界;在学生的指导上, 用全心获取学生表演与诵读的优质结合。在诵读中, 教师改变了自我, 精神得到了熏陶和洗礼。两位老师在张家港市演讲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 《诵读经典美文, 奠定人生底色》获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评比一等奖, 《沐经典美文, 修生命之本》获苏州市案例评比二等奖, 《精选国学教材, 传扬国学文化》获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沐〈乘风雅诵〉, 扬国学经典》等10余篇文章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杂志。

2.塑造人格, 锤炼品行, 学生习惯与能力不断发展。经典的美好, 在于它会像种子一样, 埋在孩子心底, 吸收养分, 沐浴阳光, 等到那么一天, 开出美丽的花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 更是提升了学生修养, 让学生在卫生习惯、文明礼仪方面发生了极大转变, 上了一个新台阶。推想一下, 六年的积累沉淀, 几百篇经典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 渗进孩子骨子里然后外显为良好的人文修养。

3.铭记校训, 提炼特色, 学校质量与内涵日益丰厚。经典诵读, 丰富了教师的人文底蕴, 提升了孩子们的人文修养, 从而不断推进着学校的发展。“清亮的诵读声、精湛的教学技艺、良好的社会影响”慢慢凸显为乘小的经典诵读名片。清晨, 走进乘小校园, 就能听到学生琅琅晨诵, 诵读经典已经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中华文明”阅读活动获“张家港市全民阅读优秀阅读项目”称号。《沐〈乘风雅诵〉扬国学文化》《诵读经典美文, 奠定人生底色》在《教育周刊》进行专题报道, 《诵读中华经典》等图片新闻在《中国教育报》进行刊登。

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篇3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篇4

嘉祥县老僧堂镇中学

宋文文

“中学数学优等生的培养”的研究,涉及操作、综合、理论三个层面。特别是“操作层面”的研究,从教学内容、学生要达成的主体变化角度,以及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教学环境角度进行研究,构建了不少具体的、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80年代基本以知识的掌握为中心,90年代则明显转向了以思维能力和人格培养为中心。

“中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我县的农村学校多、专业教师少、学生基础差的实际,汲取各地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构建起有利于在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2解决的主要问题:

现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①教学目标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再向人格中心转变。②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使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活起来;③教学方式由过去的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自己学习知识,主动学会学习转变。④使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居于显著的位置。

“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问题探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扬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探究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越了物理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将问题探究引入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成为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问题探究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两方面研究的成果。20世纪以来,国外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流派:(1)描述性研究。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循序渐进的程序。如杜威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华莱士也曾描述过解决问题的四个程序。这种描述性研究,指出了问题解决是思维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了它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价值,促进了人们对问题解决重要性的认识。(2)皮亚杰的问题解决途径。皮亚杰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儿童心里成长过程的研究手段,指出问题解决与特殊心里结构的本体论发展有关。(3)格式塔派理论框架。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观念的加工,问题解决过程是问题组织的重新建构,期间伴随着顿悟、体验。此外,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巴班斯基也对问题解决理论做了研究和探讨,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影响。

“探究学习”产生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倡导“发现法”,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迅速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并由理科教学扩展到文科教学中。2)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预计有那些突破

“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探究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越了物理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本课题旨在解决问题探究法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就是应用性研究,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探究问题,丰富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问题探究法的方法和经验,进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对完善“问题探究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本质意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探究的氛围,点拨学生的思维,调控探究活动过程,评价探究的成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达学生到自己能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运用问题探究法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1)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问题探究法”来进行教学,也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必须用“问题探究法”来掌握。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学生自学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

则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实际效果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本课题研究重要内容。

(2)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根据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景,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设置悬念,或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辨证统一关系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完全预料的,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研究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

系,以便从容应对各种生成性问题,提高探究活动质量。(4)学生探究活动及其过程调控的研究

主要研究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教师如何适时、适地、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如何有效地点拨学生的思维,调控探究活动的方向等。(5)学生探究活动及其过程评价的研究

着重研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及其探究过程的评价问题,重点是对学生思维及探究方法的评

.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1)第一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①学理论、搜集资料、动员发动、制定研究方案。②召开课题研究动员会。③完成子课题研究县级立项工作。④建立子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及相关材料。

(2)第二研究探索阶段(2013年4月——2014年9月)。①分析整理资料,每个研究教师都要上研讨课、通过巡回听课,集体评课、研讨等形式,构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教案撰写和课堂教学程序的探索性设计。

②组织研究教师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科研能力,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建议。

(3)第三研究的深化阶段并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①进一步强化对研究的认识,促进教师把握教材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有实质性、创新性的突破。

②促进课题组成员的深化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形成优秀论文、教案和典型案例。召开研究成员座谈会,对研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③认真总结研究和实践经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全县具有指导性和推广性的中学物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④以研究学校为龙头,实施名师带动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县推广。

阶段负责人:宋文文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两个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物理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通过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在课题实施中存在的困惑,尝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有效途径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文献资料:丰富充足。2.课题组成员:组成合理。3.课题经费:自选课题,经费自筹。

4.研究方法与手段: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共性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1、文献研究、情况调查,确立课题;

2、确立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

3、开题论证;

4、进行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9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阶段成果:课堂教学个案及课堂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篇5

子课题“探索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策略研究”

阶 段 小 结

长汀县濯田中心校水口共青希望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一些乐趣,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我们的新课题研究已进行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我们以组织研究、研究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以实验课题理念学习为工作重心,以探索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为了能积累经验,使今后工作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将此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我校在去年参加县“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实验开始,接受了子课题“探索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策略研究”的实验任务,引起学校教师巨大反响,学校教师都认为,县里这样高级别的课题研究能在我们一个中心校的完小进行,感到无比的荣幸,都表示要积极参与到这次课题的研究中来,发挥一个教师的绵薄之力,为长汀的教育尽一份心力。因此,我校校长亲自指挥,组织成立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把此课题研究立为学校教研最重点工作,并对课题实验研究创设各种条件保障,为课题实验研究铺开一条平坦大道。

二、教师主动,研究有序。

学校教师工作比较紧张,但我校在接受课题研究任务后,立即动员教师教师积极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组织教师收集有关资料,制订课题实验方案,制定研究计划,有序进行课题实验研究。

1、骨干引领,明确研究目标。

在中心校领导的指导下组织学习,我校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参与到这次课题的研究中来,从方案的制定,到计划的制订都献言献策。特别是有教改经验丰富的市、县“骨干教师”对课题实验

研究的各项工作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对此次课题实验研究做了导向性的引领,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理念引领,明确研究方法。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县课题研究实验报告和学校课题实验方案,布置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课题研究理论。集中教师进行研讨,制订研究方法。

3、内容引领,明确研究步聚。

通过教师对县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的学习和研讨,教师们明确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树立起研究的理念,践行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多位教师初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的实践教学,并对课堂中进行的联结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写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方法、策略进行对比小结,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和不足。

三、观念滞后,存在问题

有个别认为农村教师教学任务重,产生对课题研究有:

1、认识的模糊化。个别教师认为,不搞研究成绩照样好,用不着研究。认为教学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教学活动与教师研究本质上是融合为一体的,教师一心研究一个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质量就会因此而偏废。

2、过程的形式化。课堂教学中有对课题内容的渗透,但只流于研究的表面,教学过程只看形式不问质量,而忽略研究过程的反思和总结。这绝不是课题研究的初衷,形式化的研究只能使教师更繁忙,还会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

3、理论、业务学习欠佳,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滞后。

4、闭关自守的现象比较重。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互相间的听课,尤其是学科间的听课。教师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对互相研究的方法不了解。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为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实践就是研究,发展(师生共同成长)就是成果。选择教育科研,就是选择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就是寻找一份快乐。相信只有积极投入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会更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准备阶段研究计划 篇6

开发区深河中学

杨海燕

根据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课题准备及相关的调查研究阶段。为了切实地进行实验研究,课题组对具体工作作了如下的安排:(1)召集相关教师,组成本课题研究小组,进行新课程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确立课题研究的主题是《初中物理自主练习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召开动员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当前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新状况,初步拟定研究的方向。如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新教育理论和名校经验等,搜集整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一切材料,以全面了解本课题目前研究的状况,开阔视野,正确确立研究点,汲取他人已有成果,并在他们基础上有所突破,以此夯实课题组人员的专业基础。(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有关教师学习课改新理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培训内容主要是新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领等如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蔡林森的《教学革命》等著作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4)本阶段初步形成整体研究模式。每个实验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小课题,制定独特的实验计划及方案。

体育教师课题研究之研究 篇7

一、体育教师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课题研究意识淡漠

当前, 不少的体育教师并不了解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 认为参与课题研究是追求职称评聘和行政职位升迁的必经之路, 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必须加强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 使其真正意识到体育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课题研究的认识有误区

大部分教师认为体育课题研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事情, 认为体育课题研究为深不可测的东西, 并非中学教师所为, 这种畏难情绪影响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这些都是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体育课题研究的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 其片面性是相当严重的。

3、课题研究具有功利性

不少体育教师为了达到职称评审的条件, 急功近利, 为了课题研究而进行课题研究, 论文东拼西凑, 不加任何改动的成段抄袭, 通过关系发表论文;教材的编写图解、说明等几乎都是一致的, 没有任何创新的地方等等问题, 课题研究有很强的功利性。

4、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 课题研究的管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也特别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 课题研究管理组织不力, 缺乏系统的科研计划和相对措施。大部分的课题申报由于缺乏研究经验, 管理部门指导不利, 课题研究不能跟进, 也有不少的课题不能及时的研究, 半途而废。所以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要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二、提高体育教师课题研究的对策

1、要不断地学习, 充实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课题研究需要教师有丰富而深沉的文体素养, 所以体育教师要博览群书, 开阔自己的视野, 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另外, 体育教师要积极订阅能对提高教学和理论水平有益的杂志, 或者是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书籍, 并要坚持学习。像《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和《体育师友》等杂志就是非常贴近我们一线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杂志, 可以为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这些杂志中很多的栏目都是很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 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长期的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积累, 会使在体育课题研究路上探索的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写作水平提升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要多读书, 读好书, 不仅要读和专业有关的书籍, 其他学科的书籍也应该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 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

2、要不断地请教, 虚心借鉴

课题研究只靠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研究是不够的, 在体育课题研究路上探索的一线体育教师只靠自己在教学中的体验来获取直接经验是完全不够的, 向优秀的特级教师、名师、骨干群体学习是我们获得间接经验和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 我们要走出学校这个特定的学习圈, 向学区、全区、全市其他教师借鉴。拜师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特级教师、名师、骨干处在知识金字塔的最上层和最前沿,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色。向特级教师、名师、骨干学习, 然后对他们的东西进行研究, 做到使他们的经验在自己这里得到升华。当然, 前提是基层体育教师要有主动虚心的求学态度, 平时积极的交流和请教, 真正让师傅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3、要积极投身课题研究, 跨越发展

体育教师要积极进行行动, 积极投身课题研究, 对信息技术、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运动训练技术、运动恢复和保健学等学科进行整合研究, 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对青少年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钻研一线教学, 体验教学的过程, 实现跨越式提升。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体育课的感受和体验, 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 就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为教科研做好准备, 这样就具备了课题研究活动的行动研究, 使教学行动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可行性, 才使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用以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也可以积极钻研常态体育教学, 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来体验教学的过程, 实现跨越式提升。

4、要认真反思每一节体育课, 多记多写

体育教师要勤于反思, 乐于反思。因为只有不断的反思, 才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策略;只有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 改进教学方法;只有不断的反思, 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实现教学相长。所以要我们多看、多听、多谈、多想、多记、多写, 通过勤发现、勤反思、勤学习、勤实验、勤总结、勤创造来提高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力。特别是对每一节体育课, 通过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 一旦产生了教学灵感, 就要及时记录下来,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就能积少成多, 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使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 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是一个逐步积累, 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学习体育教育科学理论的过程中,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只有日积月累, 才能真正实现课题研究素质的提高。

摘要:科研兴校, 搞好科研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基本途径, 基于当前中学体育教师课题研究的严重薄弱,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 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当前体育教师搞好课题研究的几点对策, 以期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北.如何成为科研型体育教师[J].试题与研究, 2010.24.

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阶段性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要求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摆脱封闭、僵化单一的状态,不仅要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也要在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通过探索与研究,了解作业设计的途径与方法,不但可以巩固、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更应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因此,我校申报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现将课题阶段性研究情况作一总结。

二、具体的实践

(一)制订计划: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从课题审批下来后,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会议,撰写开题报告,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的对象,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从2011年10月开始,拟定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调查问卷,并在三—六年级各抽取20名学生和25名语文老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随即对我校的语文家庭作业进行了随机抽查,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我校的语文作业随机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发现我校的语文作业设计不容乐观,与新课程下作业设计要求相差甚远。作业设计形式单一,随意性强,一刀切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于是又召开了第二次课题组会议。会上,各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整改方案,在作业设计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作业设计要科学、合理、有效,达成共识。

(二)制定具体可行的作业设计方案

(1)基础型作业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

①正音正字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内字词教学。在前一天预习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自主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设计了这项作业,改变了原有的读课文、画词语、抄词语的刻板模式,不仅关注到了每个同学字词掌握的不同程度,能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字词掌握的情况进行反思,认识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还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大大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②自默自批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后字词抄写。在学完一篇课文的第一课后,以往我们总会布置学生抄写生字词或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有时甚至抄上好几遍。对于学生来说,这项任务机械、重复,毫无意义。于是,我们根据学生的意愿设计,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一些好词语背诵;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同音字、形近字进行比较练习;有的会挑选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按课文内容填空的练习;有的干脆直接把整段重点默写下来;还有的会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进行梳理记忆。自己出题自己完成之后,学生会对照课文进行批改,然后订正。

(2)阅读型作业设计更加具体细致。

①扣关键字词,抓住短文中的生僻字词或关键字词,对这些字词进行注音、辨析或理解;②抓关键语句,深化短文中心。教师要围绕文章中心设计作业,并分发给每个学生作业纸,随后收集,随时掌握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③抓好读后感交流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布置给学生的阅读内容,一定要抓好读后感的书写,交流评价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读懂文章内容,才会把阅读作业真正落到实处。

(3)实践性作业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

①延伸性作业设计——从课内走向课外。教师设计的作业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达到“学语文,是为用语文”的目标;②表演型作业设计——用文本创造活动。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把作业当成是学习,也是活动,更是快乐的享受。

(4)层次性作业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作业。这样,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于完成作业。并且,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作业,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关注到知识的层次性,还要关注到孩子们的差异。作业设计应体现选择性、层次性。

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阅读语文,分层体验多元化的作业,不同于以往的作业要求,在学生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当听到孩子们的一声声:“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作为教师我们感受到了作业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大气自信,体验到了快乐与成功,使语文作业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潜能,放飞个性的沃土。

四、实践后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也发现了不足及问题。1.阅读型作业,对学习积极主动,文学鉴赏水平高的学生不是很困难,但对一些学困生较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如何将这样的作业质量提高,将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2.阅读作业中读后感的交流评价活动的过程资料怎样留存是一大困难。3.实践型作业学生很喜欢,但由于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环境,不能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学生的要求,落实不到位。4.层次型作业设计有部分老师不能长期坚持。

(二)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克服困难,捕捉学生活动中的细节并善于收集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改进,并对自己作业设计过程中的感想、认识和做法,随时记录下来,写成研究随笔、小论文等文本资料,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2.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希望通过课题组老师在语文作业上的设计研究一些成功的做法,从而带动年级组老师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推动我校作业设计的全面改革。

上一篇:关于我爱我们的节日作文五年级下一篇:中国铁路客车车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