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苏教版说课稿

2024-07-12

初中物理苏教版说课稿(通用8篇)

初中物理苏教版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秋天树叶散落在马路边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路面时,树叶将()(从路边飞向路两旁 / 从路旁飞向汽车)

2、为什么我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时,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

3、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空中飞行呢?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三个小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1:对着两张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纸向中间吹气,看见了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2:将一枚轻铝质硬币放在离桌边3cm~5cm处,在硬币前10cm处用直尺或钢笔架高约2cm,使嘴巴靠在桌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气(不准吹硬币)。看硬币会如何运动?

实验探究3: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乒乓球,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水瓶当水管向球中间的水域冲水,两球如何运动?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

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课前提出的几个问题,并引出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飞机能够在天空飞行的奥秘。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的,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的,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的,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的?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③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汽车尾翼板、喷雾器,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喷雾器的原理,让学生品尝物理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的,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的,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结束,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 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习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 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 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初中物理苏教版说课稿 篇2

一、现行初中物理实验器材配置与物理教材的差距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材和实验内容也做了修订。这种情况下,现行物理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不符合实验要求的地方有很多,不符合物理教材要求,两者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演示活动器材数量与教学需求的差距

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初中或保留初中,物理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即使有也是城镇中学淘汰的设备。这种状况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未考虑损坏、课时安排冲突等状况。这种情况下,演示活动器材与教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现代化的投入进步有所缓解。

(二)分组实验器材配置与教学需求的差距

分组实验器材配置与教学需求的差距,这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目前,我区初中班级数量将逐渐增多,班级人数45人左右,未来还有进一步增加只趋势。而物理实验分组调整了人数,对实验器材的需求量下降,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也发生变化。同时,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关于7个实验设计,多以活动形式出现,在实际实验分组中,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人数和学校器材室情况来配置设备,但是现行的器材配置标准不能满足。如教材实验设计条形盒测力计,属与学生杠杆平衡条件分组实验配制,数量通常为20个,但器材配置标准5个,与实际需求差距比较大,无法满足实验需求。

(三)器材配置未能考虑器材损坏

一些实验器材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或多个学期实验,可能发生损坏。比如铅块、导线、小灯座与单刀开关等,这些电学实验常用器材,一个学期内会多次使用,自然损耗比较大,易发生损坏。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室器材配置时,应适当考虑损耗或损坏等因素,适当增加易损耗或损坏器材数量。

(四)物理实验器材配置未考虑实验传统

每个学校几乎都有其各自的实验传统,比如学生电源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为25台,但是一些物理实验人员在电学分组实验中,建议物理教师使用干电池,代替220伏电压,避免出现安全事故。由于电源与干电池等价,配置干电池便无需配置电源。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学校并未考虑学校的实验传统即操作习惯、实验习惯。

二、初中物理实验器材配置建议

(一)调整现行初中物理实验器材配置标准

初中物理教材修订,要求物理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要结合苏科版的特点,适当增加生活物品作为物理实验的用品。比如敲击衣架发声实验,市场上的塑料、纯金属衣架反而不适合物理实验,因此可采用滞销、易生锈的金属衣架。在设计教材实验时,可将部分器材纳入配备标准,比如电子点火枪、金属螺母和玩具电动机等。因此,笔者建议教研室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适当修改初中物理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更好服务物理实验教学。

(二)创新实验设计,自制实验用具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初中物理实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实验现象反映物理原理与规律。而反过来讲,只要可呈现物理现象与规律,可使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因此,熟悉物理实验的教师与实验人员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自行设计和制作实验器材,更好符合实验要求。诸多物理现象和实验并不需要专业的物理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去实践,比如浮力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饮料瓶自制潜水艇等。

另外,物理实验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和实验人员完全可以根据物理教学要求,创新实验设计,通过创新实验设计,实现扬长避短,提高物理实验的活力,也有助于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实验,烧开水时间可能较长,教师便可到食堂找些开水,缩短烧水时间,避免用太多酒精烧水,这种灵活的方法,不但保证了实验效果,也减少了实验的时间。

在初中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物理实验对器材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配备完善的器材。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由于教材内容发生变化,与现行的实验室器材配置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物理实验的要求。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现行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与物理教材的差距,然后从创新实验设计、统一购置辅助材料与调整实验器材配置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更好服务于初中物理实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优越的物理实验环境。

摘要: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占比也比较大。为了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应根据教材要求,完善物理实验器材配置,为实验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但从实际情况看,现行物理实验装备标准与材料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演示活动器材、器材配置数量上的差异等,需认真加以解决,以更好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苏教版四上《田园诗情》说课稿 篇3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所以作者最后总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突破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语言的生动感知,语言积累。

4.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难点是,对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的理解。重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及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教学:景物的色彩之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宁静的夜晚之美,最后提炼升华理解“真正”二字。

三、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过本单元的写景文章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

1.采用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

2.情景教学法:我利用学生来荷兰玩的美丽的乡村景色的图片,多媒体,描述语言的方法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个或两个优美的句子。

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设计学生的学法。第一,初步体会语言生动的作品,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让学生阅读、规划、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从纵横两条线入手,纵线是对课文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整体的感知,横线是从具体文本中感受真正荷兰之美。

(一)视频激趣

本单元全是写景的文章,但“景有不同”,《泉城》《九寨沟》是孩子们身边的美景,而荷兰离他们太遥远了,一点儿概念都没有,怎么让他们走进文本,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最直观的情景教学,最吸引孩子的是美丽的画面。学生欣赏多媒体显示屏幕:在运河里,屏幕上的草原、郁金香、奶牛、马,所有在清远悠闲的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欣赏视频能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想象文字描述的乐趣和田园风光。

(二)整体感知

说明:免费自习静静地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的印象,它可以用什么画将它们画出来,试着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生字词的教学没有单独出示,完全融入课文中,比如学生读到牧场之国时,我出示这些牛马羊都是“牲畜”,当读到夜晚人们挤奶时,出示“汽笛”,这样不着痕迹地进行生字词的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自我学习和整理,准备集体交流。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提炼文章的中心句

课文中哪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家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引出全文描述的重点“水、花、牧场”,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组织下面的阅读教学。

(四)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美,这也是隐藏在课堂上的一条横线。

【设计意图】结合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师生读、老师范读、男孩子读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体会荷兰的景美。

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以读促悟)。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就是美,马儿的剽悍强壮的动态美,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色彩美,宁静夜晚的动态美。有动态、有静态,孩子的喜好不同,感兴趣的地方也会不同,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部分熟读成诵,形成积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锻炼。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作品的优美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本环节的设计是品读语句,加强积累,让学生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升华,小练笔

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说一说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在这里让学生换位思考,可以是记者,可以是导游,甚至可以是老师……顾全不同层次的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小组内一人记录,一人发言,集思广益,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用三幅图片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中,不同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人的形式,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了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五、设计反思

《花瓣飘香》说课稿苏教版 篇4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整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情节简单,但是写得情真意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全文以对话为主体,寓深刻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对话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练习分角色朗读。

3.凭借具体材料,培养学生从小敬爱父母,做个懂事好孩子,继承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课文,通过朗读体验语义语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花瓣飘香》,结交了一位小女孩,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孩呢?课文是从哪里写出小女孩懂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课文。

二、精读

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把描写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用线画下来。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小女孩很懂事的?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A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是呀,花瓣是那么美,小女孩想把最美的东西送给生病的妈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1.指名读。2.你很会读书,“妈妈生病了”读得很轻很慢,我听出了你很舍不得妈妈。你在读“妈妈会高兴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甜甜的微笑,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B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你为什么找这句话,你从哪看出小女孩很懂事?她知道只有听妈妈的话,才能让爸爸放心,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就是这个懂事的小姑娘,谁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读给大家听?小女孩说话时眼眶里还——(生接)“闪着泪花”。可见小女孩心情激动,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你能读出小女孩当时的心情吗?(指名读)

C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是呀,小女孩为了不影响别人赏花,不忍心把整朵花都摘了,这说明小女孩很懂事。那为什么最后还是摘了一片花瓣呢?(为了让妈妈高兴,让生病的妈妈快点好起来)不摘整朵花说明小女孩懂事,摘一片花瓣更说明小女孩懂事。

四、学习最后一小节

这位小女孩就如这一片带着露水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瓣,把她的孝心,爱心播洒给了她亲爱的妈妈,也播洒给了我们。所以引读:(出示课文句子)。

总之,小女孩如同这飘香的花瓣,她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我,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所以我送花给小女孩的妈妈和自己的妈妈,花瓣飘香,飘的不仅仅是花香,更是对父母的爱啊。

出示繁体字的“爱”,大家看,这是繁体字的爱,这爱字的爪子头就像是手,中间是一个心,爱就是手拉着手,心连着心呐。

五、阅读材料学习

在这个世界上,母爱是最无私的爱,不知年幼的你们是否能够感受到,让我们拿出阅读材料,来细细品味《妈妈喜欢吃鱼头!》。同学们边读边讨论学习,在学生们的展示中,对比中,即练习了摘取信息的能力,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两篇中浓浓的亲情。

六、拓展延伸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5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习,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基于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下面就围绕本节课做简单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设计过程设计意图及存在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你们星期天或节假日,做完作业最喜欢玩什么?

2、哇,大家喜欢玩的东西还真不少呢!看看这三个小朋友正在玩什么游戏?

(演示课件:P48、主题图)

小红:“我有6张画片。”

小强:“我有24张画片。”

小兰:“我有9张画片。”

3、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收集信息)

4、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

5、小朋友们,看看在这些问题中,哪些能用加法解决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24+6 6+9 24+9 24+6+9

5、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板书结果)

6+9=15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剩下的我们这节课来解决!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计算24+6

(1) 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 先算4+6=10,接下去该怎样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 我们还是请小棒来帮忙,用摆小棒的方法算一算。学生摆小棒,想算法。

(4) 交流操作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演示课件。(先摆两捆4根小棒,再摆6根,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10根正好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捆,是30根。)

(5)不摆小棒,谁能说一说24+6应该怎样想?生答师板书:24+6=30

(6)学生自己自由说说算法,再指名。

仿例练习:38+2 43+7

2、计算24+9:

(1) 你想怎样计算24+9?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生仍可借助小棒摆一摆)

(2)学生汇报算法

A:24+6=30,30+3=33

B:4+9=13,20+13=33

C:23+(1+9)=33

D:24+10=34,34-1=33

……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4)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仿例练习:34+8 46+7

3、计算24+6+9:

(1)要知道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2)板书学生写的算式。

(3)这些算式都是把三个数相加,可老师发现在这些算式中有两个算式列得特别好,能让老师很快算出和是多少?你找到了吗?(用彩笔划出:24+6+9 6+24+9)(使学生体会把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相加会比较快)

4、试一试:

(1)出示:8+42 5+39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与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2、老师这里,有刚才玩画片的那三位小朋友做的题,请同学们帮他们检查一下。(课件:判断)

(1)小红:25+8=23 ( )

(2)小强:47+5=97 ( )

(3)小兰:36+7=43 ( )

错在哪?你能帮他改正吗?

3.小朋友们真厉害,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游戏规则:谁能将写有算式的苹果的结果,回答正确,老师就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他。

36+8 25+7 65+5 6+54 46+40 54+7 32+8 66+6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

这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从内容和体裁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体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课文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但不仅仅局限于此,更要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2、教材内容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平衡—失衡—启迪。具体来说,课文介绍了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鹿在林间嬉戏,而狼却跟在后面,准备下毒手,正因为如此,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觉得要去保护弱小者,纷纷去捕杀了狼以及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没有了狼,鹿大量繁殖,他们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森林遭到破坏,鹿也逐渐消失,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介绍得较清楚,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但同时在狼与鹿之间的关系背后,也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如:

(1)、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去杀狼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看消灭更残忍的动物本因是正确的,但从现状来看,他们原本正确的行为却恰恰是错误的,真正这种“不平衡”的制造者是谁呢?就是我们人类;

(2)在狼和鹿之间的关系背后,显现出人类的傲慢和无知,当然这一点就三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因此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自主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1)、理解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知道狼吃鹿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必然规律;

(2)、理解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3)、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以后好心做坏事的事情发生。

4、教学重难点:

(1)、理解狼为什么会成为森林中鹿群的“功臣”,鹿为什么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懂得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原本“善良”的行为使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减少,从而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

5、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想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脉落。细读课文,深入探究,体会内涵;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拓展延伸,综合实践,提升情感。

二、说学法、教法:

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让学生能学会自读自悟法、讨论探究法,使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说、读、思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教法:

对比法——这篇课文为了揭示一些深刻道理,采用了一系列对比的方法:(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2)、鹿群要死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三是狼鹿易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

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法——抓住课文中的三处对比的描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前后的变化,一喜一悲,人们后悔莫及的心情,促进内化,深深地体会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图文结合,沟通联系

由文悟理,读中释疑

读中反思,升华明理

课外延伸,升化情感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设疑:狼和鹿是我们在动物园里常见到的,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2、师小结:对呀,在字典里凡是与狼相关的都不是什么好词,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还有故事《小红帽》中的狼外婆等等。今天我们将学习《狼和鹿》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你们将对狼产生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奇引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好奇心去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出示投影,检查自学效果

3、分段指名朗读,读中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件事?

设计意图: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个体自学,使学生个个参与学习,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三、图文结合,沟通联系

讨论过去

1、出示画面:欣赏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的画面,发挥想象,描述这美丽的景色,森林怎样,鹿怎样,狼又在干什么?

2、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3、指导感情朗读,抓住葱绿、鸣叫、嬉戏等词读出森林之美、鹿的可爱、对狼的讨厌以及动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谈谈现在1、出示课件:萧条的凯巴伯森林

2、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荒凉的森林景色及鹿的样子。

3读课文,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你认为又该怎样读呢?指导朗读。

4、质疑 为什么凯巴伯森林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了狼,鹿开始生活得怎么样?现在又怎么会这样呢?。

5、引导想象,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6、理清关系,用“因为„„所以”句式描述狼和鹿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要说出,没有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是怎样的,还要说出有了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画面的对比,明晰狼与鹿之间的关系,引发情感,展开想象,充分挖掘课文的外延,巧妙地进行填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狼与鹿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这种教学不仅充实了课文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

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四、由文悟理,读中释疑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出示课件,为什么人们一直恨透了的狼被称为“功臣”,而温顺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

3、小组讨论探究:抓住一些具体数字,狼大量地捕杀后,鹿和森林的前后变化,反复阅读理解。

4、汇报交流

5、继续用“因为„„所以”句式描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因。

6、抓住“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功臣”“特意,倒成了祸首”等词,体会狼与鹿之间的辨证关系。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据文设问,层层推进,使教学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给学生的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

五、读中反思,升华明理

1、质疑,那么成为“祸首”的到底是谁?

2、引导反思,人们当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们这样做错在哪里?

3、想象,两年后当他们看到这一现象时,在回想自己的做法后,他们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教师的行领下进行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告诉学生人们当初捕杀狼,只是和你们当初的想法一样,觉得狼吃鹿太凶残了,要保护可爱的鹿,但恰恰就是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左右了他们,才造成了这一“祸患”,本教学过程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培养学生那种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

六、课外延伸,升化情感

1、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3、搜集资料,除了狼和鹿之间的失衡会造成祸患,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使整个教学片段成为一个整体,将听、说、读、写、思,课外与课内融为一体,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搜集资料,知识迁移

1、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大组交流,汇报

3、谈感受

三、练习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语文苏教版鸟语说课稿 篇7

鸣谦小学 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鸟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培养学生感情朗读、锤炼语感,提高语言修养的佳篇。

由于学生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难点。

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打算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以几个关键的问题做为学生自读的主线,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呆愣愣、无拘无束、疏忽、怠慢”;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矫健、通晓、犒赏”;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催促、应验、预报”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即从小爱鸟――与鸟交谈――倾听鸟语――猜想内涵――悟出道理――结下人鸟深情,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能体现“我”爱鸟的句子,抄写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通过三大步九小步教学来完成

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激情导入

在简要的复习之后,我引导学生听“百鸟争鸣”的录音,听到它们悦耳的鸣叫声,这时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住了,他们边听边议论,都在猜测鸟儿们在说些什么?这时,我适时引出公冶长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鸟儿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民主导学

1、抓住作者情感点,走进文本。

当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萌生了想成为一个通晓鸟语的专家的愿望时。我引导学生到文中去寻找小作者在听了故事后的想法,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想法的一句话,与同桌讨论。在学生交流时,我相机出示: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继而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人呢?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从小”“爱鸟”“爱看”“爱听”等词,及第三自然段中“谈谈心、聊聊天、经常、试探、交谈”等,来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对鸟语的极大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2、以“趣”为着眼点,自主阅读

课文的四――七自然段分别向我们再现了作者与几种鸟儿间交谈的画面,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画面,动笔圈一圈、画一画,找出重点词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里以“我与布谷鸟的交谈”为例,谈谈我的教法:学生在交流这一部分时,我将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评读等方式,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作者与布谷鸟那无拘无束的对话,而后引读第五自然段,抓住“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懈怠!”一句话进行说话训练:声声催促仿佛在说――,让学生去切身体会鸟语带给作者的无限的遐想空间。

“我与喜鹊之间的交谈”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在“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一句中适时引发学生想象这喜事都是指哪些事。并抓住虽然……但是……这一关联句来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在作者与鸟儿交谈的画面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让学生听一听鸟儿清脆的叫声,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时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后,我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练笔:从------------- 的那里,我认识到----------;从------------- 的那里,我懂得了-------------;从-------------- 的 那里,我学到了-----------------。 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语言,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在总结课文时,我将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声情并茂地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继而引导学生当堂设计爱鸟的公益用语。使学生把爱鸟之情转化为护鸟的实际行动。

在课后我将为学生布置两个自主选择的作业:

1、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2、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或者招贴画,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

初中物理苏教版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从低年级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感知物体的动态运动的起始阶段。认识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本套教材两次教学平移和旋转,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二次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例题教学日常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列举火车、电梯、升国旗的运动和风扇、螺旋桨、钟表指针的运动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能根据画面想象出实际状态。教材通过这些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很普遍,建立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对于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运动有什么相同点,通过观察、想象、比较等学习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想想做做

1、要求凭借初步的感受判断图中各个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判断平移后的图形。这两道题既帮助学生充实感性材料,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

3、自己动手,按一定的要求平移棋子,培养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可见,教材安排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时,充分考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逐渐递进。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而且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确定图形的平移距离时,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作为是平移的距离。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并能从中抽象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数学思考:能从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中总结出平移旋转的规律,并能说出相应的定义。

问题解决:能正确的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在方格内能将物体进行简单的平移。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1、认识到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

2、在方格纸内,能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准备的教具与学具包括:课件。

二、说学情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他们选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们都已见过,只是没有经过一定系统的理论学习。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三、说设计理念及教法学法 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平移与旋转,使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等活动不断感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掌握平移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观察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掌握物体平移的距离。

四、说教学程序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操作观察,总结平移的特点--合作探究——掌握平移的方法”等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中,我通过课件演示物体运动画面,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方式、对物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等形式,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抽象出:平移就是沿着直线运动,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点做圆周运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为了让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接着课件再次举例出示运动的物体,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性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在第二个环节“观察操作,总结平移的特点”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课本),直观地感受物体平移的特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平移后的物体位置发生了改变,但它的形状、大小和方向不变。学生总结出特点后,马上通过想想做做第2题来进行巩固,防止学生遗忘。

在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掌握平移的方法”中,我先通过简单的一颗棋子的平移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物体平移距离和找平移方向的方法,接着出示稍复杂、规则的物体的平移,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数复杂物体的平移距离,再让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总结归纳得出数复杂物体平移距离和找方向的方法: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只有方法不会操作还不行。在学生掌握该方法后,立刻让学生利用该方法画出轮船和松树平移后的图形。接着让画的比较好的上台展示,最后带领学生回忆、总结得出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是:定点—找点—画图。(定点:确定一个点。找点:找它的对应点。画图:以找到的点为基础画图)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的板书,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定点—找点—画图)

位置改变,大小、形状、方向不变

上一篇:科学管理标准下一篇:XXXXXXX有限公司地理信息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