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2024-07-21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通用10篇)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1

一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公式A+B =B+A例如:6+18+4=6+4+18

二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公式(A+B)+C=A+(B+C)例如(6+18)+2=6+(18+2)

三乘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A×B=B×A例如125×12×8=125×8×12

四乘法结合律

定义:先乘前两个因数,或者先乘后两个因数,积不变。公式A×B×C=A×(B×C)例如30×25×4=30×(25×4)

五乘法分配律

定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公式(A+B)×C=A×C+B×C例如12×(6.2+3.8)= 12+6.2+3.8×12

20.1×10=(20+0.1)×10

六 减法

定义: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相减。

公式A-B-C=A-(B+C)例如20-8-2=20-(8+2)

(差不变的规律)6-1.99=6×100-1.99×100

七 除法

1.定义:一个数连续除去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相除。

公式A÷B÷C=A÷(B×C)例如20÷8÷1.25=20÷(8×1.25)

2.定义除数除以被除数,把被除数拆为两个数字连除(这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个被除数)例如64 ÷16=64÷8÷2

数字搭档:0.5和20.25和40.125和8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2

一、混淆运算法则

(一 )易错点分析

1. 错 题例选 :44 × 50 = (11 × 4) × 50 = (11 × 50) × (4 × 50) = 550 × 200 = 110000.

由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表现形式相似,导致部分学生稍不注意就会用错. 这种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乱套乱用的现象非常普遍,说明学生并没充分理解两条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乘法结合律适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连乘的情况下,可以交换数字的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则是乘法对于两数之差或两数之和的分配定律. 如上例的情况使用乘法分配律就是不正确的,应当适用乘法结合律或者乘法交换律.

2. 利用运算法则将算式简化是数学简便计算最基本的意义,但为了追求简化算式而错用运算法则也是非常常见的错误.

比如, 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234 × 20 - 34 × 20 = (234 - 34) × 20 = 200 × 20 = 4000. 与这个算式类似,234 ÷ 20 34 ÷ 20 = (234 - 34) ÷ 20 = 200 ÷ 20 = 10也成立. 学生得到了这样化简计算的好处,计算180 ÷ 12 - 180 ÷ 2的时候,就会仿照上例的计算方法,得180 ÷ 12 - 180 ÷ 2 = 180 ÷ (12 - 2) = 180 ÷ 10 = 18,发生了错误. 这种错误的发生是学生理解运算法则不够清楚导致的. 学生不了解: 乘法分配律不能照搬照抄到除法中. 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计算的题型, 假如被除数不同但除数相同,可提取除数;但是如果除数不同,就算被除数是相同的,也不可以提取除数.

再如,31 × 5 × 4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简化计算:31 × 5 × 4 = 31 × (5 × 4) = 620. 有同学以这道题的思路计算64 ÷ 16 ÷ 2,得到64 ÷ 16 ÷ 2 = 64 ÷ (16 ÷ 2) = 64 ÷ 8 = 8. 类似这样的错误非常常见,也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造成的. 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计算错误大都和基本的乘除法运算法则有关.

(二 )解 决思路

1. 这种情况 ,不能简单地依靠套用公式解决问题 , 比如要求学生记住: 乘法分配律适用于括号里是加减法的情况, 而当括号里是乘法时, 运用分配律显然是错误的. 死记硬背定律格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定律的意义所在. 因此, 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明晰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差别,从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定义下手,由具体形象的描述加上实例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二者的异同,找出自身的易错原因并加以避免.

例如:44 × 25 = (11 × 4) × 25 = 11 × (4 × 25) = 11 × 100 × 1100,44 × 25 = (40 + 4) × 25 = 40 × 25 + 4 × 25 = 1000 + 100 = 1100,让学生比较两条定律相异之处 , 以及两条定律代入题目运算之后各自产生的简便程度, 使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深入理解两条定律,在以后的习题中避免重蹈覆辙.

2. 帮助学生加深对运算法则的理解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途径.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形象的例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适用条件. 比如7 × 9 × 6,教师可以打比方:有一些7克重量的小方块,9个排在一起得到一个长条形状,这个长条重量为7 × 9(克); 将6个长条排放在一起,就能够得到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块有63 × 6 = 378克重; 或者总共有9 × 6 = 54个小方块,这些小方块每个重7克,所以共重54 × 7 = 378(克). 所以,7 × 9 × 6 = (7 × 9) × 6 = 7 × (9 × 6). 但对于除法就不一样了. 比如64 ÷ 16 ÷ 2可以理解成有64个鸡蛋 ,由16个小组平分 ,每个小组能分得64 ÷ 16 = 4(个);每个小组有2名同学,每名同学能分到4 ÷ 2 = 2(个)鸡蛋;全部的鸡蛋分给了16 × 2 = 32名同学,所以每名同学分到的鸡蛋个数是64 ÷ (16 × 2) = 64 ÷ 32 = 2(个 ),就是说64 ÷ 16 ÷ 2 = 64 ÷ (16 × 2), 而不是64 ÷ 16 ÷ 2 = 64 ÷ (16 ÷ 2). 其他算式也可以举出对应的实例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算式的意义,也就能够尽量避免类似错误了.

3. 合理设计和安排习题 ,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简 便计算的适用范围和适用规律. 如:

(1)判断下列算式哪些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

1 112 × 4 + 112 × 6 = 112 × (4 + 6)

2 34 × (9 + 5) = 34 × 14

3 7 × r + r × 7 = (7 + 7) × r

4 4 × (21 × 8) = 4 × 21 × 8

(2)请根据运算定律 ,在 ( )里填数.

115 × (20 + 2) = 15 × ( ) + 15 × ( )

2315 × 102 = 315 × ( ) - 315 × ( )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

134 × 56 + 34 × 44

2125 × (8 + 20)

3107 × 12

二、不正确的简算意识

(一 )易 错点分析

1. 学生做题时 ,经常遇到比较大的数字计算 ,例如 :213 × 41 + 65 × 28 这 类题型 ,很多学生对此束手无策 ,只能向老师求助.

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成绩一般的学生眼中,是很难克服的问题. 学习了简便运算后,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遇到可以简便运算的题时, 可以用简便运算的定律很快计算出结果, 遇到无法使用简便运算定律的题目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也是数学的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之一. 其实上例根本不能进行简便运算,但学生的意识中却认为所有题目都可以简便计算. 这是学生意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的结果, 加上我们的数学教材模式比较固定, 课后习题总是集中一种类型. 比如,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后,习题几乎全是两位数相加的类型题;学习两位数乘法运算后,习题都是两位数相乘的类型题. 这样的好处是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但长期下来就会对学生形成定式影响,使学生照本宣科,现搬现套,不能形成个性的、变通的思维.

2.在实际的练习中 , 很多同学会为了 “ 简算 ” 而简算 , 如43 × (61 + 39) = 43 × 61 + 43 × 39 = 2623 + 1677 = 4300,数学计算的时候,学生认为只有用到简便计算定律才能叫简便计算,是学生错误的简便意识导致的.

3. 在数学运算中 ,简化计算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 “ 凑整 ”. 但是,“凑整”的前提是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运算定律.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过于机械化,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往往 “为了凑整而凑整”. 比如345 - 123 + 132 = 345 - (123 + 132) = 345 - 255 = 90,当出现一些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题目时,学生就可能在计算中不顾计算法则,出现盲目凑整的现象.

(二 )解 决思路

学习了简便运算,无论从规律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能带给学生一些优越感,领略到好处的学生开始主动追求数学运算的简便性. 虽然这种力求简便的心态是好的,可是处理不当, 就会让学生产生“运算必须用定律”的错误思维,导致简单题目复杂化.

所以,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解题,如上例,可以让学生先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再直接计算一遍,组织学生讨论简便计算定律用在本题为什么反而比不用定律更难,帮助学生加深对简便运算的理解,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简便意识.

教师在简便计算教学时,应当以计算教学为背景,不脱离计算教学进行简便计算的教授,将可以简便计算的题和不能简便计算的题并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计算题都可以运用简便计算定律,也不是所有习题通过简便计算的方式计算就会变得简便,让学生开动脑筋,学会灵活变通,掌握简便计算的精髓.

简便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定律简化习题的计算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以及正确运用定律的能力. 避免让学生形成盲目凑整的思维,而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四步解题秘诀:“一找, 二变,三估,四查.”“一找”找的是题目特 征 ,比如55 × 99 + 55,隐藏了55 × 1,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突破口 ;“二变 ”变的是运算方式,比如34 × 23 + 66 × 23,引导学生思考:34个23加上66个23,是(34 + 66)个23相加,使题目的简算特征显现出来;“三估”,通过估算结果,增强正确率;“四查”,做完后检查一遍.

三、忽略问题的关键点

(一 )应用题是否存在转折点

很多同学在纯数字计算时一般不会出错,但遇到应用题却往往忽略题中的转折点, 给出错误的计算方式. 最典型的如“蜗牛爬井”问题:井深10米,蜗牛从井底往井口爬,白天爬3米,但夜晚下滑2米,问第几天蜗牛可以爬到井口? 很多学生刚接触到这道题时,从第一天爬3米滑2米开始一直往后算,计算很麻烦,或者有同学干脆放弃解答了. 部分同学发现蜗牛一整天能够上升的距离是3 - 2 = 1(米)的规律,如此简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十分兴奋, 于是得到答案:10 ÷ (3 2) = 10(天 ). 虽然这类学生思维比较敏捷 ,但他们却忽略了问题的转折点,也就是在第7天结束时,蜗牛距离井口就只剩3米了,在第8天白天结束时,蜗牛就能够爬到井口了.

要引导学生避免此类错误,教师应帮助学生注意应用题的情境,关注具体情境开始和结束的点,是否在其中会存在情境转折点. 比如上例, 需要注意蜗牛快到井口时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每天上升1米”的规律. 再如汽车相遇的问题,倘若汽车是在两点之间往复运动,就需要非常注意汽车在转折点时的运动规律.

(二 )数学规律把握是否到位

几乎每名学生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从1到99的自然数相加,和是多少? 多数学生遇到该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经点拨茅塞顿开,得出1 + 2 + 3 + … + 99 = (1 + 99) + (2 + 98) + … + (50 + 50) = 100 × 50 = 5000. 这类错误是学生对于数学规律把握不牢靠导致的.

应对这类错误,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向学生解释数字的规律,提示学生数学规律适应的范围,并且注意学生出错的频率, 及时纠正. 如果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 制止错误,学生可能会养成错误的习惯,纠正错误就会变得困难. 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总结错题原因,将练习中的错误及时记录下来, 经常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06-02

走上讲坛十多年,以前对计算没有做过深入的探究,总觉得计算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简便计算套用一下运算定律就解决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价值。但通过近几年连续担任小学数学高段教学,我发现这样一些现象:现象一,当学生在四年级学完“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之后,学生脑海中自然就有了这样的“定势”:认为一个数减去两个数,只有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才是简算,于是在练习时,有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情况:6.73-1.37-3.73=6.73-(1.37+3.73),而不会用6.73-3.73-1.37。很多学生对减法性质的逆用感到很困难,如会出现9.62-(0.62+4.5)=9.62-0.62+4.5=13.5;25.48-(7.48-4.52)=25.48-7.48-4.52=13.48。现象二,学生对题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大部分都能准确运用,如:13.4×99+13.4=13.4×(99+1),但在文字题中如果出现101个13.4减去1个13.4,生列式为13.4×101-13.4×1,可是计算时却选用常规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很少使用简便计算。现象三,学生在简便计算中常犯以下错误:一是1.25×32×2.5,学生会想到把32分成8乘4,计算时却分不清该用乘法结合律,还是乘法分配律。二是只看数,不看清运算符号,乱用简便方法,如25×4÷25×4=100÷100=1;4.9+0.1-4.9+0.1=5-5=0。仔细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学时只注意表面运算符号的训练,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负迁移,只要貌似就用学过的方法牵强地套用;二是不会灵活运用,学生学了一种简算就只能机械地搬用,只懂技能,一味地练习,没有深入地探索。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简算,学生就只能用一般方法进行计算,没有形成自主简算的能力。我认为应把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意识作为简便计算教学的核心。所谓简便计算意识是指学生面对一个运算问题,能从多个起点产生多种联想来开拓运算途径,并灵活、合理地选择运算途径,获得运算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为此,我对简便计算做了深入探究,我结合现行教材的基本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简便计算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一、贴近生活是基础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起来就会轻松一些。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汉语理解能力较弱,生活中接触面比较狭窄的情况下,用生活实例效果更好些。如采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用到的钱这件事来举例:一个书包72元,一个文具盒28元,两样都买4个,一共要多少元?有同学列式为72×4+28×4=400(元);还有同学列式为(72+28)×4=400(元)。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得出第二种方法计算时快些,准确率也高些,从而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反用,有时在解决问题中也可以灵活应用。因为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解题方法,购买东西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所以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轻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自主体验是关键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化的,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最简便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完“除法的简便计算”后,在拓展练习时,要求学生计算1200÷25,大部分学生按照学习新知识的习惯思维,把25分解成5×5的积,即为1200÷(5×5)=1200÷5÷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想一想,这道题能不能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呢?学生很快列出(1200×4)÷(25×4)=4800÷100=48。通过此题的两种简便计算训练,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简便计算成功的乐趣。当然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揭示数学的简洁美,然而在数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学生接受的前提是建立在自主充分体验的前提下。

三、辩证思考是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牢固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自身必须熟悉教材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拓展自身思维,在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应用简便计算时,要注重观察数的特点,从而选择最佳算法,如在同学们会做1.8×2.58+1.8×1.42的基础上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变题为1.8×2.58+18×0.142等。

总之,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尤其是合理应用简便计算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旭.简算意识——简便计算的有效途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09).

[2]郭建芬.如何有效进行简便计算教学——由一次简便计算作业反馈所想到的[J].教育科研论坛,2009,(02).

[3]用新課程理念关照当前的“简便计算”教学[DB/OL].

http://www.xxjxsj.cn/article/8123.html.

[4]王洁冰.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简算能力[J].网络科技时代,2007,(05).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4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简便计算”部分

一、口算。

10-2.65=0÷3.8=9×0.08=24÷0.4=67.5+0.25=6+14.4=0.77+0.33=

5-1.4-1.6=80×0.125=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3÷3×= 77

1125-997998+12464

12222

5-(17+25)400

(14-1

6)×121

125×8.84.35

17.15-8.47-1.5317

0.125×0.25×3222.3

(1112+75

18+24)×724.25

13+3.2+523+6.8 ÷125÷825×(37×8)34×2415×4734×(2+1334)+4.25+3.65+3.753.4×99+3.4 56-33571524-469÷25+11×9 -2.45-5.3-4.55187.7×11-187.7 -357116-(216-134)438×2+57.125×2-0.5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5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数与代数”的教学应更加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还指出:要探索并了解运算规律,能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除法的性质在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创造和发现除法的性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将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我提供了“老师坐动车”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我更加关注“数学味”,从动车票引出生活事例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自主探究除法简便计算的规律,还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43的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教材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通过猜想-验证-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法的性质。

难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从动车导入

师: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老师到我们龙岩,可以乘坐哪些交通工具? 出示:厦门有15所课题学校参加会议,如果每个学校派来4位教师,买动车票一共用去3600元。

⑴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选择问题:每张车票多少钱? ⑵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列式计算,说解题思路。

②观察、比较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导入新课。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创设动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感受简算的乐趣,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猜想。

⑴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⑵是不是所有的连除算式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

⑴四人小组合作,出示活动要求: ①试一试:写几道这样的算式; ②算一算: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③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⑵展示汇报。让部分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内写的算式,说一说:发现的规律。⑶分类。

让学生对写出的算式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再小组合作,利用试一试——算一算——说一说的三个层次,经历了“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成果,让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法的性质,而且更有力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启发引导,揭示规律

1.认真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交换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2.用字母公式表示。3.应用规律计算。

4600÷25÷4 280÷(7×5)

240÷5÷2

4120÷12÷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连除的简便计算变化的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再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感受体验除法简便计的优越性。】

四、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1.填一填。

据了解,国庆前后永定土楼连续3个星期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210÷3÷7=210÷□○□ 210÷(3×7)=210÷□○□ 2.选一选。

古田纪念馆,每张门票10元,分5组进场,买门票一共花了1500元。他们买了几张门票?()

A.1500÷(10×5)B.1500÷5÷10 C.1500÷10÷5 D.1500÷10×5 3.算一算。

石门湖上有800位游客,一艘船坐25人,一共有4艘船。要分几次载完?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注意力、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因此,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的设计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梯度,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五、总结提升,拓展规律

1.变式拓展:

连城地瓜干一箱有8盒,一盒有10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①连城地瓜干一箱有8盒,一盒有15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②连城地瓜干一箱有4盒,一盒有15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③连城地瓜干一盒45元,720元可以买几盒?

2.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凸显连除计算应根据算式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总结是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对学习过程是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把学生的认知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享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连除的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及“连除”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作为规律教学,它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连除计算及应用的进一步提升和归纳,是除法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一开始,我创设了坐动车的情境,让学生提问题并解答。接着观察比较三道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从而揭示课题,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二、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有帮助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连除的简便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填一填、选一选、算一算,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整节课,通过从“坐动车—游景点—买土特产”这一活动主线,让学生经历感知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拓展规律四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6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科书P43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并能根据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难点:

学生能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四则运算的顺序。(2)运算定律。(3)连减的简便计算。

2.原型:摆圆纸片,引出算式:24÷2÷312÷3÷2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

(2)整理归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口算练习。

317-65-35543-59-41436-157-43

2.切入内容: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那么连续除以两个数,又可以怎么算呢?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

1.教师出示问题:

把24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怎样分?

(1)利用圆片独立动手操作,尝试解决。同时思考:怎么列式表示?

(2)展示汇报:可请两位同学演示操作分的过程,并说出每步思考过程、列式。教师根据汇报板书算式。

操作一:先求出每组多少圆片,再求每份多少圆片。算式:24÷2÷3 操作二:先求出两次一共分了多少份,再求每份多少圆片。算式:24÷(2×3)

(3)思考:以上两道算式:24÷2÷3与24÷(2×3)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2÷3=24÷(2×3)

(4)小结: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可以先等分2份再等分成3份,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6份,然后一次分完。

2.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交流、展示得到用两种方法计算:

12÷3÷2 还可以12÷(3×2)

3.交流并归纳:

(1)结合算式,引导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4÷2÷3=24÷(2×3)

12÷3÷2=12÷(3×2)

(2)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与完善。

(3)教师根据汇报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4.尝试解决例题3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独立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方法(1):先算每组花了多少元。1250÷25÷5

方法(2):先算一共有多少棵。1250÷(25×5)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依次除以这两个数,或者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但是至于那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这道题用第二种方法最简便。

(三)训练与应用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口算。说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3÷3

(2)120÷12÷2

(3)240÷5÷24

(4)210÷(7×6)

(5)350÷(25×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自编一个可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1)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与提高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7

虽然很多小学生都能记住计算定理的概念, 但是他们不一定理解运算定理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出错。例如在加减乘除运算过程中, 学生虽然知道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的规则, 但是在做题的时候, 学生就忘记使用这一条运算定理了, 很可能错误地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先计算加减, 后算乘除。而且, 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生搬硬套地使用运算定律, 并没有理解计算规则的本质特征。例如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定理是 (a+b) ×c=a×c+b×c, 由于学生不理解运算定理的内涵, 不能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在计算 (25+9) ×40 的时候, 会写成 (25+9) ×40=25×4×9。因此, 教师要辅助学生理解运算定理的意义, 指导他们灵活运用计算规则。例如在学习包含除法和等分除法的时候, 首先告诉学生包含除法的定义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等分除法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每份是多少。然后引用简单的例题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学习包含除法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把18颗糖果每3颗放在一个盒子里, 可以装几盒”;在等分除法教学中, 提问学生“把18 颗糖果平均放在6 个盒子里, 每盒放几颗”。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方面, 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和培养学生简便意识的过程中, 要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在依据运算定理的基础上灵活转变顺序。例如在计算55-98+65 这道题的时候, 很多学生都生硬地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计算55-98, 认为这道题无法计算, 这时候, 教师理应告诉学生同级运算中可以调整运算顺序, 将解题过程写为:原式=55+65-98=22, 这样计算迅速又简便。另一方面, 老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课堂互动, 设置实际情境, 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呈现加减乘除的运算定理与过程, 还可以展示图文并茂的例题。例如在中秋节即将来临的时候, 用PPT展示8 块月饼和两个盒子, 提问学生平均每一盒可以放几块月饼。这样可以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 感受计算思维的乐趣。而且, 老师理应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并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计算定理, 自己编写关于加减乘除的应用题, 对于应用题编写得比较好的学生应该给予表扬,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 提高学生使用简便运算的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 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运算结果的准确性与正确率, 而且要训练他们的运算速度,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提高他们使用简便运算的能力。可以开展“看谁算得又快又好”比赛, 先为学生列举一些关于简便运算的题型。

例:48.7+5.6+11.3

原式=48.7+11.3+5.6

=60+5.6

=65.6

然后让学生参考例题, 运用简便运算的规则来做题, 让学生体会“算得又快又好”的快乐。老师还可以运用“得小红花”“夺红旗”“找朋友”和“送信”等游戏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 激发他们学习使用简便运算的兴趣, 从而培养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的简便意识, 加强他们掌握简便运算的技能。

四、注重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作为数学教师, 理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口算是学生对算术运算的一种理解层次,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他们解决计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则需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在教导小学生掌握简便运算技能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简便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练习的快乐, 方能辅助学生灵活运用简便运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的简便意识的过程中, 教师理应辅助学生理解运算定理的意义;开拓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采用游戏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注重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使用简便运算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摘要: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计算中的重要课程, 教师在教导小学生掌握简便运算技能的过程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简便意识, 让学生理解运算定理的意义, 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能够用简便意识来计算过程中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计算教学中学生的简便意识, 并提出个人见解, 希望可以为数学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计算教学,简便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利娟.浅谈小学生简算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4, (8) .

基于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的研究 篇8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应该要去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该注意方法合理、灵活。”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较大,学生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计算能力,熟练掌握简便运算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何有效进行简便计算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在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与体会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都非常害怕那无边无境看不到头的运算,老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让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使学生对解题充满了信心,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并逐渐形成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是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追求的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同时要注意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不要误导学生,因此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灵活设计或改编一些学生生活中的题材设计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有利于接受新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这一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对于具体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的东西直观、生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便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便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125-48-52这类简便计算的题目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减法性质,可以利用课件在屏幕侧出示125个红色圆片,让其中的48个分到右侧,表示减去48个,然后再分52个分到右侧,摆在48的下面,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两次一共减去了48+52=100个,最后还剩125-100=25个,进而理解整理出此类题目的简便计算方法,最终总结出减法的性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看得兴致盎然,思维由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了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构建简便运算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不断沟通生活数学与教科书的数学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学校要采购课桌椅,一个桌子135元,一把椅子65元,要购买63套,一共需要多少钱?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计算解答,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135×63+65×63,(2)(135+65)×63。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得出135×63+65×63=(135+65)×63,使学生利用这样的生活情景理解“两个数分别去乘一个相同的数等于用这两个数的和去乘这个数”,最后得到结果不变。这样我们再把这个运算定律提取出数学模型,告知学生这种方法就是乘法分配律,使学生理解变得轻而易举。

四、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提高简算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正确率。我把课前3至5分钟的口算练习充分利用起来,在课堂上让学生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也为简便计算做好铺垫。例:对一些常用的特殊数据要让学生像背乘法口诀那样熟记在心。如: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这样,一些需要笔算的内容如果用简便方法就可以实现口算。如:25×36=25×4×9=100×9=900,125×56=125×8×7=1000×7=7000,……

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正确率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将运算符号抄错的现象,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严格书写要求,规范解题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要训练学生多思善想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做到一看到题先审题,弄清题意;然后学生对计算式中出现的数据与运算符号考虑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言传不如身教,首先我在板演时写清步骤,必要时写出文字说明,并且在阅卷时做到按步骤给分,强调步骤的重要性。还有注重培养学生书写计算步骤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2.善于归纳,及时纠正

建立错题本,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主要的典型“病例”有:(1)运算顺序错误。如:75-50+20=75-70=5;(2)运算性质错误。如:8×(125+10)=8×125+10=1010;(3)算理不清错误。如:71-17=64;(4)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如:27-9=3或4+58=98。

六、强化练习,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赞可夫曾说:“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两件事,一是讲清概念,二是精心安排练习。”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学生练习更显得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1.辨错练习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很多错误。在平时多收集一些易错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辨错练习,再通过讲评,学生对错误的类型加深了印象,知道了错误的原因。从而提高了做题的正确率。例:仔细观察下列各题计算对吗?并说出原因。

163+37-59+41 (163+37)-(59+41)

=200-100 =200-100

=100 =100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讨论,很容易看出算式一的错误,加深对减法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2.强化练习

学生不容易的一些简便计算,及时强化训练。例:一个加数或减数接近整百、整千的算式,学生对多加几就减几,多减几就加几容易混淆,针对这一难点,进行一下训练。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回答:387+297=387+300-3(把297看做300多加上的3要减去)

=687-3

=684

387-98=387-100+2(把98看做100多减去的2加上)

=287+2

=289

通过这样题型的强化训练,学生牢固掌握了简算的方法,明白了“多加几就减几”“多减几就加几”简算规律。

八、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保证,没有良好的自信心,也就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对于后进生,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优秀生,在表扬、鼓励的基础上,也可以同时给他们增加些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他们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 篇9

姓名号次

第一类: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7+145+23+35129+235+171+165999+99+9

第二类:减法运算性质

400-256-44517-53-47

478-47-178344-(144+37)

第三类: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5×9×472×125125

44×2542×125×8×525

第四类:乘法分配律

125×(40-4)38×46+64×3876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10

蝶 变

── 一节学生没有教科书的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安排的我的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了,教学内容是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简便计算》。几天前我就为这节课开始做精心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并且预想了好多种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同时想好了应对方案。因为我自己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全面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决不能平时指导学校老师工作,自己上公开课反而“掉链子”。可我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没准备好,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早读的时候,我还在努力地想着到底是哪里没准备好。这时,一贯“多事”的王小芳拿出数学书跑上来,边翻边问:“老师,今天是不是要上《简便计算》了?”她这一问,所有学生都停止了读书,拿出数学书开始翻起来。对,就是这里了!我脑中灵光一闪,马上制止了学生的翻书行为,并让他们把数学书都交上来。

虽然满脸疑惑,不知我葫芦里卖什么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听话地把数学书交了上来。可王小芳、学习委员陈珠和班长杨佳丽三个人紧紧地抱着自己的书就是不肯给我。陈珠说:“您把我的书收上去了,我还怎么学习呢?”“我是让你们把书借给六年级的学生看一看,待会儿上课就会还给你们的。放心吧,保证不会弄坏的!”我连哄带骗地把最后三个“小气鬼”的书给“抢”了过来。

上课了,我并没有把书发还给学生。看到听课老师一个个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神色开始显得紧张起来。王小芳一脸愕然,杨佳丽和陈则开始小声抱怨:“老师骗人。事先又不告诉我们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还把我们的书借给六年级的人看,上课了又不还给我们。待会儿我们怎么回答得来问题呀!”

看到她们付样子,我有点忍俊不禁。师生互相问好后,我故作无奈地说:“唉,六

年级那些学生可能没有你们聪明,说四年级的书太难看懂了,请求我让他们再看一节课,我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平时我又总是在办公室夸你们如何如何聪明好学,所以这些老师听说你们把书借给了六年级的同学,就想趁此机会来看看你们到底有多聪明,是不是没有书也能学会。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给老师们看?”

在我的几顶“高帽子”和“激将法”之下,这些孩子们果然“上当”了。脸上的紧张神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跃跃欲试。王小芳也从愕然中惊醒:“放心吧,我们不会让老师们失望的!”

于是开始上课。我把课本上的内容串联到一个故事情境中,利用打印好的例题代替了书本。由于没有了书本上的提示和答案,学生个个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但寻找到了书本中提示的方法,而且还共同探究出了另外的简便方法。

这是一节学生真正放飞思维的课。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又是运用于生活。所以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十分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但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却有着太多的照本宣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只有让学生真正脱离教材的束缚,把数学融入生活,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脱离了教材束缚的学生,破茧成蝶了!

【附:案例片断】

(问题情境一)书店新到四种书,定价分别是:《教育心理丛书》56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31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19元,《新世纪对教师的挑战》24元。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教材中提示的两种方法:(1)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2)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第一种:把每三本价钱相加。①56+31+24=80+31=111(元)②56+31+19=56+50=106(元)③56+19+24=80+19=99(元)④31+19+24=50+24=74(元)„„

第二种: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然后每次去掉其中一本书的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①130-19=111(元)②130-24=106(元)③130-31=99(元)④130-56=74(元)

第三种:先算出两本价钱较高的书的总价,再用100减去这个总价,看看剩下的两本书中哪本书的价钱更接近这个差。

①56+31=87(元)100-87=13(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②56+24=80(元)100-80=20(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价钱更接近。

(问题情境二)《知识小百科》48元,《科学家的故事》47元,王老师付100元,买这两套书,应找回多少钱?

教材中提示的方法: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

上一篇:蚊子,我恨你作文下一篇:装饰工程设计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