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泪,倾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2024-06-03

你的泪,倾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

你的泪,倾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篇1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摘自《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2

“胡琴依依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点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段苍凉的故事,源自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结合。

倾城,用来形容女子美丽动人,又有全城出动之意,却不知为什么在我看来又带着点忧伤和苍凉的静寂,犹如昙花在夜晚独自绽放的妩媚和孤单。

我不喜欢读有着太过完美结局的故事,因为那线索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使命感,脉络太过清晰,故事不够曲折,而那些有着出人意料的结尾却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因此我在看文章时,喜欢看点带有悲剧性的故事,因为他最能打动人。

初中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遍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那时候刚刚懵懂的我,只是感觉到这是一部曲折且最终美满的爱情故事,虽然小说前面介绍白流苏的背景时,带有一点悲剧气氛,但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可是8年后,重新翻开这本书,感受却全然不同,我现在认为这是一部自始至终都是悲情的故事,范柳原是一个在特殊家庭背景下走过苍凉一生的男子。

一个是离过婚的家族落魄的女子,一个是留学回来一心寻求刺激的富家私生子,在那么一个战乱的背景下相遇,于是,他们的爱情注定了是一个苍凉的结局。

小说对范柳原的介绍使我印象深刻,又不免陷入一阵沉思之中。他是一富家子第,由于是私生子,他不敢正视婚姻,父母婚姻的不正常,对他的影响极为严重,对待婚姻只有排斥和蔑视。每天跟歌台舞场小姐花前柳下,花红酒绿,喝酒言欢,苦中作乐,典型的一花花公子的形象,好像他本不该有一段恋情一样,表面快乐,可内心极度的苍凉。

自从认识了白流苏后,他的爱情火花被点燃,他极度想得到她,即使她是离过婚的落魄女子。可是他又怕受到伤害,一直和她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太怕了,他害怕自己会重蹈父母的覆辙,害怕走进婚姻的坟墓。他需要静静的观察,她是否真的值得他去一辈子相守。范柳原曾经以一句“我犯不着花了钱去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凉了流苏白的心,那段曾经炽热的感情也被浇上了一盆冷水。范柳原之所以会这么说,也是源自他苍凉的内心所产生的无比惧怕错误爱情的条件反射。在爱情中,他又是一个处于苍凉境遇中的男子。

一个正想经历一段爱情的男子,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一个恰当的人,波起一段恰当的爱情涟漪,必定想在爱情中寻求一个稳定的港湾。范柳原最终确定白流苏就是他要相守一辈子的人。可是苍凉的故事却没有停止,白流苏对他的误解,甚至是曲解,让他伤心万分;对他默默付出,静静的等待守候,却认为装腔作势,让他差点对爱情失去信心。可是最终他还是顺着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一个温和的夜晚,范柳原打了白流苏的电话,对她表白,说了“我爱你”,简单却深情,然而白并没有表态。范柳原依旧没有放弃,仍然深深地爱着白流苏,最终白被他的真诚所打动,两人生活在一起。可是此时范却要出国,两人又要分居异处。

伴随着飞机“轰轰隆隆”的刺耳的声音,香港的战争打响,没有范柳原在身边的白流苏难掩空白惊恐的内心,她与女佣相依为命,躲在空屋子里以饼干充饥,她似乎能感觉到每一个弹头的碎屑擦过脸颊,在忐忑中回忆着和他的恍如隔世的故事。范柳原得知香港战争后,不顾一切的往家赶,为了他深爱的人,就是再危险,他都要去,因为他知道,若失去白流苏,他的世界就灰暗了,他也将没有活下去的勇气。而白流苏当看到范柳原出现在门口的那一刹那,她整颗悬着的心落地了,她紧紧地抱住范柳原的手臂,或许战争,让她们俩原本已经远离的心又开始逐渐靠近,毕竟,她寻找的不是爱情,而是一个支柱,在战争的慌乱年代能够相扶持活下去的依靠。

他们终于还是在一起了,见证他们过程的除了徐太太,还有那一道墙。从他们相遇的第一次约会,“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到边,”到后来,他们隔着那堵墙相互诉说着爱意,战争中他们背贴着墙,心惊胆战地躲避着战争,知道最后,他们又再次走过那道墙,早已物是人非。作为一个苍凉的典型意象,墙三番四次地出现在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中,又或许,这个墙就是范柳原心中的意识流活动,从最初的两人之间相互有距离感,到最后,战争使得两人最终心无所隔走到了一起,墙这个若隐若现的意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时的白流苏发出了这么一句感叹:身外的一切,都不如身边躺着的这个男人让人觉得踏实。男人就像一堵饱经风霜苍凉的墙,墙亦人,人似墙。

倾城,美人,恋情,战争,在这部小说中,完美的组合在一起,经历过战争的爱情,无论其本质和过程是什么,终能使人动容,范柳原这个惧怕婚姻而又渴望爱情的男子,穿过父母悲剧婚姻的伤痛,站在了自己面前,最终寻得婚姻。只是由始至终,在他身上,有着读不尽的苍凉。

爱一个人很难,为一个值得爱的人,就算饱经苍凉,也是值得的。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3

是夜,窗外小雨淅沥,十分安静。一向热闹甚至有些浮躁的心顿时沉寂了下来,外在的纷扰一下被排空了。也许都是如此,人潮拥挤,我们忙着看热闹;形单影只,才开始写心情。只有在空旷寂静之时,我们才会去真正地倾听自己的呼吸、心跳,才会认真地去梳理杂乱的万千心绪。

找出《倾城之恋》,再读。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质。这个女子就是这样,将残忍的真话隐在自己淡淡的哀愁里不经意地说出来,让人分明感觉到悲哀却又拿她毫无办法。《心经》里父女之间的畸恋,《金锁记》中无爱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疯狂的报复,一切让人感觉的都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最为温暖的感情,也只不过是一种利益的表达,这种种,只是人的一种绝望的挣扎。

而《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冰冷的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可是这段情感的圆满又非常不幸地以一个大悲惨为前题为背景。那便是一个城市在战争中的陷落。其中生、死、离、别,都只在毫厘之间,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运手里,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运手中牵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们能做的只是相爱,剩下的事,交给命运,而这一次,命运通过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

柳原看着白流苏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看到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说“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不可抑制得哭了。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有别于时下的爱情故事,它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没有那么多的甜言蜜语,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带着淡淡哀伤的压抑的与时代与命运相系的感情。

小说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终,一对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实的爱情。

也是,这也是张爱玲内心所期许所向往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也许爱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平凡的夫妻。“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正如她也曾经这样许愿。但终成空,只是镜花水月。

她那样清高孤傲的女子,写尽人间风月把世情看得玲珑剔透,也逃不过情的劫难。有一种人本质上冷而清冽,如张爱玲。不轻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华,烧得炙热璀灿,爱得千回百转。为了胡兰成,她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为了他,她原谅了他跟另一个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费却仍然是她给的。于胡兰成的种种自私、劣迹,种种遭常人谴责处,而张爱玲仅仅一句说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就将所有言语化为烟灰。为了爱情,她这样一个孤高的女子,也变得卑微,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只求一段平凡的爱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终只换回满心神伤和黯然憔悴。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这个曾经懂她的人,终让这朵开在尘埃里的花萎谢了。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4

《倾城之恋》,一段传奇中的传奇。“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张爱玲以冷漠的笔调,写了两个自私的人精明的爱情斗争。一段倾城之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不是海誓山盟,不是惊天动地,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现实,给人内心特殊的触动。

白流苏,一个离了婚寄居在娘家的女人,在那个会受到道德谴责的时代,受着家人的白眼与嘲讽,急要离开这个地狱般的地方。白公馆,“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白流苏在这里耗费着她的青春,她知道,她要离开这里,她要一段婚姻来保证她的后半生。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富有的浪子,玩弄女人,纸醉金迷。他不相信爱情,但是,他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是渴望稳定的。

范柳原原是介绍给白流苏的七妹宝络的。在他们的初次见面时,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几支舞,使那些看不起流苏的女人们刮目相看,也使她们对她更攻击犀利,但是她不在乎,甚至有胜利的愉悦。因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白流苏在介绍人徐太太的“帮助”下,来到了香港,开始这段倾城之恋。故事是在范柳原的一次次告白与白流苏的内心斗争中展开的。两个精明的人,互相算计着让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这里的“被动”应该是欲擒故纵的“被动”,实际上是主动)。范柳原,需要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女人;而白流苏,要的是一纸婚约,可以给她下半生安定的男人。“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让人听着假的很,而白流苏也是聪明的女人,不被这句话征服。一次两人散步,遇到了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靠在墙上,一眼看去,极高极高,望不见边。柳原看着她道:“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苍凉的一段话,让我对范柳原另眼相看,他并不只是一个无情爱玩女人的人,在他的内心,还有一点对真爱的向往。这是一个对结局的惊人预言。

“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我懂得,我懂得。”流苏并非真懂,但她愿意试试看。

“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欢做各种傻事。”男人为女人做不可能做的傻事,难道不是真情的流露?

一天月夜,柳原给流苏打电话,“我爱你。”就挂断了。流苏心跳的扑通扑通,握住了耳机,发了一会愣。才把耳机搁上去,又是铃声大作,“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柳原的解释是:“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自己做的了主似的。”“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奥,也许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流苏不等他说完,啪的一声把耳机掼下来,脸气的通红。我觉得范柳原讲的都很对。他是追求精神恋爱的,流苏也知道。流苏只是为了寻找一个依靠,她要的只是结婚。尽管我觉得流苏对范柳原有点感情了,那只是各取所需。

在两人的互相算计中,他们第一次接吻了,但是好像又是发生了无数次。在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们有过很多机会。然而两个精明的人谁都不肯冒失。可是范柳原就要去英国了,留下流苏在香港。而此时战争也爆发了,也催化了结局的到来。流苏一个人孤独无助地在战火纷飞中,还想到了柳原,不知道他的船有没有驶出港口,有没有被击沉。然而因为船无法驶出,范柳原顶着战火回来找她了,把她带到了所谓安全的浅水湾饭店。在死亡面前,在穿梭的子弹中求生,“那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停战后的香港,一片混乱,一片荒凉,一个灰色的世界。然而,却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白流苏做梦似的来到了那堵墙下,终于遇见了范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部可靠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范柳原也安下心来,他们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大概就是如此吧。即使这是无奈的选择,但是在死与生面前,他们只有彼此。

仰观当今,我们的爱情又还剩多少真情呢?也不过只是在金钱与权势上的选择,这些所谓的爱情,怎么经得起生与死的考验呢?我们需要的,正是一种抛开一切,只有彼此的信任的爱情。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坚定,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永远。

张爱玲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了这一段倾城之恋。漫不经心地,“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说也罢!”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5

在这算不上传奇的传奇里,只有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题记

“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似乎张爱玲的写作都离不开这样一条矛盾的宗旨,但就是这样一种情感纠结,价值错位的安排,才使她在华彩益彰的文坛走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大凡传统的爱情模式都摆脱不了类似三毛、琼瑶古典浪漫唯美的神话格调。我们膜拜的爱情常态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誓旦旦。但在《倾城之恋》中,这种被我们视为必不可缺的元素却通通找不着影子。是的,里面也的确没有。

张爱玲的爱情惯性呈现的几乎是一种悖乎伦理,暴露人劣根性的病态。例如,《倾城之恋》中的女主角白流苏并不是琼瑶笔下冰清玉洁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离过婚的,并有点灰颓的女子。男主角范柳原也并非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正人君子,顶多算个风流倜傥的富款大少。而他们之间摩擦出的爱情火花却并不亚于那些被圣化的男女。因为爱得世俗,所以才显得真实;因为不类同于爱情神话,所以它才成了世俗爱情里不可小觑的神话。

《倾城之恋》并未过多局限于以背景环境渲染人物。她顶多在故事的开头谈到:“白公馆有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忽忽悠悠过了一天,世上却已经过了千年。”在这压抑的阐述里,我们不难想到生活在这馆里的主人公-----白流苏的单调和孤独。在旧式年代,流苏只能顺理成章地陷入价值观的误区,认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所以她急切想找到另一个能安放自己青春和情感的归宿。命运的调侃,让原本和自己妹妹宝络是一对的范柳原义无反顾地钟情于她。在范柳原的热烈追求中,她有过徘徊,有过退步,但再多行动和言语都是不能和心与之抗衡的。

范柳原说:“中国化的外国人,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顽固。”他对流苏的爱也确如自己所言------倔强,顽固。而也正是这种无所顾忌的放肆他才得以俘虏流苏铜墙铁壁的心。他出口成章的情话似很狡黠,但又让人顿生一种蠢蠢欲动中纯粹的被征服。流苏则觉得自己的最高理想是做一个冰清玉洁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而这样两面性的女子身上散发的魅力注定不会被异性忽视,所以柳原这块磁铁不由自主地向这块冰冷的铁吸了过去。

作为爱情经典,《倾城之恋》确有与众作迥异的地方,譬如:爱情轨迹没个着实的起点和终点;爱情逻辑也没分个彻底的孰是孰非;最传奇的是《白桦林》是战争焚毁了一场苦等的爱情;而《倾城之恋》是战争成就了一段原本不可能的平凡爱情。

它的结局也确实像《西厢记》里所倡导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不错,流苏最终有了可以停泊,依靠的岸,只是这岸没有她想像中的结实。柳原给不了她所要的天长地久,所以她只能听着胡琴,在回忆的过程里寻找。也许正像《红与黑》中所说的:爱情可以超越理智。而如果一旦理智让步,我们只有沦为不折不扣的爱的奴隶,不过与其他奴隶不同的是:奴隶主是我们自己选的。也许也正像《围城》中透视的:婚姻只是感情幸福的一种,而不是全部;爱情的距离有时会由于亲情而被搁置得更加遥远。

可无论它属于何种,人还是得学会爱着,体味被爱着,而不问值得与不值得。流苏的爱情悲喜剧就像我曾写的一首韵味小诗:

香灭了,烟尽了,胡琴在暗夜里长嘶。

也许曾经的美丽还盖着一层保护色,也许海誓山盟的诺言还醒着。

而爱已无法回头,也无法在向前走。

曲终了,人散了,空余这座城市的伪装和寂寞。

也许往昔的回忆开了一扇窗,也许岁月会给个答案。

但爱已打不开,也无法再走进来。

心醉了,梦碎了,徒留独角戏的心酸和疲惫。

也许逝去的真实终究成幻影,也许坚强的背后流淌着涩涩的泪。

但别忘了,金玉王朝爱的天国里有另一种天长地久,是的,还有另一种天长地久……

学生读《倾城之恋》的读书笔记 篇2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质。这个女子就是这样,将残忍的真话隐在自己淡淡的哀愁里不经意地说出来,让人分明感觉到悲哀却又拿她毫无办法。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心经>里父女之间的畸恋,<金锁记>中无爱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疯狂的报复,一切让人感觉的都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最为温暖的感情,也只不过是一种利益的表达,这种种,只是人的一种绝望的挣扎。

而<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冰冷的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可是这段情感的圆满又非常不幸地以一个大悲惨为前题为背景。那便是一个城市在战争中的陷落。其中生、死、离、别,都只在毫厘之间,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运手里,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运手中牵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们能做的只是相爱,剩下的事,交给命运,而这一次,命运通过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

柳原看着白流苏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看到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说“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不可抑制得哭了。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有别于时下的爱情故事,它没有那么强烈的肉欲,没有那么多的甜言蜜语,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带着淡淡哀伤的压抑的与时代与命运相系的感情。

小说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终,一对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实的爱情。

也是,这也是张爱玲内心所期许所向往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也许爱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平凡的夫妻。“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正如她也曾经这样许愿。但终成空,只是镜花水月。

她那样清高孤傲的女子,写尽人间风月把世情看得玲珑剔透,也逃不过情的劫难。有一种人本质上冷而清冽,如张爱玲。不轻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华,烧得炙热璀灿,爱得千回百转。为了胡兰成,她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为了他,她原谅了他跟另一个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费却仍然是她给的。于胡兰成的种种自私、劣迹,种种遭常人谴责处,而张爱玲仅仅一句说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就将所有言语化为烟灰。为了爱情,她这样一个孤高的女子,也变得卑微,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只求一段平凡的爱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终只换回满心神伤和黯然憔悴。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这个曾经懂她的人,终让这朵开在尘埃里的花萎谢了。

关于学生读《倾城之恋》的读书笔记2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荡”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关于学生读《倾城之恋》的读书笔记3

对《倾城之恋》我印象深刻,张爱玲的小说总有个尖锐的开头。白家六小姐白流苏与丈夫离婚已有多年,迫不得已回到娘家拥挤度日,却得不到大家的关爱。某一天她的前夫死了,三爷要白流苏去奔丧,三奶奶四奶奶也借此讥讽流苏天生的扫把星。受尽欺侮的流苏只想着抓住机会早点离开这个家。范柳原出现了,给了白流苏一线希望。他有着令人羡慕的财富,也有着迷人的外表,他让她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也许白流苏是不爱柳原的,一切只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定。她要的,只是一个婚约,一个可以托身的家,因为她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而因为父母婚姻问题导致的对建立家庭不感冒的范柳原,对流苏似乎动了真感情,盼望着她单纯的爱。两个同是夹在大时代夹缝中的青年,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被世俗所不容,因为一场战争,他们在一起了。在战争的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们终于意识到,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他们把彼此看的透彻,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生活个十年八年了。他不过是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一座城的倾倒,成全了两人的恋情。

在小说结尾,结婚后的流苏,又变成最平凡的女人,倾一座城成全的一段感情终究不能长久,男人的甜言蜜语又向另外的女人说去了。张爱玲留了一个最无情的尾巴,让范柳原成为了可恨的男人,也许是因为她自己本身爱上了最懂她却最终不能忠心不二的胡兰成,这里面的情愫也许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世上哪些是因,哪些是果,谁又能分得清呢?读她的小说似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旅行。

张爱玲的小说读来爱不释手,在当时那个并不太开放的时代,她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情感与个性,但归根到底还是有点小家子气,我猜这也是她受众有限的原因之一吧。

关于学生读《倾城之恋》的读书笔记4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正在发生。

朋友曾说,“不要过早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她笔下的爱情被剖析得太透彻太明了,现实的笔锋多于浪漫的色彩,沉重的气息多于欢愉的情绪”。《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一部以团圆结局的短篇小说,然而这样的团圆式结局却并不属于传统的喜剧范畴,反而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故事发生在香港,小说的女主角名叫白流苏,它是前清翰林白家六小姐。白公馆代表着旧时的一切,用的是老钟,住的人信的是天理人情,三纲五常。白流苏在经历了第一次失败的婚姻后,一直寄居在娘家,而这一住竟是七八年。在旧时,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并不会被善待,更何况,她住的是白公馆。白氏兄妹之间的金钱矛盾,妯娌之间的当家之争,姐妹之间的区别待遇,白氏家族亲情被扭曲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日子难熬,她想逃离这一切,却又无处可逃。

故事的男主角名叫范柳原,他是张爱玲小说中著名的风流浪子。从小在英国长大,父亲是著名的华侨,母亲是一个华侨交际花。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幼年时代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有点怪癖的脾气。回国以后,又有无数的富太太争先把自家女儿送上门来。就如书中所说,“这一捧却把他捧坏了,从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自此以后,他渐渐的就往放浪一条路上走,吃喝嫖赌,样样都来。然而,他却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在他纵情声色的外表之下又潜藏着一颗孤独地执着地追求真爱的心。或许,他的种种消极行径只是他对于与梦中家乡截然不同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声的抗争。

一个是旧式家庭中地位极低的离婚女性,一个是曾背井离乡生活在海外而后终于归国却又不断漂泊的中国富豪。就是这样两个人,他们的相遇将是如何?上海跳舞场上的初次相识就已相互吸引,相识之后却不是简单的相爱,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爱情攻守战这才刚开始。

白流苏第一次去香港,原本就是在赌,只不过是拿自己的前途下注。赌输了,她声名扫地;赌赢了,她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所以她小心翼翼,处处防范。他们一起看电影、进赌场、看广东戏、进青鸟咖啡馆、去海滩……所有能玩的都玩了,范柳原却总是一副君子模样,白流苏老是担心他会卸下面具。可他始终维持着他的君子风度,大概另有作用。他又用激将法使她吃醋,逼着她主动投怀;他又煽动舆论,使她进退两难。他是极其聪明的,他自信满满地操控着局面。可白流苏心里清楚,万是不可迁就做他的情人。她若迁就了他,不仅得不到那一纸婚约的承诺,还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范柳原难道不懂她心中所求?他比谁都清楚,但他却是绝不能被婚姻束缚的。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盘算,爱情已然变成一种手段,游离在爱情中的两个人相互算计。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白流苏毅然决定回到上海白公馆。她的目的很明显,既然他还没有得到她,或许有一天他会带着较优的议和条件回到她身边。而范柳原对她的离去也并不加以阻拦,他似乎笃定了她也会再次回到他的身边。

看到这里,不得不感叹这场爱情攻守战中的两个情场高手各有高招。原本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它不应该成为一场相互周旋的战争。男女主角各怀心思,都想占领高地,他们猜忌、试探、控制,唯恐处于劣势。白流苏回到上海以后,她只能选择等待和忍耐,她必须要打赢这场冷战。终于,她等到了范柳原从香港发来的电报。

白流苏第二次来到香港时,早已失去了第一次的愉快的冒险的感觉。一个秋天的等待让她老了太多,她是禁不起老的。她需要经济上的安全,她只能被迫妥协。即便万般不愿意做他的情妇,可是也别无他选。这场如同博弈般的爱情写到这里好像近了末声,倘若真就这样结束了,那也称不上倾城之恋。

胡琴上的故事仍在继续……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军的炮弹投向了浅水湾。在这场爱情的攻守战中,白流苏原本似是服输了,可因香港之战的爆发,即将离开香港的范柳原只得折回保护白流苏。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攻守战的秩序,在真正的爱情面前,爱情的算计停止了,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在这乱世之中,花红酒绿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可靠,靠得住的只有你身边的这个人。

范柳原和白流苏结婚了,可圆满的解决并没有传达出喜悦的气氛,甚至透露出浓重的悲剧色彩。香港之战成全了他们的爱情,可若没有这场战争呢?不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也不会有他俩后续的故事了。在这场爱情攻守战中,白流苏得到了她所追求的,可这只是开始。当一切尘埃落定,生活归于平静之后,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失去什么呢?

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爱情攻守战打完了。也许,爱情本无输赢可言。说到底,两个人都只是可怜之人。白流苏好不容易从一段失败的婚姻中挣扎出来,却又在娘家受尽冷眼,她遇到范柳原之后只得孤注一掷,用前途来赌一纸婚约的保障。她的谨慎、小心都是情有可原的。而范柳原的境遇又岂会比她好几分?他的一生都在漂泊。年幼时生活在海外,并未得到正常的父母之爱。回国之后,反复周旋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归宿。

关于学生读《倾城之恋》的读书笔记5

在《倾城之恋》中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大概意思是一个女人勾引一个男人会被人说成荡妇,被男人勾引便是该死,如果勾引一个男人,男人还不领情不上钩,那么便是双料的该死。充满了洞悉一切的淋漓尽致的明快。后来战争爆发,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东西,成就了他们的感情。最感动的是最后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刹那间的了解和感动也够他们一起生活十年八年。这样的结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凉。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张爱玲十八岁时被父亲关起来,她患了痢疾父亲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前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张爱玲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每次读她的文字都会心痛着,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亏欠和辜负。这使得我得以贴近她思想的轨迹和文字的脉络,明白她的小说何以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心得作文 篇3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着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了。这时候各自面对的人儿都成了种类物,可以替换的。若是换了些时候,换了个光景,他对面兴许是另一个女人,她对面也兴许是另一个男人。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这便是她为何一再矜持,不想经他的激将,“自动投到他的怀里去”的原因。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荡”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她决不会就此放弃,因想:“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此时柳原给了她房子和花费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且说“管它呢!”。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如今目的已经实现了大半,至少实现了曲线救国。

范柳原早猜准了白的心思。开始就问“你爱我么?”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如此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

也有人说,范柳原同白流苏调情不过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萨黑荑妮就是一例。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这是他的理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但是,这远远不够。

终于,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掩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观者的是一串省略号。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初读《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关于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心得作文2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开篇介绍范柳原的身世的时候,最后一句写得相当毒辣,说他年纪轻轻受了挫折,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这话如同红楼梦里面的判词,我心想张爱玲定会按照着这种浪子模式去写范柳原。果真,一语成谶。范君作为英国归侨,自然是太太小姐们眼中的标准夫婿了,他身边莺莺燕燕环绕不绝,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尽管美女如云,环肥燕瘦范柳原依旧是潇洒走一回。直到他遇到一个具有中国式娇羞如玉,低眉温柔的白流苏。

范柳原遇到白流苏,一开始就知道她不堪的境遇,离过婚又死了前夫,在娘家无处容身走投无路下必须得找一个像他这样的钻石王老五绑一张长期饭票。尽管他知道她心里精刮的算盘,却从她的蹰踟和无奈中看到了自已无所适从的孤寂。所以,范柳原说:“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范柳原的身世相当畸零,我想这一刻他是看到了她的心吧,像猛然间看到自己一样,在厚厚的镜子面前,有同样的锐利面具,脆弱的矛盾的挣扎的无解的心,那是他自己,他知道那是他自己。

白流苏是这样看待范柳原的,与她单独在一起时这样稳重,偏偏人前放肆,人后又是正人君子模样,这般心思,连她也摸不透。其实不是白流苏摸不透,

而是她低估了范柳原爱一个人的程度,与我们所有人一样被张爱玲的判词给蒙了眼。范柳原更渴望白流苏在精神层面同他站在一个高度上,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全或者肉体上的满足。所以他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执地,哀恳似的说着:“我要你懂得我!”

从这里开始,我不管张爱玲的笔锋有多荒凉,言词多冷清;不管白流苏是为了经济安全才接近范柳原,还是柳原喜欢白流苏只是为了精神慰籍;不管有多少的勾心斗角精明算计,无论怎样的逢场作戏装模作样,在爱情的世界无非是你退我进,谁先动心谁先死罢了。至少那一刻,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我相信了范柳原内心的颤抖,相信他在电话里说“我爱你”的真诚,相信他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的笃定。

关于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心得作文3

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还爱得那么“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我认为一个爱的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传奇也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倾城之恋》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与她的作品。她喜欢用“苍凉的哲学”去创作,因为她认为“苍凉”有启示性,揭示朴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笼罩着世纪末的荒凉感。《倾城之恋》又是她作品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倾城之恋》主要是讲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一段华丽的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倾城”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白流苏最终跟范柳原结婚,实际上更烘托悲凉之味。婚姻只是一种交易,体现了白流苏的苍凉的人生。《倾城之恋》的苍凉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当白流苏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来去作赌注,去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苍凉是在现实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也刚好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小说“爱情观”——笔下的现实,是悲凉,揭示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钱,想要用婚姻绑住他,也由于迫于无奈当过范柳原的情妇;而范柳原只想得到白流苏,并不想结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爱情。如果不是战争刚好爆发,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炮火里的简约婚姻”.或许,白流苏只能当情妇。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紫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对照。”这是她的观点,刚好可以诠释《倾城之恋》。风流浪子范柳原,孤独的寻找心中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典爱情,“流浪”多个国家的他,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从侧面反应了,悲剧的不仅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苏,还有,这个在英国长大,得不到家族承认的私生子。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参差对照,有悲剧,更多的是苍凉。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才成全了白流苏的传奇爱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后的一句“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说也罢!”最触动我心弦的一段话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那苍凉的年代,有“爱”的爱情,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废墟之爱”,他与她都不过都是为了寻求安稳,渴望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带着一种淡淡衰伤的压抑与时代有关的感情。忽然我懂了,张爱玲为什么可以爱的那么卑微,因为胡兰成懂她,给了她所渴望的爱情。

《倾城之恋》不仅从内容、情节上体现了苍凉,还用了很多手法去写苍凉。用环境烘托,悲凉的气氛胡琴、月、蚊香、镜子、空房等去营造苍凉的意象。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去描绘那个时代的荒凉。还有张爱玲的一贯写法,参差对照。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所有“苍凉手势”中,带着暖流的华丽苍凉爱情故事。用了圆满的结局去烘托属于那个时代无法表达的苍凉。她用她悲凉的爱情观,去呼吁女性要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经济。读完《倾城之恋》就会喜欢上,张爱玲的“苍凉爱情观”,会有发自内心,想去读懂,“倾城”当中的苍凉。

关于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心得作文4

那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绿色和红色交错的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

--题记

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欢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慢慢的,时间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人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可以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她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个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经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记得我在看《半生缘》的时候,故事的开始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载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的小说总是一份感情从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淀的过程,让人觉得有些微微的苦涩,而其实那些人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只是更换了名字,却重复着相同的故事。

荒凉是因为繁华之后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内心总是一片为开垦的荒芜,而张爱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当。我们总听见人们称赞她有才华而不是伟大,大概也正因为她只是把故事讲给爱听的人。因为张爱玲也说过,生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所以她的小说女主角总是穿着不同的旗袍出场,也暗示她们隐隐相同的人生和命运,外表的美丽内心的空虚。她的作品总是看上去很华丽却是很安静的调子在讲述一个很普通的故事,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原来张爱玲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女子。

泛黄的照片中,那个女子很安静地望向远方或者只是平静地看着。原来所谓的才华也不过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静,更多一些对命运的追问。喜欢在小说里开始把眼泪掩藏,慢慢的,眼泪就像手里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后是肆无忌惮的崩溃。我们就被她轻易地被带回到旧时光中,或许快乐或许悲伤。

爱上张爱玲的文字,如同倾城之恋,只是那一刹那的时间。而她的故事,正如一首安静悠长的歌,不会落空,因为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一首歌。不同的人,唱出不同的味道。

也正如李碧华所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关于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心得作文5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是啊,无论什么样的女生,最后都是期望结婚的。正因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也正是在那里。范柳原终究是娶了白流苏啊!不管他一开始有几分真心,不管这中间他用了多少玩女生的惯常伎俩,不管他们来来回回持续了多久的“拉锯战”,试探了多少对方的真情假意。

但最终他是娶了她呀,是当着外人对她说了句:不,她不是白女士,她是范太太。

就为了这句活,流苏泪如雨下,正因她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正因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我坚信是战争成全了流苏,成全了范柳原的真心,经历过生死的人会不一样,是生死将范柳原从一个风流公子变成了一个能安下心来居家过日子的男生

如果我是流苏,不知道我会不会要感谢这场战争,或许会吧。

这样说好像很不人道,但在那流离失所的乱世里,我会只想和所爱的人做一对平凡的夫妻。

记得以前看《天若有情》里王琪和方以安讨论位置问题。方以安说:一个人的位置就应是在对方心里。王琪听了,笑笑说:那是正因你还年轻,一个人只有在他家里有了位置,才说明在他心里有了位置。娶了白流苏的范柳原才是让人感动的范柳原,否则也只但是是和所有的男欢女爱一样玩了一场暧昧的游戏,纵然使人倾心,却不会让人感动。

不管是什么成全了他们的感情,最终他们是走到了一齐。不想去感叹战争的残酷,不想去感叹女生的悲哀,只想为他们说一句:真好。”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好。

小学读书笔记: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4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讲述了一个贵族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在那个贵族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

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肮脏卑劣。小说主人公,贾家公子贾宝玉和他表妹林黛玉是一结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结果林黛玉抱病郁郁而终,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呼啦啦地倒塌了。

红楼梦优秀的读书笔记 篇5

袭人本是贾母之婢,本名蕊珠。宝玉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昔人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把蕊珠更名为袭人。宝玉初试云雨情,是在袭人身上,自此,宝玉视袭人更与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格外尽职。

宝玉与青灯古佛相伴之后,袭人的去留就成了问题,虽然她与宝玉老早就有肉体上的关系,但名义上还是个丫头。于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决定,叫她配一门正经亲事,再多多的陪送她些东西。袭人的哥哥花自芳托亲戚作媒,将她说与城南蒋家。

袭人听到后,哭得哽咽难言,一心想死。

袭人本想死在贾府,恐弄坏了老太太的好心,心想,还是死在家里。回去见了哥嫂,住了两日,见家里哥哥办事不错,若死在家里,岂不是害了哥哥?还是出嫁了再作打算。岂知过了门,蒋家办事极其认真,全都按着正配的规矩。一进了门,丫头仆妇都称奶奶。袭人此时若要死在这里又恐害了人家,辜负了一番好意。那夜原是哭着,不肯屈就的,那姑爷却极柔情地承顺。到了第二天开箱,这姑爷看见一条红汗布,方知是宝玉的丫头。又故意将宝玉所换的那条松花绿的汗巾拿出来。袭人看了,方知这姓蒋的就是蒋玉函。始信姻缘前定,弄得袭人真无死所了。

与金陵十二钗中正册和副册中的其他女子比起来,花袭人的归宿应是不错了。其不能尽节于宝玉,这恐怕与袭人的性格有关。

一是对主子不忠。袭人服侍贾母时,心中便只有贾母;服侍宝玉时,心中便只有了宝玉。当然,宝玉和贾母是直系血亲,无可厚非。但如果用在别人身上,便如失去主人的犬一样,后主饲之,便为后主看家。失去了宝,便委身于蒋玉函,正是其性格使然。

二是虚伪。袭人出身低微,未曾受过教育,她深得贾母和宝玉的信任,与她巧妙的伪装分不开。她曾对宝玉说:“你真爱念书也罢,假爱也罢,只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爱读书的样子来,也叫老爷少生些气,在人跟前也好说嘴。”可见袭人骨子里,就有讨好主子的天性。宝玉出家后,袭人各种要死要活的表现,怎能说不是她欺骗别人的表现?和袭人相比,其他红楼女子的死,如金钏、尤三姐、晴雯,哪一个死得犹犹豫豫?她们是真想死,就义无反顾,只有袭人是真不想死,才左右为难。

如此看来,袭人并非贞烈女子,她的所言所行有几分让人厌恶。

读了红楼梦中的花袭人,我方明白,为什么生活中许多好人,活得艰难,活得很累,有时想一死了之。而那些左右缝圆、见风使舵的人却如鱼得水,活得自在。其实这些好人缺少了点弹性和灵活。如果不影响别人,像袭人一样虚伪一点,也未尝不可。

如果从正面看袭人,袭人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境,要给自己找一条活下去的理由,活着比什么都好。说话做事,不要自私任性,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必要时,伪装一下,又何尝不可?某种程度上讲,袭人的做人是艺术化了的,既让别人快乐了,又保全了自己,何乐不为?

红楼梦的优秀学生读书笔记 篇6

文中,我最喜欢读的那段就是刘姥姥再进大观园,她的风趣、幽默让我笑个不停。比如我们班的××,上课时老出怪样。有一次,老师生气了,叫他在墙边罚站,可他罚站时还在出怪样,我当时觉得非常好玩可现在一想,他在上课出怪样扰乱课堂纪律是不好的,如果他不在上课出怪样的话,那就真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化身了。

写出这样的巨作,是和作者在生活中的细致观察是离不开的,希望在生活中多几个在社会上能细致观察的人,也写出像《红楼梦》这样的巨作。

《红楼梦》读书笔记 陈萧旭

今天,我的 心情像外面的太阳一样热极了,因为我今天一口气看完《红楼梦》了,我很高兴,我来给大家说一说吧!

我最喜欢里面的《林黛玉作诗夺魁》了,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宝玉一会儿看黛玉钓鱼,一会儿又俯在宝钗耳边说几句。

我还喜欢的是《元春归省大观园》,我喜欢宝玉说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方显大方气派。”

我也喜欢《宝玉听戏悟禅机》,我喜欢里面的戏名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如果你们也喜欢《红楼梦》的话,那就快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 韩钦羽

前不久,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连环画。我可高兴了!一有空我就拿来看,简直爱不释手。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写的是家财万贯的贾家,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像薛家一样,一败不起。

在荣国府里,贾母日夜祈祷,也没能挽救贾府衰败的命运,到头来:凤姐病死,宝玉生病,黛玉病死,……最后自己也伤心地离开了人世。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薛家因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案子由应天府审理。薛家花了不少钱去打发官府,使薛蟠逍遥法外。薛蟠整日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最后弄了个家破人亡,一败不起。

我要问贾府的人们,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好吗?非要把自己打扮成西施,住的屋子像皇宫,有个三妻四妾吗?

仗势欺人,看着别人痛苦,你们却哈哈大笑,这样不好!不能因为你们家财万贯而去欺负平民,不能因为要升官发财而不顾天理。

为什么不做个好官?为什么不做个好人?不就是图那几个钱么?有钱也不代表有了一切呀!像一些农民,他们在金钱上确实十分贫穷,物质上十分贫乏,但他们在精神上并不贫穷,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快乐很充实。

史湘云的境界《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7

作者:木兰。红楼读者们,有特别爱黛玉的,有特别佩服宝钗的,这两派经常吵得水火不容。但是,很少有不爱史湘云的。

史湘云在书中的出场很晚,很容易被人忽略。第二十回里,元宵节过后,“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听了,抬身就走。”——就这么平淡一句。

可是,史湘云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虽然不常住贾府,可红楼中她的分量,并不亚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甚至,她比薛宝钗的分量更重——因为,林黛玉和史湘云,是两个真正走进贾宝玉生命里的姑娘。

(一)史湘云的性格:阳光、乐观,她是一株向日葵

对于生于侯门史家的湘云来说,命运并没有给她多少温情和笑颜。

第五回中,关于湘云的判词,我们可以对她有个大致的勾画。“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雄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虽然贵为“四大家族”中的侯门小姐,史湘云的生活其实并不如意。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叔婶度日。她在红楼中的出场都是在贾府里,都是短暂的小住。然而她更多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从一个个关于她的细节中了解并大致勾连出来。

端午时节,大热天里,史湘云在书中第二次来到贾家,和众姐妹已是“经月不见”。天气太热,贾母和王夫人让湘云把外面衣裳脱了。湘云回答说:“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几句话里,我们就能够觉察到湘云实际生活的一个侧面——她在家几乎没有一点自由可言,她甚至连自己穿什么都不能决定。

袭人有次麻烦史湘云帮她做宝玉的鞋子,宝钗知道后,对袭人说:“……我近来看云丫头的神情,再风言风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是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狠。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的,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上次他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他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

袭人口中的:“怪道上月我烦他打十根蝴蝶结子,过了那些日子才打发人送来”。“要匀净的,等明儿来住着再好生打罢’。——帮人做这样的活计,还不知道是湘云怎么熬夜赶出来的。

虽然贵为侯门之后,可到了第四代的史湘云,生活已经不再是养尊处优。史湘云在自己家,不但针线活计要自己动手,甚至叔婶还让她接外面的活计来补贴家用!湘云在家天天干活到深夜,咬着牙帮做点贾宝玉的活儿,还要看家里人的脸色。(袭人在这里的可恶,以后再说)

我们可以看出,史湘云在自己家里的日子,是连贾府的丫鬟都不如的——贾家哪个丫鬟说过自己天天干活到三更?

在大观园的小住,是她珍贵的快乐时光。她不想跟姐妹们提起自己家里的生活,不想成为她们的“同情对象”——她在努力保持自尊。更重要的,她不想让灰黯的现实侵蚀她短暂珍贵的.大观园生活——短短的小住时日,对她来说,就像美好的梦想。和姐妹们一起作诗、嬉闹的时光,她每一寸、每一刻都无比珍惜,充分享受。欢乐的记忆,美好的画面,会在史湘云心中被一遍遍回味、沉淀,成为温暖光明的珍宝。百家笔记网对欢乐的回忆和向往,撑着史湘云,熬过辛劳和灰黯的日子,让她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对自己笑出声来。

所以,家里人来贾家接她回去的时候,“那史湘云只是眼泪汪汪的,见有他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屈。”……一时回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嘱咐道:“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些,打发人接我去。”——湘云在家里,辛苦和心酸都不敢表露,无处倾诉。她不敢跟叔婶主动提去贾家住,只能眼巴巴盼着,老太太打发人去接她。可是老太太也不会总想起她,她只好求宝玉多提醒。这份巴望和心酸,木兰每每思之,也会不禁喉头哽咽,眼圈发红。

前八十回并没有写到史湘云的命运结局。她的判词:“厮陪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时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似乎在告诉我们,史湘云终究拥有过一段舒心的梦想生活,但是,梦很快就会醒。

跟其他主子姑娘们比起来,湘云更加懂得生活之苦之难。可是,她不抱怨自苦,不孤绝悲观。这个“憨湘云”,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娇惯与疼爱,对苦难和委屈不敏感,而更愿意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好”——她阳光乐观的性格让她始终能够超越自身生活,看到生命中别人看不到的美。她积极地、热情地、踏实地、充满乐趣地生活着,活出了别人都没有的明亮可爱、热气腾腾的生命状态。

史湘云的性格中,有一种深深根植于人格之中的温暖力量极其动人——不哀不怨、随遇而安,真诚乐观,活在当下。这样踏踏实实的阳光性格,让书中只要有史湘云的画面,都那么的精彩生动,明亮可爱。

(二)史湘云的风度:是真名士自风流

史湘云的风流气度,在众姑娘中独树一帜——那是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学不来的真性情和真潇洒,关于她的特写,让人一见难忘。

第二十回对史湘云描述的第一句:“只见史湘云大说大笑的”——与众姑娘不同,史湘云独具一份英雄气概,她的豪迈,一干男儿都不及。

好谈阔论,心直口快,她是个敢说敢讲的“话口袋子”;性格明快,正直爽朗,看到不平之事就挽起袖子嚷嚷着要去为人出头;喜欢做男儿打扮,风姿俊逸,她有着一份全书无人能及的“雌雄同体”的高级中性美。

“憨湘云醉卧芍药裀”是红楼中一幅极其独特美丽的画面,是一首无论男女读来都会醉倒的流动诗篇。“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睡梦中口里还在唧唧哝哝地说她那唠叨复杂的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得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湘云、芍药、酒香、诗词,在这幅画中完美融合,风流婉转,活色生香。这幅画,几百年来,在红楼读者的心中成为了永恒。无论何时想起,都会在心中漾起欣赏的笑意。

一夜大雪后的芦雪广。这个场景中的史湘云,又是一番不一样的高蹈与潇洒。

雪中行,更能衬托人物豪情。那天史湘云的雪中打扮,自是不同。看到史湘云,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粧出一个小骚达子来。”“……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孩儿更俏丽些。”

一个让人眼前一亮、惊喜不已的青春女儿形象啊!她从雪中走来,带着一股贯通中庭的勃勃英气!集俊逸、挺拔、矫健、清新、欢乐于一身!

她不但要尽情玩雪,还兴致勃勃地发挥想象力,干了件让众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烤生鹿肉!这可把习惯了精细食物的吓了一跳:这哪里是小姐姑娘的做派!连最具诗人性情的林黛玉都嘲笑她:“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我为芦雪广一大哭!”

只听史湘云大笑回答她:“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假清高,最可厌。我们这会子腥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这个大胆做派,这份不羁豪情,在众人眼中,是多么的离经叛道啊!可是,我们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看,史湘云,这个无比可爱的姑娘,用自己的热情创意和真性情,给被礼教禁锢了数百年的人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久违的魏晋风流!

在书中,史湘云跟“鹤”的形象几次连在一起。仙鹤是道家的典型代表,与仙鹤的形象相连的史湘云,在骨子里,是个不折不扣的道家女儿。豪情、不羁、浪漫、洒脱,史湘云始终能够超越眼前的生活,拥有一份平庸众人想都没有想过的诗和远方。

(三)史湘云的才气

说起写诗,很多人都会想起林黛玉这位大观园首席诗人。其实,我们来看看史湘云的诗才。

史湘云很爱作诗,第三十七回中,大家咏白海棠,没有叫上她,她就“急的了不得”。第二天被接到大观园里,马上就要入社作诗,并不计较大家前日忘了她:“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生活中,她的文思创意最活跃,最有趣。宝玉几人的生日聚会上,唯有她的酒令,最复杂有趣,最好玩有意思。她对作诗的热爱,处处可见。

真诚的热爱是卓越才气得以培育生长的土壤。史湘云有着出众的诗才,她才思敏捷,口风爽利。咏白海棠,她的文思惊艳四座。她一边跟人说话,一边构思的两首“咏白海棠”,格调清新,典雅大方,让“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芦雪广联句,她一人大战黛玉、宝钗、宝琴三位公认的最出色的诗人,毫无压力。中秋节,她在凹晶馆和“诗魂”林黛玉单独联句作诗,互诉肺腑。群芳共庆生日宴,唯独她的酒令最有创意最可爱。史湘云对诗的热爱,没有停留在诗社的纸上,而是渗透了她每日的一言一行、一呼一吸,成为她生命中活着的一部分。

大观园中会有才华、会作诗的姑娘不少,但是,能跟最出色的诗人林黛玉进行诗歌和灵魂对话的,只有史湘云。

红楼梦 读书笔记 篇8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了,它在中国小说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崇高地位。坊间一度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之说,我也是在看到这句话后才静心翻阅《红楼梦》,不觉竟深陷其中,被曹蓊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所折服。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总希望可以一遍一遍的看下去,在感叹宝黛两人的爱情悲剧与四大家族由荣到衰之余,我对其中的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观园中才子正当年,才女众多,在曹蓊的笔下各有不同,各放光彩。在此文中我想谈谈《红楼梦》中的诗词,具体来说,《红楼梦》中的诗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应制诗、联句诗、拟古诗……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除了诗,还有词曲赋。

点明《红楼梦》缘由的是女娲石上的偈语“无材可取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传奇传。”此诗曹蓊依托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以一块被女娲丢弃在凡间的顽石自喻。他借顽石的“无材补天”,来表达自己不能匡时济世的遗憾;借顽石的“枉入红尘”,来描写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的窘迫。他在大志难成之下愤而著书,将自己在尘世中的所见,所感录成《红楼梦》。诗中作者自谓“无材”,看似自惭,是为自负;而以顽石自喻,更是体现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气。

最为人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应该是题《金陵十二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短小、浅白,然而感慨颇深。作者在诗中不无心酸地感叹,谁又能了解本书的真正含义呢?对于曹雪芹血泪交融写出的《红楼梦》,能读懂其中“荒唐之言”的人,必定是像作者一样尝尽人世辛酸之人。

宝黛的爱情是此书的精华,一曲《枉凝眉》描写出他们之间纯洁、真诚的爱情的毁灭,以及黛玉泪尽仙逝的结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宝玉与黛玉,一个是举止洒脱的少年,一个是容貌极美的女子;一个聪慧超群、特立独行,一个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一个无心于名利地位,一个从不会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正如曲中所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但正是这样一对天生的眷侣,却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贾家的衰落而割断了缘分。宝黛爱情的破灭是整部小说分量最重的一个悲剧。

在《红楼梦》中,最让我一见倾心之人便是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美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首《世难容》唱的便是妙玉,妙玉本是仕宦之家的小姐,由于体弱多病,故自幼出家为尼,住在大观园里的栊翠庵,受贾府的供养。妙玉是个才华卓绝的女子,琴棋诗书无不精通,丝毫不逊于大观园中其他女子。就连从不随意夸奖他人的黛玉,也赞她是“诗仙”。她有“洁癖”,连刘姥姥站过的地方也要用水冲洗,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不过如果从她的身世、境况和遭遇等方面来思考的话,这样的性格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自幼与世隔绝,不懂人情。与她年龄相仿的贵族小姐们在她周围过着花团锦簇的生活,而她只能苦守着青灯古佛度日。假如说贾家的小姐们日后还有一段甜蜜快乐的生活可兹回想,那么妙玉却连这些许的慰藉都没有,不由让人心生怜惜。

提到诗,就必须讲到“海棠诗社”,“海棠诗社”结成的初次吟咏是探春的《咏白海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探春所写的这首诗正是她自己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暗含了她“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才情,“雪为肌骨易销魂”描述了探

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脱俗形象。探春在这里用海棠来比喻自己的情操,借白海棠来表达心中所想。“芳心无力”让人想到风筝断线的情景;“缟仙羽化”又让人想到日后她远嫁他乡的遭遇。此诗字字描写海棠,却又字字令人想到探春。在其他人都已交卷,唯有黛玉还未下笔,在李纨的催促下,黛玉一气呵成,尽显其敏捷才思。“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碾冰为土玉为盆”将黛玉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气质描绘出来。诗社的成员有觉得黛玉的诗为所有诗中最好的,李纨却以大家闺秀的标准去衡量,将宝钗所做的雅致、庄重之诗推为上品。

宝玉无疑是为学识广博、才华横溢的美男子。在陪同父亲巡行察看大观园时,宝玉拟题对额,获得先生们的好评,其所做不过是吟风咏月,但也体现了他引经据典的高超技艺。在海棠诗社中,一首《访菊》借主人公访菊时的兴致盎然,映衬了宝玉怡然自得的心境。“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此诗中充满了宝玉“富贵闲人”的情趣。而“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二句,更是尽显他轻松闲怡的心情。

《红楼梦》中的一个小插曲——香菱学诗,让我印象深刻。虽是小插曲,然而学诗的这段时期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她的三首咏月诗代表了学诗的三个阶段。其一为“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其二为“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其三为“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第一首诗,语言浅白;第二首诗,比附过多;直至第三首,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海棠诗社结成后,由于种种原因,诗社散了一年。经众人决议,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湘云作罢《如梦令》后,引起了宝钗、黛玉等人填词的兴趣。在此我想以宝钗的《临江仙》为例谈谈我的感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探春、宝玉、黛玉、宝琴等人格调哀婉的词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欢愉和乐观的情绪。一方面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这也是作者为了让她“登高跌重”而作的铺垫。宝钗在词中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殊不知无根的柳絮就算飞上了云霄,最终也不免要落下来“随流水”、“委芳尘”。她把未来想象的很美好,然而她的结局却是无比的凄惨。

众人都知道黛玉葬花时出现的《葬花吟》,而我个人更喜欢她的《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正是黛玉的这首诗,才有了桃花社。此诗为歌行体,形式比较自由,是她又一首借花自怜的诗作,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桃花行》的确处处充斥着哀伤,此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此时距离贾府衰败和黛玉早夭已经不远了。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为贾府败落与黛玉之死预先吟唱的埃曲。

《红楼梦曲》的收尾曲《飞鸟各入林》是对贾家命运的总结。“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比较认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解析,“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两句是整体概括贾家“家亡”,以下诸句则依次概括了“金陵十二钗”的结局:“有恩的死里逃生”是巧姐,“无情的分明报应”是宝钗和妙玉,“欠命的命已还”是元春,“欠泪的泪已尽”是黛玉,“冤冤相报自非轻”是迎春,“分离聚合皆前定”是探春和湘云,“欲知命短问前生”是凤姐,“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是李纨,“看破的遁入空门”是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是秦可卿。

《红楼梦》中的诗词凝聚了曹蓊毕生的心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曹蓊这位文学大家在诗词上的高深造诣,另一方面,这些诗词中也暗含了许多隐喻和谶语,或对人物命运做出预示,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在此文中,我谨在这片美丽的诗园中挑取了一部分作以浅谈。

上一篇:村河道承包协议下一篇:奥鹏13秋北航《航空法规》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