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先行

2024-08-14

人才先行(精选9篇)

人才先行 篇1

一村一品人才先行

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其基本内容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文化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等领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不断优化,我县“一村一品”开发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全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更加明晰,比如:南岭酥梨、大兴小米、北义城红薯和巴公大葱等已初现规模,区域产业化开发初显雏形。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数量少,规模小。二是生产结构趋同,“一村一品”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有力指导。三是产业化程度低,“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缺乏著名品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四是“一村一品”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壮大“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一定要高度重视“一村一品”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依托农村现有的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优势,发展特设产业。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实用和技能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一、农村人才队伍现状

今年,根据省市有关政策要求,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我们对全县农村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抽查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中的60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这60个行政村调查结果是:劳动力总数30311人,实用人才计1152人,实用人才所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为

3.8%。据此测算,全县现有农村实用人才1万余人左右。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其中优秀人才、科技致富领头人才数量更少,远远适应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更不能很好的带动“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而且农村实用人才多数是自然成长,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视野较窄,很难适应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并且年龄偏大,年轻人少、行业、产业发展不均衡,多数集中在种植、养殖、经营方面,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加工业所占比例偏少,技术水平偏低,分布不均衡。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人才先行,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较好地发挥了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开发方面还相对薄弱,虽然已经选派了部分村官,但是各类人才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呈现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

(一)人才总量不足

近年来,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因外流呈逐渐减少趋势,后继力量不足,各类人才、尤其是农村乡土人才外流逐年增多,而且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多集中在经济较强、交通便利的乡镇或市区,偏远乡镇、村农村实用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工作落实不够,对人才政策缺乏创新,人才就业创业体系不够完善。

(二)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更新缓慢。近几年,虽然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不断增加,但各农口部门或乡村发挥主要作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多为早期毕业生,这些人才中,传统专业型人才多,现代复合型人才少,基础理论型人才多,开发型人才少。二是思维方式不新。一些农、林、水、牧专业技术人员思维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三是人才培育力度不够,人才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由于培训经费不足,导致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力度不够大,使人才知识更新缓慢。目前,实用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靠的是实践积累掌握的一定专业技术,缺乏专业的指导,即使培训也只是集中在种植、养殖常规等方面,经纪人、加工业、经济发展带头人等方面培育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三)人才开发环境欠佳

在人才开发的硬环境方面,大部分农村都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在软环境上,仍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完全形成引

人才、用人才、留人才的良好机制。一是多数乡村观念陈旧,重物轻人,内引外联工作偏重于项目、资金、物资,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二是政策机制不到位,缺乏竞争激励机制,造成了用人机制不够灵活,缺乏人才创业的有效载体,人才能量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加快“一村一品”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要进一步提高对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的认识,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加强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村一品”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激活现有人才,培养造就“永久性”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结合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整合现有培训资源,依托乡镇劳动保障所,构建培训体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集中办班、基地示范、流动课堂、科技入户、发放资料等培训形式,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实用人才技术优势。

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鼓励支持种养业能手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和成功的范例,示范带动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引导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建立专业农村合作社,运用产业化的经营形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对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方式的创新,增强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掘乡土人才的潜力,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技术优势和“领头雁”作用,加速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三)因地制宜,点面结合,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一方面,要将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养殖大王”、“种植大户”、“经纪能人”等组织起来,定期开展活动,建立一支实用型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和推动农村养殖协会、养蜂协会等各类协会的发展,着力扶植一批智能型的农村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使之真正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骨干力量,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同时要积极引导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或农口单位工作,鼓励他们创办、领办、承包企业或实体,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

四、意见建议

为了切实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我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实用和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掌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为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二是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发展一大批 “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三是要建立一村一品发展长效扶持机制,加大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人才先行 篇2

一、高职学生学风现状

带着无奈和失败的伤痛的跨进了高职的校门;服从调剂无可奈何的选择了专业;为了好找工作就学这个专业。“60分万岁”, 上课睡觉、玩手机;下课抄作业、弄虚作假;考前“死记硬背”、考试全凭左顾右盼、考后还要拉拉关系。学风有问题, 最容易的就是归咎于是学生自身的问题, 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管治”学生。然而, 必须看到, 学风是社会风气、校风的一部分, 学风不正, 并非简单的就是学生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而是有其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原因。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学,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不学。

二、教风与学风

(一) 端正学风, 必须先端正教风

学生与教师之间, 是一种互动关系;学风与教风之间, 也是一个互动体关系。教师的教风, 对学生的学风状况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具有巨大的影响, 好的教风, 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奋发向上。虽然好的教风不一定有好的学风但是好的学风必须以好的教风为前提。教风不立, 学风何以树;教风不端, 学风何以正。反之, 没有良好的学风, 又怎能激励良好的教风。因此, 端正学风, 必须端正教风。

(二) 教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言传身教风促学风的最有效形式

言传身教是教风促学风的最有效形式。一个好的教风形成后不会一劳永逸, 也不会自然而然的代代相传, 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典型示范教育才能持之以恒和发扬光大, 这样才能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风!自古是名师出高徒的, 教学相长的教是在前面的, 总不能让徒弟去教师傅吧。

(三) 学风不只是针对学生, 教师首先要学

作为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 首先给学生的感觉是, “你知道的比我多, 你会的技能比我多”, 你要给学生一杯水, 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 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 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 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 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 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 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我们不能指望在教师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就能提高学生的学风。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 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高职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地方, 而对于学生来说, 在整个大学期间, 接触最多的感染力最强的就是我们老师, 那么作为专业课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做……

三、我们应该如何做

(一) 学生逃课、睡觉, 如何将学生“请”进教室, 使学生愿意跟你学

将热点话题引入课堂, 展示教师的学识魅力、语言魅力, 吸引学生。学生逃课, 哪怕是很优秀的老师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那么老师是怎样做的呢?

第一种是听之任之。

第二种是惩罚学生, 使学生不敢逃课。“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分数是教师惩罚或激励学生的最有效的工具。上课多考勤, 把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可以迫使大多数学生到课堂里来上课, 当然我们很多教师正是这样做的。这当然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然而用这种方法来迫使学生到堂听课, 实在是教师的无奈选择, 是教育的悲哀。

第三种是检讨自己, 改变他人, 从改变自身开始。学生逃课, 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检查自己, 态度是否认真, 内容是否合适, 方法是否恰当, 学生为什么逃自己的课而不逃别人的课, 而不能一味责怪学生。教师就如舞台上表演的演员, 表演的节目吸引不了观众, 凭什么还以各样的威严逼迫学生非正儿巴经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念书的噪音或者催眠曲呢?若老师的课真的很有趣, 让学生觉得一次不听会少点什么, 或者你即使拷贝了老师的课件也总会漏掉一些精彩的情节或语言, 甚至好笑的故事等等, 他们就会准时来听课而不再想逃的主意, 即使想逃也是到了不得不逃的地步才逃, 想必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吧。

因此, 我们可以将热点话题引入课堂、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编到案例里、展示教师的语言魅力与学识魅力, 来吸引学生。比如在PLC应用技术课程中讲比较指令时, 我们引入某女公开征婚的条件作为案例:某女公的择偶条件, 有以下四项:1) 身高一米八以上;2) 长相越帅越好;3) 重点大学毕业;4) 有房有车;→就嫁给他;在PLC中表示比较的指令有:等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小于、不等于指令。于是可以写出如下的程序段, 来表示该征婚条件:

其次, 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幽默、诙谐、富有启发性、总结性。例如:在讲反馈控制时我将比作“亡羊补牢”;再讲前馈控制时我将它比作“未雨绸缪”。

(二) 如何使学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 要学习

给每一个同学展示的机会, 细化目标, 适时鼓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有活跃的思维和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 思想比较活跃喜欢动手, 虽然对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耐心, 但是实训课和一体化课程可以较好的配合。我的学生:刘XX, 在他的总结里这样写道:“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 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 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 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 而一体化教学使得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学生:陈XX, 在他的总结里这样写道:从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 给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展示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给每位同学展示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把大目标分解成多个, “跳一跳, 够得着”的小目标,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为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并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还有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成就与动机,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 课堂玩手机、课后抄作业我们应该怎么办

应严以律己, 以身作则, 用榜样去影响学生。“其身正, 不令而从,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要想教好学生, 自己就要做好学生的榜样,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做的, 自己率先垂范, 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 才能对学生形成制约力。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抄袭, 独立完成作业, 那么我们不妨自己先做一遍作业。这方法可推广吗?老师工作量允不允许?在带《机械制图》时, 由于作业量比较大, 开始学生完成质量不是很好, 我从班干部那里了解到: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了, 没有必要像小学生那样认真做作业了;一部分学生认为我抄作业, 老师你怎么知道。所以, 在留作业之前, 我就明确告诉学生, 老师已经做过了, 每道题哪里可能会有问题。自此以后, 作业的质量就有明显的好转。

(四) 考前“死记硬背”、考试全凭左顾右盼、考后还要拉关系, 我们又应该怎么办

公平公正, 命题科学化, 考核方式多样化。为了杜绝考试作弊, 我院教师做了很多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我们学院教学秘书在考试前10分钟才贴出具体考场安排, 以防止学生提前将有关内容写到课桌、凳子上。考试禁止带草稿纸等等, 为了全面考察学生, 我们一体化课程采用了“4、4、2”的考试模式, 实行“理论+实操+平时”的考试模式, 但在占40%的理论考试中, 作弊还是屡抓不绝, 同时, 我们也不难发现, 学生作弊多为以记忆力为主的试题, 这说明我们的考试命题存在的漏洞很大, “命题范围不超出书本和笔记”, 复习的时候再进一步“划范围”, 这就导致了学生临时突击, 死记硬背, 或者干脆冒险作弊。所以考试夹带者多的原因, 就在于教师所出的试题的答案, 学生都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假如老师试题考核内容上, 减少记忆性的题目, 将重点转向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 在题型上应当尽量减少客观试题, 增加主观试题的比重, 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夹带自然无用。

在这学期, 我所教的《过程控制与仪表》课程考完了, 学生给我发了这样一条短信“老师我是XX, 试考完了, 我也不知道答的怎样, 如果不行, 还烦请老师多帮, 让我过了就行!老师麻烦您了!谢谢您了!!!”看完短信, 我想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学生态度之诚恳, 让我不为之动容, 这不是“会哭的孩子, 有奶吃”, 这不是在拉关系博得老师的同情吗?虽然没有请客送礼, 但也是社会不良风气的缩影吧。

第二:学生之所以这样做, 与我们视分数至上的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当分数与奖学金、就业过于紧密联系, 甚至成了近乎唯一的衡量标准时, 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学生为了达到这唯一的标准就会不择手段。所以除了考试成绩, 我们能否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呢, 比如:技术应用类课程, 能否让那个学生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小项目来反映他对课程的掌握呢, 这应该比考试来的有意义吧。

最后, 我想借用一位老教师的话, 作为我对学风建设的理解。他说:“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棵树, 那么教师就是树根, 根深蒂固, 才能枝繁叶茂, 开最美的花, 结丰硕的果;如果把教学喻为一条河, 那么教师无疑是河之源, 自然激流涌动, 奔流到海”。

参考文献

[1]熊友华, 钟丽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刍议[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2]李军.学风与教风[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

大国“质造”人才先行 篇3

新年伊始,青岛啤酒-Doemens酿酒师班(二期)学员启程赴德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而第一批赴德学员已经回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消费者酿造美酒而倾尽心力。

打造豪华酿酒师团队:只为一杯好啤酒

有着鲜明德国啤酒基因的青岛啤酒,在112年后决定“重返”德国——继2015年派15名优秀的青年酿酒师赴德国慕尼黑杜门斯啤酒学院深造后。今年1月7日开年启幕,青岛啤酒第二批赴德酿酒师班学员再启程。

当日,“青岛啤酒-Doemens酿酒师班(二期)起航仪式”在青岛啤酒厂举行。青岛啤酒公司总裁黄克兴,副总裁姜宏,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管理总部部长汪岩,制造总裁助理兼生产技术管理总部部长徐楠,制造总裁助理兼青岛啤酒二厂厂长张白川等,共同为12位即将远赴德国的青年酿酒师们送行。

“欣喜、使命、期盼……”第二批赴德酿酒师班班长乔万昌用这几个词描述自己的心情。1998年进入青岛啤酒的他,从制麦、品管、酿造部工艺员,一口气干到了青岛啤酒下属某工厂副总酿酒师的位置。但令乔万昌没想到是,在大学毕业的第18个年头,能有一次重返校园“充电”的机会,而且是进入世界一流的啤酒酿造学院学习, “这对我而言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除学习酿造知识外,让我们能真正沉淀内心,思考酿酒本身和其丰富的内涵与文化。”

百年品质薪火相传。已走过1 13个年头的青岛啤酒,依然以领军者的姿态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答案很简单,就是坚守“只为酿造好啤酒”的品质信仰。因此不论时代怎么变,渠道怎么变,但消费者对“好产品”的选择不会变,每一位青啤酿酒师对品质的不断追求和对消费者喜好的不断满足也不会变,而这些的实现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力的提升。

拥抱品质消费时代:坚持酿好一杯酒

“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打造“豪华”的、国际一流的酿酒师团队,归根结底要依靠懂技术、肯实干的人才支撑。酿酒师是一杯啤酒的“灵魂”,拥抱“品质强国”的转型变革,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就必须从传统中挖掘多样化和个性化——为技术人才铺就一条酿酒大师的成长之路。

据了解,此次选派的12名学员是通过层层选拔,从几万名员工中脱颖而出,他们将前往啤酒的故乡德国,进行为期6个月定制个性化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培训。“通过在德国的学习和实践,相信百年青岛啤酒的经典一定能与德国传统啤酒的艺术碰撞出火花。也希望通过此次深造,开拓国际化视野,捕捉消费需求潮流,聚焦专业化提升,为消费者酿造出更多品类、更高品质的青岛啤酒。”乔万昌告诉记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前院长,经济学家周其仁曾表示:“中国消费品市场正面临一场‘品质革命’,谁带这个头,谁就能上去。中国中产阶层有几亿人,据我观察,我们都低估了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

以青岛啤酒为代表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制造业,之所以有广泛的美誉度和全球品牌影响力,其根基就是“高品质”。坚持选派优秀的青年酿酒师到德国进行培养历练,既是以人才为依托,打造国际一流酿酒师团队,为消费者酿造好啤酒的战略举措,也是拥抱大国“质造”,致力品质消费升级的重要探索。

人才先行 篇4

—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宋秀嫦

自2009年起,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计生服务站作为一个窗口,一个面向全区育龄群众的窗口,必然要成为主题活动的实践者和参与者,我作为其中一员,深感荣幸。作为一个合格的计生服务人员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服务与广大的育龄群众呢?我认为我们要真正的做到“从我做起我先做,文明先行我先行”。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练就三心 春雨润物细无声

一、耐心。在窗口工作,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俗话说:百人百性情。当遇到育龄群众不理解甚至蛮不讲理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沉得住气,掌握一定的接待技巧和语言技巧。例如有育龄群众来询问检验结果时,如果生硬拒绝直接说“不知道或不是我们解释的”,育龄群众在心理上接受不了,认为你不通情理,肯定对你不满意,脾气坏的有可能和你吵一架,甚至投诉你。这时如果换一种说法:“不好意思,您询问的检验结果要到女性门诊请大夫为您解答”并为她指明要去的科室,我想这样一来,群众自然会理解。所以,当群众在某些问题上与我们的规定有所冲突时,不妨采取低姿态,耐心的缓地化解矛盾。

二、细心。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名检验工作人员,细心不单 是一种态度,更要养成一种习惯,一种为育龄群众负责的习惯。培养细心的习惯要从细节入手。检验工作十分繁琐,要求严谨细致、有条不紊。对待采集的标本要仔细核对、做好记录;标本检验时更要谨慎小心、忙而不乱;报告结果要反复检查、确定无误再出报告。只有细节不出问题,质量才有保证,所以细心是检验工作必须的基本素质。

三、责任心。一个人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责任心,责任心来源于责任感。计生工作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千千万万计生工作者付出了无法言述的辛劳,作为其中一员我们不能产生消极对抗情绪,认为计生服务工作是苦活累活,干着叫屈抱冤。在其位谋其事,干一行爱一行,作为计生服务工作者,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正确看待计生服务工作对社会的实际意义和对人民群众的现实作用,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甘于奉献,这样才能赢得育龄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注入三情 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热情。“热情优质服务”是窗口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带着对育龄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来自计生工作者的温暖和热情。当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二、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密切与育龄群众关系的关键是要用真心换真情,只有热情真诚,才会温暖群众,群众心里感到舒服,对计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就会 提高,在潜意识中育龄群 众会把这种对计生服务的满意逐渐化为对整个计生系统的满意,进一步和谐人口和社会关系。

三、亲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计生相关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对于每个家庭和个人来说,件件都是大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能体现浓浓的亲情,才会融入群众之中。在我们工作的窗口,如果育龄群众是一个人来采血的,我们就会仔细询问对方有没有晕血等情况,让她采取最安全的姿势检查;如果是小孩子来检查,我们就会耐心的哄着孩子,争取给孩子以最小的痛苦完成检查过程。把服务窗口注入亲情,关心着群众的健康,牵挂着群众的幸福,才会成为育龄群众群众的贴心人。

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 篇5

普法先行

栖霞实验小学 三、十一 牟音昱

大家都知道法律吧,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说到这,肯定有同学会想“我们还是小孩子,法律是什么?法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法律”的影子,一个人杀人了,他就触犯了故意杀人罪;一个人开车闯红灯了,他就触犯了交通法规;一个人拐卖儿童了,他就触犯了拐卖儿童罪。法律其实就是一种工具,一种可以严惩犯罪分子,维护我们社会秩序安好的工具,我们怎能缺少这种工具呢?

刚才说的这些可能离我们不太近,那我再说一下我们身边的“法律”,每天上学我们都要遵守,那就是校规校纪。一个国家需要法律,一个学校也同样需要“学校的法律”,比如说:学校规定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包括上课纪律、课间秩序、考试规定甚至早到处理规定等等,我们都严格必须遵守。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一下,假如没有“法律”存在,整个世界会特别混乱,杀人、放火、偷盗、抢劫随时发生,汽车在公落上肆意横行,我们在学校里整天打闹……这样一个社会环境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我们学生怎么能够好好学习呢?更谈不上感恩社会、报效祖国了,恐怕连自己上学都不敢了。

说到这,想必大家都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了吧,知道了这 些还不行,我们还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也就是要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当今社会有很多人甚至成年人还是法盲,他们由于不懂法,往往做出些糊涂事,甚至危害到别人的生命。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天网》栏目看过这样个节目,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破碎的家庭,爸爸因病早逝了,五个儿子中有两个也去世了,家里只有一位母亲和她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共用一口井,由于它们之间闹了别扭,其中一个儿子不让自己的母亲和两个兄弟喝井里的水,他母亲一气之下,联合两兄弟把霸着井的那个儿子给打死了,并偷偷的埋了。后来警方查处了这个案子,并依法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惩,在处理他们时,那位母亲还一个劲的辩解说,那是他们的家事,跟别人无关,大家说一说,由于不懂法,他们多么荒唐啊。

生活中不懂法而做出糊涂事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说跟我们密切相关的例子,那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有的家长不懂法,随意侵犯我们的隐私比如未经许可偷看日记是不对的;还有的家长由于生活困难,很早就让孩子辍学打工,这更是侵犯了我们受教育的权利;还有的家长重男轻女等等。

管理提升 制度先行 篇6

管理是人们对组织内业务活动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的总称,而制度是管理的依据和原则,在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可视为固化的管理。制度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

《辞海》对“制度”的一般性解释是: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度排除了战略规范、风险决策等不确定因素,也划定了制度本身所管辖的领域范畴,从而区别于其他管理概念。

经百多年的发展演变,现代企业组织制度门类众多,蔚为大观,从广义上讲,可粗略分为两大类,即产权制度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其中,内部管理制度按职能又大致可分为人事、薪酬、财务、工作规划、生产安全等几个方面。

制度管理的人性假设

制度有大有小,上至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下到一个学校班级的值日表,其共性都是对人的管理。探讨制度,首先要研究人性,再从人性本质出发制定法律与制度。

数千年来,人性本质主要集中在善恶争论上。人类的欲望与生俱来,并不断增长,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本来无所谓善恶,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若要成长发展,就不得不建立机制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而有什么样的人性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观。

假法治,真人治

战国中后期,以吴起、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崛起,主张通过铁面无私的奖罚措施,一味强化威严与检查的力量,严刑峻法,试图以激烈严厉的强制手段,确保每个人在工作位臵上达到最大限度的工作成效。但这样的体制先天不足:一部分人坐享收益不受约束,而将义务、责任全归之于另一部分成员,不能克服管理者(统治者)自身的恶性因子,赏罚的公正性无法客观可靠,更做不到科学客观,人人处于高压力下,反而对法制权威产生了质疑对抗。因此,以法家思想立国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二十几个年头,就倒在了陈胜吴广农民抗暴大军的脚下。

法家思想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建立起苛刻严酷的法律,但却没有对管理者(统治者)作任何有效约束,这是其迅速败落的主要原因。摄于法家当道带来玉石俱焚的严重破坏,后来者开始对制度作出某些修正,但是直至今日,人治因素的影子仍然存在。因人成事也会因人毁事,人治框架下,总会出现凌驾于制度之上的超级裁决者,和试图绕过制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权力寻租者。这种局面下,法制建设当然无从谈起。

做不出百年老店是中国的传统管理怪圈,许多风光一时的业界骄子往往只能昙花一现,究其根源,正是人治之害。《论语•季氏》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清季财倾天下的晋商、徽商集团,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巨人、三株,美国的电脑巨子王安电脑,今日的河北三鹿,因人治而兴,也因人治而亡。这表明,没有公平合理的制度程序,体制与组织最容易成为人治的工具。

现代企业管理与市场经济均以人性本恶作为制度制定的出发点。制度约束强调刚性,其约束具有普遍意义,即对所有组织成员一律平等,一视同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摒弃计划体制下人治之祸,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了“依法治国”的现代化治国理念,在真正法制框架之下,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从而蓬勃兴起。

制度公正透明不可或缺

企业规章制度用来规范全体企业成员行为,要发挥应有作用,就要有可执行性,可执行才可产生效果,而可执行的前提是员工认可、理解并能够执行。为此,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立法”(制定制度)和“执法”(执行制度)主体,就是解决谁有权制定制度、制定什么样的制度、制度由谁来执行与监督、执行与监督哪些制度的问题。

在人性本恶的基本前提下,个体无序的利益最大化行为会破坏合作,导致集体利益受损。制度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约束组织及其成员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以保障有序的合作与竞争。欲达此目地,制度公正透明不可或缺。

制度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良好的制度不仅不会阻碍管理的实施,而且还是保障与促进管理进步的有力工具。反之,劣质的制度执行起来磕磕绊绊,矛盾冲突不断,各方面反应不一,有的人被限制得很死,有的人却逍遥于制度之外。不合理的制度而又具有强制性,则会产生更多更大的矛盾。

一般企业规章制度的主要缺点表现在:权责不清,分配不明,以自己利益划界,将权力集中于一方,义务归于另一方,责权不对等;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有空泛要求,没有责任落实办法;不管过程,盯住结果处罚,忽视激励;把工作方式要求当作制度;不尊重程序等等。

为什么不少企业都反映制度执行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人在闭门造车。制度是对所有参与者的共同约定,涉及权利责任划分,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决不能草率从事。在制定制度时,应当让所有相关者都参与其中,让所有利益者充分表达,才能易于让人接受,更具有可行性。好的制度都是经过反复讨论的。集团公司制定“两全、三挂方案”,发扬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多次到基层交流征求意见,起到良好的示范指导作用,从而获得员工的广泛认可和拥护。

有关制度的合法性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规定权力与权利的分配。不遵循公正透明与程序原则制订的制度,容易产生偏差,常常对一部分人有效,对另一部分人无效,若强行执行,会激发对抗与冲突,执行时会大费周章,使得内部人际关系紧张,管理者将不得花费比想像中大得多的代价与力气,用在维持制度的运转上,结果规定名存实亡,制度事实上失效,最后往往不得不依据现实情况,作出某些妥协让步,结果既损害了制度的权威性,又严重降低了管理效率。

事实证明,程序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结果的重大变化,制度的权威,来源于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只看重它的强制性一面而忽略这两个根本要求,不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不讲公平公正的原则而硬行制订的制度会导致合法性缺失,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各方面或明或暗的挑战,内耗惊人。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程序公正不会限制人的手脚,现代法理学强调,下位法地位不得高于上位法,一般法律不得与国家基本大法宪法相抵触,这保证了制度的界限范围与正确的法律关系。法制之下的企业制度,有着严密的论证过程,乃是科学与理性、实践的结果,必然经得起事实检验。依法治企业,制度管理意味授权合法,制度规定了权力的分配,各级人员据此在划定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而不会产生混乱。

程序为制度之母

制度包括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实体性制度是指要做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内容,程序性制度是指做事情的流程以及过程程序。在法制状态下,一件事哪怕是做得很好,只要违反程序就是非法的,因此,从本质上看,程序性制度比实体性制度更重要。

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是程序建设,建立实体制度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程序制度。程序是按时间先后或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典型的闭环程序设计如PDCA戴明循环,即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管理循环,以达到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的目的,这于企业管理与生产者都不陌生。在计算机软件编程中我们看到:条件不满足,步骤就不能继续执行,这是最基本的程序逻辑规则。控制论、信息论、博弈论、运筹学等均是从严密的逻辑论证入手,依照程序建立起来的现代管理技术学科。

一个成熟的制度体系有着完善的自我纠错能力,遵从程序可以建立起良好的纠错机制,它同样由详尽的制度条文来规定,或是专门的规章,或是附属条文,通过反馈、监督,对例外与非常情况有明确的处理规定,对本制度规定适用范围与权力界限,包括制度的生效和废止时间,制度对哪些员工有效,哪个制度可以制约另一个制度等,从而避免不妥当的制度产生的损害,保护每一利益体的基本平等权利。

制度与程序是一个严密的证明体系,背后有着科学理性的深刻总结。遗憾的是,程序逻辑训练在传统教育中不受重视,导致不少人认不清企业管理制度是组织原则而非伦理规范,制订制度时简单粗放,加上非黑即白、非此既彼的对抗性思维,与机械唯心观念的长期存在,阻碍了程序化思维与法律化建设。

要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系,应从长期的程序逻辑训练入手,从小事培养程序观念,渐渐改变那些人治旧思维,使人人形成遵从程序与制度的习惯。制度与程序互为因果,制度操作依靠程序,程序保证制度公正,二者关系辩证统一,程序与制度遵循与否,是依法治企的试金石。

制度的成功在于管理者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最权威的说明。没有人可以逍遥于制度之外,这对于掌握组织80%以上权力的20%的高层人群来讲至关重要,他们对制度的遵从态度,决定了制度的权威。管理者不遵从自己制定的规则,则规则形同虚设,一到具体执行时就会矛盾重重、产生种种冲突、隐瞒、虚报、擦边球、对抗、应付等怪现象,制度与程序的遵守需要所有参与者,包括制定与操作人全体遵守,才是成熟的法治文明企业。

企业组织中常常听到要遵守纪律的号召,这意味着人人都要面临监督,制度的制定者更不能例外。企业领导人和管理层要重视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并且带头执行,学会在制度框架内行使权力,以形成上行下效的效果。一位管理学家讲,成功的组织,最重要的是领导,只有领导发挥了领导作用,才能把一个管理型组织塑造成一个制度化组织,才能使组织具有精神和灵魂,成为一个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有机整体。

如果说管理是一门艺术的话,制度则为其提供了上升为科学的可能。合理的制度使得无论是大师还是工匠,只要按照相同的条件,遵从相同的规则,就可以获得一模一样的结果,一如生命体的DNA基因通过母本复制,不会走样变形,从而避免了因操作者智力或经验的的差异,导致结果的优劣不同,是最适于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成本最低的科学方法。

外贸转型广东先行 篇7

外经贸是广东经济的生命线。广东的进出口总量巨大, 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 对外依存度非常高, 2007年广东的对外依存度高达155%,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90个百分点。因此, 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广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外经贸发展遇到的困难高度重视,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 明确把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广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大发展大提高指明了前进方向。

目前, 广东的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们要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创造条件, 继续发挥“敢于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 勇于先行先试, 大力推进外向型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化金融风暴的“危”为结构调整之“机”, 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较快发展。

一是认清当前形势, 寻找发展机遇。金融危机的出现, 既产生了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 也使资金、土地、劳动力和能源等经济发展“瓶颈”得到缓解, 为广东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二是调整政策思路, 积极应对危机。广东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 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 努力打造自己的名牌产品, 不断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和产业高端化战略, 着力解决制约广东外经贸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加快转型步伐, 不断开拓创新。无论是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还是着眼长远发展, 都必须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有意识、主动及时地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努力克服“技术含量低、贴牌生产、出口市场单一”等问题,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扩笼壮鸟”战略, 提升广东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及价值链的地位, 增强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人才先行 篇8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是文博界培养文物鉴定人才的摇篮,甚至有人把它比喻为“文物界的黄埔军校”,很多人会因为有机会在那里学习而自豪。我有幸参加了扬州培训中心1992年的“中国古玉鉴定培训班”,有缘听到古玉鉴定大师张永昌先生授课。当时授课的有五位老师,其他四位老师的授课方式较偏重于学术性,而张先生的课则主要侧重于肉眼鉴定玉器的实际操作。因为参加学习班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各地文物商店、文物鉴定组和海关,他们的工作就是“看东西”,注重实用性,张先生的课程非常适合他们,所以,培训中心给张先生安排的课时是最多的,约占整个学习课程的一半时间。即便如此,同学们还是觉得不满足,总是让张先生多讲,除了上午、下午排满的课程外,甚至还要求在晚上加课。张先生身体一向不好,那时已是初冬,天气很凉,加上过度劳累,哮喘病复发,咳嗽很重,甚至咳血。但先生还是在能够坚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上课,若身体状况实在不好,就在晚课时把他的授课意向告知助手杨震华老师,让她代理晚课。张先生这种对学生、对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不已,所以,那时大家都非常努力刻苦。

张先生鉴定能力一流,教学也有一套独到的方法,能够把深奥抽象的内容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讲出来,让学生很快掌握要领并可以实用。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多媒体,幻灯就算是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了,可张先生的课连幻灯都没有,就是靠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绘画示意图。有时是画一件器物的全部,再一项项分步讲解,有时是单画关键的局部,指出鉴定要点。听张先生的课,必须认真做笔记,不但要把先生在黑板上画的示意图画在本子上,还要边听边做笔记,把先生讲解的要点记在图上相应的部位,这样看时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后来大家发现上海博物馆张明华同学绘图好,先生遂任命他为“助教”,每天课前,让张明华将准备讲的图样提前画在黑板上,上课时先生以张明华画的线图做标本给我们讲解,大大加快了授课进度。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记满几个笔记本,然后请先生在笔记本扉页题字,先生给我的一个笔记本上签的是 “学而时习之”,另一个笔记本上签的是“笔记本很重要,是工作中的工具书,须经常阅看,必有新的收获。”果真如先生所言,笔记本我不知看过多少遍,至今还常翻看。看它们的时候,不仅能读到里边的文字和绘图内容,而且会读出与先生、同学们在一起的情景,那时的一切如电影般鲜活地刻录在纸上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鉴定玉器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较容易地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从张先生那里学到的鉴定知识,远远不只是笔记本中记录的内容,更重要的、更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就是他所传授的鉴定方法。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前,文物行里都是以师徒相传的形式传授和学习鉴定知识,师傅一般不会直接给学徒讲如何鉴定,只是让徒弟跟着多看、多摸东西,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一种对文物真伪和年代的判断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望气派”。张先生也有过类似经历,但他却能不局囿于那种望气式鉴定的框框,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把这些知识加以系统化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地总结新的鉴定方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考古学理论和实践大发展的时期,出土玉器数量的急剧增多,为玉器鉴定提供了可资比照的标准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理论的成熟,为建立中国古代玉器发展谱系和科学地鉴定玉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如此,1992年我们在扬州学习时,这一切还处于初始阶段,而那时候,张永昌先生就已经把这种以出土古玉为参照物鉴定玉器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了。譬如,他让张明华把出土战国玉龙的形象画在黑板上,然后从头、眼、鼻、角、腿、肘、爪、尾、身体扭曲状态及身上的细小装饰线纹等,仔细挖掘其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特征,把它们作为鉴定的观察点。这种鉴定方法在今天已经是共识,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则可谓是一种新的理念。著名玉器大家杨伯达先生研究古器辨伪时,将以明确的伪古玉作为标准器进行辨伪的方法称为“科学辨伪法”,在这里我们就把以出土古玉作为标准器鉴定玉器的方法叫做“科学鉴定法”,那么,张永昌先生则是当之无愧的“以科学鉴定法鉴定古玉的先行者”。

值得庆幸的是我比扬州班的同学们还有一个偏得,那就是在1993年夏天,张先生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到辽宁省博物馆进行一级品鉴定,我作为馆里的工作人员,随同他们工作,虽然只有几天,但我却对先生工作认真求是、作人谦逊坦荡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身体不好的张先生,结束一天工作后,领导安排几位专家去酒店用餐,杨震华老师说张先生不舒服,让我给他做一点面条送过去。我敲门进去时,张先生躺在床上,看起来很虚弱,完全不像白天工作时精神饱满的状态。但我来了以后,他似乎又好起来了,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来。因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玉器大部分是传世品,鉴定组的几位专家经常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如果经过沟通还不能达成共识,张先生就会说:我保留意见。先生给我讲的就是白天有争议的东西,到底应该怎么看,这种吃小灶的机会可谓是天赐良机。

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那就是增强了我在古玉鉴定方面的自信心。聆听张先生一个多月的教导,是我研究古玉的启蒙教育,也为我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扬州学习回来以后,我对玉器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尽力搜罗所能看到的玉器书籍,说实在的,那时限于条件,能见到的质量好的玉器图录很少,当时最欣赏的一本书是傅忠谟著《古玉精英》。我专门为它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像上课那样一边做文字笔记,一边描绘图样,还不时地要与张先生所讲的课堂笔记对照,经过这样的细致研究,发现有时我的判断标准与书上所标注的年代有冲突,逐渐对书上一些玉器的断代产生了疑惑。这次有机会向先生当面请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机会,先生过目以后,满意地笑着对我说:“你是对的,书上是错的。”先生的肯定,使我对自己的鉴定能力有了自信,开始敢于置疑书本上的内容和权威的观点,这对于我以后在鉴定玉器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安全播出 制度先行 篇9

今年是传输发射序列安全播出管理年,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台组织了全台职工围绕相关议题展开大讨论。作为主要的媒体类型,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对于我们传输发射人,安全播出是第一生命线,做好安全播出工作,自然也就尤为重要。

安全播出,与相关从业人员对安全播出的认识、态度、要求及方法息息相关,具体体现为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员工对安全播出的思维及相应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安全播出文化更离不开符合要求的工作环境与秩序、健全的安全播出管理体制及安全播出制度体系建设等。它沉淀于台站员工的安全播出意识、知识、技能、应急能力,对安全播出制度的深刻理解、对安全播出法规的自觉执行,安全播出思维方式、安全播出行为准则、安全播出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及安全播出的群体效应等。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具有覆盖面积广、受众广、影响大、政治性较强、等特点,传输发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因此,做好安全播出管理工作,势在必行。那么如何保证安全播出呢,结合一年来的工作经验,在我看来,安全播出,需制度先行。当然,这里的制度不单止于日常规范,还应包括行之有效的人员保障以及应急监管体系。

(一)、完善各项安全播出规章制度

1.加强值班机房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安全播出管理制度。确保播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

2.规范播出设备检修工作,确保播出设备安全运行。对播出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建立设备档案,制定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维修管理制度。

3.切实抓好各项制度落实工作,建立规章制度监督机制,并落到实处,消除事故隐患。

4.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安全播出奖惩机制。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设备的管理使用需要人;设备的维护保养需要人;安全播出工作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广播电视技术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过硬的业务能力。

1.加强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为完成安全播出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出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性很强,没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一切无从谈起,因此,加强业务知识培训迫在眉急。

3.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安全播出应急处置预案,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应急方案,遇到突发状况能立即进行处置。

(三)、全面加强安全播出保障和技术监管能力建设

坚持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工作的生命,按照技术先进、政令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和应急机制,加强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监测监管和调度指挥体系,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安全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保证广播电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播出、安全传输。

(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播出系统是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故障的准备尤为重要

播出工作是广播电视传递党的声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最后一关,我们只有以强烈的安全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熟练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安全优质播出。建设安全播出管理年,就是让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传输发射工作,将安全播出不放松、天天都是保障期”变为一种理念,成为所有人员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自觉行动。我也坚信,在台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全台职工都会加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的安全播出管理年建设中去,以领跑者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上一篇:歌词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下一篇:以自由为主题的中学生作文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