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2024-07-22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2

多媒体教学兴起后,在教学教程中,引入视频动画已成为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诚然,视频动画能以其形、光、色、声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视频动画的运用却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视频动画辅助教学的作用。

以下是《孙权劝学》公开课的导入实录:

1.请同学们观看《刮目相看》的成语视频动画。

2.师:请问里面有哪些人物?

生:有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这位同学看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板书标题,之后进入文本学习)

在此,笔者首先要肯定授课老师针对文言文《孙权劝学》而选用“刮目相看”这一成语视频动画的合理性与可取性。

视频动画的“介入”教学,要确定好三个“支架”:一是活动性支架的易创设性,二是主问题式支架的可比较性,三是概念性支架的趣味性。而“刮目相看”这一成语视频动画可以说是文言文《孙权劝学》改版后的视频版,恰好满足了视频动画“介入”教学的三个“支架”,便于创设情境,在比较中探讨文本,增添了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随之而来的师生问答,就会发现,这里所谓的“视频动画导入”,看似在创设一个愉悦的教学情境,实则是“两张皮”式的导入,导入教学情境与此后的教学活动没有什么关联性。让学生看视频动画,本意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际上,视频动画对学生的天然的吸引力,的确唤醒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在看视频动画时眼睛是发光的,笔者注意到他们有很多话想要表达。然而授课老师忽视了视频动画资源在生成话题、拓展文本、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的生成价值,对视频素材与所授课文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充分挖掘出视频动画与所学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把视频动画资源作为“导入”的素材,让二者陷于简单的人物相连的泥沼中,让这个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新奇的事物处于一个不变的状态下。我们都知道,一个不变的、死的东西再怎么新奇,这种新奇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样一来,视频动画的播放,不但不能起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更无从说激发学生对本就略嫌枯燥的文言文文本产生深层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公开课上,仅仅以二者之间简单的人物相连导入课文的作法,可说是大材小用,甚至可以说是对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这一教育资源的浪费。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成了公开课上的噱头。

二、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实用价值

要真正发挥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走过场,就不能对视频动画的运用停留在新奇的层面上,停留在吸引学生的眼球上,停留在视频动画与文言文文本中人物的简单相连或相关上,而要充分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

要挖掘视频动画对文言文文本的教学价值,就要从二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入手,把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加以比较、筛选。以相同之处关联视频动画与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不同之处比较探究,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伴随着趣味性、形象化的视频动画,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阅读文本的知识及技能。

下面以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孙权劝学》为例,为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价值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

1.运用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易于创设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情境

内容上,二者是同一题材的小故事。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与课文文言文《孙权劝学》都来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吕蒙在主公孙权的劝说下,认真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长进,让向来看不起他的文臣鲁肃对他刮目相看,并与他结成朋友。二者在人物故事情节上相互重叠又互为补充,这为创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与便利。在《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看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设疑导入,通过视频动画与课文文本的对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视听结合,易于入情入境,产生学习兴趣,进入探究的良好状态。

2.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拓展了文本内容,便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

虽是同一题材的小故事,但二者为了各自的目的都对原材料进行了艺术加工。成语“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而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为了突出成语的寓意,视频动画把重点放在了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上,尤其是学习后,通过吕蒙与鲁肃间的场景互动,强调吕蒙的变化之大,甚至让一直瞧不起吕蒙的鲁肃也对他惊叹不已,还和他结成了朋友。而对于孙权劝说的过程则简略交代,以孙权的一句话一笔带过。

课文《孙权劝学》则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要真正读懂《孙权劝学》,就要首先明确《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史书,它为何而编。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对内容选择有严格的准入门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内容。像屈原、李白这样中国文化历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没有出现在书中,因为他认为对政治没有助益的人和事就不写。梁启超曾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康熙曾留下107条批注。也就是说,《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皇帝日理万机,很难自己去总结治国经验,所以司马光把历史上所有围绕政治成败的事情缵成一根绳子,用编年体写出来,供皇帝借鉴历史之用。明白了《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我们也就明白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孙权劝学”,而不是“刮目相看”了。作为大臣的吕蒙有如此大的变化,恰恰是作为主公的孙权劝说得当的结果。所以文章详写孙权劝说吕蒙的过程和鲁肃对吕蒙看法的变化而略写吕蒙学习的过程,正是为了让后世的皇帝能够借鉴孙权的做法,培养大臣。

二者之间内容上对原材料的不同选择,提供了比较的可能。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比较思维,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浮于表面。而在同题材的视频动画介入的语文教学中,以有趣的视频动画来触发学生的思维,以视频动画为契机,让学生在视频动画与教学文本之间进行比较、渗透,可以不断地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推向更高的层次。

3.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以视听的生动性打破了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便于生成话题,增添文言字词积累的趣味性

形式上,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与文言文《孙权劝学》形成了互补,视频动画刚好可以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为其注入生机。

《孙权劝学》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虽然可以通过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来翻译了解,但是毕竟生涩的地方很多,学生很难有感观认识,甚至有些学生对文言文还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而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将用古代汉语所描述的内容变成以现代汉语所陈述的形、声结合的画面,使艰涩、枯燥的文言文活跃成为现代的、动态的画面,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文言文字句与现代普通话的转化,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他们要学习的课文产生直观的认识,生成话题。

综上所述,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的介入,对于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进行文本探究(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写作借鉴等方面),亦或是生成话题,增添文言字词积累的趣味性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三、视频动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视频动画,应该明确的是,视频动画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把它当成是一种万能手段,但也不能只将其流于形式,只作为公开课的噱头,而应将视频动画有机地和教学文本进行整合,以视频动画为枢纽,根据教学文本的教学目标及其难重点,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的平台,有效地实现阅读文本与视频动画的双向互动,引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以实现视频动画对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的最大化。

下面以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介入文言文《孙权劝学》为例,探讨将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运用方式及其效用。

1.以视频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探讨兴趣

就文言文而言,文言字词积累是《孙权劝学》的教学目标,也是重点,但不是难点。作为一篇初一下册的第三篇自读文言文,课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且学生已有前面的七篇文言文学习作为基础,在翻译课文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问题不大,所以学生容易忽视其中存在的几个需要注意的古今异义的重点字词。可将这几个字词的学习放在课堂讨论中,在视频动画人物语言与课文人物语言的比较赏析中加以落实。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为例:

师:我们通过视频动画了解到,吕蒙通过学习,使向来看不起他的鲁肃对他刮目相看。那么吕蒙是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学习呢?视频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吕蒙开始时对学习的态度?

当学生找出来之后,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激发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探讨兴趣,在比较中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倒装句式,积累虚词“以”和实词“辞”的意义。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自然兴致勃勃,这样一来,既可以破除文言字词积累的枯燥,又能有效地提高文言字词积累的效率。

2.以视频动画拓展文本,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就人物小故事而言,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运用视频动画。那么,在运用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时,就要将其故事情节与课文《孙权劝学》的故事情节相联系,以两者之间情节上的重叠与互补使学生对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有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以吕蒙的人物形象为例:

师:请同学们复述所看视频动画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吕蒙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除了视频动画中呈现出来的吕蒙,通过课文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吕蒙身上什么样的品质?

通过复述视频动画,强化学生对成语“刮目相看”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形成对人物吕蒙的初步认识与评价,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吕蒙这一人物形象。

3.以视频动画生成话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写作人物的技巧

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作为一部完整的视频动画,其围绕主题为片名命名、设计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描述事件的手法等,与文本《孙权劝学》的创作有着惊人的相似。若是将指导主题人物写作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话,可以这样来设计情境,生成话题,激发兴趣:

师:都是讲发生在吕蒙、孙权、鲁肃之间的同一件事,为什么视频动画取名为“刮目相看”,而课文却取名为“孙权劝学”呢?二者可不可以调换名字?为什么?

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命名生成话题,引导学生从主题、选材、详略的处理以及人物描写的手法和角度上,将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与课文《孙权劝学》进行比较,教会学生如何围绕主题人物对素材进行选择,进行详略处理。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学生还可引导他们编写视频动画《孙权劝学》的剧本,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拍摄视频动画《孙权劝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视频动画的介入不应仅仅是公开课上的一个噱头。视频动画对于语文教学在创设情境、拓展文本、生成话题、增添趣味性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视频动画的运用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以其不断深入的探讨,赋予学生以更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新奇感。唯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发挥出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篇4

今天我听了《孙权劝学》,感觉大有收获。新课标下的目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到质疑、合作探究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段老师本课目标的确立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目标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段老师积极发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本完成了预设目标。个人觉得段老师本堂课的有点基本体现如下:

一、简语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妙用名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产生激趣效应。板书课题有意识的将“劝”和”学”分开,也是一种独特的板书形式。

二、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出语气停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个层面的朗读,目的在于读通。段老师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再合作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起到引领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在这一步后面又有当堂训练,形成知识反馈。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的内容紧扣大纲的要求“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减少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有明显的针对性,扣住了目标教学的要求。

三、由语气评析到人物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个亮点。

本环节的设计是整堂课的亮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体会说话者语气来把握人物形象。同时通过评价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发现。每一次的诵读都能看到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的深入。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对话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的自评自译又是一次字词句翻译的课堂检测,是学与练的有效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但也有问题和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读的不够,学生思考的不深,分析问题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当然本堂课有还存在不足,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没能尽情地展示学习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

教学目标中中直接用“品读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这样一个问题来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显得单薄了些,前面是否应该加上“抓住对话中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这样一个环节。我想“品味人物对话”应该就是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没有对人物的把握,恐怕“评价人物”也是空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就文章而文章,缺少延伸和提升

更应该具备延伸课堂内容的欲望。从导入到介绍课文的出处,到最后的人物评价,始终没有感受到大语文思想,总是局限于课文,虽然段老师设置了一个品读的情境,却因为缺少详实的例证而显得突兀而不自然。虽然有关于人物的介绍,却只是简单的出示,而没有能跳出文本高于文本。语文教学应有赖于提升学生的素质,要有大语文观,不能为了指向而指向,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也指向不了什么。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5

课标要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表演法。

3、比较阅读法。

4、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三爱一守: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教、遵纪守法。

一、导入课文。

音乐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 卿 岂 邪 孰 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谓,对„„说 卿,君对臣的称呼,你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辞,推托 以,拿 多务:事情多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学官 但:只不过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孰若孤?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乃,于是,就 就,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论议,谈论议事 才略,才干、谋略 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何,怎么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六、作业:注音5个,解释词语10个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

就学——议论 鲁肃——大惊结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 “两个相结合”就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思考讨论: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殷切希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惊讶不解的语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问句,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语言(人物对话)(5)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三、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延伸

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 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学有所成.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

1、假设你也有个朋友象吕蒙一样不爱学习,你要劝你的朋友学习,你会怎么说呢?写写看。

2、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孙权善劝;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 辞学——就学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才略大有长进。

论议 轻松调侃

七年级《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6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⑵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⑶ 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 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竞赛法。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包括辨字音、析词义、翻译等,分步落实文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文言文五步阅读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4、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简意丰的对话美,指导学生美读课文;体验反思,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比阅读,比较本文与《伤仲永》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想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吗?今天,我们学习的《孙权劝学》会满足你的求知欲的。

设计(二):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设计(三):

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设计(四):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三、整体把握文意,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卿(qīnɡ)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ɡēnɡ)

请一名学生认读,如有错误,由其他同学订正,再指定一名学生领读两遍。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⑵ 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1轮翻译课文,第2轮认读课文,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

第1轮:翻译课文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任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底分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第二组成员补充纠正,质疑评价;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友而别”,由第二组选代表翻译,第一组成员质疑评价。

第2轮:认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底分仍为100分,比赛方法同上,两组选代表各认读一遍,每错一处扣10分。

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

多媒体显示:

(显示一题完成一题,左列由第一组完成,右列由第2组完成)

① 解释加粗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② 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辨析一词多义。

当:卿今当涂掌事 就: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 指物作诗立就

意:收族为意 名:并自为其名

意少舒 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 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底分仍为100分,错一处扣10分。

明确:①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② 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

③ 当:正在 就:从事

应当 完事

意:主旨,中心意思 名:名字

神情 说出

④ A: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注意语序)

B: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

C: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注意“耳”,表限止语气,译作“罢了”)

D: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E: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

F: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3、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⑴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⑵ 理清背诵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一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教师评议: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请大家任选一种作为思路提示,尝试背诵全文。

⑶ 学生齐背课文。

四、研讨与赏析

1、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自由发言。

生1: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

生2: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生3:吕蒙味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选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甲同学扮演孙权,乙同学扮演鲁肃,丙同学扮演吕蒙。

读毕,其余同学评议:孙权谆谆告诫,应读得语重心长;鲁肃惊异、赞叹,应读出情不自禁的神态;吕蒙显得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

生1: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长才。

生2: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生3: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生4: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生5: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赞赏中略含期盼,给他们成长的信心。

六、延伸拓展

1、学生齐背《孙权劝学》。

2、学生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背诵《伤仲永》。

明确:《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

《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七、布置作业

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提示: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将下文与《孙权劝学》一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参考答案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出国这几年,他一改往日浮躁不钻的坏毛病,变得沉稳聪慧起来,让人刮目相看,邻居们都说“吴下阿蒙真的变了。”

2、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

不同点:①课文主要是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作了清楚的交代。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可见“学”的重要性。请课外搜集最初不学,后来勤学的事例,并整理成文,在班内组织一次以“学习改变了他们”或“开卷有益”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想象作文训练

1、假如有一天,吕蒙见了孙权,那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请就此写一篇作文。

2、扩写本文,加上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故事情节,一定要描写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可改变人称结构。

3、以“走近________”为题,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你所崇敬的人的名字,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三、常规作文训练

1、学了本单元的名人传记后,在课外你一定也读过不少的名人传记,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名人,谈谈他的优点和鲜为人知的缺点,并对此作出评价。

2、书籍可以医治愚昧,可以使人聪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寄托着长辈的期望,书演示着成长的途径,书折射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四、开放探究

1、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问题。

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⑴ 请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

⑵ 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两个成语。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放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⑴ 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暮 炳烛 戏其君 昧行

⑵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文中加红字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 车胤家贫常常没有灯油,夏天就用一个线袋装上几十只萤火虫,借荧光夜以继日地读书。成年之后,得到家乡一方的赞誉。在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两人,是虽家境贫寒却博学而知名于世的。

⑵ 夜以继日 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2、⑴ 暮:晚。炳烛:点燃蜡烛。戏:戏弄。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⑵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呢?”

⑶ 排比、比喻、对比。

⑷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备课资料】

〖重温经典

荐读《容斋随笔》(南宋·洪迈)中有关孙权、鲁肃、吕蒙的片断。

孙吴奄有江东,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lǚ),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壮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个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7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B,还需练习】

2.同座互检诵读,评出优胜小组。

【互检:A,好B,还需练习】

【组竞赛:A小组优胜B还需努力】

3.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自检:A,我读得很好B,还需练习】

(二)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1、预习检测

①当涂②辞

③治经④涉猎

⑤见往事⑥及鲁肃过寻阳

⑦过寻阳⑧即更刮目相待

⑨见事⑩刮目相待

【自检:A,好B,还需练习】

2、请同学们独立查字典学习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

②卿今当涂掌事

③但当涉猎

④蒙乃始就学

⑤肃遂拜蒙母

【自检:A,会用工具书了B,还需练习】

(三)1、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3、译句抢答。

【组竞赛:A小组优胜B还需努力】

(四)轻声朗读,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

三、作业

1.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想,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

2.查找摘记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

附:参考答案

一(略)二1(略)2(略)3劝学结友4A、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C、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表强调。D、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E、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略)

四、1(略)2、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3(略)

五、1(略)

2、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检查预习:

字词读音:

吕蒙méng

卿qīng

涂dāng

即jí

邪(通“耶”)yé

涉猎shè

gēng

孰shú

suì

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诵读课文

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整体感知

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2、质疑,共同讨论。注释补充: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多务:事务繁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3、重点字词

谓:对……说;告诉。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辞:推托。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邪:吗,表示反问语气。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耳:罢了,表示限止语气。

孰若:何如,比…怎样。

益:收效,好处。

就: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今者:现在非复:不再是

更:重新

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4、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四:文章品析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3、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4、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调侃语气。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自己的长进

5、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7、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8、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9、下列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邪(反问语气,可译为“吗”)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可译为“啊”或“呢”)

10、本文写作思路: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五、当堂练习:

1、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7、“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8、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

: 当涂掌事、乃始就学

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  少年不学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9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自主学习】

(参考时间:15分钟)

一、阅读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二、有关文中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三、完成练习

1.注音:

卿(       )           邪(       )         涉(       )

猎(       )           孰(       )         遂(       )

2、解释词语:

多务:                                 经:

博士:                                往事:

若:                                  见事:

3、《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它是北宋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

四、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提示: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合作探究学习】

一、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 ,它是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北宋__________家、 __________家。

3、四书五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但当涉猎(             )                    (4)见往事耳     (                )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6)自以为大有所益(                )

(7)及鲁肃过浔阳(          )(           ) (8)蒙乃始就学    (                 )

(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但当涉猎                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四、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五、.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理解课文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__________ ,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__________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__________。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

【第二课堂拓展延伸】

(参考时间:25分钟)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                                       就学:

惧:                                       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断句。

及 孟 子 稍 长 就 学 而 归 母 方 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 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译文:

(3)学何所至矣?译文:

5、你是怎样理解“孟母断机”的?

6、《孙权劝学》和本文段都是“劝学”,结果都很成功,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②。”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③。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④矣。 予爽然⑤,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⑥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小书童。    ②关闭。    ③同“仆”,跌倒。    ④上锁。牡,锁簧。    ⑤若有所失的样子。    ⑥其,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即“大概”“或许”的意思。   ⑦犹是,如同这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小港渡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哪些启发?

薛淑梅

语文《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

一、相关知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作品介绍:《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二、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

孰(shú)遂(suì)更(ɡēnɡ)

3、解释下面的成语。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三、自学。

1、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蒙/辞以军中多务。(2)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4)自以为/大有所益(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权谓吕蒙曰 谓: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卿:你 当途:当道,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用,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孤: 我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谁(哪一个)若: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就:从事,做。

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解答下面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求学的高学位。

(2)士别三日

古:几天,这里指“少”

今:确数

(3)但当涉猎

古:只。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见往事耳

往事 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今:耳朵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2)卿今当涂掌事 “涂”同“途”

5、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字

(1)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2)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3)就: 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6、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交流点拨】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合作探究】

(一)、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伴为朋友的故事。

“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二)深层探究

1、揣摩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

“蒙辞以军中多务”他这样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照样能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辞。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交流点拨】

“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 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交流点拨】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2、分析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

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三)手法探究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

(1)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2)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3)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本课练习】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请你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交流点拨】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后反思】

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交流点拨】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③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④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⑤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四、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详写)孙权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略写)孙权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教学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方仲永》导入

二、解题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三、简介孙权、鲁肃、吕蒙

四、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迁

五、诵读课文

用两分钟的时间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六、疏通文意

七、握以下重点词

八、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九、文言翻译五字法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十、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品析课文

1、理清文章的`结构

⑴ 孙权劝学

⑵ 吕蒙就学

⑶ 鲁肃赞学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⑵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⑶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⑷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吕蒙就学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⑵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⑶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⑵ 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⑶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⑷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5、朗读全文,思考:

⑴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话表现孙权对吕蒙的什么态度?

亲近、关心,有长者之风。

⑵ 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⑶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调侃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⑷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⑸ 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⑹ 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

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⑺ 下列加红色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 邪!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四、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但当涉猎

B、见往事

C、乃

D、吴下阿蒙

E、刮目相待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蒙乃始就学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上一篇:校车交通安全整治方案下一篇:浴池委托投资经营管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