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2024-08-01

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精选9篇)

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篇1

内容摘要:名著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实的教学情况普遍并不理想。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实际情况与课标要求、高考指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组织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名著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 名著阅读 教学策略

一.中学名著阅读教学与高考考察深层指向的脱节

名著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最典型的体现,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却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的重要一环。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养成,是其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多层次的提升过程。然而,由于名著阅读文本本身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仍然不显著。一是高考的功利性对名著阅读教学指导的偏差。以江苏高中生的名著阅读实践为例,用高考的形式对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考察,并且《考试说明》框定了十余本名著作为考察范围,为了追求分数,教师研究命题特点,将所考名著的情节梗概、人物分析等内容整理出来使学生快速消化,以题库等方式进行针对性训练,用这种方式替代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使名著阅读成为“伪阅读”与“不悦”的读。名著阅读不仅未能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助力,反而成为其负担。二是名著阅读停留在表面功夫。学生始终在文本的外围,围绕着相关讲解,对文本进行一些简单的理解与识记。学生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不能以解读者的姿态对文本进行“向我性”的解读,掌握了这个文本却没有掌握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名著阅读最终指向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并?]有实现。

而在实际的高考中,命题者显然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有明确的较高的要求,考题的深层指向是对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察:

以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为例:

☆2013年第23题(2)

《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4年第25题(1)

《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2014年第24题B选项:

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以上三道题目就体现了命题者在题目命制过程中体现的对学生名著阅读能力要求的跃升。第一道题目,围绕主要情节展开,只须学生对文本进行赏析,对文本内容有所认知,基本能答对此题;第二道题目,则须要学生结合相关情节,站在全书的角度进行理解,实现名著的立体感知,继而解答此题;而第三道题目显然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了更大的要求,要求学生勇于去质疑、批评文本。综合这三道题目,命题者分别要求学生在名著阅读上实现由欣赏文本到理解文本,进而实现文本批评的提高,指向了阅读思维的纵深构建。

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浅尝辄止,教学零散不成体系,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缺乏好的任务驱动,学生阅读不够深入,也势必不能达到设想的能力层级。

二.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2018年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将“整本书阅读”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对名著阅读学习做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系统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就目标来讲,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别作了要求;就过程而言,对学生、教师、课程资源也作出了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对名著阅读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没有整本书阅读就没有真阅读。以往的名著阅读往往被称为“课外阅读”,名著阅读大多是教师以假期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如何读的、效果如何,都没有实际性的反馈。“伪阅读”普遍存在于教学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在:名著阅读的功利化、速食化,教学随意松散,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等。这样的伪阅读显然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

学生是名著阅读的主体,真阅读归根到底是学生的阅读,但是真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新课标就整本书阅读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1]

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则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学生须要能够正确地认识文本,甚至学会“批评文本”。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理解文本、鉴赏文本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本从“向他性”向“向我性”转变。通过阅读来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真阅读的目的,同时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的提升与发展”的要求与反映。

三.任务驱动下实现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基于上述要求与现实情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是相对高效的。任务驱动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以“任务”为中心,教学活动围绕任务展开,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中,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驱动下,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和多维互动来完成任务,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1.促进思维的任务驱动

思维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功利化,强调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设置合理、贴近文本的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拓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具体做法有:1)利用收集图片、视频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布置让其收集认为最符合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图片并说出理由的任务。文字阅读运用的是人的抽象思维,通过查找图片的方式,将学生对人物抽象的理解转换为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样的任务驱动,与文本阅读紧密结合,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强文本阅读的形象感。2)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形式理清人物关系和情节故事,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三国演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描写关羽的情节加以归纳概括,并用图表的形式理清关羽从“温酒斩华雄”到“败走麦城”及最终走向人生终结的脉络。诸如此类的任务驱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重要情节。3)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追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哈姆莱特》时,布置查阅写作背景、文本相关的文艺评论等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哈姆莱特的悲剧仅仅是命运悲剧吗?”的问题,利用时代背景的知识向学生追问哈姆莱特成为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

2.促进理解的任务驱动

名著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是对文本的理解,然而由于文本本身存在的阅读障碍,势必导致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困难。教师须要巧妙地设置相关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的理解,搭建文本理解与思维能力之间的桥梁,促进对文本的深度解构。比如,在《呐喊》的阅读教学中,设计“将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进行分类”的任务,通过人物分类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庸众”的认识。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庸众”这一概念进行理解,教师可以补充鲁迅的一些杂文,以及鲁迅的相关人物传记,以此加强理解。积极构建以名著文本为核心的阅读任务群,以此推动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发展,加深思维深度,培养有深度的理解能力。在这一任务驱动中,必须要看到教师积极引导的作用。黄厚江提倡“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教师要多读,更要先把名著读懂、读通、?x透、读深入,才能发现和确定一本书的教学资源,[2]把它转化为名著教学中的任务。促进理解的任务驱动,教师的阅读是第一步。

3.促进写作的任务驱动

名著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具有积极的迁移作用,设置合适的任务驱动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正向迁移,实现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如,在进行名著《水浒传》的教学中,让学生仔细阅读鲁智深、李逵的相关情节与具体描写的语言,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两个人物性格之间的异同点。同样是粗犷的人物形象,鲁智深是粗中有豪,李逵是粗中有细,比较这两者之间语言描写上的差距,进而进行迁移,指导学生习作中也可以借用相关手法。名著作品往往在语言、情节等方面具有典范性,可供学生作为习作的借鉴。教师应当抓住其中可供迁移的教学点,巧妙设置驱动任务,激发学生探求兴趣,进而实现这种读写之间的迁移。助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

四.整合与开发外部资源促进整本书阅读

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就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也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3]校本课程资源对课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名著阅读的过程对校本课程资源的依赖更要显著。

从校内资源来讲,教师、课堂对于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文章已有讨论。此处着重阐述校外资源对于名著阅读的影响。校外资源主要有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校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相比校内资源是难以控制的,但是校外资源对学生名著阅读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略。尤其是家庭教育,父母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者可以陪读,鼓励其主动思考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民族文化背景、时代特征都是丰富的资源,我们倡导学生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学生通过旅游,网络资源等途径都能很好掌握民族文化与社会环境,对理解文本、形成自己的思考意义匪浅。

整合与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对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是巨大的,但是这些途径应该是建立在配合教师设定的任务驱动之上的,只有通过整合资源,校内外配合才能使校本课程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五.结语

反思现今名著阅读教学快餐式、功利化的现状,根据新高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提出了从任务驱动这一角度出发展开的一些教学策略,但是名著阅读教学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深水”难题,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期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独特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黄厚江.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7(10):17-19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任务驱动,学生自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真正实现由内向外的任务演化, 帮助学生建构探究、自主、实践的高效学习体系, 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具体来说,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情境

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人本教育观,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且被学生喜爱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情境设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帮助他们明确任务。小学生受各种因素限制, 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相对匮乏, 很难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行讨论, 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 在学习《猴子种果树》一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或播放动画, 组织学生观赏, 然后提问:“同学们, 你们种过树吗?你是怎么种的?你有和文中的小猴子一样的经历吗?”问题一提出, 学生兴趣很浓, 大家相互讨论, 积极发言。我们不难发现,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 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调动自身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 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 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合理分组

任务驱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众所周知,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个人不仅要具备良好技能, 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此, 教师应创建合作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 借助其他同学的力量, 共同完成任务, 达到目标。首先, 小组的划分应该由教师科学规划。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特点、性格爱好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地划分小组, 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协同进步。教师还要任命小组长 (可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长) , 方便管理。在布置任务时,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发布, 确保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参与到任务中, 并且引导各小组自主分配任务, 这样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锻炼学生之间的默契。例如, 在进行朗读时, 可以由小组成员自行分工, 明确各自任务, 合作朗读, 体验文章情感。

三、巧妙提问

提问是运用任务驱动法过程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提问时机, 灵活掌握提问方式,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条件。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为了有效发挥提问的价值,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在提出一个问题后, 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 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问题的难度, 要尽量避免在问题提出后立刻指名回答, 这样可以为其他没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次, 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 不要使提问流于形式。例如, 在学习古诗《江南春》时, 在理解古诗含义后可以提问学生:我们能不能把“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啼”字换成“叫”?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古诗中用字的精妙和古诗的意境。此外, 教师提问时要学会制造悬念, 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兴趣, 不要提问在原文中马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要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文章中探寻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 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明确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主要经历了“出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任务评价”四个阶段, 教师要从这个四个阶段入手, 使任务能够环环相扣, 与此同时, 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 使其学习过程更加顺畅。首先, 教师在出示任务时就要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各个任务之间相互连接, 层层递进, 教师对学生需要完成任务的步骤可以先进行分析操作, 做重点示范, 将任务落实到学生手中。其次, 任务的实行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时要密切关注学生表现, 以便给予适时指导, 也可以将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记录下来, 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之一, 将其纳入评价体系。最后, 教师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评价, 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激励, 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做出细致的点评, 以此提升其任务完成的质量,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一个检查。另外, 教师要在评价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也是启发、驱动学生自学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梁新勇.任务驱动在小学语文作业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25) .

[2]王景国.小学语文任务驱动法教学探究[J].学周刊, 2015 (20) :82.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3

一、设计阅读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动力。因此,在高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师需要做的是找出阅读材料中一个恰当的点,然后设计阅读教学的导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时,可以先播放相关的励志视频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再总结学生的观点。在此处教师可以引用和志刚的例子:“他双手残缺,依然克服重重困难,在强大的意志力支持下,用嘴写字,从而创造出‘口写体的书法奇迹。现在大家来看看另一则享誉中外的残疾人故事。”学生会主动阅读这篇文章,探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教师在导入中将相关的资料以及实例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从心理上接受阅读文章,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状态激发至一个十分活跃的状态,从而优化阅读效果。

二、合理安排任务,明确阅读目标

在任务驱动模式下,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特定学习任务来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对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任务的科学安排就是整个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要围绕重难点展开,从而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任务,然后再将学习任务与学生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从而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能力。

如学习《赤壁赋》,这篇古文是“以文为赋”,采用了骈散结合这一形式,需要学生对文章的精美语言加以鉴赏与品味,然后再了解主客问答的赋体手法,从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景、情、理交融的这一特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第一个阶段是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大概含义;第二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进而感受作者人生观中的辩证思想;第三个阶段学习的任务是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后能够背诵。

三、构建任务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学习中也应该体现其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在阅读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信息,抹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个性。基于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阅读活动。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完全放任学生,不能使学生离阅读主题越来越远,而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展开自主性的探究和交流,让学生的能力在阅读中逐渐得到提高。

如教师在讲授《雷雨》这篇课文时,首先需要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其中一个是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人物有不同结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反复研读人物的对话,进而理解他们各自的需求,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归宿”,提高学生对戏剧知识的掌握度。

四、 设计教学任务,加强阅读指导

由于学生在上一个阶段已经熟悉了阅读的任务,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设计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而且要着重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如学习《赤壁赋》这篇古文,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词类活用现象难以掌握,如句子“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其中的“歌”是名词用作动词,在翻译中应译为“唱”。再如句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该翻译为:打鱼砍柴。教师要对这部分知识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理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苏轼,进而领略其乐观旷达的心境。

又如《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生要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与情景交融这一写作技巧。其中,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要将这一重点知识介绍给学生。

总之,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可以突出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理念,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逐渐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指导者;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试论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 篇4

梁化中学 陈伟强

摘要:读好名著,可以陶冶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名著阅读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名著阅读的方法指导、兴趣激发、课外拓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关键词:阅读方法

激发兴趣

有效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目标中指出: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只三部名著。相应地,名著成为语文中考的必要内容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名著阅读教学内容宽泛,不容易把握,而学生也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学生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充当一个名著阅读的引导者呢? 下面本人就简要谈谈个人的粗略做法,:

一、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之前,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水浒传》,应对施耐庵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童年》,就要了解高尔基的童年遭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主要就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所导致的。

二、教师在知道名著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大概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是写以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为故事主体,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因此,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大概情节 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三、让学生结合相关学习资料,试着自己去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如《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等都是人物的性

格使然。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

四、指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以读促写,模仿写作,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初中生适当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材料积累多了,写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有“左右逢源”的感觉。来源于社会生活,还有就是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和成果,这就要靠阅读来积累。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做好读书笔记,摘录著作中的精彩片段、优美词句,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肯定有作用。

譬如:读过《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片段,)和《智取生辰纲》(《水浒传》片段)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学习、模仿这两篇课文中写天气炎热的方法,或者自己写写读后感,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五、影片片段激发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过程中可结合影视材料进行阅读。

很多学生都喜欢直观形象性的阅读。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文字复读,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譬如:本人在指导学生阅读九年级的《智取生辰纲》(《水浒传》)这一情节时,我就先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然后才让学生阅读文字。这样,学生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就会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

六、开展读书交流会、读后感或者“我是演员”等拓展活动,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名著内容丰富,字数很多,有部分学生因为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原因无法读完整部名著。因此,阅读时可以采取讨论交流来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两周举行一次,交流会可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最为形象生动的莫过于“我是演员”这一活动了,或许因为学生能亲身参与表演,或者写过心得体会,从而使得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提高。

七、以选入教材的名著阅读拓展到课外名著阅读

重视课本上的“名著导读”和入选课文的名著片段内容的教学,对学生了解整部名著有很大的帮助。初中阶段的每册教材,都设计了“名著导读”板块。7~9年级课本中只有十篇课文是名著的片段或相关文章,分别是九年级的《智

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傅雷家书两则》,八年级的《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音乐巨人贝多芬》、《荒岛余生》。这10部作品应该重点分析,逐一吃透,期望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要让名著阅读课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切实的措施与相应的办法。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中队七至九年级的阅读目标为依据,结合中学生心智成长的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相信在广大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学生必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2]、张书军《纵向多重阅读--文学类课文教学的核心[J]》 语文教学通讯,2008(9).。[3]、赵志伟编著《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 华师大出版社,2007年9月。

[4]、肖莉《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 [J] 》 语文教学通讯,2008(3)。

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篇5

扣开孩子的心灵之门――以名著《三国演义》教学为例谈语文课外阅读交流课的策略

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 224000) 黄健锋

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的知识积累,是学生全方位获取语言信息、立体化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将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功夫在课前。做好阅读交流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外阅读前,学生往往对要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有些甚至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某本书进行细致的指导。我想至少达到以下目标。

1.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宁愿每天花两小时看电视、聊天,尤其是六年级学生,面对网络游戏可以废寝忘食,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因此,我们要想促进学生阅读的实效,首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选的方法也不外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世界,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自然走近课外阅读。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六年级学生对这本名著还是有些了解的,但多数了解是片面的,有些甚至张冠李戴。看到这一点,我就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人手,本着正本清源的思想,我将游戏情节与名著内容相比较,同时还告之以历史真实。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名著提起了兴趣,也逐渐认真地读书了。

2.训练良好的读书方法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们也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步骤。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按由浅人深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初级阅读:主要读出基本的字句,了解书的结构、作者、序、摘要、目次、版权页等项目。

(2)检视阅读(略读):了解关键情节,叙事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

(3)分析阅读(精读):彻底完整地阅读,充分地理解和消化,做批注,做摘要、笔记。写读后感等等。

(4)比较阅读:同时读几本不同观点的评论,再读一些历史书籍,如《三国志》《资治通鉴》等等,了解历史真相,研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升华在课内。把握阅读交流方向

小学生虽已有了较强的求知欲,但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阅读常常带着盲目性,易受自己的思想认识、兴趣取向,社会不良倾向等等的影响。(语文教学论文 )因此,在阅读交流的课堂上,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学生阅读交流的价值观取向。如何把握住这种方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精心设定话题

阅读交流会中的讨论是核心环节,讨论效果取决于话题的设定是否合适。比如《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值得讨论的话题很多,而我所选择的话题是对“三国英雄”的再认识,贴近学生生话,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我牢牢地把握方向,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所谓英雄是“胸怀天下,惩恶扬善,为民请命”的人,目的是使学生对英雄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受原著“抑曹扬刘”的这种封建正统观的影响。

2.关注内容交流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多元的,除了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外,还有语言风格、表现形式等的影响。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有必要对这些作适当的渗透与引领。 我在上阅读交流课时,就引入了曹操的诗歌《短歌行》,目的除了通过诗歌来认识曹操的志向,感受曹操的英雄品质之外,还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结构,语言表现形式等等,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做一些准备。课堂上我还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大气磅礴,尝试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影响在课外,享受阅读交流乐趣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我认为阅读课更应注重课外的影响。

1.适度拓展

一本好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仅靠一节课,或一个月的.交流远远不够。我认为阅读交流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促使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再挖掘、再思考,从而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课后拓展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的阅读课上,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如下。

(1)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其他英雄人物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写一篇读后感。

(2)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了解历史和英雄人物。

2.建立平台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篇6

一、任务设计目标明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它决定了一节课主攻的方向。而“任务驱动教学”就是符合这一实际要求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提前设定好的一个具体任务去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于化学教学而言,本身具有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特点,所以教学中任务设计要注重以实验为主要形式,目标明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课,为了使教学任务目标明确,笔者的教学设计为:

1.首先在备课时确定要了解的金属化学性质,包括跟氧气的反应、跟水的反应、跟酸性溶液的反应以及跟金属的碱性溶液的反应,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教学任务;

2.选取活泼的金属钠,比较活泼的铝、铁,不活泼的铜分别为代表,设计钠、镁、铝在石棉网上点燃、钠放入水中、铁、铜和盐酸溶液的反应等一系列实验;

3.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内容,并根据反应所需的不同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的特点,得到金属活泼性的顺序为钠>铝>铁>铜,得出金属活泼性顺序表;

4.通过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的反应,学习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将性质学习与化学计算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几个任务的设计,将教学内容都融合在任务中,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进行任务探索,研究了金属单质、金属的相关化合物及盐等之间的联系和性质递变规律,这样使知识的学习更系统且在操作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任务设计符合认知,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对于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的这句话,笔者非常赞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是来源于兴趣和内心对知识获取的需求,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对任务设计要注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只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能够根据学生真实诉求来设计来源于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其主动认知的自主学习热情。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中关于离子平衡内容有《盐类的水解》一课,因为“盐类水解”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为了跟之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以降低学习难度,笔者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

1.以生活情境引入,课前准备一份“84消毒液”的说明书,了解该产品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且“84消毒液”会使衣物褪色,这是生活中常用到的物品,对它的研究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84消毒液”经pH试纸检测后显示为碱性,明明是一种盐溶液却显碱性的原因是什么;

3.探究原因的过程笔者设计三个任务,一是用之前学过的平衡理论解释盐溶液显碱性的原因,并设计实验以证明自己的猜想;二是进一步探究盐溶液显碱性的实质,引出盐类水解的概念;三是广泛归纳盐类水解的规律,学会表述盐类水解的过程;

4.练习解释次氯酸钠溶液显碱性是由哪些离子引起的,用水解知识解释其他盐溶液显现酸碱性的原因。

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吸引下,以任务设定为“导航仪”,使其真正起到“驱动”学生学习的作用,引领整个课堂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设计与生活结合的任务还能培养学生化学知识的实用意识。

三、任务设计注重引导,提升学生创新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其实是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机,那么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只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被动的接受进而在后续学习实践中进行模仿,然而,任务驱动把所有教学内容蕴含在任务中,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动手操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开动脑筋、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一课,考虑到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的一节内容,笔者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

1.复习初中学习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给出CO还原氧化铁反应的方程式,请学生判断该反应属于哪个反应类型,该反应有氧化反应的特点,同时又有还原反应的特点,经这样的引导帮助学生引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名词;

2.提示学生关注反应中两种物质得氧和失氧的情况,以得失氧情况表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存在化合价的变化,以化合价变化为特征表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3.因为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所以引导学生探究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电子得失,让学生总结以电子得失为特征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4.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引导学生根据电子得失情况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一改传统课堂“照本宣科”的现象,也就解决了学生“囫囵吞枣”的弊病,长久之后形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种模式,可以刺激他们进行积极思考,让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增强课堂创新意识。

四、任务设计层次分明,解决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是中国几千年来对教育工作者亘古不变的道理,因为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学生由于智力和非智力等各方面原因,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差别很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要求。而“任务驱动教学”在任务设计上既包含基础任务,又有各任务的延伸和拓展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一课,化学反应速率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所以笔者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为:

1.设计问题: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通过怎样的反应现象表现出来?

2.设计实验将锌粒放入5mol/L的盐酸溶液中,反应10s后,发现盐酸浓度变为1mol/L,据此列出反应速率的计算式,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等;

3.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会受到反应条件、反应物状态等的影响,得出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增大反应溶液浓度、增大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等都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4.如何利用反应限度知识,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高炉炼铁中如何提高煤的燃烧率等实用问题。

这样层次分明的任务设计,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给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体现出来,进而培养成独具特点的创造型人才。

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可以通过合理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养成,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顺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值得大力提倡。在后续教学中笔者将不断深入探究,争取将“任务驱动”打造成教学主要方法。

(收稿日期:2015-08-12)

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浅探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 语文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4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主旨在于利用设定的任务,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自主解题的能力。目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应试教学的情况,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够。在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更能够找到自身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本质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设计任务,引发兴趣

既然是任务驱动式教学,那么任务就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那任务是什么、如何设计任务就应该是教师要认真想明白的主要问题。首先,教学任务应该由浅入深。对小学生而言,语文并非要起到提升其文学素养的作用,而主要是培养学生文学思维、口语能力以及写作和阅读能力。因此,设定的任务不能太难、太偏,要仅仅围绕语文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接受任务时不紧张、不害怕、不拒绝。其次,教学任务应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设计的任务要从生活中而来,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如,通过学生喜欢的喜洋洋、美洋洋等动画形象,以小短剧的形式呈现任务,这样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安置”到学生的生活中。如在看动画片中知道某一情境、某一句子、某一词汇后,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这些词汇、句子等,再造一个句子。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任务接受的程度。最后,教学任务应该有的放矢,不可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学习能力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这样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提升任务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解决任务,自主学习

在设计任务后,教师还要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从旁引导,不断给学生提示,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如何表达情感是小学生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他们不会表达,也不懂得该如何表达自身情感。这对学生日后的写作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可以布置任务:利用一周时间,观察自己的父母,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并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在班级分享。一些内向或孤僻的学生往往不爱或不愿表达。这时,教师就应该从旁帮助,点名让其发言,并让全班学生给他鼓励。逐渐地,这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变得合群、开朗。在不断的表达过程中,学生对说情感、表达感情的勇气越来越大;同时,从他人的发言中,他们能够理解、体验情感,提升对情感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思考任务,深化主题

语文是思想意识的进出口。通过语文,人们学会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意愿。这要求人们具有较清晰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体系。如果将教学任务仅盯在课本内,就会限制语文教学的宽度和广度,也无法实现兴趣教学、个性教学。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这个任务背后的内容进行思考、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如,一些涉及社会现象、道德观点的任务和问题,就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体会,甚至根据这一任务做一个专题,出一个板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运用语文、活用语文的能力,更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比如,针对当下社会的焦点问题“扶老人”,我们就可以进行一次名为“该不该扶”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最后,应该让学生明白在遇到这种问题时我们应该、也必须扶起老人,因为这是应有的道德底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千万年的精神底线。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树成松.小学习作教学高效性策略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3(14).

[2] 刘志伟,刘伟.小学作文教学探析[J].吉林教育,2013(11).

课堂教学策略之任务驱动 篇8

教学是育人的工作,更需要讲究策略,因此,教学策略也是教学艺术。任务驱动就是用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任务,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艺术。

任务驱动策略的实质是“驱动”。有一个寓言,说一头驴突然停下来不走了,主人无论是在前面拉、后面打,都无效,这时,一个孩子拿一把青草在前面走,驴子就跟着走了。故事中,“青草”就是“目标”,用青草引诱驴子走,就是“驱动”。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两条道理:其一,人的活动是受目标驱使的,目标不明确,活动就没有动力。其二,目标应该有吸引力,吸引驴子的是“青草”,如果你给驴子放音乐,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实施任务驱动策略呢?

任务设计是重要环节

作为教学策略的任务,应该既蕴涵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内容,也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所涉及的任务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分析空间、探索空间、交流的空间、拓展的空间。任务要富有挑战性,要能提供创意的空间,能激发好奇心,有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任务设计时要突出任务的真实性。真实的任务,与学生们的直接经验有关,应使学生感觉重要或感性趣,促使他们“要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所蕴涵的知识与技能,应以基本的、基础的为主,使其具有迁移效应,易引起学生一系列的联想和类比,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其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供途径。任务本身是特殊的,但它也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设计任务的最大误区是把任务作为一个具体操作的目标。由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太具体,学生往往不需思考分析便可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也无需拓展,因而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必然孤立。这样的任务使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设计任务的另一个误区是试图用任务涵盖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生怕漏掉了某个知识或技能,因此,在任务中设置了很多与实际不相符的内容。类似这样的任务,往往会使学生厌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要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要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任务分析,突出问题,自己去探索。在这种问题的提出、解决的不断循环中,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这种主动性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将原有知识库中的相关知识再现,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明确的任务,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提出问题。因此,任务必须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驱动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追求,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提问的能力,就有可能独立地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地使学生能够提出深入实质性的问题,并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逐渐形成学生的独立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被动地接受形成的,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构建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比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和不可替代。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给学生的指导要恰到好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不要老师,更不是老师可以放下不管。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求,提出探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有序进行。要适时启发诱导,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学生的关键问题稍作点拨促成突破。无论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并从中归纳出基本过程和方法,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篇9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中英语 阅读课教学 设计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英语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多个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其英语知识水平。而且英语阅读课能够培养学生的言语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因此,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更具特殊意义。

一、任务驱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更具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与要求,高中英语阅读课主要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果教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会更加仔细、认真,相当于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可以解决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而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教师制定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教师再检测,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活跃。

再次,可以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方法,高中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英语知识,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运用自己的方法或技巧阅读英语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实施

1.任务驱动下高中英语阅读前指导。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课前引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有效的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所以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材料展示法,在阅读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阅读内容安排学习任务和主题信息,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筛选资料,并且在课堂上展示,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提升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够满足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

(2)问题导入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上,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一些科学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分析课文,不仅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英语课程中,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回答问题时有效锻炼和提升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任务驱动下高中英语阅读中指导。任务驱动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阅读中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在阅读中,教师需要想方设法,采用一定的方式把学生带到英语课程的正文之中,然后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阅读和讲解,这也是阅读课教学的主体环节,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设置任务,锻炼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首先,速读,通过对阅读时间的限定,让学生采用速度较快的方式阅读英语课文,大体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题,让学生扑捉到课文中的關键语句,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速度中寻求答案;其次,细读,细读指的是学生在速读整篇文章之后所进行的全面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取英语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有利于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主旨。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以寻找主题句为任务,课文的主题句一般位于开头或结尾,通过寻找主题句可以理解文章大意,同时把握段落之间的联系。

3.任务驱动下高中英语阅读后指导。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阅读完英语课文之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此时的任务驱动可以话题讨论,教师设置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对它们进行分别讨论,从而巩固对文章的理解。话题讨论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总结和善后环节,教师可以把课文主题提炼出多个小标题,让学生针对这些小标题进行重点分析和讨论,以此来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文。另外,对于部分故事类的英语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续写或者是改写,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输出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或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探究精神,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终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三、总结

总之,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供无限的动力,最终有效提升学习效果,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马俊玲.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28:178-179.

[2]宗小飞.任务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技视界.2014.32:275+315.

上一篇:自我介绍50字下一篇:关于失败的高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