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故事

2024-06-14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故事(精选10篇)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故事 篇1

为了贯彻落实三台县“因地制宜优化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践研究”的精神,进一步加快我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在艺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教师队伍,推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对本校艺术教师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艺术教师的配备情况。我校10个教学班,6个美术教师。美术专业教师2人。其他学科兼职美术课程4人。专业知识欠缺。对美术课程标准的把握参差不齐。基于这样的现状,“师徒结对”是最适合我们学校的美术教师培养模式。依托两名美术专业教师去引领其他4位非专业教师。达到全面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策略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故事 篇2

故事一:“逼”出来的精彩

应红英老师, 市教学新秀, 校团支部书记, 曾获市“三优化一提高”赛课语文学科一等奖, 多次进行市级公开教学活动。回顾专业成长经历, 她浓缩为一个字——逼!

毕业后, 她从教小学高年段语文, 因身体原因, 三年后从教美术, 直到2005年, 经过主动要求, 她又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岗位。在喜爱的语文天地中, 她不知疲倦地沉浸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事务, 可辛勤的耕耘, 并未换来希望的收获。此刻, 她迷惘了:自己一心想教好语文, 为何有心栽花花不开?师父的一席话让她惊醒:安于现状, 乐于安逸, 不求突破, 一个人便失去了成长的动力与能力。

痛定思痛, 她觉得再也不能做个教书匠了, 得“逼”自己, 让自己快速地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的根, 她决定, 先逼自己上赛课, 给自己的成长撬开一个突破口。2008年秋, 她鼓足勇气, 报名参加了市里的“三优化一提高”课堂教学比赛。比赛前的几个月, 她把当时所教的二年级下册中许多篇课文拿出来“练手”。上网学习各种优秀教案, 搜集资料, 认真备课, 开放自己的课堂, 请各位同行、前辈、专家来课堂听课指导。第一堂试教课并不顺心, 上完课的她如晒蔫的豆苗, 无精打采。在听课老师的启发下, 她学着调整心态, 直面现状, 如一块干燥的海绵, 认真听取各位老师的意见, 主动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教训, 并对课堂进行再度构建。渐渐地, 她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起来, 并如愿获得了当年赛课一等奖。

第一次赛课的成功, 不但给了她荣誉, 更重要的是给了她信心——敢于走上讲台, 展示自己。此后, 校级公开课、课题汇报课、市级展示课, 接踵而来。“逼”自己上课, “逼”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她从怕上公开课到主动请缨上课, 从照搬教案到灵动驾驭课堂, 有如蝴蝶破茧, 华丽变身。

根在向更深处伸展, 那么枝叶呢?如何向着更高处茁壮?这就需要教育理念的引领, 而教育理念的形成, 一要靠教育实践, 二要靠阅读积淀。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教育理论的高度与厚度。她反复诵读着前辈的谆谆教诲——“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 必须成为我的生活, 我们不要为校长读, 不要为新课程读, 不要为学生读, 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 有一双慧眼, 真正地读书, 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于是, 《玫瑰与教育》《名师课堂教学经典细节》《古镇映像馆》……常伴枕边, 同在桌侧, 成为明灯, 熠熠生辉。

反思:想成就一番事业, 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行的。“干不好”“没时间”, 其实多为懒惰的遁词, 因为人太容易做懒惰的俘虏了。固步自封, 不读书、不思考, 更不愿总结与写作, 于是不足之处难以修正, 对新方式、新理念的理解与接受变得越来越迟钝, 甚至抵触, 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几十年如一日, 平庸的职业生涯造就了一个个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我们要根除这一顽疾, 灵丹妙药便是一个“逼”字。其实, 每个教师的潜能都是无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教师的生命质量和事业成就都是“逼”出来的。有“他逼” (外部环境和他人逼自己) 是一种幸运, 说明你还有被“逼”的潜力和价值!更重要的, 是学会“自逼”, 亮出主动与勇气, 逼自己不断进步。“自逼”是一种智慧和境界, 逼一逼自己, 你会发现, 自己身上竟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这真是:退一步, 山穷水复;逼一逼, 柳暗花明!

故事二:步步惊心

蒋瑛, 校级骨干教师, 市优秀班主任, 市心理赛课一等奖得主。回顾自己当班主任的经历, 蒋老师幽默地说:“步步惊心!”

2005年7月1日, 她结束了四年的本科学习, 顺利通过市教师招考, 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第一学期, 她便当上了班主任。报名那天, 家长三五成群而来, 她疲于招架, 机械地点钞、找钱、拿书, 频频出错, 怎一个忙字了得!接下来的几天, 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情桩桩件件, 事无巨细, 都靠自己, 忙得不可开交, 学生却惹是生非。稚嫩的班主任成了“救火队员”。她很纳闷, 自己是学校里唯一的大学本科生, 学的专业又是小学教育, 怎么连一群小孩子都管不好呢?

经历了最初一段毫无成效的忙乱期后, 蒋老师静下心来, 开始了反思,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作井井有条地开展呢?她低下高傲的头, 谦虚地向老班主任请教。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告诉她一个秘诀:班主任, 要做个有心人, 随身携带个记事本, 随时记记写写。事情虽多但不能慌, 理清头绪, 分门别类, 提前安排, 设想周全, 规定期限。在这基础上, 充分利用晨会和班队会, 将每个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分工中。这样, 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关注过程, 全程跟踪, 适时调整。

这次交谈, 真是醍醐灌顶。蒋老师依葫芦画瓢, 行动起来, 记事本不离口袋, 平时除了请教其他班主任, 还借鉴报刊上班级管理的经验, 她也由初始阶段的手忙脚乱、亲力亲为过渡到有条不紊, 能懒则懒。

就这样, 一晃就是好几年,

2009年, 她调到了新的学校, 有幸参加了市骨干班主任的培训, 终于有了更好的充电机会。江苏省的“明星班主任”——史菁的现身说法让她心生惭愧。史菁对于班主任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精心与创新, 让她汗颜。她深知, 仅为应对学校检查, “只求无过、不求最好”的心态, 让她的班主任工作进入了平原期。她重拾了工作的激情, 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入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经营着细心、耐心和匠心, 用心培育幼嫩的小苗。理性与激情, 让她的专业成长再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七年时间, 蒋瑛老师从懵懵懂懂, 磕磕碰碰, 成长为市优秀班主任。她的专业成长堪称三部曲:青涩期 (手忙脚乱、亲力亲为) ——转型期 (有条不紊, 能懒则懒) ——升华期 (理性激情, 自觉发展) 。纵观她成长的三个阶段, 不难发现, 反思在助力她的行走。一次次面对问题时, 一次次碰到困惑时, 一次次前进受阻时, 强烈的问题意识, 让她沉下心来, 条分缕析, 拨开迷雾, 细辨方向。这种静静地反观、梳理、挖掘与拓展, 因“小”见大, 由外而里, 透过现象, 追索根源, 从而切中要害, 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有效扭转管理状态, 让班主任工作多了一份智慧, 多了一份灵动, 多了一份理性, 多了无穷生机。

课改故事促教师成长等 篇3

1.锻炼了观察能力。故事中的经验是教师的教学经验。课程故事将教师引向教育教学生活,直面教学事实本身,让教师细心观察教学实施过程。这种对生活世界的描写,有利于教师增强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从而见微知著,使教师能从琐碎的教学事件中感悟教育教学的真谛。

2.提高了反思能力。“我讲我的课程故事”的核心是反思。教师撰写课程故事的过程,也是探究教育意义的过程,这不是对已发生之事的简单追述,而是期待在故事中重温教育经验、体验教育过程的反思过程。因此,再现故事本身是次要的,在再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才至关重要。对同一课程故事的每一次写作过程意味着教师此时对教育的新的理解,讲述的虽然是旧事,但获得的是新的启示。

3.提升了课程意识。讲述课程故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倾诉的机会。在真实的故事中捕捉教育体验,在个人躬身实践的故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教育“真理”,把新的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课程认识。这就是对课程意识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只要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够成为有才干、有经验的行家。”课后反思是痛苦的,课后反思又是快乐的。反思不是对事物简单的“回顾”或分析,而是从事物现有的层面出发,向更深层次探索,在新的层面上看到现实的不足。教师如能及时反思、坚持反思,并把反思结果记录成一则则故事,必定会积累一笔十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必将在“我讲我的课程故事”中不断成长。(作者单位:瑞昌市教育局)

反思型教研的“四化”要求

□王 健

1.反思教研制度化。为给学校反思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切实保障,制定了相关制度,在教学常规上要求每位教师做到“每课一反思”、“每月一总结”,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规定了必须严格执行“九环节”(集体定课→分头设计→集体说课→集体设计→选人授课→集体反思→改进设计→选人授课→集体反思),评课提出“三个点”(提出一个优点、提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金点子),并定期开展“公开课教学录像观摩”活动。

2.反思教研学术化。为提高教师反思教研能力,倡导教师加强理论著作阅读,与文本对话;加强学科教研交流,与专家探讨;加强反思札记积累,与实践同行。引导教师在学术引领下,完成从职业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为拓宽教师汲取教改前沿信息的渠道,校图书室收藏了最新教育论著,订阅了多种教育教学报刊,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交流读书笔记。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校际联合教研活动,并结合教改实践,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教育理论,以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理念,力求形成具有五中特色的教研文化。

3.反思教研专题化。专题化是在学生常规管理、留守学生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学科特色教学等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专题反思研究,集中教研骨干力量,全力攻关。各学科教研活动再不是随意地指派几位教师上几堂公开课,然后大家评议评议完事,而是代之以选择这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突出问题作为研讨的主题,通过合力研讨,得出相关结论,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4.反思教研网络化。即建立完善的校园教研网络,教师积极利用UC、QQ群、E-MAIL、网上视频等网络教研形式进行交流,撰写教育博客。比如创建的“八一语文网”、“八一语文论坛”,使反思教研在“八一语文网”、“八一语文论坛”上得到不断提高。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篇4

(一)充足的准备

有人说,比别人早走一步就意味着比别人早一步接近成功。好的起点决定你将来的高度。我不断进行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听课,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由于学校安排我担任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兼八年级两个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一开始真的有些无从下手,但是我积极向老教师请教教学方法,自己又不断翻阅各种教学类书籍,争取获得好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自己也渐渐进入了好的教学状态。

(二)摸着石头过河

自己摸索的时间充足了,终于明白有些事为什么要硬,而有些必须要软„„教学上有很多东西是顺水向行,甚至是顺手拈来。尤其是思品课,我一人教两个平行班,经常在一个班上完后,会发现不要改善的地方,于是马上对教案进行修改,写教学反思,又在另一班授课,最后又继续补充我的反思。写教学反思已经是我的一种工作习惯,也是我工作以来最享受的事。

(三)从听别人的课,到请别人来听课

一直以来,我勤勤恳恳地投入工作,但感觉总少了点什么。在一次去听新教师汇报课的活动中,一位老教师的一句话让我警醒了:“新教师应尽可能承担公开课,别人的指导会让你少走一到两年的路。”而自己因缺乏教学的经验而感到不自信,不敢让别人来听我的课。可是,谁没有从零开始的一天?名师不也是久经荆棘磨练出来的吗?从那一天起,我向科组申请,请老教师来指导我的课。对常规公开课,压力是必然有的,但有什么会比压力过后的成长更值得回味呢?

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篇5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经意间,我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将近一年了,回顾这将近一年来的教学之路,我体味到了为人师的诸多滋味。这里边有欢乐,有辛酸,有收获,也有失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和学生一起得到了成长,尽管成长的过程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但成功的喜悦是甜蜜的,是每一个老师梦寐以求的。

作为一名新教师,刚踏出社会,怀抱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走上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我有的是信心,有的是激情,但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偶尔还带的一股学生味,对于怎么去备课,怎么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怎么去管理调皮学生等诸多问题都感到茫然无措。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从中我收获颇多。

首先,我明白了教师的职业虽不是轰轰烈烈,但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此,担在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地培养学生考试的能力,而且在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充满自主性和差异性的生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身心健康,是否具备创新性意识,是否有责任的担当,是否有爱国爱家的意识,从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数学和信息技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其次,我体会到没有爱心的教育,教学就是毫无意义,常言道“把学生看作魔鬼,你便生活在地狱,把学生看作天使,你便生活在天堂。”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既要授与学生知识,又要做学生的朋友,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到微笑教学,不对学生发脾气,而是讲道理,以理服人。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因此造成了不同学生成绩上的差异,因此针对所有学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是不对的,所以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发掘每一位孩子的潜能,从而引导他们发展其长处。

在这时间的教育教学中我也意识到了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必须热爱学习,善于思考,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吸纳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我还不停地抓住每一次机会向别的老师学习,听不同老师的课。

除此之外,我还在每堂课后反思,反思学生这堂课学到了多少,这堂课成功点在哪,失败在哪,从而改进自己上课的方式,不断进步。

学无止境,我会继续学习,继续努力,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我的教师成长故事 篇6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在流逝了却是永远难忘的岁月中,我经历了喜怒哀乐,也品味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无怨无悔,也乐在其中!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分配我教语文,没有经验,就凭这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敬业,结合自己学生时代的课堂体会,走上了为学生教课的课堂。那简直是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教授。那时自己还很年轻,没有经验,对教材、教参研究的不是很透彻,把握的不那么准确,教学内容偏向全面。自以为还能应付自如。

在不久后的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一位老教师的几句话才让我如梦初醒。“课堂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而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原来我走进了教学的误区,与新课改背道而驰。从那以后,我就研究教材,研究教参,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看如何能做到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自己多少个日夜的研究,不断地向老教师请教,听有经验的教师的示范课。课后和同科教师研究,快乐的置身于这种学习之中。我不断地向别人学习,研究自己所教授课程,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在课堂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不断适应新课改,经过长久的努力,我的教学水平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在后来示范课上,同事对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更好的评价。在那一刻,我才感受到自己的苦没白下,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经验。在那一刻,才感觉到有一点成就感,才不会误人子弟。当然,这只是我教学生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时隔多年,在自己的工作中,我经常保持着学习新课标的习惯,在工作中,不断地保持着向别人学习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吾生也有涯,而知无崖也。”

来到首小后感觉自己的专业成长有了更好的发展,因为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基本功比赛、名师讲座、一帮一结对子、优质课、示范课、模式课……,每一次学习都收获颇丰。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教坛新秀的评选,跟所有老师准备优质课一样,我也同样经历了十几个不眠之夜,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改进课堂结构设计,在这期间,学校领导和张敏主任给了我最多的鼓励和帮助,杨古君、刘艳红和语文高段的老师都为我出谋划策,一次又一次的听课和评课,不厌其烦地帮助我准备教具、修改课件,毫不吝惜地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和经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

作为一名教师,光有好的教学水平那是不行的,还要学会管理学生的能力。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工作我一直担任,而要在工作中学会管理学生,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事教师工作已经多年了,经过这些年班主任工作的磨练,使我感悟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艰辛,更坚定了为这太阳底下最神圣职业奋斗一生的信念,要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都说当班主任苦,但做一位真正的老师必须当班主任。因为只有当班主任,才能和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与学生充分接触;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行为,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的乐趣源于学生的喜怒哀乐;班主任的成长离不开学生。不当班主任在你的教师生涯中是有缺憾的!我的教学生涯决定了我必须当班主任,而且必须当好班主任。初当班主任时,只是一味的对学生好,使得学生和自己无界限。师生感情容易沟通。但只是这样一味的好,并不能说明就是一个好班主任。和同事探讨如何当个好班主任,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做法,并将其应用在实际当中,伴随着岁月的流失,自己也总结出了一套当班主任的方法。

总之,多年的教学生涯,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班级管理水平,都使自己的头脑逐渐丰富起来,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经历,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没有辉煌的业绩,没有过人的才华。但我一定会谨记“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这句话,在平凡的人生中、平淡的工作中细细品味学生们们带给自己的快乐。最后我以一首诗来结束我的演讲:

我是语文教师

我在语文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 从aoe到iuv,从一笔一画到妙笔生花,哪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 何时何地我都要向学生展示,语文无穷的奥秘。各种各样的图片,各式各样的方法 都是我得心应手的道具

那文章里的好词佳句,展示的是语言无限的瑰丽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哪管风风雨雨 我奔波在教室和学生里 尽管劳累与辛苦,但我终于迎来花蕊绽放的香气。我自豪,我是语文教师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故事 篇7

解读这个经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这样的信息:个人的专业成长与他能够产生的专业问题密切相关, 即专业问题产生的频率和质量是个人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教师的“问题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保证。然而,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往往忽略了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使许多教师成了没有问题的“罗素”, 落伍的“罗素”。

一、何谓“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会意识到一些不易解决或疑惑不解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系列如:疑惑、烦躁、焦虑、探索等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可以促使个体不断思考,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 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仅体现了个体思维能力的活跃性和深刻性, 也反映了个体思维能力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一个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作为思维的源动力, 不断地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且在这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与创新。因此,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就如牛顿那样提问: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也正是牛顿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 才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鲁班看见了带齿的草叶, 发明了锯齿;瓦特看见了烧开的壶盖, 发明了蒸汽机……这些理论与实例, 十分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非常重要的道理: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 而发现问题又恰恰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所以说, 问题是思想、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驱动力量, 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二、“问题意识”的意义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吴培亨教授指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要能够经常保持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渴望, 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探索的开始。作为教师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一种敏锐的探究意识。但是仅仅做一个简单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大部分“思考”只是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进行, 只是停留在思维层面, 这是较为被动的。教师作为教学研究者, 不能只停留在思考的层面上, 被动地思考, 而要做一个教育教学的主动探索者。而要想做一个探索者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主动地发现问题, 不轻信现成的结论和自己的感觉, 不僵化呆板地套用理论, 而是主动获取资料,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认识, 了解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其中的各种关系,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 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去研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我觉得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问题往往从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 这就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 要善于捕捉, 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既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起点, 又是深入钻研教育教学工作的巨大推力, 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发现问题后要认真进行分析, 究竟是什么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怎样解决……对于问题绝不能熟视无睹, 否则只能使问题越积越多, 贻误青少年或丧失研究的极好机会, 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 教师要带着问题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 做实践的探索者。教育是一门深奥的科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之后, 经常会感到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 这样就会激发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 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 增强理论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再次, 教师要带着问题去研究教学, 做思考的实践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要带着问题去研究教学工作, 在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带着问题研究教学工作, 不仅能解决问题, 而且会使我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更深入, 还会发现新的问题, 有新的收获, 因为“机遇往往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样不但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 同时又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简单地说,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我们教师教育科研的过程。其实, 教师不需要把教育科研看成是高不可攀的, 我们只要从身边的工作做起, 多“发问”, 多实践, 多思考。我想, 这样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三、“问题意识”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作为一个教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 你是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从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地思维, 试图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价值, 而是简单地认为教学就是这样, 只是用“粘贴”“复制”的手段把前人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重复着自己一遍又一遍的教学过程, 没什么问题可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 也是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行动, 不同的行动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 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第二阶段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 已经适应了教育环境的适应型教师;第三阶段是经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 对教育工作已经是得心应手的经验型教师;第四阶段是将经验通过研究、实践、反思等转化为教育、教学观点、思想方法、理论的研究型教师。

一般来讲, 一个师范刚毕业的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成为一个适应型的教师, 再经过一段相对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过程而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都能顺利地渡过。但是, 一个经验型的教师要转化为一个研究型教师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它既要有外部的客观条件, 更要有内部的主观因素。许多教师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一辈子, 直到退休只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并没有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上升为教育、教学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等, 这是很可惜的。

一个经验型教师要转化为一个研究型教师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是, 笔者认为一个教师具有问题意识是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的一个必备条件。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认识产生的根本原因, 产生认识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和求新欲, 没有问题, 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 教师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就只能是浮于表层和形式的。现代教育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使教师具有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心理活动, 并通过这一心理活动来提升教师自身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教师生涯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对问题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来生成新的问题, 把教师自身的教学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 这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教师强烈的提高教学理念、理论和水平的愿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教师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的精神, 使一个经验型的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具有可能性。

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身边总会有着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一般的教师身边几乎没有问题;优秀教师意识到的问题往往是新颖的, 有价值的。而一般的教师即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往往也是低层次的;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会认真对待, 仔细分析, 深入思考, 试图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来。即使对同一问题, 也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背景下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来, 使自己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而一般的教师即使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不会去认真地深入地分析和思考, 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 也只会凭借经验用老眼光, 老方法去处理等。那么, 作为一个教师如何才能产生问题意识呢?哪些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对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我认为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肯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想只要你留心就有, 不过有的是小问题, 一般教师都意识到, 这样的问题价值就不大。

我们要从问题的视角出发来反思我们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都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迈进了“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赛道, 并且乐此不疲地加入到问题研究的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去?

经常听到很多老师说不知道怎样写论文, 其实我觉得只要你的教学过程中有“问题意识”, 想想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你是否认真思考或仔细研究过这些问题?你对这些教育教学问题有哪些自己的看法或做法?你只要把你自己的看法或做法经过仔细地琢磨与加工再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就是教育教学论文!你的思考越深刻, 你写出的教育教学论文质量就会越来越高;你的问题意识越强, 思考的问题就会越多, 那么你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素材就会越来越丰富!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同时也有自己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学问题。我想,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抓住这些问题不放, 深入开展研究, 这样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肯定会有促进作用的。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培养“问题意识”, 早日驶上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论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王荣德.教育研究

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方法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拓展专业知识

如何让老师教师更加专业化教学是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的重点。如何让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再现他人,与别人进行交往,探索世界,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自终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总体要求。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介绍了如何提高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方法。

一、历史教师要拓展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专业的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

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高中历史教师要学会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方面,也出版了一些专著,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地理教学案例与评析》等;同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历史教学专业期刊上也刊载了高中历史新课标方面的许多学术论文和经验文章,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学习值得借鉴的资料。

2、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

作为一名专业的高中历史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是教学最基本的保障。首先专业教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

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

3、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例如,“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教师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宽阔的学术视野,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能力,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位专业能力扎实、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教师教出的学生自然成才的几率高很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对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可以说,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经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大有帮助。

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比如,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定的本节课的目标理解得如何?学生对本节课会有哪些疑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否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等。

2、提高课堂课程资源的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第一,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老师要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以生动的语言、得当的肢体动作、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其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对所授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专业能力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勾画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去吸引学生,或者运用多媒体效果进行教学,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短片。

第二,利用好高中学生资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一些关于历史课程资源,如收集历史故事、外出旅游参观历史遗址时的照片、报刊杂志中有关的历史文章等。并进行课堂讨论、组织历史辩论会和故事会、编制历史剧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深入理解。

3、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

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实录,即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课例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没有关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其行动缺乏理论的支撑,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因此,教师在课例教研的基础上,还须提升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有序的研究。

综上所述,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研究者。从历史学科来说,研读史家的学术论文,对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失为一个极重要的途径。研读史家撰写的论文,不仅能够了解何为学术论文;而且也能进一步审视学术论文是如何写成的,通过研读史学论文,使历史教师逐步掌握史家是如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史料来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历史解释的。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接受历史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朱芳红、张建伟。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我的专业成长故事 篇9

上埠中心小学 彭亮

有人说,课堂像是舞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已经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十余个春秋,随之时代的发展,我饰演的角色总是在变,尽管我扮演的角色很渺小很普通,但却记载了我曾经走过的教育信息化教学道路。故事是从十年前开始的。

一、学生时代的求知者

首次接触计算机是在师范上学的时候。师范二年级时,同我一个宿舍的上下铺兄弟当时要学五笔,便让我同他一起去学校外面一个电脑培训学校上课,那是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了电脑——虽然当时培训的电脑都是些连硬盘都没有的二手386十二寸黑白显示屏的电脑,但是初次接触到电脑让我相当兴奋。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学会了零星的DOS命令(因为主要学五笔,老师没多教)、五笔字型当时最快每分钟打60多个汉字、知道了金山的wps、微软的win32操作系统及其office等几个软件。到师范三年级,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因为稍有了点基础,所以对电脑没有其他同学那么陌生——听课、上机操作很是认真,当时学校的机子较校外的机子好些,显示屏是14寸黑白的、奔腾的486机子,这段时期,详细的学习了DOS的一些基础命令、文字处理、和foxbase数据库,当时感觉课本上的知识还是满足不了我强烈的学习兴趣,于是生平第一次定了份IT杂事——《电脑爱好者》。现在好些老师都说我是电脑高手,问我是怎么学电脑的,现在想想还真要感谢那份杂志呢。

二、初涉信息技术教育

96年刚师范毕业的我分配到上埠镇中心小学任教,当时学校让我教的还是语文课,偶尔会帮学校打打文件。到了97年下学期,学校的接到上级配给的十台计算机,配置为14寸黑白显示器、4M内存、486的微机,这样学校就建立了微机室。微机室刚刚建成,全校没有一位老师在学校学过计算机,当时的刘校长便将学校的微机室交给我管理。

97年9月,新学期开学了,微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还没有改为信息技术课)正式排在了学校班级课程表上。我接受学校的安排正式转岗,成为了一名计算机教师。刚刚接触计算机教学的那段日子,我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计算机教学的学习中。那时候,学生机房的计算机都是无盘的网络,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也不是一项简单、轻松的工作,教室的网络经常发生瘫痪的问题,于是经常向兄弟学校的前辈请教,也某些电脑公司技术员请教,或是向市电教馆的刘馆长、邱工程师等前辈学习计算机的系统知识和无盘NT4.0的维护,那段时间也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候。这个时期有一位上埠中学的郭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他一有时间就来我校的微机室,我们一起研究讨论一些技术问题,他的水平要比我高得多,我也就“偷师”了一点技术。

当时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学校刚刚起步,我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一切都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刚刚踏上讲台时,我有些茫然。曾记得,我在讲授画图软件中的“用颜色填充”时,三年级的孩子根本就不理解“封闭”与“不封闭”。下课了,我是满头大汗,孩子们是呆若木鸡。当时,我真有放弃这份工作的念头。回到家,我躺在床上思考:是自己的教学技能不行,还是学生的领悟能力差,还是……当静下心来思考这节课的时候,我隐约感到如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封闭”与“不封闭”二者的对比,也许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设想驱使下,我想到了“木桶盛水”的道理,改利用纸杯内盛水,然后在纸杯上剪口的方法,给学生讲解颜色如同水,会在“不封闭”的缺口纸杯中“溢出”,顺利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

凭着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情有独钟,加上平时刻苦学习,经常向其它学校同行和其他前辈请教计算机的教学问题,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教学常规方法。后来学校派我参加了江西省信息技术骨干老师培训,为期三个月。就这样,我开始向一名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转型。

三、在积累中寻求自己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校陆续建立了新的电脑室、多媒体室、课件制作室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成立了综合教研组。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学校综合教研组有多名音、体、美等专业技术教师,大大地方便了综合科教学的讨论、交流和研究活动。在学校,我虚心向老师学习,同优秀老师交流,努力找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我深深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更新很快的学科,要想全面掌握,必须要与时俱进,为此我订阅了《电脑报》、《电脑爱好者》等多种报刊,随时保持头脑中的知识与最新知识技术同步更新,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知识。

在工作之余还帮助老师制作大大小小的课件。在我和其他学科老师合作相处的日子里,我不断参加听课、评课、修改教案和制作课件等活动,在别人的课堂上我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别人的经验,在自己的课堂上反复尝试和实践。这些经历对于我在教学及对教育问题的理解等方面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在多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唯有踏实地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在学习、工作中积累,在积累中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与理论水平,才能有助于自己在做好服务和工作中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四、浅尝信息技术成果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在协助学科教师参加赛课和自己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竞赛中也小有收获。多次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市、区级赛课均获奖;2001年指导学生参加县中小学生艺术节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并在后几届的全县中小学生艺术节中都指导学生创作作品参赛,并获奖;2002年获县教育装备先进工作者称号;《信息技术教学中快乐教学的尝试》等多篇论文获各级奖励。其间,我还积极协同其他学科老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信息技术学科和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帮助其它学科的一些老师进行职称计算机考试的辅导,协助他们顺利完成考试。

五、反思信息技术教学 经历了多年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课程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从计算机课走到了信息技术课,从当初的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到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探索实践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不断思考着一些问题: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中,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学生接触与学习的软件越来越多,如何在教会学生学习技能的基础上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评价?……

我的教师成长故事(李慧香) 篇10

盐池县第三小学:李慧香

年华似水,岁月飞逝,回首相视,竟已在教育这个行业里耕耘了二十七个春秋。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我一直秉承的理念。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认真做事就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就能把事情做好”,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我的教师成长故事。

1987年七月,我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我满心欢喜,当我步入学校的第一天,我的欢喜一下消失了,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偏僻的乡村民办小学,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办公室,一间50平米左右的教室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师办公的地方。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使我大失所望,就在我伤心、难过时,我突然想起了臧克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给我增添了几许勇气:“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年轻;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就这一句话转变了我的观念,改变了我的心态,我暗下决心,要当教师就必须得当人民满意的教师。有了积极的心态就是我成功的一半!这是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最大的感悟和收获。

记得我走进教室的第一天,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三十多个衣服破烂,蓬头垢面的渴求知识的孩子,他们个个面带微笑,在家长的提醒下向我举手行礼,鞠躬问好,我那彷徨、迟疑的念头顿时烟消云散,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我所带的班级是两级复式班,一间教室里有一、二年级两个班,对我一个刚上班的新教师来说,就是一个班的学生我也没经验去教,况且两级复式班更不会教,于是就到5里以外的学组去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自己主动听老教师上的示范课,主动给老教师上汇报课,经常阅读复式教学资料,学生成绩不理想,我就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学年统考中,我所带的一、二年级语文、数学在全学区均名列第二名。学区区长看到我的成绩,给予我很高的评价,家长向我投来敬佩和感激的目光。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在偏僻的乡村民办小学任教了5年。

1992年8月我被调入学组任教,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学校,当时有学生280多名,教师23名,这个大学校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去了之后,校长找我谈话,要我带五年级语文,我想:教书五年只带过一、二年级复式班,怎么敢带五年级语文呢?校长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干吧!相信你一定能带好。”走进教室的第一天,我先了解四十六位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因为我知道农村有太多的孩子需要老师的爱心浇铸他们脆弱的童年,而这决非仅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能力所能办得到的。但我知道我应该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学生的感受,包容学生的缺点,分享学生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教育专家常说“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参照回顾自己的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孩子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如:我班冯耀林同学,是全校公认的“双差生”,学习懒、成绩差、纪律松散,经常打架,并常常无故旷课,我了解清楚后,经常找他谈心,处处关心他、鼓励他,对他取得的一点点进步,给予鼓励,并在班里大力表扬。除此之外,我还经常找他谈心,对他进行家访,经过努力,这位学生彻底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变得守纪律、爱学习了。我还善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参加学校组织的田径训练队。由于我用“爱”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我所任教的班级,从班风到学风都十分良好,当年就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先进班级。同时,我所带的五年级语文成绩名列全学区第一名。

与此同时,我也获得了乡镇、学区优秀教师、县学科带头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这些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

《墨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作为农村小学教师,面对当前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瞬息多变的课堂局面,“武装”自己势在必行。一直以来,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潜心钻研,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积极学习并实践着,努力提高着自己的专业水平。2004年盐池县第三小学成立,招收一批教师,通过笔试、面试、讲课三个环节,最终我踏进入了盐池三小。这是盐池县最大的一所学校,有学生2100多名,教师127名,有36个教学班,竞争十分激烈,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深信课堂教学能力是衡量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只有占住课堂这块主阵地,才能赢得家长、社会的好评,于是,我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耕耘好课堂这块主阵地,承担公开课教学活动成为了我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我经常与同年级组教师讨论交流,每个环节都认真对待,过渡语是不是承上启下,总结语是不是合理等等,教学设计改了又改,在这其间,我曾为如何更好地展示学生创造成果而伤脑筋;曾为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能更精练而反复修改„„在这一切辛苦背后,我也得到了可喜的回报。我教学的《动手做做看》、《生命生命》、《桥》、《一夜的工作》、《“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汉语拼音《ao、ou、iu》均获得一等奖。其中《桥》获得县级一等奖。不仅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让实践中的“感触”通过文字进一步得到提升。撰写的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爱——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分别在宁夏教育发表,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

上一篇:没有解释作文350字下一篇:我的智慧校园的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