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2024-06-04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共11篇)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篇1

目前,教育改革已经成了轰动全国的热点问题。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的前景并不乐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授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3、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

4、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只能接受标准答案而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证明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亟待改革。要深化改革,大家必须转变观念,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创造。因为这是未来人所应具有的诸多品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语文教育无疑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农村语文教学改革应改革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意识

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再这样教下去,语文教学定要走进“死胡同”。要结束这种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改革。要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出“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初级中学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

二、明确要求,优化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处于一个费时多、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状态。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既不适应升学继续深造的需要,也不适应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需要。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要适应学生的心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在有效的时间里收到最大的效益。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以此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将受益终生,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三、不断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

创新型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型教学,强调“爱”的教育。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主张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此外,创新型教学重点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的教学应回归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我们都知道,中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发达,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一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同时介于发达的形象思维,加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创新型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搞好教学的“开场白”,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愿望。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应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的平台,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四、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这一角色很像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是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而是千方百计地让现场的来宾和观众畅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终形成统一结论。当然教师的角色与主持人也有差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于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与必要的评说与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摹活动,我觉得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较好地完成角色地位的转变。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篇2

一、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动态, 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

生物学是一门发展极其神速的学科, 一些理论和概念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然而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时代发展相对滞后, 这就往往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使学生不能及时接触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态, 吸收生物前沿科学新知识、新理念, 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教师应该经常进修学习,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 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交流, 相互学习, 勤于总结, 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效益。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 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生物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可以作为我们优秀的教学素材。譬如, 在讲述克隆及转基因的时候, 我们可以以目前热点话题“转基因水稻”为例子, 将基因克隆及转化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这样可以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为话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 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将生物学知识与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进而让学生明白, 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教师要充分能动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并积极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这样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和积累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 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 大部分内容原理和方法都是由教师用文字语言或图片描述, 信息来源比较有限, 并且缺乏灵活性, 方便性, 往往难于使学生们完全理解和记忆。将先进的电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常常可把原来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化难为易,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和概念, 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噬菌体浸染过程、基因工程等, 可以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降低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当前比较热门的生物学相关的科教片,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当然, 教师最基本的语言表述是授课的基础, 板书、板画是授课最基本的展示手段。因此, 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图片描述授课合理结合, 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 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抓住高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 顺利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开展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开展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实验教学, 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仅可以向学生介绍书本上的知识, 同时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认识到生物学的乐趣和奥妙。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精心指导, 多方位告知学生生物实验中的内在联系,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 还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 由于教学条件不同, 目前我国高中实验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实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 无法向学生开设实验教学, 这样严重降低了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因此, 个人认为, 实验教学将是新课程改革下生物教学改革的重点。

五、关心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还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前, 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 有些学生独自解决事情的能力相对较弱, 遇到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难事就不知道如何解决, 时间久了就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 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和学生进行交流, 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观念。这不仅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宗旨, 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总之, 在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受到重视, 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应该不断改进。只有这样, 高中生物教学才能跟上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 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之星。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高中生物教学也显得日益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行, 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本文根据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情况, 就教师自身知识储备更新、生活化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方式改进、实验教学开设及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兰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学周刊, 2013 (2) .

[2]王惠娟.生物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J].新教师教学, 2011 (11) .

[3]孙庆兴.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 2013 (3) .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新教材 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学体会

国家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农村初中在教学第一线的地理教师,所教的科目是中考不统考而只是会考的地理课程,因此绝对多数学生乃至学校都不重视这一学科,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方法,已成为地理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 地理教师要把握认识初中地理新教材

初中地理新教材,尽可能地把地理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强调了学习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添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和技能训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难度适当,内容精简,做到了使学生既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教材的组成形式分为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正文是课文的主体,是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在全书中起着骨架作用,而非正文则是对正文的补充和说明,它包括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等。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反映地理学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社会的新发展。

新教材还注重让学生对热点时事的关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如让学生从网络、新闻、报刊上收集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经济发展与生态变化情况,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

二、 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在摸索中不断深化,新教材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师生的肯定,教师的观念更新了,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了朝气,课堂教学气氛也更加融洽了。

1.教师的观念更新可以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气氛更好地融洽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地理知识为目标,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机器,结果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还严重地抹杀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尤为重要。

第一,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框架。这好比说教学是行驶中的汽车,教师就应该作为指路牌,学生作为司机,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去阅读理解教材,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意义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老师没想到的问题,可能全班几十个学生中的某一人想到,这样,大家想到的问题会更全面、更周到,当大家把问题聚集到一起,又来讨论解决的方法,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所学的知识点加深了理解,认识更加深刻,所以,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第三,教学中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合作与交流,对学生的见解多一些赞赏与鼓励,教师还要学会整合教材,适时适地收集资料,融入教学之中,树立开放的教学观,与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建立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

2.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增添课堂教学的精彩

新课改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第一,目标设计教学。教师针对每一节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回答每一个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问题讨论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三,课题探究学习。指导学生课题或者学生自选课题进行课外调查、考察,写成调查报告或者小论文等形式,集体进行汇报、交流,办地理墙报等,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第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调查活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利用周末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考察家乡的山脉、河流、植被等;走访村寨,了解民风民俗,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讓学生懂得如何趋利避害,合理利用资源,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意识。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了解家乡,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4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形成宽松活跃,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爱学生,真正关心学生,才能更进一步地去教育学生。用“情感”为学生开道,才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用“情感”、“爱”去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交友谈心,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去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多鼓励少批评,指出长处,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才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大胆地质疑,大胆地讨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听客”和“看客”了,“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的讨论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以及应用的全过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做自己, 才能更好的去学习数学课。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实践,显得非常重要了。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在上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我就问: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我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小明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学生瞬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想像,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提高教学效率。但要想达到新教材的有效教学,教师在使用时必须科学,制作课件决不能是课本的简单复制,也不能只当作投影仪而代替教师的板书, 多媒体的展示也应及时、适度,不能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按”。制用课件要新颖、科学。例如,在七年级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几何体的各种要素,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中学生阅历非常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没有培养起来。例如,九年级几何《圆》第一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flash动画,当采用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在公路上行驶,让同学观察画面,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这时,学生一看动画,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课本以外的渠道获取有用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

四、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例如,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五、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活动课

2010年7月1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在此文件指导下,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和建议,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同时树立包容尊重的价值观。其中,“活动教学”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改后,许多地理知识都是通过“活动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如何设计好活动课的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使“活动课”有趣又有效,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成为教学的关键。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侧重

新课改后,由于教学形式的转换和教材的更新,教师需要重新熟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增内容和板块,然后再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最好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教学内容转化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思维。

2.活动设计思路

(1)设定活动目标。即活动后希望学生能掌握到知识、产生情感态度以及树立价值观。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设计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层层递进的活动目标,实现学生的差异化教学。

(2)设计活动情境。即活动的具体形式和流程。教师要事先设计好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时间的把握以及安全等各方面的考虑。

设计活动情境时,教师应注意把握“激励式教学”理念,即在活动设计中尽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不是采用“灌输式教育”,一定要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脱离“灌输教学”。具体在设计活动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意设置悬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设置悬念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苗头,并在持续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最终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设置悬念还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让学生能在欢乐中学习知识。

②积极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场景。新课改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设计“手脑并用”的活动环节,促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并使学生边做边思考,养成“动脑又动手”的好习惯,从而实现从“猜想”到“验证”的教育模式。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③努力构建“学以致用”的活动场景。新课改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主张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要积极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活学活用”“现学现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错误观念的产生。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尽量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启发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的思考。

④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许多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习惯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教学环境,但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状况应该被改善。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使一些抽象的传统教学方式所难以表述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调动到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3.知识同化吸收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仅是知道某个知识,更要会用这个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同化,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意义

1.促进探究式学习

“活动课”的设计在于促进学生参与,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2.促进互助交流式学习

在“活动课”中,学习氛围比较轻松,在操作环节,往往以小组形式进行,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助,形成合作式学习方式。

3.有效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课”上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促进“学以致用”

“活动课”中设计了“学用结合”的部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现学现用”,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三、总结与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社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改下,初中地理课程中新加入的“活动课”板块就肩负着这一重任。因此,教师在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成效检测方面都要尤其注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但这有时候也会造成一些问题,例如,课堂混乱。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做到稳而不乱,收放有度,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走入误区时,老师也要注意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和控制。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师生才能共同努力结出活动课程的丰果硕食。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篇6

新课改中要求我们要重视个性教育,我觉得对于我们农村中学而言特别重要。进入我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初中阶段成绩属中下生,英语更差,很多学生的英语可以说是未入门。而对于这些后进学生如果放任不管,英语教学就无法进行。针对农村的英语教育现状,结合课改理念,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农村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掌握差生心理,培养师生感情

后进生进入初中时,外语已学三年。在考试中连遭失败,他们对外语已失去了信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每接一届新学生,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对英语的态度。做到这一点,就要主动接近他们,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好感。也是让学生在感情接受老师,接受英语这门课程,重新燃起他们学习英语的欲望。

1、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我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给他们母亲般的爱;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无暇管教孩子,我主动利用星期天将他们组成学习组,不但辅导外语,还进行思想教育。总之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任他们,了解他们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学外语的信心和兴趣。2.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差生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燥,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动不动就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因为 这些差生在班级中常被学生鄙视,有些教师也指定他们是班级的“败类”、“包袱”,在学校受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所以产生厌学情绪,自信心不强。对他们我便采取理解、尊重、宽容的态度。如当我看见差生抄其他同学的作业时,我不但不责备,甚至还表扬他们想完成作业,有时还主动将最好学生的作业本借给他们抄。但教育他们并不是抄完就完事了,而是要求他们要“一抄、二读、三背”。第二天上课,有意识地叫后进生站起来口头做一遍,同样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次的单元测验,我将成绩有进步的提出来及时表扬,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有些后进生的头脑反应的慢点,有时一个简单的东西讲几遍还不理解,我不厌其烦地再多讲几遍;有时想法编成公式和顺口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直到他们听懂为止。无数事实证明,后进生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 而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鼓励都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3、借助集体的力量感染差生

进入高一就要在班上培养学外语的气氛。班级的学外语气氛浓,外语成绩好,这对那一部分后进生也是一种很大的促进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常常会不知不觉感受到集体的压力。别人的外语都能学得好,为什么我不能?在强烈的学外语气氛感染下,一些后进生也会慢满地努力学好一些.4、给差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后进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后进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一学期),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以保护他们已形成的学习积极性。

二、根据英语特点,采取科学教学方法:

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大量地反复地朗读、背诵。而大多数差生对反复的读、记、背感到厌烦,所以对学英语不主动、怕吃苦。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变学生不主动为主动,不想学为想学,我的做法是:

1、化解难度,激起学生的兴趣:后进生大多在初中阶段英语就没学好,进入高中后,难度增大,他们更不想学了。我便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后进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常笑容地说:“very good”,他们往往因得到这这个赞扬而激动。这样后进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一学期下来,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为了延长后进生上课专注的时间,我常结合课文做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课堂上将好后进生搭配起来,采取集体、小组、双人、个别活动训练相结合,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节他们的情绪,让后进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2、帮助后进生做好预习工作,“笨鸟先飞”。后进生往往因为基础差,对学好英语已没有信心。我便带着他们先飞,利用辅导课帮助后进生预习新课。帮助他们多次温习音标,掌握单词的拼读规律正确发音,熟悉词性及词义,试读课文,翻译等。和差生一起预习实际上是教给他们学英语的正确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虽为笨鸟,但只要能飞起来,就说明他们开始掌握了飞的技能,慢慢地就会飞得远了。

3、督促后进生课后复习。督促差生课后复习最好的方法是对差生的作业进行面批,这样可以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其次是每天抽时间找差生到我面前来朗读背诵学过的句型或课文段落,每单元后的checkpoint我帮助他们归纳重点难点及有用的词语,一单元结束的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叮嘱差生千万不要把太多的缺漏带到下一单元,以免造成新的更大的差距。

4、后进生也要开展课外阅读。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篇7

一、灵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

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 要学会创设富有课堂活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 真正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 巧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多思

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政治教师应巧于设问, 精心提问, 鼓励学生多思并大胆质疑, 有思考才有发现, 有发现才有创造,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要求的“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式转变”。

例如:在学习初三政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 教师可以引用哲理事例“吃蛋原理”。一户人家养的一只母鸡一天下蛋一个, 母鸡的主人有三种消费方案, 之后问学生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一种方案?巧设问题情境后, 学生们开展激烈的小组讨论, 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要趁势引导, 给学生分析三种方案的结果。通过情境教学, 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新知, 教学效果良好。

(二) 妙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真正的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活迸发力量的教育。政治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具有时代特征。所以教师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妙设生活情境或鼓励学生自编自演生活中的小故事, 这样学生会感到自然、真实、亲切, 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下快乐地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每位学生心底的道德要求和社会责任感也会被激发出来。

例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这节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我妙设了“爸妈我想对您说”这一生活情境, 使学生重温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讨论自始至终洋溢着轻松、愉悦、快乐、幸福的氛围。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信息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也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变革。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创造能力, 加大课堂容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 它集声、光、形、动画于一体, 创设出直观形象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可以综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会知识, 准确地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从而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只有恰到好处地使用它才能使课堂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有的教师本末倒置, 盲目滥用多媒体, 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制作课件上, 却忽略了认真钻研教材、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直观效果, 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调动和思考过程;更有甚者, 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知道人的情感是不可以用牵强的画面和带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来调动的, 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 成员之间共同探索、合作交流、协作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分享成果, 教师再适时加以点拨、评价, 大家共同体验收获的喜悦, 小组之间可以很好地实现相互交流、帮学、矫正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一次出色的发言、一个高质量问题的提出、一次成功的操作, 会赢得老师的认可和其他同学的心悦诚服, 这会使该生变得更加自信, 获得自我肯定等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而充分调动该生和其他组员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学生参与热情的维持要靠参与能力的支撑,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合作技能和方法进行指导。如:每个小组要设置能说服他人的中心发言人, 其他同学要学会虚心倾听中心发言人的看法, 并善于质疑、更正、补充。此外, 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时机, 这样才能发挥最佳效果。答案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问题涉及面大时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等时机都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模式,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四、结语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篇8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将学生引入所学习的内容之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和学习的内容进行对话。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由此可见,无论你采取何种方式,在课堂教学还未开始之前都得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最为重要。而且从目前我国总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其实很多教师都没有注重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光注重在学生进入状态后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有部分学生在上课刚开始的几分钟内就很难以平静下来听课,甚至经常迟到,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应给予充分的准备,当然,无论你采取哪种方式,都应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那么对于语文课来说,无论是学习何种体裁的课文,课堂上一定要读,如果一堂语文课中连读书的声音都听不到,那我认为就不是一堂合格的语文课。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而且还可以能增强视觉、记忆和听觉的能力。不过,在读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品味、情感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如在学习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狱中年欢》。这主要讲的是一批革命者在监狱里同敌人巧妙地斗争的一个故事。,我就采用了自读、跟读、分角色读这几个教学环节上课,学生很喜欢

二、沟通合作,互相启达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意见不一致时,能进行理智地分析,让争论成为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预习读书,简单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对难度较大的问题仍然会存在一些模糊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个体思维遇到障碍无法进行时,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而引发争执,此时开展恰当的议论,调动群体智慧,使个人思维能力在“群体思维”的作用下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议论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创造动因和表达欲望,抓住热点,收集议论信息,启发引导,调控学生的思维角度,使议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质疑和反驳,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学会相互更正?补充和求同存异,促进信息的横向交流,使学生从思维上和知识上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对精彩的发言和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对难度较大?分歧较多?议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产生了渴求解答的心境,为教师的讲解作了铺垫?仍以分析《一件小事》为例,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们议论:那车夫挽着老妇人走去,越走越远,本来后影应越来越小?为什么文章里却说“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呢?这问题提的难度适中,时机得当,学生顿时气氛活跃,兴致高涨起来,通过大家议论,加深了对“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的理解,对全文主题及作者的感情变化也理解得十分清楚?在议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我对能言善辩,一针见血地答出问题的学生大力表扬;对首次“登场”,言语拘谨的学生,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更要当场给予鼓励?学生讲错了,教师要善于点拨,积极引导?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养成积极思维?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学生议论的问题应与课文中心思想有密切联系,具有普遍意义,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议论的题目要有利于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并且难度要适中?一语道破或难度太大,都引不起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讨论题目的提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属于理清课文脉络的讨论题可放在预习后,讲读课文前体会重点词?句?段的讨论题可放在预习后,讲读课文前体会重点词?句?段的讨论题可放在讲读中进行有关人物评价?推测故事结局的讨论题可放在讲读后进行?

三、改进方式,提高效率

课堂的教学质量对于学习的质量是很重要的,老师和学生要做到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到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首先,老师要做的是交出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具体做法是:了解文章相关背景、作者简介等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课前了解,他们可以通过书本资料、网络查询等途径来找到他们想要的资料,并且老师在开始上课时,可以请学生来讲讲他们自己对于文章背景和表达思想的了解,老师在听过之后不要及时做出评价,而是等到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慢慢透露出文章的意义,这样来说,不管学生讲得对或是错,都会得到鼓励。然后,要充分利用学生听课过程中接受能力的波峰和波谷,据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前5分钟接受力较低,后来随着时间增长会显著提高,最后十分钟时又会后下降趋势。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安排好时间,将重要的内容放在中间讲。例如:老师在讲《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前五到十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诗的背景,到十分钟后则可以讲诗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学习好这首诗的灵魂。到课程的最后几分钟是,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下诗句,讲解一下诗句的具体意境。

四、诱发情感,自然而发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及难题之多不断地引起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并闯出一条又一条的新路子。但是由于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教学千头万绪,是一项结构复杂的工程,所以,往往刚走出一个低谷又徘徊在另一个十字路口,困惑不断,在困惑中又感慨万千:作文教学的土壤不肥沃;学生谈“文”色变,老师无所适从。

应该说学生谈“文”色变的主要症结在于先天不足而激发不起写作兴趣,他们只觉得“苦,涩”,而不到“香,甜”。因而,激发学生的情思,使他们觉得写作象咀嚼青橄榄一样一先苦后甜,余味无穷。在写作兴趣之火还没燃旺之前,不能也无从奢谈从作文难中解放出来,因为那样反而会在学生心头笼上一层消极的阴影。而应先钻进作文里,从中发现每个学生每篇习作的闪光点,以激起他们的兴趣。平时,我们总以为希望要求学生能带着激情去写作,写出真情实感来。的确,激情洋溢,往往是灵魂勃发,驾驭自如。但是,我们在“激情”上作过多少文章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把它提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上来认识。作文教学时,我们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分认识到这“思考的一代”思考的是什么,揣摩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按大纲规定的“程序”进行。无论是命题,指导写作,还是评改,讲析习作,都应进入“角色”,走进学生生活,透视他们的心迹。即或是选择范文,朗读范文,也要出奇入胜,在情感世界里游戈。只有这样,才能在心里上接近他们,不断激荡他们吐露真情实感。

以下面一题作文题为例,略证作文教学进入“角色”的重要性。这道作文题是:

初三年级多数人已到十六岁。面对十六岁。该思考什么呢?

请你自行命题写篇叙议结合文章。

十六岁是“如诗如画的年华”,是“霍霍燃烧的季节”,他们贞洁但不单纯------“弱小的身躯十六岁的心”,而对人生,社会,他们有着独特而又未脱稚气的见解;伴着诗意“跨进三点一线的校园”,但在寻找“自我”途中又渴求充实,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咏叹“外面世界多美好”,但又朦朦胧胧地走不出那片“困惑”,疑是“热情与现实相去得如此之远”;异性的诱惑,流连忘返,探寻另一种充实;更有“千军万马进重点高中”的现实,一颗红心,多种抉择。但又不乏理智的分析,他们认为,“从困惑桩上解缆,一切都将生动起来”。面对这样多彩多姿的年华,我们应冷静地加以分析,不要老说“我十六岁的时候……”,这样只能设置一重又一重的“隔热层”。于是从命题到指导写作,从评改作文到讲析习作,教师都要进入十六岁的“角色”,去点燃那“霍霍燃烧”的激情,让学生萌发十六岁的绿洲,使之得到升华。我想,这样的作文教学必将受到学生的欢迎,并能欣慰地看到一篇篇“杰作”。

新课改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9

邬 娟

摘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课堂得到延伸。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负面影响。教材被冷落,学生关注文本少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受阻。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的灵活与开放受到了限制。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要遵循适量,适当的原则。多媒体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新课标,语文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等特点,正改变着处于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观念,也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死板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等。尤其多媒体的出现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手段,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了精美实用的课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在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及策略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上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驾驭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误用,滥用现象时时出现。下面我就实施新课标以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谈几点看法。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课堂得到延伸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教育者,感谢高科技的发展,给了他们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适值冬天,可学生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内容后,都有一种想亲眼目睹荔枝的强烈愿望,课前我考虑到了这一点,在信息网上搜集下载了许多有关荔枝的图片,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了加工整理,当那一组组图片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不仅仅得到的是视觉上,心理上的满足,同时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在写作上的匠心独运等等。

多媒体的另一个优点是容量大,不受时空的限制。虽然教师在准备时略显费时,但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熟练,信息网络的连通,制作的语文课件文字,图片,声音等容量会很大,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内,课外连通,形成很大的知识网,语文课堂得到极大的延伸,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满足了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做到的。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实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我讲的《从“千里马”说起》一课,这是韩愈的《马说》一课的拓展课,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理解不同时代的人才与伯乐的关系。开头导入我就运用了一段影像资料,画面上展现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腾的骏马,音乐上是腾格尔在歌唱,这种创设的意境很快就感染了每一个学生,那种对马的热爱之情已经演化成对人才的爱惜,更深一步引发了学生豁达的人生观。他们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都是那样真切,对于千里马与人才与伯乐的关系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甚至有一个学生在谈感想时说:我非常想做一匹千里马,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真希望这个社会多培养一些伯乐出来,好去发现千里马,不再让千里马被埋没。后来学生在这节课后写了作文,内容上体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广度是我始料不及的。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在课改新课标下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这势必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负面影响。

1.教材被冷落,学生关注文本少了

一些运用了多媒体的语文课,用屏幕上演示的文字代替了教材。学生的眼睛多半时间盯着屏幕,手中的教材被冷落在一边。如第一次熟悉词语时,学生注视屏幕,词句及图像等不断呈现不断消失,词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不深刻的,有时甚至学生做笔记也来不及;阅读分析等其他环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多媒体呈现的课文内容往往一闪而过,学生无法重复学习和回味,对词句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和充分。如果这样学习,就不符合新课标下要求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认识工具,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喜欢并热爱教材。上多媒体课时,教师不能放弃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教材、关注教材。

2.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受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与功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有时可以使师生心心相通,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所在。多媒体的运用,使得师生在交流中多了一个中介,且这个中介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师生情感交流由于它的存在有时显得冷冷冰冰,妨碍了师生情感互动。因为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情况的反馈信息常被忽视;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所演示的内容,教师的言语鼓动和情感宣泄常被学生忽视。有时教师会有顾了这头,而顾不上那头的手忙脚乱的感觉。如课文的配乐朗诵固然好,但如果上课教师自己能朗诵,或让条件好的学生来朗诵,那不是更能影响学生的情绪,更能渲染课堂气氛吗?多媒体所带来的便捷不能取代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

3.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的灵活与开放受到了限制

教学过程和结构本身需要有序,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多媒体课件一旦制作成功,它的程序就固定不变了。上课时,教师只能一步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演示程序,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既定的程序中去,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完全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不仅学生,就连教师的思维与讲解都被多媒体控制了,整个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受到了限制,学生独到的见解,智慧火花的碰撞是无法在多媒体上预先设置的。有些教师设置好的问题,答案也是预先设计好的,但对许多问题,学生与教师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学生有很多有创意的答案无法放进多媒体向全体同学展示。长期如此,学生就不积极思考,或者不愿意发表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看法,而是期待教师的答案早点展示出来。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疑问,探讨解答是非常灵活与开放的,如果多媒体设置的课堂框架限制了这种学习方式,那就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了。更应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

4.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学习

多媒体所展示的图像、声音一般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浅层次的诠释,而且它是经过教师理解后的产物,已经失去了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原汁原味。如果以视听来代替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领会过程,缺乏分析、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一些较浅层次的语言现象也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至于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更难得到较好的培养。许多课文的内容要求通过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去感悟和理解,心领神会是最符合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学习内涵,如果非要用多媒体把语言文字的内涵用固定的画面展示出来,那势必局限了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用听代替了学生的读,就使学生失去了直接感受语言文字的机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不够深入与直接了。

总之,语文课在选用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遵循适量,适当的原则。多媒体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不是板书的简单替代品,它是服务于教学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会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运用不恰当,就会显得费时费力,使语文课堂变得失去活力,失去了灵活性与开放性。为体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理念,语文教师要动脑筋制作精美,灵活的多媒体课件,让它们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篇10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学

老师在每一节课不需要急着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而应该先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精心导入,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而且能开启学生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在Word软件《插入图片》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首先利用网络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了之后讨论起来:“真漂亮!”“怎样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的,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情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调动积极性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可运用小组协作的形式,针对情况,有效分组,遇到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取长补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会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协助解决。

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三、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表层意思即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更进一层,可以理解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寓学于实践的环境,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在设置任务时也应注意任务的难度和层次,不能盲目求大,颁布过多、过重的任务,以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的任务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后的评价。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四、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课程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因特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更加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要教育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要教育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迷恋网吧,不沉溺于虑拟空间。

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简单理解为将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在课程整合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才是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最终目的。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篇11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 探究 实践

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是新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可是,在农村学校,新课改的亮点却成了难点,实践操作难度大,这让许多农村教师视为畏途。

有幸听过窦桂梅等语文大师的课及报告,会后,老师们都会议论一番,谈自己的看法。其间,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们都讲得很入理,一套一套的,可这样的教学,在设备跟不上,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学生知识面狭窄的农村小学,行得通吗?对此,我也质疑过,可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觉,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只要老师们用心地去进行教学,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相应地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此,我们的老师感慨道:我也不想满堂课地讲呀,我也累呀,可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自主研究,结果是学生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谁也不敢吭声,整个课堂鸦雀无声,什么问题也研究不出来,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再这样下去,我的课都没有办法按时完成了,算了,灌吧,学生懒得开口,我也省心。 就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农村学校,就成了一句空口号,没法执行下去。

我原来也觉得,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件难事。开始尝试时,好多次,也如大多数老师所感慨的一样,“自主”的结果是“沉闷”,课没法按时完成,心里很是沮丧。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肯开口呢?是老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大,还是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是学生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是老师提示启发不到位……我陷入了深思之中。为了找到答案,我找学生了解情况。了解到的情况是:老师问的问题,一方面,确实难懂,学生不知从什么角度去回答;另一方面是,就算懂了,也不好意思回答,怕同学笑话。再就是,学生一直在等待着老师讲答案,也相信老师会把答案说出来,既然这样,学生就没有思考的必要了。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开始研究我的教案,细细地看了自己上课时所设计的问题,结果发现,有些问题确实有难度,要么范围过宽,要么过于笼统,要么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对这样的问题,我在上课时,又不注意加以点拨,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启发,学生“无以言说”是理所当然的了。了解这些情况以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备课思路,尽量把问题设计得简单一些,明确一些,上课时注意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给予学生信心;同时,对问题的解答,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而我只是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和总结就行了。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努力,渐渐地,学生也就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今,虽然课前的准备会辛苦一些,可在课堂上,却也比以前从容了许多,轻松了许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谈到综合性学习时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看出,就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较而言,它涵盖的内容、方式更广泛,更能注重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独立的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更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于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与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记得我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懂得蚕的生活过程,感受蚕的奉献精神,体验蚕一生的不易,我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养蚕,并且写好养蚕日记。第二天班里的窗台上就多了一个装有几只蚕宝宝的纸盒,它成了我们班的 “新成员”。一下课,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奔到窗台前,观看它们的一举一动。“这就是蚕呀,我还是第一次见。”“快看,它身上有小黑点。”“数数看,它有多少只脚?”“它那么小,怎么吃桑叶呢?”“我也要养几只。”大家兴奋地观看着、议论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小小的纸盒难以满足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蚕宝宝呢?于是,我抓住教育良机:“大家都想拥有蚕,仔细想想其实你身边的人就能帮你实现这个梦想,也许就是你的邻居,也许就是你的小伙伴。认真想想,你该怎样做才能拥有蚕呢?”他们思索着,但我看得出,有人已经朦朦胧胧地懂得了与别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后来,班里的同学都陆陆续续找到了蚕,并且“蚕”成了他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他们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遇到困难能互相协商、互相帮助、主动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自我认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我都能及时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田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善良的种子,一颗永不退缩的种子。

三周过后,有同学陆续向大家传递着他们成功的喜悦。“我家的蚕吐丝了!”“我的蚕已经结茧了!”望着他们热情洋溢的笑脸,我觉得这比任何评价都有效果,因为那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增强活动效果,我趁热打铁,利用作文课时间请他们把自己的养蚕日记整理后写成作文。一向反感写作的学生在那节课上却异常兴奋,他们的笔下似乎有流淌不完的话语,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在他们的笔尖流淌,而批阅作文的我也和他们一样经历了一次养蚕活动,和他们同喜、同乐,一起分享着养蚕的乐趣。相同的养蚕经历带给学生的却是不同的享受,尽管取材角度不同,但人人都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从他们稚嫩的文笔中可以看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了解了“蚕”的相关知识,而且对于语文学科中涉及的蚕的词语、诗句,也有了深刻的感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蚕的喜爱之情。因此,这次活动有效地达到了一次语文综合学习的目标。

多年的摸索与教学实践,让我对农村语文教学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我觉得,作为一个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新课改下教学的快乐。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放手让我们的学生去讨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相信现代学生,不只是城市的学生,农村的学生也一样,都有着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总认为农村孩子知识面狭窄,素质没城市里的孩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担心农村的孩子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所以,习惯“大包大揽”。这是对农村孩子的歧视偏见,更是我们老师不自信的体现。

第二,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的教学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只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参上的内容有限,而且很多不适合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和资料的整合上要多费些心思了。

第三,教师要善于结合农村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掘特有的教学资源,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去进行教学。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有限,不是每个老师每节课都可以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实际上,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用心地去体察,用心地去引导学生,就会发现,农村生活,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学习语文的世界。

上一篇:浅谈房地产公司甲方项目经理如何做好工程管理下一篇:语文 -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