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试题

2024-09-13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通用10篇)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 篇1

班级:

姓名:

一.电路如图所示,试求:(1)图a中的电流i1和uab;

(2)图b中的电压ucb。(每小题8分)

二.试用节点法求解图示电路中的电压Uo(12分)

――第1页――

三.试用戴维南定理求解图示电路中电压U(12分)

四.图示电路中,已知iS=10ε(t)A, R1=1Ω, R2=2Ω, C=1μF, uC(0-)=2V,――第2页―― g=0.25S,求全响应i1(t)、iC(t)、uC(t)(12分)。

五.图示电路中电压源us(t)=100cos200t V,向电路提供200W功率,已知uL的――第3页―― 峰值为50V,求R和L(12分)。

六.电路如图所示,求两负载吸收的总复功率,并求输入电流的有效值。(12分)

,已知ω=1 rad/s(12分)七.求图示电路中的电压 U――第4页――

八.试确定图示双口网络的h参数,已知1(12分)60――第5页――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 篇2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基本分析方法,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必备基础。但该课程的教学抽象、难懂,尤其是电路的计算很烦琐。对工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数学是一只拦路虎,许多精力都耗费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面。

二、问题的提出

以复杂直流电路的计算为例,使用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和网孔分析法等求解电压、电流等电量,要列写电压方程式和电流方程式,其求解过程比较烦琐,效率也较低。在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中,由于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往往存在着相位差,其电压和电流相量计算也是很烦琐的。

三、问题的解决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用电路分析软件Tina Pro进行分析和计算。

Tina Pro“涵盖了直流分析、列写电路的频域传递函数表达式、对电路参数进行最优化设计等约10种常用电路仿真功能。其虚拟测量仪器(如多踪示波器)的动态演示功能,是极好的电类教学辅助工具”。该软件的10种常用电路仿真功能是:直流分析、正弦稳态分析、瞬时分析、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频谱分析、符号分析、噪声分析、电路参数的最优化设计、电路元件的参数扫描分析、蒙特卡罗及最差情况分析和数字电路分析。这10种电路分析功能大多数是在《电路分析基础》中常用的,非常适宜用于《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

下面以网孔电流法为例,先使用传统方法解题,然后使用Tina Pro软件解题,并进行对比分析。

在图1所示电路中,已知E1=240V,E2=260V,R1=10Ω,R2=2Ω,R3=10Ω,求各支路电流和UAB。

若用传统的方法求解,则要列写2个回路电压方程和1个电流方程。

对于回路a有:R1I1-R2I2=E1-E2

对于回路b有:R2I2-R3I3=-E2

对于节点A有:I1+I2= I3

代入数据得:

解得:I1=2A;I2=20A;I3=22A。UAB=220V。

如果电路复杂的话,则计算会相当烦琐。

若用Tina Pro电路分析软件来求解各支路电流和UAB,则过程非常简单。

用Tina Pro构建如图2所示电路:

选择菜单分析———DC分析———计算节点电压,见图3。

可见,结果一样,且方便、快捷。

如将Tina Pro电路分析软件用于正弦交流电路的电量计算,则效果更佳。

下面以图4电路为例,简要说明正弦交流电路的电量计算。

在图4电路中,已知US1=10sin(314t)V、US2=20sin(314t+30O)V、R1=5Ω、R2=10Ω、R3=2Ω、R4=4Ω、C1=1μF、L1=1m H,求各支路电流。

用传统的方法求各支路电流,若采用网孔电流法,需列写3个回路电压方程和3个节点电流方程(图略),以求出各支路电流。

求解电路方程的过程比较烦琐,笔者就不一一列写了,请大家自行分析。

四、小结

用电路分析软件Tina Pro来解决《电路分析基础》中的电路分析和计算问题,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不易出错,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若把这两门课程融合起来教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为促进、互为补充。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把《电路分析软件Tina Pro》的教学融入到《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之中,根据《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的需要,讲解电路分析软件Tina Pro的使用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就会明显提高,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究 篇3

摘要: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以电路理论为主体,旨在提高学生的电路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会设计、可操作、能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但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本文就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法 案例

1 课程现状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1.1 教学现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路分析基础在高校教育环节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以电路模型和非实际电路为研究对象,以求解电路的状态,系统中电量的变化为课程研究内容的课程,电路分析基础重在分析。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需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方法,并能预测实际电路的特性,从而改进实际电路的电气特性,从而设计出新的电路。

但目前来看,虽然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新型教学手段不断引入,但电路分析分析基础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核心是“案例”,它的本质是设置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通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设计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授课质量。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当时采取的案例都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始于1990年。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性的特点。能有效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及案例设计原则

2.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案例,并进行分析,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双向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变以往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案例设计原则

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严加选择,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2.2.1 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来源于实践,而不是由教师主观臆测和虚构出来的。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细节,模拟实际,引导学生认真地对待,深入分析各数据和案情,训练他们的分析能力,并鼓励他们找出最终答案。

2.2.2 客观生动 在设计案例时,教师除了要保证案例真实,还要摆脱以往传统的编写方式,变枯燥乏味为客观生动,如采用一些文学手法,来加重气氛,提示细节。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案例的生动性必须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服从于教学目的。

2.2.3 多样化 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该只设计出情况,保留结果;设计激烈的矛盾冲突,保留处理办法和结论。未完成的部分,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决策和处理,尽量保证解决方法的多样性。设计的案例结果越复杂,越多样,就越有价值。

2.2.4 相关性 在设计案例时,还要注意所选的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一旦脱离课程内容,所设计的案例就是无意义的。

2.2.5 典型性 即案例的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能起到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安排的案例一定要立足实践,具有典型特征,覆盖面广,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验证所学理论。

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

要想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通过演算习题把握电路知识,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及时进行知识小结。

3.1 电源

从定义来说,电源就是指将其它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它来源于“磁生电”原理,其中水力、风力、海潮、水坝水压差、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烧煤炭、油渣等都可以转化成电能,产生电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源是干电池。作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第一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电源的产生类型有很多,发电机能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干电池能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发电机、电池本身并不带电,它的两极分别有正负电荷,由正负电荷产生电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当前的电网并网和新能源的应用及未来的前景预测,帮助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电源知识,通过学科的前沿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3.2 电桥

电桥是用比较法测量各种量(如电阻、电感、电容等)的仪器。最简单的电桥装置仅由四个支路组成的电路,其中各支路被称为电桥的“臂”。在课堂环节,教师要通过具体案例,引入传感器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在掌握电桥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在复杂电路中找出电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3.3 串联谐振

在电阻、电感及电容所组成的串联电路内,当容抗XC与感抗XL相等时,电路呈现纯电阻性,这种现象即为串联谐振。串联谐振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适用于大容量,高电压的电容性试品的交接和预防性试验。串联谐振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列举收音机的使用原理,作为具体案例,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

4 小结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在此环节中,授课教师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案例,深入理解电路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掌握课程知识。

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引入实际案例,更新了以往的育人质量评价观念,并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部运作机制,因此,各高校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质量,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学习理念更新工作,正视学生的需求惯性和思维惯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积极创新,找出多种解决方案。教师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图片、音响、动画、录像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的授课方法应当能鼓励学生见仁见智、集思广益、举一反三。授课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增强其沟通能力和讨论技巧。同时高校还要做好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做好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场地安排和教学保障上做好服务工作;要逐步推广案例教学的范例,做好教师案例教学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钰玲.提高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4).

[2]杨志清,肖洪祥.独立学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

[3]彭宏娟,李崇容.探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J].消费导刊,2010(05).

[4]韩冰,钟洪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S1).

[5]商敏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大众科技,2008(09).

[6]钟洪声,汪玲,王明珍,李廷军,崔红玲,吴义华.《电路分析基础》中的课程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4).

[7]汪玲,钟洪声.《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4).

电路基础试题加答案 篇4

一、填空

9、从t=0-到t=0+瞬间,电容元件上的 电压 不会发生突变。

10、从t=0-到t=0+瞬间,电感元件中的 电流 不会发生突变。

11、一阶RC电路,当R值一定时,C取值越大,换路时暂态过程就进行得越 长。

12、一阶RL电路,当R值一定时,L取值越小,换路时暂态过程就进行得越 长。

13、在含有储能元件的电路达到稳态后,电容可视作 电压源。

14、在含有储能元件的电路达到稳态后,电感可视作 电流源。

15、动态电路的完全响应是零输入响应与 零状态 响应的线性叠加。

16、正弦交流电在0.04秒变化了20周,则它的周期是 0.002(S)

17、正弦交流电在0.1秒变化了20周,则它的频率是 200(HZ)

18、某正弦交流电流,频率为50Hz,最大值为20A,初相位为

-40°,此正弦交流电的瞬时值表达式为。

00u30sin(t90)V,i2sitn1(2)A0,则u 与

19、已知:的相位关系为 电流超前电压210度。

20、两个正弦电流i1与i2,它们的最大值都是5 A,当它们的相位差为90o时,i1+i2的最大值为 5√2。

21、在纯电感正弦交流电路中,若电源频率提高一倍,而其他条件不变,则电路中的电流将 变为1/2。

22、在纯电容正弦交流电路中,增大电源频率时,其他条件不变,电路中电流将_变为两倍__ _。

23、在对正弦电路的分析中,某元件上已知U50110V,I380A,该元件呈感性还是容性? 感性。

24、R、L、C串联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电流的相位与输入电压的相位 相等。

25、正弦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P=UIcosΦ公式中的Φ是指 电压与电流之间相位差 之间的夹角。

26、感性电路中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是 增加负载电路RL。

二、选择

15、常见的动态元件有(B)。A.电阻和电容 B.电容和电感 C.电阻和电感 D.二极管和三极管

16、关于换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电容元件上的电流不能跃变 B.电感元件上的电流不能跃变

i C.电容元件上的电压能跃变 D.电感元件上的电流能跃变

17、通常认为,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过程,经过(C?)时间可视为结束,电路进入稳态。

A.(1-2) B.(2-3) C.(3—5) D.10

18、某正弦电压的有效值为380V,频率为50Hz,在t=0时的值u=380V,则该正弦电压的表达式为(C)。《 2m--1》

A.u=380sin(314t十900)V B.u =380sin 314t V C.u=3802sin(314t+450)V D.u=3802sin(314t—450)V

19、人们常说的交流电压220 V、380 V,是指交流电压的(B)。A.最大值 B.有效值 C.瞬时值 D.平均值 20、图示的相量图中,交流电压u1与u2的相位关系是(A)。A.u1比u2超前750 B.u1比u2滞后750 C.u1比u2超前300 D.无法确定

图20

21、在交流电路中,容抗与电路频率(B)。

A 成正比 B 成反比 C 无关 D 不确定

22、纯电感电路中,已知电流的初相角为-60’,则电压的初相角为(A)。A.300 B.600 C.900 D.1200

uc100sin(t)V3,则通过它的电

23、加在容抗为100Ω的纯电容两端的电压

流应icsin(t是(B

icsin(t))A。

3A.)A6 B.)A)A C.ic2sin(t3 D.

ic2sin(t6

24、复阻抗的辐角就是(A)。A 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 B.复阻抗的初相位角 C.电压的初相位角 D.电流的初相位角

25、某电路的复阻抗Z=50∠45OΩ,则该电路性质为(A)。

A.感性 B.容性 C.阻性 D.不能确定

26、在某一频率下,测得R、C串联正弦交流电路的复阻抗应是(D)。

A.Z=6Ω B. Z=(6+j4)Ω C.Z=j4Ω D. Z=(6-j4)Ω

27、某电感线圈,接入直流电,测出R=12Ω;接入工频交流电,测出阻抗为20Ω,则线圈的感抗为(B)。

A.20Ω B.16Ω C.8Ω D.32Ω

28、图示电路,ui和u。的相位关系是(C)。

A ui超前uo B ui和uo同相 C.ui滞后uo D ui和 uo反相

图28

29、在R、L、C串联电路发生谐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Q值越大,通频带越宽 B.端电压是电容两端电压的Q倍

C.电路的电抗为零,则感抗和容抗也为零

D.总阻抗最小,总电流最大

30、处于谐振状态的R、L、C串联电路,当电源频率升高

时,电路呈(A)。

A.电感性 B.电容性 C.电阻性 D.无法确定

31、电路发生谐振时,其端口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为(C).A.电压超前于电流 B.电流超前于电压 C.电压电流同相位 D.无法确定

三、判断

11、电容元件通过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大小成正比。

(F)

12、RC串联电路在换路瞬间,电阻和电容上的电压都保持不变。

(F)

13、一阶RC放电电路,换路后的瞬态过程与R有关,R越大,瞬态过程越长。(T)

14、时间常数越大,则瞬态过程越长。(T)

15、如果两个同频率的正弦电流在同一瞬间都是5 A.则两者

一定同相且幅值相等(F)

16、若某正弦量在t=0时的瞬时值为正,则该正弦量的初相为

正;反之则为负。(T)

17、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差,在任何瞬间都不变。(T)

18、通常照明用交流电电压的有效值是220 V,其最大值即为380 V。

(T)

19、正弦交流电路中,电容元件上电压最大时,电流也最大。

(F)20、在同一交流电压作用下,电感L越大,电感中的电流就越小。

(T)

21、端电压超前电流的交流电路一定是感性电路。(T)

022、某电路的复阻抗Z1030,则该电路为电容性电路。

(F)

23、某同学做荧光灯电路实验时,测得灯管两端电压为110V,镇流器两端电压为190V,两电压之和大于电源电压220 V,说明该同学测量数据错误。

(F)

24、在R、L、C串联电路中,感抗和容抗数值越大,电路中 的电流也就越小。(F)

25、在R、L、C串联电路中,UR、UL、Uc的数值都有可能大于端电压。

(F)

26、电路发生谐振时,端口电压和电流同相位。(T)

27、R、L、C并联电路发生谐振时,电路阻抗最大。(T)

四、计算

11、如图所示电路中,t=0时开关断开,求 8Ω电阻初始电流I(0+)。

1.92

图11

12、求图示电路的时间常数。

图12

13、已知一正弦电流 试写出i10sin(314t6)A其振幅

值、有效值、角频率、初相位、频率和周期。10 10√2 10/√2 314-

14、一个工频交流电的最大值为537V,初始值为-268.5V,试求它的解析式。

五、综合

5、已知uc(0-)= 2V,求电容C两端电压:uc(t),(t≥0)。

 66)AU537sin(314t

图5

6、如图所示:t=0时开关闭合,试求换路后电流iL(t)和电压uL(t)

图6

7、如图所示电路:已知 R=5000Ω,正弦电源频率f=50HZ。若要求uo滞后ui300,则电容C应为多少?

图7

8、如图所示:若is=52sin(105t)A, Z1=(4+j3)Ω,问ZL在什么条件下,获得最大功率,其值为多少?

图8

六、简答

5、换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6、写出动态电路完全响应的两种分解与叠加方式

电路分析试题库及答案 篇5

1、以客观存在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直接应用 KCL定律和  KVL定律求解电路的方法,称为 支路电流法。

2、当复杂电路的支路数较多、网孔数较少时,应用网孔电流法可以适当减少方程式数目。这种解题方法中,是以 假想的网孔电流为未知量,直接应用  KVL定律求解电路的方法。

3、当复杂电路的支路数较多、结点数较少时,应用 结点电压法可以适当减少方程式数目。这种解题方法中,是以结点电压为未知量,直接应用 KCL定律和 欧姆定律求解电路的方法。

4、当电路只有两个结点时,应用 结点电压法只需对电路列写1 个方程式,方程式的一般表达式为RRUVS /1/1  ,称作  弥尔 曼定律。

5、在多个电源共同作用的 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响应均可看成是由各个激励单独作用下在该支路上所产生的响应的叠加 ,称为叠加定理。

6、具有两个引出端钮的电路称为 二端 网络,其内部含有电源称为  有源二端 网络,内部不包含电源的称为 无源二端 网络。

7、“等效”是指对 端口处等效以外的电路作用效果相同。戴维南等效电路是指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压源的串联组合,其中电阻等于原有源二端网络 除源 后的 入端 电阻,电压源等于原有源二端网络的 开路 电压。

8、为了减少方程式数目,在电路分析方法中我们引入了 回路(网孔) 电流法、 结点  电压法; 叠加定理只适用线性电路的分析。

三、单项选择题

1、叠加定理只适用于(  C  )

A、交流电路      B、直流电路      C、线性电路

2、必须设立电路参考点后才能求解电路的方法是(  C  )

A、支路电流法    B、回路电流法    C、结点电压法

3、只适应于线性电路求解的方法是(  C  )

A、弥尔曼定理    B、戴维南定理    C、叠加定理

五、计算分析题

1、已知图电路中电压U=4.5V,试应用已经学过的电路求解法求电阻R。  (18Ω

(1、提示思路:先将R支路去掉,用“两种实际电源等效变换法化简电路,求出UOC及Req”,再补上R支路求解所得)

2、求解图2.5.2所示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Uab=0V,R0=8.8Ω)

3、列出图2.5.4所示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题 篇6

一、选择题

1.直流电路中,(A)。

A 感抗为0,容抗为无穷大

B 感抗为无穷大,容抗为0 C 感抗和容抗均为0

D 感抗和容抗均为无穷大 2.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方法是(D)。

A 负载串联电感

B 负载串联电容

C 负载并联电感

D 负载并联电容

3.线性电阻器的额定值为220V,880W。现将它接到110V电源上,消耗的功率为(B)。

A 440W

B 220W

C 880W

D 1760W 4.对称三相电路中,电源与负载均为三角形联接,当电源不变时,而负载为星形联接, 对称三相负载吸收的功率(B)。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5.在对称三相负载中,功率因素角是(B)。

A线电压与线电流的相位差角

B相电压与相电流的相位差角 C线电压与相电流的相位差角

D相电压与线电流的相位差角

6.若把电路中原来电位为10V的一点改选为参考点,则电路中各点电位比原来(B)。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7.某元件功率为正(P>0),则说明该元件是(A)。

A负载

B电源

C电感

D电容

8.两个电容C1=3uF,C2=6uF串联时,其等效电容量为(D)

A 9uF

B 6uF

C 3uF

D 2uF 9.电压和电流的关联方向是指电压、电流的(B)一致。

A实际方向

B参考方向

C电压降方向

10.在三相交流电路中,当负载Y形连接时,线电压是相电压的(C)倍。

A 1

B 1.414

C 1.732

D 2 11.某三相四线制供电线路中,相电压为220V,则火线与火线之间的电压为(D)。

A 220V

B 311V

C 360V

D 380V 12.理想电压源的内阻为(A)。

A 0

B ∞

C 10 D 1 13.理想电流源的内阻为(B)。

A 0

B ∞

C 10 D 1 14.RLC串联电路,当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电路的阻抗(B)。

A最大

B最小

C不确定

15.RLC并联电路,当电路发生并联谐振时,电路的阻抗(A)。

A最大

B最小

C不确定 16.电感的平均储能与它的(A)平方成正比。

A 电流

B 电感

C 电压

D 电容 17.电容的平均储能与它的(C)平方成正比。

A 电流

B 电感

C 电压

D 电容 18.电阻的平均功率与它的(A)平方成正比。

A 电流

B 电感

C 电压

D 电容 19.叠加定理适用于以下电路(B)。A 任意电路

B 线性电路 C 非线性电路 D 三极管放大电路

20.对线性电路而言,若所有输入信号同时变化2倍,则输出信号跟着同时变化(C)倍。

A 6

B 3 C 2 D 1

二、判断题

1.电感中电流只能连续变化,不能跃变。

(√)2.在RLC并联电路中,当LC发生谐振时,线路中的电流最小。

(√)3.沿顺时针和逆时针列写KVL方程,其结果是相同的。

(√)4.通常电灯接通得越多,总负载电阻就越小。

(√)5.电容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相当于短路。

(×)6.RLC串联电路谐振时阻抗最大。

(×)7.RC电路的时间常数Г=RC。

(√)8.一个6V的电压源和一个2A的电流源并联,等效仍然是一个6V电压源。

(√)9.基尔霍夫定律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10.电阻元件上只消耗有功功率,不产生无功功率。

(√)11.正弦量的三要素是指它的最大值、角频率和初相位。

(√)12.谐振电路的品质因素Q越大,电路选择性越好,因此实用中的Q值越大越好。

(×)13.在正常供电情况下,不管外部电路如何变化,其端电压基本能保持常量或确定的时间函数的电源称为理想电压源。

(√)14.对集中参数电路中的任一节点,在任一瞬时,流入节点的电流总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总和,这就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5.对集中参数电路中的任一回路,在任一瞬间,沿着该回路绕行一周,经过各段电路时所有电位升的总和等于所有电位降的总和,这就是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6.在相同的线电压下,负载作三角形连接时取用的平均功率是星形连接时的3倍。

(√)17.三相电路中,任意两相之间的电压称为相电压。

(×)18.在电力系统中,利用高压传输和提高功率因数来减少输电线损耗,从而提高传输效率(√)19.视在功率的单位是瓦。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 篇7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气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学习方法及后续的工程和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 这些电气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技术发展日新越异, 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课教师具备发展的眼光, 在学生掌握这门课的基础知识,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又要尽量压缩课程的学习,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应对新技术发展的挑战。

基于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及教学改革的方法在很多文献中已经有描述[1], 这些方法都是各位教学名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总结, 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本文以作者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教学中心的授课经验出发, 基于教学中心多年来以沈元隆教授和刘陈教授等为代表的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总结的经典教材《电路分析基础》[2]为基础, 该教材将传统电路分析课程的两个学期的课程压缩到一个学期讲授。本文作者在基本概念灌输的过程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结合的授课方法,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电路系统的教学, 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分如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述:以基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要点谈起, 基于改革给出了实际的实施效果的例子, 最后对改革效果进行了总结。

1 教学改革

1.1 多媒体、板书教学和习题各有侧重

本文作者讲授的《电路分析基础》共包括48课时, 含有16讲, 每讲3课时。其中含有2课时的课堂习题课及1课时的自学课时。该课程的核心包括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电路分析中的等效变换、网络定理、一阶和二阶电路分析及其它各种电路分析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即针对重点的概念和公式, 采用PPT的方式和学生进行讲解, 使得学生熟悉该课题的重点。针对重要的公式推导和习题, 先采用板书的方式启发学生一起进行推导, 同时在课堂上布置一些作业, 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习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及时提高学习效果。另外, 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每次课后都布置了10道题左右的课后作业以巩固课堂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习题中常犯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得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 学生可以巩固对课堂知识的学习, 提升学习效果。

1.2 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不仅介绍了电路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而且还针对一些经典的电路进行详细的分析, 因此和实际工程电路结合是非常紧密的。在讲授基本概念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观念、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授课的时候, 如讲到实际的电路网络模型, 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典型的大规模电网络的Matlab软件分析仿真演示给学生看, 加深学生的实际体会[3]。同时, 通过学生自己使用Matlab仿真软件的编程模拟,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和Matlab仿真分析编程模拟这两个环节的结合, 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论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从而提高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1.3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 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能力, 才能理解该课程所讲述的各种复杂的电路问题,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 我们针对不同的电路的分析方法不同的特点, 将电路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数学理论知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分析电路问题的能力, 巩固了课题学习的效果。另外一方面, 学生数学知识运用等能力的提高, 为其以后在科研工作中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电类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从而实现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双赢。同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数学工具等和电路工程问题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乐趣, 锻炼了独立思维的能力。

2 实施效果

本文作者以前后讲授6个班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例, 其中某年针对3个班进行教学实践。如表1所示, 班级B01、B02和B03班为进行了教学实践的班级, 我们比较发现, B01、B02和B03三个班级的平均成绩、90分以上学生的比率、80分以上学生的比率及及格率总体好于未实施教学实践的A01、A02和A03三个班级。虽然可能存在部分数据的偏差, 如B02班相对于A03班的改进效果并不明显, 但实际上B02班学生总体素质相对于A03班偏低, B02班高考入学平均成绩不如A03班,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另外, 学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所培养出来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工程思维等不是考试所能反映出来的, 这些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用。因此, 教学改革的效果符合我们的教学预期,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还是成功的。

3 结束语

针对本科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工作, 本文给出了作者的一些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 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根据对教学前辈们的学习和研究总结出一套好的教学改革实践方法, 以供这门课程的教学同行们参考和探讨。另外, 我们也注意到,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我们不可能将所有专业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在扎实掌握《电路分析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本科课程的学习最关键的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技术发展的科技人才, 只要课程教学始终抓住这个宗旨, 我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摘要: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作者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体会, 阐述了通过该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的方法, 最后针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电路分析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举, 王传生, 赵慧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

[2]沈元隆, 刘陈.电路分析基础[M].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年2月.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 篇8

关键词 电路基础;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52-02

1 背景与意义

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的重要地位  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是高职院校通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所以说其重要,是因为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主要培养学生从事通信、电子类专业的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领域的第一门课程,是联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座重要桥梁。

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所设置的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具有很高的教学地位,该课程对基础理论的掌握要求较高,概念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开来,往往会出现互不干涉、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进而引发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实验难做的教学问题,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据了解,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仍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师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实验操作中所涉及的理论只是一笔带过;而担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则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很少涉及实验操作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程进度很难同步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现象严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进度,培养的学生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21世纪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将被时代淘汰。

2 改革思路

就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这一问题,2006年,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出:想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关键,但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要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技能训练为教学主线,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验训练当中,有效地解决了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的问题,避免理论课与实习课以及理论课之间知识的重复,教学的直观性有所增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电子、通信等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具体做法

下面以叠加定理的学习为例,阐述具体的过程。

第一步:教师问。以物理中的抛物线运动引入,抛物线的运动可以看作水平和垂直方向两个运动的叠加,设问:在电路中,在两个电源作用下的某一电压和电流是否可以由两个单电源作用的电压或电流叠加?

第二步:教师讲。叠加定理内容:线性电路中,由所有独立源同时作用产生的响应,等于各独立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响应之和。

第三步:教师演。通过Electronics Workbench仿真软件演示叠加过程。特别注意当某一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其他独立源应该置零,即电压源作短路处理、电流源作开路处理。

第四步:学生做,包括准备器件、连接电路、参数测试。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叠加定理内容。

第五步:学生学。进一步熟悉叠加定理内容,特别是应用叠加定理的解题步骤:画分图;求分电压或分电流;叠加。

第六步:师生互动、讨论。叠加定理的应用前提必须是线性电路;电压、电流、电位可以叠加,功率不能叠加。

第七步:总结练习。总结:叠加定理的实质是把多电源同时作用的响应分解成多个单电源作用产生的响应,使得分析简单化。最后是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叠加定理内容及解题步骤。

把教、学、做三者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电路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深刻,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明显增强。

4 所面临的挑战

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当中,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广泛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好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求任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并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疑难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任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所以任课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我、进修学习,这样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

学生所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只需听课、记笔记,自行思考的时间、机会较少,学生也会为了考试进行突击性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模式。而一体化模式更直接与岗位联系,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看、听、做,使知识学习的意义得到实现。通过一体化教学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总之,为适应当今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对电路分析基础与实践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及教学改革。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开拓思维等方面得到良好训练。■

参考文献

第1章电路分析基础习题解答 篇9

1.用基尔霍夫定理求下列电路中RL上的输出电压。

R2R1R3E1R5RLR4E2(a)R1+gmv2R2C2R3+

vsv2RLvL(b)解:(a)

设各支路电流及其参考方向如下图所示:

R2I1R1I5R3E1R5I3I6RLI7R4E2I2I4

由基尔霍夫定律得: I1I2I3I5 I3I6I4I2I4I70I1R1I5R5E10I3R3I4R4I2R20I3R3I6RLI5R50I6RLI4R4E20

解上面7个方程求得I6,则RL上的电压为I6 RL。

(b)

设支路电流及其参考方向如下图所示:

i1R1+gmv2R2C2R3+RLvLvsv2 第1章习题解答

由基尔霍夫定律得:

1i1(R1R2//)vs

SC2求得:

i1vs1R1R2//SC2

v2i1R2//1SC2

vLgmv2R3//RL

2.画出下图电路的戴文宁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

R1R2R3R4+EIVABAB

解:利用叠加定理求得AB两端的开路电压

VABEI[R2//(R3R1)]R1 R1R3而AB两端的等效电阻为:

RR4R1//(R2R3)

戴文宁等效电路为:

R+VABAB

令ISVAB/R,则诺顿等效电路为:

+AISRB

-2-

第1章习题解答

3.用叠加定理求解下图电路的输出电压。

R1R3+EIR2R4VO 解:由叠加定理得电压源E单独作用时的等效电路如下:

R1R3+ER2R4VO1

VO1ER2//(R3R4)R4

R1R2//(R3R4)R3R4R1R3+电流源I单独作用时的等效电路如下:

IR2R4VO2

VO2I[R1//R2//(R3R4)]R4

R3R4由叠加定理得:

VOVO1VO2

4.下图两种电路通常称为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试证明: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等效互换的条件是:

RCARABRABRBCRBCRCA RA,RB,RCRABRBCRCARABRBCRCARABRBCRCARRRRRRRABRARBAB,RBCRBRCBC,RCARCRACA

RCRARBARARBRCCBARCARABRBCB

证明:如果图中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可以等效互换,则从两电路AB、BC、AC看进去的等效电阻应该相同,即:

-3-

C 第1章习题解答

RARBRAB//(RCARBC)RCRBRBC//(RABRCA)RARCRCA//(RABRBC)解此方程组即可证明:

RARABRCARABRABRBCRBCRCA ,RB,RCRABRBCRCARABRBCRCARABRBCRCARRRRRRRARBAB,RBCRBRCBC,RCARCRACA

RCRARB

5.计算下图所示双T网络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电压传递函数。

R1+R2+viC1C3C2R3vo 解:利用节点电位法求解比较好,为求输入阻抗和电压传递函数,在输入端加电压源vi,设参考节点如下图所示:

R1abR2+C2viC1C3voR3 则节点方程如下所示:

va(SC3v111)ivo0R1R2R1R21)viSC1voSC20 R3vb(SC2SC1vo(SC2v1)avbSC20R2R2vovi,而输入阻抗为:

vivavi(vivb)SC1R1求解以上方程组得vo,即可求得传递函数由于电路中不含受控源,输出电阻的求解可将输入端的电压源vi短路,利用串并联求111得输出阻抗为:[(R3//)]//[R2(R1//)]

SC2SC1SC3

6.试求下列电路的电压传递函数,并据此画出它们的稳态频率特性曲线(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4-

第1章习题解答 R1LRLvivo(a)R1R2C1C2

vivo(b)解:对图(a)所示电路,电压传递函数为:

H(S)voRLR/(RRL)L1SviR1SLRL1

o其中oR1RL L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分别为:

R/(RRL),()H(j)arctan()H(j)L11(2)00对数幅频特性为:

A()20lgH(j)20lgRL10lg1()2

R1RL0幅频特性图为:

)A(20lgRLR1RL0.10.20.512510/o相频特性图为:

()0-10-20-30-40-50-60-70-80-900.010.020.050.10.20.5125102050100

/0对图(b)所示电路,电压传递函数为:

-5-

第1章习题解答

H(S)vo1 vi1S(R1C1R2C2R1C2)S2R1R2C1C2设:则 aR1C1R2C2R1C2bR1R2C1C2

H(S)vo1vi1aSbS22, 21(1S22aa4baa4b)(1S)2222 令:1aa4b2aa4b,并设2>1>0,则:H(j)

(1j)(1j)12这是一个两个转折点低通网络。H(j)1()21()212()H(j)arctan()arctan()

12对数幅频特性为:

A()20lgH(j)10lg1()210lg1()2

12幅频特性图(渐近波特图)为: 1A()0相频特性图(渐近波特图)为:

()0-450-1800 -6-

第1章习题解答

7.试求下图电路的电压传递函数,并据此画出它的稳态频率特性曲线(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Rs+gmv2R1C1R2C2+RLvLvsv2 R1//解:

v2vs1SC11RSR1//SC1

vLgmv2(R2//1//RL)SC2由上两式求得电压传递函数为:

R1R1RSgmRL//R2v H(S)Lvs1SC1R1//RS1SC2RL//R2R111, 2, H0(gmRL//R2)令:1,设2>1>0 C1R1//RSC2RL//R2R1RS则:H(j)H0(1j)(1j)12

这是一个两个转折点低通网络。

H0 H(j)1()21()212()H(j)arctan()arctan()

12对数幅频特性为:

A()20lgH(j)20lgH010lg1()210lg1()2

12幅频特性图为:

-7-

第1章习题解答

A()20lgH00相频特性图为:

()180013500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 篇10

Introductory Circuit Analysis

课程编号:14L105Q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课程层次:大类专业基础

是否学位课:

? 学 时 数:32

学 分 数:2 执 笔 者:闻 跃

编写日期:2009年5月

一、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向学生介绍在电子电路和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学习中需要的必要知识和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对线性电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了解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

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问题解决方法方面的训练,结合电路分析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分解与叠加方法、等效和替代方法、理想化方法等在工程学科中普遍适用的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5学时)

内容及要求

1.理解理想化元件的概念

2.掌握电压、电流变量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

3.理解电阻元件、独立电源、受控源的伏安关系及功率特性。

4.了解电路连接关系,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5.掌握利用两类约束关系分析简单电路的方法。6.电源组合、电阻组合的简化,等效方法的初步引入

难点:参考方向的理解与应用,受控源模型及功率计算。方法与能力要求: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概念,等效概念。学时安排:课堂教学5学时,学生课外4学时。

课外阅读:自学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电路内容。

读书报告:选择其他学科中一种理想化模型(例如力学中质点)与电路中元件模型化进行类比。

第二单元 线性电路分析方法(8学时)

内容及要求

1.掌握节点分析法,了解网孔分析法。

2.理解线性电路齐次性和叠加性概念,掌握叠加定理的应用

3.理解等效电路与等效分析概念,掌握二端电路等效化简的变换方法(基本二端元件串并联,两种实际电源模型)。

4.掌握戴维南和诺顿定理及其应用,侧重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路的求取。5.了解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6.了解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分析直流电路的方法。

难点:

1.含有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2.含有纯独立源支路电路的节点分析。

学时安排:课堂教学7学时,习题课2学时,课外阅读6学时。

方法与能力要求:线性性的概念和应用;分解与叠加方法,等效和替代方法。

自学内容:分析方法的比较和选择。Electronics Workbench的基本操作,直流电路仿真。读书报告:

1.对已经学习的线性电路分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2.对已经学过的等效化概念和等效方法的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应用问题:

1.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原理研究。内容包括:利用叠加原理、等效原理分析R-2R电阻网络实现数字模拟转换的原理;利用EWB仿真方法研究DAC电路的性质,实现一些简单波形的产生。

第三单元 动态电路分析(7学时)

内容及要求

1.理解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能量关系、换路特性。2.掌握一阶、二阶动态方程的建立、求解的基本方法。3.掌握电路变量确定初始值和直流稳态值的计算方法。

4.掌握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概念及计算,熟练掌握直流电源作用下一阶电路响应的三要素方法。5.了解二阶RLC电路固有响应的三种形式及其判别方法。 6.了解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分析动态电路的方法。

难点:动态方程的建立,二阶电路响应。

学时安排:课堂教学8学时,习题课1学时,课外阅读6学时。方法与能力要求:动态电路特性数学描述,等效方法应用。自学内容:Electronics Workbench动态电路仿真。读书报告:

1.讨论在动态电路分析中,分解与叠加方法,等效和替代方法的应用。应用问题:

1.运用动态电路分析原理研究RC消除噪声电路:利用RC电路的惯性来消除脉冲信号中尖峰干扰。要求根据给定的模型和要求,设计RC电路的参数。用到的分析方法就是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同时要求利用EWB动态仿真进行验证。

第四单元 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10学时)

内容及要求

1.理解正弦信号的特征量、相位差的概念。

2.理解正弦信号的相量表示、相量计算与正弦计算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3.理解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4.掌握阻抗与导纳的概念,会求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阻抗与导纳。

5.掌握相量图表示法,参考正弦量的概念,会用相量图法分析简单电路。 6.掌握正弦稳态相量分析一般方法及其步骤,会利用线性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7.了解电压和电流有效值的概念,了解二端网络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的概念及计算。

8.了解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方法。

难点:相量的概念,变量相量图表示。

学时安排:课堂教学9学时,习题课1学时,课外阅读8学时。方法与能力要求:变换域分析的概念。

自学内容: 谐振电路,Electronics Workbench的AC电路仿真。读书报告:

1.相量分析中分解与叠加方法、等效方法与直流电路分析中对比有哪些不同? 应用问题:

1.RC一阶滤波电路研究:分析、研究一个简单RC有源电路在不同的元件参数下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了解电路的频率特性。要求理论计算加仿真的方法进行。(有源元件使用受控源)。

三、研究性教学载体

本课程研究性教学以强化基本概念和课程知识体系为重点,习题课/讨论课内容重点讨论上面列出的难点内容。

自学内容是一些相对容易、偏向应用的知识点,特别是计算机电路仿真软件的自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程缺少试验环节的缺陷。

读书报告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梳理,知识的综合应用,目的在于督促和鼓励学生对教材和参考书籍的阅读,及时消化和完整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

应用问题针对一个单元知识的较高层次的综合应用,题目是实际工程问题的简化。问题需要分析、综合计算、简单设计或用计算机仿真实验辅助来完成。应用问题是可选择的内容,根据课程进度情况、学生掌握情况等,让少量有能力的学生去完成,写出研究报告。对学生的作品可安排少量时间进行点评,给与适当加分鼓励。

三、课程教学安排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

1. 课堂教学3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8学时,习题讨论课2学时。2. 机动/复习2学时。

3. 根据进度情况,可酌情安排1学时课上或课下小测验,检查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的程度。4. 每次讲授内容后一般应有3-5个计算或概念习题。

5. 适当安排课外阅读作业,授课教师可酌情安排完成1个读书报告或应用问题研究报告。6. 答疑和作业辅导。

四、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结课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

平时成绩:占30%,包括习题作业成绩、测验成绩、读书报告或应用问题研究报告等。

结课考试:占70%。考试一般应采用闭卷笔试,题型应多样,其中计算题比例不应低于50%,以便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的微积分部分,物理学的电磁学部分。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信号与系统、模拟和数字电路。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学原则上指定1种教材。建议在授课时,可采用一种国内经典教材或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作为主要阅读或自学参考教材,同时推荐其他相关教材的阅读。

上一篇:入团申请书初中生格式下一篇:小学生作文之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