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

2024-06-16

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通用8篇)

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 篇1

1、关注收入分配。由于员工的收入分配直接同经营效绩挂钩,员工们理所当然地对效绩考核备加关注。员工认为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他们承担着较重的经营任务指标。他们路没少跑,汗没少流,劲没少费,可有时候营销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入。他们为此而感到委屈。这种收入分配上的差别表面看来是合情合理的,但实际上则存在着分配机制设计的不公平性。因此,他们希望改进这一考核与分配机制的呼声强烈。

2、关注用人制度改革。员工们普遍希望够进一步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所能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此外,绝大多数干部、员工对目前基层中上层次管理干部过多、过滥持有异议,他们认为这一状况存在越久越对实际工作和事业发展不利。尤其是一些一线员工说:“婆婆多了,媳妇难当”。比如营业部有主管行长、部门经理、业务经理、业务检查员等等,多重管理,职责既重复又交叉,有时管事的人多,干活的人少,不利于扁平化管理。

3、关注人性化管理。相当多一部分干部、员工认为,在银行业这一高压行业中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要依靠人、尊重人、爱护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多重、科学、有效的方式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无微不至的思想工作激活员工的内在工作热情和动力,而不能仅仅凭借外在压力和某些浅层次的说教来试图达到预期目标。员工不仅希望能获得理想的薪酬,上级的信任与重用,以及与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还有上下级相互尊重的管理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彼此之间的关心与理解。因此,员工们希望领导者能够在人性化管理、团队建设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把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再做深一些、实一些。

4、关注晋升机制。这种变化反应为两个极端,中年员工普遍追求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包括部分基层行的中层管理干部。这部分员工开拓进取意识不强,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较慢,他们感受到经营发展新形势对其岗位的冲击,对自己的“椅子能否继续坐得住”忧心忡忡,希望不犯错误,守住自己的岗位工作。另一部分就是占有相当多数的青年员工,他们则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希望得到更多的培训计划,希望行里能提供更宽阔的上升通道,必要时可以采用轮岗的方式熟悉和了解各个岗位和部门的主要工作。

存在及需要党校解决的问题:

1、放松了政治思想的理论学习。许多银行员工,大多放松了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即便学习只是做做样子、抄抄笔记、应付抽查、不求甚解,不入脑不入心。忽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直接导致了工作难以细致深入,责任观念意识淡薄,不敢自我担当,奉行好人主义,只求形式上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纸上谈兵”的多,落在实处的少。

2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员工中的思想认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疏导。目前员工们普遍关注的一系列问题亟待正确舆论的引导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却相对滞后,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缺少贴近性、针对性、亲和力、凝聚力。

3、偏离了物质财富的正确追求。一些基层银行员工受片面物质观念的影响,看到亲朋好友或是接触的大客户开豪车、住别墅,心里不断失衡,存在“为做业务而做业务,为拿绩效而拿绩效”的“纯钱追求”意识,有的为“多拿”和“巧拿”绩效工资,缺乏真诚实意为客户服务的思想,对产品营销不正确引导客户,哪项产品奖励多就营销快。有“利”的事领导不说也想着干,无“利”的事领导说了也不心愿干。或者每日醉心于炒股、买彩票,幻想着一夜暴富。

4、银行人员日趋增加的工作压力,成为基层干部和员工沉重的心理负担。大家普遍感到当前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考核指标的压力;二是案件及风险控制的压力;三是培训考试的压力;四是业务营销拓展的压力。同时,让基层支行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和一线员工感到在工作中最犯难的问题,一是任务指标与当地较落后的经济环境及银行业业务发展空间狭小的矛盾;二是业务拓展以及银行业内部某些严苛的规章制度的矛盾;三是业务发展与个人能力的矛盾;四是人浮于事与缺乏管理、营销人才的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支行及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往往使他们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5、部分员工对岗位工作持消极态度。这类员工所占比例虽小,但负面影响很大,其中各年龄段员工都有。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前途信心不足,有自卑心理,思想状况比较固化,岗位工作缺乏热情,拖沓敷衍。特别是一些被安排在营销岗位上的老员工,对学习新业务缺乏兴趣,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已经不适应当前银行业务日新月异的发展了,他们在岗位工作上感到吃力,但又没有离开银行业自谋职业的信心与能力。抱着坐定目前岗位的心理,干一年算一年,过一天算一天地混日子。

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 篇2

一、经济增幅下调与稳中求进问题

今年北京两会代表们热议和争论的第一个热点问题是2012年全国GDP增幅下调问题。去年全国GDP增幅最高的是第二季度的9.7%, 年末下调至8.8%———9%左右。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美国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酵之中, 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的压力和变数。为此, 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初步把全国GDP增幅定为7.5%, 实际上要达到8.5%左右。从各省安排的盘子看是东慢西快, 东南沿海等发达省份首先下调GDP增幅, 上海、北京带头下调到8.5%, 在西部和东北后发展省份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幅, 内蒙古全国第一, 定为13%, 黑龙江省定为12%, 因为这些后发展省份底子薄、欠账多、基数小, 经济增幅过慢不利于实施追赶战略, 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增幅到底是快一点好, 还是慢一点好?已成为两会代表争议、讨论的话题。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GDP增幅太快, 可能增加泡沫风险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增幅太慢, 不利于增加就业和社会稳定。关键是两难之中取其优, 经济增幅的确定还是要适时、适地、适度。全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稳是基础和条件, 进是核心和关键。要分类指导, 发达地区要稳中求进, 欠发达地区要进中求稳, 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 才能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二、两会代表重新聚焦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是十年来经济转型的导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扩大内需再次吸引媒体和官员的目光, 聚焦各界的关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之初,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 打造出口基地, 把中国塑造成世界工厂的地位和作用, 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一直高达60%以上。目前, 出口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2011年5月份美国爆发美债危机, 9月份又爆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这两次危机的发酵作用正在集聚, 给中国带来外需萎缩、出口订单减少的压力, 继续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从去年4季度开始, 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已经降到50.2%。这些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警示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的重点和导向从国外转移到国内, 继续扩大内需, 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工厂, 为西方发达国家制造日用消费品, 实际上是超耗紧缺的资源, 污染自己的环境, 搭上廉价的劳动力, 给全世界打工。这种出口型导向型经济成本太高、代价太大, 得不偿失, 有劳民伤财之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外贸拉动型转为扩大内需型。最近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新变数及国内经济转型的动力推动, 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媒体和专家重新聚焦在扩大内需上。内需又分为两类, 投资性内需和消费型内需。投资性内需在国内有需求、有动力, 但是带来很多后遗症。从救助经济危机投入4万亿元开始, 地方政府共计投入20万亿元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这些投资性内需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 也带来负效应。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必然产生命令经济和刮风经济, 教训是很深刻的。如果继续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依然是粗放型、政府主导型的经济, 现在也需要启动消费型内需, 扩大居民消费, 利用消费来拉动生产, 把消费这架马车做大做强, 拉动经济增长, 让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结构合理, 力量均衡, 拉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型升级阶段, 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此, 今年北京两会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重新成为焦点问题。

三、热议扩大就业和民生问题

两会之前, 就业问题开始持续升温, 在两会期间将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务院年初出台了促进就业的五年规划。前几天,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研究讨论就业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关注就业问题, 这在改革开放之后是前所未有的例证。现在看, 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都离不开全民创业和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稳定之源。老百姓有业可就, 才能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 居民的消费能力才能提升, 刺激消费才能拉动经济增长, 社会才能稳定和谐。目前, 我国就业不足, 失业率较高, 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从北京两会代表的关注情况的重点看, 我国就业难是结构性问题, 有些地方有人没岗位, 有些地方有岗位却没有人干, 集中体现在缺少高级管理层人才,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工人短缺, 很多地方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 导致企业的活劳动力成本急剧攀升, 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 加剧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现在看, 一是要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引导大学生和待业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淡化官本位, 强化学本位和商本位。政府给政策造环境, 更多引导人才到企业创业, 通过自己创业拉动别人就业。现在有的地方报考公务员人满为患, 有些大学生认可漂在城里也不愿到基层和企业就业。二是农民工进城也遇到户籍政策、子女教育等多重门槛的障碍, 存在劳动力流动难。三是要善于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调节作用, 盘活撬动就业。比如, 给企业结构性减税, 让企业扩大发展, 特别是注重发展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群体, 以此增加对社会就业的吸纳能力, 培养就业之源, 最大限度发挥全民创业的潜能和后劲。需要政府围绕就业开展调查研究, 出台一系列政策, 来刺激鼓励就业, 把民生工程落实到位。

四、热议楼市调控和保障性住房

从去年开始, 国家开始实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 从国八条、国十条, 再到限购令。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 全国房地产价格下降, 楼市萎缩, 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锐减, 这也是经济增幅下调的主要因素。

最近各地市对限购令采取了一些变通性措施。如安徽芜湖的楼市新政, 上海第二、三套商品房的松动政策, 想通过拉动房地产经济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央实行宏观调控, 打压房价, 地方政府发展房地产, 拉动经济。住建部抓住不放, 对上海和芜湖的楼市新政及时予以制止, 突显了中央宏观调控楼市的决心。

今年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第二年, 第一年建了1000万套, 成果颇丰但也有经验和教训。保障性住房普遍面临筹资难、土地转让难、建筑质量监督难、公平分配难、建立退出机制难、维修管护难等一系列难题。今年全国建设700万套保障性住房, 黑龙江将建设52万套保障性住房 (去年为86.7万套) , 依然排在全国第一位。今年黑龙江将有42万套保障性住房进入分配环节, 突显了公平分配的紧迫性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的重要性。保障性住房好建不好分, 现在不正之风渗透至各个环节, 分配能不能公开透明, 真正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难的问题, 防止富人利用特殊关系, 占穷人的便宜, 再次出现开宝马车住保障房的现象。这种问题曾经出现在经济适用房的分配过程中, 也成为当年经济适用房被叫停的主要原因, 需要我们好好吸取教训。把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这个好事办好、办到位, 群众对此拭目以待。

五、第二轮改革呼声日渐高涨

今年是邓小平南巡20周年,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已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的第一大国, 经济总量的第二大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现在看,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旧体制障碍依然根深蒂固。民主化进程太慢, 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太小, 需要启动第二轮深化改革。社会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有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原因, 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调控之外, 还必须及时通过政府体制改革予以消除。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适时启动专项改革, 消除体制障碍, 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通道路。这是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在集中改革的同时采取阶段性改革的基本方式。全国民众自下而上的改革呼声很高, 寄希望于北京两会能够出台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 力求有新动作、新突破。现在, 大家比较关注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转变职能下放权力, 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彻底实现政企分开,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要突出解决政府职能对微观经济的越位、对公共服务的缺位、对政企不分的错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政府有动作有进步, 但是最终没有解决。二是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自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全国上下一刀切、一风吹, 忽略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计划经济留下的干部任命制度采取垂直任命制, 民主竞选制一直得不到推广, 重集权扩权, 轻分权制衡民主监督, 这是导致我国经济活力不足、腐败难除的体制性根源。三是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连续5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GDP增幅2倍, 说明财政收入增大, 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增强, 但同时看到财政增收是以企业重税赋为代价的。现在应该考虑给企业结构性减税, 流转税核减, 增值税和营业税合并等等问题。四是金融体制亟待改革, 让巨额的民营资本从地下转到地上, 有投资空间和投资渠道, 防止在地下涌动, 出现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垄断行业过多, 很多央企都变成垄断企业, 以政府为依托, 垄断资源、市场和价格来获取垄断利润。像电力、石油、金融、电信等部门依靠垄断地位, 实行高价格低服务。要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的实施细则, 吸引民营企业参股进入垄断行业, 引入竞争机制。开创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径, 同时为民营企业寻找新的投资渠道, 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总之, 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很多, 民众对改革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希望全国两会能强化改革的主旋律, 开启第二轮改革的新高潮。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迎来新的突破,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进入健康、稳定、可持续的轨道。何以解忧, 唯有改革, 破解既得利益的障碍是关键。改革维系稳定关系成败, 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 民众对此寄予很高的期望。

[责任编辑:高治平]

摘要:2012年北京两会关注的五大热点问题是:经济增幅下调与稳中求进问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问题;扩大就业和民生问题;楼市调整和保障性住房问题;第二轮改革问题。

两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篇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发展与优先发展并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两会上,围绕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紧密相连

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质量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满意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这么快,一些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这反映出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办得多一些。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让更多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关键在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10%这个数字肯定有打通社会上升渠道的作用。但高等教育毕竟只是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一段,想要让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通畅,除了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还应该从义务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让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有同样发展机会

目前中国的民办大学非常弱,对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国家的教育健康都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就是公立大学对于普及性教育起作用;第二条腿就是私立大学对精英性的教育起作用。而中国目前是公立大学独霸天下,导致中国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创新都出现了问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的迅速变化、信息的海量化,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德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复旦投毒案”敲响学生人格培养警钟

即使不发生这一事件,我们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比较少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培养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建议把法制教育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普法教材,中小学应有专职法律教师,要像重视语数外那样,把法制教育设置在课时计划内,每周能有一两节法律课。同时,建立法制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甚至可以考虑把法律纳入高考科目。

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一考定终身将成过去式

一考定终身问题将成为过去式,教育部现在已经出台一些方案,像北京市准备试点会考、高考,加上特别的选择性题目。会考是第一块,高考是第二块,第三块是选择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数学好就选数学,这个分也纳入学分。这三块合起来成为招生的标准。至于改革预期,我认为,任何方案都不能说绝对好,都需要试验,新的道路也可以走走看。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高考改革关键在于改内容

高考改革,不在于改形式,关键在于改内容,以真正实现减负、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高考改革在具体操作上要慎重,多听不同意见,进行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就近入学还需标本兼治

两会关注哪些教育热点问题 篇4

两会关注哪些教育热点问题 发布日期:2014-3-14来源:中国教育报点击:17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我国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历史关口,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会代表委员,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教育领域重点工作、关键环节深入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关键词1: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方面做出了部署,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育改革要敢于突破关键问题教育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若劳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干部制度不改变,教育很难真正改变。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大系统的问题,关于教育的很多问题都离不开社会大系统。在教育改革中,有一些问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例如,到底什么是好教育,教育究竟面临什么问题。我一直呼吁进行一次全国教育大讨论。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意见,没有辩论,没有碰撞,就形成不了真正的智慧。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教育改革要系统设计理顺关系强化保障为什么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果我们更多地把着力点放在教育系统内部,则站位过低,视野过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系如何?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现状之间的关系如何?当从这些关系入手时,我们就需要从理论关系、系统设计层面来思考问题。教育系统内部要构建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生态,而当前的教育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不适应。比如,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而教育系统却提供不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综合改革需突破部门利益格局要突破国家教育职能部门利益格局的束缚,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教育系统,还涉及人事、财政、发改等部门。部门利益格局的突破必须有上位的制度设计。所以,应建立一个超越部委的教育改革领导机制、跨越部委的教育领导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还要用好政策工具,包括法制工具、执行工具、监督工具、问责工具、财政工具这一套组合拳,只有这样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关键词2:教育公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发展与优先发展并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两会上,围绕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人获得优质教育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种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硬道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因为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我们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紧密相连 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质量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满意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这么快,一些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这反映出现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办得多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让更多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关键在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10%这个数字肯定有打通社会上升渠道的作用。但高等教育毕竟只是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一段,想要让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通畅,除了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还应该从义务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让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有同样发展机会目前中国的民办大学非常弱,对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国家的教育健康都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就是公立大学对于普及性教育起作

用,第二条腿就是私立大学对精英性的教育起作用。而中国目前是公立大学独霸天下,导致中国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创新都出现了问题。关键词3: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的迅速变化、信息的海量化,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德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复旦投毒案”敲响学生人格培养警钟即使不发生这一事件,我们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比较少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培养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议把法制教育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普法教材,中小学应有专职法律教师,要像重视语数外那样,把法制教育设置在课时计划内,每周能有一两节法律课。同时,建立法制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甚至可以考虑把法律纳入高考科目。关键词4:管办评分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在放权的同时,政府该如何创新管理方式?学校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如何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如何培育?代表委员对这些问题积极建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用好自主权考验高校智慧 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实际上是在为学校发展松绑,关键在学校会不会用、怎么用。比如,用好专业设置权、自主招生权、教师招聘权等,这些都考验着高校的智慧和水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管办评分离要一步步走才能稳教育改革是渐进式改革,不能有大起大落,更不可用“休克疗法”,管办评分离要一步步走才能稳。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实现职能转变,不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是什么都放权不管。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有试验。全国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扩大办学自主权对高校是机遇也是挑战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既是大学发展的机遇,也是大学在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一项挑战。当外部指挥棒消失之后,应该如何办学、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如何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成为高校必须好好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现阶段,要实现让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度设计让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理顺行政与学术的关系,避免行政对学术事务的不恰当干预。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兼顾政府放权学校自律社会监督 在政府放权的同时,高校必须要建立一个自我约束的机制,要坚守办学方向,要尊重教育规律。为了避免“一放就乱”,在顶层设计上,需要同时考虑政府放权、学校自律、社会监督三个层面。应该是政府放权在先,只有政府放权了,才能要求学校自律,在放权、自律的同时,社会监督也就自然形成了。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把握好政府和学校的权力边界 政府抓宏观管理,管拨款、规划、信息服务等政策导向。学校内部的事务应由学校自主管好,比如课程设置、人员任用、国际交流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后,就可以更加灵活地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最大限度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真正把办学自主权用好。关键词5: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十分复杂且具全局性的问题,其中利害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弊端的举措,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些举措成为两会代表委员持续关注的热点。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一年多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在长期的实践、调研基础上形成和确定下来的,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实际情况,总体上是合理的。很多改革举措,例如减少考试科目、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等,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充分论证和思考的,也不会像社会上想象的那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西方很多国家考试制度都是社会化、一年多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一考定终身将成过去式 一考定终身问题将成为过去式,教育部现在已经出台一些方案,像北京市准备试点会考、高考,加上特别的选择性题目。会考是第一块,高考是第二块,第三块是选择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数学好就选数学,这个分也纳入学分。这三块合起来成为招生的标准。至于改革预期,我认为,任何方案都不能说绝对好,都需要试验,新的道路也可以走走看。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高考改革关键在于改内容 高考改革,不在于改形式,关键在于改内容,以真正实现减负、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高考改革在具体操作上要慎重,多听不同意见,进行更合理的顶层设计。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就近入学还需标本兼治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期待和对政策实施结果的担忧,实际上反映了百姓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强烈关注。要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要求政策在执行层面透明公开、不偏不倚,更需从本质上研究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问题。关键词6: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发展新阶段。因此,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发展职业教育是对国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重要方面 发展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对这个国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快,但是高级技工的培训是相对落后的。要加强职业教育,实际上更多的是要培养高级技工。除了政府需要进行投入以及体制改革之外,还需要全民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通过职业教育,成为有资质的高级技工,对社会的贡献、自己的收入,都是不低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饶子和:部分本科应向职教转型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840所,其中3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转型。这些本科院校的培养规格及类型目标,与高职教育最为接近,若将其转型为高职本科,可以大大节约高职办学成本,又能尽快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还有一个选择是,鼓励知名大学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这不仅为本科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对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现代职教体系需更多融通建立现代职教体系要打通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目前,中高职衔接有多种形式,如“五年一贯制”和“3+2”的形式,但这两种形式还不够,应该更多地进行融通。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用工两难 从中央的部署来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在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我建议发挥政府职能,支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国家应当制定和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一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同时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 篇5

【内容摘要】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到祖国明天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全面科学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状况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南开大学全体在校本科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了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关 键 词】大学生;思想热点、难点;思想状况;思想特点;对策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关心的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因此,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大调查,研究高校学生真实的思想趋向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从这一现实意义出发,自2004年4月开始,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就大学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对全体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直观的了解。

一.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身处象牙塔,但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时刻关心着塔外的一切,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次调查共有近1万名在校本科生参加,提出热点、难点问题600多个,涉及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国际问题。大学生比较关心、关注的国际问题主要有:美国对伊战争以及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中东局势;世界反恐怖问题;台湾问题;日本问题;朝鲜核武器问题;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西欧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问题、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多元化问题、联合国作用等问题。

(二)关注国内大事。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国内大事主要有:

1、“十六大”及政治、经济改革,如国家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制度创新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私有制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等。

2、党的建设和反腐败问题,如我们应怎样看待腐败问题?中国的反腐倡廉是否能有效地改变中国政府官员的腐败?权利和法,谁大?怎样才能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

3、应对加入WTO的措施,如加入WTO对中国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中国如何应对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入世后五至十年的发展状况如何?

4、西部大开发,如如何看待东西部的贫富差距?西部大开发中,怎样避免“面子工程”,从而为老百姓做实事?

5、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如何面对水资源缺乏等环境问题?怎样快速、普遍地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

6、三农问题,如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看待城市农民工问题?

7、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问题,如如何看待社会成员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现象?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8、外交问题,如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中国的人权政策和人权状况如何等等。

(三)高教改革和发展。大学生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十分关注,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策有哪些?如何看待教育收费问题?如何看待学历高消费现象?如何看待重学历、轻能力问题?如何看待高校扩招等。此外,他们对于素质教育也十分关注,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能力与知识在现时代孰先孰后?怎样衡量人的素质?怎样处理好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未来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等等。

(四)大学生道德认识。其中关于诚信问题,许多学生都提出诸如如何解决大学生助学贷款的信用问题?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诚信,我们应如何看待和解决等疑问。关于道德修养,学生们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四十多个,如大学生应怎样抵制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而真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会不会在社会上吃亏?怎样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怎样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如何看待金钱、奉献以及个人幸福三者的关系等等。

(五)人生价值判断。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判断上所思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如如何理解和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什么才叫高尚?

2、人生价值评价、判断的标准,如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财富、地位、权力还是健康、快乐、奉献?

3、在价值取向上的思考,如如何看待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关系?在现代高速发展、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应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

(六)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在择业取向上,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如何处理人生价值实现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人在择业中,是为了生存还是个人的爱好而选择?出国留学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等等。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提出了诸如如何面对“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毕业后是选择城市就业,还是去基层干一番大事业等问题。此外,诸如就业时如何面对男女不平等问题?如何面对就业中不公平的竞争等就业压力问题也是学生们十分关注的热点。

(七)大学生恋爱。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十分关注的热点,在恋爱动机方面,许多学生提出如何选择恋爱对象?应考虑哪些因素?建立在物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会长久吗?在恋爱道德方面,许多学生提出应怎样处理恋爱与事业的关系?如何拒绝异性的追求而又不伤害到两人之间的友谊?在爱情与友情上,提出怎样区别友谊与爱情?谈恋爱应如何处理好与异性朋友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许多同学还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以及大学生同居现象给予了一定地关注。

(八)大学生活与学习。大家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同学们共提出了四十多个问题,如怎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建立真挚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心灵的默契与无杂虑的交流吗等等。

2、大学生心理健康,如怎样克服自卑感,建立自信心?如何排解郁闷心理?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所带来的压力等。

3、大学生活,如大学生活怎样才能过得有规律而又丰富多彩?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安排和利用时间等等。

4、大学学习,如如何处理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关系?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怎样利用图书馆?如何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使知识结构更合理等等。

除上述八大热点外,一些同学还对非典、网络“黑客”、人类基因组研究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

二.在全面、直观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深入地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存在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

1、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大学生,他们思想的热点和关注点有明显的不同。首先,高年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国际问题、国内大事和择业方面,大约98%的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都涉及到了这几方面。低年级学生的关注点则更多地集中在大学生活与学习以及大学生恋爱方面,几乎99%的学生都提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以及适应大学生活问题。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思想更加敏锐、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更高,更加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而低年级学生则更多地关注于自我角色的转换,自我人生道路的设计,充满了理想色彩。其次,即使在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两者的侧重点也有差别。例如,对高教改革和发展问题,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加以关注,他们关心的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策有哪些、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如何、如何看待优秀人才流失问题等问题。而低年级学生则是从微观的角度,联系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像怎样处理好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奋斗与享受”、“学与玩”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再如,在道德认识和人生价值判断上,高年级学生也是更多地从宏观的角度加以认识和关注,他们关心的是如何看待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怎样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金钱与道德,哪个更为重要?生命与信仰,哪个更为重要?如何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问题。低年级学生关注更多的则是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修养和价值判断水平如何提高,如怎样解决一些学生言行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如何加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是顺其自然,还是努力拼搏?“知足常乐”与“心存高远”哪个更可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他们所关注的。

2、目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为“一个中心、三个压力、四个转变”。

一个中心,即以自我成才为中心。调查显示,不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不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大学生们思想的出发点很突出地集中在自我成才和自我发展这个中心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注重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三个压力,即学习、成才、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许多学生都十分关注考研问题、双学位问题、转专业问题。还有许多学生就高校教学改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创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等。成才压力: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才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不论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还是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试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大学生们所关注的。就业压力:人才招录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竞争,担心自身才能和发展前程会被无规则的选人用人机制断送,由此带来的压力感在此次调查中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四个转变:即由关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转变到关心中国的国情。在调查中,80%的学生对此都给予了

相当的关注;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到比较求真务实;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转变到国内寻求用才之地。

3、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2)主体性。不少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3)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的多样性。大学生对成才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4)不稳定性。青年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英模报告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5)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虽然,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从整体看,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还是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

三.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结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针对本次调查中反映出的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以增强其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应注意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次调查显示,大约80%的学生都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改革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其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非常有意义的。也有部分学生对有些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授课方式单一,缺乏说服力提出了意见。

二是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工作视角,坚持以人为本,改进教育方法。以改革的精神,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做到五个结合:

其一、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针对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其

二、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如帮助大学一年纪学生认识大学、适应大学生活、增进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处理恋爱问题、如何择业等。其

三、同大学生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性;如宿舍导师制,使教师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强了师生间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其

四、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其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三是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现代管理政策和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状态不稳的问题,高校应利用政策杠杆,使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战斗力。同时还应建立一套符合当代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选拔任用、进修深造制度,多层次、全方位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为作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四是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要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加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

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 篇6

关于《修正案(八)》的罪名确定问题

此次刑法修正的幅度较大,除总则问题外,还涉及43个具体犯罪,其中新增犯罪9个,因构成条件变化需要调整罪名的犯罪3个。在此次研讨会中,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高铭暄教授对这12个犯罪的罪名确定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高铭暄教授指出,罪名既要反映条文的内容,又要尽量简洁、形象,据此可将《修正案

(八)》9个新增犯罪的罪名分别确定为:

1、危险驾驶机动车罪(修正案第22条);

2、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修正案第29条第2款);

3、虚开普通发票罪(修正案第33条);

4、持有伪造的发票罪(修正案第35条);

5、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修正案第37条第1款);

6、协助强迫劳动罪(修正案第38条第2款);

7、恶意欠薪罪(修正案第41条);

8、食品安全监管玩忽职守罪(修正案第49条);

9、食品安全监管滥用职权罪(修正案第49条)。高铭暄教授特别指出,对《修正案(八)》第22条的罪名之所以确定为危险驾驶机动车罪而非危险驾驶罪,是考虑到危险驾驶罪的罪名没有区分驾驶的对象,可同时涵括危险驾驶机动车和危险驾驶船舶、航空器的行为,罪名的内容与《修正案(八)》的条文规定不完全对应。此前,对于《修正案(八)》第35条、第37条第1款和第41条的罪名,理论上曾有不同的观点,如有人主张对第35条定故意持有伪造的发票罪,也有人主张对第37条第1款定组织贩卖人体器官罪,还有人主张对第41条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对此,高铭暄教授指出,首先,从内涵上看,持有肯定是故意持有,因此没有必要将《修正案(八)》第35条的罪名表述为“故意持有”,实际上,我国刑法典还有其他持有犯罪,但都没有在罪名中规定故意,将第35条的罪名确定为“持有伪造的发票罪”更简洁、更合理;其次,组织贩卖人体器官中的“贩卖”同时包含了买和卖的意思,这与《修正案(八)》第37条第1款的条文表述不一致,而且内容也不符合条文的原意,应将该款的罪名确定为“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最后,从内容上看,将《修正案(八)》第41条的罪名确定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也能反映该罪的特征,但“恶意欠薪”的表述较其更为形象、生动,而且目前已经广为人知,将该条的罪名确定为“恶意欠薪罪”要更好一些。

对于因构成条件修改而需要调整的3个罪名,高铭暄教授认为,由于《修正案(八)》第24条将刑法典原第143条的食品标准由“卫生标准”改为“食品安全标准”,这使得原来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不能准确反映该罪的特征,应将其罪名修改为“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而《修正案(八)》第38条将刑法典原第244条强迫职工劳动罪的对象由“职工”修改为“他人”,因此也应将其罪名由“强迫职工劳动罪”改为“强迫劳动罪”。

对于刑法典原第338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正案(八)》第46条已经将刑法典原第338条的入罪门槛由“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入罪门槛的变化也影响该条的罪名,应将该条的罪名由“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严重污染环境罪”。

关于《修正案(八)》的热点争议问题

在此次刑法修正过程中,有不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对此,北师大刑科院暨法学院院长赵秉志教授重点介绍并分析了以下热点问题:

一是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问题。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问题是《修正案(八)》的一大热点。在立法过程中,人们对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是否违反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老年人免死应否有例外和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的年龄等问题存在争议。在此次研讨会中,赵秉志教授对此分别进行了剖析。

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的根据及其是否违反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问题,赵秉志教授认为,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的主要根据是人道主义,即考虑到老年人独特的身心特点,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应当对其从宽处理。

至于对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是否违反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问题,赵秉志教授认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的是刑法适用上的平等,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与一般成年人相比,有所减弱,有的还是严重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年犯罪人从宽或者免死本身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实际状况,符合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

关于对老年人犯罪免死应否有例外,赵秉志教授认为,对老年人犯罪一概免死是国外和国际立法的普遍做法,考虑到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特点及刑法立法应面向普遍与一般情况的特性,我国对老年人犯罪应设置为一概免死,而不设置例外规定。赵秉志教授进一步指出,《修正案(八)》关于老年人犯罪免死的例外规定存在一些不明确的问题,例如何为“特别残忍”、“致人死亡”是否包括过失等,需要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

关于老年犯罪人从宽暨免死的年龄设定,赵秉志教授认为,当前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是72周岁,老年人的心理能力较之一般成年人有很大变化,而且国际上关于老年人从宽处罚的年龄总体上均比较低,因此我国应当将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的年龄标准规定为“年满70周岁”。

二是取消13种死刑罪名问题。《修正案(八)》取消了13种犯罪的死刑,包括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9种、侵犯财产罪1种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3种。

在立法过程中,关于取消死刑的范围,曾有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部分专家学者提出,应当将与这13种死刑罪名相近似的犯罪的死刑也一并取消,这些近似犯罪主要有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伪造货币罪和运输毒品罪。对此,赵秉志教授深表赞同,他认为我国应当取消这几种犯罪尤其是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的死刑。这除了因为它们都是属于非暴力犯罪、侵害的客体与死刑所剥夺的生命权不对称外,还因为集资诈骗罪属于智能犯罪,被害人通常都有一定的过错,而组织卖淫罪对人身权利的侵害并不明显。因此,对这些犯罪不应当保留死刑。

关于贪污贿赂罪的死刑问题,在此次刑法修正研拟过程中,曾有人提出可以考虑研究取消贪污受贿罪的死刑。对此,《修正案(八)》虽然没有涉及,但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不少人表示反对。

对此,赵秉志教授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我国应当取消贪污受贿罪的死刑。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人道的角度看,贪污受贿罪属于经济犯罪,其侵害的客体与死刑所剥夺的生命权难以相提并论,对其适用死刑不符合刑罚人道的要求;二是无数事实和历史证明,严刑峻法从来都不是防止犯罪(包括腐败犯罪)最有效的手段,死刑也不是;三是全球法律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全球普遍废除腐败犯罪死刑的趋势下,中国保留贪污受贿罪的死刑与世界法律文化的发展趋势不符,也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三是调整生刑问题。与取消13种犯罪死刑一起,调整生刑也是此次刑法修正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体现。但在此次立法过程中,人们对应否提高生刑以代替死刑等问题,有不同认识。

对于应否提高生刑以代替死刑问题,赵秉志教授指出,我国目前的生刑和死刑差距太大。现行刑法的生刑偏低,如果适当提高生刑能有效减少死刑的适用,何乐而不为呢?因此,采取提高生刑代替死刑的限制适用或者减少适用,应当加以肯定。

在此次刑法修正过程中,为了配合死刑的取消,《修正案(八)》普遍延长了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刑期,并延长了特殊死缓犯减刑后的实际执行刑期。不过,与此次刑法修正的二次审议稿相比,《修正案(八)》将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刑期由原来的15年降至13年,同时取消了普遍延长普通死缓犯减刑后实际执行刑期的延长。对此,赵秉志教授认为,这一修改是

必要而正确的,有利于适当控制相关司法成本的增加,提高刑罚效率,同时也与当前我国良好的社会治安形势相适应。

四是危险驾驶行为入罪问题。赵秉志教授认为,鉴于当前我国危险驾驶行为高发、多发,危险驾驶的行政治理力度有限,我国刑法惩治危险驾驶又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国际社会又普遍采用刑法惩治危险驾驶行为的做法,我国应当将危险驾驶行为入罪。

至于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范围,赵秉志教授认为,除了醉酒驾驶、飙车之外,实践中还有很多危险驾驶行为,我国应当考虑将吸毒后驾驶等较为严重的危险驾驶行为入罪。

五是恶意欠薪入罪问题。关于恶意欠薪行为应否入罪,在立法过程中,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对此,赵秉志教授认为,实践证明,当前我国的民事、行政法律手段都无法有效解决恶意欠薪问题,恶意欠薪行为入罪是现实的需要。而国外也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有关于恶意欠薪入罪的立法。这些可以作为我国将恶意欠薪行为入罪的理由和立法模式予以参考、借鉴。六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完善问题。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应否立法化,曾有人以已有立法解释为由表示反对。对此,赵秉志教授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虽然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作出了解释,但立法解释不等于立法。刑法的解释性条文在制定程序的繁简程度、与其他刑法条文的关系和受社会关注度等方面,都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存在很大区别。为了更好地发挥刑法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效果,我国应当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在刑法典中明确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

关于刑法修正案能否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作适当修改、调整,曾有人持反对意见。对此,赵秉志教授认为,从立法权限上看,刑法修正案规定“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特征是一种立法活动,在位阶上,它要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完全可以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进行修改。

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 篇7

一、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内, 能引起公众舆论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与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和论坛贴吧的数据统计, 笔者把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社会经济与民生问题

高校是一个“亚社会”, 是学生从“温室”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 因此高校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经济与民生问题, 如置房购车、医疗状况、贫富差距等问题。一方面他们为自己今后的生活打算, 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忧虑。

如今房价只涨不跌, 对于大部分普通百姓来说房子已然成为奢侈品。而对于即将走出社会准备成家立业而又没有经济基础的大学生来说, 更是人生的“大难题”。因此, “高房价”也就成了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学生只有理性地分析对待, 积极关注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应对“高房价”带来的一系列困扰。与房价一样带给高校学生困扰的另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是社会的贫富差距, 从“我爸是李刚”到“李天一事件”, 再到“郭美美事件”, 无一不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相比之下, 高校贫困生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有的学生连基础的温饱问题都没办法解决, 更不用说高昂的学费了。因此, 在高校学生中渐渐产生了“仇官”“仇富”的现象, 当然这中间更多的是对社会贫富差距产生的“不公现象”的愤恨。

(二) 社会道德与人生价值问题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马斯洛金字塔理论, “自我需要”即人生价值的实现, 是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标。而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 即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要以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一方面学校给学生灌输主流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社会道德问题又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扰和担忧。

例如, “小悦悦事件”吸引了广大高校学生的目光。小悦悦的死不仅是肇事司机的责任, 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责任, 是这个社会碾了小悦悦。当今社会有不少人明哲保身, 面对“摔倒的人”只会驻足围观, 却无人敢向前伸出援手。确实一系列“扶不起”老人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 促使国人不断冷漠, 致使高校学生对社会道德抱着极其悲观的态度。但这个社会上还有一些“感动中国人物”让高校学生感动与崇敬, 如“最美妈妈”吴菊萍, 她不假思索地伸出双手接住一个从10楼坠落的2岁女童。当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 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 她挺身而出, 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三) 高校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为高校学生, 高校的发展、改革和创新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成为高校学生关注的焦点。当然, 随之而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等问题也成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名牌大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和“重学历轻能力”的人才使用误区也是高校学生十分关注并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又如西北某大学的“被就业事件”也让广大高校学生唏嘘了一把。“虚高”的就业率背后, 是广大高校学生和家长的忧虑和不安, 就在心血即将换来财富之际, “毕业等于失业”的社会现状让他们哭笑不得。

(四) 人际关系与情感问题

当前, 步入高校的“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上大学前他们大多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 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大学后就出现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情感脆弱等问题。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一时间高校学生的心理、情感、交友受到了社会的诟议, “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一下子在网络蹿红, 幽默而又一针见血地折射出了高校学生对于该事件的复杂心态。

此外, 相对于高中紧张的学习任务而言, 高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 使得很多大学生陷入“精神空虚”的状态。于是, 青春期的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情感与恋爱方面, 对于明星八卦、恋爱观等方面的问题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分析

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的高关注度和敏锐的反应, 表明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热点事件总以一定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

(一) 正面影响

1.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高校学生通过学校生活、社会实践、人际交流及各种新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获取、体验和感受着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网络, 可以高效地给大学生提供海量的外部资讯, 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 海量的外部信息中有不少的虚假、夸张、想象的内容。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讨论交流、深入思考等方式挖掘热点事件,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信息识别能力。

2.对高校学生思想有一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高校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 而社会热点问题则反映了社会的最新动态, 预示着社会环境变化的最新走向, 诊断着社会环境的优劣状况。高校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注相应的政策措施, 理性地分析对待, 才能更好地应对即将面临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 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起到一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3.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公民意识。高校学生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把社会、他人和自身联系起来, 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重大的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中, 高校学生群体往往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 凝心聚力促发展, 把个人的微小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社会热点问题唤醒了高校学生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 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二) 负面影响

1.冲击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处于青年期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比其他群体更灵敏、更复杂, 而社会阅历少、心智发育并未完全成熟、思想认识有一定局限性也是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真实写照。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如非理性暴力事件、社会道德情感冷漠、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 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失望感、无奈感、不安感等消极情绪, 冲击着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降低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 却无法客观、准确地分析热点事件的利弊。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非主流负面热点事件的广泛传播不断地挑战着高校学生的心理承受底线, 对他们的心理提出了巨大的考验。甚至有些高校学生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卷入了一些事端, 这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社会热点问题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影响, 找到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一) 联系高校学生思想实际巧妙引导

高校教师应善于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社会热点、敏感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巧妙的引导。首先教师应该利用问卷调查、组织讨论、访谈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 针对具体问题, 剖析事物本质, 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 以达到让学生明白事理、感悟道理、化解矛盾的目的。例如,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不少学生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作为教师, 应从根本上剖析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引导高校学生学习和了解当前党和国家出台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多种措施。当然,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高校学生提升综合实力, 调整就业心态, 转变就业观念, 先就业后择业, 力争实现就业。

(二) 让社会热点问题进课堂、进教材

现阶段课堂教学仍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准确找出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让社会热点问题进课堂、进教材, 从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过渡到书本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丰富了知识的同时也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热点探究活动

仅仅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还可利用各种资源对高校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热点探究活动, 如邀请专家、学者开讲座, 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 或以大学生关注的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座谈会等, 教师做好总结、点评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热点探究活动, 让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并及时纠正其思想偏差, 明确价值导向,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构建社会热点网络教育平台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较为发达的社会, 网络受到人们的喜爱, 尤其受到高校学生群体的青睐。网络对各类时事、新闻的更新明显提升了人们了解社会热点的时效性。广大高校学生通过网络途径, 可随时查看和了解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因此, 高校可以构建一个社会热点网络教育平台,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较为集中、权威的社会热点新闻平台;另一方面可设立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师生讨论栏目, 通过在线讨论、发送电子邮件及留言等方式进行互动;网络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表达个人观点和诉求的平台。当然, 也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 避免和抵制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2) .

[2]吴夏.大学生政治关注度调查报告[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3]柳瑛.社会热点事件中自媒体舆情的引导[J].知识经济, 2014 (11) .

[4]宋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分析——以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视角[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5]刘玮.浅谈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完美融合[J].科教导刊, 2014 (9) .

[6]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15) .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Z].2004.

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 篇8

关键词1:教育公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发展与优先发展并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两会”上,围绕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人获得优质教育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种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硬道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因为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我们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紧密相连

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质量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满意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这么快,一些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这反映出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办得多一些。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让更多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关键在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10%这个数字肯定有打通社会上升通道的作用。但高等教育毕竟只是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一段,想要让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通畅,除了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还应该从义务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让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有同样发展机会

目前中国的民办大学非常弱,对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国家在教育建设时都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就是公立大学对于普及性教育起作用,第二条腿就是私立大学对精英性的教育起作用。而中国目前是公立大学独霸天下,导致中国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创新都出现了问题。

关键词2: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的迅速变化、信息的海量化,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德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复旦投毒案”敲响学生人格培养警钟

即使不发生这一事件,我们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比较少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培养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建议把法制教育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普法教材,中小学应有专职法律教师,要像重视语数外那样,把法制教育设置在课时计划内,每周能有一两节法律课。同时,建立法制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甚至可以考虑把法律纳入高考科目。

关键词3:管办评分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在放权的同时,政府该如何创新管理方式?学校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如何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如何培育?代表委员对这些问题积极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用好自主权考验高校智慧

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实际上是在为学校发展松绑,关键在学校会不会用、怎么用。比如,用好专业设置权、自主招生权、教师招聘权等,这些都考验着高校的智慧和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管办评分离要一步步走才能稳

教育改革是渐进式改革,不能有大起大落,更不可用“休克疗法”,管办评分离要一步步走才能稳。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实现职能转变,不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是什么都放权不管。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有试验。

全国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扩大办学自主权对高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既是大学发展的机遇,也是大学在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一项挑战。当外部指挥棒消失之后,应该如何办学、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如何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成为高校必须好好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现阶段,要实现让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度设计让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理顺行政与学术的关系,避免行政对学术事务的不恰当干预。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兼顾政府放权、学校自律、社会监督

在政府放权的同时,高校必须要建立一个自我约束的机制,要坚守办学方向,要尊重教育规律。为了避免“一放就乱”,在顶层设计上,需要同时考虑政府放权、学校自律、社会监督三个层面。应该是政府放权在先,只有政府放权了,才能要求学校自律,在放权、自律的同时,社会监督也就自然形成了。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把握好政府和学校的权力边界

政府抓宏观管理,管拨款、规划、信息服务等政策导向。学校内部的事务应由学校自主管好,比如课程设置、人员任用、国际交流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后,就可以更加灵活地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最大限度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真正把办学自主权用好。

关键词4: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十分复杂且具全局性的问题,其中利害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弊端的举措,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些举措成为“两会”代表委员持续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一年多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在长期的实践、调研基础上形成和确定下来的,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实际情况,总体上是合理的。很多改革举措,例如减少考试科目、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等,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充分论证和思考的,也不会像社会上想象的那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西方很多国家考试制度都是社会化、一年多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一考定终身将成过去式

一考定终身问题将成为过去式,教育部现在已经出台一些方案,像北京市准备试点会考、高考,加上特别的选择性题目。会考是第一块,高考是第二块,第三块是选择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数学好就选数学,这个分也纳入学分。这三块合起来成为招生的标准。至于改革预期,我认为,任何方案都不能说绝对好,都需要试验,新的道路也可以走走看。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高考改革关键在于改内容

高考改革,不在于改形式,关键在于改内容,以真正实现减负、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高考改革在具体操作上要慎重,多听不同意见,进行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就近入学还需标本兼治

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期待和对政策实施结果的担忧,实际上反映了百姓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强烈关注。要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要求政策在执行层面透明公开、不偏不倚,更需从本质上研究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问题。

关键词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发展新阶段。因此,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发展职业教育是对国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重要方面

发展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对这个国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快,但是高级技工的培训是相对落后的。要加强职业教育,实际上更多的是要培养高级技工。除了政府需要进行投入以及体制改革之外,还需要全民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通过职业教育,成为有资质的高级技工,对社会的贡献、自己的收入,都是不低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饶子和:部分本科应向职教转型

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840所,其中3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转型。这些本科院校的培养规格及类型目标,与高职教育最为接近,若将其转型为高职本科,可以大大节约高职办学成本,又能尽快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还有一个选择是,鼓励知名大学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这不仅为本科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对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现代职教体系需更多融通

建立现代职教体系要打通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目前,中高职衔接有多种形式,如“五年一贯制”和“3+2”的形式,但这两种形式还不够,应该更多地进行融通。

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用工两难

上一篇:二年级写事作文350字下一篇:历年医学考博英语真题