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24-08-28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精选8篇)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1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是和“美”、“美感”、“意境”连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着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是依照情感和想象等来营造的一种情调,一种浪漫,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

诗意语文: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教学意境,这儿的“诗”喻指一种美的高雅的境界。很显然,诗意语文不是语文中的诗歌教学,也不是把语文当作诗来教,也不是教师的语言像诗一样美,当然更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诗人。它是一种文化和文学气息特别浓厚的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语言和人栖居的世界两者关系美学追求的状态。其主旨就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诗意语文的特质离不开语文的性质和一些共性,它不是另一种语文,而是基于语文本质认识的,在语文共性中的个性凸显。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小学生的审美天性出发,以小学生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境交融互渗为表现,引领学生自由对话,实现自我,优化诗教环境,探索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诗意化,使师生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研究概况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诗意和艺术创造力的伟大民族。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的陶行知先生办学,也提出要办成诗的学校,办成真善美的学校,让学生享受诗意的生活。李吉林在《是教师,也是诗人》中这样说:“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除了中国传统的“诗者天地之心”,西方文化从一诞生起也一直未曾停止对诗意的追寻。19世纪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写了一首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上……”范罗诺萨说:“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池田大作说:“诗是联系人、社会、宇宙的心。”此外,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肖川),从“诗是人类的母语”(尔格〃哈曼)到“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谢林)……都一脉相承地言说着诗意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地位。所以滋养诗意语文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探索的原点应是世界文化背景。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诗意语文的研究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展开的。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把语文学习放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视野下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于是诗意语文的研究则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积极探索诗意语文的内涵,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研究的落脚点更多的往往从教师自身的视界出发寻求课程理念的转化,还没有能够形成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

2、研究的价值

(1)首先,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有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成熟。纵观新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它的人文底蕴流失,非人文的倾向并非“一日之寒”。建国以来,语文教育受到的戕害最深,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归路,这就是“诗意语文”存在和研究的最大理由,也是“诗意语文”在今天课改中的呈现的最大价值。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儿童学习语言规律和育人规律,同时也为诗意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长期以来,语文中的“人”被遮蔽了,而诗意语文总是把教学的逻辑起点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从儿童出发,以最高的眷注去指向儿童世界的灵性召唤、诗意栖居、内在体验和全面生成,并注意吸纳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精髓,从而体现了与语文课程的自然和谐,其价值对今天的整个教育改革,越来越显示出生命力,越来越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的价值。

(3)通过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进一步锤炼着教师的精神品格和教学的精神气质,促进教师冲破功利主义束缚,从新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4)通过实践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深化孔子、陶行知等诗意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不断深化诗意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利于我们做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之作。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目标:

(1)在充分发挥语文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和独特魅力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特性、风格,不断探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探索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建设性地丰富“诗意语文”的内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在对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等方面探索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转变,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最新化。

(3)通过对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内容:

(1)关于“诗意语文”的文献研究:当前中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诗意语文研究综述;当前教学现状分析研究。

(2)“诗意语文”的理解与把握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需求研究;诗意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

(3)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诗意语文特性、教学手段的诗意化以及实施、评价、反馈的改进思路研究;诗意语文教学方法与途径研究;基于“诗意语文”的教师个性化教学行为个案研究;诗意语文课例研究。

3、重点:(1)“诗意语文”的理解与把握研究(2)“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思路:

从我校诗意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教学问题,结合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的分析,确立本课题的生长点,寻找研究的切入口,然后以教材建设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案例、经验总结等为载体,通过上研究课、交流心得体会,讨论座谈等形式,探索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理论。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

2、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筹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围绕课题深入学习,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讨、学术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教学案例,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同时采用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组织推广。

第三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论文、案例、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筛选和研究来自诗意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不断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差。

(2)调查法。一是调查小学语文诗教的现状,去粗取精,确立新的生长点,二是通过调查总结筛选诗意教学中的新点子,新做法,进而用于指导实践。

(3)文献研究法。多学科、多角度地开展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4)案例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个体案例的解读、对比来调整研究的思路,测试研究的成效等。

(5)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诗意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这一新的角度出发,反思教学行为,探索语文教学实践的途径和方法。

(2)诗意语文教学研究的依据应是儿童,服务于学生发展,从而体现新课改理念。

(3)诗意语文教学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校本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效率提高的过程。

(4)诗意语文研究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张扬教师的个性,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2、发展与创新(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通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和探索,体现了教师的研究品质和精神气质,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思路的创新。

(2)诗意语文是现代化进程中人对精神的一种皈依。它力图从审美角度引领学生提升生活的意义,健全学生人格,满足了师生共同的自主发展的需要,让语文找到了回家的路,同时也建构了一种新的语文教育文化。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2

一、教师的变化

1. 教师的“师生观”明显改变,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更加深入

(1) 教学设计上, 我们更加突出了对学情的研究。学情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生的认知正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迅速转变, 他们非常关注身边发生的一切, 想从理论上获得正确认识。

(2) 教学手段上, 我们更加注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音像、投影仪、幻灯、电脑多媒体等重要手段普遍应用于教学, 以生活案例为背景, 以课堂探究为主线, 走进生活、走进学生心灵,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自然变得更加活泼、更加开放, 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诗意化课堂教学中的“诗境”。

(3) 教学方法上, 我们更加注重了教学艺术的研究。现在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不浓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因此, 我们把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应用于教学, 如音乐、小说、诗歌等,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意境”, 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2. 课堂教学变了

(1) 课堂教学的目标变了。诗意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在知识教学的同时, 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2) 课堂教学的气氛变了。只有改变了课堂气氛, 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诗意化课堂教学实践就是通过创设“诗境”让课堂“活”起来, 使课堂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师生互动, 兴趣盎然。

3. 教师的课程资源观明显改变, 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的意识明显增强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 没有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就没有思想政治课程, 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新课程资源的强大支持。

(1) 校内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整合。校内课程资源的整合应从教材、课堂动态生成、人力、物质与人文等几方面进行。

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 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 应该既要拓展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内容, 同时也要重视“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诗意化教学特别注重师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所形成的生成性资源。

(2) 校外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整合。校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师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提供方便, 使学生多了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政治课学习的关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区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基地, 为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通过努力, 我校与社区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 开展参观、调查等活动, 拓展了学生视野, 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学生的变化

1.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通过对诗意化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不仅转变了教师教学的理念, 同时也转变了学生学习的理念,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2. 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诗意的课堂是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氛围的课堂。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涨,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会提高。通过这一年多的诗意化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上爱问问题的人、抢着回答问题的人增多了。

诗意课堂教学的研究, 给我们和广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 以上的“两个变化”只是我们从课题的某个侧面谈到了课题研究的成效。我们认为, 诗意化课堂教学课题的研究, 将会继续促进教师和学生健康地成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3

“综合与实践”是新课程设置的新领域,它反映了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把“综合与实践应用”以独立的领域单列,是本次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就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直以来,我县农村小学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数学教学的过程形式单一、方法呆板,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和教材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加上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具、学具不足,教学信息封闭,教师流动量大、培训机会少、年龄结构老化等,相当多的学校教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理解,只是把它当成纯粹的数学课,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教学。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研究”这个课题,并将其立项为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四期教科研重点课题。我们结合校本研究,开展“综合与实践应用”教学“三级备课”研究活动,通过“个人初备课—年级研讨精备课—科组修正细备课”来形成教学案例,并资源共享。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比赛、小制作、小实验等形式开展“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立足于课标的解读和扎实的教改实验,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课题成果。

一、构建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与综合”这一知识领域突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衔接,体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作用,强调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而言,这个学习内容是一种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新型学习活动,我们在理解和把握苏教版实验教材“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型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实践、反思,一致认为,运用“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应用—评价体验”或者“创设情境—提出猜想—验证探究—拓展延伸”这两种基本模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发挥苏教版教材的优势。当然,这两种基本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灵活运用。

例如:韦春萍老师执教二年级综合与实践应用《我们认识的数》,便经历了四次磨课,最后才形成下面这份有价值的教案。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问题情境】

录音播放《数鸭子》的歌曲,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这首歌里有认识的数吗?

【独立思考】

学生课前了解家人的年龄,并做好记录。

【合作交流】

同桌交流,说说收集到的数据;全班汇报表格中的内容。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提示:爷爷、奶奶大约有多少岁?爸爸、妈妈呢?我呢?)

【实践应用】

课前发给每个小组3个装物品的袋子,要求:先打开1号袋子,尽量张开手紧紧地抓一把放在桌子上,然后数数有多少颗糖,组长负责记录到下面的表格并汇报(总结: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完成后,接着从2号袋抓一把花生,先猜一猜粒数,然后数一数有多少粒(学生汇报,老师填表)。然后像刚才一样从3号袋抓一把黄豆,先估一估粒数,再动手数一数验证(学生汇报,老师填表)。

【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能在身边找到我们认识的数字吗?可以在教室里面找,也可以在操场里找。五分钟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教师总结:在语文的诗词里也有数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评价体验】

同学们会用数说一句话,也能从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找到数了,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1—3年级)的要求有三:一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内容。落实到本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系统地复习本单元“多一些、多得多、比较数的大小”等知识。这次教学活动,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思考、自我探索以及口头表达的多重平台,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磨练,思维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知道了一把花生米、一把黄豆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字表示才合适,也使学生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识,这为学生以后的估算学习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的学习要求有二:一是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二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在操作第二学段的课堂教学时便使用了如下“变式模式”,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组织实验,验证假设—提炼总结,拓展延伸”等。下面是朱锦梅老师执教四年级“综合与实践应用”《怎样滚得远》的教学设计:

nlc202309030733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课件出示幼儿园的滑梯及学生溜冰时从斜坡上滑下的主题图,然后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形成假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物体在斜坡上很快地从上向下滚动。到底斜坡与地面成多少度角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组织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思考: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用哪些器材?

2.分两组进行实验:第一组做30°角、60°角的斜坡实验并记录数据,第二组做45°角、15°角的斜坡实验并记录数据。要求各组把实验各做4次,前三次必须是从木板的红线上滚下来,将量得的长度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第四次则从木板顶端滚下来,注意观察胶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与前三次比较哪个更远,不用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3.交流: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胶球在木板上滚动的长度相等,木板与地面大约成多少度角时胶球在地面上滚得更远一些?

4.小结:科学家们在生活中或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常常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专门进行研究,你们刚才的表现就像一位小小科学家。

(单位:厘米)木板与地面的角度:( )

【提炼总结,拓展延伸】

不仅斜坡的角度对滚动的距离有影响,其他因素也会对滚动的距离造成影响,想想:还有什么会影响滚动的距离?(在同样的角度下,斜坡的长度也对滚动的距离有影响。比如30°的角度不变,把斜面换一个长一点的,滚动的距离又会是怎样的呢?)

开展“综合与实践应用”课题实践三年来,我们最大的体会是,这样的课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提供合适、充足的材料,用来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二是给学生明确分工及合作的点,使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三是做好预设,有应急预案。“综合与实践”这样的课,有时候活动的地点会有变化,比如从室内到室外再到室内等,那么在第一阶段的室内指导就很关键。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教师要充分预设,但总还是会有一些不曾预设到的问题生成。例如,在上面那个四年级的实践课中,便有物体滚出去时被阻挡而停下来的问题,怎么办?那就只能“再滚一次”增加滚动的次数了。“物体滚歪了,怎么量长度?”这又是一个不曾预设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通过师生或生生间的交流来解决。也正因如此,我们说“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数学实践能力。

二、形成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问题解决”的要求是: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苏教版教材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是:在给定目标后,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编排,我们决定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寻找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资源,开发研究适合我们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并最终形成了如下操作模式: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结合课本知识,根据教学需要,就地取材,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开发研究,拓宽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效。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景以及知识的应用情景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努力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从生活现象和社会资源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例如,我们曾经开展了一次“了解自己的家庭”小调查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

根据一些学生受社会与环境影响,沉迷于上网玩游戏,乱花钱,与长辈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实际,我们决定在四年级开展“了解自己的家庭”小调查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2.在与同伴的合作中,通过倾听同伴的发言,提高观察能力、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能力、听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3.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4.体会生活的艰辛,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1.阶段一:活动准备

布置任务:收集。可以收集自己家里家外常见的旧书报纸、矿泉水瓶、易拉罐等,也可以调查自己家里某一月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燃气费等。

统一分组:10个同学为一组,组长负责数据汇总,安排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收集到的信息;发言人负责汇报;其他同学积极配合。

提出要求:制作复式统计表,说说自己的感受。

2.阶段二:收集整理数据

①利用假日进行调查,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填入统计表。

②在组长的组织下,集体完成复式统计表。

3.阶段三:汇报交流

①每个组长汇报本组的调查数据。

②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对比分析,提出问题并解答。

4.阶段四:活动评价

①对积极发言,勇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小组,授予“最佳活动小组”称号。

②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授予“实践小能手”称号。

这次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懂得生活要勤俭节约,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但也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有些家长配合的力度不大致使部分学生(主要是留守儿童)参与不足,个别小组因为指导不到位人员分工不够明确。而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活动前做足功课,尤其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以确保活动的实效。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4

小学故事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也是倍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本课题组成员从本校的师资、生源等实际情况出发,对“故事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故事教学中运用“充分感知”“适当拓展”的教学机制,着眼于选取与创编故事、创设故事情境、清除语言障碍、朗读故事;设疑——引导拓展、合作——整合拓展、表演——深化拓展。使学生能享受精彩的故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陶冶情操,树立自信心,并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以提高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部颁布了《新课程标准》之后,各级领导和一线教师都引起了高度重视,多次进行学习、探讨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分级目标描述,把基础教育阶段故事教学的目标概述如下:一级: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做出反应,对学习故事有好奇心;二级: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对学习故事产生持续的兴趣。一级、二级目标中阐述了故事教学中关于掌握听、说方面的语言技能,习得语言知识。据调查,目前在我区小学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为寻找具有自己特色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捷径,在英语词汇、对话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究、实践,同时对这方面的教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教学受到时间限制,学生自身条件也比较欠缺,教师就容易忽视学生最喜爱的“故事”,一般对此部分的教学,在课堂上经常是“蜻蜓点水”或以“作业”的形式自学完成。甚至有些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故事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教学可以促进“词汇”、“会话”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故事对他们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通过呈现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欣赏故事中习得语言,满足求知欲,同时使他们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为他们的想象提供空间和机会。在表演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角色进行表演,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克服自卑的心理,进一步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揣摩故事的内容,推动他们进一步去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成功体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充满了一种探索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鉴于此,本课题组成员提出了本课题,试图对小学故事教学运用“充分感知”、“适当拓展”这一教学机制,赋予小学教学新的生命力,让学生能“享受故事”,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满足学习者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激发求知欲,为今后的可持续学习打下基础。

2.在学生层面上,通过“故事拓展”这一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沉浸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之中。既较好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要求与内容,又拓展视野吸收适量课外知识。并鼓励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在教师层面上,通过课题研究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能真正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让学生愉快学习、体验成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还能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在学校层面上,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故事拓展型教学之路,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操作性强的课程实践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在全区范围内的竞争力。改进我校的校本课程结构,完善丰富校本课程,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

鉴于以上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们提出了《小学故事拓展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方案,以此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程改革精神,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开展故事教学的意义:

(一)故事教学更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故事教学以故事为载体,利用学生对故事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故事、阅读故事、演故事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会话交际等能力。同时,故事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故事的美,不仅体现于语言,更体现于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通过对故事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掌握语言,同时能够学习故事的深刻意义,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差异,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故事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并能满足小学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些老师错误地认为,只有小学低段的孩子适用故事教学,其实不然。无论是低段的孩子还是高段的孩子,听故事、学习故事、讲故事对他们的成长和语言学习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通过听故事和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输入,通过故事这个特有的载体学习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再产生信息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故事所提供的世界里尽情享受、随意创造。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或自编不同的故事。小学低段,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可以选择或自编一些趣味性强,简单易学的小故事。小学高段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完善,心理逐渐成熟,思维活泼富有表现力,教师可以选择内容有趣、语言活泼、又不失深意的故事材料,符合小学高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三)故事教学为小学的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已经从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学生共同讲述故事。从教学手段上讲,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从故事本身来讲,从原来的单一的单词、句子转变到了一个个的故事,而且故事可以千变万化,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教师自编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用师生共同喜欢的材料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兴趣被激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和教师的兴趣将激发双方更大的潜能,给了彼此更广阔的空间。

三、概念的界定:

故事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喜爱的故事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习得新的语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感知: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清除故事材料中的语言障碍(词汇、句子),使其能朗读故事,能把握故事的大意(悟其意),体会故事的思想感情(悟其情)。——即“传递”的过程。

拓展:新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所有人相同的。对所给故事材料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体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对所给材料进行文本、情境扩充、延伸,填补材料的“不确定性”。——即“创造”的过程。

四、理论依据:

1、杜威的“活动教育”思想

当代的列车驶入二十世纪以后,杜威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指导下,针对传统教育的积弊,构建了活动教育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他提出的主要教育主张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做中学。杜威所提倡的活动教育思想是指:反对传统学校以成人、书本、教师为中心,主张从儿童的本能、自发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儿童的自身活动为教育过程中心的教育理论。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其重视人的自我实现、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亲身经历而著名,成为目前西方流行的一个心理学派。人本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对开展英语拓展型教学具有启示作用:教学要确立发展学生潜能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建立感情型的师生关系。

3、课程整合的理论

知识本身都是相关的,都是以事物整体的形式呈现于人的,只是为了研究方便,才人为地把事物分学科割裂开来进行描述,把知识分割为各个学科、各种领域。因此,学科间的联系本来就是很紧密的。学科整合,其实是还知识以本来面目,让知识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

五、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近年来使用故事等文学素材开展教学的情形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儿童文学逐渐被视为语言阅读教学的最佳材料。语言专家们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其文学经验的多寡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词汇的发展和文法概念的建立上。对于儿童,故事本身就有足够的、直接的吸引力。英国儿童教育专家Jayne Moon的研究表明,儿童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而看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了包含丰富意义的情景,能使孩子随情境养成阅读意识并对学习产生积极情绪,同时在情境中习得与运用语言。学生对于喜爱的、感兴趣的故事,就会主动去读,会对所读内容积极思考,努力想读懂故事、理解故事。

而国内许多地区的研究表明,在教和学的实践中,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常常是成功学习的动力源泉。若能让儿童从小大量地听或读故事,对其理解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的增进、学习动机的提升、想象力的养成,绝对有深远的影响。此外,从学故事的经验中,学生可以看到老师良好的阅读示范,并与老师在分享阅读过程中产生良性互动,而老师亦可藉此历程进一步观察、了解及帮助儿童的语言发展。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了解小学生对故事的心理;

小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听、读故事,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听、读时,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故事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

2、培养小学生读故事的意识;

通过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阅读故事的主动意识。学生对图文结合的动画故事特别感兴趣,看精彩的动画、听纯正的言语、读丰富的文字,图文结合,动感十足,提高了学生听和读的熟练程度,加深了对语言文字及故事情节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说语言、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同时故事使他们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为他们的想象提供空间和机会,也使他们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学习动机,3、拓展小学生对故事的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因此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用形式上图文并茂,生动多彩的故事形式进行拓展

阅读,故事内容活泼、新颖且回味无穷,深受学生的喜爱,简单、有趣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故事材料,会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充分地滚动知识并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故事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展他们的阅读面,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

4、训练小学生创造故事的能力;

在小学故事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选择最佳突破口,进行设疑,在引起学生心理、情感共鸣,自愿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故事的创编、扩展。学生在自主创造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创造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5、培养小学生表演故事的能力;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表演欲,让学生将喜爱的故事改编表演。为了表演成功,他们就会积极与他人合作,不断借鉴别人的长处,调整思路,细心地把准备好的内容展现出来,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所习得的语言得到了升华,得到了综合地运用,表演成功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故事的快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再学习再探究的欲望。

七、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主体性,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和谐。

2、趣味性原则:采用多种活动,如以听、说、读、写、唱、画、演、赛等并举,生动活泼,新颖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灵活性原则:活动形式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活动人数可多可少,活动时间可在教学的任何环节。

4、实效性原则: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利有一举多得,讲究实效。

5、情景性原则: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内容,情境贴近生活,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培养初步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材料搜集法

通过参考资料、文献与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等资料。

2、问卷调查法

课题来源于教学,研究成果更将为教学服务,因此认真倾听广大来自教学一线教师的心声十分重要!正所谓“没有了解便没有发言权”,本着“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我们深入一线教师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掌握小学英语拓展型教学开展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让该课题的研究更客观、更准确、也更有价值!

3、行动研究法

源于我们经验不足,本课题将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进行。我们与一线教师进行研究与探讨,搜集拓展型教学中有用、操作性强、效果较好的各种方法与途径,也交流拓展型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困难,获得一线教师的支持与帮助。

4、案例分析法

在实际教学中,及时记录各种对本课题研究有帮助的教学案例;多与学生以及家长进行交流,获得他们对拓展型教学的一些看法与意见,并阶段性地做好相关教学评价与反馈工作。

5、经验反思法

我们允许自己失败,在实践中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不断总结,不断修正,期望能获得成功。

九、保障措施:

1、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

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交流;

3、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小结;

4、结合学科教研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研究,有一定的资源保障。

5、学校给予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的必要经费保障。

十、课题组分工情况:

业务顾问: 赖政炎课题开展的业务指导

组长: 石莅文全面负责、主持研究

成员: 廖小亮黄丽琴罗球干设计方案、具体策划、宣传报道

刘向阳罗艳干罗祝贤课题实践、收集资料

唐甜沈研胡强霍丽艳谭苏梅王利军刘建华在班级课题研究调查

十一、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4—2011.6)准备阶段

1、邀请导师讲座,学习多元智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等有关理论。

2、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故事性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的归类,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供研究的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1.10——2011.12)实施阶段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

1、开展理论学习和收集,组织教师从网上和刊物上查找有关资料,并附写相关的感想。

2、开展公开课、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活动。

3、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评价等资料。

4、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第三阶段:(2011.12——2012.5)总结阶段

1、编印“小学生故事创编集”。

2、编印“小学故事拓展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的教学设计、论文集。

3、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提出后一轮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最终完成时间2012.6 最终成果形式

通过选择合适的故事材料进行拓展型教学这一有效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其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并习得新的语言知识。使学生学会体验故事情境,体会故事的思想感情。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文本、情境扩充、延伸,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有定期进行个案分析,期望经过研究,在所解决的问题上会产生一些什么变化,用调查报告、个案报告、论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表达。

十二、预计实验成果:

1、研究报告;

2、论文集和典型课例教学设计集;

3、优秀成果展示课例;

4、小学生故事创编集;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一)理论依据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量必须达到145万字。然而对农村偏远地区来说,阅读量要达到145万字是比较困难的。基于当前农村的阅读教学状况,学者们也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语文素质和水平一一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二)政策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南,它指出语文课程编写理念是“全面提髙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主张在教学中使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传统单篇阅读教学,重视文本内部结构,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文价值,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形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易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理论和现实的矛盾加快了新型阅读教学方式产生的速度,群文阅读重视自我建构与集体建构,强调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鼓励学生多元理解文本,学生必须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才能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同时学生在众多文学作品熏陶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群文阅读教学思想与课标提出来的理念不谋而合,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课程目标”中规定学生在第一、二、三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而当前小学语文整套教材的字数在15万所有,达不到课程目标的要求。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或者说语文阅读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阅读量的问题,而且学生阅读素养、阅读思维都会的到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群文阅读”立足于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突破并极大拓宽学生阅读资源的结构和来源,是对传统语文的阅读教学思想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创新,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发展。群文阅读是让“全民阅读”落实到课堂中的重要途径。群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现实依据

课标要求小学六年达到145万字的阅读总量,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不能低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不低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不低于100万字。单纯依靠阅读教材中的文本是难以到达的,以部编本二年级课本为例,二年级上册共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有4篇文本,每篇文本大约250-400字之间,一册书文本基本上在8000到12800字之间,这个阅读量是远远不能达标的。部编本教材的主编温懦敏也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在上课中,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的文本,应该把目光放远,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外优质阅读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经过前期的调查分析,我校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兴趣不浓厚,惧怕写作;

写作时不能将平时积累的词句加以灵活正确地运用;

经常出现记流水账,抓不住重点,也不按一定的写作顺序来写;

写作时脱离了现实生活实际,多数是“编”故事,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来…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提出了“农村小学群文阅读与习作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的联系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把写作教学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中,以阅读教学的契机,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扩大阅读量,构建群文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校决定以“在群文阅读中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为题,开展教学研究。

作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写作水平是学生综合素养的真实体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语文课程课标》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中特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当前课程改革大潮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以xx学校低、中、高段学生为主体,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分析了学生目前的在阅读、习作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确定各学段一至二个班级为研究对象。

四、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儿童阅读与习作兴趣养成、方法掌握的奠基阶段,同时也是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的关键期。以习作为目的的群文阅读实践有利于集中思路,丰富并拓展习作内容。小学生中高年段群文阅读与习作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大概分三部分,从材料的组织搜集,过程与方法到形成策略。课题组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实践研究。具体内容为:

1.如何针对学生兴趣及作文类别有目的选取群文阅读材料。

2.如何实现在群文阅读中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

3.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的模式建构。

五、课题实践研究的目标

(一)学生层面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想写的愿望。

(二)教师层面

1.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摸索出适合农村学生的群文阅读与习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家长层面

1.让家长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引导家长乐于阅读。

(四)学校层面

1.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2.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五)课程层面

1.将优质多元的阅读教育资源引入课堂,积累群文素材。

2.研发适合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的校本课程资源。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

“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理论建构→“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分类训练目标→“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课程资源开发→“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课程资源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影响的实验→过程性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二)实施方法

1.学习多样化,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通过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全国或省、市、区、群文联盟小组的群文阅读研讨活动观摩、培训;

充分发挥本校教师骨干带头作用,组织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优质示范课评议活动。

2.活动具体化,保障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的有序开展。

将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课程排入课表,间周开展一次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课程;

对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全镇分年级建立集体备课组,要求每个集体备课小组每学期要完成适合该年级学生的8个议题、选文及8个教学设计;

开展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的课堂研讨、赛课等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经验文章及教学设计的征文比赛等。

3.课程校本化,确保课程资源切合实际。

研发部编背下村小学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的课程资源。以校本教研为依托,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效对接,形成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体系。实验教师通过对群文阅读系列教材、《学语文之友》杂志、《新群文读本》、诵读图书等优质课程资源的使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研发以小学叙事性记叙文为主的群文阅读课程资源,以支撑实验的有效开展。

4.档案规范化,加强课题过程资料归档。

各实验教师应认真负责,进行建档。本课题要汇编的资料有:课题研究方案,学期计划、阶段小结、优秀论文等。每次活动的资料应包括签到表、活动通知、活动布置、活动总结、信息报道、活动剪影等。

(三)研究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20.3~2020.8):申报课题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分工到人,各明其职。

(2)调查、分析现状,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制定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3)思想动员,加强课题研究理论方面的学习。

(4)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确保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课题实施阶段(2020.9~2022.8):建设“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理论架构,开展群文阅读与习作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建构“群文阅读与习作”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1)间周一次理论学习,研讨、搜集、整理课程资源。

(2)外出观摩、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

(3)在实验班级设立班级小记者站,建立校园新闻站。

(4)开展学生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5)间周一次交流课,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共同提高。

(6)“群文阅读与习作”进课堂。

(7)学校组织每期开展一次“群文阅读与习作”赛课活动,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反复的打磨中得以提升。

(8)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探索“群文阅读与习作”课堂教学模式,并做好记录,确保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9)教师收集好自己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撰写论文和学习总结,鼓励教师们撰写相关经验文章。

(10)设立群文阅读qq群,让语文老师都加入该群积极分享群文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的平台。

(11)积极承办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组织教师参赛、观摩并参与评课。

(12)积极组织老师参加师培中心、片区、区级及以上的培训、学习或研讨,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

3.课题总结阶段(2022.9~2023.2):总结经验,推广成果,深化研究.

(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课题成果展示。

(3)对于在研究中形成的所有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并认真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总结提炼和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估。

七、主要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采用观察法进入群文阅读的课堂,直接参与了22名教师执教的“群文阅读与习作”课堂观察,观察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和行为以及学生的反应。观察工具有录音笔和观察记录表,在随堂观察的过程中笔者用录音笔和记录管记录下课程的全过程,并且在课程结束后做了及时的整理和分析。

(二)调查法

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现在的课堂阅读教学状况,包括阅读内容、基本模式、课堂容量、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建议等,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方向。

(三)文献法

文献法是本研究所米用的基础性方法,它为本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文献基础和理论支撑。笔者在cnki上,分别以“群文阅读”、“小学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教学”、“辽宁省群文阅读教学”进行搜索,并利用图书馆及网络媒体查看群文阅读以及研究方法等相关书籍。通过运用文献法了解群文阅读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四)非正式访谈法

本研究还采用了非正式访谈法,简单来说就是与教师进行了随意的交谈。在非正式访谈当中,教师和学生询问与研究有关的事情,一般安排在课堂观察之后,作为课堂观察的辅助方式,目的是了解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等。根据研究目的,围绕研究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笔者对10位教师进行了非正式的访谈,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录音,以便对研究中相关问题的解释性理解。

(五)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文本、图片等实物资料,为研究者提供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收集了7个班级的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包括学习单、任务表格、档案袋等。

(六)经验总结法

参研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

(七)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将吸收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行动研究法渗透在学校教师研究过程当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语文教师从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实践者”是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观念。

八、保障措施

课题组主研曾参加过区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有积极参与的热情,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主研教师中有语文教研组长、有市、区级骨干教师,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人员保障

成立“统编教材背景下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本课题的管理、协调、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组长:

主研人员:

(二)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学校分管领导定期检查、督促,每学期召开两次课题研究工作研讨会。我们以“有重点、规范化、求实效”为工作思路,建立了一整套课题管理制度,如:《“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研究”领导小组及职责》《“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研究”课题组工作制度》《课题组档案管理制度》《“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研究”经费保障制度》《“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研究”教师考评办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研究”课程资源保障制度》等。

(三)技术保障

专家引领,充分借助于课题规划部门、科研部门、专家的智慧;

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到校确保技术层面的专业指导。

(四)课题经费保障

学校为课题组提供较充足的经费保障,将课题研究经费(计划资料费:1万,培训费:3.5万,成果打印:5000元)纳入学校预算。

九、成果及形式

(一)认识性成果

(二)操作性成果

1.找到适合指导农村小学生的群文阅读与习作的教学方法。

2.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群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物化成果

1.《“农村小学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工作报告》

2.《“农村小学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报告》

3.《教师读本集》

4.《学生读本集》

5.《教师论文选》

6.《学生作文选》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6

《小学习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了一些总是不得不令人忧虑的现象。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面狭窄,体验不丰富,素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学生虚假作文,“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一些共性问题起步晚、坡度陡、不得法,使得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生写作内容空泛,教师批改不得要领,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引领学生的语文兴趣。应当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爱上作文呢?根据小学生喜欢生活,喜欢玩的天性,我们想到了生活,提出以“生活”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以“快乐写作”为主渠道的方法,尝试改进小学作文教学。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习作教学研

究与实践》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1--6年级的学生及相关语文教师。

2、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爱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习作教学的价值:吐露真言、抒发真情。

2、习作教学的本质:返朴归真,生活本源。

3、习作教学的要求:乐于表达,快乐分享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的新要求与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时弊密切结合,以学生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放飞学生为突破口,以回归生活、自然为载体,以启发想象为催化剂,以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习作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会写、爱写、敢写、有的写,写出自己的情,写出自己的爱,写出自己的观,写出自己的想。学会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书写世界。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是首要目标。——达到“给动力”

2、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培养其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

识,以及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

——实现“善学写”

3、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提问、会联想、会描写的写作能力,把内容写具体。

——达成“写具体”

4、激发学生深度创新、多角度思维、巧妙构思、谋篇布局。——力呈“巧构思”

5、体现生活,想表达;用心观察,会表达。——展现“会表达”

6.引导学生掌握自主修改的习作步骤与方法,了解习作存在的一些毛病。

——实施“导修改”

六、研究内容

1、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信息。学校储存有几万册书,每班设立“图书角”,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书,积累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

2、结合课标文本要求,扎实达成阶段目标。1--2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每天能写几个具体的语句;3—4年级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5--6年级学生自主组织生活素材,教育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并做日记、周记。

3、放手大胆写作,享受自主之乐。习作中不苛求纯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写自己所爱,自己所能的不同形式的习作,形成习作教学中差异性和灵活性,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修改、自主表达。

4、鼓励与众不同,体验创新之乐。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大胆鼓励学生想象、求异,开展寻疑习作、进行想象习作、鼓励求异习作、尝试探究习作。

5、开展对应活动,推进课题展开。结合学校“快乐阅读”活动的开展及每天20分钟的阅读课时间,大量阅读与动笔有机的结合,让他们自由的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并时刻注重积累,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灵活多样感受形式之乐,听与写的结合、画与写的结合、读与写的结合、做与写的结合、玩与写的结合、看与写的结合。

6、学生是习作主人,修改评讲有特色。把作文的评讲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反馈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自己得出自己表达之中的优劣之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大脑机器,起动各种感官,使想象活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最终使习作评改也活起来,使习作能力在评讲中得到提高。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测试、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并研究习作教学现状及小学生习作水平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3、结合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有《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导向。

2、展开问题研究,解决各阶段习作难题。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多数学生不喜欢习作,甚至害怕习作。本课题研究与实施将有助于改变学生不喜欢习作的现状,课题研究具有很大载体。

3、把握总体目标,注重低中高段系统性。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的研究价位较高。

4、细化阶段性目标,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生活中就有作文,自然中就有作文,阅读中就能学会习作方法。只要落实到实处,就一定能做好。

5、横纵向比较反思,聘请专家行家指导。

九、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6.9--2017.1)

(1)开好课题申报准备会,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向县教育局上报课题研究方案。(2)落实课题组成员,调查分析学生平时的习作兴趣,原有的习作水平;问卷调查老师习作指导的困惑。

(3)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方案;分解和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2017.2--2018.5)

(1)学习、积累与课题有关的相关理论,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及研究特色,合理借鉴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相关习作材料,交流教师学习笔记。

(2)课题组成员分头在自己班级上开展实验研究,加强阅读,合理利用好“读书角”、《朝读经典》、《优秀作文集》读本等。让学生摘抄、背诵好词,好句,好段,好文。

(3)3--6年级积极开展日记、周记、单元作文以及作文竞赛活动;1--2年级开展看图写话、比赛活动。

(4)教师与学生以班会的形式,谈谈对开展习作活动的感受。教师作好班会记录,整理材料,并上交心得体会。

(5)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每个语文教师上一节习作教学观摩课。

(6)收集“小学习作课题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案例及学生摘抄笔记,教师论文及该阶段学生作品。(相关教师对应相关6个内容上交6篇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8.6--2018.9)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试验方案,继续做好课题工作,进一步完善课题的工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2)在总结课题案例的基础上,在习作研究中形成“小学生快乐习作研究教学体系”,完成教师的研究论文、快乐习作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学生快乐习作集,完成终端成果报告。

(3)组织课题结题报告会,接受教育局检查、评估、验收,展示

课题研究成果。

十、课题管理

1、健全组织。成立习作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

2、规范操作。我们将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规范进行操作,着力做好“学习-调查研究-评估-总结-推广”五个环节的工作。

3、机制激励。对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

4、形成合力。协调好社会、家庭、学生等方面工作,形成研究合力。

十一、课题组成员

(一)领导小组 总负责:陈维义 组长:方正坤 副组长:詹桓桓张叶刚 组员:李波韩桂馨何琳刘晓巍

(二)课题组 组长:詹桓桓 副组长:何琳

年级组负责人:低段(一二年级):张媛媛 中段(三四年级):刘晓巍 高段(五六年级):刘奕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7

一、关于课题研究中几个核心词的界定

自主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 最终养成自主学习、思考、探索的习惯。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其重要形式与内容之一。

学情:我们界定为学生的基本情况。 它包括多个方面, 如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情况、兴趣爱好情况、身体健康情况等。本课题中主要指学生学习的起点状况。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 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三本”:指“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本”。

“五学”:预学、查学、导学、练学、思学。

“三本五学”课堂模式基本流程:布置要求, 引导预学;预习反馈, 诊断查学;目标引领, 探究导学;巩固练习, 反馈练学;课堂总结, 拓展思学。

二、课题研究中的两块基石

(一) 小组合作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其重要形式与内容之一。 通过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 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自己的观点:

1.要理清“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 首先这三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自主学习是基础, 而且在“三本五学”的模式实践中, 基于学生的课前学情的研究更是基础之基础。 “基于学情的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要义在于学习者通过教育者的培养、引导, 养成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学情研究为自主学习的培养、引导、效度提供了保证。

2.要树立合作学习的正确观念。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探究性学习, 是对自主学习的补充和促进。 如果没有“自主学习”就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其效果肯定不会好, 因为没有目标、没有层次的学习安排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混乱。

3.实施小组 “合作学习”, 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1) 明确合作的问题: 合作讨论的问题要具有讨论的价值, 并且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 要坚决力避无病呻吟、事倍功半的问题合作。

(2) 抓住合作的时机:在确实需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时, 即当多数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好时才能组织合作学习, 要坚决力避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

(3) 保证合作的时间:要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 做好充足准备, 合作时间控制要适当, 要坚决力避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式的合作。

(4) 预设合作的形式:做到24个字:“分工协作、组织交流;学会倾听、综合汇报;取长补短, 实时评价。 ”要坚决力避让合作沦为少数学生对话的展示台的现象发生。

(二) 基于学情的思考

“三本五学”模式与 “基于学情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是一个中心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表述。 它们的核心是自主学习, “三本”和“基于学情”注定了本课题与其他关于“自主学习”的课题的区别。

“学情”, 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的一句话, 直白了然:“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于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来的状况去教学。 ”这就是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 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因此, 了解学生, 把握学情, 寻找和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是我们开展课题模式研究和积极打造高效课堂的切入点和重要保障。 关于“学情”, 我们的认识是:

1.“学情”认识上易陷两种误区: (1) 从教材入手, 把教材的起点内容作为学习的起点看做学情; (2) 以自我为中心, 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内容作为学习的起点看做学情。 以上两种做法都没有摆正学生的位置, 背离新课标, 是不可取的。

2.把握 “学情”的正确方法: “ 学情”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 它应成为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基本、最不能忽视的教学资源。

(1) 调查谈话法 — ——从生活经验中寻找。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反映了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的兴趣点, 教师如果课前进行充分的调查、谈话、了解, 就能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思维走向, 从而建构最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课堂教学, 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

(2) 练习法 — ——从课前练习中寻找。 布置课前预习, 通过练习反馈, 教师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学生现有学习的真实状况及教学的需求, 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更精致的预设。

(3) 情境体验法 — ——从体验学习中寻找。 即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体验, 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体验学习是教师“教”的起点, 更是学生“学”的起点。

三、课题研究中的几点感悟

(一) 更新教学观念是关键

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 转变教育思想, 就是要求教师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由教育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 首先要树立主体的学生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 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 因此必须摒弃那种把学生看做知识的接收器,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学生观。 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做得更好。 在学识上,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要承认学生有自己的专长。

(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抓手

自主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责任、需要及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 它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动力。 忽略学生的主动的努力, 他们的认识就无法实现, 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他们的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看, 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潜能, 自主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还在于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让学生挺起胸膛走路, 满怀信心地学习。

(三)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是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乃是智力之母”都说明了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调动身体的有关器官, 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使学生自强不懈地学习, 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要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体现以教师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关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 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

四、课题研究后学校呈现的几点变化

(一) 课堂的变化

1.“三本五学”强调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掌握的知识在预习环节解决,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 通过教师点评强化学生自学所得, 节约了课堂时间, 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三本五学”强调学生质疑问难, 促进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提问, 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勤学好问的品质, 改变了原来课堂的被动接受。

3.“ 三本五学” 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与时间, 并且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 每位学生各得其所, 各显其能。

4.“ 三本五学” 注重课堂反馈, 留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练习, 教师反馈及时, 把握课堂学生的学情, 完成课堂作业练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师生质态的变化

1教师的改变 ———备课更有针对性。 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 而且要备学生。 首先, 老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题, 把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 其次, 课前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与疑惑, 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次, 课堂呈现的练习做到分层训练, 不重复训练。

2.学生的改变 ———学习更有积极性。 课堂结构的改变, 让学生懂得利用教学资源为学习服务, 懂得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 学习的内容做到课堂学当堂清, 学生扫除掉学习问题积累产生的学习障碍, 学生对课堂有更高的积极性。

五、结语

课题研究的五年, 得到市教研室、教科室领导的指导、学校领导的支持, 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围绕课题, 课题组成员与教师一道参与课堂教学实践, 撰写教改经验论文。 一课一实践, 一步一脚印;研究、研究、再研究, 实践、实践、再实践。 一节节展示课, 一篇篇公开课教案, 一本本荣誉证书……见证所有参与者的辛勤付出。

课题临近结题, 课题的研究要暂告一段落, 但作为教育人的我们, 对教育的追求, 对高效课堂的追求, 永远不会停止, 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 再次启程, 继续扬帆。

摘要:本文拟从《基于学情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研究》课题研究中几个核心词的界定;课题研究中的两块基石;课题研究中的几点感悟;课题研究后学校呈现的几点变化等方面阐述课题实践中的收获与思考。

关键词:学情,“三本五学”,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孙玉富.“三本五学”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高邮日报, 2013.7.

[3]孙玉富.“三本五学”教学模式中关于“学情”的几点思考.高邮日报, 2013.8.

[4]唐晓明.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6.

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诗意花朵 篇8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但语文教学进入诗的境界时,我们的课堂就会鲜花盛开。有激情才有诗意,诗意不是只靠简单理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有人格魅力,小学语文貌似简单,可它内涵丰富,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时候,难道我们只教给学生知识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体验文本情感。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给孩子输入精神食粮。一个好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有一种精神享受,包括我们的外表、体态、眼神、手势、语言……都应该让孩子产生心灵震撼,一个有诗意的教师应该有丰厚文化底蕴、高超教学艺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强调语文诗意,就是强调一种诗意人生,就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让学生在富有情感、充满诗意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真谛,这样,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生活的幸福,才会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这样做:(1)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充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照亮别人,才能发出不败的光芒。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运用多媒体手段。一节好语文课,应该给学生营造欣赏氛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陶醉。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用声情并茂的画面给学生营造诗情画意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诗意课堂让学生灵动起来,诗意教师让课堂精彩起来,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让我们的课堂洋溢诗的芬芳与浪漫,让我们的课堂诗意浓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用自己的那份激情演绎诗意的精彩和魅力。

上一篇:什么可以长久?作文下一篇:节目《国学小名士》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