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管理信息系统

2024-05-07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共8篇)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 篇1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是随着水处理行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扩展应运而生的,其定位处于监控系统SCADA之上,但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和同类商业系统之下,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水处理行业是典型的流程行业,以往的将自动化为中心的系统往往只关注于具体的生产流程和设备控制,其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建立也是围绕现场控制进行的。随着对设备管理、生产分析的需求逐步增多,同时,对于大型的水务集团来说,其生产地-水厂分散并越来越多,管网也越来越复杂,面临着上层管理难度加大,需求提升;另一方面,水行业也正处在一个集团化、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发展势态中。这一切决定了对于水务集团,需要在原有的监控系统为主的软件平台之上建立一个全企业的、具备良好扩展能力的应用信息管理平台,并能随时面对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上层商业系统集成的需要。

综上所述,水务集团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整个集团生产管理的核心,其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  建立生产管理的核心平台,通过模型化的工厂对象信息表述来实时获取管理层所需的信息并为底层的SCADA系统和其它相关系统提供深层次的应用分析能力

 整合过程控制、SCADA系统和商业业务管理系统,如ERP、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打通信息链,更好地通过实时数据和多种数据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系统的功能  作为对业务扩展的支持系统,提供各种标准的工业接口和可扩展的网络架构,为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并能支持多地域的统一运营模式

水务生产管理系统对于确保企业生产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提高企业数字化以及自动化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水务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在整个水务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一般由调度中心级、分中心(分公司)级以及现场站(净水厂、污水厂、加压泵站、管网监控站等)级控制三层架构来组织系统,同时可以建一座异地实时备份中心。

本系统的涉及范围将包括不同生产系统的整合,如目前的管网、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三个部分,同时也将集成各相关的外部商业系统信息以及各辅助系统的生产信息。系统从结构上支持所有主流的水处理行业监控系统的集成,并支持大型集团的扩展能力。

系统的功能与架构:

 实时监控(SCADA)系统

完成对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各个远程站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管理任务,将各远程站传送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存档,并向各远程站发送调度及控制命令。从而实现运行数据的采集、监测、保存、输出以及设备控制;运行状态的模拟显示、状态检测、报警等;最终实现调度优化、节能降耗。

 水质监测系统:

实现对供水水质的远程自动监测,一旦发现水质出现异常情况,能够通过现场站控制系统进行输水控制,同时向相关用户通报情况。

 客户管理(CIS)系统:

实现大用户信息管理(如用水户的用水性质、水表口径、用水计划等)、实时用水量管理、用户报修信息管理等,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

提供管网规划、电子图档、管网设施管理、日常维护等,辅助完成管网的巡线、检漏、维护、应急抢修、阀门检修、管网改造等业务,使生产管理能够上一个新台阶;可以根据需要,GIS系统可以包含GPS系统,用于跟踪配置了GPS设备的人员及车辆。

 应急抢修系统:

提供故障定位、事故区域显示、管网设施、用户影响汇总等情况,并提供故障隔离操作流程,还包括日常设施定期维护检修管理。实现故障报警后的处置、应急预案的启动以及急修设备、安全隐患的处置,确保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行。

 综合调度管理(DMS)平台

通过综合调度管理(DMS)平台,建立综合调度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的全面调度。综合调度管理系统将融合前面所述各个子系统,形成全新的数据库以及全新的综合操作界面;同时,根据应用需求,将优化调度、仿真模型等加入,最终形成一个涵盖企业生产各个方面的综合调度管理系统。

通过综合调度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优化调度、供水实时分析、调度应急预案、实时事故抢修决策、供水量计算、综合调度决策和信息服务等。

同时,系统将提供对客户应用系统扩展的支持和后期系统扩展的灵活性,以及客户应用接口开发的工具。

本系统架构通过其灵活的信息集成平台,对不同规模的水务集团在其不同的业务发展阶段均可以适应其生产信息管理的需求。

根据目前水务集团的生产系统情况,下面给出示例性系统整合架构。整个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架构于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网络平台上,通过多层不同作用的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来完成所需的系统功能。这里通过

集团的生产信息管理中心建立统一生产管理机制,使用一台企业集成服务器与各外部商业数据库系统或将来可能的ERP进行所需生产信息和设备信息的集成,通过林专用的DMS系统(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信息集成和应用平台软件建立应用服务器,通过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将各个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综合应用,采用一个统一界面进行操作,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管理和系统操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各种数据的交换将在后台自动根据需要进行,并且形成一个统一的综合数据库,使得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安全、稳定地运行,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对数据进行综合应用。

综合调度管理系统:

系统优势:

 技术先进原则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的选择具有前瞻性,确保系统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技术领先,以满足水务对未来管理和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 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灵活开放,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强适应性,扩充升级容易,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

避免将系统设计为一个封闭体系,封闭的技术体系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和更大的技术风险。灵活开放的体系结构将使系统具有模块化和高扩展性能,这样系统也可以随着技术发展和产品升级而保持更新。

 可靠性和安全性原则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体系、软件平台、硬件设备、仪器仪表将采用成熟可靠的产品,在国内外有成功实施的案例,以减小技术风险。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自身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公司生产和管理的安全。 经济实用原则

在保证技术性能的前提下,以最高的性能价格比实现系统功能,降低总成本。

 资源共享原则

本系统设计时将充分考虑与公司管理信息系统(MIS)之间的数据共享,实现调度信息在Internet网上的远程查询。

另外,调度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生产输配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其模式必须符合企业运行管理的特点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用:

某水务投资集团有多个水厂,污水处理厂,管理着多个地区的供水系统,有着上千公里的管网。各个水厂及污水厂自动化水平不一。集团为了进一步加强水务的信息化管理,运营,提出了建立水务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做数据采集是不够的,更多的是对数据的高端应用。针对此应用需求,集团大规模采用了林克森公司从数据采集(SUPER CONTROL)到信息管理平台(DMS)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信息分析和报告体系,通过先进的系统结构,适应了未来业务发展的可能需求。

基于SUPER CONTROL的信息集成分析 和调度功能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 实时生产管理报告  设备资产维护记录

 运营报告 提交行业法规的一致性报告  生产趋势和日志  建立水力系统模型

上述调度系统实现后的收益包括: 大大提高了生产报告的实时性 自动化的系统减少了以往大量的手工报表时间 快速发现流程问题,减少了水质出现问题的可能 通过数据帮助生产计划的制定 提高了策略性维护的水平 帮助减少能源消耗 可进行化学品使用的分析

由于上述系统的成功实施,其功能也在进一步扩展,包括了若干外部商业系统的连接,如:水质分析系统 QMS的连接  资产维护系统EAM的连接  商业系统财务数据的连接  资产管理系统 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务管理成为一体化城乡建设、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 将地理信息与现代化计算技术科学融入水务管理实践中不仅可科学转变传统机械式人工水务管理方式, 还可有效提升工作服务效率, 在整体区域范围内实现水务管理价值化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尤其在处理水源污染环节中可提供有效及时的最新消息, 进而防止污水的持续扩散。基于水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势,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水务信息数据, 合理更新一体化水务管理服务体制,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当前我们应主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水务管理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水务管理秩序性、高效性密切相关于信息技术的良好应用, 当前地理信息及计算机技术在水务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基于地理地域的综合影响, 目前较为科学经济的方式为借助网络系统汇总各地域信息, 而这些均需要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的良好支持, 例如分布式系统、网络平台、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等。一般来讲我们经常用到的数据库包括多线程mysql数据库、微软sql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等, 在水务管理实践进程中我们可依据实际需求与现实状况选择相适应的数据库展开对已有数据的管理, 进而全面提升应用数据信息的综合价值。除此之外我们同样需要相关地理信息管理技术的科学支持, 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技术系统及数字地球信息技术等。在现行水务管理实践中以简单应用数据库系统为主, 没有真正在大范围城乡之间合理构建具有实时响应功能的网络化水务管理信息系统, 因而令水务管理工作常常出现无法及时处理数据信息状况。同时对一些需要检测水质的地域, 如果其水质产生异常, 则无法及时将具体状况及有关信息反馈于上级管理部门进行确定及深入分析, 给异常状况的扩散制造了机会。再者一旦局部地区产生污染水质状况, 无法及时传递的信息与无法共享的区域资源状况将进一步导致污染的扩散。由此可见构建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我们应综合利用各类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规划水务管理信息化模式, 进而全面提升其服务水平, 令水务事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化水务管理建设规划

1、走绿色环保水务管理发展道路

信息化水务管理是一体化城乡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整合信息化水务管理之前我们应科学进行整体统筹规划,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明确共同奋斗努力方向, 正确处理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 令社会经济步入协调合理与可持续发展轨道。同时水务管理应走环保绿色发展道路, 杜绝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现象, 而非先行污染、而后罚款、再进行治理的被动化道路。同时我们应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合理解决水源污染问题。基于现行不断提升的工业化水平、工业三废排放现象日益严重, 引发了我国局部范围内的污染持续积累现象, 对水源造成了较大程度破坏, 影响了居民的健康与饮用水安全。因此在持续完善、不断健全相关水务管理法规法律政策、确保居民健康、饮用水安全基础上, 我们应展开科学规划, 按部就班、因地制宜实施居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 树立服务民生目标, 在城乡建设进程中合理优化水务管理设施, 打造安全水源环境。再者我们应以提升水务管理为根本动因, 统筹城乡水源工程发展建设, 对各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管理。基于我国现行正处于调整社会结构时期, 在一体化城乡建设进程中地域及地理位置的差异性给信息化水务管理提出了一定困难, 尤其是实时统筹管理农村、城镇水务问题更成为重点及难点环节。

2、打造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

构建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打造水务管理科学信息平台、促进城乡各级管理水务部门的有效及时沟通, 对各类应急状况展开有效及时的处理成为当前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建设的首要目标。因此我们应科学坚持优化应用导向, 整合城乡水务管理建设, 科学开发信息化水务管理综合系统, 有效结合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 进而合理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实践管理中我们可利用地理信息水资源监控系统对各地水资源展开监控, 而后将各类信息上报至选择部门路由系统分派到相应管理水务部门, 组建信息化水务管理数据库及分布式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库。同时我们应有效克服原有服务管理体制中的各地分散水务部门管理、不连贯城乡管理、低效工作、实行制定规则及协调困难等诸多弊端, 利用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真正提升综合管理效率, 解决城乡分离水资源建设管理、分割地域问题, 统筹城乡各地区域供水、地下水、地表水及空中水, 合理协调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 优化配置水资源, 秉承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用水、治水理念, 综合考量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设施建设、城市景观与治理河道协调关系, 最终科学创建真正的人水和谐水务环境。在信息化水务管理规划建设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 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应持续完善应用措施, 强化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融合、相互补充、共进提升, 基于数据库及操作系统差异性有针对性采用xml数据交换传输规范, 提升数据格式规范性及标准性;采用双主键结构实施动态化数据更新, 确保数据一致可靠性;利用HTTP协议传输, 令系统具备异种网络跨越能力;利用不对称加密PKI技术实施报文加密, 为传输信息数据营造可靠安全的网络环境, 进而创建真正可靠、优质的信息化水务管理系统。

结语

水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基础, 只有树立生态环保科学发展观, 统一管理制度、法规, 进行全面的信息化调度、规划、建设与协调管理, 有效提升水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才能令科学的信息化水务管理规划为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创建优质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献忠等:《水务信息化规划的研究》, 《市政技术》, 2008 (1) 。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水务管理信息化;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5.027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for Water Affairs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ZOU Jinsong

(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College,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 China )

Abstract: The researching of majors and curriculum settings in higher vocational celleges found that there were no special wat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jors and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u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wa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generates a higher level of employment needs. Therefore, the employers ' labor needs and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d a serious disconnec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onstruction for course system from Water Affairs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promote water conservancy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et state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s hunger for talents of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z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n running school and reduc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alents of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 water affairs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course system; training model

1 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水利信息化意识不强

由于水利信息化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未普及,学生对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水利信息采集技术了解较少,对水利信息化更是知之甚少。学院偶尔邀请水利信息化专家做相关的讲座,但无法使学生形成水利信息化“信息第一”的意识。

1.2 水务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目前,只有水质监测专业为了水质数据处理的需要,开设了《数据处理》课程,但这种局部的、为满足某一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整个水务管理信息化的需要,缺乏系统的水务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适应国家水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更大程度满足社会对水务管理信息适时、动态的需求,与水利主管部门,水利行业及相关企业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水务管理信息化课程体系有待制定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建设方面几乎是空白,仅在水务管理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整合,为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理论业开设了1~3门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应以专业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为了提高效率及节约课时数,引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等相关课程,真正让学生成为既懂水利技术又能用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水务管理信息化高级管理人才。

2 高职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建设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为了革新培养模式,增加就业面而主动提出计算机软件技术与水务管理相结合的水务管理信息化,从而将计算机专业学生从传统的就业岗位向水务信息化管理岗位群拓展[1]。

第二,各高职院校为了专业本身的教学需要而被动地开设一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土保持专业的《3S技术及应用》、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所开设的《GIS系统应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计算机及专业软件的应用》。

第三,因专业特点而开设了几门计算机课程,向信息化迈出了第一步,但未形成专业体系,有待完善。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水信息技术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开发语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水信息网络技术》等课程。

第四,缺乏专业水务管理信息化师资。当前,尽管有部分计算机教师与水利专业教师因某一科研或教改项目做过一些尝试性的合作,提高了部分教师水利信息化应用水平,但无法从根本上满足高职院校对水务管理信息化师资的需求。所以,普遍情况是缺乏既懂水利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者和教师,从客观上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的设置及课程开设。

第五,没有配套的水务管理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大多数水利高职建设有水质监测等相关实验室,主要是用于做水质监测等教学实验,信息化程度很低,未与本区域的行业企业形成水利信息化相关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的使用,以及学校内未针对专门的信息化课程设置专业的实验室,以进行系统模拟仿真程序开发、数据联网实时处理。

3 信息化支撑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创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目前,随着全球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2],水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由对象、过程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水务向智慧水务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3.1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将巩固以前的“校企一体,学训融合”[3]校企合作成果,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扫除校企合作的障碍,增加校企合作的灵活性,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拓宽校企合作的领域 ,将新选择信息化程度高、有教育情节的典型企业 1~2 家深度合作,让利益、给地盘、让学生、让专业给企业,全面开展产业项目、新技术研发、 行业认证、学生实训、师资资源、案例提供等方面合作[4]。

3.2 动态感知市场需求,实时修改课程设置

为了精准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尽量实现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轨,解决招生、教学、实习、顶岗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经常邀请水务局信息化主管及企业信息化高级工程师来学院,提供市场信息,重构岗位课程体系,撰写课程标准,交流最新信息化技术成果,对学院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的建设思路 、培养岗位达成了共识。

3.3 政行企校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优生优培,因材施教,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2014 级学生于2015年春季开学之始组建了 “信息化实验班”,并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 。“信息化实验班”将采取 “立体培养”方式进行,资源集中,定点扶持,在培养过程中将会与政府、企业、国内外高校、行业深度合作,通过政校企行合作平台,创建了如“校企合作”、 “校校合作”、 “校行合作”等多种培养形式,强化基础项目导向,注重知识、技能、经验、素质全方位精品打造,形成特色专业品牌。

4 课程体系构建

《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是在传统的水务管理专业方向上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水利现代化要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方向,尤其是供排水管网管理信息化的迫切需要[5],它代表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而创建智慧水务的必然要求,故本专业方向以水务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数字水务的特征而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突出了学生信息化运用和应用的能力。

为突出培养学生智慧水务的应用能力,故对传统的水务管理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水务综合基础知识》课程整合为6个模块,即水力学模块、工程力学模块、城市水文学模块、水化学与微生物基础模块、水泵与水泵站模块和环境管理与法规模块,本门课程培养学生理解基本的水务管理原理、过程、方法和素养,共120课时,6个学分。《水务工程综合基础》课程整合为城市给排水工程模块、水污染控制工程模块和水务工程施工与管理模块,本门课程培养学生水务工程及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经验的能力,共60课时,3个学分。《水处理运行与管理》、《水工概预算》、《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城市防洪》、《水化学与微生物基础》和《水泵与水泵站》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水务管理系统开发打下坚实的专业背景知识,加上《云计算》、《物联网》、《水务管理信息化》、《SQL SERVER数据库》和《C#程序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可从事造价员、施工员、监理员、制图员、安全员、水文资料员、泵站运行工和水质检测工等工作岗位。

设计员、水处理信息工程师和水务管理系统开发工程师3个岗位,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成人教育本科等多种形式进行深造,提高其岗位能力。

结合上述课程设置,建设了水处理运行与管理实训中心、水环境监测实训中心、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训中心、城市水文学综合实训中心、水务管理系统开发实训中心和物联网实训中心等。

5 结 语

许兰燕[6]提出,水务管理信息化已经在水务集团账务信息化、城市水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水务档案信息化、水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大力推进[7-9]。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训中心的大力建设及运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教改效果,解决了如下4个方面的教学问题:(1)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2)课程体系与水务管理信息化岗位能力的偏离;(3)改变了以往独立学习专业课程与单门计算机课程的单调性;(4)改变以往传统教研室模式组织教学的现状,实现跨教研室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惠影.面向水利信息化的高职人才需求与培养[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18-20.

[2] 梁萼清.关于水务信息化建设思路的思考.[EB/OL].[2016-02-24].http://www.szwrb.gov.cn/szswkj/Szswkj_41/Lunwen01.htm.

[3] 侯新,秦素粉.水利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33-35.

[4] 谢宇.多方联动,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亚太教育,2016(2):238.

[5] 朱智勇.“智能水务”:供排水管网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以上海南汇水务(集团)综合管理系统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5):75-77.

[6] 许兰燕.水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探析[J].才智,2012(1):374.

[7] 肖吉慧.浅析武汉水务集团财务信息化管理及优化[J].公用事业财会,2016(1):41-43.

[8] 蔡杰,安晶,岳兆新,等.面向服务的城市水务管理平台及其在天津的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5(6):65-69.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 篇4

深圳市水务局

水务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和带动深圳市水务现代化,提升水务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水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在水利部、广东省水利厅的关怀指导下,按照张绮文局长提出建设“低碳水务、安全水务、民生水务、效益水务”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信息化发展思路,真抓实干,深圳市水务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工作与回顾

我局2007年通过实施“水务(三防)基础数据库、信息整合平台与发布系统”项目,已初步建成我局水务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包含水雨情、基础工情、实时工情、水质水量动态数据、水务空间数据、三防业务数据、水土保持、供水、排水、水资源、综合计划、政策法规等不同种类的基础数据,实现主要水务数据管理的“一数一源”。信息整合和业务发布平台采用架构式平台化技术,对已建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了整合与完善,并建成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实现了水务系统内已有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我局已基本建成集信息采集(包括工程监控)、网络建设、数据中心为一体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信息采集方面,今年水文站网一期工程的完成,使我局在原有50个雨量站的基础上,增加雨量站13个、水位流量站9个和测沙站1个;已建成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站点99个;现有14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10座污水厂水质在线监测站点23个,其余4座污水厂水质在线监测站点11个正在建设;政府投资和社会BOT模式新建10座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在线监测站点已陆续开工建设。已建成覆盖全市水务重点地区的视频监视系统,通过共享市直相关部门的视频资源,可对全市大中型水库、重点海堤、特区内主要河道和城区易涝易浸点实时监控。在网络建设方面,我局早已通过省水利专网、市政务内外网、局办公网络、业务系统专网,形成了连通省、市、区,包括市应急指挥中心、市气象台、各区水务局和三防办的网络系统。今年,我们加强了网络管理,理顺网络拓扑结构,不仅联通省、市、区,现在还可联通至街道办,保证了电视电话会议、三防会商系统等信息渠道的畅通。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以三防业务为基础的、与市气象台和市交警局共享雨情数据和城区视频图像的、提供主要水务业务应用的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去年,建成水土保持管理系统和供水信息管理系统后,涉水业务应用数据库正在不断完善;在原有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的基础上,我局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建设数据接口,今年已建成行政审批并联审批接口、政务公开电子监察接

口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接口,确保我局对内各专业之间和对外数据的畅通。

(二)信息化应用成效突出

一是公共网站建设成效显著。深圳水务网站不断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增加网上办事功能、增设多个栏目方便市民互动,发挥着民生水务的重要作用。2009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行业优秀政府网站”,在全市57个局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获第7名,受到表扬和肯定。二是电子政务应用便捷高效。我局除保密文件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及普通公文办理均在局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全程进行。今年,我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完成,新增加了督办管理、信息公开管理、投诉咨询管理和会议管理功能,将我局行政审批时间提速35%,使水务行政审批由现在的100%网上审批向100%网上受理及审批转变,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三是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在前10多年来对三防信息化建设和水源大厦智能网络工程投资约2630万元的基础上,最近3年投资约6900万元(未包括工程配套的信息化建设投资),建成并完善三防、水资源、供水、节水、水土保持、计划财务、视频监控、供水水质和污水水质在线监测等系统,至此,我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已基本覆盖了所有水务业务领域。

(三)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在编制规划方面,在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初步编制完成了《深圳市“十二五”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与重点建设任务。二是在制定标准方面,提供全市水资源信息,列入“数字深圳”信息资源(共三批)共享目录;编制了《深圳市水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信息化管理规定,编制了6个信息化建设管理技术标准,其中两个已经深圳市质量与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地方性标准文件。三是在理顺体制方面,2006年组建了局科技信息中心,2007年11月再次明确了机构和职能,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行业管理工作,承担局机关信息化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指导局属单位信息化工作。四是在安全保障体系方面,政务内、外网严格实行物理隔离、数据备份等措施,重视信息网络安全、内部安全审核和计算机病毒防范等工作,初步建成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我市于2008年开始大力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工作,今年开始年度常态化运行并纳入政府绩效(逐月)考核评比,去年我局在全市市直机关安全测评中名列前茅。

(四)局属单位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重点推进我市主要供水水库管理单位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工程配套自动化建设工作,截止目前,铁岗•石岩水库管理处信息化项目、铁岗水库和长岭皮水库大坝安全监测项目已基本完成,市北部引水工程管理处和三洲田•铜锣径水库管理处的信息化建设正有序推进。

二、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艰苦探索,不断深化对信息化改革发展的认识,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在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和建设策略上进行改革、创新和优化,以统一建设为抓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共享资源和业务协同为亮点,推动我市水务信息化工作跨越式发展。

(一)改革工作思路

一是三个引擎驱动,思考谋划信息化发展。信息化面临战略机遇期,要把握机会,乘势而为,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动水务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信息化是治水新思路的关键因素,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水务工作的服务与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体系的效益,全面提高水务管理水平;深圳是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最近深圳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低碳城市”,这些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深圳水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三个轮子转动,协同推进信息化工作。2007年我局明确提出打造“数字水务”,并以实施数字水务一期工程作为战略突破口,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促进深圳市水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同时续建和完善现有业务应用系统,发挥已建信息化工程的效益;另外,实施短、平、快的信息化项目,填实各实施项目之间的空隙,注重实效,尽快显现信息化工作的亮点。三是三种措施促动,狠抓落实工作任务。科技信息中心连续三年制订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白皮书,通过三项措施保证落实工作任务:

1、目标细化、任务量化、责任硬化。制订详细的计划,明确目标,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严格控制进度和质量。

2、加强协调、强化督办、全力推进。责任人和协办人协调互助、精诚合作,采用进度报告、定期协商、常态督办等制度,全力推进各项任务的完成。

3、阶段检查、严格考核、责任追究。把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按局里要求进行逐月政府绩效考核,奖优罚劣。

(二)创新管理模式

一是遵循统一原则,加强行业管理。坚持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严格实行统一建设,防止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充分利用和整合共享各种资源,实现全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有序建设,促进水务信息化快速发展。加强水务信息化行业管理,按局授予科技信息中心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职能,负责编制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建设管理规范,承担局机关各处室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局属单位和水务行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信息化前期工作和实施阶段的技术审查、把关和技术协调工作。二是坚持资源整合共享,提升整体水平。第一层面是水务局内部,利用较早

开展的防洪减灾数据资源为基础,建设水务基础数据库,积累、共享和整合水务信息资源,满足水务系统各项业务要求;第二层面是跨部门之间,在目前共享公安、交通视频图像资源和气象台水雨情资源,建成城区易涝易浸点监视系统和三防减灾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更大规模和范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为全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三是面向水务实际,深化业务应用。在原防洪减灾决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对突发事件、供水安全、预警预报的危机管理和应急指挥的功能,完善防洪减灾应急指挥系统;配合深圳市作为“全国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城市”的城市定位,在原有水资源、供水、节水管理,水质监测等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深圳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原水、供水、节水、排水等涉水专业的综合管理;在供水水质在线监测、污水水质在线监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排水、污水处理、河道综合治理等业务,开发水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系统。

(三)优化建设策略

一是快速建设网络和数据库,构建信息网络框架体系。通过全市政务光纤网络平台,完成局属单位的网络覆盖,构建市水务局、局属单位和涉水企业单位相连接的全市水务系统广域计算机骨干网络。依托水务工程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快速形成覆盖全市大中型水库、部分小

(一)型水库、主要河道、重点地段的信息网络框架体系。二是快速实现水务联网办公,以用促建加快项目建设。尽快开展局属单位的内网建设,推行全局系统的联网办公,以建带用,提高政务应用水平;通过联网办公,带动多种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初具功能的水务信息化框架网络体系,以用促建,提升业务水平。三是联合组建项目组,统筹局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统一组织建设局机关各处室的信息化工程项目;对局属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采用联合组建项目组的方式,科技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的审定,招标方案的审查,并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施工监督,以及重大技术变更的审查。局属单位做好前期工作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提出业务需求。铁岗石岩水库信息化系统项目、铁岗水库扩建信息化工程项目和北部引水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项目等,均组建联合项目组,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信息化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实施阶段工作。

三、规划与思路

我局的水务信息化规划纳入水务“十二五”整体规划,形成深圳市水务“十二五”规划信息化专题。

深圳水务“十二五”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数字深圳”的发展要求,以“改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信息资源,“推进”业

务应用系统协同,“提高”决策支持水平为手段,以实现水务管理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和业务协同为重点,建成水资源(原水、供水、节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合一、资源调配与生态监控协同、防洪减灾与应急处理并重、政府监管与公众服务并举,功能齐全、资源共享、安全高效的水务信息化综合体系。

四、目标与任务

要围绕水务工作三大任务——保障供水、减排治污、防洪减灾,构建水务信息化综合体系,加快推进水务信息化进程,以水务信息化促进水务现代化,提升水务综合业务管理水平、增强水务行政事务执行能力、塑造水务公共服务良好社会形象,为实现水务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从条块分散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全面推进深圳水务事业的发展。

水务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使深圳水务信息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十一五”期间水务信息化建设投资约2.46亿元,“十二五” 水务信息化规划初定投资规模3.92亿元(含大坝安全监测和原水水质监测投资)。

“十二五” 水务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一)建成覆盖全市的水务信息化网络基础体系。建设与整合业务专网、公用网络等各种网络资源,实现包括局属单位、街道办水务所以及供排水企业的全市各级水务网络的全面互联互通;建立现代化的水务数据中心,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支撑;基本完成包括源水、饮用水、污水水质监测,水库、河流的水文监测,重点地区和水务工程的视频监视,中型和重要小

(一)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和水土保持监测的全面信息采集体系。

(二)基本建成“数字水务”综合信息化管理体系。建成各类水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源水、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减灾等水务管理环节的预警与预测及预报,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水务电子政务应用,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全面达到所有水务政务在线处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完善的网上服务和24小时热线电话;按构建深圳市“阳光政府”的要求,建设和完善“一站式”政务管理服务,促进政务信息透明化、政务流程电子化、政民交流互动化、政务管理智能化。

(三)建设智慧型的水务综合应用体系。在第一层面共享水务局内部数据资源,第二层面共享跨部门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强调第三层面共享城市整体环境数据资源。把水库、河道、水工程,以及地下给水、供水、排水管网等空间地理信息,把气象、雨情、水情、工情和视频等监测信息,把水务业务常用数据信息,系统地、完整地纳入城市水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并使水务各类地理信息能够以图形化的方式在平面上得以直观表述,上升为水务专业图层,最终能叠加在“数

字深圳”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数字资源的基础图层上,达到建设数字深圳的资源共享。在业务协同上,不仅要协同水务各专业,还应协同规划、国土、城管、环保、财政和发改等业务,把条块分割的各领域局部应用升级至整个城市协同一体的服务。最终实现城市各政府管理部门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现代城市的综合管理效能。

(四)建成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一是完善水务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并构建水务信息灾备中心。二是继续开展信息安全风险测评工作和安全等级保护的建设,加强安全监控。三是完善有关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水务信息化保障体系。探讨建立水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维护的长效运行机制,包括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管理体制、技术标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为水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模版) 篇5

一、概述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特别在信息化管理部门,意义尤为重大。水务信息化保障是水务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信息化要求资源的高度共享,需要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需要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需要共享资源的健全机制,需要科学有序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根据水务局信息化规划,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阶段性目标,信息标准化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性措施和基础性的前期工作。特别是最近许多地方城市已将“数字水务”工程列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应用项目之一,开展水务信息标准研究就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由于涉及行业管理单位较多,各单位在建立信息系统时更多的注重了本单位的业务需要,没有从水务管理的整体规划出发,使得数据重复采集、图式标准不统一、不能进行及时更新、与其它系统连接和数据共享上存在一定缺陷,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目前,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信息分类编码和图式标准都基本完成,并在局内试行,为建设统一的水务信息标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国家水利部、建设部分别制定了一些关于水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如:室内外给水排水术语标准、图式标准、防洪标准、水文等方面的标准等。从内容上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般只涉及到术语标准、工程技术规范等,没有涉及到GIS图式标准和数据库格式、内容标准等内容,而现代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有包含此内容的标准作为系统建设规范。从深度上讲,由于这些标准制定时间较早,多数只适用于手工制图或者计算机辅助的工程制图,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系统的多样化、通用性的表现方法的要求。再者,由于水务管理的特殊性,需要从

总体上考虑水管理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

目前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已完成的内容包括:

 水务管理信息术语和定义

 水务管理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 水务管理信息GIS图式标准

 水务管理信息属性数据

本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主要参照国家标准以及水利、测绘、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等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二、建设目标

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水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水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以保障水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减少重复开发,需要在信息采集、收集、传输、存储、处理、服务和交换等环节采用或指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在已有的各个层面的国际、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之上,针对满足水务信息化对标准的需求,结合水务信息化的特点,制定水务信息化有关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关标准,逐步实现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

通过本项目分别研究三大行业信息化标准,并进一步整合为统一的水务行业管理信息标准,并争取形成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尝试建设地方性水务信息标准,为水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三、建设内容

 水务信息管理标准

包括分类与编码、数据属性定义、图式符号等水务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完成术语、河流(湖泊)编码、水利设施编码、供水设施编码、排水设施编码、水文设施编码、堤防设施编码、海塘编码等,形成各水务设施的“身份证“号码,为水务行业基础管理的精细化和数字化奠定基础。

 水务信息数据库格式标准的制定

数据存储标准规范主要用于约定数据入库的存储方式、存储介质、存储平台等与数据存储相关的标准规范。便于数据库系统的更新维护及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基本依据。

 水务信息GIS元数据标准的制定

元数据构成了对数据库中采集到的数据的说明和背景信息的描述,是关于数据的说明数据,元数据的建立为数据的长久保存和持续使用提供了保证。

元数据库是关于数据描述信息的数据库,元数据是解决从分布式网络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应当在建立原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同时建立结构相一致的元数据库体系。元数据对于中央数据库的求精处理、重构工程十分重要。

因为各层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基本集和基础集可通过一定的抽样方法得到。特别是,由于水利空间数据的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内容分别构建响应的元数据。

在系统建设考虑设计时,需要包含业务相关元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元数据库两部分内容。

 数据采集处理标准的制定

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主要是分成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各类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二是各类工情、雨情、水情实时数据的采集。

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的标准规范确立需要遵循各类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具体参考“数据采集标准”章节,从现有的数据采集标准中,提取与本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本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定基于参考的数据采集标准上的更加适合用户自身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实时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主要是考虑从业务需求出发,需要采集各类工情、雨情、水情实时数据供系统使用。在制定实时数据采集标准规范的时候,需要考虑实时数据采样频率、采样精度、通讯方式、通讯规约等方面内容。

 数据交换标准的制定

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主要是用于约定各类子系统之间的系统交互,可以便于将来的业务协同工作,缺少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各子系统间相互剥离,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业务需求。

需要在项目中制定数据转换及数据传输的标准规范。其中,数据转换要考虑多种转换方式并存;数据传输主要完成数据交换双方以异步的或同步的方式互相传递信息。同时制定出来的数据交换标准需要制定松耦合的数据交换体系。

四、标准制定参考依据

水务系统年终工作总结 篇6

一、20xx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重点工程项目有序推进。

(1)完成卤汀河扫尾工作。卤汀河工程自开工以来,顺利完成工程征迁、骨干工程、影响工程、委托建设工程、拆赔工程、后配套工程等建设任务,累计完成国家投资35952.32万元。

(2) 稳步推进泰东河工程。泰东河流经我市张郭镇东部,境内总长6.668公里。泰东河工程分干河工程、直接影响工程和影响工程三部分。影响工程主要为我市幸福河实心段7.2公里,与中小河道幸福河全线一同实施,年底前已完成工程量的98.8%;

(3)加快实施川东港工程。川东港是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中开辟入海第五大港项目,工程全长90.06公里,总投资27.2907亿元,其中境内投资3.9588亿元。段主要整治车路河从雄港河至川场河9.16km。工程于5月开工,目前,青龙桥已基本完工,正在准备完工验收。端午桥、南园桥已分别完成72%和85%,河道及驳岸工程工程全面开工,已完成工程量的10%。

(二)农村水利工作成效明显。20xx年度我市计划疏xx县级河道4条,长27公里,土方99.5万方;乡级河道4条,长21.93公里,土方23万方;疏浚35个乡镇的农村生产河道,土方360万方;实施 20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7万亩。

(1)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县乡河道由水务局成立河道疏浚工程建设处组织实施,生产河道由各乡镇人民政成立工程建设处组织实施。目前县乡河道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生产河疏浚工程已全部完成,并已通过验收。

(2)小农水重点县工程。20xx年在合陈、沈伦、城东等乡镇建设年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7万亩,计划新拆建圩口闸61座;新拆建排涝站23座;新建小型电灌站57座;新建砼衬砌渠道46.14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984座;新建砼圩堤顶防洪通道1.69公里;加修圩堤土方3.648万方。工程3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已基本结束。

(3)圩口闸、排涝站维修工程。今年市财政统筹安排资金,在全市面上维修圩口闸100座、排涝站50座,今年汛前已经全部完成,在今年汛期发挥了应有的效益。

(4)圩堤加修工程。今年市政继续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圩堤除险加固以奖代补,汛前完成加修圩堤121公里,完成土方100万方,汛期发挥作用。

(三)水资源管理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同时,开展水源地达标建设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全年计划征收目标350万元,完成355万元。

(四)城市防洪工程不断完善。今年投资1200万元,继续完善城市防洪挡排工程。计划新建的十里亭桥东闸站和改建新悦北闸等工程建设项目已全部完工,关门片区集水排涝泵站正在抓紧实施,年底前全面完工。

(五)防汛防旱取得全面胜利。及早开展汛前检查,完善各类防汛预案,建立防汛抢险队伍,组织开展抢险演练,备足各类抢险物资,加强防汛值班,各项防汛防旱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全市安全度汛。

(六)退圩还湖进程持续加快。为逐步恢复河湖生态,我市从2014年,先行启动得胜湖、平旺湖退圩还湖工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完成得胜湖、平旺湖征地拆迁和退渔工作,完成投资2.8亿元。

(七)水利工程管理成效显著。认真落实“河长制”,明确河道管护责任人,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河道堤防管理,无新增违章建筑项目。在今年5月份省水利厅组织的河道管护检查验收中,我市被评定为第一等次。

(八)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20xx年,根据市委、市政统一部署,全市水环境整治工作坚持“政主导、市场运作、公开发包、分级负责、强化考核”原则,落实各级河道管理责任,创新水面漂浮物“上卡、中清、下捞”的工作思路。利用冬春两季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枯萎、萌芽时机,开展全市水环境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彻底清除各级河道中的水花生等水面漂浮物。对辖区内的市、乡、村三级河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社会自然人或保洁公司实施管护,狠抓全年的河道长效管护日常保洁。以“结果”为导向,建立市、镇、村分级考核机制,重点抓住冬春两季突击整治考核,对6-12月份的河道长效管护和日常保洁进行单月考核,双月暗访,强化督促检查,注重整治实效。

同时,按照省政和省水利厅要求,对我市下游地区重点河道淤积的水上漂浮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集中组织打捞、流转土地深埋等措施,保证了水系畅通和水源水质改善,为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九)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贯彻落实省水利厅关于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实施意见精神,更新车船等巡查装备,加强水执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水事纠纷协调工作;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加强湖荡、湖泊巡查执法管理。

(十)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以党委中心组为龙头,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按照市委和市委组织部部署要求,抓好党建工作,及时组织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选强配齐党组织领导班子,整合软弱涣散班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针对我局党委所属的三个改制单位党支部因党员高度分散,班子软弱涣散,活动难以开展的现状,本着“整合机构、健全组织、增添活力、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以全系统党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将我局下属的水利工程处、水利工程疏浚处、水利物资储运站三个党支部进行合并,改选产生了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党支部,进一步调整充实了新的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选出了支部书记和副书记,既加强了水务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又增添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强化绩效考核,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对基层站所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水利服务“三农”和服务社会发展能力水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采取组织收看专题教育片、开设廉政党课、开展任前廉政谈话等措施,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筑牢思想防线。加强工程领域专项治理,开展效能监察,严格工程资金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二、20xx年工作打算

20xx年我局将在市委、市政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水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精神和“水十条”为指导,坚持“发展民生水利、治理重点河道、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工程基础、提高配套标准、增强抗灾能力”的工作思路,突出建设重点,消除薄弱环节,建设与管理并重,城市与农村同步,防汛与防旱齐抓,供水与治污结合,整合建设资源,统筹协调发展,建立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重要基础。

1、全力服务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我们将突出以川东港整治工程为重点,积极协调各种矛盾,全力为工程建设搞好服务,加大组织力度,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工程有序、有力推进。20xx年5月底前,完成端午桥、南园桥建设任务,20xx年年底前河道及驳岸工程力争完成90%。在加快推进川东港工程的同时,及早规划上报下官河、蚌蜒河整治方案,积极做好前期相关工作,促成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2、全面提高农村联圩挡排能力。市本级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根据今年汛期高水位时挡排建筑物的运行情况,对年久失修、老化严重的病险圩口闸、排涝站进行维修改造,计划大修改造圩口闸200座、排涝站100座。继续加修圩堤险工患段,完成土方100万方,提高圩堤防御能力。

3、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实施并完成20xx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在周奋、大营、海南等乡镇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13万亩。计划新拆建圩口闸26座,排涝站16座,流量36立方米/秒;新建小型电灌站98座,砼衬砌渠道91.907公里,配套过路涵洞121座、分水节制闸164座、跨渠机耕桥139座;新建圩堤顶防洪通道4.49公里。同时,启动20xx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在周庄、荻垛、中堡等三个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4万亩,计划新建圩口闸9座,拆建圩口闸34座;新建排涝站16座,流量44立方米/秒,拆建排涝站2座,流量6立方米/秒;新建小型电灌站64座,砼衬砌渠道60.91公里,过水涵洞159座,分水节制闸340座,机耕桥141座,机耕路0.5公里;加修圩堤土方9.8万方,工程总投资3893.41万元。

4、加快推进河道疏浚工程。县乡河道继续按照“先急后缓,全面整治”的原则,计划实施买水河、运粮河、戴南水厂水源河道整治工程,完成生态景区河道疏浚工程。继续推进农村生产河疏浚整治,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淤浅严重的生产河一律采取“干河施工”的方法进行清淤浚深,20xx年6月20日前完成生产河疏浚任务,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5、继续完善城市防洪工程。投入5500万元,启动改造严家闸站、关门闸站、直港河北闸;启动新建野行南区防洪墙、闸站;疏浚十里亭闸站北河、中心河;完成改造生物公园泵站、小康花园段防洪墙、集水泵站。

6、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为重点,配合做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结合国家生态市创建活动,继续开展水源地达标建设,加强水质监测,保障供水水量和水质。完成自来水总公司二水厂(横泾河)、戴南水厂(兴姜河)、兴东水厂(通榆河)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和自来水厂(卤汀河)、缸顾水厂(下管河) 、自来水总公司一水厂(上管河)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任务。在现有水功能区、水源地监测的基础上,对重点排污单位城南污水厂、戴南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戴南生活污水处理厂取样监测,全面掌握各水功能区水质状况。

7、加快退渔还湖进程。为逐步恢复湖荡生态功能,在目前大纵湖已退出19800亩,蜈蚣湖已退出2170亩,得胜湖、平旺湖退渔征地拆迁工作已基本结束的基础上,20xx年主要任务是做好还湖工作,结合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8、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严格“河长制”管理,落实河道长效管护措施,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力争水环境状况得到有效治理。按照“河湖长制”要求,坚持“政主导、市场运作、公开发包、分级负责、强化考核”的方针,继续实行以奖代补,落实整治资金,加强督查考核,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取得实效。以冬春两季为重点,采取 “上卡、中清、下捞”的措施,努力实现“水清、河畅、岸洁”的良好局面。

9、全面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认真落实工程管理措施,加大工程管理力度,确保各类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与此同时,要按照“工程管理信息化、田间灌溉电气化、闸门起闭机械化”的目标,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大胆实践,逐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提档升级,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

编制重点河道保护规划,严格实行河湖岸线开发利用行政审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有效补偿制度,切实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理。加强执法巡查,及时查处河道管理范围内非法占用水域岸线资源、擅自取水排污、非法取土以及设置阻水障碍物等行为,加强水域、岸线等资源管理,维护河湖健康。

天津水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7

天津市水务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网络优化,现有水务办公网、防汛网、信息外网三个网络,在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管理、供排水等业务领域建设了一批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信息化与水务业务的结合。

总体看,天津水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各项水务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顶层设计,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共享困难,标准建设滞后等,还有一些主要的业务管理系统尚未开发,信息化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满足水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2 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2.1 总体思路

按照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三位一体的要求,遵循“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全局整合,重点先建,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业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着力点,以支持业务应用为目的,以标准规范、安全运行和人才培养为保障,为水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以水务信息化带动水务现代化,提升天津水务现代化管理水平。

2.2 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统一平台,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统一标准,新建与整合相结合;统一机制,共享与安全相结合。

2.3 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一个水务政务外网(以下称水务网),一个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一张电子地图的建设;完善安全、制度、标准、队伍等保障环境;形成统一的服务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天津水务信息化体系。实现政务公开、信息共享、协同业务应用;便民惠民、提高效率、便于监督。

2.4 重点建设任务

五年内,重点建设五项工程、九大数据库和八大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政务公开、协同办公和数据共享,满足社会和水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1)五项工程建设:一个水务网、一个水务业务管理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一张电子地图、一个灾备中心。

(2)九大数据库建设:建设水利空间数据库、水文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防汛抗旱数据库、水质水环境数据库、水土保持数据库、农村水利数据库、水利科技数据库九大数据库。

(3)八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本着新建与完善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实施八大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完善已建系统,加快新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防汛抗旱管理、水资源水环境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城镇供水管理、城市排水管理、农村水利管理、控制地面沉降管理、水土保持管理。

2.5 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加强水务信息化队伍建设,建立信息化投入机制,制定信息化标准和规范。

3 信息化建设三年计划

3.1 行政许可与政务公开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天津水务网站开辟行政许可办理通道,公开政务信息、审批事项信息和办理结果,并对审批办件进行多维统计分析,为管理提供定量分析依据。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便民惠民,方便公众监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3.2 水务网建设

建设水务网,将现有的防汛网和信息外网整合为水务网,该网络连接水利部、天津市政务外网、市各委办局、局属各单位、区县水务局,并与Internet安全连接。

承载天津水务网站、政务公开、行政许可、业务管理平台、数据中心、GIS系统和八大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

3.3 数据中心建设

依托水务网建设数据中心,采用分散存贮、集中管理的方式,将业务共享数据、基础数据和采集数据汇集、存储在该中心,统一数据标准,实现数据共享和全局访问,做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按需共享,多方服务”,为跨系统的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主要包括水利空间数据、水文数据、水利工程数据、水资源数据、防汛抗旱数据、水质水环境数据、水土保持数据、农村水利数据、水利科学技术数据等。

3.4 水务业务管理平台建设

开发建设水务业务管理平台,承载数据中心和八大水务信息系统的运行,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形成统一的水务信息交互中心、资源共享中心、应用集成中心,实现业务应用、管理、决策的统一平台。

实现统一门户访问、用户管理、权限控制、单点登陆等功能,方便获取各类水务业务信息,支持水务业务应用、决策和各类信息应用需求。

3.5 水务统一GIS系统建设

建设全局一张图。统一坐标系,统一数据格式,统一数据采集标准,汇聚整合多源多类信息,满足多目标、多任务、多级别和多层次应用的GIS应用系统,全局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全面、直观、准确地掌握各类与水务工作有关的基本情况和动态信息。

建设和整合防汛抗旱等各类业务应用,实现水雨情、工情等信息查询统计,明渠、水闸、泵站、水库等基本信息、图片、视频信息的查询等,以文本、图形、图表、空间地图等多种手段对查询结果进行展示,实现资源共享。

3.6 主要业务系统建设

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以需求为导向,继续建设和完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有效实现业务协同应用和信息高度共享。重点进行防汛抗旱管理、水资源管理、排水管理系统的建设。

(1)防汛抗旱管理系统:加强防汛抗旱基础工作,开展全市一级行洪河道、重要蓄滞洪区测量;以天津市防汛会商系统为平台,进一步整合全市防汛、抗旱、城乡排沥、城市调供水、防潮等信息,开发研制相应业务决策系统,提高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水平,增强防汛抗旱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制能力,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提高防汛抗旱业务的正规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2)水资源管理系统:加强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加强信息采集,运用模型技术,提高水资源分析、评价及优化配置能力,为天津市水资源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实行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三条红线”,提供详实的数据依据,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保护,提高天津市水资源管理水平。

(3)排水管理系统:建设市区排水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泵站远程监测、积水片视频监控、河道水位和降雨量监测,扩展信息源,对采集的数据综合分析,为排水调度指挥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排水管理定量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摘要:按照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三位一体的要求,遵循“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全局整合,重点先建,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业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着力点,以支持业务应用为目的,以标准规范、安全运行和人才培养为保障,为水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以水务信息化带动水务现代化,提升天津水务现代化管理水平。

水务管理信息系统 篇8

【关键词】云计算;水务信息化平台;虚拟化建设

一、概述

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建设平台已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这些应用系统虽在功能和应用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外,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需要海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就出现了云计算信息服务系统。现在来说,云计算在水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水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思路。

二、云计算概念及特点

所谓的云计算就是基于它是完全建立在可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资源层上的的一个新技术。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可以按不同需求动态改变需要访问的资源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来说,现在我们都是采用广义上的云计算,它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下图是笔者给出的云计算的结构原理图。

云计算现在最大的特点是高速运行,实现动态的、可伸缩的扩展,通过互联网提供、面向海量信息的处理;对于用户来说可以方便地参与,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降低用户对于IT专业知识的依赖。另外云计算自动检测失效节点,并可以及时地把它排除,用冗余方式实施可靠性,便于恢复灾难性和业务的连续性。

另外在资源配置动态化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云计算为客户提供的这种能力是无限的,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

三、云平台水务信息化基础建设

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信息系统的差异化造成了软硬件环境的不同,这样在实际水务系统中实现升级就会面临很大的维护困难。同时介于水务系统的完整性和实时性,我们就需要实现快捷可靠的恢复机制。在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基础设施的云模式处理水务云的基础建设平台。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知道vmware esxi server 磁盘占用空间小的特点,可以减少补丁程序数量,还可以针对硬件供应商优化驱动程序,收回内存。在使用中,我们可以采用虚拟化产品进行服务器的虚拟化和存储平台的整体部署。

四、云平台水务信息化服务器虚拟化应用分析

某水利部门现有设备G7的机架服务器和少量带有刀片式的服务器。在这个部门有两个安全区,其中主要系统运行在生产区,有11个应用系统分布在DMZ區,这其中要有3个左右的应用链接到防止DDOS攻击的设备上,最后在链接到网络。一般来说,为了考虑遵循充分利用现有的设计原则,这次虚拟化和云计算设计建议采用现有服务器来设计。在这里面统一配置为CPU满配,添加HBA卡,同时也要对刀片服务器进行一次升级。另外在每一台服务器上要安装虚拟架构套件企业增强版软件,用在单个物理服务器实体上,然后再利用它的处理能力生成多个虚拟服务器,在这个上面就可以安装操作系统。在这个方案实施中,数据中心一般要建立两个集群,一个是为生产区域的应用系统用,一个是为DMZ区域的其他应用系统用。具体方案可以设计如下:

根据上面的具体设计,我们可以得出在本方案实施后,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通过服务器的整合,可以严格控制物理服务器的数量。还有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有所提高,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业务要求,同时根据虚拟器的特有功能和网络存储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应用的可用性。

五、下一步待解决的问题

虚拟化平台的应用在实际中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防病毒等的攻击,还有网络中的安全等问题。最主要的是虚拟网络多种数据流混合传播的安全。在这个应用中数据包括很多重要的信息,而当虚拟网络数据流等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传输时候,就意味着虚拟机被暴露和存在入侵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4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2013年

[2]张建勋;古志民;郑超;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年02期

上一篇:生活部2010年上半年计划下一篇:企业文化有关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