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的作文

2024-05-05

放弃的作文(精选12篇)

放弃的作文 篇1

故事讲了一半。嘎然而止。不想继续。因为他发现。原来。没有人听一个失落少年的落魄。他的故事。我一直读着。甚至。我也不知道。那样的结局会是如何。但。他的故事。开始的时候是很美的。所以。我继续听着。陪着。看着。孤单着。寂默着。

他很想让死亡带走忧伤。偶然。他惊喜的发现还有我。一样的故事。一样的咆哮。无力的哭泣。被看做幼稚的泪。在我们的心里凝结。变成堵在静脉的尘埃。

不懂。是什么时候。他悄悄的。关上了眼睛。闭上了嘴。只有耳朵聆听故事。用鼻子呼吸。用手写字。用背。靠着悲伤。

他要享受这种变态的痛苦。坐在天台。被风吹着。记得他告诉过我。他是很讨厌风的。也许。那风。真的。让他有些不安。

放弃的作文 篇2

关键词:双放弃,土地流转,征地制度,城市化

一、引言

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50~1978年,城市化率由11%增加至18%,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属慢速发展阶段;1979~1998年,城市化率增加至33%,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属中速发展阶段;1999~2005年,城市化率提高到43%,年均提高1.42个百分点。按照国际经验判断,现阶段我国已逐渐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①

城市边界快速向外扩展不仅导致城郊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的一系列转变,而且还引发了土地权属、利益分配机制的深刻调整。当前形势下,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改革完善现有制度,逐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约束,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需要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近几年来,成都市温江区率先推行的“双放弃”制度令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深入剖析“双放弃”制度运作模式、利益分配机制及其潜在问题,不仅有助于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为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能。

二、“双放弃”制度的运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一)“双放弃”运作模式

简单地说,所谓“双放弃”是指居住在市郊的村民在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以下简称“两权”)后,可在社会保障及住房等方面享受到政府财政补贴以及优惠政策扶助的一种制度安排。②“双放弃”发端于成都市温江区。③从2006年开始,该区政府便积极推行这一制度,鼓励引导农民自愿放弃“两权”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双放弃”制度的核心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市郊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主动放弃“两权”,以此为代价换取征地补偿及地方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扶助。在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制约束下,政府运用土地置换、整理、开发等系列手段对“双放弃”土地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特性做适度调整或改变后,以四类方式处置这部分土地:其一,收归国有,并直接投入建设用地一级市场;其二,收归国有,并进入土地储备中心待机入市;其三,收归国有,并继续保留农业用途;其四,划归集体所有,并继续保留农业用途。

(二)“双放弃”利益分配机制

“双放弃”制度运作过程涉及三方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农民、房地产开发商。其核心利益机制如图2所示。农民自愿以两权换取地方政府支付的征地补偿和相关优惠政策扶助;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招标、拍卖等途径从地方政府手中拿到部分“双放弃”土地;地方政府收取土地出让金,用于维持该制度正常运行的费用(如征地补偿款、政策扶助所需资金、小城镇配套建设费用及其他相关各项开支)。

按“双放弃”相关政策规定,放弃两权的农民可在三方面得到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扶助:

第一,以征地制度为参照的货币补偿。《成都市温江区征地补偿办法》规定,“双放弃”农民可同失地农民一样获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具体补偿额度由国土、财政等部门会同相关镇政府依据实有面积实施补偿。农民应得土地补偿,按所在村级宅基地、林盘地、承包地、自留地的人均面积计算。

第二,与城镇居民待遇相比照的社会保障。《关于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双放弃”农民可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区财政的社保补贴,并可转为城镇居民户口,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第三,购买指定区位住房时享受相应的价格优惠。《关于鼓励农民向城镇和规划聚居区集中的意见(试行)》规定,“双放弃”农民可以在城镇区域或规划划定的区片内,按照家庭人口数量以不同档次的优惠价格购买住房。

三、“双放弃”:游走在现行制度边缘的创新

毫无疑问,当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因素。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群众反映的征地问题占信访接待部门受理总量的73%,在这些上访人中,40%反映的是征地纠纷,其中87%反映的是征地补偿安置问题(应笑天,2005)。“双放弃”制度通过赋予农民退出权、重新构建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格局、弱化集体土地权利让渡过程中矛盾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一)赋予农民退出集体的权利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五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在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后,有权在农民“因撤销、迁移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时收回土地使用权。④

或许是出于对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成历史特殊考虑的原因,立法者特别强调了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农民土地的权力,模糊或回避了农民放弃土地权利时是否应得到补偿以及如何补偿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少有农民会因为放弃土地权利而得到相应补偿,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的一个缺憾。法律如此规定,实际上已经构成了限制农民向城市自由迁徙流动的制度障碍。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国家统计局于上海周边农村的实地调研就已清晰地表明,多达97.1%的农民“需要一定补偿才愿意放弃承包地”,仅2.9%的农民“愿意无条件放弃承包地”。⑤对大多数理性农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农民)而言,他们宁可选择承包地荒芜、宅基地闲置,也不会无偿放弃这一财产权利。

“双放弃”的创新意义在于该制度承认并尊重了农民的土地权利。与其他地区不同,温江改革试验区农民不仅在持有集体土地使用权时可以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而且在退出集体时其土地权利也能够得到相应补偿,并可得到系列配套政策的扶持。这对那些逐步转向非农产业的“亦工亦农”、“亦城亦乡”且有能力进入城市生活的双栖农民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双放弃”制度使他们能够从容地离开土地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正是这个原因,该制度在正式推行后的短短数月内就得到了数千农民的积极响应。⑥

(二)构建农地城市流转利益分配新格局

《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客观地说,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制度安排是与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相匹配的,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土地征收)是实现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前提条件。⑦但时过境迁,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一个全新时期后,传统制度安排中潜在的弊端日益彰显。第一,通过限制集体土地直接入市的权利,现有制度确立了国家在土地一级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土地征收成为地方政府增加国有土地面积,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为了满足城市急剧扩张引发的用地需求以及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制度执行者倾向于通过泛化公共利益、滥用征地权力以解燃眉。事实上,大批量违规征地行为导致的一个最终结果是使法律本身的严肃性遭受公然侵犯。第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重大区别之一在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表达机制公开化。当农民社会地位与自身素质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后,面对由征地制度安排引发的种种利益损失,他们会有计划、有组织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趋利避害,有时甚至不惜采用过激手段主张自己的利益。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报端,并呈现出不断升级激化的趋势就是明证。

“双放弃”制度拓展了农村土地城市流转渠道,初步确立了与土地征收并行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途径。该制度的出现不仅有助于现行法律制度摆脱尴尬境地,而且还重构了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利益分配格局。在这个重构的新型利益分配关系中,制度设计者考虑到农村土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各方利益关系,放弃过去以利益的单一性保证利益共同性的传统思路,希望通过协调多种特殊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利益的维护。

(三)开创农民宅基地补偿新途径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的管理,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适用本条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粗略地讲,农村宅基地流转可以划分为横向(使用权让渡)和纵向(所有权让渡)两类。现有法律如《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对宅基地横向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护有相对较多的规定,但恰恰是对于容易引起矛盾和纠纷的宅基地纵向流转如何补偿缺乏相应规范。第一,非常明显,《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一、二条的规定已经将农村房屋拆迁排除在该条例规范的行列之外。更进一步地,农村房屋拆迁中不仅涉及房屋所有权的补偿,而且还涉及到更加复杂的土地权利(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补偿与分配问题,即使在农村宅基地补偿时参照执行该条例也明显牵强。第二,《土地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参照耕地补偿标准对宅基地进行补偿操作性较差。从地类划分看,毕竟二者分属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两个不同的一级地类,且地价差异悬殊。实践中,由于各地对于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存在差异,有的以耕地补偿标准为基准,乘以某一系数确定宅基地的补偿水平,有的则按照宅基地复垦为农业用地后的产出水平进行补偿。勿庸置疑,制度的缺失成为农村宅基地、尤其是城郊宅基地补偿过程中导致矛盾不断升级激化的重要因素。

“双放弃”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该制度的设计者有足够勇气去正视农民宅基地权利补偿问题。虽然该制度没有专门针对宅基地所有权制定经济补偿原则与标准,但相比较而言,相对较为完善的宅基地权利补偿办法(按照人均宅基地分档次的购房优惠)体现出制度设计者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尊重。这样的制度安排减少了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由于利益分配不当导致冲突激化的可能,从而大大降低了制度的运行成本。

四、“双放弃”制度潜在问题的思考

(一)“双放弃”制度与集体所有制关系问题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该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按照对于集体所有制的传统理解,在集体所有制中,每一个成员都无差异地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土地的权利。一方面,他们都是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因为每个人都是集体的成员,每个人都有理由要求自己拥有的土地权利和他人相同;另一方面,他们又都不是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因为每个人的土地权利只有同其他人的土地权利相结合时才能发挥作用,任何人都没有排他地占有某一具体地块的特殊权利,也就无法排他地占有土地产品。农村集体成员“既是土地所有者,又不是土地所有者”的特点是集体所有制内生矛盾使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相当于土地所有权补偿部分的“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失地农民并无权主张对这部分补偿金进行分割。

在集体所有制对于土地产权处置带来的约束问题上,“双放弃”制度缺乏慎重考虑。该制度实施过程中,一旦农民选择主动放弃两权,征地补偿及政策补贴对象仅仅指向“双放弃”农民,而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构成农民集体的非“双放弃”成员似乎与土地产权处置的各环节无关。在这个快刀斩乱麻式的制度创新中,农民个人土地权利与集体土地权利、其他成员之间权利关系不仅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可近似地视为一次性买断),而且还将其非经济权利也进行了处置(比如与身份权相伴的选举权在“双放弃”农民正式加入城镇户口后发生相应改变)。显然,无论从制度变迁的连续性上,抑或是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上审视,该制度创新均有明显不足之处。

(二)“双放弃”制度与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关系问题

“双放弃”是发生在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一次准市场交易行为,判定交易是否公平合理的关键在于衡量农民失去的权益(农地、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能否与得到的补偿等价。在“双放弃”制度安排中,政府以社保补贴政策置换农民土地权益是该制度的创新点之一,然而也恰恰是这个创新导致了一系列混乱。

第一,农村社会保障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多项内容。社保类型不同,政府与个人在其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各不相同。现代社会保障理论认为,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当公民失去收入来源、生活陷入贫困时,政府向他们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诸如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因其具有典型纯公共产品特性,所需资金绝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担负。作为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制度,社会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城乡居民实行强制性社会保障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将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职责视为可以与农民土地权益相互冲抵的替代品,这不仅与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冲突,而且与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相悖。

第二,相关政策将“双放弃”农民按性别、年龄划分为两类三个年龄段,不同类型农民会得到不同的社保补贴。笔者认为,这种集成了养老保险与征地补偿特征的分级享有社保补贴的规定并不妥当。⑧从本质上说“双放弃”是一种土地权益的置换,政府用于兑换农民土地权利的货币补偿和政策扶持在数量上是同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大小相对的,与农民性别年龄并无内在联系。对“双放弃”农民实行分级社保补贴实质上是在选择放弃两权的农民之间进行了一次财富的强制转移,年长者和女性成员是该制度的受益者,而青年农民、尤其是青年男性农民的财富在该制度实施过程中悄然转移至他人口袋中。

(三)“双放弃”制度与我国基本国情关系问题

形成于亚当斯密时代的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虽然受到批评,但该假设对于简化分析条件、洞悉问题本质还是大有裨益的。在“双放弃”制度中,如果从每个行为人都是追逐自身效用最大的“经济人”假设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在住房优惠政策引导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结果最终会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按照有关政策的规定,经审核批准的“双放弃”户可按政府规划要求在全区范围内购买集中居住区的定向安置房居住。定向安置房按三种标准作价购买:人均35m2以内按安置价购买,人均35m2至45m2按成本价购买,人均超过45m2的部分则需按市场价购买。据温江区农村发展局局长王旭昆介绍,⑨按照初步核算,大同上郡的安置价大致在320~350元/m2之间,成本价大概700~800元/m2,而市场价则达到1200元/m2。

农民放弃土地权利后引致的经济损失是确定的,但在“双放弃”制度框架内,若农民选择购房策略不同,他们能够得到的间接经济补偿各异,有时甚至差异悬殊。显然,在定向购买三种不同标准的作价住房约束条件下,购房面积最优解是人均45m2,只有这时附加在购房优惠政策中的经济补偿才会最大。而与之对应的一个最劣解是,若“双放弃”农民不买房或选择到非指定地区买房,他们能够从优惠政策中得到的间接经济补偿就为零。如此的政策设计不仅背离了公平交易的市场原则,而且还暗含着鼓励农民购买大面积住房的制度激励,这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相矛盾。

(四)“双放弃”制度运行中的农民社保资金筹集问题

“双放弃”制度设计者力图构建一个利益共享的双赢格局。据报道称,该制度的运行不但使“双放弃”农民得到实惠(每个农民的各项补偿累计金额高达12万元),地方政府也能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⑩事实上,要维持该制度的正常运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是其中关键所在。令人忧虑的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潜在着较大风险。

第一,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及其组成成员同样是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其行为决策同样受极为明确的自身效用函数影响。当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度、城市化率、人均GDP、家庭收入水平等成为较失地农民安置“更硬”的政绩考核指标时,理性“经济人”有将有限资金投向边际效用更大领域的潜在动机。在信息不甚公开,政府权力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农民意愿表达机制不完善条件下,我们对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止这种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表示担忧。一旦失地农民社保资金无法接续,“双放弃”制度创新的最大亮点就会黯然失色。

第二,“双放弃”制度核心仍然是土地财政,如果土地市场的景气指数下降,政府要维持“双放弃”政策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资金链就会拉紧甚至断裂。这并非杞人忧天。中国地产研究中心新近研究显示,2008年1~10月全国累计土地流拍率在三成以上,其中居住地块流拍率更接近四成。受成交量大幅下降的影响,全国10月份土地成交金额130亿元,较前9个月的均值下降34%,同期居住用地成交金额71亿元,较前9个月均值下降46%。2007年1~8月,南京市土地成交面积637公顷,共成交64宗地,总成交价171亿元。2008年同期,土地成交面积只有362公顷,较上年同期下降43%;土地成交总价79亿元,较上年锐减92亿元。(11)

五、结语

放弃的智慧作文 篇3

我小时候就是一个不懂得舍弃的人,认为坚持一定就能够走到成功的彼岸。那时候初三,初三嘛,学习压力大,班里竞争激烈,这不得不让我花更多的课余时间去学习,去堆砌成绩。之后我一直在熬夜,那时候天天熬,天天坚持不放松。我认为这样下去总会有成效的,那时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傻。晚上不睡觉,白天上课压根没有精神,课堂效率低下。考试成绩自然也没有给我有待,我认真思考,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明明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却一点成效也没有。后来,我明白了。我不再熬夜,彻底放弃了熬夜这条方针。开始注重课堂的效率,能在课上完成的事尽量不在课下完成。

也许大家也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吧!以前有一个人从想魏国到楚国去,带了很多盘缠,雇了上好的马车,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马车,便上路了。然而这人并不知道去楚国的路线,只是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路向北。路人多次提醒“去楚国应该往南走,你的方向错了!”这人却满不在乎,每次都回答“我的路费多着呢!”“我的马快着呢!”“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好着呢!”结局在意料之中,故事中这个人一直往反方向走,等到盘缠用尽、马车倦怠,也根本无法抵达楚国,这就是南辕北辙。由此可见,选择与方向的重要性,一旦方向错了,之后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功。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方向错误时,果断放弃,不要想着坚持。

美丽的放弃作文 篇4

——题记诚送ROSE

譬如美丽,什么是美丽,也许Rose与Jack的爱情就是美丽,一段用生命换来的美丽。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下了永逝的爱情,世纪之后的我们,也会停驻在冰山下爱情的美丽,懂得人时已尽后,我们的人世还很长很长……

譬如美丽,何事才是美丽,也许昭君出塞时容貌最为美丽,面纱遮住下的脸庞仍是那么的忧郁与无奈,为何美丽,一段用自己的责任换来的美丽,她放弃了自己家乡的幸福,保留下了永久的佳事,百年之后的我们,也会踏上昭君的足迹,停驻在她无奈而落泪的美丽,从遥遥的离家路上,我们会懂得人世已尽后,历史还很长很长……

譬如美丽,何景才是美丽,也许陶渊明“久居”的桃花源里才是美丽,一处与世隔绝的美丽放弃了世外的纷杂世界,多姿的美丽,换来了一处安详、太平,了无纷争的美景,数年之后的我们也会去寻找这样的世外桃源,去体会这种和平,愉快的丽景之中,停驻在那里,用心灵的静谧去触摸那种安静的美丽。也许我们会懂得历史已尽后,生活还很长很长……

譬如美丽,何情才是美丽,孝庄皇后与多尔衮的情,还是与她丈夫的情,却还是与孩子的情,也许都不是,她的感情,她的精力全部输入到她自己的国家,她做的任何事都不及她对清国的百般

费心,也许她做的任何事都是为自己的国家,她争创下的美丽就在放弃了自己感情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换来的是康乾盛世的壮丽之景,几代之后的我们也会去学习这样的美丽;去体会爱国之心的温暖,用身心去感受着温暖的美丽,停驻在这种美丽之下,我们会懂生活已尽后,对祖国的爱还很长很长……

我不会感受美丽,但我所看的美丽都是因为放弃,花放弃了美丽的容貌才结了果,鸟放弃了天堂,才有了在空中飞翔的美丽,科学志愿者们放弃了享受,才会将美丽的身影出现在南极上方,我们放弃了玩耍,才做到了一个具有知识,素质的美丽人民……

写放弃的作文 篇5

走在“取”和舍的路口,你会走向那一边呢?1969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吉米尔。科马罗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航,突然降速伞失灵,飞船将会两小时后坠落,当首长要科马罗夫与家人通话时,他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把这次飞行探险的情况向您汇报,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七十分钟后,汇报完毕,总理代表最高苏维埃宣布他为民族英雄,科马罗夫眼含热泪:“我是一名宇航员,为宇宙事业献身是神圣的,我无怨无悔!”舍去的是短暂的生命,得到的是永恒的荣耀!

我想当时他的内心一定十分痛苦,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怎么能不眷恋亲人?但他把持住了自己!他知道孰轻孰重,他做出了正确的取舍,但内心却也承受着痛楚!可见,要拥有一个正确的取舍,就要拥有一颗胸怀天下的心。

有舍才有取!过去酷爱游戏的我,放弃了它,得到了一种更美好的人文关怀,在创网中泡着,如饥似渴的浏览所有精华文章,自我熏陶在文化的殿堂之中,慢慢地享受着这种美,舍前总有取才有得,取多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取”“舍”虽为反意,却也是物的两面性!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难题,当然应避轻就重,我们应从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地做出取舍,学会适时的放弃。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智者!

农村孩子放弃高考的背后…… 篇6

一般情况下, 农村孩子只有“十年寒窗苦”, 通过无数次考试, 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 才能进入城市, 成为“城市人”。然而,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确实有一些农村的孩子放弃了奋斗。

任何一种思想行为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土壤与环境。“读书无用论”思想之所以在农村蔓延, 与时下农村的经济状况、就业环境分不开。“念也考不上, 考得上也供不起, 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一些农村家长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当代“读书无用”的内涵, 其中隐含着多少辛酸和无奈。

现在, 在学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高考, 有“城市分数线”, 本城市的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往往低很多, 这是在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在这个环节上存在的不公平因素, 让农村的许多孩子“念也考不上”。少则数千, 多则上万的大学学费用也让不少农村家庭“供不起”。即使有相关的助学政策, 但在不少地方大打折扣, 更是让贫困学子及家庭寒心。

在就业上, 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微妙的差别。土生土长的城市大学生, 有着先天的“城市身份”优势, 不少招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还有“户口论”, 更不排除城市家庭的家庭背景对子女就业的“影响”。农村大学生有什么?其就业上的劣势、弱势也是不争的现实。已有不少农村大学生难以以“大学生”的身份就业, 而是以“知识型农民”的身份去城市打工。

初一永不放弃的作文 篇7

正如材料中那个不放弃的小孩,凭借自己坚定的毅力找到名表。如果说他永不言弃只是为了获得金钱,那么居里夫人坚持不懈寻找元素镭就是为化学事业增砖添瓦;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超级水稻”可以说是造福全人来。因此,永不言弃的精神是每个人心中的一面坚墙,不止需要长时间积攒,更要将每一步踏的稳重。

永不言弃作为一种品德,不仅适用于个人,更应为一个国家所沿袭。自辛亥革命大象反帝反封建第一枪起,多少老一辈革命家为创建民主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有的也许贡献了一生坚持了一生也未等到亲眼见证民主城里的那一刻,但是他们坚定不移的精神至今还为人所称誉。孙中山几次起义失败但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在政治舞台上坚守民主信念;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思想并不被认可,但他没有为此心灰意冷而是继续追随共产主义道路,终于创立出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兴衰,正是依靠人民革命热情的坚定或动摇。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应遵循永不言弃的客观规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距离全面的小康社会还有一定距离。也许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跟不上世界前进的步伐,但是他们不知道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永不言弃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使生活质量稳步提升。这离不开我们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社会贡献。总之,我们要以永不言弃的时代精神建设社会这个大家庭。

学会放弃的高二作文 篇8

一位印度男孩在野外被毒蛇咬了,没有其他的急救药物,他当机立断,将自己的大腿割了下来。这个印度男孩在该放弃时懂得放弃,用把自己的腿割下来的方式让生命得以延续,放弃正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一个老汉挑着担子,里面装的是瓶子。老汉在行走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栽了一个跟头,瓶子掉到地上摔了个粉碎。而这位老汉很快就爬了起来,随手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有人问他,你的瓶子摔破了怎么一点也不在意。他淡然一笑,既然瓶子已经碎了,也没有必要伤心得死去活来,再怎么伤心,瓶子也不会再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了。放弃不是无可奈何地妥协,更不是无能为力地撒手不管,而是一种豁达的胸襟和淡然的人生态度。

历史的长廊上,“放弃”二字更是熠熠生辉。柏拉图正是放弃了对导师苏格拉底唯物论的信仰,创立了自己的唯心论,从此师徒二人有如日月在哲学史上交相辉映;伽利略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誓死捍卫自己的学说,才使牛顿得以站在“巨人”的臂膀之上;比尔・盖茨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学位,投身商海,成就了二十世纪人类史上的一个神话。

人生道路崎岖坎坷,人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欲望,可是鱼和熊掌往往是不能兼得的!学会放弃,生活也许会更加精彩!

深度报道是媒体不可放弃的阵地 篇9

一篇深度报道成败的关键首先是有一个好的选题。好的深度报道选题应该坚守时效性、重大性、典型性、延续性、贴近性和独家性等六个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深度报道的选题既可以看出对新闻价值的正确把握,又是新闻敏感度的集中体现,还能体现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

并非所有的新闻事实都适合做深度报道。那些内容单一、背景简单、没有必要延伸和拓展的新闻事实,不宜做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因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作出的深层次报道,故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深度报道的选题应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既要从大局考虑、大处着眼,挑选那些在全局上有分量或者有独特意义的事物,又要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即使是对于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深度报道可能只关注事件中一些微观的某个方面,但也要是受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深度报道的选题从现实生活的诸多事物中去选取,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剖析事理,切中时弊,从普通的生活场景、事件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如新华社对老典型人物焦裕禄跨越近50年报道的报道,从1966年推出的深度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成为共产党人锤炼党性、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1990年重访兰考,采写的《人民呼唤焦裕禄》再次感动中国。时值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记者将报道题材再次锁定焦裕禄,采写的《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重访兰考追忆焦裕禄》深度报道与时俱进,感人至深。在焦裕禄逝世50周年之际的2014年,新华社又采写了富有时代感的纪念焦裕禄同志的长篇通讯《穿越时空的呼唤——焦裕禄精神启示录》,使读者对焦裕禄这一老典型形象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1]

深度报道的选题只有把握时代前进脉搏,把握群众思想脉搏,从那些重大题材、群众最关心、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中选题,才能吸引和感染受众。只有在宏观报道要求和现实受众需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深度报道选题的新闻价值。

二、做好深度报道,贵在采访

新闻界有句老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是决定深度报道成败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采访,采访的越深入越细致,后续的写作成稿才能有足够的材料、思想和深度。

深度报道的题材一般都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较多的新闻事件。与消息、通讯仅仅展现事实不同,深度报道的采访比一般报道的采访更为复杂,需要记者到现场实地采访,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抓取具有震撼力的事实,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现象本质、因果联系、细枝末节、隐微之处,为深度报道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长达9000多字的深度报道《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记者冒着零下20℃的低温,历时4天奔赴沈阳、大连两地采访,走访9家企业、召开3次座谈会,与40多位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一线职工和专家学者进行采访交流。从开始采访到发稿历经19天。[2]

深度报道的采访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种类的全面而系统的采访,一种系统性、立体性、开放性思维方式的主动而深入的采访。能否找准受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采访到需要的素材,是任何一篇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因此,深度报道的采访不仅要善于动腿动口动笔,更要善于动脑。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从事件中挖掘到更深刻的新闻价值。假如写一篇8000字的深度报道,至少要有3万字的采访素材。

三、做好深度报道,贵在开掘

对深度报道而言,深度开掘是深度报道的灵魂。一篇深度报道的选题再好,采访再深入细致,如果记者脑子里没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没有透视能力,没有深度的思想开掘,也只能是看到现象和表面,很难写出有影响力和新闻价值的深度报道。

在网络传播时代,深度报道的内容并不是稀缺资源,而稀缺的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是对新闻事件准确的深度开掘。记者发现一个值得做深度报道的线索,从深入一线采访调查到完成稿件,往往需要一周或者更长时间。而深度开掘则贯穿在深度报道的整个过程之中,需要对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时机进行全面的设计安排,科学而适时地对事件的发展脉络加以展示,从而借助文字符号来揭示事件的深刻内涵,使报道完整严谨,浑然一体。如2016年9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发《钱塘潮起好扬帆——写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闭幕之际》的深度报道,新华社记者用国际视野、中国观点概述杭州峰会,“这是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规划长远的盛会;这是体现中国担当、彰显中国智慧的盛会;这是推动全球治理、开创美好未来的盛会……杭州峰会,将以划时代意义载入史册。”通篇纵横捭阖,向世人昭示,从钱塘江启航,中国潮与世界潮交融激荡,必将汇聚起合作共赢的澎湃动力,引领世界经济航船劈波斩浪,开辟人类发展更加光明的未来。

深度报道兼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记者对重大事件和典型事物的深度报道,善于运用事物本来的相互关系来看待和认识事物,善于从纵横方面的对比中判断事物的地位和重要性,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研究问题,并努力开掘,要有自己的发现和判断,从超越一般中求深度,把丰富的材料和思辨色彩糅合在一起,回答一些深层次问题。[3]这样既可以丰富新闻主题体现宏观意识,又能够增加深度报道的深度和可读性。

四、做好深度报道,贵在写作

一些成功的典型深度报道,非常讲究写作技巧,大都是主体清晰、开掘深透、导语精彩、巧用背景、善用对比、精选细节和语言优美。

没有创意、创新的深度报道,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写好深度报道少不了创新,取决于写作技巧。在谋篇布局和角度选择上,既可以从大时间、宏观的、多侧面等方面来着笔,也可以从大空间、微观的、多角度等方面来展现,关键还要看记者的独特研究能力、见解水平和文字功底。

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其次是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尽量从一个小的视角阐发问题,反映出宏观的主题。按照递进的逻辑结构,围绕主题精选不同价值的素材。同时,还要适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和对比写作手法,增强深度报道的厚度和魅力。一篇完整的深度报道,为了进一步强化主题,必要时还应以某种适当地结尾呼应前面的立论。如通讯《三十四年后的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的导语这样写道:

“他已经去世34年,却仍为当地民众深深怀念;

他带领群众植下的满岛木麻黄,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

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老百姓尊他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当地多年的习俗;

他就是谷文昌,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

通讯的结尾又是这样呼应前面的导语:

“一首为谷文昌谱写的歌曲在神州传唱:

谁说流水无意岁月无痕,

谁说落花无情往事如烟,

请听山的诉说,

请听海的呼唤,

政声人去后,

丰碑在人间……”[4]

这篇通讯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发,向全党隆重推出这一“四有”书记的重大典型,让谷文昌动人事迹、撼人精神力透时代,激励着每一位党员干部。

深度报道能否写出深度,关键要看其报道内容的思辨色彩。“不是大道理的简单堆砌,不是理论观点的表象演绎,而是隐含在事实对比叙述中的理性思考,事实叙述本身就体现了报道者的思辨性。”深度报道采用立体化的思考和手法,深入剖析新闻事实,力求全方位地纵深开拓,使之现出形象、摆出问题、引导思路、揭示本质,让受众产生新的感受或领略新的事物。

五、做好深度报道,贵在背景

美国报人罗斯科·德拉蒙德曾形象地说,深度报道就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在深度报道里,尽管新闻背景不是新闻事实,但却是新闻事件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背景就没有新闻,没有背景就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更没有新闻价值。有了丰厚合理的背景材料运用,可以大大增强深度报道的思想厚度和感染力。

背景材料的作用,或为说明解释,或为对比烘托。有学者认为,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应该包括新闻背景、事件、前景、过程、新闻分析、新闻预测、主观感性、建议以及图片说明等具体指标的部分或者全部。如深度报道《漩涡中心的医疗帝国》通过记者深入调查事件经过和运用相关背景,还原了“莆田系医院叫板百度”这一争议事件的始末,思想深度、信息核心程度均有出彩之处,引起社会的共鸣。[5]

与一般新闻不同的是,深度报道特别重视新闻背景的运用。合理地选择和运用丰厚的背景材料,不仅对开掘新闻的深度大有益处,而且使新闻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感,从而突出深度报道的主题,增强新闻的穿透力。而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即使运用背景材料,往往也只是点到为止,旨在帮助受众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

六、做好深度报道,贵在深度

深度报道如果没有深度,还何谈深度报道?深度是深度报道的灵魂和命脉。因为深度报道有了事实深度、开掘深度和写作深度,才能使受众幡然大悟、深刻启示,从而体现出深度报道事实和思想的力量。

深度报道深在哪里?深在对思想的开掘,深在对事实的把控,深在对背景的运用,深在对文字的驾驭,深在对真理的揭示。让受众透过表象看到新闻背后的新闻,领悟到新闻事实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深度报道才更有说服力,才更符合深度报道的标准。如仅有1300多字的通讯《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讲述的是河南人马保东和新疆人马奋勇两个人借钱还钱、诚信做人的故事,时间上跨度20年,空间上跨度几千公里,通过两位普通百姓之间的诚信故事,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主题已深深根植于群众心里。[6]

深度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核心区别就是其深度,这个深度在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解释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发展的规律,阐明它的意义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以整合入手拓展新闻深度,以观点引领抢抓思想高度,在事件之间建立关联,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报道的特点。倘若深度报道开掘不出来深度,即使再有理论色彩,也会淡而无味。深度报道与文字的长短并非成正比,短中求深,也是深度报道的至高追求。

七、做好深度报道,贵在时效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新闻时效性与深度报道的融合已成为媒体竞争的有效途径,出奇制胜的新闻才是深度报道与时效性的有机结合。

今天的新媒体传播速度极快,如果深度报道不讲究时效性,事件发生半个月后才慢慢吞吞出来就是“昨日黄花”。但深度报道的时效性也要因事而异,区别对待。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在事件发生后马上就要报道,讲究及时性;非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大都是谈问题,掌握好时宜性。因此,深度报道讲的是适时与及时,更多的是指受众的阅读心理,也就是对事件新闻的进一步了解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对已经发生并且已经报道了的新闻的延续欲知。

不论是事件性新闻还是非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都要有时效性。这个时效性除了尽量快速发布报道外,更多的是能够给受众内容上的一些新观点、新材料、新信息,目的都是争取受众、赢得用户,左右舆论。

八、做好深度报道,贵在独家

在同题新闻资源共享、无法垄断面前,媒体已经很难获得独家新闻了。要做好深度报道,在报道理念和技巧上必须有独家意识、独家选题、独家视角、独家见解、独家思想和独家处理。唯有如此,方能占领同类题材新闻的制高点,开掘和写出媒体自己的独家新闻。对于任何追求影响力的媒体来说,不应仅仅满足于快人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深度。如一次乡下采访时,记者获悉当地有个农民匿名自费23万元在韩国《朝鲜日报》登整版广告宣传家乡旅游的信息。记者找到主人公,通过采访得知向霞光原本是宁乡县的贫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收入提升、生活提质,萌生了向韩国(韩国人喜爱湖南张家界)宣传家乡的想法。于是,记者采写了一篇格局大、开口小、有情怀的独家通讯《宣传家乡旅游宁乡农民自掏23万元在韩媒登广告》,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产业、新精神、新气象。[7]

决定一篇深度报道含金量的大小高低,除了所报道事件的新闻价值外,关键看有没有形成独家的内容。独家并非是绝对的人有我无,而是因为记者对新闻分析能力的深浅和写作水平的高低,体现出独特的内容素材、叙事视角和观点思想。今天所谓的独家新闻,更多的是指对同一则新闻信息的独家认识、独家细节和独家表现。

深度报道是同题新闻竞争的利器,写好独家深度报道贵在选好角度。以独家的采访角度和独家发现,或是对事件过程的展示,或是对结果原因的分析,或是对新闻背景的挖掘,或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独家的观点来体现出自己深度报道的独家性。

九、做好深度报道,贵在机制

深度报道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媒体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媒体资源实力。一家媒体的深度报道能不能有突破、有创新,是不是经常不断地推出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影响的深度报道,关键要看是否有机制和体制作保证。

采写深度报道是一个苦差事,也是一个硬功夫活。做好深度报道,媒体要有一个高水平的深度报道团队,对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从体制设置上予以确认,在激励机制上务求跟进,以此培养一批专家型、学者型、资深的深度报道记者。

时下媒体对记者的薪酬往往采取底薪加稿费的模式,大多推行的是重数量轻质量的量化考核,不利于调动深度报道记者的积极性。如果不转变考核标准方式,不在绩效打分、考核、薪酬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必然导致记者追求采写与绩效挂钩的数量稿件,怎么可能会花时间去采写深度报道?!

可喜的是,对于深度报道的选题和采写实行科学的考核办法。有的媒体根据记者自己的选题计划,预估选题所需的时间、精力和相关资源,报社则以选题的重要性为标准,来考量工作资源的投入。在记者和报社共同达成的计划时间段内,减少记者其他工作任务的安排,以保证报道高质量地完成。有的媒体为了鼓励记者们上报深度报道选题的积极性,实行报题奖励制度,记者申报的选题如果被采纳,则会有奖励。[8]

众所周知,深度报道的重要特征是以深见长。深度报道贵在深度,深在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深在不畏艰难扎实采访的职业精神,深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未来的深度报道应该是多元化的,媒体可能提供不同于碎片化式解读类型的深度报道,一定会有更多的重磅深度报道问世。

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的深度报道越来越显得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在时下媒体刊播的深度报道中,虽有上乘精品力作,但更多的是一些平庸作品。那么,在新的媒介环境之下,怎样才能继续做好深度报道呢?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闻价值,新闻选题

参考文献

[1]王曙.典型报道:传统媒体的坚守与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5(9):8-11.

[2]跟总编辑学采访:如何在信息冗余时代撑起深度报道的蓝天[DB/OL].中国记协网,2015-04-01.

[3]贾晓峰.浅谈深度报道[J].青年记者,2004(3):47-48.

[4]牛一兵,余清楚,吴焰,赵鹏,孔祥武.三十四年后的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N].人民日报,2015-04-07(1).

[5]卢义杰,阚文琦,谢亚乔,刘万永,刘向阳.漩涡中心的医疗帝国[N].中国青年报,2015-04-13(5).

[6]王国庆,阙爱民,童浩麟.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N].河南日报,2015-02-15(1).

[7]龙文泱.宣传家乡旅游宁乡农民自掏23万元在韩媒登广告[N].湖南日报,2015-04-16(1).

放弃的美丽话题作文 篇10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告别一些拥有。人生一世,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灿烂与辉煌,既然还有崭新的明天,就不必再拘泥于昨天的忧伤与不幸。

从前有一位旅行者,背着一个大的旅行包在沙漠中无力地行走,头顶烈日,脚踏黄沙,走出的希望很小。旅行者狠下心来,扔掉了笨重的旅行包。最终他走出了沙漠,到达了绿洲。包里装着什么呢?也许是黄金、珠宝,也许是文物、古董,也许是……丢包对于旅行者来说并不是一种损失,因为它得到了更为重要的东西——生命。

善于放弃是智者的游戏,但不等于盲目放弃和轻言放弃,是经历了深沉的思考、冷静的审视、认真的比较之后做出选择。善于放弃者不会彷徨,因为痛苦的放弃之后,才有机会找寻并获得一种崭新的活法与机遇,重获一种新生。善于放弃不能延长生命,但它可以丰富生活的内容,让生命更精彩。放弃是勇于跟往事干杯。

刚步入中学校门时,我渴望中学时代的辉煌,中学时代能给自己留下永久的回忆。于是,我放弃了沉闷,选择了欢乐;放弃了孤独,选择了热闹。然而,欢乐、热闹过后留给我的是一张冰冷的成绩单。面对这样的结果,我只能放弃热闹。可庆幸的是,我也没有了考试后的烦恼,集中精力刻苦学习换来了成功的喜悦。在铺天盖地的考试中,我没有其他同学的痛苦,因为我放弃了没有价值的题目;在做题中,我没有其他同学的叹息,因为我放弃了繁琐,抓住了关键。

学习中,有失才有得,关键是把遗。把失误当作一种动力,长此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其实无形中你获得了很多,生活也会由此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中学生活,教会了我如何放弃;在不断的放弃中,我得到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

决不放弃的小学作文 篇11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一起看乒乓球世界杯男子单打的一场半决赛,中国的张继科对阵一名日本的选手。

解说员说,张继科的实力要比对方强一些。但是,前三局日本选手发挥地非常出色,3:0领先,我想他肯定要赢了,因为他只要再赢一局就胜利了。但是,张继科没有放弃比赛,他沉着冷静,努力打好每一个球,一分一分的与对手坚持,终于,扳回一局,又扳回一局,他竟然连扳三局,硬是把比赛拖进了决胜局。我看得非常紧张!希望张继科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第七局,张继科发挥的更好了,而日本选手已经被他打懵了!张继科很快就以11:4取得了胜利!看了这场比赛,我懂得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坚持到底!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放弃增值税免税权的研究 篇12

案例:烟台得力环保集团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007年得力环保集团——甲公司收购社会上的废旧物资价值234万元,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得力环保集团——乙公司将废旧物资加工为A型钢材,出售给属于本集团的另一制造企业——机械制造公司(属于一般纳税人),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400万元,增值税销项税额68万元。根据国家财政部门国税发[2007]43号文件,该企业可以选择免税。那么该企业是否应该放弃免税权呢?我们分析如下:

得力环保集团公司如果选择免税,那么A型钢材的销售价格400万元减去成本234万元,毛利润为166万元。反之,如果得力环保集团公司选择放弃免税权,则根据财政部门的规定可以按10%的税率计算可抵扣的进项税,那么,234万元的废旧物资的进项税为23.4万元,销项税额68万元减去23.4万元,实际税务负担为44.6万元。毛利润为400-(234-23.4)=189.6万元。比上面多盈利23.4万元(其他费用不与考虑)。也就是说,实际税务负担减轻的同时增加了公司收益。由此可见,得力环保集团公司应该选择放弃免税权。

但是如果利民环保集团——甲公司不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而利民环保集团——乙公司是一般纳税人,按照税务部门的规定:A型钢材必须按照17%纳增值税,销项税额68万元不能免税,而进项税额只能按照4%的税率计算,234万元的废旧物资进项税额为9.36万元,实际税务负担为68-9.36=58.64万元,比上面的计算高出14.04万元。毛利润为400万元-(234-9.36)=175.36万元,也不如上面高。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不放弃免税权为好。原因是放弃免税权必然要增加纳税人的总体税务负担。

二、对“低收高扣”现象的剖析

案例:烟台民生粮食加工企业,购进200万元免税农产品,计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200X13%=26万元,如果生产的产品含税销售额为220万元,则应计算销项税额220/(1+13%)X13%=25.31万元。当期形成留抵税额0.69万元。如果在考虑到水费和电费等其他物资消耗可能产生的进项税额,那样一来,留抵税额将会更加大。这样为纳税人以后销售应税产品用来抵扣做好了准备。那么如果纳税人选择免税,就不会形成留抵税额了,产品的销售价款220万元-购入成本200万元=20万元的毛利润就可以了。

总结以上的分析,笔者以为,对于类似烟台民生粮食加工企业这样的纳税人,所经营的产品选择应税比免税将对自身更有利。

三、对“非最终产品的免税”现象的剖析

案例:烟台市有四家企业,生产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假设他们是纳税人甲、乙、丙、丁吧。

1. 在正常情况下四家纳税人的纳税负担和销售毛利润是怎样的呢?

(1)假设纳税人甲生产B产品,从外部购入A材料1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170元。然后将B产品销售给纳税人乙,销售价款2000元,销项税340元。实际纳税负担为340-170=170元;销售毛利润为2000-1000=1000元。

(2)纳税人乙购入纳税人甲生产的B产品作为原材料,进一步加工成为C产品,销售价款3000元,销项税额510元。实际纳税负担510-340=170元。销售毛利润3000-2000=1000元。

(3)纳税人丙购入纳税人乙生产的C产品作为原材料,进一步加工成为D产品,销售价款4000元,销项税额680元。实际纳税负担680-510=170元,销售毛利润4000-3000=1000元。

(4)纳税人丁购入纳税人丙生产的D产品作为原材料,进一步加工成为E产品,销售价款6000元,销项税额1020元。实际纳税负担1020-680=340元,销售毛利润6000-4000=2000元。

以上四家纳税人共计纳税负担为170+170+170+340=850元。

四家纳税人的销售毛利润共计为1000+1000+1000+2000=5000元

以上是四家企业都不享受免税权的情况下的纳税负担和销售毛利润情况。

2. 我们再假设处于中间环节的纳税人乙和纳税人丙享受免税的情况下,四家纳税人的纳税负担和销售毛利润情况:

(1)纳税人没有变化。

(2)乙纳税人由于享受了免税待遇,其进项税进入成本,B产品作为原材料的成本为2340元,那么C产品的不含税销售价款3000元,没有纳税负担了,销售毛利润为3000—2340=660元。

(3)丙纳税人由于享受了免税待遇,生产的D产品不含税销售价款为4000元,成本为3000元,没有纳税负担,销售毛利润4000-3000=1000元。

(4)纳税人不销售免税待遇,生产的E产品价款6000元,销项税额为1020元,成本为4000元,没有进项税,其纳税负担为1020元。销售毛利润为6000-4000=2000元。

以上四家纳税人的纳税负担共计为170+1020=1190元。远比上面四家纳税人都不免税要高的多。四家纳税人共计的销售毛利润为1000+660+1000+2000=4660元,也低于不免税的销售毛利润水平。

从局部利益分析,只有丙纳税人享受免税以后,在销售毛利润不变化的情况下减轻了纳税负担。甲纳税人没有受影响。乙纳税人在减轻纳税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销售毛利润。丁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比以前大大加重了。从全局利益分析,只有在产品最后进入消费领域免税,才能真正降低纳税人的总体纳税负担。否则,非最终产品免税,将会增加纳税人的总体纳税负

参考文献

上一篇:善变脸的老爸作文下一篇:小心陷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