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中颜色词汇的对比翻译

2024-08-02

英汉语中颜色词汇的对比翻译(通用6篇)

英汉语中颜色词汇的对比翻译 篇1

【摘 要】在英汉语两中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本文首先从英汉语颜色词的概念、分类作比较,主要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颜色词,对颜色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而在进行颜色词的翻译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以达到交际目的。【关键词】颜色词;翻译策略

【Abstract】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 the unique charm which the color words expressions and displays,makes the one hold in high esteem.Firstly, the paper tries to make compari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by typically choosing some color words, then discusses and analyses its translation.【key words】 color terms;translating stategies

1、引言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色彩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因此是语言,文化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大量与颜色有关的表达方式,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但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语系,两个民族对同一颜色所产生的联想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有时甚至会完全相悖。所以,在翻译这些带有颜色词的表达式方式时,一定要弄清它的实际含义。因为有时颜色词并不表示颜色,而是引申,转换成其他特殊的含义。所以本文试图通 1 过英汉颜色词的对照比较,找出其异同点,在加深理解的前提下,对该类词汇的翻译进行探讨。

2、英汉颜色词的概念及分类比较 2.1 英汉语颜色词的概念及分类

英语中的颜色词数量都极为丰富。而英汉两种语言把颜色词大致分为三类: basic color words(基本颜色词),color words with colors of objects(实物颜色词)和color words in shades(色差颜色词)。从英汉两个民族对颜色的感受来说,对基本颜色的概念比较一致的。基本颜色词是指那些本来就可以表达事物色彩的颜色词。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purple,gray,brown。实物颜色词就是把用自然界物体的本色来表示颜色的词。例如:silver(银白),chestnut-brown(栗色),lead-gray(铅灰)。这类颜色词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以上是颜色词的大致的分类。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常用基本颜色词的英汉比较与翻译。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在所有语言中,颜色词都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英汉颜色词不仅意义丰富,而且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颜色虽是自然现象,但千百年来,不同的民族由于受自然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审美心理及认识情感的影响,对颜色的观感不尽相同,对同一颜色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使同一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象征意义,而使颜色词独具引申意义和文化意义。在众多的颜色词中最基本的莫过于赤、橙、黄、绿、青、蓝、紫、黑和白。这里,我将以“红,黑,白,黄,蓝,绿”这六种基本颜色词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心理上产生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褒贬意义,蕴含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

2.1.1 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颜色词的比较 Red — 红色,红色的

“红”与其他词搭配一起,不仅派生出很多与客观事物对应的语言意义,而且还深刻地揭示社会,政治,文化内涵。汉语中“红”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喜庆、顺利、成功,受重视或欢迎。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着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如: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婚女嫁时贴大红“喜”字,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叫“红尘”。而像中国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是个悲剧,展示出一幅封建社会妇女悲切凄惨的人生画面;但这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喻意仍是‘欢乐、喜庆’。在夫权社会里,丈夫可以妻妾成群。所以,黄昏仆人若在哪房妻妾门口高悬起大红灯笼,则表示丈夫将至。这对独守空房的妻妾们来说,是受宠的标志,是值得高兴的事。同样,古典名著《红楼梦》是悲剧,但“红楼”的喻意亦是繁华,快乐。像汉语一样,英语中“红”也可作抽象化的引申,喻指与红色紧密相连的事物属性概念。如“to paint the town red”中的“red”指狂欢喜庆,但蕴含喧闹意味;又如“red carpet treatment”表示“the kind of courtesy or deference shown to persons of high station”,是由“red carper”这一具体形象来表达它所代表的事物属性“隆重,高贵”。如The visiting princess was treated to the red carpet in Rome.表示访问中的公主在罗马受到隆重接待。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红”的另一种重要象征意义是“革命”,不同的是,汉语中“革命”带有褒义,而英语常含贬义。在汉语中,它象征革命和进步,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把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的人称为“又红又钻”等。而英语中,它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1)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 “激烈的政治运动”;(2)a red revolution “赤色革命”;(3)red activities “左派激进运动”。即使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小说《红与黑》,“红”也代表反封建的革命的力量。“红”有时用来表达感情,喻指“恼怒、生气、害羞”等这是英汉语音的共有现象。如:汉语的“脸红脖子粗、面红耳赤”表“生气、恼怒”;“脸红”则表“害羞”等。英语中也有“see red”,“like a red rag to a bull”等一类短语表示“愤怒、恼火”。这些短语来源于斗牛场上,因为公牛一见红布就狂怒。所以,语言文化中用来隐射人们的情绪,更显风趣。比如:Whenever anyone teased John about his weight,he saw red.每当有人拿约翰体重开玩笑时,他就怒火直冒。

当然了,也有例外的,语言的共性中又包含着个性。在某些方面,“红”不 3 仅给人以欢乐,反而带给人“忧愁,厌恶,耻辱”,这主要用在英语国家里。比如说:the red light district 指城里有妓院的地区,是人们不应该去的地方。还有例如running a business in the red表示经营亏本,in the red 这个表达方式源自记帐时常用红色来记录亏损额。而在交通用语中,“红灯”是警告的标志,危险的信号,引申到文化语言中,就喻指“危险,必须停止”的意思。Black — 黑色

与红色一词的喻意相反,黑色(black)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系意义大致相同。黑色和black在英汉文化中象征着死亡,苦难和悲痛。

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上总把黑色与“坏,不好,黑暗,邪恶,奸诈”等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汉语中“黑帮,黑道,黑话”常指匪帮,匪盗的行径以及他们所说的语言。在早期白话小说中的“黑店”常使人联想到“杀人劫货的客店”。而英语中,人们对“黑”所产生的联想与汉语差不多。甚至于有的在意义和形式上能完全对等,比如: black market(黑市,指非法交易),black hand(黑手党),black hearted(黑心肠的)等等。

黑还被赋与了“非法的、不吉利”等意义,日常生活中称那些没有户籍的住户为“黑人黑户”,我国高考时还未改革之前是每年的七月初,高考之后考生往往要等上20多天才能得到成绩,心急如焚,自不得言,所以考生往往称7月为 “黑7月”。在英语中black表示“不幸,灾难,厌恶,愤怒,阴沉”等意义。比如,black sheep(败家子,害群之马);开学第一天,学生称为black Monday(黑色星期一)。1873年9月13日,纽约股市暴跌,伴随着那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巨商大厦们称为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

当然,像红色red可以用来表感情一样,黑色black也同样带有感情色彩,它可以表示“面带怒容,怒目而视”等,但是这个表达法主要是用于英语中,比如说black in the face(满脸怒气);look black(怒目而视)等等。White — 白色

白色在汉语和英语的联想意义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比如说:汉语有“红白喜事”一说,其中“白”指丧事(funeral)丧家人身穿白衣,头戴白帽,胸佩白花以表示悼念。但在英语文化中,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是清纯无邪,幸福吉利 4 的象征。如:西方婚礼以白色为主,新娘身穿白色圣洁的婚纱头戴白色面纱,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礼的幸福。

不过也有例外,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许多英汉词语中,白和white都脱离了它表示的颜色的本义,因此对此类颜色词要多加注意。比如说英语的white与汉语的“白”均有其独特的引申意义。汉语中“白”可表示徒劳,无代价的,空白,清楚的,当然这时“白”已不再同是颜色词,而是副词。比如:白手起家,白纸,白话,白搭等;白痴—在汉语中指的是傻瓜;白头偕老—在中国文化里指祝福人家百年好合等等。而在英语中,如: white可表示清白,善意,幸运,诚实等,例如:a white day(吉日),white rage(震怒),a white lie 指的是善意的谎言。有些词组虽有white一词,也可译成“白”,但意义发生了转变如:white elephant(白象),白象在南亚一些国家被尊为神而不用作役用,试想谁能供养一尊活神呢?因此white elephant意味着“保管起来既费钱又费事的累赘东西”。还有像White House(白宫)则是指美国政府,在英汉经济词汇里如white sale 大减价,white war经济竞争等等。Yellow — 黄色,黄色的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在旧时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代表权威,威严,在中国人心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除了天子,普通百姓不能随便使用黄色,传统上是皇族专有的颜色。例如:在汉语中有“黄袍加身”一说指的是为人之上,做了皇帝;“黄榜”是天子的诏书等。但是在英语中,yellow却没有这些含义。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汉语中,“黄”字常出现在一些贬义词中,表示下流,堕落,同时黄色与其他词语一起构成了许多新的词汇,使用广泛。比如:“黄色电影”、“色书刊”、“黄色音乐”等,这些东西大部分是与“性”有关的黄色概念。而在西方文化中,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Judas)所穿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比如 yellow press黄色书刊,要在这里注意,yellow并无淫秽色情之意,只有低级庸俗的意思,因而不能等同于汉语中的黄色书籍,yellow pages指商店、饭店、商户和机构的电话簿,书页是黄色的,也需要注意,这个yellow pages并没有汉语是“黄书”的意思)外,主要表示卑鄙、胆怯,如(1)yellow 5 dog 卑鄙的人(2)yellow-livered胆小的。Blue— 蓝色

蓝色和blue在英汉文化中所产生的联想是不同的。蓝色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

中国人喜欢蓝色这一大海与天空的自然色,把蓝色与美好的遐想,憧憬联系起来,因此蓝色在中国文化中给人“恬淡宁静,意蕴深远,心旷神怡”的联想,比如说“蓝色的梦想”,指美妙的梦想,梦寐以求的东西。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英语中blue一方面具有“忧郁,伤感”的联想意义,常与心情不好有关(邓炎昌,刘润清1989)。例如:He was blue over his dismissal。的意思是“他因被解雇而情绪低落”。in a blue mood和having the blues 指难过,沮丧和抑郁。Blue Monday指“沮丧的星期一”,a blue fit表示非常不满,震惊或者气愤。另一方面,blue是一种高贵的颜色,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出身贵族或王室。例如:blue blood指贵族血统。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中的一些词组含有blue的一词都没有“蓝色”的意义,比如,a blue film不是指悲伤的电影,而是指其中含有淫秽内容,暗示或者描述性行为,相当于汉语中的“黄色电影”。Green — 绿色

绿色和green在英汉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首先它可以表示义、侠。这是因为人类初期时代以及其以后的漫长生活过程中,人类借助绿色保护自己,赖以生存下来,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凶残的食人动物。例如古时,人们泛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在英文中green是一个联想非常好的颜色词,它表示“春天,希望”之意,现在常常用在与环境有关的词语中。例如:green consumerism绿色消费,指的是消费者购买没有危害环境的产品,另一方面绿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低贱。如在古代,低贱的人穿绿色衣服。它还表示野蛮,旧时也有称“绿林”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与此对应,在英语中green也可以表示不好的意义,它有“嫉妒,幼稚,缺乏训练”的意思。例如a green hand 指生手,它的表示没有经验,as green as grass表示幼稚,a green eye指妒嫉的眼睛。从以上6种主要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可以看出,由于它们各自的文化系 统不同,因而其内涵意义有相似,也有不同。而在实际运用中,每一个颜色词的意义更显灵活多样,特别是在文化交流日趋便捷的今天,英汉两种语言互相渗透,融合与借鉴,从而更加丰富了颜色词的用法,比如在之前提到的红灯,这个用法现在在中国也很普遍,主要是用在交通使用中;而像绿色这个颜色词,不仅在英语表达中才有绿色消费,在中国也很流行绿色食品这个说法,还有就是中国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而提出的绿色奥运口号,这几个绿色搭配词已经不是指传统的中国意义中不好的一面,而是指现在全球所提倡的安全、环保,健全的象征意思了。所以,在从事译学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既要准确传达源语(source language)中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又要消除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读者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上的困惑。2.1.2 其他颜色词

前面主要概述了六种具有代表性的英汉语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限于篇幅,其他颜色词在此就不作阐述。

3、颜色词的翻译

所谓翻译,无非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而通过以上英汉颜色词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民族心理,审美标准不同及其它众多因素,英汉语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差别较大,是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必须攻克的一大难关。就我们所知,不同民族从不同的视角(perspective)观察入手,例如: 汉语注重从内容入手而英语则注重从背景入手。比如blue movies 象征 romantic,因此要注意在翻译实践中不能脱离上下文的具体情况而孤立地理解与翻译,必须在理解原文颜色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原文的整体对颜色词作灵活处理,才能避免错译或死译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颜色词的含义不外乎有两个方面:即基本含义和文化引申义。准确理解颜色词的含义是忠实通顺地翻译颜色词的基础。本人认为颜色词的翻译方法可粗略分为直译与意译两种: 3.1直译法 所谓直译(literary translation),就是在转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也要大致对等。主要用于原文和目标语之间具有文化共性,能让人产生相同的联想的情况中,在英汉互译颜色词时,有的可以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颜色词来翻译,有的在目标语中其对应的颜色词有相似的文化引申含义,因此也、可以用直译法进行翻译。例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Red orange,yellow,green,blue,indigo,violet,who is dancing,waving the colored ribbon against the sky? 源语中表达基本含义的颜色词:“赤橙黄绿青蓝紫”正好与英文(目标语)中用来描写彩虹的基本颜色词一致,所以作者就用了直译法。此外英文词语的red,red flag,red carpet,green,green tea,green leaves etc也可以从汉语中找到其相对应的词或短语,同样可采用直译法来进行翻译,可分别译成“红色的,红旗,红地毯,绿色的,绿茶,绿叶”等。3.2意译法

所谓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然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换句话来说,就是冲破语言的外壳,将其真正的意指挖掘出来。而在意译法里又可分为多种译法,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意译法: 3.2.1文化对等译法

英汉中有时以不同的颜色词来表达同一种事物的颜色,因此译者在处理颜色词时,要注意不同民族文化中颜色词的使用习惯,避免死译。这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对等译法”(Cultural Equivalence)。其定义是指当原语言中的颜色词使用的是其基本含义时,而译语中却习惯使用另一词来表示同一颜色。例如:“红榜”不可译成“red roll”,英语的习惯表达是:“honor roll”;“红娘”的相对形式是“go-between”,而决非 “red woman”之类。而像“black tea” 不是翻译是黑茶,而应该是对应中文的“红茶”,这是因为中文重 从内容方面入手,这个红茶是指茶水的颜色;而在西方人眼里,他们更加注重从外表颜色入手,因为茶叶在没下水泡开之前大部分是黑色的,所以外国人就称其为“black tea”。与此相类似还有brown sugar(红糖)brown bread(黑面包)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等。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中审美情趣的角度不 同。汉语讲究的是对称美丽,“诗句对联”等是中国文化追求对称美的集中体现。而在英语中颜色词的使用倾于表达的准确性.再比如,在50-60年代,国产名牌“红灯”牌收音机曾一度远涉重洋,销往国外。但是由于“红灯”直译为英语含有“风化区”的意思,导致“红灯”牌收音机在国外滞销。后来改了译名才畅销起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颜色词的延伸涵义对语言和翻译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该考虑到其文化差异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准确的翻译。3.2.2 功能对等译法

所谓的“功能对等译法”(Functional Equivalence)就是把原语言中一个带有特定文化色彩的词翻译成译语中意义相同却不带文化色彩的词。原语言中的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是由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形成的。因此,如果译语的读者没有背景知识,将难以理解该颜色词的真正含义。所以在译语无法把原语言的颜色词直接翻译时,就要采用功能对等译法。这个在上面的颜色词比较里有许多例子可以看出。例如:

black leg 骗子 black dog 忧郁、不开心的人 black smith 铁匠 white rage 震怒 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a white elephant 耗费巨大却无实用价值的东西

4、结语

本文首先对英汉语颜色词的概念进行概述,其次对英汉语颜色词进行分类比较。主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六种基本颜色词,通过对这些颜色词的语义、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同时通过直译法、意译法等翻译策略对颜色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当然汉语和英语的颜色词,以及翻译的方法内容是远不止以上这些的,限于篇幅,还有许多内容未能涉及,但是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而且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些颜色词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将这些关于颜色词的使用知识好好掌握,以便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2004,《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陈宏薇,1996,《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3].陈玲美,2008,中英文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4].福平,2004,《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5].郭建中,2000,《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6].姜澄清,2000,《中国人的色彩观》[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7].柯平,1993,《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8].娄延学,2008,英语词汇中颜色词的特殊涵义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第4期。

[9].潘燕萍,2001,颜色词在英汉语中的应用及翻译[J],《广州大学学报》,第10期。

英汉语中颜色词汇的对比翻译 篇2

一、食物词语的英汉比较

同汉语一样,英语也常用食物来喻义。但由于中西方饮食习惯和风俗的差异,两种语言对食物的喻义既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也不乏大相径庭之处。

1. 词义相近。

在很多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方面,人类思维往往都表现出认知经验上的共性。所以,尽管英汉两种语言不同,但它们中有些食物词语所包含的文化含意却惊人地相似。比如英汉语都用酸葡萄 (sour grapes) 来代表因得不到而受指责贬低的东西。英语中的fat和汉语中的“肥肉”也都表示“优厚的”,“有利可图的”之意:a fat job(肥缺)。另外,英语中的pepper和汉语中的“辣椒”也都象征“尖刻、辛辣”。例如a pepper speech(尖刻的发言),a pepper satire(辛辣的讽刺文章)等,在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笔下,《红楼梦》中“凤辣子”就被翻译成peppercorn。而在比喻某人“头发变白”时,英汉语也都用盐(salt)来形容,例如:Experience has salted his hair.(世事经历使他两鬓堆霜)。

2. 语义悬殊。

语义悬殊指的是有些食物词语在英汉语中虽然字面意义相同,但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不同的语言土壤,其隐含意义和联想意义迥然相异。比如汉语中的“醋”指“在男女关系上心怀嫉妒”,而英文中的vinegar则含有“尖酸、刻薄、乖戾”之意:The smile couldn’t disguise the vinegar in her voice.(她的笑容无法掩饰她尖刻的语气)。又如英语中的oil含有“熬夜”的喻义:to burn the midnight oil(开夜车,熬夜);而“油”在汉语中则与此意无关,如“油嘴滑舌”、“油腔滑调”、“油头粉面”、“油水”、“添油加醋”等。当用egg来指人时,英语中并不无褒贬,如old egg(老家伙),He is a very good egg.(他是个好家伙);而在汉语中“坏蛋”、“笨蛋”、“混蛋”、“糊涂蛋”等则含贬义。

3. 语义空缺。

在欧洲,小麦、大麦和燕麦是主要的谷物。小麦主要是用来制作面包,所以面包成了英语国家传统主食,另外辅之以黄油、果酱和奶酪等,因此英语中和bread, butter, cheese等相连的习语比比皆是;而汉语民族则大部分以米饭(rice)为主食,因此汉语中常用“米”、“饭”来比喻和形容。饮食习惯和风俗文化的不同导致某些词汇在一种文化里有特定的联想意思,但在另一种文化里却缺少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试看下例:

He earns his bread by working in a restaurant.他靠在餐馆工作赚钱谋生。

英语习惯用bread来指代“生计”或“谋生之道”:bread and butter指“生活来源,赖以谋生的东西”,bread winner指“挣钱养家的人”,out of bread表示“失业”,to make one’s bread意指“谋生”。又如butter up本意是涂黄油,后转义为奉承某人:

He began to butter up the boss in hope of being given a betterjob.他开始奉承老板希望能得到一个好一点的工作。

作为英语民族主要的奶制品之一,cheese常用来形容大人物或十分重要的人物,如:

John wanted to be the big cheese in the city.约翰希望能成为城里的大人物。

而汉语中则有“大锅饭”、“粗茶淡饭”、“生米煮成熟饭”、“炒冷饭”、“铁饭碗”、“灌米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英语中没有的表达方式。

二、英汉食物词语喻义差异的原因

不同文化中食物词语喻义的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例如:

1. 风俗习惯和传说掌故。

独特的风俗习惯是造成该语言所特有习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the carrot and the stick(胡萝卜加大棒),意为“软硬兼施,威胁利诱”,来自靠驴马运输的时代,当驴子中途停下来时,主人就用 (stick) 棒子抽打驴子,同时拿胡萝卜来引诱它,驴子被棒子驱赶,又想吃胡萝卜,就不得不按主人的意图前行。又如:couch potatoes形容那些整日沉溺于电视的电视迷。在当今电视时代,他们坐在沙发上,为了节省时间和不耽误节目,边吃边看电视吃着土豆条,因为土豆是西方主食之一。再如:in apple-pie order表示“将物品排列得井井有条”,来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妇女做苹果馅饼时,总是把切得整整齐齐的苹果片放在面粉里,排列得井井有序。

汉语中“吃醋”的含义则来自唐朝。传说房玄龄惧内,唐太宗赐给他两名美女,但夫人不许他接受,于是唐太宗派人给房夫人送来一壶“毒酒”,说要是不接受美女就得喝下“毒酒”,房夫人毫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发现是一壶醋,皇帝和她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吃醋”的含义由此而来。

2. 文学作品。

由于深受基督教影响,英语中有大量习语来源于《圣经》,例如:grapes of wrath(骚动的原因,愤怒和暴力的根源);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富庶之地,鱼米之乡);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高尚的人);Adam’s apple(喉结);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some red-bean stew(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出卖原则,因小失大)等都来自其中。cakes and ale(吃喝玩乐,物质享受)语出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Dost thou think, 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 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

你以为你自己道德高尚,人家便不能喝酒取乐了吗?

汉语中用“青梅”或“青梅竹马”指代“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来自诗人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词人李清照也在《点绛唇》中有同样的表达方式:“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习语“不为五斗米折腰”在汉语中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不为利禄所动,出自《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三、英汉习语中事物名词的翻译

把源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的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是翻译的最终目的所在。英汉习语中由于承载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民俗国情、地理风貌、历史掌故、风俗习惯、文学作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调和形似与神似、字里与字外、本国和异域之间的等效与平衡。对于喻体、喻义和形象相近的习语,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对于喻体不同、喻义相同,可采取替换形象的译法;而对于英汉喻义相差较大的,则可以用意译或变换译法。

1. 直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食物名词的喻义大致相同或相似,为了忠实于原文,可对此采取直译,保留原文形象,如:

芝麻开花节节高a sesame stalk puts forth blossoms notch bynotch, higher and higher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 医生远离我

as like as two peas像两颗豌豆一样

pie in the sky天上掉馅饼

fish in trouble waters浑水摸鱼

eat a duck’s egg吃鸭蛋, 得零分

2. 替换翻译法。当相同的喻义被赋予到不同语言的不同食品身上时,可以采用在译文中寻找具有相似喻义的习语或词语:

雨后春笋just like mushroom

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

some prefer turnips and others pears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hot potato烫手山芋

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鱼米之乡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或a land of olive oil and honey

粗茶淡饭bread and water

豆腐渣工程jelly-built project

灌米汤butter sb.up

3. 意译法。

如果直译和替换翻译法都不能准确传达习语中食物词的喻义,则可采用意译法,忽略原文承载的文化信息,而传达给读者原文暗含的意义。

put oil on the waters平息风波

as cool as a cucumber冷静

in the soup在困境中

an old salt老练的水手

青梅竹马the games of childhood/the period when boy or girgrew up together

a storm in a teacup小题大做

play gooseberry当电灯泡

a hard nut to crack难解决的问题,难以对付的人

return to one’s muttons言归正传

吃大锅饭eat from the same big pot

总之,英汉语中的食物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独特的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对这些联想意义的深入比较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把握这些词汇所蕴涵文化信息,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而是有利于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其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英汉语中颜色词汇的对比翻译 篇3

随着1980年Lakoff和Johnson所编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出版,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研究的革命。他们在书中提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约占70%。著名的修辞学家Richards也曾经提出,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有可能出现一处隐喻。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把隐喻界定为一种语言学现象,或者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现代语言学认为隐喻远远超出了这些范畴,认为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在世界各国的词汇中,颜色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颜色的认识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但是人类对于这些颜色的认识又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人类对颜色认识的巨大差异。但是随着各国社会文化交流的频繁,某些差异也逐渐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一、英汉语基本颜色词汇隐喻的认知层面对比

下面将从认知的角度对中英文中出现的基本颜色词汇进行分析比较。

1黑色(black)

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黑色(black)都与“不好的”、“腐朽的”、“邪恶”的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使人联想到苦难与不幸。例如,在汉语中。我们有“黑不溜秋”(形容黑得很难看)、“黑道”(江湖上的邪派人为黑道)、“黑店”(旧时指杀人越货的客店;今指骗人,敲诈的商店)、“黑货”(禁止进口或出口的货物,或禁止私人拥有的物品)、“黑名册”(列有曾经违反道德、法律或任何规章的人名册或记录个人或集团的违法行为的册子)等等。在英语中也有像类似的词汇,例如:“blackleg”(工贼,骗子),“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il”(敲诈,勒索),“black-market”(作黑市买卖),“paint sb.black”(往某人脸上抹黑),“not so black as one ispainted”(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坏),“Two blacks donot make a white.”(两黑不等于一白;两个错误不等于一个正确)等等。在英语中,有一些词汇虽然没有包含“black”但是同样也表达了贬义。例如:“nigger”(被歧视者,黑鬼),这是对美国黑人的一种蔑称。又如“keep sb.In the dark”(使某人蒙在鼓里),虽然也没有直接出现“black”,但是也表示“不能够使某人知道真实的情况、隐瞒”的意思。还有一些英文词汇有“敏锐”和“富裕”的意思,例如:“inthe black”(有赢余),“know black from white”(有判断力;精明机敏),等等。

2白色(white)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中,白色都有“高尚”、“纯洁”、“善良”和“清白”等含义。汉语中诗人于谦曾经留下“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还有“白璧无瑕”(没有斑痕的白玉,比喻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白马王子”(比喻少女心目中理想的恋人)等词汇。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的词汇。例如:“awhite spirit”(纯洁的心灵),“treat sb.white”(公正地对待某人)等。另外,在汉语中白色还指“徒劳”、“没有出息”等含义。例如:“白白”(不会成功或没有结果)、“白搭”(毫无用处——用于口语)、“白吃”(只会吃饭不会干活的人)和“白痴”(由于大脑不完全的或变态的发展所造成的智力极端落后,通常是先天的或产生于儿童早期疾病或损伤对发育所起的阻碍作用)等词汇。也用来形容“没有功名的平民”,例如刘禹锡在追那个的《陋室铭》中曾留下“往来无白丁”的诗句。在英语中,“white”还可以表示“炽热的,充满激情的”、“幸运的,吉利的”,如“white with fury”(因愤怒而发狂),“a white day”(吉日)等等词汇。

3红色(red)在中国,人们对于红色的喜爱甚于任何颜色,红色被赋予了“喜庆、热烈、欢快、激昂”等含义。例如:“红榜”(光荣榜)、“红包,红包儿”(包着钱的红纸包儿。用于奖励、送礼)、“红利”(参加集体生产单位的个人所得的额外收益)、“红光满面”(形容人的气色好,脸色红润,满面光彩)、“红火”(形容旺盛、优裕)。另外,汉语中的红还有“重要”和“忠诚”的意思,如“红头文件”(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刊头的名称常印成红字,俗称红头文件)、“红色保险箱”(比喻能确保人永远不变坏的可靠环境)和“红心”(比喻忠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心)。他在汉语中也有表达贬义的时候,例如:“红眼病”(喻指眼红,忌妒别人的富裕或成功)。在英语中,“red”也用来形容“热情、热烈、欢快”的气氛和情绪。例如:“red-blooded”(充满活力的,健壮的),“red-faced”(脸红的,面红耳赤的)。与汉语一样,英语中的“red”也有“重要”的含义,例如:“red-letter”(日历上)用红字标明的;可纪念的)。另外,英语中的红色还与经济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例如:“red-ink”(用来记账的红墨水;赤字,亏本),“be in(the)red”(亏空,亏损,有赤字)。“be get out of the red”(不再亏空;赢利)和“come out of the red”(获利,开始赚钱)等等。由于国际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从英语中借用来的词汇。借用的同时,汉语吸收了这些外来词汇的深层含义。例如:“redlight”(危险信号;(使车停止的)红灯;停止某行为的命令),汉语中也会使用“红灯”来形容“比喻妨碍事物发展的障碍的事物”和“警告信号”等含义。

4黄色(yellow)黄色在中国被视为皇家身份的象征,与皇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代表着“高贵、荣耀、威严、吉祥”。例如:“黄袍加身”(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后用“黄袍加身”指政变后夺得政权)、“黄门驸马”(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后世“驸马”,转指皇帝女婿)、“黄道吉日”(旧时以星象来推算吉凶,谓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个星宿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泛指宜于办事的好日子)。同时,黄色还被赋予了相反的含义,例如:“黄粱梦”(比喻虚幻的梦想。典出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黄毛丫头”(年幼不明事理的女孩子。含戏谑或轻侮之意)、“黄泉”(地下的泉水;地面;墓地;迷信者称人死后居住的地方)、“某事黄了”(用来指事情垮掉,坏了事)。此外,汉语中的黄色与“淫秽、色情”有联系,例如:“扫黄”,这里所指的“黄”是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英语中的“yellow”则与色情无关,在英语中“yellow pages”是用来指“用黄色的纸张印刷的电话薄”。在英语中,“yenow”有“卑鄙、胆小、懦弱”的含义,例如:“yellowbeuy”(懦夫),“turn yellow”(胆怯、害怕起来),“yellow dog”(野狗、卑劣的人)等。

5蓝色(blue)前面提到,在汉语中“黄色”被与“性”联系在一起,在英语里则使用“blue”这个单词来表达此含义。如:“a blue joke”(淫秽的玩笑),“a blue movie”(黄色电影)等。在汉语中除了“蓝图”(一个详细的、各部分完全协调的计划或行动规划)、“蓝本”(编修书籍或绘画时所根据的底本)等少量词汇的使用外,蓝色更多地发挥了它颜色本身的表层含义。相比之下,英语给予了“blue”更加丰富的意义6在英语中,“blue”被用来描述人的“忧伤、情绪低落、烦闷”等情绪。例如:“look blue”(神色沮丧;脸色发青),“be in the blues”(情绪低落;无精打采;郁郁不乐),“fall in the blues”(情绪低落;无精打采;郁郁不乐),另外,英语中的“blue”往往与社会地位有关系,例如:“blue-blooded”(贵族的,出自名门的),“bluechip”(杰出的,独特的),“bluecollar”(穿蓝领子工装的,体力劳动的),“blue ribbon”(蓝绸带,最高荣誉)等等。

二、结语

英、汉语名词性省略衔接对比分析 篇4

英、汉语名词性省略衔接对比分析

省略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英、汉语名词性省略衔接方式的对比分析,指出名词词组的修饰成分提升为中心词的.现象在两种语言中既有一致性,又存在迥然的差异.英语省略需要充分考虑语法,而汉语省略关注的则是语义.

作 者:曹瑛 CAO Yi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6(3)分类号:H314关键词:英汉 衔接 名词性省略 预设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 篇5

传统的语法式教学, 使学生养成了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翻译。结果是英文不像英文, 中文不像中文。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方法, 但仍没有超出句对句的翻译。翻译的实质就是目的语的重构, 但从语言构建功能来说, 翻译的总体取向应该是一个不能分割, 具有相对独立、能够单独处理的连贯语段, 即语篇。

用英汉对比及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说明在英语教学翻译及写作练习中运用英汉对比及翻译理论对学习英语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语篇 (或称篇章) 是交际功能上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语言片断。它不只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的简单集合, 而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语篇的表现形式很灵活, 长的可以是一部长篇小说, 短的可以是只有一个词。如:有人敲门你去开门, 对敲门人你可以说“yes?”意思是问来人有何事。这就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明确、语义清晰的语篇。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使学生在翻译和写作中养成把握全局的意识。在翻译和写作中学生大都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进行翻译和构思, 但在实质上并不是句子的简单结合, 都是超句式的语篇材料。因此应着眼整个语篇, 把握主题, 分析问题类型、交际功能及风格特征, 忠实传达原文的信息、再现原文风貌。

一、重复与替代

语言中重复使用某些词或词组是表达上的需要也是修辞上的需要。重复能使语言生动活泼并起到强调的作用。但汉英在重复的使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在表达时忌重复。从词到句子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 都尽量用近义词或句子来满足作者表达思想的目的。汉语却与英语相反, 汉语不厌重复之繁, 或者可以说重复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精读课上, 有些教师是把同义词区别作为语言点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讲, 而效果却事与愿违, 学生是你不讲我还明白, 你一讲我却糊涂了。如果教师在课文精讲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英汉语的不同, 不但使学生能够加强对语言现象的理解, 更能够正确地在翻译和英语写作中使用语言。

1.在一个语篇内, 汉语使用相同的词, 而英语使用近义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例如:我们认为当地政府的责任是准备重建法律和秩序。

学生译文: We think it'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United Nations troops to enforce a ceasefire in that area, whil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to prepare to restore law and order.

参考译文: We think it's the business of the United Nations troops to enforce a ceasefire in that area, while the job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to prepare to restore and order.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倾向于重复, 而英文倾向于用另一个近义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学生的译文明显受汉语的影响, 职责和责任均使用同一个英文单词responsibility, 而参考译文则分别用两个词business和job来表达。

2.汉语重复使用同一个词, 而英语使用代词替代同语篇中重复使用的词。

例如:Finally he hit upon the answer. Discovering that the minister collected rare books, he bought a rare edition of a book, slipped $ 20, 000 within its pages, then presented it to the minister.

汉译:他终于想出了办法。了解到部长收藏珍本书, 他买了一本书的珍藏版, 在书里夹了两万美元, 将其送给部长。

在英文原文中用its来代替book, 而在汉语中, 则都用具体的名词“书”重复表示。

二、运用省略

1.语法上的省略

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往往忘记语篇, 而对号人座, 逐字翻译。英译汉时的问题还较少, 在汉译英时尤甚。如在词性上, 英汉语都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代词、数词、感叹词。英语以名词、介词见长, 汉语以动词见长。 英汉互译应时刻注意英汉语的差别, 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英译汉时, 如冠词在汉语中没有, 就不能译出。另外, 在汉语中代词、连词、介词用得也少, 根据具体语境也要省略不译。

例如期而至: In my heart as well as in the mirror, I became a permanent brown—like the best shoe polish, guaranteed not to rub nor run.

汉译:不仅在镜中, 也在内心深处, 我变成了永远不变的棕色人一一就像那最好的鞋油, 不会被抹掉, 也永不褪色。

在英文句子中, 冠词如the和a在汉语译文中都没有译出。

英语中表示语法和逻辑关系的连词在汉语中也视情况不能译出。

例如: They liked to hear me “speak pieces” and sing and wanted to see me dance, and gave me generously of their small silver for doing these things, which seemed strange to me for I wanted to do them so much that I needed bribing to stop.

汉译:他们喜欢听我“说几句”, 听我唱歌, 看我跳舞, 并为此大方地给我小银币。这倒使我感到意外, 因为我太愿意跟他们“说上几句”, 为他们唱歌跳舞了, 得给我钱才能使我停下来。

在英文中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and”在汉语译文中没有译出, 表示结果关系的连词“so…that”在汉语中也没有译成相应的连词, 而只是通过句中的含义来体现。汉语中代词用得很少, 英语中代词用得很多, 在英语中出现的代词, 在汉语中可以省略不译。

例如: For all its concern about foreign cultural invasion and its defense against the pollution of the French language by English words. France's Socialist government has been untroubled about putting such a huge American symbol on the doorstep of the capital and has been more concerned about its social effect.

汉译:尽管对外国文化的入侵感到不安, 尽管要保护法语不受英语污染, 法国的社会党政府对将这么大的美国文化象征放到首都门口却并不担忧, 而是更多的关心其社会效果。

在英语原文中分别出现两个its来代表法国政府, 而汉语的译文中并没有按部就班译出, 而是直接译出了its后面所跟的宾语成分, 这样既表达出英文原句的意思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意义上的省略

意义上的省略只在准确表达原意的基础上, 对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英文省略不译。

例如:It seemed that I had suffered a huge change. I was not Zora of Eatonville any more; I was now a little black girl.

汉译:我似乎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再也不是伊顿维尔的佐拉了, 成了个小黑妞。

英文句子中的it在汉语译文中没有译出, 而是根据句意对汉语作了适当调整, 准确地译出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

三、句子结构

不同语言的人能够交流, 就说明语言和语言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近的特性, 以英汉语为例, 两种语言的句子构成顺序都是主谓宾, 这就为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从语系上讲,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 ,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family) 。这就注定了他们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同, 也就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语言性质上讲英语属于综合性语言, 也叫形合语言, 特别注重形态或形式, 句中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汇的曲折变化来实现。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 也叫意合语言, 重意形相合而不太注重形态或形式, 在表达时不以动词的曲折变化为中心, 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实现。

例如:Those who nominated and confirmed me as Vice President were my friends and are my friends.

汉译:那些提名并且同意我当副总统的人, 过去是我的朋友, 现在仍是我的朋友。

在英语的句子中, 只改变be词的时态, 一个是过去时, 一个是现在时, 就简单、明了地表达了意思。而汉语需要用副词和虚词的同时使用, 才能传达英语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从句子的排列顺序上讲, 英语在时间顺序上, 各从句的顺序比较灵活, 在汉语中一般都是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的。在逻辑顺序上, 英语的排列顺序也比汉语灵活, 可先因后果也可先果后因, 可先条件后结果, 也可先结果后条件。而汉语则一般严格按照例: Knowledge, no matter how broad, is useless until it is applied.

从上面的英汉两个句子来看, 英语的条件句放在句尾, 而汉语只能放在结果的前面, 否则就是病句。

例如:If the evolutionary pressures of the marketplace are making EQ, not IQ, the hot ticket for business success, it seems likely that individuals will want to know how to cultivate it.

汉译:如果说市场的进化发展所造成的压力使得情商而不是智商, 成为企业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那么, 人们似乎很可能希望懂得如何培养情商。

在上面的英语句子中, if引导的条件从句放在句首, 但若放在句尾也同样表达原句的意思。可在汉语的译文中不管, 英语的条件句是句尾还是句首, 正确的汉语句子总要放在结果的前面。

俄国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说文艺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是这样的:作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字形象以及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结构上。每个句号有若干语调——意群或若干句素组成。文艺翻译的过程也是根据这个模式进行, 但他的特点在于译者不能机械地重复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把通过文字形象表达的原作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同时要有相应的语调、节奏和句构, 翻译是必须予以考虑, 以便再现原作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例如:“Sandy, why do you sit down and eat your breakfast? It isn't healthy to eat standing up.”

“I know. Mom, but I'm already late for school. I don't have time to sit down and eat.”

“Sandy, why are you wearing that old T-shirt? It's disgusting. I know you have some nice blouses in your closet.”

“Mom, please stop.”

“Stop what, dear?”

“Stop bugging me.”

汉译:“桑迪, 你怎么不坐下吃早饭了, 站着吃对身体不好。”

“我知道, 妈妈, 可我上学快迟到了, 没时间坐着吃。”

“桑迪呀, 你怎么穿起那件旧圆领衫了?丑死了。你衣柜里不是还有好几件衬衫吗?”

“妈, 别这样。”

“别怎样?”

“别烦我啦。”

在上面的汉语翻译中, 没有机械地重复英语的结构和节奏, 而是从语篇出发, 结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对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把母女俩在代沟上存在的矛盾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 来。如把“disgusting”译成“丑死了”, “stop”译成“别…”等, 使读译文的中文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应在精读课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在翻译作业和写作作业中, 通过作业讲评让学生体会和领悟翻译操作中的原则和要领。同时介绍英汉语的差异及互译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和基本理论, 使学生体会到翻译的难处及乐趣, 以及一些处理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就会使学生“更上一层楼”,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而不是盲人摸象, 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利用英汉对比及翻译技巧,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以指导和促进英语学习, 有着诸多的策略。

关键词:英汉对比及翻译,语篇意识,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 (4)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英汉语中颜色词汇的对比翻译 篇6

关键词:颜色词;对比;文化差异

一、“black”与“黑”

黑色(black)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语义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体现在都用作不好的一面。例如,在东西方国家的葬礼上,人们皆戴黑纱或是穿黑色服装来表示悲哀。英语中有“Black Friday”一词,就有浓烈的宗教渊源,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根据这种文化背景,英语国家的人用“Black Friday”指大灾大难,凶险不详的日子,这是英语文化所特有的。除此之外,在英语中,“black”一词还象征深色、阴郁、黯淡、气愤、恼怒、弄脏等引申语义。

二、“white”与“白”

中国文化中的白色有凶丧的联想。自古以来,亲人死亡的家属都要穿白衣为孝服。而在西方文化中white却无此义。汉语中还有“小白脸”一词用来形容白面书生,有贬义的意味在其中。英文中字面相对的white face却指面部白色的动物或外部白色的建筑物。汉语中“白手”指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white-handed则比喻诚实的,清白无辜的。另外,在英文中有white lie指善意的谎言,white hope指被寄予厚望的人或事物,这些都不是我们汉语中的“白”可以表示的。而在东方,“白”可以引申指“弄明白,空白,徒然,无代价,轻视”等,如,白纸(a blank sheet of paper);白卷(unanswered examination paper);白眼(dirty look或supercilious look)等。这些在英译时都与“white”无关。

三、“red”与“红”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红色都有象征欢乐节日的意味。新春佳节中国人在门口贴红色对联,挂红色的中国结,用来表示吉祥如意,大富大贵,这是我们国家一种特殊的风俗。同样在西方国家,人们把圣诞节和其他节假日称为red-letter days,表示“欢乐的,可纪念的”的意思。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在机场铺展红地毯作为最高礼遇。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红色的语义转换和象征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为我们会在下面的实例中发现“red”这一词在这英语中基本是作贬义用的。

四、“yellow”与“黄”

中国人以黄色为尊,起源于古代对地神的崇拜。《说文解字》云:“黄,地之色也。”土地是万物生长的必需条件。五行观念产生后,土居中央,黄色成为中央之色,其神为黄帝,而黄帝又是传说中的华夏祖先。这种文化观念非常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黄色因而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垄断,被称为“帝王颜色”。

五、“blue”与“蓝”

“blue”在英语中通常表示一个人处在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状态。如,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另外,blue也可以表示由于劳累而面带倦容的神态,如,She ran and ran until she was blue in the face.(她跑啊跑啊,直到精疲力竭才停下来)。在表示面容由于寒冷、被打伤或恐惧等引起发青时,英语也多用“blue”。此外,“blue”在英语中引申作“淫秽色情”解。

六、“green”与“绿”

绿色是生命之色,常用来表示希望和青春。“green”一词在英语中常使人联想起“新鲜的”“新近的”和“精力旺盛”的意思。如fresh green memory(清新而栩栩如生的回忆);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但是,“green”除了褒用之外也有贬用。英语中常用“green”表示“幼稚无知,缺乏经验,容易上当受骗”之意。如,a green hand(新手,无经验之人); to be green as grass(幼稚,无生活经验)。此外,green 还可以表示嫉妒,如,She was green with envy.(她妒忌心很强。)green也可以表示脸色苍白的,有病容的,如:Whats wrong with you?You are looking green.(你怎么啦?你看上去脸色很苍白。)汉民族和国际上其他民族一样,认为绿色象征和平与希望。然而在中国古代,绿色表示低微、下贱等含义。如,白居易的《忆微之》诗中有“折腰俱老绿衫中”一句,意思是说到了弯腰驼背的老年,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说明官运不好。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的“青”可以表示绿色、蓝色和黑色。如西方人不解其中奥妙,将其中的颜色词对应译出,肯定会让人大惑不解。

从上述几组英汉颜色词的对比可以看出,对于同一颜色,英汉颜色词会出现色差,这是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所导致的。词汇学还研究发现,引申语义的产生和形成往往跟文化因素分不开,由此体现了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总之,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待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颜色词问题上,必须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把表示颜色的词汇和两种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在英汉这两种息息相通但又各具特色的语言海洋中游刃有余,达到语言与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

上一篇:党建展板工作制度下一篇:院感专项检查整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