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2024-09-04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精选11篇)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

第3课时 Section B 1a-1e 导学案

学习目标:1.记住并会运用P21-22单词及短语2.能够熟练运用表示有礼貌请求的句型。任务一:学会并记住下列单词

1.点心;快餐 ___ 2.精神压力;心理负担 __ 3.浪费;垃圾n浪费;滥用_ 4.目的是;为了提供;供应 而且;加之; adv________ 7.依靠;信赖 v_______ 8.依靠;信赖______ 9.发展;壮大 v________ 10.独立n____ 11.公正性;合理性 ___ 12.因为;既然conj 14.邻居 n___________ 15.照顾;处理________ 16.有病;不舒服 adj________17.落下;掉下 v_______ 18.独立的;自主的 adj________19.合理的;adj_______20.不合理的;不公正的 adj_____ 任务二:快速翻译下列短并记忆

1.买些饮料和小吃 邀请某人参加聚会任务三:【学以致用】 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填写单词

1.Could you help me buy some(点心)? 2.Sam hates to do 杂务).3.Betty 邀请)her friends to her birthday party yesterday.4.I’m reading English 当…的时候)my father is washing his car 5.Many students have too much(精神压力).6.She thinks doing the housework is a(浪费)of her time.7.My classes 掉下)and were broken.选择方框中的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invite , have, borrow, take , do1.-Could youout the rubbish, Lily?-Sure.4.Sally often the dishes after dinner.5.We单项选择

()1.-Could I watch TV this afternoon?

–do your homework.A.have toB.canC.mayD.could

()2.Mike alwaysA.hopesB.invitesC.tellD.lets()3.-Could I borrow your dictionary?-Yes , of course you A.couldB.willC.canD.might

()4.Could I your eraser?I left mine at home.A.lendB.getC.borrowD.gets

(to the movie.A.goB.goingC.wentD.to go找错并改正

ABC

ABC

ABC

ABC

ABC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第3课时 Section B 1a-1e 导学案

学习目标:1.记住并会运用P21-22单词及短语2.能够熟练运用表示有礼貌请求的句型。任务一:学会并记住下列单词

1.点心;快餐 精神压力;心理负担 __ 3.浪费;垃圾n浪费;滥用_ 4.目的是;为了提供;供应 而且;加之; adv________ 7.依靠;信赖 v_______ 8.依靠;信赖______ 9.发展;壮大 v________ 10.独立n____ 11.公正性;合理性 ___ 12.因为;既然conj 邻居 n___________ 15.照顾;处理________ 16.有病;不舒服 adj________17.落下;掉下 v_______ 18.独立的;自主的 adj________19.合理的;adj_______20.不合理的;不公正的 adj_____ 任务二:快速翻译下列短并记忆

1.买些饮料和小吃 邀请某人参加聚会任务三:【学以致用】 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填写单词

1.Could you help me buy some(点心)? 2.Sam hates to do 杂务).3.Betty(邀请)her friends to her birthday party yesterday.4.I’m reading English(当…的时候)my father is washing his car 5.Many students have too much(精神压力).6.She thinks doing the housework is a 浪费)of her time.7.My classes 掉下)and were broken.选择方框中的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invite , have, borrow, take , do1.-Could you out the rubbish, Lily?-Sure.his classmates to a party last week.some books from you? 4.Sally often the dishes after dinner.5.We单项选择

()1.-Could I watch TV this afternoon?

–do your homework.A.have toB.canC.mayD.could

()2.Mike always me to his house.A.hopesB.invitesC.tellD.lets()3.-Could I borrow your dictionary?-Yes , of course you A.couldB.willC.canD.might

()4.Could II left mine at home.A.lendB.getC.borrowD.gets

(to the movie.A.goB.goingC.wentD.to go找错并改正

ABC

ABC

ABC

ABC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2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学法引导】

理解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 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具】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基础学习

1.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核心是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核心是英国。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4.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史称“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 (新式武器坦克的最先使用)

5.结果: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 同盟国失败。

6.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7.特点:历时长、范围广、参与国多、破坏性大。

8.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三、合作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班内展示。

四、析疑解难

谁说得更有道理?甲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乙说:“不一定。在战争中, 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 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 觊觎全球, 争霸世界,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次, 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维护民族独立,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 但并不能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

(一) 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在 (C)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初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B) A.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B.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D.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是 (A)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C.欧洲共同体和七十七国集团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4.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 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火药桶和火星是指 (C)

A.莱克星顿和莱克星顿枪声B.萨拉热窝和萨拉热窝事件C.巴尔干半岛和萨拉热窝事件

D.巴尔干半岛和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 (C) A.俄国“二月革命”爆发

B.奥匈帝国瓦解C.德国宣布投降

D、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

(二) 阅读探究

材料一、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 在战后应该审判的就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 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 应该表扬。

1.“这把枪”代指什么事件?“一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2.材料二中关于战争中的三种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对, 因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 远离战争。

六、课外学习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篇3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课堂导入】(齐读或背诵小序到第二段)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 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学习过程】

1、齐读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2)琵琶女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朗读第四段: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朗读最后一段:。

【课堂小结】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2、拓展练习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2)(3)(4)

《我的母亲》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4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于贵平审核:东山八年语文备课组时间:2012-02

且称其为“恩师”,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之深。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请你为母亲做一件事,例如为母亲洗脚、梳头、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等,做后写下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6.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名言等(简报、积累本等)

【学习目标】

1、速读并筛选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涵深情的语言风格

3、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

二、展示交流(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勇于质疑,及时做好笔记

⑴请你与小组同学合作,采用你们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法指导】

在阅读文本时抓住怀念、热爱母亲的这条感情之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筛选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概括母亲的形象,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品味文章质朴、真切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无限深情,从而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知识链接】

1.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较常见的应用文体。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

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写传记要实事求是,内容真实准确;语言可以简 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有文学色彩。

2.母亲的英文mother意味着什么?——M(many): 妈妈给了我们很多很多 ;

O(old):妈妈总为我们操心,白发已爬上了头 ;

T(tears):妈妈为我们流过不少泪 ;H(heart):妈妈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

E(eyes):妈妈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

R(right):妈妈从不欺骗我们,总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彻天地和宇宙,贯穿远古和未来。

【学习过程】

一、独立预学

1.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作家作品、生字、解词(要动动笔哟!)

2.按照上节课所理清的结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情 3.默读课文第5段---第12段,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完成以下问题:(要在书上圈点批注!)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4.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他的母亲识字不多,地位低下。胡适不但称其为慈母和严父,而

⑵请你向同组的同学展示你的预习成果。(主要是“独立预学”中的第三、四项)3)整理问题,存疑求援,师生共同解决。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胡适身为文化名人,但文章用语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请你试着找出一例并品味语言的分寸感。(结合课后习题二)

(4)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四、拓展延伸

(1)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写一个100字以内的片段。(写在周记本上).五、学案整理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5

2、下列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变化C、昼夜现象D、昼夜交替现象

3、某人没有出行却能坐地日行八万里,此人的位置应当在A、赤道上B、回归线上C、极点上D、无法判断

4、下列哪些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A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冬季比夏季晚B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C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D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5、下列现象,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B.各地的昼夜交替现象

C.一年中,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随季节发生变化

D.济南球迷上午9:00观看美国当地时间20:00举行的NBA篮球赛

6、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北半球是冬季B、此时南半球是夏季C、此时南半球白昼最长D、此时赤道上昼夜平分

7、下列关于学校所在地5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不确定

8、右图为山东某地春秋分和冬至日、夏至日正午射入窗户的太阳光线,其中表示冬至日的光线是()

A.1B.2C.3D.没有

9、下列节日时,我国昼夜长短相差较大的是()

A三八妇女节 B五一劳动节 C七一建党节D九月十日教师节

10、唐僧在取经的途中遇到了危险,被妖怪施法后藏在一枯井中,孙悟空向观音求救,观音告诉他:一年中只有一天阳光会直射到井底,到时不救,恐有难亦。请问是在我国什么地方的什么时间()A.23.5°S—冬至日 B.23.5°S—夏至日 C.23.5°N—冬至日D. 23.5°N—夏至日

1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当地球公转到一日为日,北极圈内出现现象。2)、3月21日前后,地球公转到夜状况,国庆节时,地球运行在点至点之间。圣诞节时,太阳直射点离(纬线)最近。3)、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_____(纬线),时间是月日前后,此时北京昼夜长短情况是___。4)、地球公转到D点时,全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

5)由图可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而且它的空间指向。

1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理坐标:A,B,C,D。(2)位于热带的点。

(3)冬至日以上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4)以上四点中最冷的是点。(5)位于南半球的点是。

13、读右图回答

(1)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A点节气为日期是前后。(2)地球运行到D点时,太阳直射在上。

(3)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地球运行到_____点。今天地球运行到两点之间。当地球运行到点时,北京昼夜等长

14、读图回答: 自3月21日至6月22日

(1)读甲图,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A、B、C、D四段中的________段。(2)读乙图,此时段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箭头的代号是_______。(3)此时段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6

1、梳理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味、欣赏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

2、认识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激励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前自学

1、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写得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圈点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内容,体会本文写景特点和景物特征,感受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2、品析下面从小说中节选出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了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内涵。狠狠:                                   钻:

景物描写作用: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4)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交流“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2、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小说叙述了                          ,刻画了一个                            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

3、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                 ,这句话的内容是                 ,我们从                       (字、句)理解到                 ,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分析下面句子分别刻画出人物“老头子”哪方面的性格?

①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②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③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2、辨析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A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B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C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徐秀形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7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一、语言品味: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1、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匠心,“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

2、作者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3、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二、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三、对比手法

1、文章三个部分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分别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对都江堰和长城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通过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变化,来突出都江堰水强悍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比出长锸的守持;即将治水经验与以后的典籍作对比,比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

2、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练习:深入思考文中的重要语句,反复品读这些语句出现的相关段落。

1、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吃够了苦头”与“出尽了风头”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写水的段落需要反复阅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这里的水本来是充满野性的,它“飞奔着”“裁割着”“直窜出去”,它“恼怒”,它“咆哮”,所以这里的水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美,可谓“出尽了风头”;但是这样的水流受到都江堰的制约,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现出更壮丽的驯顺,也可谓“吃尽了苦头”。

2、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答:“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3、第三部分第十三段说“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诘问是在对李冰的评价之后生发出来的,应结合对李冰的认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答: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是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造福一方。

主题:

作者由赞叹工程的伟大而进一步写到工程创建人的伟大,引导读者在赞美都江堰与李冰的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去重新评价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Kissingthefire(吻火)

一、阅读课本P92页,自学。预习提示: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要求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文中写了哪两个特写镜头。

1、首先作者在一二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2、在第三段作者又截取了徐志摩点烟时向人借火的细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三、深入理解:细读文章,品味讨论,可以结合徐志摩的有关作品进行补充。

1、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景,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都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的美好、新鲜。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2、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诗人的由衷赞美。

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诗人徐志摩最终死于坠机事故,那惨烈的情景让人目不忍视。但本文却独出新意,将那毁灭的一刻化做吻火的壮美,让吻火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诗人人生的壮美也发挥到极致。

四、品味语言。

《吻火》这篇散文并不像很多纪念散文一样充满伤感与沉痛,本文语言冷静质朴,没有歌功颂德的热情赞美,而是透过两个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让读者去品味其中的内涵,含蓄隽永,让人深思、遐想。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重点难点

省级行政区名称、分布

三、引问

(一)三级行政区划

1、读课本第五页,图5-5,从信封上出现的吉林省,东丰县,沙河镇三个地名,体现了我国哪几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划?

2、目前,我国共有几个省级行政单位?与省平级的行政区划还有哪些?请一一列举它们的名称。

3、请各举一例你认为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的各个省份,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4、元明清三代的地方行政区建制,对我国现在的行政区划有何重大影响?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1、各省的由来 简称你知道多少,请写出来现大家分享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识记比赛,看谁用的时间最短

(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1、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的分布我们可以按区记忆,请同学从课本第五至第六页,总结一下我国各省区域划分有几种?这样区域划分肯定有一定的依据,你认为依据是什么?

2、按区拼图比赛,看谁既对又快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9

课题:《回忆我的母亲》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2课时备课人:赵秀英

【课标要求】

1.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在阅读中了解这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导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典型事列的分析,概括出“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身上的优秀品质。

2.通过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平实的叙述中所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通过抓关键字词来品味句子,体会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品质。

【导学重点】

1.通过对典型事列的分析,概括出“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身上的优秀品质。

2.通过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平实的叙述中所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导学难点】

通过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平实的叙述中所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导学关键】

通过结合句子的前后文,或者抓关键字词品味句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导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整篇文章是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个线索来展开回忆叙述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朱德母亲勤劳的一生。

二、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身上的优秀品质。

2.快速浏览第2-7自然段,找到并勾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优秀品质的词语。并简概括作者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出母亲这些优秀品质的。(先抽一位学生来回答,然后点评,再导入方法,最后再抽其他学生来回答,强化对概括方法的应用)

概括的方法提示一:

关键词句提炼法--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着”-勤劳

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宽厚仁慈

第7段还写母亲管束我们不让我们染上烟酒。--节俭

2.第8-10段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从这些事件中你读出母亲哪些美好品德?

概括方法提示二:

“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第一件事:1895年(时间),家庭经受“最悲惨的一次遭遇”(事件),母亲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事件结果)。--读书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

第二件事:19,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三件事:19,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了他许多“慰勉”。

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一)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1.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二)集体朗读第16-17自然段

1.自主有感情的朗读16-17自然段;

2.抽1-2个同学来进行朗读展示;

3.体会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深情。

(1)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方法点拨:通过抓关键字词来品味句子,体会情感。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学生先根据所讲的方法自己进行赏析,随后教师抽取1-2个学生来回答并进行点评)

4.这篇文章语言质朴,却不乏写得好的句子,请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跟大家分享一下。

四、作业布置

完成书上思考与联系的第三大题

要求:要抄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关键词句提炼法

2.“六要素”综合法

赵秀英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0

教学内容:拓展与交流。语文大课堂

教学目标:

1、能够和其他同学交流你所得到的读书方法并从中获益

2、能积累各种名人语录,让自己的知识的储备更加饱满。

教学重点:1、能积累各种名人语录,让自己的知识的储备更加饱满。

教学难点:能够和其他同学交流你所得到的读书方法并从中获益。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二)拓展与交流。

1、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的对话。

2、小组讨论。

⑴宁宁和丫丫二人各用了什么方法去阅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⑵说说自己学习本单元某篇是所采用的读书方法。

3、全班交流汇报。

⑴点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⑵归纳出读书方法。

(整体把握、浏览、精读品析、摘录、对比、联想、想象等方法。)

【意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大胆与同伴进行交流,将一些要的学习方法进行共享,为今后自主的学习积蓄力量。】

(三)积少成多。

1、熟读以下名人语录。

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春天,一朝最好是清晨。

--李大钊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苏联】高尔基

寻常的山花凋谢了,还会再开,而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

--【英国】王尔德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法国】萧伯纳

2、比赛背诵以上自己喜欢的名人录。

3、引导质疑,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

4、小组交流。

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在小组中进行诵读交流。

5、补充其它的名人语录,熟读成诵。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清】魏源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

【主要以朗读背诵的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达到厚积薄发之功力。】

三、语文大课堂我们的成长

一、活动主题:我们的成长

二、活动地点:六年级(3)班

三、活动形式:队会形式

四、活动准备:

1、为出席活动的老师、家长、学校领导发出请柬。

请柬

尊敬的社区领导李金辉同志:

兹定于6月25日在学校6年级(3)班举行“我们的成长”毕业班告别联欢会。特邀请您出席。

六(3)班全体队员

206月15日

例:

2、也可以根据情况做出海报,贴于社区显眼处。

3、布置班级。写上主题“我们的成长”,写出欢迎的标语:“欢迎领导莅临我班指导”。

4、拟定会议程序。(社区领导发言、学生活动、辅导员讲话、家长代表讲话)

5、选出主持人,准备主持台词,全班同学准备主题活动的内容。

6、排练各项节目:歌舞、诗朗诵、小品等。

【语文大课堂是语文实践的天地,引导学生运用小学中学到的相关的语文知识,自己设计、组织一次主题队会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学习的语文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五、活动进程:

(一)仪式。

1、中队长整队、报告人数、报告辅导员。

2、出队旗、奏乐、敬礼。

3、唱队歌。

4、中队长宣布队会活动开始。

主持人:美丽的校园就像一棵葱郁的大树,我们像快乐的小鸟栖息其中--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可是,雏鹰总要离开大树的怀抱,向着更远的目标展翅飞翔。现在,我们即将小学毕业,离开母校,让我们在最后的时刻欢聚一堂。

(二)“我们的成长”汇报活动正式开始。

1、请社区领导讲话。

2、学生展示才艺。

(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三)辅导员讲话。

(四)家长代表发言。

(五)在队旗下呼号。

(六)退旗、奏乐、敬礼。

(七)欢送各位领导、家长。

六、活动总结

根据这次活动写一份总结。

要求:

1、任选一个主题,写活动的精彩之处、写出自己的收获、对初中生活的畅想。

2、写通顺、具体,不写错别字。文体不限,可以是诗歌,可是记叙文,可以是建议书等。

【引导学生既要在在生活中实践语文,又要将生活中的语文进行文学提炼,将丰富多彩活动诉诸于自由的文字,又提高了学生文字组织的能力。】

unit3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1

学习目标:

1.创设具体的情景,学会并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并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2.初步建立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认一认

()()()

2.下面的钟表经过1小时后是几时?

()()()

3.喜羊羊和灰太狼出发到游乐园,喜羊羊用了2小时,灰太狼用了120分钟,它俩都说自己用的时间最少,谁也不甘示弱。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它们判断一下吗?

二、探究新知

1.谁用的时间少呢?怎么比较?分组交流。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就是()个60。

算式:___________

2.练一练

240秒=()分 6分=()秒

3.计算经过的时间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一)阅读与理解

(1)问题是什么?

(2)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二)分析与解答

我的方法是:

(1)可以直接数一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多少分。

分针走了()大格,是()分钟。

(2)因为都()时多,我直接用()-()算出用了()分钟。

如果加上时,你能完整写出计算过程吗?

()时()分-()时()分=()分

↓ ↓ ↓

()时间()时间()时间

(三)回顾与反思

思考:这个答案正确吗?怎样检验?

我的方法是:7:30过15分钟就是(),解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顾总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随堂检测

1.填一填。

(1)左边的钟表的时间,分针从3走到8,经过了()分。

(2)从8:35到9:00经过了()分。

(3)吉吉国王9:35从家出发,经过20分钟到达熊大家,它是()到熊大家的。

2.经过了多长时间?填在括号里。

3.先画出时钟,再算一算经过了多长时间。

经过了________时________分。

4.划船经过了多长时间?

【答案】

1.(1)25;(2)25;(3)9:55。

2.

3. 0 25

上一篇:部门绩效目标承诺书下一篇:办公oa档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