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产业发展思路

2024-07-08

农民产业发展思路(共8篇)

农民产业发展思路 篇1

——在太湖县祥和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2010年9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广大社员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安徽兴牧畜禽有限公司,向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向太湖县祥和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挂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我相信,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兴牧公司和其它兄弟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祥和合作社在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一定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就当前我国家禽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安徽兴牧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思路做一个简短发言,仅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我国家禽行业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虽然家禽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市场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家禽行业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三难现象”:

第一难是:农户的鸡难养、难卖,而且养殖利润不高;

第二难是:企业的鸡只难投放,没有利润;最近几年,大多数农牧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第三难是:宰杀厂鸡只难收,即使收购了部分鸡只,也存在成本较高、标准不达标,毛利润低,大多亏损。

究其原因,我个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原料价格、农饲产品(主要是玉米、小麦、大豆)的价格比2005年增长

1了1倍;由于原料价格的上涨,使得原本在养殖成本中占较大比例的原料成本被推高,在零售价格没有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农户的养殖利润受到严重削弱;

二、劳动力成本相比2005年增长了近2倍;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高工资,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力涌入这些地区工作就业;另一方面,区域内其他行业的较高收入使得养殖行业的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

三、农户饲养管理粗放,饲养的标准化程度低;多种因素造成现有鸡只产品抗病力差,这样一方面加大了禽病防治压力,促使农户滥用抗生素和违禁药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户的用药成本,使家禽产品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

四、产品市场需求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虽然需求总量持续增长,但是,三黄鸡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在逐步降低,与此同时,优质鸡的市场需求却在稳步提升;

五、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促使消费者对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需求与日增加;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禽肉产品的消费,更加关注安全、优质和营养等因素,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越来越要求买的安全、吃的放心;

六、目前优质鸡市场还比较混乱,处在一个过渡时期,真正具有安全、优质、营养的、在市场中占有一定比例的优质鸡品牌还没有出现;部分市场中所谓的品牌优质鸡也是良莠不齐,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家禽行业正面临一场新的产品结构大变革,谁能适应这场变革,谁就能赢得市场主动权,获得企业新的生机。因此,安徽兴牧畜禽有限公司管理层通过深入市场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创新了企业发展模式,确定了未来几年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二、兴牧公司未来三年的工作思路

(一)加强品种培育力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鸡新品种

要想抓住市场,让市场围着自己转,就必须要有得到市场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产品,而要推出这样的产品,就必须着力加强品种培育力度,从产品源头抓起,不断筛选、净化配套系,建立公司充分、健全、稳定的品种系列;因此,公司以安徽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高校专业资源,走产研结合的道路;同时,强化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的信息交流,销售部门通过对市场的实际调研,将各类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根据消费特点组织生产,从而开发出迎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鸡产品,使产品具备“优质、营养、安全“的鲜明特色。

(二)整合现有农户资源,实行标准流程饲养

目前,公司掌握的农户资源比较多,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众多的资源还处于散乱状态,农户在提高饲养技术、降低养殖成本和防范养殖风险方面还面临较大困难。为此,兴牧公司将依靠祥和合作社这样的平台,统一安排生产计划,通过不断培训,解决农户遇到的养殖技术问题,以达到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引入标准化生产概念,制定生产标准流程,改变靠经验、凭感觉的传统饲养模式,从进鸡到出栏、从喂料到用药各环节都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对照标准看实际,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使生产的各环节都处于标准流程的管控之下。

(三)大力开发销售渠道,创立品牌产品

企业只有顺利实现销售才能收回成本、获得利润,因此,作为产品增值的最后一环,大力开发销售渠道、建立独具特色的销售模式尤为关键。目前,大多数家禽企业的销售模式还比较单一和传统,这就为兴牧公司创新销售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公司经过认真分析,确立了以批发市场为据点,通过菜场的品牌直营店,建立覆盖

全城的销售网络,使城市居民不论到哪家菜场都能买到公司产品;这样,公司一方面建立起了数量众多的品牌直营店,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的品牌树立和品牌宣传打下坚实基础。直营网点建设和品牌宣传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为数众多的直营网点,就很难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同样,产品品牌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就能加快网点铺设,现有的直营网点才更稳固,公司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依据这样销售思路,兴牧公司已经在南京、武汉、南昌等大城市开始运作,通过大城市再逐步扩展到二线城市及周边城市。

(四)重视农户的基础作用,合理分配利润

现代农牧企业仅凭自身力量,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广大农户是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整个产业链的基础,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养殖积极性、取得农户的理解与支持,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企业要时常换位思考,站在农户角度考虑问题,寻求双方合作的共同基础。

另一方面,公司与农户共同创造的利润蛋糕怎么切,直接关系到双方以后的合作程度。过去,由于传统家禽产品利润少,挫伤了部分农户的积极性;随着公司主营产品的调整,利润的蛋糕会越来越大,兴牧公司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会认真切好这块蛋糕,确定好农户的合理利润,只要广大农户按照公司的要求、执行公司的生产标准流程,就一定会有丰厚的收益。

(五)未来三年公司优质鸡饲养规模

2010年,兴牧公司顺应市场潮流,确立了朝优质鸡方向发展的新思路,在太湖地区也投放了部分优质鸡,目前饲养情况正常、市场反映良好。这些信息,充分证明了公司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是符合市场要求的;为此,公司制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在保证原有产品年出栏量的基础上,新增优质鸡投放,计划2011年年出

栏优质鸡100万只,2012年年出栏200万只,2013年年出栏300万只。我相信,只要能认真完成每年苗鸡投放和成鸡销售工作,不仅公司实力将取得一个大的跃升,广大农户也将从中获得较好的收益。

太湖作为省内外知名的规模养殖地区,资源丰富、环境适宜、民风淳朴而勤劳,我相信,借此次祥和合作社揭牌之东风,将会揭开兴牧公司发展的新篇章,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和帮助兴牧公司成长和壮大!

最后,祝祥和合作社取得成功!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农民产业发展思路 篇2

一、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培训现状

景泰县全县农业人口18.86万人, 在册农村劳动力10.90万人, 调查得知从事农业生产的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3.63%, 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人数的35.15%, 剩余劳动力11.22%。根据抽样调查, 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68%, 初中占70.01%, 小学及以下的占12.31%。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30元, 与全国平均8000元相差2900多元, 经济条件差, 农林科技水平低, 农林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景泰县农民科技培训的主阵地是景泰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县农广校) , 近几年来, 培训中心立足景泰县农业、农村、农民实际, 重点就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产业、高新技术应用等内容, 采取了集中办班、现场指导、进村入户咨询服务等培训形式。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们主要依托“农民短期培训”“大喇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退耕还林区劳动力培训”及“农机驾驶与维修”等短期培训项目每年完成3000人左右, 依托“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农民创业培训”等中长期培训项目每年完成1000人,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㈠农民科技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着培训推广力度

农民居住地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增加了组织培训的难度。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和组织的缺失, 使得技术培训成本高。另外, 景泰县农民科技培训资金投入少, 使有些培训工作无法开展。具有关资料介绍,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 有些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 但我国不足0.2%, 而景泰县农民培训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 培训工作不能全面深入地开展。

㈡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不足, 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

一方面, 景泰县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收能力。另一方面, 在农业内部, 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 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 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 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 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和创新意识, 在景泰县区域内也缺少农业科技示范园。

㈢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 传统的观念难以转变

农户生产需求从培训项目选择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业科技发展。长期以来, 大部分农民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 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 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 同时作为农民科技培训最终接受者的农户, 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 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发生变化甚微, 而需求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 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胜过对优质技术的需求, 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培训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品质和产、供、销一体化以及农、工、商互相联合为主要目标, 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㈣农民科技培训队伍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技培训的效率

在现在的农民科技培训条件下, 农民科技培训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 最后效益不能和培训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 农业科技培训管理制度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培训人员积极性差, 主动性不够, 从而影响农民培训效果。

三、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思路

㈠加强领导, 增加培训资金投入, 制定实施新一轮培训规划, 把农村劳动力纳入中长期培训计划

当地政府部门应将农民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和日常首要工作来抓, 应与省市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 做好农民培训项目的衔接, 从上到下, 协调培训资金投入, 把农民培训作为本地财政年度预算的主要渠道。根据当地农业企业发展情况, 重点加强职业农民的岗前培训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选送农民工参加脱产、半脱产的技能培训。按照景泰县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 科学统筹和把握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力度和节奏, 编制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县农民培训应围绕种植、养殖、节水、加工、经营、销售和服务等领域, 全方位开展培训, 把农民培养成思想觉悟较高、技术水平过硬、市场意识较强, 确实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能够起到科技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职业农民。

㈡加大农民培训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和各类培训的组织形式, 广泛动员农民参加培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及时发布培训项目、教学师资、实训设备等方面的信息, 为农民提供完善而便利的培训服务条件。

㈢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工作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

随着景泰县农林产业的迅猛发展, 农民培训的需求将逐年增加, 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的培训任务将越来越重, 建议加强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的力量和职责。一是增加人员,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配齐各专业专 (兼) 职教师和工作人员, 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民科技培训机构服务。培训教师需要知识更新, 需要对培训人员和培训教师进行培训。二是扩大职责范围。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不仅要负责农民科技培训的日常管理、监督和审核工作, 同时还要做好收集和发布培训就业信息、建立全县统一的农民创业跟踪服务工作, 加强和乡镇的联系, 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参加培训, 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真正成为农民培训的“娘家”。三是加强培训基础工作, 开展先进经验总结交流。根据农民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 抓好培训教材规划编写和审定工作。加强对中长期农民工培训发展规划以及政策的分析研究, 及时总结推广农民培训工作的新鲜经验。

㈣创建乡镇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明确培训重点, 实施分类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村建立培训基地,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资源, 推广农民网络培训、广播电视教育和电化教育。根据景泰县农林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 农民培训要有所针对性。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农业企业签订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加入到农牧业就业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培训主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 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型农业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制造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㈤注重培训环节, 提高培训实效

浅谈古牧地镇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 篇3

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增强辐射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是搞好科学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切实制定好新村规划,争取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建设新型民居,因村制宜,尽可能把农村改水、富民安居、农田防渗、农村道路等项目集中整合,逐村推进。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在政策允许、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发展道路,走规模化、品牌化、高效益的路子。对适合整体开发的村子就综合开发事宜,把耕地、安置小区、商住区及项目区,重新进行长远规划,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商業、饮食、旅游等第三产业,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以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

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产业一体化

针对我镇农业发展现状及实际情况,今后一段时期我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是以二环路为界,城郊村主要以发展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在二环路以外,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一些村有选择性地大力引进发展中小型企业,一些村大力发展设施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的。即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城郊型、高效农业型和工业带动型。城郊型经济主要以菜园子村、振兴村、园艺村、上沙河村、太平渠为主,主要发展房地产和服务业。通过农民入股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让村民同时变为股民,形成集体与个人风险共担、利益双赢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餐饮、运输、农家乐等传统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物流、旅游、娱乐消费、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农产品交易中心,餐饮一条街建设项目等。高效农业型经济主要以西二渠、下沙河、锅底坑、小破城、大破城为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旅游农业和特色养殖业等。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以服务城市、面向市场为导向,按照“压粮扩经”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压缩以小麦为主的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棚蔬菜、花卉、经济林等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突出发展现代畜牧业,继续巩固提高奶产业,加快发展肉产业,规范提升禽产业,促进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工业带动型经济主要以大草滩村、东工村、西二渠村、西工村为主,积极引进食品加工、医疗器械、仓储物流、机械制造等环保型、节能型、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集体出资、个人融资等形式,在闲置土地上建设工业小区或标准化厂房,通过土地租赁、厂房出租及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功能、聚集人口、提升人气、突出特色的重要内容来抓。进一步加大防渗渠系建设、农村道路硬化、农村改水、富民安居等新农村建设、国家环保、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资金,加大卫生整治、绿化、亮化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绿化、市场、科教文卫等配套公共设施,打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使农村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农民增收须有新思路 篇4

对辽宁、吉林、四川三省的调研表明,目前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必须研究新思路、提出新办法、实施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要靠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应稳定“一个基础”: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做好“三篇文章”: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统筹城乡就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处理好“四个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实施惠农政策与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的关系,建立畜禽养殖小区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发展基础设施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

2004年,在多种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增幅达6.8%,成为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年均须增长6.8%。但近20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仅4%,中西部地区的增幅更低。根据最近对辽宁、吉林、四川三省的调研,农民增收要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难度很大,因而必须研究新思路、提出新办法、实施新举措。

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

靠政策补贴拉动增收难。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两减免、三补贴”对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年,由于受中央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在上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财政支持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难度很大。靠价格上涨拉动增收难。去年,由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纯收入人均增加165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2.5%。今年以来,主产区粮价跌势明显,6月份山东、河南、安徽小麦收购价格每百斤同比分别下降14%、9.9%和14.9%。从国际上看,去年世界谷物产量增长8.4%,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将下跌,这势必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因此,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将明显下降,有的地方、有些粮食品种甚至可能出现增产而减收的现象。

靠粮食增产拉动增收难。2004年粮食增产,播种面积增加因素的作用占25%,单产提高因素的作用占75%,而适宜的气候是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今年没有再现去年的气候条件,加之播种面积也很难继续大幅度增加,所以,今年粮食产量无法在去年的水平上继续大幅度提高。

靠降低成本拉动增收难。据有关部门测算,去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其中化肥上涨12.8%,使种粮农民人均减收50多元,“两减免、三补贴”带给农民的好处大部分被抵消了。今年上半年化肥、种子价格继续上涨,涨幅全国平均达10%以上,明显影响了农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增收。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靠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当前,根本出路在于稳定“一个基础”、做好“三篇文章”。

(一)稳定“一个基础”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基础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为此,应把握好以下几点:坚持立足国内为主、进口为辅解决粮食供给。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粮食贸易情况,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应保持在16亿亩左右,口粮供应要立足全部自给,饲料和工业用粮以自给为主、进口为辅。

坚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保护好基本农田,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抗灾能力;另一方面,要靠科技进步,努力在粮食新品种培育、动植物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突破,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品质。

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粮餐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主要由市场调节粮食购销。但粮食又是特殊商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国家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因此,既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又应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宏观调控,通过储备粮吞吐、进出口等调节机制解决“卖粮难”和粮源紧缺的矛盾,通过采取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与国际粮食市场紧密相关。我国粮食安全一定要立足国内生产和储备来保证,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坚持节本增效“两条腿”走路。发展粮食生产,一方面要提高产出率,提高产出效益;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成本,实现节本增效。为此,既要引导农户节约使用生产要素,又要借鉴国外经验,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投入品给予财政补贴,稳定种粮农民的收益。

(二)做好“三篇文章”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蔬菜、水果、水产、特色农产品以及畜禽养殖小区和设施种养业等。实践证明,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是解决“靠天吃饭”、避免自然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它既适合分散经营,又适合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素质。目前全国有各类畜牧小区4万多个,以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立方米,产量和效益比传统生产方式明显提高。辽宁省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大水漫灌的水浇地节水38%,还能避免水、旱、虫、雹、风等自然灾害。

统筹城乡就业。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民才能富裕,农村才能繁荣。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吉林省采取统筹城乡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等多种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了显着效果。其具体做法:一是建立管理体系,完善优惠政策。把农民进城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和均等机会。二是强化基地建设,健全信息网络。各市县建立劳务输出横向服务网络,形成了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劳务输出体系。同时,系统建立农村劳动力档案,做好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基础工作。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就业能力。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新格局。四是发展非正规就业,拓展转移渠道。非正规部门具有经营方式灵活、对劳动技能要求相对不高、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的特点,依靠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模式。五是加快城镇建设,带动三产发展。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统一规划,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商贸小区集中,通过“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分割、工农分离,一、二、三产业脱节,农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股份合作制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的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民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形式,能够让农民真正分享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的利益。目前,这两种类型的产业化经营已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26%,应继续推广。调查表明,辽宁、吉林、四川三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吉林省去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户238.8万户,使农民增收28亿元,户均增收1173元,比2000年增加近一倍。辽宁省今年龙头企业带动农户预计可达320万户,比上年增长12.3%;农民从农业产业链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可达737元,比上年增长6%。二是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运销大户,通过产销订单、股份合作、委托协议等,使公司与

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体现自愿、平等、互惠原则。三是注重科技联合攻关,龙头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三).促进农民增收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这必然带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和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解决这一矛盾,可参照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确定合理的粮食安全储备水平,划定国家专用商品粮基地,国家加大对专用商品粮基地农民的直补,全面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使种粮纯收入不低于当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纯收入。这样,既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惠农政策与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的关系。国家在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时,对因减免税收造成的县乡财政短缺,本应全部由中央、省市转移支付弥补,但有的地方中央、省市只部分支付,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负担。我们看到,粮食主产区二、三产业普遍不发达,财政困难,县级政府感到负担较重。因此,对粮食主产区,国家应当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地方留成比例,对财政困难的粮食大县应当实行100%的转移支付,以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

农民产业发展思路 篇5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农民富天下富,农村小康才有天下小康。而让农民至富奔小康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就能尽快走向富裕之路,就具备了建设全面小康的经济能力与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基于这样的认识,对照我县的实际,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建设新农村,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尤为重要,而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党中央把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放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是有其深远战略思考的,这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1、促进农民增收关系稳定大局。我县有近2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占75%。这占我县绝大多数的农 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全县的长治久安。“农民安天下安,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如何安?富裕是关键。当今社会,要稳定社会大局,只有让农民增加收入、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就会安居乐业,农村这块天地就能稳定。从目前县情来看,农民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致富本领有限,农业收入增加缓慢;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产品价值未实现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转移,农民接受能力较慢;再加上农资产品涨价、农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也隐含着不安定因素,影响着稳定的大局。

2、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小康大局。全面小康,是全社会、全体国民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中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口不能达到小康,何来全面小康?在目前大多数农民已经跨越温饱,步入小康的新形势下,增加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一迫切需求。农民收入增加了,其他投入也会相应提高。例如:有了钱,就可以学习以提高文化素质;有了钱,就可以把房子修得宽敞舒适以提高生活质量;有了钱,就可以广泛开展文化娱乐以丰富精神生活等等。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就是夯实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关系着全面小康的大局。

3、促进农民增收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而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根红线,则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要落脚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衡量党政领导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无数事实证明,哪里的农村干部带领农民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哪里的干部就会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哪个地方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得不好,哪里的干群关系就必要要恶化,干群矛盾就必然要激化。因此,只有促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才能缩小,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二、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后,作为农村改革的受益者,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就“十五”期间来说,2000年,我县农民纯收入为

元,2005年增加到3410.12元,年均增长 %。但这样的增幅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因为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相比,存在着差距拉大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途径除了政府政策的优惠之外,其他增收途径仍然不够理想。农民的增收仍然是“三农”问题中的难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点。而且农民收入不平衡,2005年,人均收入高的村可达

元,而有的村仅为

元。

农民为什么增收难呢?有诸多因素,从我县情况来看,主要有: 第一、农业本身的弱势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我县是农业大县,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受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村技术落后,大部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由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干旱、洪涝、病虫灾害都直接引起农民收入下降。加之我县大部分农户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市场适应能力,摇摆不定的农产品价格,使农业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强。总的一句话,种田从业就是解决温饱,难赚大钱,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农业是最需要扶持的产业。

第二、农民自身的素质制约了农民增收的进程。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化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术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据统计,我县15岁以上的农村人口113387人,其中:文盲13278人,占11.7%,小学文化程度68373人,占60.3%,初中文化 程度24095人,占21.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4.3%。

第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县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发展需求。但部分群众对林果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发展林果业来增加收入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如个别村选派培训人员村民不愿去,不愿在统一规划的好地上种植果树,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据调查问卷抽样统计显示,农民最需要的实用技术依次是种植业(占46.45%)、畜牧业(占19.7%)、设施农业(占8.9%)、林果业(占7.7%),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对林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其一是观念问题,其二是素质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未彻底澄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而物质利益标准成为这种多样化的主导,从而使部分农民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普遍存在“怕难、怕险、怕冒”和“等、靠、要”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意识,缺乏“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对于今后的 生活方式没有明确的认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些乡、村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村组织对目前结合现状和外部大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还有许多,例如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尖锐,农业缺乏金融支持;深层的体制问题,阻碍着农业的发展,等等。多重因素,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决定了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民增收,任重道远,途径多多

增加农民收入,不单是农民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农村、农民、农业等方面配合,全方位努力。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 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我县仅为

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县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如优质棉、商品粮、卡拉库尔羊、塔里木马鹿、红枣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县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乡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 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民产业发展思路 篇6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行政管理改革》杂志撰文,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重点把握三个原则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436万人。增长1.9%,其中外出务工14533万人,在本乡镇从业84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稳定增长态势。

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农民工关心的问题、政府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应当顺应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农民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就业。向城市有序流动迁移的方向,打开城门,合理引导,逐步转移,有序进城。二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采取综合措施,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让一部分农民就地转移。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和待遇,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安居乐业。三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造条件。抓紧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现实突出问题,同时推动体制改革创新。探索消除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深层次体制原因。

二、抓紧解决七个问题

第一,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今后要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一是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是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输出地要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输入地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所有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

三是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关于农民工工资问题

目前收入分配中,劳动占比偏低,因此要努力提高劳动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就要求要妥善处理好国家、企业和农民工的利益关系;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让农民工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成果。

一是严格执行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至少两年调整一次的规定,并与当地物价水平等挂钩。尽快合理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应借鉴国外通行做法,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在一些分散就业的行业和岗位,按工作小时计薪。我国现行的最低工资标准,由省级政府确定。

二是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形成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依法自主协调机制的好形式,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稳定和协调好劳动关系十分重要。目前全国地市一级基本建立了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关键是要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今后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

三是建立农民工工资发放保障制度。要加快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对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发放工资情况,要实行重点监管,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情节严重的用人单位要加重处罚,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三,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要统筹发展公办教育资源和民办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落实好“两为主”政策。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对于公办教学资源不足的农民工集聚地区,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调配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或者新建一批公办学校。

二是提高民办教学资源水平。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简单地禁止和关闭都不可取。要支持和规范其发展,将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统一的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提高安全水平和师资水平,逐步让其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也要按照公办学校的标准,免除学杂费,享受相关补助。

三是逐步分离学籍和户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再回到农村读高中,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教育和健康成长。可以考虑逐步将学籍和户籍相分离,首先在农民工户籍所在省份范围内,让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就业地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并

二是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都要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其他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三是加快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序、规范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研究制定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政策,保障回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五,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

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把农民工纳入国家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把在城市稳定就业、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纳入政府廉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第四,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虽然农民工社保制度不断完善,但目前社保覆盖面仍然比较窄,保陴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民工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应当坚持低标准、广覆盖、可接续原则,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转移接续机制。

一是加大农民工工伤保险政策落实力度。以商贸、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农民工为重点人群,尽快实现工伤保险对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全覆盖。只要发生用工关系,出现工伤问题就要按条例规

定。要求企业承担相应责任。要简化农民工工伤认定、鉴定和纠纷处置程序。提高工伤待遇水平特别是一次性补助标准,保障遭工伤或患职业病的农民工获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医疗救助和经济补偿。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政策享受范围。或者出台针对性强的农民工公寓建设支持政策。

二是完善农民工住房租赁市场。鼓励社区街道、工业园区、企业建设适合农民工租赁的社会化公寓,培育小户型房屋租赁市场。探索在城乡结合部经过规划,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建立农民工公寓。

三是建立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应当面向所有农民工,有条件的农民工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并且可以支付房租。

四是完善农民工住房配套制度。把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统筹考虑农民工住房位置、基础设施能力,避免出现农民工居住区大规模集中的情况。

第六,关于城市如何对待与接纳农民工问题 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应该是降低城市门槛接纳他们,用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同化他们,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从政府的角度讲,除了经济层面给予同等待遇之外,还要调整完善相关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政策,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

一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连接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和难以融入城市的制度根源。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总的方向,一是放开,放开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户籍。二是放宽,大城市户籍制度可以实行渐进式改革,让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转为市民,应把就业、居住、交税、缴纳社保等作为落户条件,把技术等级作为条件。

二是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区管理。目前农民工大多租住在城市社区,但与城市居民咫尺天涯。从发展模式看,要竭力避免大批农民工集中居住,造成新老市民分割居住的局面,最好是走农民工分散融入城市社区的模式。社区管理要覆盖农民工。农民工要逐步参与社区管理。

三是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共文化和教育设施应当向农民工开放。文化生活和素质教育对进城农民工非常重要,使他们接受现代文明、城市文明、城市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熏陶,加快其思想、文化、习俗的城市化。

四是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形成关心农民工工作、关怀农民工生活、关注农民工心理的良好氛围。

第七,关于农民工转移后的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现在外出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大量相对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使务农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农业劳动力岁数偏大、文化较低、妇女居多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一些农村已很难投到40岁以下的劳动力。个别地区甚至已经出现农业劳动力绝对短缺现象。为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粮大户、养殖大户,支持发展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培育适合不同产品、不同地域特点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大力推广秧苗栽插、油菜收割等农民迫切需要的农机装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是抓紧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扶持农资配送、机耕机收、科技推广、农业信息、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四是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借鉴德国、目本、韩国等国家培养职业农民的做法,与科研院校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免费开办农业职业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管理人才、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依靠职业化的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此外,要保护好进城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

论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思路 篇7

农民工是指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但却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劳动者。首先, 他们来自于农村, 属于农业户口;其次, 他们的社会身份虽然是农民, 但他们的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 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 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农民工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志, 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他们之所以被叫作农民工, 是因为他们既有别于中国传统城镇劳动者 (他们的农村户口) , 又有别于中国传统农业劳动者 (他们离开土地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 , 农民工事实上处于游离或边缘状态。不管人们怎么看待或评价农民工, 农民工这个群体已经形成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农民工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出来。由于制度和规则的不公平, 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并没能享受到各种应有的权利, 而且还经常受到许多不公的待遇。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 大多数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主流文化生活之外, 没有城镇居民的户籍, 分享不到城市社会的各种福利待遇。农民工生存环境恶劣, 缺乏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地位低下, 由此又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如聚众械斗、罢工罢市、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治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二元分割体制———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源

社会二元分割的成因在于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人为地造成了我国公民的身份分割, 尽管农民工生活在城市, 而且在城市之中拥有职业身份, 但他们因为户籍问题依旧保留着“农民”这个社会身份, 因此在城市中无法获得身份的转换, 也无法获得“非农业户口”身份拥有者所能享有的权利。在今天, 户籍制度尽管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 户籍制度早已演变成了身份、等级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劳动力受市场调配可以自由流动。农民有了进城就业的机会, 但农民不能在城市生根, 由户籍制衍生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如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构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由于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农民工这一群体中, 所以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 或者依靠群体内部的力量脱离这种不公平状况。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将一代代延续下去, 除非其根基获得了改善, 也就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获得了改变。

(二) 社会排斥———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催化剂

社会排斥原先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的。如今在各相关领域的研究中, 社会排斥这个词的含义已经被泛化, 意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这里的主导群体, 我们指的是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城市人;边缘化的贫弱群体当然就是我们研究的农民工。“城市人”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利益排斥。城市人作为城市发展的既得利益者, 努力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不让农民工分享。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城市人制定的现行法规政策尤其是在地方政策中, 就存在着一些仅仅适用于本地户籍居民或明确排除农民工的规定, 如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在一些地方仍未全面解除, 一些地方将农民工排斥在劳动管理与劳动监察野之外, 一些地方性的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政策等均将农民工排除在外。这种政策歧视与排斥既直接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 更助长了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倾向。“城市人”的这种努力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不让农民工分享的自利性要求, 与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第二, 空间排斥。城市是人口密度大、社会结构复杂的生活场所, 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社会各阶层共同生活, 阶层隔离是明显的, 其中空间排斥尤为直观、明显。在城市, 富人居住区与穷人居住区相隔离。城市精英和城市贫民的差异在空间隔离中被突显出来。农民工一般生活在贫民区, 贫穷的集中会加剧社会分割和社会孤立, 形成空间排斥, 如此恶性循环。

第三, 情感排斥。人是情感性动物而非冰冷的工具, 个人情感和心理精神上遭受的创伤和磨难极大地影响到个人甚至整个群体的社会认知。农民工遭受到来自城市其他群体、阶层的歧视, 致使其集体认同无法形成, 始终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 不能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融入其中, 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因此社会排斥在很大程度上将农民工与发展机会相隔绝, 使得他们向上流动的机会极小, 基本上被“锁定”在社会底层的位置上。

(三) 政策、法规的缺失———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政策性因素

在传统户籍制度背景下, 一些政策法规有意无意地遗漏了农民工, 形成政策法规规范的真空;政府的社会保护机制缺乏, 农民工在工伤、医疗、养老、贫困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极多, 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亦因法制不完善、监察机制不健全、工会作用不大等处于缺失状态, 这意味着农民工权益受损后的社会风险在高速积累。

(四) 自身素质的因素———农民工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程度低。根据调查资料, 1996年以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是初中以下的占17.9%、初中程度的占57.7%、高中或中专程度的占22.7%、大专及以上占1.7%, 1996-1999年该组指标分别为9.5%、51.1%、36.9%、2.5%, 2000-2003年分别为8.6%、42.8%、44.1%、4.6%, 反映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虽在逐年提高。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都在高中及其以下程度。二是劳动技能欠缺。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 在由农民转化成非农劳动者的过程中并未使自己的技术含量得到提升, 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 长期沉淀于低层次劳动者群体中。三是对城市文明的接受度不高。中国社会长期的二元分割体制造成的农村和城市的隔离使农民工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城市人”有很大的区别, 再加上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排斥, 使大多数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多年仍然难以融入真正的城市生活, 这对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不利。

三、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思路

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它的合理解决已经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根据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第一, 彻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为农民工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放开中小城市户口, 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 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 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必须进行与现行户籍制度相关联的配套制度的改革。首先, 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逐步实行具有弹性的适度就业政策;其次, 城市住宅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实现住宅的完全商品化;再次,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要抓紧研究探索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且能够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已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当这些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时, 当它们对农民工不再具有排斥和歧视时, 现行的户籍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基础, 新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二, 消除社会排斥, 让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首先, 消除对农民工的观念偏见, 如现行许多法律制度并没有排斥农民工的规定, 当前农民工的许多问题也可以从现行法制中找到平等解决的依据, 但由于城乡分割、分治观念或意识的顽固性, 管理者乃至一般市民在执行政策的过程或在社会生活中对农民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了歧视与偏见色彩, 更对农民工的年轻化与学历提升的事实视而不见;其次,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引导舆论导向, 消除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潜在隔阂。城市社区应将农民工视为社区成员平等对待, 各种公共服务网络应当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享, 平等、共享的社会氛围将逐渐消除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隔阂, 最终实现农民工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

第三, 完善政策法规, 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一方面集中清理当前政策法规中对农民工的排斥性与歧视性规定;另一方面加强立法, 弥补相关政策法规的缺漏, 真正建立公平对待农民工的法规政策体系已具有紧迫性。如《劳动法》颁布实施已经很多年了, 由于这部法律对工资支付的原则规定力度不大, 给一些个人和单位故意克扣民工工资以可乘之机。建议尽快制定有关民工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 建立起劳动者工资支付责任制和预警制度, 对拖欠工资的企业进行有力的制裁。同时, 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 对于侵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 应该依法严肃查处,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四, 不断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农民工整体上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只能从事低级工种的工作, 其辛苦劳动得来的报酬大部分仅能维持自身和家庭的开支, 没有多余的钱接受职业教育, 这种状况不仅对于农民工本人及其家庭不利,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负面影响的。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一是要继续深入持久地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 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同时, 在经济发达地区, 应尽快普及高中教育。二是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和生活技能培训。可以结合农民工的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状况, 开展缝纫、客房餐饮服务、驾驶、美容美发、厨师等初级技能培训, 使一些农民工在短时间内获得初级技术职务以适应市场需求, 在城市获得立足之地。这种技能培训还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增加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等。三是结合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渴望社会交往、渴望友情和尊重的实际情况, 开展城市基本生活常识、文明礼仪培训, 教授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等。

总之,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农民工问题已是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快与慢, 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 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协调、健康、文明发展的进程以及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它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建立、农村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的实施, 加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农民工问题一定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参考文献

用新思路培训新农民 篇8

一、树立全新的理念,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

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了新的改变。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创新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新型农民要具有宽广的视野,有职业技能,有经济头脑,还要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为此,农民培训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多样化管理体制。要树立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的快速发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农民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发家致富的能力。

二、农民培训要与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新房和基础建设,更重要的是培育和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在精神面貌上焕然一新并体现新农村的新气象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绝不能“富了口袋,空了脑袋 ”。笔者在农村走访时看到,教堂在农村非常普遍,信教的人非常多;甚至有的教堂比村委活动室、小学配套设施都完善。农村精神文明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那么其他的观念就会趁虚而入。所以,农民培训不仅要提高农民的实用技术能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还要关注农民人文素养的提升与道德观念的养成,从而形成和谐、健康、有序、进取的农村社会新风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此,通过实用技术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促进农民思想现代化,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既是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农民教育培训要定位于为农村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服务

仅仅把农民培训目标定位于培养安于农村与农业生产的人才是不够的。农民教育培训不仅要使农民掌握农村本土化知识与技能,为农村建设服务,而且要使农民学习到更多更新的实用知识与技能,以满足农民适应现代化城市工作与生活的需求。不仅要满足提高农村人口基本文化知识水平与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农村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教育培训还要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让农村地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

四、针对农民的新需求开展教育培训

农民培训涉及千家万户,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育途径也可以有很多种,问题在于如何让不同年龄段的农民、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都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机会。农村在发展,农民在进步,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农民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农业技术,他们还有更多新的培训需求。因地制宜,采用“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政府买单”的方式,是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的有效手段。

首先在生活娱乐方面。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比较单调,如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农民教育应该在当地农村的日常生活娱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文化知识方面。农民对子女受教育问题很关注。有不少学生家长提出文化课的教育需求,特别是一部分小学、初中孩子的母亲要求掌握一些知识用来辅导或监督自己正在上学的孩子。第三是父母与子女关系处理及孩子教育方法方面。农村中许多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了解、不掌握。不少家长提出了如何科学教育孩子的需求,也包括年轻父母对于婴幼儿的前期教育问题。这是一个有些隐性的问题,但却也是一个很大的教育需求。第四是法律培训。很多农民对于法律培训的需求很高,对农民进行法律培训,可以起到培育当地良好守法用法风气,树立法律威信,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巨大作用。通过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可以增强农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第五是妇女手工艺培训。留守的农村人口中妇女居多,如果开展相关的手工艺培训,将会大大提高她们的参训积极性。

五、利用农广校教学优势,搞好农村后续人才教育培训

农村后续人才指农村新生劳动力。城乡应往届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是经济建设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目前许多地区每年都有40%以上初高中毕业生未经任何职业教育培训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市场。如果对这些青年学生进行中等以上职业教育培训,那么,新的农业劳动者素质将大大提高。从长远来看,扎实有效的学历教育和正规教育将逐步代替应急、单一、规模、科普型的农民培训;而农广校在学历和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农广校是我国唯一一所对农民实施终身职业教育的成人教育机构,它从事的是直接面向农民的成人教育,搭建了对农民实施全方位教育的平台。农广校的中专教育有函授也有全日制脱产班,教学形式灵活,经验丰富;并且在农业专业方面有优惠的学习政策,如免学费、困难生补助等。充分利用农广校的优势进行农村后续人才教育,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一定能达到“回农村是新型农民,到城市是能干市民,进企业是技术工人,在社会上成为有素质的人”的培训目标。

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高素质与充足数量是保证农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水平非常重要。一方面要稳定教师队伍,建立激励教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的机制,保障教师待遇;另一方面要增加师资来源渠道,可以聘请有一技之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民技师担任实践课程教师,也可与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合,聘请教授与专家进行授课;还要注重培养专业的农民教育人才,促使专职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操作能力,并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农民教育实践中去。

七、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要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远程传播媒体开展培训教育,这些媒体覆盖面广、容量大,而且成本低、快捷方便。如河南省许昌市利用许昌农业信息网,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市场行情,还开办了“三农论坛”、“专家咨询”栏目,开通了“许农微博”,可以实时为农民答疑解难,反馈意见;并且与许昌移动联合,给农民发布免费农业信息,还有12316农业专家热线等也能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

八、促进农民教育培训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中不断接受教育,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农民的终身教育是对农民劳动者能力的不断更新与提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要科学技术在发展,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就不会停止,劳动者能力的更新与提升就不会终止,因此终身教育是产业技术更新的基本要求。只有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使学习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使农民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中的一个难题,需要在构筑科学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河南省农广校许昌市分校

上一篇:市总工会关于印发成立镇街总工会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下一篇:gaozhong关于噪音污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