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国历史小故事

2024-06-19

有趣的中国历史小故事(共13篇)

有趣的中国历史小故事 篇1

从前有一群人住在一所房子里,这群人,他们勇敢、勤劳、聪明,在当家人的带领下,遵循着当家人所制定的家规,辛勤的工作着。于是他们逐渐的把房子的规模扩大了,房子里的装修越来越豪华,大家都觉得生活美满,邻居们也羡慕着这所房子里的人,纷纷与房子的当家人交朋友,又让自己的人到这所房子住,去学习这所房子里的人的美德。

住在这所上千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当家人换了一代又一代。突然有一位,他命令把所有的门窗都关上,于是空气就不流通了,房子里的人渐渐变得昏昏欲睡,做着“老子是天下第一”的美梦。这时有人从外面强冲进来并且抢掠着屋子里的东西,屋里的人却还傻呆呆的问人家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一方面,这群入侵者肆意的抢夺屋子里值钱的东西,破坏着不能带走的东西,劳役着、伤害着屋里居住的人;另一方面,被强迫打开了的门窗使屋外的新鲜空气得以进入房子,于是屋子里的一部分敏感的人渐渐苏醒了。

看着被糟蹋的家园,这部分人决心要拯救房子。第一人提出只需要对房子进行内部装修,这个人就是康有为。结果当然摇晃着的房子并没能得以加固;第二人认为房子要推倒重建,这个人是孙中山。但结果也是失败的,因为重建的房子并没有根基;第三人认为房子不但要推倒重建,而且需要把老房子的地基彻底铲除,并且新建的房子要把地基打得牢牢固固。结果这个人带领着屋子里一大部分希望保卫家园的人成功的把房子盖好了——这个就是中国共产党!

2.蒋介石的检讨

多年前,蒋介石败走台湾。凭军队人数、武器装备、经济实力……他哪方面不超过中国共产党?可是,他最终成了一个失败者。

几年以后,他有点醒悟了,认识到,是腐败导致了他的失败。他说:任何政党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腐败,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

一九四七年的三月五日,胡宗南攻入延安,蒋介石发布的嘉奖电称:“宗南老弟:将士用命,一举而攻克延安,功在党国,雪我十余年来积愤,殊堪奖赏……”

五月,蒋致电全部美式装备的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称:“抓住解放军主力,实为难得之良机,务必奏奇功于一役。”

可惜,几天之后,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张灵甫亦死。六月,蒋介石在军队内部就此总结说:

“部分高级将领专横跋扈,任人唯亲,已和军阀差不多”,

“因之,大家都养成自保自足的恶习,只看到自身带领的一部的利益,对于友军的危难,整个战争的成败,几乎是漠不相关……我们的军队纪律如此废弛,精神如此低落,要与之作战,绝无幸免于失败的道理。”

不仅如此,“军官普遍贪污,虚报兵员和偷吃空饷”,“现在各级军官对上级的命令,大多阳奉阴违,甚至根本没有执行,以致命令功用,完全丧失。”

“发生在前线的最大骗局,就是那些军官还没有和共军接触,就说敌人第几纵队到了我的正面,第几纵队到了我的侧面,好像形势十分紧张。可到实地调查,不过是少数敌人,甚至在他们正面根本没有这个番号。”

讲话结束之前,蒋又鼓舞下属说:“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优势,军队的装备、作战的技术和经验,匪军不如我们……一切军需补给,如粮秣弹药等,我们也比匪军丰富十倍。”因此,“共产党绝对不可能打败我们”。

七月,蒋又在党内会议上表示:“余参加革命几十年,从未对革命前途产生如此的失望和悲戚。这原因不是经济的危机,不是政治的绝境,也不是共产党一天一天的壮大。原因只是国民党和三青团的败坏!”

“我们党和团,没有基层组织,没有新生的细胞,党员和团员在群众间发生不了作用,整个党的生存,差不多完全寄托在有形的武力上,这是我们真正的危机,也是我唯一的忧愁。”

两个月后,蒋宣布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蒋还说:“虽然共匪的组织训练和宣传技巧都比我们高强,”然而“我们的主义、思想和(政治)路线,却绝对比他们正确,而且合于民族的需要。所以,只要我们能研究他们的一切,明了他们的一切,我们就可以有把握来消灭他们。”

不过,面对中共由守转攻,蒋介石亦意识到党国事业已到“存亡危机之秋”。

至一九四八年,战场形势更加严峻,是年一月七日,蒋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的悲凉心态:“阅地图所示,共匪扩张之色别,令人惊怖,若对匪作战专重对付其军队主力,而不注重占领面积之原则,亦将陷于不可挽救之地步。”

蒋在这年一月的内部高级将领会议上,以“斗争进入生死关头”为宗旨,严厉训斥了他的军事将领和政府官吏,训斥是“为了指出国民党人的弊病和虚弱之因,以使我们转败为胜”。

蒋怒斥道:“你们今天做军长、师长的人,如果真正凭自己的学识能力,在外国做一个团长的资格,都不够!正因为我们中国一切落后,人才贫乏,所以你们竟能以微薄的才能,担负如此重大的责任!”

军官对属下士兵的不闻不问,蒋也深恶痛绝,“一些基础训练项目,像瞄准、射击、侦察、联络等,军官们都不放在心上”,所以“士兵战斗技术落后,不能作战。”“部队里不仅做不到同吃、同穿、同住”,而且“将领们还要侵吞军饷”。

蒋感叹说:“共军干部对于这些点,倒可以说是完全做到了。他们官兵之间,只有职务上的区别,而没有生活上的悬殊。”相反,国民党军队的待遇,“能够让士兵不叛变,不逃跑已算很好了。”

同年二月,蒋又对党务工作表示了愤慨:“我们革命的工作,不但苟且因循,且毫无进展。”他说,由于党的错误,“一般社会人士抨击本党,往往不遗余力。甚至把本党同志看做是国家、民族的罪人。”

蒋还表达了对共产党的欣赏:“共产党不仅认认真真地研究和讨论问题,而且踏踏实实地完成任务”,“他们不容有一丝含糊笼统的观念,决不允许哗众取宠,半途而废。”相比之下,“我们一般干部不用脑筋,既不精细,又不确实……所以要陷于失败。”

蒋随后又痛心指出:“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

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二日,国民党“戡乱军事检讨会”在国防部举行,大会第一天,蒋介石即指出:

我们在军事力量上,本来大过共匪数十倍,制空权、制海权,亦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论形势,较过去在江西围剿时,还要有利。但由于在抗战胜利接收时,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淫,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律败坏,军无斗志。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败于胜利之后的大接收!

蒋还警告说:“现在,共匪势力日益强大,匪势日益猖獗,大家如果再不觉悟、再不努力,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再在这里开会都成问题。万一共产党控制了中国,则吾辈将死无葬身之地!”

一九四九年,蒋说:“我们的贪污腐败,真是无奇不有,简直难以想象!”

至四月,随着中共在三大战役中全胜,蒋再次反省:“军事和政府部门,对过去的失败都负有责任。但是最主要的责任,是因为党的瘫痪,党员、党的组织机构和党的领导方式问题重重。因此,党成了行尸走肉,政府和军队也就丧魂失魄,结果是军队崩败,社会**。”

这支军队已经失掉了“灵魂”,没有战斗力和纪律,并由那般无能、狭隘的军官来指挥,“这样的军队,不能不走向失败”。

有趣的中国历史小故事 篇2

一、歧路亡羊的故事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返,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杨子的邻人找到丢失的羊的可能性有多大. 假定所有的分岔口都各有两条新的歧路. 这样,每次分岔的总歧路数分别为21,22,23,24,…,到第n次分岔时,共有2n条歧路. 因为丢失的羊走到每条歧路去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所以当羊走过n个三岔路口后,就可能找羊的人分配不过来了. 例如,当n=5时,即使杨子的邻人动员了6个人去找羊,找到羊的可能性也只有还不及五分之一. 可见,邻人空手而返,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数学家很厉害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为了和德国法西斯作战,大量军需物资要穿过大西洋运送到各个战场. 可是在1943年以前,负责运送物资的英美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损失惨重. 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海上运输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这进退两难之际,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 数学家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运输舰队与敌军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即船队是否被袭击,取决于航行过程中是否与敌潜艇相遇,而与敌潜艇是有可能发生,又有可能不发生的. 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

1. 一定数量的船只,编队规模越小,批次就越多;批次越多,与敌潜艇相遇的概率就越大. 比如,5位同学放学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老师要找一位同学,随便去哪一位同学家都行. 但若这5位同学都集中在其中某一位同学家里,老师可能要找几家才能找到他们,一次找到的可能性只有五分之一,即20%.

2. 一旦与敌潜艇相遇,船队的规模越小,每艘船被击中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是因为德军潜艇的数量与船队中船只的数量相比总是少的,潜艇所载弹药有限,每次袭击,不论船队规模多大,被击沉的数目基本相等. 假如运输船的总量为100艘,按每队20艘船编队,就要编成5队;而按每队10艘船编队,就要编成10队. 两种编队方式与敌潜艇相遇的可能性之比为5∶10,即1∶2. 假设每次遭到敌潜艇袭击损失5艘运输船,那么,上述两种编队方式中每艘船被击中的可能性之比为5/20∶5/10=1∶2. 两者结合起来看,两种编队方式中每艘运输船与敌潜艇相遇并被击沉的可能性之比为1∶4.这说明,100艘运输船,编成5队比编成10队的危险性小.

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改进了运输船由各个港口分散起航的做法,命令船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区,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 奇迹出现了,盟军船队遭袭击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于是,美国军方宣称: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十个师的兵力!

同学们,这些概率小故事是不是特别的有趣呢,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知道了学好概率、学好数学特别的有价值,希望我们一起学好数学,将来用我们的所学展示更多数学的价值.

有趣的概率小故事 篇3

一、概率起源的故事

古代,法国有两个大数学家,一个叫做巴斯卡尔,一个叫做费马。巴斯卡尔认识两个赌徒,这两个赌徒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说,他俩下赌金之后,约定谁先赢满5局,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A赢了4局,B赢了3局,时间很晚了,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这个钱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赢了4局的就拿4份,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而谁也没达到,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这两种分法都不对。正确的答案是:赢了4局的拿这个钱的3/4,赢了3局的拿这个钱的1/4。为什么呢?假定他们俩再赌一局,或者A赢,或者B赢。若是A赢满了5局,钱应该全归他;A如果输了,即A、B各赢4局,这个钱应该对半分。现在,A赢、输的可能性都是1/2,所以,他拿的钱应该是1/2×1+1/2×1/2=3/4,当然,B就应该得1/4。

通过这次讨论,开始形成了概率论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数学期望。

在上述问题中,数学期望是一个平均值,就是对将来不确定的钱今天应该怎么算,这就要用A赢输的概率1/2去乘上他可能得到的钱,再把它们加起来。

概率论从此就发展起来,今天已经成为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学科。”

二、《歧路亡羊》的故事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返,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杨子的邻人,找到丢失的羊的可能性有多大。假定所有的分叉口都各有两条新的歧路。这样,每次分歧的总歧路数分别为21,22,23,24,…,到第n次分歧时,共有2n条歧路。因为丢失的羊走到每条歧路去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所以当羊走过n个三叉路口后,一个人在某条歧路上 例如,当n=5时,即使杨子的邻人动员了6个人去找羊,找到羊的可能性也只有还不及五分之一。可见,邻人空手而返,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数学家很厉害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为了和德国法本斯作战,大量军需物品要穿过大西洋运送到各个战场。可是在1934年以前,负责运送物资的英美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损失惨重。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海上运输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这进退两难之际,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运输舰队与敌军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即船队是否被袭击,取决于航行过程中是否与敌潜艇相遇,而与敌潜艇是有可能发生,又有可能不发生的。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

1、一定数量的船只,编队规模越小,批次就越多;批次越多,与敌潜艇相遇的概率就越大。比如,5位同学放学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老师要找一位同学,随便去哪一位同学家都行。但若这5位同学都集中在其中某一位同学家里,老师可能要找几家才能找到他们,一次找到的可能性只有五分之一,即20%。

2、一旦与敌潜艇相遇,船队的规模越小,每艘船被击中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是因为德军潜艇的数量与船队的数量相比总是少的,潜艇所载弹药有限,每次袭击,不论船队规模多大,被击沉的数目基本相等。假如运输船的总量为100艘,按每队20艘船编队,就要编成5队;而按每队10艘船编队,就要编成10队。两种编队方式与敌潜艇相遇的可能性之比为5:10,即1:2。假设每次遭到敌潜艇袭击损失5艘运输船,那么,上述两种编队方式中每艘船被击中的可能性之比为5/20 :5/10=1:2。两者结合起来看,两种编队方式中每艘运输船与敌潜艇相遇并被击沉的可能性之比为1:4。这说明,100艘运输船,编成5队比编成10队的危险性小。

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改进了运输船由各个港口分散启航的做法,命令船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区,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奇迹出现了,盟军船队遭袭击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战略物资的供应。于是,美国军方宣称: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十个师的兵力!

同学们,这些概率小故事是不是特别的有趣呢,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知道了学好概率、学好数学特别的有价值,希望我们一起学好数学,将来用我们的所学展示更多数学的价值。

简短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篇4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等宣进宫中。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 篇5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种巴甫洛夫把妹法,简单说就是每天给妹子送一个早饭,坚持一段时间以后突然不送了,那妹子一想,今天怎么没有了……至少就记住你了……其实,这种办法唐朝人就知道了。东海有个孝子叫郭纯,他妈妈去世了,然后郭纯每次大哭的时候,天上的鸟就都飞来了。这么灵验的事情,当然要上报官府,朝廷派人来看,还真有鸟飞过来,这自然就要加以褒奖了。后来,也不知道谁留了一个心眼。这个郭纯是个有心机的家伙,他平时哭一哭,就把饼撒在地上,这鸟当然来吃了。几次以后,鸟就知道,听到哭声就有吃。那他再大声哭一哭的时候,鸟就来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不是可以改名叫郭纯定理,这我不知道。网上的那个教程,大概是可以叫郭纯把妹法了。

(《朝野佥载》: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检有实,旌表门闾。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3、根据《酉阳杂俎》记载,由于李姓是国姓,所以在唐朝是禁食鲤鱼的,抓到鲤鱼以后,必须放掉,如果胆敢贩卖鲤鱼,重打60大板。“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篇6

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一让母亲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二让皇兄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 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睿宗让位既保护了哥哥,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组织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扩大自己势力,同时也避免被严密监视,一家人这时才被放出来。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三让儿子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睿宗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 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

《历史小故事丛书选辑》序 篇7

谈到学习历史知识,也许有人说,讲历史、学历史是脑力劳动者的事。大多数青少年将来必定是参加农、工、渔、牧等生产,不会每个人都从事脑力劳动。花时间去学习历史知识,有何必要呢?或者说,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青少年中的不少人将来是会从事脑力劳动的。不过那也主要是学习自然科学,掌握工农业等现代技术。至于学习历史知识,恐怕是多此一举吧!

这些疑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历史知识是人类无穷无尽的科学文化中的一种。一切有益的知识我们都需要,不是只需要历史知识这一门,更不能说唯有它最重要,别的都在其次。但历史知识在人们的生活和斗争中,占着很显著的位置,这是事实。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分子,是国家真正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在中国都是最大的新事物。不论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不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应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历史知识。中国有句成语:“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的内容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总括起来,就是告诉人们鉴古知今;也就是说,让我们根据对往昔的了解,来认识现在,瞻望未来。孔子并不知道历史前进的客观法则,但是他也认为知道了周代以前的事情,对于周代以后,就会“百世可知”。我们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决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更多熟悉了历史,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是使落后的中国进到富强昌盛中国的唯一道路,认识为什么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它最终将走上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又总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创造的。任何时候,人民群众中都有众多的有理想有抱负的积极分子、先进分子走在创造活动的前列。青少年知道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就会懂得更自觉地维护社会主义的利益,更热爱祖国。

再拿体力劳动来说,要了解它与脑力劳动的关系怎样,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体力、脑力两种劳动相分离,就象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相对立一样,是社会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而又不够发达的条件下才出现和存在的,它必定为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所消灭。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曾经告诉我们:总有一天不会有职业的推小车者和职业的建筑师,曾经在半小时内作为建筑师发号施令的人也要推一段时间的小车,直到再需要他作为建筑师活动为止。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体力劳动者,也都是知识分子。以前生产资料、社会财富和政权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成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一种手段。阶级压迫也表现为文化压迫,阶级不平等也表现为文化不平等。现在那种剥削、压迫,再也不存在了。工人、农民,体力劳动者,要用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武装自己。

是的,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我们的伟大建设事业,需要大批的自然科学专门家和各种技术人材。目前我国自然科学和其他专业的知识分子,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他们的人数与地大物博、十亿人口很不相称,亟需迅速成倍地增长。但是,尊重和提倡掌握自然科学技术,丝毫也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历史知识。

新时代的自然科学家、其他各种专业知识分子的历史知识,理所当然地不应该比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少些、差些,而应该多些、广些。社会发展史要知道,中国历史的概貌要知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是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要切实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自己从事某项专业的意义所在,把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不然,容易眼光狭窄,专业知识的发挥也受到限制。鲁迅讲过他学习历史的经验。年幼的时候,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宋元明清。后来又听说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为着查一点故事,翻了几部蒙古史的书,才知道蒙古人征服俄国,侵入匈奥,还在征服中国之前,倒是俄国人被奴役的资格比我们老。鲁迅说,“所以我想,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如果专讲天王星、海王星或虾蟆的神经之类,不先看历史书也可以,前提是“不发关于社会的议论”。但是不管专攻哪门自然科学,人们的生活和活动,时刻都与社会保持着接触,怎么又能“不发关于社会的议论”呢?所以无论学哪门自然科学,历史的知识总是不可缺少的。

文明悠久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完全有根据产生新一代的世界第一流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大学者。这些人就在现在这一代青少年之中,不在他们之外。而且这些人也决不会象前人传说的苏老泉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梁灏八十二岁才成名。那毕竟太落后了,他们的知识又不过那么一点点。现在和未来的大科学家、发明家、大学者,所需要的学识至为广阔,与古人无法相比。中国悠久的文明,古今中外有关的历史,就是那广泛需要的学识中的一部分。他们之中,许多人应当有志于此,从少年时代起就努力培养自己。

一般通俗、普及的历史读物,是否象鲁迅说的那样“简明而可靠”,应当分别地看待。青少年们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应该提倡将它们加以比较。有比较就能有鉴别。正确的接受,不正确的拒绝。通俗、普及读物的编写,达到相当的质量,绝非容易的事。至少我就没有那样的水平。好的通俗、普及读物的作用和影响,远远地超出所谓“高深”的学术读物之上。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读物,如《凡将》、《急就》、《三字经》等,莫不出于大学问家的手笔,我们在这里不必一一评说。举清代的例子:前期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后期曾国藩编的《经史百家杂钞》,都是大部头的书。编者自以为宗旨高妙,体系宏达,实际上翻阅的人很少。清初一位叫吴乘权的普通文人编的《古文观止》一书,倒是一直流传到今天,简直是家喻户晓。也是这位自谦为“兔园学究”的人,编的历史普及读物《纲鉴易知录》,先后出过二十几种版本,目前仍在印行。一些教学、研究者看不起通俗、普及读物未必有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尊敬那些严肃认真的编写者,公平地对待他们的劳动。什么样的书好,什么样的书差,读者将是最有资格的评价者。

我们必须用热情洋溢、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一切有关青少年的工作。编辑、出版《历史小故事丛书》的同志,不消说,责任是相当重大的。道理很明显:它直接涉及到向我们祖国未来的主人提供怎样的知识,如何促进下一代蓬勃成长的问题。时雨春风,就万卉百木,舒畅喷发,欣欣向荣;重雾寒霜,它们便会形容枯搞,景象败坏。编撰、出版历史普及读物,应该是做时雨春风的工作。聪明向上的青少年读者,会以他们的收获回报这些同志所作的辛勤努力。我们不好用某种数字来计算这种回报,但它的价值肯定在若干位数字之上。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 篇8

蒙古西征的负面影响肯定有,最糟糕的是对中亚和波斯的影响,那里缺水,靠坎儿井来灌溉,必须有人不断疏通和维护它,蒙古人经过后,这些坎儿井基本全部废掉了,许多地方变成荒漠。相比之下,中原受到损失比较少,北宋还恢复得不错。

蒙古采取宗教宽容政策,没有因为信仰不同的原因进行屠杀,所以他们对欧洲基本没有造成任何破坏,而且拯救了好几种文明。

在治理上,蒙古统治者也比较开明,大量使用不同民族的人才,比如耶律楚材是契丹人,也得到了重用。

历史故事_中国历史小故事 篇9

张良进履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天下会大乱。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 篇10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黄帝尧舜禹 约170万-4000年前 黄帝尧|舜夏朝 前2100-1600 启 阳城 商朝 前1600-1100 汤 盘庚→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镐 东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 洛邑 战国 前475-221 / /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阳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汉高祖 长安 新朝 8-23 王莽 长安 东汉 25-220 光武帝 洛阳 三国

魏 220-265 曹丕 洛阳

蜀 221-263 刘备 成都

吴 229-280 孙权 建业

西晋 265-316 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420 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304-439 / /

南北朝 420-581 / /

隋朝 581-618 杨坚 大兴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 /

宋朝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临安

辽朝 916-1125 耶律阿宝机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兴庆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 北京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 黄帝 尧 舜 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国学×参考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

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晋灭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34年 北魏分裂东西

577年 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继承北周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 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 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780年 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国学×参考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 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 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 维吾尔贵族大和卓 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初中需要掌握的朝代线索: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

帝谱

【远古】 盘古氏 有巢氏 女娲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帝 舜帝 禹

【夏朝】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

【商朝】 商汤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纣

【西周】 周武王 周成王 周康王 周昭王 周穆王 周共王 周懿王 周孝王 周夷王 周厉王 周宣王

周幽王

【东周】 周平王 周桓王 周庄王 周釐王 周惠王 周襄王 周顷王 周匡王 周定王 周简王 周灵王

周景王 周悼王 王子 周敬王 周元王 贞定王 周哀王 周考王 周威烈王 周安王 周烈王 周显王

周慎靓王 周赧王

【春秋五霸】 齐国 晋国 楚国 吴国 越国

【战国七雄】 齐国 楚国 秦国 燕国 赵国 魏国 韩国 【秦朝】 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西汉】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汉昭帝 昌邑王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 孺子婴 【新朝】 王莽

【东汉】 汉光武帝 汉明帝 汉章帝 汉和帝 汉殇帝 汉安帝 汉少帝 汉顺帝 汉冲帝 汉质帝 汉桓帝

汉灵帝 汉少帝 汉献帝 【三国】 魏国 蜀汉 东吴

【西晋】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东晋】 晋元帝 晋明帝 晋成帝 晋康帝 晋穆帝 晋哀帝 晋废帝 晋简文帝 晋孝武帝 晋安帝 晋恭帝

【十六国】 前赵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北燕 前秦 后秦 西秦 前凉 后凉 南凉 西凉 北凉 文夏 成国

【隋朝】 隋文帝 隋炀帝 隋恭帝 秦王 越王 【唐朝】 唐高祖 唐太宗 唐高宗 武周圣神皇帝 唐中宗 唐殇帝 唐睿宗 唐玄宗 唐肃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顺宗 唐宪宗 唐穆宗 唐敬宗 唐文宗 唐武宗 唐宣宗 唐懿宗 唐僖宗 唐昭宗 唐哀帝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 吴 南唐 吴越 楚 闽 南汉 前蜀 后蜀 南平北汉

【辽朝】 辽太祖 辽应天后 辽东丹王 辽太宗 辽世宗 辽穆宗 辽景宗 辽萧太后 辽圣宗 辽兴宗

辽道宗 辽天祚帝 【北宋】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高太后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南宋】 宋高宗 宋孝宗 宋光宗 宋宁宗 宋理宗 宋度宗 南宋谢太后 宋恭帝 端宗 帝昺

【大理】 太祖 文经帝 文武帝 广兹帝 应道帝 昭明帝 宣肃帝 秉义帝 圣德帝 天明帝 孝德帝 上德帝

上明帝 保定帝 文安帝 宣仁帝 正康帝 功极帝 亨天帝 神宗 孝义帝 天定贤王

【西夏】 李元昊 李谅祚 李秉常 李乾顺 李仁孝 李纯佑 李安全 李遵顼 李德旺 李睍

【金朝】 金太祖 金太宗 金熙宗 海陵王 金世宗 金章宗 卫绍王 金宣宗 金哀宗 金末帝

【元朝】 太祖 太宗 昭慈 定宗 钦淑 宪宗 世祖 成宗 武宗 仁宗 英宗 泰定帝 天顺帝 文宗 明宗

宁宗 顺帝

【明朝】 明太祖 明惠帝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代宗 明宪宗 弘治皇帝 明武宗 明世宗

明穆宗 明神宗 明光宗 明熹宗 明思宗 南明弘光帝 南明隆武帝 绍武帝 监国 永历帝 定武帝

【清朝】 清太祖 清太宗 顺治皇帝 康熙皇帝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 嘉庆皇帝 道光皇帝 咸丰皇帝

中国历史小故事英文版 篇11

as recorded in a historical book of the sixth century, in ancient times, there lived a man named huan jing. he was learning the magic arts from fei changfang, who had become an immortal after many years of practicing taoism. one day, the two were climbing a mountain. fei changfang suddenly stopped and looked very upset. he told huan jing,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disaster will come to your hometown. you must go home immediately. remember to make a red bag for each one of your family members and put a spray of dogwood on every one. then you must all tie your bags to your arms, leave home quickly and climb to the top of a mountain. most importantly, you must all drink some chrysanthemum wine. only by doing so can your family members avoid this disaster.

有趣的中国历史小故事 篇12

吴下阿蒙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名人读书小故事_有趣的名人读书小故事]

对联的有趣小故事 篇13

二、李某为官,巧立名目, 搜刮钱财,百姓无不恨之入骨。其死后有人戏作一联曰: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

三、王某平日挥霍无度,过年时缺柴少米,在门上贴副对联:行节俭画,过淡泊年。邻居在上下联各添一字:早行节俭事,不过淡泊年。观者为之捧腹。

四、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五、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一担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上一篇:阳光之家志愿者之行下一篇:专业学风建设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