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音版

2024-08-24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音版(通用11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音版 篇1

将已知转化为未知, 这是语文教师的特殊使命;将未知转化为新知, 这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使命。将已知转化为未知, 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成为文本细读的“昭昭者”, 能以自己的学养和才情, 深入文本的内部结构, 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将未知转化为新知, 要求语文教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把自己真实、真切、真诚的细读心得, 适时、适度、适宜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心得, 促进学生微观解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冯琛莉老师执教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获成功, 即在她“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学功力和智慧上。

一、微观解读, 使己昭昭

欲教《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必得先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全部艺术个性、审美奥秘和诗学创造, 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逻辑起点。可惜, 对此鲜有人自我觉悟, 更遑论认真落实了。教师的先知, 即是学生真正的未知, 亦是他们最有价值、最需掌握的新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总共不过28字, 算上诗题也不过35字, 除去“潋、滟、亦、妆”4字未识, 其余文字学生都已认得, 求助于课文的4个注解或者工具书, 诗意的理解应无障碍。

那么, 学生读此诗的未知到底在哪里呢?且看冯老师对此是如何分析的。当然, 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冯老师对《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细读心得, 但细读她执教的课堂实录, 就不难发现, 对于此诗的艺术个性、审美奥妙和诗学创造, 冯老师确乎有着与众不同、精彩独到的解读和感悟。梳理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比

唐诗以韵胜, 贵蕴藉空灵, 故难解;宋诗以意胜, 贵深折透辟, 故易解。缪钺认为:“宋诗运思造境, 贵‘奇’, 故凡落想落笔, 为人人意中所能有能到者, 忌不用, 必出人意表, 崛峭破空, 不从人间来。”自然, 作为宋诗代表的苏轼, 其诗之格调、境界亦不例外。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 就其总体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看, 全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天才设喻上。这一喻, 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言, “遂成为西湖定评”, 从此, “西子湖”成为西湖最美的别称。后人对这一比喻深为折服, 武衍即有诗曰:“除却淡妆浓抹句, 更将何语比西湖?”也许, 苏轼抒发的只是一时的才思, 尽管“西子之喻”非常人所能有能到, 确乎“出人意表、崛峭破空”。但是, 作为读者的我们, 对苏轼这一触景生情的取神之喻却不能作一时之思, 否则, 真是作践了这一“千古之比”。

东坡设喻“西子”, 在冯老师看来, 至少有如下妙处:

其一, 从神韵上看, 西湖之美无论晴雨, 是全天候的;西子之美不分浓淡, 是全景式的, 两者之美皆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中。

其二, 从气韵上看, 西湖之魂在水, 西子之韵亦在水, 传说西施常在溪边浣纱, 水中鱼儿见其容貌姣好, 因羞怯纷纷沉入江底, 遂有“沉鱼”之比。西施后与范蠡泛舟太湖不知所终, 留给世人一个空灵的问号。

其三, 从风韵上看, 历史上美人如云, 妩媚如貂蝉、雍容如玉环、冷艳如昭君, 但以西湖的清纯、婀娜, 韵致最为神似者莫过于西子。

其四, 从情韵上看, 一为江南秀水, 一为江南秀色, 美都系于人文江南之阴柔一脉。若时光错位, 西子成为西湖的形象代言人仿佛命中注定。

其五, 从音韵上看, 西湖、西子, 首字同声、遥相呼应, 一唱一和却不落痕迹, 非大家手笔不能至。

“审美的选择, 总是在比较中确定, 没有比较也就没有选择” (王先霈语) 。也有诗人以“镜子”“明月”“图画”喻西湖, 但两厢比较则高下立见。按冯老师的解读, 以物喻物, 无生气郁勃之感, 虽有形似的一面, 终落于枯寂。以人喻物, 则神采为之焕然一新, 西湖之音容笑貌呼之欲出, 天生丽质、惹人怜爱。

2.“各随所得、诗无达诂”的妙手天成

对于这个千古一比, 后人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一说诗人是以“晴天西湖比之淡妆西子、雨天西湖比之浓抹西子”;一说诗人是以“晴天比浓抹、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 各持所据。

但正如古人所言:“读诗者字字能解, 犹然一字未解也。或未必尽解, 已能了然矣。”东坡此喻之妙, 妙在不坐实、不板滞, 以其创作之态, 也只是一时心与景会、取譬在神, 必不拘泥于晴雨二者孰淡孰浓。

因此, 全诗的意境于整体观照中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 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 亦如在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扑朔迷离终至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西子。于是乎, 晴雨浓淡, 存乎一心, 悠然默会, 各得其所。对此, 冯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有着精准而巧妙的把握。

3.“我情注物、照之则美”的物我同一

以苏轼的经历“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诗句) 和性情“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东坡诗句) 看, 其对西湖之情亦如对美人之爱。还原其创作情境, 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 对西湖的玩赏已逾多年, 湖光山色或潋滟、或空蒙濡染着诗人敏感而精致的生命。那一天, 在西湖游宴终日, 早晨阳光明艳, 后来转阴, 入暮后下起雨来。席间或有歌伎陪饮, 诗人醉意渐浓,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于是, 在可以想见的兴会与氛围中, 这一千古佳构、神来之比应运而生。东坡晚学李白, 可谓无酒不成诗啊!

若将全诗作一整体观照, 则取譬之表的背后所隐匿着的是天才的拟人之思。诚如冯老师在师生对话中所言, 西湖即一天生丽质的大美人, 全诗的所有意象都凝聚为一主意象———美人在妆扮。水光潋滟是一种妆扮, 山色空蒙亦是一种妆扮, 由此联想开去, “接天莲叶”是一种妆扮, “映日荷花”是一种妆扮;“乱花迷眼”是一种妆扮, “浅草没蹄”是一种妆扮……美人梳妆, 惹人多少美好的遐想。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诗。对于西湖之景的刻画描摹, 苏轼为何不写垂柳、长堤、小桥、黄莺、鲜花、游鱼、画舫、丽人?为何不写雷峰夕照、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柳浪闻莺?为何独独写水光和山色?其实, 苏轼所写, 非实写, 而是意写, 通过意写来写意, 写西湖如美人在梳妆之意。无论是“水光潋滟”还是“山色空蒙”, 苏轼所写皆为西湖通体之肤色, 肤色即水色, 潋滟是水色, 空蒙亦是水色。水的生命、水的精神, 呈现出“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水的肤色。

由水色联想到肤色、肤色联想到化妆、化妆联想到美人, 于是, 我们发现, 爱湖光山色与爱绝代佳人之间, 有着某种深层的、内在的精神同构。正是对西湖的这份醇厚如酒的爱怜, 驱使着诗人天才的想象和精致的感觉, “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句) 西湖以自然之美赠与诗人, 诗人则以审美之心加以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 苏轼在诗中所面对、所赏玩的并非一个完全自然的西湖, 而是对一个沉醉于湖光山色中的、超越了日常功利生活的自己的欣赏。也因此,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门径。令人称快的是, 冯老师是这样解读的, 也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金圣叹在《水浒传》“楔子”总评中说:“今人不会看书, 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 不得意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 悉付之于茫然不知。”“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 而将作者之意尽没, 不知心苦, 实负良工。”

冯老师对此诗的独到解读, 则将东坡先生于诗中所隐匿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 悉皆一一挑明、指与人看, 作者之意在冯老师心中早已昭昭如日月通明。

二、适度导读, 使人昭昭

自己成为昭昭者, 已属不易, 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知音级的读者而已。语文教师的艰巨使命, 在于不光自己要昭昭, 更要让自己的学生也昭昭。当然, 限于学生的心智、学识和阅历, 其昭昭的程度、广度、高度、深度和厚度, 自然不能与教师自身相提并论。但是, 如何深入浅出、因势利导, 使学生也能适时、适度地感悟和理解此诗的种种秘妙、个性和魅力, 实在是语文教师肩上最为重要的责任, 也是最富挑战性的职业使命。

这节课令人称奇的地方, 正是这种“使人昭昭”的功力和智慧。

1. 渗透“诗眼意识”, 让学生高屋建瓴地读诗、悟诗。

诗的创作是一个直觉明了的过程, 诗的呈现是一种整体圆融的形式, 因此, 诗的领悟和解读, 也需要一个整体的、直觉的把握和洞察。诗眼意识,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视角高屋建瓴地觉知诗的意境和蕴涵。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诗眼即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上。而这一诗眼意识, 在教师引领学生细读全诗时, 得到了巧妙的渗透和落实。

首先, 细读的逻辑顺序被设定为“后两句———前两句———后两句”, 这一过程既解构了诗本身的写作顺序, 同时也解构了学生自然阅读的顺序。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设计, 显然是为了凸显诗作中的千古一比。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曾经两度聚焦在“西湖比西子”这一诗眼上, 第一次拈出诗眼, 是为了让学生对“西子”这一审美形象有个初步了解和印象, 以便为他们深入解读诗眼铺垫必要的历史、文学常识, 但初次接触, 对西子的感受只是定位在一个“美”字上, 美貌、美丽、美好, 这样的处理是极有分寸的。第二次拈出诗眼是在细读了诗作的前两句之后, 此时, “西湖比西子”的神喻已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但这次聚焦显然和第一次不同, 美是一样的, 而对于美的内涵的解读则更进了一步, 美被分成淡妆之美和浓抹之美两种形态, 两种形态各具风姿、各领风骚。

其次, 诗眼意识也对诗作前两句的细读形成一个向心力。教师以“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吗?”一问撬动了前两句的细读, 于是, “水光潋滟”是美的, “山色空蒙”是美的;“晴方好”是美的, “雨亦奇”是美的。晴雨景致, 美不胜收。这就为下一步深度解读诗眼铺垫了良好的意象基础和情趣阶梯。

最后, 在二次解读诗眼之后, 教师顺着“美人妆扮”这一思路, 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 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总相宜”的感悟, 这既是对诗眼的再解读, 也是对诗眼的审美提升。

总之, 诗眼意识的楔入和渗透, 使学生对全诗的读悟不再作一次性的平面扫描, 而是围绕诗眼作螺旋式上升, 如层层剥笋, 又如步步登高, 站在诗眼这一绝顶上, 对全诗自然就有了“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胸襟。

2. 彰显“比较意识”, 让学生个性鲜明地读诗、悟诗

如果只是满足于泛泛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那么, 比较与否似乎意义不大。但是, 这样的解读, 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进入读诗的堂奥和门径。因此, 还要深入一些, 而深入的基本策略就是比较分析。比较的关键在于寻求诗的“这一个”而非“这一类”, 即这首诗的特殊矛盾、个性差异。从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发现, 冯老师在课堂上至少有意识地安排了三次比较性解读。

第一次在导入环节:

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 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 你们猜, 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

又曾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 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 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 他又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 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 他眼中的西湖就像是什么?

那么, 在苏轼的眼里, 西湖又像是什么呢?

这次比较, 一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是为下一环节的个性化比较铺垫台阶。

第二次在细读环节:

还记得吗?有人说西湖像一面———生:镜子。

有人说西湖就像一轮亮晶晶的———生:明月。

还有人说西湖就像一幅———生:图画。

可是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第二次比较, 意在引发学生对“西湖比西子”的个性化思考和解读。其教学的潜台词是:有人将西湖比作镜子、比作明月、比作图画, 可是苏轼为什么不作这样的比喻?为什么他的眼中西湖却像西子呢?

第三次在结课环节:

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 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

在艾青的眼中———月宫里的明镜, 不幸失落人间。

在周起渭的眼中———若把西湖比明月, 湖心亭似广寒宫。

在白居易的眼中———湖上春来似图画, 乱峰围绕水平铺。

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至此, 这一千古之比的审美张力和艺术魅力早已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比较读诗, 不在非要比出一个谁高谁低、孰优孰劣, 而在比出矛盾、比出差异、比出个性、比出特征。通过与镜子、明月、图画的比较, 学生才能进一步感受和领悟到西湖的天生丽质, 以及诗人对西湖的那份入骨入髓的爱怜。

3. 唤醒“示现意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读诗、悟诗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 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 ‘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 诗的‘见’必为‘直觉’。”“第二, 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他进一步指出:“凝神观照之际, 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 一无比较, 无分析, 无旁涉, 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 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 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此种境界实为诗的境界。

当然, 朱光潜先生是从诗的创作角度来阐释这种“见”的机制和特征的。事实上, 读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真懂诗者, 必有饱满的“示现意识”。示现就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想象得如闻如见。这就要求读者有很强的知觉复现能力, 更要有很强的想象能力。对此, 冯老师可谓深谙此道、深得读诗三昧。

“潋滟”一词的理解, 在诗中是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 又不破坏诗的意境呢?冯老师采用的就是“示现策略”:

生:老师, 什么叫“潋滟”?

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 “潋滟”两个字, 它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与水有关, 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生:水波一荡一荡。

生:肯定是很美丽的, 因为有个“艳”字。

师:是啊, 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 “潋滟”让我们看到了水波荡漾的样子, 你在哪里见过这水光潋滟的画面?

……

师:同学们, 阳光照耀着水面, 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

师:同学们, 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 难怪苏轼会说———

生: (接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诗的读法!没有以词解词的呆板, 没有概念界定的机械, 一切都是“象”的激活、提取、呈现和叠映, 一切都是情趣、情味、情韵的自然流露。“水光潋滟”是作为意象而非作为概念进入学生心田的。

要示现诗的境界, 很重要的一条是“我情注物, 辞以情发”。唤醒、调动、激荡学生的内心情感, 投入地置身于诗的想象世界, 是冯老师在“示现教学”中的又一举措:

师:雨中的西湖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来, 看看吧! (看课件, 随着音乐, 教师轻声描绘:山变了———房子也变了———树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

师:如果此时, 你就是苏轼, 喝着杯中的酒, 赏着西湖的美景,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西湖上雾蒙蒙的。

生:好模糊, 就像摄影时对焦没对准。 (笑声)

师:呵呵, 这么专业的术语都出来了。

生:看到了柳树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

师:嗯, 好诗意啊!

生:房子朦胧了。

师:是啊, 房子朦胧了, 眼前的一切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 像走进了———

生:像走进了仙境一样。

师:你就是那位仙人! (笑声)

生:像是走进了神秘的世界。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 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朦胧、奇妙的感觉, 与其说是由文字解读所得, 不如说是学生投入地置身于想象中的诗的境界所得。因为投入, 我之情趣方能投射到由想象所呈现的物之意态中, 从而获得某种愉悦的审美体验。这里, 教师的一句“你就是苏轼”的心理暗示至为重要。

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 篇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离开汴京到杭州任通判。这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又不愿陷入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旋涡而主动要求出任地方官的。到了杭州,苏轼在政治上赈济灾民,监督捕蝗,关心民生,颇有建树。另一方面,西湖和钱塘江的美景也使他流连忘返。充实的生活改变了他在汴京二三年创作贫乏的局面,写下许多反映民生疾苦或描摹杭州美景的小诗。尤其后一类诗,更是佳作迭出。苏轼自谓“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便是传诵不绝的好诗。

这是首作于熙宁六年的纪实之作。诗人饮于湖上,开始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只见湖水漫漫,涟漪阵阵,粼粼波光,赏心悦目。不久,阴云四起,雨丝纷纷,雨雾青山,袅娜多姿。诗人巧用比喻把晴雨变化中的两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得到历代文化者的称颂。“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陈衍《宋诗精华录》中说:“后两句逐成西湖定评”。从此以后,西子湖成为西湖的别名。

诗的一、二句写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西湖景色。晴时近观西湖,波光闪烁,雨中远眺群峰,迷蒙隐约。“晴方好”和“雨亦奇”互文,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水光山色。阳光照耀下青山一碧,很美;雨丝飘飘中湖水盈盈,也很美。面对如此动人的景色,诗人悠然神会,写下了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为什么称颂不绝?首先是比喻的新奇。人们常常以物比人。曹植在《洛神赋》中形容宓妃“翩若惊鸿,婉如游龙”。平时我们说“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苏轼别出新裁,以人比物,用西施比西湖,表现西湖令人心醉的旖旎风光。

比喻是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描摹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西施是历史上著名的绝色美女,为人们所熟知。苏轼以此作比,正是发挥了修辞手段的积极作用。西施的美谁也不能作具体的描述,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她是不确定的理想化的美的象征,就此而言,人们又是陌生的。以既熟悉又陌生的西施形象作比喻,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你觉得西湖的山水有多美就有多美,正像你心目中的西施一样。这样的比喻,既新鲜,又巧妙,极富艺术魅力。

诗人以西施比西湖,也表现出精细的艺术构思。一二句写水光山色,实际已经显示出与美人的联系。古代作品中传统的描写是“眉若青山,眼如秋水”,现在也有成语“望穿秋水”。苏轼反其意而用之,由盈盈湖水和叠叠青山联想到美人的眼和眉。为什么用西施为喻呢?这是因为西湖在越地,西施是越人,属同一地区;加之都有共同的“西”字,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是非常自然的。另外,西湖既然“晴方好”、“雨亦奇”,无时不美,这与传说中西施平时光彩照人,即使因病捧心,愁而皱眉也引得东施效颦岂不刚好相似?诗人浮想联翩,巧妙构思,才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3

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美:(比西子)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饮湖①上初晴②后雨

原文

水光潋滟③晴方好④,山色空蒙⑤雨亦奇⑥;

欲把西湖比西子⑦,淡妆⑧浓抹⑨总相宜⑩。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方好:正显的美。

⑤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⑦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⑧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⑨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⑩相宜:也显的十分美丽。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的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壮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淡妆浓抹,她总是显的那么美丽。[1-2]

创作背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 篇5

西湖的风景真是美如画,就像一匹被揉皱的绸缎,又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一缕和煦的暖阳照耀在湖面上,像是一位仙人在上面扫了一把碎金。西湖的水真绿呀,绿得那样迷人,说她像一块碧玉,又仿佛太浅了,说她像一块绿宝石,又好像太深了,就算是能工巧匠也会自叹不如;西湖白水真清呀,让人都胡看到湖底的沙石,和那在水里正自由自在地嬉戏玩闹的小鲤鱼;西湖的水真静呀,就像是一块圆境,映照出青青的山,绿绿的草,红红的花,蓝蓝的天,和那棉花似的云朵,你看那可爱的荷花,正竞相开放,点缀在湖面上。它们有的早已盛开了,露出了里面淡黄淡黄的莲蓬,和那天真的粉红绽开了迷人的笑靥,有的才初放,才绽开几朵花辨,像是亭亭玉立的姑娘正害羞躲在花辨后面,还有的还只是个青中带粉的花骨朵,藏在花苞里不肯出来,但早有几只小蜻蜓立在丁上头,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呀!看那青青的荷叶,平铺在湖面上,大的像个大圆盘,上的像个绿色小呭子,挨挨挤挤的,可爱极了!你看,那岸边的.柳树姑娘,正伴着微风的拍子,扭动着婀娜的身躯,甩动着碧绿的秀发,风停了,柳树姑娘又像是一个爱美的姑娘,正对着湖水梳妆打扮。你瞧,那岸上精致的小亭子,伴着那湖光山色,是那么的天衣无缝。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这一切是这样美好。

真是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天空下起雨了!看来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

正当我正要转身离去时,突然发现雨中的西湖丝毫不逊色于晴天的西湖呀!我深深地汲了一口气,顿时感到十分舒畅,空气就像被过滤似的。啊,远处的山峰被笼罩上一层薄薄的雾,看起来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时深时浅,好像还有点时远时近,真是别看一番风韵呀!呀,你再看那调皮可爱的小雨珠,在湖面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又落在湖面上,奏起了动听悦耳歌曲,活像一个个欢乐的精灵,把西湖也给逗笑了,让她的脸颊上泛起一个个小酒窝!一切都朦朦胧胧的,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 篇6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会正确读写“饮、初、蒙、欲、浓、抹、宜”七个字,能正确识读“潋滟、空蒙”两个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能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感受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本课难点在于让学生品读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蕴含的感情,对于三年级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资源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收集的作者和诗歌的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回忆导入:

1: 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一篇诗歌《赠刘景文》:

(带头背诵)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还有一首诗歌大家比较熟悉,那就是《题西林壁》,有哪位同学会背诵这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同一位大诗人,他就是苏轼。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学生回答)

补充一下内容:

苏轼,宋代大诗人,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领军人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解释“轼”:车厢上面作扶手的横木,增加趣味性)

苏门三大家:苏洵、苏轼、苏辙,可以适当介绍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名字,洵;实在,诚实;辙:车轮痕迹。

(出示苏轼的书法作品,如《寒食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获见帖》等,让孩子感受苏轼作品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篇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详细解题: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

应该这样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怎么理解题目呢? 生回答。

两种理解皆可,但理解为如品美酒般品味湖上风景最佳。

注意“初”字为衣部,初者,裁衣之始也,故为衣部而非示部。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篇8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背景资料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赏析重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背景及译文大意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

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3.奇:奇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篇9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又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风光图片尝试仿写一首写景诗,我进行巡视指导,也做到了人人动笔。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尝试动手写诗等等。

(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再如让学生动笔写诗这个环节,学生做到了人人动笔,并且完成的质量整体水平较高,连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下课后都主动将他写好的诗拿给我看,让我深感欣慰。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0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写西湖的诗,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优美的语言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又营造了阅读期待。]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

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 湖”)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PPT简介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教学意图:“题好一半文”,写作如此,教课亦如此。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知诗人、了解诗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显得生硬、突兀、枯燥。]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

①潋滟(liàn 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读出诗句的节奏美、韵律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

3、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

[教学意图:当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自身的经验方法得到认可时,对学习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5、赏“西湖之晴”。

⑴齐读诗句。

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 “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

⑶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

(板书:潋滟)“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

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⑸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⑹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赏“西湖之雨”。

⑴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⑵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⑶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

⑷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⑸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

⑹(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⑺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

(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教学意图: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⑴ 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⑵生自由练读

⑶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⑷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

两种“景色”都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天气”都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感觉”都很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两句诗的朗读指导没有作统一要求,不把教师的感受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揣摩,从而盛开出他们最珍贵最独特的思维之花,理解之花。]

8、赏“西子西湖”

⑴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

(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

⑵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

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

⑶(出示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⑷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淡妆浓抹)

⑸联系生活实际: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

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

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⑺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总相宜)

⑻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

[教学意图评价:“西施”是诗中意象,苏轼借西施比喻西湖。此处借课件图片,借旁白语言,借想象生活,重墨渲染西施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西施之美,感受到西湖之美,更感悟到文字之传神。]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男苏轼、女苏轼)(

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

[教学意图:音乐是流动的画,《出水莲》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的伴奏之下,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带情感的画面。]

六、荐诗篇,重积累。

1、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2、老师也搜集到两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生读诗

4、师简述诗景

5、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

[教学意图:拓展两首写西湖的诗,带领学生领略了西湖的别样美,加深理解。拓展能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借助课堂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鲜活魅力。]

5、作业:

①、背诵本课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拼音 篇11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饮湖上初晴后雨朗读

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什么季节?

4.饮湖上初晴后雨知识点复习

5.《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赏析

6.饮湖上初晴后雨考试练习题

7.《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课堂实录及赏析

8.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什么季节

9.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谁

上一篇:浪漫邂逅与你们相遇的情感美文下一篇:幼师月份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