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2024-07-07

农村公路建设状况调研建议(精选10篇)

农村公路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篇1

一、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

根据2008年的统计年报,**县纳入交通部统计年报的农村公路(县、乡、村道)2011.8公里。其中县道264.6公里,占农村公路年报总里程的13.2%;乡道507.3公里占总里程的25.2%;村道1239.9公里,占总里程的61.6%。农村公路中按技术等级分,四级公路以上的等级公路1349.8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67.1%;等外公路662公里,占总里程的22.9%;按路面等级分,水泥混凝土路面1494.4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4.3%,砂石路面517.4公里,占总里程的25.7%。

此外,据县公路管理站,每年的全县农村公路水泥硬化情况调查统计,全县已硬化的未进交通部统计报表的线路的村组道共计2286公里。其中路基宽度在4.5米公里以上,砼路面宽度在3.5米以上达到四级公路标准的村组道路672公里。

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报表内和报表外农村公路合计4297.8公里。其中已硬化3780.4公里。占总里程的88%。全县县道全部改造四级以上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路面。彻底消灭县道等外公路和砂石路面的历史。全县农村公路乡道中等级公路331.9公里,占乡道总里程的65.4%。水泥混凝土等硬化路面390.3公里。占乡道总里程的76.9%。

全县村道(含未进统计报表已硬化的村组道)3525.9公里,等级公路1425公里,占总里程40.4%,已硬化3125.5公里,占总里程的88.6%。

二、五年来的建设成果

2003年底至2004年实施国债项目县到乡工程建设,2008年进行通乡工程建设。2006年以来广泛开展通达、通乡工程建设。**县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鼓励发展村组道路硬化工程。五年来,农村公路建设总投资62390万元,硬化改造各级道路334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由五年前的335.5公里。增加到2008年底的2021.5公里,增长502.5%。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五年前的277.7公里,增长到2008年底的3780.4公里,增长12.6倍。

全县20个乡镇中由五年前的16个乡镇通畅到如今的20个乡镇全部通畅。全县499个行政村由五年前的432个通达,通达率86.6%,到2008年底的全部通达,通达率100%;由五年前的136个村通畅,通畅率27.3%,到2008年底471个村通畅,通畅率94.3%,且全县有近200个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有近100个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

1、通乡工程建设,全县县道全部改造和硬化。

2003年底至2004年,**县抓住国债项目县到乡工程建设的机遇,投资3300万元,硬化改造县道74公里。2008年抓住通乡工程建设机遇投资3600万元,硬化改造县道80公里。使全县所有县道均硬化为水泥砼或沥青砼路面。实现多少年来人们盼望的消灭砂石路面的愿望,使县道砂石路面成为历史。

2、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全县乡村道路旧貌换新颜

2004年以来,投资107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534万元,自筹资金536万元,完成通达工程建设项目37个,总里程178公里,**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通达。2006年以来的通畅工程建设更加推动了全县全面的道路硬化热潮,三年中,全县共投资20900万元,其中国、省补助资金7480万元,县乡配套或自筹资金13420万元。完成通畅工程(含已完成的规划内计划外)项目339个,总里程748公里。“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五年目标,三年完成,远远超过上级下达我县91%的通畅目标。乡村道路的面貌焕然一新。

3、自力更生,自主建设,水泥道路通组、通户

在全面完成农村公路计划内或“十一五”规划内的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县县委、县政府意识提高,观念超前,确定每年硬化规划外村组道路300公里以上,并做为县委、县政府的8件实事之一,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年终一次验收,以奖代拨的形式对村组硬化道路进行奖励性补助。2004年全县硬化村组道路310公里,2005年硬化村组道路467公里,2006年在完成通畅工程项目基础上硬化规化外村组道路569公里,2007年硬化规划外村组道路454公里,2008年硬化规划外村组道路486公里。五年共计硬化规划外村组道路2286公里。总投资41000万元,其建设资

金全部由乡村自筹,除少数有乡村集体资金投入外,大部分靠各方捐款和村民自学自愿的集资。

车通了、路通了,便利的公路交通,不仅极大地方便和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厂矿企业到农副业生产,处处得到了有效的体现。新市镇新联村投资276万元,硬化村组道路17公里。实现水泥路通村、通组、通户的“三通”目标,由于公路的通畅,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该村近几年相继办起了玄武岩矿产品公司,湘龙竹制品有限公司和一个年产牲猪3万头的大型牲猪养殖场。与此同时,家庭庭院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年产生猪2万头,麻鸭2万只,鲜鱼10万尾。2006年以来每年年产值都在1.2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

三、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近几年来,**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不断提高,路面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农村公路在建设、管理、养护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存在不足。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中通达、通畅工程和村组道路硬化基本以村组为主体,自筹资金,自主建设。因而基本上是无组织领导的无政府状态,无设计、无预算,更没有报建报批手续,交通主管部门无法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很多道路修完了,向上级要钱的时候才想到交通局,以致造成了许多无法补救的后果。

2、通畅工程和乡村自建村组道路的技术等级低下,质量不高。

通畅工程建设中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尽管近几年硬化改造乡村道路里程多、数量大,但大部分硬化道路技术等级较低,有些路面宽度仅2.5米,工程质量不尽如人意。施工队伍基本无资质,技术水平低下,更有个别是从未有过道路施工技术和经验的临时班子进行施工。从线路的线型、路面的纵坡、横坡、胀缝设置和切缝,到道路砼标号等,离省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农村公路建设中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尽管**县从上到下都相当重视和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性相当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主动捐款,村民自觉、自愿参与资集。但建设资金仍严重不足,有的一个村国家立项仅1至2公里,仅能补助10-20万元钱,但一个村要硬化有10多公里道路,总投资200多万元,人平需集资2000多元,资金筹措压力大,农民负担过重。有的村硬化道路后欠款100多万,负债累累。另一方面通畅工程中有的村项目完工近两年时间了,项目资金仍分文未到,这些村是到处欠债,甚至还要躲债。

4、农村公路缺少应有的管理和养护。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建轻管、重建轻养,没有管理和养护的意识。认为只要打了水泥路就万事大吉了,农村公路中村组道路无人管理和养护,有的路面硬化几年了仍不见路肩、水沟,也没有清扫路面,更无安全防护设施,既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存在很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四、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交通的需要内容。农村公路是农业经济以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尤其要抓的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加强规划和设计,统一组织、统一领导。

县、乡、村都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专人负责。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所有硬化改造工程都要进行规划和设计,县公路管理站负责全县乡村道路的技术指导和工程的审批工作。不符合建设条件和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

2、必须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

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不求太高,但也不能过低,砼路面宽度乡道不得少于4.5米,村道不得低于3.5米,其他村组道路绝不能低于3米。绝不准修建砼路面宽度在3米以下的路面。质量要求绝不能降低,不能让“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决不能留下质量隐患。要认真履行好行业管理的职能,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发动群众参与质量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必须加大农村公路的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是核心问题。近几年的通畅工程建设中,我县国省补助标准每公里仅10万元。就是国家立项的道路,每公里还有10至20万元的缺口,我县大部分的农村公路硬化都是没进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道路,完全靠社会捐助和村民集资。农民负担过重。希望国家和省、市、县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要顺畅农村公路资金的拨付渠道,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要及时拨付,及时到位。

4、必须理顺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机制。

多年来,**县农村公路只有建设,没有管理,没有养护。重建轻管、重建轻养的现象相当严重。必须理顺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机制,要把建、管、养有效的结合起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实行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系。要让广大群众农民群众摆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实现民路民建、民管、民养、民享。县公路管理站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行业管理、技术指导充当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监护人,着重做好养护质量的考核,养护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及协调管理工作,使农村公路建、管、养一体化协调全面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篇2

一、太原市种公猪站现状

太原市种公猪人工授精始于20世纪80年代。多年来政府不断加强生猪良繁体系的建设, 加大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宣传力度, 通过科技服务和培训, 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对生猪人工授精的优点有了更多的了解, 许多农户在应用中也充分体会到其优势与价值, 开始转变传统的本交方式, 逐步接受和应用人工授精这项技术。

2007年全国开始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 太原市以此为契机, 于2009年建立了山西天清种公猪站, 2010年又在晋源区建立了太原明兴种公猪站。目前, 太原市种公猪站共存栏种公猪146头, 品种主要是长白、大白、杜洛克。其中长白29头, 大白59头, 杜洛克58头。有合格的人工授精员9人。供精范围涉及太原市清徐县、晋源区及其周边地区。

二、生猪良补项目实施情况与效果

由于2005年5月起我国猪价开始下滑, 至同年9月猪价下滑速度加快, 2006年又在全国蔓延无名高热病, 生猪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和部分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影响, 2007年上半年我国生猪生产出现明显下滑, 导致阶段性猪肉供应偏紧, 对低收入居民生活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此, 2007年中央财政启动了生猪良种补贴政策, 对使用良种猪精液配种的母猪给予补贴。补贴对象主要是使用良种猪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母猪, 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每年4份精液计, 每份精液补贴10元, 共计补贴40元。生猪良种补贴是一项强农惠农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于稳定市场供应,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实施情况

太原市从2009年起实施了生猪良种补贴政策。2009年至2013年共完成了11.6万头能繁母猪的供精任务。

2. 实施效果

(1) 养殖户受惠, 经济效益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于精液收费与配种服务收费相分离, 养殖户可以低价使用优质精液配种, 配种服务收费也有相应降低。采用生猪人工授精方式, 可将优质基因迅速覆盖, 促进种猪的品种品系改良和商品猪生产性能的提高。在自然交配的情况下, 1头公猪一年负担25~3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 繁殖仔猪600~800头;而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1头公猪可负担300~50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 繁殖仔猪1万头以上。同时, 配种公猪利用率大大提高, 只需原来的十分之一。降低养猪成本, 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猪人工授精是进行猪种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

(2) 增强养殖户良种意识, 加快了生猪良种化进程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只要母猪发情稳定, 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时配种, 克服了自然交配带来的不利因素, 这样有利于优质种猪的利用和杂种优势充分发挥。在项目实施中, 我们通过良种宣传、建档立卡、做好配种记录等工作, 增强了养殖户的良种意识, 改变了过去只重视配种而忽视种源质量的现象。

(3) 降低了本交繁殖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太原市进行人工授精的公猪, 都是来源于省定合格场的优质健康猪, 加之采精和精液处理过程中严格规范操作, 使精液质量得到了保证。实施人工授精, 避免了种公猪、母猪的直接身体接触, 切断了通过自然交配传播疾病的途径, 降低了疫病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

三、每份精液成本核算

近几年来, 随着各种成本的不断上涨, 加之一些公猪配种无证经营个体户低价出售精液等现象的出现, 致使种公猪站收入不能维持正常经营。由此, 我们对太原市种公猪站生产一份精液的成本进行了调研核算。

每份精液的生产成本主要由种公猪摊销、饲料成本、防疫成本、输精设备、精液稀释粉成本、人工费用、猪舍及仪器设备折旧费等几部分组成。

1. 每头种公猪每年可提供精液数量

按每周每头种公猪平均采精2~3次, 每头每年平均采精96次, 每次采精150 m L, 分装8份计, 每头种公猪每年可生产精液数量为768份。

2. 每份精液成本

(1) 种公猪摊销每头种公猪价值0.8万元, 可利用2年, 每头每年摊销0.4万元。按每头种公猪每年可生产精液数量为768份计, 每份精液则摊销种猪费用5.208元。

(2) 饲料成本每头种公猪每天饲喂量按3.5 kg计, 则每头每年消耗饲料1 277.5 kg;饲料价格按3.2元/kg计, 则每头种公猪年饲料费用为4 088元。每头种公猪按年产768份精液计, 则每份精液摊销饲料成本费用为5.323元。

(3) 每头猪每年疫苗、兽药成本80元。每头猪按年产768份精液计, 则每份精液应摊销疫苗、兽药费0.104元。

(4) 一次性输精器每套1元, 包括输精管和输精瓶 (袋) 。

(5) 精液稀释粉每袋15元, 可配10份 (1 000 m L) 稀释液, 则每份稀释粉成本1.5元。

(6) 包装成本每份精液瓶或袋1.8元, 精液利用率80%, 则每个清液瓶或袋的实际成本为2.25元。

(7) 人工费用按4人饲养80头采精猪, 每月工资平均0.3万元计, 则年工资为14.4万元。每头种公猪每年可生产精液数量为768份, 每份精液应摊工人工资费用2.343元。

(8) 仪器设备投资共计55万元, 按利用10年计, 每年折旧5.5万元。80头公猪年可产精液6.144万份, 每份精液摊销仪器设备折旧费用0.895元。

(9) 猪舍投资130万元, 可利用15年, 每年折旧8.667万元, 按80头公猪年产精液6.144万份计, 则每份精液应摊销猪舍投资折旧费用1.411元。

(10) 每月水电费平均为0.165万元, 则每年为1.98万元。按80头采精猪, 每头种公猪每年可生产精液数量为768份计, 则每份精液应摊销水电费0.322元。

(11) 每月场地租赁费0.7万元, 则每年为8.4万元。按80头采精猪, 每头种公猪每年可生产精液数量为768份计, 则每份精液应摊销场地租赁费1.367元。

以上每份精液应摊销费用共计21.72元, 扣除损耗15%, 则生产每份精液成本为25.55元。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精液补贴标准相对偏低。通过对太原市种公猪站生产一份精液成本的核算, 每份精液成本在25.55元, 而国家补贴每份精液标准为10元。因此, 应提高精液补贴标准, 保证供精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由于一些开展公猪配种的无证经营个体户的出现, 他们生产环境差, 种公猪质量不能保证, 低价出售猪精液, 使种公猪站的正常运行受到了负面影响。针对无证经营者, 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为种公猪站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应进一步扩大生猪良补项目实施范围。太原市目前仅有2家种公猪站, 供精范围有限。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在基础母猪生产分布相对集中的县区继续建设种公猪站, 让良补政策惠及到更多养猪户。

农村公路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篇3

一、凌云县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从乡镇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配备现状、教师对课堂演示实验的处理方式及课程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到乡镇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实际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且数量不足,实验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大多数乡镇中学物理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缺乏。有些学校不管设计是否合理,还能否在课堂上演示,都是能用尽用。部分学校虽有一些仪器,但数量严重不足或不配套;甚至有的学校连在课堂上演示的最基本的测量工具都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更不用说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了。

2.教师对演示实验不够重视

从调查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物理教师对演示实验不够重视,认为课本上的实验图已展示得清清楚楚,最多利用黑板和粉笔就可以完成任务,往往存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思想。某乡镇初中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坦言:“其实有很多教师不愿上实验课!为什么呢?怕麻烦,用时间多,实验功效低,也不好控制课堂纪律。”此外,就算做了演示实验,也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结果等。

3.“应试实验”的教学理念左右演示实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的刻苦努力程度,但仍有不少教师更重视考试分数。绝大部分教师存在“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不管你采用什么教学方式,只要考试时出好成绩,你就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甚至,有的教师还指导学生在考试中如何争“有效实验分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也就成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实验”教学。

历时几个月的调查活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凌云县乡镇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仪器设备落后,且相对缺乏;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足;“应试实验”的教学理念左右着实验教学。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1.客观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乡镇农村中学物理实验仪器、设施相当缺乏,主要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关注程度不够或是投入的经费不够。我区农村初中生、小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偏低。

2.教师方面的原因

首先,乡镇中学物理教师实验素养参差不齐、实验技能技巧、设计实验的能力不强。

其次,有些教师对实验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意经常开展实验演示。(1)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不如做实验练习题”,教师会“把实验讲得滚瓜烂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2)认为做课堂演示实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3)认为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现象贴近生活、简单、司空见惯,没有重做演示实验的必要;(4)有些实验以前做过,演示的效果不够直观,所以教师不愿意设计新的演示实验。

3.学生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参与演示实验活动中,不按操作要求做实验,有看热闹的心态。(2)个别学生虽然对演示的实验充满好奇,但还是存在畏惧心理。(3)另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费时,考试不考动手操作”,没有必要花费这些时间。(4)怕实验失败,操作时思想紧张。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不易做成功,不能获得成功的快感,慢慢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和信心。(5)传统的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坐在后边的学生。

总之,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当引起重视。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保证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以改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现状。

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4

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应当看到,我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可喜进展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区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民主选举在农村基层普遍开展,村民的民主意识日趋成熟。一是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各村均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实行“两推一选”办法,即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在征求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共青团、妇联主要负责人意见的基础上,由党员无记名投票推荐初步候选人,再经街道党委根据推荐票数,按照组织程序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提交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投票选举产生支部委员。全区100%的村党支部都能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任务。二是海选产生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由村党支部主持,选民推选选举委员会,经过两委联席会议提出选举委员会建议名单,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确定选举委员会,再选村民代表。在此基础上,实行无记名和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村委会。在选举村委会过程中,坚持候选人条件公开、选举程序公开、选举办法公开、选举结果公开,最大程度地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切实维护选民的合法权益,全区村委会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8%以上。这种直接的民主选举,标志着村民民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二)民主决策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贯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实行民主决策,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农村基层普遍实行了民主决策,程序也比较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如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土地承包、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使用方案、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二种模式,一种是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支委会研究并提出决策方案,由党支部召集主持村“两委”会议讨论,再由村民代表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表决通过,最后由“两委”付诸实施,前所各村一般采用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村“两委”提出议案,然后将议案交由党员大会讨论,经讨论修改通过后再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最后由村“两委”付诸实施,三甲、下陈各村普遍采用这种模式。

(三)民主管理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推行,村民自治管理已有比较稳固的基础。据了解,全区农村大多数行政村都制订了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有些相当规范,把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规范等等各项自治制度进行汇编,装订成册发至各村民手中,如下陈街道下陈村、海门街道东方红村、前所街道前所村等。通过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四)民主监督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实行,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监督和人的监督得到较好的结合。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全区各村普遍实行了“两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确保落实民主监督。在制订各项制度,确保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基础上,把制度监督与村民监督有机结合,街道(镇)监督与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全区普遍实行村帐镇(街道)管的办法,统一了各村的财务制度,增加了财务管理和力度,有力地纠正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同时各村都实行了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增强了透明度,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利。

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村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学法、用法工作明显滞后。通过四个五年的普法教育,全民的法律意识、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

增强,但从面上的情况来看,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村民的普法教育工作力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活动远远少于城镇,尤其是村级自行组织的普法教育活动极少,对农村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工作几乎成了死角,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与市民相比较淡薄得多;二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村级事务的意识、能力和做

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三是村干部和村民遇事用传统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少,村民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的少。

(二)村级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规范。从调查走访中看到,有的是按季公开,一个季度公开一次,有的是每半年公开一次,年中和年终各公开一次;也有少数行政村一年公开一次,在年终公开,并且是迫于制度不得已公开一下。二是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但也有一些村委会将一些大的方面公开,而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三是各项规章不够规范。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在制度整合、完善和落实上还不到位,甚至制订的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违法条款的存在。

(三)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就全区范围而言,各村民主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四民主”、“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但有个别村则明显滞后,存在较多问题,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嫁居等引发的村民集体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具有全局意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围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注重法制实践与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特别是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应充分利用党校,举办基层干部法制培训班,集中时间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也可以以会代训,或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应承担起首要的责任,切实做好农村干部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要调动农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对农村干部的学法培训状况进行考试考核,把学法成绩作为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促使农村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推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二)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农村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地处**市主城区,因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少行政村渐渐被城市“包围”。由于土地被大量征用,村集体获得了可观的土地出让金,一些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村情日益复杂。因此在实行民主选举,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以保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显得迫切,更为需要。要把在街道(镇)党工委(党委)领导下的农村党支部建设作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靠得住的“领头雁”,保证和监督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不断强化基层农村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要在现有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基础上,依法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如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要村务、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干部工作守则,村委会干部责任制等。这些规章制度既管“村官”,又约束村民;既是村干部依章理事的依据,也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有力保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促使村“两委”班子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既不唯上,又不唯我,而是面向群众。村务、财务公开要进一步规范。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务,如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划拨、最低生活保障等,应在确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或每季度向村民公开一次,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或有疑问的公布内容,由村委会进行面对面的说明,并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及财务根据,以确保“两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四营乡位于泊头市西部,东临交河,西接富镇,南与阜城蒋坊乡眦邻,北与献县河城街乡接壤。全乡总面积75平方公里,下辖53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政府驻地常驻人口5100人,全乡耕地81250亩,乡政府驻四营村,距泊头市区大约40公里。正港路横穿乡镇,境内交通设施便利,纵横交错,村村相接,成网状结构,拥有4条乡级公路,有手机通讯塔7座,35千伏变电站一所,完成高低压线路改造200余华里,通讯、水、电力供应有保障。辖区内现有小学6所,有私立学校2所,学生965人,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我乡共完成财政税收411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为5.7亿元。我乡纳税在全市排名第三,连续四年被泊头市评为实绩工作突出单位,连续四年被沧州市评为文明乡镇,被河北省评为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名乡。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我乡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执行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制定村规民约,并在53个村“两室”进行悬挂,全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乡村。从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动力入手,以理论教育武装党员头脑,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做贡献。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推进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狠抓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村风。

我乡紧紧围绕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落实集中培训、宣讲辅导、研讨交流等学习教育制度,多次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村街、到农户”“新农村建设理论进万家”宣讲对谈活动,对新形势下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增强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按照《村规民约》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围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在53个村广泛印制并悬挂道德建设标语,推动文明村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创新活动载体,扎实推进文明创建。

我乡以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突破口,广泛发动群众,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是以家风建设为重点着力培树典型。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和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选活动,弘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文明风尚,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开展“做文明四营人”主题实践活动。倡导推广绿色低碳生活,引导广大群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粮、一张纸;学习老一辈党员干部艰苦奋斗讲奉献精神,勇于担当。三是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以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秧歌队及广场舞队,在全乡进行文艺汇演,七一在灌河村开展了表彰联欢会,总结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表彰先进,树村风,扬正气,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四)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共建美丽四营。

一是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村镇建设中,我们本着突出生态、文化和产业特色原则,深入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科学编制各村道路、“两室”、广场、游园、绿化、亮化、美化等建设规划,力求一村一景,避免千村一面。从硬化、美化、绿化入手,投资1270万元打造了24个美丽乡村,新建“两室”22个,修缮“两室”2个,新建广场19个,打造游园13个,坑塘改造建设中心湖2处,修建水泥路19.6公里,砖路6.5公里,基本实现村主街道硬化,安装路灯400余盏,栽种各类观赏苗木5万余株,绿化、亮化、美化了农村环境.加宽泊富路到四营村路段宽6米长3公里,路边种植各类观赏苗木4000余棵进行绿化,打造路口节点,新安装路灯60盏,东侧建廊道游园,西侧建花坛,树立“美丽四营”路名石,以及大型公益广告牌,绿化、亮化镇区环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全力推进撤乡设镇工作。加强道路建设,实现农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完善村标,53个村全部在村口安装村庄标识,各主要道路设置路牌,村内街道设置胡同标牌;重点打造泊洛片+四营村精品片区,进行墙壁喷涂、彩绘,种植观赏苗木,安装太阳能灯路,建垃圾池。经过年初到现在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完成乡村美化、硬化、亮化,提升了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能力,完善了政府职能,夯实了撤乡设镇的工作基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宜居村镇。五年来,我乡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地下水超采整治工作。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建设尹泊洛村滴灌,黄屯村喷灌工程,全乡共建设45个扬水站,尽最大力度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道路建设。五年来共修建水泥、砖路130余公里,53个村实现了村村通,极大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桥涵建设。新建陈庄、郭留慈、许村3座桥,修缮马庄桥,建设乡政府段、常泊洛等9座涵洞,改善了清凉江、老盐河、6号干渠以及乡村主要道路的通行状况,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厂建设。在郭留慈村建设1座高标准水厂,解决全乡53个村的饮水问题,使四营乡彻底告别了没有自来水的历史。三是开展城乡容貌综合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做好垃圾清运工作,在乡政府路段,泊富路留慈段建设50个垃圾池,全面实行乡村垃圾清运一体化。组织整治行动9次,参加人数390人次,清除卫生死角88处,清理违规堆放垃圾点11处,清运垃圾156吨,拆除违建13处,拆除牌匾22处,整治公路、河流旁卫生5200平方米。打造南陈路两侧绿廊,马庄、王屯植树240亩2万余棵,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五)注重阵地建设,加强社会治安。

完成了全乡53个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站点建设工程,加强了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并筛选部分文明村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理念,培育志愿文化,结合文明村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近年来,尤其注重对四营乡历史渊源的挖掘工作,积极筹备收集、整理各村特色文化工作,目前修编了《四营乡志》和《村志》,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在群众中营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气氛。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实施了村级卫生所项目,达到小病不出村,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着力增强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深入扎实开展平安四营建设,严格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措施,村乡无恶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无拐卖现象,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丑恶现象,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农民的公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缺乏建设动力。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指标,只有物质文明建设才是硬指标,抓精神文明建设不如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影响大、见效快。二是经费投入不足,阵地建设有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费紧张,导致活动开展不够多、群众的参与性不够强、创建工作吸引力有待加强。三是文化阵地利用率有待增强。近年来,村级文艺组织有所增加,但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多是陈旧报刊杂志,农民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等书籍不太感兴趣,吸引力不强。四是队伍建设力量有待增强。宣传工作人员缺位,只有宣传委员一人推进此项工作,此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农民素质。

一是抓好形势政策教育。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形势政策教育,着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用政策调动人心,用利益激励人心。二是抓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教育,以教育广大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开展“告别陋习,树立新风”的移风易俗和行为养成教育,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精神支柱,引导其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抓好农民培训教育。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科学、学习文化、学习知识,把学习当作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基本需要;不断完善农村教育网络,开展各类科学常识、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抓好技术技能培训教育,推进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乡转移。

(二)加大投入,繁荣农村文化。

一是重点抓好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好村文化广场、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远程教育等各种文化阵地,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阵地网络。二是开展一批文化活动。在农闲季节特别是国庆、元旦、中秋、春节期间,组织书法、棋类比赛、文艺汇演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培养一批文艺队伍。结合农村实际,抓好农民文化活动队伍、民间社会文化团体、民间艺术人才队伍、文化中介组织队伍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骨干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多形式开展活动。

农村公路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篇6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一班

姓名:吴亦钦学号:2011269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成长、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成长的规定,并把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法制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多年来,我市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同努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应当看到,我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可喜进展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市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成长。

(一)民主选举在农村基层通通开展,村民的民主意识日趋成熟。一是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各村均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实施“两推一选”办法,即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在征求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共青团、妇联主要承担责任人意见的基础上,由党员无记名投票推荐初步候选人,再经街道党委根据推荐票数,按照组织程序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提交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投票选举产生支部委员。全区100%的村党支部都能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任务。二是海选产生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由村党支部主持,选民推选选举委员会,经过两委联席会议提出选举委员会建议名单,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确定选举委员会,再选村民代表。在此基础上,实施无记名和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村委会。在选举村委会过程中,坚持候选人条件公开、选举程序公开、选举办法公开、选举结果公开,最大程度地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切实维护选民的合法权益,全区村委会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8%以上。这种直接的民主选举,标志着村民民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二)民主决策在农村基层通通得到贯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实施民主决策,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基层通通实施了民主决策,程序也比较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施“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施民主决策,如村建设筹划、经济成长、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土地承包、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使用方案、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二种模式,一种是在听取各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支委会研究并提出决策方案,由党支部召集主持村“两委”会议讨论,再由村民

代表讨论,在此基础上开展表决通过,最后由“两委”付诸实施,前所各村一般采用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村“两委”提出议案,然后将议案交由党员大会讨论,经讨论修改通过后再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最后由村“两委”付诸实施,三甲、下陈各村通通采用这种模式。

(三)民主管理在农村基层通通得到推行,村民自治管理已有比较稳固的基础。据了解,全区农村大多数行政村都制订了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有些非常规范,把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规范等等各项自治制度开展汇编,装订成册发至各村民手中,如下陈街道下陈村、海门街道东方红村、前所街道前所村等。通过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地方的规定,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四)民主监督在农村基层通通得到实施,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监督和人的监督得到较好的结合。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全区各村通通实施了“两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确保落实民主监督。在制订各项制度,确保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基础上,把制度监督与村民监督有机结合,街道(镇)监督与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全区通通实施村帐镇(街道)管的办法,统一了各村的财务制度,增加了财务管理和力度,有力地纠正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同时各村都实施了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增强了透明度,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利。

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稳步推动,村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学法、用法工作明显滞后。通过四个五年的普法教育,全民的法律意识、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但从面上的情况来看,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村民的普法教育工作力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活动远远少于城镇,尤其是村级自行组织的普法教育活动极少,对农村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工作基本上成了死角,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与市民相比较淡薄得多;二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村级事务的意识、能力和做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规定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三是村干部和村民遇事用传统习惯的办法解决问题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少,村民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的少。

(二)村级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规范。从调查走访中看到,有的是按季公开,一个季度公开一次,有的是每半年公开一次,年中和年终各公开一次;也有少数行政村一年公开一次,在年终公开,并且是迫于制度不得已公开一下。二是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但也有一些村委会将一些大的地方公开,而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三是各项规章不够规范。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在制度整合、完善和落实上还不到位,甚至制订的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犯法条款的存在。

(三)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就全区范围而言,各村民主法治建设成长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四民主”、“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但有个别村则明显滞后,存在较多问题,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嫁居等引发的村民集体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具有全局意思。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围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注重法制实践与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成长。

(一)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特别是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应充分利用党校,举办基层干部法制培训班,集中时间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开展轮训,也可以以会代训,或结合工作现实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应承担起首要的责任,切实做好农村干部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要调动农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对农村干部的学法培训状况开展考试检测,把学法成绩作为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促使农村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推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二)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农村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擂鼓岭地处贵溪市主城区,因城市建设的迅速成长,不少行政村渐渐被城市“包围”。由于土地被大部份征用,村集体获得了可观的土地出让金,一些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村情日益复杂。因此在实施民主选举,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以保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显得迫切,更为需要。要把在街道(镇)党工委(党委)领导下的农村党支部建设作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靠得住的“领头雁”,保证和监督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不断强化基层农村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要在现有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基础上,依法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如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要村务、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干部工作守则,村委会干部责任制等。这些规章制度既管“村官”,又约束村民;既是村干部依章理事的依据,也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有力保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促使村“两委”班子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既不唯上,又不唯我,而是面向群众。村务、财务公开要进一步规范。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务,如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划拨、最低生活保障等,应在确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或每季度向村民公开一次,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或有疑问的公布内容,由村委会开展面对面的说明,并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及财务根据,以确保“两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农村公路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篇7

在巧家县、夏县、安定区三地分别随机抽取106、89、60名留守儿童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巧家县以集中在教室问卷调查为主, 夏县和安定区以走访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内容涉及: (1) 儿童及家庭基本状况。主要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留守情况、家庭生活条件, 父母及监护人文化程度、收入等。 (2) 卫生服务利用状况。主要包括儿童生病就诊费用支付情况、儿童及家长是否参加新农合、对新农合报销满意度、对附近定点医保单位了解程度、对新农合的建议和想法。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情况

1. 留守儿童情况。

巧家县106名留守儿童中男孩50人 (47.17%) , 女孩56人 (52.83%) ;夏县89名留守儿童中男孩41人 (46.07%) , 女孩48人 (53.93%) ;安定区60名留守儿童中男孩32人 (53.33%) , 女孩28人 (46.67%) 。

2.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巧家县留守儿童和父母一方生活的有38人, 和祖辈一起生活的有30人, 和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有12人, 独自生活或住校等其他方式生活的有26人。夏县留守儿童和父母一方生活的有24人, 和祖辈一起生活的有52人, 和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有11人, 独自生活或住校等其他方式生活的有2人。安定区留守儿童和父母一方生活的有25人, 和祖辈一起生活的有25人, 和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有8人, 独自生活或住校等其他方式生活的有2人。

三、分析讨论

1. 留守儿童生病就医时的关注因素。

巧家县106名儿童中生病时有21.7%关注就诊单位与家距离, 57.55%关注医疗技术水平, 6.6%关注医疗人员服务态度, 14.15%关注医疗费用。夏县89名儿童中生病时有27%关注就诊单位与家距离, 50.56%关注医疗技术水平, 9%关注医疗人员的服务态度, 13.48%关注医疗费用。安定区60名儿童中生病时有15%关注就诊单位与家距离, 68.33%关注医疗技术水平, 1.67%关注医疗人员服务态度, 15%关注医疗费用。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医疗技术水平、距离远近及医疗费用水平是影响三地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的重要因素。

2. 孩子生病时一般就诊医院的等级。

巧家县的106名留守儿童, 生病时选择去村卫生所就医的有43名, 乡镇医院的有36名, 县级医院的有22名, 市级及以上医院的有5名。夏县的89名留守儿童, 生病时选择去村卫生所就医的有64名, 乡镇医院的有18名, 县级医院的有5名, 市级及以上医院的有2名。安定区的60名留守儿童, 生病时选择去村卫生所就医的有23名, 乡镇医院的有22名, 县级医院的有6名, 市级及以上医院的有9名。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病就诊时首选村卫生所。从访谈中得出, 留守家庭就诊时最重视的因素:一是家里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二是就诊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由于新农合鼓励基层就医, 越向基层, 报销比例越高, 且基层医疗机构距离家一般较近, 因而三地的留守儿童生病就医多趋向村卫生所。

3. 留守儿童家庭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了解程度。

巧家县的106个留守儿童家庭中, 16.04%非常了解新农合;67.92%听说过新农合, 但不了解;10.37%完全不了解新农合;5.67%不关心新农合。夏县的89个留守儿童家庭中, 7.87%非常了解新农合;69.66%听说过新农合, 但不了解;16.85%完全不了解新农合;5.62%不关心新农合。安定区的60个留守儿童家庭中, 26.67%非常了解新农合;63.33%听说过新农合, 但不了解;8.33%完全不了解新农合;1.67%不关心新农合。

从调查中得出,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还不够了解新农合, 不清楚新农合待遇、报销比例及程序。其文化程度低、医疗保健意识薄弱是造成其新农合认识欠缺及参合率低的重要原因。

4. 留守儿童是否参加新农合对其就医方式的影响。

巧家县90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新农合, 参合儿童生病时有48名选择及时就医;32名自行购药;8名觉得症状轻而暂不管;16名没有参加新农合, 其中3名生病时及时就医;10名选择自行购药, 3名认为症状轻而暂不管。由此分析, 参加新农合能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 促使参合儿童选择及时就医的比率高于未参合儿童。夏县76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新农合, 其中48名在生病时选择及时就医, 13名选择自行购药, 14名认为症状轻暂不管;13名留守儿童没有参加新农合, 其中9名生病时选择及时就医, 3名自行购药。夏县留守儿童是否参合对其选择何种医疗方式没有明显的影响。安定区52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新农合, 其中12名在生病时选择及时就医, 30名自行购药, 10名认为症状轻而暂不管;8名未参合的留守儿童中, 生病时1名选择及时就医, 3名选择自行购药, 4名暂不管。安定区留守儿童中86.67%参加了新农合, 参合儿童生病时更愿意选择及时就医或自行购药。

四、建议与对策

1. 为留守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库。

在调查样本中, 巧家县有28.3%的留守儿童和祖辈生活在一起, 夏县有85.4%的留守儿童和祖辈生活在一起, 安定区有41.7%的留守儿童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监护人年龄较大也是造成留守儿童生病不及时就医的重要原因。所以, 应为留守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库, 并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前往留守儿童家中探望, 并针对自身年幼且监护人年纪较大的留守儿童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减少生病不医现象, 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 增加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数量, 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据《都市时报》2013年3月12日报道, 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有0.23个医生--儿科医生比较紧缺, 从医疗服务提供的角度来考虑, 应当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医疗资源的提供。如对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增加村卫生所的数量;完善定向医学生转入和退出机制, 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吸引和鼓励医学生基层就医、基层在职医务人员继续教育, 保证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3. 加大力度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增加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了解程度。

三地调查样本中, 非常了解新农合的家庭比重都比较小 (巧家县16.04%, 夏县7.87%, 安定区26.67%) , 不了解或者仅听说的比例很大, 而且有的参合留守儿童家庭因不了解定点医保单位, 而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造成了费用自负的情况。因此, 相关部门在农村家庭参保时应以各种形式告知具体的定点医疗机构及相关事宜。

4. 简化新农合报销程序, 提高对留守儿童门诊、住院治疗的保障程度。

由于经济因素等限制, 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在起付线以下的医疗费用难以自付而放弃就医。因此, 提高对门诊、住院报销比例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生病时及时就医。繁杂的报销程序也导致一部分家庭放弃报销而加重医疗费用负担, 相关部门应简化程序, 方便参合人员及时就医, 即时报销费用。

参考文献

[1]钱渊.每千名儿童仅有0.23个医生[N].都市时报, 2013-03-12 (A06) .

[2]张浩, 余园园, 高文涛, 等.农村留守儿童医疗现状分析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 2012, 10 (1) .

[3]段成荣, 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1 (4) .

农村公路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篇8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生存困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幼儿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幼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总体背景下,城乡幼儿教育事业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城乡差别不断拉大,农村幼儿教育形势不容乐观。下面就如何改善农村幼儿园生存状况提几点建议。

一、健全管理体制

(1)应健全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行政部门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县和乡镇政府在教育管理上的职责。(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并做到逐年增长。长期以来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都很卑微,他们的社会保障体制几乎是没有的,没有五险一金,也随时可能被开除。对于这样的问题,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确保幼儿教育经费

在农村,幼儿教师的唯一生活来源就是工资,工资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唯一渠道,虽然教师的待遇近几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与城市教师或者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长期难以维持生计的微薄收入可以直接导致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所以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教育部门首先要保证幼儿教师的工资,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保证不拖欠、不克扣工资,提高他们的生活现状;其次,政府应根据其他企业的平均工资和市场的消费水平,及时调整幼儿教师的工资。这样,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调整工资才能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的生活和心理的平衡。

三、严格幼教资历制度

目前笔者走访的法特镇幼儿园没有本科学历的老师,中专的

占一半以上,有的还是高中毕业,有很多幼儿园教师是小学老师转业当了幼儿园老师,他们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因此他们的课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不知道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而且小学教师转业幼儿园的情况也会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因此,政府应意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给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为教师提供平等、和谐、轻松的精神环境,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理念。

建议首先在幼儿教师上任前一定要考核基本技能,面试合格后给幼儿教师提供培训的平台,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然后定期去比较大的幼儿园学习,定期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核。其次,幼儿园在聘用幼儿教师时,一定要严把教师资格证书大关,逐渐提高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严格幼教资历制度,这也为逐步提高幼教社会地位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吕耀坚,赵亚飞.建构有效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8(02):22-24.

机关档案工作状况调研建议 篇9

一、机关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档案工作相对于机关前沿的业务工作而言,是幕后服务性工作,容易被领导忽视。检查发现有的单位没有将档案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既便纳入目标考评,档案工作也是软指标,没有硬性规定,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对档案工作重视 不够的主要表现:一是档案工作在个别单位领导心目中地位不高;二是对档案工作人、财、物投入不够;三是档案工作人员的经济、政治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二)办公条件及设施不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互查发现,一些单位档案室办公条件及设施离档案规范要求还有差距。如有的机关无专门的库房,有的机关没有专门的阅览室;个别单位的档案装具仍是木柜和铁柜,没有使用密集柜。

(三)档案人员不稳定,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是:个别单位档案人员经常变化,特别是一些单位二级机构档案人员的变化频繁,新人员需要较长的熟悉、适应过程,不利于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个别单位人员变换中,工作交接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档案人员忙于日常工作较多,在深入调查、工作创新上不够。

(四)档案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档案管理的高质量是为档案利用的高效率,但通过近年来互查发现,在档案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上还有差距。表现为:一是有的单位归档分类不够合理,保管期限划分不够准确;有的注重文件的归档,对材料的归档重视不够,个别单位存在有应归档的材料未归档的现象。二是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市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且档案检索工具单一,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质量特别是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对做好机关档案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工作好不好,关键看领导,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首先应健全档案工作责任制,明确主管领导及直接负责的相关领导;其次要建立档案管理机构网络,形成以机关综合档案室为中心,各基层单位、各科室共同参与的管理网络;第三要逐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建档,逐级负责,条块结合的档案管理体制。

(二)把握重点,规范管理。文件材料的归档及管理是档案工作的重点,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的中心。在文件材料的归档及管理中,要把好四关:一是把好文件材料收集关,确保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二是把好文件材料整理关,确保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三是把好文件材料管理关,防止档案的损毁和丢失,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四是把好文件保密关,保证涉密档案的内容不泄密。

(三)加强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保持档案队伍的相对稳定。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省、市档案局可以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各单位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既可请档案局专业人员现场指导,也可到好的单位实地学习。档案人员更要注重自学,既要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又要学习计算机知识等与档案管理相关的知识,做到知识面广、业务精通。在一定时期,保持档案队伍的稳定,才可以使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提高机关的档案管理水平。

(四)完善设施,加大软硬件建设。硬件上,要按照档案规范管理的要求,配备充足的档案柜,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购买密集柜,要有防盗门窗、吸尘器、灭火器、温湿计等必要的安全设施。软件方面,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立足现有信息化设备,对文件材料实行电子存档,对历年文件材料扫描录入,以备将来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其次要由国家档案局或省档案局开发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使档案的管理更加统一化、规范化、科学化、简便化,档案的利用更加高效化。

农村社会状况调研报告 篇10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 —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上一篇:含泪的感悟作文下一篇:三角形的中线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