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2024-06-18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通用9篇)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篇1

一,名词解释(20)

1,语丝文体

2,革命浪漫蒂克

3,政治抒情诗

4,新写实小说

二,简答题(20)

1,夏衍抗战时期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2,陈奂生形象的社会意义。

三。论述题(60,每一组选作一题)

A 1,分析《伤逝》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2,试论赵树理的小说的民族特色。

B 1,以《沉沦》为例,谈谈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风格。

2,试论张炜的小说创作的发展变化。

C 1,试论穆旦的诗。

2,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艺术试验的利弊得失

1999年现当代考题

一,名词解释(20)

1,新诗戏剧化

2,于质夫

3,大连会议

4,第四种剧本

二,简答题(20)

1,鲁迅《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2,结合《哦,香雪》,《白色鸟》分析80年代小说诗化特征.三,论述题(60,每一组选作一题

A 1,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2,80年代“归来”诗人的几种主要类型。

B 1,老舍创作的“北京味儿”

2,80年代知青文学的发展演变

C 1,曹禺《雷雨》所受外国戏剧的影响。

2,比较分析王蒙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的创作

2000年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20)

1.文明戏

2.《中国新诗》

3.肖也牧的创作倾向

4.轰动效应

二、简答题(20)

1.左翼小说的主要特征。

2.“朦胧诗”给当代诗歌带来的革新意义。

三、论述题(60,每一组选作一题)A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比较分析李准,王汶石的短篇小说创作。B1.冯至《十四行集》的思想艺术特征。

2.马原小说创作的叙事特征。C1.曹禺《北京人》的思想艺术特征。2.高行健的话剧所受外来影响。

2001年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汉园集》(新诗集)

2、《人啊、人!》(长篇小说)

3、太阳社

4、西部文学

二、简答题(共20分)1、30年代京派小说的总体特征

2、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三、论述题(共60分、每一组选作一题)A

1、鲁迅《野草》的艺术特色。

2、90年代“大散文”的艺术特色。

B1、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成就。

C1、为什么所郭沫若的历史剧比后时期的历史剧更有艺术魅力?

2、为什么说《龙须沟》是老舍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 2002年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共10分)

1、新历史小说

2、中国新诗派

二、简答题(共30分)

1、分析“五四”时散文发达的原因。

2、结合分析《创业史》梁三老汉形象的典型意义。

3、结合作品分析舒婷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共60分)

1、为什么说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2、概述抗战时期大后方与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三股潮流。

3、试论新时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2004年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1 浅草社 2 新感觉派小说 3 春风吹到诺敏河 4 白嘉轩

简答1 林语堂散文的艺术特色

解放区长篇叙事诗的特点 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和情节

分析<<车站>>的象征意蕴 <<子夜>>和<<上海的早晨>>的比较

论述:都要求结合作品

1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2戴望舒和卞之琳诗歌艺术风格的异同

3伤痕文学思想艺术上的局限

4分析余华近期长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2007 年文学理论

一 名解 艺术真实 艺术生产 “回归自然” 才胆识力 二十四诗品

二 简答

1、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2、文艺复兴中的古今之争,叙述其内容并说明你的看法

3、一段话,记不清了,什么气 虚 心斋等等,问是谁说的,什么含义,你的看法

三 论述

1、从《文心雕龙 原道》看儒、道文化对刘勰的影响

2、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语言是最富于创造性的

3、“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这句话的含义?你的评价?

四、写作就一篇小小说《洗澡》写评论 800 字 40 分

2008年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以意逆志

2、文学消费

3、爱美剧

4、中间人物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写出下面这首诗的出处,并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竹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2、写出下面这段话的出处,并简述它的文学理论内涵。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它造型艺术家一样,是一个模仿者,那么他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3、论述郁达夫《沉沦》的思想艺术特色。

4、论述铁凝《哦,香雪》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怎样论述“第三种悲剧”的、2、意识与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有何意义?

3、„中国新诗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4、试论新时期文学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意义和局限。

四、文学评论写作(30分)

阅读下面这篇微型小说,写一篇评论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七情六欲莫小米

邻家女孩儿美丽异常,且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优秀生,所以她后来变成精神病,让左邻右舍都感到无比惋惜。

据说她是因恋爱受挫而发病的。原本文静内敛的姑娘一旦发病就会让所有异性害怕。她将所有**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让人惊愕与惊悸。

当她与她的**被关进一间小小的病室后,她只得不停地来回快速走动,直走到精疲力竭才猛然栽倒在床上。如此治了发,发了又治,治了发……一次比一次严重,其痛苦状让家人都伤心流泪。

后来医生向她的家人出示一个治疗方案。医生说,是否为她做一个大脑皮层切除手术,把她的七情六欲全部切除了吧,既然她自己已无法管住它们。切除之后,她不再痛苦,当然,也不再快乐,重要的是,她将获得她已久违了的宁静。

这真是一个既残忍又人道的主意!对七情六欲的处理将人截然区分———有人把七情六欲燃成点亮心灵的火炬,他成了艺术家;有人把七情六欲铸成杀人刀斧,他成了罪犯;有人把七情六欲封冻成冰,他成了僧侣;而这个可怜的姑娘,她只是把自己折磨得遍体鳞伤……

家人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终于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姑娘切除了七情六欲之后,风暴平息,眉眼依旧,美丽却荡然无存。

2009年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 隐含的读者 沉钟社 诗无达诂

二、简答

1、试论阿Q的革命观。

2、给出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论秦观诗的那首,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

3、王蒙《春之声》的思想艺术成就。

4、“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熔铸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

三、论述

1、用刘勰的六观说评析一部作品。

2、试论韩少功的长篇小说创作。

3、艾青诗歌的意象特征

四、微型小说评论

林清玄的《送一轮明月》

2010年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5分

立象尽意 文学性 叶绍钧 闻捷

二、简答题 10分

1.“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写出这段话的出处和所包含的理论内涵。

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写出这段话的出处和所包含的理论内涵。

3.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思想艺术特色。4.韩少功《爸爸爸》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 20分

1.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法国布封也有“风格即人”的观点,试比较这两种观点,分析它们的异同。2.骆驼祥子的性格分析。3.余秋雨散文的特色。

四、评论写作 30分 犹大的面孔 达·芬奇 几世纪前,一位大画家为西西里城里一大教堂画幅壁画,画的是耶稣的传记。他费了好几年功夫,壁画差不多都已画好,就只剩下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儿时的基督和出卖耶稣的犹大。

有一天,他在老城区里散步,看见几个孩童在街上玩耍,其中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他的面貌触动了这位大画家的心,就像天使——也许很脏,却正是他所需要写生的面庞。

那小孩被画家带回了家,日复一日,耐着性子坐着给他画,终于画家把圣婴的脸画好了。

但是这位画家仍然找不到可以充当犹大的模特儿。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深怕这一幅杰作会功亏一篑,所以继续不断地物色。

这幅杰作没有完成的情形,传遍遐迩。许多人自以为面目邪恶,都毛遂自荐,替他充当犹大的模特儿,但都不是老画家心中的犹大:不务正业、利欲熏心、意志薄弱的人。

一天下午,老画家照常到酒店喝酒,正当自斟自酌的时候,一个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人摇摇晃晃地走了进来,一跨进门槛就倒在地上。“酒、酒、酒”,他乞讨叫嚷。老画家把他搀了起来,一看他的脸,不禁大吃一惊:这幅嘴脸仿佛雕镂着人间所有的罪恶。

老画家兴奋至极,就把这个放浪的人扶了起来,并对他说:“你跟我来,我会给你酒喝,给你饭吃,给你衣穿。”

现在,犹大的模特儿终于找到了,于是老画家如醉如狂地一边画了好几天,有时候连晚上也都在画,一心要完成他的杰作。

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那个模特儿竟起了变化。他以前总是神智不清,没精打采的,现在却神色紧张,样子十分古怪。充血和眼睛惊惶地注视着自己的画像。有一天,老画家觉察到他这样激动的神情,就停了下来,对他说:“老弟,你有什么事这样难过?我可以帮你的忙。”

那个模特儿低下头,手捧住脸,哽咽起来了。过了很久,他才抬头望着老画家说:“您难道不记得我了吗?多年以前,我就是您画圣婴的模特儿。”

2011年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每个5分以禅喻诗 原型 《倪焕之》 哥德巴赫猜想

二.简答 每个10分

1.指出下面一段话的出处,分析其内涵:“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司空图《24诗品》的“典雅”)

2.指出下面一段话的出处,分析其内涵:“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模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模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模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3.郭沫若诗歌《炉中煤》的创作特色 4.王蒙《蝴蝶》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论述 每个20分1.论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2.分析巴金《家》觉慧的性格特征 3.舒婷诗歌的创作特色

四.文学评论 30分评论微型小说 沈善增《路口》

2012年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简答题(每个15分,合计60分)

1、以《诗品》为例,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批评方式特色

2、简述俄国形式主义主要理论

3、简述鲁迅《阿Q正传》中阿Q与王胡、小D关系

4、如何理解白鹿原的性描写

二、论述题(每个30分,合计60分)

1、以”體”和”style” 为例,说明中西文体论异同;

2、从祥林嫂、水生嫂和李双双,看中国农村妇女性格和命运的变化。

三、文学评论写作(30分)

阅读下面这篇微型小说,写一篇评论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做起来

卡尔维诺(意大利)

这样一个镇子,做什么事情都被禁止了。

现在,因为惟一未被禁止的就是尖脚猫游戏,所以镇上的臣民就经常聚在镇后边的草坪上,成天地玩尖脚猫游戏。

因为禁令被制订的时候总有恰当的原因,所以没有任何人觉得有理由抱怨,也没人觉得受不了。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官员们觉得再没有任何理由禁止臣民做这些事了,他们就派了传令官四处通知人们一切都开禁了。

传令官来到老百姓喜欢聚集的那些地方。

“听好了,听好了,”他们宣布,“所有的都开禁了。”但人们还是玩尖脚猫游戏。

“明白吗?”传令官重申,“你们现在可以任意做想做的事了。” “好的,”臣民们回答。“我们玩尖脚猫。”

那些传令官一再地提醒他们的臣民,他们又可以回到他们从前曾经从事的那些高尚而有用的职业中去了。但是老百姓都不愿听,他们继续玩尖脚猫,一圈又一圈,甚至都不停下来喘口气。

看到他们是白费劲了,那些传令官就回去禀报上面。

“这很容易,”那些官员们说,“现在我们下令禁止尖脚猫。”

人民就是在那时开始反抗的,杀了部分官员。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篇2

人文精神的重建绝非一日之功, 而人文精神培养又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 它更注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因为如此, 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文学教育责无旁贷。

文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描写人的心理世界, 人是文学作品表现的主体。通过文学, 读者可以体会人类的情感世界, 领悟作家的人格美。在感悟与阅读之中, 读者的辨别真伪的能力不断得以加强, 审美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自身精神世界不断得以构建, 文学教育恰是正确感悟和阅读的引路人。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强有力的文学教育必将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 从而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 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是每一个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面对的迫切而又严峻的课题。

一、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窘境和误区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 它以大家熟悉的人物、事件感染和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合理个性、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在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 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在课程自身方面, 课时的进一步压缩使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只能讲解基础知识, 无法通过详细讲解作品来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二是在学生方面, 大部分中文系的学生入学前升学压力大, 读的作品少, 入学后受就业压力影响, 为了给找工作打基础, 很多同学忙着去拿各种证书, 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课程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在这种新形势下, 高校教师对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和改革, 教学局面有一定的改观, 但是, 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依然处于相对保守、陈旧的状态, 教学方法基本是“满堂灌”、“填鸭式”, 忽视实践环节, 不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例如:

1、“泛政治化”的教育思想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 对文学作品进行政治性、阶级性的解读, 不去挖掘、体味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

2、过度注重对文学史的讲解

传统的文学课教学只注重了对文学史的讲解, 讲解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批评, 基本上是对文学史的例证, 忽视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个体体验和人文精神培养, 忽视了文学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3、重理解而轻感悟

尽管大家普遍接受了中文教育的双重性质, 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由于中国高校教育的精英培养意识, 文学课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 教师将主要的精力用在理性分析作品, 向学生介绍批评方法上, 急切地想把学生领进文学批评的大门,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录下来, 在考试时再如数倒出给老师检查, 使本该充满人性美、情趣美, 最具人文内涵的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 知识之学, 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 这种侧重理解轻视感悟的教学方式难以引导学生真正领悟文化的底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只会套用固定的理论, 而不会以心体会作品的内涵、感受美的韵致。

在这样的教学格局中, 僵化的阐释使文学教育彻底远离了情与美, 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学生也对文学失去最基本的兴趣。对文学的知识教育功能的无限强化和僵化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对文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的极大伤害。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彻底远离文学, 文学教育的价值就会荡然无存。一位文学家曾经说过:“在我们这个世界,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动力, 而这种动力的最主要的来源应该是文学教育, 文学的审美性、形象性、大众性的特点使它在人文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绝不可以以简单化、概念化、教条化的方式去粗暴地抹煞文学的人文性, 要充分重视其中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 要使大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 感受命运, 体会人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 感知我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伟大灵魂, 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而这种人文精神必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

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构想

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成果, 如郑玲玲的《突出人文精神, 塑造健全的文化品格—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五期) 、王晓恒的《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二期) 等都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给以高度关注。应该看到的是, 对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并且这一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纯学术的研究中, 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全面展开, 学术研究的成果还没有被及时引进到教学中去。人文精神的低迷和人文教育的缺失, 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病, 在这种形势下, 越发显示出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本文将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这两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1、在教学理念上, 将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设置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 现当代文学是以现代汉语来表达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文学, 学生对文学的最初体验, 大都直接来自于文学文本,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以后文学欣赏的情趣和鉴赏能力。因此, 教学中应立足文本, 精选文本, 教师对人文精神这种教学内容必须保持敏感, 充分挖掘优秀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在美的陶醉中了解历史、感悟人生, 感受强大的人文魅力, 使现当代文学课真正起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健康心智的作用。

第二个层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所记录的是20世纪现代中国人的情感、生活以及审美精神, 渗透的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体验, 反映着20世纪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阐释和建构。教师要在文学史框架梳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了解中国知识分子感应时代变迁而以文学的方式对时代生活的参与, 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忧患、奋斗、反思的历史, 从而在无意识之中建立起爱国敬业、坚强执着、富有正义感的人文品格。如教师在讲解郁达夫小说《出奔》的过程中, 应联系到郁达夫在抗战中所作的人生抉择。为了民族的解放, 郁达夫在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之间选择了后者, 他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 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并为祖国捐躯, 表现出了一个艺术家的民族责任感, 透射出作家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学生会被郁达夫的人格力量所征服, 这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个层面, 为适应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在选修课中讲授因课时所限而略讲的文学现象, 比如港台文学、边缘文学等。同时注重课程的专题性, 比如开设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鲁迅小说研究、新诗研究等专题课。这一层面的设置, 力求学科建设自成一体, 突出文学课教学优势, 对学生的教与学有一个从感性的启发, 到审美情趣的引导, 再到理性层面提升的过程, 这也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理想的教学目的。

2、在教学实践中, 适当调整现当代文学学科内部的课时比例,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 调整现当代文学学科内部的课时比例

一是要调整讲述主流作品与边缘作品的课时比例。主流作品是指长期以来因其具有较强的政治文化寓意而被界定为重点的作品, 有些文学意味很强的作品却很难以既定的文化视角来阐释而与文学史教学无缘, 成了边缘作品。事实上, 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介绍好作品而不仅是重点作品。比如徐志摩, 除诗歌创作外, 他的散文也不乏上乘制作, 也可以适当选讲。二是要调整讲述主流作家和边缘作家的课时比例。有些作家如张爱玲、沈从文等, 他们因作品远离政治, 远离时代, 较多地关注人性、关注心灵, 而成为了边缘作家, 在以往的文学史讲述中提得很少, 甚至不提, 文学史历史证明, 这些作家作品的价值已经得到肯定, 其丰富的文学意蕴对学生的人文精神重构将大有裨益。在讲述中这些作家的作品应给予较多的关注, 加大讲述的课时比例。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上, 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念学生记, 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多年不变, 这样学生很难走进丰富的文学作品所营造的瑰丽的艺术世界当中去, 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很难被完全调动起来, 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基于这种状况,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1) 展开课堂讨论

现当代文学基础课应重视课堂讨论, 应结合对作家作品不同的评价或者有争议的文学现象, 设计某些课题, 让大家各抒己见, 让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和带动同学们的学习。讨论式的教学可以把阅读作品的要求落实,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从而使人文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2) 注重学生的读写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自身真切的情感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设身处地去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生与死、悲与乐的人生滋味, 唤起学生与作品及作者的共鸣, 并鼓励学生尽可能得写下自己的观点。例如, 在《伤逝》的教学中, 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外, 还可以让学生课后细读文本, 并把各自的观点用小论文的形式写下来, 字数不要太多, 观点鲜明即可。小论文的写作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也有助于学生感悟人生。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例如精心制作课件、播放相关影视作品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多媒体手段的灵活使用可以使学生接受强大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 这将有利于知识的转化和吸收,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 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心胸。

(4) 展开课外活动

在诗歌的教学中, 针对很多学生不喜欢诗歌的现象, 教师可以选一些经典作品让学生开展朗诵比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徜徉于文学的殿堂。透过优美的语言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会变得精神自由而开阔, 理想远大而崇高, 心灵美好而圣洁。另外, 在戏剧和小说的教学中还可以精选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排演, 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人生的苦与乐, 培养学生坚定的生活信念, 而这种人文素质教育显然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5) 学生登台讲课

在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穿插学生的试讲, 让学生早登台锻炼。在中学的课本中有不少节选自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课文, 所以在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中, 我们可以从中抽一些比较容易把握的作品出来, 让学生查找资料讲清楚某一个方面的问题, 时间安排为一二十分钟, 这样, 在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 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凸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培养坚守道德, 追求高远理想、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有利于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性格, 使学生终生受益于这种精神。

摘要:针对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 论文探讨了如何利用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大学生,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郑玲玲.突出人文精神, 塑造健全的文化品格—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五期

[2]杨洪承.阅读与阐释: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反省—兼谈高等学校人文学科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五期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篇3

摘要:古典文学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探掘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资源,通过古典文学构建当代大学人文精神格局,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具有启发性。

关键词:古典文学;人文精神;价值研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古典文学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在历史的天空中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对中华民族的进步、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民族品质的弘扬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探掘中国古典文学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资源,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格局,对引领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丰富高校德育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具有启发和借鉴性。

一、古典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资源

(一)心系天下,关注民生,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古代文人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心系苍生,关注民间疾苦,思想里充满辩证理性色彩,能清醒地认识到“生于忧患”“处兴思亡”。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激烈的居安思危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鲜明的标志。北宋范仲淹在他的诗文中有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情怀的集中展现。

(二)坚守信仰,坚定理想,为实现自身价值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信仰和理想是文人追求的永恒主题,古代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这种追求尤甚。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遭受贵族的排挤,长期处于放逐状态,受尽磨难,但诗人仍然百折不挠,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并创作了伟大的诗篇《离骚》,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流传千古,他的一生也影响、感动了后世无数文人。司马迁身受宫刑,但仍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创作出史诗巨著《史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追求,对当代大学生坚定信仰,培养自信以及个人成才都具有启迪作用。

(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强调创造天人和谐的人文环境

古代文人有着浓厚的“人本思想”,其中孔子的“仁”就是这种人本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也是古典人文精神的理论精髓。“仁”的核心是“仁者爱人”,提倡对人的普遍关怀,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基石。

二、以古典文学为依托构建高校人文精神新格局

在当代人文精神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主体要有“人文精神”理念。“一个既有着很高专业素质同时又有着很好的人文素质的教师,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人文教育意义,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精神资源。”构建高校人文精神格局,教师应发挥主要作用,只有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认知水平升华,人文精神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要有人文性,要将它视为实现教师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途径和方式,在与学生相处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既传授知识,又不忘初衷,始终把育人摆在首要位置,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格局。

尤其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将古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传递到学生之中,必须要注重方式方法,要懂得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古代文学的精髓内化为学生人文精神品质的一部分,从而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第一,利用情景教学,让知识的传授更加生动与直观,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自觉参与到高校人文精神格局构建中来。古人先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情景教学的生动教材,学生不仅可以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更能在此过程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自己的人文主义情怀。

第二,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校研讨。交流和讨论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通过个体参与、反思和表达,使蕴含在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真正人文化。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座,就学生感兴趣的或教师认为有必要探讨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尽情发挥,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施教者,教师最后总结,把握问题方向,使每一场讨论成为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第三,鼓励学生研习经典文学作品,在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读和背诵中培养自己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气质。经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形象具有永恒魅力,长期的朗读与背诵使学生含英咀华,在对美文的欣赏中领略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从而内化为自身品质。

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格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增加人的所有物,而是要提升人的境界。”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性,对人生命意义的探求,对人生存境遇的关怀,对人理想信仰的守卫,让人们不因暂时的困苦而退缩,不因一时的失意而彷徨,不因环境的恶劣而颓废,研究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也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发现。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现当代文学 篇4

小说从街谈巷议到文学正宗

(一)小说界革命——对小说的重视

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告小说家》三篇理论文章。

(二)文学革命运动——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取得 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一批作家的小说创作,逐步使小说成为表现社会、情感、人生和启蒙的工具,小说逐渐移向文学的正宗。

2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开始,主要是探究人生的意义,如《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秋分秋雨愁煞人》、《去国》等,后来小说的题材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创作去改良人生,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如《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等,宣扬爱的哲学。

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一)、问题小说

1、何为“问题小说”?

是出现在“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在小说中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的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

主要作家: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2、问题小说的出现的原因;五四理想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是五四启蒙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人生严肃思考的结果;同时,问题现实的出现也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3、问题小说的特征和意义

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哲理性强;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社会功利化追求所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倾向。

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小说的影响。注重社会性、批判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

冰心(1900—1999)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8年进入协和女子大学学医,后改学文学。新文学初期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作家之一)。受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把人生理解为爱,主要歌颂母爱、童心和大自然(大海)。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和女性意识。冰心创作母体: “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

艺术特点是: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活;风格清新、飘逸、感伤;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含蓄疑练、诗情洋溢。

庐隐:原名黄淑仪,黄英,福建闽侯人,文学研究会会员,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曾任北京女子中学校长。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创作的小说多为问题小说,写“人生是恨”的主题。

作品风格:自传色彩浓厚,多以爱情婚姻题材,写青年人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冲突下的悲观苦闷,觉醒与追求,作品风格感伤,基调悲慽,抒情浓郁,语言流畅,是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有《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与冰心并称为“文坛双星”。

(二)、人生写实派小说及乡土小说家

乡土小说作家群 ——指20年代 中期的侨寓他乡的作家,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如王鲁彦的《柚子》;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的《地之子》等。鲁迅的《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也可以归入乡土小说之列。乡土小说的贡献

1、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2、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3、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艺术派小说)及其他主观浪漫型抒情小说

主要集中在创造社作家群,主要有郁达夫、郭沫若、叶灵凤、张资平等。受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同时受到20年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小说主张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内心心境,不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揭示个人内心隐秘和灵与肉的冲突,尤其是处在变态社会中人的变态性心理,以此作为向封建旧道德和礼教宣战。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笔名文、达、旭、春江钓徒、赵廉等,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左联成立时列为发起人之一。

代表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过去》、《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 ;

1921年10月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第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

1922年前的小说主要是写“性的苦闷”,1922 年7 月回国后,作品的目光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者和侮辱者,诉说“生的苦闷”。

郁达夫的小说主题: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另一个主题是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沉沦》自序:“描写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

作品的主人公¡°伊¡±是一个留日学生。一个被五四大潮唤醒的知识青年。他酷爱自由,要求个性解放。但是在日本,被受异族的歧视和凌辱,他热爱生活却不被人理解,他追求爱情但终不可得。由于环境的压迫,他变得苦闷,悲愤,绝望,最后得了严重的忧郁症。作品集中展示了主人公的苦闷、忧郁情绪以及由此形成的变态心理。散文化、意识流,以情绪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线索。

《沉沦》的情绪叙事模式:感伤抑郁——自伤自虐——恐惧自责——自羞自惭——自卑自贱——自暴自弃——悲愤自绝

如何看待郁达夫小说中的色欲描写 ? 小说中的色欲成分常作反判封建道德,抨击封建礼教的表现,具有挑战和宣战性质;作为探索人性的窗口,性的苦闷涵盖有深广的社会内容,而非官能刺激和肉欲挑逗;性在郁达夫小说中常有自我解剖、认识意义;性在郁小说中常是人性冲突、精神升华、灵魂超越的通道;性在郁小说中是一种审美呈现,具有美学和心理学价值。故此,郁小说中性的描写并非淫靡成分,而是审美的题材开掘。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1、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

2、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废、忏悔情绪。作品整体上的呈现出一种感伤美的自然美。

3、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

4、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创作的弊病

(1)虚构颓废:以颓废为美,精神世界里残余的士大夫趣味。

(2)缺乏力度和分寸感: 真实,然而粗砺,缺乏艺术创作与个人情绪间应有的距离。

(3)主题的单调与浅显:苦闷,缺乏乐观情绪;创作风格少变化,主人公因沉溺于情感的宣泄而未能进入到主体灵魂深处反省,缺乏灵肉冲突和自我辩驳的张力。

浪漫抒情派小说的特征:

一是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小说常用第一人称叙事;

二是散文化和诗化倾向,通过表现作家的情绪、心境来结构小说,具有情绪化和抒情性;

三是注重个性主义的张扬,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化倾向,但又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时代青年的心理现实;

四是在创作手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借鉴了西方小说创作的一些现代技巧,如弗洛伊德心理学、意识流等。30年代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繁荣时期 30年代小说概述

在借鉴外国文学与继承民族化的思索中构建现代小说,是30年代小说发展的重要课题。小说取得了创作上的丰收,据统计,这10年发表的小说仅中长篇就在500部以上。小说创作题材不断扩大,作家的审美意识和主题开掘进一步深化。小说与社会、时代结合紧密,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20年代是抒情的时代,30年代是叙事的时代。

一、繁荣原因: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为长篇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广泛借鉴、多方择取中外文化资源的结果。

3、是创作主体(作家)积极探索并形成个性鲜明创作风格的结果。

二、繁荣的表现:

1、小说题材的扩展

2、长篇小说的成熟:茅盾的《蚀》三部曲、《子夜》;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急流三部曲》等;老舍的《猫城记》、《骆驼祥子》、《离婚》等

3、小说流派的不断涌现:左翼,京派,海派(新感觉派)、东北作家群等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其中以茅盾为首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主要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又称“左联”,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出席成立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等四十余人。理论纲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并且表明“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大会上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的意见》的讲话。“左联”的主要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1936年左联解散。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其中以茅盾为首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主要代表。

”左翼“文学的文学主张

1、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实地反映生活。

2、在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上,要求文学反映革命斗争的现实生活。

3、创作上,要求文艺家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参加具体的革命斗争,作品要表现“阶级的意欲”。

京派的文学主张

纯文学本体论。既不视文学为消遣,也不视文学为至上,而是追求文学的纯正,文学不应在政治纷争中去周旋,摒弃文学的商业化。

崇尚和谐、淳朴、节制的美学观念,带有古典主义的美学特征。于和谐中对立统一,节制感情,不能无节制的任意发泄。他们着眼于民族性的重造,从民族的长远生存来考虑文学的建设。

京派小说的特点

在艺术上:追求厚朴清新、冲淡自然的文风 感情表现上:比较内敛,节制,有浓浓的怀旧情

调题材上:多写乡村生活,他们对都市生活的描写,也是作为与乡村的对照中,纳入他们所建构的审美天地。

语言上:简约、古朴、活泼、明净

海派文学主张:海派是沈从文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

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样式。承续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商业价值传统,但又超越了鸳鸯蝴蝶派单纯媚俗的为文态度,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新感觉派:海派在30年代发展成为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影响。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1930¡ª1932年是其发争气,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小说流派的形成。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和变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是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题材上:主要是对病态、畸形、没落的都市生活的表现,表现人的精神的寂寞和肉体堕落,善于从人的内心深层次去表现人的痛苦与生存状态。

人物上:注重人物的心理、幻觉和潜意识描写,以人的直觉去把握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深层次的隐秘心理。

在艺术表现上:采用多种西方的现代派手法。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普罗小说:即以描写无产阶级革命为内容的小说。“普罗”即英文Proletaria(无产阶级,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其中“革命加恋爱”(革命的罗曼蒂克)题材与创作方法 最为流行。

代表作品:蒋光慈《少年飘泊者》、《短裤党》、洪灵菲《流亡》、阳翰生的《地泉》、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到莫斯科去》等。强调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主张作家走向实际的革命运动,把文学作为革命呐喊的工具。为了发挥文学的宣传作用,普罗小说家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

创作模式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且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B、普罗小说中还有一类是侧重反映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在这类题材的表现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 革命+ 恋爱” 的主题模式。C、塑造群像。没有单个主人公,目的是为了表现集体主义思想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对东北市镇生活图景,农村沉滞、闭塞的展示。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主要有《生死场》、《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生死场》 :然而北方人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语)

《生死场》主题:

1、批判农民的麻木、愚昧。(批判国民性)萧红小说不仅关注现实的苦难,更关注人类心灵的顽疾。永劫轮回的生死场

2、强烈的阶级意识与抗日话语。”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地租、高利贷,民族抗战(觉醒的意识)

3、命意识和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代表作《呼兰河传》:为北方小城的人情风俗立传,为沉默的国民灵魂立传。

茅盾认为《呼兰河传》是“一幅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军(1907-1908):原名刘鸿霖,笔名田军。主要写东北人民英雄的反抗,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作品有《八月的乡村》(写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腥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后来的《过去的年代》(《第三代》)等。

海派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

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样式。承续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商业价值传统,但又超越了鸳鸯蝴蝶派单纯媚俗的为文态度,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

海派主要作家集中在现代性爱和肉欲的描写上。代表作家有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等),叶灵凤(《紫丁香》、《流行性感冒》、《七颗心的人》等,曾虚白(《三棱》))等。

新感觉派:海派在30年代发展成为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影响。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1930¡ª1932年是其发争气,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小说流派的形成。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和变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是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题材上:主要是对病态、畸形、没落的都市生活的表现,表现人的精神的寂寞和肉体堕落,善于从人的内心深层次去表现人的痛苦与生存状态。

人物上:注重人物的心理、幻觉和潜意识描写,以人的直觉去把握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深层次的隐秘心理。

在艺术表现上:采用多种西方的现代派手法。

巴金的小说创作

巴金(1904—2005)生于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现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代表作品《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寒夜》等

名人对巴金的评价

王蒙: 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刘心武:巴金是文人的信仰和力量,是中国作家的良心。陈思和: 巴金一生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想,完美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精神。金庸: 巴金是中国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好、文章好,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伟大。

巴金的文化人格:丰富而深刻的现代文化人格。正、反、合。崇高与伟大。“世纪良知”,“知识分子的良心”。良知、真诚、爱、自由和独立,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反叛、激情、忏悔和爱伴随中国走过百年。

巴金的文化人格的生成:个性气质;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观念的濡染。

无政府主义又称“安其那主义”,原意是指没有经过治理的状态,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非人治的生存环境的意思。它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想,它代表了人类的某些乌托邦的理想。它幻想人类社会不需要国家,不需要政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它否定一切国家和强权,主张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提倡个人之见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代表人物如蒲鲁东(法国)、巴枯宁(俄国)、克鲁泡特金(俄国)等。克鲁泡特金《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

俄国民粹主义。俄国民粹主义革命传统是安其那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具有极强的阴谋色彩。这样的团体一般是组织一小撮人搞暴动,或者搞暗杀,强调以暴动打击和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巴金第一部小说《灭亡》是在这样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早期创作(20年代)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基本追求是:(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冠名为“爱情”,实质上写的是一群安其那主义者的革命活动。巴金《爱情三部曲·总序》:“我不曾写过一本叫自己满意的小说。但在我的二十几部文学作品里面却也有我个人喜欢的东西,例如《爱情三部曲》。我的确喜欢这三本小书。这三本小书,我可以说是为我自己写的,写给自己读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在今天我读着《雨》和《电》我的心还会颤动。它们使我哭,也使我笑。它们给过我勇气,也给过我安慰。” 《雾》 周如水,倾向革命却有优柔寡断软弱的性格,患得患失导致爱情悲剧。《雨》 吴仁民,革命组织成员,与两个女性的爱情纠葛。提出如何处理革命和恋爱关系。《电》 敏,性格激烈,为革命献身牺牲。

《灭亡》题名寓意:一诅咒旧世界早日消亡,二礼赞革命者为理想英勇献身精神。

讲述主人公杜大心反抗社会的悲剧故事。作者肯定杜大心的革命信念和献身精神;但认为杜大心所采取的暗杀手段是与事无补的。《灭亡》初步显示了巴金的艺术才华:炽热的激情与酣畅淋漓的笔墨融合一处,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和悲壮的进取精神。

3、后期创作(四十年代),《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激流》写的是一个溃败的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家》写成于1931年,原名是《春梦》。在《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流》 主旨及人物形象分析

主旨

1、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旧礼教对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

主旨

2、再现了“五四”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歌颂了反封建青年的叛离精神。主旨

3、批判了“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为处于封建大家庭中的青年指出了一条反抗的道路。《家》的艺术特点

结构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较突出。风格热情奔放,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家》的风格

《家》代表了前期的创作风格:

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这种风格自然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40年代,巴金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的生命”,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变得悲戚而悒郁,巴金转向了对人生世像的思考。作品:《春》、《秋》、《火》三部曲、(《寒夜》、《憩园》、《第四病室》成为“人生三部曲”)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篇5

科目一.新时期文学思潮

1.以鲁迅或其他作家为例,分析其作品中反讽的艺术特征(30分)。2.分析以王安忆、林白、陈染为主,探讨女性小说和其创作实践。(40分)3.阐述戴望舒《雨巷》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30分)

科目二.现当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篇6

2018厦门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初期复习重难点

每年都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考研中文专业的考研学子总会反映,其实理解吸收中文系的数不是问题,背诵众多的知识点也不是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应试技巧,致使很多人在考场上结束了这段历程,怎样有效的备战厦大中文系考研呢?为了帮助备考2018年考研的学子不在犯之前错误,聚英厦大的老师总结了如何应试的几种方法。

一、关于专业科目

对于厦大来说,除了语言学和文学两个大类别以外,考哪个专业其实差别不大,因为不管考哪个方向的,都是大综合,都要求你是个全才。所以只要你考的是文学方向,现汉、古汉、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你都得复习。光是这些科目的教材就快二十本,搬起来真能砸死人。不过别被这么多科目吓倒,考的范围广但内容却也不深。只要把握它们的基本框架和重要知识点,再加上学文学的一点掰功,我想就够用了,重点是要通过自己的复习和整理把这些知识点的线索框架理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复习资料可以看聚英的《厦门大学80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专业课复习全书》辅导书。

现当代文学的结构和复习思路和古代文学很像,所以古代文学的复习方法也可以沿用在现当代文学上,所以本文仅仅是补充。现当代文学在历年考察中也是重头戏,占分比例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一样,可谓三分天下。但是考虑到它的书数目较少,所以复习难度稍微低一些。

二、关于复习重点内容

1、抓大放小,忽略次要作家

现当代文学书只有两本,年段也只是从1900-1989(之后的文学现象基本不会考查),地域上虽然号称包含了港澳台陆四地区,其实只考查大陆部分的。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非常多,但并不是都很重要,许多人比如卢隐、石评梅、甚至陈西滢都是一笔带过,更有许多作家只有个名字而已。这些提得不多的作家,大可以看看即过,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作家(巴老曹之类)的重要作品上。

2、重视每个10年的综述性章节

具体就是这一10年的文学思潮、文学社团和文学论争。这些一定要当做重中之重来复习!涉及到了知识从点到线、面的转化,要紧!

3、历年考核的侧重比

http://passxmu.com/

浅谈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情况 篇7

我做了一份网络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问卷248分,其中有效问卷248份。问卷主要面向大学生。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每天文学阅读的时间不足一小时。看到这样一个数据,作为大学教授,尤其是中文系的教授,他们的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但是没办法,事实就是这样。在教授们的眼里,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非常愿意进行文学阅读。而且大学生时间很充裕,没有什么生活的压力,所以大学生理应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文学阅读。但是反过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情况又不一样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每日的课程、体育锻炼、社团活动、兼职经历已经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外加上对于文学阅读真真是没有兴趣,因此很难进行文学阅读。确实如此就我个人为例:周一到周四,平均每天八节小课,周五下午要进行备课,周末要给高中生上课,还有各式各样的比赛、社团活动。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已经让我喘不过气,外加上对文学的兴趣不浓厚,自然就不想进行文学阅读。

上述现象表明,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不容乐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铸就了这种情况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由于高考的制度,大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受到一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就是考试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每年我都会到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各个教研组进行调研、学习。语文教研组长于力老师指出,高中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初中老师硬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扼杀了孩子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就高中的教学而言,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篇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但是考虑到教学进度与高考考试的侧重点不在现当代作品上,《荷塘月色》多数的老师是不讲的。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样双重的“尴尬”身份,经常发现学生最不重视的科目就是语文,班主任聘科任的时候也是最后聘语文。语文课涉及的东西多而杂,而且学生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提升大量的成绩。但是经过常会发现学生偷偷地看小说。

文学起源于人的审美需要。在我看来,这一点其实是时代铸就的,过去的那些大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称为经典,但是在今天的大学生看来,很多东西是很晦涩难懂的。比如鲁迅的作品《故乡》中,闰土形象的变化是社会导致的,大学生还处于校园里,几乎没接触过社会,他们自然不懂这些东西,因此,让当代大学生爱上这些经典自然是不太现实。反而那些言情小说,它表现的东西没有那么多的技术含量,就是男女之间的男欢女爱;玄幻小说的故事情节一环套着一环,一直牵动着读者的思维,让读者沉浸在其中,自然受到大学生们喜欢和追捧。

现在,新课改提倡无纸化教学,在无纸化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自然要选择一些电子媒介。很多的电子书中几乎不含有文学名著,取而代之的都是网络上很流行的当代小说。这些当代小说刚才已经提到了,它们并没有晦涩难懂的背景,反倒是充满了离奇色彩。这些对于没经历过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十足的吸引力。倒不是说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网络小说基本上没有给大学生提供什么正能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没有经典作品读起来有味道。

在我的调查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说,《西游记》也好,《红楼梦》也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被拍成电视剧,这两部电视剧基本上是遵照原著完成的,电视剧能带来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东西。我把这个现象总结为文学冲击。所谓文学冲击,就是将文学作品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此同时,影视作品比原著更能让人接受,人们只选择影视而不选择文学。举一个很经典的例子: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在2012年刚播出的时候可以说是万人空巷,由流潋紫写的《甄嬛传》小说却少有人问津,直到影视作品的出现,很多人才会去看原著。就《甄嬛传》而言,小说和影视的内容出入很大。但是这个现象确实造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去看文学作品。

但是影视文学不同于文学原著,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在思考时,文学创作中的心理描写可以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在影视中,镜头不可能静止不动地拍摄一个人静止不动地发呆状态。

最后,我想结合我自己谈谈我对大学生文学阅读情况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不喜欢阅读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和网络作品。单纯是对文学的兴趣不大。但是我特别喜欢别人给我讲述一篇文学作品,从另外一个人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我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我把这个情况成为取代阅读。想必很多人都处于和我一样的状态,不愿意主动阅读而是被动阅读。

综上所述,是我对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情况的看法。

摘要: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并伴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无纸化教学已越来越成为广大初高中教师的选择。因此大学生已经定型的思维模式铸造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本文将结合实际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现象谈本质,总结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结合自身文学阅读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篇8

[关键词]红色文学作品;大学生;思政教育

红色文学与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既有着显著的不同,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它是文学类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上作用非常突出。红色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也非常丰富,它体现出了中国革命者的精神风貌。在今天,社会对潮流文化的关注较多,在传统思想的关注上却显得不足。红色文学大多是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完成的,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缺乏红色文学的引导和教育,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将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红色文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联系

红色文学和大学生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二者在深层的理论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不管是红色文学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其产生或者是进行的理论基础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不管是思政教育活动还是红色文学,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下面笔者将就二者之间的联系作出简单的分析。

1.二者在价值体系上的一致性

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红色文学,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其重要的理论基点,它们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从而最终实现促进社会主义中国更好发展的目的。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发展尤为重要,始终贯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未来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二者在内容上的相互贯通

思政教育和红色文学在内容上也是互相贯通的。首先,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生存的重要基础,红色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对这一思想进行宣传,而社会主义的思政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当今很多社会主义活动,其来源都是红色文学,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红色文学是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红色文学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内容上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这能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二者在内容上互相贯通的一个重要表现。

3.红色文学作品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载体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可能凭空进行,它需要具体的载体作为依据。红色文学对展现一定的时代风貌具有明显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对红色文学的阅读,对中国的革命成果取得的艰难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的认识。当今,虽然有一些影视作品对革命年代的具体事迹进行了描述,但渲染的手段都过于夸张。人们要想对那个年代以及人物进行了解,红色文学这一形式是比较合适的,通过深入了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4.红色文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最理想的形式

大学生思政教育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来,大学生思政教育卻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它常常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与时俱进,其中,通过阅读红色文学进行思政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首先,红色文学其表现形式为小说、诗歌等形式,在可读性方面比较强,大学生比较容易进行深入阅读;其次,就红色文学的作者来说,大多是一些名家,他们所完成的作品,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最后,红色文学也具有非常强的教育功能,通过对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以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红色文学的思政教育功能

红色文学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联系非常密切,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就红色文学的思政教育功能作出具体的分析。

1.红色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用也非常明显。思政教育取得的结果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非常明显,红色文学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比较突出,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相关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程度,也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同时,在红色文学中,往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先进文化,这些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生活状况、人生轨迹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巴金的作品《家》、《春》、《秋》中,作者通过封建社会下灵魂没落、残酷冷漠等现象的深入阐述和分析,向人们展现了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生活的困难。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有利于大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红色文学作品在思想教育上的重要功能。例如,小说《红岩》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其在思想教育上的功能就是非常突出的,能够让大学生树立革命时艰苦朴素的思想观念。

2.红色文学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

思政教育除了思想教育这个重要功能外,政治教育是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有一些差异,政治教育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甚至还包括人们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红色文学与普通的文学差异非常显著,其中的政治和思想内涵非常丰富,通过红色文学,大学生能够对政治发展状况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另外,红色文学中所体现的政治和国家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将红色文学渗入其中,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最终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观。例如,在红色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回延安》中,就塑造了相关的政治人物形象,给大学生传递出了比较坚定的人生信仰和政治立场。另外,通过红色文学作品,大学生对历史、社会的发展规律也能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红色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意义

道德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要想进行思政教育,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道德是大学生其他一切行为的基础,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道德教育如果进行得比较好,最终将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而在红色文学中,蕴含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往往都非常高尚,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必然会在道德教育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另外,正是由于红色文学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都在比较特殊的时代,其中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才会比较严格,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作用也更为明显。

三、如何发挥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既然紅色文学作品与思政教育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思政教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那么,如何发挥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在思想导向上予以强化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来说,红色文学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具有突出的提升作用,优秀的红色文学,对民族精神以及革命精神的宣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人类历史的进程可以看出,要想在世界中取得一定的认可和地位,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革命精神。我国的红色文化从五四运动时期就已经产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红色文学,对这些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精神和情怀,坚持崇高的信念和理想。

2.在人文价值上予以熏陶

通过对红色文学的整体性把握,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革命精神,并进行一定的把握。经典的红色文学作品,必然能够表现民族灵魂,而且一定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大学生通过阅读红色文学作品,能够对历史和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内涵以及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领悟,最终促进个人的思想境界的提高。

3.在思政教学内容上进行丰富

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常常会因为其一成不变的方式和深刻的理论而感到枯燥无昧,而通过红色文学这样一种形式,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艺术性使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加之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非常浓厚的趣味性,通过红色文学作品,大学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熏陶和感染,最终对思政教育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方法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补充,通过深入理解红色文学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红色文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也比较显著。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理解,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已经成了时代的要求。恰当发挥红色文学的作用,就是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红色文学作品,对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进行了解和分析,最终达到有效发挥红色文学作品思政教育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林林.论红色文学作品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J].芒种,2015(22).

[2]李书领,柳云.试论红色文学作品的思政教育意义[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7).

[3]李杨,李媛媛.对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政教育意义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3(08).

[4]耿朋明.浅析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政教育意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5).

(收稿日期:2015-12-20)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篇9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震亚(2004年12月13日)

2004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织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问卷调查。

该调查由张志忠教授策划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针对大中学生、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的不同情况,共设计了互有区别的三种问卷。其中,收回学生问卷550份,中小学教师问卷62份,高校教师问卷35份。在此基础上,对问卷做了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进而引出若干思考。

首先,应当欣慰。

将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71.9%)与超过半数的中小学教师(56.4%)都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自己是有阅读吸引力的。即使是中学生,也接近半数(初中生45.4%,高中生41.7%)。他们认为,这种吸引力源自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之作贴近社会现实,充满生命活力,体裁、题材与表现形式、艺术手法都不拘一格,将生存体验与文学经验融为一体。

由于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多是90年代以来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的,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人群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来讲,是个相当不错的外部环境。

其次,又感悲哀。

那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及其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回答“你喜欢的作家”时,进入初中生组前十名的是:金庸、郭敬明、鲁迅、冰心、张爱玲、巴金、琼瑶、古龙、徐志摩、海岩;

进入高中生组前十名的是:金庸、郭敬明、韩寒、刘墉、鲁迅、古龙、痞子蔡、安妮宝贝、琼瑶、徐志摩;

进入大学生组前十名的是:鲁迅、张爱玲、金庸、郭敬明、余秋雨、刘墉、安妮宝贝、痞子蔡、巴金、余华。

其中,除了鲁迅在两个组中进入前三名外,巴金、徐志摩等人都排名靠后。而茅盾、孙犁、艾青、王蒙等人更是名落孙山。

必须承认,当今时代,文学已成为一种消费品,商业化的影响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通俗作品、青春写作与网络文学如鱼得水。所以,写武侠的金庸在三个组中都进入了前三名,属于青春写作的郭敬明进入了两个组的前三名,走红于网络的痞子蔡、安妮宝贝也榜上有名。“生活类散文随笔”更是成为二三十岁人群最喜欢的阅读类型。

当然,也不必太沮丧。比较这三个组就会发现,随着年龄、学历的增长,学生阅读取向的变化还是给人以希望的。比如大学生组的前十名中,鲁迅取代初高中组的金庸,排名第一;此外还有巴金、余秋雨、余华列名其间。这表明,走向成熟的大学生们开始看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文学性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表示:喜读具有哲理内涵、时代色彩、书卷气息、生活质感与艺术品味的作品,比如《我与地坛》《文化苦旅》《一地鸡毛》等;反感情趣低下、思想肤浅的作品,比如《上海宝贝》《遗情书》等下半身写作的作品与《三重门》、《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热销作品。

第三,需要反思。

反思之一是,目前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到底怎样。

本来,教师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指导者。但从问卷调查看,影响学生阅读取向的第一因素是“同学和朋友的推荐”(初中生59.9%,高中生59.3%,大学生63.4%)。教师的推荐(初中生21.1%,高中生22.9%),在中学生中的作用,甚至赶不上媒体与影视的影响力。

固然,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与各方面的联系渠道远多于过去;容易接受来自社会的影响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教师,也确实需要反思:反思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与方式方法(比如,与教学、作业、考试贴得太近,引起反感);反思教师自己的阅读取向——从问卷调查看,中小学教师最喜欢的阅读类型也是“生活类散文随笔”,占64.5%;最喜欢的作家中,琼瑶、金庸位居第三、第四。试想,如果教师自身对纯文学作品缺乏阅读的兴趣(即使阅读,多是因“教学需要”),怎么可能引导学生去阅读呢?何况,有43.5%的中小学教师承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占的比重是“少”的。

问题是,这些中小学教师,恰恰是这十几年间由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因此,就更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考虑如何加以改进。

反思之二是,用于课堂教学的文学史教材是否适用。

从高校教师的问卷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对目前较为通用的几本当代文学史教材总体评价不错,但也有不满足的地方。认为:

洪子诚本的优点是线索分明,学术性强,有问题意识。但理论阐释较多,具体作品的分析偏少,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显得过于简单和概括。

朱栋霖本的优点是打通了现当代文学,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但以论代史,以论代替文本分析,稍欠系统性。

陈思和本的优点是针对学生,教学定位分明,微观分析好。但史的线索不够完整。

所以,尽管当代文学史教材已有六七十部之多,但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仍然缺乏适用的教材,仍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比如:

大陆文学与台港澳文学的整合问题。现有教材或舍去台港澳,或单设章节,似乎都不理想。

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整合问题。现有教材也少有成功的例子。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兼顾的问题。一般教材较少涉及文学批评与评论家。

史实、史论与作品分析的兼顾问题。往往是顾此失彼。

当然,文学史写作是一回事;课堂教学则是另一回事,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且,综合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与师范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也是应当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的。

反思之三是,如何针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加强指导。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文系学生的阅读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阅读面偏狭。大学生与教师讨论较多的是女性文学,占62%。选作论文的作家也集中于张爱玲、余华、池莉、沈从文、鲁迅、金庸和苏童等少数几个人。

又如,阅读有困难。一些人不喜欢读现代文学作品,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因为“远离当时的语境”,难于理解;有人不喜欢读残雪及寻根文学,也是因为“读不懂”。

因此,如何全面、系统地向学生推介作家、作品,提供背景材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问卷表明,学生们还是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的。具体而言,是在作品选择、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

反思之四是,怎样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

来自各地的高校教师认为,难点和疑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历史迷雾的逐渐消散,不少现当代经典作品需要重读与解读;

二是新人辈出,作品繁多,良莠混杂。在此情况下是读不胜读,却又不能不读。

三是无法拉开距离,缺少时间的筛选,难以做出历史的评价。

不过,这既是难点,也是现当代文学的魅力所在。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这种魅力。

对此,各地的教师们也谈及他们采取的措施:

或是运用影像资料来增强教学效果;

或是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形成教学互动;

或是开设专题讲座,进行特别推介或深入研讨,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或是鼓励学生创作,做“作家型学者”,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领会作家的创作心理,进而深入感悟作品的内涵。

以上,就是我们对“问卷调查”的分析与思考。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仅限于首师大,对大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虽然范围较广(北京市及全国),但数量偏小,覆盖面不够。所以,调查的结果不一定有普遍性(比如,北大、人大、北师大、复旦等名校的学生阅读情况是否要好一些)。不过,我们仍希望这一次的问卷调查能对深化现当代文学研究,改进现当代文学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现当代文学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学生卷)

共调查北京市的初中学生192人,高中学生96人,大学生262人。

一、在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占有多大比重

二、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主要通过哪些渠道(多选)

三、喜欢的阅读类型是(多选)

四、喜欢的作家(前十位)

五、列举喜欢的和反感的作品,并简述理由。

初中生

列举的作品中,经典名作占的比重最大。理由多为经典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情节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但有的学生也明确指出,看这类书主要是对学习尤其是作文有一定帮助。武侠类作品也较受欢迎,认为这类书想象力丰富,描写细致、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性格突出,没有约束感。在所喜欢的作品中,郭敬明的《幻城》被提到次数较多。对时下的一些热点作品,如张爱玲的《半生缘》、《我这一辈子》等,学生也有一定的关注,但比重不大。

较反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言情通俗小说方面,理由是认为这类作品空洞、虚假、做作、雷同,没有学习的收获,比如《还珠格格》。还有的认为一些作品的情节过于悲惨,感觉压抑。另有一部分人觉得有些作家的作品读不懂不易理解,比如鲁迅的作品,因此敬而远之。

从初中生罗列的理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经典的喜爱多是出于学习和受教育的要求,而对于武侠作品的阅读则多从兴趣出发。

高中生

从问卷看,受高中学生喜欢的是武侠类作品,如金庸的《天龙八部》、《鹿鼎记》等,他们认为这些作品想象大胆新奇,故事性强,人物塑造成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引人入胜。史铁生、王小波、刘墉等作家较具思想性的作品和一些经典著作以其丰厚的人文内涵和突出的文学特质也较受学生欢迎。

而高中生反感的是下半身写作及颓废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显现了作者不健康的创作心态,毫无思想意义。对言情作品,学生们认为枯燥、无聊,辞藻华丽却尽显俗气。除此之外,对鲁迅、徐志摩的一些作品,学生们认为看不懂或是旧时代色彩过浓,从而也将其归入反感的作品之列。

有意思的是,对于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喜欢与反感的人都不少。喜欢者认为:“情节曲折”、“描写细致”、“语言新鲜”、“很感人并且揭露了世界上一些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事”。反感者则认为:没思想,欠深度。

大学生

大学生表示,他们喜欢的作品一般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哲理的启示,如《我的精神家园》《我与地坛》《文化苦旅》《一地鸡毛》等。还有一些作品以其跌宕起伏的感情和情节而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如《呼兰河传》、《雷雨》等。对时下热销的文学作品大学生们也非常关注,如《半生缘》、《啼笑因缘》、《结婚十年》、《幻城》等。总的来看,受大学生喜爱的作品多数是一些受到公认的经典名作,认为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生活质感,能够与读者的阅读产生一定的精神共鸣,并且有所收获。

大学生反感的作品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①下半身写作,如《上海宝贝》、《遗情书》等,认为这类作品思想阴暗,情趣低下;

②思想较为晦涩的作品,如《爸爸爸》和残雪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读不懂,阅读有障碍,只好作罢。

③十七年文学,认为这些作品指向单一,远离生活和当代人的思想。

④部分现代文学作品,如《莎非女士的的日记》、《爱情三部曲》和郁达夫的一些作品,认为远离当时的语境,无法理解作品中的思想,难以真正认同。

⑤一些曾经热销的作品,如《三重门》、《第一次亲密接触》,认为这些作品思想肤浅,故弄玄虚,有做作感和炒作的嫌疑,读后没有收获。

总体看来,大学生的阅读要求相对较高,比较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感。

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你是否有阅读吸引力,简述理由。

初中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45.4%。认为这些作品(多指当下流行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和读者生活在同一时空中,易接受,思想真实,尤其语言方面较为认同。但不少学生指出偏爱当前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

明确回答“否”的占38.9%,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5.7%。他们的理由是:这些作品远离现实,语言也不流畅,故事单调,情节相似,缺乏创新,所以觉得没有吸引力。

高中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41.7%。主要是认为这些作品能够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能表现出正确的善恶价值判断,风格突出。

明确回答“否”的占20.8%,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37.5%。认为作品政治性、教育性太强,价值取向单一,缺乏感染力,并且好作品少。

大学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71.9%。大学生认为现当代作品具有吸引力的最突出的原因是,较之于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现当代作品没有时空距离或者时空距离感较小,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容易被今天的大学生接受、认同。不仅如此,大学生大多认为现当代文学题材多样,不同作家个性鲜明,能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作品大都内容充实、技巧高超,有助于读者的学习成长,引用一位同学话说“当代作家机智灵敏,作品丰富形式多样,把当代社会及人生百态揭示得淋漓尽致。”

明确回答“否”的占12.6%,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5.5%。其中在现当代阅读比重较少的19.6%的学生中,认为没有吸引力的占52.9%。这部分同学认为作品政治色彩浓厚,更有“油腔滑调”的媚俗风气。所以认为没有吸引力。

七、当前文学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简述理由。

初中生

优点:与实际生活贴近,通俗化,内容积极向上,语言优美、新颖,情节感人。

缺点:在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功利色彩过于直白,没有感情。一些言情作品空洞乏味,相互之间没有创新,千篇一律。

高中生

优点:时代感强,内容丰富、深刻,富有哲理启示和生活气息,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

缺点:一些作品脱离实际生活,漫无边际,思想阴暗,格调低下,情色泛滥。

大学生

优点:大都肯定当前文学作品能把握时代脉搏,题材多样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体现了当代人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同时还注意到当前的文学作品关注个人体验,重视个人价值,认为正在逐步摆脱政治话语的影响。

缺点:商业气息浓重,造成作品相互模仿,虚构离奇,脱离生活。一些作品无病呻吟,没有深度,已成俗套。个别同学提出传统内蕴不足,认为对古典的东西应当有所继承。

八、希望老师从哪些方面对你的阅读进行指导。

初中生

①介绍有意义、有价值、有创新的作品。

②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加深领会作品的内涵。

③就具体的写作手法进行指导,如景物、人物的描写,叙述角度、语言修辞的运用等问题。

高中生

高中生多出于应试的考虑,希望老师能辅导如何正确领会作者意图,并对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同时多推荐一些鲁迅等经典作家之外的优秀作品。

大学生

①加强优秀作家、优秀作品的介绍。

②加强阅读的指导,对作品内涵作深入的开掘。

③加强艺术的鉴赏,对写作手法、技巧作具体的分析,并辅以理论的提高。

综合看来,学生群体多希望在作品选择、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

(中小学教师卷)

共调查北京市中小学教师62人,其中:

高中老师7人占11.3%,初中老师28人占45.2%,小学老师27人占43.5% ;

中专学历3人占4.8%,大专学历50人,占80.6%,大本及以上学历9人占14.6% ;

80年代毕业3人占4.8%,90年代毕业37人占59.7%,21世纪初毕业22人35.5%。

一、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占比重

二、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的渠道(多选)

三、喜欢的阅读类型(多选)

四、喜欢的作家(前十位)

五、列举喜欢的和反感的作品,并简述理由。

中学教师比较喜欢生活化的作品,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一地鸡毛》等,认为这些作品贴近生活,真实不庸俗,并给人一定的启示。经典名作也较受老师们的欢迎,如《家》、《金锁记》、《白鹿原》等。理由多认为这些作品内蕴丰厚、语言独特、描写细腻,广泛反映社会生活,感情真挚。

老师们比较反感的作品有反腐倡廉题材的作品,认为这类作品着意于“高大形象”的塑造,情节虚假不真实,脱离生活实际。下半身写作和低俗、滥情的言情小说也为老师们所反感,认为这些作品没有实际内容,没有意义。

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你是否有阅读吸引力,简述理由。

明确回答“有”的占56.4%。半数以上的老师认为现当代作品切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笔法细腻,思想深刻,阅读作品可以增长见识。

明确回答“否”的占30.6%,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3.0%。很多老师反映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看书。一些老师认为当下不少作品没有底蕴,枯燥无味,彼此重复,如海岩的个别作品。

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简述理由。

优点:作品源自生活,亲切平实,关注人物内心世界,更加人性化、人文化。

缺点:商业炒作,互相模仿,作品思想阴暗,不知所云。

八、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难点和困惑是什么。

难点、困惑在于现当代作品流派众多,风格迥异,更新快,不易准确把握。一些作品年代久远,远离彼时语境的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感到吃力,尤其是无法把文学教学和中高考很好地结合起来。

九、如果参加进修学习,希望从哪些方面得到针对阅读和教学进行的指导。

选择、理解、欣赏作品。

(高校教师卷)

共调查来自全国各高校讲授现当代文学的教师35人。

一、学生和您讨论较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类型是(多选)

二、学生和您讨论较多的和选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作家(前十位)

三、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下限是

四、认为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讲授的难点和疑点何在,兴趣和魅力何在

难点和疑点主要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十七年文学和现代经典作品的重读、解读;作品繁多,并且新人辈出,处于不断的发展中,难以把握历史逻辑;理论滞后,不易于同当前文学现状联系。

兴趣和魅力主要在于现当代文学贴近现实,自身充满活力,对象众多,角度众多,生存体验和文学经验紧密相连,追问知识分子的心态,发言空间大。灵活、自由。

五、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是否认为是当前一种趋向,其利弊何在 91.4%的老师赞成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认为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观照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有系统性,使学生了解文学发生、发展、嬗变的过程,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审视作家、作品。

但也有不少老师在表示赞成的同时也谨慎地指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和所承担的文学使命不同”,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有可能会对当代文学造成挤压。目前,要真正变“拼贴”为“整合”,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不少困难。

六、所在院校采用的讲授方式是

42.9%的老师表示目前正在采用现当代一体的讲授方式,其中,由一位老师通讲的占40%,两位老师分别讲授现代、当代的占46.7%。1位老师表示,是由几位老师分体裁讲,其余的没有表态。

57.1%的老师表示目前正在采用现当代分别讲的讲授方式,一位老师通讲的占45%,几为老师分体裁讲的占15%,其余的没有表态。

七、使用的当代文学教材

八、认为当前使用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请简述。

洪子诚 本:

线索分明,学术性强,有问题意识。但理论阐释较多,具体作品的分析偏少,过于简单、概括,不太适合于课堂教学。

朱栋霖 本:

打通了20世纪文学,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但以论带史,以论代替文本分析,稍欠系统性、学术性,并且重点作家有遗漏。

陈思和 本:

针对学生教学定位分明,微观分析好。但史的线索不够完整。

九、其他(教学和科研的随感)

①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②教学过程中应多种手段并用

③遵守学术规范,形成扎实的研究风气

十、是否采用影像资料帮助现当代文学教学

71.4%的老师选择“是”,并且有68.6%的老师认为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帮助。

十一、还采用哪些方法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①组织课堂讨论

②进行特别推荐

③开设专题讲座

④鼓励学生创作,做“作家型学者”

上一篇: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下一篇:验厂 员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