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亡党所带来的启示

2024-07-07

苏共亡党所带来的启示(共7篇)

苏共亡党所带来的启示 篇1

测控151 刘子豪 150312 在马原课上我们共同观看了《居安思危》这部描述苏共亡党过程的纪录片,使我感触颇深。为什么一个曾经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俄反动统治,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党;一个抵御了14国武装干涉,胜利地捍卫了革命成果的党;一个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党;一个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并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党,为什么在执政的74年之后竟丧失了执政地位?这些问题在我脑中挥散不去,思考过后,我产生了以下体会。

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从根本上看,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苏联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掩盖了这一现象。当时的苏联国力和军事力量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用于民生的GDP占比极度不合理而且少的可怜。苏联的官僚体系等级森严,什么样的官员享受什么样的待遇非常明确,当老百姓为了一块果腹的面包而通宵排队还不一定买到的时候,给各级官员提供特供产品的商店里,各类生活用品却琳琅满目,质优价廉。干部阶层日益官僚主义、享乐腐化,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一个与人民利益对立的特权阶层。日益感受到特权阶层与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驰时,这种政治体制的衰败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随后,赫鲁晓夫、布里兹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共亡党所带来的启示 篇2

所谓的“扎胎门”是指发生在泉州圣湖物业小区因业主不交停车费而对停放在小区的业主小车进行扎破车胎的行为所引发的事件。2010年8月2日上午, 泉州市区圣湖小区10多名业主到丰泽公安分局报警称, 前一天晚上他们的小车停在小区里, 第二天一早发现车子的车胎被扎, 有的甚至4个轮胎全部被扎破。累计被扎车辆40余部, 涉及高、中、低档各种小车。经统计, 有49名业主的汽车轮胎被扎, 100个轮胎因无法修复只好报废, 物价部门鉴定, 损失达33324元。

该案件社会影响恶劣, 泉州市丰泽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 指示公安分局要尽快破案, 消除社会影响。并迅速成立专案组, 抽调精干民警, 对案件展开侦查。警方介入调查后, 要求发生事件的小区物业管理单位提交监控录像以便破案, 从监控视频发现了作案者的形迹。监控录像拍摄到2日凌晨小区车辆被扎的过程, 作案者穿着保安制服。警方传唤小区当班的保安覃某和聂某, 覃某交代了自己扎破轮胎的事实, 并供出同伙邱某和肖某。除肖某是水电工外, 其余三人均为保安, 邱某还是保安队长。据悉, 事发前, 邱某等人开会, 要给业主来点“狠的”, 肖某受命负责制造扎轮胎用的工具, 覃某和聂某负责扎轮胎。

据犯案人员称, 长期以来, 公司将小区停车管理费用的收取任务分配到保安身上。因完成不了任务, 身为保安班长的覃某经过思考, 决定采取“扎胎”的方法, 对业主进行警告, 引起业主重视。为此, 请示了保安队长邱某, 得到许可后, 便叫50多岁的物业水电工肖某准备了两把扎车胎的锥子。8月1日晚上, 正值覃某和聂某值班, 凌晨时分, 由聂某望风, 覃某对不交停车管理费用的车辆进行扎胎, 总共扎了40余部车。2日、3日, 受害车主陆续发现车胎被扎后报警。

涉案的四人均称, 自己所做的事情, 未从物业管理公司获取额外的报酬。在法庭上表达了由衷的忏悔说:“现在想来, 自己确实对不起那些业主。”

这个案件事出有因。相关证据显示, 小区物业公司被拖欠了60多万元的物业费, 造成了物业管理企业入不敷出。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有一定的工作压力, 而一些业主不配合物业工作, 是发生“扎胎门”事件的前因, 而他们作案, 出发点是为了小区管理, 与其他故意毁坏别人财物的案件相比, 主观恶性较小。但是, 这对小区物业管理企业乃至物业管理行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事后物业管理公司一再声称, 犯案保安的所作所为是个人行为, 与物业管理公司无关, 但对于“扎胎门”所造成的后果, 物业管理公司仍然脱不了干系。据悉, 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共向受损的业主赔偿了被扎破的车胎费7万多元, 远远高于物价部门评估的3万多元损失, 真可谓得不偿失。

一、“扎胎门”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报道中所发生的业主拖欠停车费等物业服务费, 为催缴停车费等相应的物业服务费用而采取的过激的扎破业主车胎的做法, 物业管理单位的做法显然是违法的。即使是物业公司所称的员工的行为是个人行为, 但也体现着物业管理企业的惯性做法。如此行为与做法, 有悖于常理, 是传统、简单、粗暴管理方式的延伸, 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如果业主有不缴费的情况, 物业管理单位应当首先通过有效地沟通、解释工作, 在无法达成解决问题的情况下, 也应该按照正常法律程序追缴, 即通过法律渠道协商或提起诉讼追讨欠费, 以维护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权利。但不得用恶劣手段或缺少人性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采取如此非正常的手段实属不应该。分析泉州“扎胎门”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物业小区服务人员仍然沿习传统的经验管理手段, 采用管、卡、掐等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 处理、解决与业主发生的物业事务问题的简单化, 惯性思维方式作祟。

2.小区物业服务从业者法律意识淡薄, 缺少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依法依规服务与管理的意识缺失, 基层员工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培训。

3.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缺少物业服务的创新意识。不能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 过分强调经济效益, 处理问题急功近利, 忽视了服务品质的提升, 分解工作任务不注意工作环境与实际。

4.服务人员缺少有效的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基层服务员工缺少基本的沟通技能, 缺少与业主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阻塞了与业主沟通与交流的通道。

5.物业服务人员缺少忧患意识与危机感, 不能认识到物业管理单位与业主纠纷、冲突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对物业管理单位的危害。这种危害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

6.小区物业服务人员优质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导致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推卸责任。

事件启示一

物业管理单位在处理与业主的矛盾、冲突时, 不能采取偏激的方式方法, 否则,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产生极大的杀伤力。

物业管理单位与小区业主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是服务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平等主体。业主与物业管理单位如何和谐相处, 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物业管理企业在服务与管理理念上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服务与经营要摆正关系, 先把服务做好, 经营才有可靠的根基, 搞活企业的经营管理才有发挥的平台。有了业主的理解与支持, 物业管理单位才有良好的经营渠道与空间, 因此, 只有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小区业主的关系, 才能顺利地切入物业服务的其他经营性业务。当服务与经营发生矛盾与冲突时, 要处理好关系, 融服务于经营之中, 通过服务来促进经营。而在服务与经营的过程中, 一旦发生与业主的矛盾与纠纷, 要谨慎对待, 不能采取偏激的处理方式与方法。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物业管理小区作为物业企业经营的载体, 必须重视小区的稳定工作, 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要和谐相处, 否则整个小区将陷入麻烦和混乱之中, 物业企业的经营也就无从谈起。作为负责管理小区的物业公司, 与业主发生矛盾, 要与业主协商沟通, 寻求解决方案, 而不是采取一些激烈的、过激的手段。否则问题非但得不到解决, 反而会越闹越大, 得不偿失。

作为业主, 也要尽量支持与理解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 共同创造一个宜居的小区环境, 按照“质价相符”的原则, 在享受服务的同时, 按时缴交相应的停车费、物业服务费, 主动配合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 给他人方便也是给自己方便。

事件启示二

物业管理服务人员要学法、守法、懂法、用法, 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避免卷入违法的漩涡。

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人员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尤其要熟悉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物业管理法制化建设脚步的持续推进, 相应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作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 就要认真学法, 洁身守法, 懂得用法, 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企业与员工的权益。在业主欠费时及时与业主进行沟通, 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作为服务与被服务对象, 通过物业管理合同走到一起, 围绕物业小区的服务与管理联系在一起, 业主与物业管理单位共同的利益是一致的, 也就是业主与物业管理单位配合、协调、互动交流共同为搞好小区物业事务献计献策, 将小区建设成为和谐温馨的家园。之所以会产生不和谐之音, 就在于相关信息的不对称, 再加上因在物业管理事务中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因而产生误会、冲突也就在所难免。按常理, 业主与物业管理单位对物业事务的看法观点不同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的根结是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并给予有效地解决。

事件启示三

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在处理相关纠纷与矛盾时, 要把握正确的处理原则, 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技能。

物业管理企业在处理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时要有足够的耐心, 避免与业主发生冲突, 公开、客观地处理存在问题。在处理与业主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 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以换位思考的态度来面对业主。在处理矛盾与纠纷的过程中, 需要物业服务者以良好的敬业精神、高超的沟通技巧、耐心的阐述说服能力、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才能处理好业主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化解存在的问题。

事件启示四

物业管理企业要有危机意识, 注意相关责任的规避, 保护自身的利益。

物业管理企业应注意物业服务合同的履行, 严格管理、服务到位, 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合理规避管理风险。在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 注意服务合同签订时有关服务内容与质量的推敲, 对于权利享受与义务履行所应负的责任。同时在日常服务过程中, 多注意对基层工作人员物业服务质量的监督与控制, 避免留下管理不到位与管理失误的证据。这也就是物业管理单位有效规避管理责任的最好的管理方法。通过有效地管理, 避免留下管理上的漏洞。

苏共亡党所带来的启示 篇3

案件原由:

1、刘翔3岁已有“刘翔牌”,耐克公司2006年才申请注册“刘翔”商标。

1986年7月,一家名为上海刘翔实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向商评委申请注册“刘翔牌”商标,申请注册的种类为服装类,商标专用权期限至2017年,而此时的运动员刘翔才刚刚3岁。

2006年5月,作为刘翔的赞助商耐克公司向商评委提出注册“刘翔”作为服装类商标,没有获得商评委的核准。商评委的理由是,鉴于“刘翔牌”的存在,且用于服装类商品,无法核准耐克公司再提出注册“刘翔”作为商标。上海刘翔实业有限公司的“刘翔牌”商标中,“牌”字的显著性较弱,“刘翔”二字最易被人记忆与识别。因此,耐克公司申请注册“刘翔”商标,易使普通消费者误认为两者之间有关联,商评委据此驳回了耐克公司的申请。

2、两商标被认定近似,依“先申请”原则,耐克公司不能再申请注册

耐克公司不服商评委的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耐克公司认为,刘翔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其姓名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其姓名权及其商品化权也应受到法律保护。基于刘翔的巨大知名度和耐克在全球的影响力,消费者不会把耐克公司申请的“刘翔”商标和在先的“刘翔牌”商标混淆在一起。经刘翔本人合法授权,耐克公司有权把刘翔的姓名、形象作为商标进行商业化使用。

商评委坚持认为,不管刘翔的知名度有多高,都不能侵犯在先商标的权利。至于刘翔本人对其姓名权的使用或进行商品化,该委不予置评。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本案中,耐克公司的申请商标与此前已经注册的刘翔牌商标构成近似,二者使用在同一种商品上,容易导致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和误认。刘翔确系中国体坛的知名人物,其本人及经过其授权的公民或者法人有权利用其知名度获取商业利益。但在商标注册领域,《商标法》采取先申请原则,即在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于相同或者近似商标仅核准注册申请在先的商标。因此,耐克公司即便得到了刘翔的授权,也并不意味着其具有获得在服装商品上注册申请商标的当然权利,法院遂支持了商评委所做的决定,驳回了耐克公司的诉讼请求。

案件分析:

第一、我国《商标法》采取先申请原则,即在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于相同或者近似商标仅核准注册申请在先的商标。本案中,上海刘翔实业有限公司早在1986年即在服装类别上注册了“刘翔牌”商标,而耐克公司直到2006年才申请在服装类别上注册“刘翔”商标,由于两商标相近似,如果允许耐克公司注册,那么两个“刘翔”同时在服装产品上存在,势必会造成消费者对产品来源的混淆,并损害了在先权利人的利益,因此依法是不能允许耐克公司在服装类注册“刘翔”商标的。

第二,姓名权与商标权(注册商标专用权),有时候确实会产生直接的冲突,其冲突解决的原则通常以权利形成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当姓名权形成在先时,非经授权,则在后的商标权可能无法确立,这也是为什么耐克公司申请注册“刘翔”牌要取得运动员刘翔先生之许可的原因;反过来,当商标权善意地形成在先时,姓名权无法挑战商标权。正如耐克公司诉商评委一案中,商评委代理人所说的:“不管刘翔的知名度有多高,都不能侵犯在先商标的权利。”因为,保护(在先)注册商标的专用权,这是商标法的立法宗旨与目的。C

《苏共亡党十年祭》读后感 篇4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没有什么事件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更令人哗然,并曾如此深刻的触动世界。苏联,这个世界版图最大,并在能源和原材料上唯一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唯一能与美国抗衡争霸的全球超级大国,轰然倒下,一个有着1500万名党员、88年建党史、74年执政史的大党也随之一在夜之间失去了统治地位。事件发生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对它的印象只是身为党员的父亲的几声叹息和电视画面上的新闻报道。在自己也成为一名党员之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同时也受好奇心的驱使,我渴望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去探寻如此巨大的帝国与其强大的神话在短短的几年中崩溃,成为历史变动中的最离奇的例子的真正原因。虽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已过去了20个年头,但苏共之于中国共产党,苏联之于中国,却属前车之鉴。我选择了黄苇町的《苏共亡党十年祭》,作为研究那段历史的资料。《苏共亡党十年祭》从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长期一党执政的角度,以苏共执政为一个完整的案例,从苏联共产党建党立国的基础条件、社会状况,执政的兴亡过程、阶段划分、时期特点,苏联共产党垮台解体的主要原因、教训以及苏联共产党跨台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状况与反思,对苏联共产党74年的执政史,进行了深度总结和全景透视,探索其初期兴盛、中期停滞、后来衰亡的成败得失、内在规律和执政文化,为后人及执政党提供思考与借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基本的看法是由经济、政治思想、民族、军备竞赛、西方和平演变、苏共自身、戈尔巴乔夫、国家体制、国家结构、宗教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执政党,包括执政党的思想路线、政治纲领、领导方式、作风形象、执政能力、领袖集团;在于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是认同,还是拒绝;是拥护,还是反对;是得民心,还是失民心。对大多数人心灵的缺失和拥有,才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生死存亡、兴盛衰落的决定因素。中国自古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治国安邦的良言。苏共和苏联的悲剧再一次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敲起警钟——执政党没有一劳永逸的合法性,只有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立党为公,时时刻刻珍视和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与利益,执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读完《苏共亡党十年祭》,感触很深。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时刻不忘加强党性修养。即使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们党也没有放松对党员的道德修养的要求。毛泽东几篇阐述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著名文章,都是在战争年代写成的。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懂得,其道德水准的高低,修养品行的好坏,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也是共产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必须时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必须严格按照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行事。总之,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时刻不忘的准则来提醒自己。

200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国欢庆,华夏沸腾,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来表达对祖**亲的热爱之情。在这60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日益增长,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综合国力日渐提升,社会政治稳定和谐。这一切来之不易的成果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党制定的科学的方针政策,离不开党对我国国情和现状的科学分析,更离不开我们始终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中华民族欢度华诞,中华儿女祝福祖国之际,我校党委也组织了“红色之旅”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以知识来表达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在“红色之旅”读书活动期间,我认真阅读了许多红色经典书籍,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苏共亡党十年祭》,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从书中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曾经拥有近2000万党员,辉煌74年的世界第一大党最终走向亡党亡国的内在原因。以前对苏共的亡党原因众说纷纭,有“改革路线错误说”、“叛徒葬送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经济没搞好说”、“冷战结束说”等等,但是这些原因大多都是只强调外在的因素,没有本质的分析其根本性的因素。特别是“和平演变说”,它作为苏共亡党后外部媒介给出的第一个解释而被热议。“矛盾论”的精辟论说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传统:外因是引起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发展变化的根本依据;鹅卵石即使有母鸡抱而孵之,也不会化为鸡雏;鸡蛋自行堕落,掉在地上,无法不摔出蛋黄来。难道苏共苏联之亡竟然自外于这条黄金律?今天,看了黄苇町先生写的《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般了解了苏维埃政权的垮台。《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指出,“苏联共产党不仅是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所搞垮,也是被它一直宣称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正是充分的指出了苏联共产党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人民民主这一导致灭亡的根本性内在因素。在战争年代,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多讲集中少讲民主,可以提高效率,树立权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以战胜敌人,让自己获得生存,从而保住革命的胜利果实。苏联异常残酷的革命战争和卫国战争造就了她特殊的战时运行机制,在建国时期自然而然随之沿袭,然而,在和平年代,在建设年代,这种机制未必会适合,因此时代就对领导人物或者说领导集团提出了要求,必须由集权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可悲的是,前苏联不仅没有实行和实现这种转型,反而由于当时的种种历史因素,由集权进一步走向了专制。在斯大林上台后,推行了“斯大林模式”体制,这一体制表现出了的领导独断专权,排除异己,搞个人崇拜等专权政治,极大地背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党的宗旨。这一体制虽然产生于斯大林时期,但其影响深远,对苏共的灭亡埋下了重大阴影。在社会生活上缺乏民主,民众日趋疏远苏共。普通民众缺乏参与政治生活是渠道,苏维埃代表制形同虚设,没有实质性的得到落实。“在舆论一律,思想高度一致”的要求之下,官方意志总能高票获得通过,以全体人民的名义出现。高支持率的背后是代表们沦为御用的工具,随言符合,绝不敢背离所谓中央的意见,普通民众更是不敢言语,生活在高压和恐怖之中。自由思想招致扼杀,广大知识分子缺少表达渠道。一个社会的知识精英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观点和思想如能部分为领导者采纳,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这会大大降低社会发展中摸索的成本,让政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保有和造就这样一批公共知识分子并让他们有生存和论政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形成和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是一个政权开放民主的体现,也是一个政权得以稳步运行的保证。然而,苏共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大肆扼杀和压制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这不仅没有自由思想生存的土壤,甚至知识分子身上的公共性也丧失殆尽,原本富有思想和激情的知识分子,不是沦为御用文人,就是遭到摒弃,被驱逐,被软禁,乃至被杀害,甚至连外国同情革命的人士不合当局之意时,也不例外。缺乏民众有效监督,领导集团腐败加速。社会生活缺乏民主,公共事务缺乏透明性和公开化,给权力滥用提供了空间,领导的个人生活更是在公共视线之外,民众无法对领导阶层形成有效的监督,这样,腐败和变质就不可避免。正如阿克顿爵士所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苏联的解体,苏共的灭亡有其外在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主观原因,这一切都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和教训。一个缺乏民主的制度,必然导致专制的出现;专制必然导致腐败、陈腐的出现。往事已矣,难忘的是马克思列宁这些伟大先驱播下的思想龙种,何曾想后来变异成前苏联这只畸形的跳蚤。让人不胜唏嘘,感慨至深。

苏共亡党所带来的启示 篇5

《苏共亡党亡国20周年祭》纪录片,此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让我们更深刻体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深刻认识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政治意识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拥有85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新成员加入其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趋利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反映到党内来。理想信念的淡漠,价值观念的多元,已经十分明显,在是与非、荣与辱、优与劣、利与弊、得与失等等方面的评价尺度上也是人言人殊,莫衷一是。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四化的信心,对人民群众的信用。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密切相联;同时,党的执政能力又是具体的、实在的,它与8500万党员的素质、形象紧密相连。每一位党员就是构成执政能力的“细胞”,只有一个个这样的“细胞”康健,执政能力才能提高。

因此,我们应从这样的视角看待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时刻谨言慎行,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以历史为鉴,永葆党的纯洁性,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党的纪律约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坚决克服和纠正各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实群众路线

我们要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坚决反对“四风”,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必须践行宗旨,乐于奉献。戈尔巴乔夫执行的改革成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催化剂,大批干部腐败变质。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大富豪、俄国政府中的高官,不少是原来苏共的干部,干部贪腐,脱离群众,成了党和国家的蛀虫,最后历史证明一个腐朽的政党是必将被人民所抛弃的。作为执政党的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反映群众的意愿,真正在与广大群众的交心交友中增进对群众的理解和与群众的血肉感情。从财政监督工作的具体实践来讲,就是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及执行国家重大财税政策的有关情况,听取一线群众有关国家财税政策改革的意见建议,了解基层群众的具体诉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三、珍惜和平与安定,积极进取奋斗

我们党是国家的执政党,党的团结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只有国泰民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是革命最彻底、代表中国最广泛阶层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政党。当前我党领导下的中国,是经济发展最好、社会变化最大、人民最有幸福感的时期。

总之,在当今中国,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将资本主义复辟进程扭转到恢复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上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整党清党,惩治汉奸买办,警防有人打着红旗反红旗,使中国共产党恢复它的无产阶级本质,促使真正的社会主义回归。斗争是复杂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真正信仰马列主义的党内外人士都在为此而努力,相信前途必定光明。

通过观看和认识苏联亡国亡党这一重大事件,对于我们来说,具有较强的警示教育作用,苏共亡国亡党的历史教训是极为严酷、沉痛的,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片中所作的深刻剖析与揭示,有助于领导干部居安思危,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a 篇6

曾经感伤于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解体,感叹着一个打着为了人民旗号的国家在人民的漠视和反对下瓦解;而一个标榜革命、进步、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曾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有着一千多万党员的政党也在瞬息间崩溃灭亡。以史为鉴,是我们去研究和反思苏共亡党的历史背景及原因。记得高中课本中谈到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首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貌似一个体制的弊端成为了苏东剧变历史解释的万精油。苏联大部分的历史及其悲剧都深深的打上了“高度集中”的烙印,这个由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的崛起和灭亡有着灵魂般的影响。

在苏联和苏共的历史中,斯大林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尴尬的位置。正是在斯大林时代,苏共带领苏联人民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工业产值位居欧州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正如丘吉尔所说:“斯大林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武器的俄罗斯。”借助体制优势苏联可以迅速的从二战中恢复和发展,在斯大林去世的时候苏联成为能够与美国媲敌的世界超级大国;而也恰恰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集权政治和计划经济得以形成,政治上党政不分、缺乏民主、个人崇拜,经济上重工业优先、忽视了民用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大清洗运动,对政治对手加以迫害,打压不同政见者,视党内外不同意见者为阶级敌人,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对待人民内部矛盾,为苏联解体和苏共灭亡埋下了历史隐患。

当然苏联后来的历届领导人也没有改变这个国家和政党的命运,有一个政治笑话讲到,话说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五人同坐一列社会主义号火车前进,突然火车停了,车长过来报告,前面铁路断了,列宁:“说发动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把它修好”,斯大林一瞪眼:“一定有阶级敌人搞破坏,抓起来枪毙”,赫若有所思:“前面不通,就倒车吧”,勃列日涅夫:“找几个人下车摇火车就行了,乘客感到车在动就以为在前进”,只有戈尔巴乔夫最绝:“把火车拆了,每人扛一件零件前进,,到有铁轨的地方再装起来”。于是拆了火车„„这从一个很形象的角度来评价苏联历届领导人——列宁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斯大林的恐怖政治,赫鲁晓夫开历史的倒车,勃列日涅夫假装在发展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最终葬送的苏联。

当然,苏联的解体,可能更多的归因于戈氏改革。我也曾极度的相信苏联的悲剧是由戈尔巴乔夫这个“社会主义叛徒”造成的,也有些风声风雨说戈氏可能为美国中情局秘密培养的特工。没有戈氏的“新思维”、“民主化”就没有后来的八一九事件和苏联、苏共的瓦解。正如历史书中对戈氏的评价是“改革缺乏指导思想”、“否认党的领导作用”“过于激进的政治改革”,完全给我的印象是戈尔巴乔夫完全在智商上有问题,不然怎么会做那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啊!他的政改完全不是在改革,纯粹是搞乱国家,幻想着敌人美国的经济援助,大力宣扬不切实际的“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但是在黄苇町文章《苏共亡党二十年祭》中提出“把一个执政七十多年、拥有近两千万党员大党的崩溃,归罪于‘两个叛徒’,也有些简单化。”他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当你问到反革命成功的原因时,你却到处听到一种现成的回答:因为这个先生或那个公民“出卖了“人民。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回答也许正确,也许错误,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甚至不能说明,“人民”怎么会让别人出卖自己。显然,这些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因而问题虽然出在少数领导人身上;虽然在革命队伍中混入了一些投机革命、妄图发家致富之人来破坏革命、颠覆社会主义政权;但是深层原因,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中去寻找。的确,一个国家和政党绝不是几个历史性的关键人物可以决定的。一句流传颇广的反思苏共灭亡的语句这样写道:“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55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却人亡政息。”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苏共的悲剧仅仅只是领袖的悲剧吗?它更多的是输在了与人民群众的广大联系上。一个十几万党员为什么能够革命胜利,它赢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它赢在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赢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而当它坐拥政权,这个群体、这个阶层、这个特殊利益集团开始慢慢的腐化堕落,开始仅仅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开始逐渐的忘记了自己的誓言和革命热情,陶醉在特供商品和特别待遇的温柔乡中。一个政党开始保守、追逐特殊利益时,这个政党也就预示着灭亡的结果。

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千万党员的苏共灭亡时,广大党员、广大人民群众是冷漠甚至是支持的了,当克里姆林宫上的镰刀锤子旗悄然落下时,又有多少人为它感到悲哀。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劳动者辛勤劳作换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消失了,苏共也被这个国家的政治和人民边缘化。想起保尔•柯察金式的人物那充满激情的保卫和建设着这个伟大的国家,它的落幕是不是对这个先烈和劳动人民的莫大讽刺呢?

苏共亡党所带来的启示 篇7

2010年9月—2011年7月 , 我参加了汉办和英国文化教育领事馆中英合作汉助项目, 赴英国接受了为期10个月的英国一线教学工作,教学范围从幼儿园到高中,从nursery到year11,和英国基础教育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接触, 一年的英国一线教学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使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异国的教与学,和我们完全是两个世界。学生很享受学习,老师教得也乐在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尊重信任氛围中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教育理念上得到很多启示。

一、关注人性,关注心理需求———诠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英国课堂教育体现尊重人性, 满足人希望被尊重被信赖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树立信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学习, 更关注人性的发展, 认为更重要的职责是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这正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真实演练。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只有在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之后,才会试图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

“一般来说 ,学校里最主要的缺失就是爱与自尊”。如果学生认为没有被人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实现教育目标。赏识教育把“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奉为首要理念,通过赏识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归属感,满足学生爱与自尊的需求。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当我询问一位英国教师:“你是教什么的? ”他说:“我是教孩子的。”乍一听觉得很可笑,但其实展现的是深入人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比学习内容更重要,学生以外的所有一切都是其次的。

二、关注自信心培养

英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处处可见以树立学生信心为一切出发点,关注学生的自信心是否得到激发,自主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一 )从 教 学 目 标 设 定 看

Set high expectations of behavior and focused on forg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encouraging confidence in pupils.

关注孩子 的自信心 是否得到 加强 :They are confident enough to take risks.

(二 )从 课 堂 教 学 评 课 标准 看

评课表格 中所设定 的评分标 准 :Set high expectations of behavior and focused on forg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encouraging confidence in pupils.

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树立学生信心为一切出发点,关注孩子的 自我意识 , 敢于创新 :They are confident enough to take risks.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面临考验,教育者面临挑战,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充分开发其学习潜能,让其享受学习的乐趣? 心理状态与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并使其建立自尊和自信,这对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从而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学会选择, 学会思考, 这就需要营造智慧与活力的课堂学习氛围,通过课堂这一教学主战场实现素质教育。

英国课堂教学模式给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为我们探讨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出发,从激励肯定的角度营造课堂学习环境,以激发兴趣为宗旨规划教学各个环节,并以严格纪律做保障地组织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态度,积极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这正是中国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中多年来所忽视的。

上一篇:干事培训 心得体会下一篇:汽车抵押所需材料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