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二产业现状

2024-05-13

重庆市第二产业现状(通用7篇)

重庆市第二产业现状 篇1

目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准确把握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将有助于各级领导和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1年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情况是: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共实现总产值518.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40.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5%。显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继续扩大,企业高新技术含量继续提高,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如下特点:

1、围绕市区、向外辐射、发展极不平衡。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近效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上10亿元的地区有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巴南区、涪陵区共六个地区,这六个区内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合计达到192亿元,占全市的80%;其他34个区县(市)地域内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合计为48亿元,占全市的20%。

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片热土,孵化孕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高新区地域内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8.3%;经开区地域内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6.2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2.6%。两个开发区地域内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共计26.2亿元,占全市的11%。

从重庆市三个经济圈的情况看,“都市发达经济圈”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06亿元,占全市的86%,是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和核心;“渝西经济走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11.8亿元,占全市的4.9%;“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21.9亿元,占全市的9.1%。

值得注意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在重庆市很多区县还是凤毛麟角,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高新技术产品。据调查,在全市40个区(市)县中,有24个区县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不足亿元,这24个区县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合计仅占全市的1.5%,其中还有13个区县的高新技术产品尚属空白。

2、77%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内资企业创造。从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看,内资企业是推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001年重庆市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84.5亿元,占全市的77%;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41.8亿元,占全市的1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13.8亿元,占全市的6%。说明重庆市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大有潜力可挖,招商引资任重道远。

从内资企业的构成看:全市超过半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分别占33%和23%。

3、大中型企业唱主角,小型企业急需扶持壮大。大中型工业企业无论是研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还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仍占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86.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77.6%;小型工业45.6亿元,占全市的19%;非工业企业8.3亿元,占全市的3.4%。

同时也必须看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大中型工业企业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加快推进小型工业和非工业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在现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中,尽管小型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占全市的22.4%,但企业数量规模却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结构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优化和补充作用,能够很好地解决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结构严重失衡问题;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在观念、机制、市场、企业负担等多方面有其独具的发展优势。只要加大扶持力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他们的数量必定会不断增加,其中的一部分也一定会做大做强,成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个十分耀眼的亮点,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4、支柱行业优势明显,结构不合理日渐凸现。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重庆市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医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几个传统生产行业中。以上四个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合计达到170.3亿元,占全市的71%,仅“两车”(汽车、摩托车)的高新产品产值就占到全市高新产品产值近一半。

但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合理性分析,过分依赖于一两个行业不利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任何地区的某

一个行业优势,在一定时期必将受制于外部和内部许多因素的变化,这种优势不会是永恒的;“高新技术”的定义是有地域范围限定的,重庆的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相对于其他地区,乃至我国加入WTO后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其“高新”身份待遇也不会是必然和永恒的。因此,我们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对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消费品高新化等一大批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而涉足不多或尚未涉足的领域大力开发,使其迅速成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5、高新技术主要源于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首要、关键环节就是获取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获取可以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技术引进等多种途径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取高新技术。

从重庆市整体情况看,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的高新技术来源主要还是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调查资料显示,通过企业自主开发获取高新技术而生产的产品数量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数量的65%,实现的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5.4%。

技术引进也是目前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引进方式获取高新技术与其他方式相比,在技术先进度、成熟度、见效快、市场明晰等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已成为重庆市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重要途径。据调查,目前重庆市18%的高新技术产品、36%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方式获取高新技术而产生。其中10%的产品由企业从市内单位引进技术,40%的产品由企业从其他省市引进技术,50%的产品由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由此也可看出重庆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薄弱,同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发也是获取高新技术的有效途径。高新技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特性,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走合作开发之路自然成为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有效途径。调查资料显示,重庆市12%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来源由企业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发。在这些合作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中,25%的产品由企业与市内单位合作开发,54%的产品由企业与外省市单位合作开发,21%的产品由企业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发。

二、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统计数据的观察分析,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快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步建议。

1、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宣传力度,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化优惠政策。虽然重庆市通过公众网络等一些媒介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关优惠政策、高新技术单位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申报、认证、管理等已经作了许多宣传解释工作,但仍有少数企业对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一无所知,政策知晓面还存在一些“盲区”。各级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让更多的企业真正明白高新技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特殊重要性,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宣传“盲区”。

要全面落实市委市府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据调查:由于一些部门对有关政策的不同理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未全面落到实处,仍有部分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未享受到优惠政策。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改变,无疑会对重庆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必须进一步改进对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应用管理方式方法,同时也要真正让优惠鼓励政策更多地通过各种渠道落实到企业,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作用。

2、继续发挥“两车”优势的同时,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这篇文章,注重扶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重庆市汽车摩托车、医药化工、冶金以及电子通讯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不但占全市的份量特别重(占71%),而且辐射带动作用也非常明显,具有十分突出的扩张优势,应当继续让这几艘“航母”充分发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同时要认真研究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因为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脆弱性。目前,重庆市“两车”(汽车摩托车)行业的高新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产品产值的一半,他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市高新产业的发展情况。在当前“两车”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其高新技术含量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重庆“两车”高新技术含量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如果“两车”销售市场一旦有问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就会产生极大影响,这就显现了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因为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脆弱性。从确保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必须夯实发展基础,有重点地做好产业多样化这篇文章,切实推进IT、生物、材料、能源、环保、农业等一批有能力有希望做大做强的行业的发展,增加和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全力打造重庆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

从行业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由其产业特性和产业结构的历史形成原因,传统制造业的投资回报率比较低,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市场空间拓展难度较大。而IT、生物、材料、能源、环保、农业等这些行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市场拓展空间巨大,前景十分看好。重庆具有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的科技实力保障,具备产学研很好接合的发展优势,多方位整体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重庆市中小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但其产品对合理构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结构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优化和补充作用。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在观念、机制、市场、企业负担等多方面有其独具的发展优势,但资金、技术欠缺等因素又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只要加大扶持力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数量必定会迅速扩大,部分企业必定会迅速做大做强,成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考核机制。当前,重庆市各区县(市)已开始逐步重视培育和壮大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研究如何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快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当建立各区县(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考核机制。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等反映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纳入重庆市政府对各区县经济发展目标的考核体系,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4、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共性就是高投资高回报。高投资是前提,但对一般企业而言,无论是企业自筹资金,或是技术开发贷款都有相当难度,成为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障碍,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建立健全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机制至关重要。风险投资在美国等发

重庆市第二产业现状 篇2

1 国内外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巴拉圭、马拉维、前苏联等40多个国家相继从我国大量引种, 但多数国家引种不成功。引种成功且保持一定出口量的国家只有阿根廷和巴拉圭。20世纪80年代以来, 阿根廷桐油平均年产量约1.8万t, 巴拉圭约1.3万t。目前, 世界油桐总面积214万hm2, 常年桐油产量14万t左右。我国桐油产量较高, 质量优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的桐油。1979—1987年, 日本年均进口中国桐油为7640 t, 占其总进口量的71.1%。由于我国桐油在相同条件下干燥时间只需8 min, 而南美桐油则需11~12 min, 我国桐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桐油出口量至今仍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0%左右, 输出地区主要是日本、前苏联、香港等。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桐油产量滑坡, 目前我国桐油销售只能满足国内实际需要的50%~60%。尽管全国有15个省区产桐油, 但能够外调桐油的省区只有7个, 年调出量为55万~75万kg。而需要桐油的省区有22个, 通过国家调拨量只能满足其需要的一半。随着国际能源紧张和生物质替代能源研究的深入, 国内外桐油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

20世纪80年代, 全国油桐栽培面积最大, 达180万hm2。油桐在“六五”和“七五”期间也被列入国家攻关课题, 期间收集整理了我国所有的油桐品种资源1 8 4个, 选出了一大批优良无性系和家系, 在全国建立了3个油桐种质基因库 (中南林学院、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广西林科院各一个, 含地方品种、优良家系和优良无性系) 。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由于人工合成油漆的大量上市及价格优势, 桐油价格下降, 1994年桐油价格下降至3000元/t, 油桐生产呈现大幅度滑坡, 许多地方出现了砍掉油桐种果树的现象。而且国家及地方政府也全部中止了对油桐科研和生产的资助, 大批油桐科研人员转向其它经济树种研究, 科研基地也转为它用, 即使有少量基地被保留, 也因为长年荒芜, 桐树大量死亡, 致使原3个全国油桐种质资源库也基本被毁, 更没有新油桐林的营造。多数品种已经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 只有湖南、湖北、贵州、重庆毗邻地区还有一部分油桐林[1]。

2 重庆市发展油桐的比较优势

2.1 能源树种优势

桐油非常适合作生物质燃料油。桐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用于点灯照明用的燃料油, 在煤油进入我国之前, 南方各省主要以桐油或茶油照明。

重庆市丘陵山区有悠久的油桐生产经营习惯。我国有上千年的油桐栽培经营习惯且有丰富生产技术经验的桐农[4], 这为将油桐作为生物质能源树种栽培利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有利于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发展油桐生产。

油桐栽培分布范围广, 品种资源丰富。经过10年时间选优研究, 渝东已筛选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油桐优良品种有小米桐、大米桐以及从中选育出的优良家系 (蜀万81l1号、蜀万8109号, 蜀万8107号和蜀万8121号) [5]。这有利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大面积发展油桐生产, 而且不会因为品种使用不当造成生产上的失败。

油桐生长快、结实早、产量高。渝东桐果适时采收时间一般在10月20日前后。大量试验证明油桐是可以高产的, 原万县地区选育的优良单株中, 有3年生当年挂果平均株产桐籽23.85 kg、6年生挂果后4年内平均株产桐油26.64 kg的高产典型[5]。若在油桐大面积生产中, 推广应用好已取得的科研成果, 油桐株产单位面积产量是能够大幅提高的。

2.2 生态与种植优势

重庆市东部的三峡地域,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境内山峦起伏重叠, 海拔高低悬殊, 为我国油桐生长的最适生区、主产区及老产区。无论种植时间, 还是种植面积、产量, 这一地域均是我国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产桐区。

2.3 品质和科研优势

誉满全球的优良农家品种“四川米桐”就原产万州。渝东桐油酸价低、碘值高、干燥性强、色泽好, 品质优良, 各项桐油理化指标优于国家制定的标准。在对外贸易中, 桐油是这一地域投入最少、创汇最高的一种农产品。早在上世纪初, 渝东片区的万州就形成全国最大的桐油集散市场和货物直接报运出口的口岸, 也曾是全国油桐科研 (良种选育、丰产栽培、病虫防治等) 领先地区, 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在全国的经济林领域有相当大的影响。

3 重庆市油桐产业现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油桐生产出现滑坡, 特别是近10年来, 油桐出现了严重大滑坡。表现为桐树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毁桐、砍桐严重。据调查, 近年来桐籽收购量只有10年前的1/3左右。云阳的龙角镇、故陵镇、普安乡等曾是油桐生产大乡镇, 现桐树保存量只及10年前的1/3, 桐籽产量只有当时的1/4[5]。在万州, 目前只有白土、普子、走马等镇乡的高山地还残存一些桐树, 不足30万株, 年收购桐籽仅600 t, 油桐资源接近枯竭。主产区大面积结果桐林单株平均产籽量仅为0.82 kg, 按40株/667 m2株算, 桐籽不过35 kg/667 m2, 桐籽直接经济效益仅为100元左右/667 m2, 导致农民种桐、养桐积极性不高。

桐油为桐籽的原始加工产品, 它和任何农副产品一样, 只有通过深加工才能增值, 通过开发新产品才能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6]。重庆至今没有真正健全的桐油开发研究机构, 深加工科技力量薄弱, 尚不能独立进行桐油新产品的开发研究, 以致桐油绝大部分仍以原料形式出售, 不能实现较高的商品价值。另外, 桐油加工附产品不能进一步综合利用。

4 振兴油桐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组织有关科研教学单位, 进行专题调研和攻关

对西南丘陵山地的油桐资源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搜集、评价、鉴定和筛选, 测定能够矮化密植的油桐树种的含油量和出油量, 了解重庆市油桐生产现状, 提出发展和振兴油桐产业的建议。通过资源的搜集和评价, 筛选鉴定出可直接利用的油桐树种, 并进行试验、示范, 以提高油桐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桐农的收入, 推动生物质替代能源的研究和产业发展。

4.2 加强桐油深加工, 综合利用副产物

要大幅度地提高油桐生产的经济效益, 必须进行桐油及附产品桐饼、桐壳的深度加工综合开发利用[7]。目前, 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围绕开发桐油资源, 已研制成了一批新产品, 如:“桐油多功能表面活性剂”、“桐油水性涂料”、“树脂砂轮”、“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生产印刷电路板”等科研成果。这些产品具有市场销路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渝东是全国桐油主产区, 引进技术生产这些产品, 能使桐油在产地就地增值, 既拓宽了桐油市场, 又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生产桐油的附产品物桐饼、桐壳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特别是桐饼,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含量高达36.3%, 桐饼去毒作畜、禽的饲料, 将成倍提高桐饼价值。利用桐壳燃烧后的灰分提炼桐壳碱的生产工艺简单可行, 可有效地提高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谭晓风.油桐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经济林研究, 2006, 24 (3) :62—64.

[2]孙颖, 卢彰显, 李建安.中国油桐栽培利用与应用基础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 2007, 25 (2) :84—87.

[3]李军城.我国桐油发展战略与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8, 7 (1) :28—33.

[4]盖廷亮.中国油桐生产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林研究, 1999, 19 (7) :74—76.

[5]李永明, 谭长青, 杨乾洪, 等.振兴渝东地区油桐产业初探[J].重庆林业科技, 2006 (2) :48—50.

[6]龚中华.在新农村建设中重振云阳油桐雄风的构想[J].重庆林业科技, 2006 (4) :47—50.

重庆市柑橘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柑橘;产业发展;对策分析;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91

柑橘是世界种植量排名第一的果树,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水果,产量仅次于苹果。在我国,柑橘的种植栽培历史已经有四千多年了,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柑橘的国家。由于重庆市自然环境符合柑橘生长发育的所有条件,所以重庆市的柑橘种植业较为发达。

1 重庆市柑橘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柑橘栽培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柑橘种植资源十分丰富,柑橘品种在不停地优化,许多新的品种在不断地推出,不仅达到高产的要求,还能保证口感甘甜[1]。重庆地区发展柑橘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是能增加农民收入。

意识到柑橘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后,重庆市政府推出“十一五”规划,要求地方种植柑橘地区要重点建设优质柑橘产业带。这样一来,重庆市柑橘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此外,在柑橘产业结构的划分上也更加合理:将不同种类的柑橘划分在不同区县进行种植,并在不同的区县对柑橘进行不同形式的加工,之后再将新鲜水果或加工好的成品卖到全国各地。这样也解决了柑橘的销路问题。有了相关政策的支持,重庆市的柑橘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柑橘种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柑橘成熟期的问题。重庆市种植的柑橘大多数为中熟品种,成熟期极为相近,这就会造成在同一段时间里该地区柑橘产量极高,供过于求,最后就会导致柑橘以极低的价格卖出,甚至无法卖出,直接就烂在地理的情况,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植柑橘的积极性。

其次,是销售模式的问题。目前,重庆市柑橘销售模式还是以鲜果销售为主,只有极少部分柑橘才会经过加工之后卖出。这样柑橘就只能在重庆本地销售,或者就在产地附近的城市进行销售,无法运到更远的城市,大大降低了柑橘的销售额,且价格也不高。种植户的收入无法进一步提高,不利于柑橘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导致柑橘产业停滞不前。

再次是病虫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柑橘种植面积的增加,重庆地区果园的管理规划没有得到进一步加强,病害、虫害的情况严重,这就大大降低了柑橘的产量和质量。几年来,在柑橘园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有柑橘黄龙病、疮痂病、溃疡病、炭疽病及根结线虫病等。这些病害的为害部位各有不同,但是最终都会造成柑橘产量的减少,严重的还会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死亡。危害柑橘的虫害主要有红蜘蛛、柑橘潜叶蛾、柑橘秀壁虱和介壳虫等[2]。这些虫子主要是危害果实和叶片,造成柑橘严重减产。如果不对这些病虫害进行及时防治,最终极有可能会造成整个果园的荒废。

最后,柑橘种植的产业化程度低。重庆大多数柑橘种植地区都还保持着最原始的人工栽培、人工管理的模式,科技支持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虽然柑橘的产量提高了,但只有极少企业能够在产品销售加工方面做大做强。在专业化程度方面,目前,重庆市也就只有三峡建设集团和恒河果业集团这几家龙头企业有较强的实力,而且这几家企业也存在直接参与柑橘种植程度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同时,科技对于柑橘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缺乏、推广体系的不健全及果农们对于新型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等方面。科技支持力度不足,就表示种植模式不够先进,这样就会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柑橘产业的管理,大大影响柑橘产业的发展。

3 相应的对策

为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重庆市政府及种植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为解决柑橘成熟期接近的问题,重庆市加大了柑橘品种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市场上推出了早熟、晚熟等品种,这样就延长了柑橘的上市时间,避免柑橘集中上市造成柑橘“难销”的问题。另外,延长柑橘上市的时间,可以使顾客们在不同时间段都能买到新鲜的柑橘,大大增加了卖方市场;同时,顾客更容易接受新的品种。开发推出早熟、晚熟品种不仅解决了柑橘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柑橘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进作用。

其次,柑橘的销售模式。要改变柑橘产业单一的鲜果销售方式,就应该提高加工产品的比例,保证加工品种的多样性,除了果汁、果酱这些简单的加工品,还可以制成其他食品,如橘味奶糖、橘味面包,甚至可以制成护肤品,如鲜橙面霜、柑橘面膜等。当然鲜果的销售还是要重视,毕竟市场上还有很大一部分需求都是来自新鲜柑橘的购买。只有做到鲜果与加工产品协调发展的产业化布局,才能使柑橘有更多的銷售额。

再次,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通过定时清理果园,加大果园管理力度,合理施药等措施,将病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柑橘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关于怎样提高柑橘产业化程度和怎样加强科技支持力度的问题。想要提高柑橘产业化程度,要对于现在及以后的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提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培育壮大更多柑橘产业方面的新企业,鼓励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柑橘企业的发展。想要加强科技支持力度,一是要引进更多的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如时下非常盛行的“大学生村官”;二是要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需要对果农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让他们充分了解掌握最新型的科学技术,这样不仅能够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能推进柑橘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如今,重庆市的柑橘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重庆市政府也出台了不少的政策,相信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都能得到非常完满解决,到时候重庆市柑橘产业的发展也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朱博,徐小彪,张露.南方丘陵山区柑橘生态系统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14(8):12.

[2]王晓辉,丁宁.重庆市柑橘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浅析[J].产业化建设,2011,28(4):20-22.

重庆市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4

QQ:871050286

完成时间:

重庆市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重庆市是全国生猪生产大市,养猪业是全市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型骨干支柱产业,生猪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生猪业的发展,生猪生产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百万头优质瘦肉猪出口创汇产业化工程为依托,主推“洋三元”和PIC配套系等优质肉猪,狠抓了种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及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了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无公害生产,初步建成了优质、高效、卫生、安全的优质瘦肉猪产业基地,大大提高了生猪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养猪效益,生猪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生猪尤其是优质肉猪存、出栏量稳定增长、猪肉产量及出口量不断增加、生猪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起步,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生猪业继续作为我市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将继续为加快农业及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村小康进程,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做出新贡献。

前言:重庆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典型二元结构直辖市,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猪型经济结构突出,尽管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牛羊草食动物,积极发展小家畜家禽”方针,但在当前以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生猪生产仍然是全市畜牧业中的最大支柱,仍然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村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面临市场相对饱和、外销不畅、效益下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潜伏着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挑战等诸多危机和隐忧。综合国内国际形势和因素来看,养猪业走产业化道路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生猪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一、产业化现状调查

重庆市生猪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在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经营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从横纵向分析来看,有发展,但发展不快,有力度,但发展不均,有探索,但效果不佳。

(一)专业经营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够。

2000年,全市养猪专业大户发展到2814户,与1990年同比,增长56 %。但专业户规模较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表

1表11998年重庆与全国生猪规模饲养情况对比表 年出栏100-499年出栏年出栏年出栏1万-5年出栏5万头年出栏50-99头 头 500-2999头 3000-9999头 万头 以上 地点年出栏 年出栏 年出栏 年出栏 户场年出栏 年出栏 户场数 户场数 户场数 户场数 户场数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头 数 万头 万头0.65重庆 4130 26.57 690 11.19 37 3.2

25.01 北京 7044 49.81 3359 57.00 577 80.72 203 85.82 93 93.27 1

湖北 33330 217.52 7959 108.22 443 39.39 59 31.59 25 36.3

45.44四川 9469 72.19 1765 47.93 139 22.93 10

广东 35072 247.12 12559 349.45 1636 211.50 302 169.89 111 152.88 3 22.12

1733.32468 1187.29 614 853.97 11 73.73 全国 697930 4586.22 156325 3213.37 16069 7

(二)产业龙头开始崛起,但影响不够。

调查统计,全市共建立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以年出栏500~50000头计),带动农户62000多户,2000年总产值约3亿多元。但从全市来看,养猪业产业化龙头总量不够。就现有

龙头来看,也还存在竞争力不强、效益不好、影响力不大、牵引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产前、产中,尤其缺乏产品精深加工的规模企业。

(三)产业体系框架已有雏形,但组织程度较差。

有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西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有国家级重点种猪场——重庆市种畜场和重庆市种猪场,有市品改站、市畜牧兽医站等市级业务管理部门,乡镇场有畜牧兽医站,大多数区、市、县还专设了畜牧局管理机构。围绕养猪业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监察管理等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已有雏形。全市确立了21个县(市、区)作为生猪发展主产县或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各地均有生猪交易专业市场或农业综合市场,一批生猪贩运大户、经济人或信息中介组织也迅速涌现。但是,尽管产业组织建有框架,组织程度却是很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产、加、销、科研、服务、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机结合。已有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单一,联结松散,利益机制不当。从而导致了养猪业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不灵不畅,普遍仍旧存在养猪农户自打天下,逢贱则衰、逢贵就赶,无序竞争,形不成合力,增不了效益。

二、影响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普遍认识不够,缺乏规划,缺少措施

对养猪业作为产业化发展战略缺乏足够的认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养猪产业化区域布局政策和跨区域间分工与协作的宏观调控政策,地区封锁严重,生产要素难以在更大范围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二是缺乏促进养猪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的行业、部门配合政策,受行政管理体制分割(管农业的不管加工和流通、管工业和商业的不管农业生产),农、工、贸、科脱节,难以协调,同时受利益分配分割,导致各部门、各环节各自为政,相互争利;三是缺乏推动养猪业产业化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其中主要是缺乏金融、财政、税收配套政策,导致养猪业产业化积极性不高。

(二)加工业不发达是制约我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造成原因:一是思想忽视,认识偏差。长期以来,养猪业生产定位为以生产鲜活商品为主的经济部门,规划畜牧业发展时,往往只考虑产前、产中,很少考虑产后。二是缺乏科学研究支撑,工艺及硬件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食品工业和包装工业均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至少比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落后20年。这些导致了我国畜产品加工产品出口呈萎缩趋势,而国外畜产品加工产品不断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三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均设食品站,县、市建有肉联厂,但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也主要是屠宰活畜或生产白条肉、冻肉。进入市场经济后,这些本身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工艺简单、产品低级的站厂,由于自身体制不活,机制不顺,难以适应新形势,已经扼杀其生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或苟延残喘,或搁浅闲置,或转为他用,大部分已经倒闭破产。新兴的股份制或个体私营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甚小,转化消化力弱。四是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市场拓展不够。我市猪肉及副产物的加工产品种类稀少,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真正上档次、上规模、有品牌的几乎没有。有的产品几十年不变已经跟不上潮流,有的产品纯粹落后应当淘汰,例如猪鬃、皮革加工产品不同程度存在层次低、质量差现象;有的则并未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且不与市场对路;

有的散落民间,虽有名气难成大器,例如城口农村的老腊肉味道鲜美,但却没有按照商品理念进行生产、包装和销售;有的缺乏科学的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没有采取国际标准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信息短缺,市场开拓不力,闭门造车,守株待兔。

(三)专业化、市场化不够是影响我市养猪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

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化的重要步骤,现代化经营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专业化、市场化。调查表明,我市养猪的基本组织是散养农户。课题组在荣昌县开展的万人养猪科技问卷表明,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体弱病残者,其文化水平大多为小学或文盲,他们大多连产业化的名词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导致了农户并没有把养猪作为一种专业来思考、学习和生产,专业技能得不到培训和提高,从而使我市养猪专业大户较少和规模化程度不够。产业化的前提是市场化,市场化不够不能诱致养猪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三、重庆市养猪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搞好生产定位——三种模式(农户散养、专业大户、工厂饲养。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避免结构单一,防止产品趋同。我市养猪生产,不可能完全沿袭经济发达国家那种大型或超大型高度集约化、工厂化的养猪模式,而是大、中、小、散并存,并以中小规模为发展方向的劳动密集型生猪生产模式,这是我市在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发展养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1、我市广大农村农户散养生猪据全市总量的多数,户平饲养3—5头,以生产偏脂肪型猪肉为主要产品,市场主要是市内小城镇和农村,应加强引导促进发展,因而提高散养农户的养猪水平和提高生产组织程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大力扶持一批养猪专业大户,通过他们示范,带动散养农户提高养殖水平。以家庭为基本饲养单位的专业养猪户以年出栏50—200头肥猪的规模为宜,以生产偏瘦肉型猪肉为主要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内。

3、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发展工厂化养猪业和推行小区养殖。加快培育、组建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新型龙头企业,以之推动工厂化养猪生产和小区养殖,并依靠他们来带动养猪专业大户,牵引散养农户,推进我市生猪业产业化进程。工厂化饲养生产瘦肉型猪,并由龙头企业进行精加工,打造名牌产品,抢占国内大城市消费市场和出口国外创汇。农业部提出了大力推行饲养小区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以使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从而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利用饲养小区这个载体将龙头企业、饲养小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户联结起来,建立起有效的产销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养殖,龙头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形成产销加一体化,使分散无序的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饲养小区的技术、安全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按照市场细分和产品分类,三种生产组织模式饲养品种也应适当区别:

●农户散养重点推广荣昌猪及其与杜洛克、长白等外种猪杂交猪。

●养殖专业大户重点推广CRP配套系。

●工厂饲养重点推广DLY、PIC配套系猪,其系世界广泛推广的高效杂交组合,瘦肉率高、生产性能好、杂交优势明显。

(二)坚持技术创新——三项技术(繁育技术、饲养技术、防疫技术)。

高新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基石,是养猪业产业化的支撑。中国猪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主要是非价格竞争力弱。在充分发挥已有的成本和价格竞争优势的同时,必需加强和提高

非价格竞争力。因此生猪生产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高新科技支持,目的在于提高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我市养猪尤其农户养猪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必需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重点抓好繁育技术、饲养技术、防疫技术三大技术。

1、繁育技术方面,进行品种改良,不断提高品质。

2、饲养技术方面,合理选择场地,采用合理生产工艺;采用优质饲料,保障猪群安全;大力发展和使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停药期、安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

3、防疫技术方面,严格各种防疫制度,确保猪群健康和肉品安全;实施养猪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强化可持续发展方针。

同时,建立生猪业技术创新体系应当考虑以下方面:

●技术的来源方面,发挥市内大学、科研院所的优势,支持其结合本地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组装养猪实用技术;还可根据本市实际需要,引进适宜的市外、国外养猪高新科技成果。

●在科技推广载体方面,必需稳定区县(市、区)乡(镇)两级畜牧推广队伍,通过试验、示范,推进良种良法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发挥市级种猪种畜场以及各地良种场作用,进行技术示范,尤其提倡以项目形式组建科技示范园区(场、户),带动养猪农户提高科技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利用市内专业院校培养养猪业实用人才、专业人才、高级人才,利用乡镇农校、成人学校进行农民养猪技术培训,提高养猪农民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

(三)尽快健全体系——三大体系(标准体系、流通体系、服务体系)。

1、标准体系建设与落实是应对入世挑战、生猪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根本保证,包括生产标准(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卫生标准等的制订、实施与监测。应以破除绿色壁垒为重点,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全面建立健全各类标准体系,指导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带动广大养猪农户提高生产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对于种源选用、饲养环境、饲养管理、饲料、用药、商品猪出栏等产前、产中过程都要实施标准化。同时尤其需要加强的是产后标准,包括对生猪屠宰加工各个环节的检验顺序、项目、内容、方法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等。根据现有条件,可以分“放心猪肉”、“安全猪肉”、“绿色猪肉”等三个终级产品标准。只有制订与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使猪肉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我市猪肉才能稳住现有以至扩大出口。

2、流通体系是保证生猪产品顺利进入市场的重要条件。一是建立市场体系,在相对集中、口岸较好的地方建设集散交易市场,在生猪产业化基地集中地方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二是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各种销售实体、购销组织、贩运大户以及经纪人等中间组织,从而加快产品流通;三是在农贸市场和超市设立猪肉定点摊位和专柜。

3、服务体系是生猪产业发展及其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围绕养猪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领域,建立既有社会公益性质又有有偿性质的服务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生猪生产的预警研究,对猪肉供需状况提前进行监测和预先发出警报;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办好信息网站;还可创建和扶植以生猪交易市场预测为目标的企业化信息公司,进行信息采集和传输,建立有效、有用、真实的信息网络,为养猪业产业化及其对外开放服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钟刚琼,盛德贤,滕建勋,等.魔芋食品的开发利用与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1):106—108.

重庆市第二产业现状 篇5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始终未能达成共识。Chi.okOh[】(脚’于韩国的实证研究明确表明,韩国的旅游业发展与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二者时间序列数据的Granger因果检验则表明,在短期内经济发展导致了旅游消费的增长。周路[3的研究表明,四川省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也具有短期动态调整关系,四川省国民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旅游收入总量增加0.58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收入增加0.13个百分点。刘其君¨](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说明两者间存在的动态均衡关系。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江苏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两者呈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邓祖涛、陆玉麒J(-97)对湖北省旅游收入及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湖北省经济增长与旅游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湖北省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反向影响。

三、变量选择说明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一)变量选择及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重庆旅游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直辖以前,重庆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接待型起步”和“事业型管理”两个阶段。自年重庆设立为中央直辖市,重庆市旅游业发展逐渐步人产业化推进阶段。在直辖西部大开发战略、“两市一地”(指原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并入重庆、三峡工程全面建设和百万库区移民搬迁等重大事件背景下,新重庆的行政区划范围、城市地位和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定位等均发生重大变化,给重庆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采用1997—共l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市旅游局和重庆统计局联合发布的《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以此来突显相关政策下的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变量的选择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这里主要有三个变量:一是国内旅游总收入(TR),衡量国内旅游发展的水平;二是入境旅游收入(IR),衡量入境旅游发展的水平;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m’。通过对变量进行计量分析并建立模型,说明TR和IR是如何影响GDP以及二者的影响差异。为了避免数据序列的剧烈变化,分别对三组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即:LNTR、LNIR、LNGDP,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记为DLNTR、DLNIR、DLNGDP。这样处理可以消除各个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使变量的变化趋势线性化,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文章篇幅所限,1997—20重庆市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数据从略。

四、动态计量分析

为了直观地观察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笔者运用EVIEWS6.0软件绘制变量间的时序图和一阶差分序列图,可以看出:GDP、TR和IR的三组变量对数值LNGDP、LNTR和LNIR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特征非常相似,可以判断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趋势,即重庆市的GDP、TR、IR都表现出稳定快速的增长趋势。为了消除共同趋势的影响,对变量采取差分处理。一阶差分序列的变化特征表明,变量GDP和TR的一阶差分平稳性不高。因此,继续对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处理。二阶差分序列变化特征表明:变量的二阶差分具有平稳性,其可能是平稳序列,进而进行单位根检验。

(一)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所选的分析变量是宏观经济的变量,这种变量的时间序列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平稳的,随着时间的位移而持续增长,也就是说有一种长期趋势的特征。

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ADF值与1%、5%和10%临界值的大小比较,LNGDP、LNTR在10%的置信水平上都接受原假设,可以认为是不平稳序列;而LNIR在1%的置信水平上同样接受原假设,为不平稳序列。LNGDP、LNTR的ADF检验值大于各自的临界值,说明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不平稳序列,需要进行二阶差分;而LNIR的一阶差分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LNGDP、LNTR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接下来可以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二)各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LNIR为一阶单整变量,LNGDP、LNTR为二阶单整变量,他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GDP、TR、IR之间应该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可以进行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本文运用EG检验法,EG检验是建立在两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基础上的,如(1)式则用OLS法估计长期均衡方程(称为协回归方程):yl=+卢I+g2z+占。(1)将残差e。用作为均衡误差s的估计值,用ADF检验测定e的单整性。如果e。为平稳序列,则认为变量之间是(1,1)阶协整;如果e.为一阶单整,则认为变量为(2,1)阶协整。由于残差e。的均值为0,所以在对其进行ADF检验时,应该选择没有截距项的模型进行检验。现对e。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的表达形式为:LNGDP=4.399856+0.541809LNTR+0.198351}LNIRT(9.688225)(2.685068)(0.777850)R=0.929767DW=0.670440上述方程表明:重庆市的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国民经济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增加0.54个百分点,入境收入就会增加0.198个百分点。

由检验结果可知e.是平稳的,因此LNGDP、LNTR、LNIR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重庆市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这样就可以建立LNGDP与LNTR和LNIR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ECM。

(三)EMC修正模型

D(LNIR)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现在去掉此序列,重新回归,ECM模型标准格式回归结果如下:LNGDP=0.612190}D(LNTR)一0.361554}ET(一1)T(4.239910)(一2.119883)R2=0.532946DW=2.014152方程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检验结果表明:长期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短期波动对其影响不显著,当经济变化超过均衡水平时,短期波动将促使其向均衡水平趋近,调整幅度为0.36%。同时,经济量受滞后1期的旅游总收入的影响,即重庆旅游总收入的增长有导致重庆经济增长趋势,其比例为61.22%。模型中R=0.532946,也就是说各变量的变化仅能解释经济变化的53.29%,说明影响重庆经济变化的因素是多种的,其他因素在模型中没有反映出来,如进出口贸易等。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来检验自然对数化以后的数据,以此考察重庆市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以及入境旅游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

重庆市第二产业现状 篇6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在工厂把房屋建设所需要的楼板、阳台、门窗等生产出来,运到建筑工地现场以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住宅产业化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可进一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住宅产业化包含四个方面的涵义:

1)住宅建筑的标准化;

2)住宅建筑的工业化;

3)住宅生产、经营的一体化;

4)住宅协作服务的社会化。

1 重庆市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意义

住宅产业化有利于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施工、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建设“五个重庆”的重要内容。

1)住宅产业化能够实现“四节一环保”。有关资料表明(见图1),采用产业化建造方式水耗、能耗、人工、垃圾排放与污水排放分别为传统方式的35%,63%,53%,41%与3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2)住宅产业化有利于建筑领域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如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中水雨水处理系统、室内新风系统、智能家居集成系统等综合应用。

3)住宅产业化是建造方式的变革,有助于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施工效率。住宅装配化,可有效提高尺寸精度和住宅整体质量;减少脚手架作业,提高施工安全性。有机保温与混凝土复合成型,减少了消防隐患。建造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施工效率,可减少工人数量,进而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4)有助于提高居住品质,体现以人为本。实现绿色施工,减少施工扰民,保障施工人员健康。

2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2.1 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其住宅产业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从1966年~2000年经历了7个五年计划,每一阶段都提出了明确的基本设想和计划目标。

在住宅产业化发展初期,日本国内住宅需求急剧增加,而建筑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明显不足。为了使现场施工简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日本对住宅实行部品化、批量化生产。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住宅产业的成熟期,大企业联合组建集团进入住宅产业。到90年代,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已占竣工住宅总数的25%~28%。

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住宅产业集团的发展。住宅产业集团是应住宅产业化发展需要而产生出的新型住宅企业组织形式,是以专门生产住宅为最终产品,集住宅投资、产品研究开发、设计、配构件部品制造、施工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住宅生产企业。

法国是世界上推行建筑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法国走过了一条以全装配式大板和工具式模板现浇工艺为标志的建筑工业化道路,称为“第一代建筑工业化”。到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向以发展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的“第二代建筑工业化”过渡。为发展建筑通用体系,法国于1977年成立构件建筑协会(ACC),作为推动第二代建筑工业化的调研和协调中心。1978年该协会制订尺寸协调规则。同年,住房部提出以推广“构造体系”作为向通用建筑体系过渡的一种手段。1982年,法国政府调整了技术政策、推行构件生产与施工分离的原则,发展面向全行业的通用构配件的商品生产。

2.2 国内住宅产业化发展历史、现状、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国家“九五”科技计划“国家2000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中系统化地制定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科技工作的框架,使住宅产业化在科技和示范工程的层面上得以确定和实施,标志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后国家陆续下发了一些政策文件来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

在发布和落实政策文件的同时,建设部还加强了住宅产业化推进实体建设。

1)在1998年7月组建了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具体负责推进中国住宅的技术进步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使住宅产业推进有了组织上的保障。

2)确定了天津二建、北新集团、海尔集团、正泰集团和万科集团等10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深圳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经过多年努力和实践,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深圳特色,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响应、市民支持”的实施路线,在政策法规建设、示范性基地的培育以及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推进住宅产业化,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和《北京市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在政策上虽然鼓励和发展住宅产业化,但我们也看到,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速度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现行的建设法规与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

2)建筑质量标准落后,对建筑质量的验收要求很低,部品配套技术不强,不能有效促进建筑的工业化生产。

3)推行房改政策以来,民众对住房数量的需求迅速释放,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国家重视了房屋“量”的获得,轻视了“质”的提高,在常规生产方式能够满足现行质量验收标准的情况下,顾不上对建造技术的“革命”。

3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

重庆市的住宅产业化发展较晚,直到2000年前后,重庆市才开始对住宅产业化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由留英回国的重庆大学教授李世蓉提出并步步深入。

2001年,由李世蓉教授带领的一个项目组完成了《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积极推动重庆市建设我国西部首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并多次与国际上一些富有经验的相关专家进行了学术技术交流。

2008年,李世蓉教授在第八届中国重庆城市建设及建筑科技博览会上介绍,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基地规划分为生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综合配套区和示范工程区,建成后将会形成一条集建筑结构体系及其部品部件研发、生产、装配、物流、展示一条龙的产业链。该住宅产业化基地建成后,将辐射重庆周边各省。

与此同时,重庆市还在积极与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合作开展住宅产业化的示范工程项目建设。2007年1月30日,英国M.M.L.公司重庆住宅产业化样板房在井口工业园正式落成。英国未来建筑公司在重庆建造的首幢低碳示范楼于2010年5月6日在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奠基,该校师生将在今年7月成为首批体验者,未来重庆有望成为房屋工业化生产基地。

与国内住宅产业化先行城市(如深圳、北京等)相比,重庆市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发展缓慢,已有示范工程建设较为零星,且不适合重庆的地方特点,难以大范围推广,实际工程应用仍然是空白。

4 重庆市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住宅现代化的标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体来看,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还存在技术储备不强、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支撑、无有效激励机制、标准体系不完善等主要问题。

根据重庆市住宅产业化调研报告和深圳、北京等地区发展住宅产业化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了加快重庆市住宅产业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强力推动住宅产业化;

2)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完善技术保障体系,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建立部品认证体系,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

4)加强农村住宅的研究开发;

5)培育住宅产业化基地,打造住宅产业化基础建设;

6)加强试点示范力度,带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7)加大产业化人才培养,构建人力资源保障;

8)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住房消费观念。

摘要:从重庆市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意义入手,在对国内外以及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对策与建议,进而加快重庆市住宅产业化进程。

重庆市第三产业行业研究 篇7

关键词:第三产业;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投入产出

一、前言

所谓三大产业分类,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般来讲,把其产品直接取自于大自然的部门称之为第一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生产无形财富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是一种服务性产业。自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飞速增长,特别是2009年以来,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直排在全国前三位,至2014年,重庆市人均GDP达到48031元。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重庆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在改善二元结构和提高就业率方面作用不明显。

投入产出表可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本文选用投入产出表对重庆市第三产业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在此过程中找出重庆市第三产业存在的不足以及对重庆市第三产业存在的不足提出理论上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的建立

(一)投入产出表。根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建立的数学模型称为投入产出模型,本文在重庆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2010年重庆市投入产出延长表以及历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的基础上编制重庆市第三产业投入产出表,根据投入产出“纯”部门假定,将重庆市的第三产业合并为十四个部门编制成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流量表。

(二)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直接消耗定额或者投入系数,它通常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是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品对部门产品的消耗数量。

(三)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做成的矩阵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是直接消耗矩阵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矩阵之和,等于列昂惕夫逆阵减去一个单位矩阵,记为其中为单位矩阵。完全消耗系数是从最终产品角度考察产品间的消耗关系。

(四)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又称为拉动力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某一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五)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又称为推动力系数,其定义为某一产业增加一个单位增加值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起的推动作用。

三、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的投入产出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建立中的公式,我们通过统计、计算重庆市统计年鉴数据、投入产出表数据、以及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我们计算出重庆市第三产业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度系数,见下表。

(一)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每提供1万元服务的时候消耗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为453元、387元、364元,说明重庆市第三产业的重心为金融业为首的这三大产业部门,重庆市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初现成

效,金融业与交通等现代行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消耗为12元,教育等文化行业以及社会组织和公共管理消耗的产品价值低,应大力发展教育等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组织和公共管理。

(二)完全消耗系数分析。通过表1数据分析三次产业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关系,可以发现,重庆市第三产业每消耗1万元的产品需要消耗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的产值分别为3064元、362元、226元。与其他部门相比较,交通运输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比较高,其对自身的完全依赖程度也是最高的,说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力系数分析。从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重庆市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尚低,所以第三产业的各行业影响力系数也非常的低。最接近平均水平的有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和金融业。金融业的影响力较高也是符合经济理论的,在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影响力是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的。相较这两个行业,除住宿和餐饮业外,其它行业的影响力系数都明显偏低。在下表数据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影响力较高,同为现代服务业部门的房地产影响力系数则偏低说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要小于其他产业的拉动力,即第三产业更多的是消耗其他产业所提供的中间物品,从而起到推动重庆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感应力系数分析。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第三产业中各部门感应度系数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有四个行业,从高到底依次排列分别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而文化体育与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紧随其后,接近于平均水平。其实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由于其感应度系数高于第三产业水平,我们可以看出重庆经济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已显现出强劲的需求,可以预见第三产业各部门在重庆市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重庆市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普遍不高,因此我们只讨论某行业的感应度或影响力系数相对具有相对优势,以期重点扶持此行业,同时,我们可以选择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然后通过第二产业创造出强大的服务需求来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对重庆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重庆市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以及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上一篇:高中生综合的自我评价下一篇:抓蜗牛的周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