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2024-08-13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精选8篇)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篇1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初一数学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初一数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初一数学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篇2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是注重了知识的灌输,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却没有在乎。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 在教学时, 笔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 笔者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 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 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 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 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再比如, 教学“统计”时, 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 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 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 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 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创设课堂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创设激情, 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四、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 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 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 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 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

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 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 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在教学中, 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 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五、改变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 基本上是老师讲, 学生听, 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 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 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掌握学习方法, 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 能以课本为主源, 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 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 篇3

初中数学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初中数学教育的目标,充分地肯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提出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重要理念。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作为一位初中数学教师自然要摒弃以往的陈旧教学理念,真正把课堂交还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创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髓,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堂课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些是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教师要有这样一个观念:学生能自己领会的,教师就只需要引导;学生能自己动手实践的,教师只需协助。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二、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进行素质教学的关键性因素。学生的思想活动总是先从提问开始的,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的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融入到问题环境中去,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这样,既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我们身边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可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生活中没有的东西。这时我们就要想到利用多媒体这一技术,将现实生活还原到课堂上来。

或许有的教师会认为,课堂上出现的图片越多,声音越多,课堂就越成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诚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辅助教学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一味地追求形式效果的课堂教学也是华而不实,好看却不中用。所以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将一堂课上成一节图片展览课。

三、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无人会提出质疑。那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可用的素材,还要懂得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个系统的规划。教师要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努力扮演好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同时,教师还要做好鼓励工作,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并且让他们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这样,学生会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得课堂的有效性增强。

四、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探究性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探索与追究”。那么探究性教学就是探索与追究问题的起源与本质,了解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创新教学模式,这种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领会知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思维活动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而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初中数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语言和表情,教师应该可以弄清楚学生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要善于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提问和引导,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的过程中自由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需过多的干预以及反复的提示。

五、将数学学习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也主要在课堂进行。可是教师还要认识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外,在课堂之外还有广泛的空间可以利用。比如,课外阅读、上网查询、访问专家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素养必然会提高,数学学习的道路也变得越来越宽阔。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数学学习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枯燥,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活跃的思维,而且导致“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力、教学效果很难体现”的现象。新课标的推行给初中数学课堂注入了一股活水,使得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活泼而新颖。在这种活泼而新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快乐地教。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成绩,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篇4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教育 创造力 方法 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自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略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例如;在引入“点的轨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轨迹”,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点,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它喷出的气体所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飞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这就给了我们轨迹的形象。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同学们发言踊跃,把生活中所见的有关“轨迹”问题举出了很多例子:“钟摆下端往复摆动时形成的弧行”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竞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如八年级数学第三册(北师大版)上的习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m,n的值分别是什么? A(5,-3)或(-5,-3),B(-3,5)或(-3,-5),C(-3,5),D(-3,-5)”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是:(1)排异法,或(2)演绎推理法,或(3)分析归纳法都可以。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篇5

夏国成

(重庆市巫溪县通城初级中学校)

摘 要:随着新课改之风在我国的全面盛行,广大数学教师开始致力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希望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结合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做了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主体地位;教学情境;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数学学科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往往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气氛也显得沉闷压抑,而且呈现出来的教学局面是学生以被动者的身份接受来自于教师知识的灌输。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性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鉴于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以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

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上课后,我并未直接为学生讲述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的知识点,而是点了几个学生,让他们用列、排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学生A:第二列第三排;学生B:第五列第六排;学生C:第三列第二排……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A和学生C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的列数和排数不一样,这两个数是正好相反的。”“嗯,很好,那根据这个事例,你们觉得位置与列数和排数有关系吗?如果要确定一个位置,需要几个条件?”“有关系,需要两个。”“是的,那么,如果我们用(2,3)表示学生A的位置,那么学生C的位置该如何表示?”“(3,2)。”“没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同学的位置,都是由一对有序的数组成的,而且每个同学的位置都可以看城市由两条相互垂直的数轴的交点确定的,对于在平面内的点,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示它的位置。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与刚才我们论述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我通过设计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行了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也为课堂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二、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

如今,我国已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各种现代化设备层出不穷,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具有现代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手段也已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而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教师要注意二者的有效整合,将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从而创设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了大量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如一些建筑图片:泰姬陵、祈年殿、北京国贸大厦等,以及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食物,如词典、魔方、饮料罐、足球、漏斗、帐篷、螺母、金字塔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抽象、归纳,将这些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这样,我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熟悉、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体验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更好的识别。

三、注重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模式,淡化教学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转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比如,在评价内容上,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学习情感与态度;在评价主体上,由原来只以教师为主体的发展成学生、教师都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方式上,由原来的教师评价发展为教师自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同时,我们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即多向学生说一些鼓励话语,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逐渐建立学好数学自信心。

以上即为我个人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的几点想法和意见,在此分享给大家,愿能抛砖引玉、投砾引珠。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篇6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解决当前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创新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认定教学要求,确定教学方法,选定教学手段,并策划自己执教课题的教学过程。

一、要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要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进行创新

要善于把握住教材的特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内容为依倨,在总结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可设计问题:某汽车的车牌被的物体挡住了,但从地面的水面上可以看到车牌的影子。你能从影子中确定该车的车牌号码吗?

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呈现形式上丰富多彩力,体现了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设计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把握教材的特点,才能准确的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材的内容。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本节教材包含几个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具体知识是如何界定和阐述的,这些内容在整个单元、在全册书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理清这些内容的前后联系后,把具体容的教学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进行统筹的安排与规划。

三、教师要在教学重难点上创新

备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来选择教学内容。在选择时应注重三性,一是突出基础性,使学生杂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而是要体现发展性,使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三是体现可接受性,视角虚伪内容的难度应处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接受,跳一跳就可以再到果实。

要实现这三性,就应该注重根据教学内容所选取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说来,重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教材而言,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就知识而言,是指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的知识。难点的确定,就教材而言,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关键点是指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它内容起决定性的知识。它是与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某一部分内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突破口,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和桥梁。

四、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

初中生的学习对象已由具体的数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他们将研究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可以采用类似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五、内容的呈现要突出对实践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几何活动经验的积累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包括对图形的观察、操作、归纳和类比等大量实践活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对图形美的感受,几何发现等都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因此,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突出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经验的获取,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得出猜想,最终形成命题并进行必要的证明,从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使他们体会定理的形成过程及证明的必要性和价值。

图形与变换的内容,包括用变换研究图形的性质,用变换认识、解释现实世界中有关现象,以及利用变换设计图案等过程。教学设计要充分设计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利用图形变换能够更好地认识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积累运用变换的方法解释或处理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只有充分地酝酿、思考、驾驭教材,引导学生,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参考文献】

[1]韩彬.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吉林教育》,2010年17期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庄少南.从一道例题的变式教学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研究,2006年05期

[4]张志公.数学创新设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16期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篇7

一、用心备课, 迈出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教学中备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预构, 是教学的蓝本, 只有备课充分, 教学时才能准确把握, 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并造就更多生成的精彩。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备学生、备教材, 并用心备课, 迈出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1.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成功的教学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的, 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首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这包括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只有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 在备课时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其教学才能围绕着学生有序展开。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建立学生个人记录袋, 将学生的具体学情造册, 这样更加利于各科任教师准确、全面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情, 为更好地教学打下基础。

2.备教材。新课改提倡数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构建, 教材处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 是教学的重要依据, 其地位不容质疑、不容挑战。为此, 我们要认真地研读教材, 对教材上各章节、各部分的知识点准确把握, 同时还要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根据具体的学情与教情对教学内容的主次、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实现学生的主动构建与全面发展。

3.备课标。新课标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思想, 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思想。要实现数学有效教学就要顺应新课改形势, 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但对于新课标的理念并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两种方式来学习新课标, 尤其是集体学习, 可以发挥群体的优势, 通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集思广益, 达到真正的领会与深入的实施。

二、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有一个巧妙、新颖而有效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导入巧妙有趣, 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思维聚集在新知的学习上,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参与程度高, 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亦然。因此, 要实现有效教学, 我们就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 以此来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悬念导入。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间制造悬念, 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弗能, 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 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如此教学,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教学参与度高, 目标明确, 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画面的多维性与视听的结合性, 运用于数学教学中, 将枯燥无味、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的画面与图片之中, 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 所展现的不是黑白的静态教学, 而是多彩的动态教学, 所带给学生的是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与动力。

3.实验导入。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采用实验导入法, 更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 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而且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与思考, 可以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 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任意做一三角形, 将其三个角剪下, 然后将这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由此实验来导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三、合作探究, 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合作探究, 更加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与机械的接收者, 而是真正的学习主体、知识的构建者。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开互动探究, 以真正地获取知识,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增强科学探究意识与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所要学习的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联度, 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以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 提出合作探究的任务。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以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有趣味性, 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有开放性, 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要有挑战性, 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特定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合作探究。

2.交流讨论, 互动探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各种素材, 积极动手、动脑、动口, 认真观察、分析与比较, 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 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与解释所学知识, 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生产生活中现象。这样在交流与讨论中来获取大量直观认知, 完成探究任务, 这正是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探究意识, 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与发散性的重要契机。

初中数学新课改后教学理念研究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 教学理念 研究

引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同时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但对于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要求,有不少教师对其认识不够深入透彻,导致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理念上的误区。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实践,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与实践进行探讨。希望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促进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依然存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因素。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彻底,形成了一些教学理念上的误区。笔者就这些误区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希望能让初中数学教师以及学生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老师不干扰任何东西。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一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越累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已经打消了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浪费了学生学习时间。教师的知识毕竟比学生的知识全面,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让学生真正从新课程改革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

2.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

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总结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只是片面追求情境教学的方法,学生只能沉浸在教学氛围的环境中,容易忘记数学本身的魅力。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不实,更容易影响学习成绩。

3.多媒体的不合理运用

由于多媒体教学是新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认为新课改是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数学作为一个逻辑学科,并非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还有许多还需要老师在黑板上的素描教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学生来说,数学课堂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是无聊的,无形的对数学课堂教學提出了难题。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初中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是学习期,也是叛逆期。因此,教师要注意与学生沟通的技能和方法,让他们主动接受建议,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新树立数学课程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传统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课堂上要注意数学的推理过程,然后过督导结论,最后是我们可以从这个结论中得到什么。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学习数学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勾股定理在几何研究的基本定理最重要的是哪些应用。最后,讲解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运用勾股定理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勾股定理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真理,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新调整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对未来的发展以及高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结构,例如学生可以分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例如,在平面几何研究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对表现优秀的团队进行表扬、鼓励和引导,找出不足。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多、难、偏、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把数学更多的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把数学变成科学和技术相关的“活”知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作为“学生要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和学习共同进行。

4、建立合理的评价系统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往往以成绩理论为基础,成绩较高的为优秀,这种方式打击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的目标下,教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小部分的评价体系显然不符合这个目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关注学生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结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传统课堂教学的目标。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培育与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多、难、偏、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把数学更多的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把数学变成科学和技术相关的“活”知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作为“学生要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和学习共同进行。

【参考文献】

[1]黄宁. 浅谈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5(3).

[2]陈乐社.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 华夏教师, 2015(5):44-44.

[3]石庆梅.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5(36).

[4]张曼.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探究[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5(30).

上一篇:《盗墓笔记》读后感800字下一篇: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