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9-02

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搭建三产发展平台

——关于***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第三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对拉动城镇升值、集聚人气、解决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就城关镇经济发展的现状,摸清第三产业情况,找出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切实措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镇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镇大力实施“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的战略,在农业和工业强势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镇第三产业经营户1583户,从业人员达到5303人,逐步形成了餐饮、服务、娱乐、休闲、购物等五大行业,呈现出以下四个发展特点:

1、主导产业地位稳固。XX年,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总值33626万元,占第三产 业的72.4%,这三个传统产业是目前全镇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行业,也是带动全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2、餐饮住宿业迅猛发展。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XX年,餐饮和住宿业实现生产总值9490万元,占第三产业的20.4%。

3、仓储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消费品市场活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物流发展明显加快。XX年,仓储物流业实现生产总值2402万元,占第三产业的5.2%。

4、文化旅游业、家政服务业从无到有,迅速崛起。随着居民服务需求的增长,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家政服务业相继发展。XX年,文化旅游、家政及其他服务业实现生产总值920万元,占第三产业的1.98%。

二、存在问题

从全镇三产发展的现状看,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客观地看,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

一是三产内部结构不协调。当前,第三产业的增长主要依赖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不高,规模小、层次低。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对餐饮、服务、交通相关行业的影响力较弱。

二是市场建设不够快。目前全镇新建市场不多,特别是专业农贸市场几乎没有,致使许多小摊小贩在各个街巷口乱摆乱设,不仅缺乏统一管理,而且影响市容。

三是三产大项目不太多。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超市比较多,但新型服务企业少,发展带动力弱。

四是市场辐射能力不够大。我镇的商贸设施陈旧,经营方式和营销理念落后,在周边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的不多,带动作用不强。相对集中商贸市场规模小,辐射能力弱,市场主要以零售为主,缺乏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且比较分散,管理经验欠缺,影响商贸市场的发展。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结合当前三产发展的形势,针对三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应该拓展空间,突出重点,抓住优势,转化劣势,挖掘潜力,加快三产发展,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拓展空间,促进三产发展。针对全镇三产发展的现状,加快三产发展,必须拓展三产发展空间,结合实际,当前重点要加快县城南大门外豆腐村段、纸坊街、西关街“品”字型商贸区建设步伐,不断促进三产快速发展。

2、发挥优势,抓好城区三产。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网络。支持专业配送、仓储经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发展,带动城区三产经济。

3、立足发展,抓好农村三产。发展农村三产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农业生产,加强主产、主销和集散地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完善贯通城乡的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支持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市场营销、技术和信息咨询等服务。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规划,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打造亮点,壮大房地产业。结合城中村改造,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以商住房为主体,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园区、街区和商务楼宇。城中村改造要突出三产服务业,力争改造一个城中村,建成一个商住一体的经济街区,形成一个特色经济园区。

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2

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原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北至晋豫鲁铁路南300米、南至金堤、西至大庆路、东至金堤,总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9.5平方公里,功能服务用地3.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光电子和医用新材料。根据主导产业定位,集聚区规划建设四大园区,其中:(1)生产服务配套园3.5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27%,主要引进公租房、金融、市场、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格局。(2)光电产业园4.5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34.6%,主要引进电光源、 光电子和与光电子相关的企业入驻,在集聚区形成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3)医用新材料产业园2.5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19.2%,主要引进医用材料、医用设备、医疗用品制造企业入驻。(4)综合加工产业园2.5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19.2%,主要引进机械制造和物流企业入驻。

二、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1.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县产业集聚区现有企业33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28家,包括光电子项目12家、医用新材料项目6家。投产项目23家,在建项目10家。今年一季度县产业集聚区开工新上项目19个,总投资58.83亿元;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个,总投资52.97亿元。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路网框架不断拉大。累计建成道路88公里,2012年全年新开工25条道路44.9公里,建成道路17条28公里,其中新规划区开工建成11条道路17.2公里。2013年一季度产业集聚区新开工红旗路东延、富民路东延、大庆路南延、文化路北延4条道路。铁丘路东延至106国道,西延至濮上路,新规划区内的文明路、盘锦路与濮阳市市区相贯通,产业集聚区的交通优势更加凸显,产业集聚区的框架得到进一步拉大。二是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雨污水管网共建成88公里,天然气管网25公里,投用垃圾处理站1座,建成加油站1座,新规划区内标准化厂房在建10栋, 投资1亿元的教育培训中心已经开工建设,产业集聚区科技研发与信息服务中心规划选址已完成,预计今年9月份开工建设。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项目集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3.生态绿色初见成效。今年以来,抓住春季绿化的大好时机,对铁丘路及产业集聚区已建成路网全部完成景观绿化。产业集聚区累计植树29.97万株、栽植草坪28.5万平方米、绿篱10.33万米, 新增绿地面积60余万平方米。全力推进总长37公里的106国道绿化景观带工程,已开挖河道45公里,整理地形36公里,新植树木3万余棵。产业集聚区的绿化得到了整体提升,环境得到了美好,生态绿色屏障初步形成。

4.产城良性互动实现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区与濮阳县中心县城相毗邻,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和区域调整,道路、供排水、污水、水电气等全部与县城贯通,市政服务功能实现“无缝对接”。临近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商住小区已达9处,五星级宾馆1处,投资1亿元建设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吸引了近千名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有力推动了濮阳县的城镇化进程。产业集聚区内的15个村庄、3800户、15000人规划为南北两个社区,实现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可腾出建设2299亩,为濮阳县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有利的空间。

三、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利措施

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成立了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分设融资、项目审查和手续办理、项目推进、土地报批、社区拆迁和建设、环境治理、综合服务、专业园区8个专业组,分工负责,合力推进,做到每项工作都要负责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2.制定政策,多方扶持。2010年7月20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濮阳县发 [2010]14号)。2012年5月5日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 (试行)》 (濮阳县发 [2012]4号),明确了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措施,制定了财政、土地、项目、产业政策、人力资源等5个方面具体的支持措施。出台了招商引资办法,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围绕主导产业招商选资,实施了异地招商税收二八分享政策,提高了招商引资奖励金额,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给予重奖,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达1亿元以上的安时锂电项目第一引荐人奖励50万元,并落实了相关待遇,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3.强化服务,提高效能。对入驻企业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实行县级领导分包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入驻企业签约后,由县产业集聚区统一办理各类手续,明确办理时限。 同时,加强治安环境综合治理,严禁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优化了企业发展环境。

四、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

1.周边竞争加剧。目前,濮阳县周边各地产业集聚区竞相发展,相互赶超的竞争趋于强化。由于均处在推进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资金、企业、人才等要素的需要趋于激烈,尤其是在招商引资上竞争更为激烈,为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各地出台了形式各样的招商引资政策及优惠措施,这些都给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带来了压力。

2.土地、资金紧缺。尽管经过濮阳县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产业集聚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产业项目的不断入驻、 道路框架的不断拉大,尤其是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后,新的规划区面临大量的建设任务,土地、资金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土地方面:由于省里对各地市工业用地指标实行总量控制,分到县里的工业用地指标更为有限,土地已成为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最大瓶颈。资金方面:由于银行贷款门槛高,融资能力有限,造成企业资金困难。

3.入驻企业整体档次不高。目前入驻的33家企业中,省级技术研究中心的只有一家,市级技术研究中心的有两家。入驻的企业中形成产业链条的企业很是有限,目前产业集聚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链条的只有林氏一家,一期的原材料和二期的产品可以形成产业链条,而二期的产品档次较低,目前尚处于亏本运营阶段。

4.基础设施不足,人才缺乏。省里对产业集聚区要求“七通一平”(水、电、气、 路、通信、暖、邮、土地平整),而濮阳县产业集聚区目前差距还很大,老产业区实现了“三通一平”(电、路、水、土地平整), 自2014年6月省里批复调整规划以来, 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文明路、盘锦路等新区道路建设,其他方面尚有很多不足。 目前,产业集聚区内现有企业从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策划人才、销售人才严重缺乏。

五、几点思考

1. 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随着我国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濮阳县应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招大引强, 上大项目,大上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挖潜发展空间,提升入驻企业的整体档次和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2.多措并举,破解资金土地瓶颈。资金方面:一是建议上级加大对省级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服务功能配套设施资金方面给予倾斜。二是积极采取BT、BOT等多种模式加大融资力度,进一步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三是出台相应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土地方面:一是将加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纳入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每年明确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并实行实名单列。二是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中允许河南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先行先试”的原则,实施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试行产业集聚区单独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试行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修编制度。三是实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投资强度、容积率、 建筑密度、税收金额挂钩政策,同时在产业集聚区划定一定比例的多层标准化厂房专用区域,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天峨县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调研报告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12-03

为深入了解与掌握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及群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各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积极稳妥推进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笔者随天峨县政协调研组赴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就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历时一个多月。

一、调研工作概况

2015年3月28日至4月15日,调研组在天峨县政协张艳琴副主席带队下,赴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15个村和学校开展了为期5天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对三个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5次,实地查看学校15所,收回调查问卷167份。

二、三个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八腊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教学点2所,中学生654人,小学生1 731人,小学教学班63个,中学教学班13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纳直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完小4所、教学点2所,中学在校生173人,小学生555人,中学教学班3个,小学教学班数32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更新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村级小学3所、教学点5所,小学生1 859人,中学生724人,小学教学班75个,中学教学班12个,最大班容量为65人。三个乡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是寄宿制学校。

(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情况

八腊乡学校占地面积45 944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34 583m2、运动场地38 411m2、计算机58台、图书41 907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0万元;纳直乡学校占地面积16 323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2 528.4m2、运动场地20 652m2、计算机49台、图书12 506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1.7万元;更新乡学校占地面积40 284m2,尚缺校舍建筑72 171m2、运动场地72 171m2、计算机117台、图书41 830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计划投入186万元。三个乡教学用房需要基本满足,教师用房、学校功能室、围墙、文化长廊、公厕等尚未完善,需要扩充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八腊乡现有教职工107人,小学师生比1:16,中学师生比1:16,尚缺教师21人、生活管理员14人、炊事员13人、安全协管员11人、卫生员1人;纳直乡现有教职工51人,小学师生比1∶15,中学师生比1∶12,尚缺教师18人、生活管理员7人、炊事员8人、安全协管员6人;更新乡现有教职工117人,小学师生比1∶22,中学师生比1∶24,尚缺教师30人、生活管理员18人、炊事员18人、安全协管员15人、卫生员1人。三个乡中学和中心校有专职英语教师和图音体教师,村级以下学校都未配备专职英语教师和专业图音体教师。三个乡内宿生管理员和安全协管员基本上是值周教师兼任,炊事员是临时聘请,无医务人员。

(三)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此次调研,三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67份,调查问卷统计情况如下:1.对于“适龄儿童是否能够就近入学”问题,赞成能够就近入学68人,赞成“基本就近入学”89人、赞成“普遍没能就近入学”10人。2.对于“我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如何”问题,赞成“基本无差距”18人、赞成“差距较小”56人,赞成“差距较大”93人。3.对于“我县城乡学校教师配置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12人,赞成“基本合理”73人,赞成“不合理”82人。4.对于“所在的乡镇学校布局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36人,赞成“基本合理”103人,赞成“不合理”38人。5.对于“对所在的区域的学校建设及办学条件是否满意”问题,赞成“满意”55人,赞成“基本满意”92人,赞成“不满意”20人。6.对于“所在学校教师队伍是否稳定”问题,赞成“稳定”27人,赞成“基本稳定”81人,赞成“不稳定”59人。7.对于“认为哪种模式比较适合本地实际”问题,赞成“初中集中县城、小学集中乡镇”11人,赞成“划片区办学”43人,赞成“保留当前学校布局现状”113人。8.对于“当城乡学校达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是否选择就近入学”问题,选择“就近入学”157人,选择“到城区学校入学”5人,选择“不确定”5人。9.对于“对所在地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否满意”问题,选择“满意”65人,选择“基本满意”85人,选择“不满意”17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甘洞村完小有11名教职工,教师住在七间简易的砖混结构平房里;麻洞村完小无功能室;纳直乡仅有纳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那里村完小两所学校厕所验收合格;当里、下景、百河三所村完小厕所小,蹲位不够;更新乡中心校教职工宿舍紧缺,师生公厕建设年代已久;安亭村完小学校管理难度大,通往学校的小桥仅有简易护栏,桥面狭窄,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新林村完小无学生饭堂;加里村完小学校活动场所不够,校门紧靠公路,学生出入很不安全;文里和当里村完小厕所建在校外,晚上学生进出不安全;边里村级小学活动场地没有硬化、无校门;等等。三个乡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相差甚远,需要不断完善。

(二)教师配备不足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三个乡的教师配备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配备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八腊乡自请代课教师8人,纳直乡自请代课教师2人,更新乡自请代课教师18人。各乡除了中学和中心校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英语、体育和艺术教师,各村完小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无图音体美专业教师,一些村完小因为教师紧缺,基本没有开设体育和艺术课。学校无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重影响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调研发现,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我们所调研的纳碍、五福、老鹏、甘洞、洞里、龙峨、当里、上景、加里等九所村完小,共有69名教职工,平均年龄50岁。他们年龄大且多疾病,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变为公办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不少教师长期生活在偏远农村,信息闭塞,走出去参加培训机会少,又不能自觉地提高文化素养,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天峨县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后勤人员缺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中学、中心校和村完小基本上没有安全协管员、生活管理员、卫生员和后勤人员。各校为了确保工作运转,使用学校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共47人。其中八腊乡自请炊事员17人;纳直乡自请炊事员7人、安全协管员1人;更新乡自请炊事员19人、生活管理员2人、安全协管员1人,每年用于自请后勤服务人员的公用经费约为65万元。学校用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违反了相关文件规定。

四、几点建议

经调研,多年来,河池市天峨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教育前景美好。但是由于天峨县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标准,该县仍有较大的差距。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纳碍村完小校内有一幢当年有中学时建设的教师集资房,前几年中学已停办,大部分教师已调走,现在房子一直空置,建议政府就地购置,作教师周转房用,以解决目前学校教师住房紧张问题。纳直乡中心校行政办公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内,挤占了学校资源,建议在该校运动场边空地(学校用地)上再建一幢楼作为办公楼。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解决甘洞村完小、更新乡中心校、新林村完小、文里村完小、加里村完小等五所学校教师住宿紧缺问题。

(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教师流动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要留住教师,就要设法为教师提供优越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国务院2015年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把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财政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当前天峨县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教师队伍。目前,只有教学点和偏远村完小享受生活补助,我们认为实施生活补助要实现乡镇中小学教师全覆盖,并且加大补贴金额,越往基层、越是艰苦,补助力度越大。把教师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管理,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岗位全额发放。继续实施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满足乡镇中小学教师在校住房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乡村教师,人事部门应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工会要关心基层教师的冷暖,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教师职称及时聘任,增加乡村教师岗位,对乡村教师实行岗位聘用倾斜,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到岗即聘。在评先评优时,多考虑乡村教师。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名片。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加强。一些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差,部分学校围墙不完整、厕所小、校舍门窗框破损、墙壁陈旧、活动场地凹凸不平,无校门、洗澡房、文化长廊等,很不美观。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建议教育部门及各学校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创建文化气息浓郁的优美校园。

(四)多渠道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根据《自治区编办 教育厅 财政厅 人社厅 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桂编办发〔2015〕8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文件精神,配齐配足教师,确保乡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地方免费师范生项目计划。继续推进自治区统一组织教师招聘考试和乡村教师专场双选会,对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人员,可采用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学校任教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5〕29号)及有关规定,给予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全面激励各类人员服务乡村教学。今后招聘和定向培养教师,应该多考虑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学生,予以定向分配,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

(五)招聘后勤服务人员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等文件精神,配齐配足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六)稳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当前天峨县城乡之间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坚决解决农村水电路问题,彻底改变乡村落后状况,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教师培训、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消除教育不公平因素。对学校布局调整要谨慎进行,因为县内人群居住分散,村屯到乡镇较远,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经济困难承受不了,不能一刀切,亦可集中片进行,如果不同乡镇村级学校相邻可集中办学。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相对薄弱中小学与县直中小学、示范性学校友谊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和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继续开展支教和走教活动,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得以及时交流,促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办学。

(七)加强对乡村教师培训

这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年龄大的教师更是如此,人民群众对乡村教师教学质量和整体素质欠满意。教育部门要鼓励乡村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尤其是加大对中年以上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乡村教师培训投入,坚决落实从公用经费中安排5%的经费用于乡村教师培训的制度,严格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和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向莫振高同志学习活动,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建立乡村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校本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

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关于发展壮大**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脉络

**乡位于淮阳、项城、沈丘三县市结合部,全乡辖20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181个村民组,52312人,48405亩耕地。

**乡倒栽槐行政片汽车农机配件生产起源于1974年的村办企业面粉厂。当时村办厂有两台小型柴油机,喷油泵喷油嘴坏了,市场紧缺买不到配件。维修员当时试着用旧件修修再使用,效果不错,基本上和新配件没有差别。看到市场紧缺,维修员就把一堆旧件全部修好。当时各村都有村办企业,都到倒栽槐修理。修理员看到这是一个副业项目,就在十里八村把旧配件收起来,维修后送到供销社销售,以旧换新,收点手工费,生意逐步红火。

1993年以后,国内柴油机生产量大增,国外大量柴油汽车涌入中国,这些车在国外属更新换代产品,配件很难买到,且价钱极高。特别是德国产“依发”、俄罗斯“卡马斯”、“克拉斯”,根本买不到配件。倒栽槐一些人很快从中看到这个行情,从事旧件换新、维修工作,逐步形成了生产规模。1995年以后,随着国内汽车业、农用机械的发展,油嘴油泵 需求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于是就出现了冒用商标、粗制滥造的行为,以至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倒栽槐的汽车农机配件是“三无产品”,是受打击取缔的对象。XX年之后,不少经营者逐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聘请国内同行业退休离职中高级技术人员来厂指导,进行自主研发生产。特别是以众力公司为代表的一些企业,申报营业执照和生产技术许可证,进行正规化生产,聘请有无锡油咀油泵厂、南京油泵厂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年驻厂进行技术指导,监督产品质量,产品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要求。目前有7个厂家得到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技术认证,已占**乡全产业的60%。不少企业成为国内大型柴油机厂定点配套企业,签订了中长期供货合同。其中部分产品经正规厂家贴牌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价格成数倍、数十倍提高。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以倒栽槐行政片五个行政村为主,辐射刘西、夏刘营、三合庄及鲁台镇董阁、大姚营、小姚营、郝楼、马庄等村,总经营户220个,从业3200人,设备总价值1000万元以上。有大中型设备100多部,进口设备15部。其中5部以上设备、从业20人以上、产值30万元以上的企业或经营户有40家。比如马营村刘现广,设备30台,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工人30人,XX年产值80万元。肖庄闫全华,设备30台,固定资产100万元,工 人30人,XX年产值200万元。目前倒栽槐农机配件主要产品是柴油机用单缸双缸喷油泵总承、喷油器柱塞总承、喷油伐及配件三大类1000多个品种,现有工程师19人,高级技术工人210人,管理人员200人。XX年总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

但是,由于**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长期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和规范,加上有关部门的歧视性偏见,严重制约了汽车农机配件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问题,一是企业普遍厂地狭小,基本都是庭院作坊式,设备人员拥挤,存在安全隐患。二是零星生产户因技术和设备限制,存在粗制滥造,有冒用名牌企业产品现象,影响产业整体形象。三是因种种原因,**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始终未能列入县重点项目规划,享受不到国家中小企业待遇,特别是缺乏资金支持,更成为**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四是企业缺乏有效的整合,各自为战,相互挤压,导致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低下,不仅影响着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不利于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五是由于缺乏规范化的品牌管理,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大型柴油动力企业贴牌,绝大部分利润流失,盈利空间被挤压,制约着**汽车农机配件行业的自身积累,阻碍其通过扩大再生产提升规模和效益。

三、发展思路及前景展望

鉴于**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多方征求广大企业主和经营户的意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拟决定对**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进行整合,以此改变目前该行业小作坊式的生产格局,结束自身无序竞争的状态,大幅度提升**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的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解除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推动**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思路如下:

1、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汽车农机配件产业集聚区,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经营户进区生产,走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的发展路子。

2、扶持、规范发展龙头企业,整合生产、经营要素,统一进行生产管理、技术指导、质量监督、产品检测和市场营销。

3、政府部门成立专门机构参于管理和监督指导。对行业进行清理、整顿,打击“三无产品”,坚决取缔非法生产,以净化市场,保护合法企业生产经营。

4、组建行业协会,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5、加强品牌经营和管理,同时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专业认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出自己的统一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乡 以集聚区为龙头的汽车农机配件产业,新增就业XX人,产值达到亿元以上,年实现税利3000万元,为国家提供税收500-800万元,成为**乡乃至淮阳县新的支柱产业。

四、可行性研究及政策建议

目前,**乡发展汽车农机配件产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可靠的发展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1、政策环境。国家发改委 XX年4月26日 明确提出,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将很快出台具体意见,首次明确再制造产品不是二手货,更不是假冒伪劣,而是运用高科技手段的批量化修复,是运用专门的工艺技术和传统加工手段,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从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的目的。我国自主创新的自动纳米复合电镀技术,将再制造零部件的耐磨性提高1.5倍,使其使用寿命比新产品还要长,而费用投入却不超过新产品价格的1/10。再制造产业也即循环经济,对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节能减排等具有重要意义。生产1万台再制造发动机的回收时加值接近3.6亿元,可节电145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吨。据统计全球汽车业有再制造公司223家,年销售总额超过2100亿美元,在美国机动车车辆维修市场中70%以上的配件是再制造产品。

2、市场环境。目前,国内汽车业发展迅猛,2.5吨以上汽车基本都是柴油动力,国内市场需求极大;在国际市场 上,东南亚、非洲90%以上的喷油嘴、喷油泵都需要我国供应。**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积累,在国内市场已占有一定的份额,具备市场基础和人脉关系,且与国内大型柴油机企业有长期供货合同,产品供不应求。加上国家对再制造产业的政策转向,为**汽车农机配件产业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竞争环境,其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3、技术基础。**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目前已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基础,近几年规模较大的企业又聘请了国内大厂专家技术人员,多数企业进行了设备更新,具有一批国内外一流水平的设备,部分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内外同行业较高水平,有7家企业得到了国家质检部门技术认证。

4、资金基础。据初步统计,**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总资产目前不下两亿元,7家规模企业产值都在500万元以上,积聚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况且这些企业都与国内南京、无锡、上海、常州各大柴油机车生产厂家订有中长期供货合同,可获得这些大型企业的资金支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发展壮大**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正逢其时。只要我们给以正确引导,加强规划管理,搞好产业扶持,就一定能够在我国汽车农机配件市场特别是在再制造产业领域取得先机,使**汽车农机配件产业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光辉的发展前景。为此,特提出 如下建议:

1、此项目是富民富财政的项目,又可得到国家新的产业政策支持,请求补列入县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2、土地利用我们准备从新农村建设用地占补平衡中解决,请有关部门予以支持。

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围绕我区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和教科文卫工委在前期走访了区发改局、经贸局、外经局、科技局等部门的基础上,召开了多次专题座谈会,开展了深入调研,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今年以来,区政府以“保增长”为核心,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壮大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实现经济逆转复苏的重点工作来抓。立足惠山特色优势和现实基础条件,借助开发区和各镇、街道配套园区等发展平台,正确定位、招商引资、广纳贤才,逐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风电设备、光伏和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数字信息等四大特色新兴产业发展框架。目前,全区四大新兴产业企业共计400余家,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91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50家,光伏企业16家,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数字信息企业143家。

2、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加快推进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区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多措并举,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四大新兴产业的扶持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四大新兴产业扶持意见”的实施细则》、《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责任部门的考核意见》等文件,首先明确目标任务,要求对四大新兴产业完成投入45亿元,实现产值300亿元;其次,完善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和四大新兴产业推进办公室,并进一步细化分工,落实发改、经贸、科技、外经为挂

钩推进责任部门,明确责任单位;第三,建立鼓励政策体系,设立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企业技改贴息,发挥财政贴息“四两拨千金”的政策效应,促进企业项目早投入、早产出。第四,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成立四大新兴产业行业协会,规范行业发展行为。

3、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凸显。四大新兴产业在区政府利好政策推动下,整体发展形势良好,亮点频现,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1-8月份,四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投入27.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8.8%,占全区工业固定投入固定比重的15.1%,其中,风电产业投资热情普遍较高;完成工业产值1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4.2亿元,同比增长21.2%和22.8%,产销率104.4%,实现利税总额11.4亿元。新兴产业产销两旺的良好形势对全区工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全区申报省、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80项,全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爱邦、鑫圣慧龙等企业被批准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院士工作站。全区共拥有专利871个,申请专利2520个;新增生产企业38家,在谈引进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数字信息产品或项目35只;重点企业扩产扩能势头较好。随着人才科技、地域环境、政策扶持等优势不断集聚,四大产业发展、产业聚集能力在逐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区的四大新兴产业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但是受制于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缺乏等因素,目前我区涉足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大多数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要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缺少拳头产品,缺少能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总体呈现多、零、散的特点。新兴产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并未真正走出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

2、市场因素制约新兴产业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紧缺状态得到缓解,国际市场油价处于相对便宜的阶段,而太阳能发电相对价格昂贵,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幅减少。同时,国际市场采购商大幅压价,对货品提出更苛刻的质量性能要求,货款延误,导致国内企业即使有了国际订单也不敢生产。

3、产能过剩苗头显现。国内太阳能等产业起步虽然晚,但由于是典型的资金拉动型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很大的产能,在目前经济危机形势下,价格竞争激烈,多晶硅棒、硅片和组件等的降价幅度巨大,几无利润可言,又吸引不到新的资金投入,陷入恶性循环中。区内个别拟进军太阳能产业的企业已改变投资的方向,已投资拟扩产扩能的项目已基本暂停,等待市场转好。

三、几点建议

1、重视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处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单纯依靠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政企合力,多管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而政府关键是要在政策资金扶持和培育机制上下功夫,形成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系统化、集成化的强力机制。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以鼓劲、鼓励、鼓舞“三杆齐下”,提升企业家发展信心;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和落实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

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同时要把握好市场需求,搞好区域布局,引导产业市场合理有序发展,给其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防止一哄而上。要狠抓有效投入,走增量提升促存量优化之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按照各自的职责,创新工作举措、活动载体、服务思路,“坚持一企一策”,实行分类指导,加强组织协调、挂钩帮扶、现场推进。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领军企业和集聚平台。目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正是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更替的绝佳时机,我区拥有雄厚的传统工业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适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紧紧围绕做大新兴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优传统产业的发展导向,有侧重点地发展与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新兴产业,注重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关掉一批腾龙换凤,改造一批提速发展,培育一批裂变壮大,着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精心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形成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份额。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从单个优势整合成整体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政府在鼓励单个企业的“做精做强”的同时,更要倡导众多企业相互依存、互为唇齿的“抱团打天下”,最后咬合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3、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引进力度,实现技术革新。引导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关键是核心技术。有了核心技术才能获取高附加值高效益,才能有竞争力;有了核心技术才可以掌控产业发展,从产品定价、市场

组织、产业链的形成到产业规模大小,都可以由自己说了算。这是应对危机、掌握市场主动权、赢得竞争力的关键条件。为此,要进一步引导和支持企业关注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中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比重,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挖掘内在动力的同时,更要善于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和形成新兴产业集群。要加快高端、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孵化,着力培育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使之尽快从研发室走向生产线。

4、对上积极争取,寻求更多扶持。新兴产业如初生的婴儿,需要一个逐步成长培育的过程,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对上争取工作,深入研究政策走向,及时掌握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对上协调工作机制,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提前完善项目的可研报告、环评、土地手续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申报的完整性和可批性,努力使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省和市项目盘子。

从增长速度、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看,四大新兴产业已表现出了传统工业所没有的高成长性。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将成为引领我区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和支柱产业。当前,我区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着眼长远,既要加速破解结构失衡的“老难题”,更要严防

关于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调研人:陈虹霖

(二0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进程,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战略决策,按照县畜牧局2012年工作安排,羊角镇畜牧兽医站、羊角镇人民政府和乡上负责人及部分村兽医人员,从4月12日开始,集中两天时间,由站长带队,对全镇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镇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畜牧兽医局的正确领导下,我站紧紧围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立足市场调结构,因势利导建基地,以点带面推典型,强化科技增效益,整合资源舞龙头,狠抓项目强基础,畜牧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11年,全镇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200头、24211头和34568只,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35%、1.8%和0.26%;畜牧产业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农村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调查显示,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社会贡献日益突出的同时,畜牧业在生产方式、市场拓展、运行模式、产业基础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带动了产业层次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是规模养殖进程加快,形成了群龙起舞的产业格局。我镇立足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到2011年底,已建成养牛村2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1户;养猪村10个,1100头养猪村5个,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场和专业大户23户;笼养鸡村2个。培育规模养殖户14户,养殖畜禽34568只,占全镇畜禽饲养总量的56.8%。二是典型效应开始凸显,趟出了适合我镇畜牧业发展的路子。近年来,全站职工包片驻村,业务部门示范抓点,基层干部带头建点,为产业的起步发展,逐步壮大,稳步提升发挥了导向、表率作用。

三是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效互动。围绕基地建设,屠宰、加工、运销等配套产业和市场体系逐步兴起,系列开发、转化增值、贸工牧一体化初步上路。

四是防检疫工作得到加强,保证了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把搞好动物防检疫工作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预防为主”、“依法治疫”的方针,认真落实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紧急预案、实施重点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加大动物源头管理力度,强化综合防治措施等,有效控制了重点疫情的发生和蔓延,保证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镇畜牧产业开发纵向看突破点不少,成绩裴然;横向看仍处于初始不发达阶段,发展速度和增长方式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生产方式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养殖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至目前,我镇畜禽养殖规模正在加速发展和扩大,但畜禽与人争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据调查,农村以家庭为主的畜禽养殖户对畜禽粪便管理不善,致使苍蝇、蚊虫肆虐,污水乱排,造成浅表水源污染,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

2、畜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畜禽养殖品种繁多,多数养殖户普遍存在盲目追求新品种的错误理念,适合本地饲养习惯的畜种得不到改良和快速发展,导致各畜种之间均衡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饲草、饲料资源,遏制了具有地方发展优势饲养品种总量的快速膨胀和产业形成。

3、龙头带动作用不强。我镇龙头企业无论是养殖企业还是加工企业,从经营理念上以企业自己唱戏为主,企业拓展的市场空间不大,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影响了畜牧养殖效益的提高。

4、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镇绝大多数养殖户缺乏原始积累,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困难,有钱建圈,无钱购畜,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国家在发展畜牧业上倾斜的政策性资金、项目资金太少,地方协调的各种信贷资金又往往门槛过高,发展规模养殖所需的资金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饲养的快速发展。银行和信用社虽然在畜牧产业建设中给予很大支持,但由于贷款额度有限,仍然不能满足畜牧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我镇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讨论,调研组特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夯实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基础。坚持块状发展,带状突破,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产业效益的关键环节,超常规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公司化养殖,走大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引领全镇畜牧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带,带动全镇养殖规模、科技水平和商品率的提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疫病防控工作力度,构筑发展现代畜牧的安全屏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果断处臵的要求,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常年免疫,每月定期补针;加快推进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保障体系、应急处臵体系建设。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坚持把动物防疫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防控物资的采购和储备,保障防控工作需要;认真执行动物防疫工作政府负责制,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三)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现代畜牧的绿色安全。强化畜禽饲养、加工、销售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源头监管,推行畜禽养殖档案和牲畜耳标制度,建立快捷、准确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强对畜禽饲养投入品的监管,全面开展对全镇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检测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

动计划,加快畜禽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切实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严把产地、运输、屠宰、市场检疫关口,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快速的肉品检疫检验技术和设备,提高畜产品质检水平。

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7

(一)3D打印的概念

“3D打印”学术名称为“快速原型制造”或“增材制造”,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开发兴起的一项高新制造技术,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采用材料累加的新成型原理,直接由CAD数据打印制成三维实体模型。快速成型系统就像是一台“立体打印机”,不需要传统的刀具、机床、夹具,便可快速而精密地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新产品样件、模具或模型。其主要流程是: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立体的加工样式,然后通过特定的成型设备(俗称“3D打印机”),用液化、粉末化、丝化的固体材料逐层“打印”出产品。3D打印是“增材制造”的主要实现形式。

(二)3D打印的应用领域

1. 工业制造:

产品概念设计、原型制作、产品评审、功能验证;制作模具原型或直接打印模具,直接打印产品。

2. 文化创意和数码娱乐:

形状和结构复杂、材料特殊的艺术表达载体。

3. 航空航天、国防军工:

复杂形状、尺寸微细、特殊性能的零部件的直接制造。

4. 生物医疗:

人造骨骼、牙齿、助听器、假肢等。

5. 消费品:

珠宝、服饰、鞋类、玩具、创意DIY作品的设计和制造。

6. 建筑工程:

建筑模型风动试验和效果展示,建筑工程和施工模拟。

7. 教育:

模型验证科学假设,用于不同学科实验、教学。

8. 个性化定制:

基于网络的数据下载、电子商务的个性化打印定制服务。

(三)3D打印的发展前景及意义

1.3D打印的发展前景

全新的“3D打印”技术可以将规模化大生产可能演变为若干个体,打破集约化生产的传统模式。只要一台3D打印机,我们就可以在家里生产任何我们需要的东西,而且可以不断变化款式、样式。由于“3D打印”技术不需要生产线,使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生产周期也得以缩短,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材料废弃。据美国一家行业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3D打印机、环保可持续建筑等将是美国未来增长最快的行业。由于我国没有完成工业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而“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无疑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挥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2. 我国发展3D打印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发展3D打印产业,可以在提升我国工业领域的产品开发水平的同时有助于攻克技术难关,并且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可以提升我国工业领域的产品开发水平,提高工业设计能力;可以生产出复杂、特殊、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攻克技术难关;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

二、国内外3D打印产业发展情况

(一)国外产业发展情况

1986年,美国3D System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工业化的“3D打印”设备,1990年开始销售,短短几年中,形成了巨大的市场,1994年底全球已达900台,到2008年年装机总数就已经达到6000台左右,以指数曲线在上升。目前,全球有两家3D打印机制造巨头,分别为Stratasys和3D System,均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1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亿美元和2.9亿美元。2011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17.1亿美元。不过,这一数字仅占全球制造市场的0.02%。

2011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向3D打印产业支出5亿美元以提升美国在制造业上的领先地位。2012年3月9日,奥巴马宣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计划》,准备在美国成立一个制造创新的网络。该网络主要由15个制造创新的研究院组成,每一个研究院主要致力于具有广阔应用价值的前沿新技术的研发、示范、人才培训等工作,并将这些新技术推向制造业实现应用,以提供就业机会,提升美国在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地位。4月,奥巴马就责成美国国防部等五个联邦部门选择了第一种技术——3D打印,先期成立了一个研究所,后于8月16日成立了国家增材制造创新研究院。这是创新网络的第一个研究院,该研究院得到政府投资3000万美元,企业投资4500万美元,主要由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和组建,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机构。日前,全球行业分析公司发布了一项报告预测,到2018年3D打印市场的业务额将增长到29.9亿美元(约191亿人民币),而美国将是3D打印最大的市场。

(二)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情况

我国从1994年开始研究“3D打印”,目前已有部分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激光直接加工金属技术发展较快,已基本满足特种零部件的机械性能要求,有望率先应用于航天、航空装备制造;生物细胞3D打印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已可以制造立体的模拟生物组织,为我国生物、医学领域尖端科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依托高校成果,一部分对3D打印设备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公司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化,部分公司生产的便携式桌面3D打印机的价格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成功进入欧美市场。一些中小企业成为国外3D打印设备的代理商,经销全套打印设备、成型软件和特种材料。还有一些中小企业购买了国内外各类3D打印设备,专门为相关企业的研发、生产提供服务。

目前,国内的“3D打印”主要集中在家电及电子消费品、建筑、教育、模具检测、医疗及牙科正畸、文化创意及文物修复、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领域。据业内人士估计,3D打印机在国内企业级装机量在400台左右,2010年以来年增速均在70%左右,市场规模超过1亿元。

三、对天津市发展3D打印产业的思考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2012年增材制造技术国际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增材制造技术(即“3D打印”)学术会议上表示,工信部将推动“3D打印”产业化,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组织研究制定增材制造技术路线图、增材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推动完善增材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制定。

(一)加强宏观规划与引导,促进3D产业优先发展

“3D打印”产业的发展将会深刻影响到先进制造业、工业设计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电子商务业及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将“3D打印”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天津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业的相关规划中,并将产业纳入优先发展产业及产品目录。在财税金融政策上,鼓励企业投资、研发、生产和应用3D打印机,支持“3D打印”设备的进出口。

(二)加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建设,推动3D产业协同发展

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企业、3D数字化技术提供商、3D打印机及材料研发企业和机构、3D打印服务应用提供商组建产业联盟,利用有关学会、协会的平台加强研讨和交流,共同推动3D打印技术研发和行业标准制定。促进3D打印技术发展的市场平台建设,包括3D打印电子商务平台、3D打印数据安全和产权保护机制、3D打印及周边项目投融资机制等,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升3D打印技术水平

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推进数字化技术、软件控制、打印装置、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在研发扶持中,要注意建立公平、公正的研发绩效评估体系,鼓励各研发主体探索不同的技术路径。加强对3D打印产学研合作的支持,特别对实施产业化的企业在市场销售、社会推广上给予政策支持。

(四)加强教育培训,促进3D打印社会化推广

将3D打印技术纳入相关学科建设体系,培养3D打印技术人才。依靠行业协会、博览会、论坛等组织形式进行3D打印技术和周边应用的培训。在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机构进行3D打印技术的展示、宣传和推广。发展3D打印服务中心,推广3D打印技术应用,为发展3D打印产业积累应用经验。

摘要:3D打印技术作为新生事物,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该技术是一项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高新制造技术,代表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日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我国将推动“3D打印”产业化,路线图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即将制定。为此,本文对“3D打印”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3D打印,打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中信出版社.

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 特种野猪市场现状产业前景

[Abstract] The Special boar was chosen good boar and excellent lean male trees after hybridization pig multivariate, artificial a wild boar domesticated improved varieties, which is the ideal nutrtious health care efficac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evant special boar biological characters, healthcare value,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citizen of the boar's understanding and the special boar products in xi’an the local market situation and forecast the regional market prospect.

[Key words] Special boarmarket situationIndustrial prospects

野猪,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是家猪的祖先。成年野公猪体长约1~2米,体重约150公斤,外形与家猪相似。特种野猪是选用优良山林雄性野猪与优良瘦肉型家猪多元杂交后,经过人工驯化改良的一个野猪新品种。其肉质甚至比纯野猪更加鲜嫩香醇、野味浓郁,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富含氨基酸、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理想滋补保健肉类,特别适合儿童、孕产妇、中老年及现代都市人。食用特种野猪能够满足人们渴望绿色食疗滋补保健的心理需要。

国家对特种养殖业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更加促进了特种野猪养殖业的发展,新兴的特种野猪产业发展劲头十足,市场前景广阔。研究特种野猪在西安地区的市场发展情况,展开实际调查,合理分析数据,预测市场发展前景,将会促进西安地区特种野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野猪产品竞争力,为西安地区特种野猪的养殖,投资人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西安地区特种野猪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1.1市场分析

西安地区野猪产业起步较晚,总体规模较小,暂时没有大型养殖基地,而是以小型的分散养殖户为主。但增长速度快,发展劲头强,被投资人看好。供应地主要集中于几家大型的农产品及肉食品批发供应市场,而且以大量批发采购为主,零售点和专门供应点暂时基本没有。野猪供应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市场需求度也在不断扩大。基本上,供应野猪肉的农产品及肉食品批发市场,每月都可以很快将当月野猪肉售完,整体上市场的需求量增加幅度大于市场的供给量。

在西安市的各大知名超市,野猪肉加工包装制品已有销售,但在肉制品区销售比例不大,而且主要是包装加工过的熟食肉干,开发利用形式较为单一,野猪制品广告宣传力度很小。

野猪菜肴在西安市的高级饭店和农家乐的消费频率相对较高,大多需求的消费者其经济条件较为优越,且主要以猎奇尝鲜和追求野味营养为主,餐饮市场前景乐观。

1.2价格分析

从西安地区特种野猪市场卖价来看,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特种野猪毛猪能够卖到8—10元/斤,一头特种野猪毛猪可以卖到1000元左右。特种野猪肉的市场售价,每500克一般在20—30元之间,相当于家猪价格的2—3倍。另外,在超市中已出售的野猪风味腊肉条(50克一包),其价格可售到5元人民币,折合成公斤价格为100元/kg。由此可见其利润十分丰厚。

在本地区,这一市场销售价格略高或者与精品牛、羊肉持平。在星级大饭店和高档农家乐内,菜肴“烧汁金菇野猪卷”的菜单价格为58 元/盘,“龙眼凤尾野猪肉”的菜单价格为138元/盘,“炭烧野猪排”的菜单价格为38元/份,“春饼回锅野猪肉”的菜单价格为65元/盘,餐饮价格相对价高。

1.3竞争分析

各野猪养殖户为西安市场提供特种野猪肉,单独供应的数量较小,多为定点供应和统一收购,而且市场需求较大,市场上也暂时还没有成熟经营的品牌产品,所以竞争力度较小,绝大部分养殖户除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外均可以实现赢利。

市场上已有野猪肉加工包装制品种类较少,价格差距在5-10元以内。野猪菜肴的价格普遍较高,消费者经济条件好,愿意花钱消费,竞争力度也相对较小。

1.4西安人对特种野猪的认识程度分析

经过对西安市几个主要城区的走访与分析,总计约1100名西安普通市民接受了我们的调查,我们将他们的年龄、性别、收入、需要等信息作出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反映出特种野猪肉的消费前景看好,而在35岁以下的消费群更乐意去接受去消费野猪肉.年轻人的青睐反应出消费野猪肉符合新的消费观念,更有利于去拓宽市场。

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野猪肉的得分很低,反映出现阶段野猪肉的消费很少,有78.6%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野猪肉食品,从侧面展现出市场空白很大。

以图表3显示,男性的食用过比重较大,女性所占比例很少,所以调查中反应出女性消费者市场的空白,这又是一个发展点

表4不同收入消费者消费野猪肉的可能动机图

从表4中不难看出,收入不同的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注重点是有差别的,尤其是像特种野猪肉之类的价格较高的消费品,收入的高低对该类消费品的需求更是不同。收入较低的对这类消费品更多的是猎奇尝鲜,中高收入消费者通过对特种野猪肉的价格反应,也就是他们的一般消费,而收入高的群体更注重消费品的质量。而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特种野猪肉市场的前景很好,对于经济的不断增长,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取得高收入的同时,也会越来越注重高品质的生活,因此特种野猪肉的高品质会随着收入的提高更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表5是基于对目前市场中特种野猪肉的利用方式的调查,由图中可以看出就现在来说人们还是大部分以礼品和在饭店食用的方式来消费特种野猪肉产品,因此对于巨大的消费市场来说,特种野猪肉只是一小小部分,因此野猪肉的市场前景很大,而日益增长的对健康营养的消费品的需求会在消费者中树立消费野猪肉产品的消费意识,这时像家猪肉那样已销售的鲜肉,以及肉制品深加工产品等必将普及。对于这么大的市场发展前景,特种野猪养殖,特种野猪产业链的延伸更会吸引投资者的投入。

表5西安普通市民消费野猪肉的一般公式表

2.结论与前景展望

我国是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国家,特种野猪作为猪家族中的新品种,是家猪生产的换代产品,它的养殖促进了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可目前特种野猪的养殖还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的消费需要,缺口极大。

在西安地区特种野猪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缺口较大,但是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下,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和高额的利润回报必定会促进西安野猪产业的更为深度的发展,促进特种野猪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高各养殖户养殖的科学性和养殖规模,提高西安广大普通消费者对特种野猪的接受程度。

“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生态畜牧业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用的日益突出。特种野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等优点,发展特种野猪养殖将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西安地区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同时,开发特种野猪食品及礼品,有利于丰富西安市民的饮食结构,有利于实现就业,扩大消费以及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朱洪强等:《野猪肉与家猪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西北农业学报2007,16 (3) :54~56.

[2]李忠秋、马建章:《野猪的遗传学研究与开发利用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1): 153~156.

[3]郭洪杞,向素芬,王文强,等:《野猪的人工饲养及杂交效果》[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1): 97-98.

[4]杨正:《野猪养殖正当时》,农用实用技术 2008年第七期.

[5]Giuffra E, Kijas J M, Amarger V, et a1. The origin of the domestic pig: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 and subsequent introgression [J].Genetics, 2000, 154(4).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助研项目

作者简介:

关于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9

县教师进修学校吴家荡

辣椒产业是丘北县一大传统优势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县最具产业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多年来,我县充分发挥 “中国辣椒之乡”这一品牌优势,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按照“龙头带动、园区推动、市场拉动、工农互动”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切实加大辣椒种植科技投入,积极扶持发展辣椒规模化、标准化连片种植,强化产品市场宣传,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扶持辣椒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辣椒产业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县辣椒产业的发展情况,为发展我县辣椒产业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2013年10月至11月,个人由兴趣驱使,对我县要求辣椒产业的发展情况展开了一次实践调查,调查主要通过查阅县农业局文献资料、走访辣椒食品公司业务主管、技术人员等方式进行,最后汇总材料形成报告。

一、“丘北辣椒”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丘北辣椒始种于明朝后期,至今已有370年的历史,因主产于云南省丘北县而得其名。在大半个中国以及许多亚洲国家,只要有人提到丘北,就会自然想到辣椒,提到辣椒就想到丘北,而且一说起丘北辣椒,味觉就会使你志在必食。

丘北县是“中国辣椒之乡”,也是我国辣椒出口的生产基地之一,丘北辣椒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丘北县,地处喀斯岩溶山原地区,具有种植辣椒所需的温度、光照、水分、肥力、土壤质地、隔离条件、无霜期长短等自然条件。丘北小椒又称丘北辣椒,盛产于县境内双龙营、树皮、天星、日者等乡(镇),丘北辣椒具有个小、形体均匀、色泽鲜艳、油脂和维生素含量高、辣香味浓、口感好、不含农药残毒,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糖分、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最佳的无公害调味品。据云南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检验,丘北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蛋白质、辣味素、有机酸、胡萝卜素、色度均高于颇负盛名的朝阳辣、日本的三缨辣、河南的香花辣椒,被公认为是最好的食用辣椒之一。丘北辣椒色、香、味独俱特色,并有其特殊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丘北小椒个小、色艳、皮厚,辣而香,味道纯正油脂高食味佳,富含蛋白质。经测定,丘北辣椒果内含有脂肪13.1%、蛋白质11.98%,有机酸辣椒素均有一定的含量。另外,每百克含维生素C24.366毫克,总抗环血酸2.6毫克,胡萝卜素3.21毫克,此外,还含钙、磷、镁等微量元素。这些物质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远远高于其他椒类品种。因此,人们都喜欢用丘北辣椒作佐食,制作别有风味的蘸水、卤腐、咸菜等。丘北辣椒作佐食相当于用别的辣椒再加入芝麻等多种香料的总和。丘北辣椒还因富含辣椒素而具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温中下气、散热除湿、治呕吐、止泻痢、消食杀虫、促进秃发再生等功能。

由于严格的地域性和适宜的土地、气候种植自然条件,形成了“丘北辣椒”品质的独特性,以个体均匀、色泽鲜艳、质厚肉多、辣香味适中,维生素和油脂含量高以及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而享誉海内外,“丘北辣椒”已成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优质辣椒的代名词。

自1954 年以来,丘北辣椒就一直出口香港、澳门、美国、斯里兰卡、毛里求斯、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1983年12月获得国家外经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荣誉称号,1999年11月被国家评为“中国辣椒之乡”,2000年起,该县把辣椒作为全县支柱产业培育,通过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变零星种植为连片种植,变传统种植为科学规范种植,县里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通过提纯扶壮,优化改良辣椒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生物多样性规范化种植等农科手段,提高辣椒品质及亩产量。之后县里又建立辣椒加工工业区,内引外联,兴建起有一定规模的辣椒龙头加工企业13家,与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同时还在全县辣椒生产区建起一定规模的辣椒交易市场3个,促进辣椒产品流通。目前,全县已有50万亩辣椒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注册了商标。龙头加工企业加工的辣椒系列产品(系列产品有:呼辣圈、胖大嫂、红椒娘、邱辣王、世霸辣、辣得爽、一吃福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及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墨西哥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原椒及系列产品年出口创汇近1000万美元。

(二)发展产业的主要做法

丘北县充分发挥“中国辣椒之乡”的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辣椒产业规模化生产,以辣椒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近年来,丘北县因地制宜,打造辣椒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辣椒产业。针对辣椒种植方式落后、技术粗放等问题,丘北县邀请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由技术人员指导椒农选种、育苗,督促椒农科学分摘栽培。丘北辣椒研究所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采取区域选、果选的方式优化辣椒品种,提高品种选育及提纯复壮工作。去年共选育优质品种5亩,经观测平均单株果数可达62至109个,亩产干椒185至252公斤,每亩比普通辣椒增产50到120公斤。同时,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好辣椒产品的加工销售。扶持达平辣椒公司引进人才和技术,开发辣椒系列产品呼辣圈、辣椒干、辣椒丝等20多个,带动椒农722户种植辣椒6万余亩。经审报,达平辣椒系列产品已获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呼辣围和油辣椒两个产品已获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去年,丘北达平辣椒公司与美国“GET”好味道食品公司签订了3000吨的供货合同,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辣椒流通提供了可靠市场。

1、在科技种植上加强与科研部门合作。2005年,丘北县人民政府与云南农业大学签定《丘北辣椒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依托农大技术力量,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全面开展丘北辣椒综合标准、品种提纯复壮、规范化栽培示范、地理标志保护、无公害辣椒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辣椒深加工等课题研究。在种植农艺措施上,进行生物多样性高产栽培示范、品种提纯复壮、杂交组合的测配工作,根据生长所需养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委托厂家生产“丘北辣椒”专用肥。2006年3月,云南省质量监督局发布执行《丘北辣椒

综合标准》,国家质监局备案。2011年丘北辣椒种植面积40万亩,初步测算产量达50000吨,按照每公斤20元测算,种植产值近10亿元,种植遍布全县12个乡镇,已发展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广、覆盖农户最多、促农增收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

2、在产业发展上加强领导和强化扶持。一是成立丘北辣椒产业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及规划。加大种植区沟渠、小水窖、田间道路、土地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心示范样板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免费提供农药,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育苗时间和施肥标准、统一苗床规格和病虫防治。二是加快辣椒加工基地建设,构建产业企业发展平台。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发展思路,在丘北工业园区专门规划一片区域用于发展辣椒加工企业,解决企业建厂用地、生产用电、用水以及布局分散等问题,促进辣椒加工企业规范有序发展。

3、在流通环节上建立健全市场价格波动工作制度。在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根据波动程度,启动丘北县临时价格干预实施办法,促进辣椒的正常交易。加强市场监管措施。加大对市场销售的辣椒制品和原材料的巡查力度,实施有效监管,加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流通主体,壮大辣椒产品流通渠道。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的作用,培育多种形式的流通主体。培养辣椒经纪人,使农民流通队伍组织化、规范化,形成庞大的农民流通服务网络,多渠道开拓市场。加强辣椒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辣椒产品资源档案、客户档案、价格供求信息发布和反馈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库存信息,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

4、在市场建设上完善城乡辣椒市场网络体系。2009年以来,建设占地65.8亩的丘北恒源辣椒交易配送中心,改造占地面积61亩的天星乡、树皮乡和双龙营镇三个农贸市场。到2010年,全县市场总量达到45个。使辣椒交易由传统零散的集市交易逐步向综合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转变。既方便了辣椒加工企业和种植户,又降低了交易成本,丘北辣椒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目前年交易量4万多吨,交易额7亿元以上。为帮助农民解决辣椒买卖问题,成立康达、双赢等多家辣椒专业合作社,负责辣椒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及销售服务,农村经纪人达到100余人。2011年9月,丘北被省商务厅批准为农产品出口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实施11万亩辣椒种植基地区域化备案工作。这意味着,丘北辣椒将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即对外贸易保护壁垒),进一步扩大出口,促进产品质量全面提升。

5、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和投入资金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

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每年选择3至5家企业技改项目作为县重点技改项目。以省级科研院校为技术支撑,突破原料型生产加工的局限,研究生产适应医药、化工和其它特殊领域应用的系列产品。促进辣椒产品提级增值,延长辣椒产业链,提升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增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对争创品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选择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科学制订规划,实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推进。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积极申请质量体系认证或产品质量认证。

现在丘北主要有达平、云泰、永明、一吃福、金鑫、恒源、华灿、冷冻厂等8家企业从事丘北辣椒系列产品开发、加工、销售。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达平、云泰等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平、一吃福、阿着底等为省级著名商标。达平等5户规模以上辣椒加工企业2010年产量2219吨,工业总产值达3.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

6、在产品外销上加大产品宣传促销力度。通过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借助外宣平台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自2000年以来,我县已成功连续举办了十一次辣椒商品交易商贸洽谈会,邀请了中央、省、州新闻媒体全程宣传报道,充分展示了丘北辣椒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品质、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丘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丘北辣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以辣椒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被省政府确定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重点县为契机,实施了11万亩辣椒种植出口基地备案,促进辣椒出口销售。截止目前,全县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辣椒加工企业有8户。2010年,全县完成辣椒外贸出口总量1951吨,出口创汇750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额的75%左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丘北辣椒产业通过强化科技种植投入、大力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品牌建设和构建产品外销平台,产业化发展速度呈现逐步加快的发展态势,发展潜力和前景优势日益明显。但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加工企业资金技术、产品市场开发特别是国外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制约,丘北辣椒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丘北辣椒种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辣椒产量、质量不稳定。丘北辣椒主产区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沟渠引水、旱地集雨工程设施缺乏,如遇到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辣椒产品产量和品质随之受到较大影响,辣椒种植靠天“吃饭”的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辣椒加工企业龙头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受辣椒加工企业业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及其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和发展主攻方向不明确的影响,大部分辣椒加工企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发展规划和系统、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定位不准确、方向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在管理上仍然沿袭了家庭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生产经营管理十分粗放,甚至有个别企业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辣椒产业发展主营业务上,涉足其他投机性行业问题日渐显现;新产品研发投入严重,在产品开发上仍然停留在粗产品加工上,生产工艺十分容易仿效,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日益激烈,还没有形成精品化、系列化的生产开发格局;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在品牌打造上由于缺乏高科技产品的支撑,没有形成一个知名度很高、世人皆知能真正代表丘北辣椒的著名品牌;深加工产品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国际市场知名度较低,在产品外销上以半成品和原料输出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加上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大贸易保护力度,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稍有不合格的产品进行退货甚至销毁,丘北辣椒出口销售困难持续加大,制约辣椒产业的因素不断增多。

(三)辣椒加工企业融资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加工企业缺乏银行贷款所必须的固定资产抵押物,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达不到银行贷款抵押要求,难以直接向银行贷款融资,生产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普遍紧缺。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业主缺乏必要的投资风险意识、发展壮大意识,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较为严重,不敢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融资,守着小摊子过日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丘北辣椒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根据调查实际,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在发展工作中,应将紧紧抓住文山州把辣椒产业列为我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进行培育的发展机遇,在辣椒基地建设、品种提纯复壮、加工企业扶持、交易市场建设、品牌培育打造、外销市场开拓等要方面大力扶持辣椒产业发展,使之真正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成为丘北乃至全州的一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特色骨干产业。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科技措施投入,抓好辣椒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一方面是继续加强与云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次论坛会为契机,认真听取和落实各位教授、专家对丘北辣椒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加强与云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继续加大科技措施投入,做好辣椒种植品种选育、提纯复壮、技术规程制定与运用等工作,积极推广辣椒标准化种植,做好地理标识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促进辣椒规模化连片种植。另一方面是加强辣椒

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辣椒产业的持续发展。紧紧抓住中央提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大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机遇,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加强辣椒主产区水窖集水、沟渠引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因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给辣椒产业发展带来的制约,提高辣椒产业发展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产品产量和质量,促进辣椒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扶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好辣椒产业发展。继续把扶持和培育辣椒加工龙头企业作为丘北辣椒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抓,走“公司+ 基地+ 市场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辣椒加工转化增值,延伸辣椒产业链。一方面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加工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战略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和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粗放型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转变,以管理赢市场、增效益、促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加快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以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政策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扩大加工产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辣椒加工转化增值,延伸辣椒加工产业链,做大做强辣椒产业。

上一篇:共青团十六大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体验德育促进大学生德育内化的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