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知识补充: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4-05-07

新教材知识补充: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选4篇)

新教材知识补充: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1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

补充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政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经济道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化道路: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含义:在当代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强国的必由之路

1、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3)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4)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5)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途径和目标的关系。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建设先进文化之路。

这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这是一条强基固本之路。

这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

这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必要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

(1)含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

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补充理解:

1、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2、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3、二者关系:

(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2)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

补充:为什么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2)它科学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3)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培育“四有”公民(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重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必要性: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反之,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必须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补充: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关系:

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

1)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地位,它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3)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2)要求:

①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科学事业

要求: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③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新教材知识补充: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2

编号:F19编写人:王清华 王德春审核:隋旭玲 使用时间:2013年12月8日

【重点知识记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目标提出的背景依据?(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3.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及必要性)4.必由之路和文化强国的关系?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文化强国目标前进的关键是什么? 6.文化自觉含义?文化自信来源?两者表现?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根本任务?措施? 8.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整合提示】

(一)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②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③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典型例题】

材料一:山东省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把2013年作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攻坚”,拨款新建美术馆等三馆,供免费使用;作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丰收年”,举办“开心广场、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文艺创作生产的“提升年”,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同时,还围绕“山东精神”,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材料二:山东省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分析和把握山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山东特色、齐鲁风格的文化品牌;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文化强省建设做法的依据。

【反馈练习】

1.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2.2012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叫停某地方电视台竞猜节目《棒棒棒》,原因在于其违规制作播出低俗娱乐节目而造成不良影响。这告诫我们()

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②要发展经典、高雅的大众文化 ③应弘扬主旋律,培育文明风尚④必须克服文化市场的盲目性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站在文化发展角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据此回答3-4题。3.当前,我国之所以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包括()①我国的社会制度②继承各种传统历史文化的要求 ③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④我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某市贯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作出具体规划。这一规划中可能提出的发展措施()

①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将文化发展作为本市工作的中心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5.穿越剧以“穿越”的手法演绎历史,满足了不少人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读历史也引来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评。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

A.满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B.提高人们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C.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D.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6.2012年4月,某地干洗店店主全家不幸罹难,店主姐夫含泪通知顾客前来取衣退卡还钱,被人们誉为“信义姐夫”。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市民,欠账的顾客也赶来还钱,商户们还自发挂出了“崇尚诚信,传递温暖”的横幅。这件事情表明诚信

A.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B.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C.能够引领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建设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

7.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档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2020年我国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劳动

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5年。这是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

③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①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握文 化发展规律、科学执政

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 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0、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1周年。51年来,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说明学习雷锋精神有利于 ①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②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

③传承其凝固不变的道德内涵④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材料一:2012年6月25日《甘肃日报》报道,《在浙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表明,47.9%的被调查者没参与过社区文化活动,33.6%没参与过单位文化活动,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开支主要用于上网、手机,主要的娱乐方式是喝酒吃饭、看电视、打牌和搓麻将。

材料二: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希望能够在业余时间得到技能培训;希望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场所免费开放……(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2)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10分)

12、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而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为什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5:CBBDD6-10:CDCDC

11.[解析]解答第(1)问,可从“没参与过社区文化活动”、“没参与过单位文化活动”可知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第(2)问,可结合材料一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开支主要用于上网、手机”和材料二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开展技能培训等角度展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得不到满足。(2分)

(2)①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2分)②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文体、志愿服务活动等。(2分)

③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更多的文化场所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娱乐生活需求。(2分)

④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以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2分)

⑤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学习成长需求,支持企业和社区开展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他们合理规划和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创造条件。(2分)

12(1)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这一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③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之梦。(2)

①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而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就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进行文化创造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我们进行文化创造提供了宝贵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为我们进行文化创造了浓厚实践基础,这都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材料一:《纲要》强调: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二:山东省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把2013年作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攻坚”,拨款新建美术馆等三馆,供免费使用;作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丰收年”,举办“开心广场、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文艺创

作生产的“提升年”,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同时,还围绕“山东精神”,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

材料三:山东省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分析和把握山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山东特色、齐鲁风格的文化品牌;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

(2)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三中文化强省建设做法的依据。

课堂探究案答案: 第一问: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我国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④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增强,逐步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二问: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新教材知识补充: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3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4)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科学

1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加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100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培育一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②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地位和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如何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

 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

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

(如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

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③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主体: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 内容: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

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 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

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综合迁移拓展】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3)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4)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p96

2.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5)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3.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2)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热点链接】

热点一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省级美术馆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之所以要实现文化惠民,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B.文化建设都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C.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D.发展先进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文化惠民的原因,应选A,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

2.踏上富裕小康之路的广东,顺势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广东立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推动文化“流动”,文化“联动”,文化“互动”。“情系岭南”百场优秀节目巡演。节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员是文艺爱好者。群众演戏,群众看;群众生活,群众演。这表明()

①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②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③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共建共享 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知识。大力发展经济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②可排除。用排除法得出答案为D。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据此回答3~4题。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坚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C.对全体公民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解析:选A 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A正确。B、D、C均不符合题意。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做到()

①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④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④错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故选A。

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①错误,两者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④错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目前浙江不仅已经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同时,浙江艺术院团还开展“2012年万场文化活动下基层”活动,这两项活动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

B.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D.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免费开放,深入基层体现的是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故选A。

附【作业8】答案:国家:①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把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引导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来。

②大力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奏响文化主旋律。

企业:要加强自律,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遵守相关法律,不生产、不传播、不经营非法产品。

广大群众: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作业9】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结合材料一,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因(12分)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健康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发挥文化引导社会的作用。(3分)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分)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促进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3分)

新教材知识补充: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识:懂得社会与个人是紧密相连的;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

(一)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融人社会,亲近社会,既有情感要求,又有行为要求。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亲社会情感,使他们关注我们的社会,自觉地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是有难度的。所以,“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既是本课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懂得社会的滋养,可以使我们的生命之树更加茂盛;社会的支持,可以使我们的梦想变为现实。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我们的成功铺路搭桥,我们应该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我们身处困境时,不要悲观,通过社会的帮助,我们终会跨越人生的难关。同时,还必须知道在融人社会,亲近社会的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可以愉悦生活,从而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教师应该主要通过教材提供的情景材料,或者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典型感人的事例,并且联系学生自己成长的经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

(二)“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们的社会正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的依据:首先,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其次,社会生活是美好的,但美好的社会不等于没有问题。八年级的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的局限性,使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比较肤浅,更容易看到社会生活中难免出现的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形成极端认识,不容易去体验和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的社会美好。

要突破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明道理。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解决。教学中,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过去的一些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天已不再是社会问题。那么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将来也不会再是问题。更重要是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政府、社会团体、社会成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高尚的道德风貌、感人的精神 境界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一课时

培养亲社会情感(上)教学目标

1、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

3、知道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的美好紧密相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美好,认识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感知社会生活美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五幅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美,同学们能说明它们分别反映出社会生活哪个方面的美吗?

学生:略。(社会环境美、社会生活美、人们心灵美)教师:对,它们反映了这三方面的美。下面请同学们再列举出一些你身边类似的美,让我们一起分享。(学生列举)

教师归纳:同学们刚才列举的都是对你们触动很深的美好的人和事。你们有没有试过用你们的笔将感悟记下来,我想它会成为美丽的文字,感动更多的人。美文示例:趵突泉

教师:趵突泉公园的记叙和描写展示了社会建筑的美、社会环境的美。请同学们课后也用你的笔,将你观察和感受到的社会生活的美,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环节一到环节二的过渡:我们生活的社会真美,但也有人常常没有这样的感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二环节:发现社会生活美

教师:同学们,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我们每天的三分之一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你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中去发现她的美好从而让自己更爱她吗?下面请各小组派出代表,将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分别进入教师办公室、实验室、音乐课堂、美术课堂等,留心观察寻找美丽的感受讲一讲,与大家分享。(课堂交流发言)

教师归纳:社会生活是美好的,但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当你看见一些贫困、不公等社会现象时,你是否会觉得社会不美了呢? 第三环节: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美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媒体展示),感觉它美吗?

同学:很美。(不美。)

教师:请说一说理由。

同学回答:略。

教师放大这幅画。

教师引导:请学生仔细观察,便可发现荷叶是残败的,绿叶下也有很多发黄的残叶,这些都是不美的。但我们总体感觉它是美的,这就像我们生活的社会,它是多色调的,社会生活也和这幅图片一样,存在一些不美的东西,但美是主要的,不美是次要的。

如果我们用我们的双手剪掉画中的枯枝败叶,它会变得更美。我们的社会也像这幅图片一样,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请同学们阅读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材料,并观察《“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思考问题:《“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和情景材料反映了什么?

教师引导:《“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反映了在贫穷的山区的孩子渴望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他们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渴望健康地成长。情景材料反映了震憾人心的“大眼睛”照片的诞生过程,以及照片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海内外千百万炎黄子孙用爱心资助贫困青少年完成了学业,开展了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下面同学们请讨论并思考一下:资助贫困青少年学业的公益活动取名为“希望工程”,你认为其寓意是什么?

教师归纳:“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项目,是一项旨在集社会之力,捐资助学,保障贫困地区失学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伟大工程。它的寓意是要让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未成年人都应受到良好的教育,都能平等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都对未来充满希望,都能健康、幸福地生活。记者拍摄《“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反映了他的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青基会推出“希望工程百万爱心助学计划”,海内外千百万炎黄子孙用爱心资助贫困青少年的行动反映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关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良好的道德风貌、体现了许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的良知和健康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社会生活的美好。这一事例集中说明了教材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学生:略。(示例:我们曾经访问了我校的部分贫困学生,他们家境贫困,无力支付学习的费用,但是他们都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享受学习的权利,全部是由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帮助。其中有的同学享受着奖学金,有的同学享受到学校给予的补助,也有的同学受到希望工程的资助。他们的家庭贫寒,遇到了困难,但希望工程给了他们希望,他们觉得社会真美好。)

教师归纳:中华民族曾以古老的文明饮誉于世,悠悠五千年历史,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蒙学到私塾,无不证明中国人崇尚教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样呼唤着教育的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有的贫困学生中途辍学,有的根本连校门也没进过,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向往。正是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才使贫困地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得以实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片片爱心、一份份深情、一股股暖流化成了希望的甘露,滋润着贫困儿童久已干涸的心田,也反映出人们美好的心灵!也展现着我们社会的美好。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的美好紧密相连。我们要主动去感知美、去发现美并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美,热爱社会,亲近社会。

第二课时

培养亲社会情感(下)教学目标

1、亲近社会,愉悦生活。

2、学会亲近社会,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

3、理解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及人格完善的积极影响。懂得亲近社会,融人社会,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充实,我们的生命内涵会更加丰富。

教学重点:融人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及完善人格的积极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社会生活美,感受社会生活美,认识到社会是美的。因此,我们要培养亲社会情感。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及个人人格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环节:亲近社会,社会助你成功

本环节内容在于指导学生完成第一目第二◎的有关内容。

教师:小黄是一名残疾人,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歌手。然而当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时,梦想就只能是空想。后来,随着东莞市经济的发展,他被当地一家实力较雄厚得企业聘用,该企业还支持他脱产外出为务工人员演唱,使他成为了颇有名气的歌手,小黄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CCTV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十大城市颁奖典礼上,作为东莞市的代表,小黄激动地说:社会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个社会。

听完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完成第一目第二◎第一个◆第一个◇的内容。

学生回答:略。(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个人离不开社会等。)

教师:小黄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他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要实现你的梦想,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是什么?请同学们完成第一目第二◎第一个◆第二个◇的内容。

学生活动:略。

教师归纳:实现你的梦想,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程度。社会文明和发展程度越高,为你的成长提供的物质条件越好,提供发展的机会越多。社会条件具体来讲,就是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等。

教师过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为我们成功提供和创造了更 多的机会和条件。我们要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请阅读第一目第二◎第二个◆的材料。思考:果农小周为什么能够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社会以及政府为了帮助农民致富,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为果农小周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提供了机会。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个人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的事例?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文革时期的老三届中的许多人利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考上大学,成为 国家的各种人才.也有许多人在国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下成为企业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许许多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创建了自己的事业……我们要亲近社会,才能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呢?许多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条件下有所建树、有所发展,主要因为他们抓住了社会为他们发展提供的各种契机。此外,要很好地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还离不开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我们应该记住:“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教师过渡: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社会给我们提供条件。实现梦想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不只是阳光坦途,也有风雨坎坷。当你身处困境时,不仅自己要努力奋斗,也要注意求助社会。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第一目第二◎第二个◆第一◇的内容。

学生活动:略。

教师归纳、引导:促使王志发誓报效社会的原因是:老师建议,媒体帮助,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解囊相助。也就是说他由于社会的关爱和救助,使他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希望,因此他发誓进入大学后,发奋学习,今后更好地报效社会。下面请思考第二◎第二个◆第二◇的问题: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如果遇到靠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你会采取什么办法?

学生活动:略。

教师说明:可以求助学校、老师甚至同学;可以求助政府,或者有关社会团体;也可以求助媒体,包括电视、报刊杂志……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社会充满信任,我们应该相信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善良的,他们都充满爱心。不要抱怨,不要悲观,更不能绝望,办法总是会有的,困难总是能够解决的,你一定会跨越人生的难关。

第二环节: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地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1.融入社会,有利于健全人格。

请同学们欣赏根据第一目第三◎第一个◆改编的情景剧:《掀起布帘之后》剧情介绍:见教材。

学生表演:略。

思考问题:林凌的布帘是“心”的布帘,同学们见过类似的“布帘”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这种类似的“布帘”的主要表现是隔绝了外界,疏离了社会。比如有的同学自我封闭、独来独往、性格孤僻、性格过分内向、害怕交流、胆怯等等。那么,随着林凌的“布帘”被掀开,他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对他今后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议论、交流)快乐了,自卑和胆怯不见了,脱离了黑暗,见到了阳光。教师归纳:林凌的“布帘”被掀开,使林凌融人社会和集体,可以祛除寂寞孤独,性格变得开朗和活泼,获得了更多人生的友谊、幸福和欢乐,形成了健全人格,从而可以健康地成长。

2.亲近社会,能使人乐观向上,展现生命之美。

请同学讲第三◎第二个◆癌症患者姚守贞的故事。

思考问题:(1)姚守珍的生命之花再度盛开的原因是什么?

(2)讲讲亲近社会,使人乐观向上的亲身体会。

学生讨论:是因为她没有把自己和社会隔离开来,积极地融人社会,在社会中,她获得成就感,她不再孤独,而是乐观向上,使她的生命之花再度盛开。

学生讲述亲身的体会:略。

教师归纳:亲近社会,能使人乐观向上,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可以战胜常人无法战胜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展现生命之美。

3.亲近社会,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高境界。

徐本禹——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2002年暑期,一个大四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这里搞社会调查,他走进了岩洞,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大山之外的事情。他的名字叫徐本禹,当时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

当暑期结束返校时,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要来吗?”

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王雅鹏教授。同时,他因为学业优秀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但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猫场镇狗吊岩村孩子们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没有一件御寒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温暖。今天回想起来,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就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猫场镇狗吊岩村帮助那些孩子。

当他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父亲时,电话的那一端,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学院领导时,大家沉默了,都不敢正视他的眼睛。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反复讨论,作出了一个决定:支持并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历。

思考问题:阅读了徐本禹的事迹,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略。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三◎第三个◆的内容,并且对牛玉儒同志的事迹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参看教学参考资料

四、百姓心中的好书记——牛玉儒)

学生交流:略。

教师归纳: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人民公仆牛玉儒、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女公安局长任长霞、为母换’肾的田世国、飞机试飞员梁万俊、缉毒警察明正彬、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获得“感动中国”集体奖的曾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他们无一不是凭借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铸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他们献身社会,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此,亲近社会,才能将人生与社会紧密相连;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的崇高境界。教师小结本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所以我们要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且,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地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第三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上)教学目标

1、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2、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3、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教学重点: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生活的社会如此美好,社会对我们的成长又非常重要。既然我们不能离开社会,那么我们就要亲近社会,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如何才能用我们的行动使社会更加美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第一环节:亲近社会,必须真切地关注社会。

1、亲近社会,应该关注社会国家大事。请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一◎第一个◆

教师:你们能谈谈关注社会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好处吗?

学生讨论,发言:略。(小奇的认识是片面的,晓远的做法是正确的、有益的。关心天下事,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能增长知识,能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作为当代青少年关注社会,应该养成关注天下大事的兴趣和习惯,这样做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学们,你们关注社会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完成第二目第一◎第一个◆的内容。

2、关注社会不仅仅要关注天下大事,也要关注身边的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一个◆的情景资料,思考问题:

(1)这位同学的做法你赞成吗?遇到类似情况时,你会怎么做?(2)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像这位学生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遇到类似情况,我会向新闻媒体披露或者向相关管理部门反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小事,如果我们都像这位学生一样关注身边的小事,让好的更好,让阴暗、丑陋的事不再发生,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文明和美好。)

教师点拨:关注社会不仅仅要关注天下大事,也要关注身边的小事,因为社会的变化总是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光明与黑暗同在,美好与丑恶并存。在关注社会时,我们要看到光明、美好是主要的,阴暗、丑恶是次要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光明和美好最终会战胜阴暗与丑恶的。

第二环节: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1、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更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生活的美好。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切不可旁若无人,我行我素。守公德,就是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美好的一种表现。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二目第二◎第一个◆的内容。

请同学们先观察第一◇的图画,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餐厅里划拳,大声喧哗既是不文明的行为,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是缺乏社会公德的体现,它影响其他人的就餐,也有损自己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你看到的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有哪些?看见这些行为,你通常采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学生:略。(邀请同学在我家里聚会,深夜还在高声唱歌;在学校阅览室撕杂志里的彩页拿回家;在公园里赏花,偷偷地摘一朵;在医院抽烟,在电影院嗑瓜子,在大街上乱吐乱扔,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等等,都是没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的表现。)

教师:这些行为必将破坏我们社会的美好、文明与和谐,是不道德的行为。我殷切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同学如果有上述行为,应该从此注意纠正,做一个文明的人,有社会公德的人。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公德的格言,这些格言,对我们遵守公德有一些启示,送给同学们共勉:

友爱互助,爱己及群,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扶危济困,人道精神;弱肉强食,野兽行为。

助人为乐,人乐我乐;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礼貌是文明的证书,粗野是愚昧的胎记。守礼招人爱,失礼事难谐。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

与人为善,以善引善。成人之美真君子,嫉贤妒能是小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无诚不合,无信难行。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社会之利利众人,社会之害害众人。

过渡:我们懂得了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我们还要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就是我们下面学习、探究的内容。

2、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二◎第二个◆的短文,请学生体验和感悟规则的美

学生发言:略。(规则是美的,是一种无言的美,人性的美,我们的社会里,丽。

如果人人都讲秩序、讲规则,那该多美呀!)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列举一些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学生发言:略。(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多种多样——道德、纪律、规章、制度、教师点拨、归纳:社会规则,维护你我,不守规则,妨害你我。遵守规则,法律。)尤其是遵守人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规定或原则,实际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德国人说,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反倒使人生活得很轻松。他们认为,凡事无章可循,才真的会让人疲惫不堪。我们看到,一些人不守规则,把时间耗在建立各种关系上,弄来弄去,可能办了一些事,但也埋下不少恩恩怨怨的纠葛,人的心情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有时,甚至会因自己办成了事而损人害己。社会生活的有序和和谐,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品质,因此,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应该遵守规则,遵守秩序,提升社会和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过渡:养成亲社会行为,要求我们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还应该爱护公共设施。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一内容。

3、爱护公共设施,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维护。请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二◎第二个◆的短文。思考问题:有人认为阳某是“自找麻烦”的傻子,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认为阳某是“自找麻烦”的傻子,完全是只考虑个人利益,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思想,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如果人人都这样思考问题,受损害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阳某的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方便,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的爱护,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维护。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损害公共环境和公共设 施的行为?

学生发言:略。

教师:同学们所举出的事例,让我们义愤填膺。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公共屋等,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我们应该负责任爱护身边每一个公共设施。下面老师再提供一组某地公共设施受损害的材料:

宁强县路灯被砸坏;河滨路多个井盖不翼而飞,公共电话被损坏……

教师点拨:爱护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涉及一个人的认识、道德和行为,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我们的公德心,应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应该与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作斗争,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更美好。

教师小结:社会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亲近社会,应该真切地关注社会,并懂

第四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下)教学目标

1、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体验服务社会的幸福。

2、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3、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得如何以实际行动去维护社会的美好,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重点: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我们真切关注社会,我们自觉维护社会,我们更要热忱地服务于社会。当我们伸出自己的一双手,捧出自己的一颗心的时候,我们和他人心心相印,我们和社会紧紧相系,我们会感到生命的强大,生活的充实,心灵的愉悦。服务社会,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服务社会,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做起。下面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服务社会,需要从身边做起。

教师:请根据第二目第三个◎第一个◆的内容的提示,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服务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做起,你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

学生回答:略。(四川地震时,我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虽然不多,但感觉满足;当同学生病时,我及时地前去探望,同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公共汽车上,我只要看到老、弱、病、残、孕旅客就必然让座;我的邻居是一对老年夫妇,我经常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师:每当帮助了别人,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觉得心灵愉悦……

教师过渡:“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心中,都有那么柔软的那一块,当看到别人遭受痛苦和不幸时,心中总会震颤,总想竭尽全力地去帮助、救援。下面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

二、当别人遭遇痛苦和不幸时,要竭尽全力地去帮助、救援。

请学生阅读、完成第二目第三个◎第二个◆的内容。重点思考两个问题:

(1)阅读教材晓苏的故事,说一说,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你会像晓苏一样去资助别人吗?

(2)阅读教材媛媛参加敬老院去演出的故事,讲一讲,当有人需要安慰、关心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略。

屠格涅夫有次上街行走,遇到一个衰老肮脏的乞丐向他行乞,屠格涅夫很想给他一点帮助,可是他摸遍全身,什么也没有带着,歉疚中,他只好紧紧地握住老乞丐的手,说:“请勿见怪,老哥,我什么也没有带着,老哥。”乞丐顿了一下,随即报以无限感激的笑容,讷讷地说:“没有关系,兄弟……这也是施舍啊,兄弟。”这个简短的故事不难让人悟出,行善助人有时竟是这般容易。

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们就有了关于做人的标准。孟老夫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人群中的一员,生而为人,那就应当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关心他人,救助弱者,涤浊扬清,疾恶好善,这是最起码的为人之道,无须是英雄,人人都应该做到。

过渡:我们服务社会,不仅要懂得从小事做起,懂得当别人遭遇痛苦和不幸时,竭尽全力地去帮助、救援,还要懂得应该积极地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学生时代,就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造福社区,造福社会。

三、积极地参加公益活动。

请学生阅读、完成第二目第三个◎第三个◆的内容。

(第二目第三个◎第三个◆的内容建议教师作简单处理,主要的精力用来完成一个活动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服务社会,积极地参加公益活动,而且从中体会到责任和幸福。)

教师过渡:同学们,养成亲社会行为,不仅要求我们真切地关注社会和懂得以实际行动去维护社会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从小事做起,服务于社会;懂得怎样去服务社会,积极地参加公益活动,并且从中体会责任和幸福。

上一篇:夏雨情丝作文700字下一篇:蓬莱日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