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1000字

2024-09-12

读《儒林外史》有感1000字(通用10篇)

读《儒林外史》有感1000字 篇1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初中生读儒林外史有感的800字 篇2

初次见她,我就被她那从容镇定的模样给惊住了。她出生于儒生之家,父亲清高正直也儒雅老实。嫁人时被许下的是做夫人的婚约,父亲不远千里送她去扬州夫家成亲,却在出嫁当天生生变成了妾的待遇,没有三媒六聘,没有迎亲仪式,只让她自坐小轿入府。面对这样的羞辱,沈父又惊又怒,但沈琼枝冷静分析了形势,决定先进宋府查看一下再做打算。我不由感叹:在古代,竟还有女子如她这样的从容,不仅没有像寻常小姑娘家一样乱了阵脚,哭哭啼啼地向父母求助,求给个说法;反而临危不乱,有勇有谋地分析安慰自家的父亲,说且看他日后待我怎样!这一番说辞颠覆了我对古代女子的看法,同时,让我感到好奇。想着:这怕是个奇女子。

再次见她,就被她那泼辣又直爽的大侠风范给镇住了,果真是个奇女子!就见她干净利落地下轿,一点都没有新娘的故作羞怯之态,而是以一通责难审问之词“我常州姓沈的,不是什么低三下四的人家!……”给宋府当了“见面礼”。一长段话说下来,有理有据,责任分明,把宋家那群明面上以君子之态,暗地里却怠慢无礼,毫不把她当主子看的那些个欺软怕硬的小人说得哑口无言,慌乱不已。好不爽快!她拿婚书要求与宋为富当面对质,逼得那宋为富暗道不好,躲着不敢见她,以“不在”为借口,逃过了一劫。原以为她会“乘胜追击”,谁知她却不慌不忙、不吵不闹,自己把自己妥妥的安顿了下来,这并不是胆小了,懦弱了,而是以退为进,待机行事。不久,这个机会便来了,父亲状告宋为富毁约,但在贪官和宋家的勾结下败诉。她又开始了她的自救行动,收拾金银,扮作老妈子,买通丫鬟,趁夜出逃到南京,雷厉风行,毫不迟疑!我想:她这豪放不羁,麻利果断,说做就做的言行,还真是大侠风范。

最后一次见她,更被她那不卑不亢,英气逼人的举止给彻底收服了。这时的她在“南京卖书”,吸引了一众名士,面对挑事的,她能以智服人;面对杜少卿这一类名流,她也能从容应对,尽显大家闺秀之范;面对县令,她亦能完美的,从容不迫的,替自己和父亲申冤。而面对贪污小人,她机智应对,却也能靠着自己的本事度过难关,毫不退让!这让我不禁深思:面对人生的不公正遭遇,即使自命为君子的大男人萧云仙都选择了妥协;面对弱流女子明明白白的冤情,所谓的豪杰名士杜少卿和武生也选择了冷眼旁观,明哲保身;而沈琼枝却不屈服,不阿谀,用真才实学赢得了王府塘知县的赏识,得到了周旋和解脱。我想,即使是男女平等的今天,如果遇到同样的命运和遭遇,我能活得像她一样出彩吗?恐怕很难。

沈琼枝不似大家闺秀一样,面对人生,听从“旨意”一味顺从;不似深宫里的女人们,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勾心斗角。她是一个侠女,虽不是一个拯救苍生的武林侠女,却不失为一个从容镇定,自信乐观,豪放不羁敢于向自己悲惨命运抗争的侠女,向这个腐朽社会抗争的侠女。她是这本书中最让我喜欢的女性形象,希望你们也喜欢她。

读儒林外史有感 篇3

这一回主要讲了:贫寒的范进去和一直瞧不起他的胡屠户借盘缠,胡屠户拒绝了,于是,他就瞒着老丈人去参加乡试。结果,范进考进了中举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得到人们赞赏的故事。

范进在中举前后人们对待他的态度是不能相比较的。起初,范进向老丈人借盘缠去乡试时,被老丈人谩骂和讥讽。可当范进中举的消息得知以后,这对待范进的态度由一只凶猛的老虎一下子变成了听话的小绵羊一样,不仅送给范进银子,还在中举之后大为夸奖。邻居也纷纷送给他东西,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们阿谀奉承,将学问看得比钱都重要。再如,范进听见自己中举,发了疯了,大叫,满脸污泥,一身的水,想起他那副狼狈的样子,我忽然觉得他有点可怜,家境贫寒,苦读了几十年,只为中举,现在中了举之后,难免高兴得不得了!这都怨那罪恶的封建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识分子,给知识分子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如果我是那时的君王,一定会制定出适宜人民安居乐业的法规。想想自己,现在环境优越,却不安于自己的职责,想着玩游戏,不努力学习还让父母担心。

2021读儒林外史有感初三 篇4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1

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文章,顺便回头又读了读《儒林外史》。开篇便借王冕之口道出以八股取士的弊病,而后便是科考文人的人生百态。三年一科,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准备科举考试,只为一朝得道,飞黄腾达。古典讽刺小说里,吴敬梓的这部《儒林外史》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了。白描述实的手法,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鲁迅先生说它的艺术风格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真是十分之洽当。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这部作品印象最深的部分,应当就是被节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五十多岁的范进依然坚持科考,最终中了举人,高兴疯了。范进从此扬眉吐气,一众邻里尤其是老丈人胡屠户顿时一改往昔鄙夷,处处簇拥,前倨后恭,当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彼时只说范进迂腐,八股取士害人,却不见这背后又是何种欲望在驱使。私以为课本里没有的,范进之后夹起大虾元子来迫不及待的一幕更为精彩,只这一个举动,数十年苦读,满口子曰诗云仁义道德,说到底可是是为了功名利禄。而一朝得势,心里便不再有什么仁义理智信,只想着如何填满自我永无止境的欲望。

匡超人更是书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他从淳朴少年到伪君子真小人的转变,读来总让人唏嘘。大孝出场,年少家贫,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奉养父母,体贴入微。相较于范进服丧期间破荦戒还多有狡辩,竟是天壤之别。然而恩师被诬,他结交了一帮对功名富贵一心向往却求而不得的假名士,人生观便开始扭曲。待到潘三教他做些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事,他的眼中便仅有金钱利益,蜕变成了一个薄情寡义、虚伪狡诈的小人。而这背后,是势利的社会风气和八股取士的制度。

《儒林外史》差不多就是中国文士社会传统生活的全貌概括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算是一部警醒世人的好作品。若读书只为名利,那又怎会有人专心去做学问。追求物质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一旦头脑贫瘠,思想浅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涡,失了本心。总归人能够穷,志却不能短,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没。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2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说起《儒林外史》这本吴敬梓所写名著,大家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四大名著熟悉。《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根据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作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我认为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了。

《范进中举》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致可以划为五个层次: 1、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因为范进中了秀才,这就可以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但是,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没有对他有多大好处,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2、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但我认为如果不是急切地想得到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让老母和妻子挨饿。3、发榜之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范进到集市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消息来了,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还要靠卖鸡来“救命”我认为这又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和自我堕落感。4、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亏一位人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这情节即是一个喜剧,又是一个悲剧,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而胡屠夫见到范进中了举,更是把他捧上了天。

5、范进中了举,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来访,赠钱又赠房。这说明范进的社会地位陡然上升,这是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呀!

《儒林外史》以吴敬梓当时的生活背景做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另外作者吴敬梓在书中对人物所给予的讽刺也是彻骨的深刻。大家可以看一看《儒林外史》,建国以来,这本书受到空前的重视,《儒林外史》已有英、法、俄、日等多种译文,成为了一本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3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写下了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

匡超人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实匡超人以前并不是这样。少年时期的匡超人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漂泊在外时牵挂父亲,在兄长面前也很谦卑,懂得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然而渐渐地他却再也不是原先的自我: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谎等等。其实在作者客观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朴实令人欣赏,而他的堕落则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匡超人发生了改变?

其实,匡超人人物性格的构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社会原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这种杯具的是封建的社会制度,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势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堕落的重要原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此时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

总之,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构成了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杯具,并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更是全社会、全时代的杯具。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4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此刻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但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5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儒林外史读后感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读《儒林外史》有感1000字 篇5

小王子与玫瑰的分别——痛苦的抉择

玫瑰——骄傲而脆弱的美丽生命。她说自己与太阳同时出生,她吹嘘自己身上的四根刺可以抵御老虎的爪子,她以敏感多疑的虚荣心让小王子为她准备早餐、玻璃罩屏风、除灭毛毛虫。当小王子和她说再见时,她请求原谅、祝福小王子、流泪。她其实就是故意想要自己“多事”,想要得到重视。小王子难以忍受,选择离开,他们的分别带着深深的爱,是痛苦的、不舍的。

小王子与六颗行星主人的分别——必然的前行

325号行星喜欢统治的国王、326号行星爱虚荣的人、327号行星为了忘却的酒鬼、328号行星忙得不可开交的计算、占有星星的商人、329号忠实执行命令的点灯人、330号行星忙着记录的地理学家。

这些小王子游历的行星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忙碌追逐的人们。追求财富、权力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的迷失的人类。这些人在小王子的眼中都是“奇怪的大人”,所以小王子必然要离开。

小王子与地球上的蛇、小花、高山、玫瑰花园的分别——继续追寻

小王子来到了充满希冀的地球,在与这些经历者相遇后,他依然无法摆脱孤独,他继续追寻。

小王子与狐狸的分别——幸福的出发

狐狸——善解人意、智慧和爱的使者。他厌倦了“我逮鸡,人逮我”的生活,他渴望被“驯养”,他希望得到小王子的驯养,让彼此不可缺少、成为唯一。狐狸宁可承受意料中的分别和哭泣,也要改变他单调的生活、他愿意爱上麦子的颜色和声音、享受期待的美好。他告诉小王子,自己的那朵花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用心灵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狐狸告诉小王子要对玫瑰负责。狐狸对小王子的友谊是真诚的,他们的分别是幸福的。

小王子与“扳道工”和“推销高效止渴丸商人”的分别——明白内心

“如果有五十三分钟可以支配,我就悠悠闲闲地向清泉走去……”这是小王子与地球人类相遇后的内心对白,他要什么一直都清楚。

小王子与飞行员的分别——希望与守候

在小王子落到地球一周年的时候、在飞行员修理好飞机后,小王子要带着画了箱子和羊嘴套子的画回家了,小王子要卸下他的身体回家了,小王子找到了可以用毒液带人去很远地方的蛇,他要回家照顾只属于他的花。小王子离开了,带着微笑和希望。当飞行员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他一定会看到会笑的星星。

读《秘密》有感1000字 篇6

奥丹

一看到这本书,我就被“秘密”这个题目吸引了,怀着好奇心打开了它,开始探究这个秘密。扉页上写着这样的一句话: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

作者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更难以置信的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他们都早已知道这个秘密!这个秘密可以带给你想要的幸福、健康、财富,成为你所想要成为的人,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

这本书的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吸引力法则说“同类”会吸引“同类”,因此当你脑中出现一个思想,也会吸引其他同类的思想过来。去年冬天,刚下过雪,当我开车时,我就在想一定别出车祸,结果快到单位了,自己的车却把别人的车撞了。如今读完这本书,我忽然明白了,我一直在想这糟糕的事情,那我就会吸引糟糕的事情发生。我吸引了我所抵抗的事物,因为我的情感强烈的集中在这上面。我现在明白了要改变任何事物,就需要从内在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和感觉来发出新的讯号。

之前也听说过有时癌症晚期的患者,没有接受任何医学治疗就痊愈了。这个患者有可能就运用了这个法则。文章中班琼森博士说:“把生理上的压力拿走后,身体就会执行它天生的功能,它会自我治疗。无论你的身体已出现什么状态,你都可以改变它,开始去想快乐的事情,让自己处于快乐状态。”

其实人生最大的问题往往是逃避而不是问题本身,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要改变你的状况,首先务必改变你的想法,做到如此,成功离我们就不远了。其实,人生本无所谓秘密可言,但确实有着较为普遍的经验和规律。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能在心中想着你所想要的,()并且让他成为你的主要思想,那么你就会把它带进你的人生。那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光彩的人生,其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我们主要的思想或者心态,并把它作为一块强有力的磁铁,同类相吸,就是法则。其结果必然是:心态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呼应的状态。

读《管子》有感1000字 篇7

在此,管仲就提出了各个法律要素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特别只得称道的是,他认识到了法律的强制性,最后一句同样朴素的体现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下面一段是对人才对于国家的作用的论述,再往下则又回到了对法律、刑罚的论述上,但角度却截然不同。他说:民毋重罪,过不大也,民毋大过,上毋赦也。上赦小过,则民多重罪,积之所生也。故曰:赦出则民不敬,惠行则过日益。惠赦加于民,而囹圄虽实,杀戮虽繁,奸不胜矣。故曰:邪莫如蚤禁之。赦过遗善,则民不励。有过不赦,有善不遗,励民之道,于此乎用之矣。故曰:明君者,事断者也。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人民没有重罪,是因为过失不大;人民不犯大过,是因为君主不随意赦免。君主赦小过,则人民多重罪,这是逐渐积累所形成的。所以说,赦令出,人民就不加做惕;恩惠行,过失就日益增多。把恩惠和宽赦政策加于人民,监狱虽满,杀戮虽多,坏人也不能制止了。所以说,邪恶的事不如早加禁止。凡行“赦”,总是小利而大害,故久而不胜其祸;“不赦”,则是小害而大利,故久而不胜其福。因此,“赦”,好比奔马的丢弃缰绳;“不赦”,好比瘫病的针炙治疗。对文人只有三宥,对武人一赦都不能有。所谓“惠”,就是多赦,行起来先易后难,久而不胜其祸;所谓“法”,则是行起来先难后易,久而不胜其福的。所以,“惠”,是人民的仇敌;“法”,是人民的父母。最上等的是事先用法制规范人的行止,其次是有错误而能制止,虽有过也不致严重。赦过忘善,人民就不能勉励;有过不赦,有善不忘,勉励人民的政策,就发挥作用了。所以说:英明君主,就是要掌握这善恶的裁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刑罚的轻重也是一个很重要得问题。轻与重之间如何权衡,管子认为:民的仇敌;“法”,是人民的父母。很明显的体现出他法家的观点。他跟韩非一样主张严刑酷法,并且说,明君者,事断者也。体现出他君主专制的主张。正因为此,人们把管仲也列入到法家之中。

下面两段是关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保卫君主的地位的问题,本文不作过多论述。在《法法十六》,管仲还提到法律思想的还有两段,一段是: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则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于妄作;愚民操事于妄作,则大乱之本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上妄诛,则民轻生;民轻生,则暴人兴、曹党起而乱贼作矣。令已布而赏不从,则是使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令已布而罚不及,则是教民不听。民不听,则强者立;强者立,则主位危矣。故曰: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必】,此正民之经也。在此,他着重强调了法律要事先规定,并让人民知道。否则,不按法律办事,就会使社会处于混乱中。

另一段是: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多么的精辟!历史的发展同样证明了这一点。而今我们也谈不上真正理解这句话。就算是理解了,我们也没有完全的那样去做。用它来形容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再也合适不过。

从这篇文章来看,管子的许多对于法律的论述都非常的精辟,虽然都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他君主专制思想的烙印。但他对法律的认识却是非常的深刻。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在讨论和研究法律的起源发展的时候,是不是过多的偏重于西方了。我想这是一个误区,那种认为中华法系微不足道的观点更是错误。就我个人的见解,产生这种偏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西方的法律思想得到了推广,而我国由于特殊的经历,没能实现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过渡,主要的法律思想又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了的,才造成了今天的状况。但如果认真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法律思想在我国古代已经存在,当然不否认我国的确没有西方的那种民主的精神。

读《简爱》有感1000字 篇8

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这样的生活,为她未来铺下一条神秘的道路。

命运似乎是幸运的,简〃爱认识了罗切斯特先生。在他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和那颗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心灵,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流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即使在最后罗切斯特受伤致残,他还是愿意和他相守。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线索的著作,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深刻感受到简〃爱身上所拥有的崇高品质。她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在这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简〃爱的独立意识。生活的独立,使她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一直坚强的成长;爱情的独立,使她放弃与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放弃了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精神的独立,使她不屈服于自己的卑微身份,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正是这份独立的性格,使她拥有了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使她完美的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这样一位女性也拥有了一份宽广的大爱。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即使他们曾经那样对她;虽然自己只是一位家庭教师,她仍勇敢的向出身名门,十分富有的罗切斯特表露心迹;在罗切斯特一无所有时,她仍深深的爱着他,愿意与他相守。她用真诚的爱打动了所有人。

读《边城》有感1000字 篇9

爷爷是摆渡人,从20岁开始,一直到70岁,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摆渡,整整坚守了50年,半个世纪,风里来雨里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爷爷坚忍不拔。他必须顽强地活着,失去独生女儿的痛苦只能埋在心底,默默地抚养着外孙女翠翠,翠翠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撑和动力。翠翠的父母因唱歌相识并未婚生子,她的父亲是兵士,服毒自杀,翠翠妈生下她后故意到溪边喝了生冷水殉情而死。因为住处两山篁竹翠色逼人而来,爷爷给她取名为翠翠。

爷爷质朴勤劳。过渡人自愿诚心诚意给爷爷一些报酬,爷爷坚决不要,过渡人坚决要给,纯朴的乡亲情感人肺腑。爷爷百般疼爱翠翠,操心揪心翠翠的婚事,不希望翠翠走她妈那条不归路。小说描写很细致入微,“他为翠翠担心,对着星星想他的心事。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翠翠应分交给谁?必须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

爷爷理性冷静。他是翠翠思想的摆渡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陪伴翠翠一生一世,在日常中总是教翠翠人生道理,“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儿,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这世界有的是你们小伙子分上的一切,应当好好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

爷爷懂情懂爱。得知翠翠傩送互相倾慕时,内心是喜悦的,当几天没有听到傩送为翠翠而唱歌时,他内心是着急的,他忖思为什么?慌乱跑船总家探个究竟,当得知大老被水淹死后,暗自庆幸当初翠翠幸亏没有答应相好。这就是复杂的人性,他是爷爷,他疼爱外孙女,他懂外孙女的心。读者很能理解,或许自己还有过同感。爷爷为了促成傩送翠翠,来回跑船总家,心是好的,表达时词不达意,战战兢兢,手足无措,让船总家有些误会,船总父子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有冷落有不耐烦。爷爷失望、绝望。他的坚持意志力被摧跨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在绝望中离开了他牵挂的外孙女。

翠翠,单纯善良、天真无邪、灵动敏锐、情窦初开、渴望爱情、内心孤独、有个性有主张的少女,但不敢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翠翠没有接受爷爷的安排,让自己的心作主,因为她爱的是不是船总家的大儿子天佑,而是二儿子傩送,傩送爱唱会唱,有诗人性格,她这点随她母亲,喜欢文艺青年。

翠翠机灵敏锐,听到了爷爷跟水上名人的对话,“她装着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翠翠朦胧地爱上了傩送,期待他的歌声,渴望能见他。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痴痴地坐在岸边。老话说得好: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情春。

翠翠的命也苦,船总家2个儿子都爱上了她,这兄弟俩有眼光。大老为公平起见,提议唱歌来决胜负,大老知道不是弟弟的对手。为了成全弟弟,也为了让自己放下,坐船出去走走散散心,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掉到滩下漩水里淹死了,人生海海呀。他是为亲情和爱情而死。水会淹死鸭子?读者有很多疑惑,可以无穷想象大老为什么死了。与爷爷有关吗?有翠翠有关吗?与弟弟傩送有关吗?如果爷爷同意走车路,如果翠翠喜欢的是他,如果弟弟不与他争爱,或许人生的结局会不一样。这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这就是命运。

爷爷死后,船总要接翠翠住他家,收她做二儿媳妇,傩送不在家,这样住过去,名不正,言不顺,那只有先在家等着,等待的是无言的结局。怕什么来什么,爷爷最怕翠翠全像了她的母亲,爷爷九泉之下不能暝目。

傩送是女孩心目中的男神。他勇敢担当,他心地善良,他大胆追求爱情,他结实如老虎,他浪漫洒脱,他倔强坚持,他藐视权贵。在碾坊与渡船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哥哥的死让他愧疚,他痛苦万分,不能爱不敢爱不让爱,他摇摆过,动摇过,也期待过,那天在渡船边等翠翠,如果翠翠应答了,奔过来了,也许有情人能成眷属。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翠翠外出了,没有听到爷爷叫喊她,阴差阳错,这是宿命。他选择了离开,永远地离开。

船总教子有方。他训练儿子的人格,轮流派遣两个儿子到处旅行。“向下行船时,多随了自己的船只充伙计,甘苦与人共。荡时选最重的一把,背纤时拉头纤二纤。让儿子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船总中年丧子,悲痛欲绝,他的内心是煎熬的纠结的,大儿子是因为翠翠死的,再同意小儿子娶翠翠为妻,作为父亲,心理关过不了,也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他还是接受了翠翠,他开明善良,但一切为时已晚。

读光辉旗帜有感1000字 篇10

——题记

90年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祖国——中国曾一度濒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列强的侵略,军阀的混战,统治阶级的腐败,无情的践踏着我们这块曾经光辉无限的东方之洲。那时的中国,没有光明,没有前途。也许作为90后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很难感受。

就在这样一个国家岌岌可危的年代,也是国家最为难的时刻。一个可以拯救中国的伟大政党横空出世——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开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走向富强。1921年——XX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既光辉又艰辛的90年,中国共产党历经了千难万险,只为实现那一个誓言:“为人民而斗争!为祖国斗争!”90年的奋斗,它让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引导中国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读了《光辉的旗帜》,我看到了很多为革命献身的人,他们都是英雄!

向警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躯”。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严守共产党员的操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气正气与崇高品格。她就义的时候年仅32岁。她为我国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她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江姐,原名江竹筠,与向警予同命相连,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在那里,她受尽了各种各样的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杀害,年仅29岁。她为革命牺牲,为祖国牺牲!她的名字将流芳百世,成为我们永远的榜样!“好样的,江姐!”

他们用勤奋和汗水,生命与热血,唱出了一曲曲动人的爱国交响曲!我们应向他们致敬,向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们致敬!他们都是英雄!是民族英雄!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哪!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辜负先辈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啊,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开辟出今天的辛福生活,难道我们就用不学无术去回报他们,回报社会吗?假若我们这充满希望的新一代都那样玩世不恭,那祖国的未来何在?中国还会有明天吗?我们能让上亿位先辈的热血付诸东流吗?不能!不能!我们应该担负起我们的历史使命!要始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为祖国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贡献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一个孕育爱国人士的摇篮,它就是给中国带来光明的“伟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是不变的真理!它用了90年,证明了那句永恒不变的誓言——为人民斗争!为祖国斗争!

上一篇:军队新分配心得体会下一篇:毕业论文智能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