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2024-08-27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共9篇)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篇1

前言:养殖户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很难接触到关于疫病防治方法,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波动预测等方面的消息.成立养殖作社可以利用资源优势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为养殖户防治疫病提供指导,为养殖户的养殖决策提供所需信息.合作社可以聘请养猪专业人才,为合作社成员随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不定期的进行养殖技术讲座.合作社可以集中采购饲料和疫苗,优化销售环节,扩宽销售渠道,与大型加工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产销对接,稳定养殖收入。建立完善的生猪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加强生猪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建立健全生猪产销信息网络和预警预报体系,全面掌握产销情况,提醒合作社成员防范市场风险。尽可能的掌握更加全面的价格信息帮助合作社成员对生猪生产形势做出准确判断,以降低价格预期的误差,获得稳定的收入,规避市场风险。

一 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启示

浏阳南川河生猪养殖合作社目的在于使浏阳地区生猪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善农村养殖环境与生活环境,提高畜禽养殖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使养猪业向规模化养殖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养殖业与国际接轨,代表现代化养猪业发展模式的养殖合作社相继出现,养猪合作社的出现说明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生猪养殖方式的发展方向,其规模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开始呈现。养殖合作社是生猪养殖的理想模式,介于农户散养和规模养殖场之间,是生猪养殖业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的过渡类型。各地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是究竟一个区域内发展多大规模,多少数量的生猪养殖合作社才适宜,才能与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却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对养殖合作社的研究、特别是对养殖合作社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度规模的研究,对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形成规模优势

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迅速发展,传统的家庭散养户已积蓄了一定的资金,同时还拥有了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这部分养殖户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生猪养殖模式,使自己的养殖生产获得更大的利益。从一个区域内生猪养殖合作社数量来看,数太少,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过多,容易造成资源紧张,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养殖户积极要求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区域内的养殖合作社数量又是有一个极限值的。若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恰好能适应某区域内环境、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便可以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

第一,规模养猪能够一定程度的规避市场波动。能有专业的人员关心当前的生猪价格及后市走势,根据预期走势和合理调整存栏结构。

第二,规模养猪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规模养殖厂投入大,经济实力强,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高,生产设施设备先进,在亏损的时候能够顶的住,保持生产后劲,为盈利期抢抓机遇奠定基础。

第三,规模养猪是实现组织化合作经营的基础。通过合作社等形式发展组织合作经营,增强生产计划性,减少盲目性,是规避市场风险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四,规模养猪是落实政府调控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政策措施的载体。如政策性保险制度因散养技术水平低,生猪死亡率高,保险公司对其保险只能亏本经营,为此现行政策性保险都确定最低参保养殖规模。

(二)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生猪养殖合作社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养殖方式,有其特定的养殖规模、养殖模式,生产的生猪在销售上有有其特定的门路。这使得与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配套的销售服务机构有着专业的服务能力,逐步使得合作社所在的地域逐步形成各种专业村、专业乡,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商品生产基地,推进郊区和农村养殖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专业化形成的基础上,养殖合作社配套建设相关服务组织机构,使养殖企业、养殖户能对市场信息及时准确的掌握,同时具备一定的市场控制能力。

(三)有利于种、养结构优化

这种养殖模式变农户零星散养为规模集中联片饲养,使分散的养殖户把生猪养殖由家庭副业变成主业,使更多的农户投入到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中。生猪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优化了畜牧养殖业生产结构。就目前看来,在建设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同时,为保护环境各合作社都会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场所,一般为修建沼气池和种植作物、果树。这样的种植和养殖配合建设模式使与生猪养殖相关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产业得到发展,优化了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四)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

生猪养殖合作社科学的管理可以使生猪换病几率降低、相关养殖资源得到充分运用,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为保证粪污有效合理排放而建立的果林或相应种植作物,为保证生猪运输的运输业等。带动的相关产业能够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的增收致富提供广阔的空间。当前生猪养殖业己经成为许多小城镇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防止疾病的传播,生猪养殖合作社一般建设在距离村民生活较远的地区,这样的建设对环境同时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养殖合作社一般都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区内同意的管理、规划、设计使养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污染也得到统一的处理,污染防治效果明显。目前国家提倡建设循环经济的节约型社会,因此,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发展规模要结合循环经济的节约型社会来进行。养殖合作社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多数合作社区内都运用了循环原理,粪污能变废为宝,解决能源的紧张,减少农户的开支,使区域可持续发展。二 强化生猪养殖合作社专业生产,提高养猪效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为载体,用先进的生产理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的生猪产业。

(一)规范科学化 搞好生猪养殖场的区域规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引导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发展基础,改变目前分散饲养,小规模饲养生产的格局。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进行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生猪养殖承载量,科学确定区域内,养殖场内的生猪养殖数量,并做到规划细化,实现生猪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规范化 改造和完善养殖基础设施不仅是生猪规模养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生猪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生猪养殖场,要高起点,高标准,不能走过去低水平发展的老路。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建筑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等方面加以规范,要以统一防疫,统一粪污处理为重点,配套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沼气建设,实行集中供气,集中粪污处理,提高疫病控制和污染治理能力。

(三)管理企业化 必须按照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用规范化,企业化的制度进行经营管理。同一养殖场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栏舍,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销售。要严格产加销全过程的生产监督,严防瘦肉精,激素和恶劣饲料等进入生产环节,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三 整合生猪市场资源,落实生猪专业合作社优势

(一)落实经济效益,提高养猪积极性

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猪肉占国民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人均消费量从1990年20千克上升到2008年的39.6千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消费量还会继续增加。生猪消费一直是肉类消费的主体,生猪需求的不断增长,说明中国生猪市场空间巨大,生猪养殖行业是很有前景的,提高养猪效益,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引导农民向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方向发展,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能更自发的引发他们的养猪积极性。

(二)把脉生猪市场周期,合理调节生产

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一直存在一个市场周期。根据这二十几年的观察,即每3年左右为一个市场周期。每个市场周期又都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即成长期、高峰期、下滑期、衰退期、低谷期、回升期。而生猪出栏价格的波动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市场信息缺乏,农户养猪投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期市场价格是决定农户养与不养、多养还是少养生猪的唯一指标,很少有人研究价格变化规律,行情好时一拥而上,行情不好就一拥而下,对市场形成强大冲击,引起剧烈的价格波动,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价格发现与分析工具的缺失,扭曲了农户的养猪投资决策,进而影响着未来生猪供求关系的平衡,使养殖风险更趋于复杂化,其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就是经济学中的“蛛网现象”,它的表现是:生产者根据上期价格作出本期的生产决策,当上期价格很高时,生产者增加下期产量;反之,当上期价格较低时,生产者会减少下期产量。而且从种猪到肥猪的饲养周期是3-4 个月,这进一步使猪肉的产量调整滞后于市场价格变化。同时GDP 对生猪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每当GDP 增长速度超过10%时,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经历一次大的高峰期,每当GDP 进入平缓增长状态时,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进入低谷期。当GDP 高速增长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农业土地、劳动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增产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

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城市,城市居民户外活动增多,农产品需求急剧上升,国内猪肉消费呈快速增长。猪肉供需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价格也随之快速上升。

(三)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化解生猪市场风险

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一方面,生猪期货的适时的推出,为广大的养殖户提供了金融工具的保险,生猪期货能够为养殖户能够提供套期保值,规避风险,跨市套利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生猪专业合作社能够万千零散养殖户带来养殖方向。生猪专业合作社的标准规模化的生猪养殖能够获得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资源规划的支持,结合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政府积极的将能繁母猪补贴,生猪保险等政策通过生猪专业合作社实施,这样既能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又能将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又能减少政府部门的硬性操作和工作难度,为农户带来生猪收益的保障;2008年,生猪养殖保险覆盖率已经达到52.4%;畜牧局搞好监管工作,要加强对生猪规模养殖建设进行技术知道,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建筑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通过与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对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实施科技项目,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交流学习养猪经验,推广先进养猪技术;政府经济部门对于合作社更多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合作社农业财政补助和提供银行对合作社贷款支持,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生猪合作社从用地,税收,项目等多方面受益,这将有利于生猪合作社进一步向成熟化发展。

(四)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产业链资源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克服单纯市场经济带来的危机,国外生猪养殖同其它农产品生产一样,广泛推行了产供销一体化生产,除形成贸工农综合企业实行全链条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外,多数肉制品加工企业、生猪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还普遍通过合作社等联盟方式形成合作关系,组成一体化经营组织。国内生猪合作社的成立能够带动饲料企业和兽药企业的发展,为他们带来商机,促进企业的规模发展与升级;此外和一批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规模大的肉类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联系,实现基地对接,产销结合。同时生猪合作社要严格控制疾病和药物残留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生猪品牌,并通过广告宣传,产品推介等促销活动,提高生猪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使生猪产品能进入大型加工企业的同时,也能走进大中城市的高端消费市场。例如在发达国家,目前肉食品的销售渠道一般是屠宰者直接把肉制品提供给超级市场销售,肉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作用将越来越弱。四 生猪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一)标准化生产

1.影响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的因素

1.1环境方面因素

(1)自然气候

猪只有极少的汗腺可以在炎热的夏季进行体温调节,也只有极少的毛发抵御冬节的寒冷,它们自身调节温度的能力特别差,只有依靠外界力量来调节温度。所以,猪舍必须具有良好的温度保持效果,并且得用通风系统进行调控。温度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以使猪感到

舒适,这样猪的生产性能才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在此温度之上或之下,猪将产生应激反应,饲料效率下降。

(2)饲料资源

饲料是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养猪生产中最大的成本是饲料,它约占生产费用的70%,因而能否获得质优价廉的饲料,是决定养猪经营成效的关键,也是直接关系到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养殖当地饲料的丰富与否是该地生猪养殖能否持续发展的前提,饲料丰富,养殖成本就会较低,饲料缺乏,当地养殖就需要从区域外购买饲料,增加饲料成本,增加养殖成本,发展受制约。

(3)场地面积

生猪养殖合作社的总占地面积应按年出栏1头育肥猪占2.5一4m,计算,在建设上区内要划分为饲养区、办公区、生活区和污物处理区,每个分区有严格的建设标准。特别建设,有后备母猪舍、妊娠猪舍、分娩哺乳猪舍、培育猪舍、育成猪舍、育肥猪舍、公猪、配种猪舍和装卸猪斜台。猪舍建筑形式可选用开敞式或有窗式2种。两种不同的猪舍其建设要求各不相同,这就对不同的猪舍在建设场地的选择上有了不同的要求。另外在在合作社区内还要利用绿化带隔离清洁道与污染道,使其互不交叉。以上建设要求对建设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场地面积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场地面积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4)粪污处理

规模化生猪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污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挑战。农田、桑果园、蔬菜地、鱼塘是粪尿就地消纳利用的最有效途径,根据周边环境决定合作社选址与规模对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

1.2社会方面因素

(1)场址选择

生猪养殖合作社应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生态环境优良、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排水便利、易于组织防疫,没有“三废”污染,与居民点、工厂及其他畜牧场应保持IO00m以上的距离,且处在下风向,地下水位2m以下,避开屠宰、交易市场的地方。合作社周围应有围墙和其他有效屏障,内部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要求。场址的选择关系到生猪养殖病防疫、生猪屠宰、猪肉加工运输等问题,选址不好将导致运输、防疫成本增加,因此,对整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生猪养殖的物质基础。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包括饲养区、办公区、生活区和污物处理区设施建设,还包括场区清洁道、污染道、绿化隔离带,以及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着生猪养殖产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是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

(3)技术、管理水平

生猪养殖涉及大量的技术,因此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一个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养

殖从业人员的科技掌握能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的地区,其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相应也越大,合作社规模化养殖所带来的效益就越明显。养殖合作社的管理分内部和外部管理,即内部组成、相关事物管理和外部相关联系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管理水平的高度直接影响合作社的内部生产和外部发展。

(4)生猪屠宰、加工能力

我国对生猪的屠宰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屠宰有专门的屠宰场所,一个地区的养殖合作社通常都是在某个或者某几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屠宰,因此屠宰厂的屠宰能力就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另外猪肉的加工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发展规模。

(5)相关组织

合作社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将分散的农户家庭养殖变为适当集中的规模化生产,实现养殖方式的集约化。合作社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合作社内的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养殖大户、技术服务机构等,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以此来降低养殖成本、减轻市场风险、提高猪肉质量、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合作社生猪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合作社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还包括政府,政府应当充分运用政策,积极引导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保障。

1.3经济方面因素

(1)经济基础

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是一笔大投资,不仅涉及圈舍的修建,还涉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合作社的建设规模也受到资金这个重要因素的制约,如果想要发展合作社的养殖规模,首先必须解决资金的问题。这里的资金不仅是政府、企业的经济实力,也包括农户、协会等的投资能力。

(2)养殖合作社发展基础

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已有的合作社建设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以往的建设经验,可以降低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改变不合理建设方案,从而使养殖合作社更加科学与适宜。

(3)猪肉市场消费需求

市场是决定生产的场所,因此猪肉市场的消费需求决定了生猪养殖的养殖规模。根据需求供给原则,养殖规模的扩大有赖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只有当有了好的市场需求,生猪养殖业才能蓬勃的发展。肉价格

猪肉价格是影响猪肉需求了重要因素。只有较高的价格才能刺激养殖企业及农户的养殖欲望,才会提高他们的养殖积极性,因此养殖规模才会等到发展。如果价格不理想,或者没有利润,那么就会影响养殖积极性,不会扩大规模,更甚将资金转入其他行业,不在从事生猪养殖。

2.规范化管理

2.1环境管理

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每天都有大量粪污产生,处理利用难度大,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开始慢慢意识到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许多发达国家迅速采取措施,并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2.2规划及政府政策

生猪养殖合作社规划设计要求较高,有的距离公路太近,噪音大、灰尘细菌多,影响生产不利防疫;有的场地过大,周围没有足够的农田、鱼塘、果园、林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吸收其粪污;有的场地过小,不利于以后规模发展及规模优势的形成。具体要求为,按当地特点、优势与发展目标,指导养殖合作社建设,对养殖合作社用地、供电、供水、交通、防疫、物质供应、生产布局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大政策方针,建设合理的粪污处理配套设施,种植适当面积的作物吸收粪污。对合作社的选址、建设规模、畜舍建设标准、生产区和管理区的布局等邀请专家进行多方面论证,对审定不符合要求建筑设计图纸或场址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规定的,应及时纠正。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等规定,抓好养殖合作社内企业、个人或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发证工作。不管是农户、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对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关注多是集中在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注上,忽视其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在提高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当地农户、企业及生猪养殖合作社相关组织提高污染治理意识,改变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观念,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条文,编制适合当地的确实可行的养殖合作社污染治理法规,为合作社污染治理提供适合的技术和方法,积极研究新的技术与工艺。此外,相关环保部门及社会组织还应该就各个生猪养殖合作社对环境的影响定期做出评价,对污染严重的合作社进行处罚并限期提出整改和提升,使之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因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补贴政策,鼓励农户在养殖合作社积极使用沼气池处理粪污,对粪污处理妥当的农户给予宣传及表扬,促进全县生猪养殖业的发展。3.品牌化经营

合作社成员响应国家号召,每头猪均记录进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库,防止病死猪流入市场,给广大民众安全,可靠,放心的猪肉。在保证猪肉安全的基础上,合作社投入资金开发自己的专用品种,在饲养良种猪的基础上,去开发适合大众口味的生猪品种。合作社在拥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以后,可以将自己的品牌打入大型超市,连锁店以及大型企业,形成自己的专有的销售渠道。

4.降低养猪风险

4.1生猪行情监控

合作社通过与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根据交易所预测发布的未来6个月的价格信息来合理的安排养殖生产,适当调整出栏结构或先行卖出生猪.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与本地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合机制,走联合发展之路,共同承担生猪市场的风险.4.2生猪预警监控,防范市场风险

根据生猪产业的行业特点, 加大对种猪生产的监测, 为分析判断市场变化提供较科学的依据;围绕生猪重点销售市场, 发挥养猪行业协会的作用, 突出生产 流通和市场销售三

个环节的价格监测 ,建立产销之间的价格联动网络;引导社会舆论, 加大对广大消费者的正面宣传力度, 努力维护生猪生产的正常发展环境, 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探索生猪生产政策性保险制度, 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大力开展生猪生产政策性保险试点, 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 有一定养殖经验的养猪大户纳入合作社保险体系中, 化解疫病风险, 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4.3生猪防疫监控

鉴于疾病现已成为影响种猪, 商品猪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 加强生猪生产各环节的疾病防控便显得尤为关键.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 切实加强生猪疫病的防控, 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饲料 ,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 认真治理畜禽环境污染, 加强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建立生猪免疫档案, 加强生猪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监管, 防止疫病的流行 ,积极推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定期发布畜产品质量安全, 生产标准, 生产状况和检测结果.同时, 建立和完善生猪生产的可追溯制度, 合作社成员要按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 并如实做好记录, 以备查验, 并为打击滥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以及使用有可能造成畜产品安全问题的投入品的违法者提供法律依据.附:浏阳市南川河生猪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理论(提纲)—— 甘元田

一. 根据国情分析,合作社需提高农民养猪积极性,增加农民养猪效率,转变养殖方式,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化的经营,为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 背景分析:GDP的增长对生猪养殖的影响以及生猪周期的分析;合作社的与相关关系的建立,包括国土资源局,保险公司,畜牧局,科研院校,政府管理机构;合作社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包括饲料企业,兽药企业,与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以及终端消费市场超市。

三. 散户养殖亏本因素分析:饲料,运输,养猪成本上涨等

专业合作社让农户增收的因素分析: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此外建立节能减排,高效环保的发展模式,猪肉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统,提高农名组织化程度,农超对接,质量打假,大学生专业人才的加入以及物价的调控

四. 合作社实现生猪养殖规模化,专业化的措施:(1)生产模式包括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信息优势(2)降低养猪风险包括生猪行情监控,预警监控,防疫监控

五. 浏阳市南川河生猪专业合作社文化宗旨

一(1)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以专业人才创社

(2)选准一个好的专业产品,以强化服务兴社

(3)培养一个专业的技术队伍,以科学技术壮社

(4)制定一套好的制度,以规范管理强社

(5)建立一个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发展增收促社

二(1)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

(2)统一生产标准,技术服务,品牌经营,产品认证,市场开拓,销售全面

一 浏阳市南川河生猪专业合作社文化宗旨:

(一)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以专业人才创社

(二)选准一个好的专业产品,以强化服务兴社

(三)培养一个专业的技术队伍,以科学技术壮社

(四)制定一套好的制度,以规范管理强社

(五)建立一个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发展增收促社

二 浏阳市南川河生猪专业合作六大创新:

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

三 浏阳市南川河生猪专业合作六大体系: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篇2

一、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启示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养殖业与国际接轨, 代表现代化养猪业发展模式的养殖合作社相继出现。养猪合作社的出现说明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生猪养殖方式的发展方向, 其规模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开始呈现。养殖合作社是生猪养殖的理想模式, 介于农户散养和规模养殖场之间, 是生猪养殖业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的过渡类型。各地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但是究竟一个区域内发展多大规模、多少数量的生猪养殖合作社才适宜, 才能与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 却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对养殖合作社的研究, 特别是对养殖合作社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的研究, 对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形成规模

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迅速发展, 传统的家庭散养户已积蓄了一定的资金, 同时还拥有了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 这部分养殖户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生猪养殖模式, 使自己的养殖生产获得更大的利益。从一个区域内生猪养殖合作社数量来看, 太少, 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过多, 容易造成资源紧张, 影响经济效益。若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恰好能适应区域内环境、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 便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 挖掘资源潜力, 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形成规模优势和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

一般而言, 生猪养殖合作社规模养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规模养猪能够在一定程度内规避市场波动。在专业的人员的指导下依据当前生猪价格及其预期走势合理调整存栏结构。

第二, 规模养猪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规模养殖厂投入大, 经济实力强, 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高, 生产设施设备先进, 在亏损的时候能够顶的住, 保持生产后劲, 为盈利期抢抓机遇奠定基础。

第三, 规模养猪是实现组织化合作经营的基础。通过合作社等形式发展组织合作经营, 增强生产计划性, 减少盲目性, 可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第四, 规模养猪是落实政府调控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政策措施的载体。如政策性保险制度因散养技术水平低, 生猪死亡率高, 保险公司对其保险只能亏本经营, 为此现行政策性保险都确定有最低参保养殖规模。

2. 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生猪养殖合作社是一种专业化很强的养殖形式, 有其特定的养殖规模、养殖模式, 生产的生猪在销售上有其特定的路径。这使得与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配套的销售服务机构有着专业的服务能力, 逐步使得合作社所在的地域形成各种专业村、专业乡, 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商品生产基地, 推进郊区和农村养殖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专业化形成的基础上, 养殖合作社配套建设相关服务组织机构, 使养殖企业、养殖户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 同时具备一定的市场调控能力。

3. 有利于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

这种养殖模式变农户零星散养为规模集中联片饲养, 使分散的养殖户把生猪养殖由家庭副业变成主业, 使更多的农户投入到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中。生猪养殖业的大力发展, 优化了畜牧养殖业生产结构。就目前看来, 在建设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同时, 为保护环境各合作社都会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场所, 一般为修建沼气池和种植作物、果树。这样的种植和养殖配合建设模式使与生猪养殖相关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产业得到发展, 优化了种植业结构, 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4.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生猪养殖合作社科学的管理可以使生猪患病几率降低、相关养殖资源得到充分运用, 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 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为保证粪污有效合理排放而建立的果林或相应种植作物, 为保证生猪运输的运输业等。带动的相关产业能够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农民的增收致富提供广阔的空间。当前生猪养殖业己经成为许多小城镇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5. 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防止疾病的传播, 生猪养殖合作社一般建设在距离村民生活较远的区域, 这样的建设对环境同时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养殖合作社一般都采用集中管理方式, 区内统一的规划、设计、管理使养殖更加科学合理, 同时污染也得到统一的处理, 污染防治效果明显。目前国家提倡建设循环经济的节约型社会, 因此, 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发展规模要结合循环经济的节约型社会来进行。养殖合作社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 多数合作社区内都运用了循环原理, 粪污能变废为宝, 解决能源的紧张, 减少农户的开支,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猪养殖合作社应坚持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为载体, 用先进的生产理念,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猪产业。

搞好生猪养殖场的区域规划,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引导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发展基础, 改变目前分散饲养, 小规模饲养生产的格局。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进行统筹规划, 根据区域生猪养殖承载量, 科学确定区域内、养殖场内的生猪养殖数量, 并做到规划细化, 实现生猪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改造和完善养殖基础设施不仅是生猪规模养殖的基本要求, 也是提升生猪产业水平的重要措施。生猪养殖场的建设, 要高起点, 高标准, 不能走过去低水平发展的老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等方面加以规范, 要以统一防疫、统一粪污处理为重点, 配套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并配套沼气建设, 实行集中供气, 集中粪污处理, 提高疫病控制和污染治理能力。

必须按照现代化的管理要求, 用规范化, 企业化的制度进行经营管理。同一养殖场要做到“五统一”, 即统一栏舍、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规程和统一销售。要严格产加销全过程的生产监督, 严防瘦肉精、激素和恶劣饲料等进入生产环节, 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三、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的优势

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 猪肉占国民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人均消费量从1990年20 kg上升到2008年的39.6 kg;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个消费量还会继续增加。生猪消费一直是肉类消费的主体, 生猪需求的不断增长, 说明中国生猪市场空间巨大, 前景广阔。

1. 把脉市场周期, 合理调节生产

我国的生猪养殖业一直存在一个市场周期, 即每3年左右为一个市场周期 (依据笔者这20多年的观察) , 且每个市场周期又都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即成长期、高峰期、下滑期、衰退期、低谷期和回升期。而生猪出栏价格的波动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市场信息缺乏, 农户养猪投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前市场价格是决定农户养与不养、多养还是少养生猪的唯一指标, 很少有人研究价格变化规律, 行情好时一拥而上, 行情不好就一拥而下, 对市场形成强大冲击, 引起剧烈的价格波动, 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 价格发现与分析工具的缺失, 扭曲了农户的养猪投资决策, 进而影响着未来生猪供求关系的平衡, 使养殖风险更趋于复杂化, 其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就是经济学中的“蛛网现象”, 它的表现是:生产者根据上期价格作出本期的生产决策, 当上期价格很高时, 生产者增加下期产量;反之, 当上期价格较低时, 生产者会减少下期产量。而且从仔猪到肥猪的饲养周期是3~4个月, 这进一步使猪肉的产量调整滞后于市场价格变化。同时GDP对生猪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每当GDP增长速度超过10%时, 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经历一次大的高峰期, 每当GDP进入平缓增长状态时, 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进入低谷期。当GDP高速增长时,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一方面农业土地、劳动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 生猪增产速度减缓;另一民户外活动增多, 农产品需求急剧上升, 国内猪肉消费呈快速增长。猪肉供需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价格也随之快速上升。

2. 合理利用金融工具, 化解生猪市场风险

在生猪养殖领域, 一方面, 生猪期货的适时推出, 为广大的养殖户提供了金融工具的保险, 起到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和跨市套利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生猪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给众多的零散养殖户指明了养殖方向。标准规模化的养殖既获得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 又能获得政府能繁母猪补贴、生猪保险优惠政策的扶持, 这样既能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将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又能减少政府部门的硬性操作和工作难度, 为农户带来生猪收益的保障;2008年, 生猪养殖保险覆盖率已经达到52.4%;在畜牧部门的监管下, 要加强对生猪规模养殖建设进行技术指导, 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建筑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通过与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 对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实施科技项目, 举办培训班等方式, 交流学习养猪经验, 推广先进养猪技术;政府经济部门对于合作社更多的财政支持, 加大对合作社农业财政补助和提供银行对合作社贷款支持, 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 使得生猪合作社从用地、税收、项目等多方面受益, 这将有利于生猪合作社进一步向成熟化发展。

3. 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整合产业链资源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篇3

1.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据2011年底数据统计,洮北区生猪发展达到16.8万头,出栏9.6万头,猪肉产量4370吨;规模饲养户307家,年出栏生猪6.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达2.2亿元,占牧业总产值12.2亿元的18%。洮北区生猪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洮北区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等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推动了全区生猪生产发展;二是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牧业发展3年攻坚战使全区生猪养殖由千家万户的散养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特别是2011年年初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全区现有生猪备案养殖场34家;三是生猪品种实现了良种化,优质肉猪比重增加。洮北区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化工程,改良推广使用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优良猪品种,提高生产性能,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30%以上;四是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农户投身生猪产业,同时,现代科学养殖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生猪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养殖户通常一年出栏2~2.5批肥猪,大大提高了出栏率和商品率。

2.市场需求情况

市区市场日均销售生猪290头,其中:自产60头,外进230头,外地生猪进入洮北区市场销售占有率79.3%,主要来源于华正、雨润、汇昌等大型生猪养殖场的白条猪。全区年出栏生猪中,用于自食5.6万头,上市销售11.2万头。

3. 未来发展空间

猪肉是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的大宗副食品,生猪生产也是“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洮北区位于蒙、吉、黑三省交界处,是白城市区所在地,城乡人口总数50.9万,猪肉消费需求空间大。2011年洮北区被国家确定为半农半牧区,省政府2012年启动现代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洮北区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目前,地产生猪在全区市场销售占有率仅为20.7%,由此可见,发展生猪产业是大有可为的。要充分利用洮北区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抢占本地猪肉销售市场,“十二五”期间生猪年发展数力争达到26万头,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努力实现生猪生产由本地自给型向外销扩展型方向的跨越。

4.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4.1疫病种类繁杂,防控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洮北区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再则,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存在着外疫传入风险,对全区动物疫病防控形成严重危胁,防控难度加大。

4.2规模养殖发展不快,标准化程度不高 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数量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全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

4.3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 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生猪产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洮北区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区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4.4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进入现代畜牧业,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生猪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一体化和服务的社会化。全区生猪产业协会或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不足,已建立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分享与联结机制,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

4.5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有限,科技贡献率不高 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指导生产工作能力。基层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兽医技术人员待遇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主要从事防疫、检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没有科技推广经费,科技推广工作乏力,部分養殖户科学养猪水平低,对良种推广使用、现代科学养猪、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污染控制等技术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管理混乱、防疫不规范、档案不齐全,饲养条件及养殖设施差,效益不高。

4.6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养殖户的利益保护不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畜牧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大县养殖场(户)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励发展势必导致生猪总量的急剧增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引起生猪价格下跌,而洮北区由于畜禽总量偏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生猪发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猪市场价格下跌同样会波及到全区的养殖农户,加上饲料价格飙升,给养殖场(户)造成亏损,养殖场(户)利益受到损害。

5. 发展生猪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5.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禽养殖生产安全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充实加强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要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参与的防疫机制,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5.2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 规模化饲养是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质量,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质量控制、产品销售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从而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要改变传统落后的小门小户的生猪散养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尽快弥补散养户下降的生猪数量。实施规模化养殖,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建议政府部门搞好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划选址,强化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建设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净化养殖环境,达到养殖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为规模化养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按照统一的规划布局方案,整合资源,配套相关项目,抓好规模养殖用水、用电、交通、土地利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示范典型,引领全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逐步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5.3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 政府部门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帮助解决规模养殖资金周转困难,探索参与组建信贷担保机构,提高小额农贷信用额度,建立和完善保险机制,加强能繁母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工作,有效降低生猪养殖风险。

5.4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 一是积极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产品精深加工,创立品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原料基地,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猪业协会和经纪人,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猪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预测预警,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协调组织好规模养猪场大宗饲料原料的供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5.5加大科技推广工作力度,提高养殖科技含量 区畜牧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养殖专业户的培训,提高基层兽医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及养殖场(户)科学养殖技术水平。强化良种推广,提高三元雜交猪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加强现代养猪技术的推广,重点推广良种良法养猪技术、猪病综合防控、养猪标准化生产与环境控制等技术,提高生猪养殖科技含量。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篇4

1.合作社目前有良永生猪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成立,年产生猪6万余头,全县建立分社16个,覆盖18个乡镇,下辖社员828户,带动养殖户24850户,现技术人员38名,注册资金130万元。目前拥有注册商标川盛良永,主要产品有猪肉食品、腌腊肉、香肠、鱼制食品、果蔬为主的零食小吃、腌制蔬菜、蛋、食用油、猎物(非活)。合作社与社员建立并一致通过了《盐亭县良永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章程》。该社先后被中华供销合作社总社等部门授予“千社千品”合作社、“中国50佳合作社”、“绵阳市市级重点合作社”、“绵阳市市级示范合作社”等荣誉称号。法人代表黄永淮,中共党员,兽医师,任盐亭县良永生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以从事畜牧兽医达32年,先后获“玉龙镇畜禽养殖科普技术员”、“畜禽工程服务先进工作者”。

2.合作社一直以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养殖,饲料均采用红薯、玉米、果蔬等有机饲料喂养。建立合作社专有仔猪繁育场,繁育场有母猪30余头,种猪1头。合作社为了保障生猪质量,做到“五统一分”的经营模式:统一猪仔、种猪,统一饲料、药品,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防疫、收购,统一保险理赔,分户饲养。同时严禁社员使用禁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严格要求成员执行免疫操作流程规章进行防疫注射、猪圈定期消毒。合作社统一生猪收购,中间不经过其他任何环节。产品主要销售在绵阳、盐亭、三台地区。

3.合作社与四川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川农大为合作社提供生猪养殖、加工生产、冷藏、经营的技术支持。

4.合作社计划实施目标:2012年2月开始成立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并建设冷链加工厂,并购买UHT瞬时超高温杀菌成套设备;2012年10月底建设现代化畜牧业标准化生猪养殖圈舍5000平方米,建设周期一年;2012年12月上旬第一期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进行试生产。

5.合作社目前没有绿色认证、无公害认证、有机认证,但正在申请认证中。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有冷链仓库解决淡季猪肉存储至旺季销售方案。

6.玉龙镇目前交通不便利,到盐亭县城有10多公里在修路段,到绵阳路段也无任何高速公路全为国道,运输成本较高,当两年后将建成高速公路过境并由出口。土地租金为800元/亩,建设成本较低。

二.与公司合作意向

1.希望与我公司建立股份合作关系,由公司投入资金建立农产品加工公司建立生猪深加工产业链,利用我公司在其他行业影响力来建立品牌形象。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篇5

——记高台县裕兴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王玉新

在高台县巷道乡,谈起发家致富的党员典型,大家都会提起一个人,那就是西八里五社的共产党员王玉新,王玉新生于1968年,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从事生猪养殖,他靠政策指引,走致富之路,靠养殖增加经济收入。从养4头猪起家,到现在发展成为拥有年出栏生猪3000头,育肥肉牛600头,肉羊2000只,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规模,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党员致富带头人,现任高台县玉新综合养殖场经理,高台县裕兴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台县肉牛养殖协会副会长。近年来,县上一直把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要求村社干部、共产党员带头,作为党员的他瞅准这一发展时机,大胆投资,在乡村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第一次养殖取得了成功,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看到靠养殖致富的希望,通过对市场的行情考查、分析,他得到了一个结论,只有走规模养殖的路子,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2005年,为了进一步带动养殖业发展,他积极响应县上号召,带领西八里5户养殖大户,在三桥湾林场投资480多万元,建成了全县第一个生态型,规模化养殖小区,从最初的4头猪发展为今天的3000多头的养殖规模,经济收入从最初的几百元发展成为现在的100多万元,这不仅使他的养殖事业从此有了2-

设占地面积30亩综合养殖场一个,建成高标准奶牛肉牛舍3栋120间,羊舍3栋30间,猪舍5栋33间,建成2500立方米的青储氨化池3个,青储带穗玉米杆1750吨,建成2000平方米的饲草料工房,饲草地140亩,现年饲养奶牛100头,育肥肉牛1000头,肉羊3000只,生猪3000头,实现年产值1000多万元,纯收入100多万元,为周边的养殖树立了样板,也为乡亲们的就业提供了岗位。

为了进一步强化辐射,带动效应,吸纳各家各户的小养殖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推动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养殖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开展与养殖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为帮助养殖户解决养殖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养殖场经理王玉新与陕西杨凌、兰州正大、新疆天康、宁夏大北农的养殖场及饲料公司,西宁、酒泉、拉萨、十号基地等屠宰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养殖专家和畜牧业的技术人员,对养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行科学的养殖跟踪服务,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养殖风险,促进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王玉新又自筹资金2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及培训基地一处,购臵了桌椅、电脑、电视、DVD音响及教材等培训设施,玉新综合养殖场培训基地至今带动周边300多户参与养殖,年饲养量达9万头只,年产值7200多万元,建成的生猪养殖、奶肉牛培训基地创出了一条工厂化综合养殖的路子,为全县草畜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草畜产业已成为全县的支持产业,玉新综合养殖场培训基地共开展培训班14期,培训600多人,接待外来人员观摩学习70多次约1500多人,先后被团市委确定为“张掖市青年创业示范基-3-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篇6

宜宾县畜牧局副局长 骆全超

一、当前生猪生产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全国生猪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且波动周期短,每个周期3年左右。2004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全国各地猪价飙升至峰值,2005年进入下降期并于10月份快速下跌至亏损线以下,2006年跌入波谷,待宰活猪6.00/㎏左右,仔猪8.00/㎏左右。2007年6月猪价逐渐回升,12月达到历史高价位,待活宰猪16.4/㎏左右,仔猪31.00/㎏左右,拉动了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的上涨。面对市场上肉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国家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扶持鼓励力度,2007年国家在宜宾县投入生猪生产发展方面的资金2000万元左右,2008年达3000万元左右。国家的扶持政策成效是显著的,2007年宜宾县能繁母猪保险73971头,2008年为114405头,增长54.66%。2008年9月生猪价格开始下跌,2009年3月底的待活宰猪价9.00/㎏左右,仔猪价为11.00/㎏左右,预计2009年5—6月达到这次生猪生产周期的波谷,待活宰猪8.00/㎏左右,仔猪10.00/㎏左右,生猪生产再次进入“一哄而上就跌,一哄而下就涨”的怪圈。

二、生猪市场波动的原因分析

当生猪市场供应价出现高涨,影响到居民生活和物价水平时,政府就会出台政策来扶持农民发展生猪生产,而当生猪价格出现回落,市场供大于求时,政府则很少以保护价的形式来保护农民的养猪利益。这是因为城镇居民对猪肉价格上涨感受的传导,能够迅速由市场传达到决策层,而农民养猪不赚钱甚至亏本的信息传导相对较弱。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使得农民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养猪一年不如卖肉一天”,“猪贱伤农”在所难免。生猪生产出现波动,是我国生猪产业长期以来积聚的各种矛盾的结果,既有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又有生猪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综合起来,不外乎 “疫病和市场”两大风险、“资金和技术”两大瓶颈、“龙头企业及其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两大软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猪市场的正常波动是一种市场机制配置养猪资源的客观表现,但波动幅度过大则会严重影响到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历史经验表明,大起和大落往往互为因果。应坚持平稳发展、均衡供给,增强生产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防止大起大落。这就需要政策性干预,养猪资源配置以市场调配为主,政策性调配为辅。据调查,2004年宜宾县的养猪农户占90%左右,2008年占50%左右,规模养殖在不断兴起,散养户在大量退出,政策性干预就是要让那些优良的养猪资源集中到大户手中,并且把养猪大户组织起来,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提高生猪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长期制约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问题不解决,发展方式不改变,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就难以避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生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大户的指导

宜宾县现有乡镇级生猪养殖协会17个,常年存栏生猪规模50以上的场有1055个,其中500—99头的590个,100—199头的290个,200—299头的97个,300—399头的38个,400—499的21个,500头以上的19个。当前的现状是协会少、作用小、养猪大户没有组织起来。据调查,目前的生猪养殖协会大多数是由生猪贩运户掌控,主要是收购散户生猪,从事贩运活动,而养猪大户出栏的生猪多数由自已销售,很少通过协会销售,协会与大户之间关系不密切。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指导协会进行工商登记,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强化合作社和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大户的合作社,而大户真正成为合作社的大户,合作社把大户组织起来,对内指导大户按市场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对外与龙头企业或专业市场联结,提高市场竟争能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合作社要真正具备组织生产、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给、产品销售和信息发布等几大功能。

(二)加大对生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大户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生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大户的扶持力度,政策性扶持重点向生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大户倾斜。政府向生猪专业合作社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生猪的政策性补贴和生猪发展项目如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生产补贴、生猪保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二杂母猪扩繁场建设以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活猪贮备等项目,要重点支持生猪专业合作社的养猪大户,凡是没有加入生猪专业合作社的养猪大户原则上不立项、不支持,养猪大户要申报项目必须通过所在的生猪专业合作社向上申报。“合作社+大户”是实现畜牧产业化的基础,是构建现代畜牧业的基本原素。

(三)保护生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大户的生产能力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篇7

生猪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方向。笔者就影响丘区生猪规模养殖的主要因素浅析如下。

1 生猪规模养殖的概念

生猪规模养殖是指生产单位在一定条件下,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 通过对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力诸多因素的增加, 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 在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养猪生产经营方式。

生猪规模养殖是现代养猪生产方式的一种, 要求以良种猪为饲养对象, 以良种猪的饲养标准为依据, 实行标准化饲养;按生产工艺流程来组织生产, 实行科学的管理;根据猪的不同生理和生长阶段的要求, 为猪的生产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达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生猪规模养殖有利于养猪科技成果的转化, 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稳定猪肉的市场供应;有利于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副产物和废物的综合利用。

2 生猪规模养殖的特征

拥有一支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强管理能力的职工队伍, 特别要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猪场场长。

拥有能适应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的又便于组织“全进全出”各工艺流程猪群数量相适应的专业猪舍。

按照生产工艺专业化的要求, 将猪群划分为繁殖母猪群、保育仔猪群和生长肥育猪群等若干生产工艺群。繁殖母猪群又分为后备母猪群、配种母猪群、妊娠母猪群和分娩哺乳母猪群。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将各生产工艺群按“全进全出”流水式生产工艺过程要求组织生产。

拥有优良遗传素质、高生产性能的猪群和完善的繁育制种体系;拥有能均衡地供应各类猪群所需的各种全价饲料的饲料加工企业;拥有严密的兽医卫生制度;拥有符合环境卫生要求的污物、粪尿处理系统。

全年有节律地、均衡地生产出既定数量和规范化的优质产品。

3 生猪规模养殖的要素

影响生猪规模养殖的主要生产要素有三项:一是土地;二是资本;三是劳动力。土地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影响生猪规模养殖首要的、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丘区眉山市为例, 2011年年末实有耕地170 879 hm2, 较2006年末的实有耕地172 479 hm2, 减少1 600公顷, 年均减少320 hm2。2006年农户户均耕地为3亩, 2011年农户户均耕地降到2.92亩。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眉山实有耕地还将逐年减少。同时, 丘区眉山市人口密度2006年为484人/km2, 2011年人口密度增为488人/km2。辖区的彭山县、东坡区2011年人口密度分别达到了772人/km2、647人/km2。另外, 2006年眉山市农户密度为119.93户/km2, 2011年农户密度达到122.09户/km2。耕地的逐年减少, 将严重制约生猪中、大型规模的发展。中、大型规模猪场一是占地较多, 二是排出的废物需要更多的地来消纳。一个自繁自养的万头猪场占地在60亩以上, 常会牵涉到农户的搬迁, 科学选择场址的难度非常大。按照1头肥猪需要667 m2地, 1头母猪需要3 300 m2地的粪污消纳指数, 一个自繁自养的万头猪场年排污量达到3万~4万t, 需要配备农业用地6 000亩来消纳沼液, 将会与2 000户左右的农户发生经济关系。同时, 一个自繁自养的万头猪场日用水量约100~150 t, 为确保饮水安全、无污染, 最好还要以地下水为水源。这就又为丘区建设万头猪场增加难度。

丘区眉山市发展生猪规模养殖, 还受资金紧张、劳动力缺乏的制约, 特别是缺乏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力。丘区眉山市猪场规模大小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关系见表1。

综合上述, 影响丘区眉山市生猪规模养殖的生产要素首要、重要的是土地。土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将逐年减少, 而人口密度则逐年增加, 丘区眉山市不适宜建设中型、大型规模猪场。根据我国人口多、密度大、土地少、资金紧、技术缺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实际情况, 在农户、小区、适度户、规模户并存的条件下, 随着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把具备养殖条件的农户发展成年出栏肉猪500~3 000头的家庭牧场, 是丘区眉山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现实的、可行的、最佳的选择。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篇8

我国农村的农户生猪养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猪生产模式,专家将此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专业的育肥猪养殖户,二是专业的母猪养殖户,三是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每种养殖模式都有它存在的区域性与合理性:专业的育肥猪养殖户育肥周期短,仔猪4个月就出栏,母猪和仔猪的养育风险就转嫁给了母猪养殖户,自己只承担了4个月的育肥猪养殖风险,这类养殖户绝大多数在粮食主产区,像华北、东北地区;专业的母猪养殖户,也是传统的养殖户,虽然养母猪有一定风险,但一家就养一两头母猪,风险由广大的母猪养殖户分摊了,优点是投资少,回报快;自繁自养的小规模养殖户一般为圈养母猪10头以下,年出栏量在200头左右,近两年来,一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逐步发展成中小规模养猪场,母猪养殖一般停留在100头以下。可见,采取什么样的养殖模式,一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条件决定,二是由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能力决定。

现在我国的生猪生产出现了明显的“二元结构”,即“工业养猪”与“农业养猪”相互融合,或者说相互纠缠着。工业养猪其实发端于食品加工企业对效益的追求和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他们大建“自有”养殖基地。开始大多数是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到现在,企业自己投资养殖业的越来越多,通过“拉长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尤其是2009年以来,一些著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在全国各地大建自己的而不是“公司+农户”的养猪场。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本、外国资本纷纷进入养猪产业,一时间,仿佛哪里不建几个大型工业化养猪场,哪里就没有发展规模养猪,就落伍。

形成规模养猪快速发展的因素很多,一是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二是消费习惯与结构发生了改变;三是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粮食与生猪主产区大力实施“粮转肉工程”,由外运粮食改为外运活猪;四是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五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六是龙头企业扩张能力提高;七是盈利周期使资金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经济环境催生了规模养猪,或者说工业养猪,而农户的规模养猪则发展缓慢。但是,工业养猪对市场运行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就拿市场波动与食品安全问题来说,散养户的猪只有在活蹦乱跳的时候才能出栏销售,全村人看着呢。而企业“自有猪场”,高墙重门,谁来监督?只有政府。这就是行政成本。我国的人口密度、畜禽密度、水气环境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墙再高也挡不住疫病来袭,一个猪场千头万头全面扑杀,对市场的冲击有多大?拉长了产业链,就是拉长了风险链,包括企业的风险与政府的风险。因此,对工业养猪,政府要有严密的规划与监管。

这两年的生猪疫病较多,有人把问题归结到散养上,认为农户散养不可取。其实,疫病来自环境,不完全取决于养殖模式。散养的优点很多,一是它可以及时充分地利用农作物的副产品等非产品饲料,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它可以提供大量的农家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它可以充分地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给更多的农户特别是没有转移就业的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四是它对于投资人来说机动性大,疫病爆发或市场委靡时可以随时退出,避免资源浪费。五是散养的自产自销特点,满足了偏远山区、贫困老区农户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保留了地方的民间饮食文化与传统。“散养冲击市场,影响食品安全。”这样的观点不能成立。市场波动与食品安全这两点恰恰不是散养的问题。既然是在偏远山区,且自产自销,何以冲击市场?不用工业饲料,又“产能低下”,哪里来的药物残留?为什么“农家乐”这几年这么火?就是因为消费者喜欢散养家畜。因此,中国目前的农业养猪大有市场,而自繁自养不仅是养猪的模式,谁说不是一种文化的模式?关键是要拿出信心把它做好。

规模养殖大投入,大产出,必有大风险,而风险则不仅仅在于养猪。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一旦中国的养猪业全部照搬美国的模式,照搬美国“玉米豆粕型”的饲料配方,中国的玉米、大豆可能就要大量进口。让专家不幸而言中的是中国确实已经“大量进口”大豆了,我们进口大豆也确实是为了豆粕而不是为了中国式的大豆消费——豆油。但进口大豆的“副产品”豆油转身把我们的菜籽油、花生油等传统油脂油料都弄了个灰头土脸,把整个油脂油料产业与消费格局都改变了,中国人现在大量地在消费棕榈油,这本来不是消费者情愿的。专家指出,之所以玉米没有“大量”进口,是因为散户没有大量使用工业饲料,假如都用工业饲料,那么中国人连吃粮都是问题了。我国1年出栏6亿头猪,每头猪1年相当于1.5人消费的口粮。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粮食不光是养活了13亿人,还养活了6亿头猪,还有100多亿只鸡。如果中国要大力发展工业养猪,那么首先就要解决中国人吃什么的问题。

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浅析 篇9

作者:屈锐

花园乡地处汉滨区月河川道以北,其集浅山、丘陵、平川为一体的地利优势,形成了以生猪养殖为支柱的产业,是我市畜牧强乡。近年来,花园信用社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不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生猪养殖业的投放力度,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对花园乡畜牧养殖产业的支持及其成效

(一)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机制,全面扶植生猪养殖发展。花园乡全辖4177户农户,其中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2100户,约占农户总数的一半,且具有数量多,规模小,资金需求分散的特点。对此,花园信用社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花园乡一村一品养殖业信贷扶持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以信用社主任为组长、分社主任为副组长,信贷员和各村支部书记、村长为组员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小组”,依据信用等级评定条件对全乡农户进行摸底调查、综合评分、建立档案,将农户分别划入“优秀、较好、一般、等外级”等四个等级,以此确定农户的贷款额度,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同时根据农户实际情况,在每年年初对农户的信用等级、信贷档案和贷款额度进行重新调整、补充和完善,确保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截止2009年末,花园信用社对全乡1930户养殖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全部建立了农户经济信息档案。累计支持生猪养殖农户1051户,累计投放生猪养殖小额贷款810万元,有效解决了生猪养殖户扩建圈舍、购进生猪和饲料的流动资金需求。

(二)强化强村大户支持力度,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花园信用社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与乡主要领导充分协商,共谋发展对策,创建了党营村和八里村两个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自然人保证、存单质押等担保方式满足专业养殖户相对较大的资金需求,努力解决阻碍他们实现规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党营村二组村民李严珍是该村养猪大户,为扩大养殖规模决定对原先300平方米的圈舍进行扩建改造,自筹的30万元资金在建设即将进入后期时已全部用光,她陷入了圈舍改造和购进补栏商品猪的双重资金困境。信用社在调查了解情况后,一次性的发放了自然人保证贷款12万元,确保了该户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建设迅速竣工和200头商品猪的及时购进,当年净赚了10万元。2009年全年信用社累计向两示范村投放特色产业贷款300万元,带动两村约70%以上的农户从事生猪养殖。累计支持规模养殖户贷款93万元(最大单户单笔贷款21万元)。通过信贷支持成立了汉滨区荣发养殖有限公司、汉滨区三皮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全乡畜牧龙头企业,为促进全乡的畜牧产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积极发放扶贫贴息贷款,支持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花园信用社与乡扶贫办、乡财政所三方联动,把发展生猪养殖的农户作为主要的扶持对象,贷前严格审查,贷后规范管理。2009年以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发放养殖扶贫贴息贷款125万元,农户享受贴息金额6.25万元,83户养殖贫困户从中受益,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养殖贫困户的融资成本,调动了当地农户的养殖积极性。

(四)全乡经济与信用社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截止2009年,花园全乡生猪饲养量达到52040头,同比增加10.6%。出栏29092头,同比增加11.5%。新建正大标准化圈舍28000平方米,较2007年翻了两翻。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433万元(占全乡农业收入70%),人均牧业纯收入1385元,同比分别增加了150万元和190元。产值和收入在汉滨区45个乡镇中均名列第一。

在有力促进了全乡畜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花园信用社也实现了自身业务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截止2009年12月末,信用社实现利息收入541万元,净增60万元,实现账面利润323万元,同比增长15%。两项经营指标均创该社历史最好水平。

二、支持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畜牧养殖产业化推进缓慢,养殖较为分散,且规模普遍较小。花园乡2100户农户养殖生猪,规模养殖户所占比重很小。2009年生猪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大户仅115户,其中50-100头大户85户,100头以上的大户30户,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数量不足全乡出栏总量的18%。这种比较普遍的散养模式使

得养殖户的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稳定的销售服务支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无法获得较高收益。个别养殖户甚至出现亏损,影响了信用社的部分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二)养殖周期和贷款周期不一致,信贷供需时点矛盾较为突出。信用社一般是年初放款,年末收款,采取按季结息,到期还本的还款方式;而农户生猪喂养周期一般是3到4个月,在季度末和最为获利年末往往是生猪出栏前育肥的最佳时机,急需大量的流动资金购进优质饲料,但因为结息和年底还款不得不提早出栏或减少存栏,从而使收益减少。信用社也因收贷、收息困难加大了交通、信息等费用成本。

(三)大规模生猪养殖户资金支持相对不足。大规模养殖户在建立圈舍、收购饲料,购买种猪方面往往投入较大,而我社目前开办的信贷业务往往不能满足此类养殖户的资金需求。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养殖户所拥有的土地、设施都不符合信用社抵押的条件,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方式。这使得养殖户的扩大规模再生产受到了限制,影响了畜牧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汉滨区荣发养殖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计划在2009年初优化改良生猪繁殖品种,将现有的长白、约克二元种猪改良为瘦肉率更高的三元种猪,向信用社申请信贷资金50万元。但在此前信用社已经在信贷政策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为其发放了20万元贷款,由于不能进一步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方式,只能暂时维持发展现状,将生产计划搁浅。

(四)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组织发展缓慢,尚未同信用社产生业务融合接轨。花园乡在八里、龙骨两个村组建了养猪专业合作社,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受经营规模较小等因素制约,仅限于为社员发展生猪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没有同信用社发生业务往来,发挥为社员提供贷款担保的融资作用。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快畜牧产业化、规模化进程。重点支持本乡良种繁育企业和生猪饲料企业的规模扩大生产,提高供应生猪的品种质量和数量,稳定饲料价格,从生产环节入手,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借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汉滨区荣发养殖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目前主要经营二元种猪繁育和饲料加工业务,荣发公司可以与养殖农户签订销售协议,由公司集中向农户提供仔猪、饲料、技术、防疫和保险等相关配套服务,对农户出栏生猪保价收购;公司再同民荣、雨润集团等全国500强食品加工企业建立起保价收购的合作关系,解决销售环节中存在的销售渠道狭窄、易受市场风险冲击的问题。在全乡逐步形成一个由分散饲养到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的生猪养殖基地。

(二)加快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实现构建信用社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机制,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通过小额农贷、各种形式的担保贷款,为社员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不断夯实合作社的发展基础,提高运营水平。采取由合作社为社员贷款提供担保的方式,协议由合作社提供一定数量的风险担保基金,为社员在季度末统一结息,承担贷款到期发生的信用风险。这既缓解了农户的流动资金紧张,实现农户收益的最大化,又能有效降低信用社的信贷资金风险,节省费用成本,从而实现双赢。

上一篇:对父母感恩的话语简短下一篇:我们都是木头人中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