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24-05-13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共19篇)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1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功能,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开创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办学水平。

二、课程目标:

1、学会一些简单的地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兴趣。

2、在生活中要学会拒绝,同时要注意拒绝的方式和态度;挑战自卑走向自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在生活中学会战胜挫折,走向成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3、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通过对唐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在阅读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4、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珍惜生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课程内容 :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地理与生活教育及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唐诗,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有关的诗词,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

四、措施

联系实际,活动为本。2 综合与开发有机结合。

3开展一些自我保护方面的交流活动

五、目的要求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从容面对社会的能力。具体课程安排: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2

绘本有时也叫“图画书”, 绘本虽以图为主, 但是绘本的图不是文字的附庸, 它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图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 每张图都有丰富的内涵, 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 表达绘本的整体意境, 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情感、人生哲理。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 并能帮助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在开学伊始, 我也曾经使用过无声绘本, 但是一年级孩子识字的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 图文结合、简单易懂的有声绘本是最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读物, 是课外阅读的首选。

本课是自编教材一年级第12课《我的故事在哪儿》, 本节课主要让孩子们在鼠标熟练操作的基础上, 正确使用单击、双击、指向、拖动、右击操作, 找到故事书、打开故事书、阅读故事书, 并能解决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电脑操作问题, 例如“声音太大或太小”、“窗口太小或偏了”、“看完后想看另外一个怎么办”、“如果不想关闭怎么办”等问题, 以便能用更加熟练的电脑操作, 更好的阅读故事。

[案例描述]

“今天我们要开始自己阅读故事书了, 不过啊, 想看到这几本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噢!孔老师把这三个绘本故事藏在了你们电脑的三个不同的位置。”

上课伊始, 我就给孩子们抛出了这样的话题, 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 大家都安静下来好奇地盯着屏幕, 感觉很新鲜。于是我接着说:“老师先透露一下三本书, 分别是《妈妈的甜蜜小麻烦》、《独自去旅行》、《你还爱我吗?》”配合着精彩的预告片, 同学们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 “你最想看哪一本呢?”我紧接着问, “我想看《妈妈的甜蜜小麻烦》”、“我想看《独自去旅行》”、“我特别想看《你还爱我吗?》”, 学生的回答也异常响亮。于是我趁热打铁, 抛出新的话题:“那就需要你们运用熟练的鼠标操作, 去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 有没有信心找到?”“有!”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的样子, 我紧接着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果想得到小红旗的奖励, 还要听清老师下面的要求:找到你想看的这本书你就可以开始阅读了, 每个故事第一个读完并能说出故事内容的小朋友, 可以奖励两首小红旗!”

于是孩子们就纷纷用前面学习的灵活的鼠标操作开始在电脑里寻找自己喜欢的那本绘本书。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 熟练正确地使用鼠标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右击这些操作去寻找故事书, 我的心里真开心。

欣赏完三个有声绘本故事后, 学生开始进行独立思考和小范围的小组讨论, 讨论结束, 学生都踊跃回答。

[案例反思]

从这个案例中我得到了这样几点体会: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博客在本课程中的一些说明

(1) 在阅读课伊始, 需要对在机房上课提出相应的要求, 并加以训练形成上课的规矩, 不能急于求成, 否则没有良好的上机习惯, 开放式阅读课程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2) 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进行摸底, 对于阅读课程需要使用到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需要在阅读课程中穿插教授, 否则会影响阅读课程的开发进度。

(3) 关于博客的使用设想: (1) 在学生基本掌握拼音后, 教授孩子注册个人博客, 并学会博客使用的基本操作。 (2) 每次课上共同阅读的书籍, 课后老师上传到博客, 孩子们可以继续进行讨论。 (3)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可以在博客上上传一些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片段, 推荐给大家, 共享读书的喜悦。 (4) 各学科老师也可以注册自己的博客, 在博客上给孩子们推荐相关学科的优秀书籍。 (5) 老师可以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话题讨论, 比如针对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和想法, 发布一些心理故事、心灵鸡汤、关爱故事等, 开展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鼓励有困惑的孩子在博客上与老师私聊, 了解孩子们的困扰, 与班主任及家长共同对孩子进行引导。

二、关于促进网络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想法

(1) 创设阅读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无穷的, 它能不知不觉改变学生、塑造学生, 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从教室的布置上下些工夫。比如, 在墙上张贴些优秀绘本的宣传画册、在班级读书角放些绘本读物、定期向学生们推荐些优秀图书等。这样, 既能让班级充满“书香”、“墨味”, 又可以营造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班级环境。另外, 还可以开放阅读的空间, 把阅读的地点转移到校园里, 比如小树林、草地上、花坛边,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席地而坐, 营造一种放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拉近书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同时, 阅读电子屏也是个很好的阅读新方式。

(2) 为了鼓励学生认真阅读绘本,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经常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情况, 定期在班内组织讲故事比赛、朗读故事比赛、表演故事比赛等活动。这样, 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 还可以通过组织评选“阅读之星”的方法, 调动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 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 有效地激励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生活化

现在,很多中学老师虽然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感到一些不适应。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现代所有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再加上七年级学生面临青春期的困扰,如果老师无法实施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所遇到的困难,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下面,笔者应用信息技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实现生活化教学三个方面,讨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应用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最主要科技之一。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网络与电脑,因此,老师必须要在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首先,老师要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在教育中最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明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要点。其次,老师要合理整合教材,科学选择适合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避免片面追求信息化教学。再者,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切忌直接将板书挪到多媒体屏幕上。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应该要优于传统教学手段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反之,则没有必要应用信息技术。在《探问生命》一课中,主要是为了让七年级的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但是,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很少有经历生离死别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不深。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了一些自然灾害的照片,营造出比较肃穆的课堂氛围。然后,我再找到Love Life这部与关爱癌症儿童相关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很多末期癌症儿童对生命的渴望,我以此导入课堂,让学生思考“我们的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表示,他们通过观看这个纪录片,能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二、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自从新课改强调要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之后,很多老师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变成“满堂跑”,使这些活动与教学目标割裂开来,导致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获得优质的成果。再加上很多学生可能并不想参加这些探究活动,老师强迫他们参与进来,无法达到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在设计《探究生命》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合思想品德教科书,谈一谈“永恒的生命”这一问题。然后,我在班级中举办了演讲比赛,各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小组观点。一组主讲,别的小组进行补充,然后老师再总结与点拨,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

三、实现生活化教学

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初中生能够成为有文化、有素质、有纪律、有理想的公民,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然而,现在很多老师讲课时,过于理论化、概念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必须实现生活化的教学,将思想品德课程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变得充实、实际,让学生接受真正需要的教育。在《亲情之爱》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故事,并让他们谈一谈他们所认识的家以及对“孝”的认识。然后,我再以学生的故事为基本,引入教材中的知识点,将教材中的语言转化为一些朴实、通俗的语言。

因此,老师必须改革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尊敬师长等优秀的品质。老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避免活动变得形式化;实现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美凤,林文瑞.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问题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李蓉.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榜样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六年级校本课程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实施目标:

1.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培养自信心、建立“自我概念”、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2.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分看重学科成绩的倾向,以学生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一种更适合学生需要的育人环境。

三、校本课程内容: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从学校实际出发,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客家人是中国汉民族中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作为一个系统分明而又颇有特点的民系、群族,当时客家先祖们衣冠南渡,万里迁徙,筚路蓝缕,历经千余年的播迁繁衍,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千古文明——客家文化。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是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5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通过校本学习,已得到很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喜欢校本这门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同学上课都争着发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等因素用于学习。

但有少数几位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对人、自然、社会这门课不够重视。

二、教材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种教材,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在实验中不断地学习、求知,根据学校特点,四年级以爱家乡为主要教学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爱家乡的乐趣。

四、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和爱乡教育,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家乡物产丰富,自然风光好,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树立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五、具体措施:

1、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构建开放式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车溪风景区、王家坝水库、人民公社旧址馆等基地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相关的教育网络,拓展学习空间。

3、建立多元、互动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予的激励评价形式。

六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6

肖明昌

一、学情分析

为了响应学校特色——硬笔书法,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定为硬笔书法的教学,六年级学生练字有好几年了,对书法有一定的了解,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书法知识、基础很差,因此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从基础的书法入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尤其需要教师着重指导用笔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积淀,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因此,书法教学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中华民族文明的突出体现,写好汉字不仅具有展示、欣赏和收存价值,而且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法课要讲究字形、运笔、结构、章法四美,显然将其提升到一个艺术高度来认识来衡量。

三、教学目标

1、书法课的教学要有人文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对全体,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书法教学作为培养特长一面来讲,要让学生了解书法的重要性,晓知并学习古代名人学有所成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艺术之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信心,从小养成喜好、爱好艺术的良好习惯,并且既学本领,又学做人。

2、书法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图人人都能当小书法家,但求个个参与,书写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还必得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要注意选拔出类拔萃之优生作为培养对象,给他们机会,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书写技能,真正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为他们的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书法教学要有持久性

欲获得某一知识、技能,并非三两日可成,必有时日来保证。“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必须具有持久性。

1、学习书法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要磨练学生的耐性。要天天坚持不懈,如同做事,要有始有终。平时要求学生每天利用13:30——13:50这20分钟练习书法。

2、开展书法比赛活动,在活动中比进步,比质量,比速度,比特色,并将学生的书法作业进行展评,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方可达到日久功成的目的。

3、书法教学要具有发展性

4、书法教学要具有兴趣性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7

我校开设的一年级信息课, 是围绕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作文早起步”而展开的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所谓“网络环境下作文早起步”, 就是借助计算机的汉字输入自动识别功能, 帮助学生克服识字量有限、手写能力受限这一障碍, 通过键盘实现自由表达, 让一年级新生入校后即进入作文训练。该课题从2007 年开始, 主要基于作文教学难的困惑、作文起步晚的现状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这三点的考虑, 开始了“网络环境下作文早起步”的实践探究。三年试点之后, 在2010 年全面推广, 实验至今已有整整9 年时间, 效果喜人。

一年级信息课程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键盘打写的能力。教会学生打字, 在整个课题开展中尤为重要, 是学生作文打写的保障和基础。为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写训练的逐步加深, 我们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设计了25 节课, 逐层加深难度, 让学生掌握打写技巧, 本课特以至关重要的三节课为例来说明。

二、目前的问题

一年级校本信息课主要是训练键盘打写能力, 属于实践操作类课程。在键盘打写训练的前期, 指法的熟练格外重要, 而学生在离开微机教室后无法进行指法练习, 随着一周时间的过去, 再进入机房时指法已经生疏,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 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 键盘膜进教室

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指法训练时, 教师利用每天的空闲时间, 带领学生在教室运用键盘膜进行指法训练, 从熟悉基本键位到掌握全键盘, 每天练习, 加深巩固效果。

(二) 家长配合督促

在键盘教学的同时, 教师会将练习要点以贴子的形式发布在班级群中, 回家后家长每天利用5 分钟时间, 监督孩子练习并回贴汇报练习情况。这样的措施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但也为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扰。

1.部分学生上课无法掌握

短暂的一节课根本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掌握这节课的训练要点, 而下节课又开始讲授新的内容, 这使得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环环相扣的内容无法进行下去。

2.错误或盲目指导与督促

教师和家长不知道如何指导, 何为正确, 何为错误需要纠正。学生可能因为错误的指法在练习中没有得到及时矫正, 形成习惯便难以改正过来了。如何让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指导, 成了目前教学的难点。

三、引入微课攻克难点

在录制前, 我们先对目前的指法训练教程进行了初步调研, 主要有两种训练教程:第一种是图文介绍式的指法训练教程, 如金山打字, 这类教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强, 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不够详细, 无法达到指导效果;第二种是简单的视频教程, 但没有从打字者的角度去拍摄, 缺乏直观性, 在教程中使用的教学方式也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已有认知, 也没有字幕和重点内容的提示, 不利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 我们根据课程的梯度设计了三节微课, 每节时长5 分钟左右, 对指法训练中的难点进行脚本设计并录制, 特别是正确指法的演示, 直观明确地告知教师和家长如何指导, 学生也可以自己反复观看训练, 对照微课内容自我纠正, 解决训练中的疑惑。

以《手指歌》微课的设计为例, 我们首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 学生在练习时手口同步。这节课是在前一节微课《基本键位歌》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节课, 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每个手指的键位区, 并最终掌握每个手指的键位。在对脚本进行多次修改后, 最后制定了脚本内容 (如表1) 。

针对该脚本, 在学校微格教室进行录制, 后期进行编辑加工和添加字幕, 形成最终全长为5 分钟左右的微课, 并将微课发布到校平台网站上, 供教师在教室练习键盘膜、家长在家辅导孩子时, 以及学生自学时使用。

四、产生的效果

微课投入使用后, 在家长中得到了积极反馈, 很多家长留言表示现在指导孩子有理有据, 不像之前那样盲目练习。学生看到教师出现在手机视频里, 显得异常兴奋, 观看时注意力特别集中, 回家投入练习时也明显有所变化。教师教学时也发现, 学生的熟练程度和正确度都有明显提高。组内教师也对该微课进行了点评:该微课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语言生动活泼, 将基本键位比喻成手指在键盘中的“家”, 将每个手指负责的上下键位比喻成手指的“邻居”。引课时迅速切入主题, 内容讲解时有慢有快, 从学习者的角度拍摄最后的正确指法演示, 右下角配上手指歌的内容, 直观清晰地告知了学习者应如何去练, 也给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提供了依据。

五、校本微课资源建设的建议

校本微课的引入, 解决了操作类教学时间短、间隙长、学生遗忘快、家长不易指导的问题, 同时,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丰富学校校本资源提供了方向。但小学低段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基础教育的其它学段不同, 有其自身特点, 建设时需要注意:从难点入手, 注重微课与传统课程的差别,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 要明确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重点, 只讲清楚一个难点或一个重点即可, 做到短小精悍;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 在小学低段中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特点, 自主能力较弱, 适时加入一些给家长的建议, 便于家长监督学习和指导;从教学整体入手, 仅仅进行单个微课的设计是不够的, 要将教学重难点与学生的学习难点联系起来, 基于系列指定校本微课资源。《手指歌》作为校本微课中的一节, 并不能涵盖全部内容, 但其中表现出的一些校本微课的共性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海东.基于微课的校本教研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 2013, (7/8) :19-21.

[2]翁健彬.谈基础教育校本微课资源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5) :70-71.

[3]康立平.校本“微课”开发与应用初探[J].苏州教育信息化, 2014, (05) :30-38.

[4]赵国辉.校本微课的价值取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07) :103-107.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篇8

各校响应课程改革号召,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但因为校本课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无经验可谈,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师生对语文校本课程难免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看作是学校自编教材,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误解。

误区二:部分师生认为校本课程课与高考无关,此课可上可不上,因此有些班级的校本课程课形同虚设。

误区三:部分教师把语文教材(人教版)和校本课程进行区别对待。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笔者结合语文校本教程的开发和教学方式谈谈自己的一点建议。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行打破了“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大多数集中于體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必然。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根本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其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和选择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都是“90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宽松的环境让各种知识遍地开花,也让他们对学习有了更多需求和不同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编辑语文校本教程时,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凡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努力挖掘、开发利用好校内的、当地的、当时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及时地引入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加强语文校本课程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第三,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文本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获取信息,学习恰当地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校本课程经历了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专题模式,二是活动模式。

专题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采用横向拓宽的方式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持续研发,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系列课程。如我们学校高一年级开发了《盛唐诗歌精神》的校本课程,以开展主题鉴赏活动让学生走进盛唐,走进杰出诗人与经典诗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盛唐气象,领略到唐诗的精髓与真谛。

活动模式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形式活泼,新颖有趣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寝室等场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9

一、学情分析:

我们四年级本学期有学生32人。我班学生总的说来集体荣誉感还不是太强,活动能力也不太好,师生关系还算比较融洽吧。班上同学成绩较为平衡,只有几个不合格现象。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二、教材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种教材,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在实验中不断地学习、求知,根据学校特点,四年级以爱家乡为主要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和爱乡教育,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家乡物产丰富,自然风光好,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树立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能力培养侧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爱家乡的乐趣。

五、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建立多元、互动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予的激励评价形式。

3、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确实组织好活动,不留于形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进度:

内 容 周 次 课 时

1、生活中的电视

广告知多少 2------3 2

2、综合实践活动

探访神秘的动物世界 4 1

3、我们过节

怎样进行观察 5-----6 2

4、信息

环境保护 7-----8 2

5、对联教案 9 1

6、认识花卉 11------12 2

7、认识小动物 13------14 2

8、饮料种类的调查 15-------16 2

二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10

罗风四小

吴玉飞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课堂上他们大多是爱提问的孩子,孩子们对于老师介绍的温州家乡风情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别生活在温州乡镇的农村孩子对温州的方言有浓厚的兴趣,校本课程所涉及到的温州话——是地区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温州话——我们故乡的吴语,凝结着瓯越人民生活感情和人文理想,也显示了温州人的个性与精神。校本课程有意识拓宽了孩子视野,增长了孩子的知识。我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我爱温州、温州是我家”的新温州人。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影响了温州话的生存。因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学校规定课堂上师生不能讲温州话,统一讲普通话,这样学生讲温州话的机会很少。虽然中小学都设置了地方课程,但乡土教材也是以现代白话文编写、以普通话教学的,所以学生基本没机会学讲温州话。另外,外地来温打工的越来越多,温州”土著”外迁也越来越多.这使得班级里的俚语参差不齐,于是大家便渐渐形成只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面对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和地方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以极大的热情,尝试着将温州童谣引进地方课程课堂,用以弥补教材的生硬和不足,拉近课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地方课程教学更加风趣、更加生动,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

根据我校学校、教师、学生、等实际情况,自主教学,教学内容以“学说温州话”和“温州童谣”为主题,引导低年级的学生了解温州,我爱温州,了解温州话也是一份伟大的文化遗产,有普通话不能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教学内容:共有三章,第一章人物称谓,人物称谓包括亲属称谓和职业称谓,根据教学需要穿插情景对话与童谣。第二章数字教学内容,穿插情景对话与童谣,重点学习童谣《温州是个好地方》。第三章时间和情景对话与童谣。尽可能让孩子多学些温州童谣。体会温州方言的优美以及文化意义,激发学生学说方言的兴趣以及爱温州方言、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本主题是 “我爱温州、温州市我家”。校本特色课程的一大主题。在开展“温州小吃”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孩子们对温州的文化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对我们的家乡——温州,也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和感情。然而,现在的温州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普通话,有已渐渐淡忘温州的方言该怎么说,有的甚至不会说温州话。为了让孩子们从小不忘自己是温州人,或从小在温州长大。温州是生他养他的故乡,本学期我们以“温州童谣”为切入点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在生活中,孩子们常随着似懂非懂 似准非准地娓娓朗诵,但对其所描绘的内容和蕴含的意境又常常难以理解。一为培养孩子对民间童谣的兴趣,有利于优秀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二为孩子提供轻松学习温州话的良好氛围,使温州方言得以传承。

1、使孩子了解温州的地形地貌,了解温州的历史,培养孩子爱

温州的情感。、了解温州话的特点上。学说温州话的亲属称谓的含义。学会发音。

3了解温州话的特点上,学说温州话之一的数字,并通过温州童谣及温州话民歌《叮叮当》和歌曲,体会温州的民俗风情。

4、在了解温州话的基础上,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讲讲,唱唱温州童谣,掌握6一8首童谣

5.能用说说、唱唱、讲讲,演演、等方式创造性地表现温州童谣。是孩子们初步感受温州文化的丰富和多彩。

6.在颂唱童谣,做游戏过程中提升对温州方言的审美力,培养热爱温州的情感。

7.四、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使孩子掌握基本的温州方言。2.初步体会温州童谣意境,理解民谣所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课件、视频、录音机等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学习新知。

2、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让学生互助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学习温州话的困难。

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带领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

4、玩玩、做做、学学,切实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把科普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六、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所需课时数 1 始业教学 亲属称谓

(一)1课时童谣《吃馄饨》亲属称谓

(二)童谣《梅梅你真早》

职业称谓

(一)职业称谓(二)童谣《温州是个好地方》数字

(一)五一放假童谣《叮叮当》数字

(二)时间

(一)时间《十二月令》

(二)时间

(三)1课时

1课时

1课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校本课程《军事与国防》教学随感 篇11

关键词:校本课程 《军事与国防》 教学随感

一、校本课程《军事与国防》的课程起源

学校教务处为推行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系列活动课。当笔者看到目录中有《军事漫谈》这一课题时,顿时眼前一亮,觉得开设该活动课是完全可行的,于是找来同事张宇老师。我们一拍即合,立即投入到活动课的准备工作中。时间飞快,转眼一个学期的活动课结束了,在收获大量经验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几点问题:第一,所教授的军事知识总是“东打一耙、西抓一把”,既不系统,又不规范;第二,上课没有固定的方式和环节,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些问题造成活动课的连续性和生命力不强。同时,教务处夏昕宇副主任指出,这个活动课缺乏相应的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和最能体现内容的教材。于是,笔者与张宇老师商量,以此为契机,申请编创一个军事校本课程,随即填写了校本课程申报表,很快得到了校领导准予立项的回复,“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无疑是传播正能量的一支催化剂。

二、校本课程《军事与国防》的教学过程

任何教材都离不开课程标准(纲要)这块基石,于是笔者决定把制订《军事课程标准》作为编创教材的第一步。笔者和张宇老师把音乐、美术等科目的课程标准作为参考,并结合军事科目的特色,经过两周的努力,《军事课程标准(讨论稿)》终于出炉了,它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纲要)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军事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为教材的编纂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在得到教务处领导的肯定后,我们又编写了《泰安二中军事校本课程实施计划(讨论稿)》。几周下来,编纂工作初见成效,我们在略感欣慰的同时,也深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教材的编创。

之前,笔者和张宇老师就已经商定编写教材要注意的几个原则:第一,主动与兴趣。军事课程必须立足学生,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第二,通俗易懂。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专业性较强,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影视资源,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自身实际,实事求是,尽最大努力做到言简意赅,不纸上谈兵。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初步拟定了武器装备、战争战役、军事人物、国防教育这四个章节。在确立了基本章节后,我们又对章节具体内容的选取原则做了如下规定:第一,内容是当下热点和学生感兴趣、比较熟悉的;第二,所涉及战例或战役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不允许杜撰演义,更严禁“手撕鬼子”等雷人情节,一定要给学生呈现真实的战争场景;第三,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设置“提出问题”“事件背景”“基本性能”“敌我情况介绍”“战役过程”“取得战果”“议一议”“思一思”等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讨论中找出因果联系,在冷静思考中找到事物的本质。

以第一章《武器装备》为例,军事装备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我们无法编写军事百科全书。结合之前定下的原则,我们认为,学生比较熟悉和常见的还是轻武器,尤其是当前CS、CF等射击类游戏出镜率较高的轻武器Ak47系列与M16系列。这两种枪好似一对冤家对头,一种是当年华约组织的制式装备,是当今世界装备、仿制、生产量最大的轻武器,据说全球的总量高达2亿支;另一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士兵——美国大兵手中的基本装备,M16步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家,发展至今已成为包含多种型号的大家族。于是,我们把第一、二节的内容定为介绍AK47、M16。笔者分別选取了两个真实案例作为两个章节的导入,除了用通俗的语言简要介绍这两种枪之外,还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我们在这两节里都设置了影视欣赏环节,通过让学生观看纪实性的影视作品,直观地感受这两种枪的不同特色。

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军事与国防》在众多教师的精心培育下,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终于有了收获。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12

关键词:版画教学,新课程理念,情感体验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着眼于传统的绘画这一方式,学习内容一般过于程式化,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容易失去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艺术作品表现风格的多样性。因此,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来开展版画的教学活动是我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我的教学实践出发,谈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版画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国内外版画的交流活动。在2011年10月,我有幸参观了在鲁迅故乡绍兴举办的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国际版画交流展,所展作品种类之多,作品之精美,题材之新颖,内容之丰富,材质之多样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孩子灵活的运用新材料新手段进行版画创作,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高孩子的审美。我认为,一方面,要学生感受传统版画的魅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了解传统的版画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和探索新的版画表现内容和形式,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制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孩子在画、刻、印的过程中,发现版画的材质之美、印迹之美、形色之美、组合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

1. 不同阶段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具体可以表现在制作材料和制版方法的差异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最开始接触版画的时候,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作品的艺术性,而在于学生对于“版”的初步感受,怎样让学生感受“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或一片树叶、或一个瓶盖、或一枚硬币,让学生涂上颜色印在纸上,进行实物拓印,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材质,观察各种材质呈现的不同效果,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认识“版”,可以选用一些纸质材料,如吹塑纸、白卡纸等软性材料,通过拼贴、撕揭、填彩、粉印等方式制版。高年级的学生心智已逐渐成熟,对于形体的塑造和材料的运用也较熟练,这一阶段主要是创造“版”,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和材料,比如木刻,根据表现题材去选择合适的表现方法。可是说版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创作时只有不拘泥形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寻找合适的材质和表现方法,根据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新的审美表现,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2. 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罗丹说过: “生说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选择了一些跟学生比较感兴趣,能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题材进行版画教学,如《丰富的表情》、《花的世界》等。如《丰富的表情》一课,我让学生每人带一面小镜子,观察镜子里的自己,讨论各种表情的特点,眉、眼和嘴的变化,学生抓住主要的特征,通过深入讨论,让学生分析版画的各种表现技法,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创作出的作品让人看后不禁会心一笑。

3. 在传统文化中表现美。注重综合性的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古人非常重视诗画结合,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教学中,我将古诗和版画相互渗透,和学生一起感受诗中的意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诗的意境进行再创造,指导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联想,把诗的意境和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小清新的诗,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学生用吹塑纸采用线描的形式制版,通过对小池中的垂柳、荷花、流水、蜻蜓的刻画,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如潍坊的年画、风筝艺术,苏州的刺绣,等等。淄博盛产陶瓷,博山的琉璃艺术更是享誉国内外。教学中我试着把地方的传统文化与版画教学结合起来,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文化保护意识,并把它转化成版画的形式。如《周村大街》一课,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和实地考察写生,指导学生用拓印和粉印的形式进行创作。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招贴画、广告很多都是版画的形式,美国街头艺术家谢泼特·费尔雷将美国总统以版画的艺术效果创作的宣传海报《希望》,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流行元素之一。如代表着吉祥喜庆的年画,都是以木刻的形式出现。尤其在农村,每逢过年,家家户户贴年画。年画的题材非常丰富,用色非常讲究,是学生版画创作非常好的题材。但是传统的版画多是木刻为主,对于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可以选用填彩版画的形式来完成,借鉴传统年画的用色,表达自己的感悟。也可以是校园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趣事,各种节日或是一些外出参观经历的事,选择一个切入点创作。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和生活紧密联系,创作出的作品才更加生动有趣。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篇13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我们就把“古诗诵读”定为我们一年级的校本课程。下面就对校本课程进行总结。

我们在进行古诗诵读教学中,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教为主,第二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采取“入境+吟诵”的方法: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画面的美,并让学生粗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学习吟诵古诗,从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古诗的时候,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学生一些朗诵技巧,比如朗读的节奏语音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以及朗读的语感情变化和朗读重音的把握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吟读的能力,强化记忆背诵。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举行了古诗诵读比赛。我们本着人人参于的原则先进行小组比赛,小组优胜者参加班级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鼓励。除了“优胜奖”,还有“智慧奖”……..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日益高涨。课上新颖的活动形式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踊跃展现着自己的古诗才华。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古诗记录本的设计不够合理;学古诗时有的学生理解了诗的意思,头脑中也

能形成画面,但却画不出来,这就需要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还有就是学过的古诗会背串……这些都是下一步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档 篇14

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良好的道德修养、道德习惯是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面对一年级学生,更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们到底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学校的生活,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开设了《与文明同行.》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三章;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二、教学目的:

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训练他们善于交往、善于合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创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1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举行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教学研究 篇15

校本教研就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 有利于教师及学校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目前社会发展日趋民主化, 教学研究也朝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方向发展, 由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既是必要的, 也是符合研究发展趋势的。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学校中的领导和教师作为研究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现代教学研究形式。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应用性研究, 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实质

校本教研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 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它应具有如下特性:

(一)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

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 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 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 也不是随意性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 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 并科学地组织实施课题。所以, 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 选好课题和切入点, 拟订出近, 中远期规划, 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

(二) 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

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师生成长的和谐统一。因此, 校本教研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而不能以忽略甚至牺牲师生的发展为代价谋求学校的片面发展或效益。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 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给了教师这种机会, 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 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 教出新意。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 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这三要素是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力量。

(一) 学校是开展研究的基地。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将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围绕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开展教学研究。一般而言, 教学研究大多是由教育科研机构来承担的。这些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由于他们缺少对真实的学校教学问题的了解, 研究课题的选择多是偏重于理论, 研究的过程有预设、推断的印记。课题的实验、论证过程看上去完美无缺, 也给中小学教师勾画了一个理想的蓝图及实施过程, 可是研究没有针对学校具体的问题, 因而实际意义不大。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中小学校是师生交往、构建知识的场所, 也是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因此, 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重心, 教学研究的问题缘于对学校教学实践问题的归纳和反思, 而不是理论预设和逻辑推演。以学校为基地展开教学研究, 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反思、研究, 可以获得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结论。它可以弥补以教育科研机构为基地的教学研究不能关照具体情境的缺陷, 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强调学校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基地, 意味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 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 做到“以校为本”, 这种方式要在政策措施上加以鼓励和保护。另一方面, 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 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 倾听和反映学生、老师和校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 学习和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智慧。

(二)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研究是从校外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把中小学教师看作被研究的对象。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应该享有从事研究的权利和能力, 同时要对研究负责。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从事具体教学实践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新课程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问题, 研究教学问题, 教学才可能更具有效性。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教学研究主要以问题解决和行动研究为主, 可以避免象牙塔式的研究。

(三) 以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理论旨趣。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 提高教学的质量,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校本教学研究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所有的教学研究都应该旨在改善学校的日常生活, 改善教学的实践效果。教师应该意识到, 开展教学研究与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不是互相独立的两件事, 而是互相促进的。如果研究不能促进学校教学的改进, 则是无效的研究。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改善教学实践是可能的, 这是因为教学研究向教师回归, 向实践回归, 研究过程具有深切的实践关怀。从研究的问题来源看,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于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需要;从研究的过程来看,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 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从研究的目的来看,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性实践, 即不仅以实践为研究的出发点, 也要以实践为研究的归宿。实践性是中小学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 也因此使研究促进学校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成为可能。

四、合作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

校本教学研究强调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但不是说研究要以个体的形式进行, 不排除与同事、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互助。教师集体间的同伴互助合作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灵魂。研究过程中发挥协作的团队性精神, 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 使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竭尽所能地从事研究, 同时协助他人。教师之间可以开展对话, 可以共享对教学的反思以及研究的经验, 还可以进行深度地会谈。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16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情感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0(S)-0021-2

所谓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自主开发的课程。它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以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旨在满足学生需求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课程资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一个涉及自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开放的系统。校本课程资源,就是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所能找寻到的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社会的文化的或自然的资源。校本课程的内容有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和直接的实践性等优势,这是对国家课程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如何引用校本课程资源实施情感目标,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1趣味物理与科学探究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资源状况,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应该科学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如校本课程资源中的有关“趣味物理”的视频和文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保持初中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探索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校本课程资源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例如,播放一些有趣的音像资料:“被吸进瓶内的气球”、“奇妙的肥皂泡”、“能点着火的玻璃”、“土豆电池”、“小熊震荡秋千”、“水下的音乐门铃”、“魔管”、“静电除尘”、“不怕烧的手套”、“静电电动机”、“ 玻璃也会导电”等等。这些趣味实验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需求,从而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听一段趣味物理故事,也能起到激发科学探究意识的效果。例如:“会跳跃的声音”。前苏联的莫斯科的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在半径70km的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km到160km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见;令人奇怪的是,从半径160km一直到半径300km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这真是令人奇怪而又有趣的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地带呢?再如“往高处流的水”:在新疆的沙漠深处,最为奇怪的就是“水往高处流”这一自然奇观以及在青海西宁的“倒淌河”现象;在济南市东南外环路省经济学院以南约1.5km处的“怪坡”上,驶过下坡的汽车一旦熄火,竟又慢慢地自动爬上了坡。而汽车下坡必须加大油门。观者无不称奇。

以上自然现象,会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实际上,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2名人佚事与人文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诸如,物理学科发展的历史,就是物理学家不断向传统挑战、创新的历史,物理学每一个定律、每一个结论都体现着物理学家的人文素养。爱迪生采用一千六百多种耐热材料和六千多种植物纤维进行试验,最终发明了白炽灯;富兰克林奋不顾身放飞风筝测定云层间的电流;奥斯特顶着前人的学术权威,突破安培、毕奥的学术禁锢研究磁电转换现象等等。这些事件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文素养”还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刻苦但不失灵活的工作学习方式。用“移动的黑板”(安培的专心致志)激励学生;用“煮手表的故事”(牛顿的废寝忘食)感染学生;用“两个不同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的“思想实验”)引导学生;爱迪生巧用“排水法”测出灯泡体积;焦耳体弱多病自学成才和李政道没有中学、大学文凭却成为物理学家等等。这些物理学家都是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斗争中,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以“勤”补“拙”、以“巧”代“拙”的生动事例穿插渗透,对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意志修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在学习中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正是在看似死板的自然科学中教出社会人文特点来。

3尖端科学技术与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其中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课堂教学中播放展示尖端科学技术的音像资料。例如:“航天发射”、“宇航员太空失重”、“戈壁滩上的风力发电站”、“激光应用技术”等等。现代科技的噪声利用:噪声除尘、噪声诊病、噪声制冷、噪声发电、噪声武器、以噪治噪、能利用噪声追击飞行中的飞机等。尖端科学技术凸现着人类价值与科学价值的无穷魅力,能够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立志于科学探究的远大抱负。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历史和科学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从内心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校本课程资源中地方资源的纳入

地方资源包括:社区家庭、学校附近工厂、企事业单位、地方科普基地、地方历史文化、地方景观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体验教育、实践教育、探究活动,为校本课程的开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河北省阜平县,一个属于国家扶贫项目的奶牛场落成后屡屡发生奇怪现象,4年之中竟遭受了8次雷击,先后有6头奶牛被击死,15头奶牛受伤,多次发生几十头奶牛被一起击倒的事件。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和奶牛相伴的奶农竟一次次奇迹般躲过了雷击,安然无恙。为什么雷电只对准奶牛,而放过了和奶牛在一起的奶农呢?阜平县气象局局长张新利解释说,雷电落地后,地面两个不同点的电压不一样,会产生“跨步电压”,牛前后四脚着地,跨步电压大,而喂牛的人或挤奶的人,他们在劳作时多是双脚基本并拢的,这样,跨步电压恰恰是最小,这样就避免了受伤。在雷电天气里,为了安全,不跨大步走路,也是这个道理。

再如:在工业发达的市区,平均气温要比农村偏高;冀北地区沙尘暴频发;矿区集中地的瓦斯爆炸和渗水造成血的教训;重庆市去年的罕见大旱和今年百年未遇的大涝等等。这都是利用地方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实例。

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情感教学目标实施的物质保障。这也恰恰体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打破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2]余文森.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3,(11).

[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J]. 课程•教材•教法.1999,(2)

[4]杨平. 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廖伯琴、张大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二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17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具有安全意识、具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包括,文明礼仪教育,安全常识教育,讲卫生几个方面。

三、教材分析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编教学讲义,教学内容以“文明礼仪教育”“安全常识教育”为主题,引导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文明礼仪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处理办法。

四、教学目标

1、学会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明确交际中说话要讲文明,有礼貌。

2、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掌握一定的仪表、待客、与人相处的礼仪,具备基本的社交能力。

3、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救常识,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

2、掌握一定的仪表、待客、与人相处的礼仪,具备基本的社交能力。

六、教学措施

1、精心准备,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课件、录音机等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学习新知。

2、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充分发挥了学习伙伴的作用,让学生互助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4、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带领学生亲自实践,体验乐趣。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次 写字读书三个一

第二次 仪表礼仪教育

第三次 天天平安上学,回家

第四次 进行 交通安全教育

第五次 讲文明礼仪

第六次 家庭安全教育 第七次 集体活动的礼仪 第八次 学校安全教育 第九次 注意交通安全

二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1 篇18

洞田小学

龙爱桃

文明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我校多年来一贯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在家庭做孝顺孩子,在学校做文明学生,在社会做文明公民。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和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将礼仪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多年来,我校广泛深入开展学校礼仪教育,在借鉴先进单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系列活动,使学校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得到提升,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争做文明礼仪之星已经在学生中慰然成风,和谐校园初步得以构建。本学期,我们要继续深化礼仪教育。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习目标

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举行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通过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小标兵”,树立榜样,促使学生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二、具体措施

根据每次老师所讲的文明礼仪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真实地写一篇文明礼仪日记,并定期相互交流,学习。加强日常礼仪训练,引领学生形成习惯体文明礼仪教育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更需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乐意按《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的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最终形成自觉地、比较牢固的优秀行为习惯。一滴水常常渺小得让人忽略,但它却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太阳光芒。一个人的日常所作所为可能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因此,常规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要位置,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好习惯,只有在强化训练,才能逐步养成。教育时,练的点要深入,面要铺开。我们以平时仪表、言语为切入点,先开展简单的问好,不讲粗脏话及“整洁一天”等活动,到主动帮助别人,“为他人做一件事”等活动和“大家来评文明生,学文明生”的活动,点深面广,既做到了不知不觉中的提高,又能把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从中受到影响,得到锻炼,养成习惯,从而提高。寓行规训练于各科教学之中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直接、间接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随时随处可见。这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的知和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老师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启发和熏陶而养成的,加之各门学科、教材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教材切合实际地把行规细则渗透到教学中去。如语文课上通过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赞扬四化建设成就的教材,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品(社会)课上,通过评课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各种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多项的行为规范的培养训练。可以通过《把坏习惯丢在垃圾箱里》、《找一找身边的好榜样》、《争当环保小卫生》、《如何做一个文明示范生》等班队会的召开,开拓学生的视野发现问题,树立榜样,找到了可以追赶的方向和目标。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全身地心投入,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使行为在不知学觉中趋于规范化。寓规范训练于文明礼仪评比竞赛活动中。学期末开展“文明班级”和“文明小标兵”评比活动,通过以学生主体的相互监督和自我教育保证学生的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提高。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

三、以五个一为切入点,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德育工作不能贪大求全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讲究小、细、实。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19

课程的开发总是离不开课程资源, 没有好的课程资源就不可能有好的课程。因此,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积极开发新校本课程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现代化的生物教学资源是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的, 但却有着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一些独特的生物教学资源, 如果教师能够注重这些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让其在构建农村生物校本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能够有效弥补农村学校在生物教学资源方面不足的问题, 从而开发出有价值的农村生物校本课程。

一、充分利用校园教学资源开发生物校本课程

相对于城市学校, 农村学校一般来讲具有面积大, 校园内植物种类多, 各种实体生物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 因此, 农村学校有着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教师只要有善于发现“资源”的眼睛, 就能够充分挖掘这些存在于校内的生物课程资源, 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生物校本课程。

(一) 以认识校园植物及生物习性为主, 开发校园植被情况校本课程

在农村校园内往往会生长着许多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的植物, 这些植物资源既是教师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又是对学生开展爱校教育的生动素材。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通过指导学生以认识植物名称, 研究植物属性, 对这些植物建立校园植被档案, 悬挂各类植物名牌,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开发和构建校园植被情况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与教学活动既补充和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充实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更多的生物学知识, 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强保护校园植物、热爱校园的情感。

(二) 依托农村学生有养殖动物经验的有利条件, 开发校园动物研究校本课程

由于农村学生家中都具有饲养动物的便利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家中饲养动物的情况,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饲养的动物, 分组开展一些动物研究类的校本课程。如组织家中饲养家兔的学生, 开展家兔生活习性的调查研究。教师可以围绕学生在饲养与观察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探究等方法, 让学生学习与了解更多更详尽的家兔生活习性和有关家兔饲养方法的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又让学生学会饲养家兔的技能, 同时学生还储备了一些未来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三) 综合运用学校其他资源, 开发一些综合研究类生物校本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在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中一些生物实验仪器与条件, 为农村学校开发一些综合性生物校本课程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与学生的能力情况, 结合校园内的生物教学资源, 既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以研究生物结构, 制作教具模型等一些简单的生物教学活动, 也可以开发一些诸如无土栽培,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之类的一些综合研究性校本课程, 使农村学校生物校本课程上升一个层次, 使生物校本教学发挥更大的综合教育功能。

二、依托学校周围教学资源开发生物校本课程

从生物学的课程性质来看, 生物学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在农村学校周围有着非常丰富的与农林、环境保护等有关的教学资源, 这为农村学校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校本课程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基础, 如果教师能从这些资源出发, 构建一系列的生物校本课程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有效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 根据季节变化, 开发周期性生物校本课程

在农村, 随着季节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具有可以利用的生物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季节不同设计开发一些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季节性生物校本课程, 增加学生校本研究的实效性与趣味性。如在每年的春季可以开设一些与种植与栽培有关的实践性校本课程,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栽培、嫁接等在农村具有实际操作性质的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帮助家长在家进行种植和栽培农业生产活动;在夏季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作物传粉, 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类的实践教学活动,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秋季可以开设一些有关收集各种植物标本、农作物种子贮藏之类的教学活动;冬季可以开设一些有关农作物越冬防冻类的教学活动等。这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开设的农村生物校本课程, 由于与学生家庭生产密切相关, 既可以增长学生生物学知识, 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农业生产之中,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以及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全面提高了学生生物科学素质。

(二) 有效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开发因地制宜的生物校本课程

在农村无论是种植物方面, 还是养殖方面, 每个学生家中都具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如果能在调查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周期较长的学习活动, 就可以完成一些在校内难以完成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记录, 学会观察与思考, 从而增加生物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如让家中饲养家鸽的学生完成从家鸽产卵、孵化、到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研究, 并将观察记录情况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 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生物学知识的乐趣, 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总之,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 农村学校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 如果教师能有一双发现这些资源的慧眼, 就可以让这些课程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 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 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学校中, 教师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教学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关键词:生物校本课程,校内资源,校外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论程翔老师诗歌教学艺术下一篇:顶岗实习目的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