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的老师五年级作文

2024-09-09

严厉的老师五年级作文(共10篇)

严厉的老师五年级作文 篇1

我们的体育老师姓许,他是当兵出身,个子挺高,身上的肌肉一块一块的,皮肤黑黑的,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而且他的力气可大了,我们班总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体育课上被他拎出去。

一天下午,我们听着铃声传进耳朵,知道要上课了,因为我们刚开学所以还不知道体育课是哪位老师上。教室里,同学们有的在嬉皮笑脸,有的在大声说话,还有的在你追我赶。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师站在门口说:“你们都在干什么!出来排队去操场集合!如果你们再被我看见是这样,那以后课都就不用上了,都去跑步!”这下那些男生被吓得一动也不动,就连嘴也不动了。许老师就说:“先跑操场一圈。”老师说完,我们就开始跑。跑到一半,就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不跑还在走路,等我们跑完,许老师就把刚才在走的人拎出来教训了一顿,还罚他们跑三圈。那几个人可吃到了“苦头”,三圈下来那几个人个个跑的满头大汗,筋疲力尽。许老师看见说:“下次你们在这样就不是跑三圈那么简单了。”从那以后,我们上体育课我们再也没调皮了。

严厉的老师五年级作文 篇2

具体地有条理地写出实验过程, 注意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细节。

【课前准备】

一只普通的中号透明塑料水杯、四十多枚彩色曲别针和一大杯冷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上,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瞧, 我带来了什么实验用具? (板书:实验用具, 出示透明塑料水杯。)

(学生们的回答很快。有的说“这是一只杯子”, 有的说“这是一只透明的杯子”, 有的说“ 这是一只 塑料水杯”, 也有的说“这是一只没装水的杯子”。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只透明的一次性的塑料的空水杯。”)

师:这又是什么呢? (出示四五枚彩色曲别针)

(有了刚才观察塑料水杯的经验, 学生很轻松地从色彩、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曲别针并回答:“这是彩色的曲别针。”“曲别针真漂亮, 有红的, 有绿的, 有黄的, 有蓝的, 还有白的。”“曲别针小小的, 比我的橡皮还小一点儿。”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两句通顺、连贯的话来描述彩色曲别针。)

师:我还带来了一大杯冷水。 (出示一大杯冷水)

师:开始做实验啦!看, 我在干什么?

生:老师拿起装了冷水的大杯子。

师:说得正确! (接着往空的一次 性塑料杯 里倒满水) (板书:倒满水)

生:老师慢慢地往一次性塑料杯里倒水, 水很快就倒满了。

师:从“慢慢”可以看出你观察得很仔细!水真的倒满了吗?谁来检测一下? (板书:检测)

(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纷纷举手, 准备到讲台前来检测水是否倒满。教师请一名学生来检查。)

师:看清楚, 他是怎样检测的? (学生进行目测)

生:他用眼睛看了看, 说:“水倒满了。”

师:请你再慢慢地检查一遍, 其余同学仔仔细细地看清他的动作。 (学生再次进行目测)

生:他弯下腰来, 侧着头, 眼睛靠近杯沿, 眯起来, 认真地看了一会儿, 才肯定地说:“水倒满了。”

师:观察仔细, 说得具体。 (问目测的学生) 你怎么知道水一定是倒满了呢?

生:我看见水面是平的。

师:能说更清楚些吗, 水面和什么是平齐的?

生:杯子中的水面和杯沿是平齐的。

师:好!谁还有不同的办法? (请另一名学生来检查) 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把每个动作看仔细、说清楚。

生:他走到水杯旁, 伸出食指, 在杯沿上刮了一下, 一看, 手指上有水, 说明杯子里的水是满的。

师:接下来, 我要请一位同学把一枚曲别针放到装满了水的水杯中。 (板书:放入一枚曲别针) 其余同学的观察任务是什么?

生:看水会不会溢出来!

师:对!除了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还要观察什么?

生:他怎么把曲别针放下去的。

生:曲别针落到水里的速度。

生:看曲别针是浮的还是沉的。

生:看曲别针沉到杯底的位置。

师:好!这些都是观察任务。 (请出一名学生, 给他一枚曲别针) 大家眼睛不要眨, 细心观察他是怎么投放曲别针的。 (让学生把一枚曲别针放入水杯中) 再看看, 水杯里的水溢出来没?

(学生在仔细观察后纷纷发言 :“他捏着 曲别针……”“他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 曲别针从 杯沿放到 水中。他的 手还有一 点发抖呢!”“水面轻轻晃动了一下, 可是没有一点儿水溢出来。”“曲别针好像一条小鱼跃入水中, 水面起伏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就平静了。”“曲别针就像潜水运动员轻快地跳到水中, 潜到水底。”“曲别针静静地躺在杯底的中央, 好像甜甜地睡着了。”教师又请出一位学生, 他在水杯底座四周用手指一抹, 检查发现, 水杯没有往外溢水。)

师:课上到这里, 我们的实验已经做了一半。小结一下, 完成了几项观察任务, 哪项任务做了重点观察。

(学生思考以后, 整理出四项内容:1.观察实验用具;2.老师往杯子里注水;3.通过目测和动手观察了水杯里的水;4.往水杯里放第一枚曲别针。3、4两项任务是重点内容。

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内容口述上述内容。待学生们口述结束, 教师要求学生尽量把第3项和第4项内容写具体。

随后学生迅速进入写作状态, 教室里很安静。教师在座位之间巡视, 不时地夸奖学生“写得真快!”“小节分得正确!”有时提醒学生“把动作写仔细”, 不时地请个别学生站起身高声朗读自己刚写好的文字。

下课铃响时, 多数学生完成了这部分的写作内容。)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做实验。一枚曲别针放入装满水的水杯中, 水却没有溢出来。那么, 你猜猜放几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 (板书:猜猜)

(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 不断窃窃私语, 有的说“可以放两枚”, 有的说“能放二十枚”, 也有的说“能放无数枚”, 还有的摇着头, 不知道究竟可以放多少。)

师:到底能放几枚呢? (请出一名学生) 这位同学每放一枚曲别针, 大家要看杯子里的水有没有溢出来。 (板书:放入十枚曲别针)

(学生往水杯放入了一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 你心里想些什么? (板书:想)

生:水怎么还没有溢出来呀?

(这位学生又往水杯里放入四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 你心里又想些什么?

生:水面还是没有升高, 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学生连续往水杯里放入五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 大家心里想些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 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一事实, 有的兴奋地鼓起掌来。他们说:“我想, 这太神奇了!水居然没有溢出来!”“难道老师带来的水有魔力吗?”“这只水杯里到底可以放多少枚曲别针呢?”)

师:下面, 我让大家往水杯里各放一枚曲别针。请想象场面会怎样? (板书:每人放一枚曲别针) 班长你给同学发放。

(班长把曲别针分给了同学们)

(教师请出第一组约十人, 示意他们排好队。他们有的笑眯眯的, 有的一本正经的, 有的在东张西望, 有的歪着头在思考, 有的笑容满面, 还有的正盯着水杯看……)

师:好, 现在开始放曲别针。其余同学一起大声计数, 同时请仔细观察, 他们怎样放曲别针, 各自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开始!

(该组学生依次将手中的曲别针放入水杯中。)

(台上的学生投放曲别针的动作确实精彩。有放得很慢很慢的, 有拎着曲别针的, 有朝着曲别针吹了口气才放手的……座位上的学生都挤到了讲台四周, 一边大声数数:“11、12、13……”一边饶有兴趣地仔细看着。

此后, 剩余的大概二十多名学生也都从班长 手里各获得一枚曲别针。他们或兴奋地或紧张 地把一枚枚曲别针放进了水杯。杯子底的曲别针堆起来了, 杯中的水渐渐隆起, 水面微微颤动着。学生的情绪更 加激动了。)

师:同学们, 先看四十多枚曲别针在杯底堆得如何, 再看看杯子水面的变化吧。 (板书:杯底……水面……)

(学生不由自主地走下座位观察。一个学生说“杯子里有座小山”, 另一个学生补充说“像一座彩色城堡”, 还有学生说“水面鼓起来了, 像个小馒头”, 细心的学生说“不是小馒头, 是半个水晶球, 你看鼓起的水面在颤抖在闪光”, 教师立即赞赏 :“对!你看得很仔细!眼光很独特!)

师:如果要把这个实验的上半个过程写下来, 应该写哪几个内容?

(学生思考以后, 整理出三个内容:1.一个同学怎么放入十枚曲别针?2.十个同学怎么放曲别针?动作神态有什么不同?3.四十多枚曲别针放进去, 杯底和水面是 怎样的?

同样, 教师仍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口述内容。)

师:把这个实验过程写成文章, 该取什么题目才能概括文章内容呢?

生:《有张力的水》《会团结的水》《有魔力的水》……

师:好, 继续写作, 把实验的下半段过程写具体。

(学生们迅速在作文本上写起来。教师一边巡视检查, 一边夸奖:“动作写得细致, 心情写得真实。”“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实验的场面。真棒!”大概在10分钟后,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写作时, 教师建议学生上“百度”查阅“水的表面张力”, 了解本次实验结论。然后提出要求:1.在文章结尾添写实验结论;2. 写完作文, 多读几遍, 把句子改通顺, 把语意说明白。)

师:下课!

【教学反思】

本课学写一次小实验。教学目标有两条:一是过程要写完整;二是要描写一两个实验细节。由于采用了现场情景演示的教学法, 把实验过程写完整不 称其为难点, 难的是实验细节的描述。这个难点主要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细节的确定, 二是细节的观察描述。

我事先把“水的张力”的实验反复做了三遍, 对实验过程和细节反复体验之后, 对其中的教学因 素有了把握, 在教学中就有了突破。

具体说, 本次作文内容应该选定这几个实验细节。

①检测水杯里的水是否满。

②往水杯里投放第一枚曲别针时。③最大极限地投放完曲别针时。

一起来看看这些细节的教学内涵。

细节①:“水面检测”。我请出两位学生先后用“眼睛看一看”“手指刮一刮”的方法来确认杯子里 的水是否“满”了。如果教学时间允许, 还可以采用“盖一盖东西”“摸一摸杯身”的方法……从实验意义角度看, 这些细节是培养科学品质的举动, 从写作角度看, 这些细节能丰富地表现实验过程。

细节②:投放第一枚曲别针。我给这个细节确定了三项观察任务:投放的动作、曲别针落水的状态、水平面的变化。细细想来, 三个观察点正好组成第一枚曲别针的投放过程。事实上, 投放一枚曲别针只需“1秒钟”, 而放到作文教学课堂上, 就是一个个“放大了的镜头”, 写出来的就是一段生动的过程。

细节③:投放完所有的曲别针。当四十枚曲别针投进了水杯后, 我设定了“看”和“想”两项任务。先看杯中的“彩色小山尖”, 再看杯子水面堆起的“小馒头”;然后引导学生想:“杯子里的水怎么会不溢出来呢?”把质疑引向探秘本次实验结论。

由此可见, 课堂上的教学细节具有“呈现和观察”的特性, 教学细节就会转化为“写作细节”。

严厉的老师作文400字五年级 篇3

我们组长在每次进办公室问作业,都要在门口犹豫很久才慢吞吞的走进去,生怕被老师请在办公室“喝茶”!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超乎想象,最多七个,最少三个!这还没加语文作业呢!布置作业就是老师的杀手锏,所以我们每节课都很拘束,积极发言,就是为了让老师开心,这样下午放学回家才能顺利!

直到有一次,改变了我对老师的看法。那次我们一如既往地犹豫着去办公室问作业,发现老师正在逛手机淘宝,发现老师正在看床单,而且很多床单都是很少女心的颜色,手机旁边也贴了许多可爱的小熊猫,都快贴满手机的边缘了,原来平时严厉的数学老师,心里还住着一位小公主呢!真有趣!

还有一次我写完作业,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背后有人喊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数学老师,我结结巴巴地从嘴里蹦出三个字:“老师,您好!”我苦笑面对,心想怎么遇到数学老师了呢?今天出门没看黄历啊!可是在回家的这段小路上,我们一起走,我体验了全班同学都没体验的老师的温柔和快乐!

难忘严厉的眼神五年级作文 篇4

在今年,有很多人帮助我,对我最有启发的是,他用一种严厉的眼神让我受益不浅。

他是我今年刚刚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名叫许浩迪。他的脸瘦瘦的,仿佛是一根木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的短处就是骨瘦如柴,而他的长处就是他的力气,和别人打架从不输。比如有一个胖子来和他打架,下面的人有的在旁边说:“这边这个胖子比那边那个瘦子厉害。”其实人胖了,走的慢,也打不到人,但力气大。而瘦的力气是不大,但速度快,胖的根本打不到。

有一次,我们说好星期六去北区公园,我们还在星期五做约定:“失约了,你就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们说好,也就算是好了,我们依然也很高兴。

到了星期六,我在家根本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我在小区楼下玩游戏,正当我们玩得高兴地时候,妈妈给我说:“你不是和你们班的同学去北区公园玩吗?”我在当时是恍然大悟,我对小区的朋友说:“再见。我去和我的朋友玩,我回来再和你们玩。”

我和妈妈骑着车,到北区公园以后,我说:“再见,我玩够了就给你打电话。”妈妈走了。我找来找去,我就是没有看见许浩迪。我仔细一找,原来他坐在一座小亭子里。我走过去,说:“许浩迪,我们玩去。”许浩迪对我说:“我不去了。”他还用严厉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你为什么迟到。”我也是在心里反省了一下,他就什么也没有说。我也知道,因为我看见他的眼睛,我很能感受到一丝寒冷的风,正在吹动我的心灵。我感觉我自己不守约定,我大声地说:“对不起,是我的错。”他的眼神也没那么重了。他说:“没有关系,你下次不要迟到。”我说:“好。”我们就这样和好了,我们就一起在公园里玩了一会儿,我们就给各自的家长打了电话,我和他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严厉的老师五年级作文 篇5

此时外面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哗!哗!哗……一直下,教室里气压低到无法呼吸!“最低的只有40分,最高的的.才92分。还有第四题填is、am、are的,这题我都给你们讲了100遍了,你们竟然还错,什么也别说了,我再重新一道一道题给你们讲吧。”老师的话语像冰雹一样砸向我们。

同学们听到老师生气的话,大气都不敢喘。虽说老师在认真的讲题,但她的目光时刻不离开我们,就像一架侦察飞机,看着我们谁在溜号,突然她喊了一声:“刘佳期,你别溜号。”一节课,教室里都布满了紧张空气。下课铃打响了,我本以为这场灾难过去了,可英语老师又说了一句话:“不下课,再考一张卷,你们如果再考的不好,那就继续考,什么时候考到你们100分了,就可以停止了。”

我们这节课课间本应该下楼户外活动,但我们还在继续做题,我虽然听到操场上的欢乐声,但也只能听听而已,只能继续做题不能下楼玩了。我一边写一边想,不下楼玩就不玩吧,这个冷血老师。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期末考试。当英语成绩下发的时候,我们班的英语成绩是全学年最好的,此时此刻我想到了老师当初的良苦用心。

对严厉的教师体罚说不 篇6

有一种观点认为“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会产生一定积极的效果。个人的观点是, 我国的法律已经明令禁止、不许体罚, 小规定不能违反大法律, 一定要维护我们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维护我们教育法规的严肃性。“体罚”在过去是权威的象征, 被视为一种权力运用在教育手段中。但是其产生的问题、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孩子甚至有可能养成双重人格, 更重要的是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缺乏爱的环境里, 可能会抑郁、不自信, 甚至仇视社会。

目前一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归因于近年来提倡的正面教育。西方社会的规定更多, 但是西方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要强过我们。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坚持正面教育, 实事求是,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北京市的光明小学做过一个实验, 叫“三句话”教育, 就是用“这世界真美好”、“我能行”和“让我来帮你”这三句话, 来教孩子学会感恩, 学会自信和友爱, 效果不错。

首先,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尊重人权、尊重人格。体罚, 包括用鄙劣的语言辱骂学生, 这是有损于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的行为, 违背了人权的基本要求;第二, 采用体罚的方法, 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 不符合教育的原则。今天的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就在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罚只能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不用说学生的创造性了;第三, 体罚有损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破裂了, 学生就不愿意再向老师学习, 这个问题在当前教育现实中非常严重;第四, 体罚是培养奴隶的方法, 不是培养自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方法。“棒头底下出孝子”等都是封建的教育观念, 不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观。

严禁体罚和开展批评教育是不矛盾的, 批评教育是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说理, 任何批评教育都没有效果。体罚是压服, 而不是说服。那么, 能不能在说服的基础上体罚呢?不能, 因为体罚有损学生的人格尊严。另外, 如果你把他说服了, 也就没有必要再体罚了。学生是需要严格要求的, 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甚至严厉批评, 不能放任不管, 或者一味迁就。但是要求和批评都是在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苏联教育家马科连柯讲过:“更多地尊重人, 才能更多地要求人。”如果你一开始就认为他不可救药, 你又何必去教育他, 批评他?你尊重学生, 认为他是会改正错误的, 你再批评他, 他就会理解并接受你的批评。惩罚, 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才会有效。

至于批评如何能够做到恰当, 这就是教育的艺术和技巧了。为什么说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就是这个道理。处理这些问题确实说说容易, 做起来是很难的。教师能不能做严师, 敢不敢做严师?这是一个看似不成为问题, 但又让许多教师备感手足无措。促使教师们迷茫困惑的原因在于家长和社会究竟会怎样看待教师对学生的那些缘于爱心、促其成才的严格要求, 怎样理解他们对学生的那些哀其不争、催其奋进的慷慨陈词, 怎样评价他们那种不苟言笑、冷脸热心的教育风格?

事实上, 他们的困惑和担心并非无病呻吟。最近连续发生的一些“家长状告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事件已经真的可以让教育者捏一把汗了。让我们担忧并且必须思考的是:倘若真如一部分当事教师所说, 他们的行动只是出于对学生负责任的良心, 并没有对学生使用过激的言语和行动, 更谈不上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那么, 家长的告状、媒体的渲染、社会的误解会把中国的教育推向哪里?

可悲的是, 许多家长不知道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 没有人告诉他们该怎样判断教师的行为到底是在严格要求学生、还是在伤害学生的尊严。对孩子无原则的顺从和放纵不仅是对孩子人格最大的伤害, 而且是对孩子一生的伤害, 是对人类生命最大的蔑视和侮辱。

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仍然坚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真理。他们坚信学校是帮助孩子们建构人生规则、社会规则的重要阵地, 他们也坚信教师是帮助孩子们顺利起航人生的引航人和助跑师。可叹的是, 他们唯独没有坚信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不亚于教师和学校, 即便他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也没有立刻行动起来, 把家长纳入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教育者的行列中, 从而把与家长的沟通、对家长的教育也一并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

伴随着新的法律出台, 就学校来论教育、以教师惟上的小教育时代应该一去不复返了, 该是学校回过头来, 拉动家长进而推动社会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呐喊助威的时候了!新的法律规定非常合理, 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 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利益和权利。联合国启动的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计划, 核心价值观就是尊重。但是教育也需要适度惩罚, 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 它使人脆弱, 可能让学生在危险面前信马由缰。

这里说的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 与歧视、侮辱人格尊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不同在于, 一个是尊重的, 一个是不尊重的。孩子犯了错误, 教师有责任对他进行批评甚至是严厉批评, 但是批评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和爱的基础上。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字, 是培养健康人格, 惩罚的目标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惩罚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手段。澳大利亚有几个少年放火把森林烧了, 烧死烧伤很多人和动物。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是, 让他们挨家挨户去道歉, 安慰受伤者及其家庭, 这就是对孩子非常负责的做法。他们去道歉时看到被大火烧伤的人, 触目惊心, 终身难忘。这种惩罚的方式是人性的, 既不伤及孩子尊严, 又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我们要对孩子负责, 又要使孩子心悦诚服。某学校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 采取当场没收并摔碎的方式, 承诺将来赔偿, 一连摔了5个, 这样的做法就很简单粗暴;而成都一个老师的做法就很好, 他说手机是必要的通工具, 但如果谁的手机上课时响了, 影响大家学习了, 就要接受惩罚, 学生们都很拥护。一个学生上课时不小心手机响了, 老师把手机没收, 卡还给学生, 然后让他挑选一种“惩罚方式”, 学生说要在3个月内提高成绩。后来这个学生的成绩真的提高了, 老师也把手机还给了他。这种惩罚就是我们倡导的积极的, 负责的惩罚。

严厉的老师五年级作文 篇7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歌词已经传唱了几十年,它伴随着一个个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它反映了一个母亲对儿女的爱。我有一个这样严厉的母亲一直关爱着我,教育着我。

有一天,语文老师布置写练习册,老师还严肃的说如果字写得不美观就重写。回到家我就把练习册拿出来,并让妈妈把桌子擦干净,我就把练习册放在桌子上开始写了,我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把作业写完了,我匆匆忙忙跑过去给妈妈看,妈妈看了练习册把它扔在地上,脸上一副非常生气的样子,就说:“这是你写的字吗?糟糕透了!擦了重新写。”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的抬不起来。我弯下腰把练习册捡了起来,就跑回屋里拿起橡皮把写的.都擦了。开始重写,写了一半妈妈来了,她搬了个椅子坐在我旁边看着我。只要一写不美观就重写,我几乎重写了好几遍呢!我写到了7点钟,终于把字写美观了,妈妈终于让不我重写了。

我到了学校也快上课了,然后我就把练习册放在了桌上。老师来了就拿起红笔一个一个的改,改到我这里了,我心里很紧张,老师看了我的练习册就兴奋的说:“书写的工整又美观,精彩极了!”听了老师的话,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真是没有枉费工夫啊,得了个优,我这才体会到妈妈的严格要求是对我的爱呀。

母爱如同一潭碧绿的湖水,柔波荡漾,真是最亲天下父母情,最天下父母心。我要快快长大,报答妈妈的爱。

严厉的老师作文 篇8

老师,已经上了年纪,脸上满是皱纹,一双疲惫的眼睛嵌在那张脸上,而且他的眼睛相当神奇。当你犯错时,你盯着他的眼睛满是警告你的意思,当你做了值得夸奖的事,他不会夸奖而是一个眼神告诉你,不要骄傲。他每天都是板着脸对待每一个人。

上课时他非常严厉,不准发出一点与上课无关的声音。如果你坐姿不端正,他就会打电话找家长总之在他的课上不能有一点噪音。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脚伸到外面绊倒了老师,他差一点摔倒,我心想:完了完了,这下闯大祸了,接着被他狠狠地训了一顿“你能不能老实点腿伸那么长干嘛?”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把脚伸出去了。

下课时他仍然是一本正经的样。他立下了很多规矩,不能在楼道里玩、下课不能疯跑、不能随地扔垃圾……要是被他发现你就惨了。要在这打扫一个星期的卫生。对待课堂作业也是如此。

有一次,有个同学没写作业,老师走到他跟前脸涨的通红,脖子上青筋爆起,声音由小变大“你怎么又没写作业!这是第几次了?你说……”那个同学低着头不敢出声。要是家庭作业没写你就更惨,他绝对会让你先补回来,然后今天的作业翻倍。他带过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听话的,都跟是马戏团里的猴子似的,一个个乖巧听话、从不捣乱。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篇9

严厉教育究竟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 下面一个案例是比较典型的注解。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单身女士, 当时年近四十, 一直没结婚。她是因为严重的抑郁症来找我的。在我们的交谈中, 她谈到了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

她父母都是小学教师, 对她有很好的早期启蒙教育, 在各方面要求也很严。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很多经典诗文, 聪明伶俐, 而且认字很早, 上小学就读了不少课外书, 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她父母在她童年时期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这个错误发生在她5岁的时候。

起因很简单, 就是有一天她尿床了。父母为此大惊失色, 说你2岁就不再尿床了, 现在都5岁了, 怎么反而又尿床, 越活越倒退了。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非常羞愧, 以致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 心里非常担忧, 好久都没睡着。但也许是因为太紧张, 也许因为前半夜没睡着, 后半夜睡得太香, 第二天早上醒来, 居然又一次尿床了。这下子, 父母特别不高兴, 说你是怎么搞的, 昨天尿了床, 今天怎么又尿了, 是不是成心的啊?当时他们住的是大院平房, 有很多住户, 她妈妈一边抱着湿褥子往外走, 一边说, 这么大孩子了还尿床, 褥子晒到外面, 让别人看到多丢人。她爸爸板起面孔严肃地警告她说, 有再一再二, 没有再三, 这两次尿床我原谅你了, 再尿床我可对你不客气了。

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内心充满羞辱感和恐惧, 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晚上, 她更害怕得不敢睡觉, 直到困得坚持不住, 沉沉睡去。结果是, 她连着第三次尿床了。这令父母简直震怒, 不但责骂, 而且罚她当天晚上不准吃饭喝水。虽然当天因为空着肚子睡觉, 没尿床, 但问题从此陷入恶性循环中, 从那时起, 她开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父母越是想要通过打骂来让她克服这个问题, 她越是难以克服。父母可能后来意识到打骂解决不了问题, 就开始带她找医生看病, 吃过很多中药西药, 都没有作用, 直到成年, 仍不能解决。

这件事几乎毁了她一生。天天湿漉漉的褥子、尿布以及屋里的异味, 是烙进她生命的耻辱印记, 她原本可以完美绽放的生命就此残缺了。考大学时, 她取得了很高的成绩, 完全可以报考北京的名牌大学, 但为了避免住集体宿舍的尴尬, 第一志愿填报了当地一个学校, 以便天天晚上回家。大学四年, 她不敢谈男朋友, 自卑心理让她拒绝了所有向她求爱的男同学。工作后, 谈过两次恋爱, 都是男方发现她有这个毛病后, 选择了分手。

她对我说:直到上大学前, 她一直认为自己这个毛病是个纯生理问题, 是一种泌尿系统的慢性病。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是父母的紧张和打骂造成的后果。结束第二段恋情后, 她割腕自杀, 被救过来, 出院回到家中那天, 终于在父母面前情绪暴发, 疯狂地向父母喊出她心底积压多年的屈辱, 并以绝食逼迫父母向她认错。父母似乎终于也意识到问题的来由, 虽然没向她正面道歉, 却在她面前无言地流了几天泪, 痛悔的样子终于令她不忍, 端起了饭碗。经过这件事, 父母都一下子苍老了十岁, 几天间就显得步履蹒跚了。她知道他们已受到惩罚, 心中既有宣泻后的舒畅, 又有报复的快感。自此, 这个毛病居然奇迹般地开始好转, 发生的次数大为减少。

但她的生活却无法改变, 周围凡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这个毛病。她像一个脸上被刺字的囚犯, 丑陋的印记无法擦去, 只好在三十多岁时选择“北漂”, 来到北京, 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变让自己活得自在些。但骨子里形成的自卑和抑郁无法消退, 再加上工作压力比较大, 很小的一点事就会让她崩溃, 对于爱情和婚姻, 完全失去再去碰触的热情和信心, 对安眠药和抗抑郁药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后来她信仰了一种宗教, 她说宗教是唯一让她感觉安慰并有所寄托的东西。虽然她知道自己不会再去自杀, 但想到即便活到60岁自然去世, 还要活将近20年, 就觉得这实在太长了, 太难熬了, 她不知道该如何撑过这20年。

像一个医生在晚期癌症患者面前束手无策一样, 我在她的痛苦面前也同样感到无可奈何。教育中, 有太多这样的蝴蝶效应, 本来小事一桩, 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 甚至不需要去解决, 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不但无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还会给孩子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 严重的甚至可以毁灭孩子一生。

我还见过一个四岁的孩子, 父母都是高学历, 奶奶曾是单位主管会计, 也很能干, 且非常爱干净。家长从孩子一岁半开始, 就因为吃手的问题和孩子纠缠不清。据家长讲, 最初阻止孩子吃手, 采用的是讲道理, 告诉孩子手很脏, 不能吃, 他们感觉一岁半的孩子能听懂了。发现讲道理没用, 就来硬的, 采用打手的办法, 轻打不起作用, 就狠狠打, 但这只能起一小会儿作用, 孩子一停止哭泣, 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又把手伸进嘴里。后来, 负责照看孩子的奶奶拿出缝衣针, 只要孩子的小手一放进嘴里, 就用针扎一下, 并把针挂到墙上, 故意让孩子看到, 但这也不能吓住孩子。后来家长还采用过给孩子手上抹辣椒水, 每天24小时戴手套等各种办法, 可是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并且越来越严重。听家长说, 孩子还特别爱发脾气, 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可以连续哭嚎两小时, 甚至会用头猛烈撞墙, 全然不知疼痛和危险。

我见到这个孩子时, 他两只手的大拇指已被吃得变形, 两只小手布满破溃的伤口, 伤痕累累, 但孩子好像完全没有痛感, 还在用嘴啃咬双手, 用指甲抠开血痂。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出现严重障碍, 不会和人交流, 别人和他说话, 他基本不回应, 目光总是回避开来, 神情冷漠, 拒人于千里之外。

这个孩子的遭遇, 让我震惊于家长的无知和残忍。孩子吃手是多么正常的一种现象, 婴幼儿最初是用嘴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 小手又是离他最近、唯一能让他自主支配的东西, 所以吃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本能, 根本不需要, 也不应该制止。到孩子可以动用自己的其他感知器官认识世界时, 自然就不吃手了, 就像人学会站着走路后, 自然就不愿意爬着走了。对于这样一个自然的认知过程, 家长却要想方设法阻止, 而且采用打骂、针扎、抹辣椒水等做法, 简直就是在刑讯逼供啊!一个弱小的孩子, 在人生初期就莫名其妙地遭遇不断的残酷对待, 他的生命怎么能正常展开、怎么能不被扭曲呢?!

当然有的孩子对吃手表现出固执的喜好, 到四五岁, 甚至十来岁, 还在吃, 这种情况往往和孩子的寂寞或自卑有关, 是其他教育问题积淀的一个后果, 吃手不过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遇到这种情况, 家长更不该制止孩子吃手, 应该做的是反省自己和孩子交流得多不多, 相处方式是否和谐等, 并努力从这些方面去解决。单纯制止吃手, 是对孩子自我心理安慰的粗暴剥夺。即使从表面达到了阻止的目的, 但孩子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必须要找到一个出口, 将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其他生理问题。

眼前这个年仅四岁的孩子, 他的心理已像他的一双小手一样伤痕累累。他揭血痂、用头撞墙等自残行为, 并不是不懂得痛, 而是内在的痛苦难以承受, 又无法陈述和宣泻, 只好用肉体的疼痛来转移和缓解。

不能说他的家人有主观恶意, 他们的主观愿望一定是好的, 也许他们比一般的家长更希望孩子成长得完美, 所以对于吃手这样一件小事也难以容忍, 更何况从他们的陈述中我还了解到, 在吃饭、睡觉、玩耍等几乎所有的生活小事上, 家长都同样严格要求孩子。

家长希望用各种规矩培养出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 而这对孩子来说, 却是自由意志被剥夺, 活在日复一日的冷酷对待中。他的世界一直以来太寒冷了, 已被厚厚的冰雪覆盖, 所以他下意识地要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 回避外界交流, 直到失去正常的沟通能力。这是一个弱小生命对抗恶劣环境的本能反应, 畸形的生态环境只能让他变态地成长。

专门研究儿童神经病的蒙台梭利博士说过:我们常常在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 因此, 我们应该对他们的终身畸形负责。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 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 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

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严厉教育所带来的损害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 但时到今日, 人们对严厉教育的破坏性仍然没有警觉。在我们的教育话语中, 人们仍然特别愿意谈规矩, 很少谈自由。哪个青少年出了问题, 归结为家长管得不严, 太溺爱;相反, 哪个青少年成长得比较优秀, 尤其在某个方面做得出色, 会归功为家长和教师的批评和打骂。

这样的归结非常简单, 非常肤浅, 但越是简单肤浅的东西, 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于是, 一顿“要么好好弹琴, 要么跳楼去死”的威胁可以让孩子成为钢琴家, 一根鸡毛掸子随时伺候可以让孩子上北大, 一通把孩子骂作“垃圾”的污辱可以逼孩子考进哈佛……诸如此类的“极品”行为最容易得到传播。甚至是一些教育专业工作者, 也会一边谈尊重孩子, 一边毫无愧色地宣扬棍棒教育。

在某个场合, 有一位教育专家侃侃而谈, 他说孩子可以打, 但要艺术地打。闻此言, 我当时就很想请这位专家解释一下, 什么是“艺术地打”, 并希望他示范, 最好让他扮演那个挨打的儿童, 那么别人艺术地打他一顿, 他是否很受用?做人最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谈论儿童教育时, 怎么就不成立了呢?

人们不肯往深了想一想, 严厉教育如果真能让孩子优秀, 天下将尽是英才。成年人想收拾一个孩子还不是容易的事嘛, 谁都会!既威胁不到自己, 又能把孩子教育好, 省心省力, 痛快淋漓——可教育是件“秋后算账”的事, 虽然儿童的缓慢成长给了一些人以暂时的幻觉, 但栽下罂粟不会结出樱桃, 恶果不知会在哪个枝条上结出。

有位家长, 听人说孩子的毛病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中, 所以她从女儿一岁多, 就在各方面对孩子进行了严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 妈妈会把孩子碗中的饭全倒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 家长会把牙刷一折两半, 丢进垃圾桶;不好好背古诗, 就用戒尺打手心……在家长的严厉教育下, 孩子确实被训练得很乖, 按时吃饭, 认真刷牙, 会背很多古诗。但她发现, 刚刚三岁多的孩子, 一方面表现得胆小怕事, 到外面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另一方面在家里脾气又很大, 且表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残忍, 比如虐待家里的小猫, 把猫尾巴踩住用脚跺, 或用沙发靠垫把小猫捂到半死, 看小猫痛苦的样子, 她则表现出满足的神情。一般小女孩都喜欢芭比娃娃, 她则对这些娃娃好像有仇, 动不动就肢解芭比娃娃, 把娃娃的头和四肢揪下来, 甚至用剪刀剪破。妈妈不能理解, 她的孩子怎么这样?

儿童天性都是温柔善良的, 如果说一个孩子表现出冷酷和残忍, 一定是他在生活中体会了太多的冷酷无情。媒体不时地报道家长虐待孩子或子女虐待老人的事件, 手段之恶劣, 令人发指。同时, 追溯一些恶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长史, 几乎全部可以看到他们童年时代极端严厉的家庭教育。可以说, 几乎所有的极端残忍者, 都有一个精神或肉体严重受虐的童年。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 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 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 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 会越来越刻板固执……“身教重于言传”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事件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 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 如果成年人对孩子拿出的是经常性的批评和打骂, 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与平和呢?

教育中任何粗暴严厉的做法都是没来由的, 它在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教育智慧中没有任何根基和来源, 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任何道德基础。是否认同打孩子, 是块试金石, 可测验出人们在教育上的认识水平。

某次我在一所小学遇到一位获得过不少荣誉、以严厉著称的教师, 她当时还没有孩子, 谈到现在问题儿童越来越多, 她语气恨恨地说“我不能保证我的孩子将来学习好, 但我能肯定他的品行一定没问题。我绝对不会溺爱他, 如果他敢不听我的, 做一点点坏事, 打死他!”我在那一瞬间立即为她将来的孩子担忧极了。

不少所谓的教育专家、学者、名师, 他们不能把专业知识和智慧打通, 尽管在口头上也提倡“尊重”“平等”等概念, 但在他们的逻辑中, 儿童是无知、莽撞、没有规则的;成人则是得体、有序、正确的, 所以成人有义务帮助儿童建立规则, 并把他们天性中带来的毛病和错误消灭在萌芽中, 防止原罪扩散——这样的认识已包含了严重的不平等, 所以在他们真正面对孩子时, 几乎不可能产生尊重心理, 只有居高临下的控制心理。我还看到一篇教育学博士写的文章《怎样打孩子》, 所支招术为:第一, 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第二, 不能用手打, 要用棍子打;第三, 打之前要用语言交流, 说明为什么打, 打几下;第四, 要心怀大爱地去打。想想啊, 一个成年人怀着一腔爱, 提着棍子, 没有愤怒, 心平气和地计着数打一个孩子——这要有多变态才能做到呢!一件事, 如果大前提是错误的, 没有一个小手段值得肯定, 这正如有人写《做小偷的十大技巧》, 写得再好, 也是在露丑露怯, 应该受到鄙视和唾弃。

我猜测, 这位博士也是童年家暴的受害者, 童年创伤深入骨髓, 不平等感和自卑感成为植入他体内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至于成年后, 尤其取得一定成就后, 潜意识出于对不平等和自卑的反抗, 必须要想办法拔高自身, 甚至是缺陷的部分也努力美化为优点。童年屈辱被粉饰为方式特别的父爱母爱, 家暴伤痕于是演绎成他心目中值得炫耀的文身。即使从事了教育研究, 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 也褪不去严厉教育的底色, 走不出粗暴教育的框架。这种情况非常多, 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都表现得很典型, 当他们回首成长经历时, 会忽略那些真正助他们成功的要素, 却特别喜欢拿儿时挨打受骂来说事, 并会真正地热爱上严厉教育——这真是个很有趣又令人感叹的现象。

学问和生活不接轨很多行业都存在, 在儿童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科技已进入到21世纪, 不少人的教育意识还停留在荒蛮时代。

现在, 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动不动就用“中国传统教育”来说事, 这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歪曲和糟蹋。事实上, “不打不成才”之类的说法, 不过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恶俗说法, 是以讹传讹的“谣言”。从古至今,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圣贤说过孩子应该打。恰恰相反, 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上善若水”, 提倡的做法是“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即家人之间提意见, 应该和颜悦色地说, 而不要声色俱厉地批评。

“棍棒教育”不过是一种精神底层的认识,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登不了大雅之堂。可以这样定义:打骂孩子是无能教育和无耻教育。

近年有人把“虎妈”“狼爸”式的严厉教育当作中国传统教育来炒作, 这除了给中国传统教育抹黑, 坑一小部分糊涂家长, 伤害一部分孩子, 对人类进步没有任何正面贡献。低俗的街头杂耍即便搬进最有名的剧院, 也不可能真正赢得观众, 粗陋的表演只配得到片刻稀疏的掌声, 被抛弃是必然的结果, 不美的东西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放不下严厉教育的人, 真正的原因是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这就是为什么从小经历了打骂教育的人, 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 经常严厉对待孩子的教师或家长, 他们自以为在“教育”孩子, 其实也只是在发泄自己从童年积淀的恨意。像一位网友说的:有些人小时候常挨打, 痛恨父母打自己, 长大了发誓绝对不打孩子, 可做父母后还是会打小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样的。推翻父母不难, 但修补父母刻在自己童年里的缺陷, 非常不易。

所以, 根本地说, 所谓“严厉教育”, 其实和教育无关, 不过是成年人某种性格缺陷的遮羞布而已。振振有词地宣扬棍棒教育的人, 往往是道德伪君子, 道德伪善甚至把他们自己都骗了, 这使得他们在对孩子施行各种惩罚时心安理得。比如有位家长, 他听到自己年仅3岁的孩子说了一句脏话, 抬手就给孩子一个嘴巴子, 其理由是要把孩子的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只能说, 道德伪君子往往就这样, 是道德洁癖的重症患者, 在面对孩子时, 内心既不诚实又苛刻。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看这件事, 一句脏话和一个耳光相比, 到底哪一个更令人难以忍受?一个懵懂顽皮的孩子和一个恃强凌弱的成人, 哪一个更让人生厌?孩子随口说句脏话和成年人随意打人, 谁的道德素养更差?一位哲学家说过, “虚伪和粗暴总是结伴而行”, 这句话值得所有粗暴教育的倡导者扪心自问。

孩子偶尔说句脏话需要惩罚吗?幼小的孩子甚至连什么叫“脏话”的概念都没有, 模仿和尝试又是儿童的天性, 所以环境中有人说脏话, 孩子可能会模仿, 但这和他长大会不会说脏话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女儿圆圆小时候, 有一天在家突然说一句脏话, 大约是跟幼儿园哪个小朋友学来的。说完了, 她自己一下子不好意思, 显然小小的人已经意识到这句话不太体面, 羞涩地一下扎在我怀里, 哼哼叽叽地不肯抬头, 当时的样子实在可爱。我和她爸爸并没有追究她从哪里学来的, 我们只是哈哈一笑, 然后告诉她, 爸爸妈妈小时候也说过脏话, 没事。听我们这样说, 她才释然。

我们这样做, 并不是在纵容孩子, 而是在用心理解孩子。童年时有几个人没说过脏话, 一个情感和智力正常的孩子, 自然会对各种行为的好坏慢慢形成自己判断。只要家长不说脏话, 不以负面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内心平和, 他不会对说脏话一直有兴趣的。或者说即使是成年人, 谁能保证自己在某些情绪下永远不说一句脏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呢?

很多人虽然从小被规矩所限, 被严厉教育所苦, 长大了却特别害怕没有规矩, 害怕宽容会把孩子惯坏。我对严厉教育的否定, 使我经常遇到这样的质疑:难道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要批评?屡教不改也不要打骂吗?这样的质疑, 其话语逻辑是:不批评的前提是孩子没做错事, 不打骂的前提是有毛病一说就改——可是, 这不叫“强盗逻辑”叫什么?

孩子没有错, 只有不成熟, 如果你动不动认为孩子“错了”, 那是你自己错了;如果你遇到的孩子是屡教不改的, 那是你所提要求不对或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对待他。我相信教育是件“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事, 需要“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地解决。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家庭生活制度从一开始就得到合理的发展, 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 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 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道路。”

这里所说的“良好的家庭”并非永远一团和气, 而是有矛盾也总能得体地解决。不少人对我从未打过孩子表示惊讶, 然后归因为我的女儿分外乖。事实是, 我在和女儿的相处中, 也有小冲突, 但我从不在孩子面前纵容自己的情绪, 经常是自己先退一步, 想想在哪里没好好理解孩子, 自己应该如何改变, 也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所以, 并不是我的女儿比一般孩子乖, 而是她像所有的孩子一样乖, 天下的孩子都很乖, 没有一个孩子是需要用打骂来教育的——只有成人对儿童有这样的信心, 他才能放下心中棍棒, 继而放下手中棍棒。

不过, “放下”二字何其难。尽管严厉教育的恶果一再显现, 但人们惩罚孩子的念头却挥之不去, 甚至是恋恋不舍。

现在又有人提出“惩戒教育”的概念。从字面上看, 这比棍棒教育温和, 又比溺爱教育严肃, 介于两者中间, 正是恰到好处。但在这个事上, 我还是请大家往实处想一想, 不妨模拟一下, 谁能演示出惩戒教育与严厉教育的不同?事实上我没看到任何一个提倡惩戒教育的人对此给出准确的定义或建议, 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给出得体的案例或可操作的示范, 大家只是在那里喊一个新名词而已。所以我不赞成“惩戒教育”的提法, 显然它也是粗糙思维的一个结果, 我担心它在实际生活中不过是化了妆的棍棒教育。只要严厉的实质不变, 那么它有惩罚无教育, 有创伤无戒除的结果也不会变。

儿童是脆弱的, 成长只需要鼓励, 不需要惩罚, 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棍棒, 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 心中无棍棒是件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的事。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 总是最美、最动人的, 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当然, 我不希望给家长们太大的压力, 大家都是凡人, 偶尔火气上来了, 实在忍不住, 打孩子两下或骂几句, 这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正像一个偶尔吃多了的人不会成为大胖子一样。身体自有它的调节功能, 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并且儿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宽容, 更能理解并消化父母偶尔的脾气。孩子最受不了的, 是父母经常性的严厉和苛刻。

人生万事, 得体的手段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育更如此, 没有一种错误的手段可以达到正面效果。哲学家哈耶克说过, “那些重要的道德规则是神的命令与法律, 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而且神最后会奖赏顺从义务者, 并且惩罚逆反者。违反这些基本的道德, 就是在和神作对。”尊重孩子, 是大自然的法则, 也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则。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 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 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 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说它是危险教育, 一点也不为过。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3-11-14)

如果家庭生活制度从一开始就得到合理的发展, 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 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 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道路。

严厉的老师作文 篇10

我第一次挨打,不是父母,也不是家人,居然是我的初中数学老师,下面我就给大家细细讲来:

那是初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因为一点失误只考了85分,我心想:这次我肯定死定了,我平时都考那么高这次考了这么几分,李老师还不扒了我的皮?不过我想:肯定是说两句,然后说期末考试必须考多少分,就万事大吉了,但我万万没想到,分数出来李老师也没有把我叫到办公室,也没说我,我心里正在嘀咕,这时李老师进了教室,第一句话是“把你们的期中试卷都拿出来,我看看有没有小儿科的错误”一听完,我心里一怔,想:我有一道题是李老师讲了N遍的,我还是乖乖的拿了出来,李老师走下讲台,手里拿着一把教学用的黄尺子,正一个一个的“检阅”呢,走道我这的时候,看了看我的卷子,用极其恐怖的声音说:“你就考了这么点分?”我没敢说话,也没敢抬头,只是默默地站了起来,等待着她的宣判。

“考试之前我让你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你说一定要考到90分,可是你现在,才给我考了这么几分,并且错了一道我都不知道讲了多少遍的题,所以,我要让你永远记住,下课到我办公室来吧。”说完,便又向前走,检查别的同学。这时,我已经无话可说,默默地坐下来,听着板子在别的同学手上啪啪作响,我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不知道李老师会怎样处罚我,终于,下课铃声响了,李老师走出教室,我也随着站起来,准备去办公室,我的几个好朋友一直在安慰我,一直把我送到了办公室门口,我叫他们回教室去,因为不想叫他们看到。

我走进办公室,见李老师正在那里等着我,我便慢慢走过去,低着头,不敢看她。这时,她说:你跟我来吧”我一头雾水地跟在她后面,虽然只是上了一层楼,但是我觉得比红军长征还要远。终于,来到了她的午休的寝食,她坐下来,看着我说:“今天在班上和办公室都没有惩罚你,都给你留了面子,现在就只有我们两个,所以,你想让我怎么惩罚你”我战战兢兢地说:“李老师,您打我吧”“好,就算你不说,我也一样会这么做,把手伸出来吧”我很不情愿,但是有不敢违背,只好把手伸出来,“你躲得那么远,过来”我被吓住了,赶紧走到她旁边。

“啪”一下已经落在我的手里了,当时只是感到手热辣辣的,我鼻子一酸,差点哭出来,又忍了去。“啪”又是一下,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唰的一下流了出来,我连忙把眼泪擦干,就这样“啪啪啪”不知道挨了多少板子,李老师说:“记住了吗?”我使出全身所有的力气,使劲点点头,于是李老师就叫我回教室了。

刚一进教室,我的几个好朋友便围了过来,一个同学刚抓住我的手,我感觉到一阵刺痛,下意识的把手伸了回来,她们意识到了,抬起我的手一看,红红的,并且有些肿。他们都大吃一惊,晚上回到寝食,大家都为我缚手。

第二天,肿已经消的差不多了,但是还是有些疼,不过,虽然这样,我一点都不记恨李老师,因为从那以后,那一类型的提我就不错了,并且,有了李老师的这顿教训,我的数学一直都再没有下过95分,现在,还得感谢李老师呢。

上一篇:小学生健康教育案例下一篇:数学九年级上册圆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